对于儿童保健品吃多了对身体有影响吗来说,喝甄素养是否安全?会不会导致营养过剩?

喝酸奶会不会导致腹胀-中医-博禾医生
提问时间:2022-10-24 15:38
1人回答
47次阅读
腹胀问题描述:喝酸奶会不会导致腹胀全部回答共1条回答
陈国栋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副主任医师
回答时间:2022-10-24 15:51一般情况下,喝酸奶并不会引起胃胀,但如果患者是空腹喝酸奶,很容易导致胃酸过多产生胀气,出现腹胀等病症。建议患者尽量选择餐后饮用酸奶,酸奶内的菌群还可以促进胃肠道蠕动,帮助消化,改善腹胀等症状。当患者出现腹胀后,可以用手顺时针按摩腹部促进消化,必要时可选择健胃消食片、吗丁啉等药物进行治疗。另外,患者在饮食上多选择易吸收、消化的流食,对于豆制品、红薯类等产气类食物尽量少吃。患者餐后可以通过散步缓解症状,不要吃完就躺下。
上一个:
喝完酒扁桃体肿大怎么办
下一个:
喝双黄连口服液时不能吃什么
其它精选问题相关阅读精选点击查看更多腹胀-相关问题
}
以下内容来自知乎账号:北师大儿童性教育长期以来,推广儿童性教育面临诸多挑战,其中最常见的挑战之一就是:很多人认为性教育会导致孩子提早发生性交行为。在我们“爱与生命”微信公众号后台,也经常有读者提出这样的问题。在此,我们愿意和读者一起来讨论这个问题。以一位母亲的提问为例:我家女儿7岁了,我从小一直用坦荡不回避的态度对她进行性教育,小学学校里没有开展性教育,我在淘宝上买了《珍爱生命——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给她看,她也很喜欢,对于生命的起源,男女的生殖器官,怀孕都有了解。我现在的疑惑是:把这些东西这么明确直白地告诉她,会不会不太好?有时她很坦荡地把这些话说出来,反倒是我们大人感觉尴尬。另外,读本中五年级讲到自慰,六年级讲到性交以及安全套,是不是太早了,会不会导致孩子跟着书本上教的内容过早地发生性交行为?性教育为什么需要“明确直白”?小学教这些内容,是否太早?性教育是否会导致孩子提早发生性交行为?接下来,让我们为您一一解答。一、性教育,什么时候开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从小进行性教育是有必要也是正确的做法。性教育的内容,则应该与各年龄阶段孩子的发展需求相适切,这也是全面性教育的“适龄性”。以儿童对性别的认知为例,科尔伯格将孩子对性别的认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当儿童2~3岁的时候,他们能够正确地指出自己的性别;3~5岁时,儿童逐渐清楚地认识到,一个人的性别是不会随年龄的增长而改变的;5~7岁时,儿童能认识到一个人的外貌或活动的变化与性别无关,即开始了解性别的本质区别。然而,在这个逐步发展的认知过程中,孩子并不会“无师自通”,需要有父母的陪伴和引导,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的身体和性别[1]。其实,在孩子出生的时候,性教育就已经开始了,孩子需要来自直接抚养人的关爱和温暖,已获得安全感和幸福感。当孩子问“我是从哪里来的”、“男孩女孩有什么不一样”的问题时,他们便有对于性教育的更加明显的需求了。那么,孩子通常多大会对“我从哪里来”问题产生兴趣?一项调查显示,据父母回忆,22%的孩子在2~3岁间问父母这个问题。40%的孩子在4~6岁间询问。也就是说,62%的孩子在6岁或6岁以前就会思考并问出生命起源的问题。这也就意味着,孩子需要父母和他们聊“性”,这个话题[2]。作为父母,应当为孩子尽可能科学、理性地解答与性有关的问题,抓住儿童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给他们正确的引导。性话题谈的越早,越会使孩子在一种非常自然、舒适、温馨的家庭氛围中感受到探索生命奥秘的乐趣和生命本身的可贵,对“性”形成科学、健康的理解,免受复杂社会信息的干扰。 二、什么是全面性教育?对于性教育有一些误解也是正常的。许多父母担心自己的孩子接受性教育,是否会因为了解相关知识,而提前尝试性行为。首先我们应当强调,我们十分倡导和不断推进的是全面性教育。全面性教育是什么?联合国《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修订版)对全面性教育的定义是:全面性教育(Comprehensive Sexuality Education,CSE)是一个基于课程,探讨性的认知、情感、身体和社会层面的意义的教学过程。其目的是使儿童和年轻人具备一定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从而确保其健康、福祉和尊严。全面性教育培养相互尊重的社会关系和性关系,帮助儿童和年轻人学会思考他们的选择如何影响自身和他人的福祉,并终其一生懂得维护自身权益。也就是说,全面性教育,不仅仅是关于性行为、怀孕等性的知识的教育,还包括家庭与亲密关系、人际交往、性生理与心理、身体尊严、许可、生活技能、性别平等、性与生殖健康、性侵害防护等诸多议题[3]。父母在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时候,要认识到性教育不是“性交教育”,不要谈“性”色变。此外,全面性教育不等同于性刺激。引用美国雷婉医师的话:“性教育的文字与猥亵的文字是有着一大段距离的,猥亵的文字是诉诸情欲的故作不必要的动情描写。性教育的文字诉诸理智,是客观的、冷静的,只把你所必须知道的科学的事实告诉你。读了性教育的文字使人沉静而清醒,知道应采取的态度和该走的方向。”[4] 三、全面性教育,有什么用?我们需要明白,性教育很重要的一个作用是为了让孩子了解自己的身体,接纳自己的身体,尊重自己的身体,热爱自己的身体,保护自己的身体,防止性侵害和不安全的性行为,这也是当下很多父母最关心的问题之一。首先,性教育在防止儿童受侵害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许多儿童在受侵害时不敢发声,更不要说维护自己的权利,如果父母、学校从小就告诉儿童身体有尊严,自己有权利拒绝别人让自己不舒服的身体触摸,教会儿童正确保护自己的方法,那孩子就会少一份遭受侵害的风险[5]。其次,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性教育能够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性别平等观念,平等看待不同性别的人[6];性教育在消除学生对青春期的恐惧、正确看待自己的发育和成长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从小对于孩子的性教育能够帮助他们在青春期更好地面对和看待自己身体、生理的变化[5]。最后,在孩子初次接触性行为之前,了解过相关知识可以帮助他们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减少性暴力和性传播感染的风险。比如,对中学生而言,与他人交往的愿望增强,交往机会增多并带有亲密化的趋势。我们非常希望,每一个个体在发生性交行为之前,都有机会了解性交是怎么回事,发生性交行为有什么结果,需要对这些结果负有什么样的责任,发生性交行为之前需要做好哪些准备,而不是在发生性交行为时依然无知和“单纯”。由此我们发现,性教育在于让孩子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尊重自己、善待自己,保护自己,与他人建立和谐关系,在性行为方面做出理性的决策。 四、实证研究:性教育到底会不会导致孩子提前发生性行为?针对有人担心性教育会导致初次性交时间提前的问题,国际上做了大量严谨的研究。2009年,联合国发布《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其中引用了一项专门针对性教育对性行为所产生的影响而进行的综合研究,研究的结论是:性教育取得了推迟初次性交时间、降低性交频率、减少性伴侣数量的效果。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接受全面的、科学的性教育并不会增加青少年提早发生性交行为的可能性[5]。在新修订的《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中也再次指出,根据2016年对性教育实施成果的研究发现,全面性教育具有以下效果[4]:1、推迟初次性交行为发生的时间2、降低性交行为发生的频率3、减少性伴侣数量4、减少风险行为5、增加安全套的使用6、增加避孕措施的使用由此可以看出,全面性教育并不会导致孩子提早发生性交行为,反而能够让他们对于性交行为的发生和性对象的选择等有清醒的思考。现实生活中,纵观世界各国的性教育情况,尽管由于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各国开展性教育的内容、方法都有不同,但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性教育开展较早的瑞典,从幼儿园开始到高中有一套系统完整的性教育内容体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自1976年开始,瑞典少女妊娠和人工流产数量明显下降,性传播感染和性犯罪发生率也逐步减少,“少女妈妈”几乎完全消失[7]。瑞典自开展学校性教育以来,全国的性传播感染率逐年降低,少女怀孕和人工流产现象明显下降,青少年的性犯罪也大幅度减少。这不仅有利于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瑞典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促使瑞典成为性文明国度[7]。在荷兰,性教育对于青少年来说是触手可及的,父母在家庭里很早就坦诚地跟孩子谈性,学校有性教育课程,社区有专门的性与生殖健康咨询与服务、街区有宣传性与生殖健康的橱窗和性文化商店,电视台专门开设有性教育的频道等。荷兰的青少年非意愿怀孕率和流产率是世界上最低的国家之一,10~19岁人群中性传播感染(包括艾滋病病毒)的感染率和患病率也很低[8]。2005年以来,Rutgers和Soa Aids Netherlands对荷兰12~25岁青少年每5年进行一次调查,2017年的代表性样本有21000人。这些调查涉及性健康的各个方面,以及相关的态度和行为,包括对性知识和性信息的需求、价值观、性倾向、性别认同、性行为经验、性暴力、避孕措施、与父母的关系等。调查中值得注意的结果之一是:荷兰青少年的性行为是逐步发展的。逐步发展的性行为是指发生性行为分成了几个阶段。青少年发生性行为的第一阶段是亲吻,而根据调查显示,青少年与对方亲吻过后,并不会很快开始性交行为,性交行为通常会发生在亲吻行为三年之后。性行为通常是青少年表达自己对他人爱意的一种方式,而不仅仅是出于性欲,青少年认为性行为的发生是可控的。荷兰的性教育,除了基础的生理知识,更多的是赋予青少年掌控自己身体、拒绝他人的权利。采用逐步发展性行为的青少年,在发生性行为时会面临更小的风险。在受访者中,90%的女性受访者和94%的男性受访者表示他们享受性爱。青少年采用逐步发展的性行为模式也与多方面的因素有关。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成年人和教育工作者承认青少年是可以独立决策自己性行为的人;此外,父母和教育工作者的开放态度,和与青少年的坦诚沟通也有助于青少年进行选择。荷兰在推进性教育的工作中也曾遇到了“性教育是否会使青少年过早发生性交行为”这样的疑问,但是调查的数据已经说明了一切[8]。还有世界教育一流的国家芬兰。芬兰在20世纪60年代,青少年的非意愿怀孕和非婚生子达到了高峰,这一现象引起了政府的高度关注。随后,芬兰开始推进性教育的实行,具体措施有:政府为青少年提供可及的生殖健康服务,提供免费的性教育出版物,利用新闻媒体为青少年进行性教育的宣传,推广使用避孕套和口服避孕药等。这些干预措施所取得的效果也是十分明显的,在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初,青少年女性中发生第一次性行为的年龄急剧下降[9]。1970年起芬兰的学校在官方推动下开设了性和关系教育课程,在70~80年代间,性教育的视野不断开阔,性教育的最低标准也得以颁布。结果表明,青少年的性知识有所提升,且未成年怀孕率出现了下降。在2006年对芬兰339所学校的调研显示,性教育中最重要的部分是教会孩子们如何表现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提供给他们正确的知识[10]。这些都为性教育不会诱导青少年发生性交行为提供了证据。性贯穿人的一生,儿童青少年都会对性有好奇和探索,但正确科学的性教育并不会诱导他们提前发生性交行为,而是让他们了解自己有掌控自己身体的权利,在发生性交行为之前,获取科学的知识以保护自己和保护他人。父母不用太过担心。相信在全面、科学的性教育引导下,每一个孩子都可以认识自己的身体,尊重别人的选择,在每一次决策时,能有清醒的判断和思考,不害怕,不盲目,做出正确的选择。参考文献:[1]孙纪玲.我国儿童性教育存在的问题与策略探究.现代教育科学, 2011 (02):47-48.[2]刘文利.什么时候跟孩子谈性.学前教育,2007(11):11.[3]UNESCO.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2018.[4]高亚兵,骆伯巍.论青少年儿童性教育的误区.教育研究,2002(01):76-79[5]刘文利.关注儿童性教育.江苏教育,2018(16):54-55.[6]赖珍珍,胡玥,刘文利,马迎华.小学三年级流动儿童性教育课程效果评价.中国学校卫生,2015,36(08):1150-1153+1157.[7]何相材.瑞典学校性教育的特点以及对我国的启示.文学教育(上), 2016(09): 180-182.[8] van der Doef Sanderijn, Reinders Jo. Stepwise sexual development of adolescents: the Dutch approach to sexuality education. Nature reviews. Urology,2018,15(3).[9] 付伟,沈海屏.芬兰的青少年性教育.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04(04): 203-204.[10] Kontula, O. (2010). The evolution of sex education and students' sexual knowledge in Finland in the 2000s. Sex Education, 10(4), 373-386.这里是北京师范大学儿童性教育课题组。我们专注于儿童的全面性教育,致力于让所有父母、老师都知道如何帮助孩子正确、全面地认识性。课题组官方微博:@北师大儿童性教育课题组官方公众号:爱与生命(ID:sexuality_edu)关注我们,获取更多优质文章。}
原创 冀连梅 冀连梅药师最近,我在公众号上发表了一篇关于阿奇霉素使用要点的文章:阅读量迅速超过10万,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前儿童呼吸道疾病的流行有多严重。在留言区,我看到许多家长询问儿童到底能不能吃多西环素的问题,特别是8岁以下儿童吃,到底会不会引起牙齿永久变色,即俗称的“四环素牙”?我知道家长们之所以关心这个问题,是因为在今年流行的这波支原体肺炎中,有不少孩子得的是耐药支原体肺炎,用常规药物阿奇霉素无效,而用多西环素却有明确疗效。可是打开不同药厂生产的多西环素说明书:上面或明确写着“8岁以下小儿禁用”或只给出了8岁以上儿童使用的用法用量。这导致即使医生给孩子开出了多西环素的处方,一些家长也不敢给孩子喂药。尽管在2023年2月我国发布的《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诊疗指南》中,多西环素作为新型四环素类药物,被列为了治疗支原体肺炎的替代药物,强调了特别适用于对阿奇霉素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的儿童。但是,在指南中,同时也提到了两点注意事项:一、由于可能导致牙齿发黄和牙釉质发育不良,仅适用于8岁以上儿童。8岁以下儿童使用属超说明书用药,需充分评估利弊,并取得家长知情同意。二、多西环素的安全性较高,在推荐剂量和疗程内,尚无持久牙齿黄染的报道。在第一点中提到可能导致牙齿发黄,而第二点中却又指出尚无持久牙齿黄染的报道。这样看似相互矛盾的表述不仅让家长们感到疑惑,也让不少专业的医生和药师在给低龄儿童使用多西环素时缩手缩脚。于是,大家就希望在我这里问到一句痛快话:8岁以下儿童使用多西环素,到底会不会引起四环素牙?严谨回答的话,我只能说“尚不明确”。我知道这句话对大家的帮助不大,了解我的家长朋友们应该也清楚,我对一些药品说明书里标注的各种“尚不明确”一直持批评态度,所以,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不会止步于此。这实际上是一个需要运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和思维进行论证的临床问题。这需要检索大量相关文献,然后仔细评估这些文献的质量,再判断这些文献是否可靠和可信。这个过程相当的耗时耗力,花了我差不多两周的业余时间,检索和阅读了几十篇的文献。今天我不想给大家展示这个繁琐的过程,我想多数朋友也不会有兴趣读下去。我准备删繁就简,把自己梳理出来的五个要点写给大家看。我相信读到最后,你一定会对“8岁以下儿童使用多西环素会不会引起四环素牙”这个问题有新的认识。先来说一说多西环素是如何被贴上“8岁以下儿童使用可能导致牙齿染色”的标签的。01生不逢时被贴上牙齿染色的标签多西环素又名“强力霉素”,属于新型四环素类药物中的一种抗生素。它可以治疗多种病原微生物感染,属于广谱抗生素。它在临床的使用非常广泛,是被世界卫生组织列入基本药物清单的药物,也是我国2018版国家基本药物清单里的药物。虽说它属于新型四环素类药物中的一种,但它不是新药,1967年它就在美国上市了,如今早已经过了药品的专利保护期,所以国内有多家药厂生产这个药品,价格也非常便宜。只是,历史上,由于传统四环素类药物容易和牙齿中的钙结合,从而引发了著名的“四环素牙”药害事件。所以,尽管多西环素的化学结构发生了变化,理论上来讲与牙齿中钙的结合比较弱,不太可能导致四环素牙,但由于缺乏直接的临床研究数据,所以它在上市之初,就在药品说明书中被标注为可能导致8岁以下儿童牙齿染色,8岁以下儿童禁用。为什么会把年龄限定为8岁以下呢?这和恒牙的发育有关。恒牙是永久性牙齿,通常从出生前就开始发育了。到8岁之后,对孩子外观影响较大的前面恒牙(如前切牙)大致发育成熟并替换完乳牙,不太容易受到药物影响。而在8岁之前,这些牙齿比较容易受到引起牙齿染色的药物影响。02临危受命紧急授权使用因为说明书上的标注,导致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医学界的共识都是8岁以下儿童禁用多西环素。但是,最近二十年,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和普遍滥用,导致耐药病原体越来越多,儿童感染耐药病原体的情况也越来越普遍,正如今年这波支原体肺炎,不少孩子感染的就是耐药支原体。当常规使用的抗生素因耐药而不再有效时,医务人员就不得不把目光转向那些平时很少使用、目前还没出现耐药的抗生素,比如多西环素。特别是在救治一些严重甚至危及生命的疾病时,常常需要超说明书使用这些以前禁用于儿童的药物。2003多西环素大范围超说明书给8岁以下儿童使用的时间在2003年左右。当时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一个印第安部落保留区,开始流行落基山斑疹热。这是一种通过蜱虫叮咬传播的疾病,典型症状包括高热、头痛、肌肉疼痛、皮疹等。如果治疗不及时,可能迅速进展为严重疾病,甚至死亡。多西环素是治疗此病的首选药物,因为导致这种疾病的致病菌是立克次体,多西环素对立克次体有明确疗效。所以,为了挽救生命,在疾病流行期间,美国儿科学会发布了将多西环素作为首选治疗药物用于所有年龄段患者的指南,常规需要用到发烧消退后再继续治疗3天,通常的疗程是7-10天。不过,有研究显示,尽管当时美国儿科学会发布了指南,但在全美10岁以下的儿童中,落基山斑疹热感染的病死率仍是年长儿童的5倍。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因为研究同时显示,尽管80%的美国医生会首选多西环素治疗成人和年长儿童,但仅有35%的医生给8岁以下儿童使用多西环素。医生对给低龄儿童使用多西环素普遍存有顾虑,主要是对四环素牙以及对说明书上8岁以下儿童禁用的顾虑。值得欣慰的是,在前文提到的印第安人保留地,因为健康服务部的培训和教育做得很好,所以当时那里的医生向几乎所有疑似落基山斑疹热的患者开具了多西环素的处方,这就使得大量8岁以下的儿童接受了一个疗程或多个疗程的多西环素治疗。如果多西环素真对儿童牙齿有染色的影响,那在这个保留地,应该可以观察到。于是...20132013年,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亲自下场做科研,联合印第安健康服务部(IHS),对这个地方在8岁以前用过多西环素的儿童做了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研究根据医疗和药房记录,将儿童分为用多西环素治疗组和没用多西环素治疗组,其中,用多西环素治疗组的儿童有58名,平均接受了1.8个疗程的多西环素治疗,没用多西环素治疗组的儿童有213名。研究人员请牙科医生在不知道分组的情况下,对每个儿童的牙齿进行检查,同时通过向家长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可能导致儿童牙齿变色的行为。综合这些手段,比较两组儿童牙齿染色情况和牙釉质发育情况。结果发现,在用多西环素治疗的儿童组中,没有观察到牙齿变色,与没用多西环素治疗的儿童组相比,也没有发现显著区别。在微信中翻译的中文版,凑合着能看2015-20162015年,这项研究结果被发表在美国儿科杂志上,这是迄今为止纳入研究儿童人数最多的一项研究。基于这项研究,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2016年的美国炭疽危机中,也紧急授权了多西环素在所有年龄段的使用,并给出了不同年龄段人群具体的用法用量,以及给出了低龄儿童和不能吞咽片剂病人制备溶液剂的方法。同年,FDA修订了多西环素说明书。具体修改了哪些内容,留到第三部分细说。2020还是基于对印第安人保留地的这项研究2020年,美国传染病学会、美国神经学会和美国风湿病学会联合发布《莱姆病预防、诊断和治疗指南》。其中建议:针对高风险蜱虫叮咬后的莱姆病预防,所有年龄组在拔除蜱虫后的72小时内,口服单剂量多西环素。同年,美国儿科学会更新《儿科莱姆病管理指南》,其中有了这样的表述:“多西环素传统上不用于8岁以下儿童,因为人们担心它会导致恒牙变色。然而,现有数据表明,与传统四环素不同,多西环素并未与这种并发症相关。因此,当前的指南建议,无论儿童年龄大小,都可以使用多西环素进行莱姆病的暴露后预防或治疗。”这刚好是你在网上看其他医生的科普文章时,了解到的美国儿科学会红宝书里的内容。2023但正如我们在今年这波支原体肺炎流行期间看到的一样,想要让儿科医生给所有感染耐药支原体的低龄儿童果断开出多西环素,想要让家长安心地给孩子喂药,单靠发布指南的力度还不够,得把药品说明书中的“8岁以下儿童禁用”改掉,才能真正打消儿科医生的顾虑,也才能真正提高家长给孩子使用多西环素的信心。那该怎么改呢?咱们来看看FDA是怎么做的。03字斟句酌FDA审慎修订说明书在FDA官网上,我找到三份不同时期多西环素缓释片的说明书,分别是2015年版本、2016年版本和2020年版本。为避免大家混淆,我就给大家看一下2020版说明书上有关儿童用药部分的表述吧(如图)。翻译成中文的意思就是:因为四环素类药物对牙齿的发育和生长有影响,所以仅在潜在收益大于风险的情况下,即在面临严重或可能危及生命的疾病(如炭疽、落基山斑疹热)时,才给8岁或8岁以下的儿童使用多西环素,特别是在没有可以使用的其他治疗药物时。这段话的表述可以说是字斟句酌了,短短一段话里,加了两个限定条件:一是限定用于炭疽、落基山斑疹热等严重疾病。二是限定在没有其他可用的药物时。这和2023版《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诊疗指南》中的限定差不多,指南中建议把它作为替代药物而不是首选药物,建议用于对阿奇霉素等大环内酯类耐药的儿童支原体肺炎。为什么要做这样的限制?前面不是说有CDC的研究表明服用多西环素的低龄儿童没发现牙齿永久染色吗?指南中不是也说了“尚无持久牙齿黄染的报道”吗?我猜你一定会有这样的疑问,所以我准备给你简单讲一讲如何理解研究证据。04因果未知了解回顾性研究的固有缺点我在前面有提到,CDC和HIS做的研究是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属于回顾性研究中的一种。那什么是回顾性研究呢?顾名思义就是回顾以前的病例,比较那些曾经接触过某种风险因素(比如某种药物)的人群和那些没有接触过的人群,看看这种因素是否会引发某种疾病。我们已经知道,CDC和IHS做的研究是回顾落基山斑疹热的儿童病例,比较8岁前用多西环素治疗的儿童与没用多西环素治疗的儿童在牙齿染色方面有没有差别。这类研究的优点是可以利用已有的数据,省时省钱省力。但缺点也很明显,就是因为它依赖于过去的病例记录,而这些记录可能不够准确。还有,因为研究是在治疗发生后才设计的,所以可能会不自觉地选择那些支持假设的病例。还以CDC和IHS的研究为例,尽管大多数儿童在印第安健康服务部接受治疗和领取多西环素,但领了药的父母未必完全遵医嘱给孩子服用了多西环素,而没领药组的儿童,也可能在医生不知情的情况下使用了多西环素,就是导致数据可能不准确的因素之一。因为回顾性研究的这种固有缺点,所以此类研究只能确定事物之间是否有相关关系,无法确定是否有因果关系。举例来说,我们说夏天吃冰激凌的人多,夏天溺水的人也多,它们之间有相关关系,因为都在夏天更容易发生,但我们却不能说因为夏天吃冰激凌的人多,所以溺水的人才多,因为它们之间没有因果关系。回到CDC和IHS的研究, 因为存在着回顾性研究的固有缺点,所以只能给出8岁以下儿童服用多西环素和牙齿永久染色之间没有相关关系,但给不出一定不会导致牙齿永久染色的因果关系。想要给出这样明确的因果关系,需要做一类叫做前瞻性的研究。这类研究是事先设计好风险因素,然后按照严格的研究设计开展研究,最终跟踪记录到结果。我们常说的药品上市前做的人体二期三期临床试验,都属于这一类的研究类型,通常以随机对照试验为主,就是你可能听说过的RCT。通常基于这一类研究的结果,FDA才会允许药厂把明确的因果结论修订到药品说明书上。05权衡利弊细致入微地防范多西环素的儿童使用风险既然迄今为止8岁以下儿童使用多西环素会不会引起牙齿永久染色尚不明确,那怎么给低龄儿童使用才会更安全呢?一句话总结就是:能不用就不用,不得已必须用时,一定要请靠谱的医生或者药师结合孩子的病情仔细权衡利弊。拿支原体肺炎来说:只有在怀疑或者明确孩子患了耐药支原体肺炎的情况下,才可以在医生或药师指导下给孩子服用多西环素。服用过程中,要仔细根据孩子的体重核对剂量,使用疗程最长不能超过21天,同时密切监测潜在的严重副作用。常见的恶心、呕吐、肚子痛等副作用一般可以耐受,倒不是个大问题。从截至目前我检索到的文献看,潜在的严重副作用主要有三个,说明书里都有记录:一、溃疡性食道炎这个副作用可以通过直立姿势服药来避免,换句话来说,就是不要躺在床上服药,要坐直或者站直服药,服药后15-30分钟后再躺倒。同时,为了避免药物粘附在食道上,要多喝一些水送服药物,至少要喝100ml的水。二、光敏反应导致的日光性皮炎这个副作用可以通过防晒来避免,比如服药后避免外出,不得已外出时,涂好防晒霜,用防晒的衣服帽子武装好自己等。三、假性脑瘤(医学上称为特发性颅内高压)症状可能包括头痛、视力变化、眼睛周围的疼痛、双视和听力变化。这些症状是由于颅内压力增高而不是由于肿瘤造成的。一旦出现这些症状,需要及时停药和就医,通常预后良好,没有后遗症。恭喜你读到了这里,应该不是好学的家长就是上进的医务人员了。你可能看出来了,我写了5000多字,其实就是在对2023版《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诊疗指南》中的这句“8岁以下儿童使用属超说明书用药,需充分评估利弊,并取得家长知情同意”进行诠释。可是,想一想我国儿科门诊目前人满为患的现状,会有多少儿科医生有足够的时间给家长进行这样的解释呢?我能想到的最好办法,就是咱们国家的药监部门也把说明书上“8岁以下小儿禁用”修改一下,改为“在特定的严重疾病情况下,以及在没有可用的替代药物时,8岁以下儿童可以在医务人员权衡利弊后使用。”阅读原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儿童保健品吃多了对身体有影响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