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去哪里有做肠道菌群移植手术的吗?

记者 宋昆仑 实习生 何宁粪菌移植,听上去不可思议,但对粪便的利用早已是医学界的热点研究领域。记者走访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了解到,粪菌移植技术的相关研究在河南已经开展得如火如荼。肠道菌群影响人体健康很多人以为粪菌移植是在肠道内注入粪便,实际上,粪菌移植的过程没有那么“简单粗暴”。粪菌移植真正发挥作用的是其中的菌群。人体内其实存在着数量庞大的细菌,可达人体细胞数量的十倍以上。这些细菌的数量、比例、多态性一旦发生改变,人体的健康状况也会发生变化。而粪菌移植是通过将健康的肠道菌群移植到患者体内,对其肠道菌群进行重建,从而达到治疗目的。既然起作用的是菌群,那为什么不做细菌培养要做粪菌移植?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消化科主任于泳介绍,肠道细菌以厌氧菌为主,厌氧菌培养起来很难。人体肠道内细菌的种类非常多,以现有的技术条件只能培养出其中一小部分,远远不能满足治疗需求。粪菌提取有一整套程序,经过细菌悬浮、固体成分过滤等复杂流程,最后从粪便样本中提取出含有所需细菌的液体。这一“精华”进入患者体内的途径有多种,有的经中消化道,在内镜下放置鼻肠管,有的经下消化道,在结肠镜下喷洒粪菌或肠镜下置管,还有医疗机构会将其制作成胶囊,让患者直接服用。“总体来讲,粪菌越新鲜,治疗效果越好,两个小时内提取的粪菌治疗效果最好。”于泳说。粪菌移植开辟了肠道疾病治疗新途径专家介绍,粪菌移植可用来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肠道疾病,甚至对肥胖、脂肪肝等肠道菌群相关性疾病也能发挥作用。此外,粪菌移植或许还能治疗心理疾病。人类的情绪与体内的化学递质息息相关,而一些化学递质则受到肠道菌群的影响,因此,很多心理科的大夫对粪菌移植也产生兴趣。以自闭症为例,广州市一家医院就曾对一名患有自闭症的5岁儿童开展过这类治疗,虽未治愈,但在短期内确实缓解了症状。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冯百岁利用粪菌移植技术治疗了40多位患者,他表示,粪菌移植总体治疗效果不错,其中一位患者已经达到痊愈的状态,这种新技术为疑难炎症性肠病患者开辟了新的治疗途径。粪菌移植效果因人而异当然,粪菌移植不是万能的,有的患者移植后会出现轻微腹痛等症状。对多种疾病开展粪菌移植的跟进调查也发现,针对不同的疾病,粪菌移植的效果也不一样。于泳介绍,目前在做粪菌移植相关临床实验的疾病有一百多种,但都属于科研性质,粪菌移植还没有开展大规模的临床认证。“粪菌移植的治疗效果不一,关键在于粪菌供体的选择。”于泳主任介绍,什么样的粪便捐献者是健康人,什么样的菌群状态是好的,现在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所以在这个标准解决之前,很难说粪菌移植针对哪种疾病有非常确切的疗效。”于泳说。捐血、捐精……现在还能捐粪便因为粪菌移植,令人敬而远之的粪便开始成为医学上的“明星”,越来越多的医院向社会公开招募粪便捐献者。医学上,捐血、捐精或许你听说过,捐粪便还真是一个新鲜事。据媒体报道,澳大利亚某医疗机构就曾号召市民热情捐献粪便,许诺将有高额酬劳。法新社也曾报道,澳大利亚某医院在开展一项肠道研究时寻找粪便样本,宣称成功捐献的志愿者将获得50欧元的回报。一时间志愿者蜂拥而至,最后医院专家只能取消捐献预约并暂停研究,理由是已经失控。而在我国,也有不少医院贴出类似的告示。早在2016年,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就向社会招募志愿者,捐献粪便,并提供体检套餐、现金等回报。据不完全统计,上海儿童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等多家医院开展过粪便捐献与研究。粪便捐献要求严格 直系亲属捐赠是主要方式在河南省,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是最早招募捐献粪便志愿者的医院。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冯百岁告诉记者,目前该院粪菌移植所需粪便的来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由病人的直系亲属捐赠,另一种是接受社会捐赠。由病人的直系亲属捐赠粪便,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一些心理和医学伦理问题,病人也更容易接受,这是该院目前最主要的粪便捐赠方式。“我们对捐献者的要求非常高,尤其是对其年龄、家族遗传病史、生活习惯等多方面都有规定。”冯百岁说。于泳也表示,出于对粪菌供体质量和捐赠可持续性的考虑,以后或许仅在易控制、无抽烟喝酒等不良嗜好的大学生群体中开展小范围的招募。据了解,青少年尤其大学生是社会捐赠者的主要构成人员,捐赠者在捐献粪便前3个月不能有服用抗生素、泻药、减肥药、免疫抑制剂等药物的经历,还不能有任何已知的传染病、肥胖、糖尿病、炎症性肠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或其他可能与肠道菌群紊乱相关的疾病。到了医院之后,志愿者还需要接受幽门螺杆菌呼气试验、寄生虫筛查、胃肠镜检查,并接受肿瘤、免疫、炎症指标、传染病系列(病毒性肝炎、HIV、梅毒等)等多项抽血检查。此外,志愿者的粪便也要接受检查。粪便银行:向上百家医院提供粪便样本由于粪菌移植在临床应用上的广泛前景,甚至有地区建起了粪便银行。据报道,2012年,麻省理工学院一位博士后在美国创立了名为“开放生物群”的粪便银行。这一机构向上百家医院提供粪便样本,用于粪菌移植研究。此外,荷兰、英国也开设有“粪便银行”。在我国,部分医院做出类似尝试。据报道,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设立了国内首个粪菌库,用于治疗克罗恩等疾病。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医院招募志愿者捐献“便便”:肠道微生物可用于移植
医院招募志愿者捐献“便便”:肠道微生物可用于移植
澎湃新闻
2016年02月19日 06:49:40
原标题:上海儿童医院招募志愿者捐献“便便”:肠道微生物可用于移植在医疗机构,人们比较熟悉的有捐献血液、捐献血小板,甚至捐献精液、捐献器官。2月18日,上海儿童医院发布了一则志愿者招募公告,招募的却是捐献粪便的志愿者。这不是玩笑,而是一个严肃的医学课题,医生将把粪便中的肠道微生物保存在肠道菌群库中,用于有需要的儿童肠道微生物移植治疗。细菌粪便可以治病,古代早有记载“一个健康人的肠道内存在1000到1150种细菌,总数达到100万亿,是人体细胞数量的10倍,其基因数是我们基因的150倍,称为人体的第八大器官。”在招募公告中,上海儿童医院表示,研究证实肠道微生态紊乱与多种肠道和肠道外疾病密切相关。肠道微生物移植是指通过移植健康人的肠道微生物至患者体内,迅速纠正后者肠道微生态失调状态,恢复肠道功能,达到治疗与缓解疾病的目的。上海市儿童医院消化科主任张婷表示,粪便可以治病不是恶搞,其实在中国东晋时期,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就提及“饮粪汁一升,即活”。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也记载了用发酵粪便的上清液、新鲜粪汁和小儿粪来治疗严重腹泻、发热、疼痛、呕吐及便秘。1958年,媒体报道了第一例利用健康人的粪便制成粪水治疗对于常规抗生素、激素治疗无效的严重伪膜性肠炎患者。现在的肠道微生物移植是指通过移植健康人群粪便至患者体内,来纠正肠道菌群失调状态,恢复肠道功能。移植需要将含有有效微生物成分的粪便和无菌生理盐水混合,将滤过后的混悬液通过注射器灌入患者的空肠管内。受者术后可恢复活动,并且正常饮食。2013年,上海儿童医院率先进行肠道微生物移植来治疗伪膜性肠炎患者的尝试。患儿经随访情况良好、体重增长满意,未再出现腹泻。微生物微生物部分将保存在冷冻环境下此次招募对志愿者的要求是身体健康,年龄在18-40岁之间,便便规律,也就是每1-2天排便1次、便便性状正常。而要成为一名光荣的肠道微生物捐献志愿者, 需要接受医院提供的肝功能检查、甲/乙/丙肝抗体、HIV-1/HIV-2抗体、CMV抗体和梅毒筛查,还要提供50克新鲜便便做虫卵和寄生虫检测、粪便培养、艰难梭菌毒素等检测。一旦检查合格,就可以自愿成为捐献肠道微生物的志愿者。在接下来一个月时间里,志愿者要在每次排便后,将新鲜便便放在医院提供的收集容器内,并在2小时内送到上海市儿童医院消化科,1个月的捐献次数为10-15次。上海儿童医院表示,捐献是无偿的,但是医院将在志愿者完成一周期捐献后给予一次性200元交通补贴。在收到捐献后,医生将对便便进行一定的分离,把以微生物为主的部分保存在-80℃的冷冻环境下,使用的有效时间为6个月。张婷表示,上海儿童医院从2013年就建立了上海首个肠道菌群库,目前的存储量稳定在1000到2000毫升,通过招募志愿者将扩大菌群库的容量, 用于有需要的儿童肠道微生物移植治疗。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肠道菌群移植手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