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克服如何降低杏仁核活跃度的影响?

对自闭症儿童大脑发展稍微有一些了解的家长,可能听说过“前额叶皮层(prefrontal cortex)”“杏仁核(amygdala)”“海马体(hippocampus)”以及“执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s)”“大脑过度发育”“突触修饰(synaptic pruning)”等不同的与自闭症相关的词汇。我们以往也分享过自闭症儿童在早期大脑发育方面与典型发展儿童的一些不同之处。比如,自闭症儿童在人生前两年总的脑容量(total brain volume)和头围(head circumference)比典型发展儿童要大,以及大脑不同区域间功能性连接出现异常。然而,这些总体的大脑发育区别在脑部各个区域(如:前额叶--大脑的执行计划中心,左半脑颞叶的韦尼克区--语言理解中心),甚至是具体的脑部结构(如:海马体、小脑、杏仁核等)可能都有不一样的自闭症/非自闭症差异。本期的文章我们将详细地来解释一下大脑中的杏仁核与自闭症的联系,以及自闭症的杏仁核理论。宋静淼。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自闭症专业硕士。一线教学和家长指导经验、扎实的教学科研功底。《儿童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发展与干预:国际和中国视角》作者之一。1杏仁核有什么作用?杏仁核位于大脑颞叶(temporal lobe),在左右半脑中各有一个。它由13组不同的神经核组成,因为外形看似杏仁而得名(希腊语:杏仁amygdale)。在大脑结构中,杏仁核属于边缘系统(limbic system)的一部分。边缘系统中还包含海马体、丘脑、下丘脑等结构,与我们的感情、记忆形成、以及嗅觉等相关。目前我们对于杏仁核的功能还没有一个全面的认知,但我们已知的是,杏仁核与社交行为有关(情感处理、注意力、以及做决定)。我们了解到杏仁核的主要功能为情感处理,这包括与不良事件相关的负面情绪(恐惧、厌恶)以及与奖励性事件相关的正向情绪。比如,当我们的环境中出现了危机或挑战时,杏仁核将接收到的感知觉信息作以分析来决定其危险程度,并进一步引发脑部其他区域相对应的反应机制(战斗或逃跑)。杏仁核除了处理情感以外,还负责将情感与我们的记忆相匹配,给我们的过往的经历赋予情感的意义。一般来讲,对于有情感意义的事件,无论是好的坏的,我们往往记忆地更加深刻;一个没有被赋予情感的事件或经历可能会被我们看作没有意义的经历,从而慢慢忘记。比如当我们做了好事被奖励时,杏仁核会将这个记忆和愉快的情绪联系在一起,那么下一次同样的机会出现时,我们可能会因为这段愉快的记忆而更愿意去做同样的事情,因此杏仁核也与奖励机制、动机、以及成瘾有关。2杏仁核与自闭症有什么关系早期研究指出许多神经发育障碍(包括自闭症、儿童双相障碍、焦虑症、恐惧症、精神分裂症等)儿童的杏仁核发展是与典型发育儿童有差异的(体积增大或减小、神经激活过多或过少)。由于自闭症的核心症状之一为社交情感障碍,有研究学者指出在社交情感发展中作用不小的杏仁核极有可能与自闭症有关,因此提出自闭症的杏仁核理论,认为自闭症人士的社交情感障碍是源自杏仁核极其周边脑结构发展异常的原因。与杏仁核相关的自闭症儿童典型表现可能包括以下几点:● 用情感处理问题前面讲到,杏仁核与情感的处理是有关的。当我们的环境中出现不同的刺激时(比如一只狮子出现在面前),我们的感觉器官会将感知觉信息传送到大脑皮层不同区域来辨别这些信息,同时传送到杏仁核来判断这个情境中的情感(害怕、紧张),然后再将情感决定传送到大脑其他部位来做出肢体的回应(出汗、心跳加速、腿脚开始迈动等)。通常,当一个情景产生过多的情绪反应时,我们的大脑前额叶会从杏仁核“夺过”主导权,帮助我们做出比较理智的反应。然而,当环境中的压力过大时,我们会体验到极度的情感(激动、生气、焦虑等),这时会出现“杏仁核劫持”或“杏仁核绑架”的现象,导致我们无法理性思考,会做出比较情绪化的反应。自闭症儿童(以及小龄儿童)往往会过度使用杏仁核(而非前额皮层)来处理一个事件,这也是为什么五岁以下的孩子以及自闭症儿童更容易“无缘无故地”发脾气。随着年龄的增长,典型发展的儿童可以慢慢学会用前额皮层(负责计划、解决问题等能力)来思考,做出理性的回应。而自闭症儿童这一点的自我学习能力较弱,是需要我们不断地提示、示范、与辅助的。● 情感认知障碍杏仁核有损伤的人士在社交情感方面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这可能会包括情感过于敏感、过度识别环境中的压力与危险(导致过度的紧张反应)、对于情感的识别不足、对于环境中的压力反应不足(该紧张时不够紧张)等。我们都知道自闭症儿童在情感认知方面能力有限,无法正确的判断自己及他人的情感和面部表情,并且有很多自闭症儿童在目光对视方面是有困难的。有研究表明,杏仁核出现病变的病人是无法识别表示恐惧的面部表情的,这个不仅仅是因为杏仁核负责情感的认知与处理,研究还发现杏仁核出现病变的人士无法关注他人的眼部。另外许多自闭症儿童在“调皮捣蛋”后受到大人的责骂或是跟严重的后果,反而没有什么改进,大人前脚走开孩子马上就又去做同样的行为。这有可能是因为他们无法恰当地识别并理解大人的情绪以及当下的严重性,或者他们是对于环境中的紧张情绪反应不足的表现。● 焦虑症状焦虑虽然不是自闭症的诊断标准之一,自闭症与焦虑症的病发率高达40%-80%不等。也有学者指出,自闭症人士的重复刻板兴趣与行为这一核心症状有可能是他们焦虑的表现以及应对方式。由于自闭症人士面对新的环境或变化容易产生焦虑,他们可能会通过要求事情保持不变的方式来增加自我对环境的掌控,减少或预防焦虑。我们前面提到,杏仁核对于情感的识别与处理(尤其是紧张、害怕等负面情绪)关系极大,当我们在一个环境中遇到威胁时,杏仁核会引发紧张的情绪并制造出焦虑感,刺激我们进一步做出行动来应对危险。研究发现有焦虑症的儿童与青少年有总杏仁核以及右半脑杏仁核体积增大的现象。因此当杏仁核发育出现异常时,自闭症儿童可能会过多的解读环境中的“风险”,将我们看作比较正常或是稍微有一点点压力的事情看作是极其令人紧张焦虑的。但反过来说,如果自闭症儿童过低地解读环境中的危机,就有可能出现有些儿童没有“安全意识”的表现。3自闭症儿童的杏仁核发展神经影像学发现心理社会压力会影响杏仁核的结构与功能。2009年的一项小型研究发现,被领养的罗马尼亚孤儿院的青少年杏仁核的体积(尤其是在右半脑)比未在孤儿院长大的同伴大,并且被领养的时间越晚(在孤儿院生活时间越长),杏仁核体积越大。但实验也指出,在孤儿院停留的时间越长,青少年左半脑的杏仁核体积会越小(Mehta et al., 2009)。也有研究指出患有边缘性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并伴随童年逆境的成年人杏仁核体积比同伴减少(Yan, 2012)。有研究团队指出,虽然大多数的脑区域在婴儿出生后脑部神经数量是不会增加的,但是在典型发育儿童中,出生后婴儿的杏仁核部位神经数量增加,并且会一直延续至成年期。然而在自闭症儿童中,他们的杏仁核神经总数在儿童期比典型儿童多,但是在成年期反而比典型发展人士少(Avino et al., 2018)。但是目前的自闭症儿童杏仁核研究结果并不一致。在2021年国际自闭症研究大会上(INSAR),Nordahl博士分享了自己团队2020年的研究假想与结果,发现自闭症儿童按照精神病理(情感问题、焦虑表现、多动行为、配合问题)以及障碍(适应性功能/自理能力、认知能力、自闭症症状)可被分为三类:1. 高病理-中等障碍,2. 低病理低障碍,3. 低病理高障碍。根据这三大分类,杏仁核体积过大只有在第一组中出现,说明杏仁核体积过大的现象是与自闭症儿童的精神病理表现有关的(2020)。另外在典型儿童中,杏仁核发育的性别差异较明显,女孩一般比男孩早1-1.5年达到杏仁核的最大体积。同样是2020年发表的研究指出,在典型发育的3岁儿童中,杏仁核总体的功能性连接在男女孩中有明显的差异。然而该性别差异在自闭症儿童中有所减少,其中自闭症女孩与典型发育女孩的杏仁核发育差异比自闭症男孩与典型发育男孩之间的差异更大(Lee et al.)。4面对杏仁核不同引发的差异,家长如何做?1、从小培养情感认知:我们要尽量多给孩子提供情感认知的机会,帮助孩子从小理解他人和自己的感情与感觉。小龄孩子可以从简单的开心、生气、难过学起,在孩子看到或者自己体会到情感时帮助孩子标注、旁白不同的感觉。我们还可以加入一定的因果逻辑关系以及处理方式,如“我的玩具坏了,我很难过。但是我可以找大人帮忙修一修”。2、对于危险或不恰当的情景,帮助孩子建立适当的危机意识并找到相对应的处理方法。如果孩子对于有一点点紧张的事情就过度反应,找一些适合孩子的减压方式(安抚性的玩具、葡萄球、肢体接触等)。如果孩子对于不恰当场景反应不足,体会不到一件事的严重性,利用绘本故事、视觉支持等策略让孩子知道每一个行为都是有相对应的后果的。3、根据孩子的能力和年龄,利用脚本故事、假扮玩法等互动形式给孩子多创造一些生活中的小困难,并锻炼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孩子暂时还做不到,给孩子2-3个选择,逐渐建立起孩子遇到不同困难时可以采用的方法库。4、对于比较情绪化的场面,自闭症儿童是比较容易以情绪为主来处理问题,而非理智的思考。对于小龄的儿童,提供多感官的活动(视听触嗅闻),充分刺激孩子大脑的各个区域,并加强大脑各个区域之间的连接。年龄大一些的孩子,除了利用多重感官在生活中进行教学互动以外(多借用大自然!),我们还可以通过脚本故事、社交故事、视觉提示等方式增强孩子对于规则意识的理解,提醒孩子先观察、先思考、然后再行动。5、学会跟孩子恰当使用强化。由于杏仁核与正向记忆的建立有关(因此影响奖励机制、动机、以及成瘾的形成),杏仁核发育异常的自闭症儿童很有可能出现动机建立异常,导致他们在大多数方面的内在动机较低,因此需要我们借用外界的强化来引导恰当的行为。强化的使用可以是社会性的(肢体游戏、鼓励、表扬等),也可以是实际的物品(零食、玩具、代币等)。强化的使用要恰当及时,以避免无意中强化到了不恰当的行为。如果孩子对于不恰当的行为产生了自我强化(比如觉得自己大叫很好玩,没有外界的干扰可以自己叫很久),那么我们可能要考虑使用有目的的忽略、分散注意力、教授代替性行为的。建议对于每一个具体的行为,家长可以和老师一起做功能行为分析,找到行为被维持的具体原因并逐一处理。 }
开宗明义一句话:杏仁核受损会影响情绪加工。但是不只是加工那么简单。杏仁核是边缘系统中与情绪加工非常重要的区域[1][2]。作为研究面孔的科研工作者,我从面孔加工角度入手。在大量的成像研究之中,科学家早就发现杏仁核(Amygdala)和情绪加工息息相关。尤其是恐惧情绪。面孔加工的神经区域当然,对情绪信息敏感的脑区可不只有杏仁核。还有颞上沟、背外前额叶皮层、角回、前扣带回皮层等等地方处理[3]。它们的活跃一样么?的确有所不同,比如[4]Harris,Young,& Andrews (2014,以及一系列研究) 就发现颞上沟对于情绪表情的活跃类似,也就更关心动态本身;而杏仁核对于情绪的处理可以说是分类别。这也侧面反映杏仁核真的对恐惧、害怕的情绪「情有独钟」。在注意方面,杏仁核与别的脑区也有所不同。比如Vuilleumier(当时还在英国)的一系列研究中[5][6],他就发现杏仁核在加工情绪时候,似乎是自动化,甚至说是一直警觉着,以便大脑对于有危险的刺激进行反应。这一点也在著名病人SM的身上有所体现。也就是说,杏仁核的确在危险、害怕情绪加工中起到了主要作用。但是,故事的高潮来了!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杏仁核就只是处理情绪的区域。在病人SM上研究多时的加州理工教授Ralph Adolphs在一开始也认为杏仁核在处理情绪。但是,他在和Gosselin, Schyns, 以及Damasio各位大佬的Nature论文中[7],利用了Schyns和Gosselin的气泡脸技术,反推出来SM相比正常人更不喜欢看人的眼睛区域。最左为正常人判断情绪时关键区域。中间为SM。最右侧为两者差异。在图中一目了然,SM看人脸时候不能收集合理的信息,尤其是眼睛信息。恐惧情绪本身也很依赖眼睛和眉毛传递。再主动指引SM看着眼睛时候,她竟然能识别恐惧的表情!原来,杏仁核的受损干扰了加工情绪时候的注意机制(无法主动收集合理的信息),从而影响了信息加工的完整性。所以说,杏仁的受损,的确会影响恐惧情绪的加工,更会干扰视觉系统通过眼动观察信息的机制,从而进一步损坏情绪加工能力。参考^Adolphs, R. (2002). Neural systems for recognizing emotion. Current opinion in neurobiology, 12(2), 169-177.^Haxby, J. V., Hoffman, E. A., & Gobbini, M. I. (2002). Human neural systems for face recognition and social communication. Biological psychiatry, 51(1), 59-67.^Haxby, J. V., & Gobbini, M. I. (2011). Distributed neural systems for face perception (pp. 93-110). The Oxford Handbook of Face Perception.^Harris, R. J., Young, A. W., & Andrews, T. J. (2014). Dynamic stimuli demonstrate a categorical representation of facial expression in the amygdala. Neuropsychologia, 56, 47-52.^Vuilleumier, P., Armony, J. L., Driver, J., & Dolan, R. J. (2001). Effects of attention and emotion on face processing in the human brain: an event-related fMRI study. Neuron, 30(3), 829-841.^Vuilleumier, P. (2005). How brains beware: neural mechanisms of emotional attention.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9(12), 585-594.^Adolphs, R., Gosselin, F., Buchanan, T. W., Tranel, D., Schyns, P., & Damasio, A. R. (2005). A mechanism for impaired fear recognition after amygdala damage. Nature, 433(7021), 68.你还别说。。真的有杏仁核缺失的著名医学案例。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时候,研究者们就发现当猴子大脑的一部分被切除以后,这个猴子就变得天不怕地不怕,在经过大量实验之后,人们发现了杏仁核的作用。后来,大量的研究也发现当人类的杏仁核出现损伤的时候,也会出现明显的恐惧感减少的情况。在2010年,顶刊current biology上[1],就发表了一篇极其少见的医学案例,科学家们第一次对一个两侧杏仁核都受损的患者(如下图,箭头所指的地方为杏仁核本应出现的位置) -- SM进行了调查研究。整个实验过程,研究者们为了吓到SM可谓绞尽脑汁。ROUND 1由于SM多次告诉研究者她讨厌蛇与蜘蛛,那么研究者微微一笑,第一站就带她去了爬宠世界,将她暴露在动物界最令人生厌的两种生物蛇与蜘蛛前;这时,爬宠店员问她是否愿意用手拿起蛇(下图A),她欣然同意,在整个爬宠店一日游过程中,SM几乎把爬宠店的蛇临幸了个遍,即使店员多次警告蛇很危险,可能会咬伤她,她仍然毫不在意。直到她想要去戳一直危险的蜘蛛时(下图B),才被强制阻止。。(研究者:?????)ROUND 2初战告负,研究者肯定不甘心,在卷土重来的第二站,他们在万圣节带着她去世界上最恐怖的地方之一-- 韦弗利山疗养院(下图C),与她同行的还有5个陌生女人。SM丝毫不惧,主动作为领队,并且显得很兴奋,当隐藏的“怪物”出来吓她们时,SM反而微笑以对,甚至想要跟怪物们交谈。她甚至吓到了一个怪物。。因为她对这个怪物的头很好奇,想用手去戳(研究者:???同行女性:??? 怪物:???)。ROUND 3最后,研究者们使出大招,在实验室里让SM看10个恐怖片段,结果如下图,与健康人相比,SM给出的恐惧分显然是对恐怖片导演的无情嘲讽。在实验结束后,她表示这些电影很惊险刺激,在看其中一个片段时,还问了研究人员这个片子的片名,因为她要去租碟来看。。。。(研究者:缓缓一个?)健康人恐惧评分vsSM恐惧评分总结来说,这些能让大部分人当场离开美丽世界的可怕生物或者场景,对于SM来说,却显得索然无味,她甚至没有表现出一丁点的恐惧感。同样地,那些与她漫长人生经历有关的问卷,试图找出在她的人生中是否有能让她感到害怕,恐惧的经历,结果也是一无所获。有趣的是,除去恐惧这个情感的话,SM与正常人没有任何区别,她能够表达以及感受到其他的任何情绪。她在智商,语言,认知功能等能力上,与常人毫无差别。卷土重来在巨大挫败两年后,这群“邪恶”科学家还是不甘心,他们想了一个新办法[2],卷土重来。他们找来了SM,还找了另外两个同样有杏仁核损伤的双胞胎患者AM和BG。在实验中,他们让这三个患者吸取35%浓度的二氧化碳,因为吸二氧化碳会导致缺氧,引发恐惧以及惊恐发作(panic atrack)。结果令人吃惊,当SM吸入之后,她的整个身体变得僵硬,脚趾和手指扣紧,皮肤开始泛红,眼睛像是一个受惊的动物。在大约30秒的“折磨”后,她开始恢复平静,松开了研究者的手。另外两个患者也表现出类似的恐惧,他们都表示这种经历是他们的“第一次”。有趣的是,在这个实验中,还有另外12个健康被试进行了同样的操作,与我们的预料相反,这些健康的被试反而表现的很平淡,并没有剧烈的恐惧感。这就很让人疑惑了,为什么没有恐惧中枢的患者反而更恐惧的,研究者给出了一个比较大胆的结论,即:杏仁核不仅作为在人类激发恐惧情感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同时还很可能在抑制人类焦虑,惊恐情绪中也举足轻重(正因为如此,健康人才不会有患者那么大的惊恐反应)。换句话说,杏仁核很可能不仅仅是简单的恐惧中枢,有可能是世界主宰呢~这时又有一个很哲学的问题值得思考,如果这些杏仁核受损的人,一生都没体验过恐惧的感受,那么他们如何能在吸二氧化碳的过程中,准确地描述自己的极度恐惧呢?他们感受到的恐惧,与我们感受到的恐惧是一样的吗?参考^Feinstein, J. S., Adolphs, R., Damasio, A., & Tranel, D. (2011). The human amygdala and the induction and experience of fear. Current biology, 21(1), 34-38.^Feinstein, J. S., Buzza, C., Hurlemann, R., Follmer, R. L., Dahdaleh, N. S., Coryell, W. H., ... & Wemmie, J. A. (2013). Fear and panic in humans with bilateral amygdala damage. Nature neuroscience, 16(3), 270.}
开宗明义一句话:杏仁核受损会影响情绪加工。但是不只是加工那么简单。杏仁核是边缘系统中与情绪加工非常重要的区域[1][2]。作为研究面孔的科研工作者,我从面孔加工角度入手。在大量的成像研究之中,科学家早就发现杏仁核(Amygdala)和情绪加工息息相关。尤其是恐惧情绪。面孔加工的神经区域当然,对情绪信息敏感的脑区可不只有杏仁核。还有颞上沟、背外前额叶皮层、角回、前扣带回皮层等等地方处理[3]。它们的活跃一样么?的确有所不同,比如[4]Harris,Young,& Andrews (2014,以及一系列研究) 就发现颞上沟对于情绪表情的活跃类似,也就更关心动态本身;而杏仁核对于情绪的处理可以说是分类别。这也侧面反映杏仁核真的对恐惧、害怕的情绪「情有独钟」。在注意方面,杏仁核与别的脑区也有所不同。比如Vuilleumier(当时还在英国)的一系列研究中[5][6],他就发现杏仁核在加工情绪时候,似乎是自动化,甚至说是一直警觉着,以便大脑对于有危险的刺激进行反应。这一点也在著名病人SM的身上有所体现。也就是说,杏仁核的确在危险、害怕情绪加工中起到了主要作用。但是,故事的高潮来了!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杏仁核就只是处理情绪的区域。在病人SM上研究多时的加州理工教授Ralph Adolphs在一开始也认为杏仁核在处理情绪。但是,他在和Gosselin, Schyns, 以及Damasio各位大佬的Nature论文中[7],利用了Schyns和Gosselin的气泡脸技术,反推出来SM相比正常人更不喜欢看人的眼睛区域。最左为正常人判断情绪时关键区域。中间为SM。最右侧为两者差异。在图中一目了然,SM看人脸时候不能收集合理的信息,尤其是眼睛信息。恐惧情绪本身也很依赖眼睛和眉毛传递。再主动指引SM看着眼睛时候,她竟然能识别恐惧的表情!原来,杏仁核的受损干扰了加工情绪时候的注意机制(无法主动收集合理的信息),从而影响了信息加工的完整性。所以说,杏仁的受损,的确会影响恐惧情绪的加工,更会干扰视觉系统通过眼动观察信息的机制,从而进一步损坏情绪加工能力。参考^Adolphs, R. (2002). Neural systems for recognizing emotion. Current opinion in neurobiology, 12(2), 169-177.^Haxby, J. V., Hoffman, E. A., & Gobbini, M. I. (2002). Human neural systems for face recognition and social communication. Biological psychiatry, 51(1), 59-67.^Haxby, J. V., & Gobbini, M. I. (2011). Distributed neural systems for face perception (pp. 93-110). The Oxford Handbook of Face Perception.^Harris, R. J., Young, A. W., & Andrews, T. J. (2014). Dynamic stimuli demonstrate a categorical representation of facial expression in the amygdala. Neuropsychologia, 56, 47-52.^Vuilleumier, P., Armony, J. L., Driver, J., & Dolan, R. J. (2001). Effects of attention and emotion on face processing in the human brain: an event-related fMRI study. Neuron, 30(3), 829-841.^Vuilleumier, P. (2005). How brains beware: neural mechanisms of emotional attention.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9(12), 585-594.^Adolphs, R., Gosselin, F., Buchanan, T. W., Tranel, D., Schyns, P., & Damasio, A. R. (2005). A mechanism for impaired fear recognition after amygdala damage. Nature, 433(7021), 68.你还别说。。真的有杏仁核缺失的著名医学案例。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时候,研究者们就发现当猴子大脑的一部分被切除以后,这个猴子就变得天不怕地不怕,在经过大量实验之后,人们发现了杏仁核的作用。后来,大量的研究也发现当人类的杏仁核出现损伤的时候,也会出现明显的恐惧感减少的情况。在2010年,顶刊current biology上[1],就发表了一篇极其少见的医学案例,科学家们第一次对一个两侧杏仁核都受损的患者(如下图,箭头所指的地方为杏仁核本应出现的位置) -- SM进行了调查研究。整个实验过程,研究者们为了吓到SM可谓绞尽脑汁。ROUND 1由于SM多次告诉研究者她讨厌蛇与蜘蛛,那么研究者微微一笑,第一站就带她去了爬宠世界,将她暴露在动物界最令人生厌的两种生物蛇与蜘蛛前;这时,爬宠店员问她是否愿意用手拿起蛇(下图A),她欣然同意,在整个爬宠店一日游过程中,SM几乎把爬宠店的蛇临幸了个遍,即使店员多次警告蛇很危险,可能会咬伤她,她仍然毫不在意。直到她想要去戳一直危险的蜘蛛时(下图B),才被强制阻止。。(研究者:?????)ROUND 2初战告负,研究者肯定不甘心,在卷土重来的第二站,他们在万圣节带着她去世界上最恐怖的地方之一-- 韦弗利山疗养院(下图C),与她同行的还有5个陌生女人。SM丝毫不惧,主动作为领队,并且显得很兴奋,当隐藏的“怪物”出来吓她们时,SM反而微笑以对,甚至想要跟怪物们交谈。她甚至吓到了一个怪物。。因为她对这个怪物的头很好奇,想用手去戳(研究者:???同行女性:??? 怪物:???)。ROUND 3最后,研究者们使出大招,在实验室里让SM看10个恐怖片段,结果如下图,与健康人相比,SM给出的恐惧分显然是对恐怖片导演的无情嘲讽。在实验结束后,她表示这些电影很惊险刺激,在看其中一个片段时,还问了研究人员这个片子的片名,因为她要去租碟来看。。。。(研究者:缓缓一个?)健康人恐惧评分vsSM恐惧评分总结来说,这些能让大部分人当场离开美丽世界的可怕生物或者场景,对于SM来说,却显得索然无味,她甚至没有表现出一丁点的恐惧感。同样地,那些与她漫长人生经历有关的问卷,试图找出在她的人生中是否有能让她感到害怕,恐惧的经历,结果也是一无所获。有趣的是,除去恐惧这个情感的话,SM与正常人没有任何区别,她能够表达以及感受到其他的任何情绪。她在智商,语言,认知功能等能力上,与常人毫无差别。卷土重来在巨大挫败两年后,这群“邪恶”科学家还是不甘心,他们想了一个新办法[2],卷土重来。他们找来了SM,还找了另外两个同样有杏仁核损伤的双胞胎患者AM和BG。在实验中,他们让这三个患者吸取35%浓度的二氧化碳,因为吸二氧化碳会导致缺氧,引发恐惧以及惊恐发作(panic atrack)。结果令人吃惊,当SM吸入之后,她的整个身体变得僵硬,脚趾和手指扣紧,皮肤开始泛红,眼睛像是一个受惊的动物。在大约30秒的“折磨”后,她开始恢复平静,松开了研究者的手。另外两个患者也表现出类似的恐惧,他们都表示这种经历是他们的“第一次”。有趣的是,在这个实验中,还有另外12个健康被试进行了同样的操作,与我们的预料相反,这些健康的被试反而表现的很平淡,并没有剧烈的恐惧感。这就很让人疑惑了,为什么没有恐惧中枢的患者反而更恐惧的,研究者给出了一个比较大胆的结论,即:杏仁核不仅作为在人类激发恐惧情感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同时还很可能在抑制人类焦虑,惊恐情绪中也举足轻重(正因为如此,健康人才不会有患者那么大的惊恐反应)。换句话说,杏仁核很可能不仅仅是简单的恐惧中枢,有可能是世界主宰呢~这时又有一个很哲学的问题值得思考,如果这些杏仁核受损的人,一生都没体验过恐惧的感受,那么他们如何能在吸二氧化碳的过程中,准确地描述自己的极度恐惧呢?他们感受到的恐惧,与我们感受到的恐惧是一样的吗?参考^Feinstein, J. S., Adolphs, R., Damasio, A., & Tranel, D. (2011). The human amygdala and the induction and experience of fear. Current biology, 21(1), 34-38.^Feinstein, J. S., Buzza, C., Hurlemann, R., Follmer, R. L., Dahdaleh, N. S., Coryell, W. H., ... & Wemmie, J. A. (2013). Fear and panic in humans with bilateral amygdala damage. Nature neuroscience, 16(3), 27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降低杏仁核活跃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