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什么画?

2013年,天王巨星刘德华主演了一部号称投资高达1.6亿元的大片,作为自己从影以来的第150部影片。这部影片是导演为了蹭一幅名画的热度而创作的,连片名都是用的名画的名字。结果,片子糊了,名画也没有多少观众记得,更别提去了解、欣赏一下了。这幅悲催的名画就是《富春山居图》。其实在美术界,这幅画的地位极高,被誉为“画中之兰亭”,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富春山居图》比起西方的绘画,中国画的欣赏确实有一定的门槛,主要是中国画不以单纯的“形似”或者画作中的故事来吸引人。比方说《蒙娜丽莎》,不懂画的人第一眼就会觉得“画的好像啊”,然后再听到“蒙娜丽莎的眼睛会跟着你转”、“蒙娜丽莎的微笑是因为她怀孕了”这种八卦,就觉得“好神奇啊!”而咱们同样是画美女的《簪花仕女图》呢?普通人一看:“哇,好胖啊”“这眉毛好怪哦”,然后你跟他讲“这幅画采用了游丝描”“以工笔重彩绘仕女五人”……得到的回应是:“哦”,然后观众带着一脸懵逼和“唐朝美女就这样”的疑虑走开了。到了《富春山居图》这种山水画,那就更懵逼了:“咦,怎么跟我看到的富春山水不一样啊?”——当然不一样啦!画家用的是散点透视法和他自己改进过的“三远法”,你的肉眼和相机拍出来的是焦点透视,哪怕广角或者全景照,也囊括不了画中哪怕五分之一的景色。富春山水照片还有,画家画的时候是讲究笔墨情趣的,不懂墨色笔法,又怎么能理解画家的技巧和用意?所以,在欣赏这幅画之前就要具备一定的国画知识——这就是欣赏国画的门槛,也是我写这美术史系列文章着重要解决的问题——以通俗有趣的方式来普及美术史知识,提高大众的审美水平。言归正传,要欣赏《富春山居图》,得从作者创作之前讲起。《富春山居图》是元代大画家黄公望82岁前后创作的作品。在此之前,他在富春江一带已经呆了7、8年,在这段时间里,他几乎每天都带着画本和墨笔,在富春江沿岸写生。1347年,黄公望终于下定决心要画一幅有关富春江的作品了。他边看边画,边想边改,就这样断断续续画了3年,最后才形成了6张纸接裱到一起的、近700厘米的长卷。也就是说,这幅画是画家选取了他记下的每一段风景的最美之处,融合到一幅画上的。所以,你拿照片是无法对比的。而且,为了反映出景色的全貌,黄公望把宋代郭熙提出的山水画“三远法”中的"深远"以"阔远"代之。所谓深远,就是“自山前窥山后”,由近景到远景一层较一层高,把后面的景色也画出来,把山峰纵向的延绵都给画出来,显得深邃。而黄公望则把前后景拉开距离,“从近隔开相对”,这样就显得场景显得非常辽阔。具体到《富春山居图》就是由近景的坡石处中间起表现树丛林木,然后以水为隔,把中景的山峦推到对岸,显示出江水的辽阔。在墨法运用上,黄公望在中近景树的勾勒时使采用了浓墨和湿墨,其他地方则采用淡墨的干笔描绘,远处的树木,则用的是点苔法。墨色则由近及远,层层递退。画山的时候,按照富春山脉络的延伸,应用了“长披麻皴”的画法,显其苍莽之态。而画平岸沙渚时,淡淡钩出,江面则以横向长皴来表现水面波纹。整体以书法运笔,中锋为主,以“写”的方式勾勒山的形态,转折灵活自如。整幅画面远近浓淡干湿结合,显得参差错落,别有韵致。据说明代书画家董其昌见了此画便惊呼道:“吾师乎!吾师乎!一丘五岳,都具是矣!”现代著名美学家蒋勋先生对此画有一段特别美的描述,兹录如下: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 鱼翻藻鉴,鹭点烟汀。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算当年、虚老严陵。 君臣一梦,今古空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清顺治年间,宜兴收藏家吴洪裕得到了《富春山居图》。他在临死之前希望家人把这幅名作像纸钱一样烧给他。幸好他的侄子吴静庵眼疾手快,从火中抢出此画。可惜的是,长卷最前面的部分却已经被烧毁,剩下的也断为两截。重新装裱之后,短的一段被称做《剩山图》,长的一段因为上面有黄公望写给他师弟无用法师的题跋,所以被称为《无用师卷》。(黄公望是全真教高人,号大痴道人。对他的介绍详见拙文《学画画什么时候开始最好?这位画坛宗师用亲身经历告诉你》)后来《无用师卷》被带去了台湾,《剩山图》则被画家吴湖帆转让给了给浙江博物馆,从此分隔两地。2011年,经凤凰卫视牵线,浙江省博物馆借出《剩山图》,“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在台北故宫举行,分隔360年的两幅《富春山居图》终于“合体”。前面提到的电影《天机·富春山居图》的创意也是来源于此。本文是《趣谈中国汉字/书法史》姊妹篇,《笑画中国美术史》(暂名)系列文章。每篇一分钟,收获受用一生的知识,你值得拥有!加关注看之前文章,及时提示更新。转载请标明出处,欢迎出版社与我联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画什么怎么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