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进补原则饮食养生之道?

属木,其气温,通于肝,主发泄,风邪当令,为四季之首。这一季节:阳气初升,天气由寒转暖,万物萌发生机,人体阳气得以生发,肝脏得以疏泄,气血趣向于体表,积一冬之内热也将散发出来。人体的肠胃经过冬季的长期进补和正月的肥甘美食,积滞较重,且易酿生痰热。此外,由于风邪当令,人体易为风邪所伤。风为阳邪,具有生发、向上、向外的特点,易引动伏邪而发病。

根据春温阳气生发、肠胃积滞较重、肝阳易亢以及春季瘟疫易于流行的特点:春季饮食养生应逐步地将食物结构加以调整,减少动物膳食,增加植物性食物,注意摄入水果和蔬菜。饮食应以辛温、甘甜、清淡为主:辛温祛寒,甘能健脾,清淡利湿,可使人体能抗拒风寒、风湿之邪的侵袭,健脾益气,减少患病。不易吃温热类食物及辛辣类调味品,以免助热动火,触发肝阳上亢。

春季宜选食物有:春笋、芹菜、荠菜、菠菜、海带、鸡蛋、瘦猪肉、鲤鱼、山药等清补养肝的食品;以及萝卜、海蜇、黄瓜、香蕉、荞麦等通利肠胃的食物。

属火,其气热,通于心,主长养,署邪当令。这一时期,天气炎热,署为阳邪,其性炎热,升散开泄,耗气伤津,体弱者易为署邪所伤而致中署。人体脾胃功能此时也趣于减弱,食欲普遍降低,若饮食不节,贪凉饮冷,易致脾阳损伤,出现腹痛、腹泻等脾胃病症;或饮食不节,易致泄泻、痢疾等肠道疾病和食物中毒。又长夏属土,其气湿,通于脾,湿邪当令。此时湿为阴邪,其性趣下,重浊粘滞,容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人体易为湿邪所伤,或署邪挟湿,易患署湿病症。

根据夏季人体代谢旺盛,营养消耗过多,随汗丢失大量的水分、无机盐、水溶性维生素等特点:夏季饮食养生宜清热解署,益气生津,长夏并宜清署利湿。宜清淡平和,菜肴色泽不宜过深,口味不宜过浓,避免用难以消化的食物,勿过饱过饥;应重视健脾养胃,促进消化、吸收功能,保证身体有足够的营养。不宜过食生冷及冰镇的饮料及食物,以免损伤脾阳,同时更应注意饮食卫生。不宜热性食物,以免助热生火;不宜辛散开泄过多,以免耗气伤津。

夏季宜选食物有:金银花、菊花、绿豆、赤小豆、苦瓜、冬瓜、紫菜、西瓜等清热解署的食物以及山药、茯苓、蕃茄、苹果、葡萄、菠萝、鸭肉等益气生津的食物;

属金,其气燥,通于肺,主收,燥邪当令。这一时期,秋高气爽,气候干燥,加之夏季余热未清,津液未复,人体偏于津亏体燥。燥邪当令,最易伤肺,人体又易为燥邪所伤而致津伤肺燥。初秋之气,称之为温燥,此时署烈未开,胃口未开,饮食仍以清淡平和、滋润清鲜为主,不宜过于辛辣香燥。深秋之气,寒意渐加,称之为凉燥,饮食宜逐渐转向味浓肥鲜,增加滋补的分量。

根据秋季人们大多会觉得口鼻干燥,渴饮不止,皮肤干燥,甚至大便干燥等特点:秋季饮食养生一般以润燥平补为中心,以健脾、补肝、清肺为主要内容,以清润甘酸为大法,寒凉调配为要。秋季各种水果及蔬菜大量上市,应注意不要过量食用,否则会损伤脾胃的阳气。同时,秋季气候凉爽,五脏归肺,适宜平补,宜津润燥,滋阴润肺。不宜过食炸、熏、烤、煎等食物。

秋季宜选食物有:扁豆、莲子、苹果、葡萄、菠萝、猪肺、甲鱼、鲤鱼、蜂蜜、乳品等柔润食物以及人参、银耳、山药、杏仁、花生、红枣、山揸、蘑菇、竹笋等益气滋补、宣肺化痰的药膳调理。

属水,其气寒,通于肾,主收藏,寒邪当令。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冬季气温寒冷,人体血管收缩,血液循环变慢,免疫能力下降,易诱发或加重许多慢性病。这一时期,人体阳气偏虚,阴寒偏盛,阴精内藏,脾胃运化功能较为强健,故冬季饮食养生宜温补助阳,补肾益精。同时冬季人体阳气收敛潜藏,容易吸收营养成分,是一年中最有利于进补和治愈虚劳慢性衰弱病症的季节。

根据冬季气温骤降,人体的生理功能处于低谷,趋于潜藏沉静之态,人们宜感受寒邪的特点:冬季饮食养生应突出两个方面,一是注意通过膳食摄入高热能食物,提高耐寒能力;二是预防维生素缺乏症,因冬季新鲜水果、蔬菜较少,更应注意适量进补。总之体现四高:即高蛋白、高脂肪、高热能、高维生素。膳食多用热性的食物,有助于保护人体的阳气,以拥阴护阳为主导。

冬季宜选食物有:狗肉、牛肉、羊肉、鸡肉、雀肉、龟肉、虾仁、海参、黄豆、鹿茸等温补的食物以及大葱、生姜、大蒜、辣椒、胡椒、核桃、桂圆、红枣、红糖、枸杞、板栗等补肾通阳食物。

}

一、健康小常识之四季饮食养生法

  主食中选择高热量的食物 保证充足的优质蛋白质 保证充足的维生素

  早春时期:为冬春交换之时,气温仍然寒冷,人体内消耗的热量较多,所以宜进食偏于温热的食物。饮食原则为选择热量较高的主食,并注意补充足够的蛋白质。饮食中除米面杂粮之外,可增加一些豆类、花生、乳制品等。

  春季中期:为天气变化较大之时,气温骤冷骤热,变化较大,可以参照早春时期的饮食进行。在气温较高时可增加青菜的食量,减少肉类的食用。

  春季晚期:为春夏交换之时,气温偏热,所以宜于进食清淡的食物。饮食原则为选择清淡的食物,并注意补充足够维生素,如饮食中应适当增加青菜。

  春季饮食宜忌生冷油腻之品,传统医学还认为春季为肝气旺盛之时,不宜多食酸味食品,以免使肝气过盛而损害脾胃。

  饮食以清淡为主 保证充足维生素 保证充足的无机盐 适量补充蛋白质

  由于夏季炎热而出汗多,体内丢失的水分多,脾胃消化功能较差,所以多进稀食是夏季饮食养生的重要方法。如早、晚进餐时食粥,午餐时喝汤,这样既能生津止渴、清凉解暑,又能补养身体。在煮粥时加些荷叶,称荷叶粥,味道清香,粥中略有苦味,有醒脾开胃,消解暑热,养胃清肠,生津止渴的作用。在煮粥时加些绿豆或单用绿豆煮汤,有消暑止渴,清热解毒,生津利尿等作用。

  夏季的营养消耗较大,而天气炎热又影响人的食欲,所以要注意多补充优质的蛋白质,如鱼、瘦肉、蛋、奶和豆类等营养物质;多吃些新鲜蔬菜和水果,如西红柿、青椒、冬瓜、西瓜、杨梅、甜瓜、桃、李、梨等以获得充足的维生素;补充足够的水分和无机盐(如钠、钾、钙等),特别是要注意钾的补充,豆类或豆制品、香菇、水果、蔬菜等都钾的很好来源;多吃些清热利湿的食物,如西瓜、苦瓜、桃、乌梅、草莓、西红柿、黄瓜、绿豆等。

  夏季特别要注意多饮水,以补充机体因出汗造成的水分丢失。解暑的饮料中以茶水为最佳,特别是绿茶,有消暑解渴,清热泻火的作用。饮水要注意4点:

  1、每日饮水1500~2000毫升,时时饮用,不要等口渴时再饮。

  2、大渴时不宜饮水过多,以免胃部不适。

  3、餐前及进餐时不宜饮白开水,以免冲淡胃液影响消化。

  4、不要过食冷饮。

  饮食荤素搭配 多食清凉多汁的蔬菜水果 适量的补充蛋白质和无机盐(如钠、钾、钙等)

  秋季前期:用于温燥的饮食养生方法要以清热滋润为主。饮食养生的方法应坚持二粥一汤的饮食方法,即早晚餐食粥,午餐喝汤,但粥汤的内容有所不同。传统养生学认为燥邪最易伤肺,在煮粥时加些切碎的梨块,有生津止渴,滋阴润燥,止咳化痰的作用,适用于秋季口燥咽干,大便干结者食用。煮粥时加些百合,有润肺止咳,养心安神的作用,适用于秋季干咳少痰,失眠多梦者食用。煮粥时加些已用水发好的银耳,有滋阴润肺,养胃强身的作用,适用于身体虚弱及患有高血压、血脂异常及慢性支气管炎者食用。羹汤类则以西红柿蛋汤为佳,蛋白质及维生素丰富并有利于消化吸收。

  秋季后期:用于凉燥的饮食养生方法要以祛寒滋润为主。饮食原则除滋阴润燥外,应适当增加蛋白质和热量较高的食物。食粥仍是主要方法,如梨粥、百合粥、银耳粥都可食用,还可增加一些瘦肉粥类,如煮粥时加些瘦肉、皮蛋等,以补充蛋白质的消耗。还可进食栗子粥、桂花莲子粥、龙眼肉粥、红枣粥等,并多食一些温性的蔬菜水果,如南瓜、葱姜、香菜、桃、杏、大枣、荔枝、乌梅等。

  适量进食高热量的饮食 增加温热性食物的摄取 补充足够的维生素和矿物质。

  传统养生学认为,寒为冬季之主气,养生的原则为避寒就暖,敛阳护阴,以收藏为本,是一年四季之中进补的最好时节。现代医学也认为,人体在冬季时受到寒冷天气的影响,甲状腺、肾上腺等内分泌腺的分泌功能增强,以促进机体产生热量抵御寒冷。冬季应多进食一些五谷杂粮,同时补充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和适量的脂肪。传统养生学认为,应多食用一些偏于温热性的食物,特别是能够温补肾阳的饮食,以增强机体的御寒能力。下面介绍几个适合于冬季进补的方法。

  1、当归生姜羊肉汤:当归20克,生姜30克,羊肉500克,黄酒、调料适量。将羊肉洗净,切为碎块,加入当归、生姜、黄酒及调料,炖煮1~2小时,食肉喝汤。有温中补血,祛寒强身的作用,适用于神疲乏力,面色苍白,畏寒怕冷等阳气虚弱的人群。

  2、鹿肾红参粥:鹿肾(或羊肾)1只,红参3克,大米100克,调料少许。将鹿肾切开,剔去内部白筋,切为碎末,红参打为碎末,大米洗净,加入适量水及调料,煮1小时食用。有益气壮阳,填精补髓的作用,适用于虚弱无力,腰膝酸软,畏寒怕冷,耳聋耳鸣,性功能减退等肾阳不足的人群。

  3、胡桃仁饼:胡桃仁(或核桃仁)50克,面粉250克,白糖少许,将胡桃仁打为碎末,与面粉混合在一起,加水适量,搅拌均匀,烙为薄饼食用。有补肾御寒,润肠通便的作用,适用于肾虚腰痛腿软,畏寒怕冷,大便干结等肺肾两虚的人群。

  4、参归羊肉:红参10克,当归20克,羊肉500克,调料少许。将羊肉洗净切块,与红参、当归、调料放入砂锅中,加水适量,用慢火炖煮1~2小时,待水耗干,羊肉熟烂时停火食用。有益气补血,强体抗寒的作用。适用于体质虚弱,面色苍白,四肢无力,畏寒怕冷等气血两虚的人群。

二、健康小常识之四季养生的两大原则

  (一)“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夫四阴阳者,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这是四时调摄的宗旨。顺应四时的养生首先要明白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根据自然界和人体阴阳消长、气机升降、五脏盛衰的不同时间的特定状态而制定的四时养生原则,其理在于: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生物变化的总规律,而养生者必须遵循这个规律。春夏之时,自然之阳气升发,万物生机盎然。养生者顺时而养就应该充养,保护体内阳气,使之充沛,不断旺盛起来。此时,凡有耗伤阳气及阻碍阳气的情况皆应避免,谓之“春夏养阳”。秋冬之时,万物敛藏,此时养生就应顺应自然界收藏之势,收藏阴精,使精气内聚,以润养五脏,抗病延年,此谓“秋冬养阴”。如杨上善《内经·太素顺养篇》说:“圣人与万物俱浮,即春夏养阳也;与万物俱沉,即秋冬养阴也。”高士宗《素问直解》说:“圣人春夏养阳,使少阳之气生,太阳之气长。秋冬养阴,使太阴之气收,少阴之气藏,养阴养阳以从其根……”这说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目的在于顺应四时,养护阴阳,以借人体生生不息之用。

张仲景在《伤寒论·辨脉篇》中指出:“……五月之时,阳气在表,胃中虚冷……,十一月之时,阳气在里,胃中烦热”。仲景从临床辨证论治角度指出夏天阳气在表,冬天阳气在里,临床当依此特点用药施治。张志聪在《素问集注》中进一步指出:“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而培养之”。临床验证,这些论述都很符合实际。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认为夏季不可贪凉冷饮,冬季不可过着厚衣锦裘,就是这个道理。谚语说:“夏有真寒,冬有真火”,夏季确有阳虚内寒洞泄之症,冬季不乏阴虚内热盗汗症。一般来说,有余之病易治,不足之症难调,故养春夏之阳,育秋冬之阴既可防其过盛,又可避其不足,实为养生良法。临床上常于春夏用辛热之方剂扩阳,以得“养生”、“养长”之功;于秋冬之季,用寒凉方药育阴,以收“养收”、“养藏”之效,这种顺时令而治之法是符合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的。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症,奉收者少……。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横泄,奉藏者少……。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矮厥,奉生者少。”此段经文列举了四时养生特点和四季之病,说明阴阳互根之理。春之“养生”以供奉夏长之令。夏之“养长”,以供奉秋收之令。秋之“养收”以供奉冬藏之令,冬之“养藏”,以供奉春生之令。张景岳在《类经》中又进一步解释说:“阴根于阳,阳根于阴,阴以阳生,阳以阴长。所以圣人春夏养阳,以为秋冬之地;秋冬则养阴,以为春夏之地,皆所以从其根也。今人有春夏不能养阳者,每因风凉生冷,伤其阳气以致秋冬多患疟泄,此阴脱之为病也。有秋冬不能养阴者,每因纵欲过度,伤此阴气,以致春夏多患火症,此阳盛之为病也。”《素问·金匮真言论》指出:“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后世又有“冬不藏精春必病温”之说。可见,春夏养阳,能预防秋冬之寒病,秋冬养阴,能预防春夏之火症。这正体现了阴阳互根的法则。

  (二)“春捂秋冻”

  春秋季节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是冷暖交替的过渡季节。古人根据气候变化特点,提出了“春捂秋冻”的养生原则。初春阴寒未尽,阳气渐生,气候日趋暖和,但北方冷空气较强烈,所以养生家认为早春宜保暖,衣服不可顿减,以助人体阳气生发,《寿亲养老新书》指出:“春季天气渐暖,衣服宜渐减,不可顿减,使人受寒。”《老老恒言·燕息》亦说:“春冻未泮,下体宁过于暖,上体无妨略减,所以养阳之生气。”春季的气候特点为天气多变,温差幅度较大。俗话说,“春天孩子脸,一天变三变。”早晨旭日东升,春风送暖,中午或许阳光曝晒,气温骤升;但下午可能寒流突袭,气温骤降。故衣服要随时增减,同时注意毛衣不可脱得过早。孙思邈指出:“春天不可薄衣,令人伤寒、霍乱、食不消、头痛。”《摄生消息论·春季摄生消息论篇》指出:春季天气寒暖不一,不可顿去棉衣。老人气弱骨疏体怯,风冷易伤腠理,时备夹衣,温暖易之,一重减一重,不可暴去。”

  秋季是由夏入冬的过渡季节,气温逐渐降低,特别是“白露”之后,北风吹来,驱散了暑气,天气变凉。常言道:“一阵秋风一阵凉”、“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晚秋的温差变化,不如春季大,大致每隔4-5天,日平均气温下降l℃,而且一日之内气温变化幅度较小。这样天气虽凉未寒,一般认为不宜过快地增添衣服以使身体逐渐适应寒冷气候,增加御寒能力,有利于冬季预防感冒。

  “春捂秋冻”自古为劳动人民防病健身的经验之谈。然而这种“捂”和“冻”是有限度的,是指在正常气候下的养生方法,如果气候反常则不尽如此,还要因地因时因人制宜才好。

三、健康小常识之四季养生喝什么汤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是养生的最佳时机。医学上认为,春养于肝,夏养于心,秋养于肺,冬养于肾,所以春天进补,重在养肝。在春天,肝气旺盛而升发,中医认为,春天是肝旺之时。趁势养肝可避免暑期的阴虚,而过于补肝又怕肝火过旺,如果肝气升发太过或是肝气郁结,都易损伤肝脏。

  材料:猪脊骨1具,大枣150克,莲子100克,木香3克,甘草10克。

  1、将猪脊骨洗净砍碎,枣和莲子去核去心。

  2、木香、甘草用纱布包好。

  3、同放砂锅内,加水适量。

  4、文火炖煮3个小时,即可分顿食用。以喝汤为主,亦可吃肉、枣和莲子,可常服食。

  材料:公鸡500克,姜三片,油菜胆3根,红枣20克,党参半根,盐,鸡粉少许。

  1、公鸡剁成核桃块,开水下锅焯去血沫,冲净备用。

  2、汤煲中先放好鸡块、党参、红枣和姜片,放冷水烧开去净浮沫。

  3、文火炖1.5小时到2小时,视肉的软烂度而定。

  4、汤好后放入调料和油菜心即可出锅。

  一年四季中,夏季属火,火即有高热、炎热之义;因火气通于心,心在五行中对应火。所以,夏季的炎热最易干扰心神,使心神不宁,引起心烦,而心烦就会使心跳加快,心跳加快就会加重心的负担。这也是夏季心脑血管疾病、肺心病的发病率明显增加的原因。因此,夏季养生重在养心。

  材料:老鸭一只,冬瓜两斤,薏米20克,陈皮一片,姜片一片,蜜枣一枚。

  1、将水烧开,所有材料放入。

  2、大火半小时,中火3小时即可,最后根据口味放盐。

  功效:祛暑,健脾。

  中医认为“肺为娇脏,其位最高,不耐寒热”,且肺“喜润而恶燥”,最易受燥邪伤害。所以入秋后,肺是最容易被伤害的。肺若不适,会引发咳嗽多痰、支气管炎、哮喘频发等。如果肺没调养好,人易大便干燥,还可能出现皮肤粗糙、暗淡无光、干燥脱皮等皮肤问题。

  材料:乌鸡一只(切块),蜜枣一枚,瘦肉200克,一个西瓜(瓜肉挖出,留少许红色,将瓜皮切成小块),生姜一小片。

  1、先将水烧开,将鸡块、姜片、瘦肉、蜜枣放入。

  2、大火半小时,中火一个半小时,再将切好的西瓜放入。

  3、然后再来中火半小时即可。最后根据口味放盐。

  功效:滋润皮肤,安神。

  冬季,草木枯萎、万物肃杀,寒气直逼体内,寒气与肾脏相通,寒为阴邪,最易伤阳,所以冬天养生养肾为主。

  材料:冬笋100克,250克的鲫鱼1条,黄酒、生姜片、精盐、味精、精制植物油适量。

  1、先将冬笋剥完后切成长丝,洗净,用沸水煮一下,除去涩味。

  2、鲫鱼去鳞除去内脏洗净,锅中放油烧热。

  3、放入鱼煎两面至皮微黄,烹入黄酒。

  4、加清水及笋丝、生姜片,烧开后,略焖煮一会儿,加入精盐、味精即成。

  功效:利水下乳,健脾益气。

  材料:冬笋200克,鲜汤250克,香菜梗、水发黑木耳、葱姜汁、精盐、味精、麻油适量。

  1、将冬笋去皮洗净,切成长8厘米、宽1厘米的片,放沸水中略烫捞出。

  2、再放凉水中过凉后捞出沥干。黑木耳择成小朵,香菜梗洗净后切成3厘米长的段。

  3、炒锅上旺火,放入鲜汤,加入葱姜汁、精盐、味精,再放入竹笋片、黑木耳片。

  4、待汤煮沸时,用后勺撇去浮沫,放入香菜梗,淋上麻油搅匀后盛入碗中。

  功效:本品素雅清淡,鲜美可口,消痰利肠,通脉化食。

  结语:汤是中华美食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华饮食文化不可缺少的部分。而自古以来喝汤保养就是人们不可或缺的一种保养方式,所以在本篇文章中小编给大家分别推荐了一年四季的养生汤,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按照季节来试试本篇文章提到的养生汤哦。

四、健康小常识之老年人的四季如何养生

  春季乍暖还寒,气候多变,忽冷忽热,俗有“春天猴儿面,一日变三变”之说,时而风和日丽,春光明媚,时而冷风阵阵,寒气袭人,故春风春雨与健康有关。

  穿着“宜春捂”早春宜保暖。防风御寒。衣服宜渐减。暖足冻头保平安。晨练“宜少汗”春季人体血气活和。经脉舒畅。肌肤松弛,人体阳气易发泄,故要保护阳气,适宜小运动量,出汗多会耗心血,损阳气。与体不利。

  睡觉“宜早起”气温逐渐回升,“宜夜卧早起,广步于庭”。

  居室”宜卫生”室内勤打扫。置物要有序。

  饮食“宜清淡”春季利于失精血,化津液。食宜温。有助扶阳气,机体兴旺。

  防病“宜紧弦”春季寒邢易进,使人致病。故应时时注意防病。

  春季乍暖还寒,气候多变。

  夏季昼长夜短,暑气灼人,老年人耐受力弱,适应性差,生活活动与外界环境的平衡易遭破坏,因而容易中暑,发生多种疾病,产生不测,故更要安全度夏。

  情绪“宜防躁戒怒”躁能生火,应息其怒,静其心,安其神,使人处于宁静状态。

  饮食“宜清淡、营养,科学用膳”夏季老人消化功能差,从多食新鲜蔬菜瓜果为宜。多食绿豆粥、荷叶粥、百合粥,对夏季风热感冒、高山压患者均有益。冷饮、冰制品慎用。

  生活“宜有序”,起居“宜有常”应夜卧早起,参加晨练,不可贪凉。

  睡眠“宜充足、防风”夏季昼长夜短,且因燥热,一般人睡得晚因而要用午睡来补充,但不可在凉风处和堂风口处及电扇旁午睡。闷热天气“宜防暑避湿”伏中、炎热天气少在户外活动。如非出门不可,也要打伞改戴草帽。衣服勤换洗,多饮绿豆汤、酸梅汤、消暑茶。

  着装”宜宽松舒爽”夏日服装为求简单、单薄,透气性好,款式上应宽松舒适,色彩要素雅大方,质地上能吸汗透气,内衣裤要一日一换。

  秋季由热转凉,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秋高气爽,气候干燥,人体血脉通畅,适宜外出旅游。秋三月是万物容盛收成季节,地气清肃神志需安宁。收神气,清肺气,这样才能适应秋天容平之气,调养好“收”气。

  精神上“宜安定”减少思虑情绪。降低秋季之肃杀之气对人体的不良影响,维持心理平衡,注意解郁散结,保持欢乐情绪。

  饮食有节“宜清润”饮食调理以防燥扩阴、滋肾润肺为准,少用椒、葱韭、蒜之辛燥食品。多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甘蔗、乳品等柔润食物,强调暖食,禁忌生冷。

  睡觉“宜早卧早起”秋秋季由热转凉,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秋高气爽,气候干燥,人体血脉通畅,适宜外出旅游。秋三月是万物容盛收成季节,地气清肃神志需安宁,收神气,清肺气,这样才能适应秋天容平之气,调养好“收”气。

  睡觉“宜早卧早起”早卧以顺应人体阴精的收藏。以养收气;早起以顺应阴气的舒长使肺气得以舒展,睡眠时间稍延长,免受凋零冷落之象的影响,亦可减少小血栓之形成。以增强体质,耐寒锻炼从秋天开始。

  衣着“宜秋冻”不宜早加衣。使肌体逐渐适应寒冷气候。增强抗病能力。注意秋燥“宜通便”秋季天气干燥,老年若饮水少、长卧床、少活则易生便秘;高血压病人发脑溢血,危及生命,故多食水果蔬菜等。也可早起卧前后各揉腹一次(50下)。

  冬三月是闭藏的季节。天气寒冷,气候干燥,河水结冰,田地冻裂,是阳衰阴盛的现象,老年人易受风寒,要避寒就暖,应以养精蓄锐为主,内心有什么事也要往好处想,冬天养生以养“藏”气为主。

  着装“宜防寒保暖”冬季风邪,寒邪易诱发心脑血管病,更易生冻疮,因此要穿暖和、宽松、轻便之衣物,被褥应柔软,保暖,常洗晒。

  生活“宜有节”,起居“宜有常”各三月早卧晚起来必诗日光。早睡从养人体阳气,保持温热身体,迟起从养阴气,日出而作,以避严寒求温暖。

  饮食“宜进补”多吃高蛋白和维生素食物,并适时进补。药补不如食补,明虚之人多食羊肉、鸡肉、牛骨髓;阴虚之人多食鸭、鹅肉,以补虚益气,养胃生津。

  天气晴朗“宜锻炼”冬季遇好天气时可适当户外锻炼,以补阳光照射不足,增强体质;在冷空气中锻炼,可增加神经调节机能,提高抵抗力,但不宜出大汗从防感冒,大风、大雾、雨雪恶劣天气,不可去户外。

  心理卫生“宜讲究”冬季许多疾病发生发展或恶化都与人的心理状态息息相关,因此应避免忧伤、焦虑、紧张等不良因素刺激,老年人应保持乐观、愉快情绪。

  冬季老年人养生六不宜1.不宜夜间憋尿;2.不宜门窗紧闭;3.不宜蒙头睡;4.不宜饮酒御寒;5.不宜取暖失度;6.不宜小疾不治。

}

养生饮食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 > 养生饮食百科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四季进补原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