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低温烫伤会留疤吗?

今年的第五轮寒潮,来得太突然了。

帝都的气温也直逼零下两位数,走在户外感觉裸露出来的皮肤都不是自己的了。如果说北方的“干冷”是物理攻击,那南方的“湿冷”就是魔法攻击了。

为了迎接“降温+大风+降雨”这份豪华套餐,不少家长已经开始翻箱倒柜,把暖宝宝、电热毯、热水袋...这些取暖神器安排上了。

看到最近有个男孩使用暖手宝烫伤的新闻了吗?

其实近些年,央视几乎每年都报道关于使用取暖设备造成孩子的新闻。

就连我身边的朋友,也有因为使用这种最常见的暖宝宝被烫伤过。

之前跟大家科普过夏天“失温症”能把人活活冻死,其实冬天我们常用的低温取暖设备,也很容易造成烫伤。

“低温烫伤”很多人还一无所知,今天有必要给大家讲一讲。

为什么低温也会引起烫伤?

一说起烫伤,通常是指高温气体、火焰、开水等接触下造成的创伤。

这类的烫伤通常短时间就能造成不小的伤害,一般显而易见,让人容易察觉和躲避。

但低温烫伤可是“鸡贼”多了。

它类似于“温水煮青蛙”,用不太容易让人察觉到痛苦的温度使热力慢慢渗透进皮下软组织而引起的烫伤。

实际上,温度只要达到44℃持续6小时,就可以造成皮肤的损伤

央视曾做过一个关于暖宝宝的测试。

为了验证暖宝宝能“煮熟”鸡蛋是不是真的,实验把两个鸡蛋用暖宝宝包裹住。

结果显示,2个小时后,实验的鸡蛋清和鸡蛋黄已经成熟

试想一下,换成宝宝娇嫩的肌肤,怎么承受得住?

低温烫伤,是种怎样的体验?

很多人觉得烫了躲开就好。但等到你感觉出来了,可能已经形成烫伤了!

特别是孩子和老人,是低温烫伤的高发人群。

孩子晚上一般睡得比较沉,对温度感觉不敏感;

白天有可能因为玩得比较投入,忽视了不适感。

更别说婴儿了,基本没有表达痛苦的能力,等家长发现时往往为时已晚。

很多人觉得低温烫伤的损伤最多也只是在表皮。

真相其实非常残酷,胆子大的可以看看下面的图片:

近期央视的一个相关的新闻微博底下,很多网友细数了自己被低温烫伤的经历:

有的把两个腿都烤伤了,关节处直接烤焦,三年都没好...

有的把暖水袋放被窝,第二天就烫了个泡,至今都留下一个大疤...

还有些人治疗一个月还没好,最终只能做植皮手术...

看到这些血肉模糊的描述,真是触目惊心。

低温烫伤大部分时候看起来不严重,可就是因为这样大部分人忽略了护理,很容易造成处理不当,严重的情况还会发生感染、溃烂,甚至长时间无法愈合

据医生统计,低温烫伤约占冬季烫伤的三分之一

所以,这个狡猾的“敌人”真的就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

我们身为家长,不能掉以轻心,一定要防范于未然!

这4种“取暖神器”宝宝一定要当心

前面也说到,大部分的低温烫伤都来自于我们日常使用的“取暖神器”。

暖宝宝就不用我再赘述了,前面提到的新闻一大堆,其实除了它,热水袋、电热毯、电暖气等,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安全隐患。

2012年3月25日,四川乐山三名少年因为家中“小太阳”使用不当失火,葬身火海。

原来,是靠在沙发和茶几中间的电暖气引燃沙发和棉被,蔓延成火灾。

每年因为“小太阳”使用不当,引发火灾的新闻更是层出不穷。

消防员曾经做过一个实验:

把一张小纸片放在“小太阳”的缝隙中,能瞬间被点燃;

把棉被盖在“小太阳”上,仅仅两分钟就冒出了黑烟。

所以使用时千万要注意:

不要靠近易燃物!包括衣服、棉被、书本纸张等,远离沙发、床、以及水源。

由于“小太阳”对小孩和成人的使用成本太高,建议有孩子的家庭,还是直接弃用吧!

是不是经常听见电热水袋爆炸的新闻?

其实市面上的电热水袋有两种,一种是电极式,另一种是电热丝式,其中电极式热水袋极易有爆炸的风险

因为随着液体温度升高、就会有气体出现,如果电热水袋的品质不过关,就很容易产生爆炸,漏电的情况。

虽然选择正规的,有3C认证的电热丝式热水袋,能极大地降低风险,但使用过程中也要谨慎,充电之后有排气孔的,要及时排气

其实最保险的还是使用注水式热水袋,使用的时候,不要灌满水。灌水之后最好检查一下注水口有没有拧紧

不管电热水袋还是注水式热水袋,都不要直接给宝宝使用

最好提前放在被窝里给宝宝暖被子,等宝宝入被窝再拿出来就可以了。

南方没有暖气没有地暖,电热毯的使用频率非常高。

但电热毯风险也不容小觑,因为大部分电热毯都是钨丝的,使用久了容易有漏电风险。

宝宝使用电热毯更容易因为尿床等因素,增加漏电的概率,那时候发生的后果可能不堪设想。

就算不是因为漏电,电热毯不断保持恒定的温度,除了容易造成低温烫伤外,还容易让宝宝“上火”,出现干燥脱水的情况。

4、电热眼罩、鼠标垫、电脑等

还有一个非常容易被忽略的,就是大人喜欢用的发热杯垫、鼠标垫,甚至是电脑

对于一些散热不好的笔记本电脑,长时间放在腿上玩也容易发生低温烫伤。

同理最近兴起的电热眼罩、电热鼠标垫原理也一样。

这两类产品也容易长时间直接接触皮肤,且经常被我们忽略。

家里如果有宝宝,千万不要掉以轻心,放在宝宝够不着的地方!

写这些不是为了引发家长的焦虑

而是用这种最笨拙的方式

提醒家长们冬季的危险就在我们身边

其实只要控制好温度和时间

孩子的世界禁不起一丝一毫的马虎

才能在让孩子远离不必要的伤害

}

近日,家住路北区的刘女士一瘸一拐地来到医院就诊,她告诉医生:前一天晚上睡觉还好好的,一觉醒来就感觉左脚踝处传来一阵阵火辣辣的刺痛感,就赶紧到医院就诊。经过医生的详细检查和了解情况,诊断为低温烫伤。

原来是因为近来天气寒冷,为了取暖,刘女士晚上睡前就在脚下放热水袋取暖,当天临睡前,像往常一样泡了个热水袋,原本的封套被拆下来洗了,索性直接放到被窝取暖。之后,困意渐浓的刘女士沉沉睡去……

第二天一早,刘女士被一阵阵火辣辣的刺痛惊醒,感觉不对劲的她赶紧到医院就诊。

寒冬腊月,气温骤降,寒冷彻骨。很多人启动各种“取暖利器”来御寒,其中,暖风机、热水袋、电暖宝、热贴等是最方便最常用的“装备”。但每年都有人因使用各种“取暖利器”不当出现低温烫伤。

低温烫伤也可称为低温烧伤或低热烧伤,一般是指机体长时间接触中等温度(一般指44~50℃)的热源,造成从真皮浅层向真皮深层及皮下各层组织的渐进性损害。

研究表明:44℃热源持续接触6个小时,49℃持续接触9分钟,60℃持续接触5分钟,70℃持续接触1分钟,皮肤就可能被烫伤。

随着近年来各类取暖物品种类的不断增多,低温烫伤的发生也愈加频繁。常见可致低温烫伤的取暖物品有热水袋、暖宝宝、电热毯、取暖器等,据统计,低温烫伤在冬季高发,约占冬季烫伤的1/3。

低温烫伤的症状并不十分严重,表面看起来往往只是一个小水疱,但其实可能已伤及皮下组织,甚至肌肉、神经、血管,造成愈合困难。特别是糖尿病患者一旦发生低温烫伤,会导致皮肤破溃,伤口就会难以愈合,且容易发生感染,不及时救治后果将不堪设想。

哪些人群容易出现低温烫伤

低温烫伤一般多见于老年人、糖尿病、脑血管意外患者。由于这类人群的皮肤感觉异常,对热刺激的反应敏感性低,往往躲避不及时更容易发生低温烫伤。

对于健康的中青年朋友,低温烫伤患者则多数是过度熟睡时使用取暖设备所致;婴幼儿表达能力欠缺,也是低温烫伤的高危人群。

唐山市中医医院内分泌科二病区副主任医师周静提醒:寒冷冬季,糖尿病患者尤其是糖尿病足病患者因血液循环不良体不耐寒,大多有泡脚或应用暖宝、电热毯、热水袋、热帖等取暖的习惯,殊不知这些看似很安全的物品,却很容易造成“低温烫伤”。

糖尿病病友为什么更容易“低温烫伤”?

这要从低温烫伤的原理说起:首先,人体局部与高于体温但低于45℃的致热源接触时不会产生明显的痛觉;如果长时间接触,则皮肤的感觉神经末梢会因适应而麻痹,而痛觉正是人体最重要的保护机制之一。其次,相对低热的持续作用,虽温差小,但表层组织脱水缓慢,热容量大,向深部组织传导的热量多,使深部组织的热损伤逐渐累加。最后,流动的血液本来能够带走热量而有效防止热能蓄积,但如果长时受压局部血液流动障碍,容易使热能蓄积起来而导致局部组织损伤。

糖尿病病友皮肤对温度的感应能力相对较迟钝,如同时合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或(和)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则肢体感觉障碍、血液循环障碍更为严重。因为痛觉及温觉减退,甚至丧失,在接触外源性致热源时,不能趋避;因为血液循环障碍,致散热功能减退,即使处于正常不致烫伤的40~44℃致热源中,因热消散率差,导致热积聚,引起组织损害。所以更容易导致低温烫伤。

同时因为存在高血糖及微循环病变,糖尿病患者即使是很小的烫伤,也难以愈合,甚至造成败血症、截肢等严重后果。所以更应重视防范。

“低温烫伤”如何处理?

由于低温烫伤有类似于“烤红薯”现象,故烫伤深度一般比较深,严重者可达骨骼,并可形成所谓的立体“口小肚大”的烧瓶状。低温烫伤大多为“三度烫伤”。

一旦发生低温烫伤,先用凉毛巾或凉水冲一下烫伤处,以达到降温的目的,然后要及时就医,千万不要用酱油或是牙膏涂抹烫伤处,容易引起烫伤处感染。

一般来说,直径小于2cm的创面,通过换药使其愈合。直径大于3cm的创面,通过换药短期内很难愈合,甚至长时间无法愈合,故需要手术治疗。

唐山市中医医院内分泌科二病区周静副主任医师建议:糖尿病低温烫伤后应尽快就医,打断微循环障碍所引起的病变升级,合理控制感染,尽早清创,控制血糖,降低致残率,足部水疱切记不可自行刺破。另一方面,应对糖尿病患者进行防护教育,天冷时可选用厚的羊毛袜保暖,可适当按摩肢体促进血液循环,忌用热水袋、暖宝宝等直接接触皮肤,泡脚时注意水温和时间,以免烫伤皮肤。

那么,取暖时我们需注意些什么呢?

使用取暖设备之前,应该对该设备的温度范围有所了解,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例如:使用电热毯取暖时,尽量在晚上入睡前关掉电源;使用热水袋时温度不宜过高,也不要将水灌得太满,装70%左右热水即可,太烫的话可以用毛巾裹起来,减缓导热速度。使用取暖贴时,一定要贴在衣服外面,不能直接贴在皮肤上,也不宜贴过长时间;使用家用取暖器时,应以感觉到温暖的距离为宜,并且间断使用。同时要注意,高龄老人及小孩应在家人看看护下使用各种取暖物品。

唐山市中医医院 内分泌科二病区 副主任医师

(来源:唐山市中医医院)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抚顺风险区域最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