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预防树木的低温伤害低温烫伤?

面对漫长且寒冷的冬季,大家会选择各种方式进行取暖,其中,热宝、暖宝宝、电热毯等“取暖神器”是比较常见的方式。哈尔滨市红十字中心医院急诊科主任王积原提醒:取暖过程中,因烫伤而导致急诊就医的事情时有发生。烫伤后一定要采取及时正确有效的措施,避免“二次伤害”。

不要乱抹酱油、大酱、牙膏

王积原表示,低温烫伤是因为皮肤长时间接触高于体温的低热物体而造成的烫伤。接触70℃的温度持续1分钟,皮肤可能会被烫伤;当皮肤接触近60℃的温度持续5分钟以上时,也有可能造成烫伤,这种烫伤就叫低温烫伤。

低温烫伤的创面疼痛感不十分明显,仅在皮肤上出现红肿、水疱、脱皮或者发白的现象,面积也不大,烫伤的皮肤表面看上去不太严重,但创面深,严重者甚至会造成深部组织坏死。如果处理不当,烫伤处会发生溃烂,长时间无法愈合。

据王积原介绍,由于大多数人对烫伤的诊断治疗缺乏经验,所以烫伤后应尽早到医院就诊,避免不恰当的治疗带来不良后果。对于低温烫伤,应立即停止损伤持续过程,如果处理不当,会造成创面加深,引起预后不良。

王积原说:“一旦发生低温烫伤,创面较深且作用时间已较长,传统的冷敷已无明显效果,就更要注意保护创面不受污染,及时就医。”

烫伤后需要用凉水、凉毛巾降温,将升高的皮肤温度降下来,让热力不要再向深处穿透,同时使毛细血管收缩,减少水疱发生,达到止痛效果,这就是常说的“冷疗”,即用5℃—15℃的冷水持续冲洗20—30分钟,冷水的温度、冲洗时间也可依据具体情况调整。

不要用酱油、大酱等调料涂抹烫伤,这些调料的颜色会影响医生对伤情的判断,清洗过程中增加患者的痛苦,同时这些高渗透压的调料会导致伤处细胞脱水,加重伤情。

也不要用牙膏、油性药物以及紫药水、红药水、黄药水等,会对深度烫伤需暴露的部位保痂不利。

“使用电褥子、热水袋、热宝等取暖物品的方法不正确是东北地区常见低温烫伤的原因。”王积原说,被低温烫伤的人,一般是晚上睡觉不易苏醒的人和感觉迟钝的人,如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以至于发生烫伤还不自觉,不少烫伤到了很严重的程度才被发现。此外,腿脚不便、长期卧床的人;敏感性相对较差、皮肤娇嫩的儿童;酒后意识模糊、敏感性降低的人,也要特别注意低温烫伤。

给孩子及老人洗澡时,应先放冷水再兑热水,水温不高于40℃。热水器温度应调到50℃以下,水温在65℃至70℃时,两秒钟之内就能发生严重烫伤。家长要将家中可能造成烫伤的危险品移开或加上防护措施,如热水瓶不要放在桌子上,熨斗等电器要放在孩子碰不到的地方,以免出现意外烫伤的情况。

冬季使用热宝、热水袋等物品取暖时,用毛巾包裹在外面,手摸上去不烫为宜。

灌热水袋的时候要特别小心,以免操作不当发生烫伤。热水袋也不要灌太满,水温不宜太高,充水后要排出袋内空气并检查密封性。使用热水袋前应注意是否有老化现象,防止“超龄服役”。

暖宝宝不能直接接触皮肤,应该隔着衣服贴,也可时不时给身上的暖宝宝换个位置,避免某一部位被源源不断的热量持续渗透,不知不觉被低温烫伤。

}

近日,全国多地降温,“暖宝宝”、“热水袋”成为许多人取暖的“必备神器”。但是其中的风险大家都了解吗?

江苏的一位妈妈担心3岁多的儿子晚上睡觉受凉,隔着睡衣给孩子后背贴了3天的暖宝宝。孩子早上醒来以后大哭不止,一直喊疼,还不停地用手抓后背。这才发现孩子背上的皮肤特别红,还长了许多小水泡。送到医院后,经医生诊断,孩子是因为长时间接触热源导致的低温烫伤,目前已发展为三级烫伤。

为什么摸着这些“暖宝宝”、“热水袋”摸着不烫却能烫伤人呢?因为有一种烫伤叫“低温烫伤”。只要温度达到44℃,使用时间超过6小时就会出现。而且低温烫伤的危害很大,因为受热时间长,很多低温烫伤看上去只是起了个小水疱,但损伤可能已经深达皮下组织,不仅更难愈合,还会留下疤痕。有些严重的患者,甚至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警察蜀黍在此提醒各位市民,取暖设备应该这样使用!

1.无论暖宝宝还是热水袋都不要直接贴在皮肤上,使用时最好隔上几层衣服或者毛巾,降低接触温度。

2.使用时间不能过长。同一部位,使用暖宝宝、热水袋的时间最好不要超过2小时。

3.不要在睡觉时使用。睡觉时,一旦发生烫伤,很难及时发现,导致伤情加重。

4.儿童、老人等特殊人群要格外注意。儿童、老人等行动不便或对温度不敏感的人,请尽量避免使用。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防疫10条措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