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息肉如何形成是怎么来的?

近年来,随着影像检查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人们在进行常规健康体检时,越来越多地被检查出胆囊“异常”——胆囊息肉。胆囊上长出来的小息肉虽对日常生活不会有太大影响,但却让不少患者心理蒙上了一层“癌变”的阴影。

在临床上,针对“胆囊息肉”的治疗分为两种,一种只需观察治疗,定期复查即可,另一种则建议尽早手术切除,以防癌变。那么,长了胆囊息肉会有什么症状?如何做到及早发现及早治疗?都是胆囊息肉,为什么会有两种完全不同的治疗手段?我们今天请海南省肿瘤医院肝胆胰外科副主任 、王正文博士跟我们聊聊胆囊息肉的有关话题。

长了胆囊息肉会有什么症状?

胆囊息肉的患者一般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大多是在体检行B超检查时被发现。部分合并有胆囊结石的患者可能会有明显的临床症状,比如右上腹胀痛、饱胀不适等,大多数症状都比较轻。体积较大的胆囊息肉,特别是位于胆囊颈部的息肉,则会引起胆囊管阻塞,导致上腹出现阵发性剧烈疼痛,或者诱发急性胆囊炎,导致右上腹持续性疼痛。另外,少数患者也可能会伴随发热、黄疸等症状,主要体征表现为右上腹区压痛较明显。

胆囊息肉常用检查方法有哪些?

由于胆囊息肉在临床表现上无特异性表现,目前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包括B超、CT和内镜超声等。其中最常用、最经济而且确诊率最高的方式是B超,它是发现、确诊胆囊息肉的主要医疗手段,也是复查的主要方法。

由于胆囊息肉良恶性鉴别诊断较为困难,术前明确诊断就显得尤为重要,需结合影像学检查来确定病变的性质。“比如,当胆囊息肉小于1cm时,基本可以排除恶性病变,患者每6-12 月做一次超声(首选)或CT检查,注意观察息肉大小变化。

胆囊息肉是否会癌变?是不是越多越可怕?

一般来说,胆囊息肉分为两种,一种是真性息肉,另一种是假性息肉。绝大多数是假性息肉和胆固醇的结晶,引起癌变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只有少数病例胆囊息肉可发生癌变。

“癌变大多是由真性息肉引起。胆囊息肉癌变的危险因素包括单发息肉大于1cm,息肉基底宽大,短期内持续快速增大,或者息肉合并胆囊结石和胆囊壁增厚等,具有胆囊癌家族史的。”若无上述高危因素,患者每6-12个月进行一次复查即可,不必过于担心。

而且大部分情况下,息肉越多,反而越安全。因为多发息肉往往是胆固醇性息肉,通常直径都会小于1cm,一般不会发生癌变。而腺瘤性的息肉,通常是单发的,无蒂的,更容易癌变。所以,多发性胆囊息肉反而比单发性胆囊息肉更加安全,定期随访即可。

长了胆囊息肉需怎样治疗?该如何选择治疗手段?

对于胆固醇性息肉,大多数病人无临床症状或症状轻微,而且胆囊功能良好,几乎没有发现癌变的病例,主要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年轻无症状的患者,只要定期做B超检查就足够了。有轻微症状的患者,可以给予利胆、消炎等对症治疗,但同时需要注意定期(比如3~6个月)复查B超来观察病情变化。对那些临床症状明显,甚至影响日常生活,或者年纪大于50岁的病人,就要考虑手术治疗。

另外,针对良性非胆固醇性息肉样病变的患者,则需根据病变性质不同而分别对待。比如腺瘤,是目前公认的癌前病变,癌变率在10%左右,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腺肌增生症有潜在癌变的危险,手术应采取积极的态度。同时,对于年龄较大,症状明显、基底部较宽或合并有结石的病人,也需进行手术治疗。

对息肉型早期胆囊癌的治疗,一旦怀疑,即应限期行根治性胆囊切除术,而非传统的胆囊切除术。术后则根据具体情况做进一步化疗及跟踪随访。

切除胆囊会不会有什么影响?

“目前认为,胆囊切除术后会引起胆囊功能消失、胆道压力紊乱、胆汁反流、脂肪泻、腹胀等消化不良症状,也可能增加大肠癌发生的危险性。所以要严格把握胆囊切除的手术指征。”与此同时,长了胆囊息肉并不可怕,无需过分紧张。定时行B超检查,可以很好的掌握胆囊息肉的变化。对于高危息肉及时进行手术治疗,便可以获得很好的治疗效果。

胆囊息肉泛指向胆囊腔内突出或隆起的病变,呈球形、半球形或乳头状,有蒂或无蒂,多为良性。胆囊息肉形成的风险因素主要包括:年龄、性别、血脂异常、肥胖等。40-60岁为高发年龄,男性居多,高胆固醇血症病人发病率高,肥胖也可能增加胆囊息肉的发生率。

王博士建议,患者选择切除胆囊后,需在术后1-2个月内,饮食上以低脂、易消化的食物为主,避免消化不良的出现。具体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饮食控制。

1.手术后多选用流质饮食

胆囊手术以后,患者应先尝试食用清谈流质饮食,比如米汤、鱼汤、鲜果汁等,如果进食流质饮食无发热、腹痛等症状,再过渡到半流质饮食,然后再过渡到正常饮食。

2.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术后多吃蔬菜,多进食富含维生素类的水果,这些食物可以降低胆固醇,帮助保持良好的排便习惯。

3.多吃含膳食纤维高的食物

胆囊切除手术后至少15 天内,多吃一些富含膳食纤维高的食物,如甘薯、玉米、燕麦等,有助于促进胆汁排泄。

4.尽量避免食用辛辣刺激食物

胆囊切除手术后,患者1 个月内尽量少食生、冷、硬、辛辣食品,此外还要注意戒烟戒酒等。

5.减少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

患者在切除胆囊后,也不能摄入胆固醇含量太高的食物,避免喝浓肉汤、浓鸡汤等脂肪含量高的食物,否则会引起消化功能紊乱,甚至还会造成患者发生脂性腹泻,导致营养不良等。还应尽量避免食用油炸食品及甜食。

6.控制摄入的食物总热量

胆囊切除手术后患者要注意控制摄入的食物总热量,避免出现肥胖或者超重的情况,避免造成体内脂质代谢紊乱。

内容转载于海南民生广播公众号

}

上一期的正确答案:B不可以

每层衣服之间的空气层具有良好的隔绝冷空气的作用,如果衣服层层裹紧,就会使衣服夹层之间的空气变少,保温作用反倒不明显,让人觉得更冷。另外如果内衣太紧,还会影响淋巴液和血液流动,让人更冷。

穿紧身裤袜搭配过膝长靴反而更容易让人感觉冷,对吗?

第二天小编会公布答案哦!可以把您的答案留言给小编,同时留下姓名和联系电话,我们会选出几位幸运听众送出健康大礼!

如果体检中发现了胆囊息肉,是否应该切除?应该何时切除?什么样的胆囊息肉容易癌变?很多患者都有这样的疑问。

我国有超过5000万的胆囊息肉患者,发病以中青年为主。胆囊息肉的隐蔽性强,有很多人没有任何症状,体检时才被发现,而人们面对胆囊息肉的态度和处理方法却各不相同,大多数人显得过于焦虑或少数人又会过于放松。而且有些医生对切与不切的建议也不相同,患者更是拿不定主意。

由于胆囊息肉没有症状,所以这个疾病在没有合并胆囊炎、胆囊结石,或者息肉的直径小于1厘米的情况下,患者并不需要专门找医生治疗。但是,发现了自己有胆囊息肉之后,最好每半年进行一次复查,看这个息肉是否有癌变的可能。胆囊息肉样腺癌最可怕的是,即便在癌变的情况下,患者可能仍然浑然无事,出现了症状再到医院来往往都是晚期。

息肉手不手术?医生一般参照几个方面,直径大于1厘米,没有蒂或蒂较宽,单发的息肉、胆囊壁不规则增厚、息肉轮廓不规则或短期内有明显增大的息肉,恶变的可能性相对较大。医生对患者进行治疗时,一定要分辨清楚,对于以上情况,要建议患者尽早手术。对于胆固醇型息肉、炎性息肉或小于1厘米的息肉可建议患者定期观察,注意复查。

当医生建议胆囊息肉患者切除胆囊时,有很多患者都不愿意,有的是怕挨一刀,有的则担心切了胆囊,身体就"垮了"。朱岭说,这样的顾虑患者有些多余,其实胆囊只起储存和浓缩胆汁的作用,它并不产生和分泌胆汁。真正产生和分泌胆汁的器官是肝脏。胆汁是帮助消化食物的物质,切除胆囊后,胆汁储存和浓缩功能虽然丧失,但胆汁仍能在小肠内与食物混合,起到消化作用。而且胆囊息肉手术目前9成以上均可用微创腹腔镜技术完成,创伤小,恢复快,仅在腹部有三个黄豆大小孔。

不吃早餐、饮食规律紊乱、喜好高胆固醇饮食、长期酗酒、过多进食刺激性饮食、农药过多、食品添加剂泛滥、电离辐射等都和胆囊息肉的形成有直接和间接的关系,致使胆囊息肉的发病率逐渐增高。

手机收听:蜻蜓FM客户端,

搜索“河南电台乐龄1056”

}

人体当中不论是哪一个器官都是非常重要的,就拿胆囊来说,如果在平时不注意保养的话,也会很容易出现一些严重的问题。而胆囊可能出现的疾病有很多,胆囊息肉就是一种很多见的疾病,一般来说,胆囊息肉有两种情况,一种就是良性,另一种则是恶性。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胆囊息肉呢?

化学因素:胆汁潴留于胆囊,其中高浓度的胆盐,或胰液返流进入胆囊,具有活性的胰酶,均可刺激胆囊壁发生明显炎症变化。在一些严重脱水者,胆汁中胆盐浓度升高,亦可引起急性胆囊炎,引发胆囊息肉,是主要的胆囊息肉的原因。

感染因素:全身感染或局部病灶之病菌经血行、淋巴、胆道、肠道,或邻近器官炎症扩散等途径侵入,寄生虫的侵入及其带入的细菌等均是造成胆囊息肉的原因。

梗阻因素:是由于胆囊管或胆囊颈的机械性阻塞,胆囊即膨胀,充满浓缩的胆汁,其中高浓度的胆盐即有强烈的致炎作用。这是比较常见的形成胆囊息肉的原因。

如果不是很严重的胆囊息肉,那么在治疗的同时也可以用饮食调整的方法来辅助治疗。那么胆囊息肉吃什么食物比较好呢?可以多吃一些新鲜的水果以及蔬菜,还应该多吃一些低胆固醇、低脂肪的食物,比如木耳、豆芽、鱼肉等等。还应该多吃一些豆制品。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胆囊息肉如何形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