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营养不良的病因?

肌营养不良在幼儿期发病,表现为走路年龄推迟,行走缓慢、易跌,跌倒后不易爬起。多数伴小腿肌的肥大,初期肥大肌肌力相对较强。臀中肌受累致骨盆左右上下摇动;跟腱挛缩而足跟不能着地;腰大肌受累致腹部前凸,脑后仰,呈鸭型步态。从蹲位只能靠两手撑着自己身体而逐步站直大腿,逐步挺起身子。骨盆带肌肉受累之后,逐步出现肩胛带肌肉萎缩、无力,两臂不能高举。菱形肌、前锯肌、肩胛肌、冈上、冈下肌萎缩使肩胛游离、肩胛骨呈翼状耸起,称翼状肩。病程逐渐发展,部分儿童由于本身生长发育的影响,出现病程的相对稳定或好转。

多数患儿在10岁时丧失行走能力,依靠轮椅或坐卧不起,出现脊柱和肢体畸形。晚期,四肢挛缩,完全不能活动。常因伴发肺部感染、褥疮等疾患在20岁之前死亡。智商有不同程度减退。半数以上可伴心脏损害,心电图异常。早期呈现心肌肥大,除心悸外常无症状。病症晚期,四肢挛缩,活动完全不能。常因伴发肺部感染、压疮等于20岁之前丧生。智商常有不同程度减退。半数以上可伴心脏损害,心电图异常。早期呈现心肌肥大,除心悸外一般无症状。

肌营养不良在中医属于“痿 证”范畴、痿证是以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日久因不能随意运动而致肌肉萎缩的一种病症。痿证的西医治疗常用激素、免疫抑制剂以及各种神经营养因子等,其疗效也仅限于控制症状,不良反应大,治疗效果不佳。且停药后症状发展迅速,瘫痪发展更快 目前,西医治疗痿证尚无特殊针对性手段及药物。与西药相比较、中医治疗痿症有其自身优势,这一点已被大患者认可和接受。

1.《内经》阐述了痿证的病因病机、病证分类及治疗原则。《素问·痿论》指出本病的主要病机是“肺热叶焦”,将痿证分为皮、脉、筋、骨、肉五痿。在治疗上,《素问·痿论》提出“治痿独取阳明”的基本原则。

2.金·张子和《儒门事亲》强调“痿病无寒”。

3.朱丹溪承张子和之说,力纠“风痿混同”之弊,提出了“泻南方、补北方”的治疗原则。在具体的辩证方面又有湿热、湿痰、气虚、瘀血之别,对后世影响很深。

4.明清以后对痿证的辨证论治日趋完善。《景岳全书》指出痿证并非尽是阴虚火旺,认为“元气败伤则精虚不能灌溉,血虚不能营养者,亦不少矣”。

5.清.《临证指南医案·痿》指出本病为“肝肾肺胃四经之病”。

痿证病变部位在筋脉肌肉,但根于五脏虚损。肺主皮毛,脾主肌肉,肝主筋,肾主骨,心主血脉,五脏病变,皆能致痿,上述各种致病因素,耗伤五脏精气,致使精血津液亏损。而五脏受损,功能失调,生化乏源,又加重了精血津液的不足,筋脉肌肉因之失养而弛纵,不能束骨而利关节,以致肌肉软弱无力,消瘦枯萎,发为痿证。

痿证病变累及五脏,且常相互传变。一般而言,本病以热证、虚证为多,虚实夹杂者亦不少见。临证常表现为因实致虚、因虚致实和虚实错杂的复杂病机。

}

肌营养不良症是指一组以进行性加重的肌无力和支配运动的肌肉变性为特征的遗传性疾病群。肌营养不良症包括先天性肌营养不良症、其他BECKER型MD等多种类型。部分肌营养不良症会导致运动受损甚至瘫软。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和分布的进行性加重的骨骼肌萎缩和无力。也可累及心肌。

肌营养不良症主要是由于遗传因素引起的肌肉变性疾病,另外,除遗传因素外,患者自身基因突变也可导致本病发生。临床以进行性的肌肉萎缩无力为主要临床表现。目前虽然很多学者对肌营养不良症的病因及发病机理进行了探索,但至今仍不清楚。

假肥大型(DMD)的可能发病机制为位于XpZI的抗Dystrophin基因第 50、5号外显子编码的缺陷。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症的基因定位于4935,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的基因定位于第15或16号染色体上。

该病有明显的家族史,其中男性多于女性,男:女为2.56:1。患者中有一例家族中四代人 12例患该病而且均为女性,其寿命较大56岁。另一患者家庭同胞7人,同样发病有 4人,为2男2女。

要控制该病的发生,关键要做好遗传咨询、产前检查、携带者的家谱分析和检查是预防本病发生的重要措施。

近年来基因医治也应用于肌营养不良症,开展了正常成肌细胞移植医治DMD。纯基因动物试验表明 Dystrophin蛋白阳转肌纤维仅达1%,而目前国际上仍未见纯基因医治临床应用的报道,成肌细胞移植能使很小一部分Dystrophin蛋白阴转的肌纤维阳转,而患者肌力并未改善,或改善十分轻微,故该方法的临床疗效目前有争议。

中医将其列为“痿症”范畴,应以补气、健脾益肾为原则,遵此原则配方,再配以综合调治,起到控制病情进展、改善症状的目的,并能使 CPK下降,分析可能与改善肌膜的结构或者控制肌细胞内的离子不外渗有关。这个作用目前还不能做药理分析实验予以证实,有待进一步研究。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肌营养不良症是什么引起来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