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炎是不是免疫系统病变?

脊髓是人和脊椎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一部分,位于脊椎骨组成的管道(椎管)内,成人直径约 1 cm,全长 42~45 cm。脊髓的上端连接延髓(脑的一部分,主要功能是支配说话、吞咽等),沿椎管下行,从两旁发出成对的神经,分布到四肢、体壁和内脏,下端呈圆锥形,终止于第一腰椎。

脊髓自上而下共发出 31 对脊神经,包括颈段(8 对)、胸段(12 对)、腰段(5 对)、骶段(5 对)和尾神经(1 对),分别支配身体相应部位的感觉和运动。

脊髓炎常指急性脊髓炎,是由于各种感染或变态反应(又称超敏反应,如人们日常遇到的皮肤过敏,皮肤骚痒、红肿,就是一种变态反应)所导致的脊髓的炎性病变,一般表现为脊髓的病变区域以下的肢体瘫痪,肢体感觉缺失,以及大小便障碍等。

脊髓炎的病因目前还不是很明确,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 感染。约半数脊髓炎患者发病前有上呼吸道、胃肠道病毒感染的症状,如感冒、腹泻等。然而,目前的研究表明,脊髓炎可能为病毒感染后诱发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而不是感染的直接作用。
(2) 疫苗接种。部分脊髓炎患者在疫苗接种后发病,可能与疫苗接种引起的异常免疫应答有关。疫苗接种引起脊髓炎的几率极低,其引起的异常免疫应答反应与个体自身因素有关,绝大部分人疫苗接种是安全的。

按照脊髓炎的发病原因,医学上将脊髓炎分为以下 6 类:
(1) 病毒性脊髓炎:如单纯疱疹病毒、带状疱疹病毒、EB 病毒、巨细胞病毒、艾滋病毒以及狂犬病毒等引起的脊髓炎,其中以带状疱疹病毒最为常见。
(2) 细菌、支原体或螺旋体性脊髓炎:如结核杆菌、肺炎支原体、梅毒螺旋体等引起的脊髓炎。
(3) 寄生虫性脊髓炎:如血吸虫病、弓形虫病等引起的脊髓炎。
(4) 感染后或疫苗接种后脊髓炎:如流感、麻疹、水痘、风疹、腮腺炎等引起的脊髓炎。
(5) 真菌性脊髓炎:包括各种真菌感染引起的脊髓炎。
(6) 特发性脊髓炎:指原因不明的脊髓炎。

脊髓炎的发病率为 0.1~0.4/10 万。脊髓炎在各年龄段均可发病,10~19 岁和 30~39 岁为 2 个发病高峰。脊髓炎以青壮年多见,但男女发病率无差别,也不会遗传给后代。

脊髓炎的病变范围没有明显规律性,可侵犯脊髓的任何节段,但以胸段最常见,其次为颈段和腰段。

如果炎性病变损伤了相邻几个节段的脊髓,并破坏了脊髓内的所有结构,医学上称之为横贯性脊髓炎。急性脊髓炎常在数小时至数天内发展为横贯性脊髓炎,造成损害平面以下的身体截瘫、感觉缺失,以及大小便功能障碍。

上升性脊髓炎是指脊髓炎起病急骤,脊髓损害不止局限于某个节段,而是不断向上发展,在起病 1~2 天甚至数小时上升至延髓,瘫痪由下肢迅速波及上肢,甚至波及延髓支配的肌肉,出现吞咽困难、说话不清等,严重者可导致呼吸肌瘫痪而死亡。

脊髓炎的主要症状有以下 3 个:
(1) 运动障碍。表现为病变以下的肢体瘫痪,早期常出现脊髓休克。影响颈段脊髓可能呼吸肌瘫痪导致死亡。
(2) 感觉障碍。表现为病节以下感 觉缺失,以痛觉和温度觉缺失最为突出。在脊髓炎急性期,患者常常先有双下肢麻木或躯体有像捆着腰带一样的感觉,随后才出现肢体的瘫痪。
(3)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急性期表现为小便潴留,膀胱无充盈感,尿意丧失、自主排尿不能,应使用导尿管帮助排尿。随着病情好转,膀胱容量缩小,尿充盈到一定程度会自动排尿。此外,病变以下会出现皮肤干燥、少汗或无汗、脱屑及及指甲松脆等皮肤营养障碍,以及肢体水肿和褥疮等。

脊髓休克是指脊髓病变以下肢体瘫痪,深、浅反射(比如叩击膝盖引起膝跳的反应医学上称为深反射,而刺激皮肤引起的肌肉快速收缩反应医学上则称为浅反射)消失,病理反射(由于脊髓病变损害了其中走行的神经纤维束,使其失去了对脑干和脊髓的抑制功能,从而出现如拇趾背伸等情况的一种病理现象)消失。脊髓休克期可持续 3~4 周或更长,取决于脊髓的损害程度和并发症。休克期过后,脊髓的反射活动逐渐恢复。

常见的并发症一般有褥疮、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呼吸困难等。

(1) 血液学检查:如血常规检查,可发现轻度白细胞增高,合并感染时可明显增高。
(2) 腰椎穿刺检查:腰椎穿刺可对脑脊液进行化验,用于区别其他疾病,特别是多发性硬化。
(3) 影像学检查:包括脊柱 X 线摄片、脊髓 CT 或 MRI。脊柱 X 线摄片、脊髓 CT 检查多无异常,可除外骨转移瘤、骨结核引起的脊髓病变,对脊髓炎本身诊断的帮助不大。脊髓 MRI 是早期明确脊髓病变的性质、范围、程度和确诊本病的最可靠的手段。
(4) 电生理检查:如视觉诱发电位、肌电图等,可用于脊髓炎的诊断并与其他疾病进行区别。

(1) 视神经脊髓炎:为多发性硬化的一种特殊类型。该病除了有脊髓炎引起的肢体瘫痪、麻木以及大小便障障碍外,同时还有视神经受损的表现。临床上可以通过视力下降的临床表现以及进行脑脊液、视觉诱发电位检查与脊髓炎进行区分。
(2) 脱髓鞘性脊髓炎:为多发性硬化的一种类型。该病起病和进展比较缓慢,常常表现为播散性脊髓炎,病变可像种子一样播散到 2 个以上节段的脊髓。该病能够损害视神经、脑干以及大脑白质,引起相应症状,且病情缓解后容易复发。临床上可根据疾病的发展变化以及进行头部 MRI、脑脊液检查与脊髓炎进行区分。
(3) 脊髓出血:多由外伤或脊髓血管畸形导致供应脊髓的血管破裂出血引起。该病常常起病急骤,患者有剧烈背痛、肢体瘫痪和尿便潴留。临床上可通过脑脊液、脊髓 CT 和脊髓血管造影与脊髓炎进行区分。
(4) 急性硬脊膜脓肿:该病起病较急,常常在原发感染疾病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可在硬脊膜周围形成脓肿,对脊髓造成压迫,出现发热、肢体无力、麻木以及大小便障碍等症状。临床上可借助脑脊液检查和脊髓 CT 或 MRI 检查与脊髓炎进行区分。
(5) 脊髓压迫症:通常由脊柱肿瘤、脊柱结核压迫脊髓引起。临床上可借助脑脊液检查和脊髓 CT 或 MRI 检查与脊髓炎进行区分。

(1)糖皮质激素:如可使用甲基泼尼松龙或地塞米松静脉滴注。糖皮质激素具有抗炎、抗水肿及免疫抑制作用,是急性脊髓炎的主要治疗手段。
(2)大剂量免疫球蛋白:如使用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
(3)抗生素:可根据病原学检查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抗生素,及时治疗呼吸道和泌尿系统感染,以免加重病情。
(4)B 族维生素:如维生素 B1 和 B12,有助于神经功能恢复。
(5)神经营养药:如胞磷胆碱,但疗效目前尚不确切,应当严格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3) 传统康复治疗。

脊髓炎急性期过后应立即进行康复治疗,以帮助瘫痪肢体的恢复。

运动疗法。运动疗法指借助器械、徒手或者患者自身力量,通过主动或被动运动等方式使患者获得全身或局部运动及感觉功能恢复的训练方法,是康复治疗过程中较为有效的方法之一。运动疗法对急性脊髓炎的康复至关重要,它能防止肌肉萎缩,同时能维持关节活动度,增强肌力,提高运动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改善膀胱排尿功能,有利于尿液的引流,防止因尿液逆流而造成的肾功能损害,预防下肢骨质疏松、压疮等。
(2) 物理因子治疗。在临床药物治疗和功能训练的同时,配合脉冲中频电疗、超短波等电疗法能更有效控制病情发展,缩短病程,减轻后遗症。
(3) 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它是将生理和心理融为一体,在调动患者心理状态的基础上,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激起患者的康复欲望,然后进行反馈训练,增强肌力,使其尽快恢复肢体功能的一种康复治疗方法。肌电生物反馈对急性脊髓炎截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有显著作用。

由于脊髓炎急性起病,病程长,易复发,医疗费用高,患者很容易产生悲观情绪。为提高急性脊髓炎患者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改善其因身体疾病导致的心理障碍,使其正确面对现实,树立自信的心理支撑点,以平常的心态面对残疾,获得重返社会必须的适应能力,向其提供心理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脊髓炎患者并不一定会瘫痪。
如果没有严重并发症,1/3 的患者能基本恢复正常,仅遗留轻微感觉运动障碍;1/3 的患者能行走,但步态异常,有便秘、尿频,明显感觉障碍;1/3 的患者将持续瘫痪伴小便失禁。

及时送医以及早期的康复治疗是减少脊髓炎患者瘫痪几率的关键。

脊髓炎患者的护理极为重要。主要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预防褥疮。应给脊髓炎患者每 2~3 小时翻身一次,床垫宜柔软平整,使用防褥疮床垫更好。
(2) 预防肺部感染。有呼吸困难者应注意呼吸道通畅, 经常变换体位, 以促进呼吸道分泌物的排出, 如长时间痰不能咳出或有分泌物蓄积, 较长时间不能恢复者可行气管切开, 配合呼吸机呼吸。
(3) 加强营养。脊髓炎患者应饮食清淡,多吃鸡蛋和瘦肉,蔬菜和含蛋白粉以及维生素 C 的食物。
(4) 大小便护理。有大小便失禁的患者,应勤换尿布,保持会阴部洁净。尿潴留患者应使用导尿管帮助排尿,并应定期冲洗膀胱。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脊髓炎好了和正常人一样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