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阴不足,内风夹痰走窜出现多发性硬化?

1.  辨证要点 本方既是益气活血的代表方,又是治疗中风后遗症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半身不遂,口歪斜,舌暗淡,苔白,脉缓无力为辨证要点。

加减变化 本方生黄芪用量最重,但开始可用小量(一般从30~60g开始),效果不明显时,再逐渐增加。原方活血化瘀药用量较轻,使用时,可根据病情适当加大。若半身不遂以上肢为主者,可加桑枝、桂枝以引药上行,温经通络;下肢为主者,加牛膝、杜仲以引药下行,补益肝肾;日久效果不明显者,加水蛭、虻虫以破瘀通络;语言不利者,加石菖蒲、郁金、远志等以化痰开窍;口眼歪斜者,可合用牵正散以化痰通络;痰多者,加制半夏、天竺黄以化痰;偏寒者,加熟附子以温阳散寒;脾胃虚弱者,加党参、白术以补气健脾。

3.  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冠心病、小儿麻痹后遗症,以及其它原因引起的偏瘫、截瘫、或单侧上肢、或下肢痿软等属气虚血瘀者。

4.  使用注意 使用本方需久服才能有效,愈后还应继续服用,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王氏谓:“服此方愈后,药不可断,或隔三五日吃一付,或七八日吃一付。”

若中风后半身不遂属阴虚阳亢,痰阻血瘀,见舌红苔黄、脉洪大有力者,非本方所宜。

该方特点为重用黄芪为,大补元气使气旺血行,周流全身;川芎、赤芍、归尾为,养血行血;桃仁、红花为,破结散瘀;地龙为使,通利经络。黄芪量四两,而其它活血祛瘀药物大都为一钱,仅归尾、赤芍稍多,亦不过二钱,合计为八钱,其黄芪用量是其它活血药总和的五倍。本方以补气活血化瘀通络为主,用于中风半身不遂等症,治验频多。

扩张血管,尤其是动脉血管;改善微循环,提高组织耐氧的能力;改变血液流变学的性质,降低血脂,抗动脉硬化;调节血流分布,改善心脏功能;抑制血液凝固,抗血栓形成及预防血栓再发;促进出血和渗出物的吸收;促进组织的修复和再生;抑制胶原纤维的合成,抗组织增生,促进增生性病变的转化和吸收;增强免疫代谢功能,抗过敏反应或变态反应;增强组织的细胞的兴奋性;抗血小板聚集、降低纤维蛋白原;可促进脑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生长、存活和向神经元及胶质细胞的分化,并与神经功能恢复呈正相关。

“久病必有瘀,怪病必有瘀”平衡气血,科学地调节被破坏了的身体阴阳平衡可采用活血化瘀的中药—补阳还五汤,来重建人体的内环境,年过半百之人,在秋、春季服该方药10-15剂,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颈椎病、腰腿关节病;

补阳还五汤是被推崇的名方,临床应用甚广,主要用于缺血性中风(包括TIA)及出血性中风恢复期、脑外伤、脑炎、植物状态、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症、血管性痴呆、老年性痴呆、脊髓炎、脊髓血管疾病、间歇跛行、雷诺氏病、深静脉血栓症、脉管炎、多发性神经病、肿瘤术后或化疗和放疗后、放射性脑病等,临床运用常取得满意之疗效。

著名中医学家岳美中对黄芪颇多研究,他曾指出:“黄芪虽是今日应用最广泛的一种补药,正因它应用最广泛,所以导致有的人在临床上应用得漫无标准,超出了它的应用范围,这是不能发挥黄芪本来的长处的。”为此,岳氏专门撰文,根据古代翔实可信的文献记载,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归纳了黄芪的适应症。

黄芪善治慢性衰弱证。中医之圣张仲景,在《伤寒论》的1 13方中,均不用黄芪,但在《金匮要略》中凡七见,岳氏认为,其中必有奥妙。自后,经反复研究《伤寒》、《金匮》,发现“仲景在《伤寒》则绝不用黄芪,在《金匮》则罕用四逆,是因为黄芪必须多服久服,才能见效。可是就仲景的用药趋向上看,可以肯定说,黄芪对于急性衰弱病,绝无救亡于顷刻,而对衰弱性病则有它一定的疗效。”

黄芪主治衰弱性肌表病。岳氏从《金匮》用黄芪的七方中,除黄芪建中汤治里虚外,其余六方,如黄芪桂枝五物汤,防己黄芪汤,防己茯苓汤,乌头汤,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桂枝加黄芪汤,皆治肌表水湿之证。即使黄芪建中汤,其主治“虚劳里急诸不足”,足证黄芪非专治里虚之品,日人吉益东洞《药征》谓:“黄芪,主治肌表之水也。”此说未必尽然。岳老的解释为:肌表组织之能力恢复,则停水自去,而东洞谓主治肌表之水,乃倒果为因,他只看到了仲景用黄芪的诀窍,未能说明黄芪的真实。

再如古方善用黄芪治瘫痪,也是属于主治衰弱性肌表病变。如《神农本草经》黄芪主治大风,《金匮,血痹篇》黄芪桂枝五物汤主治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千金翼方·中风篇》之大八风汤主治手足不遂、身体偏枯,黄芪酒治八风十二痹等,皆是黄芪治瘫痪之明证。根据岳氏经验,“黄芪之于神经系统疾患之瘫痪麻木消削肌肉等确有效。且大症必须从数钱至数两,为一日量,持久服之,其效乃显”。

至于黄芪治疗中气下陷,岳氏颇赞赏东垣之说,与张锡纯见解亦颇相同。岳氏曾说:“脾胃内伤,谷气不旺,中气虚馁,体力为之不足,东垣补中益气汤补脾胃的虚馁,乃方中参术的职事,黄芪则是负鼓荡谷气以充肌表力量之职责者。”中气下陷的患者,常有小腹重坠感,在劳作时更显,且同时表现呼吸短促,这时投以补中益气汤或张锡纯之升陷汤,颇有捷效。

补阳还五汤加昧 药物组成:黄芪100g,川芎15g,赤芍15g,当归15g,地龙15g,桃仁15g,红花15g,丹参20g。

方中以黄芪为主药,补益正气,当归、川芎、地龙、桃仁、丹参活血,气充血行,瘀去脉通,则中风自复。

病案:曾治一患金某,男,85岁。左半身不遂1月。
  睡眠中发病,醒后即见口角流涎,颜面向左侧歪斜,左侧上下肢瘫痪。意识清,语言如常,血压亦正常。舌尖红无苔,脉象弦滑。西医诊断为脑血栓形成,中医诊为中风、中经络,属气阴两虚,经脉瘀阻型。治以益气养阴,活血通经。
  处方:黄芪50g,赤芍15g,川芎15g,当归20g,地龙15g,桃仁15g,红花15g,寸冬15g,石斛15g,沙参15g,甘草7.5 g,水煎服。

7月20日复诊:服药6剂,口角已不流涎,左侧上下肢已能活动,但仍不能下地行走,口眼仍歪斜。大便秘结,舌红无苔。继以前方加润肠之品。投方:黄芪50g,赤芍20g,川芎,当归20g,地龙15g,桃仁15g,红花15g,石斛加g,寸冬,麻仁20g,水煎日2次服。

8月t8日复诊:服上方20剂,病人已能下地行走,上肢活动能力稍差,但亦可抬举,口眼歪斜大致恢复正常。大便通畅,舌红,苔薄,脉弦滑。嘱以前方若干剂,以巩固之。

补阳还五汤的临床应用! 龙帅江

补阳还五汤第一次改良: 就补阳还五汤而论,《医林改错》剂量为: 黄芪 50~100克,当归 10克,赤芍 7.5克,地龙 5克,川芎 7克,桃仁5克,红花5克,同样用于中风(ct 诊断 脑血栓形成) ,中老年体质较好而无其它器质性病变的病人连用两周却不显效,通过剂量改良为: 黄芪500克,当归20克,赤芍20克,地龙25克,川芎20 克,桃仁20克,红花50克,陈皮20克,用药5 剂后大有成效。

补阳还五汤第二次改良: 通过大量的 (近100 例同类病人) 临床应用,经改良后的补阳还五汤尚有不足之处,中医认为脑血栓形成,脑梗塞和脑血管痉挛病人,均属中风的中经络范畴,中风病因是风痰入络而致瘀血阻滞,所以又改良为: 黄芪500克,当归20克,赤芍20,地龙25克,川芎20克,桃仁20克,红花50克,陈皮20克,僵蚕20克,蝉衣50克,防风10克,荆芥10克,半夏10克,而后又用于临床,效果更加显著,甚至无后遗症。

补阳还五汤功用是补气、活血、祛瘀通络,生用黄芪大剂量则力专而行走、周行全身,大补元气而起痿废,配其它六味活血、祛瘀之药不在于逐瘀,而在于活血通络,所以,用大剂量黄芪为主药的目的,就是用补气来行血通络,第二次改良再加上搜风祛痰之药,效果更是显著。

在临床治疗基本是每一个月都要用到补阳还五汤,现在谈两三个病例大家指点。

一个是出家人,男 65岁,左手整个发褐不灵活,三剂有效,八剂痊愈。第二个,是男68岁,中风八年,三个月可以下地。第三个是现在治疗的一个南下干部北方人,在南昌工作,女70多岁,用了七剂效果好,现在改地黄引子加减,还在治疗中。只要是症符合,就可以大胆用,用我父亲的土话来说:“黄芪葛根等是饭药” 。

另外黄芪是先煮代水煎其它的药

关于补阳还五汤 结合针灸治疗 中风临床操作:

[治则]  疏通经络,行气活血。

[处方]  内关、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

肝阳暴亢加太冲、太溪;风痰阻络加丰隆、合谷;痰热腑实加曲池、内庭、丰隆;气虚血瘀加足三里、气海;阴虚风动加太溪、风池;口角歪斜加颊车、地仓;上肢不遂加肩髃、手三里、合谷;下肢不遂加环跳、阳陵泉、足三里、风市;头晕加风池、完骨、天柱;足内翻加丘墟透照海;便秘加水道、归来、丰隆、支沟;复视加风池、天柱、睛明、球后;尿失禁、尿潴留加中极、曲骨、关元。

[操作]  内关用捻转泻法,持续运针1~3分钟;刺三阴交时,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成45°角,使针尖刺到三阴交穴,用提插补法;刺极泉时,在原穴位置下两寸心经上取穴,避开腋毛,直刺进针,用提插泻法,以患者上肢有麻胀和抽动感为度;尺泽、委中直刺,提插泻法,使肢体有抽动感。

[治则]  醒脑开窍,兼开窍启闭,回阳固脱。

[加减]  闭证加十二井穴、合谷、太冲;脱证加关元、气海、神阙;呼吸衰竭加气舍。

[操作]  内关用捻转泻法,持续运针1~3分钟;水沟用雀啄法,以患者面部表情出现反应为度;十二井穴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太冲、合谷用泻法,强刺激。关元、气海用大艾炷灸法,神阙用隔盐灸法,直至四肢转温为止。

(1)上肢屈肌侧:极泉、尺泽、大陵。

(2)上肢伸肌侧:肩髃、天井、阳池。

(3)下肢伸肌侧:血海、梁丘、照海。

(4)下肢屈肌侧:髀关、曲泉、解溪、申脉。

[操作]  患者取仰卧位,患侧上肢置体旁,手臂伸直,掌心向躯干;患侧下肢自然伸直,腘窝处垫高15厘米左右,支撑踝关节保持中立位。

弱化手法:先取上肢屈肌、下肢伸肌侧穴位,消毒穴位后,快速刺入各穴,得气后每穴行柔和均匀的捻转手法一分钟。技术标准:进针动作轻柔,快速刺入皮下,捻转角度为90°±,频率为60±次/分,以不出现肌肉抽动为度,出针轻慢。

强化手法:取上肢伸肌、下肌屈肌侧穴位,常规消毒,快速刺入各穴,得气后每穴行较强的提插捻转手法一分钟。技术标准:进针动作柔和,快速刺入皮下,根据肌肉丰厚度,提插幅度1~3厘米,频率为60次±/分,捻转角度为180°±,频率为60次/分,以出现较强针感为度,出针较快。

留针30分钟,出针前分别用上述手法运针一分钟,每日一次。10天为一疗程,疗程之间隔两天,连续治疗观察3~4疗程。

意识障碍较轻:神庭透上星、太阳。

精神症状:神庭透上星、曲差透五处、本神。

头痛:太阳透上关、风池。

尿便障碍:四神聪透百会。

面瘫:地仓透颊车、下关。

吞咽困难:廉泉、金津、玉液、海泉、风府、风池、翳风等。

瘫痪:百会穴透太阳穴连线平均分4段,依次分别针4针。

感觉障碍:络却透承灵透悬厘。

眼球运动障碍:印堂、太阳。

采用快速进出针、快速小捻转间断针刺方法。以28号1.5寸针灸针首先垂直刺入皮下或头皮帽状腱膜下后,以15°角的针刺方向沿头皮或皮肤轻微、快速、不捻转刺入一寸。太阳、风池、下关、廉泉、金津、玉液、海泉等穴位按选穴方向采用快速直刺或斜刺,刺入一寸。采用快速捻转实行针刺手法的同时,患者主动或被动地进行运动、语言、吞咽等神经功能锻炼。每日治疗一次,每周6次,每周停针一天,28天为一疗程。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肝癌晚期咳嗽白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