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精神分裂症,29岁本科毕业,还要不要读研?读研毕业31岁还会不会好嫁人?

还记得“疯狂追星族”吗?

12年前,为了追随偶像,她和家人变卖家产去到香港,之后父亲跳海身亡......

短短时间内,杨丽娟的人生就像坐了过山车。

她的经历,也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

听了她的故事,很多人无法理解:追星,怎么能疯狂到这个地步?

这件事已经过去12年了。

最近,在鲁豫的节目里,许久未在公众前露面的杨丽娟接受了采访。

如今的杨丽娟,42岁,单身。

和“风风火火”的前半生不同,她现在的生活,有些冷清。

回顾她漫长的岁月时光,有很长一段时间,是和刘德华这个名字联系在一起的。

杨丽娟对刘德华的迷恋,是从16岁那年开始的。

那段时间,她频频梦到刘德华。

一开始是梦到墙上挂着他的画像,她清楚地记得,画像两边写着,“你特别走近我,你与我真情相遇。”

(图片来源:CCTV《东方时空》)

当时的杨丽娟觉得:这也太不可思议了,书中都不会出现的情节,竟然发生在自己身上?

这一定意味着,两人今生,有着特别的缘分。

后来在一次梦境中,杨丽娟“问”刘德华,“你心中有我吗?”,梦里的刘德华说,“我心中有你。”

(图片来源:CCTV《东方时空》)

听到偶像的“回答”,杨丽娟完全沦陷了。

她开始茶饭不思,满脑子都是刘德华的身影,甚至无心学业,还断了和朋友同学的来往。

就这样,16岁的杨丽娟辍学在家。

她每天要做的事情,就是看刘德华的报道,听刘德华的歌。

这样的日子,杨丽娟一过就是12年。

在杨丽娟看来,自己和其他追星族是不同的:

自己为了刘德华,连自己的生活都放弃了,这还不算爱吗?

(图片来源:CCTV《东方时空》)

杨丽娟甚至说,“我这辈子,就喜欢刘德华一个人,任何人对我来说,都是没有意义的。”

杨丽娟不是没有去“找过”刘德华。

花9900块,给她报了个香港旅游团,但没见到刘德华。97年,9900块,这笔不小的费用,是家人东拼西凑出来的。

杨丽娟和父亲再次赴港,依旧没见到刘德华,失望而归。

06年,杨丽娟28岁。

她准备第三次办理去香港的通行证,然而,在证件快过期之前,她没筹够往返的路费,只能作废。

时间到了07年,杨丽娟的父亲向亲戚借了1万1千块钱,这一次,杨丽娟一家三口来到香港。

(图片来源:东方卫视《东方直播室》)

不久后,杨丽娟在刘德华的歌友会上,如愿见到偶像。

那张她和刘德华流传颇广的合照,就出自这次短暂的见面。

见到了刘德华,也合影了,可杨丽娟,不满意。

她说,自己还没来得及好好看看刘德华,就结束了。

更重要的是,这不是她心中两人见面的场景。

在她看来,两个人最起码能单独坐下来,像朋友那样聊聊天,让刘德华知道自己是谁。

而不是像现在这样,被当作普通歌迷对待,只是合个影,握个手。

(图片来源:东方卫视《东方直播室》)

在杨丽娟看来,我喜欢你12年,为你付出了12年,这个要求不是合情合理吗?

面对如此疯狂的女儿,杨丽娟的父母就任由她去吗?

其实一开始,他们是有些反对的。

杨丽娟的家境并不富裕,父母就是普通工人,一家三口挤在不足40平的房子里。

可杨丽娟的父亲,因为中年得女,对这个小女儿很是宠爱。

一开始他并不理解女儿,但看孩子这么执着,还是决定支持她。

他甚至说,“我就算拿着干馍馍,喝矿泉水,爬也要爬到香港,陪我娃娃找刘德华。”

(图片来源:优酷视频《豫见后来》)

听着有些魔幻色彩。对杨父的做法,我们不予置评。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可怜天下父母心。

05年,杨丽娟去香港那次,一开始路费是不够的。

杨丽娟的父母就卖了老家40平的房子,一家人租房子住。

可即使这样,费用还是差一大截。

最后走投无路的杨父,想到了卖肾,这个非常极端的办法。

(图片来源:优酷视频《豫见后来》)

只是没想到,听了父亲的想法,杨丽娟在旁边淡定地说——

“我的意思是你最好能借,卖肾还是挺危险的。”

(图片来源:优酷视频《豫见后来》)

一句,“我的意思是你最好能借”,让人脊背发凉。

我们无法想象,20多岁,为了一己私欲,让父母买单,是一种怎样的心态。

后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

07年,一家三口赴港。因为女儿没有和刘德华单独见面,杨父留下一封遗书,就跳海自杀了,震惊社会。

悲剧发生后,杨丽娟后悔万分,

(图片来源:深圳卫视《解密》)

可她也说了这样一句话——

“如果他(刘德华)早点知道国内的报道,特别安排有时间跟我们见面的话,就不会有今天的悲剧。”

(图片来源:东方卫视《东方直播室》)

当时的杨丽娟对刘德华,是有些埋怨的。

这一边,杨丽娟痛失亲人,那一边,刘德华也没好过到哪里去。

他一夜之间,被迫卷入这场风波中。

面对铺天盖地的舆论压力,每天都过得心惊胆战。

刘德华说,自从出了“杨丽娟事件”后,就出了很多效仿者。

那些狂热的粉丝,会疯狂给他打电话,“以死相逼”要见他一面。

(图片来源:《杨澜访谈录》)

刘德华不可能一一满足,这一度让他心力交瘁。

严重的时候,他听到电话声就害怕。

最后不得已去看了,还接受了一段时间的。

(图片来源:《杨澜访谈录》)

他明明什么都没做,却成为众矢之的。

他似乎是这场悲剧中,最无辜的那个。

后来刘德华谈到这件事,他说——

“其实我很不开心,如果一个女孩子因为喜欢我,爸爸做了那么多伤害自己的事,其实是一种遗憾。”

(图片来源:深圳卫视《解密》)

关于偶像和粉丝之间的距离,我一直觉得有句话说的很好——

“粉丝,应该是从偶像身上汲取能量,让自己变得更好,而不是在偶像这里,迷失了自己。

如果当初杨丽娟能懂得这个道理,那后面的悲剧,是不是就不会发生。

只可惜,人生没有重来......

2019年初冬,离这场轰动全国的闹剧,已经过去12年了。

如今,斯人已逝,刘德华也娶妻生子。

人们慢慢淡忘了这件事,没有谁,主动去关注杨丽娟的动态。

直到这次的采访,人们才发现:原来这些年,杨丽娟过得挺冷清的。

她在一家超市里做导购员,一个月2000块左右的工资。

(图片来源:优酷视频《豫见后来》)

住的地方,是年租不到1000块的廉租房。

家里除了沙发和床等生活必需品,没有几件多余的家具。

(图片来源:优酷视频《豫见后来》)

可目前这样的生活状态,杨丽娟还挺满足的。

她说,自己没有太多的学历,这份工作,已经算好的了。

(图片来源:优酷视频《豫见后来》)

物质生活外,她的精神世界也挺单一的。

不看电视不上网,没事的时候,最多听听广播。

唯一的社交活动,就是每周一次的音乐合唱团。

她把自己封闭起来,鲜少与外界交流。

陪在她身边的,是相依为命的母亲。

(图片来源:优酷视频《豫见后来》)

采访中,鲁豫问了杨丽娟一个很多人都想知道的问题——

“如果人生可以重来,你会过一个完全不同的人生吗?”

杨丽娟停顿了一下说,“当然,我说我不会那样地去做。”

(图片来源:优酷视频《豫见后来》)

鲁豫对杨丽娟说了两段话,也让人印象深刻。

“我觉得一个人的心愿没错,她不能要求身边的任何人,你们牺牲你们所有的一切,来帮我完成我的心愿,我觉得这个有一点任性。”

(图片来源:优酷视频《豫见后来》)

另一段是,“追星是你自己的人生,但你把你爸妈扯进来了。”

因为一个人的任性,牵扯进两个无辜的人。

回头再看这场悲剧,这不是一场以爱之名,进行的“绑架”吗?

人生在世,没有谁是一座孤岛,家人和朋友,都是牵绊。

大家都是成年人了,做一件事,不仅要考虑后果,也要为后果负责。

因为一己私欲,成全自己,害了别人,这种悲剧,是无法弥补的。

(图片来源:优酷视频《豫见后来》)

这件事后,杨丽娟懊悔过自己以前的疯狂行为,也看清了很多东西,如今她只想和母亲,平平安安度过下半辈子。

可这成长的代价,未免有些太大了。

如果时间能倒流,当初的杨丽娟,或许怎么也不会想到——

故事的最后,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资料来源:东方卫视《东方直播室》/CCTV《东方时空》/优酷视频《豫见后来》/深圳卫视《解密》/《杨澜访谈录》)

}

降低来访者脱落率的策略

来访者提前决定终止咨询的比率很高,这也被认为是起效的重大障碍。以往已有许多文献讲述了预防咨询过早终止的策略,但缺乏整合。这篇文章整合了多篇根据研究和临床经验提出的预防来访者脱落的策略,试图提供一个简明而全面的总结,以最大限度的减少来访者不必要的早期脱落。作者在MEDLINEPsycINFOEMBASE数据库中搜索了19701月至20043月期间发表的文献,总共整理了39篇相关研究,将预防脱落的策略分为9类:治疗前准备、来访者的选择、咨询时间和协议、咨询协商、患者管理、预约提醒、动机增强、促进治疗联盟、促进情感表达

理想情况下,来访者和咨询师可以对何时终止心理治疗达成一致,但并不是所有的心理治疗的结束都是在充分的讨论下定下的合适的结束时间,有时是来访者单方面提出了终止治疗。

脱落指的是来访者提前决定终止治疗,又称为单边终止,提前终止也根据治疗背景而变化,例如危机干预、短期治疗、精神分析、开放式团体治疗可能对治疗的期望、成功标准、咨询目标有不同的定义。治疗中常常出现来访者在显著改善之前提前终止治疗,并且也没有其他不可抗力客观事件(如疾病、就业、地理位置),有些学者认为临床医生应将来访者的提前终止作为最基本的考虑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过早终止都代表治疗失败,一些来访者即使提前终止了治疗也已获得了足够的帮助,或者缩短治疗期限可能也能解决他们的问题。因此虽然一些来访者提前终止了治疗,但对咨询总体是满意的。还有些来访者的终止治疗是不得已的,比如某些原因导致生活不能继续,包括搬家、出国等。还有些来访者可能因为身体原因终止咨询,如生病或怀孕。这些情况下即使提前终止了咨询,但也是合适的。

来访者提前决定结束咨询带来的影响

来访者提前决定结束咨询会带来许多问题。

1 对来访者的影响

从临床角度来看,来访者可能因此无法从治疗中获得全部益处,包括结束治疗这个过程本身可以带来的益处。患者经常感到不满或挫败,这可能甚至导致问题恶化。事实上,过早终止的患者报告治疗进展较少且有更多的心理困扰。过早终止治疗也可能使心理困扰转变为慢性心理问题,更可能会过度的进行咨询。

过早终止者更可能被定性为慢性病患者,倾向于过度使用服务,在某些情况下接触精神卫生服务的比率是患者的两倍被归类为适当的终止者。在团体咨询中,来访者过早退出咨询可能更具破坏性,会破坏团体的稳定性并导致其他来访者可能也过早终止咨询,或破坏团体咨询中正在进行的有意义的工作,往往会让其他团体成员感到不安全,担心或生气。

令人惊讶的是,关于患者发起的过早终止对咨询师的影响的文章很少。最常见的结论是,来访者决定过早结束咨询可能会使咨询师感到沮丧,尤其是对于新手咨询师的影响更大。咨询师可能感到自己是失败的或者感到被来访者拒绝。这种信念可能会损害咨询师的信心和咨询效果。咨询师可能感觉当来访者过早的结束咨询时,咨询的时间和精力仿佛被浪费了。咨询师的自恋损伤也很常见,有的咨询师的自尊与帮助他人的能力密切相关,来访者的结束咨询可能会威胁到咨询师的自我价值感,甚至来访者的过早结束咨询给咨询师带来的受伤、拒绝、愤怒等痛苦反应可能会干扰咨询师的职业或个人生活的其它方面(如干扰对另一名来访者的治疗)

3 咨询机构的影响

从行政角度来看,来访者的过早结束咨询意味着财务和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不高,来访者预约却未到的咨询时间原本可以为其它在等待的来访者服务,咨询师和咨询机构也会损失收入。

4 研究机构的影响

对于进行临床研究的科研机构,来访者的过早结束咨询将导致数据缺失,这可能显著降低研究充分检验假设的效力,损害研究统计。

来访者决定提前结束咨询的原因

有很多因素会促成来访者决定提前结束咨询,如过于担心自我暴露,不同意认为的需要解决的问题,或不同意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或感到咨询师不够共情自己,或感受到咨询师可能批评自己,或认为治疗改善不够快。其它因素包括缺乏咨询动力、低心理意识、否认心理问题、强烈的负移情和不切实际的期望。以往的研究尚未能寻找能够强有力预测脱落率的因素。考虑到来访者决定过早结束治疗可能涉及大量的因素,没有一种策略可以对所有的来访者或治疗环境都能有效,需要多种策略才有可能有效。本文试图考虑多种策略以预防和尽量减少来访者发起的过早终止心理治疗。

作者审查了了MEDLINEPsycINFOEMBASE数据库30年来所有关于来访者过早终止心理治疗的文献,关键词:提前终止、脱落、单方面终止、心理治疗、预防、最小化、减少。并手动索引搜索到的文献相关参考资料。这些文章(1)以英文出版(2)在同行评审的核心期刊上发表(3)侧重于成人心理治疗。

总共分析了39篇专门讨论预防或减少来访者引发的心理治疗提前终止的策略,检索文章中的策略分为以下九个部分:治疗前准备、患者选择、限时或短期治疗合同、治疗谈判、病例管理、预约提醒、动机增强、促进治疗联盟、促进情感表达。基于对文献的回顾,我们创建了这些类别。在以往的研究中常常仅归类出治疗前准备其它策略,需要有更好的分类策略。

令人惊讶的是,39篇检索文章中只有15篇是关于预防或减少患者引发的过早终止的策略的研究。在15项研究中,其中12项研究是关于治疗前准备技术,2项研究是关于来访者的选择方法,1项研究了病例管理。大多数文章(24篇)是关于不同策略的临床描述。本综述中描述的每种预防策略都能适用于个体治疗或团体治疗。

以下是本文献总结的九类策略的要点

(注:以上部分内容仅适用于医院,大部分内容适用于医院、心理咨询公司,对于心理咨询机构和咨询师均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
“我本想在这个冬日离开人世的,可最近拿到一套鼠灰色细条纹的麻质和服,是适合夏天穿的,所以我还是先活到夏天吧。” ——日本小说家太宰治 《晚年》
3月21日,一则负面新闻让困在新冠疫情中的华夏子孙再度感到悲伤:东航一架波音737客机在从云南昆明飞往广东广州的途中,不幸坠毁。
机上132名人员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结论,但是我们可以猜测,大概率是凶多吉少。
很多网友都在网上安慰:死去的人已经离开,活着的亲人还得满怀希望地活下去,不管有多难过,都要坚强。
然而,好听的话每个人都会说,但是做起来就没这么简单。

如果说突如其来的天灾人祸,就好像击穿情绪的闪电,带来的是瞬间难以言喻的心痛。

那么,疫情带来的停工停课、战争带来的国际局势动荡,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则是漫长细碎的重压。
2022年的这一波疫情,势头很猛。

截止到22日11时,全国本土感染者累计已经超过3万,波及28个省份。

而内地疫情最严峻的吉林,感染者已经累计上万。
虽然绝大部分人症状都很轻,但感染人数很多,而且还在增长,疫情短期内很难控制住。
这个状况,和以前的历次都不一样。
国内疫情蔓延,国外战火连连。

俄乌开战后,不愿破坏城市建筑和无辜平民的俄军,靠精准打击,并没有拿下乌克兰的首都基辅。美国和西方国家,虽然表示不参战,但卖武器给乌克兰,发战争财的同时,又在言论上各种侮辱和攻击,并在经济领域多方位制裁俄罗斯。

普京一怒之下,命令国防部将核威慑力量,转入特殊战备状态,以此警告美国和北约,敲打乌克兰放弃幻想。

俄乌战争,并不是遥远的枪声,很多中国网友纷纷表示:唇亡齿寒,今天被制裁的是俄罗斯,指不定哪天就轮到中国。

病毒和恐慌、硝烟和战火,离我们并不遥远。

自认为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们,再次不得不面对冰冷的现实:世事无常——人生的种种规划,都是很容易就被打破的。

熟悉太宰治的人都知道,他生前多次自杀未遂,在39岁那年才终于如愿以偿。
一个人三番五次地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没有什么不可告人的原因,不过是因为对人生深感绝望罢了。
这不禁让人想起西西弗斯的传说:在希腊神话中,诸神为了处罚西西弗斯,命令他把一块巨石推到山顶。然而石头因为自重不断滚落山脚,导致西西弗斯不管重复多少次,都无法达到诸神的要求。
每每拼尽全力,却又前功尽弃,足智多谋的西西弗斯对此也是无能为力,最终在日复一日的抑郁和纠结中耗尽了生命。
世间最可怕的惩罚,莫过受制于无效又无望的劳作中,长年累月,永无止境。
细细观察,你会发现大多数人一辈子都处在这样的困境里:
少年时期,由于家境普通,不得不为考上重点大学废寝忘食地学习,把高考当成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
青年时期,才发现考上大学不一定能找到好工作,专业、人脉、情商也很重要,没考上好学校的同学却凭关系进了轻松又高薪的单位;
工作三五年,能力有了提升想要做点什么,但为了一家老小不得不没日没夜地埋头苦干,夜深人静时分,也会思索这辈子活着的意义。
谁曾想,这一思考就不知不觉步入了晚年……忙忙碌碌,一生匆匆,竟从未真正为自己活过,猛地发现自己成了西西弗斯的惩罚,无用而无望,呜呼哀哉!
人活着有没有意义,重要吗?很重要。每个人都会有独特的答案,每个人的角度不同,所看到的事物也大相径庭。
既然人到最后都要面对,为什么还要活着?这可能是很多人都会遇到的困惑。
若你有同样的困惑,也曾因此焦虑迷茫,存在主义会给你一个标准答案。

什么是存在主义心理学?

在开始之前,你可以尝试先回答这个问题:生活(人生)是_____。
答案很随意,可以是“生活是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块是什么”“生活是一场修行”“生活是一盘棋,你不知最终是什么样?甚至不知道能否拿到全部棋子”……
然而有的人得花费很多精力仔细斟酌,谨慎的人还会思考整个人生,做出一份总结报告。
生活的意义是什么?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存在主义心理学会引导你探索这个问题。
提到存在主义心理学,很多人都有一个误区,认为它是存在主义哲学派生出来的,要从哲学开始研究。其实大可不必。
存在主义心理学,又称存在心理学(existential psychology),与现象学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一同构成西方心理学的“三大势力”。存在心理学在20世纪50-60年代发展于美国和英国,代表人物有罗洛·梅、布根塔尔(James F. T. Bugenta)、罗纳·德·莱因(Ronald D Laing)等。
存在主义心理学强调人的存在价值,以人的存在和人生意义为主题,主张人同时存在于自然世界、人际世界和自我世界三种关系中,人有自主选择生活目标及生活意义的自由,并对自由行动所产生的后果负责。存在主义心理学深入生活实践,探讨人的本真、焦虑、意义等诸多主题,以此丰富对人的理解。
若要用简单一句话来概括:这是一门“以人为本”的心理学流派,它的研究对象是人的根本为何物,人的精神是怎样的,人如何面对生命的虚无、自由、、死亡等命题。
随着心理学的发展,其在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及认知方向都走了很远。但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还是存在很多问题。
存在主义心理学之父罗洛·梅,曾对心理咨询师提出了两个质疑:一是咨询师所持有的心理学理论,能否解决来访者的心理问题;二是面对一个需要心理咨询的人,咨询师怎能知道自己认清了他的真实自我、感受了他的经历?
可以说,是这两个质疑催生了存在主义心理学的诞生。
不难看出,存在主义心理学是比较抽象的理论,有些难以理解。那么在心理咨询中,它又是怎样的呢?
作为一名资深的认知流派咨询师,我在学习各种流派的时候也困惑过,不懂“存在主义心理学”是如何开展工作的。导师用一句话和一个词给我们解了惑:一句话就是“允许一切的发生”,一个词就是“接纳”。
一位存在主义咨询师,会这样定义“接纳”:“当我们观赏落日的时候,我们不会强迫落日按照我们的意愿去呈现。”
如果说,精神分析师会耐心聆听你的倾诉,辅助你觉察到那些被隐藏起来的无意识,更全面地了解自己,认知流派咨询师像一个贴心的教练,帮你纠正歪曲的认知,形成理性的认知习惯,运用冥想或放松练习让你从生理到精神缓解焦虑。
那么,存在主义咨询师,只是让你接纳生命本来的模样,告诉你每一条生命都值得被欣赏,他会给你温暖的鼓励,而不是告诉你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更不会帮你分析或梳理,他们会关注你的进步、成长,鼓励你袒露真实的想法和情感……
可以这样理解,存在主义咨询师就像超能陆战队里的大白,被他们咨询,就像被大白暖暖地抱住一样。他们也像柔软的沙发,静静地靠在那里,微笑着迎接你的到来,每一次谈话都稳稳地抱持着你。
这样的包容和治愈,才是真正践行了以人为核心的咨询观。
存在主义心理学的工作有四个核心:生命的意义(无意义、虚无)、自由、孤独、死亡。
很显然,这些命题不是谁能透彻解读的。不过承认局限性本身,也是存在主义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把每一个核心作为话题,体量上都至少能出一本书。我们在这里着重探讨一下生命的意义与死亡。
假如一个人能感受到自己的生命有意义,这件事本身,就会使他的心理状态受到积极的影响。当你越能感受到活着的价值,就越是满足与快乐,抑郁的可能性也就越低。
而感觉到生命有意义这件事非常主观,没有客观的评价标准,换句话说,是你自己可以做主的。
那么,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明天就是世界末日,每个人都会因为某种灾难而消亡。那你今天就是最后一次触摸最珍爱的东西,你的画笔、摄影机、日记本、钢琴等等。
今天也是你最后一次拥抱你的父母、爱人、孩子,最后一次跟他们谈心、散步。
这一切活动,因为是最后一次变得弥足珍贵,那些来不及说再见的人或物,即便珍贵即便很有价值,因为时间有限,你做出了筛选,没办法再去触及,从某种角度而言,等于毫无意义。
此刻,再来体会,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这样的假设会让你发现:对你而言,生命的意义是你自己赋予的,对你重要的人、物、关系,也只有你才能感受到其中的特殊意义。
经常有人抱怨自己的人生没有意义,每天过着重复的日子,没有新鲜感,没有激情,了无生机,对周围的一切感到沮丧失望,活着没有乐趣。
其实站在哲学的角度来看,宇宙本没有意义,只是发生了一些事情而已。人类也不过是世界上的一种客观存在,这种存在与其他事物无异。而我们口中所谓的意义,其实都是自己赋予的。
那么,作为人这一生的意义就在于实现了为人的特点,在生命停止的前一刻,我们都知道自己曾经热爱生活,尽全力生活,并向往自由。
我们可以赋予人生意义,也可以剥夺人生的意义。那些抱怨活着没有意义的人,只是主动剥夺了意义,同时也剥夺了自己赋予生存意义的权利。
然而作为人类,我们最大的优势就是拥有自由意志。其实,只要我们愿意,我们始终重新做出选择,境由心转。
从存在主义心理学的角度,如果一个人遭遇了问题,认为自己陷入了绝境、没有希望,其实只是暂时被卡住了。如果他愿意转变看待问题的角度,完全可以走出泥沼。
换句话说,能限制你的,只有你自己。
2500年前,孔子曾慨叹“未知生,焉知死”,孔子的弟子们记录下“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人不可能不想到死,就好像人不能永生一样。生命的大部分焦虑,都指向死亡。
我举一个例子,有的人小时候会希望每天不用浪费八九个小时睡觉,而是继续和小伙伴玩耍。长大了,他们总是一件接一件地忙碌着,不想停下来,仿佛停下来就意味着什么不好。
为什么急着完成下一件事?你可以静下来思考一下,一天的活动结束对于这一天而言,意味着什么。
其实,一天的结束跟死亡非常相似,我们当然可以自我美化:夜晚是美好的休息时间,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但事实上,一天结束了,这一天便再也不会重来,也意味着,这一天的你经历的一切,也消失了。
这也是很多人的主要原因,无法面对这一天结束了,这一天用完了,再也没有了。
我们着急干这个干那个,我们珍惜时间、珍惜生命,其实就是在对抗死亡。
所以,几乎所有的焦虑,都是指向死亡的焦虑。
存在主义心理学家欧文亚龙,用一本书来写死亡焦虑这件事,那就是著名的《直视骄阳》。
死亡焦虑,也是存在主义心理学主要研究的课题。正如书中的金句:“你不能直视骄阳,也无法直视死亡。”
生命的意义,由于人的变成了对人类独特的馈赠,它如生命般宝贵,使我们成为独一无二的人。但是,与之伴随的死亡之痛,是我们挥之不去的阴影。
存在主义心理学认为,人们痛苦的根源就是死亡的阴影始终伴随着我们。
如果生命的意义是光明,那死亡的焦虑就是阴影,我们不能回避阴影,那是每一个人逃不掉的命运。
此刻有人会问,那怎么摆脱?
不妨先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人站在阳光里,会没有阴影吗?换句话说,阴影能够摆脱吗?
那些不想结束的夜晚,带给你失眠,也给你带来了欢愉的记忆,那些痛苦和挣扎,也给你带来了不少成长和进步。
无数个不眠的夜晚、无数个痛苦的时刻,死亡的阴影如影随形,每一次走过来就又一次站在阳光里,迎来一个个灿烂的清晨。
所以,对死亡的焦虑,存在主义心理学是这样解读的:承认和直面死亡,可以让我们在有限的生命里活出意义。
生命在于一呼一吸,人的幸福却不会凭空而来,它只产生于有意义的时刻。专注投入当下的每一分钟,就是实现人生意义的最佳方式。

存在主义心理学如何帮到你

探讨了如此深沉的两大生命主题,是不是好奇,存在主义心理学的咨询方式,到底是怎么帮助来访者的?
所谓“无招胜有招”,我刚开始接触这个流派的时候,觉得这就是不讲道理,毫无章法。
其实不然,这里向大家推荐“来访者中心疗法”,这是咨询师在取得咨询资格前必须考察的内容。它是典型的存在主义治疗方法,你可以用这个考察你的咨询师是否专业,如果他都没听过,那就很说明问题了。
来访者中心疗法,通过七个步骤帮助来访者自愈:
1.来访者的态度疏远僵化阶段
来访者虽然来到咨询室主动求助,但是一般是抱着试探的态度,一开始无法打开心扉。
人虽然来了,态度上还是不愿主动寻求帮助的,觉得自己成长的责任,咨询师要占大部分,自己占小部分。在改变上,往往寻求自己过去相似的经验,行为模式固化,大部分采用非黑即白的绝对化思维。
2.来访者有所触动阶段
在这个阶段,来访者开始畅谈一些自我之外的话题,但仍不愿成为问题的主要负责人。
3.来访者的袒露真我阶段
有所动容后,能够敞开自己,畅谈自己的过往,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没有太多保留。
但是,这个阶段的来访者,仍旧不能完全承认并接纳自己的感受,不愿为自己承担全部责任。比如坦诚自己的失望,但仍抵抗这种失望,希望咨询师替自己分担,不愿独自负担这份失落、失望。
4.来访者能够自由表达,但对当前情感有顾虑阶段
这一阶段的来访者能够自然地表达情感,对待自己能够做到真实、生动,能够意识到自己是对情绪负责的那个人,对经验与自我不一致,不能自洽一些新的认识,不能完全接纳自己,对自己存有顾虑。
5.来访者能自由表达当时的个人情感,接纳自己的感受
到了这一阶段的来访者,已经能够完全敞开和接纳。他们与内部自我的交流也变得顺畅,最明显的特征是,从看谁都不顺眼到看谁都顺眼,能够理解别人和自己。意识到自己才是对自己情绪和行为的唯一责任人,越来越期待成为真实的自己。
6.来访者的自我与情感的协调一致
来到这个阶段的来访者,不管发生什么情况,不再对自己的感受否认、恐惧。能够明显体验到真实的自己,接纳自己,自我束缚感解除。
比如,的人不再因为拖延的行为而痛苦,接纳自己并与完美主义倾向和解,进而不被拖延这种旧有经验束缚,获得自由,一身轻松。
7.最终阶段,来访者不在意疗愈本身,完全获得自由
这一阶段,来访者已经不在意接纳与否,那些曾经的治疗过程和方法已经不重要,来访者已经自如地让自我与现实一致,保持自洽。
对自我的排斥越来越少,扭曲也越来越少,自我沟通顺畅,把某一具体问题的解决泛化到生活的其他领域,达到自我整合,变得灵活、自由、开放。
比如,很多中度抑郁患者来做咨询,他们想要改变自己的自杀念头,改变内心僵硬的感觉,改变每天行尸走肉般的生活状态。
很多咨询师对此是非常害怕的,有自杀倾向的来访者状态不太稳定。
而存在主义心理咨询师,就会坦诚地接纳来访者。不是明明害怕,却因为担心来访者接受不了,故意不表达出来,而是恰恰相反。
咨询师会坦露自己的害怕与关心,会签订不许对方出事的条款,会时时关切来访者的状态。来访者在这种关注下,能体会到陌生人发自内心的关心,在逐步的信任里,通过咨询师的技术逐步改善来访者的。
其实不同流派的咨询师都有一个最终目的,就是今后遇到问题时,不是不再产生负面情绪,而是利用被疗愈的经验,能够遇到问题不再纠结痛苦,或者纠结痛苦后,及时找到自主化解的法门。
所以,不论什么流派的疗愈,能够使来访者获得自我的协调一致,得到自如、自洽的结局,都是合格的。
存在主义心理学,不能使你跨过生命的无意义、孤独、虚无、自由、死亡,它只能引领你不再为必然存在而焦虑、痛苦和无助,接纳当下,境随心转,一切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生老病死是每个人的人生必修课,没有人能够逃脱。
“没有人能直视骄阳,就像没有人能完全直视死亡”。
如果觉得生命没有意义,是因为自己没有很好地赋予生命意义。勇敢地为自己承担,全然地为自我负责,接纳当下的状态,最终重新点燃生命的热情与勇气。
生活不会总一帆风顺,当历经波折,依然觉得痛苦不堪,甚至找不到活着的意义,记得去寻求帮助。
你可以拨打,倾诉内心的苦闷;
必要时也可以去寻找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本科毕业留学读研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