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原虫的基本结构是?

寄生(parasitism):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受害者提供营养物质和居住场所给受益者,这种关系称为寄生。受益者称为寄生物(parasite),受害者称为宿主(host)。
生活史(life style):寄生虫完成一代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完整过程称为寄生虫的生活史。
感染阶段:也叫感染期(infective stage),寄生虫侵入人体的阶段称为感染期。
终宿主(definitive host):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中间宿主(intermediate host):寄生虫的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有两个中间宿主的寄生虫,其中间宿主有第一和第二之分。
保虫宿主(reservoir host):亦称储存宿主,指某些寄生虫既可寄生于人,又可寄生于某些脊椎动物。后者在一定条件下可将其体内的寄生虫传播给人。在流行病学上将这些脊椎动物称之为保虫宿主或储存宿主。
土源性寄生虫:在完成生活史过程中不需要中间宿主的寄生虫。
生物源性寄生虫:在完成生活史过程中需要中间宿主的寄生虫、
疟疾的再燃(recrudescence):疟疾初发停止后,患者若无再感染,仅由于体内残存的少量红细胞内期疟原虫在一定条件下重新大量繁殖又引起的疟疾发作,称为疟疾的再燃。再燃与宿主抵抗力和特异性免疫力的下降及疟原虫的抗原变异有关。
疟疾的复发(relapse):疟疾初发患者红细胞内期疟原虫已被消灭,未经蚊媒传播感染,经过数周至年余,又出现疟疾发作,称为复发。
虫媒病(arbo-disease):由医学节肢动物传播病原体而引起的疾病,传播虫媒病的医学节肢动物称为媒介节肢动物(entomophilous arthropod),亦简称虫媒(insect vector)。
1. 蛔虫病流行广的原因。
答:①蛔虫生活史简单。②雌虫产卵量大。③用未经处理的人粪施肥和随地大便的习惯,使蛔虫卵广泛污染土壤和周围环境。④人的不良卫生行为和缺乏完善的卫生设施。⑤虫卵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强。
2. 输血能否传播丝虫病?为什么?
答:不能。丝虫病是通过雌蚊叮咬人体传播的。
蚊吸血时将人血中的微丝蚴吸入其胃内。微丝蚴脱去鞘膜,穿过胃壁经体腔进入胸肌,活动减弱,虫体伸直,然后缩短,变粗,形似腊肠,称腊肠状蚴。脱皮2次后腊肠状蚴逐渐变长,发育为感染性幼虫──丝状蚴。蚊体内的发育需10~14天。
丝状蚴离开蚊的胸肌,经血腔达喙部,于蚊吸血时逸出,从叮刺伤口进入人体,迅速进入附近的皮下小淋巴管,再移行到较深部位(如下肢、阴囊、精索、腹股沟、肾盂等)的淋巴管、淋巴结,在此发育。脱皮2次,于侵染人体4个月后发育为成虫,成虫以淋巴液为食,寿命可达12年。微丝蚴产出后经胸导管移行至血循环。它在人体内的寿命约2~3个月。
从上述丝虫病的传播过程可以看出,丝虫必须在经过在蚊虫内的发育后才具有感染性,直接输血显然不能造成传染。
3. 血吸虫病的诊断方法有哪些?简要叙述操作过程?
答:病原学检查有改良加藤法、尼龙袋集卵法、毛蚴孵化法、直肠镜活组织检查。免疫学检查有检测抗体、循环抗原检测。此外还有生物标志物检测。
①改良加藤法:利用甘油的透明作用使粪便涂片薄膜透明,以便发现虫卵。的一类方法。此类方法可做虫卵计数,因此可用于测定人群的感染度和考核防治效果,是目前我国血吸虫病病原学检查的基本方法之一。但由于该方法所取粪便量较少,并受粪便的新鲜度、干湿度、制片数量以及操作规范程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查病应用中存在一定的漏检率。过程如下:(1)将筛网覆盖在粪标本上,刮取从筛孔挤溢出的粪便。(2)将定量板紧贴于载玻片上,把刮棒上取得的粪便填满模孔,刮去多余部分,掀起定量板,在粪样上覆盖含孔雀绿甘油的玻璃纸条,展平后用压板加压,粪样即在玻璃纸和玻片之间铺成椭圆形。(3)在30℃-37℃温箱中透明0.5-1h后镜检并作虫卵计数。(4)每克粪便虫卵数(EPG)为每板虫卵总数乘以24,再乘以粪便性状系数。
②尼龙袋集卵法:此法适用于大规模普查,是推荐使用的基本方法之一。但应防止因尼龙袋处理不当而造成的交叉污染。
③毛蚴孵化法:利用虫卵中的毛蚴在适宜条件下可破壳而出和毛蚴在水中运动具有一定的特点而设计。由于孵化法可采用全部粪便沉渣,因此发现虫卵的机会较直接涂片法大。过程如下:将自然沉淀法或尼龙筛集卵法收集的粪便沉渣,倒入孵化瓶内,加调试好pH的清水(约30℃水温)置瓶颈处,既后将孵化瓶移放在25℃有光照的条件下孵化毛蚴。孵育约4-8小时后取出检查毛蚴,若为阴性,继续孵化,于8-10小时及20-24小时左右各再检查一次,仍为阴性,则报告为阴性。检查时面向光源,将孵化瓶移置在黑色背景下,用肉眼或扩大镜观察,双目平视,注意寻找接近水面1厘米水域处快速运动的小白点,如见针尖大小、菱形、乳白色、半透明小白点,同时仔细观察这些小白点的运动特点(直线游动,碰壁迅速拐弯),即可能是毛蚴。且应特别注意与水中其他原生动物(如草履虫)相鉴别。若肉眼观察鉴别困难,可用吸管吸出运动的小白点,置于载玻片上,用低倍镜进行鉴别,其基本形态特征是:梨形,体表有纤毛。如未发现毛蚴,可将孵化瓶中粪渣经260目过筛浓集,用吸管吸取粪渣涂片在镜下寻找虫卵,这样做可显著提高检出率(可能有部分虫卵内毛蚴发育不良而不能孵化出的缘故)。
④直肠镜活组织检查:对慢性特别是晚期血吸虫病患者,从粪便中查找虫卵相当困难,直肠镜活组织检查有助于发现沉积于肠粘膜内的虫卵,但是,直肠镜活组织检查发现虫卵只能证明感染过血吸虫,至于体内是否有活虫,必须根据虫卵的死活进行判断。
assay),其中COPT、IHA、ELISA和快速试纸法具有操作简单、出结果快和经济等优点,适合现场查病时使用。由于血清抗体在病人治愈后仍能存在较长的时间,因此检测抗体的方法不能区分是现症感染还是既往感染。
⑥循环抗原的检测:宿主体液中的循环抗原是由活虫产生的,感染一旦终止,循环抗原也会很快消失,因此检测循环抗原无论在活动性感染的诊断上,还是在考核疗效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循环抗原在体液中的含量通常很低,一般方法难以检出,因此,有关循环抗原检测在现场应用的报道不多。
⑦生物标志物检测:检测血吸虫的特异性DNA片段与病原学检测具有同样的确诊价值。
4. 猪带绦虫和牛带绦虫的危害哪个更重?为什么?
答:猪带绦虫的危害更重。虽然猪带绦虫的成虫可以寄生于人体小肠,引起猪带绦虫病,但是猪带绦虫幼虫引起的囊尾蚴病也称囊虫病对人体的危害远大于成虫,是我国重要的寄生虫病之一。而牛带绦虫的致病途径只有成虫,寄生于人体小肠引起牛带绦虫病。
5.溶组织内阿米巴的诊断方法有哪些?取样时各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答:溶组织内阿米巴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病原学诊断、血清学诊断和物理诊断。
⑴病原学诊断包括显微镜检查滋养体和包囊、体外培养法和核酸诊断。
①生理盐水涂片法:粪检仍是肠阿米巴病诊断的最有效手段。这种方法可以检出活动的滋养体,一般在稀便或脓血便中多见,常伴粘集成团的红细胞和少量白细胞。滋养体内可见被摄入的红细胞。滋养体在受到尿液、水等作用后会迅速死亡,故应注意快速检测、保持25-30°C以上的温度和防止尿液等污染。某些抗生素、致泻药或收敛药、灌肠液等均可影响虫体生存和活动,从而影响检出率。对脓肿穿刺液等亦可行涂片检查,但应注意虫体多在脓肿壁上。另外,镜下滋养体须与宿主组织细胞鉴别:Ⅰ.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大于宿主细胞。Ⅱ.胞核与胞质大小比例低于宿主细胞。Ⅲ.滋养体为泡状核,核仁居中,核周染色质粒清晰。Ⅳ.滋养体胞质中可含红细胞和组织碎片。
②碘液涂片法:对慢性腹泻患者及成形粪便以检查包囊为主,可作碘液染色以显示包囊的胞核,同时进行鉴别诊断。用甲醛乙醚法沉淀包囊可以提高检出率40-50%。另外,对于一些慢性患者,粪检应持续1-3周,多次检查,以确保无漏诊病人。
③体外培养:培养法在诊断和保存虫种方面有重要意义,且比涂片法敏感。培养物常为粪便或脓肿抽出物。
注意:粪便送检要求是取带有脓血的粪便,快速检测。查粪便中的滋养体有“五保”原则:Ⅰ.保鲜:放于4°C不宜超过4-5h。Ⅱ.保温:25-30°C,温度太低不利于其活动。Ⅲ.保洁:不要与尿液混合,盛皿干净。Ⅳ.保质:取黏液和脓血便部分。Ⅴ.保准:注意和其他非治病阿米巴区别。
④核酸诊断:这是近十年来发展很快而且十分有效、敏感、特异的方法。可分离脓液、穿刺液、粪便培养物、活检的肠组织、皮肤溃疡分泌物、脓血便甚至成形便中虫体或石蜡切片中的DNA,然后以特异引物进行聚合酶链反应。通过对扩增产物进行电泳分析,可以区别溶组织内阿米巴和其他阿米巴原虫。
⑥影像诊断:对肠阿米巴病诊断可应用结肠镜。对经显微镜检查、血清学和PCR检查均未获阳性结果的临床高度怀疑病例,可行结肠镜检并活检或吸取分泌物,进行一般固定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或免疫荧光试验,或进行PCR检测分析。对肠外阿米巴病,例如肝脓肿,可应用超声波、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并结合血清学、DNA扩增分析等作出诊断。
⑦鉴别诊断:肠阿米巴病应与细菌性痢疾相鉴别,后者起病急,发热,全身状态不良,粪便中白细胞多见,抗生素治疗有效,阿米巴滋养体阴性。阿米巴性肝脓肿则应主要与细菌性肝脓肿相鉴别,后者往往发生在50岁以上人群,全身情况较差,伴发热、疼痛,既往有胃肠道疾病史,阿米巴滋养体检测阴性。同时阿米巴肝脓肿亦应与肝癌、肝炎或其他脓肿相鉴别。
6.简要叙述疟原虫的生活史。并指出在人红细胞中可以看到哪些形态?
答:疟原虫的生活史需要人和按蚊两个宿主。在人体内先后寄生于肝细胞和红细胞内进行裂体增殖(schizogony)。在红细胞内,除进行裂体增殖外,部分裂殖子形成配子体,开始有性生殖的初期发育。在蚊体内完成配子生殖(gametogony),继而进行孢子增殖(sporogony)。
⑴在人体内的发育:分肝细胞内的发育和红细胞内的发育两个阶段。
cycle,简称红外期):当唾腺中带有成熟子孢子(sporozoite)的雌性按蚊刺吸入血时,子孢子随唾液进入人体,约经30分钟后随血流侵入肝细胞,摄取肝细胞内营养进行发育并裂体增殖,形成红外期裂殖体。成熟的红外期裂殖体内含数以万计的裂殖子。裂殖子胀破肝细胞后释出,一部分裂殖子被巨噬细胞吞噬,其余部分侵入红细胞,开始红细胞内期的发育。
cycle,简称红内期):红外期的裂殖子从肝细胞释放出来,进入血流后很快侵入红细胞。裂殖子侵入红细胞的过程包括以下步骤:Ⅰ.裂殖子通过特异部位识别和附着于红细胞膜表面受体。Ⅱ.红细胞广泛性变形,红细胞膜在环绕裂殖子处凹陷形成纳虫空泡。Ⅲ.裂殖子入侵完成后纳虫空泡密封。在入侵过程中裂殖子的细胞表被脱落于红细胞中。侵入的裂殖子先形成环状体,摄取营养,生长发育,经大滋养体、未成熟裂殖体,最后形成含有一定数量裂殖子的成熟裂殖体。红细胞破裂后,裂殖子释出,其中一部分被巨噬细胞吞噬,其余再侵入其他正常红细胞,重复其红内期的裂体增殖过程。疟原虫经几代红内期裂体增殖后,部分裂殖子侵入红细胞后不再进行裂体增殖而是发育成雌、雄配子体。配子体的进一步发育需在蚊胃中进行。
⑵疟原虫在按蚊体内的发育:当雌性按蚊刺吸病人或带虫者血液时,在红细胞内发育的各期原虫随血液入蚊胃,仅雌、雄配子体能在蚊胃内继续发育其余各期原虫均被消化。在蚊胃内,雄配子体核分裂成4-8块,胞质也向外伸出4-8条细丝;不久,每一小块胞核进入一条细丝中,细丝脱离母体,在蚊胃中形成雄配子。雄配子在蚊胃中游动,此后,钻进雌配子体内,受精形成合子。合子变长,能动,成为动合子。动合子穿过胃壁上皮细胞或其间隙,在蚊胃基底膜下形成圆球形的卵囊。卵囊长大,囊内的核和胞质反复分裂进行孢子增殖,从成孢子细胞表面芽生子孢子,形成数以万计的子孢子,这种现象也称为出芽生殖。子孢子随卵囊破裂释出或由囊壁钻出,经血淋巴集中于按蚊的涎腺,发育为成熟子孢子。当受染蚊再吸血时,子孢子即可随唾液进入人体,又开始在人体内的发育。
7.寄生虫感染人体的方式(途径)有哪些?并举例说明之。
答:⑴经口感染:如溶组织内阿米巴、蛔虫、鞭虫、蛲虫、华支睾吸虫、猪囊尾蚴等。
⑵经皮肤感染:如钩虫、血吸虫等。
⑶经胎盘感染:如弓形虫、十二指肠钩虫等。
⑷经呼吸道吸入感染:如蛲虫、棘阿米巴等。
⑸经输血感染:如疟原虫等。
⑹此外,有的寄生虫,如微小膜壳绦虫还可导致宿主自身重复感染。
8. 分别简述钩虫病和疟疾造成贫血的机制。
答:⑴钩虫病造成贫血:钩虫以其钩齿或板齿及口囊咬附肠壁,摄取血液和肠黏膜为营养,使患者长期慢性失血,铁和蛋白质不断耗损,再加上患者营养不良,铁和蛋白质不能得到有效补偿,而造成血红蛋白的合成速度比细胞新生速度慢,使红细胞体积变小、色泽变浅,故而呈低色素小细胞性贫血。钩虫造成患者慢性失血的原因包括:
①虫体吸血后血液迅速经其消化道排出,形成“唧筒”样作用。
②钩虫吸血时,同时不断分泌抗凝素,致使咬附部位黏膜伤口渗出血液,其渗血量与虫体吸血量大致相当。
③虫体有更换咬附部位的习性,致使伤口增加,原伤口在凝血前仍可继续渗出少量血液。
⑵疟疾造成贫血的机制:
①疟原虫直接破坏红细胞。
②脾功能亢进,吞噬大量正常的红细胞。
③免疫病理的损害。疟原虫寄生于红细胞时,使红细胞隐蔽的抗原暴露,刺激机体产生自身抗体,导致细胞的破坏。此外宿主产生特异抗体后,容易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附着在红细胞上的免疫复合物可与补体结合,使红细胞膜发生显著变化而具有自身免疫原性,并引起红细胞溶解或被巨噬细胞吞噬。疟疾患者的贫血程度常超过疟原虫直接破坏红细胞的程度。
④骨髓造血功能受到抑制,红细胞生成障碍。
9. 寄生虫对宿主有哪些危害?
答:寄生虫对宿主的损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掠夺营养。②机械性不良。③毒性与免疫损伤。
10. 蚊虫传播的常见病有哪些?
答:蚊类不仅吸血骚扰,而且传播多种疾病。其中嗜人按蚊(Anopheles anthropophagus)是疟疾和马来丝虫病的重要媒介,传疟效率高于中华按蚊。中华按蚊(Anopheles sinensis)是广大平原、特别是水稻种植区疟疾和马来丝虫病的重要媒介。微小按蚊(Anopheles minimus)是我国南方山区疟疾的重要媒介。大劣按蚊(Anopheles dirus)是海南疟疾媒介防治的主要对象。淡色库蚊(Culex pipiens pallens)和致倦库蚊(Culex pipiens quinquefasciatus)都是班氏丝虫病的主要媒介,也是我国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传播媒介。三带喙库蚊(Culex tritaeniorhynchus)是我国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传播媒介。白纹伊蚊(Andes albopictus)是我国登革热的传播媒介。埃及伊蚊(Andes aegypti)是我国登革热的传播媒介,还传播黄热病。
11. 掌握各种寄生虫病的生活史要点。
答:蛔虫生活史要点:生活史类型:直接型,土源性。宿主:人是唯一宿主。寄生部位:小肠。感染阶段:感染期卵。感染途径:经口。离体途径:粪便为主。特殊:生活史中有幼虫移行现象但不是幼虫移行症周期:吞入虫卵→成虫产卵,2-2.5个月。寿命:成虫寿命约1年。
鞭虫生活史要点及与蛔虫生活史比较
蛔虫a鞭虫a寄生部位a小肠a盲肠a虫卵离体途径a粪便a粪便a体外发育a3Wa3Wa感染阶段a感染性虫卵a感染性虫卵a感染方式a经口a经口a体内移行a入血、经肺a无a从感染→产卵a60~75天a1~3月a成虫寿命a1年a3~5年a蛲虫生活史要点:生活史类型:直接型,土源性。宿主:人是唯一宿主。寄生部位:盲肠、结肠及回肠下段。感染阶段:感染期卵。感染方式:经肛门-手-口、吸入、逆行。虫卵离体途径:雌虫必须到达肛周才产卵。特殊:虫卵发育至感染期时间短(6h)。周期:感染虫卵→成虫产卵,2—6周;寿命:成虫寿命不超过2个月。
钩虫与蛔虫的生活史要点比较
蛔虫a钩虫a寄生部位a小肠a小肠上段a寄生方式a游离a固着a产卵数量a小肠, 200000/日a小肠, A.d-; N.a a体外发育a卵-----感染性卵a (3周)a卵---杆状蚴----丝状蚴a (5-7天)a感染阶段a感染性卵a丝状蚴(感染期幼虫)a感染方式a经口a经皮, 黏膜, 口, >5年a旋毛虫生活史要点:生活史类型:间接型,生物源性。宿主:人是终宿主也是中间宿主。保虫宿主广泛:猪、犬、鼠、猫及熊、野猪、狼、狐等家畜和野生动物。草食类动物也有。寄生部位:成虫寄生----小肠内(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幼虫寄生----横纹肌(咬肌、胸肌、腓肠肌、膈肌等)。感染阶段:囊包期幼虫。感染方式:经口食入含旋毛虫的肉类。特殊:成虫和幼虫可生活在同一宿主;无需体外发育,必须转换宿主才能完成生活史;卵胎生;为唯一寄生于细胞内的线虫。寿命:雌虫寿命1-2个月,长的3-4个月。
丝虫生活史要点:生活史类型:间接型、生物源性。宿主:人是班氏丝虫的唯一终宿主,马来丝虫则有保虫寄主。寄生部位:淋巴系统;马来丝虫-浅表淋巴结(下肢多见);班氏丝虫-浅表+深部淋巴结(阴囊、精索、腹股沟、腹腔、肾盂等)。感染阶段:丝状蚴。感染途径:蚊叮咬。离体途径:血液、蚊叮咬。体内移行:皮下—淋巴系统—血液循环,有夜现周期性。
华支睾吸虫生活史要点:必需条件:完成生活史需要有水的环境。寄生部位:肝胆管内。终宿主:人。保虫宿主:猫、犬、猪、鼠等。两个中间宿主:第一中间宿主:豆螺或沼螺;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虾。感染期:囊蚴。感染方式:经口。幼体繁殖类型:卵、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囊蚴。
布氏姜片吸虫生活史要点:终宿主:人。保虫宿主:猪。第一中间宿主:扁卷螺(胞蚴、母雷蚴、子雷蚴、尾蚴)。第二水生媒介:水生植物媒介,包括荸荠、菱角、茭白。感染阶段:囊蚴;寄生部位(成虫):小肠上段;感染途径:经口感染。诊断方法:直接涂片法。症状:一般的消化道症状。
卫氏并殖吸虫生活史要点:寄生部位(成虫):肺;可移行至全身。第一中间宿主:川卷螺。第二中间宿主:溪蟹、蝲蛄。保虫宿主:狗、猫和野生肉食动物如虎。感染阶段:囊蚴。感染途径与方式:经口感染。离体途径:痰或痰中虫卵被吞入消化道可从粪便排出。成虫寿命:一般4-5年。致病:成虫-肺部铁锈色痰;移行至全身,异位寄生。诊断:NaOH消化法。
斯氏狸殖吸虫生活史要点:与卫氏并殖吸虫基本相同。终宿主:果子狸(主要)、猫、犬、大鼠等哺乳动物。人——非正常宿主,只有幼虫(童虫)寄生。第一中间宿主:拟钉螺(主要)、小豆螺、秋吉螺等小型淡水螺。
血吸虫生活史要点:终宿主:人。保虫宿主:牛、羊、鼠等哺乳动物,水牛。寄生部位(成虫):门脉-肠系膜静脉系统。感染阶段:尾蚴。感染途径:皮肤。感染方式:接触疫水。离体途径:肝脏 肠壁等;随粪便排出体外。中间宿主:湖北钉螺。特殊:童虫在人体的移行,虫卵是主要致病虫期。成虫寿命:20-30年。
猪带绦虫生活史要点:终宿主:人是唯一终宿主、也可以是中间宿主。中间宿主:人或猪/野猪。保虫宿主:猪/野猪。寄生部位:小肠。
牛带绦虫生活史要点:宿主:终宿主--人,中间宿主--牛。寄生部位:成虫寄生于人的小肠。感染期:囊尾蚴。感染途径与方式:经口感染,生食误食。离体途径:孕节(虫卵)从粪便排出。致病阶段:成虫。成虫寿命:20-30年。
细粒棘球绦虫生活史要点:终宿主:犬狼等犬科食肉动物。中间宿主:牛、羊、骆驼、马等草食动物和人。感染阶段:虫卵或孕节(对人)。感染方式:经口感染。离体途径:虫卵或孕节从粪便排出。致病阶段:棘球蚴机械损害为主。寄生部位:棘球蚴寄生于人肝、胸腔、腹腔;。棘球蚴寿命:>=40年。
溶组织内阿米巴生活史要点:终宿主(适宜宿主):人;猫、狗和鼠等也可作为偶尔的宿主;生活史:简单,包括感染性的包囊期和增殖的滋养体期;感染阶段:四核包囊;感染途径与方式:经口;传播途径:污染的水源、手、食物、蝇、蟑螂机械携带;寄生部位:结肠,可移行于肝、肺与脑等;致病阶段(侵袭形式):滋养体;诊断阶段:滋养体与包囊。
杜氏利什曼原虫生活史要点:感染阶段是前鞭毛体,感染方式是白蛉叮咬和输血与器官移植,寄生部位是巨噬细胞,形成纳虫空泡。传播媒介是白蛉。保虫宿主是犬。
蓝氏贾第鞭毛虫生活史要点:基本生活史过程:包囊,滋养体,包囊。致病阶段:滋养体。感染阶段:四核包囊。感染方式:经口感染。繁殖方式:二分裂。寄生部位:十二指肠等。
疟原虫生活史要点:终宿主:按蚊;中间宿主:人。感染期:红内期无性体(输血)或子孢子(蚊咬)。感染方式:按蚊叮咬、输血感染、胎盘感染。在RBC内发育时间: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48h;三日疟原虫:72h。疟原虫需人—按蚊转换宿主后,才能完成生活史。诊断阶段:红内期原虫。
刚地弓形虫生活史要点:寄生部位:滋养体,假包囊,包囊寄生在人的除红细胞以外 的有核细胞内。终宿主:猫和猫科动物。裂体增殖和有性生殖。中间宿主:人、牛、羊、猪、猫等;无性生殖。感染阶段:成熟卵囊,假包囊,包囊。致病阶段:速殖子。弓形虫可在终末宿主之间、中间宿主之间、中间宿主与终末终主之间传播。感染方式:先天性获得包括母体传给胎儿和胎儿摄入羊水;后天性获得包括经口感染、经损伤的皮肤和黏膜感染、经眼结膜感染、经接触被卵囊污染的土壤,水源感染。经输血,器官移植感染。经节肢动物携带感染。经猫、狗唾液感染。
蚊的生活史包括卵、幼虫、蛹、成蚊。白蛉、蝇和蚤的生活史包括卵、幼虫、蛹、成虫。虱和蜚蠊的生活史包括卵、若虫、成虫。毒隐翅虫的生活史包括卵、幼虫(两龄)、蛹、成虫。蜱螨的生活史包括卵、幼虫、若虫、成虫。
12. 能在粪便中查到虫卵的寄生虫有哪些?
答:从粪便中检查寄生虫卵,是诊断肠道寄生虫感染的最常用的检验指标。
1.蛔虫(ascaris lu mbricoides)是人体最常见的寄生虫之一,寄生于小肠,可引起蛔虫病。幼虫经肠、肝、肺组织移行可引起损伤,局部和全身的变态反应。肺部炎症,亦称Loeffler 综合征。
成虫的危害:① 掠夺营养影响吸收,致、脐周疼痛、。儿童可引起发育障碍。② 变应原作用,如、、、结膜炎等。③ 常见的并发症,引起胆道蛔虫症、胰腺炎、阑尾炎、肠梗阻、穿孔等。
2.鞭虫(trichuris trichiura)成虫寄生于人体盲肠,可引起鞭虫病。湿热地带最多,感染率高。鞭虫对肠壁有机械性损伤和化学性刺激引起慢性炎症,形成肉芽肿等病变。严重感染者可出现头晕、腹泻、腹痛、消瘦及贫血等。某些营养不良儿童,可有直肠脱垂。可诱发或加重其他疾病,如阿米巴痢疾、阑尾炎等。
3.蛲虫(enterobius vermic)寄生于回盲部可引起蛲虫病。引起肛门及会阴部皮肤奇痒,患者抓痒往往引起继发感染。可出现烦躁不安、易怒、失眠、食欲减退、消瘦、夜间磨牙及夜惊等症状。若有异位寄生时,可引起女重阴道炎、子宫内膜炎和输卵管炎等。
4.钩虫(hookworm)寄生于人体的钩虫, 主要是十二指肠钩口线虫,成虫寄生于宿主小肠。易引起皮炎,多见于足趾、手指间、脚背、手背等部位。肺部病变,可出现咳嗽、咯痰,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重者可致肺出血,咯血、干咳、哮喘等。消化道病变,出现恶心、呕吐、上腹不适及隐痛、腹泻等症状。有少数患者出现“异嗜症”。贫血,表现粘膜苍白、眩晕、乏力、心慌、气促甚至出现贫血性心脏病。还可引起消化道大出血。
5.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俗称肝吸虫,寄生于肝胆管内。史料证明此虫在我国存在至少有2300多年的历史。成虫主要寄生在肝内Ⅱ级胆小管,可致管腔阻塞,引起胆汁淤积、胆管扩张,表现为阻塞性黄疸。由于肝胆管周围结缔组织增生,可致肝细胞坏死、萎缩、脂肪变,甚至纤维化而发生肝硬化。可诱发原发性肝癌,胆结石,急性胰腺炎。
6.血吸虫(blood fluke)寄生于人体的血吸虫有5 种,我国主要的是日本血吸虫。血吸虫发育的不同阶段,尾蚴、童虫、成虫和虫卵均可对宿主引起不同的损害和复杂的免疫病理反应。常出现皮炎,发热,腹痛,腹泻, 肝脾肿大及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虫卵所致损害最为严重,沉着于肝、肠等组织中,形成虫卵肉芽肿,并导致纤维化。严重时还可发生上消化道出血及腹水等。
7.姜片吸虫(fasciolopsis buski)寄生在小肠内。最早临床上确诊的第1 例姜片虫病是在我国广州。轻度感染者,无明显表现,或有轻度腹痛、腹泻等症状。中度感染,可表现为消化功能紊乱,导致营养不良,浮肿,有时还可发生肠梗阻。重度感染者,可出现消瘦、贫血、腹水、智力减退、发育障碍,甚至衰竭而致死。虫体代谢产物还可引起变态反应。
8.绦虫(cestode)寄生于人体的绦虫有30 余种,我国常见的有猪带绦虫、牛带绦虫、细粒棘球绦虫、曼氏迭宫绦虫、多房棘球绦虫和微小膜壳绦虫。患者多无显著症状,部分可有腹部不适、恶心、饥饿时腹痛和腹泻等。囊尾蚴寄生在组织内引起炎症和占位性病变。可致癫发作、视网膜炎、脉络膜炎、视力障碍、眼球萎缩而失明。
带虫者(carrier):大多数情况下,人体感染寄生虫后并不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这些感染者称为带虫者。
1.寄生虫对人体的危害。
答:寄生虫对宿主的损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掠夺营养。②机械性不良。③毒性与免疫损伤。
2.寄生虫病流行环节、影响因素、流行特点和防治原则。
答:⑴流行环节:①传染源。②传播途径。③易感人群。⑵影响因素:①自然因素。②生物因素。③社会因素。⑶流行特点:①地方性。②季节性。③自然疫源性。⑷防治原则:①控制传染源。②切断传播途径。③保护易感人群。

1cm左右,有钩齿或板齿
成虫丝状8~10cm长,微丝蚴体态、体核等区别 淋巴管、淋巴结炎,象皮肿、乳糜尿
成虫小寿命短幼虫形成囊包 成虫:小肠;幼虫:横纹肌

迁延移行(persisting migrans):十二指肠钩虫幼虫进入人体后发育速度有很大的差别,部分幼虫在进入小肠前,可以“暂停发育”状态滞留于组织内,经过一段时间后再进入肠腔发育,这种现象称为迁延移行。
夜现周期性(nocturnal periodicity):微丝蚴在外周血液中的夜多昼少现象称为夜现周期性。
1.蛔虫感染的普遍原因是什么?
答:①蛔虫生活史简单。②雌虫产卵量大。③用未经处理的人粪施肥和随地大便的习惯,使蛔虫卵广泛污染土壤和周围环境。④人的不良卫生行为和缺乏完善的卫生设施。⑤虫卵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强。
2.钩虫感染引起贫血的机理是什么?
答:①虫体吸血后血液迅速经其消化道排出,形成“唧筒”样作用。②钩虫吸血时,同时不断分泌抗凝素,致使咬附部位黏膜伤口渗出血液,其渗血量与虫体吸血量大致相当。③虫体有更换咬附部位的习性,致使伤口增加,原伤口在凝血前仍可继续渗出少量血液。
3.蛔虫和钩虫的生活史有何异同点?
蛔虫a钩虫a寄生部位a小肠a小肠上皮a体外发育a卵→感染期卵,3周a卵→杆状蚴→丝状蚴,5-7天a寄生方式a游离a固着a感染阶段a感染性卵a丝状蚴a感染方式a经口a经皮肤、黏膜、口、胎盘a感染至产卵a60-75天a4-6周a成虫寿命a1年a十二指肠钩虫:7年;美洲钩虫:5年a产卵数量20000个/日十二指肠钩虫:;美洲钩虫:.通过输血能否引起丝虫病的传播?为什么?
答:不能。丝虫病是通过雌蚊叮咬人体传播的。
蚊吸血时将人血中的微丝蚴吸入其胃内。微丝蚴脱去鞘膜,穿过胃壁经体腔进入胸肌,活动减弱,虫体伸直,然后缩短,变粗,形似腊肠,称腊肠状蚴。脱皮2次后腊肠状蚴逐渐变长,发育为感染性幼虫──丝状蚴。蚊体内的发育需10~14天。
丝状蚴离开蚊的胸肌,经血腔达喙部,于蚊吸血时逸出,从叮刺伤口进入人体,迅速进入附近的皮下小淋巴管,再移行到较深部位(如下肢、阴囊、精索、腹股沟、肾盂等)的淋巴管、淋巴结,在此发育。脱皮2次,于侵染人体4个月后发育为成虫,成虫以淋巴液为食,寿命可达12年。微丝蚴产出后经胸导管移行至血循环。它在人体内的寿命约2~3个月。
从上述丝虫病的传播过程可以看出,丝虫必须在经过在蚊虫内的发育后才具有感染性,直接输血显然不能造成传染。

成虫似葵花子状,口吸盘大于腹吸盘
成虫似姜片肥厚,腹吸盘肌肉发达
半粒花生米状,两吸盘等大相距远 痰检、粪检、X线、免疫

1. 哪些吸虫不寄生于肠道,为什么能从粪便中查到卵?
答:华支睾吸虫(肝吸虫):一般寄生在肝胆管,但虫卵可随胆汁分泌出去,进入小肠,可以粪便检查;并殖吸虫(肺吸虫):成虫寄生在肺组织,产出的虫卵经过支气管、气管随痰吐出或咽下,若有咽下行为,则可以随粪便排出,进行粪便检查;日本血吸虫:因为雌雄异体,在雌雄交配后,雌虫会沿血流逆行至肠粘膜下层小静脉的末梢产卵,所产的虫卵大部分沉积于肠壁的小血管,少量随血流进入肝,再发育,再由于毛蚴的分泌物SEA,破坏血管壁,使肠粘膜组织发生坏死、炎症等,再加上肠蠕动等作用,使肠壁坏死组织向肠腔溃破,虫卵与溃破组织进入肠腔,可以随粪便排出体外,则可以进行粪便检查。
2.简述血吸虫生活史(虫卵、尾蚴、童虫和成虫)各期对人的致病机理?简述虫卵肉芽肿(结节)的机理?
答:⑴尾蚴所致的危害:尾蚴钻入宿主皮肤后可引起尾蚴性皮炎。表现为尾蚴入侵部位出现瘙痒的小丘疹。初次接触尾蚴的人这种皮疹反应不明显,重复接触尾蚴后反应逐渐加重,严重者可伴有全身水肿及多形红斑。病理变化为局部毛细血管扩张充血,伴有出血、水肿和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浸润。尾蚴性皮炎发生机制中既有Ⅰ型超敏反应,也有Ⅳ型超敏反应。
⑵童虫所致的损害:童虫在宿主体内移行时,所经过的器官可因机械性损伤而出现一过性的血管炎,毛细血管栓塞、破裂、局部细胞浸润和点状出血。在童虫发育为成虫前,患者可有潮热、背痛、咳嗽、食欲减退甚至腹泻、白细胞特别是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症状,这可能与童虫机械性损害和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超敏反应有关。
⑶成虫所致的危害:成虫寄生于血管内,利用口、腹吸盘交替吸附于血管壁而作短距离移动,因而可引起静脉内膜炎。成虫的代谢产物,分泌、排泄物和更新脱落的表膜,在宿主体内可形成免疫复合物,引起Ⅲ型超敏反应。
⑷虫卵所致的危害:虫卵沉积在宿主的肝脏及肠壁等组织,在组织中沉积的虫卵发育成熟后,卵内毛蚴释放的可溶性虫卵抗原经卵壳上的微孔渗到宿主组织中,通过抗原呈递细胞呈递给Th细胞,致敏的Th细胞再次受到同种抗原刺激后产生各种淋巴因子,引起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及浆细胞趋向、集聚于虫卵周围,形成虫卵肉芽肿,它是Ⅳ型超敏反应,这也是虫卵肉芽肿的机理。

扁平带状分节,头节有顶突小钩吸盘、孕节子宫侧支7~13支 成虫- 人的小肠;幼虫-脑肌等处 粪检孕节或卵,CT、ELISA
成虫长,头节无顶突小钩、孕节子宫侧支多
成虫2~7mm长棘球蚴囊状 成虫:狗的小肠;幼虫:人的肝等处 局部压迫症,过敏性休克

1. 两种带绦虫哪种对人的危害性大?为什么?
答:猪带绦虫的危害更重。虽然猪带绦虫的成虫可以寄生于人体小肠,引起猪带绦虫病,但是猪带绦虫幼虫引起的囊尾蚴病也称囊虫病对人体的危害远大于成虫,是我国重要的寄生虫病之一。而牛带绦虫的致病途径只有成虫,寄生于人体小肠引起牛带绦虫病。
2.各种绦虫的诊断方法是什么?包生绦虫为何不能用粪检进行?
答:⑴猪带绦虫病的诊断:询问有无吃生猪肉和排节片史对诊断具有重要价值。粪便检查可能查获虫卵或孕节,对可疑的患者应连续数天进行粪便检查,必要时还可试验性驱虫。收集患者的全部粪便,用水淘洗检查头节和孕节可以确定虫种和明确疗效。将检获的头节或孕节夹在两张载破片之间轻压后,观察头节上的吸盘和顶突小钩或孕节的子宫分支情况及数目即可确诊。
⑵猪带绦虫囊尾蚴病的诊断:视寄生部位不同而异。皮下或浅表部位的囊尾蚴结节可采用手术摘除活检。眼部的囊尾蚴可用检眼镜检查来发现;对于脑和深部组织的囊尾蚴可用X线、B超、CT和MRI等现代影像设备来检查,并可结合其他临床症状如癫痫、颅压增高和精神症状等作出判断。免疫学试验具有辅助诊断价值,尤其是对无明显临床体征的脑型患者更具重要参考意义。目前经实验证明有效的免疫学方法有IHA、ELISA、Dot-ELISA。其他还有酶标记抗原对流免疫电泳(enzyme-linked ⑶牛带绦虫的诊断:由于牛带绦虫孕节活动力强并且常自动逸出肛门,很易引起患者注意,故询问病史对发现牛带绦虫病十分重要。病人常自带排出的孕节前来就诊。观察孕节的方法与猪带绦虫相同,根据子宫分支的数目和特征可将两者区别。若节片已干硬,可用生理盐水浸软,或以乳酸酚浸泡透明后再观察。通过粪检可查到虫卵或孕节,但采用肛门拭子法查到虫卵的机会更多。还可采用粪便淘洗法寻找孕节和头节,以判定虫种和疗效。
⑷包生绦虫的诊断:询问病史,了解病人是否来自或去过流行区、以及与犬、羊等动物和皮毛接触史对诊断有一定参考价值。X线、B超、CT、MRI及放射性核素扫描等对棘球蚴病的诊断和定位也有帮助。特别是CT和MRI,不仅可有助于早期诊断出无症状的带虫者,且能准确地检测出各种病理形态的影像。免疫学实验是重要的辅助诊断方法。常用的有皮内试验和血清学检查法,如ELISA、对流免疫电泳(CIEP)、IHA、亲和素-生物素-酶复合物酶联免疫吸附试验(ABC-ELISA)和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Dot-ELISA)等。确诊应以病原学结果为依据,即手术取出棘球蚴,或从患者痰、胸膜积液、腹水或尿液等检获棘球蚴碎片、小钩或原头蚴。
⑸由于包生绦虫的离体途径是虫卵或孕节从粪便排出,因此不能从粪便中查获包生绦虫。
人体寄生虫蠕虫卵比较表

滋养体期、裂殖体期、配子体期 疟疾周期性发作、贫血、脾大
先天性、获得性弓形虫病

1、痢疾阿米巴患者的大便性状有何特点?送检时应注意什么?在粪便中可查到哪些阶段?
答:⑴痢疾阿米巴患者的大便性状为果酱色,伴奇臭并带血和黏液。
⑵送检时应注意“五保”: Ⅰ.保鲜:放于4°C不宜超过4-5h。Ⅱ.保温:25-30°C,温度太低不利于其活动。Ⅲ.保洁:不要与尿液混合,盛皿干净。Ⅳ.保质:取黏液和脓血便部分。Ⅴ.保准:注意和其他非治病阿米巴区别。
⑶在粪便中可以检出活动的滋养体,一般在稀便或脓血便中多见,常伴粘集成团的红细胞和少量白细胞。滋养体内可见被摄入的红细胞。滋养体在受到尿液、水等作用后会迅速死亡,故应注意快速检测、保持25-30°C以上的温度和防止尿液等污染。某些抗生素、致泻药或收敛药、灌肠液等均可影响虫体生存和活动,从而影响检出率。对脓肿穿刺液等亦可行涂片检查,但应注意虫体多在脓肿壁上。另外,镜下滋养体须与宿主组织细胞鉴别:Ⅰ.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大于宿主细胞。Ⅱ.胞核与胞质大小比例低于宿主细胞。Ⅲ.滋养体为泡状核,核仁居中,核周染色质粒清晰。Ⅳ.滋养体胞质中可含红细胞和组织碎片。
2、血液中可看到疟原虫哪些形态?
答:血液中可看到疟原虫的三个发育期六种形态,分别为早期滋养体、晚期滋养体、未成熟裂殖体、成熟裂殖体、雌配子体、雄配子体。
3、疟疾复发和再燃的概念及其机理?
答:疟疾的再燃(recrudescence):疟疾初发停止后,患者若无再感染,仅由于体内残存的少量红细胞内期疟原虫在一定条件下重新大量繁殖又引起的疟疾发作,称为疟疾的再燃。再燃与宿主抵抗力和特异性免疫力的下降及疟原虫的抗原变异有关。
疟疾的复发(relapse):疟疾初发患者红细胞内期疟原虫已被消灭,未经蚊媒传播感染,经过数周至年余,又出现疟疾发作,称为复发。
关于复发机理目前仍未阐明清楚,其中子孢子休眠学说认为由于肝细胞内的休眠子复苏,发育释放的裂殖子进入红细胞繁殖引起的疟疾发作。恶性疟原虫和三日疟原虫无迟发型子孢子,因而只有再燃而无复发。间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既有再燃,又有复发。
机会性致病原虫(opportunistic protozoa):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或免疫功能不全时,某些原虫的繁殖能力和致病力显著增强,使患者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甚至危及生命,这些原虫称为机会性致病原虫。

体灰色,翅有白斑,体与停落面有一角度 清水体、污水体、小型积水 消灭孳生地,药物喷洒,防蚊灭蚊
淡黄色,翅无斑,体与停落面平行
体黑色,胸背有一白色纵纹,停落平行
体小被毛,灰黄色,翅膀竖起来
体暗灰色或具金属光泽,有大、中、小型
体侧扁,无翅、黄褐色、足粗壮
背腹扁平,足末端有抓握器
个体较大,背腹扁平,有翅两对
体小被毛,灰黄色,翅膀竖起来
假头位于体前端,背面可见,背有盾板 蜱瘫痪,森林脑炎、蜱媒出血热
假头位于体腹面,背面不可见,背无盾板
幼虫体小、体被毛多有序
颚体短小,躯体背面有波状横纹,足末端有吸垫和刚毛
蠕虫状,体表具环形横纹,有短足四对,末体占虫体2/3以上

1、医学昆虫对人有哪些危害?
答:医学节肢动物对人类的危害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由节肢动物直接骚扰、吸血、蜇刺、寄生和由其引发的超敏反应等引起的节肢动物源性疾病,此种危害称为直接危害;另一方面是由节肢动物作为媒介传播病原体引起的虫媒病,此种危害称为间接危害。直接危害包括骚扰和吸血、蜇刺和毒害、超敏反应、寄生。间接危害包括机械性传播和生物性传播。
2、蚊蝇各传播哪些疾病?
答:⑴蚊类不仅吸血骚扰,而且传播多种疾病。其中嗜人按蚊(Anopheles anthropophagus)是疟疾和马来丝虫病的重要媒介,传疟效率高于中华按蚊。中华按蚊(Anopheles sinensis)是广大平原、特别是水稻种植区疟疾和马来丝虫病的重要媒介。微小按蚊(Anopheles minimus)是我国南方山区疟疾的重要媒介。大劣按蚊(Anopheles dirus)是海南疟疾媒介防治的主要对象。淡色库蚊(Culex pipiens pallens)和致倦库蚊(Culex pipiens quinquefasciatus)都是班氏丝虫病的主要媒介,也是我国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传播媒介。三带喙库蚊(Culex tritaeniorhynchus)是我国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传播媒介。白纹伊蚊(Andes albopictus)是我国登革热的传播媒介。埃及伊蚊(Andes aegypti)是我国登革热的传播媒介,还传播黄热病。
⑵蝇类对人体的危害,除骚扰吸血外,更重要的是传播多种疾病和蝇幼虫寄生于人体引起的蝇蛆病。
①传播疾病:蝇类传播疾病包括机械性传播和生物性传播两种方式。
Ⅰ.机械性传播:蝇类特有的食性使非吸血蝇类通过体内外携带病原体,将病原体传播扩散。蝇可传播痢疾、霍乱、伤寒、副伤寒、脊髓灰质炎、肠道原虫病、肠道蠕虫病、结核病、细菌性皮炎、雅司病、沙眼和结膜炎、炭疽以及皮肤利什曼病等。
Ⅱ.生物性传播:舌蝇能传播流行于非洲的人体锥虫病。此外,冈田绕眼果蝇(Amiota okadai)是结膜吸吮线虫的中间宿主。
②蝇蛆病(myiasis)是由双翅目昆虫的幼虫寄生人和脊椎动物造成的侵害。根据寄生部位分为以下类型:
Ⅰ.皮肤蝇蛆病:以纹皮蝇(Hypoderma lineatum)和牛皮蝇(Hypoderma bovis)1龄幼虫所致的病例最多,多见于牧区。当雌蝇产卵于人的毛发和衣服上,孵出的幼虫钻入皮下移动,出现间歇性、游走性皮下肿块,最终幼虫从皮肤逸出;个别病例可侵入深部组织器官。胃蝇1龄幼虫可钻入皮内移行,形成一条曲折的隧道,呈现出血性条纹状匍形疹。分布于美洲的人肤蝇(Dermatobia hominis)和非洲的嗜人瘤蝇(Cordylobia anthropophaga)其幼虫在皮肤钻入部位形成疖样肿块并发育成熟。
Ⅱ.眼蝇蛆病:以羊狂蝇(Oestrus ovis)1龄幼虫所致病例最多,其次为宽额鼻狂蝇(Rhinoestrus latifrons)和紫鼻狂蝇(Rhinoestrus purpureus)。蝇在飞行过程直接冲撞人或动物眼部,将幼虫产于眼结膜和角膜上致成急性结膜炎。偶见有家蝇、绿蝇、皮蝇等属的幼虫侵害眼部的病例。
Ⅲ.耳、鼻、咽和口腔蝇蛆病:常因患病器官分泌物有异味,可有蝇类产卵或产幼虫而致病。治病的有家蝇、腐蝇、金蝇、绿蝇、丽蝇、黑麻蝇、亚麻蝇、狂蝇、污蝇等属中的蝇种。
Ⅳ.胃肠道蝇蛆病:通常因人误食被蝇卵或幼虫污染的食物或饮水所致。多数患者有消化道症状,常在呕吐物或粪便中发现蝇蛆。致病蝇种繁多,以丽蝇科和麻蝇科中的蝇种最多,偶见食蚜蝇、酪蝇和果蝇等科中的部分蝇种。
Ⅴ泌尿生殖道蝇蛆病:外阴部有异味诱蝇产卵或幼虫,幼虫进入泌尿生殖道而致病。治病蝇类有家蝇、厕蝇、金蝇、绿蝇和别麻蝇等属中的一些蝇种。
Ⅵ.创伤蝇蛆病:由于创伤出血,伤口化脓所发出的气味诱蝇产卵或幼虫而致病。致病蝇类有金蝇、绿蝇、丽蝇、亚麻蝇和污蝇等属中的一些蝇种。
Ⅶ.吸血蝇蛆:如分布于非洲的黄尘蝇(Auchmeromyia luteola),幼虫在夜间侵袭人吸血。
变态(metamorphosis):昆虫从幼虫到成虫性成熟的整个发育过程称为胚后发育,它经历从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生理功能到生态习性、行为的一系列变化,此过程称为变态。
完全变态(complete metamorphosis):昆虫个体发育过程中需要经历蛹期的,称为完全变态。
不完全变态(incomplete metamorphosis):昆虫个体发育过程不需要经过蛹期的,称为不完全变态。
虫媒病(arbo-disease):由医学节肢动物传播病原体而引起的疾病,传播虫媒病的医学节肢动物称为媒介节肢动物(entomophilous arthropod),亦简称虫媒(insect vector)。
机械性传播(mechanical transmission):医学节肢动物对病原体仅起着携带、输送的作用,病原体可附着于节肢动物的体表、口器或经其消化道排出,通过污染食物、餐具等方式,机械性地从一个宿主被传播至另一个宿主。在携带和传播过程中病原体的数量和形态虽不发生变化,但仍保持感染力。
生物性传播(biological transmission):病原体必须在医学节肢动物体内经过一定时间的发育和(或)繁殖后才具有感染性,然后再被传播到新的宿主。根据病原体在虫媒体内的发育与繁殖情况,可将此种传播方式分为发育式传播(developmental transmission)、繁殖式传播(propagative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原虫的运动方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