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怒伤肝,肝火上炎,心包受累,火邪突注于目而骤然发病?

眼科的诊断,是从整体观念出发,对眼病进行诊察与判断的方法。诊察与判断是理论联系实际诊断眼病的两个重要环节。正如《审视瑶函·弃邪归正论》所说:“夫有诸中然后形诸外,病既发者,必有形色部位之可验,始知何脏何腑,某经某络,所患虚实轻重,然后对症医治。首先,应全面运用望、闻、问、切四诊广泛收集病情,然后根据中医的基本理论,对患者的症状和体征,由表及里、由局部到整体、去伪存真,进行分析归纳,找出其中的内在联系,辨清眼病的病因、病位及其病变性质等,抓住疾病的本质与主要矛盾,继而作出正确的诊断,为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并可对眼病的转归和预后作出估计。

  诊断眼病,不但要运用中医诊断疾病的一般规律,而且还必须结合眼科的特殊情况进行。尤其在当代,随着现代科学检查设备与技术的引进,中医眼科的诊法和辨证已在传统方法的基础上得到了深化和发展,其专科特点更加显著。本章主要介绍眼科的常用诊法与辨证方法。!

  眼科诊法,即望、闻、问、切等四诊方法在诊察眼病时的具体运用,而其中尤重望诊与问诊。问诊主要是询问与眼病有关的病史及自觉症状,它包括跟部与全身的临床症状。望诊的重点是望眼部,切诊亦以眼部触诊为主。结合现代科学仪器进行眼部检查,属于望诊与切诊在眼科的发展。在可能条件下,应做到系统而详细,使四诊的内容更加丰富、具体而确切。

  问诊在眼科四诊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必须按辨证要求,有目的有次序地进行。首先应问有关眼病的病史,如发病时间、起病情况及治疗经过等;其次要问眼部的自觉症状,如目痛、眵泪、羞明及视觉情况等;再问全身的自觉症状,如头痛、饮食、二便、妇女经带胎产情况等。

  1.发病的时间与情况:问发病时间,单眼或双眼,初发或复发,是否有季节性,起病急骤或缓慢,病情发展快或慢。主要症状的性质以目痛眵泪为主,或以视觉变化为主,有何伴随症状。由此可以初步辨别其为外障或内障,是新感或旧病等。

  2.可能引起发病的各种因素:有无烈日暴晒或迎风疾走,有无工作紧张、过用目力或熬夜,有无情志波动;有否饮食不节及小儿喂养不当;有无发热及眼部外伤史、手术史;是否被虫咬过或点过什么眼药及戴过什么眼镜等。对目赤眵多者,要问是否接触过红眼病患者。目的是了解发病的原因,是属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劳倦饮食及外伤中的何种因素。如怀疑属遗传性眼病,则要问亲属的健康情况,是否有类似眼病。

  3.治疗经过:问是否经过治疗,曾用过什么药物,效果如何,目前是否还在继续使用等等。详细了解以往治疗情况,可以作为今后用药的参考。

  (二)问眼部自觉症状

  1.目痛:是掺痛、胀痛或灼痛,是眼前部痛、眼后部痛或眼珠转动时痛,是白昼痛甚或夜痛难忍,是隐隐胀痛或胀痛如突,目痛持续不减或寸作时止,或阅读后痛,痛时喜按或拒按,目痛是否伴有躁闷不安、恶寒肢冷或恶心呕吐,是否伴有头痛、眉棱骨痛。由此可初步了解是外障眼病,还是绿风内障,或其他内障眼病;其证属虚或属实。

  2.目痒:发作是否与季节有关;是否遇暖加重,遇冷减轻;是否迎风痒极,无风则减;是痒如虫行或微痒不舒,或痛痒兼作;是起病即痒或病减时痒;目痒与饮食、睡眠是否有关。问此可以了解是否具有时复的特点,目痒属风、属火,还是属血虚。

  3.目眵:问有否目眵,属骤起或常有;量多量少,眵多粘睫或仅限于眦头;是稠而粘结或稀而不结,或呈丝状;色黄或色白,如脓或似浆。由此可以了解肺热之虚实,以及是否兼夹湿邪等。

  4.目泪:是热泪如汤或冷泪长流;迎风泪出或无时泪下;胀痛泪下或目昏流泪。若情绪激动亦无眼泪溢出,问其是否伴有眼干、口干。了解这些,可初步考察属外感眼病的症状之一,还是因肝虚不能敛泪或不能生泪所致。

  5.视力:是外观端好而突然视力下降,或是逐渐目昏;是看远模糊,或是看近不清,还是视远近皆昏朦,或注视后才感不清;是白昼如常而人幕目暗,还是与此相反。结合是否伴黑睛生翳,是否戴过眼镜等情况,可了解此病属于外障或内障、近视或远视及是否为高风内障等,亦可作为辨虚、实证之参考。

  6.目妄见:问眼前有无暗影似蚊蝇飞舞,如烟雾缭绕,或如黑幕降落,阻挡视线;是否眼前正中某一方位有固定暗影;有无视一为二、视物变形、视物变色等情况。可结合内眼检查,四诊合参,测知病在何位,在气或在血。

  1.头痛:头痛原因甚多,眼病也常伴有头痛,必须仔细询问头痛的时间、部位与性质及诱因。是暴痛或久痛,是持续不减或时作时止;头痛部位是在额部、颞部、头顶或后部,是满头痛或偏头痛;是痛如锥刺、痛如裹或痛如劈,是胀痛或掣痛;是否伴有恶心呕吐等。

  结合检查,可初步了解是否为黑睛疾患、瞳神紧小症、绿风内障或其他内障眼病引起,是属外感,或属内伤,是否兼有经络病变等等。

  2.口干口渴与口味:问是否口渴欲饮,喜冷饮或热饮,或渴不喜饮,或夜间口干;是否兼有口苦、口腻等。借以了解其证属热、属湿,还是阴虚血少。

  3.食欲与二便:问食欲是否正常,食量有无增减,有无食后饱闷或嘈杂易饥。小便是否黄少或清长,大便干结或溏泻。由此可以了解脾胃的虚实,及是否有心经实热、阳明腑实、肾阳不足等。

  4.妇女经带胎产情况:问月经提前或延后,量多或量少有否经前胸胀或经来腹痛。白带量多或量少,是否粘稠腥臭。分娩时是否出血过多。通过这些可以了解有无气滞血瘀。

  (一)视功能检查法

  可分为视觉心理物理学检查(包括视力、视野、色觉、暗适应、立体视觉、对比敏感度)及视觉电生

  理检查两大类方法。

  是检查黄斑部中心凹的功能,分远视力与近视力检查。

  国际标准视力表检查:将视力表挂在自然光线充足或日光灯照明的墙壁上,视力表与被检查者相距5米,表上第10行视标应与被检查眼向前平视时高度大致相等,也可在视力表对面2.5米处放一平面镜,病人坐于视力表下,自镜内进行观察。检查时两眼分别进行,遮盖一眼,先查右眼后查左眼,如戴镜者,先查裸眼视力,再查戴镜视力。嘱被检查者辨别视标的缺口方向,自视标0.1顺序而下,至患者不能辨清为止,记录其能看清最下一行的视力结果。此行如有几个视标辨认不清,或再下一行能辨清几个,则用加减法表示,如1.0—2(表明1.0视标还有2个辨认不清),1.0+2(表明1.2视标可以看清2个)。正常视力为≥1.0,不足1.0者为非正常视力。

  若被检查者在5米处不能辨明0.1视标时,则嘱患者逐渐向视力表移近,至刚能辨清0.1为止,测量其与视力表的距离,然后按下列公式计算:

  视力=被检者与视力表距离(米)分数线5米乘以0.1

  即为该眼视力。如被检者在2米处看清0.1,则视力为2/5X0.1=0.04,余此类推。

  若在1米处不能辨别0,1时,则嘱患者背窗而坐,医生撒开手指置被检眼前,由近至远,让患者辨认手指的数目,记录其能够辨认指数的最远距离,如指数乃0厘米。

  若在最近处仍无法辨别指数,则改为检查眼前手动,记录其眼前手动的最远距离。若手动也不能辨别,则在暗室内以灯光照射(这时须用手掌将另一眼捂紧不让透光),检查患眼有无光感,如无光感则记录视力为无光感。如有光感,且又需要作光定位时,即可在暗室内用蜡烛光离眼1米处自正中、上、下、左、右、颞上、颞下、鼻上、鼻下方向进行检查,让患者辨认光源的方位。凡能辨认的方位以“+”表示,不能辨认的以“—”表示,分别填在“井”字图形或“米”字图形上。例如:如光定位准确,说明该眼视网膜功能基本正常,否则为不正常。

  (2)近视力检查:常用的有标准近视力表或Jaeger近视力表。检查时需在自然光线充足或灯光下进行,将标准近视力表置受检者眼前,距离30厘米,两眼分别进行检查,自上而下,若能辨认1.0以下或J1视标缺口方向者,则该眼近视力正常。若不能辨别者,可以调整其距离,至看清为止,然后将视力与距离分别记录,如1.0/20厘米,0.5/40厘米等。

  视野是当眼球向正前方固视不动时所见的空间范围,与中央视力相对而言,它是周围视力。距注视点30℃以内的范围称为中心视野,30℃以外称为周边视野。

  视野狭小者不能驾驶交通工具或从事本身或周围物体有较大范围活动的劳动,甚至行走也有困难。

  (1)周边视野检查:

  1)对比法:方法简便,但不精确。医生与病人相对而坐,距离约l米,双方眼睛维持在同一高度。如检查右眼,则遮盖被检查者左眼和检查者右眼,另一眼互相注视,固定不动,检查者伸出手指于两人之间假定的平面上,从上下左右各方位的周边逐渐向中心移动,嘱病人觉察到手指时立即告知,以比较病人与医生的视野(医生视野必须正常)。如双方同时察觉,则病人视野大致正常,如医生已经觉察而病人没有察觉到,则病人视野缩小。以同样方法检查左眼。

  2)视野计检查法:现常用的是投射式弧形视野计。其构造为一个80毫米的半圆形金属板,底面为黑色或灰黑色,半径为33厘米,中央固定,可以旋转,弧的中央为零度,置有固定视标,供受检眼固视用,两端为90度。弧形对面距固定视标33厘米处设有一个颌托,可以调节。设有1.2.3.5.10毫米不同直径红、黄、蓝、白四种不同颜色的光视标,后面有装纸表和打点针等记录装置。

  检查者嘱患者下颌搁在下颌架上,调节下颌托,使受检眼与视野计中央在同一水平上,并固视固定点不动,另一眼严密遮盖。检查者将视标由周边向中央慢慢移动,当患者初见视标时即将弧度数记于视野图纸上。然后旋转弧板,以同样方法检查(正常每隔30℃查1次,共12次)。如需结合做颜色视野,方法同上,但不能以看见或看不见视标为准,而应以正确辨认视标颜色为准。然后将视野图纸上所记录的各点以线连接,即得出该眼的视野范围。同时记录视标的大小、颜色及光线的强弱。下次复查时,各种条件均应相同,以便前后对照。同一被检眼用不同大小、不同颜色的视标检查,所得视野范围不同,正常视野以白色最大(3毫米视标),其颞侧为90℃,鼻侧为60℃,下方为70℃,上方为55℃,蓝、红、绿依次递减10℃左右。

  其他的还有Goldmann半球形定量视野计,这种视野计对视标的大小和亮度,以及背景的亮度进行了比较精确的定量。既可查周边视野,也可查中心视野。自动化视野计是在上述视野计的基础上,配备有微机,自动按照程序在视野的各个位点显示由弱到强的光刺激并根据被检者的应答在检查完毕后打印出报告。

  (2)中心视野检查:用平面视野计检查。该视野计由一块1米或1.5米正方形的黑色厚绒布嵌在木架上制成。在背面用线条标出与视野记录纸相同的经线,即经线15℃一条,纬线每5℃一圈,并在两侧15℃处标出其生理盲点范围,中央置5毫米直径大小的白色圆盘,视野汁前1米处置一颏架。检查时患者下颌搁在颏架上,受检眼固视白色圆盘,另眼遮盖,医生用视标(常用1—2毫米白色视标)先查出生理盲点,即在颞侧10℃~20℃内,沿上、下、左,右方向将视标由外至内缓慢移动,嘱患者看不见视标时立即告诉医生,然后在视屏上用大头针作好标记。再在视野计各经线上由外至内依次检查,如发现有暗点存在,即在该处仔细检查,用大头针将暗点的轮廓标记好,最后将生理盲点及暗点记录在中心视野图纸上,并标明视标的大小、颜色及检查时间。在视野范围内除生理盲点外出现任何暗点都是病理性暗点。

  视网膜锥体细胞辨别颜色的能力称色觉《检查色觉最常用的方法是用假同色表(色盲检查图)检查,常在白昼日光下进行,但不能戴有色眼镜,色表距离被检查者眼前约50—80厘米,每个版面辨认时间不得超过10秒钟,如发现辨色力不正常,可参照说明书进行确定。

  色觉障碍包括色盲和色弱,对颜色完全丧失辨别能力的称色盲;对颜色辨别能力减弱的称色弱。

  (二)眼前部检查法

  常规是先右后左,有时还要两眼对比。如一眼赤痛,则先查健眼。

  被检者面对窗户而坐。利用自然光线,或用手电筒光。检查应有系统地按序进行,以免遗漏重要症状。眼的检查顺序是由前向后,先外后内,先察胞睑两眦,次看白睛、黑睛、神水、黄仁、瞳神、晶珠,现按次序介绍如下:

  1.胞睑望胞睑是否开闭自如,有无目闭不开、目开不闭或上胞下垂;望皮肤有无红肿,是红肿如桃,还是肿而不红,虚起如球;有无硬结,硬结与皮肤有无粘连,是否拒按,有无脓头;望睑弦有无内翻、外翻、赤烂,睫毛根部有无鳞屑、脓疮与痂皮,睫毛有无乱生、倒人或脱落。如有外伤史,则望皮肤有无裂伤与皮下青紫,有无瘢痕。

  翻转胞睑,望胞睑内面血脉是否清晰或模糊不清,表面是否光滑,是否有红肿与脓点,有无椒疮、粟疮、结石、瘢痕及异物嵌顿等。

  检查睑内表面,必须翻转眼睑,其方法如下:

  (1)下眼睑翻转法被检者眼向上看,医生用拇指将下睑轻轻往下拉,即可暴露下睑和下穹窿部结膜。

  (2)上眼睑翻转法嘱被检者眼向下看,医生用大拇指放在被检眼上睑中央部近睑弦处,食指放在上睑中央相当眉弓下凹陷处,两指同时挟住相应部位皮肤向前下方轻拉,然后用食指轻压睑板上缘,拇指同时将眼皮向上捻转,上睑即可翻转。此时,用拇指将上睑弦部皮肤固定于眶缘处,并嘱被检者尽量向下看,用右手食指放在下睑弦中央下方,将眼珠向后上方轻压,便能暴露上穹窿部结膜。

  (3)婴幼儿眼睑翻转及眼珠检查法医生与家长对坐,患儿平卧在家长两膝上,家长用两肘夹住患儿两腿,双手按住患儿两手,医生用两膝固定患儿头部不使乱动,然后用两手拇指轻轻拉开其上下睑,并稍加挤压,眼睑即可翻转。但如有黑睛穿孔的可能,则禁止使用本法,以免引起眼珠穿孔。

  若须检查眼球时,则应改用眼睑拉钩轻轻牵开上下睑进行检查。

  2.两眦望两眦有无红肿、干裂或糜烂;大眦处是否红肿,泪窍是否存在,是否紧贴眼珠,有无外翻或内卷;睛明穴下方有无红肿,是否摸到肿块,有无压痛,压之有无粘水或脓液自泪窍溢出。诉有流泪者可用泪道冲洗法。

  3.白睛检查者用拇指与食指将上下眼睑轻轻分开,望白睛是否红赤,是赤丝漫布还是局限于一处,是红赤显著还是隐隐淡红,红赤远离黑睛还是围绕黑睛作抱轮状;白睛有无肿胀、结节隆起或小泡疹,是否拒按;白睛有无发黄,有无青蓝色斑或红色出血斑;白睛与眼睑有无粘连。如有外伤史,则要细心查看,白睛外层有无撕裂,内层有无穿通伤,是否有异物或眼内容物嵌顿等。

  4.黑睛检查者将上下睑轻轻撑开,让黑睛充分暴露,用检眼灯或手电筒作照明,也可用裂隙灯显微镜检查观察黑睛的大小是否正常,有无光泽,是否透明。如黑睛生翳,灰白混浊,应察看其位置是在正中或偏旁,其形态是点状、片状、树枝状、地图状,或呈凝脂状,混浊的大小及深浅如何等,皆可画图表示。同时还要注意黑睛翳的表面是否光滑,境界是否清楚,是否伴有赤脉,有无血丝伸入。如发现黑睛翳,表面粗糙或有凹陷,可用2%荧光素钠液染色,若上皮脱落或溃陷,则可染成绿色。要注意混浊溃陷中间有无黑翳如珠或黄仁突出。

  黑睛上如有膜状物,应察看其为白为红,厚薄如何,是自上方垂下,或自侧方伸人,或从周围而来。

  如有外伤史,须望黑睛上有无异物嵌顿,有无穿通伤的痕迹。若要观察黑睛上的细微病变,应在暗室内用裂隙灯显微镜检查。

  5.神水注意神水是否混浊,有无闪光现象,有无积血或积脓。

  6.黄仁望黄仁颜色是否正常,纹理是否清晰,有无颜色变淡、肿胀或纹理不清,黄仁有无白色萎缩、缺损、膨隆、新生血管与结节突起等。当眼珠转动时,黄仁有无震颤现象。黄仁前与黑睛、后与晶珠有无粘着,与黑睛的距离有无改变。

  7.瞳神望瞳神的大小、形态、位置与对光反应,要两侧对比。如瞳神是否为圆形、梨形、菊花形或其他不规则形状;位置在正中或偏斜于一方;两侧是否等大,有无瞳神散大或紧小现象;对光是否有缩小的反应或反应迟钝。

  8.晶珠要细察瞳神内,晶珠的前面有五色素沉着,晶珠是否有混浊。若有混浊,要注意形态与部位,看其形如点状、片状或楔状,是广泛散在性混浊或局限于某处,位于中央或周边部等等。此外,要注意晶珠有无脱位现象。如黑睛与黄仁距离增大,黄仁震颤,可能是晶珠全脱位或晶珠缺如所引起;如黑睛与黄仁间距离不等,可由晶珠不全脱位所致,有时还可能于瞳神部位看到新月形的边缘,用检眼镜能看到两个眼底像。

  9.眼珠望眼珠的大小是否正常,有无突出或内陷,位置是否偏斜。令患者向上下左右各个方向注视,以诊眼球是否转动自如或某个方位受限,观察眼珠有无忽左忽右或忽上忽下颤动不停的现象。

  作完眼前部检查后,再查内眼。内眼检查须用检眼镜在暗室内进行。一般在瞳神正常大小情况下检查,必要时在排除绿风内障后,用1%新福林扩瞳,作比较详细的检查。

  首先利用检眼镜检查一下屈光间质是否有混浊,医生先将直接检眼镜之轮盘转至+8一十12屈光度处。嘱被检查者双眼直视前方,然后将检眼镜放在距被检眼20—30厘米处,使光线射到被检眼的瞳神区,检查者从检眼镜小孔窥视屈光间质情况。正常瞳孔区呈橘红色反应。如该区出现点状、线状或团状黑影时,嘱被检者向各个方向转动眼球后向前方注视。若混浊随眼珠转动而相应移动,则混浊在黑睛或晶珠上;若眼珠停止转动后,混浊仍在飘浮游动,则表示混浊在玻璃体内。

  接着将检眼镜转到“0”屈光度,准备检查眼底各部。若检查右眼,医生应站在病人右侧,用右手持检眼镜,以右眼检查;检查左眼时,则要站在左侧,用左手持镜,用左眼观察。同时将检眼镜移至被检眼前约2—3厘米处。若被检眼或医生有屈光不正,应凋整轮盘度数至能看清视神经乳头形态为止。

  眼底检查顺序及注意点:

  1.注意视乳头的大小、形状、颜色、边缘是否清晰,有无水肿隆起,表面有无出血以及小血管的多少,生理凹陷是否加深扩大,凹陷与视乳头直径比值(简称杯盘比,可用杯/盘或C/D表示)是多少,正常为0.3,双侧比值相差多少,乳头上血管是否有屈膝现象和偏向鼻侧,以及动脉有无搏动等。

  2.视网膜血管视网膜中央血管进入眼底分为颞上、颞下、鼻上、鼻下四支,然后又分为很多小支,支配视网膜各部。动脉色鲜红较细,静脉色暗红而较粗,正常时动脉与静脉第;1、2分支的管径之比约2:3。通过血管壁可以看到血柱。检查时,注意血管的粗细及其弯曲度,动静脉管径的比例,血管壁反光情况,动静脉有无交叉压迫征,是否有白鞘伴行,有无血管闭塞及侧支循环等。

  3.黄斑区位于视网膜后极,视神经乳头的颞侧略偏下方,距视神经乳头约3—4毫米,范围约略大于一个视乳头大小,颜色较其他部视网膜为深,无血管,其中央可见一针头大小的反光点,为中心凹光反射。

  检查时,注意黄斑区中心凹光反射是否存在,黄斑区有无水肿、出血、渗出物、色素紊乱、萎缩斑或裂孔等。

  4.视网膜正常视网膜是透明的,因脉络膜及色素上皮层的关系,使眼底呈均匀的橘红色。也有因脉络膜色素较多并充实于血管之间,使红色脉络膜血管透露出来呈豹纹状眼底的。

  检查时,应沿血管分布区域进行。注意眼底视网膜有无水肿、渗出、出血、萎缩斑、新生血管或色素沉着,有无肿物、视网膜脱离或裂孔等。

  眼底检查结果须绘成简图并作记录。描述眼底病变时,通常以视神经乳头、视网膜血管、黄斑部为标志,注明病变的位置,如颞上、颞下,鼻上、鼻下,距离视神经乳头边缘有多少个视神经乳头直径等。病变的大小,也以若干视神经乳头直径表示。病灶如有隆起或凹陷,则以若干屈光度表示,每3个屈光度相当于1毫米高度。

  眼球内容物对眼球壁所施的压力,叫眼内压,简称眼压。对诊断青光眼类疾病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常用的检查方法有以下几种。

  本法比较简便,但不准确。嘱病人闭眼往下注视,检查者将3、4指固定于患者的额部;再将双手食指置于上睑睑板上缘部,两食指交替一压一松,借食指的感觉以估计眼压的高低,并进行双侧对比。如眼压正常,则以Tn表示,若偏高则根据其程度分别以T+1、T+2、T+3表示;若偏低则分别以T-1、T-2、T-3表示。

  眼压计测量是一种比较精确的方法。有压陷式与压平式两大类。常用的是修兹氏眼压计,这是一种压陷式眼压计。除此之外还有Goldmann式压平式眼压计,以及非接触眼压计。

  修兹氏眼压计测量法:由一根带有砝码的圆柱足板及一指示眼球压陷程度的活动针构成(砝码有5.5、7.5、10、15克四种)。使用前将眼压计放在试板上检查,指针正好对着“0”时,方可使用。测量时用75%的酒精消毒圆柱足板,待干后备用。让患者仰卧,检查者位于患者头上方,先滴0.5%地卡因2—3次,左手分开上下眼睑,嘱患者伸出食指,举于眼的上方以便固定眼球,右手持活动针的圆柱足板直立于角膜上的中央(切忌加压),观察指针所指刻度(先用5.5克砝码测量,若读数小于3,则改用较重砝码),根据刻度和所用砝码重量,查对眼压换算表,即可得出眼压数值。检查完毕,立即滴抗生素眼药水。记录时以砝码重量为分子,指针所指刻度为分母,查表所得的千帕值或毫米汞柱数列于等号之后,如5.5/4二2.74kPa(20.55mmHg)。本方法测眼压的正常值为1.33—2.80kPa(10——21mmHg)。

  裂隙灯是由照明系统(裂隙灯)和放大系统(显微镜)两大部分组成。使用时不仅能准确地观察眼前部各组织的细微病变,例如在虹睫炎时可观察角膜后的沉着物KP等。而且可以利用裂隙形成的光学切面,观察到角膜、晶状体的分层变化及玻璃体前1乃的情况。在安放适当的附件后,如前置镜、接触镜、前房角镜及三面镜等,还可以观察玻璃体后部和整个眼底以及前房角情况。因此,它是眼科重要的检查仪器。

  检查在暗室内进行,嘱患者下颌搁在托架上,前与托架上面的横挡紧贴,如检查晶状体周边部、玻璃体及眼底时,须先将瞳孔充分扩大。检查外眼时光线自颞侧射人,光源与显微镜约呈45。;检查前房、虹膜、晶状体及玻璃体前1/3时,以30~或更小角度为宜。检查玻璃体后部及眼底时,以5。一10~为宜。裂隙灯显微镜的操作方法很多,常用的是直接集点照射法,此外还有弥散光照射法、后部反光照射法等。

  (六)前房角镜检查

  前房角镜是专门检查前房角的一种接触镜,目前临床上普遍使用Goldmnn房角镜。借助裂隙灯显微镜照明并放大,使房角结构清晰可见。对于判断前房角的宽窄与是否关闭对青光眼的诊断、分类、治疗及预防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前房角镜检查是青光眼防治工作中的常用方法。

  (1)被检眼用0.5%地卡因作结膜囊表面麻醉。

  (2)前房角镜用肥皂擦洗后再用清水冲洗干净并揩干,在房角镜的碟状凹里盛满1%甲基纤维素或抗生素眼药水。

  (3)患者端坐于裂隙灯前,头部固定于托架上,检查者用左手拇指、食指分开病眼上下睑,嘱病员向下注视,然后把前房角镜迅速平稳地放人结膜囊内并固定,使镜面紧贴角膜,勿使甲基纤维素流失而产生气泡。

  (4)用窄裂隙光线,与角膜成10℃~15℃方向投射在房角镜镜面上。检查时通常先将镜面置于上方,顺时针旋转一周,房角镜中看到的是对侧房角,但左右关系不变,旋转一周,整个房角情况可顺次看清。

  正常房角:从解剖角度看,前房角由前壁、后壁及所夹的隐窝三部分组成。前房角结构在房角镜下由前向后依次为Schwalbe线、小梁网、巩膜突、睫状体带、虹膜根部。

  (七)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是将荧光素钠从肘静脉注入人体后,利用装有滤光片的眼底照相机拍摄眼底片。观察荧光素在视网膜血管及脉络膜充盈的时间和形态,以及是否有渗漏及血管外潴留等现象,可以查明一般检眼镜检查所不能发现的微循环病变,常应用于视网膜血管性疾病、脉络膜肿瘤等眼科疾病以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全身性疾病眼部病变的检查。

  (八)视觉电生理检查

  视觉电生理检查是利用视器的电生理活动了解视觉功能,包括眼电图(EOG)、视网膜电图(ERG)及视觉诱发电位(VEP),它是一种无损伤的检查,在屈光间质混浊时了解眼底病变,对不能合作的患者进行客观检查视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对某些眼病它能比眼底镜更早地发现异常,例如视网膜色素变性。

  《银海精微·看眼法》:“凡看眼法,先审瞳人神光,次看风轮,再察白仁,四辨胞睑二眦,此四者眼科之大要。看眼之时,令其平身正立,缓缓举手,轻撑开眼皮,先审瞳人,若有神光则开合猛烈;次看风轮,若展缩雄健,则魂魄无病;三察气轮,无病泽润光滑;四辨其肉轮,若好则开合有力,二眦不蚕赤矣。”

  第二节 眼科常用辨证方法

  眼科的辨证方法和程序与内科大体相似,亦是在中医整体观念理论指导下,将四诊所收集的眼与全身的客观症情,以八纲、病因、脏腑、气血等辨证方法进行分析归纳,作出判断。至于眼科的独特之处,在于眼病的发生,局部症状比较突出,故《审视瑶函·识病辨证详明金玉赋》指出:“宜先察部分形色,次辨虚实阴阳。”实际上,临床也大多先以分析局部症状为主,然后结合全身症情进行辨证。因此,眼科除运用中医一般辨证规律与方法外,对眼症还有一些本学科所特有的辨证方法。

  古人认为五轮的轮脏隶属关系中,轮属标,脏属本。轮之有病,多由脏腑功能失调所致。在临床上,根据五轮理论,通过观察眼部各轮所显症状,去推断相应脏腑内蕴病变的方法,即是眼科独特的五轮辨证。这实际上是一种从眼局部进行脏腑辨证的方法。由于五轮本身在辨证中主要是起确定病位的作用,故临证时尚须与八纲、病因、气血津液等若干辨证方法结合起来运用,才能得到全面正确的结论,以指导治疗。

  1.实证:肉轮红肿,多脾胃积热;睑弦赤烂而痒,多脾经湿热,或外感风邪;跟睑皮下硬结,不红不痛,多痰湿结聚;眵泪胶粘,睑内颗粒累累,多脾胃湿热蕴结。

  2.虚证:上睑下垂,多中气不足;睑内色泽较淡,多脾虚血少;两睑虚肿,多脾虚湿泛,或脾肾阳虚;胞轮振跳,多血虚生风;目剳,多脾虚肝旺。

  1.实证:血轮红赤,多心火上炎;血脉粗大且刺痛,多心经实火;眦头红肿溢脓,多心脾积热,兼有气血瘀滞。

  2.虚证:血轮血丝淡红,干涩不舒,多心阴不足,虚火上炎。

  1.实证:气轮红赤,属肺经风热;赤丝鲜红满布,多肺经实热;白睛结节隆起,血脉紫暗,多火毒郁结,气血瘀滞;白睛水肿,多肺气不宣;红赤肿起,属肺热亢盛。

  2.虚证:气轮血丝淡红、稀疏或局限,多肺经虚火;白睛青蓝,属气虚血滞;白睛干涩少津,属肺阴不足。

  1.实证:风轮星翳初起,多外感风邪;翳大浮嫩,或有溃陷,多肝火炽盛;黑睛混浊,或兼有血丝伸人,多肝胆湿热,兼有瘀滞。

  2.虚证:翳久不敛,或时隐时现,多为肝阴不足,或气血不足。

  1.实证:瞳神紧小,眼珠坠痛拒按,多肝经风热,或肝胆实火;绿风内障,眼珠胀痛欲脱,多肝胆火炽。

  2.虚证:瞳神干缺,多肾阴不足,或阴虚火旺;瞳神变色,多肝肾不足,,或心脾两亏。

  鉴于五轮辨证对临床具有一定指导意义,故由宋至今,眼科医家运用比较普遍。然而,五轮辨证也有其明显的局限性。如白睛发黄,病位虽在气轮,但其病因多不在肺,而是脾胃湿热交蒸肝胆,胆汁外溢所致。再如瞳神疾患,不仅与肾有关,还常与其他脏腑失调有关。

  故临证时,既要详查五轮,又不可拘泥于五轮,而应从整体出发,四诊合参,全面辨证。

  眼病分内、外障,是古代眼科应用较多的一种眼病分类方法。《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的具体解释是:“障,遮蔽也。内障者,从内而蔽也;外障者,从外而遮也。”《秘传眼科龙木论》所记载的常见眼病七十二症,就是按外障、内障分述的。其中发生于胞睑、两眦、白睛与黑睛的睑生风粟、胬肉攀睛、暴风客热、花翳白陷之类外眼病统属外障,而发生于瞳神的圆翳、绿风与高风雀目之类内眼病则归属内障。可见内障是指内眼疾病,外障则泛指所有外眼疾病。

  这两大类眼病虽是按病位划分,但其发病原因、证候特点,以及辨证论治方面都有明显的不同。因此,《审视瑶函·目不专重诊脉说》强调:“如目病,必视其目为内障、为外障。内障有内障之症,外障有外障之症。必辨其为何症,所中所伤之浅深,果在何轮何廓,辨之明而后治之当。”由此可知,区别眼病属内障还是外障,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初学者可以把辨内、外障视为进行其他各种眼科辨证的前提。

  现分别将有关内、外障的辨证内容介绍如下:

  (一)外障外障是指发生在胞睑、两眦、白睛、黑睛的眼病。多因六淫之邪外袭或外伤所致,亦可由痰湿积滞、脾虚气弱、肝肾阴虚、虚火上炎等引起。外障自觉症状多较突出,或痒涩不舒,或掀热疼痛,或羞明怕热,或视物模糊,或胞重难睁等。客观症状也明显易见,如红赤肿胀、潮湿糜烂;、生眵流泪、溃脓结痂,以及赤脉胬肉、星点翳膜、胞睑下垂等。

  (二)内障内障是指瞳神疾病。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内障专指晶珠的病变;而广义的内障是泛指发生在黄仁、神水、晶珠、神膏、视衣、目系等眼内组织的病变。本节辨证所论为广义的内障。常见因脏腑内损,气血两亏,目失濡养;或阴虚火旺,虚火上炎;或忧思郁怒,七情过伤,肝失条达,气滞血瘀,玄府闭塞;或风火痰湿上扰清窍;或外障眼病之邪毒人里,以及外伤损及眼内组织等引起。内障眼病自觉症状多有视觉变化,如视力下降、视物昏朦、眼前黑花飞舞、萤星满目,或视物变形、变色,视灯光周围有虹晕等。有的还可引起眼珠痛,甚至头眼俱痛。检查患眼,或外观端好,或伴见抱轮红赤,或见瞳神散大、缩小与变形、变色等;内眼可见晶珠、神膏混浊,或视衣出血、渗出,水肿,抑或视衣、目系的其他病理改变等。

  (一)内眼病变常见体征

  1.炎症组织表现充血、水肿及渗出。炎症日久或反复发作,可致组织增生、渗出物机化及病灶组织萎缩等。

  2.血液循环障碍组织表现充血、瘀血、出血、缺血。充血主要出现于炎症早期,而瘀血最为多见,引起眼底静脉血管和毛细血管充盈,纡曲扩张,以至出血等。缺血可使血管变细,或血管内无血柱,呈白线状;如血管节段性缺血,则呈串珠状。眼底组织缺血,则色泽苍白;若因缺血引起组织营养障碍,则可导致组织变性、萎缩或坏死。若是血管炎,则出现出血、渗出,以及血管旁伴见白线等。

  3.组织变性与萎缩常见如晶状体、玻璃体混浊,眼底色素沉着及组织萎缩等病变。

  内眼病变常见的几种体征虽可概述如上,但还应考虑到内眼各组织之间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如血液循环发生障碍,则常常影响到脉络膜、视网膜、视神经以及玻璃体等;反之,视神经病变,也会影响到视网膜及其血管等。

  (二)内眼病变辨证

  现将一般眼科检查常见之内眼病变的辨证分述如下:

  1.辨晶状体病变晶状体混浊,老年人多为肝肾不足、脾虚气弱,或阴虚挟湿,目失所养引起;并发于其他眼病者,多为肝胆火炽,或湿热蕴蒸,邪气上犯所致。此外,头眼部外伤也可引起。

  2.辨玻璃体病变玻璃体骤然混浊,多为肝胆热毒煎灼,或湿热薰蒸引起。玻璃体骤混至不能窥见眼底,多为火热上攻,眼底出血,溢人玻璃体所致。玻璃体呈絮网状、团块状混浊,多属痰湿、瘀血凝滞之证;玻璃体液化或呈雪花样、闪辉样点状混浊,多属肝肾亏损,或气阴不足。

  3.辨视神经乳头病变

  (1)视神经乳头郁血与充血:①郁血:色泽暗红,多属血瘀。或由肝气郁结,气滞血瘀,脉络阻滞而致;或为心肝火旺,血热津伤致成瘀,阻滞脉道而为患。此外,也可由外伤或肿瘤压迫,血流瘀阻造成。②充血:其色鲜红,多与邪毒上壅有关。可因肝胆火炽,或心火亢盛,或阴虚火旺,循经上犯目系所致;或由风湿热邪薰蒸于上而成。

  (2)视神经乳头水肿:其色暗红者,多属气血瘀滞,血行不利,发为水肿;其色淡红者,多属肾阳不足,水湿上泛所致。此外,外伤或肿瘤压迫,血行不利,亦可致肿。

  (3)视神经萎缩:视神经乳头颜色苍白,边界清楚,血管正常或变细者,多为肝肾精

  亏,或肝血不足,或气血俱虚,目系失养所致。视神经乳头颜色蜡黄,边界不清,血管变细者,属继发于其他眼病,其中不少是由视神经乳头郁血、充血或水肿演变而来,其证虚实兼杂,临证时需结合原发病全面辨证。

  此外,对视神经乳头病变者,还必须排除颅内疾患和神经系统其他有关病变。

  4.辨视网膜血管病变若粗管充盈、扩张、纡曲,或呈串珠状,或呈白线状,多属气滞血瘀,脉络阻塞;或心肝火炊、阴虚火旺致血热津伤成瘀,脉络阻滞。若见微血管瘤,色泽暗红,多为肝肾阴亏,虚火上炎,血络瘀滞所致。

  (1)视网膜水肿:局限性水肿,可由气滞血瘀、阴虚火旺或脏腑邪热上攻,血行壅阻引起。弥漫性水肿,可由脾肾阳虚,水湿上犯;或风湿热邪,上蒸清窍;或气血瘀滞等所致。

  (2)视网膜出血:一般新出血,量多而色鲜红者,多属实火上攻,邪热人络,迫血妄行引起;血色紫暗者,多属气滞血瘀,血行阻滞,泛溢络外。如反复出血者,常属阴虚火旺,虚火伤络,或脾气亏虚,统摄失权,血溢络外所致。此外,头眼部外伤,损伤目络,也可引起出血。至于离经瘀血,日久不消,机化物形成,则属痰瘀互结之证。

  (3)视网膜渗出:一般新鲜渗出,常属邪热上攻,或阴虚火旺,煎熬津液所致;陈旧渗出,或机化物形成,多由气滞血瘀或痰瘀互结而成。

  (4)视网膜退行性病变:多属肝肾不足,或气血两亏。色素沉着,多属肾阴亏虚,或命门火衰。

  (5)视网膜黄斑区病变。①黄斑区水肿、渗出:水肿常由脾虚失运,或脾肾阳虚,湿浊上泛;阴虚火旺,或肝郁脾湿,痰火上扰等引起。渗出多因湿浊聚敛成痰,郁热伤津致瘀,痰滞血瘀所致。②黄斑区出血:多为劳伤心脾,气不摄血;或瘀热灼伤脉络所致。此外,外伤也可引起黄斑区水肿和出血。③黄斑退行性病变:常见有色素紊乱、大小不等之黄白色斑点,或可见水肿、出血等。多由脾肾两亏,气虚血瘀;或脾肾阳虚,痰湿上泛等引起。

  上述内眼病变辨证同其他眼局部辨证方法一样,既有其实用性,又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在临证应用时,还需结合整体情况,全面辨证。

  四、辨眼部常见症状

  视物不清,伴白睛红赤,或翳膜遮睛者,属外感风热或肝胆火炽。外眼端好而自觉视物渐昏者,多为血少神劳,肝肾两亏,阴虚火旺或肝郁气滞。自觉眼前黑花飞舞,云雾移睛者,多为浊气上泛,阴虚火动或肝肾不足。其人动作稍过,坐起生花者,多属精亏血少。目无赤痛而视力骤降,如临黑夜者,多为头风痰火,血热妄行;或七情过伤,气机逆乱,气滞血瘀,血不循经等;也可为心脾两虚,气不摄血。内障日久,视力渐降而至失明者,多属气血两亏或肝肾不足。入夜目盲不见,伴视野缩小者,多属肝肾精亏或脾肾阳虚。能近怯远者,阳气虚衰或久视伤睛;能远怯近者,多为阴精亏损。目妄见、视直如曲、视大为小、视物变色、视一为二者,多属肝肾阴亏,阴虚火旺;郁怒伤肝,气滞血瘀;脾虚湿滞,湿浊上泛,或心肾两虚,精血亏耗。

  此外,在临床上应注意:凡有视觉变化者,首先应作眼内、外检查,明确诊断。若仅凭上述辨证而论治,谨防贻误病情。

  目痛为眼科常见症状,内外障皆可有之。一般来说暴痛属实,久痛属虚;持续疼痛属实,时发时止属虚;肿胀疼痛属实,不肿微痛属虚;赤痛难忍为火邪实,隐隐作痛为精气虚;痛而燥闷为肝气实,痛而恶寒为阳气虚;痛而拒按为邪实,痛而喜按为正虚。午夜至午前作痛为阳盛,午后至午夜作痛为阴盛;外障眼病引起的目涩痛、灼痛、碜痛、刺痛,多属阳;内障眼病引起的目胀痛、牵拽样痛、眼珠深部疼痛,多属阴。痛而喜冷属热,痛而喜温属寒;目赤碜痛、灼痛,伴眵多粘结,多为外感风热;胞睑赤痛肿硬,伴大便燥结,多属阳明实火;白睛微红微痛,干涩不舒,多为津亏血少;目珠胀痛如突,多为气火上逆,气血郁闭;隐隐胀痛,多为阴精不足,阳亢于上;稍加注视,即感眼胀痛,多为脾肾不足,精不上承,或为阳亢之象;眼珠深部疼痛,多为肝郁气滞,或阴虚火旺。痛连巅顶后项,属太阳经受邪;痛连颞颥,为少阳经受邪;痛连前额鼻齿,为阳明经受邪。

  目痒虽有因风、因火、因湿和因血虚等不同,但临床上仍以风邪引起居多。目赤而痒,迎风加重者,多为外感风热;;睑弦赤烂,痒涩不已,或睑内颗粒肥大,痒如虫行者,多为脾胃湿热,兼感风邪;痛痒并作,红赤肿甚者,为风热邪毒炽盛;痒涩不舒,时作时止者,多;为血虚生风;目病将愈而痒者,多为邪退火息,气血渐复。

  目涩有干涩、沙涩之分。目干涩不爽者,多为津液亏耗,或水亏血少所致。目沙涩,又称目碜涩,指眼中有异物感。目沙涩常伴有红赤痒痛,羞明流泪,多为风热犯目,或肺肝火盛所致,亦常由异物人目所引起。

  羞明而伴赤肿痒痛流泪者,常由风热或肝火引起;羞明而伴干涩不适,无红肿痒痛者,多属为阴亏血少所致。

  目割(zha,扎),是指胞睑频频眨动而不能自主的症状,多见于小儿。目割而喜揉拭,白睛不红,或微红羞明,而偏食体瘦者,多为胖虚肝热,将成疳积。目剳而眼干涩少津,白睛不红或淡红,口咽干燥者,属肺阴虚。此外,目剳也可见于其他风热外障眼病或近视眼等。

  红肿为外障眼病的常见症状,其部位多在胞睑和白睛。胞睑红肿如桃,灼热疼痛,或兼硬结、脓头而拒按者,多属脾胃热毒蕴积,或兼血分瘀热;胞睑肿胀骤起,微赤多泪者,多为外感风邪;胞睑虚肿如球,皮色光亮,不伴赤痛者,多属脾肾阳虚,水气上泛;胞睑赤肿糜烂,多为湿热熏蒸;胞睑青紫肿胀,为气血瘀滞。暴发白睛微赤,泪液清稀,多为外感风寒;白睛红赤,多泪或眵泪并作,多为外感风热;白睛红赤如火,为肺经实热或三焦热盛;白睛红赤隐隐,或兼干涩不爽,多为肺经虚热;白睛赤紫肿胀,多为热毒壅结;抱轮红赤,羞明流泪,多为肝胆实热;抱轮微红,目昏泪出,多为阴虚火旺。

  1.辨目眵生眵属外障眼病的常见症状,多属热。眵多硬结,属肺经实热;眵稀不结,属肺经虚热;眵多黄稠似脓,属热毒炽盛;目眵胶粘,多属湿热。

  2.辨流泪热泪如汤多属外感风热;冷泪长流或目昏流泪,多为肝肾不足不能敛泪,或排泪窍道阻塞所致。泪液减少,眼干涩昏花,多为肝肾阴亏,虚火上炎或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不足,目失濡养所致,亦可因椒疮风热邪毒滞留,煎熬阴血引起。严重者,阴精耗竭,血络瘀阻,不能生泪,以致白睛、黑睛干燥失去光泽,甚至黑睛变混,又称神水将枯。

  眼生翳膜是外障眼病的常见症状。它是容易影响视力的眼部病变,历来医者都很重视,古代医籍论述也很多。

  根据历代医籍的记载,“翳”是指黑睛和晶珠的混浊。黑睛混浊称翳,如花翳白陷、凝脂翳、冰瑕翳、云翳等。至于晶珠混浊名之为翳者,一般多含有“内障”二字,以便与黑睛翳相区别,如圆翳内障、枣花翳内障等。而现代中医眼科论翳,通常皆指黑睛翳,相当于西医学之角膜病变。本节辨证即只辨黑睛翳。

  黑睛上的混浊形状各异,如呈星点状、树枝状、地图状、虫蚀状、云雾状等。古人根据翳的形态,结合其色泽、病变深浅程度及有否溃陷等情况命名,名称繁多,但归纳起来,不外新翳、宿翳两大类。

  (1)新翳:病变初起,黑睛某部位发生混浊,其色灰白,表面粗糙,边缘模糊,具有向周围与纵深发展的趋势,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目赤疼痛、畏光流泪等症。如聚星障、花翳白陷、凝脂翳等均属此列,它类似于西医学中各种类型的角膜炎。

  黑睛属肝,故新翳多从肝经辨证。如肝经风热、肝火上炎、肝经湿热或肝阴不足,阴虚火旺等,但也不可拘泥于此。因为外感六淫,尤其是风热湿邪,最易引起黑睛生翳;外伤也是引起黑睛生翳的一个常见的致病因素,不可不注意防护。

  一般来说,外感诸邪的早期,抱轮微赤,星翳初起,可为一颗独见,亦可多星并发,稀疏色淡,浮于风轮,属聚星障之类。邪甚入里,或内外合邪者,白睛混赤,星翳可连缀成串、成树枝状或成片,大而浮嫩,或伴溃陷,此属花翳白陷之类。如发展迅速,翳厚且大,甚至翳满风轮,状如凝脂者,属凝脂翳之类。凝脂翳常伴有黄液上冲,且黑睛极易穿孔,以致毁坏眼珠,此为脏腑火毒炽盛之证。若生翳日久,不见进退者,为正虚邪留之象,多属肝肾阴亏、肝血不足或气血两虚之证。

  此外,新翳还可由其他轮病变发展而来。如沙眼、天行赤眼、火疳等严重时,均可引起黑睛生翳。黑睛新翳则有向周围和纵深发展的趋势,容易发生传变,如黑睛病变深入可波及黄仁及瞳神,故临床上必须严密观察其动态,以便及时治疗,控制病情的变化。病变轻者,经治疗可以消散;病变重者,则会遗留宿翳。

  (2)宿翳:凡黑睛混浊,表面光滑,边缘清晰,无发展趋势,不伴有赤痛流泪等症状者,为宿翳。如冰瑕翳、云翳、厚翳与斑脂翳等均属此列。它相当于西医学之角膜瘢痕。

  近代中医眼科根据宿翳的厚薄、浓淡程度,分为四种:宿翳菲薄如冰上之瑕,需在强光下才能查见者,称冰瑕翳(西医称云翳);翳薄如蝉翅,似浮云,在自然光线下可以查见者,称云翳(西医称斑翳);翳厚色白如瓷,一望即知者,称厚翳(西医称角膜白斑);翳与黄仁粘着,瞳神倚侧不圆者,称斑脂翳(西医称粘连性角膜白斑)。

  宿翳为黑睛生翳愈后遗留的瘢痕。若在新翳向宿翳转变的时期,抓紧时机,及时治疗,内服、外点药物,尚能消退些许;若日久气血已定,则药物难以奏效,尤以白斑为难。

  宿翳对视力的影响程度如何,主要看翳的部位,大小厚薄均在其次。如翳痕虽小,但位于瞳神正前方,则障碍视力明显;翳在黑睛边缘,虽略大而厚,对视力也无太严重的影响。正如《审视瑶函·诊视》所说:“翳怕光滑,星怕在瞳神”。

  自白睛或黑白睛交界之际起障一片,或白或赤,或为肉样高起,或渐渐向黑睛中央方向蔓延者,称之为膜。如赤膜下垂、白膜侵睛等即是。若膜上有赤丝密布,其色红赤者,称为赤膜;赤丝细疏,红赤不显,甚至色淡白者,称为白膜。凡膜薄色淡,尚未掩及瞳神者为轻证,:,膜厚色赤,掩及瞳神者危害较重。膜生宽大,赤厚如血积肉堆,掩没整个黑睛者,则更为严重。

  白睛、黑睛生膜皆由肺肝火盛而起。一般膜赤而厚,发展较快者,多属实火,且血分瘀热;膜白而薄。发展不明显者,多属气阴虚。

  《审视瑶函·识病辨症详明金玉赋》:“论目之病,各有其症,识症之法,不可不详。故曰:证候不明,愚人迷路,经络不明,盲子夜行,可不慎乎。凡观人目,而无光华神色者,定是昏朦。男子必酒色劳役气怒,女子郁结风多,气血虚损,则目疾昏花,因之而起。故宜先察部分形色,次辨虚实阴阳,更别浮沉,当知滑涩。看形色之难易详根脚之浅深。经云:阳胜阴者暴,阴胜阳者盲。虚则多汨而痒,实则多肿而痛。此乃大意然也。夫血化为真水,在脏腑而为津液,升于目而为膏汁。得之则真水足而光明,眼目无疾;失之则火邪盛而昏朦,翳障即生。是以肝胆亏弱目始病,脏腑火盛珠方痛。赤而且痛火邪实,赤昏不痛火邪虚。故肿痛涩而目红紫,邪气之实;不肿不痛而目微红,血气之虚。大眦赤者心之实,小眦赤者心之虚。眵多热结肺之实,眵多不结肺之虚。黑花茫茫肾气虚,冷泪纷纷肾精弱。赤膜侵睛火郁肝,白膜侵睛金凌木。迎风极痒肝之虚,迎风刺痛肝邪实。阳虚头风夜间暗,阴虚脑热早晨昏。日问痛者是阳邪,夜间痛者是阴毒。肺盛兮白膜肿起,肝盛兮风轮泛高。赤丝缭乱火为殃,斑翳结成五气滞。气实则痛而燥闷,气虚则痛而恶寒。风痰湿热,恐有瞳神散大丧明之患;耗神损肾,必主瞳神细小昏盲之殃。眸子低陷伤乎血,胞胪(lu)突出损乎精。左传右兮阳邪盛,右传左兮阴邪兴。湿热盛而目睛黄色,风热盛而眼沿赤烂。近视乃火少,远视因水虚。脾肺液损,倒睫拳毛。肝肾邪热,突起睛高。故睛突出眶者,火极气盛。

  筋牵胞动者,血虚风多。阳盛阴虚,赤星满目。神劳精损,黑雾遮睛。水少血虚多痛涩,头眩眼转属阴虚。目昏流泪,色欲伤乎肾气o-目出虚血,邪火郁在肝经。大病后昏,气血未足。小儿初害,营卫之虚。久视伤睛成近觑,因虚胞湿变残风。六欲过多成内障,七情太伤定昏盲。暴躁者外多紫脉,虚淫者内多黑花。隐隐珠疼,只为精虚火动。绷绷皮急,皆因筋急气壅。迎风泪出,分清分浊。天行赤热,有实有虚。目赤痛而寒热似疟,小便涩乃热结膀胱。脑胀痛而涩痛如针,大便闭乃火居脏腑。三焦火盛,口渴疮生。六腑火炎,舌干唇燥。

  目红似火,丝脉忌紫如虹。泪热如汤,浊水怕稠如眵。脑胀痛,此是极凶之症。连眶肿,莫言轻缓之灾。脑筋如拽若偏视,当虑乎珠翻之患。珠疼似击若鹘眼,须忧乎眸突之凶。鼻塞生疮,热郁于脑,当和肝而泻肺。耳鸣头晕,火盛于水,宜滋肾以清心。嗜酒之人,湿热熏蒸精气弱,多赤黄而瘀肉。贪淫之辈,血少精虚气血亏,每黑暗以昏朦。孕中目痛非有余,乃血气之亏耗。产后目疾为不足,因营卫之衰虚。水少元虚或痰火,则天行赤热。燥急风热并劳苦,则暴风客热。瘀血滞而贯睛,速宜开导。血紫赤而侵瞳,轻亦丧明。睑硬睛疼肝风热而肝血少。胞胀如杯,木克土而肝火盛。黄膜上冲,云生膜内,盖因火瘀邪实。赤膜下垂,火郁络中,故此血滞睛疼。踊脂翳生,肥浮嫩而易长,名为火郁肝胆。花翳白陷,火灼络而中低,号为金来克木。鸡冠蚬,肉,火土燥瘀。鱼子石榴,血少凝滞。胞虚如球,血不足而虚火壅。皮急紧小,膏血耗而筋膜缩。实热生疮,心火炽而有瘀滞。迎风赤烂,肝火赤而睥泪湿。迎风冷热泪流,肝肾虚而精血弱。无时冷热泪下,肝胆衰而肾气虚。大小眦漏血水,泻其南而补其北。阴阳漏分黄黑,黑则温之黄则凉。神水将枯,火逼蒸而神膏竭。神光外现,孤阳飞而精气亏。视定为动,水虚火盛来攻击。皮翻粘睑,气聚血壅风湿滞。色似胭脂,血热妄侵白睛赤。白珠俱青,肝邪蒸逼气轮蓝。火郁风轮,则旋胪泛起。血瘀火炽,则旋胪尖生。精亏血少虚损,则起坐生花。竭视酒色思虑,则昏朦干涩。暴盲似祟,痰灭思虑并头风。赤痛如邪,肝肾亏损营卫弱。枣花障起,痰火色坛怒劳瞻。萤星满目,辛燥火痰劳酒色。眼若虫行因酒欲,悲思惊恐怒所伤。云翳移睛见旗旆,,蝇蛇异形虚所致。淫欲多而邪气侵,则膜人乎水轮。肝心热而痛流泪,则睛出乎珠外。或血少而或哭泣,津液枯而目涩痛。或酒欲而或食毒,脾肾伤而眼赤黄。风热邪侵,眉棱骨重而痛。风热邪盛,眼胞睛眶硬肿。风木克乎脾络,故迎风即作赤烂。血虚不润乎肌,故无风常作烂赤。血少神劳精气衰,则瞻视昏渺。火邪有余在心经,则痛如针刺。五脏毒而赤膜遮睛,脾积毒而胬肉侵目。水晶障翳瘀滞,凉剂片脑所因。鱼鳞形异歪斜,气结膏凝难愈。逆顺生翳,内有瘀滞。白星乱飞,血弱精虚。火胀大头,须分风热湿热。风胀痛而湿热泪。怕热羞明,要辨血虚火燥、血少羞明;火怕热,又当知脾实亦怕热,羞明涩痛。脾虚乃血少,或明或暗。积年目赤号风热,两目赤肿名风毒。粟疮湿热椒风热,椒疮红硬粟黄软。肝经有邪,故玉翳浮睛。肾脏风热,亦羞明生花。聚开之障,时圆缺而时隐见,症因于痰火湿热。聚星之障,或围聚而或连络,疾发多见于痰火。青眼膏损,皆因火炽。瘀血贯睛,总由凝滞故。房欲烦躁辛热多,则火炙神膏缺损。久视劳瞻郁风烟,则瘀滞赤丝脉乱。胎风兮小儿赤烂,胎毒兮小儿班疮,血气滞兮星上,火邪实兮障遮。痘症多损目,浊气来损清和之气。疳病亦伤睛,生源而失化养之源。小儿青盲肝血虚,小儿白膜肺实热,小儿雀目肝不足,小儿目疮胎污秽。青盲内障肝风热。二日赤肿热冲脑。每年必发是天行。时常害眼心火盛。痰火并燥热,伤睛之本。头风兼烘炙,损目之宗。为怒伤睛,怒伤真气。因哭损目,哭损神膏。酸辣食多损目,火烟冒久伤瞳。劳瞻竭视,能致病而损光华。过虑多思,因乱真而伤神志。目中障色不正,急宜早治。睛内神水将枯,速图早医。原夫目之害者起于微,睛之损者由于渐,欲无其患,防制其微。大抵红障凹凸,怕如血积肉堆。白障难除,喜似水清脂嫩。瞳神若损,有药难医。眸子若伤,无方可救。外障珠不损,何必多忧。内障瞳虽在,其实可畏。勿以障薄而为喜,勿以翳厚而为忧。与其薄而沉损,不若厚而浮嫩。红者畏紫筋爬住,白者怕光滑如磁。故沉涩光滑者,医必难愈。轻浮脆嫩者,治必易除。颜色不正,详经络之合病并病。形状稀奇,别轮廊之或克或生。漏有正形,风无定体。血实亦痛,血虚亦痛,须当细辨。病来亦痒,病去亦痒,决要参详。识经络之通塞,辨形势之进退,当补当泻,或止或行。内王外霸,既了然于胸中,攻守常劫,其无误于指下。知病症之虚实阴阳,熟药性之温凉寒热。症的治当,百发百中。吾辈能以药代刀针,则技之精妙,更入乎神。以上关节备陈,奥妙尽载,当熟读而深详,宜潜思而博览。则症之微曲,皆为子识。目之安危,尽系于君矣。名曰散金碎玉,不亦宜乎。”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临床常见的心火引动肝火病症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