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肌痉挛中医有什么优势?

为面部经筋拘急,有风邪袭络和虚风内动两大类,可分别予以祛风通络和养血息风治之。

1,临床表现:喉中痍鸣,颜面痉挛,继发于久治不愈之后,患侧面肌麻木,有蚁行感,伴,口角。大、苔腻,脉弦滑。

2,病因病机:风痰久居,入于络脉,经筋失养,拘急。

1,临床表现:颜面一侧肌肉抽搐,多发于中年以后妇女,时发时止,明显诱因,或可因情志不遂、劳累之后发生。眩晕,目糊,。舌淡或红,脉弦细或小滑。

2,病因病机:肝血不足,无以养筋,面部筋脉拘急而致。

}

  面肌痉挛,又称面肌抽搐。为一种半侧面部不自主抽搐的病症。抽搐呈阵发性且不规则,程度不等,可因疲倦、精神紧张及自主运动等而加重。起病多从眼轮匝肌开始,然后涉及整个面部。本病多在中年后发生,常见于女性。本病病因不明,现代西医学对此尚缺乏特效治法。目前一般采用对症治疗,但效果均欠理想。

  现代用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报道,至迟不晚于60年代中期。在1965年有人试用皮内针法获效[1]。70年代,又作了进一步探索,如采用深刺久留针法,只针健侧不针患侧的缪刺法等,我们使用穴位注射于抽搐最明显之处,亦有一定效果。但总的来说实践还是较少,且以内部报道文章居多[2]。80年代以来,面肌痉挛的治疗始得到针灸界较广泛的重视,不仅仅是观察例数大量增加,更重要的是对刺灸法的多方面探索,从而出现了一些比较独特的刺法,如丛刺法,刺激面神经干法,浅刺皮部法及行气法等等。当应用传统的刺灸法难以取效时,选用上述刺法往往能奏效。

  目前,各种刺灸之法治疗本病,有效率一般在80%左右。有人曾比较针灸行气法与一般针灸法或其他中西医药疗法,发现无论近远期疗效,均以行气法为优[2]。当然,需要指出的是,面肌痉挛是一种顽固且易复发的疾病,要求患者耐心治疗,而医者也应在一种方法未取效时,及时改用另一种穴位刺激法。

  配穴:合谷,眼轮匝肌痉挛加鱼腰、四白,面肌痉挛加迎香、夹承浆。

  阿是穴位置:患侧耳垂前耳轮切迹与耳垂根连线之中点,或乳突尖前缘下5毫米处。其下为面神经交义点最近处,约在下颌支后缘后约0.5厘米。

  每次仅取主穴和合谷穴,馀穴据症酌选。先在阿是穴消毒并以2%普鲁卡因局麻,取28号2.5~4厘米左右长的毫针(1~1.5寸)2根,分别刺人阿是穴和合谷。阿是穴要求刺中面神经干。当刺中时,患者有强烈的触电感或耳深部疼痛,术者手中有轫性感。此时,将阿是穴和合谷穴接通电针仪,开始时电流不宜过大,频率不限,以食、拇指出现规律性抽动为宜。当采用提插手法或电针刺激使面神经损伤后,表情肌可出现松弛(面瘫)。其余配穴应使针下有酸胀或麻电感。每次针20~30分钟,每隔5~7日针刺1次。一般针2~3次。如损伤浅表血管,针后可能出现肿胀,数日消退。针后如出现眩晕,呕吐等并发症,休息1~2小时即恢复。

  疗效判别标准:显效:患侧面肌轻度无力,抽搐停止;无效:抽搐次数或程度略有改善或无改变。

  共治110例,显效107例(97.3%),无效3例(2.7%),总有效率为97.3%。通过随访发现,平均有效时间约在10月左右,最长有达28月的[4~6]。

  阿是穴位置:为面肌痉挛之板机点。

  先将患侧面部作常规消毒,然后用皮肤针轻轻叩打该侧面部,自上至下,自左至右,反复仔细弹刺。当叩打至某部位,出现针尖一触,立发痉挛现象时,即在该处埋揿针1支。3日后取掉所埋揿针,继用前法,寻得阿是穴后再埋针。5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7天。

  按类似以上标准评定,共治45例,控制35例,显效5例,有效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6%[10]。

  配穴:四白、鱼腰、攒竹、迎香、颊车。

  阿是穴位置:面部痉挛之起动点。

  主穴每次必取,用丛刺法。方法为取30~32号毫针(0.5~1.5寸长)15~30枚。浅刺入阿是穴,采取密集排针,或散刺(其间隔为0.5~1厘米宽),应使针尖的皮肤突起,形成一个小丘,并使针体悬吊而不下落。配穴则在面肌痉挛附近取2~3穴,亦宜浅刺。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本法针刺时,患者有轻微痛感,部分病人针刺部位有微微发热感,或皮肤充血发红,均属正常现象。

  以类似前述标准评定,共治30例,控制为18例(60.0%),显效5例(16.7%),好转7例(23.3%),有效率达100%。本法简便易行,而坚持治疗是取得疗效的关键 [7]。

  主穴:翳风、颊车、太阳、地仓。

}

面肌痉挛是指颜面抽搐,即眼睑、嘴角及面颊肌肉抽搐,通常仅出现于一侧。中医治疗此症辨证分型如下。

颜面抽搐,头晕耳鸣,精神不振,或伴有哭闹,每因情志波动而诱发。舌红,苔薄白,脉弦缓。治疗宜疏肝解郁。药用当归10克,白芍12克,柴胡6克,茯苓10克,白术10克,炙甘草6克,佛手12克,薄荷3克,生姜6克,水煎服,每日1剂。

颜面抽搐,时发时止,伴有头晕目眩,舌红苔少,脉弦细无力。治疗宜养血缓急。药用白芍30克,炙甘草10克,鸡血藤20克,钩藤10克,当归10克,熟地20克,木瓜12克,制首乌10克,大枣10克,陈皮6克,水煎服,每日1剂。

颜面抽搐,时感头痛头晕,每遇到不快抽搐加剧,舌暗红,苔薄白偏干,脉弦细有力。治疗宜平肝熄风。药用天麻12克,钩藤10克,石决明30克,山栀子10克,夜交藤30克,菊花10克,茯神12克,牛膝20克,益母草10克,桑寄生20克,干地黄20克,水煎服,每日1剂。

突然颜面抽搐,伴有头痛,鼻塞,恶寒,眼睛流泪,舌淡红,苔薄白,脉浮。治疗宜疏散风寒,佐以解痉。药用荆芥10克,菊花10克,川芎6克,白芷10克,羌活10克,细辛3克,防风10克,僵蚕10克,甘草6克,生姜10克,水煎服,每日1剂。

颜面抽搐,患侧面肌麻木感,伴有面部浮虚,眩晕咳痰,口干不欲饮,舌体胖大,苔薄白润,脉弦滑。治疗宜祛痰熄风益气。药用制南星12克,党参15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炙甘草6克,半夏10克,陈皮6克,皂角5克,水煎服,每日1剂。

楚海波,男,郑州市中医院主任中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河南省名中医。从事中西医结合脑病临床、科研30余年,擅长治疗中风、眩晕、头痛、失眠、抑郁症、焦虑症、痴呆、面肌痉挛、面瘫等脑系疾病,尤其在中风病的诊断、治疗、康复方面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提出了“早防早治,防治结合”的学术思想。

组成:白芍60克、赤芍30克、丹参30克、郁金10克、白附子10克、白僵蚕15克、全蝎6克,蝉蜕15克、怀牛膝30克、葛根30克、天麻15克、清半夏15克、丝瓜络3克、甘草10克。

功效:养肝柔筋、活血祛风、化痰止痉。

用法:上药加水500毫升,煎取200毫升,再加水400毫升,煎取200毫升,共取400毫升,混匀分2次早晚温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重用白芍、赤芍养血活血,滋肝柔筋,解除痉挛,为君药;丹参、郁金助白芍、赤芍以养血活血,白附子祛风化痰,擅长治头面之风,僵蚕、全蝎、蝉蜕祛风止痉,共为臣药;怀牛膝补肝活血,葛根生津解痉,天麻、半夏平肝熄风化痰,共为佐药;丝瓜络宣通血脉,引药入络,直达病所,甘草缓急解痉,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力专效著,养血活血,滋肝柔筋,风散痰消,经络通畅,病症可愈。

加减运用:若舌苔薄白,脉浮紧,兼有风寒者加防风12克,细辛3克;若舌苔薄黄,脉浮数,兼有风热者加菊花15克,柴胡15克;若肢体困重,舌淡苔白腻,兼有风湿者加秦艽15克,羌活15克;若舌黯红或有瘀斑,脉涩,偏重血瘀者加川芎15克,红花10克;若胸胁胀满,胁肋疼痛,脉弦,有肝郁者加陈皮15克,枳壳20克。

【天麻羌蚕散】填脐法:

【主治】面肌痉挛。面肌不自主抽动,不时频发。

【配方】天麻、全蝎、僵蚕、防风、羌活、芥穗各等份。

【制法】将上药混合共研细末,过筛密封保存。

【用法】先用75%酒精脐部消毒,趁湿取药末适量填入脐中,外用胶布贴严。每2天换药1次,10次为1疗程。

【附注】本法来源于清代宫廷的外治法。据《清代宫廷医话》此方治本证有疗效。

中医经络微创治疗面肌痉挛症

面肌痉挛针刀治疗机理和方法

面肌痉挛又称面肌抽搐。是面部表情肌阵发性强力不自主痉挛性收缩,常因精神紧张及情绪过度刺激或工作疲劳过度而诱发本病发作,使患者难堪痛苦。本病发作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上不断恶化并逐年加重。

本病病因多数不明。少数人可能因精神上受到强烈的伤害性刺激,郁闷在心易激怒,心中疙瘩不能及时化解;有的是面神经瘫痪和面神经炎的后遗症;面神经传导通路上受到某些病理性刺激所致。可分为中枢性和外周性。面肌痉挛大多数发生于中老年人,作者治愈一例八岁时开始发病直至十七岁就医的女学生。女性多于男性。精神紧张,过度疲劳和睡眠不足等可使病情加重。睡眠时停止发作。

面肌痉挛根据发病时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可分为四型:

针刀治疗面肌痉挛原理和方法

应用针刀切断部分面部表情肌、面神经和分部区三叉神经感觉纤维,达到切断面部表情肌的部分传入和传出神经纤维,能有效地降低引起面肌痉挛反射弧兴奋性的强度,抑制异常兴奋源,减弱异常兴奋性,尽量减少病理性刺激,特别是面肌自身兴奋性因长期痉挛性收缩而增强。

面神经的解剖学研究:作者解剖观测成人尸体100侧面神经。作者采用由里向外解剖法,先将人的面部软组织紧贴面颅骨全层剥离后钉在木板上,再剥去骨膜,由深面向浅面解剖,显示出人的面神经分布到各表情肌走向的全貌。面神经在进入表情肌前先呈丛网状交织后再浅出进入面肌纤维束间,每条肌纤维束均有许多神经肌门,即每条肌纤维束均有来自不同方向的神经纤维多重支配,这与人体其他部位支配方式有不同之处。

当面部被切割伤时,面神经的分支被横断性损伤后,该神经所支配的肌组织不至于引起麻痹瘫痪。而仅仅是功能减弱,而后得到代偿,功能恢复正常。利用此点解剖形态结构特点有选择性地切断部分面部表情肌的肌纤维、部分面神经,既能削弱面肌的兴奋性痉挛,又不至于引起面肌功能障碍性瘫痪和表情异常。如何能达到恰到好处,矫枉不过正,可以采取每次少量切断一些面神经和三叉神经,然后视病情康复程度再调整切断数量,直至达到理想程度为止。

根据面神经和三叉神经的走向分布规律和病人罹难表现,用手指扣击面部表情肌敏感点,诱发痉挛,确定针刀进针点。眼部宜选择眼眶外周缘和颧弓上。口角痉挛宜在咬肌前缘处为好。因面神经在穿出腮腺前缘后,即呈更密集丛网交织形式越接近表情肌交织越密集,网眼越小,切割面神经应尽量靠近这些部位;只有个别情况靠前面切割效果不理想时才能逐步向靠近腮腺边缘处切割。

对每个手术点进行局部麻醉。选择四号针刀切割,刃口有凹面的更好。对每个手术点出针后要充分压迫止血,避免有出血淤斑。

面肌痉挛综合治疗措施要点

一、选择切断部分面神经:减少面神经冲动,降低面肌的兴奋性。

二、选择切断部分相应的感觉神经:眶下神经,眶上神经部分纤维,减少病理性刺激回传到中枢神经,减弱反射弧强化作用。

三、心理治疗:使患者树立康复信心,积极配合治疗,正确对待社会上和家庭上所出现的种种麻烦和危机,以正常和健康的心态去迎接人生各种挑战,解除烦恼化解矛盾。必要时尚需身边的亲人和同事给以积极配合。

四、辅助药物治疗:适当使用肌肉松弛剂,如脊舒,鲁南贝特等;镇静安神中西药。

五、辅助针灸法:采取腕踝针强刺激法,能起到有效地抑制面肌痉挛症状作用。

采用针刀非直视手术切断部分面神经,能使多数病人面肌痉挛痊愈或不同程度缓解发作频率和强度,疗效确实,疗程短。与国外采取切开面部皮肤选择性切断面神经手术式相比,具有创伤小、不留瘢痕、效果更具把握性优点。

国外采用开刀切断部分面神经,是一次性行为,疗效不易控制,切多了矫枉过正,引起面肌瘫痪,切少了达不到治疗目的。因为手术后的瘢痕粘连,不能再进行第二次手术。采用针刀切断部分面神经治疗方法,可以根据病情需要调整选择性切断面神经和三叉神经的分支,可以多次进行,易于控制,直至获得满意效果为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面肌痉挛中医能治好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