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障碍、反应迟缓等病症,如果患者出现了这些症状就应该及时地到医院进行检查了?

脑卒中(中风)是我国居民生命健康的“头号杀手”,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经济负担“五高”特点。对于脑卒中患者,时间就是生命,如果在短时间内能发现症状,并且得到及时治疗,能很大程度上降低脑卒中导致的致残率和死亡率。超声医生就像“侦察兵”,通过血管超声的“眼睛”,拨开层层迷雾寻找致病的“真凶”,助力临床诊断。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血管超声诊断科华扬教授针对公众关心的脑血管健康、血管超声诊断话题进行了解答。

如何判断自己是不是脑卒中的高危人群?

华扬教授:如果一个人具有以下任意3个危险因素,那么她(他)就是脑卒中的高危人群!

脑卒中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心律异常(房颤)、冠心病、脑卒中家族史,以及吸烟酗酒、其他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等。

发生脑卒中前,身体会发出一些预警信号吗?

华扬教授:会!只是可能没引起大家的足够重视。

脑卒中又称中风、脑血管意外,是突发的脑血管事件。根据发病血管的病理特征,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是血流的中断或减少,供血异常导致的脑缺血性血管病变。出血性脑卒中是脑血管破裂出血导致的脑血管病变。

如果发现身体有这些异常,要小心是发生脑卒中的预警信号。

如果突然口齿不清,语言表达不清,很可能是因为脑部血管供血问题,影响了语言中枢的神经功能,导致表达失意。

(2)突发头晕、剧烈头痛

突发头晕、剧烈头痛是脑缺血或脑出血的最典型症状之一。随着颅内压力的升高,患者头部疼痛感会很明显。

脑血管堵塞,视神经供血异常,就会出现视力模糊、看不清物体的情况。

(4)一侧肢体出现功能障碍

双侧大脑实质集中了很多神经传导束,其中就有负责肢体运动的神经传导束,一旦缺血或出血,就可能引发肢体功能障碍——偏瘫。

脑出血后因为脑部压力过高引发的,这种情况也会刺激到呕吐中枢,引发呕吐症状。

过度嗜睡有可能也是脑缺血发出的信号之一,这种嗜睡即便睡了觉起来,还是会有疲惫感。

需要强调的是,一定要留意观察身体发出的一些信号,及时就医。如果患者是在家中突然发病,家属应当立刻拨打当地医院的求救电话,因为脑缺血患者越早抢救,患者的预后效果也就会越好。

血管超声 助力脑卒中诊断

怀疑有脑卒中风险,应该怎么办?

华扬教授:脑卒中是一种急性发病的重症,如果是怀疑已经发生了脑卒中,应尽快到具有救治能力的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医生通过CT确定患者属于缺血性脑卒中还是出血性脑卒中,才能尽快进行临床救治。缺血性卒中患者,每分钟就有190万脑细胞死亡,且这种损害是不可逆的!这样的患者不是首选血管超声筛查的对象。

对于未发生脑卒中,但具有3种及以上脑血管病变危险因素的患者,可以选择脑颈血管超声筛查,初步了解自己的脑颈动脉的健康状况。

做血管超声检查,需要提前做一些准备吗

华扬教授:不需要特殊准备。

注意事项:穿低领衫便于颈部超声检查。检查当体可正常进食、服药,适当饮水,减少血液黏稠对脑血流测值的影响。

血管超声能发现患者哪些方面的问题?

华扬教授:可及时发现可能发生脑卒中的风险。

例如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血管狭窄、血管闭塞等。确定病变的部位与程度。发现血管狭窄或闭塞病变后,内、外科治疗随访。

血管超声和一些其他检查,如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有什么区别?

华扬教授:脑卒中患者的血管超声检查包括颈动脉超声或脑血管超声(TCD,或经颅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TCCD/TCCS)。二者都是无创性、可重复性常规检测或筛查方法。

CT是对脑实质及血管形态学及脑血流灌注的检查评估手段。但CT具有放射性,对人体有一定伤害,不能反复多次检查。多数用于急诊脑缺血、脑出血的快速检查诊断。

MRI可以对脑实质及血管形态学及脑血流灌注进行检查,由于磁场的影像及成像时间较长,不作为脑卒中的筛查方法。

DSA是一种有创性放射性检查方法,近年来多用于急性缺血性大动脉性闭塞导致的脑卒中患者,是临床诊断血管病变的“金标准”。

通过血管超声检查发现一些问题,需要到神经内还是神经外科进行治疗?

华扬教授:分不同情况对待。

通过脑-颈血管超声检查,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管狭窄轻-中度,且无临床相关症状体征的患者,可以到神经内科进行相关危险因素的治疗与超声检查随诊。

如果患者经血管超声检查发现了颈部动脉重度狭窄或中度狭窄,斑块有异常情况,如斑块破裂、血栓形成等,并伴随临床脑缺血的症状与体征,应告知患者及时到具有颈动脉手术能力的神经外科或血管外科做进一步治疗。

在医院做血管超声检查发现颈动脉斑块怎么办,需要干预吗?

华扬教授:分不同情况对待。

颈动脉斑块的形成是动脉粥样硬化病理改变的第二阶段。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吸烟等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原材料”。

发现斑块不要紧张,如果狭窄小于50%,可以针对危险因素治疗,定期检查血脂、血糖、尿酸、同型半胱氨酸等,注意血压的监测(晨起、下午14—15时、睡前)。超声随诊一年一次。

如果斑块引起颈动脉中度狭窄,每半年至一年复查一次血管超声。前提是必须控制心脑血管病相关危险因素。

如果斑块引起颈动脉重度狭窄,并伴随临床脑缺血的症状,应该及时到神经外科或血管外科进行斑块祛除血运重建治疗,避免脑卒中的发生。

为什么不少颈动脉血管狭窄患者都有口臭的特征?

华扬教授:早在20年前国外就有研究报道,口腔的炎症会导致颈部淋巴结肿大。

患者口腔的炎症会波及颈动脉外膜层,使其逆向浸润颈动脉壁,导致血管壁结构损伤,发生炎症反应,进而导致炎性细胞的侵蚀,引发血管结构破坏,促使血管腔内脂质物资沉积,继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另外,年轻人的大动脉炎性病变最后就可能导致血管狭窄或闭塞,引发脑卒中。

颈动脉斑块通过治疗能“消失”吗?

主要是观察斑块的大小。斑块的定义是内膜-中膜厚度不小于1.5毫米。早期阶段积极治疗,预防斑块厚度的增加,是相对可逆的。比如第一次检查是1.5毫米,诊断斑块形成,但是经过治疗后厚度为1.4毫米,没有诊断斑块,不代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消失。另外,医生检查、测量可能存在个体差异性。

早期预防与治疗心脑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才是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键。

“看不见的”血管狭窄 如何治疗

血管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分别意味着什么?

华扬教授:从轻度狭窄到-重度狭窄是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增加的表现,需要一定的时间,但如果危险因素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患者动脉病变粥样硬化病变进展就会加快。

中度及以下动脉血管狭窄不会引起血流灌注异常。但是,若高血压、高血脂等危险因素不能控制,会导致斑块增大、突然破裂、继发血栓、堵塞血管发生脑卒中。

重度狭窄直接导致脑血流的灌注异常,出现脑缺血甚至脑卒中发生。如果患者有良好的侧支循环途径,在一段时间患者可能没有什么症状。但是,一旦发生脑卒中就说明患者的侧支循环供血能力“耗劫”。

华扬教授:动脉狭窄经过危险因素的控制治疗,轻度狭窄者发展相对缓慢,也可以降低未来脑卒中发生的风险。

但是中度、重度动脉狭窄病变很难逆转。颈动脉闭塞患者可能会反复发生脑缺血,甚至脑卒中。

发生血管狭窄后,日常生活需要注意哪些?

华扬教授:建立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多运动;稳压、降脂、调血糖;控制其他相关危险因素、减少心脑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

重度狭窄患者随诊观察及时诊治,减少脑卒中隐患。

}

  人们往往认为帕金森病表现就是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步态障碍,门诊诊断是否患病,往往基于临床病史、症状、体征、神经系统的检查及排除其他疾病。但是,上海市东方医院(南院)功能神经科与神经外科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吴景文指出帕金森病在出现典型症状以前还是有一些征兆提示的。

  尽管人们对帕金森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还未完全明确,也没有找到早期预防和根治的方法。但是吴景文主任指出帕金森病患者如果在早期即前运动障碍期就被及时诊断,在第一时间进行规范治疗,将延缓疾病进展的速度,获得更多有质量的生活。

  由于帕金森病起病缓慢,是逐渐发展的,具有早期发展快,晚期发展慢的特点,并不是一下发展到非常严重的程度,所以人们往往忽略了前运动障碍期的存在。

  实际上,帕金森病患者在没有出现运动障碍症状之前可能有一些非运动症状,比如嗅觉减退(或丧失)、便秘、睡眠行为障碍、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认知功能障碍、精神异常等,该阶段即是前运动障碍期。但是由于对帕金森病的不熟悉、不了解,多数人都将帕金森氏病的一些早期症状混同为身体机能的正常衰老,很少有人会将这些非特异性的表现联想到帕金森病。

  吴景文主任举个例子指出,帕金森病精神异常临床症状有一定的隐匿性,不只是情绪改变那么简单,例如失眠或睡眠过度、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等,在情绪方面患者可能会有情绪低落、淡漠、快感缺乏、不恰当的负罪感等,当这些症状出现时,人们往往认为是“性格内向”、“年纪大、动作慢”等而不当回事。

  吴景文主任强调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帕金森病的认识已取得很大进步,尤其是在帕金森病早期症状的识别和早期诊断方面有了新的认识。及时而准确的依据帕金森病的非运动症状进行早期疾病的识别和诊断,可将帕金森病的临床诊断提前约4-6年。

  吴景文主任指出常规医学认为一个疾病越早发现、越早治疗,效果越好。但帕金森病不是这样的,因为帕金森病的病因不清,尚不能通过治疗来干预疾病的进展,因此早治疗的价值有限。他认为前运动障碍期以预防锻炼或功能锻炼为主,运动障碍期即确诊帕金森病后可以考虑药物治疗。

  当药物治疗失败、不能耐受或出现异动症的患者,可考虑采用手术治疗。目前采用最多的手术方式是深部脑刺激疗法(DBS)和毁损术,1982年临床上开始研究用hRPE细胞干预技术治疗帕金森病,并获得三次国家基金的支持,成为治疗帕金森病新的有效手段。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不宜剧烈运动的病情证明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