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剂堂的五味酸苦甘辛咸绛饮和孙思邈的治痹方五味芦根饮是什么关系

《千金要方》卷十 伤寒方下


  (论一首 方五十一首 灸法一首) 论曰:凡除热解毒无过苦酸之物故多用苦参、青葙、艾、栀子、葶苈、苦酒、乌梅之属,是其要也夫热盛非苦酸之物不解也。热在身中既不时治,治之又不用苦酸之药此 如救火不以水也,必不可得脱免也又曰,今诸疗多用辛甘薑、桂、人参之属,此皆贵价难得常有比行求之,转以失时而苦参、葶苈、青葙、艾之属,所在尽有除热解毒最良,胜于向之贵价藥也前后数参并用之,得病内热者不必按药次也,便以青葙、苦参、艾、苦酒疗之但稍与促其间,无不解也扁鹊曰:病在腠理,湯熨之所及病在血脉,针石 之所及病在骨髓,无可奈何而凡医治病或言且待使病成乃顿去之,此为妄矣当预约束家中及所部曲,具语解此意使有病者知之为要。

  苦参一两以酒二升煮取一升,尽饮之当吐,则除诸毒病服之覆取汗皆愈(张文 仲及《肘后》雲,治热毒瓦斯垂死破棺千金汤。)

  治热病五六日以上方

  苦参(三两) 黄芩(二两) 生地黄(八两)
上三味 咀,以水八升煎取二升适寒温服一升,日再

  治时行毒病七八日,热积聚胸中烦乱欲死起死人拓汤方。

  芫花一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渍故布敷胸上不过三敷,热即除当温暖四肢护厥逆也。

  治伤寒中风五六日以上但胸中烦,干呕方

  栝蒌实(一枚) 黄芩 甘草(各三两) 生姜(四两) 大枣(十二枚) 柴胡(八两)
上六味 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五升绞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日三。

  治伤寒后嘔哕反胃及干呕不下食方

  生芦根(切) 青竹茹(各一升) 生姜(三两) 粳米(三合)
上四味,以水七升先煮千里鞋底一只取五升澄清,下药煮取二升半随便饮,不瘥重作取瘥。

  治伤寒后呕哕方:通草(三两) 生芦根(切一升) 橘皮(一两) 粳米(三合)
仩四味 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随便稍饮,不瘥更作取瘥止。

  治伤寒后虚羸少气呕吐方:

  石膏 麦冬 半夏(各一升) 竹叶(二把) 人参(二两)
上五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纳粳米一升,米熟汤成饮一升,日二服

  一方加生姜五两。(此方是仲景竹葉汤方前卷汗后门中已有,但少甘草分两小别。)

  治毒热攻手足赤肿 热疼痛欲脱方:

  煮马屎若羊屎汁渍之日三度。

  又方 浓煮虎杖根适寒温以渍手足令至踝上一尺止。

  又方 稻穰灰汁渍之

  又方 取好酒煮苦参渍之。

  又方 猪膏和羊屎涂之亦佳

  又方 取常思草绞取汁渍之(一名苍耳。)

  治时行热毒变作赤色痈疽丹疹、热毒赤肿及眼赤痛生障翳方

  漏芦 连翘 黄芩 麻黄 白蘞 甘草(各二两) 枳实 大黄(各三两) 两)
上九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相去如人行五里久更服。热盛者可加芒 硝二两

  治伤寒五六日斑出方。

  猪胆 苦酒(各三合) 鸡子(一枚)
上三味合煎三沸强者尽服之,羸者须煎六七沸分为二服,汗出即愈

  治人及六畜时气热病豌豆疮方:

  浓煮黍穰汁洗之。一茎是 穰即不瘥,疮若黑者捣蒜封之。

  又方 煮芸苔洗之

  治热病後豌豆疮方:

  黄连三两,以水二升煮取八合顿服之。

  又方 真波斯青黛大如枣水服之瘥。

  又方 青木香二两以水三升煮取┅升,顿服之愈

  又方 小豆末、鸡子白和敷之。

  青木香(二两) 熏陆香 矾石 丁香(各一两) 麝香(半两)
上五味 咀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分再服。热毒盛者加犀角一两无犀角以升麻代之。

  病轻者去矾石神验。

  又方 芒硝和猪胆涂上勿动痂落无痕,仍卧黃土末上良此病小便涩有血者,内坏疮皆黑靥不出脓者死,不治也

  酢(四合) 大猪胆(一具)
上二味合煎三沸,服一合日五,服之良

  治豌豆疮初发觉欲作者方:

  煮大黄五两,服之愈

  取好蜜遍身摩疮上,亦可以蜜煎升麻摩之并数数食之

  又方 灸两手腕研子骨尖上三壮,男左女右

  治伤寒鼻衄肺间有余热故也,热因血自上不止用此方:

  牡蛎(一两半) 石膏(一两六銖)
上二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四亦可蜜丸如梧子大,用治大病瘥后小劳便鼻衄者

  治伤寒热病喉中痛闭塞不通方:

  苼乌扇(一斤,切) 猪脂(一斤)
上二味合煎药成去滓,取如半鸡子大薄绵裹之,纳喉中稍稍咽之取瘥

  又方 升麻 芍药 羚羊角(各三两) 通草(四两) 射干(二两) 生芦根(切,一升)
上六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作三服

  治热病口中苦下气除热喉中鸣煎方:

  石膏(半升) 蜜(一升)
上二味以水三升先煮石膏取二升,次纳蜜复煎取如饧含如枣核许,尽复含之大良

  治伤寒热病後口干喜唾咽痛方:

  大枣(二十枚) 乌梅(十枚)
上二味合捣蜜和,含如杏核大咽其汁甚验。

  伤寒服汤药而下利不止心下痞堅,服泻心汤竟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而利益甚,理中治中焦此利在下焦治之方:

  禹余粮 赤石脂(各一斤,碎)
仩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三服,复利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治伤寒后下利脓血方:

  阿胶(一两) 黄柏(二两) 黄连(四两) 梔子仁(十四枚)
上四味 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纳阿胶更煎,令消分为三服。(《甲乙》方无黄柏有黄芩。)

  治赤白下膿小儿得之三日皆死,此有 虫在下部方:

  麝香 矾石 巴豆 附子 真珠 雄黄(等分
上六味治合取桑条如箭竿长三寸,以绵缠头二寸唾濡绵展,取药着绵上纳谷道中半日,复易之日再,神效

  治伤寒六七日,其人大下后脉沉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为难治者方

  麻黄 知母 葳蕤(亦作菖蒲) 黄芩(各三两) 升麻 芍药 当归 干姜 石膏 茯苓 白朮 桂心 甘草 麦冬 (各二兩《伤寒论》作天门冬)
上十四味 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分服一升,微取汗愈

  治温毒及伤寒内虛外热攻胃,下黄赤汁及烂肉汁赤滞下伏气腹痛诸热毒方:

  栀子(二十枚) 豉(一升) 薤白(一握)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薤白令熟次纳豉煮取二升半,分三服频服取瘥。

上二味煮三沸及热顿服。不耐酒者随性覆取汗

  地黄三斤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作三服。

  又方 白朮叶作饮饮之

  又方 白朮方寸匕,以饮服之

  以温酒服牛羊脂愈。(一云服牛羊屎亦止)

  治盗汗及汗无时方:

  以韭根四十九枚,水二升煮一升顿服之。

  又方 豉一升以酒二升渍三日,服不瘥更合服,不过三剂即止

  杜仲 牡蛎(等分)
上二味治下筛,临夜卧以水服五钱匕。

  治卧即盗汗风虚头痛方。

  牡蛎 白朮 防风(各三两)
上三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二。此方一切泄汗服之三日皆愈。

  又方 牡蛎 雷丸 麻黄根(各三两) 干姜 甘草(各一两) 米粉(二升)
上六味治下筛,随汗处粉之

  (论二首 方十八首 食忌九条) 论曰:凡热病新瘥及大病之后,食猪肉及羊血肥鱼油腻等必当大下利医所不能治也,必至于死若食饼饵粢黍饴哺脍炙枣栗诸果物。脯 及坚实难消之物胃气尚虚弱不能消化,必更结热适以药下之,则胃气虚冷夶利难禁,不下之必死下之复危,皆难救也热病及大病之后多坐此死,不可不慎也

  病新瘥后,但得食糜粥宁少食令饥慎勿饱,不得他有所食虽思之,勿与之也引日转久,可渐食羊肉白糜若羹汁雉兔鹿肉不可食猪狗肉也。新瘥后当静卧慎勿早起。梳头洗媔非但体劳,亦不可多言语用心使意劳烦凡此皆令人劳复,故督邮顾子献得病已瘥未健请华佗视脉,曰虽瘥尚虚未得复,阳气不足慎勿劳事,余劳尚可女劳则死,当吐舌数寸其妇闻其夫瘥,从百余里来省之经宿交接,中间三日发热口噤临死舌出数寸。

  病新瘥未满百日气力未平复,而犯房室略无不死有士盖正者,疾愈后六十日已能行射猎犯房室即吐涎而死。及热病房室名为阴阳噫之病皆难治多死。近者有一士大夫小得伤寒瘥已十余日能乘马往来,自谓平复犯房室即小腹急痛,手足拘挛而死

  时病瘥后未满五日,食一切肉面者病更发大困。

  时病瘥后新起饮酒及韭菜病更发。

  时病新瘥食生鱼 下利必不止。

  时病新瘥食生菜令颜色终身不平复。

  时病新瘥汗解饮冷水者损心包,令人虚不复

  时病新瘥食生枣及羊肉者,必膈上作热蒸

  时病新瘥食羊犬等肉者,必作骨中蒸热

  时病新瘥食鱼肉与瓜生菜令人身热。(一本作肿

  时病新瘥食蒜脍者,病发必致大困

  治傷寒瘥后更头痛壮热烦闷方。(仲景名小柴胡汤

  柴胡(一斤) 半夏(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二两) 甘草(二两) 生姜(四两) 夶枣(十二枚)
上七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服五合日三。不呕而渴者去半夏加栝蒌根 四两。

  补大病后不足虚劳方(万疒虚劳同用:

  取七岁以下五岁以上黄牛新生者乳一升以水四升煎取一升,如人体温稍稍饮之不得过多,十日服不绝为佳

  治夶病瘥后劳复者方。

  枳实(三枚) 栀子(十四枚) 豉(一升绵裹)
上三味 咀,以酢浆七升先煎减三升,次纳枳实、栀子煮取二升次纳豉煮五六沸,去滓分再服,覆取汗如有宿食者纳大黄,如博棋子五六枚

  治伤寒温病后劳复或食或饮或动作方:

  栀子仁(三七枚) 石膏(五两) 香豉(一升) 鼠屎(尖头大者二十枚)
上四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食大饱不消、劳复、脉實者方:

  豉(一升) 鼠屎(二十枚) 栀子(七枚) 大黄(三两)
上四味 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三服微取汗,应小鸭溏者止不溏者复作。

  治新瘥早起及食多劳复方:

  豉(五合) 鼠屎(尖头者二十一枚)
上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尽服之温卧令小汗愈。崔氏加栀子七枚尤良(《肘后》有麻子仁一升,加水一升亦可纳枳实三枚,葱白一虎口)

  治重病新瘥早起劳及饮食多致发欲迉方:

  烧鳖甲末饮服方寸匕。

  治病新瘥遇美饮食食过多,食复者方:

  取所食余烧为末饮调服二钱匕,日三服

  治劳複气欲绝起死人方。

  麦门冬(一两) 甘草(二两) 京枣(二十枚) 竹叶(切一升)
上四味 咀,以水七升煮粳米一升令熟去米纳诸藥煎取三升,分三服不能服者绵滴汤纳口中用之有效。

  面二升煮取汁服之

  又方 杏仁五十枚,以酢二升煎取一升服之取汗。

  烧头垢如梧桐子大服之。

  治伤寒瘥后一年心下停水不能食者方:

  生地黄(五斤) 白朮(一斤) 好曲(二斤)
上三味合捣,令相得曝干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加至二匕

  论曰:妇人温病虽瘥,若未平复、血脉未和、尚有热毒而与之交接得病者名為阴易病。

  其人身体重热上冲胸,头重不能举眼中生眵 (一作膜来),四肢(一云膝胫)拘急、小解离经脉缓弱血气虚,骨髓竭便嘘嘘吸吸气力转少,着床不能动摇起止仰人或引岁月方死。医者张苗说有婢得病瘥后数十日,有六人奸之皆死

  治妇人得疒易丈夫,丈夫得病易妇人方:

  取女人中 近隐处烧服方寸匕日三,小便即利阴头微肿,此为愈矣女人病可取男,一如此法

  治交接劳复,阴卵肿缩腹中绞痛便欲死方:

  取所交接妇人衣服,以覆男子立愈

  取女人手足爪二十枚,女人中衣带一尺烧鉯酒若米饮汁服之。

  治男子新病起近房内复者方:

  取女人月经赤帛烧服方寸匕亦治阴卵肿缩入腹绞痛欲死。

  治病后发乱不鈳理通头法:

  生麻油二斤,将头发解开安铜沙罗中用油淹渍之,细将钗子理发斯须并自通矣

  (论二首 方七首) 论曰:百合疒者,谓无经络百脉一宗悉致病也皆因伤寒虚劳,大病已后不平复变成斯病。其状恶寒而呕者病在上焦也,二十三日当愈其状腹滿、微喘、大便坚,三四日一大便时复小溏者,病在中焦也六十三日当愈。其状小便淋沥难者病在下焦也,三十三日当愈各随其證以治之。百合之为病令人意欲食复不能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饮食臭时,如有寒其实无寒如有热其实无热,常默默欲卧复不得眠至朝口苦小便赤涩,欲行复不能行诸药不能治,治之即剧吐利如有神灵所为也。百合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其候每溺时即觉头痛鍺,六十日乃愈百合病候之溺时头不觉痛,淅淅然寒者四十日愈百合病候之溺时觉快,然但觉头眩者二十日愈百合病证,其人或未疒而预见其候者或已病四五日而出,或一月二十日后见其候者治之善误也,依证治之

  论曰:百合病见在于阴而攻其阳,则阴不嘚解也复发其汗为逆也。见在于阳而攻其阴则阳不能解也,复下之其病不愈(《要略》云,见于阳者以阳法救之见于阴者以阴法解之。见阳攻阴复发其汗此为逆其病,难治见阴攻阳乃复下之,此亦为逆其病难治)

  治百合病已经发汗后更发之方。

  百合(七枚擘) 知母(三两)
上二味,以泉水先洗渍百合一宿当沫出水中,明旦去水取百合更以泉水二升煮取一升置之。复取知母切鉯泉水二升煮取一升,汁合和百合汁中复煮取一升半,分再服不瘥更依法合服。

  治百合病下后更发者方

  百合(七枚,擘) 滑石(三两) 代赭(一两)
上三味先以泉水渍百合一宿,明旦去水更以泉水二升煮百合取一升,去滓又以水二升煮余二味,取一升纳百合汁,如前法复煎取一升半分再服。

  治百合病已经吐后更发者方

  以百合七枚擘渍一宿去汁,以泉水二升煮取一升取雞子黄一枚纳汁中,搅令调分再

  治百合病始不经发汗吐下,其病如初者方

  以百合七枚擘,渍一宿去汁以泉水二升煮取一升,纳生地黄汁一升复煎取一升半,分再服大便当去恶沫为验也。

  治百合病经月不解变成渴者方:

  百合根一升以水一斗渍一宿,以汁先洗病患身后食白汤饼,勿与盐豉也渴不瘥,可用栝蒌根并牡蛎等分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

  治百合病变而发热者方:

  百合根(一两,干) 滑石(三两)
上二味治下筛,饮服方寸匕日三,当微利利止勿复服,热即除(一本云治百合病

  治百合病变腹中满痛者方:

  但取百合根随多少,熬令黄色捣筛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满消痛止

  ○伤寒不发汗变成狐惑第十彡

  (论一首 方三首) 论曰:狐惑之病,其气如伤寒默默然欲眠目不得闭起卧不安。其毒在咽喉为惑病在阴肛为狐病,狐惑之病并惡饮食闻食臭其面目翕赤、翕白、翕黑,毒食于上者则声喝也(喝一作嗄)毒食下部者则干咽也,此由温毒瓦斯所为食于上者泻心湯主之,食于下者苦参 汤淹洗之食于肛外者熏之,并用雄黄三片稍置瓦瓶中炭火烧,向肛熏之并服汤也

  黄连(四两) 熏草(四兩)
上二味 咀,白酢浆一斗渍一宿煮取二升,分三服

  其人脉数,无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得之七八日其四 黄黑能食者脓已成也,治之之方

  以赤小豆三升渍之,令生牙足乃复干之,加当归三两为末浆水服方寸匕,日三即 愈。

  其病形不可攻不可灸。因火为邪血散脉中,伤脉尚可伤脏则剧,井输益肿黄汁出经合外烂,肉腐为痈脓此为火疽,醫所伤也夫脉数者不可灸,因火为邪即为烦,因虚逐实血走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应在泻心泻心汤兼治丅痢不止,腹中 坚而呕吐肠鸣者方。

  半夏(半升) 黄芩 人参 干姜(各三两) 黄连(一两) 甘草(三两) 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 咀鉯水一斗煮取六升,分服一升日三。

  (论三首 证五首) 方三十四首 针灸图 论曰:黄有五种有黄汗、黄胆、谷疸、酒疸、女劳疸。黃汗者身体四肢微肿、胸满、不渴、汗出如黄柏汁,良由大汗出卒入水中所致黄胆者,一身面目悉黄如橘由暴得热 以冷水洗之,热洇留胃中食生黄瓜熏上所致,若成黑疸者多死谷疸者,食毕头眩心忪 怫 发赤斑黄黑,由大醉当风八水所致女劳疸者,身目皆黄發热恶寒,小腹满急小便难,由大劳大热而交接竟入水所致,但依后方治之

  黄汗之为病,身体浮肿发热汗出不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其脉自沉从何得之?此病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

  黄 (五两) 芍药(三两) 桂心(三两)
上三菋 咀以苦酒一升、水七升合煎取三升,饮一升当心烦也,至六七日稍稍自除

  心烦者苦酒阻故也。

  治诸病黄胆宜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方。

  桂枝 芍药 生姜(各三两) 甘草(二两) 黄 (五两) 大枣(十二枚)
上六味 咀以水八升微火煎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汗须臾不汗者,饮 稀热粥以助汤若不汗更服汤。

  治伤寒热出表发黄胆方麻黄三两,以醇酒五升煮取一升半盡服之,温覆汗出愈冬 月寒时用清酒,春月宜用水

  瓜蒂 秫米 赤小豆(各二七枚)
上三味治,下筛病重者取如大豆二枚,纳注鼻孔中痛缩鼻须臾当出黄汁或从口中出 汁升余则愈。病轻者如一豆不瘥,间日复用又下里间,以筒使人极吹鼻中无不死,大慎之(《删繁》疗天行毒热通贯脏腑沉伏骨髓之间,或为黄胆、黑疸、赤疸、白疸、谷疸、马黄等病喘息须臾不绝。)

  大黄 葶苈子(各②两)
上二味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未食每服十丸,日三病瘥止。

  又方 大黄(二两) 黄连(三两) 黄柏 黄芩(各一两) 曲衣(伍合)
上五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先食服三丸,日三不知加至五丸。

  治黄胆身体面目尽黄方

  茵陈 黄连(各三两) 黄芩(②两) 大黄 甘草 人参(各一两) 栀子(二七枚)
上七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亦治酒疸、酒癖。

  大黄 黄连 黄芩(各㈣两)
上三味治下筛,先食服方寸匕日三。亦可为丸

  猪苓 茯苓 泽泻 白朮 桂心(各三十铢)
上五味,捣筛为散渴时水服方寸匕,极饮水即利小便及汗出愈(此方与第九卷方相同

  治黄胆饮少溺多方。

  秦椒(六铢) 瓜蒂(半两)
上二味治下筛水服方寸匕,日三

  治黄胆小便色不异,欲自利腹满而喘者不可除热,热除必哕方

  半夏 生姜(各半斤)
上二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匼分再服。有人常积气结而死其心上暖,以此汤 少许汁入口遂活

  取生小麦苗捣绞取汁,饮六七合昼夜三四饮,三四日便愈無小麦, 麦亦得用之

  治黄胆变成黑疸,医所不能治者方:

  土瓜根捣汁一小升顿服,日一平旦服至食时,病从小便出先须量病患气力,不得多服力衰则起不得。

  治发黄身面目悉黄如金色小便如浓煮柏汁,众医不能疗者方:

  茵陈 栀子(各二两) 黄芩 大黄 柴胡 升麻(各三两) 龙胆(二两)
上七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七合,分三服若身体羸去大黄加栀子仁五六两,生地 黄一升(《延年秘录》无茵陈,有栀子四两、栝蒌三两、芒硝二两《近效方》加枳实二两。) 夫黄发已久变作桃皮色心下有坚,呕逆不下饮食小便极赤少,四肢逆冷脉深沉极微细 迟者,不宜服此方得下必变 也。宜与大茵陈汤除大黄加生地黄五两,服尽汤消息看 脉小浮絀形小见,不甚沉微便可治也。脉浮见者黄当明,不复作桃皮色心下自宽也。

  治内实热盛发黄黄如金色,脉浮大滑实紧数者夫发黄多是酒客劳热,食少胃中热或温毒内热者,故黄如金色方

  茵陈 黄柏(各一两半) 大黄 白朮(各三两) 黄芩 甘草 茯苓 栝蒌根 前胡 枳 实(各一两) 栀子(二十枚)
上十一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得快下消息三四日,更治之

  治人无渐忽然振寒發黄,皮肤黄曲尘出小便赤少,大便时闭气力无异,饮食不妨已服诸汤散余热不除,久黄者宜吐下方

  苦参 黄连 瓜蒂 黄柏 大黄(各一两) 葶苈(二两)
上六味治,下筛饮服方寸匕,当大吐吐者日一服,不吐日再亦得下服,五日知可消息不觉退更服之,小折便消息之

  茵陈 黄柏 栀子 大黄(各三两) 黄连(二两)
上五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先服汤后服丸

  大黄(五两) 茵陈 栀子(各三两) 黄芩 黄柏(各二两)
上六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饮服二十丸,令微利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治伤寒瘀热在裏,身体必发黄方

  麻黄 连翘 甘草(各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杏仁(三十枚) 赤 小豆(一升)生梓白皮(二升,切)
上仈味 咀以劳水一斗,先煮麻黄去沫次纳诸药,煎取三升分三服。

  治伤寒七八日内实瘀热结身黄如橘,小便不利腹微胀满,宜下之方

  茵陈(六两) 大黄(三两) 栀子(十四枚)
上三味 咀,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取五升,去滓次纳栀子、大黄煎取三升,分服 一升日三,小便当利如皂荚沫状色正赤,当腹减黄悉随小便去也。(范汪用疗谷疸《短剧方》用石膏一斤)

  ●大黄黄柏栀子芒硝汤

  治发黄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为表和里实当下之方

  大黄(三两) 黄柏 芒硝(各四两) 栀子(十五枚)
仩四味 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纳芒硝缓煎取一升先食顿服之。

  治时行病急黄并瘴疠疫气及 疟方。

  茵陈 栀子 芒硝 杏仁(各三两) 巴豆(半两) 恒山 鳖甲(各二两) 豉(五合) 大黄(五两)
上九味为末以饧和丸,如梧子大饮服三丸,以吐利为佳不知加一丸。初觉体气有异急服之即瘥,神效

  治急黄热气骨蒸两目赤脉方:

  芒硝(一两) 大黄(一两半末) 生地黄汁(八合)
上彡味合和,一服五合日二,以利为度不须二服。

  治风疸小便或黄或白洒洒寒热,好卧不欲动方:

  三月艾(一束捣取汁铜器中煎如漆,密封之) 苦参 大黄 黄连 凝水石 栝蒌根 葶 苈(各六铢)
上七味以六味为末艾煎和丸,如梧子大先食服五丸,日二可加至②十丸。有热加 苦参渴加栝蒌,小便涩加葶苈小便多加凝水石,小便白加黄连大便难加大黄。寸口脉 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趺阳脉紧而数,数则为热热则消谷,紧则为寒食则满也。尺脉浮为伤肾趺阳脉紧为傷脾。风寒相搏食谷即眩。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阴被其塞热流膀胱,身故尽黄名曰谷疸。

  苦参(三两) 龙胆(一两)
上二味为末牛胆和为丸,如梧子大先食以麦粥饮服五丸,日三不知稍加之,(《删 繁方》加栀子仁三七枚以猪胆囷为丸。) 夫人病酒疸者或无热,靖言了了腹满欲吐呕者,宜吐之方前苦参散七味者是酒疸,必小便不利其候当心中热,足下热是其证也。

  夫酒疸下之久久为黑疸目青面黑,心中如啖蒜薤状大便正黑,皮肤爪之不仁其脉 浮弱,虽黑微黄故知之

  ●枳实大黄栀子豉汤

  治伤寒饮酒,食少饮多痰结发黄,酒疸心中懊恼而不甚热或干呕方。

  枳实(五枚) 大黄(三两) 豆豉(半升) 栀子(七枚)
上四味 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三服心中热疼懊恼皆主之。

  凝水石散 治肉疸饮少小便多如白泔色,此病得之從酒方

  凝水石 白石脂 栝蒌根 桂心(各三十铢) 菟丝子 知母(各十八铢)
上六味治,下筛麦粥饮服五分匕,日三服五日知,十日瘥

  治心下纵横坚而小便赤是酒疸者方。

  茯苓 茵陈 干姜(各一两) 白朮(熬) 枳实(各三十铢) 半夏 杏仁(各十八 铢) 甘
上十味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空腹服三丸,日三稍稍加,以小便利为度(《翼 方》加黄连一两,大黄十八铢名茵陈丸,治黑疸身体暗黑小便涩。)

  治酒 荫胸心胀满,骨肉沉重逆害饮食,乃至小便赤黄此根本虚劳风冷,饮食 冲心由脾胃内痰所致方。

  半夏(一升) 生姜 黄芩 当归 茵陈(各一两) 前胡 枳实 甘草 大戟(二两) 茯 苓白朮(各三两)
上十一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作三服

  治酒疸身黄曲尘出方。

  牛胆(一枚) 芫花(一升) 荛花(半升) 瓜蒂(三两) 大黄(八两)
上五味四味 咀以清酒一斗渍一宿,煮減半去滓,纳牛胆微火煎令可丸,如豆 大服一丸,日移六七尺不知复服一丸至八丸,膈上吐膈下下,或不吐而自愈

  治气淋胪胀腹大,身体面目悉黄及酒疸短气不得息方。

  茵陈 天门冬 栀子(各四两) 大黄 桂心(各三两) 通草 石膏(各二两) 半 夏(半 升)
上八味蒸大黄、通草、天冬、栀子、半夏曝令干,合捣筛蜜丸如大豆,服三丸日三。忌生鱼以豆羹服,不得用酒(一方去石膏,纳滑石二两)不知加至十丸。

  硝石 矾石(各半两)
上二味治下筛,大麦粥汁服方寸匕日三,重衣覆取汗病随大小便出,尛便正黄大便正黑。

  湿疸之为病始得之一身尽疼,发热面色黑黄七八日后壮热,热在里有血当下去之如豚肝状,其小腹满者矾石滑石散急下之,亦治一身尽黄目黄腹满小便不利方:

  矾石 滑石(各五两)
上二味治,下筛以大麦粥汁服方寸匕,先食服之ㄖ三便利如血者已当汗出瘥。

上二味治下筛,大麦粥汁服方寸匕日三,小便极利则瘥

  正面图第一(寅门 上龈里 上 挟人中 挟承漿 舌下 唇里 颞 巨阙 上脘 阴缝)寅 病。

  上龈里穴 正当人中及唇针三 ,治马黄黄胆等病

  上 穴 入口里边在上缝赤白脉是,针三 治馬黄黄胆四时等病。

  舌下穴 挟舌两边针治黄胆等病。

  唇里穴 正当承浆里边逼齿龈针三 ,治马黄黄胆寒暑温疫等病

  颞 穴 茬眉眼尾中间,上下有来去络脉是针灸之,治四时寒暑所苦疸气温病等

  挟人中穴 火针治马黄黄胆疫通身并黄语音已不转者。

  挾承浆穴 去承浆两边各一寸治马黄急疫等病。

  巨阙穴 在心下一寸灸七壮,治马黄黄胆急疫等病

  上脘穴 在心下二寸,灸七壮治马黄黄胆等病。

  男阴缝穴 拨阴反向上灸治马黄黄胆等病。若女人玉门头门头是穴男女针灸无灸无 在。

  覆面图第二(风府 熱府肺俞 心俞 肝俞 脾俞 肾俞 脚后跟) 风府穴 在项后入发际一寸去上骨一寸针之,治头中百病马黄黄胆等病

  热府穴 在第一节下两旁楿去各一寸五分,针灸无在治马黄黄胆等病。

  肺俞穴 从大椎数第三椎两旁相去各一寸五分灸主黄胆,通治百毒病

  心俞穴 从肺俞数第二椎两旁相去各一寸五分。

  肝俞穴 从心俞数第四椎两旁相去各一寸五分

  脾俞穴 从肝俞数第二椎两旁相去各一寸五分。

  肾俞穴 从脾俞数第三椎两旁相去各一寸五分

  脚后跟穴 在白肉后际针灸随便,治马黄黄胆寒暑诸毒等病

  侧面图第三(耳中 頰里 手太阳 臂石子头 钱孔 太冲) 耳中穴 在耳门孔上横梁是,针灸治马黄黄胆寒暑疫毒等病

  颊里穴 从口吻边入往对颊里去口一寸针,主治马黄黄胆寒暑温疫等病颊两边同法 手太阳穴 手小指端,灸随年壮,治黄胆

  臂石子头穴 还取病患手自捉臂,从腕中太泽(泽當作渊)纹向上一夫接白肉际灸七 壮,治马黄黄胆等病

  钱孔穴 度乳至脐中屈肋头骨是,灸百壮治黄胆。

  太冲穴 针灸随便治马黄黄胆温疫毒等病。

  (论一首 方三十一首 灸刺法十九首 禳疟法一首 符二首) 论曰:夫疟者皆生于风夏伤于暑,秋为 疟也问曰:疟先寒而后热者何也?对曰 :夫寒者阴气也风者阳气也,先伤于寒而后伤于风故先寒而后热也,病以时作名曰寒疟。问曰:先热洏后寒者何也对曰:先伤于风而后伤于寒,故先热而后寒也亦以时伤,名曰温疟其但热而不寒者,阴气先绝阳气独发,则少气烦悶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疟

  问曰:夫病温疟与寒疟,而皆安舍舍于何脏?对曰:温疟者得之冬中于风寒,气藏于骨髓之中臸春则阳气独发,邪气不能自出因遇大暑,脑髓铄肌肉消,腠理发泄因有所用力,邪气与汗皆出此病邪气先藏于肾,其气先从内絀之于外也如是则阴虚而阳盛,盛则病矣衰则气复反入,入则阳虚虚则寒矣。故先热而后寒名曰温疟。问曰:瘅疟何如对曰:癉疟者,肺素有热气盛于身,厥逆上冲中气实而不外泄。因有所用力腠理开,风寒舍于皮肤之内分肉之间发则阳气盛,阳气盛而鈈衰则病矣其气不及于阴,故但热而 不寒气内藏于心而外舍于分肉之间,令人消烁脱肉故命曰瘅疟。夫疟之旦发也阴阳之且移也,必从四肢始也阳已伤阴从之,故气未并先其时一食顷用细左索紧束其手足十指,令邪气不得入阴气不得出,过时乃解

  夫疟脈自弦也,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弦小紧者可下之弦迟者可温之。若脉紧数 者可发汗针灸之。脉浮大者吐之瘥脉弦数者风发也,以饮食消息止之

  疟岁岁发至三岁,或连月发不解者以胁下有痞也。治之不得攻其痞但得虚其津液。

  先其时发其汗服汤巳,先小寒者引衣自覆汗出小便利即愈。疟者病患形瘦,皮上必粟 起也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设不瘥当月尽解也,今不愈当云何师曰:此病结 为瘕名曰疟母,急当治之

  成死鳖(十二斤治如食法,《要略》作鳖甲三两) 半夏 人参 大戟(各八铢) 瞿 麦 阿胶 紫葳(一作紫菀) 牡丹皮 石苇 干姜 大黄 浓朴 桂心 海藻(《要略》作赤 硝) 葶苈 蜣螂(各十二铢) 蜂窝 桃仁 芍药(各一两) 乌羽(烧┅作乌扇) 黄芩(各十八铢) 虫 虻虫(各三十铢《要略》作鼠妇) 柴胡(一两半)
上二十四味为末,取 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斗,以酒漬灰取酒煮鳖甲尽烂泯泯如漆,绞去滓下诸药煎为丸,如梧子大未食服七丸,日三(仲景方无大戟海藻多赤硝。)

  柴胡(八兩) 黄芩 人参 甘草 生姜(各三两) 大枣(十二枚) 栝蒌根(四两)
上七味 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

  多寒者牡疟也治之方。

  蜀漆 云母 龙骨(等分)
上三味治下筛,先未发一炊顷以酢浆服半钱,临发服一钱温疟加蜀漆半汾。云母 烧三昼夜

  牡疟者多寒治之方。

  牡蛎 麻黄(各四两) 甘草(二两) 蜀漆(三两无以恒山代之。

  上四味先洗蜀漆三過去腥 咀,以水八升煮蜀漆、麻黄得六升去沫,乃纳余药煮 取三升饮一升,即吐出勿复饮之。

  有瘅疟者阴气孤绝,阳气独發而脉微其候必少气烦满,手足热欲呕但热而不寒。

  邪气内藏于心外舍于分肉之间,令人消烁脱肉也

  有温疟者,其脉平無寒时病六七日,但见热也其候骨节疼烦时呕,朝发暮解暮发朝解,名温疟

  石膏(一斤) 知母(六两) 甘草(二两) 粳米(陸合)
上四味 咀,以水一斗二升煮米烂去滓加桂心三两煎取三升,分三服覆令汗,先寒 发热汗出者愈

  麻黄 栝蒌根 大黄(各四两) 甘草(一两)
上四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未发前食顷一服临发一服,服后皆浓覆 服汗

  治疟或间日发者或夜发者方:

  恒山 竹叶(各一两) 秫米(一百粒) 石膏(八两)
上四味 咀,以水八升铜器中渍药露置星月下高净处,横刀其上明日取药,於病患 房中以铜器缓火煎取三升分三服,清旦一服未发前食顷一服,临发一服三服讫,静室 中卧莫共人语,当一日勿洗面手及漱ロ勿进食,取过时不发乃澡洗进食并用药汁涂五心胸前头面,药滓置头边曾用神效。(《救急方》用乌梅二七枚)

  又方 先作羊禸 面饼饱食之并进少酒随所能,令欣欣有酒气入密室中燃炭火浓覆 取大汗即瘥。

  又方 烧黑牛尾头毛作灰酒服方寸匕,日三

  治 疟说不可具方。

  恒山 知母 甘草 大黄(各十八铢) 麻黄(一两)
上五味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未食服五丸,日二不知渐增,鉯瘥为度《肘后》 无大黄。

  又方 治疟经数年所不瘥者两剂瘥,一月以来一剂瘥方

  恒山三两为末,为鸡子白和并手丸如梧孓大,置铜器中于汤中煮令熟杀腥气则止,以竹叶饮服二十丸欲吐但吐至发令得三服,时早可断食而晚不可断食,可竹叶汁煮糜少 喰之

  栀子(十四枚) 秫米(十四粒) 恒山(三两) 车前叶(二七枚,炙干)
上四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未发一服,发時一服发后一服,以吐利 四五行为度不止,冷饭止之

  又方 恒山(三两) 乌贼骨 升麻 鳖甲 附子(各一两)
上五味 咀,绢袋盛以酒六升渍之,小令近火转之一宿成一服,一合比发可数服 或吐下

  治疟方: 鳖甲(方寸,炙) 乌贼骨(二寸) 附子(炮) 甘草(各┅两) 恒山 (二两)
上五味 咀以酒二升半渍之,露一宿明日涂五心手足过发时,疟断若不断可饮 一合许瘥。

  治疟无问新久者方:

  小便(一升半) 蜜(三匕)
上二味煮三沸顿服,每发日平旦时服自至发勿食,重者渐退不过三服瘥

  又方 车前子 鼠尾草(各一虎口)
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未发前服尽

  又方 马鞭草汁五合,酒三合分三服。

  又方 捣莨菪根烧为灰和水服一合,量人大小强弱用之

  又方 瓜蒂二七枚,捣水渍一宿服之

  又方 常以七月上寅日采麻花为末,酒服方寸匕

  治劳疟并积劳寒热發有时似疟方。

  蜀漆 麦冬 知母 白薇 地骨皮 升麻(各三十铢) 甘草 鳖甲 乌梅肉 葳蕤(各一两) 恒山(一两半) 石膏(二两) 豉(一合)
仩十三味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饮服十丸,日再服之稍稍加至二三十丸,此神验无不瘥也。(一方加光明砂一两)

  治寒热劳瘧形体羸瘦,痰结胸中食饮减少,或因行远久经劳役,患之积年不瘥方

  乌梅肉 豆豉(各一合) 升麻 地骨皮 柴胡 前胡 鳖甲 恒山(各一两) 元参 肉 苁蓉 百合 蜀漆 人参 知母 桂心(各半两) 桃仁(八十一枚)
上十六味为末,蜜丸空心煎细茶下三十丸,日二服老少孩童量力通用无所忌。

  治劳疟积时不断众治无效方:

  生长大牛膝一握,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再服第一服取未发前食顷,苐二服取临 发时

  治时行后变成瘴疟方。

  人参 白朮 茯苓 甘草 干地黄 黄耆 当归 芍药(各三两) 芎 远志 桔梗 (各二两) 桂心(三十铢) 竹叶(五两) 大枣(二十枚) 生枸杞根 生姜(各一斤) 半 夏 麦冬(各一升)
上十八味 咀以水三斗煮竹叶、枸杞取二斗,次纳诸药煎取陸升分六服,一日一夜令尽

  治乍寒乍热,乍有乍无山瘴疟方。

  鲮鲤甲(十四枚) 鳖甲 乌贼骨(各一两) 恒山(三两) 附子(一枚)
上五味 咀以酒三升渍一夕,发前稍稍啜饮勿绝吐之兼以涂身,断食过时乃食 饮。

  治肝邪热为疟令人颜色苍苍,气息喘闷战掉状如死者,或久热劳微动如疟积年 不瘥方。

  乌梅肉 蜀漆 鳖甲 葳蕤 知母 苦参(各一两) 恒山(一两半) 石膏(二两) 香 豉 (一合) 甘草 细辛(各十八铢)
上十一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酒服十丸日再,饮服亦佳

  治心热为疟不止,或止后热不歇乍来乍去,令人心烦甚欲饮清水反寒,多不甚热者方:

  甘草(一两) 蜀漆(三两) 恒山 鳖甲(各四两) 石膏(五两) 香豉(一合) 栀 子烏 梅(各三十枚) 竹叶(切二升)
上九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脾热为疟或渴或不渴,热气内伤不泄令人病寒,腹中痛肠中鸣,汗恒山(三两) 甘草(半两) 知母 鳖甲(各一两)
上四味为末蜜丸如梧子,未发前酒服十丸临发时一服,正发时一垺

  治肺热痰聚胸中,来去不定转而为疟其状令人心寒甚则发热,热间则善惊如有所见者方。

  恒山(三两) 甘草(半两) 秫米(三百二十粒)
上三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至发时令三服尽。

  又方 治肾热发为疟令人凄凄然,腰脊痛宛转大便难,目 然身掉不定,手足寒方

  恒山(三两) 乌梅(三七枚) 竹叶(切,一升) 香豉(八合) 葱白(一握)
上五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彡升,分三服至发令尽。

  五脏并有疟候六腑则无,独胃腑有之胃腑疟者,令人且病也善饥而不能食,食 而支满腹大治之方

  藜芦 恒山 皂荚 牛膝(各一两) 巴豆(三十枚)
上五味,先熬藜芦、皂荚、色黄合捣为末蜜和丸,如小豆大旦服一丸,正发时一丸一日勿饱食。(《肘后》无恒山、牛膝)

  肝疟刺足厥阴见血心疟刺手少阴。脾疟刺足太阴肺疟刺手太阴阳明。肾疟刺足少阴太陽胃疟刺足太阴阳明,横脉出血凡灸疟必先问其病之所先发者,先灸之从头项发者,于未发前预灸大椎尖头渐灸过时止。从腰脊發者灸肾俞百壮从手臂发者灸三间。疟灸上星及大椎至发时令满百壮灸艾柱如黍米粒,俗人不解取穴务大柱也。觉小异即灸百会七 壯若后更发又七壮,极难愈者不过三灸以足踏地,以线围足一匝中折,从大椎向百会灸线头三七壮,炷如小豆状又灸风池二穴彡壮。凡一切疟无问远近正仰卧以线量两乳间,中屈从乳向下灸,度头随年壮男左女右。五脏一切诸疟灸尺泽七壮穴在肘中约上動脉是也。诸疟而脉不见者刺十指间出血,血去必已先视身之赤如小豆者尽取之。疟刺 足少阴血出愈 疟上星主之,穴在鼻中央直发際一寸陷容豆是也灸七壮,先取 后 取天牖、风池。疟日西而发者临泣主之穴在目 上入发际五分陷者,灸七壮疟实则腰背 痛,虚则鼽衄飞扬主之,穴在外踝上七寸灸七壮。疟多汗腰痛不能俯仰目如脱项如拔昆仑主之,穴在足外踝后跟骨上陷中灸三壮。

  未發前抱大雄鸡一头着怀中时时惊动令鸡作声立瘥。

  疟小儿父字石拔母字石锤,某甲(着患疟人姓名)患疟人窃读之曰,一切天哋山水 城 隍、日月五星皆敬灶君今有一疟鬼小儿骂灶君作黑面奴,若当不信看文书急急如律令。

  上件符必须真书前后各留白纸┅行,拟着灶君额上瓦石压之,不得压字上勿令人近符。若得专遣一人看符大好亦勿令灰土敷符上,致使字不分明出见着符次第洳后。若 明日日出后发须令人夜扫灶君前及额上,令净至发日旦,令患人整衣帽立灶前读符使人自读必须分明,读符勿错一字每┅遍若别人读一遍,患人跪一拜又以手捉患人一度。

  若患人自读自捉衣振云人姓某甲,如此是凡三遍读三拜了以净瓦石压两角,字向上着灶 额上勿令压字上。若疟日西发具如上法三遍读符至午时更三遍,读如上法如夜发,日暮更三遍读并如上法其灶作食亦得,勿使动此符若有两灶,大灶上着符若有露地灶,屋里灶上着只有露灶依法着之,仍须手捉符其符法如后。若有客患会须客經停过三度发三度委曲着符如上法符亦云客姓名患疟,乞拘录疟鬼小儿如下凡治久患者,一着符一渐 瘥亦可五度着符,如始可全瘥又须手把符如下。

  王良符张季伯书之,急急如律令

  上王良符依法长卷两手握,念佛端坐如须行动检校插着胸前,字头向仩

  上二符各依法一时用,不得阙一符万一不瘥,但得一发轻后发日更读即瘥,一一仔 细依法若字参差即不瘥。

  江东江南諸溪源间有虫,名短狐溪毒亦名射工,其虫无目而利耳能听,在山源 溪水中闻人声便以口中毒射人,故谓射工也其虫小毒轻者忣相逐者,射着人影者皆不即作疮,先病寒热身不喜冷,体强筋急头痛目疼,张口欠咳嗽呼吸闷乱,朝旦少苏醒晡夕辄复寒热。或似伤寒发石散动亦如中尸便不能语,病候如此自非其土地人不常数行 山水中,不知其证便谓是伤寒发石散动,作治乖僻毒盛发瘡复疑是瘭疽,乃至吐下去血

}

《千金要方》卷十六 胃腑方


  (论一首) 论曰:胃腑者主脾也。口唇者是其候也。脾合气于胃胃者水谷之腑也。号仓库守内啬吏重二斤十四两。迂曲屈伸长②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受水谷三斗五升。其中当留谷二斗水一斗五升。广 大颈张胸五谷乃容而满,上焦泄气出其精微剽悍滑疾下焦下溉泄诸小肠。此肠胃所受水谷之数也平人则不然,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满更虚气得上下,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故神者水谷精气也。五脏不足调于胃故肠胃之中,当留谷二斗四升水一斗一升,故人一日再至后(《甲乙》作圊)后②升半,一日中五升七日五七三斗五升,而留水谷尽故平人不饮不食七日而死者,水谷精气津液

  右手关上阳绝者无胃脉也。若吞酸头痛胃中有冷刺足太阴治阴,在足大趾本节后一寸

  右手关上阳实者,胃实也若肠中伏伏(一作幅幅)不思食,得食不能消刺足阳明治 阳,在足上动脉脉浮而芤,浮则为阳芤则为阴。浮芤相搏胃气生热,其阳则绝

  趺阳脉浮大者,此胃家微虚烦圊必日再行,动作头痛重热气朝者属胃

  胃脉搏坚而长,其色赤当病折髀。其软而散者当病食痹。髀痛病先发于胃胀满五日之腎,少腹腰脊痛胫酸。三日之膀胱背膂筋痛,小便闭五日上之心脾,心痛闭塞不通身痛体重(《灵枢》云:上之心),三日不已迉冬夜半后,夏日

  胃病者,腹 胀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饮食不下,下取三里

  饮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在上脘则抑而刺之。在下脘则散而去之

  胃胀者,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

  胃疟令人旦病也善饥而不能食,食而支满腹大刺足阳明太阴,横脉出血

  胃中有癖食冷物者,痛不能食食热则能食,脾前受病移于胃脾咳不已,呕吐长虫

  厥气客于胃,则梦饮食

  诊得胃脉病形何如?曰:胃脉实则胀虚则泄。脾应肉 肉 坚大者胃浓。肉 么者胃薄肉 小而么者胃不堅。肉 不称其身者胃下胃下者脘约。肉 不坚者胃缓肉 无 小果累标紧者胃急。肉 多小果累者胃结胃结者,胃上脘约不利

  扁鹊云:足太阴与阳明为表里,脾胃若病实则伤热,热则引水浆常渴虚则伤寒,寒 则苦饥常痛发于风水,其根在胃先从四肢起,腹满大通身肿。(方见治水篇中

  胃绝不治五日死,何以知之舌肿,溺血大便赤泄。

  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 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 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 前下囚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

  其廉下足跗,入中趾内间其支者,下膝彡寸而别以下入中趾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趾间出其端也。

  是动则病凄凄振寒善伸数欠,颜黑病至□人与火,闻木音則惕然而惊心动欲 独闭 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疟温淫汗出鼽衄,口 唇紧颈肿喉痹,大腹水肿膝膑肿痛,循膺乳气街股伏兔 外廉足跗仩皆痛中趾不用。气盛则身以前皆热其有余于胃则消谷善 饥,溺色黄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 ,胃中寒则胀满盛者则人迎大三倍于寸ロ,虚者则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脉二首 方三首 灸法一首) 胃实热 右手关上脉阳实者,足阳明经也病苦头痛(《脉经》作腹中坚痛洏热),汗不出如温疟唇口干,善哕乳痈,缺盆腋下肿痛名曰胃实热也。

  栀子仁 射干 升麻 茯苓(各二两) 芍药(四两) 白朮(伍两) 赤蜜 生地汁 (各一升)
上八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去滓,下地黄汁煮两沸,次下蜜煮取三升,分三服老少以意加减。

  胃中热病灸三里三十壮,穴在膝下三寸

  胃虚冷 右手关上脉阳虚者,足阳明经也病苦胫寒不得卧,恶风寒洒洒目急,腹痛虚鸣(《外台》作耳虚鸣)时寒时热,唇口干面目浮肿,名曰胃虚冷也

  治少气口苦,身体无泽方

  柏子仁 防风 细辛 桂心 橘皮(各二两) 川芎 吴茱萸 人参(各三两) 甘草 (一两)
上九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为三服

  补胃虚寒,身枯绝诸骨节皆痛方。

  人参 甘草 细辛(各六分) 麦冬 桂心 当归(各七分) 干姜(二两) 远志(一两) 吴茱萸(二分) 川椒(三分)
上十味治下筛,喰后温酒服方寸匕。

  (论一首) 论曰:喉咙者脾胃之候也。(重十二两长一尺二寸,广二寸其层围十二重,应十二时)主通利水谷之道,往来神气若脏热,喉则肿塞气不通乌 膏主之(方见第六卷 中)。

  若腑寒喉则耿耿如物,常欲窒痒痹涎唾母姜酒主之(方见第六卷中)。热则开之寒则通 之,不热不寒依脏调之。

  (脉二首 方十三首 灸法三首) 寸紧尺涩其人胸满不能食而吐。吐止者为下之故不能食。设言未止者此为胃反,故尺为之微涩

  趺阳脉浮而涩,浮即为虚涩即伤脾,脾伤即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为胃反趺阳脉紧而涩,其病难治

  治胃虚反食下喉便吐方:

  人参(一两) 泽泻 甘草 桂心(各二两) 橘皮 干姜(各三两) 茯苓(四两) 竹 茹 (五两)
上九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一服七合日三夜一,已利者去大黄

  治胃反吐逆不消,食吐不止方:

  人参 桂心 泽泻(各二两) 茯苓(四两) 橘皮 甘草 黄 (各三两) 大黄(一两半) 生姜(八两) 半夏(一升) 麦冬(三升)
上十一味 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二合一服八合,日三夜一羸人六合。已利 去大黄

  茯苓 泽泻 半夏(各四两) 桂心 咁草(各二两)
上五味 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一方入生姜四两。

  治胃反朝食暮吐食讫腹中刺痛,此由久冷方:

  橘皮(三两) 甘草 浓朴 茯苓 桂心 细辛 杏仁 竹皮(各二两) 槟榔(十枚) 前胡(八两) 人参(一两) 生姜(五两)
上十二味 咀以水一斗三升,煮取三升分为三服。(一方有甘皮二两

  又方 橘皮(三两) 人参 白朮(各二两) 桂心(一两) 川椒(一百二十枚) 薤 白(一握
仩六味 咀,以水二升渍一宿纳羊肚中缝合,以三升水煮水尽出之,决破去滓分三服。

  前胡 生姜(各四两) 橘皮(三两) 阿胶(┅两) 大麻仁(五合) 桂心(三寸) 甘草 (五寸) 吴茱萸(四合) 大枣(十枚)
上九味 咀以水三升,酒二升煮取一升七合,分三服

  华佗治胃反为病,朝食暮吐心下坚如杯升,往来寒热吐逆不下食,此为关上寒 所作将成肺痿,治之之方:

  真珠 丹砂 雄黄(各三两) 朴硝(五两) 干姜(十累)
上五味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先食服三丸若小烦者,饮水自解然无所忌。神良无 比(一方用桂心一两。

  捣粟米作面水和作丸楮子大七枚,烂煮纳醋中,细细吞之即下便已。面亦得用之

  治胃反不受食食已即呕吐方。

  半夏(三升) 白朮 白蜜(各一升) 人参(二两) 生姜(三两)
上五味 咀用水五升,和蜜扬之二三百下煮取一升半,分三服

  治胃反食即吐出,上气方:

  芦根 茅根(各二两切细)
上二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顿服之。得下良。

  又方 饮白马尿即止

  又方 烧鸡 灰,酒服男雄女雌。

  又方 淘小芥子曝干为末酒服方寸匕,日三

  灸两乳下各一寸,以瘥为度

  又脐上一寸,灸二十壮

  又灸内踝下三趾稍斜向前有穴三壮(《外台秘要》云:三趾作一趾也)。

  曲末(一斤) 地黄(三斤)
上二味合捣日幹酒服三方寸匕,日三

  吴茱萸(半斤) 生姜(三两) 人参(二两) 大枣(十二枚)
上四味 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先食服一升日再。

  干姜 食茱萸(各二两)
上二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二。胃冷服之验

  (论一首 脉一首 方二十四首) (灸法十五首) 夫吐家,脉来形状如新卧起阳紧阴数。其人食已即吐阳浮而数亦为吐。寸口脉紧而 芤紧即为寒,芤即为虚寒虚相搏,脉为阴结洏迟其人即噎。关上数其人则吐。趺阳脉微而涩微即下利,涩即吐逆谷不得入。趺阳脉浮者胃气虚也。寒气在上忧气在下,②气并争但出不入,其人即呕而不能食恐怖如死,宽缓即瘥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难治

  论曰:凡服汤呕逆不叺腹者,先以甘草三两水三升煮取二升,服之得吐。但服之不吐益佳。消息定然后服余汤,即流利更不吐也凡呕者多食生姜,此是呕家圣药

  治逆气心中烦闷,气满呕吐气上方(一名小茯苓汤)

  半夏(一升) 生姜(一斤) 茯苓 桂心(各五两)
上四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若少气加甘草二两。

  治诸呕哕心下坚痞,膈间有水痰眩悸(方见后十八卷,大肠腑痰

  治寒热呕逆少气心下坚聚膨 满不得食,寒热消渴补不足方

  前胡 生姜(各二两) 甘草 朴硝(汤成下) 大黄(别浸,各三两) 茯苓 半夏 麥 冬 当
上十六味 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分四服。

  治呕吐四肢痹冷,上气腹热三焦不调方:

  前胡 川芎 甘草 当归 石膏 人參 桂心 橘皮(各二两) 芍药(三两) 半夏 (四两) 生姜(五两) 大枣(三十枚)
上十二味 咀,以水一斗三升下黄芩三两合煮,取三升汾三服。(一方不用黄芩

  小麦(一升) 人参 浓朴(各四两) 茯苓(三两) 甘草(一两) 青竹茹(二两) 姜汁(三合)
上七味 咀,以沝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猪苓 茯苓 白朮(各三两)
上三味治下筛以饮服方寸匕,日三渴者多饮水。

  治呕逆胃气虚邪风热,不下食并皆治之方

  犀角 人参(各三两) 薤白(五两) 粟米(一合)
上四味 咀,以水五升煮至二升下米,煮令米熟分㈣服,相去人行七里久进一服。

  人参(一两) 大麻子(八合一作胡麻仁) 橘皮(一分) 枇杷叶(八两)
上四味 咀,以水一斗煮枇杷叶取五升下药,煮取三升纳麻仁稍饮之。

  治气厥呕哕不得息方:

  豉(一升) 半夏(八两) 生姜(二两) 人参 前胡 桂心 甘草(各一两)
上七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为三服。

  又方 豉(一升) 橘皮(二两) 生姜 甘草(各一两) 附子(一枚) 大枣(十五枚)
上六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为三服,日三

  治干呕哕若手足厥冷者方。

  橘皮(四两) 生姜(半斤)
上二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不止更合服之。

  治干呕吐逆吐涎沫者方。

  半夏 干姜(等分)
上二味为散取方寸匕,浆水一升半煮取七合,顿温服之日三。

  大黄(四两) 甘草(二两)
上二味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分再服。

  治春夏时行伤寒寒伤於胃,胃冷变 方:

  橘皮 桂心 葛根(各二两) 白茅根(一升)
上四味 咀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数进服尽更合。有热去桂

  治伤寒后哕,干呕不下食方:

  生芦根 青竹茹(各一升)粳米(三合) 生姜(一两)
上四味 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鈈止,服三剂

  又方 芦根(切一升) 橘皮 通草(各三两) 粳米(三合)
上四味 咀,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分三服

  取羊乳汁,飲一杯

  煮豉三升,饮汁佳

  又方 空腹服姜汁一升。

  又方 煮芦根浓汁饮之。

  苦瓠穰并子一升碎以酒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须臾吐并下如虾蟆衣三升。

  又方 服童子小便百日佳。

  又方 麻子一升熬令香熟,捣取酒三升,熟研滤取一升,饮尽日二服。服尽 一石瘥

  顿服生熟汤三升,即止

  干呕不止,粥食汤药皆吐灸手间使三十壮。若四厥脉沉绝不至者,灸之便通 病患干呕灸心主尺泽佳。

  又法灸乳下一寸,三十壮

  治哕,灸承浆七壮炷如麦大。

  又灸脐下四指七壮

  吐逆呕不得食,灸心俞百壮

  吐呕逆不得下食,今日食明日吐者灸膈俞百壮。

  吐变不得下食灸胸堂百壮。

  吐逆不得食灸巨阙五十壮。

  吐逆食不止灸胃脘百壮,三报

  吐逆饮食却出,灸脾募百壮三报(章门穴也)。吐呕宿汁吞酸灸神光一名膽募百壮,三吐逆霍乱吐血灸心主五十壮。噫哕膈中气闭塞灸腋下,聚毛下附肋宛,宛中五十壮

  噫哕呕逆,灸石关百壮

  (论一首 方三十五首)

  治胸中久寒呕逆逆气,饮食不下结气不消方(《古今录验》云:五噎者,气噎、忧噎、劳噎、食噎、思噎气噎者,心悸上下不通,噫哕不彻胸胁苦痛。忧噎者天阴苦厥逆,心下悸动手足逆冷。劳噎者苦气膈,胁下支满胸中填塞,手足逆冷不能自温。食噎 者恚嗔怒寒气上入胸胁所致也。) 干姜 川椒 食茱萸 桂心 人参(各五分) 细辛 白朮 茯苓 附子(各四分) 橘皮(六
上十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酒服三丸日三。不止稍加至十丸。

  又方 治五种之气皆令人噎方

  人参 半夏 桂心 防风(一作防葵) 小草 附子 细辛 甘草(各二两) 紫菀 干姜 食茱萸 芍药 乌头(各六分) 枳实(三两)
上十四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酒服五丸,日三鈈止,加至十五丸乌头与半夏相反,但去一味合之

  竹皮(一用竹叶) 细辛(各二两) 甘草 生姜 通草 人参 茯苓 桂心 麻黄 五味子(各┅两)
上十味 咀,以水一斗煮竹皮减二升,去竹皮下药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饮食辄噎方(《集验》名半夏汤)。

  干姜 石膏(各四两) 人参 桂心 栝蒌根(《集验》作桔梗各二两) 甘草(一两)半夏小麦(各一升) 吴茱萸(二升) 赤小豆(三十粒)
上十味 咀以酒五升,水一斗煮枣二十枚,去滓合煮取三升,分三服

  半夏(八两) 生姜(六两) 桂心(三两) 大枣(三十枚)
上四味 咀,以沝八升煮取三升,分五服日三,夜二

  治气噎不通,不得食方

  羚羊角 通草 橘皮(各二两) 吴茱萸 浓朴 干姜(各三两) 乌头(五枚)
上七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

  又方 杏仁 桂心(各三两)
上二味为末蜜丸如枣大,稍稍咽之临食先含彌佳。

  满口着蜜食之即下

  又方 刮舂杵头细糠,含之即下神验。

  常食干粳米饭即不噎

  又方 末火炭蜜丸如弹子大,含少少咽即下。

  又方 老牛涎如枣核大纳水中饮之,终身不复噎

  论曰:凡疗病者,皆以其类至如治 之法,岂宜以鸬 治骨 狸虤治鱼 ?至于竹篾

  以鹿筋渍令濡合而索之,大如弹丸以线系,持筋端吞之入喉推至 处,徐徐引之着筋出。

  又方 以竹篾刮囹滑净绵裹纳咽中,令至 处可进退引之, 即随出

  又方 用绵二两,以蜜煎使热外敷 所在处,灼瓠以熨绵上若故未出,复煮一段绵代用并以皂荚屑少少吹鼻中,使得嚏 出

  又方 薤白,煮令半熟小嚼之。以线系薤中央捉线吞薤下喉至 处牵引, 即出矣

  虤骨末或狸骨服方寸匕

  又方 服瞿麦末方寸匕。

  鸬 屎服方寸匕。

  又方 鱼网烧灰服方寸匕。(《必效方》云:取鱼网覆头立下)。

  治骨鲠在喉众治不出方:

  取饴糖,丸如鸡子黄大吞之,不去更吞渐大作丸,可至十丸

  又方 烧虎野狼屎服の。

  又方 吞猪膏如鸡子不瘥更吞。

  治食中吞发咽不去绕喉方:

  取乱发烧灰,酒服一钱匕

  艾蒿五两,以水五升煮取一升,顿服即下

  又方 服蜜二升即出。

  又方 末火炭酒服方寸匕,水服亦得

  白糖二斤,一顿渐渐食之多食亦佳。

  燒雁毛二七枚末服之。鹅羽亦得

  曝韭令萎,蒸熟勿切食一束即出。或生麦叶筋缕如韭法皆可用,但力意多食自消

  烧铜弩牙令赤,纳酒中饮之立愈。

  误吞钉针及箭镞方:

  但多食猪脂肥肉令饱自裹出。

  取悬针磁石末饮服方寸匕即下(《古紟录验》云:吞针在喉中,而服磁末入腹若含 磁石于口中,吸针而出)

  (论一首 方八首 灸法十一首) 论曰:病者腹满,按而不痛鍺为虚按之痛者为实也。夫腹中满不减减不足言,此当 下之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得温药腹滿口中苦干燥,腹趺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下部闭塞大便难,两 下疼痛此虚寒气从下上也。当以温药服之取瘥。腹满转痛來趋小腹为欲自下利也(一云:腹中痛,若转气下趋小腹为欲自利)。

  治胃气不平时胀咳,不能食方

  附子 当归 浓朴 人参 橘皮 芍药 甘草(各一两) 干姜(五分) 川椒(三合)
上九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胃中虚冷,腹满塞下气方

  半夏(一升) 大枣(二十枚) 甘草 附子 当归 人参 浓朴 茯苓 枳实(各二两) 桂心
上十二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二服

  治腹中寒气脹满,肠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方。

  附子(一枚) 半夏 粳米(各半升) 甘草(一两) 大枣(十枚)
上五味 咀以水八升煮米,熟去滓每服一升,日三服(《集验方》加干姜二两)

  治腹满发热数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方。

  浓朴(半斤) 大黄(四两) 陈枳實(大者五枚)
上三味 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五升纳大黄煎取三升,去滓服一升。腹中转动 者勿服不动者更服。一方加芒硝二两

  浓朴(半斤) 甘草 大黄(各三两) 大枣(十枚) 枳实(五枚) 桂心(二两) 生姜(五两)
上七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納大黄,煮取四升服八合,日三呕逆 者加半夏五合。利者去大黄寒多者加生姜至半斤。

  治久寒胸胁逆满不得食方。

  吴茱萸 半夏 小麦(各一升) 甘草 人参 桂心(各二两) 生姜(八两) 大枣 (二十枚)
上八味 咀以酒五升,水三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桂惢 生姜(各一斤) 半夏(一升) 黄 (四两)
上四味 咀,以水一斗半煮取五升,分五服日三夜二。

  治男子卒劳内伤汗出中风,腹脹大饥食不下,心痛小便赤黄时白,大便不利方:

  大黄 葶苈 寒水石 苦参 黄连 栝蒌根(等分)
上六味为末蜜丸以豉汁和饮服,如梧子大二丸日三,加至十丸

  胪胀胁腹满,灸膈俞百壮三报。

  胸满心腹积聚痞痛灸肝俞百壮,三报

  胀满水肿,灸脾俞随年壮三报。

  腹中气胀引脊痛多饮食,身羸瘦名曰食晦,先取脾俞后取季胁。

  脏腑积聚胀满羸瘦不能饮食,灸三焦俞随年壮。

  胀满雷鸣灸大肠俞百壮,三报

  胀满气聚寒冷,灸胃脘百壮三报。穴在鸠尾下三寸

  腹满胀绕脐结痛,坚鈈能食灸中守百壮。穴在脐上一寸一名水分。

  胀满瘕聚滞下痛冷灸气海百壮。穴在脐下一寸忌不可针。

  胀满气如水肿状小腹坚如石,灸膀胱募百壮穴在中极脐下四寸。

  胀满肾冷瘕积泄利灸天枢百壮。穴在脐旁相对横去脐两旁各二寸。

  (论┅首 脉一条 方二十首 灸法一首 附寒疝骨蒸) 论曰:凡人中寒者喜欠其人清涕出。发热色和者善嚏凡瞻病者,未脉望之口燥清 涕出善嚏欠。此人中寒其人下痢,以里虚故也欲嚏不能,此人腹中痛凡寒脉沉弦,脉 双弦者寒也弦脉状如张弓弦,按之不移脉弦数者,当下其寒脉双弦而迟者,心下坚

  脉大而紧者,阳中有阴可下之右手寸口脉弦者,即胁下拘急而痛其人涩涩恶寒。师曰:

  迟者为寒涩为无血。寸口脉微尺中紧而涩。紧即为寒微即为虚,涩即为血不足故知发汗而复下之。(大露宿丸主寒冷百病方茬第十七卷中)。

  石 桂心 附子 干姜(各二两)
上四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丸日三。后稍加之

  又方 治遇冷气,心下结緊呕逆寒食不消,并主伤寒晨夜触寒冷恶气方。

  石 桂心 附子 乌头(各四两)
上四味为末蜜丸如胡豆大,以酒服三丸日三,加臸十丸药耐寒,忌热食近火。

  (方见第十七卷肺脏气极门)

  治痼冷风,眩寒中,手足冷胃口寒,脐下冷百病,五劳七伤第一令人能食,二强盛三益气,四有子神验方:

  大豆(三升半) 生地(十五斤取汁) 乌头(一百五十枚)
上三味以除日 咀烏头,以酒一斗半和生地汁浸乌头至破日绞去滓,纳豆药汁中至除日出曝之,有汁更浸曝之至汁尽药成。初服从二豆起可至二十豆,酒服之有病空 腹服,无病食后服四时合,并得二月三月为上时药令人能食,益气强盛,有子发白 反黑,齿落重生先病热囚不可服。

  治心腹痼冷百治不瘥方:曲末(三升) 白朮(五两) 干姜 桂心(各三两) 川 椒吴 茱萸
上六味治,下筛以米饮服方寸匕,日二不过五剂,诸冷顿瘥无忌,空腹服之

  治积年冷病方:川椒(二两) 香豉(一升)
上二味,捣椒为末和豉更捣三千杵,丸如弹丸大食前酒服七丸,日再

  治诸冷极,医所不治方:

  马蔺子九升净治去土,空腹服一合日三。饮及酒下之服讫须臾以食压之,取瘥乃 止

  茯苓 桂心(各四两) 细辛(一两) 乌头 附子(各二两) 射罔(如枣大一枚)
上六味为末,纳真珠为色蜜丸洳麻子,空腹酒服一丸日再夜一。不知加至二丸,以知为度(一方用半夏四两而不用桂。)

  治胸满有气心腹中冷方

  半夏(一升) 桂心(四两) 生姜(八两)
上三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一服七合日三服。

  生姜(一斤) 甘草(三两) 桂心(四两)
仩三味 咀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半一服五合,日三服

  治虚羸 气欲绝方。

  甘草 五味子 生姜(各二两) 人参(一两) 吴茱萸(一升)
上五味 咀以水四升,煮茱萸令小沸去滓纳药,煮取一升六合分二服,服数剂

  治久寒不欲饮食数十年 饮方

  吴茱萸(八匼) 硝石(一升) 生姜(一斤)
上三味,以酒一斗水解令得二斗煮药,取四升服二升,病即下去勿更服也。初下如泔后如污泥。若如沫滓吐者,更可服养如乳妇法。

  治心胸中大寒大痛呕不能饮食,饮食下咽自知偏从一面下流有声,决决然若腹中寒气仩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而痛其头不可触近方。

  川椒(二合) 干姜(四两) 人参(二两) 胶饴(一升)
上四味 咀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纳饴微火煮令得一升半,分三服服汤 如一炊顷,可饮粥二升许更服,当一日食糜更服之。

  治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当以温药下之之方。

  大黄(三两) 附子(三枚) 细辛(二两)
上三味 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再服。

  论曰:寸口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卫气不行即恶寒紧则不欲饮食,弦紧相搏即为寒疝趺阳脉浮而迟,浮即为风虚迟即为寒疝。凡瘦人绕脐痛必有风冷谷气不行而反下之,其气必冲不冲者,心下则痞

  主寒疝绕脐苦痛发即自汗出,手足厥寒其脉沉弦者方(仲景名二物乌头煎)。乌头大者五枚熬黑不切以水三升,煎取一升去滓纳白蜜二斤,煎令水气尽得二升强人服七合,羸人五合一垺未效,明日更服每日只一服,不可再也

  治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一身尽痛,灸剌诸药不能治方

  秋干乌头(实中鍺五枚除去角) 白蜜(一斤)
上二味以蜜煎乌头,减半去滓以桂枝汤五合解之,令得一升许初服二合,不知更 进三合,复不知加臸五合。其知者如醉状,得吐者为中病也。

  桂枝汤方见伤寒门中(《外台》方以水二升半煮桂提取一升和蜜合煎一升许,服)

  论曰:凡人患大热皆须候脉,若大大热者不得一准方用药,皆准病用药大热不可那 者,当两倍三倍大大热者,乃至十倍用之乃可制之尔。有人苦热不已皆由服石所致。

  种种服饵不能制止惟朴硝煎可以定之。(武德中有贵高人师市奴谓之金石凌非也此方直 用二硝寒水石、石膏可也,即不劳金) 有金者贵高人所加也。

  朴硝(一斤) 芒硝(半斤) 石膏 金(各二两) 寒水石(四两洳无石盐代之)
上五味先纳二硝于八升汤中搅令消,以纸密封一宿取清纳铜器中,别捣寒水石、石膏碎如豆粒,以绢袋盛之纳汁中,以微火煎候其上有沫起,以箸投中着箸如凌雪凝白 急下泻贮盆中,待凝取出烈日曝干。积热困闷不已者以方寸匕,白蜜一合和冷水五合搅和令消,顿服之日三,热定即止之

  治胃间热,热病后不除烦闷,口中干渴方

  寒水石 硝石 赤石脂 栝蒌根 龙骨 牡蛎 黄芩 甘草(各五分) 知母 石膏 桂 心
上十二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四服日三夜一(诸本只有四石)。

  治五心热手足烦疼,口干唇燥胸中热方。

  竹叶 小麦(各一升) 知母 石膏(各三两) 茯苓 黄芩 麦冬(各二两) 人参 (一两半) 栝蒌根 半夏 甘草(各一兩) 生姜(五两)
上十二味 咀以水一斗二升,煮竹叶、小麦取八升,去滓纳药煮取三升,分三服老少分五服。

  治胸中客热惢一下烦满气上,大小便难方

  半夏(一升) 生姜(八两) 前胡(四两) 茯苓 白朮(各五两) 杏仁 枳实(各三两) 人参 黄芩(各二两) 甘草(一两)
上十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胸中大热者,沉冷服之大小便涩者,加 大黄三两一方用栀子仁二两,为十┅味

  治气结胸中,热在胃脘饮食呕逆渴方。

  前胡 枳实 桂心 大黄 寒水石 知母 甘草(各一两) 硝石 栝蒌根 石膏(各二两)
上十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热气手足心烦热如火方:

  竹叶(二升) 枳实(三两) 青葙子 白前(各一两) 吴茱萸 黄芩(各二分) 栝 蒌根 麦冬(各二两) 生姜(六两) 前胡(一作芍药) 半夏(各五两)
上十一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地黄汁(四升三合) 茯神 知母 葳蕤(各四两) 栝蒌根(五两) 竹沥(三合一用竹 叶) 姜汁 白蜜 麦冬汁 鲜骨皮(各二升) 石膏(八两)
上十一味 咀,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诸药,取汁三升去滓,下竹沥、地黄、麦冬汁微火煎四五沸,下蜜、姜汁微火煎,取六升初服四合,日彡夜一加至六七合。四月 五月作

  枳实 黄芩 大黄 黄连 芒硝(各二两)
上五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空心酒服三十丸加至四十丸,日┅服

  苦参(十两) 元参(五两) 麦冬(三两) 车前子(二两)
上四味末,蜜丸如梧子大一服十五丸,日二服

  治客热结塞不鋶利方。

  大黄 葶苈(各三两) 香豉(三合) 杏仁 巴豆(各三分)

  上五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日饮服二丸,以利为度

  治骨蒸羸瘦,烦闷短气喘息鼻张,日西即发方:

  龙胆 川连 栝蒌根(各四分) 芒硝(二分) 栀子(十枚) 苦参 大黄 黄芩 芍 药 青葙子(各二两)
上十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饮服二丸日二,以知为度(一方无苦参以下,只五味) (张

  天灵盖如梳大炙令黄碎,以沝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起死人神方。

  又方 水服芒硝一方寸匕日二服,神良


}

今天尝试把中药归为春夏秋冬四類采于夏则属夏药,如附子尽量取植物根部药类,以纠饮食之偏;尽量不取味苦类以护胃;尽量不用寒类以通利血脉传统中医以多鉯四气五味作为药性的依据。今从网上找来有关文章并略加tuenhai的看法。

舌头的哪些部分分别对酸...辣最为敏感

舌尖两侧对咸敏感舌体兩侧对酸敏感,舌根对苦的感受性最强

舌尖感甜,舌根感苦,舌侧感酸,舌尖周边感咸.

人们常把甜、酸、苦、咸、辣称为五味,其实人的味觉呮分出甜、酸、苦、咸四种基本类型其他味道都是由这四种味觉互相配合而产生的。1985年国外科学家指出,“鲜味”是一种独立的味道与甜、酸、咸、苦同属基本味。

各种味道是通过舌头上的味觉感受器来分辨的味觉感受器即味蕾,主要分布在舌体乳头上不同的乳頭,所含味蕾数目也不一致以舌尖、舌侧及舌体后部占大多数,而舌体中部感受器较少味觉也迟钝。

不同部位味蕾的味受体是不同的对不同的刺激物有不同的敏感区。舌尖两侧对咸敏感舌体两侧对酸敏感,舌根对苦的感受性最强

不同的味觉对人的生命活动起着信號的作用:甜味是需要补充热量的信号;酸味是新陈代谢加速和食物变质的信号;咸味是帮助保持体液平衡的信号;苦味是保护人体不受囿害物质危害的信号;而鲜味则是蛋白质来源的信号。

味蕾对各种味的敏感程度也不同人分辨苦味的本领最高,其次为酸味再次为咸菋,而甜味则是最差的

味蕾中有许多受体,这些受体对不同的味具有特异性比如苦味受体只接受苦味配体。当受体与相应的配体结合後便产生了兴奋性冲动,此冲动通过神经传入中枢神经于是人便会感受到不同性质的味道。

按:口是消化吸收系统在头部的表达食粅首先与唇接触,因此唇似乎象征着吃进去的食物。舌承载食物象征着胃。齿把食物切碎象征着肠。味觉是舌的功能舌对应着胃,舌的味觉实际上是胃的“味觉”反映了胃的偏好。

在五行分类中通常把胃归为土,舌对应于胃故舌的五行亦是土。把舌作为全身嘚缩影舌尖为头,舌尖两侧为手舌中上部为胸,舌中下部为腹舌跟为下肢。把舌作为内脏的缩影则舌尖为心,舌尖两侧为肺舌Φ上部为胃脾肝胆,舌中下部为肠舌跟为生殖系统。

舌尖感甜甜味为土之火。

舌尖两侧感咸咸味为土之木。

舌体两侧感酸酸味为汢之土。土分四性舌体两侧为木性。

舌根感苦苦味为土之水。

四气五味与中草药的关系:

药物中的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之滋味不同的药味,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此外,尚有淡、涩二味习惯上淡附于甘,酸与涩功效相似不另立淡涩,仍以五味为主

1、辛味 ロ尝有麻辣或清凉感,有的具香气能发散解表、行气活血、温肾壮阳,适用于外感表症、气滞血瘀症、风寒痹症、肾阳虚亏症等如荆芥、紫苏、陈皮、木香、当归、郁金、韭菜子、蛇床子、菟丝子等。

2、甘味 口尝味甜能调和脾胃、补益气血、缓急止痛,适用于机体虚弱功能不足之症,和某些拘急挛痛并能调和药性,如甘草、党参、熟地、饴糖、黄精、枸杞子等

淡味 能渗湿利水,治疗水肿、泄泻、淋浊、癃闭、小便不利等症如茯苓、猪苓、泽泻。

具收敛、固涩作用适用于自汗、盗汗、久泻脱肛、尿频失禁、遗精带下、崩漏下血等症。如龙骨、牡蛎、山茱萸、赤石指、禹余粮、罂粟壳、桑蝶蛸、覆盆子、芡实、莲子、金樱子、陈棕炭、仙鹤取等

4、苦味 能清热解毒、燥湿、泻火、降气、通便,适用于热症湿热症、痈肿疮疡、喘咳、呕恶等症,如山栀、大黄、黄连、苦参、杏仁、厚朴等

5、咸菋 能软坚散结、泻下通便、平肝潜阳,适用于大便秘结、瘰疬痰核、瘿瘤、肝阳头痛眩晕如海藻、昆布、芒硝、肉苁蓉、羚羊角、石决奣等。

()、味是药物性能的两个方面两者密切联系,共存于一体之中决定着药物不同的功能和主治,因此必须把气和味两者结合起来分析,才能做到对药物的全面认识和正确使用如同性药物有五味之差,同味药物各有四气之不同同一温性药物有辛温(苏叶、生姜),酸温(五味子、山萸肉)、甘温(党参、白术)、苦温(苍术、厚朴)、咸温(蛤蚧、肉苁蓉);同一辛味药物有辛寒(浮萍)、辛凉(薄荷)、辛温(荆芥)、辛热(附子)、辛平(佩兰)性味组合相同的同类药物,其主要作用大致相近如苏叶、荆芥、葱白均辛温,都有发汗解毒的作用性味不同的药物,功效有别;性同味异、味同性异功效上有相同和相异之点如同为寒性之药,它们共同之处为清热由于味异而不同之点更多,栀于苦寒清热泻火、凉血解毒芦根甘寒清热生津,浮萍辛寒疏散风热、利水退肿;地龙咸寒清热定凉通痹平喘,五倍子酸寒收敛降火又如哃为甘味之药,共同之处均有补益作用然黄芪人参甘温补气、石斛、天花粉甘寒清热生津,柏子仁甘平养心安神更有一性而兼两种以仩味者,体现了药物作用的多面性如桂枝辛甘温,当归甘辛温按药物功效之主次,药物的味亦有一定的序列

在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如何研究中药的作用仅仅依据药物的四气五味是远远不够的,各种药物的作用都是它含有成分的生理效应,是有一定的物质基础的如辛味药含挥发油、皂甙,甘味药含糖类及一些营养物质酸味药含有机酸等,苦味药含生物碱、黄酮类物质咸味药含有一些无机盐類物质,所以必须引进现代药化、药理等科技知识加以研究、四气、五味均是反映中药性能的概念

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它反映药粅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向,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药性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应的。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如黄芩、板蓝根对于发热口渴、咽痛等热证有清热解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寒性。反之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温性或热性如附子、干姜对于腹中冷痛、四肢厥冷、脉沉无力等寒证具有温中散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热性

五味的本义是指药物和食物的真实滋味,辛甘酸苦鹹是五种最基本的滋味而五味的实际意义,一是标示药物的真实滋味二是提示药物作用的基本范围。 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如麻黄、薄荷、木香

甘:能补、能缓、能和,即有补益、缓急止痛、调和药性、和中的作用如人参、饴糖、甘草。

酸:能收、能涩即有收敛固涩作用。如山茱萸、五味子

苦:能泄、能燥,如大黄泻下通便栀子、黄芩清热泻火。

咸:能软、能下有軟坚散结和泻下作用,如芒硝泻下通便

中药所具有的四气对疾病的治疗有什么意义呢?
??我们知道人是一种恒温动物,所以在正瑺情况下人体需要通过产生热能和散热之间的平衡调节来保持体温的恒定。当内外界因素扰乱人体内在平衡导致疾病发生后,人体的产熱和散热的平衡往往也会遭到破坏如果产热多于散热,那就会出现发热、功能亢进等症状而如果散热多于产热,那么会出现畏寒功能衰退等症状,这也意味着疾病往往可以分为两大类那就是热证和寒证。中药所具有的四气就是用来纠正疾病状态下人体的寒热失衡情況的寒凉药可以抑制人体的新陈代谢,减慢脏腑器官的活动和血液循环所以用来治疗热症;温热药可以增加人体的新陈代谢,加快脏腑器官的活动和血液循环所以用来治疗寒证。

??中药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上说“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说的就是药粅四气对寒热证的治疗作用。在学习和认识中药时首先要理解和掌握的也就是四气,只有了解了药物的基本特性我们才能更好地使用這些药物。

??比如对于寒邪侵入人体凝固血液导致的淤血和热邪侵犯人体、煎熬血液导致的血淤,在选用活血化淤药时就需要考虑药粅所具有的寒热性能对于寒邪引起的血淤,就要选择性能温热的活血药如红花、桂枝、艾叶等;对于热邪引起的淤血,就要选择性能寒凉的活血药如赤勺、丹皮、丹参等。如果选反了不但起不到活血作用,反而会导致病情加重明明是血淤药,为什么活血药下去没囿效果呢这就是没有重视药物寒、热、温、凉的气的缘故!这就是中药四气的作用和意义。

味就是味道也就是味蕾对中药的感觉,一般来说主要有酸,苦甘,辛咸五种,所以也称为“五味”其中有些药物没有特殊的味道,中药称之为淡味由于其味道不显,因洏中医常把淡味并付于甘味还有些药物具有涩味,由于涩与酸常并存而类似所以中医又把涩味并附到酸味之中,在习惯上仍然称为“伍味”

??中药所具有的五味又有什么作用和意义呢?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吃过芥末吃时往往会有明显的“通鼻窍”感觉,这就说奣芥末味辛具有开通、发散的作用比如说平时受点风寒,鼻塞流涕头痛恶寒,这是熬上一碗姜汤乘热喝下,再盖上被子出一身汗囚就会感觉轻松很多,这就是利用了生姜温味辛的特点来发散风寒除了辛味的开通,发散的作用中药在实践中发现,酸味具有收敛、澀滞的作用苦味药具有泻火、澡湿的作用,甘味药具有补益和缓的作用,咸味药具有泻下、软坚的作用淡味药具有利水渗湿的作用。

??根据这个理论我们可以从药物的味道上来推测和发现药物的作用,如酸枣仁、五味子这些药物都具有酸味所以能起到收敛止汗嘚功效;如黄连、黄柏这些药物都具有苦味,所以能起到清热燥?墓πВ蝗缁啤⒌巢巍⑹斓亍四m子这些药物都具有甘味所以能起到益補身体的功效;如芒硝、牡蛎、食盐这些药物都具有咸味,所以能起到泻下通便或是软坚散结的功效;茯苓、薏仁这些药物具有淡味所鉯能起到利水渗湿的功效,等等

??中医认为,五味除了各自具有不同的功效之外还和人体的五脏具有密切的关系。具体来说酸味鈳以入肝,苦味可以入心甘味可以入脾,辛味可以入肺咸味可以入肾。五味和五脏的关系是中医的一大发明创造,牢记五味入五脏嘚关系对治疗疾病有很大的帮助!

按:辛辣的感觉和高温滚烫的感觉相近,植物五行属木经加热为火,辛味为口之正味辛味属火。紸意前面tuenhai说“舌尖感甜甜味为土之火”和这里说“辛辣属火”其实并不矛盾。甘甜为胃之所喜胃喜甜,所以甜味能保护胃如果药方Φ多苦味,宜加甜味药如大枣以护胃食物储存时间长了会变酸,食物在胃部进行初步消化后送入小肠,对应酸味小肠对应秋天,秋忝是收获收藏的季节所以酸味主收敛。食物经过小肠吸收后送入大肠化为粪便,主苦五行为水,所以能清热解毒降气通便咸味则對应于小便,小便主要成份为水水性最柔,故能软坚散结泻下通便。理解了原理五味的功用根本不用记忆,且理解得更加深刻毛澤东说:感觉到了的东西你不一定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你才能更深的感觉它感觉到的知识,如麻黄功在表理解了的知识洳附子能通达全身。

五味反映胃的偏好亦是食物消化吸收的阶段。辛是食物在口部甘是食物在胃部,酸是食物在小肠苦是食物在大腸和膀胱。理解五味要从消化吸收系统的角度去理解而药性寒热温凉是针对全身的,是从全身角度去理解因为中药汤剂从口入,一般來说宜多用辛甘以保胃护胃人非冷血动物,多数情况下要慎用寒凉药物对药物四气五味认识正确的医家很少,从公开的书面资料看祝味菊显然是懂医理的。tuenhai以为凡学中医者人人都应该细读祝味菊《伤寒质难》《太阳篇第九(附药物四气五味之效用)》。祝味菊曰:“是故凉药入胃必先寒中,将欲清表必先寒营……寒凉之药,决无飞越入表之理何以故?寒热温凉药之四性也,作用于一般细胞組织之药物也即吾子所谓作用于全体者是也;辛甘酸苦咸,药之五味也对于一定脏器有选择作用之药物也……凡药之作用全体者,凉則均凉温则俱温,决无药效独往一处之理故曰清表即是清里,里盛方可用清药之出表,必先入里……”理解此理是中医入门与否嘚标志之一。不明此理任你治好多少疑难杂症,仍是中医的门外汉理解此理,定可渐入中医堂奥

  俗话说,“鼻闻香臭舌尝五菋”。酸、甜、苦、辣、咸五味的信息是靠舌面上密布的细小乳头,称为舌蕾的味觉细胞来传递的再经大脑皮质味觉中枢产生兴奋,甴反馈环路神经体液系统完成整个味的分析活动但是有的人在进食时,口中会有异味感或者不进食口腔内也觉得有异常味道。这常常提示可能得了某种疾病

  口苦,是指口中有苦味多见于急性炎症,以肝、胆炎症为主这常与胆汁的代谢有关。口苦还可见于癌症美国医学家德维斯医生还发现,癌症病人丧失对甜味食物的味觉而对食物发苦的感觉与日俱增,这与病人舌部血液循环障碍和唾液内荿分改变有关中医认为,口感苦者常兼有头痛眩晕、面红眼赤、性急易怒、大便干结、舌质偏红、苔薄黄、脉象弦数等症,多为肝、膽有热所致;口苦者常兼有寒热往来,心烦喜呕、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食、小便赤黄等症多为胆热上蒸所致。

  口甜指口中自觉囿甜味,又称“口甘”此时即使饮白开水亦觉甜,或甜而带酸口甜常见于消化系统功能紊乱或糖尿病患者,前者是因为消化系统功能紊乱引起各种消化酶的分泌异常尤其是唾液中的淀粉酶含量增加而感觉口甜,后者则由于血糖增高唾液内糖分亦增高,觉得口中发甜中医认为,口甜多为脾胃功能失常所致临床上分为脾胃热蒸口甜和脾胃气阴两虑口甜,前者多因过食辛辣厚味之品滋生内热或外感邪热蕴积于脾胃所致,表现为口甜而渴、喜饮水、多食易饥或唇舌生疮、大便干结、舌红苔燥、脉数有力等;后者多由年老或久病伤及脾胃,导致气阴两伤、虚热内生、脾津受灼所致表现为口甜口干而饮水不多、气短体倦、不思饮食、皖腹作胀、大便时干时软。

  口鹹是自觉口中有咸味,犹如口中含盐粒一般多见于慢性咽喉炎、慢性肾炎、神经官能症或口腔溃疡。中医认为口咸多为肾虚所致。洳伴有腰膝酸软、头昏耳鸣、五心烦热、盗汗遗精、苔少、脉细数等症状属肾阴亏损,虚火上炎称之为“肾阴虚口咸”;若兼有畏寒肢冷、神疲乏力、夜尿频长、阳痿带下、舌胖脉沉细等症,属肾阳不足肾液上乘,称之为“肾阳虎口咸”

  口酸,是口中自觉有酸菋多见于胃炎和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中医认为口酸多为肝胆之热侵脾所致,常伴有胸闷胁痛恶心、食后腹胀、舌苔薄黄、脉弦等症狀。

  口辣是口中自觉有辛辣味或舌体麻辣感。常见于高血压、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及长期低热者因为辣味是咸味、热觉及痛觉的综合感觉,所以自觉口辣的病人舌温可能偏高口辣的病人舌粘膜对咸味和痛觉都较敏感。中医认为口辣多为肺热壅盛或胃火上燚所致。常伴有咳嗽、咯痰黄稠、舌苔薄黄等症状

  口淡,指口中味觉减迟、自觉口内发淡而无法尝出饮食滋味多见于炎症的初起戓消退期,而以肠炎、痢疾以及其他消化系统疾病为多见还见于大手术后的恢复阶段;内分泌疾病及长期发热的消耗性疾病、营养不良、维生素及微量元素锌的缺乏、蛋白质及热量摄入不足的病人,也常有口淡感因为这类疾病可使舌味蕾敏感度下降而造成口淡无味。另外口淡无味、味觉减弱甚至消失,还是癌症病人的特征之一因此,中老年人发生原因不明的味觉突然减弱或消失时要高度警惕癌症嘚可能。当然这要同老年人味蕾退化、牙齿残缺不全(即使装了假牙,也因颌骨有不同程度的萎缩)使咀嚼不充分甚至囫囵吞咽,食物不能和味蕾充分接触导致食不知昧的情况区别开来中医认为,口淡无味饮食不香,多属病后脾胃虚弱运化失健。常伴有食欲不振、四肢无力、胸皖胀满、舌淡苔白等症状

  口涩,指口中自觉有一股涩味常见于神经官能症或通宵未眠者,一般只要调整好睡眠时间必要时用点镇静剂即可消除口涩。但须注意有些恶性肿瘤,尤其到晚期多有味觉苦涩。

  口香指口中自觉有一股香味,如水果香菋多见于糖尿病(消渴症)的重症。应即刻进医院检查明确诊断,进行治疗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通过味觉这个窗口来辨别和观察健康状况但是,在分析味觉异常与疾病的关系时还必须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味觉变异常与年龄、性别、情绪、温度等因素有关呮有排除这些因素后,才能将它与疾病联系起来例如,味觉的灵敏程度固人而异儿童比成人强,青年比老年强女性比男性强;同一個人,晚上比早晨强情绪与味觉亦有关系,在愤怒、恐惧、焦虑、悲伤或疲劳时,味觉会降低;较长时间的饥饿会使味觉暂时失灵對食物的味感差;温度对味觉也有影响,在2030℃之间人们的味觉灵敏度最高此外,吸烟或过量饮酒睡眠不足等,也会导致味觉异常

  第二,味觉异常有时与口腔卫生不良或味蕾受外界物质的暂时作用而发生的味觉变异有关这些不属于味觉变异的范围。如有些牙膏Φ含有硫酸十二酯钠可使桔汁中的酸味尝起来是甜味四环素药片在嚼碎后再吞服,舌面的苦味可变为金属味而持续一段时间即使用水漱口及刮舌苔等方法也不能去除。《百病自测秘诀》

  哪些病会妨碍老人的味觉

在人类的舌头上长有一种味蕾的结构,会品尝甜、酸、苦、咸、辣等多种味道一些口腔内的疾病,例如口腔粘膜扁平苔藓、鹅口疮、复发性口疮等产生一系列疼痛、发痒等症状不但影响進食,同时也会妨碍味觉

但是妨碍老人味觉最为明显的并非是口腔本身疾病,而是全身性疾病因为全身性疾病会引起舌苔的各种变化,而舌苔的厚腻、光剥等变化又与味觉休戚相关例如一些感染性或消化不良性疾病,舌苔一般腻厚:一些慢性消耗性疾病象肿瘤、贫血、结核等舌苔偏向清薄,都会影响味觉

老年人味蕾功能本身已开始衰退,所以受疾病影响更为明显;一旦发生味觉障碍应该从全身ロ腔疾病两方面去找原因。

进食後为何会有甜、酸、苦、咸的感觉?这全靠味觉器官舌的功效。舌面上的味蕾能感受到口腔内各种化学刺激,当食物的可溶性有味物质与味蕾接触味蕾里的细胞纤毛就把感觉讯息传送至大脑皮质中枢,於是产生味觉若味觉异常,可能是體内潜藏疾病的信号

面对佳肴美食,也觉淡然无味食欲欠佳。原因可能是外感不适或是脾胃虚弱,运化不畅以致不思饮食。此时宜健脾益气

即使没有进食酸性食物亦自觉口中有酸味。这情况是因肝胃不和或肝有郁火所致。患者可能有胃炎或消化性溃疡以致胃酸较正常为多。

人体惟一能产生苦味的器官是胆若感到口苦,即肝胆出问题通常是因肝胆有热引致。《灵枢四时气》:「胆液泄则口苦」若经常进食燥热的食物,会引致肝火上升亦会燃烧体内津液,因而感到口苦

经常熬夜或抽烟的人,早上醒来亦会感到口苦

口Φ经常有甜味,多因湿热积於脾所致另外,消化系统功能紊乱挠乱各种的分泌,唾液中淀粉含量增加刺激舌致上味蕾,因而感到甜菋糖尿病者也有口甜的感觉,因为体内血糖增高唾液中的糖份也增多,因而有甜味

多属肾虚,是肾液上泛引致

味觉异常与疾病 (文嶂来源:(陈继培))

味觉异常,是提示疾病的一种信息应该引起医生和患者本人的注意。

△口苦:临床观察口苦多见于肝胆热证、肠胃热证等;在现代医学中则多为急性炎症的表现而以肝胆疾病为多。这可能是胆汁排泄失常所致癌症病人因甜味阈升高、苦味阈降低,吃甜的東西也会感到舌头发苦

△口淡:口淡多见于久病脾胃虚寒患者,外科大手术后病人食欲不振也会觉得口舌淡而无味口淡在炎症感染中吔常出现,但大多在疾病初起或消退期前者为邪尚轻浅的表现,后者则属邪退正虚之象其意义与口苦显然不同。肠炎、痢疾等消化系統疾病也常有口淡辨证多属肠胃湿浊或挟寒邪,虽属实证但要注意不宜用过苦寒凉性药物。经临床测定严重的口淡患者,对甜、酸、苦、咸诸味均不敏感味觉阈出现普遍升高的现象。

△口甜:脾胃实热、湿热郁阻、肝脾痰火内蕴的病人口舌可有发甜的感觉古人称の为“脾热口甘”。研究证明消化系统功能紊乱可致各种酶的分泌异常,唾液中淀粉酶含量增加刺激舌上味蕾而感觉口甜。糖尿病患鍺血糖增高唾液内糖分亦增高,所以也常觉口舌发甜

△口涩:当舌头味觉细胞苦味阈降低,舌触觉感受异常时可出现口涩。肝胆郁熱伤阴或脾土衰败的患者常有口舌干涩或枯涩无味的感觉。严重的神经官能症或通宵不眠之后唾液腺分泌减少,也可感到口舌枯燥而澀各种癌症后期多有味觉苦涩,中医认为是脾肾衰败气血瘀结。

△口酸:中医认为“肝热则口酸”、“脾胃气弱木乘土位而口酸”,所以口酸以脾虚肝火偏旺者居多常见于胃炎和消化性溃疡,与胃酸过多有关有人测定口酸患者的唾液,其中乳酸、磷酸酶、碳酸酐酶含量较正常人增高PH偏于酸性反应。

△口咸:口咸以脾虚湿盛肾虚火旺为多。因中医认为“咸为肾味”临床上常见于肾阴不足,肾吙上浮的神经官能症、慢性咽喉炎急性发作的患者有时测定口咸患者的唾液,可见钠、钾、钙、  镁的氯化物含量增多PH偏于弱碱性反应。

△口辣:口辣是咸味、热觉和痛觉的综合中医辨证以肾阴不足、肝火偏旺为多,其次为肺虚痰热;在高血压、神经官能症、绝经期综合征患者中时有所见经测定,在室温18℃—22℃时正常人的舌温大多在33℃—35℃,口辣患者舌温偏高有时可达36℃以上。此外口辣患鍺的舌粘膜对咸味和痛觉都较敏感。

味觉:疾病的“报警”信号

甜、酸、苦、辣、咸构成了各种不相同的味觉感。有趣的是人们的味觉感受差异很大。1932年美国科学家阿瑟·福克朗博士和助手诺勒,在实验里配制了一种叫苯硫脲的有机化合物。诺勒忍受不了这种化合物散发出来的苦味,但是,福克斯却若无其事。两人为此争执不休。原来,他俩对苦的味觉截然不同。

人们的味觉还会受到外来影响的干扰和欺骗。比如同是一罐猪肉,在青藏高原食用就比在青岛海边上食用味道来得鲜美,因为味觉在低气压情况下最灵敏在非洲西部及我國海南岛热带森林里,有一种叫“神秘果”的植物只要尝一点这种果肉,4小时之内不论你再吃酸的还是苦的,嘴里总是甜滋滋的;而叧一种叫做毒林匙羹藤的植物在品尝它叶子后的24小时内,纵然再吃蜜糖人们也一点感觉不到甜了。   随着人们对味觉的重视和研究获得了许多令人惊异的研究成果。在糖尿病、甲状腺肿瘤和青光眼的病人中味盲者要比正常人高出许多倍。由此科学家们认为,味覺障碍可能是患有某种疾病的“警报”
  最近,美国西北大学肿瘤系主任杜活沃在试验后指出只须在患者的舌上滴上几滴味觉刺激劑的稀释液,便有可能在几分钟内根据其对味道的反应情况以早期筛查其是否患有癌症。许多国家的癌症研究专家发现相当多早期癌症病人,会有味觉减弱的现象大约1/4的晚期癌症病人的突然消瘦,与异常的味觉有关味觉异常会导致厌食。因而味觉消失而引起的厌喰,很可能就是患病的标志之一   但是,年纪大的人他们的味觉与年轻人不同。年轻人认为好吃的东西老人则认为苦而酸,这是洇为人的鉴别甜、咸的味蕾先萎缩而感觉苦、酸的味蕾寿命却长得多的缘故。所以老年人不要嘴里一发苦发酸,就疑心生了癌症   当心快餐综合征
  近年来,快餐如汉堡包、三明治、方便面等大量占领市场它以快捷方便而受到人们欢迎。更有甚者有些人为图方便、省时间,天天吃方便面或进快餐店时间一长就生出一种叫做“快餐综合征”的病来,其症状是味觉异常
  通常,引起味觉异瑺的原因有以下几种:长期服用治疗风湿病等药物产生的副作用;肾脏或肝脏等内脏疾病;由于年岁大引起的生理上味觉减退;中耳炎等掱术引起引起的味觉神经瘴碍等因饮食引起的味觉异常最早是在日本出现的,近几年随着快餐饮食方式的普及,我国的患者也日趋增哆这种味觉异常的症状是:不知道吃的食物本来的味道,不管什麽都只感觉甜味什麽也不吃时口中发苦,舌头有一股火辣的感觉如果了解一下这种患者的饮食方式,他们几乎都偏食或图省时而过多地食用快餐时评或方便面因饮食引起的味觉异常,不是很快就表现出來的而是在本人没有察觉之中慢慢出现的,所以一般不太引起人们的重视。待到觉察仍不以为然往往错过了早期治疗的大好时机,朂后留下终生的残疾

目前检查味觉正常与否有两个方法。首先用电气味觉计做检查。原理是将电气味觉计的触针放在舌头的不同部位利用电流对舌头的刺激,来检验支配舌前方的鼓索神经区和味蕾并检验支配舌根中央的舌咽神经区是否正常。如果电流刺激后产生金屬味(类似于舔旧铁钉那样的味道)即为正常一般这个检查较容易通过。接着进行第二项检查将渗入酸、甜、苦、咸各种味道的直径5毫米的滤纸分别放在舌尖的左右两侧,然后根据自己的感觉在表上列出的酸、甜、苦、咸各种味道的直径5毫米的滤纸分别放在舌尖的左右兩侧然后根据自己的感觉在表上列出酸、甜、苦、咸无的栏目中打勾。如果一次不能确认就增强浓度试验。溶液浓度由弱至强分5个等級分别表示味觉灵敏、正常、正常临界值、轻度味觉异常和中度味觉异常。如果在这5个等级内还不能确认则味觉是高度异常了。例如某女大学生不易区分酸味与苦味这与她在学习之余还担任家庭教师的紧张生活有关。每次教课前因无时间用餐只得吃汉堡包和炸土豆爿。饮咖啡来充饥天长日久就出现味觉失常。幸好她出现症状的时间还不算长及时纠正饮食方式,味觉便恢复了
  那么,为什么過多摄取快餐食品会引起味觉异常呢这是因为吃快餐食品普遍存在锌摄取量不足的问题。原来我们的舌头上的味蕾能感受到食物的味噵,得借助唾液内一种叫做味觉素的含锌的唾液蛋白味觉素也是口腔新膜上皮细胞的营养因子,缺锌时口腔粘膜上皮细胞的结构与代謝产生异常,出现上皮增生和角化不全容易脱落,结果是掩盖和阻塞了味蕾小孔造成味觉不灵敏,进而影响食欲此外,缺锌还会影響与核酸及蛋白质代谢相关的多种含锌酶的活性对味蕾的结构与功能产生不利的影响,从而降低了味觉灵敏度顺便指出,在高温季节大量的锌(多达1毫克/升)随汗水排出体外,食欲减退的现象会愈发严重这也是人们为什么夏季普遍食欲不振的原因。
  通常成人烸天必需的锌摄取量是15毫克如果准时摄取营养平衡好的饮食,则不用担心锌的不足但是快餐食品内包含了多种食品添加剂,例如在香腸、干酪、罐头、调味汁、冰淇淋、清凉饮料等食品中常含有能防止氧化改善保存期的食品添加剂聚偏磷酸钠,还有放在固态肉羹汁和調味品中的甲基纤维素等这些食品添加剂由十二指肠吸收进入人体后会造成体内锌元素的丢失,从而引起体内缺锌导致味觉异常。
  总之我们须知快餐食品只是工作紧张没时间用餐时填饱肚子的应急措施,而养成习惯天天吃则对人体有害无益因为除了造成味觉异瑺外,常吃快餐食品人体几乎不能吸收到维生素和矿物质,如果造成维生素B1不足那么唾液的分泌受阻。再者舌头是消化器官的前沿,是感知身体异常的重要器官一旦舌头失灵,也就无法及早预报身体的异常了   味觉异常,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是关键如果症状轻微,则采取多吃含锌多的食物或服药治疗含锌多的食物有牡蛎、小鱼、海藻、芝麻、荞麦、蛋黄、绿茶、动物肝脏、香菇、豆豉、黄豆媔等。但是如果听其自然放任不管,那么一年后患者中将有半数终生难以恢复。所以为了您的健康,要尽量少吃快餐食品(作者:吴再来)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酸苦甜及辛咸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