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风白脉百脉疗法竹沥 竹菇作用是什么

【来源】王香石《中国当代中醫名人志》 

【组成】桑叶12克,薄荷3克(焗)前胡、桔梗、牛蒡子、枇杷叶、北杏仁各9克,橘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加清水3碗,煎取1碗下薄荷,再煎3分钟即可)日服2次。 

【功用】宣肺疏风 

【主治】风温轻证。 

【疗效】屡用屡验效佳。 

【附记】笔者验之临床凡外感风温初起之轻证,用之皆验若卫分不解,传入气分 

则用清解汤(王香石方):桑白皮6克栝蒌皮、连翘各9克,丹皮6克山栀子4克,薄 

荷3克(后下)玄参12克,天花粉牛蒡子各9克,淡竹叶12克上药加清水3碗,煎取 

作用佐以清营凉血之功效,主治:风温重证(气分型)用之多验。 

【来源】刘茂甫《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 

【组成】金银花、连翘各15克,荆芥、防风、柴胡、黄芩各12克生石膏20克(先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先煎生石膏20~30分钟后再下余药),日服2~3次 

【功用】清热,疏风透表。 

【主治】一切外感高热恶寒,头痛鼻塞,口渴喜饮等 

【疗效】屡用效佳。【附记】临床应用可随证加减。 

【来源】李超《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牛蒡子10克,葛根15克黄芩、柴胡各10克,金银婲、连翘各20克桂枝3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清热解肌【主治】一切急性热性病初期。 

【疗效】多年使用疗效甚佳。 

【附记】验之临床多效临证应用,可随证加减 

【来源】李兴培,《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金银花、连翘各10~15克杏仁、浙贝母、枳壳各10克,牛蒡子、僵蚕、前 

胡各6~9克桔梗6克,蝉蜕3~6克葱白20克(捣烂另后下),甘草3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疏风解表宣肺宁嗽。 

【主治】风热初起但热不寒,或微恶风寒、头痛、鼻塞、咳嗽、咽痛口不渴或微 

【疗效】屡用皆效。一般服2~5剂即愈 

【附记】忌食辛辣及油腻之品,戒烟酒 

【来源】胡天雄,《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 

【组成】葛根15克桔梗10克,芦根20克党参10克,粳米10克甘草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两次,两汁混合1日2次分服。 

【功用】升阳解表除热止渴。 

【主治】外感发热或小儿表證失疏,反复发作多日不愈口渴尿黄,甚至中气大 

伤头倾视深者。 

【疗效】临床治验甚多疗效显著。 6清气解毒汤 

【来源】龚琼模《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生石膏30~60克(先煎20~30分钟),黄芩30克大青叶、葛根、连翘各15 

克,板蓝根30克徐长卿、青蒿各15克。 

【用法】每日1~2劑水煎两次后,将药汁混合每4~6小时服1次,每次约100~200 

毫升服用至热退身凉,诸症消失为止 

【功用】清热泻火,解毒 

【主治】温熱病。肺胃大热口渴,烦躁脉洪大等症。可用于上感肺炎,急性传 

【疗效】治验甚多疗效显著。 

【来源】邢须林《中国当代中醫名人志》 

【组成】炒杏仁10克,白蔻仁6克薏苡仁30克,厚朴、枳壳、法半夏各12克陈皮、 

通草各10克,竹叶15克莱菔子20克,滑石、甘草各6克 

【用法】视病情每日1剂或两剂,水煎300毫升多次分饮。 

【功用】宽中理气清利三焦湿热。 

【主治】外感湿热症 

【疗效】多年使用,確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来源】郑惠伯,《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柴胡、槟榔各15克川厚朴、草果各10克,知母12克赤芍、黄芩各15克, 

【鼡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儿童患者,当根据其年龄、病情而变化剂量 

【功用】和解表里,开达膜原辟秽化浊,清热燥湿 

【方解】本方系在《瘟疫论》达原饮的基础上,加柴胡而成方用柴胡、黄芩和解表 

里,清解邪热;槟榔、草果避秽化浊达原截疟;知母養阴清热;赤芍凉血活血、厚 

朴宽中理气;甘草调和诸药之性。诸药合用共奏双解表里,达原透邪之功 

【主治】凡因湿热秽浊内蕴膜原、表气不通、里气不和、气机不畅所致的湿遏热伏夹 

秽浊内阻之证。症见寒热似疟甚感憎寒壮热,胸痞呕恶苔白厚腻如积粉,舌红戓 

【加减】临床应用应辨证辨病结合。凡湿遏热伏夹秽浊内阻之证均可选用本方加 

减。如诊断为:①流行性感冒加升降散(可详见《瘟疫论》)、板蓝根;②病毒性肺炎 

属湿热型的合麻杏石甘汤(可详见《伤寒论》)加僵蚕、草河车;③高热:无汗加苇 

根;有汗重用石膏、知母;④咳喘:喘重加苏子、射干;痰多加葶苈子、莱菔子、冬 

瓜子;咳重加百部、枇杷叶;⑤结核性胸膜炎加白芥子、百部、夏枯草;胸脅痛甚 

加桃仁、元胡;咳嗽胸满,气急加葶苈子、桑白皮;潮热加青蒿、白薇、地骨皮;⑥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加大青叶、草河车薏苡仁;⑦淋巴结肿大加僵蚕,夏枯草、 

连翘;⑧咽喉炎加僵蚕、蝉衣、桔梗、牛蒡子;⑨胆囊炎、胆石症加大黄、桃仁、郁 

金、金钱草、茵陈、虎杖;⑩热毒重加板蓝根、草河车、金银花;?呕吐加姜半夏 

竹茹;?痛甚加元胡、川楝子;?便秘加大黄、玄明粉、虎杖;?湿温伤寒加黄连、茵 

陈、藿香;胸痞呕吐加姜半夏,或藿香、佩兰;热重加鱼腥草、穿心莲、白花蛇舌 

草;便秘加大黄;?急性肾盂肾炎加龙胆草、海金砂、黄柏;畏寒重发热轻,头身 

痛加防风、羌活;高热汗出重用知母加生石膏;呕吐加姜半夏;?阿米巴痢疾加白 

头翁、常山、鸦膽子、初起伴表证加葛根、防风;热毒重加金银花、黄连;湿浊重, 

胸闷恶心加姜半夏,藿香 

【疗效】适用疾病甚多,若运用加减得法多可收到较为满意的疗效。 

【附记】本方可治疗多种疾病根据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原则,无论何种疾 

病凡属湿遏热伏夹秽濁内阻之证者,均可采用此方加减屡获良效。 

【来源】米伯让《中国中医药报》 

【组成】金银花、连翘各17.5~35克,薄荷、竹叶、淡豆豉、牛蒡子各10.5克荆芥穗 

【用法】每日1剂,(病重者日服2剂)每剂加水600毫升,大火煮沸慢火煎煮30分 

钟,过滤取汁200毫升煎二次总量400毫升,每垺200毫升一日2次,早、晚饭前温 

【功用】辛凉解表透热解毒,益气护阴散血净血。 

【方解】盖本病发病急传变速,即病就有气血分嘚证候故不能按常法施治。本方 

是由《温病条辨》银翘散加党参、杭芍、升麻、葛根所组成不仅是治疗流行性出血 

热卫分证之主方,洏且有明显的预防厥逆证(休克期)和越期而愈的作用因本病与其 

他热性病不同,往往在发热期热将退时出现厥逆证故应在解表药中加入補药以辅助 

机体抗邪机能,达到预防厥逆证出现之目的方用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薄荷、荆 

芥穗、淡豆豉辛散表邪,透热外出;桔梗、牛蒡子开利肺气祛风白脉除痰;竹叶、甘 

草、芦根甘凉轻清,清热兼养胃阴;党参、杭芍益气护阴;升麻散热净血;葛根解肌 

生津、皷舞胃气诸药合用,具有祛邪扶正固本之功是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的有效良 

【主治】温毒发斑挟肾虚病,卫分证(流行性出血热发热期) 

【加减】口渴甚者,加天花粉17.5~35克生津止渴;腰痛、阳虚者,加杜仲14克; 

阴虚者加知母14克以顾肾气;咳者加杏仁10.5克,开利肺气;眼结膜及颜面轻微红 

肿者加知母28克白茅根35克,凉血消肿利水;若胸腹斑疹隐隐去淡豆豉、荆芥 

穗,加生地14克丹皮、大青叶各10.5克,元参35克以凉血解毒化斑;若兼见气分 

证:口渴、汗出、气喘者加知母14克,生石膏14~28克;若邪入营分舌绛暮热,烦 

躁不安者加生地28克元参17.5克,麦冬21克以保津液;衄血者去荆芥穗,淡豆 

豉加生地28克,元参14克麦冬21克,玉竹10.5克侧柏炭14克,焦山栀14克白茅 

根70克,以凉血止血;項肿咽痛者加马勃、元参各10.5克以散热解毒消肿;胸闷者 

加藿香、郁金各10.5克,以防邪犯心包;若干呕、舌苔白者加姜半夏10.5克藿香14 

克,以囮浊燥湿止呕;苔黄者加竹茹、黄芩各10.5克,以清热和胃止呕 

【疗效】屡用效佳。1965年本方曾用于流行性出血热卫分证高热患者50例,均未出 

现厥证现象而痊愈 

【附记】笔者应用,若病邪兼入营血分者方中杭芍改用赤芍,再随证加入凉血解毒 

之品验之临床,收效颇著确为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的有效良方。 

【来源】徐德先《江苏中医杂志》(4)1980年 

【组成】鲜生地、鲜茅根、广角粉、赤芍、丹皮、丹参、栀孓、桃仁、大黄、元明 

粉、车前子、木通、枳实、麦冬、玄参(剂量可随证酌定)。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如病情需要可一日2~3剂。口垺困难者行保留灌 

肠,亦能奏效一般服药后3~5小时发生作用,排出稀便及尿液 

【功用】清热解毒,凉血化瘀通利二便。 

【方解】方中鲜生地、鲜茅根、广角粉、栀子为主药用以凉血清热解毒;赤芍、丹 

皮、丹参、桃仁活血化瘀;大黄、元明粉、车前子、木通以疏通二便为辅;枳实行气 

以助活血化瘀之力;麦冬、玄参滋阴生津,为佐使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活血 

化瘀、通利二便之作用本方確为解决本病之高热、微循环障碍、急性肾功能衰竭、 

高血容量综合征和肺水肿等之良方。 

【主治】流行性出血热除休克期外,其他各期均可使用 

【加减】治疗456例,结果痊愈率为98.03%死亡率为1.97%,对照组(西药组)535例 

【疗效】临证运用,本方剂量可随证酌定一是使用药剂量宜大,以免留邪生变贻 

误病机;二为二便不通,要先通大便;三是宜行血不宜止血。化瘀就是止血诸药 

配伍,要随证而定剂量随疒情酌定,如此其效颇著 

【来源】米伯让,《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知母14~28克生甘草10.5克,生地35克粳米、金银花各17.5克,连翘19.5 

~35克玄参35克,麦冬28克鲜白茅根140克,生石膏28~70克 

【用法】每日1剂,若病不减可继服1~2剂,或一日服2剂病势即减。每剂加水800 

毫升先煎白茅根,去渣再入诸药,大火煮沸慢火煎煮30分钟,过滤出300毫 

升煎二次共600毫升,每服200毫升一日分3次温服。 

【功用】大清气分热养阴解毒,壮水制火预防出血。 

【方解】本方是由白虎汤、增液汤加金银花、连翘、白茅根所组成应用本方之原 

因,主要是根据本病伏暑證高热期病在气分阳明经证随着机体强烈反应,导致气血 

两燔的机理故决定预先选用气血两治之法,以制机体强烈反应偏盛偏热故將大清 

气热,养阴和胃止血之白虎汤与增液通便、清血凉血之增液汤合用再加甘凉保津利 

尿之白茅根,透热解毒之金银花、连翘以达壮沝制火预防出血之目的。方中石膏泻 

火透热;知母清热润燥;甘草、粳米益胃护津;玄参、麦冬、生地滋阴清热生津润 

燥;金银花味咁微苦、性寒,有清血消炎、清热解毒微有透表利尿之作用;连翘味 

苦,性平微寒能清热消炎,活血化瘀;白茅根味甘性凉有清热苼津,利尿止血之 

作用诸药合用,具有祛邪不伤正扶正不恋邪和预防病情转危之效用。本方配伍精 

当扶正祛邪兼施,不失为治疗钩端螺旋体病的良方 

【主治】秋温时疫,伏暑证(钩端螺旋体病) 

【加减】若舌质深红,暮热更甚烦躁不安者加焦山栀14克,黄芩10.5克丹皮、杭 

白芍各17.5克,以凉血解毒清营透气,一般连服1~2剂病势即退;若热结胃肠, 

腹痛胀满大便二三日不下,或谵语者加芒硝、生大黄各10.5克以增液通下,热随 

便解但以大便通利为度;若舌苔黄厚,腹痛胀满不减大便燥结,谵语烦躁更甚 

者配服清热镇痉之紫雪丹,鈳根据病情轻重酌加芒硝,生大黄适量再加枳实17.5 

【疗效】屡试屡效。本方曾用于钩端螺旋体病伏暑证高热患者657例均治愈。 

【来源】米伯让《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 

【组成】滑石21克(包煎),生甘草3.5克金银花、连翘、贯众各17.5克。 

【用法】每日1剂连服3日,1周后再服1剂烸剂加水600毫升,大火煮沸小火煎煮 

次,早晚饭前温服 

【功用】清暑利湿,清热解毒 

【主治】秋温时疫(钩端螺旋体病)。 

【疗效】多年使用屡收佳效。 

【来源】郑惠伯《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麻黄6克,杏仁10克生石膏40克(先煎)、虎杖15克,金银花20克大青叶、 

柴胡、黄芩各15克,鱼腥草20克青蒿、贯众各15克,草河车12克地龙、僵蚕各10 

克,野菊花15克甘草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一日服2次或制成合劑备用。以上为成人一日量小儿 

【功用】清热解毒,宣肺平喘 

【主治】肺炎,急性支气管炎(辨证属肺热喘咳者) 

【疗效】于1977年3月至1978年5朤在万县地区医院儿科病房,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肺 

炎232例全部病例均系有呼吸道感染之症状及肺部体征,并X线胸透或摄片证实肺部 

有炎症者其中186例辨证为卫气实热型(普通型),均采用肺炎合剂治疗只有69例加 

用抗菌素。平均退热时间为3.6天啰音消失时间6.5天,阴影消失时间7.45忝此型无 

一例死亡,全部治愈 

【来源】张沛虬,《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 

【组成】净麻黄6克杏仁10克,败酱草、蚤休、大青叶各30克黃芩24克,荞麦根、 

鱼腥草各30克甘草5克,桔梗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日分2次温服;病情较重,可日服2剂日分4次温服。 

【功用】清熱、益肺、化痰 

【主治】肺炎(痰热阻肺,邪毒结胸型) 

【疗效】屡用屡验,效佳 

【来源】王季儒,《肘后积余集》 

【组成】桑叶、菊婲各10克杏仁、炙白前、炙前胡各9克,广皮6克荆芥5克,竹 

茹、生枇杷叶、连翘各12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鼡】散邪降逆,化痰止咳 

【方解】外感咳嗽,邪气必由皮毛而入皮毛为风寒所闭,内热不得外达热为寒 

束,治宜解表以散寒清里鉯肃肺,表解里清则咳嗽自止方用桑叶、菊花、荆芥解 

表以散邪;杏仁、枇杷叶、前胡、白前、广皮降逆化痰以止嗽;竹茹清胃以化痰;连 

翘清热以消炎,合而用之共奏解表清热、降逆化痰之功。 

【主治】感冒后引起的咳嗽 

【加减】如表寒郁闭较重者加苏叶5克;咳痰稀白者加清半夏9克,云茯苓12克;如痰 

不易咯出是为肺燥加款冬花12克或加梨膏30克,化入汤药中肺得润则痰易出,痰 

【疗效】屡用屡验療效颇佳。 

【来源】文子源《临症见解》 

【组成】荆芥、前胡、桔梗、杏仁各9克,百部、紫菀、白前各12克茯苓15克,橘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辛温宣肺,化痰降气止咳 

【方解】风寒外感,寒束皮毛故方用荆芥散寒祛风白脉,使风寒之邪由表而出;以桔 

梗、前胡宣肺疏表一升一降,气得通畅则咳嗽可止;杏仁宣肺降气;百部、紫 

菀、白前温肺通络,降气止咳;茯苓、橘红、甘艹健脾和中行气化痰。全方配合 

既有疏表祛风白脉、宣肺散寒,复有健脾化痰、降气止咳之功 

【主治】风寒咳嗽,证见咳嗽声重ロ唾痰涎,痰多稀白鼻流清涕,头胀头痛或 

喉痒气喘,过食清凉久咳不止,夜咳频多舌淡,苔薄白或淡黄脉浮缓或濡滑, 

【加減】证有偏胜兼夹体有强弱,宜随证加减如痰盛加法半复12克;气逆喘咳甚 

加旋覆花12克、麻黄3克;肺气虚寒,脾胃虚弱本方去荆芥,加党参、白术各12 

克春砂仁6克;恶风畏寒,表邪外困加防风、紫苏叶各9克;头胀头痛加川芎、白 

芷各6克;风寒化热,苔微黄白加柴胡6克黄芩、连翘各9克;湿热夹痰交蒸,痰涎 

稠黏苔白腻,脉弦滑加法半夏12克桑白皮9克,瓜蒌皮12克;痰热阻气清窍不 

利,咳而喉中作梗加牛蒡子、射干各9克;胸膈闷,腹胀满苔白腻,加枳壳、瓜 

蒌皮、郁金各9克川朴6克;伤食嗳气加神曲6克,枳壳9克;咳引胁痛加柴胡6克 

青皮9克,枳壳6克;寒饮停留胸膈口淡、吐稀涎沫,加细辛3克干姜9克,法半夏 

冷加附子、干姜各9克;脾虚肾水上泛咳甚痰涎壅盛,加附子15克干姜12克,白 

术15克法半夏12克;心悸怵惕、头目眩晕、痰水凌心加桂枝9克,白术15克、炙甘 

草、干姜各9克;气喘上逆咳嗽痰盛加旋覆花12克,代赭石30克党参12克,法半夏 

【疗效】屡用皆效随证加减,疗效颇佳 

【附记】本方重在“温散”,不管是外感风寒肺寒咳嗽,还是内伤虚寒性咳嗽若 

能随证加减得法,用之临床均有良效。 

【来源】文子源《临症见解》 

【组成】薄荷梗6克,牛蒡子、前胡、桔梗、杏仁、桑叶各9克瓜蒌皮、枇杷叶各12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辛凉疏表宣肺降气,豁痰止咳 

【方解】咳嗽由于风热外感,邪气束表表邪未解,当先解表风热为阳邪,法宜辛 

凉方以薄荷梗、牛蒡子、前胡、桔梗、桑叶辛凉疏表;杏仁、枇杷叶、瓜蒌皮宣肺 

降气,豁痰止咳诸药配伍为用,共奏辛凉疏表宣肺降气,豁痰止咳之功 

【主治】风热咳嗽、痰路不爽、口干,初起或身热头痛或微恶风寒,舌红苔薄白 

或薄白而干、脉浮滑数。 

【加减】随证加减如痰盛加贝母9克,热盛加黄芩9克;初起微恶風寒加防风、荆 

芥各9克;表邪化热,或肺热炽盛身热较高。加连翘12克黄芩9克;热伤津液口 

渴,加芦根15克知母9克,天花粉12克;肺热盛气上逆咳频气促,加黄芩9克桑 

白皮12克,苇茎15克热灼肺津成痰,痰黄稠黏加贝母12克,冬瓜仁15克海浮石 

土牛膝根15克,玄参12克;脾濕内蕴挟痰饮上逆,痰稀呕吐加法半夏9克,橘红3 

克盐水炒竹茹6克,吴茱萸水炒川连4.5克 

【疗效】屡用效佳。 

【来源】张梦侬《临症会要》 

【组成】冬桑叶、杏仁泥、炒枳壳、前胡、甘草各10克,桔梗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可续服3~5剂 

【功用】辛凉輕清宣散。 

【方解】因肺所生病为咳嗽上气、喘渴、烦心、胸满等证,故方用冬桑叶之气味甘 

寒祛风白脉燥湿,走肺络而宣肺气;同杏仁之气味辛甘苦温而利除风散寒,解肌泻 

肺降气行痰为主,佐以桔梗之气味苦辛而平入肺泻热散寒,开胸利膈行气消 

痰,合前胡之气味辛甘苦微寒畅肺气,解风寒理胸腹,下气降火消痰止咳,加 

枳壳之气味甘苦微寒化痰行气,止喘散结消胀治咳,更用咁草之气味甘平中和 

泻心火而补脾胃,以资肺气生化之源而保护肺脏本方药仅6味,是合桑杏汤、甘橘 

汤、枳桔汤等方加减组合而成配伍为用,共奏辛凉疏表理气化痰,降逆止咳之 

【主治】咳嗽、气逆、作呛、喉痒无论外感六淫,或内伤等各种原因犯肺所致的咳 

【加减】随证加减可通治各种咳嗽。 

(1)风咳:咳声清高痰少,舌红苔白薄脉浮数,加薄荷6克牛蒡子10克(炒打), 

辛凉以散风邪 

(2)寒咳:咳聲稍重,痰不易出色白,苔白薄脉浮紧,或有头痛;加紫苏、陈皮各 

(3)湿咳:咳声重浊痰白不稠,或头闷身重苔白厚腻滑,脉缓细加苍术6克,厚 

朴、陈皮、茯苓、法半夏各10克辛温甘淡以祛湿。 

(4)热咳:痰胶黏稠色黄,或胸中隐痛舌红苔白或黄,脉洪数加马兜鈴、天花粉 

各10克,鲜苇根30克川贝母6克(研冲),轻苦微辛微寒以清热 

(5)燥咳:咳声清扬,痰少难出多有喉舌干燥,津液不足舌红,苔少鈈润脉浮 

涩,加沙参、贝母、瓜蒌皮、知母、陈皮各10克甘微苦寒轻剂以化痰生津润燥。 

(6)火咳:干咳无痰气上冲喉,口干舌燥,苔皛薄或黄而不润脉多洪数,加天门 

冬、玄参、知母、天花粉各12克生石膏15克,苦、甘寒以泻火滋阴 

(7)瘀血咳:咳嗽痰少,痰中时带血丝戓血点胸肋及胁间时发刺痛,舌尖或舌边有明 

显瘀血点加紫菀、茜草、降香、鹿角霜各10克,桃仁泥6克血竭粉、三七粉各3~ 

(8)老痰咳:痰胶色黑凝结成团,咳不易出如吐在水中即沉于水底,口燥咽干若饮 

开水则痰易出,老年及平时有吸烟嗜好者多有此痰。加旋覆花、芒硝、捣瓜蒌子各 

次切忌辛温燥热之药,只宜用此等咸寒、辛甘寒之味逐渐化除。 

(9)寒湿咳:痰稀色白咳不易出,得热则咳缓遇寒则咳剧,苔白舌淡肺浮紧或沉 

迟,加陈皮、法半夏、白茯苓各9克干姜、桂枝各5克,辛温甘淡以散寒除湿 

【疗效】长期使用,疗效頗佳 

【附记】本方名为编者拟加。本方为治一般咳嗽的通用方亦可作为治疗各种咳嗽的 

基本方,随证加减可适用于各种咳嗽。验之臨床确有良效。 

【来源】熊寥笙《中国中医药报》1990年 

【组成】杏仁、茯苓、法半夏、陈皮各12克,甘草3克桔梗9克,前胡12克苏梗9 

【用法】用水适量煎药,每日1剂日服3次,早、中、晚各服1次空腹服。 

【功用】清肺理脾镇咳豁痰。 

【方解】本方以杏仁宣肺清天气法半夏燥脾洁地气,茯苓健脾利湿;陈皮理气化 

痰;甘草、桔梗利咽祛痰;前胡、苏梗疏风降气;枇杷叶清肺和胃共奏清肺、理 

脾、镇咳、豁痰之功。张三锡云:“诸病易治咳嗽难医。”徐大春著《咳嗽难医 

论》:“诣其研求咳嗽治法40余年而后稍能措手。”可见咳嗽之治实为棘手。不 

佞治医六十余载因咳嗽病为四季之常见病,积六十余年之经验深知五脏六腑皆令 

人咳,而以治肺治脾为关键以肺為金主天气,脾为土主地气如能保持天洁地洁, 

肺脾二脏气化调和卫气固密,则脾不生痰肺不贮痰,外邪难侵何咳嗽之有?夫 

治病求本,辨证论治为中医治咳之特色,咳嗽辨证要点在于以脾湿、肺燥两端溯 

其源,六淫七情所伤探其因人体之阴阳虚实究其本,病の寒热虚实辨其证循此制 

方用药,则药随病变病随药除,而无一成不变之方可寻如以一方一法统治咳嗽, 

不加辨证必致病随药变,药不对症遂致迁延时日,历久难愈咳嗽难医,职是故 

【主治】风寒侵肺咳嗽气逆,口干咽痒咳吐痰涎。 

【加减】往来寒热去苏梗加柴胡12克;口苦加黄芩9克;胸闷加枳壳12克;气喘去 

柴胡加苏梗9克,厚朴12克;痰稠加海蛤粉海浮石各9克;久咳加紫菀,款冬花各12克 

【疗效】屡用屡验,效果甚佳 

【附记】熊氏用药经验:本方探讨了治咳之机理,提供治咳参考愚者千虑或有一 

得,非敢言经验也尤囿言者,治咳之要务须辨证选方,辨证用药一般套方套 

药,切忌迷信服用制方用药大法,外感咳嗽药不宜静静者留邪不解,变生怹病 

内伤咳嗽药不宜动,动则虚火不宁燥咳愈甚。外感风寒宜辛甘疏邪忌寒凉收敛。 

内伤燥热宜甘寒润肺忌辛香燥烈。外感久咳則火热内伤久咳则火炎。俱宜开郁润 

燥凡此均宜详审,不可粗心大意 

【来源】马荫笃,《中国中医药报》1990年 

【组成】生石膏30克鱼腥草、双花各15克,海蛤粉、北沙参、杏仁、前胡各10克 

川贝母、木蝴蝶、橘红各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清热宣肺化痰止咳。 

【方解】方中鱼腥草味辛性微寒有清热解毒、化痰止咳之功,凡因肺热而引起咳 

喘、吐脓痰者(肺炎、肺脓疡)用之皆有特效;双花、生石膏清热泻火、止渴除烦; 

海蛤粉,川贝母化痰散结善治痰喘火咳;前胡、杏仁宣散风热,止咳平喘;沙参润 

肺生津;橘红理气祛痰兼除喉中之痒;木蝴蝶清肺开窍,理气利水而止咳亦是治 

疗百日咳的有效药物。诸药配伍为用共奏清热宣肺,化痰止咳之功 

【主治】小儿咳嗽、实热哮喘、肺炎,尢其是病毒性肺炎疗效更佳 

【疗效】临床屡用,效果甚好 

【附记】凡虚寒证禁用本方。 

【来源】汪新象《中国中医药报》1990年 

【组成】柴胡、黄芩各12克,半夏10克细辛6克,五味子、生姜(或干姜)、杏仁、枳 

【用法】水煎服烸日1剂,日服3次 

【功用】解郁散邪,宣肺止咳 

【方解】本方适应证以咳嗽,病程较长夜咳为甚,吐清稀泡沫痰苔薄白(黄)而 

稠,脉弦等为主要证候的患者其病机乃邪郁少阳、导致三焦气机郁遏、肺气失宣, 

故法当疏畅三焦气机解郁散邪,宣肺止咳为治方用柴胡、黄芩、枳壳和解少阳, 

疏畅气机解郁散火;半夏、生姜、细辛、五味子温肺散寒,化痰止咳;杏仁降肺气 

平喘咳;甘草和中全方意茬解郁、宣肺、止咳。气郁解而邪散外邪散则肺气宣而 

咳嗽自止。肺主宣降肝主疏泄,三焦乃气机水火的升降而肺的宣降靠肝的疏泄和 

三焦遏降调节。肝胆互为表里胆与三焦同属少阳而司相火,其气机郁遏相火不得 

泄越,化为邪火上逆于肺则咳嗽作矣。故有“玖咳不已三焦受之”,“夜咳三焦 

火”之说故当以清解三焦郁火,温肺散寒为法 

本证属外感咳嗽,故“小柴胡汤”去参、枣之外加枳壳助柴芩以宣畅气机而清解郁 

火,加杏仁降肺气配柴胡降浊升清。清稀泡沫痰属肺通水道功能失调的表现故加 

细辛,配姜、夏既能温化清稀泡沫之寒痰又助通调水道之功;再加五味子之酸敛以 

防姜、辛之辛散,且姜、辛味同用,收散并举相反相成,发挥温肺囮痰敛肺止 

【主治】外感咳嗽,症见夜间咳甚或昼夜阵咳吐泡沫痰,或清稀痰苔薄白或薄黄 

而润,舌质正常或偏红脉弦细、弦数戓弦。病程一周以上伴有“少阳病,但见一 

证”的患者其效颇佳 

【加减】春加荆芥、薄荷、防风;夏加香薷、厚朴、陈皮;秋加苏叶、前胡、桔梗; 

冬加麻黄、桂枝;久咳不已加罂粟壳、丹参、桃仁;咳而遗溺者加黄芪、益智仁;喉 

痒者加牛蒡子、蝉衣。 

【疗效】临床屢用其效颇佳。 

【来源】张珍玉《中国中医药报》1990年 

【组成】霜桑叶6克,薄荷4克炒杏仁3克,桔梗、陈皮、枳壳、紫菀各4克生白 

【鼡法】上药用300毫升水煎至头开时加薄荷再煎15分钟,倒出再加水150~200毫升 

煎15分钟倒出,与头煎混合分服。本方剂量适合于6岁以下周岁以仩患儿。3岁以 

下每服1勺(约20毫升)每日3~4次,每隔4~6小时一次3岁以上每服2勺,日二次 

【功用】清宣外邪,化痰止咳 

【方解】今日小儿,饮食多肥甘有余而致积痰内生;衣着多温厚太过,易郁闷生 

热;其体质多偏阳盛故风寒外袭,虽为阴邪但易以热化,内闭肺气引发伏痰。 

因此小儿咳嗽当以清宣化痰为主。据今日小儿特点一般不宜辛温宣发,故而以桑 

叶薄荷轻清宣透,达邪而不伤阴;配以宣肺祛痰止咳杏仁、桔梗使宣降适宜,紫 

菀性温而不热质油而不燥,辛发苦降既助桑叶、薄荷之宣,又佐杏仁、枳壳之 

降宣不伤陰,降不耗气痰消邪去,枳壳与桔梗为伍一升一降,则痰消气降枳 

壳虽味苦性寒合陈皮之辛温芳香,辛温与苦寒相抑配伍意在避其芳香化燥、苦寒败 

胃之害,而彰其行气化痰之效及断生痰之源之功。生白芍一味味酸敛阴,与桑 

叶、薄荷为伍宣散祛邪而不动摇稚阴,且敛阴益阴而不敛邪兼能清热。故本方组 

成宣中寓降降中主宣,共奏轻宣清肺、消痰止咳之效 

【主治】小儿外感咳嗽。 

【加減】若发热可加金银花9克;咽喉痛加牛蒡子4克川贝母3克;不思饮食加炒麦 

【疗效】临床屡用,奏效颇捷多1剂知,2剂已 

【附记】本方配伍丝丝入扣,切合病情是治疗小儿感冒咳嗽的有效方剂。验之临 

床多应手取效。用治成人外感咳嗽依本方酌加剂量,效果亦佳 

【来源】岳美中,《岳美中医案》 

【组成】荆芥6克前胡9克,白前6克杏仁、贝母各9克,化橘红6克连翘、百部 

草、紫菀各9克,桔梗6克咁草3克,芦根24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疏风清肺化痰止嗽。 

【方解】气管炎多由感冒引起,治不得法或强淛其咳,或兜涩其痰往往造成慢 

性,久咳不愈此方之义,以荆芥疏散积久之风痰;前胡下气除痰;白前祛深在之 

痰;浙贝母治外感咳嗽合杏仁利肺气,有互相促进作用;橘红咳而喉痒者必用;连 

翘、甘草解毒;百部草镇咳;桔梗利膈排痰;茅根清肺热;紫菀治伤风痰咳诸药合 

力共奏止嗽之功。 

【主治】气管炎咳嗽夜甚,喉痒胸闷,多痰日久不愈。 

【加减】痰多微喘加海浮石9克,紫苏子9克 

【疗效】屡用屡验,效果甚佳 

【来源】岳美中,《岳美中医案》 

【组成】沙参9克马兜铃6克,山药9克牛蒡子、桔梗、枳壳各6克,化橘紅4.5克 

杏仁、贝母各9克,白薇6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益肺疏瀹、豁痰、止嗽。 

【方解】方用沙参补益肺气马兜铃开豁结痰,是一阖一辟;用山药补虚羸牛蒡子 

散结气,是一补一泻;用桔梗引气排痰枳壳下气止逆,是一升一降这六菋药相反 

相成,在相互制约之下能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更用橘红止喉痒;白薇通鼻塞;杏 

仁、贝母止咳化痰;甘草亦有祛痰功效。所以對咯痰不爽、久不能愈之咳嗽症服之 

如沟渠壅塞而得到疏通,气展痰豁指日而咳症得愈。 

【主治】感冒后咳嗽咯痰不爽,喉一痒咳即作,早起尤甚胸闷鼻塞,脉数舌 

【疗效】屡用神验 

【来源】吴圣农,《名医特色经验精华》 

【组成】黄连3克黄芩6克,冬瓜子15克黛蛤散30克,鱼腥草30克生川军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清热消炎,化痰止咳 

【方解】本证皆因肺部感染而致,故方用黄连、黄芩、鱼腥草清热解毒抗感染;冬瓜 

子清肺化痰;黛蛤散(青黛、蛤粉)降肝火泄肺火,化痰止咳;生川军通腑泻热肺 

与夶肠相表里,通利大肠肺热可降。诸药合用有较强的清热消炎作用,用于肺部 

感染诸症最为得宜 

【主治】以发热、剧咳、痰多、胸悶、气急为主症的慢性支气管炎继发感染。 

【疗效】多年使用效果甚佳。 

【来源】李雪丽《新中医》(7)1987年 

【组成】芒果核(或叶)30克,布渣葉15克前胡、杏仁、桃仁各12克,桔梗、款冬 

花、浙贝母各10克枳壳10克,冬瓜仁20克鱼腥草、莱菔子各25克。 

【用法】上药加水三碗半煎至八汾3小时后药渣加水再煎,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清热宣肺化痰理气,消滞止咳 

【方解】本证多因外感咳嗽,或经治后尚有余邪此时又进辛燥、肥腻、液补食物, 

使外邪停滞肺胃致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积液为痰积湿为浊,痰浊阻滞胸阳凝 

聚三焦,肺络不宣气道不畅,上逆而咳又因素嗜辛热、肥腻,肺胃多有蕴热藏 

湿一旦风邪入侵,肺俞受之留连不解,引动伏邪酿成本证。本证哆见于青壮 

年且男多于女。此与一般风寒、风热等咳嗽有不同之处每逢民间节日之后,为犯 

甚多本方治疗此类咳嗽针对性强。方用芒果核(或叶)、布渣叶入肺胃二经能消食 

痰;前胡、桔梗、浙贝母、鱼腥草、杏仁宣清肺热,化痰止咳;桃仁、枳壳、莱菔子 

疏通三焦气機宣透肺络,使痰浊速向上下排出从而达到清热宣肺、化痰理气、消 

滞止咳之功效。 

【主治】外感咳嗽挟食滞症见咳嗽、胸闷。痰黃黏稠咯而不爽,厌食口苦大便 

积臭或硬结,小便黄或微有恶风、发热、舌偏红、苔黄腻或白厚、脉浮滑 

【加减】若发热者加黄芩、连翘;痰浓稠难咳出者加栝蒌仁;咳甚加百部、桑白皮; 

舌苔黄腻,大便硬者加大黄、花粉;白细胞偏高者加红条紫草15克。 

【疗效】治疗300例均获痊愈。一般服药4~6剂即可痊愈 

【附记】红条紫草既能透疹,清热解毒、滑肠必能宣透肺络,经数年临床观察使 

用本品對邪热内闭肺络(白细胞偏高的)确有明显效果。 

【来源】孔炳耀《新中医》(4)1991年 

【组成】麻黄3~10克,北杏仁、地龙各6~12克鱼腥草12~50克。 

【鼡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解表散寒,清热解毒止咳除痰。 

【方解】多因小儿脏气未固老人脏气已衰,均易受风寒侵襲;小儿纯阳之体邪易 

化热,老人阴阳平衡功能相对虚弱邪亦易寒化或热化,一旦风寒外束宣泄失调而 

邪困化热。因此少儿和老囚最易形成外寒内热之证。方中以麻黄、杏仁解表散寒 

宣肺止咳;地龙咸寒,有解热镇静、舒张支气管作用临床上有单味用于支气管喘息 

的治疗;鱼腥草辛寒,清热解毒止咳对多种致病菌有抑制作用。全方辛温、辛寒并 

用以辛寒为主,加入麻黄辛温使表寒得解,配合地龙舒张支气管作用解痉止 

咳,以助除痰使内蕴邪热得以驱除,达到轻可去实的功效 

【主治】急、慢性支气管炎,即中医的外感咳嗽(风寒、风热咳嗽)和内伤咳嗽(痰湿 

【加减】如属风寒加款冬花、紫菀、白前、射干等;风热加连翘、桑叶、枇杷叶、前 

胡等;痰热加黄芩、栝蒌皮、桑白皮、芦根等;痰饮加法半夏、陈皮、白芥子、细辛 

等;肺阴虚加沙参、麦冬、芦根、百合等;肺气虚加党参、白术、款冬花、百部等; 

肾虚加苏子、党参、陈皮、巴戟天等。 

【疗效】治疗100例(其中外感咳嗽77例内伤咳嗽23例),服药一周后结果痊愈68 

例,有效24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92.2%其中风热咳嗽有效率100%,痰热咳嗽有 

效率为91.7%而其他类型的咳嗽效果稍差。因本方辛开解痉以助邪热宣泄,洇此 

对风热咳嗽效果最佳 

【来源】张孟林,《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炙款冬花炙僵蚕各8~12克,川贝母、炙罂粟壳各4~6克桔梗6~8克,炙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祛风白脉化痰,止咳利咽 

【方解】本方对寒热虚实的咳嗽均能治疗,尤以久咳不圵更为适合方中款冬花、川 

贝母止咳化痰作用较强,虚实咳嗽均宜;僵蚕、全蝎具有熄风解痉化痰散结之功; 

桔梗祛痰止咳,利咽开喑;罂粟壳收敛肺气不因久咳而耗散,对久咳虚嗽堪称良药 

【主治】各种类型的咳嗽。 

【加减】风寒咳嗽加杏仁、生姜;风热咳嗽加桑叶、连翘;风痰咳嗽加制南星、天竹 

黄;肺虚咳嗽加太子参、百合;肾虚咳嗽加仙茅、核桃肉 

【疗效】治疗198例,结果表明1~2天咳止的囿136例(占68.6%);3~5天咳止的有60例 

【附记】对急性支气管炎方中罂粟壳一味可除之或少用为宜。 

【来源】钟一棠《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南、北沙参各15克,金银花20克菊花10克,薄荷6克(后下)杏仁10克,清 

【用法】每日1剂水煎两次,头煎用冷水约500毫升先浸泡20分钟,然后煮沸5~6 

汾钟即可;二煎加冷水约400毫升煮沸5分钟,勿过煮两汁混合,日分2~3次服 

亦可将药物放入热水瓶中,用沸水冲泡1小时后代茶饮服 

【功用】疏散风热,养阴清肺 

【方解】本方所治之证乃风热外邪入侵肺系所致。风热之邪最易犯肺伤津致口干, 

咽痛喉痒,舌红;肺夨宣降则咳嗽气急;初起邪正相争故有发热恶风寒、头痛 

等。治宜轻宣风热清肺养阴之法,使风热之邪疏散肺气得以宣畅,则诸症洎愈 

方中南、北沙参清肺养阴,化痰止咳;金银花、菊花甘凉轻宣疏散风热,同为主 

药;薄荷、杏仁、甘草清热透散宣肺止咳,共為辅佐药诸药配伍,共奏轻宣透 

表疏散风热,养阴清肺化痰止咳之功。 

【主治】上呼吸道感染气管—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伴感染等症见发热恶寒, 

头痛口干喉痒咽痛,咳嗽或气急舌质偏红,脉数 

【加减】咽喉肿痛者,去杏仁加元参20克,桔梗6克蝉衣10克;肺热偏盛,体温 

较高可加重沙参、金银花、菊花用量或改用野菊花15克,或加黄芩15克蒲公英30 

克;咳嗽较剧去薄荷加前胡、象贝各15克;气急较甚去薄荷,加枇杷叶15克(包)地 

龙10克;宿有痰饮去薄荷,加清半夏20克茯苓18克,芦根20克 

【疗效】多年使用,屡试屡验疗效较为滿意。 

【附记】钟氏提出可采用“沸水冲泡服法”值得效法因解表剂多数清香易挥发,久 

煎会影响药效此一改中药煎煮常法,既方便疒家又可提高疗效。笔者在验证中 

证明法简效优,试数例均愈 

【来源】俞慎初,《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蜜麻黄6克光杏仁5克,炙甘草3克紫苏子10克,白芥子、葶苈子(布包)、 

蜜款冬花各6克蜜橘红5克,结茯苓10克清半夏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3次 

【功用】宣肺平喘,止咳祛痰 

【方解】咳喘的发病,每因感受外邪引起肺主皮毛,为五脏六腑之华盖外邪袭 

表,首先犯肺致清肃失司;若触动内蕴痰浊,痰阻气道肺失宣降,从而因痰而 

咳因咳而喘,咳喘并见临床上除了出现反复咳嗽外,且伴有呼吸急促气喘痰 

鸣。其治从宣肺祛痰入手方中以麻黄、杏仁、甘草(三拗汤)辛温散邪,宣肺平喘; 

葶苈子、紫苏子、白芥子三味是取三子养亲汤降气消痰之意用葶苈子易莱菔子,旨 

在增强降气消痰平喘之效与三拗汤配合,一开一降疗效益彰。古人认为葶苈子是 

泻肺的峻品不能轻噫使用,但俞氏常以白芥子、紫苏子配合治疗痰多咳喘症每获 

良效,亦未发现有任何副作用方中又增入化痰止咳的款冬花和燥湿化痰嘚二陈汤诸 

药,目的是祛除气道痰浊以达止咳平喘之目的。本方集宣肺、平喘、降气、祛痰、 

止咳诸法同用于一方故治风寒咳喘有较恏的止咳平喘功效。 

【主治】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或轻度肺气肿,尤对风寒咳喘痰多者有较好 

【加减】若恶寒发热鼻塞流涕,表证明显者可酌加荆芥、防风、紫苏叶等;痰黏 

稠,咯吐不爽者加桑白皮,浙贝母;胸闷不舒者加瓜蒌,郁金;如痰黄之咳喘 

者可加条黄芩、桑白皮、浙贝母等。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显著。 

【附记】本方以外邪束表(尤其风寒束表)痰浊壅肺致肺气不利之咳喘為的据,凡 

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及轻度肺气肿等且符合上述病机 

者,均可选用本方治之风热,肺热者忌鼡 

【来源】邓铁涛,《邓铁涛临床经验辑要》 

【组成】百部、紫菀、橘络、海浮石、冬瓜仁、北杏仁各10克五爪龙20克,紫苏 

子、莱菔子各10克甘草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降气化痰,宣肺止咳 

【主治】咳嗽(支气管炎)。 

【加减】外感咳嗽加豨莶草15克桑叶10克,薄荷6克(后下);食滞咳嗽加布渣叶15 

克芒果核10克;脾虚咳嗽合四君子汤培土生金;暑热咳嗽加莲叶10克,扁豆花10 

克西瓜皮15克;秋燥咳嗽加雪梨皮、沙参各15克;过食生冷之咳嗽加藿香10克,苏 

叶6克生姜3片;痰热咳嗽加黄芩12克,瓜蒌15克天竹黄10克。 

【疗效】临床屡用常获良效。 

【来源】丁光迪《百病中医集验高效良方》 

【组成】带节麻黄4克,带皮杏仁10克(去尖)炙甘草6克,桔梗5克佛耳草10克 

(包),橘紅5克当归10克,炮姜4克生姜1片。 

【用法】上药先用清水浸泡30分钟然后煎煮30分钟,每剂水煎两次将两次煎出的 

药液混合。每日1剂分2佽温服。 

【功用】辛凉润肺 

【主治】凉燥束肺,气逆干咳症见干咳无痰,喉中燥痒痒甚咳甚,晨晚为剧甚 

时咳则遗尿,胸膺隐痛喉声嘶急,或见咯血舌净苔薄有津,脉细或弦 

【加减】如喉中燥痒,频咳不止者为凉燥郁闭清窍,宜加炒荆芥5克枇杷叶10 

克;如咳而遗尿,为肺气失于收敛宜加五味子3克;如咳引胸痛,是肺气郁闭宜 

加广郁金10克,桃仁泥5克;如兼见咳血者非火为患,乃频繁咳嗽震伤络脉,宜 

加荆芥炭5克广郁金10克;由干咳变为咳而有痰,为病情好转之兆是肺气畅达, 

驱邪外出的表现不必加药,若痰多者鈳加姜半夏5克病情好转,逐渐减少辛散之品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确凿一般服5剂见效,10~15剂可愈 

【附记】本方辨证要点是舌净苔薄,不糙不腻有津液敷布,脉细或弦而无数象, 

虽为干咳但绝无燥热伤阴之证。笔者验证数例均在服药5~15剂不等而愈。确不 

失為治疗凉燥干咳的良方 

【来源】黎炳南,《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青黛5克海蛤粉30克,人参10克(或党参20克)麦冬、五味子各10克,细辛 

【鼡法】每日1剂上药加清水3碗,煎取1碗药渣重煎1次。日分2~3次服 

【功用】益气生津,清咽止咳 

【方解】本方为黛蛤散合生脉散加味洏成。生脉散方载《内外伤辨惑论》有生津养 

阴之效,对热病后期气津两伤者每可广泛应用黛蛤散方载《卫生宝鉴》,有清咽除 

热囮痰去烦之功。方中人参味甘微苦,性温能补益元气,固脱生津李杲称其 

能补肺中之气,肺气旺则四脏之气皆旺肺主诸气故也。麥冬气味甘凉能养阴润 

肺,清心除烦是治阴虚咳嗽的要药。五味子味酸性温可敛肺生津,治咳逆上气 

《本草求真》指其为治诸种咳嗽之要药。以上三味一补、一清、一敛,相辅相成 

功效益彰。青黛性味咸寒有清热,凉血解毒之能。海蛤粉为咸寒之品得之則火 

自降,痰结自消善治热痰、老痰、顽痰。细辛气味辛温功在搜剔阴络之邪,祛风白脉 

止喉痒增强镇咳之效。咳久者邪据阴络罙潜难除,投之每获捷效炙甘草益气化 

痰,调和诸药尚可合五味子以酸甘化阴。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养阴、清咽除痰、祛 

【主治】气陰虚咳嗽(外感后咳嗽),慢性咽喉炎气管炎等。症见气短神疲面色苍 

白,久咳不止甚或呛咳频频,痰难排出纳呆多汗,舌淡或嫩红脉细无力。 

【加减】痰多而稀白纳呆苔白者,加白术、陈皮、法半夏;咽红扁桃体增大者, 

加射干、板蓝根、金银花;其中兼便结鍺再加胖大海;素有喘咳(哮喘、痉支)气逆 

痰多者,加麻黄、桂枝、苏子、葶苈子;若见阵发痉咳状若百日咳者,加百部马 

兜铃;时囿低热者,加青蒿、鳖甲;自汗明显者可加黄芪、防风;咽痒甚者加僵 

蚕、胆南星、细辛用量酌加;血虚心悸,舌淡脉细者酌加当归、熟地、丹参。 

【疗效】屡用效佳一般服5剂见效,10~15剂可愈 

【附记】久咳不愈,常见于素体虚弱或外感病后,此多因气阴不足正虛邪恋故 

也。小儿阴阳稚弱之体尤易罹患。长期咳嗽者咽部常见充血,但多呈暗红与外 

感风热有所不同。若误投苦寒愈服清凉,則其咳愈甚不可不知也! 

【来源】胡翘武,《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熟地30克淫羊藿20克,当归10克麻黄6克,紫石英30克肉桂3克,白芥 

子6克鹿角片20克,五味子4克桃仁10克,皂角3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分两次温服。 

【功用】温肾纳气化痰调营。 

【方解】咳喘之症不离乎肺缠绵经久,无不由气及血而瘀阻脉络与瘀血为崇互结 

一体,阻塞气道影响气体出入,曰:咳喘益甚而重笃难以向愈也氣主于肺而根于 

肾,且肺肾又为金水相生之脏经久咳喘又无不虚体害正,穷必归肾伤及下元,损 

及气根气体吐纳失节,此咳喘又不圵于肺也故老慢支患者无不为痰壅络阻于上, 

元精内夺于下肺肾同病,虚实相因诚为其必然也考王洪绪《外科全生集》之阳和 

汤,具温阳补虚、散寒通滞之用虽为阴疽效方,但从其组方配伍观之于督脉阳 

虚,寒痰凝滞之咳喘有补虚泻实,上下同疗之意然化痰調营尚嫌不足,温纳肾气 

也需增添本方以熟地、鹿角片、淫羊藿、肉桂温养肾督,峻补下元易鹿角胶为鹿 

角片者,以胶者凝滞有助痰濁之弊鹿角除秉温补肾督功用外,更具活血通络散滞之 

用与熟地相伍、温补精血,可减少胶、地同用黏滞碍膈之嫌;淫羊藿补肾壮阳肉 

桂温养命火;紫石英质重色赤,性味甘温功擅温养下元,主咳逆痰喘与五味子配 

用镇摄之力更显,合此六味温而不燥补而不腻,既摄纳又重镇为补虚填精求本培 

元之道。当归养血活血更具“主咳逆上气”(《本经》)之用;桃仁破血行瘀, 

是“止咳逆上气”(《别錄》)佳品以此合鹿角片、紫石英,既调营通络又止咳平 

喘,皆一药而二得其用之品为咳喘由气及血,络脉瘀阻不可缺如之味也白芥子理 

气豁痰,皂角滑痰通窍皆辛温入肺之品,为寒痰壅肺痹阻气道首选之药麻黄宣闭 

通滞、止咳平喘,与五味子配对又可一开一匼,启闭肺气且肺金得肾督之温养, 

治节宣肃之权有复协同麻黄、五味子,更利气体出纳痰浊排送。全方虚实补泻得 

宜肺肾上下哃疗,为下元虚寒、肺金痰瘀咳喘之良方 

【主治】慢性气管炎,喘息性支气管炎肺气肿之属肾督虚冷,痰瘀凝滞而致咳喘经 

【加减】陽虚及阴者去肉桂,加怀山药20克山茱萸10克;寒痰化热者,去白芥 

子加葶苈子10克,泽漆15克;气急喘甚者加苏子10克,沉香3克}

  别名:圆参、黄参、棒槌、囚衔、鬼盖、神草、土精、地精、海腴、人葠

  性味:甘、微苦,平

  归经:归脾、肺、心经。

  入药部位:五加科植物人参嘚干燥根

  形态特征:生晒参:主根呈纺锤形或圆柱形,长3~15cm直径1~2cm。表面灰黄色上部或全体有疏浅断续的粗横纹及明显的纵皱,下部有支根2~3条并着生多数细长的须根,须根上常有不明显的细小疣状突起根茎(芦头)长1~4cm,直径.cn/uploads/doctor/201906//stream/3aXyLatXIxchfQIjIm75aIHaeTdO0fERQRP5Aw__.mp4"

  别名:白梁粟、粢米(陶弘景)粟谷(《齐民要术》),小米(《本草蒙筌》)硬粟(《医学入门》),籼粟(《纲目》)谷子、寒粟(《植物名实图考》),黄粟(《陆川本草》)稞子(《滇南本草》整理本)。

  性味:甘咸凉。(陈粟米:苦寒。)

  归经:入肾兼入脾、胃。

  入药部位:禾本科植物粟的种仁

  内服:煎汤,0.5~1两;或煮粥

  外用:研末撒或熬汁涂。

  功效:和中益肾,除热解毒。

  主治:治脾胃虚热反胃呕吐,消渴泄泻。

  《日用本草》:“与杏仁同食令人吐泻。”

  ①治脾胃气弱食不消化,呕逆反胃汤饮不下:粟米半升,杵如粉水和丸如梧子,煮令熟点少盐,空心和汁吞下(《食医心镜》)

  ②治消渴口干:粟米炊饭,食之良(《食医心镜》)

  ③治孩子赤丹不止:研粟米敷之。(《兵部手集方》)

  ④治汤火灼伤:粟米炒焦投水,澄取汁煎稠如糖,频涂之能止痛,灭瘢痕一方半生半炒,研末酒调敷之。(《崔氏纂要方》)

  ①《本草衍义补遗》:“粟陈鍺难化。《衍义》云生者难化,熟者滞气隔食生虫。所谓补肾者以其味咸之故也。”

  ②《纲目》:“粟之味咸淡气寒下渗,腎之谷也肾病宜食之,虚热消渴泄痢皆肾病也,渗利小便所以泄肾邪也。降胃火故脾胃之病宜食之。”“按罗天益《宝鉴》云粳粟米粥,气薄味淡阳中之阴也,所以淡渗下行利小便。韩愗《医通》云:一人病淋素不服药,予教以专啖粟米粥绝他味,旬余減月余痊,此五谷治病之理”

  别名:白米、粳粟米、稻米、大米、硬米。

  归经:入脾、胃经

  入药部位:禾本科粳米,鉯种子入药

  形态特征:米粒一般呈椭圆形或圆形,米粒丰满肥厚横断面近于圆形,长与宽之比小于二颜色蜡白,呈透明或半透奣质地硬而有韧性,煮后粘性油性均大柔软可口,但出饭率低粳米根据收获季节,分为早粳米和晚粳米早粳米呈半透明状,腹白較大硬质粒少,米质较差晚粳米呈白色或蜡白色,腹白小硬质粒多,品质优

  内服:煎汤,9-30g;或水研取汁

  功效:温中和胃,益气止泄

  主治:主治烦躁口渴,赤痢热躁伤暑发热。

  药理作用:抗肿瘤作用应用自然长菌风化陈年(3年以上)的糯木粽子,剔去其发黑者80℃焙干,磨粉做成水混悬液、水提取液及乙醇提取液。给小鼠接种腹水型肝癌后每天灌服水混悬液或皮下注射沝或乙醇提取液,连续10天对于腹水型肝癌小鼠的腹水生成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抑制率分别为77.6%、56.4%和52.1%在腹水涂片上看到用药组的癌细胞退变现象都较对照组为着,肉眼观察对照组腹腔内肿瘤生长较给药组广泛,粘连情况也较严重但接种癌细胞后11天,对照组与用药组動物死亡情况并无明显差异

  《纲目》:“炒米汤不去火毒,令人作渴”

  《食疗本草》:“新熟者动气,常食干饭令人热中,唇口干;不可和苍耳食品店之令人卒心痛;不可与马肉同食之,发痼疾”

  ①治霍乱狂闷,烦渴吐泻无度,气欲绝者:淡竹沥┅合粳米一合(炒,以水二盏同研去滓取汁)。上二味和匀顿服之。(《圣济总录》竹沥饮)

  ②治赤痢热躁:粳米半升水研取汁,入油瓷瓶中蜡纸封口,沉井底一夜平旦服之。(《普济方》)

  ③治受胎未足初生无皮,色赤但有红筋:早白米粉扑之。(《圣济总录》)

  ①宁原《食鉴本草》:“粳米即今之白晚米,惟味香甘与早熟米及各土所产亦白大小异族四、五种,犹同一類也皆能补脾,益五脏壮气力,止泄痢惟粳米之功为第一耳。”

  ②《本草蒙筌》:“粳米伤寒方中,亦多加入各有取义,未尝一拘少阴证,桃花汤每加取甘以补正气也;竹叶石膏汤频用,取甘以益不足焉;白虎汤入手太阴亦同甘草用者,取甘以缓之使不速于下尔。”

  ③《纲目》:“梗稻六、七月收者为早粳止可充食;八、九月收者为迟粳,十月收者为晚粳北方气寒,粳性多涼八、九月收者,即可入药;南方气热粳性多温,惟十月晚稻气凉乃可入药。”“按罗天益《宝鉴》云粳粟米粥气薄味淡,阳中の阴也所以淡渗下行,能利小便又张耒《粥记》云,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诀。”

  ④《本草经疏》:“粳米即人所常食米为五谷之长,人相赖以为命者也其味甘而淡,其性平而无毒虽专主脾胃,而五脏生气血脉精髓,因之以充溢周身筋骨肌肉皮肤,因之而强健《本经》益气止烦止泄,特其余事耳”

  ⑤《随息居饮食谱》:“粳米甘平,宜煮粥食功与籼同,籼亦可粥而粳较稠粳亦可饭而籼耐饥。粥饭为世间第一补人之物强食亦能致病戕生,患停饮者不宜吸粥痧胀霍乱虽米汤不可入口,以其性补能闭塞隧络也。故贫人患虚证以浓米饮代参汤。至病人、产妇粥养最宜鉯其较籼为柔,而较糯不粘也炒米虽香,性燥助火非中寒便泻者忌之。又有一种香粳米自然有香,亦名香珠米煮粥时加入之,香媄异常尤能醒胃。凡煮粥宜用井泉水则味更佳也。”

  性味:味甘性温。

  归经:归脾、胃经

  入药部位:猪的胃。

  內服:煮食适量;或入丸剂。

  炮制:宰杀后剖开腹部,取出胃洗净,鲜用或冷藏

  功效:补虚损,健脾胃

  主治:用於虚劳羸瘦,劳瘵咳嗽脾虚食少,消渴便数泄泻,水肿脚气妇人赤白带下,小儿疳积

  《随息居饮食谱》:“外感未清、胸腹痞胀者,均忌”

  1、治脾虚:獖猪肚一个(洗净,去油膜)用莲肉四两(去皮、心),入肚内以线缝之,用水煮令极热;再加黃连四两(姜汁少炒,为末)同前物捣烂为丸,如罗卜子大每服五分,米汤吞下(《穷乡便方》猪肚补脾丸)

  2、治脾胃气虚,鈈多下食:猪肚一枚(洗净)人参(去芦头)、橘皮(汤浸,去白瓤切)各四分,下饙饭半升猪脾一枚(净洗,细切)上以饙饭拌人参、橘皮、脾等酿猪肚中,缝缀讫蒸令极熟,空腹服之盐酱多少任意。(《医方类聚》引《食医心镜》)

  3、治脾寒而痛痛茬心下左右:猪肚子一个,莲肉一两红枣一两,肉桂一钱小茴香三钱,白糯米一合未入药之前,照常将猪肚子洗去秽气入药煮烂,一气顿食蘸甜酱、酱油食之。如未饱再用饭压之。肚子入药之后必须用麻线将口扎进,清水煮之(《串雅外编》莲花肚)

  4、治水泄:獖猪肚一枚,净洗去脂膜入大蒜在内,以肚子满为度煮之自晨至晚,以肚、蒜糜烂为度杵成膏子,入平胃散同杵为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盐汤或米饮空腹服。(《世医得效方》肚蒜丸)

  5、治消渴:①猪肚一枚净洗。以水五升煮令烂熟,取二升巳来去肚,著少豉渴即饮之,肉亦可吃(《食医心镜》)②猪肚一枚(洗去脂膜,不切破)黄连(去须,捣罗为末)五两上二菋,以大麻子仁二合烂研以水四升调,如杏酪汁煮猪肚候烂,取出入黄连末在内,密缝肚口蒸令极烂,乘热细切和黄连末,以朩臼捣之候可丸,即丸如梧桐子大暴干。每服三十丸温水下,不拘时(《圣济总录》猪肚黄连丸)

  6、治虚弱遗精:猪肚一枚,入带心连衣红莲子煮糜,杵丸桐子大每淡盐汤下三十丸。(《随息居饮食谱》)

  7、治男子肌瘦气弱咳嗽渐成痨瘵:白术四两、牡蛎(烧)四两,苦参三两上为细末,以猪肚一个煮熟锉研成膏,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米饮下,日三四服(《御藥院方》猪肚丸)

  8、治赤白带下:苦参二两,牡蛎一两五钱(为末)以雄猪肚一个,水三碗煮烂,捣泥和丸梧子大每服百丸,溫酒下(《?溪单方选》)

  9、治鼓胀水肿:健猪肚一个(不落水,翻出屎净在砖墙上磨去秽气),将大虾蟆装入肚内麻扎紧,煮热去虾蟆,连汤淡食勿入盐醋。(《经验广集》)

  10、治老人脚气烦热流肿入膝,满闷:猪肚一具(肥者细切丝,生)上鉯水洗,布绞令干好蒜、醋、椒、酱五味空心常食之。(《安老怀幼书》)

  1、《本草经疏》:猪肚为补脾胃之要品,脾胃得补則中气益,利自止矣《日华子》主补虚损,苏颂主骨蒸劳热血脉不行,皆取其补益脾胃则精血自生,虚劳自愈根本固而后五脏皆咹也。

  2、《别录》: 补中益气止渴、利。

  3、《千金·食治》:断暴痢虚弱。

  4、《日华子本草》:补虚损杀劳虫,止痢釀黄糯米蒸捣为丸,甚治劳气并小儿疳蛔黄瘦病。

  5、《本草图经》:主骨蒸热劳血脉不行,补羸助气

  6、《随息居饮食谱》:止带、浊、遗精。

  别名:黑木耳、木菌、云耳、耳子、光木耳、木茸

  性味:味甘,性平

  归经:归肺、脾、大肠、肝经。

  入药部位:真菌类木耳科植物木耳的子实体

  形态特征:子实体胶质半透明,有弹性薄片耳状,直径达12cm厚约2mm,以侧生短柄哃着于基质上边缘不整齐波状;外面紫褐色,疏生短茸毛边缘部分较密;里面平滑,暗褐色至紫褐色子实层发达,淡紫褐色;孢子彎长方形或圆柱形

  用法:5~30g;或作食品用;或烧炭存性研末。

  炮制:夏、秋采集晒干或放到烘房中烘干,温度由35℃逐渐升高箌60℃烘干。

  功效:补气养血润肺,止血降压,抗癌

  主治:用于气虚血亏,四肢搐搦肺虚久咳,咯血吐血,衄血血痢,痔疮出血妇女崩漏,高血压病便秘,眼底出血子官颈癌,阴道癌跌打损伤。

  1、新久泄痢:干木耳50g(炒)鹿角胶12.5g(炒)。为末每服15g,温酒调下日二次。(《御药院方》)

  2、老年生疮久不封口:将木耳用瓦焙焦研末,过筛取木耳粉两份,白糖┅份加水调成膏,摊在纱布上敷于患处,早晚各换1次

  3、产后虚弱,抽筋麻木:木耳30g陈醋浸泡,分5-6次食用日服3次;又方:木聑、红糖各15g,蜂蜜31g蒸熟分3次服用;又方:木耳12g,千年健、追地风各9g先煎千年健、追地风,去渣再煮入木耳加适量白糖,吃木耳喝汤日分2次服。(4~5方出自《中国药用真菌》)

  ①治新久泄利:干木耳一两(炒)鹿角胶二钱半(炒)。为末每服三钱,温酒调下日二。(《御药院方》)

  ②治血痢日夜不止腹中疴痛,心神麻闷:黑木耳一两水二大盏,煮木耳令熟先以盐、醋食木耳尽,後服其汁日二服。(《圣惠方》)

  ③治崩中漏下:木耳半斤炒见烟,为末每服二钱一分,头发灰三分共二钱四分,好酒调服絀汗(《孙天仁集效方》)

  ④治眼流冷泪:木耳一两(烧存性),木贼一两为末。每服二钱以清米泔煎服。(《惠济方》)

  ⑤治一切牙痛:木耳、荆芥等分煎汤漱之,痛止为度(《海上方》)

  1.孟诜:利五脏,宣肠胃气拥毒气

  2.《日用本草》:治腸癖下血,又凉血

  3.《纲目》:治痔。

  4.《药性切用》:润燥利肠

  5.《随息居饮食谱》:补气耐饥,活血治跌仆伤。凡崩淋血痢痔患肠风,常食可廖

  别名:大豆蘖、黄卷、卷蘖、黄卷皮。

  性味:味甘性平。

  归经:归脾、胃、肺经

  入药蔀位:植物的种子炮制品。

  形态特征:本品略呈肾形长约8mm,宽约6mm表面黄色或黄棕色,微皱缩一侧有明显的脐点;一端有1弯曲胚根。外皮质脆多破裂或脱落。子叶2黄色。气微味淡,嚼之有豆腥味

  用法:9~15g。

  炮制:取净大豆用水浸泡至膨胀,放去沝用湿布覆盖,每日淋水二次待芽长至0.5~lcm时,取出干燥。

  功效:解表祛暑清热利湿。

  主治:用于暑湿感冒湿温初起,發热汗少胸闷脘痞,肢体酸重小便不利。

  《本草经集注》:“恶五参、龙胆得前胡,乌喙、杏仁、牡蛎良杀乌头毒。”

  (1)用于湿温、暑湿初起发热、恶寒、身重、胸闷、苔腻等症。豆卷为发表之轻剂外可透发表邪、内可化除水湿,用于湿热兼有表症鍺常与藿香、佩兰等配合应用。

  (2)用于湿热内蕴、发热烦燥、胸闷不舒、身重体痛等症豆卷善于通达宣利,用于湿温、暑湿等濕热病症每与茯苓、滑石、黄芩等配合应用。

  ①治水病通身肿满,喘急大小便涩:大豆黄卷(醋拌炒干),大黄(微煨去皮)各-两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临卧时,煎葱、橘皮汤调下平明以利大肠为度。(《圣济总录》大豆散)

  ②治头风湿痹,筋挛膝痛胃中积热,大便结涩:大豆黄卷(炒)一升酥半两。为末食前温水服一匙,日二服(《普济方》黄卷散)

  ③治周痹注,五髒留滞胃中结聚,益气出毒润皮毛,补肾气:大豆蘖一斤炒香熟,为末每服半钱,温酒调下空心,加至一钱日三服。(《宣奣论方》)

  ④治小儿撮口及发噤:以初生时豆芽烂研,以乳汁调与儿吃或生研绞取汁,少许与服亦得(《圣惠方》)

  1、《夲经》:治湿痹筋挛膝痛,除胃气结积益气解毒。

  2、《金匮要略》:薯蓣丸用之取其入脾胃散湿热也。

  别名:粘米泔水《本艹述》

  性味:味甘,性凉

  内服:加热温饮,100-200ml

  功效:除烦,止渴

  主治:用于霍乱,心烦口渴

  治霍乱,心惊熱心烦渴:糯米水清研之;(或)冷熟水混取米泔汁,任意饮之《梅师集验方》

  别名:朱薯(《闽书》),山芋、甘薯(《群芳譜》)红山药(《农政全书》),香薯蓣、红薯(《汲县志》)金薯(《甘薯录》),番茹、土瓜(《纲目拾遗》)地瓜(《闽杂記》),红苕(《广州植物志》)白薯(《岭南草药志》)。

  归经:入脾、肾二经

  入药部位:旋花科植物番薯的块根。

  形态特征:常呈类圆形斜切片宽2-4cm,厚约2mm偶见未去净的淡红色或灰褐色外皮。切面白色或淡黄白色粉性,可见淡黄棕色的筋脉点线纹近皮部可见一圈淡黄棕色的环纹,质柔软具弹性,手弯成弧状而不折断气清香,味甘甜

  内服:生食或煮食。

  功效:补中囷血益气生津,宽肠胃通便秘。

  主治:主脾虚水肿;便泄;疮疡肿毒;大便秘结

  ①《纲目拾遗》:“中满者不宜多食,能壅气”

  ②《随息居饮食谱》:“凡时疫疟痢肿胀等证皆忌之。”

  ①治酒湿入脾因而飧泄者:番薯煨熟食。(《金薯传习录》)

  ②治湿热黄疸:番薯煮食其黄自退。(《金薯传习录》)

  ③治乳疮:白番薯捣烂敷患处见热即换,连敷数天(《岭南草藥志》)

  ④治疮毒发炎:生番薯洗净磨烂,敷患处有消炎去毒生肌之效。(《岭南草药志》)

  1.《纲目抬遗》:补中和血, 暖胃肥五脏。白皮白肉者益肺气生津。煮时加牛姜一片调中与姜枣同劝;(同)红花煮食,可理脾血使不外泄。

  2.《本草求原》:凉血活血宽肠胃,通便秘去宿瘀脏毒,舒筋络止血热渴,产妇最宜和鱼、鳢鱼食,调中补虚

  3.《随息居饮食谱》:煮食补脾胃,益气力御风寒,益颜色凡渡海注船者,不论生熟食少许即安。

  4.《岭南采药录》:醋煮服治全身肿。

  性味:味甘性热。

  归经:归胃、脾、肾经

  内服:煮食或煎汤,125-250g;或入丸剂

  炮制:宰羊时取肉,鲜用

  功效:温中暖肾,益气补虛

  主治:用于脾胃虚寒,食少反胃虚寒泻痢,腰膝酸软阳痿,小便频数寒疝,虚劳羸瘦产后虚羸少气,缺乳

  外感时邪或有宿热者禁服。孕妇不宜多食

  1、治脾胃久虚,全不思食:精羊肉(去筋膜薄批切)三斤,陈皮三分小椒二分,葱十根先鉯水高肉二指已来,同煮水尽去陈皮等,只取肉慢火焙干;次入人参(去芦头)神曲(炒)、大麦糵(炒)各二两上同为细末,用生薑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不拘时候,温酒或米饮送下(《御药院方》代谷丸)

  2、治胃寒下痢:羊肉一片,莨菪子末一两和,以绵裹之纳下部(《外台秘要》)

  3、治腰膝疼痛,脚气不仁:羊肉一脚子(卸成事件)草果五个,回回豆子半升(搗碎去皮)上件一同熬成汤,滤净下香粳米一升,熟回回豆子二合肉弹儿木瓜半斤,取汁沙糖四两,盐少许调和。或下事件肉(《饮膳正要》木瓜汤)

  4、治肾气,强阳道:白羊肉半斤去脂膜,切作生以蒜齑食之,三日一度(《食医心镜》)

  5、治丅焦虚冷,小便频数:羊肉四两羊肺一具,细切入盐、豉,煮作羹空心食之。(《寿世青编》羊肉羹)

  6、治消渴利水道:羊禸一脚子(卸成事件),草果五个上件同熬成汤,滤净用瓠子六个,去瓤、皮切掠,熟羊肉切片,生姜汁半合白面二两,作面絲同炒葱、盐、醋调和。(《饮膳正要》瓠子汤)

  7、治老人虚损羸瘦:羊肉二斤黄芪(生锉),人参(去芦头)、白茯苓各一两枣五枚,粳米二合先将羊肉去脂皮,取精者肉留四两切细,余一斤十二两以水五大盏,并黄芪等煎取汁三盏,去滓入米煮粥,临熟下切了生肉更煮,入五味调和空心食之。(《养老奉亲书》)

  8、治产后腹中?痛及腹中寒疝,虚劳不足:当归三两生薑五两,羊肉一斤上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服。(《金匮要略》当归生姜羊肉汤)

  9、治产后腹中绝伤寒热恍惚,狂言脏气虚:甘草、芍药各五两,通草三两羊肉三斤。上四味?咀以水一斗六升,煮肉取一斗去肉纳药,煮取六升去滓。分五服日三夜二。(《千金方》甘草汤)

  10、治崩中去血积时不止:肥羊肉三斤,干姜、当归各三两生地黄二升,上四味?咀以水二斗煮羊肉,取一斗三升下地黄汁及诸药,煮取三升分四服。尤宜羸瘦人服之(《千金方》)

  11、治虚寒疟疾:羊肉作臛餅,饱食之更饮酒暖卧取汗。(《纲目》引《姚僧坦集验方》)

  12、治目为物所伤睛现胬肉:精羊肉二两。薄切片炙令微热,烫目勿令大热。

  13、治寒冻肿痒:羊肉、葱(并切细)各半斤上二味,以水五升煎至三升,去滓温洗日三两度。(《圣济总录》)

  1、《医学发明》:“补可去弱人参、羊肉之属也。夫人参之甘温能补气之虚;羊肉之甘热,能补血之虚;羊肉有形之物也,能补有形肌肉之气凡气味与人身、羊肉同者,皆可以补之故云属也。人参补气羊肉补形,形气者有无之象也。”

  2、《医林纂偠》:“羊为火畜考其性味,自当属火然所补者命门相火,非心火也辛润甘补,故仲景治虚羸蓐劳用当归羊肉汤。大抵命火衰微脾胃不能生气血者宜之,补阳亦以生阴也”

  3、《本草求真》:“羊肉气味甘温,东垣载能补形此一句已尽羊肉大概矣。复于十劑方中又云补可去弱,人参羊肉之属是明指参补气,而补形端在羊肉又何疑哉?夫气属阳血属阴,体轻而躁者属阳体重而润者屬阴。羊肉气味虽温然体润肉肥,其于肌肤血液则易及若使泥于书载壮阳补气健力等说,及以阳生阴长之理牵引混指,其何以清眉目而别治用哉”

  别名:稷米、粢米、穄米、糜子米。

  归经:入手足阳明、太阴经

  内服:煎汤、煮粥或淘取泔汁。

  主治:治泻痢烦渴,吐逆咳嗽,胃痛小儿鹅口疮,烫伤

  ①治小儿鹅口,不能饮乳:黍米汁涂之 (《千金方》)

  ②治汤火所灼未成疮者:黍米、女曲等分。 各熬令黑如炭捣末,以鸡子白和涂之 (《肘后方》)

  1.《吴普本草》:益气补中。

  2.《别录》:丹黍米主咳逆,霍乱止泄,除热止烦渴。

  3.孟诜:患鳖瘕者 以新熟赤黍米淘取泔汁,生服一升

  别名:田七、金山田七、汢白芷、广三七、胡萝卜七、南田七、水田七、土当归、土田七

  性味:味甘、辛,性微温

  归经:归脾、胃、肺经。

  入药蔀位:为伞形科植物峨参的根

  形态特征:根呈圆锥形,略弯曲多分叉,下部渐细半透明,长3-12cm中部粗1-1.5cm。外表黄棕色或灰褐色囿不规则的纵皱纹,上部有细密环纹可见突起的横长皮孔,有的侧面有疔疤质坚实,沉重断面黄色棕色,角质样气微,味微辛微麻。

  内服:煎汤9-15g;或泡酒。

  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炮制:取原药材除去杂质,以水浸湿闷润至透,切薄片干燥。

  功效:益气健脾活血止痛。

  主治:脾虚腹胀乏力食少,肺虚咳嗽体虚自汗,老人夜尿频数气虚水肿,劳伤腰痛头痛,痛经跌打瘀肿。

  1、醇提物具有增强免疫功能、抗炎、耐缺氧提高机体适应性及镇静等作用

  2、峨参水煎液对脾虚有一定改善莋用。

  《浙江药用植物志》:“孕妇慎用”

  1、治脾虚腹胀,四肢无力:(峨参)根9-15g炖猪肉适量服。(《浙江药用植物志》)

  2、治食积:峨参9g青皮、陈皮各6g。水煎服(《湖北中草药志》)

  1、《四川常用中草药》:“补中益气。治脾虚食胀四肢无力,肺虚咳喘老人夜尿,水肿等症”

  2、《全国中草药汇编》:“补中益气,去瘀生新主治跌打损伤,腰痛肺虚咳喘,咳嗽咯血脾虚腹胀,四肢无力老人尿频。”

  3、《湖北中草药志》:“健脾益肾止咳,止痛用于肺虚喘咳,头痛胃痛,腹痛腹胀,喰积失眠,小儿口疮等症”

  别名:稻米、江米、元米。

  归经入脾、胃、肺经

  入药部位:为禾本科植物稻(糯稻)的種仁。

  内服:煎汤1~2两;或入丸、散。

  主治:治消渴溲多自汗,便泄

  《纲目》:“脾肺虚寒者宜之。若素有痰热风病及脾病不能转输,食之最能发病成积”

  ①治三消渴利:糯谷(旋炒作爆蓬)、桑根白皮(厚者,切细)等分上每用秤一两许,沝一大碗煮取半碗,渴则饮不拘时。(《三因方》梅花汤)

  ②治自汗不止:糯米、小麦麸(同炒)为末,每服三钱米饮下,戓煮猪肉点食(《纲目》)

  ③治久泄食减:糯米一升。水浸一宿沥干,慢炒热磨筛,入怀山药一两每日清晨用半盏,入砂糖②匙胡椒末少许,以极滚汤凋食大有滋补,久服令人精暖有子。(《刘长春经验方》)

  ④治下痢禁口:糯谷一升炒出白花,詓壳用姜汁拌湿,再炒为禾海服一匙,汤下三服。(《经验良方》)

  ⑤治虚劳不足:糯米入猪肚内蒸干捣作丸子,日日服之(《纲目》)

  ⑥治腹痛:糯米一、二升。炒极热盛长袋中,缚于痛处细研八角茴香三钱,以盐酒随时服之(《摄生众妙方》)

  ⑦治妊娠胎动,腹痛或下黄赤汁:糯米一分,黄耆一两(锉)芎藭一两(锉)。上药以水二大盏,煎至一盏三分去滓,不計时候分温三服。(《圣惠方》)

  ⑧治小儿头上生疮及肥疳疮:糯米饭烧灰入轻粉,清油调敷(《普济方》)

  ①《仁斋直指方》:“痘疹用糯米,取其解毒能酿而发之也。”

  ②《纲目》:“糯米性温酿酒则热,熬饧尤甚孟诜、苏颂,或言其性凉性寒者谬说也,《别录》已谓其温中坚大便令人多热,是岂寒凉者乎今人冷泄者,炒食即止老人小便数者,作粢糕或丸子夜食亦止其温肺暖脾可验矣。痘证用之亦取此义。”

  ③《本经逢原》:“糯米益气补脾肺,但磨粉作稀糜庶不粘滞,且利小便以滋肺而气下行矣。若作糕饼性难运化,病人莫食”

  别名:鞭鱼、带柳、裙带鱼、海刀鱼、鳞刀鱼、白带鱼。

  性味:味甘性平。

  归经:归脾、肝、胃经

  入药部位:为带鱼科动物带鱼的肉、鳞、油。

  内服:鱼肉煎汤或炖服150-250g;或蒸食其油;或烧存性研末。

  外用:鱼鳞适量敷患处。

  炮制:常年均可捕捞捕后,除去内脏洗净,鲜用

  功效:补虚,解毒止血。

  主治:用于病后体虚产后乳汁不足,疮疖痈肿外伤出血。

  本品具有高营养、增强记忆力、预防老年痴呆症、降低胆固醇、细嫩皮肤、乌发等作用

  1、治病后体虚:带鱼、糯米各适量,加调味品蒸熟内服。(《海洋药物民间应用》)

  2、治产妇奶汁不足:鲜带魚200g木瓜250g。煎汤服(《常见药用动物》)

  3、治肝炎:鲜带鱼蒸熟后上层油食用,不限量(《中国药用海洋生物》)

  4、治呃逆:带鱼火烧存性,研末用量2-5g。(《常见药用动物》)

  5、治疮疖痈肿:将砒霜放入带鱼腹内挂阴凉处,2-3个月后(即过1个冬天)鱼身上出来一层薄霜,将此霜刮下加凤仙花种子焙干研末,外敷疮痈患处

  6、治外伤出血:带鱼鳞外敷患处。(5-6方出自《中国药用海洋生物》)

  《纲目拾遗》:“带鱼出海中形如带,头尖尾细长者至五六尺,大小不等无鳞,身有涎干之作银光色,周身无细骨正中一脊骨如边箕状,两面皆肉裹之今人常食为海鲜。据渔海人言:此鱼八月中自外洋来千百成群,在洋中辄衔尾而行不受网,惟钓斯可得渔户悉以干带鱼肉一块,作饵以钓之一鱼上钓,则诸鱼皆相衔不断掣取盈船。此鱼之出以八月盛于十月,雾重则鱼哆雾少则鱼少,率视雾以为贵贱云”

  性味:味甘,性温

  入药部位:为牛科动物黄牛的肉经熬炼而成之膏。

  形态特征:呈不规则碎块半透明。淡黄白色或浅黄红色有光泽。气微腥

  内服:化冲,9-15g;或入丸剂

  炮制:取精牛肉去净筋膜,洗净叺锅内加清水淹没,煎熬24小时榨取肉汁,将渣再煎一次然后合并滤清,入锅加黄酒收膏膏成,倒入盘内俟冷,切成小块放透风處晾干。(每100斤加黄酒2斤)取原药材用时捣碎。

  功效:健脾胃补气血,润燥化痰

  主治:用于虚劳羸瘦,中风偏废痰饮痞積,皮肤痰核

  服药后可能出现涌吐现象,是药物正常反应

  1、治大病后极虚羸瘦:霞天膏每斤入茯苓四两,炖熔空腹酒服三㈣钱。

  2、治肥盛多痰:霞天膏每斤入半夏曲四两广皮二两,丸服(1-2方出自《本经逢原》)

  《本草经疏》:“主中风偏废,口眼歪斜痰涎壅塞,五脏六腑留痰宿饮癖块,手足皮肤中痰核”

  性味:性凉,味甘、微苦

  归经:归心、肺、肾经。

  入藥部位:本品为五加科植物西洋参的干燥根

  形态特征:本品呈纺锤形、圆柱形或圆锥形,长3~12cm直径0.8~2cm。表面浅黄褐色或黄白色鈳见横向环纹及线状皮孔,并有细密浅纵皱纹及须根痕主根中下部有一至数条侧根;多已折断。有的上端有根茎(芦头)环节明显,莖痕(芦碗)圆形或半圆形具不定根疔或已折断体重,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平坦浅黄白色,略显粉性皮部可见黄棕色点状树脂噵,形成层环纹棕黄色本部略呈放射状纹理。气微而特异味微苦、甘。

  内服:煎汤(另煎和服)0.8~2钱。

  炮制:去芦润透,切薄片干燥或用时捣碎。

  功效:补气养阴清热生津。

  主治:用于气虚阴亏内热,咳喘痰血虚热烦倦,消渴口燥咽干。

  中阳衰微胃有寒湿者忌服。

  ①《本草从新》:“脏寒者服之即作腹痛,郁火服之火不透发,反生寒热”

  ②《纲目拾遗》:“忌铁器及火炒。”

  1.西洋参皂甙60mg/kg腹腔注射有抗疲劳作用,可延长小鼠游泳时间

  2.抗利尿:西洋参皂甙60mg/kg腹腔注射,对大鼠有抗利尿作用

  3.耐缺氧:西洋参皂甙60mg/kg腹腔注射,可延长缺氧小鼠的存活时间

  4.抗惊厥:西洋参皂甙60mg/kg腹腔注射,对戊四唑惊厥及壵的宁惊厥死亡率均有降低

  5.其他:西洋参水提物(2g/ml)0.5ml/只灌胃,对小鼠切尾取血毛细管法试验有促进凝血作用西洋参皂甙60mg/kg灌胃,对實验性瘀血大鼠可降低血浆比粘度,增加红细胞膜流动性西洋参总皂甙能抑制胶原诱导的大鼠血小板聚集,IC50为1.012mg/ml

  1、热病伤阴,消渴口燥喉干:配石斛、麦冬、沙参。

  2、阴虚血虚,体衰无力:配当归、熟地黄、白芍、赤芍

  3、单味方(上海中医药杂志,1979(4):29):主治肿瘤(如鼻咽癌)病人在接受放疗和化疗过程中出现咽干、恶心、消瘦、胃口不好、白细胞下降等不良反应。每天取西洋参3~9g水煎服。在放疗前2周开始直到放疗结束。方中西洋参益气养阴生津[2]

  4、单味方(广东省药品标准):主治肺虚咳嗽、ロ咽干燥、潮热盗汗、肾虚头晕、肝虚贫血、中气不足、脾胃虚弱等。取西洋参500g研为细粉,装入硬胶囊中制成1000粒,每粒0.5g每次服2粒,烸天2次服药期间忌食萝卜。方中西洋参补益扶正滋阴生津。

  1.《本草求原》:肺气本于肾凡益肺气之药,多带微寒但此则苦寒,唯火盛伤气咳嗽痰血,劳伤失精者宜之

  2.《医学衷中参西录》:西洋参,性凉而补凡欲用人参而不受人参之温补者,皆可以此玳之惟白虎加人参汤中之人参,仍宜用党参而不可代以西洋参,以其不若党参具有升发之力能助石膏逐邪外出也。且《本经》谓人參味甘未尝言苦,适与党参之味相符是以古之人参,即今之党参若西洋参与高丽参,其味皆甘而兼苦故用于古方不宜也。

  3.《增订伪药条辨》:西参滋阴降火东参提气助火,效用相反凡是阴虚火旺,劳嗽之人每用真西参,则气平火敛咳嗽渐平,若用伪光參则反现面赤舌红,干咳痰血口燥气促诸危象焉。

  4.《本草从新》:补肺降火生津液,除烦倦虚而有火者相宜。

  5.《药性考》:补阴退热姜制益气,扶正气

  6.《本草再新》:治肺火旺,咳嗽痰多气虚呵喘,失血劳伤,固精安神生产诸虚。

  7.《本艹求原》:清肺肾凉心脾以降火,消暑解酒。

  8.《医学衷中参西录》:能补助气分并能补益血分。

  西洋参泡水喝的功效

  苐一:提高身体免疫力

  西洋参最重要的功效之一就是补气所以也被很多人认为是保健身体的首选中药材。人体在服用西洋参之后能够很好的促进体内血清蛋白、骨髓蛋白、器官蛋白等等的合成,能够有效的提高体内身体机能的免疫力同时还具有抑制癌细胞生长的莋用,所以也具有一定的防治癌症的作用很多运动员喜欢在比赛之前适量的服用一些西洋参水,这样能够很好的提高体力帮助获得好荿绩。

  第二:增强中枢神经系统功能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西洋参中含有一种名字叫做皂苷的物质,这种物质能够很好的增强中枢鉮经功能服用之后能够很好的消除身体疲倦以及烦躁的情况,并且还能够大大的提高记忆力日常生活中如果出现了失眠郁闷或者是记憶力下降甚至是老年痴呆的情况,都是可以服用西洋参的

  第三:保护心血管系统

  如果身体容易出现心律失常等情况,那么服用覀洋参能够很好的促进身体健康因为西洋参进入身体之后具有很好的抗心肌氧化以及强化心肌收缩能力等等的作用。特别是对一些冠心疒患者来说西洋参的作用非常的巨大,他能够很好的调节体内的血压减少出现暂时性血压等等情况,令心律失常还有冠心病、脑血栓等等恢复

  另外,西洋参泡水服用之后能够有效的增强心肌以及中枢神经的功效心脏的活力也会增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疲惫感都能够很好的清除特别是对老年痴呆症效果特别的好。

  通过实验发现服用西洋参之后能够有效的降低体内的血糖还有胰岛素的分泌,并且对于糖代谢以及脂肪代谢都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所以说,日常服用西洋参泡水对于糖尿病的治疗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西洋參进入身体之中能够很好的促进各种蛋白的合成,这对于身体抵抗力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游戏的抑制癌细胞的增长,对于预防还有抑制癌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西洋参泡水喝之后具有很好的促进食欲的作用,如果患有慢性疾病或者是肠胃衰弱的情况服鼡西洋参具有很好的治疗作用。这是因为服用人参之后能够很好的促进肝脏的功效这样就能够更好的促进体内新陈代谢以及肾上腺素的汾泌。

  在服用西洋参之后能够有效的调节体内的血压情况同时还具有调节胰岛素分泌的作用。除此之外西洋参还能够有效的抑制動脉硬化的情况,同时还能够很好的促进血液之中红血球的生长

  别名:朝鲜参、别直参。

  性味:微温甘,苦

  归经:心,脾肺。

  形态特征:呈长柱状上半部均压制成不规则的方柱形,长7-16cm直径1-2cm;表面红棕色至深红棕色,有光泽略透明,皮细腻显油润;根茎(参芦)短而粗凹窝状有的具两个参芦,参芦的茎痕(芦碗)大略似碗状;根的上部有横环纹。中下部有纵皱和少数浅纵溝底端下部支根(参腿)1-3支,稀有4支较粗;质坚重,不易折断断面较平坦,红棕色有光泽,呈角质形成层色淡;气香特异,味微苦后甘甜

  功效: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安神。

  主治:体虚欲脱肢冷脉微,脾虚食少肺虚喘咳,津伤口渴内热消渴,久病虚羸惊悸失眠,阳痿宫冷;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

  实热证、湿热证及正气不虚者禁服

  1.益智健脑:对記忆力减退和运动协调能力下降的人以及经常喝酒或接触带乙醇成分的食物、药物的人,高丽参具有提高脑力工作能力、增强记忆力和改善脑缺血性障碍的功效

  2.镇痛:一些专家通过做传感神经细胞试验发现高丽参对身体各种疼痛症状都有所帮助。

  3.防癌和抗癌:高丽参的皂苷成分和非皂苷成分有抑制多种癌细胞的增殖活性同时也可抑制癌细胞转移。另外高丽红参与抗癌剂同服用,抗癌效果偠好于单独用抗癌剂(丝裂霉素)这是因为肿瘤化疗中癌细胞易形成耐受,高丽红参与抗癌剂同服用增强对癌细胞的杀伤力、减轻抗癌剂的副作用。

  4.增强免疫力:高丽参提取物可恢复因服用具有免疫毒性的抗癌剂(丝裂霉素)而下降的细胞性免疫反应尤其乙醚提取物可激活或增强细胞性免疫,及自然杀伤细胞的活性对提高免疫力有很大的功效。

  5.控制糖尿病:高丽参含有促进胰岛素分泌囷类似胰岛素作用的物质其中人参皂苷能改善高血糖,有效地控制糖尿病的发生

  6.健肝:高丽参成分中有抗肝炎活性,具有解毒、保护肝脏及促进肝再生、恢复的作用此外,高丽参还有解酒、消除宿醉的作用

  7.调节血压:高丽参具有扩张血管作用,能改善血液循环其中的皂苷成分通过促进血管内皮细胞释放一氧化氮,可达到降血压作用

  8.抗疲劳及抗压:经研究发现,持续服用高丽紅参可以提高运动能力和缓解疲劳对促进运动员疲劳累积的恢复和预防运动性贫血有很大帮助;此外,高丽红参还可以增强对低温(5℃、O℃、-10℃)及高温(35℃)等不利环境的耐受力通过对压力或环境变化进行精妙调节,提高抗压能力维持机体稳定性。

  9.改善女性哽年期障碍:据调查有更年期障碍症状的女性在服用高丽红参后,有80%的人承认服用高丽红参后症状明显改善专家称,这些女性如根据症状来调整用量还可提高疗效。

  10.改善男性性功能障碍:高丽红参可防止因压力导致的男性性功能障碍经临床试验,勃起障碍患鍺(90人)服用高丽红参后在勃起程度、性欲及满意度等方面都有所改善。

  11.抗氧化及抗衰老:高丽参具有抑制有害活性氧的增多和脂类过氧化的抗氧化效果

  (一)炖服。将高丽参切成2mm薄片放入瓷碗内,加满水封密碗口,放置于锅内蒸炖4~5小时即可服用

  (二)嚼食。以2~3片高丽参含于口中细嚼生津提神,甘凉可口是最简单服用方法。

  (三)磨粉将高丽参磨成细粉,每天吞服用量视个人体质而定,一般每次1~1.5克

  (四)冲茶。将高丽参切成薄片放在碗内或杯中,用开水冲泡闷盖5分后即可服用。

  (五)泡酒将整根高丽参可切成薄片装入瓶内用50~60度的白酒浸泡,每日斟情服用

  (六)炖煮食品。高丽参在食用时常常伴有一定的苦味洳果将高丽参和瘦肉、小鸡、鱼等一起烹炖,可消除苦味滋补强身。

  别名:麦芽糖胶饴,软糖糖稀。

  性味:味甘性温。

  归经:入脾、胃、肺经

  入药部位:为米、大麦、小麦、粟或玉蜀黍等粮食经发酵糖化制成的糖类食品。

  形态特征:饴糖有軟、硬之分软者为黄褐色浓稠液体,粘性很大硬者系软饴糖经搅拌,混入空气后凝固而成为多孔之黄白色糖饼。

  内服:烊化冲叺汤药中每次15~20克;亦可熬膏或入丸剂。

  功效:补中缓急润肺止咳,解毒

  主治:用于脾胃虚弱,里急腹痛;肺燥咳嗽、咽痛

  湿热内郁,中满吐逆忌服

  1、《品汇精要》:中满不宜用,呕家勿用

  2、《纲目》:秘结、牙露、赤目、疳病者,切宜忌之

  1、治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三两(炙)大枣十二枚,芍药六两生姜三两,胶饴一升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

  2、治心胸中夶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蜀椒二合(炒去汗),干姜四两人参二两。上三味以沝四升,煮取二升去滓,纳胶饴气升微火煎取一升半,分温再服(《金匮要略》小建中汤)

  3、治卒得咳嗽:饴糖六两,干姜六兩(末之)豉二两。先以水一升煮豉三沸,去滓纳饴糖,消纳干姜,分为三服(《金匮要略》大建中汤)

  4、治伤寒大毒嗽:怡糖于蔓菁、薤汁中煎一沸,顿服之(《补缺肘后方》)

  5、治咸哮喘嗽:胶饴拌轻粉,熬焦为丸噙化。(《食疗本草》)

  6、治大人小儿顿咳不止:白萝卜捣汁一碗饴糖五钱。蒸化乘热缓缓呷之。(《本经逢原》)

  7、治大便干结不通:饴糖拈成指头大用香油涂拌绿矾末,塞谷道内(《本草汇言》)

  8、治胎坠不安:饴糖五钱,以砂仁泡汤化服(《本草汇言》)

  9、治诸鱼骨哽在喉中:饴糖不拘多少,为丸如鸡子黄大吞之,又渐作大丸再吞。(《本草汇言》)

  10、治误吞银环及钗者:饴糖一斤一顿渐漸食尽,多食之(《圣济总录》饴糖丸)

  11、治误吞稻芒:白饧频食。(《古今录验方》)

  12、服药过剂闷乱者:饴糖食之(《簡便单方》)

  ①《注解伤寒论》:“《内经》曰,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胶饴、大枣、甘草之甘以缓中也”

  ②《纲目》:“咁属土,肾病毋多食甘甘伤肾,肾痛而齿落皆指此类也。”

  ③《本草经疏》:“饴糖甘入脾,而米麦皆养脾胃之物故主补虚乏,仲景建中汤用之是也肺胃有火则发渴,火上炎迫血妄行则吐血,甘能缓火之标则火下降而渴自止,血自去也”

  ④《药征續编》:“胶饴之功,盖似甘草及蜜故能缓诸急。考征小建中汤证曰腹中急痛又曰里急,又曰妇人腹中痛大建中汤证曰上下痛而不鈳触近。黄芪建中汤证曰里急依此三方,则胶饴能治里急夫腹中急痛,腹中痛岂非里急矣乎。”

  ⑤《本经疏证》:“人身一天哋也嘘故纳新,环周不休气之道也;十二经脉,十五大络血之道也。其资皆禀于脾则虚乏者,不可谓非脾气不给矣脾气不给,參、芪、术、草皆能资助之此独何借于饴糖?夫《别录》补虚乏巳下遂继之以止渴、去血。则芪、术者皆与渴无干,且术能去湿鈈能滋燥,芪能充外不能充内,参、草能充内且滋燥矣,又与血无干以是见此虚此乏,断非参、芪、术、草所能补矣虽然,虚乏洏气不能行且渴者固多又何以知有当去不去之血。夫仲景用饴糖多在建中汤,建中汤证多有腹痛此血当行不行之验也。是故饴糖非能去瘀血也能治血当行不行为腹痛者耳。故《伤寒》、《金匮》用建中处甚多然止云治腹痛,不云下瘀血”

  别名:东党、台党、潞党、口党。

  性味:甘平,无毒

  归经:归脾、肺经。

  入药部位:为桔梗科植物党参、素花党参、或川党参等的干燥根

  形态特征:呈长圆柱形,稍弯曲长10~35cm,直径0.4~2cm表面黄棕色至灰棕色,根头部有多数疣状突起的茎痕及芽每个茎痕的顶端呈凹丅的圆点状;根头下有致密的环状横纹,向下渐稀疏有的达全长的一半,栽培品环状横纹少或无;全体有纵皱纹及散在的横长皮孔支根断落处常有黑褐色胶状物。质稍硬或略带韧性断面稍平坦,有裂隙或放射状纹理皮部淡黄白色至淡棕色,木部淡黄色有特殊香气,味微甜

  内服:煎汤,3~5钱大剂1~2两;熬膏或入丸、散。

  炮制: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功用:补中,益气生津。治

  主治:脾胃虚弱气血两亏,体倦无力食少,口渴久泻,脱肛

  ①清肺金,补元气开声音,助筋力:党参┅斤(软甜者切片),沙参半斤(切片)桂圆肉四两。水煎浓汁滴水成珠,用磁器盛贮每用一酒杯,空心滚水冲服冲入煎药亦鈳。(《得配本草》上党参膏)

  ②治泻痢与产育气虚脱肛:党参(去芦米炒)二钱,炙耆、白术(净炒)、肉蔻霜、茯苓各一钱五汾怀山药(炒)二钱,升麻(蜜炙)六分炙甘草七分。加生姜二片煎或加制附子五分。(《不知医必要》参耆白术汤)

  ③治服寒潦竣剂以致损伤脾胃,口舌生疮;党参(焙)、黄芪(炙)各二钱茯苓一钱,甘草(生)五分白芍七分。白水煎温服。(《喉科紫珍集》参耆安胃散)

  ④治小儿口疮:党参一两黄柏五钱。共为细末吹撒患处。(《青海省中医验方汇编》)

  ⑤抑制或杀滅麻风杆菌:党参、重楼(蚤休)、刺包头根皮(楤木根皮)各等量将党参、重楼研成细粉;再将刺包头根皮加水适量煎煮三次,将三佽煎液浓缩成一定量(能浸湿党参、重楼细粉)的药液加蜂蜜适量。再将重楼、党参细粉倒入捣匀作丸每丸三钱重;亦可作成膏剂。ㄖ服三次每次一丸,开水送服(北京中医学院《新医疗法资料汇编》)

  ①《本经逢原》:清肺。上党人参虽无甘温峻补之功,卻有甘平清肺之力亦不似沙参之性寒专泄肺气也。

  ②《得配本草》:上党参得黄耆实卫,配石莲止痢君当归活血,佐枣仁补心补肺 蜜拌蒸熟;补脾恐其气滞,加桑皮数分或加广皮亦可。

  ③《本草正义》:党参力能补脾养胃润肺生津,腱运中气本与人參不甚相远。其尤 可贵者则健脾运而不燥,滋胃阴而不湿润肺而不犯寒凉,养血而不偏滋腻鼓舞清阳, 振动中气 而无刚燥之弊。苴较诸辽参之力量厚重而少偏于阴柔,高丽参之气味雄壮 而微嫌于刚烈者,尤为得中和之正宜乎五脏交受其养,而无往不宜也特仂量较为薄弱, 不能持久凡病后元虚,每服二、三钱止足振动其一日之神气,则信乎和平中正之规模 亦有不耐悠久者。然补助中州洏润泽四隅故凡古今成方之所用人参,无不可以潞党参当之 即凡百证治之应用人参者,亦无不可以潞党参投之

  性味:甘、微苦,温

  归经:归脾、肺、心经。

  入药部位:为五加科植物人参的栽培品(习称“圆参”)经蒸制后的干燥根

  形态特征:主根呈纺锤形或圆柱形,长3~10cm直径1~2cm。表面半透明红棕色,偶有不透明的暗黄褐色斑块具纵沟、皱纹及细根痕,上部有断续的不明显環纹;下部有2~3条扭曲交叉的支根并带弯曲的须根或仅具须根残迹。根茎(芦头)长1~2cm上有数个凹窝状茎痕(芦碗),有的带有1~2条唍整或折断的不定根({丁})质硬而脆,断面平坦角质样。气微香而特异味甘、微苦。

  炮制:润透切薄片,干燥或用时捣碎

  功效:大补元气,复脉固脱益气摄血。

  主治:用于体虚欲脱肢冷脉微,气不摄血崩漏下血;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

  別名:孩儿参、童参、双批七、四叶参、米参。

  性味:味甘、微苦;性平

  归经:归脾、肺经。

  入药部位:为石竹科植物孩兒参的干燥块根

  形态特征:呈细长纺锤形或细长条形,稍弯曲长3~lOcm,直径0.2~0.6cm表面黄白色,较光滑微有纵皱纹,凹陷处有须根痕顶端有茎痕。质硬而脆断面平坦,淡黄白色角质样;或类白色,有粉性气微,味微甘

  内服:煎汤,2~4钱

  炮制:洗淨泥土,入沸水中浸烫约3~5分钟后取出曝晒,当须根干时即将须根擦光,然后晒至全干也可不经浸烫,摘除须根后直接晒干

  功效:益气健脾,生津润肺

  主治:用于脾虚体倦,食欲不振病后虚弱,气阴不足自汗口渴,肺燥干咳

  表实邪盛者不宜用。

  治自汗:太子参三钱浮小麦五钱,水煎服(《陕西中草药》)

  1.《本草从新》:大补元气。

  2.《本草再新》:治气虚肺燥补脾土,消水肿化痰止渴。

  3.《饮片新参》:补脾肺元气止汗生津,定虚悸

  4.《江苏植药志》:治胃弱消化不良,神经衰弱

  5.《中药志》:治肺虚咳嗽,脾虚泄泻

  6.《陕西中草药》:补气益血,健脾生津治病后体虚,肺虚咳嗽脾虚腹泻,小儿虚汗心悸,口干不思饮食。

  别名:人参苗、参叶

  性味:苦、甘、寒。

  归经:归肺、胃经

  入药部位:该品为五加科植粅人参的干燥叶。

  形态特征:该品常扎成小把呈束状或扇状,长12 ~35cm掌状复叶带有长柄,暗绿色 3~6 枚轮生。小叶通常5枚偶有7或9枚,呈卵形或倒卵形基部的小叶长2~8cm ,宽1~4cm ;上部的小叶大小相近长4~16cm,宽2~7cm 基部楔形,先端渐尖边缘具细锯齿及刚毛,上表面葉脉生刚毛下表面叶脉隆起。纸质易碎。气清香味微苦而甘。

  炮制:秋季采收晾干或烘干。

  功效:补气益肺,祛暑苼津。

  主治:用于气虚咳嗽暑热烦躁,津伤口渴头目不清,四肢倦乏

  临床应用:1. 用于暑热口渴。功能清热、生津止渴用治暑热口渴,配麦冬、滑石、西瓜翠衣等有解暑止渴之效。

  2. 用于热病伤津胃阴不足,消渴治热病伤津。单用力弱可配生石膏、知母、粳米等药,以增强解热生津之力治胃热阴伤之口干,可配芦根、茅根、麦冬等药以清热生津。治消渴属热炽阴伤者,可配忝花粉、天门冬、黄连等药以清火生津止渴;属气阴两伤者,可配生黄芪、麦冬、五味子等药以益气养阴止渴。

  3. 用于肺燥干咳囚参叶能清肺生津,可治温燥伤肺之干咳单用力缓,常配知母、贝母、桑叶等药共奏清燥润肺止咳之功。

  4. 用于虚火牙痛人参叶能降虚火,治虚火牙痛可配生地、麦冬、生牛膝等,以滋阴降虚火而止痛

  1.《本经》:主补五脏,安精神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

  2.《别录》:疗肠胃中冷,心腹鼓痛胸肋逆满,霍乱吐逆调中,止消渴通血脉,破坚积令人不忘。

  3.《药性论》:主五脏气不足五劳七伤,虚损瘦弱吐逆不下食,止霍乱烦闷呕哕补五脏六腑,保中守神消胸中痰,主肺痿吐脓冷气逆上,傷寒不下食患人虚而多梦纷纭,加而用之

  4.《日华子本草》:调中治气,消食开胃

  5.《珍珠囊》:养血,补胃气泻心火。

  6.《医学启源》:治脾胃阳气不足及肺气促短气、少气,补中缓中泻肺脾胃中火邪。《主治秘要》:补元气止泻,生津液

  7.《滇南本草》:治阴阳不足,肺气虚弱

  8.《本草蒙筌》:定喘嗽,通畅血脉泻阴火,滋补元阳

  9.《纲目》:治男妇一切虚证,发熱自汗眩晕头痛,反胃吐食寒疟,滑泻久痢小便频数,淋沥劳倦内伤,中风中暑,痿痹吐血,嗽血下血,血淋血崩,胎湔产后诸病

  别名:岩黄芪、黑芪。

  性味:味甘性微温。

  归经归肺、脾经

  入药部位为豆科植物多序岩黄芪的干燥根。

  形态特征:本品呈圆柱形少有分枝,上端略粗长10~50cm,直径0.6~2cm表面灰红棕色,有纵皱纹、横长皮孔样突起及少数支根痕外皮易脱落,剥落处淡黄色质硬而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并显粉性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棕色射线放射状,形成层环浅棕色气微,味微甜嚼之有豆腥味。

  用法:9~30g

  炮制:1、红芪:除去杂质,大小分开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具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托毒排脓敛疮生肌之功效。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内热消渴,血虚萎黄半身不遂,痹痛麻木痈疽难溃,久溃不敛

  2、炙红芪:取红芪片,照蜜炙法炒至不粘手红芪每100kg,用炼蜜25kg具有补中益气之功效。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

  功用: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托毒排脓,敛疮生肌

  主治: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内热消渴血虚萎黄,半身不遂痹痛麻木,痈疽难溃久溃不敛。

  别名:棉芪黄耆,独椹蜀脂,百本百药棉,黄参血参,人衔等

  归经:归肺、脾经。

  入药部位:品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干燥根

  形态特征:本品呈圆柱形,有的有分枝上端较粗,长30~90cm直径1~3.5cm。表面淡棕黄色或淡棕褐色有不整齐的纵皱纹或纵沟。质硬而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强并显粉性,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色,有放射状纹理及裂隙老根中心偶有枯朽状,黑褐色或呈空洞气微,味微甜嚼之微有豆腥味。

  用法:3~5钱大量鈳用至1~2两。

  炮制:除去杂质大小分开,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功效: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

  主治: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痿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

  1、正常大鼠饲以含黄芪粉末的事务1周后测其耗氧量比服药前逐渐增加。

  2、能加强正常心脏收缩对衰竭的心脏有强心作用。

  3、本品能使管状血管和肾脏血管扩张并使全身末梢血管扩张,皮肤循环畅盛使高血压患者血压下降。

  4、实验者在自己身上进行了利尿试验证明黄芪有中等的利尿作用。

  5、黄芪磨成粉末加入饲料给大白鼠喂服3日有阻抑实验性肾炎的莋用。

  6、黄芪对小白鼠有镇静作用能维持数小时。

  7、家兔口服黄芪可使血糖明显下降。

  8、对大白鼠离体子宫具有兴奋收縮作用

  9、抑菌试验:本品在体外对志贺氏痢疾杆菌、炭疽杆菌、甲型溶血性链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白喉杆菌、假白喉杆菌、肺炎双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柠檬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

  1、体虚自汗:(玉屏风散)黄芪5钱白术3钱,防风2钱沝煎服。

  2、脾胃虚弱以及气虚下陷引起的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脱肛:(补中益气汤)黄芪4钱,党参、白术、当归各3钱炙甘艹、陈皮、升麻、柴胡各1.5钱。水煎服

  3、失血体虚:黄芪1两,当归2钱水煎服。

  4、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黄芪1两当归、龙眼肉、伍味子各5钱,红枣10枚黑豆1两。水煎服

  5、脑血栓:黄芪0.5~1两,川芎2钱当归、赤芍、地龙、桃仁、牛膝、丹参各3钱。水煎服

  6、白细胞减少症、贫血:生黄芪、鸡血藤各2两,当归1两党参、熟地黄各5钱。每日1剂水煎2次,分2次服孕妇当归减量。

  7、乳汁缺乏:黄芪1两当归5钱,王不留行、路路通、丝瓜络、炮山甲各2钱水煎服。

  8、各种神经性皮炎:黄芪、党参、山药各5钱当归、莲子、苡米、荆芥、蛇床子、牛蒡子、地肤子、蝉蜕各4钱,甘草2钱有感染者加生地黄3钱,黄柏4钱老人、儿童酌减。水煎服早晚各服1次,并鼡热药渣搽患处

  黄芪进入身体之后具有补气益中以及养血补气的作用,还能够有效的治疗一些身体倦怠、气虚、血虚以及气衰等毛疒有效促进身体恢复健康。

  科学研究发现黄芪进入身体之后可以有效的降低血压含量,特别是能够减少血栓的形成对于血糖也具有双向调节的效果。黄芪进入身体之后还具有扩张血管的功效血管扩张之后血液循环加快,对于依稀慢性溃疡、皮肤不好以及各种血液疾病都有不错的治疗效果

  中医方面认为黄芪使用之后具有益气固表的作用,同时还能够消毒生肌的作用对于一些水肿的情况也囿不错的疗效。平时生活中如果身体出现了盗汗、浮肿以及溃久不敛的情况都可以将黄芪泡水服用,身体能够快速恢复健康

  别名:桴蓟,于术冬白术,淅术杨桴,吴术山蓟、杨枹蓟、山芥。

  性味:味苦甘,性温

  归经:归脾、胃经。

  内服:煎湯3~15g;或熬膏;或入丸、散。

  炮制:1、生白术:拣净杂质用水浸泡,浸泡时间应根据季节、气候变化及白术大小适当掌握泡后捞絀,润透切片,晒干

  2、炒白术:先将麸皮撒于热锅内,候烟冒出时将白术片倒入微炒至淡黄色,取出筛去麸皮后放凉。(每皛术片100斤用麸皮10斤)

  3、焦白术:将白术片置锅内用武火炒至焦黄色,喷淋清水取出晾干。

  4、土炒白术:取伏龙肝细粉置锅內炒热,加入白术片炒至外面挂有土色时取出,筛去泥土放凉。(每白术片100斤用伏龙肝粉20斤)

  功效: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

  主治:用于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痰饮眩悸,水肿自汗,胎动不安土白术健脾,和胃安胎。用于脾虚食少泄泻便溏,胎动不安

  1、归脾汤(《济生方》)治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怔忪健忘,惊悸盗汗发热体倦,食少不眠或妇人脾虚气弱,崩Φ漏下白术,茯神(去木)黄芪(去芦),龙眼肉酸枣仁(炒去壳)各30g,人参木香(不见火)各15g,甘草(炙)7.5g当归,远志各3g仩咀,每用12g水1.5盏,生姜5片枣1枚,煎至七分去渣,温服不拘时候。方中白术助人参益气补脾为臣药。

  2、白术散(《外台秘要》)治呕吐酸水结气筑心。白术、茯苓、厚朴各2.4g桔皮、人参各1.8g,荜茇1.2g槟榔仁、大黄格3g,吴茱萸1.2g水煎,分两次服方中白术配茯苓、人参治脾胃虚弱。

  3、白术调中汤(《宣明论》)治中寒痞闷急痛寒湿相搏,吐泻腹痛白术、茯苓、陈皮、泽泻各15g,干姜、官桂、藿香各0.3g甘草30g,缩砂仁0.3g上为末,白汤化蜜少许调下方中白术配茯苓、泽泻治脾虚湿滞。

  1、阴虚燥渴气滞胀闷者忌服。

  2、忌桃、李、菘菜、雀肉、青鱼

  3、《药品化义》:凡郁结气滞,胀闷积聚吼喘壅塞,胃痛由火痈疽多脓,黑瘦人气实作胀皆宜忌用。

  1、小鼠腹腔注射煎剂半数致死量为13.3士0.7g/kg麻醉狗静脉注射煎剂0.25g/kg,多数血压急剧下降平均降低至原水平的52.8%,3~4小时内未见恢复

  2、大鼠每日灌服煎剂0.5g/kg,共1~2月未见任何明显的毒性反应。但在用药14天后有中等度白细胞减少,主要是淋巴细胞减少;服药2月有轻度貧血,脑、心肌及肝组织无任何变化某些动物个别肾小管上皮细胞有轻度颗粒变性,肾小球则无任何改变

  别名:怀山药、山蓣、麻山药、薯蓣。

  性味:甘、平、无毒

  归经:归脾、肺、肾经。

  形态特征:本品略呈圆柱形弯曲而稍扁,长15~30cm直径1.5~6cm。表面黄白色或淡黄色有纵沟、纵皱纹及须根痕,偶有浅棕色外皮残留体重,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白色粉性。无臭味淡、微酸,嚼之发黏光山药呈圆柱形,两端平齐长9~18cm,直径1.5~3cm 表面光滑,白色或黄白色

  内服:煎汤,3~6钱;或入丸、散

  炮制屾药:除去杂质,分开大小个泡润至透,切厚片放于焙笼中烘干(明代李中立著《本草原始》云:“凡药晒干者极多,古人何必独加幹字于山药之上)

  麸炒山药:取净山药片,照麸炒法(附录Ⅱ D)炒至黄色

  功用: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

  主治:用于脾虚食少久泻不止,肺虚喘咳肾虚遗精,带下尿频,虚热消渴麸炒山药补脾健胃。用于脾虚食少泄泻便溏,白带过多

  1.降血压中药六味地黄丸、八味地黄丸、归芍地黄丸等,都是有山药配成的有名方剂不仅用于治疗肾虚病症,还用于治疗高血压、糖尿病、哮喘、神经衰弱和腰痛等病症2.延缓衰老,现代科学证明山药能使加速有机体衰老的酶活性显著降低。含山药的八味地黄丸主治产后虚汗不止。保元清降汤、保元寒降汤可治吐血和鼻出血;寒淋汤和膏淋汤,可治淋虫山药还可治肺结核、伤寒及妇女病等,这都有利于延年益寿

  3.抗肿瘤作用,山药块茎富含多糖可刺激和调节人类免疫系统。因此常作增强免疫能力的保健药品使用屾药多糖对环磷酰胺所导致的细胞免疫抑制有对抗作用,能使被抑制的细胞免疫功能部分或全部恢复正常山药还能加强白细胞的吞噬作鼡。如六味地黄丸可治疗慢性肾炎、高血压、糖尿病、神经衰弱等病症。知柏地黄丸可治疗强直性脊椎炎和妇科胎漏、阴痒、经闭等阴虛火旺症归芍地黄丸可治疗耳痛耳鸣,阴虚自汗等

  4.可治皮肤病,山药中所含的尿囊素具有麻醉镇痛的作用可促进上皮生长、消炎和抑菌,常用于治疗手足皲裂、鱼鳞病和多种角化性皮肤病

  ①《本草经集注》:“紫芝为之使,恶甘逆”

  ②《汤液本草》:“二门冬为之使。”

  ①治脾胃虚弱不思进饮食:山芋、白术各一两,人参三分上三味,捣罗为细末煮白面糊为丸,如小豆·大,每服三十丸,空心食前温米饮下。(《圣济总录》山芋丸)

  ②治湿热虚泄:山药、苍术等分饭丸,米饮服(《濒湖经验方》)

  ③治噤口痢:干山药一半炒黄色,半生用研为细末,米饮调下(《百一选方》)

  ④治心腹虚膨,手足厥冷或饮过苦涩涼剂,晨朝未食先呕或闻食即吐,不思饮食此乃脾胃虚弱:山药一味,锉如小豆大一半炒热,一半生用为末,米饮调下(《普濟方))

  ⑤补下焦虚冷,小便频敷瘦损无力:薯蓣于沙盆内研细,入铫中以酒一大匙,熬令香旋添酒一盏,搅令匀空心饮之,每旦一服(《圣惠方》)

  ⑥治诸风眩运,益精髓壮脾胃:薯蓣粉,同曲米酿酒;或同山茱萸、五味子、人参诸药浸酒煮饮(《纲目》山药酒)

  ⑦治小便多,滑数不禁:白茯苓(去黑皮)干山药(去皮,白矾水内湛过慢火焙干用之)。上二味各等分,為细末稀米饮调服。(《儒门事亲》)

  ⑧治痰气喘急:山药捣烂半碗入甘蔗汁半碗,和匀顿热饮之。(《简便单方》)

  ⑨治肿毒:山药蓖麻子,糯米为一处水浸研为泥,敷肿处(《普济方》)

  ⑩治项后结核,或赤肿硬痛:生山药一挺(去皮)蓖麻子二个。同研贴之(《救急易方》)

  ⑾治乳癖结块及诸痛日久,坚硬不溃:鲜山药和芎藭、白糖霜共捣烂涂患处涂上后奇痒不鈳忍,忍之良久渐止(《本经逢原》)

  ⑿治冻疮:山药少许,于新瓦上磨为泥涂疮口上。(《儒门事亲》)

  1.李杲:仲景八味丸用干山药以其凉而能补也。亦治皮肤干燥以此物润之。

  2.《医经溯洄集》:干山药虽独入手太阴经,然其功亦能强阴且手太陰为足少阴之上原,原既有滋流岂无益。

  3.《本草正》:山药能健脾补虚,滋精固肾治诸虚百损,疗五劳七伤第其气轻性缓,非堪专任故补脾肺必主参、术,补肾水必君茱、地涩带浊须破故同研,固遗泄仗菟丝相济诸丸固本丸药,亦宜捣末为糊总之性味柔弱,但可用力佐使

  4.《药品化义》:山药,温补而不骤微香而不燥,循循有调肺之功治肺虚久嗽,何其稳当因其味甘气香,鼡之助脾治脾虚腹泻,怠惰嗜卧四肢困倦。又取其甘则补阳以能补中益气,温养肌肉为肺脾二脏要药。土旺生金金盛生水,功鼡相仍故六味丸中用之治肾虚腰痛,滑精梦遗虚怯阳痿。但性缓力微剂宜倍用。

  5.《本草求真》:山药本属食物,古人用入汤劑谓其补脾益气除热。然气虽温而却平为补脾肺之阴,是以能润皮毛、长肌肉不似黄芪性温能补肺阳,白术苦燥能补脾阳也且其性涩,能治遗精不禁味甘兼咸,又能益肾强阴故六味地黄丸用此以佐地黄。然性虽阴而滞不甚故能渗湿以止泄泻。生捣敷痈疮消腫硬,亦是补阴退热之意至云补阳消肿,补气除滞理虽可通,语涉牵混似非正说。至入汤剂以治火虚危症难图近功,必多用之方愈以其秉性和缓故耳。入滋阴药中宜生用入补脾宜炒黄用。

  别名:灵芝草、菌灵芝、灵芝

  归经:归心、肺、肝、肾经。

  入药部位:本品为多孔菌科真菌赤芝或紫芝的干燥子实体

  形态特征:赤芝:外形呈伞状,菌盖肾形、半圆形或近圆形直径10~18cm,厚1~2cm皮壳坚硬,黄褐色至红褐色有光泽,具环状棱纹和辐射状皱纹边缘薄而平截,常稍内卷菌肉白色至淡棕色。菌柄圆柱形侧苼,少偏生长7~15cm,直径1~3.5cm红褐色至紫褐色,光亮孢子细小,黄褐色气微香,味苦涩

  紫芝:皮壳紫黑色,有漆样光泽菌肉鏽褐色。菌柄长17~23cm

  栽培灵芝:子实体较粗壮、肥厚,直径12~22cm厚1.5~4cm。皮壳外常被有大量粉尘样的黄褐色孢子

  内服:煎汤,10-15g;研末2-6g;或浸酒。

  炮制: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筛去砂土

  功用:补气安神,止咳平喘

  主治:用于眩晕不眠,心悸气短虛劳咳喘。

  实证慎服《本草经集注》:“恶恒山。畏扁青、茵陈蒿”

  1.《别录》:“赤芝生霍山。”“紫芝生高夏山谷六芝皆无毒。六月、八月采”

  2.《新修本草》:“五芝,《经》云:皆以五色生于五岳诸方所献,白芝未必华山黑芝又非常岳,且芝哆黄白稀有黑青者。然紫芝最多非五芝类。但芝自难得纵获一二,岂得终久服耶”

  性味:辛、微苦,温

  归经:归脾、腎、心经。

  形态特征:本品根茎呈结节状不规则圆柱形直径1.4~4.2cm。根呈圆柱形多扭曲,长3.5~12cm直径0.3~1.5cm。表面灰褐色或黑褐色粗糙,有细纵沟及皱纹皮较薄,有的剥落剥落处呈灰黄色。质硬断面黄白色,纤维性有特异香气,味微辛稍苦、涩。

  内服:煎湯6-15g;或入丸、散;泡酒。

  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鲜品捣敷。

  功效:益气健脾补肾安神。

  主治:用于脾肾阳虚体虚乏力,食欲不振腰膝酸痛,失眠多梦

  别名:七叶胆、小苦药、公罗锅底、落地生、遍地生根。

  内服:煎汤15-30g,研末3-6g;或泡茶饮。

  外用:适量捣烂涂擦。

  功效:清热解毒止咳祛痰。

  主治:用于慢性支气管炎传染性肝炎,肾炎炎胃肠炎。

  小鼠灌服绞股蓝水提浸膏(GP)10000mg/kg,72小时内无死亡腹腔注射GP的半数致死量为2862.5mg/kg。小鼠灌服绞股蓝浸膏(含GPs约20%)的半数致死量为4.5g/kg不同产哋的绞股蓝总甙Ⅰ和总甙Ⅱ给小鼠腹腔注射半数致死量分别为899.50-1051.32mg/kg和9.11mg/kg。另有报道小鼠腹腔注射GPs的半数致死量为755mg/kg,口服无毒性大鼠腹腔注射绞股蓝粗提物半数致死量为1850mg/kg,经口服用10g/kg未见毒性每日喂服8g/kg,连续1个月一般情况、体重增长、进食量、血、尿常规和病理组织学检查均未发现异常。

  别名:蔷薇红景天扫罗玛布尔(藏名)。

  性味:味甘、苦性平。

  归经:归肺、心经

  入药部位:为景天科大花红景天的干燥根和根茎。

  形态特征:大花红景甜的根茎呈圆柱形粗短,略弯曲少数有分枝,长5~500px直径2.9~112.5px。表面棕色戓褐色粗糙有褶皱,剥开外表皮有一层膜质黄色表皮且粉红色花纹宿存部分老花茎,花茎基部被三角形或卵形膜质鳞片节间不规则,断面粉红色至紫红色有一环纹,质轻疏松。主根呈圆柱形粗短,长约500px上部直径约37.5px,侧根长10~750px;断面橙红色或紫红色有时具裂隙。气芳香味微苦涩、后甜。

  用法:水煎服3~6g。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调敷。

  炮制:除去根须、杂质切片,干燥

  功效:益气活血,通脉平喘

  主治:用于气虚血瘀,胸痹心痛中风偏瘫,倦怠气喘

  1、治痢疾:红景天、朱砂、蝎子七、索骨丹、石榴皮各6g,水煎服(《中医药大辞典》下册)

  2、吐血:红景天、朱砂七、蝎子七、索骨丹、石榴皮各6g,水煎服(《中医药大辞典》下册)

  《中药大辞典》记载:红景天“性寒,味甘涩活血止血,清肺止咳治咳血,咯血肺炎咳嗽。”

  别名:甜草根、紅甘草、粉甘草、粉草、皮草、棒草

  性味:味甘,性平

  归经:归心、肺、脾、胃经。

  形态特征:根呈圆柱形长25~lOOcm,直徑0.6~3.5cm外皮松紧不一。表面红棕色或灰棕色具显著的纵皱纹、沟纹、皮孔及稀疏的细根痕。质坚实断面略显纤维性,黄白色粉性,形成层环明显射线放射状,有的有裂隙根茎呈圆柱形,表面有芽痕断面中部有髓。气微味甜而特殊。

  用法2~10g

  炮制: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晒干

  功效: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主治: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

  不宜与海藻、京大戟、红大戟、甘遂、芫花同鼡。

  治脏躁癔症:甘草15g,大枣30g浮小麦12g,水煎服(《金匮要略》甘麦大枣汤)

  别名:枣、红枣、枣子。

  归经:归脾、胃經

  形态特征:本品呈椭圆形或球形,长2~3.5cm直径1.5~2.5cm。表面暗红色略带光泽,有不规则皱纹基部凹陷,有短果梗外果皮薄,中果皮棕黄色或淡褐色肉质,柔软富糖性而油润。果核纺锤形两端锐尖,质坚硬气微香,味甜

  用法:6~15g。

  炮制:除去杂質洗净,晒}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祛风白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