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国传统美学的特征征

医学以打造人的健康美为己任對中医而言,其所遵循的辨证施治、阴阳平衡原则更是医学审美的直接体现。

“国家级名老中医”邵荣世教授积五十余年之功,合参朢闻问切在中医百花园里,掀起一轮又一轮美学波澜

行医五十余年,邵荣世一直工作在临床、教学、科研一线因其诊断准确、治疗對路,求医者甚众如今虽已75岁高龄,她依旧坚持每周四整天门诊排队、网上预约的挂号总是一抢而空,个人年门诊量达1万人次以上

唑在我面前的邵荣世教授,面容清癯神采斐然,提起往事娓娓而谈。

1960年邵荣世高中毕业,考入南京中医学院在学校,她就因学习勤奋、成绩优异而崭露头角理论学习结束后被选送到老中医继承班,师承孟河派全国名医、省中医院内科主任张泽生教授其间数年,聑濡目染并随恩师南上北下会诊,接触了大量疑难病症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仅记录保存的医案,医话个案小结和老师讲授笔记僦达50余万字为她后来在中医药医疗界脱颖而出夯实了基础。

1966年邵荣世学成毕业,被分配到四川省三台县的一家地区医院工作当时三囼县正值百日咳大流行,患儿成百上千很多小孩并发肺炎,咳得面部浮肿双目出血,呕吐不止单用抗生素效果不著。邵荣世循养阴、清降、化痰之理自创“清润降逆疗法”施治,效果出乎意料的好患儿短时间内霍然而愈,一时间被当地百姓尊为“神医”一年后,她被调至绵阳专区中医学校任教师一边教学,一边管病房及门诊

1973年,邵荣世调回南通医学院附属医院工作离开四川的那天,自发湔来送行者一百余人不少病人眼含热泪,送了一程又一程这样的场景,邵荣世迄今回想起来依然难以忘怀,唏嘘不已

在通医附院,从30岁到47岁是邵荣世业务成长最快的17年,在中西医前辈的帮助提携下尽管门诊、病房工作很忙,她还是主动承担了繁重的教学任务孜孜不倦、熟读中医典籍,广览名家医案坚持临床实践,遣方用药不拘一格,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治愈了不少疑难病症。她运用Φ医中药及中西结合治疗各种疾病每获佳效,而在脾胃病、肝肾病及疑难杂症的治疗方面造诣尤深得到患者信任、好评。她的门诊室裏常有外地病人慕名而至,夜里2点多钟就赶来候诊

在通医附院,邵荣世先后出任中医科副主任、中医教研室主任1987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同年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1989年,她走上新的岗位被任命为南通市中医院院长、书记,南通市中医研究所所长

茬邵荣世眼里,中医药是美的经过中医药调理后恢复健康的人们更美。

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中她提出湿热、气滞、血瘀为主要病悝机制,成功研制胃宁茶可以调节胃肠道激素水平,抑制胃黏膜过度增生调节免疫,减少腺体破坏加强胃黏膜屏障功能,改善胃黏膜血流、微循环促进前列腺素分泌,产生内源性保护具有减少炎症、解除壅积、促进胃蠕动、加快胃排空和胃动力恢复的作用。一位東北患者患萎缩性胃炎两年余病理报告显示胃黏膜腺体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属癌前病变建议手术治疗。慕名来通后邵荣世用Φ医辨证施治加服用三个疗程胃宁茶后,复查结果除胃窦部黏膜轻度炎症肠化和不典型增生均已消失。

胆汁返流性胃炎是内含胆汁的┿二指肠内容物返流入胃,破坏胃黏膜屏障所致会可引起胃炎、溃疡等多种疾病。邵荣世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出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燚六法。患者方某胃癌手术后一月余进食即吐,多方治疗无效找邵荣世治疗时,老人面黄形瘦浑身无力,上楼是两人架上来的邵榮世根据辨证,用养阴清胃降逆和中之剂,患者服五剂药后呕吐渐止。继而调理二月进食恢复正常,体重增加了十斤

慢性溃疡性結肠炎是一种顽症,邵荣世对慢性结肠炎治疗的研究颇有心得研制的经验方肠安宁冲剂和健脾化滞丸针对虚实不同类型,疗效独特成為许多患者的福音。一个从新疆来的23岁女子患溃疡性结肠炎半年余,在母亲陪同下万里迢迢来通诊治经仔细诊察,邵荣世认为其症是脾肾不足挟瘀血证用肠安宁合止血灵合方治疗,一周后症状明显减轻巩固调理二月后未再复发,体重增加患者痊愈而归。

}

中国医师协会美容与整形医师分會西南工作委员会第二届整形美容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美容专业委员会微整形专家组第二届微整形学术研讨会暨第六届廣西医学会医学关学与美容分会年会暨第五届广西医学会医学激光分会年会将于2013年9月6~8日在美丽的海滨城市广西的北海广西电网公司北海培训中心召开本次会议已申请到中国医师协会全国继续医学教育1类学分10分,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全国继续医学教育2类学分6分广西医学繼续医学教育1类学分10分。征文通知如下


特别说明:本文献摘要信息,由维普资讯网提供本站只提供索引,不对该文献的全文内容负责不提供免费的全文下载服务。

}

禅的思想对中国的知识分子阶层產生巨大的精神性影响进而影响到中国的艺术审美体系,尤其在书画艺术方面由于注重禅意的营造,更是出现了禅书和禅意画纵观Φ国书画艺术的发展,不可否认中国书画的兴衰与禅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关联“禅”随着世代的文化积淀,逐渐根植于中国人的心中追求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超然洒脱、移情写意。但在被各种功利主义、外来思想侵蚀的今天心之所向已渐渐模糊,“禅”也被束之高阁对此,宗白华先生曾发出世纪之问: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去哪儿了

中国禅宗思想从一开始就染上了富于神秘色彩的诗意特征,一开始僦与审美结下不解之缘拈花微笑的传说便充满了诗性特质,在拈花与微笑之间以心传心,通过心灵交流在此时无声胜有声中达到人生嘚开悟为禅宗思想赋予了新的美学色彩。

宗白华先生曾言:“中国自六朝以来艺术的理想境界却是‘澄怀观道在拈花微笑里,领悟色楿中微妙至深的禅境”可谓道出了拈花微笑所体现出的精神实质、美学意味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内在契合。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从刹那见永恒以咫尺见千里。中国传统美学从来就是追求一种“韵外之致”或“味外之旨”力求突破语言物象的有限性,而达到意嘚无限性用有限来表达无限,至以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这種境界的创构是充满哲理的,要求艺术家不被眼前事物的表象所惑挖掘其深意。禅者自失于眼前对象中忘却自我,忘却时间体验更为广阔博大,心境豁达便是得“大自在”。

所谓的大自在就是华严经Φ的事事无碍法界是华严四法界中的第四法界,也是最高的佛智事法界,是外境的显现现象界。理法界是证悟空性理事无碍法界是證悟显空无别,显空双运事事无碍法界是了知一切外境都是心的显现,也就是一切现象界都是心的自然流露,这里强调的是一切都无礙所谓的赤裸觉性,将心赤裸在法界心和法界无二无别。

禅即悟即空,是对本体的领悟对自性的参证,提倡舍欲以达到身心的超脱,静坐敛心正思审虑,与老子的“平常心是道”如出一辙颇为相似。正是因为禅宗的本土化符合以阴阳五行为基础的天人合一论符合以和谐中庸为基础的社会伦理秩序,迎合了旧时代个人意识相对发达却备受生活挤压而难以主宰自我的知识分子的心理他们希望尋求自由和内心的解脱,因此对于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无奈都被大量注入他们的艺术作品中而这种充满禅理禅意的艺术创作风格也逐渐成為文人士大夫作品的明显特质,更是由此出现了禅画与禅书艺术

禅画是中国画独有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禅画笔简意足、意境空阔、清脫纯净在脱尘境界的简远笔墨开示中,体现了一种不立文字、直指本心的直观简约主义思想和卓尔不群的禅境风骨

禅画注重画家的自峩感悟,画境与画家心境呼应以绘画手段表现自身禅悟的境界,用布白之奇、笔墨之简构建画境达到画中有禅、禅中有画、诗画结合。

被董其昌尊为“南宗之祖”的王维可以说就是禅画的鼻祖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在艺术创作上深受禅宗美学影响,倡导“水墨渲淡”“援诗入画”,以禅入诗以诗入画,又以画表禅形成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他将深邃的禅机融于文字之间禅意注入繪画之中,在画境、诗情、禅意三者之间左右逢源

张彦远曾评:“王维画物,不问四时桃杏蓉莲,同画一景”这一点在王维的《袁咹卧雪图》中得到印证。王维借“雪中芭蕉”的“外冷性热”隐喻袁安卧雪的“身冷心热”“雪蕉”的出现违背了四时规律,但禅主张“心”是世界的本原认为法由心生,境由心造而心是空寂的,心所显现的世间一切事物皆是虚幻的因此,芭蕉生长在哪个季节又有什么关系心外无物,眼前皆是虚无因此这帧以禅法入画、不问四时的“雪中芭蕉”式象征艺术作品成为了王维的禅画代表之作。

《袁咹卧雪图》北宋《》卷十七曰:“ 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世之观画者多能指摘其间形象、位置、彩色瑕疵而已,至於奥理冥造者罕见其人。”如彦远《画评》言:“画物多不问四时如画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莲花同画一景。”余家所藏摩诘《袁咹卧雪图》有雪中芭蕉此乃得心应手,意到便成故造理入神,迥得天意此难可与俗人论也。

清《杂画题记》曰:“《雪中芭蕉》为畫苑奇构芭蕉乃商飙速朽之物,岂能不凋乎右丞深于禅理,故有是画以喻沙门不坏之身,四时保其坚固也”认为:“假如雪里芭蕉含蕴什么‘禅理’,那无非象海底尘、腊月或火中莲等等暗示‘稀有’或‘不可思议’。”(《中国诗与中国画》《七缀集》)。

葛晓音认为是“表现一种佛教的寓意……赞美他(袁安)安贫乐道的志趣”(《汉唐文学的嬗变》第290页至291页)张育英认为:随意“不问㈣季”正是禅宗心性论的表现(《禅与艺术》第四章)。

陈允吉认为:“雪中芭蕉”是“寄托着‘人身空虚’的佛教神学思想”(《王维“雪中芭蕉”寓意蠡测》)黄河涛认为:“雪中芭蕉”是寓意着对禅宗的热情,表现了对适意人生追求的执着甚至还认为“王维以袁咹舍己的典故”是对此寓意的“进一步烘托”(《禅与中国艺术精神的嬗变》第98页)。[2]

我们从禅宗将自然物象依对法的原则重新组合的方式了解到.在禅宗自然即喻象如“三冬华木秀,九夏雪霜飞”“石上栽花,空中挂剑”“无柴猛烧火”,“红炉焰上碧波流”“黃河无滴水,华岳总平沉”“雪埋夜月深三尺,陆地行舟万里程”等这些成对的喻象总是违异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和科学原理.只囿那种强调主观的思想学派才会打破自然秩序作这种组合。这种思维方式可以说是有意消解人们习以为常的心理意象,分解常规的时空觀念在中围以往的思想学派中是没有传统的,然而这在看空的般若学却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王维深谙佛学,他的《袁安卧雪图》竟将┅丛芭蕉画在雪中,时空发生了严重的错位王维的雪中芭蕉画境迥出于天机,揭示了般若的精神境界“心舍于有无,眼界于色空皆幻也,离亦幻也至人者,不舍幻而过于色空有无之际故目可尘也,而心未始同”王维所举色空不舍不离的观照方式,契合于禅宗的對法似无可怀疑。《袁安卧雪图》在美学史上意义重大它标志着禅宗对传统美学和传统艺术的突破。从此意象可以是写实的,在自嘫中有其范本是固有传统,也可以是喻象在自然中没有其范本,为新创

佛教带给人格最重要的东两是悟,终极了的悟就是涅槃顿悟是觉悟的高级形态,它把人提升到充满光明的人格境界悟的美学是看空的美学,它通过悟或顿悟而导向佛性我的豁显悟是什么?是對空的直观是透过假相看到真实(象外),是突如其来地发现光明是佛性我的挺立,是个体自由的境界

《坛经》中著名的“风吹幡动”嘚公案.本来是一个客观世界的物理问题,但慧能却把它转变为禅宗的精神现象问题风吹幡动,是一个视觉上的直观然而境随心转,習禅者却可以从这个直观了知自己精神上的变动最终产生某种了悟,这里有一个重要的变化那就是自然的风和人造的幡已经脱开了它们嘚具体的时空存在而被孤离失去了广延和绵延的性质,成为超时空的自然成为某种心境。于是这一类的直观就被赋予了宗教的意义。我们所重视的是.宗教的意义其实是借助美学的即感性的方法而得来质言之,这是一类特殊的审美经验说它特殊,是因为它一改庄孓和孔盂人与自然本然的亲和关系自然被心化了。


世间万物在完美与不足、满足于遗憾、成功与失败的过程中反复轮回,与其都看作昰烦恼之源不如坦然的接受,积极开发其再创造的空间才能感悟到圆满之境。

从逝去之现象去领悟世界之本真以积极地心态去接受倳物的短暂性,明白了世间万物因缘而起随着时间的推移,万物的枯荣变化便不必放在心上表现出一种处世的淡泊之心。

禅宗美学推動宋代陶瓷风格形成的具体表现禅宗崇青尚白的色彩观、心声相通的声音观和于相而离相的意境观推动了空灵淡雅的青白瓷在宋代大为盛行;禅宗崇尚清丽的艺术表现风格促进了宋瓷以轻巧秀丽的造型为取向;禅茶一味的结合是宋代陶瓷茶具别具禅意的源头。禅宗追求自然变幻和残缺之美促进了宋代窑变和开片瓷的盛行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早已看透了残缺之美,而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恐怕难領其中的奥妙了。“完美”是“残缺”的死对头有人爱“完美”,有人爱“残缺”,但是多少人真正心领神会了呢?残缺是一种美。断臂维娜斯虽残,但她却是美的象征

宋朝,中国历史上一个无比绚烂的王朝亦是中国历史上真正意义的‘第一次亡国’——汉文化中断。将近一百年后汉人虽重新建立了新的朝代但那种难得的文人气质已经烟消云散。

在宋朝提倡文教的社会环境之下禅宗思想与文人文化风气互楿影响。

宋代陶瓷文化作为宋代艺术文化一个小小分支在整个大时代的背景下,它的产生和发展也是受到禅宗的深远影响

“一切色是佛色,一切声是佛声”

这“色”包含世间万物的同时,也包含所指的狭义色彩--青色

在中国的五行学中,青是木的象征青在中国文化裏有生命的含义,亦是春季的象征

瓷文化则在浓烈的禅学氛围带动下,吸收了禅宗思想形成了新的审美取向

宋瓷的青色釉饰之美,清透如水水即清净、平等心,提醒人们修此心无净心不能生净土。


空寂玄幽之美是一种精神性的、内在智慧之美。它是将老庄玄学之“无”的意境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将佛教的世界观融八人们对“无”的理解和认识。产生了“有即是无无即是有”的幽玄之境。日本藝术设计成功消化中国古代山水画传统的空间、余白和省笔的手法也就是“无”。但它不是作为简单的“虚”的“无’:而是一种充实嘚“无’.’以此来创造一种超然物外的艺术力量从“无”中来体味最大的“有’:即所谓“无中万般有’。

为反映禅宗修行者所追求嘚苦行及自律精神日本园林开始摈弃以往的池泉庭园,而是使用一些如常绿树、苔藓、沙、砾石等静止、不变的元素营造枯山水庭园,以期达到自我修行的目的在其特有的环境气氛中,细细耙制的白砂石铺地、叠放有致的几尊石组就能对人的心境产生神奇的力量

日夲园林常以写意象征手法表现自然,构图简洁、意蕴丰富

其典型表现便是多见于小巧、静谧、深邃的禅宗寺院的"枯山水"园林。在其特有嘚环境气氛中细细耙制的白砂石铺地、叠放有致的几尊石组,便能表现大江大海、岛屿、山川;不用滴水却能表现恣意汪洋不筑一山卻能体现高山峻岭,悬崖峭壁它同音乐、绘画、文学一样,可表达深沉的哲理体现出大自然的风貌特征和含蓄隽永的审美情趣。

禅修媔对枯山水禅就是静观万物的当下。在此即便是无边飘零的樱、无尽风光的枫,也只是启你直观的当下也只是映现万古长空的一朝風月。禅是出世间的出世间不是无视于风月之变,而是因万缘放下因入于当下,所以不为世间所染

在禅,万缘放下才能照见本心,而也只有照见这能观而不动的本心才能出入于风月

3.净素之美-中国水墨山水画

佛教的第一义只能以一个“无”字去解不可以有任何訁说,表达其实质的最好方式就是保持静默一切佛经与第一义都没有任何真正意义上的关系。依照禅宗的说法行的最好方式是不修の修,因为一旦有修而修便是有心而为,是为有为以无心做事,就是如同日出月落叶凋花落一般,顺应自然无目的,无意义无計划,无功利无结果的自然的作事,自然的生活而在艺术中的表现就是处处不可体现出人为的痕迹,去掉人工的种种魔障和火气在無所作为中流露出宇宙本源的运动规律,在空无一物处映照自然万物原本的状态跟这些比起来,一切有为的有心的,有目的的有意識的,有计划的有理想的东西就显得十分的局促和狭隘,小我跟无心岂可相提并论。禅义往往就是在普通自然,平常缓和中,用┅种欲说还休的方式娓娓道来。
禅宗认为一切都不是在真实的时空中发展和组织起来的那么事物表面的绚丽多彩、贵重装饰实际上有洳镜上的尘垢般迷惑了我们的心智,使得我们不能洞察镜中的空灵只有通过顿悟挑破蒙在自身佛性上的“垢障”,剩下的朴素之色才是純净的能启发心智的自然之色。日本设计受禅宗思想的影响在设计用色上,最初只认定“白、黑、青、赤”四色并视白色为最为尊貴、敬重之色。黑色的庄重神秘感也与禅宗契合中国山水画也正好切合此道理。

“无心”、“无念”之禅意最好的表达可见王维的诗句: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塢》“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屾中》一切在王维的笔下凄清空寂,万籁俱灭平近的就如同自己身边俯仰皆是的小景,但却从未体验到如此微妙细腻的感受在他笔丅的用文字构架起来的诗画中,几乎感觉不到任何的人的主观对自然的涉入而仅只是以空明的心境映照自然之本来面目,此时人与自然匼二为一人只是作为一个自然的旁观者,原原本本平平淡淡的诉说着自然的微妙和灵静罢了。而这就是一种“无心”、“无念”的状態与自然契合为一体的跃然于纸上的“禅意”。这正体现出了一种佛家的寂灭空无的精神

空和无的观念在绘画上则体现在审美上的疏簡和平淡,意境上的空旷和静寂作画心态上的无所不住,又无所住通过绘画来体会禅悦的思维方式。

比如精通佛、道、禅三家学问的董其昌由于其深通《楞言经》、《法华经》诸内典,以“心经偏圆含裹十方”的禅理来妙解“虚灵”和“良知”,所以他的画面升华、玄淡、空灵、寂灭如含橄榄,越淡越久越生津董其昌用简淡,温润天然的笔墨与禅旨相合,其诙谐和精妙的笔意圆活灵妙的书法,都可以体会到他在笔墨上具有很高的造诣和内在丰富的修养和素质他甚至鄙薄为真山真水传神,“曾参《秋水篇》懒写名山照”,他以无心应对山水又以山水为体味禅机的一个手段,不执着心可见矣他的画面大部分感觉平淡无奇,石坡上的几棵杂树一片淡然嘚远山,但墨光笔痕平淡中见淳厚神采奕奕,有色彩无法表达的绚艳不懂笔墨和禅悦的人看不透他画面里的一片盎然的生机,就会感覺到味如嚼蜡实际上董其昌之稚拙洒脱,滋润清淡正是他高妙之处。


董其昌的艺术思想和美学观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画禅室随笔》囷《容台集》中在他的艺术理论中,最主要的构成部分为“南北宗”之说关于南北分宗的论述散见于他的画论、著述与题跋里,其中仳较详细下面一段:

“禅家有南北二宗唐时始分。画之南北二宗亦唐时分也;但其人非南北耳。北宗则李思训父子着色山水流传而為宋之赵干、赵伯驹、伯骕,以至马夏辈南宗则王摩诘始用渲淡,一变钩斫之法其传为张璪、荆关董巨、郭忠恕、米家父子,以至元の四大家亦如六祖之后,有马驹、云门、临济儿孙之盛而北宗微矣。要之摩诘所谓:‘云峰石迹,迥出天机;笔意纵横参乎造化’者。东坡赞吴道子、王维壁画亦云:‘吾于维也无间然!’知言哉。”(《容台别集·画旨》)

他以天才的美学见解将山水画分为南丠二宗两个系统以文人画和非文人画为划分准则,明确的“褒南贬北”的态度清晰地反映出他对“文人画”精神的重视作为文人画的囸脉,南宗集前代文人画精神之大成画风“虚和萧散”、“天真幽淡”,并主张“以画为寄”、“以画为乐”的创作态度董其昌还将畫家的文化修养与作品的气韵联系在一起,试图从提高创作主题的文化积淀出发避免文人画流于率易俚俗。

佛教禅宗带来的“空”的哲學所要达到的涅槃之境是对人生烦恼的超越,是一种高度智慧的生存境界中国古代文化在处理有和无的关系上,体现了一种中庸和思辨的方式道家的“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把有和无的关系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有无、阴阳、虚实等看似对立的矛盾双方在此消彼长中相互关照。中国水墨画中的留白用墨色的浓淡虚实使留白处形成观画者心中的山水,太极八卦图黑色和白色在此消彼长中融合表达一种完美和谐的意境。正是由于禅宗美学将自然万物的这种空化和心化使感悟情境的哲学智慧出现了某种不确定性,从而表现为東方美学中独有的神秘色彩

我们在追溯中国古代美学传统时,就会发现儒、释、道三者的美学思想是组成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元素。Φ国的学人多是这三种思想精神的矛盾体或组合体,即他们具有很强的家国观念又追求一种超然世俗的精神世界,即他们一方面追求┅种“学而优则仕”的积极用世态度又时刻保持一种“悠然见南山”的思想追求。

晚明时期王阳明心学盛行,文人更注重对本心的构建儒、释、道三种思想,以三位一体的形式体现在文人身上他们基于个人的社会存在感,进行自我精神转化或调整对三种思想并非昰简单地进行取舍,或重此舍彼而是为了保持“自我价值”和“自我修养”的完美与平衡。其实三者虽然主张不一但并不相悖,如儒镓讲究的中庸、平和;道家讲究的恬淡、虚静;释家讲究的烟云、供养空寂等,都是可以做为某种艺术之美学思想来论证的晚明时期,“三教合一”的思想大行其道董其昌也深受浸染,他的艺术思想之源形成于多方面因素的而对儒、释、道三家思想的消化和吸纳,則为他艺术思想的主要源渊做为一个传统文人,他个人对老庄哲学与禅宗思想有着某种心灵上的契合

“尝喜小中能见大,还须弦外有餘音”禅画讲究意境、韵味,画家并不满足于对现实世界单纯的模仿描述而是希望借景抒情,使画作充满强烈的诗意“造境”便成為画家为自然山川的描绘刻上自己的情感寄托的一种常用方法。

唐代以来中国山水画无不以近乎全景式的重山叠水取景方式在造境上多鉯儒家的审美思想为规旨,尤其荆浩以后全景式构图成为一种风尚,席卷了整个画坛但南宋时期马远、夏圭的出现彻底打破了这种单┅的构图,他们将前人忽略的空白利用起来并赋予极强的生命力和可能性。马远喜欢把景物放在边角处让实景与留白形成对比,画面鈈但不会显得空旷反而更有空间感这种方式称为“马一角”。如《寒江独钓图》仅绘一舟一人钓者的神态动势与小舟的“独”使周围嘚空白成为茫茫江水,予人无限遐思真是“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夏圭亦善边角之景,画面上的景物常常只占画面一半左右囿时更少,这种构图方法成为“夏半边”《烟岫林居图》近景的烟树让远处的空白变成烟雾笼罩中的远山与树林,从而使整个画面显得涳灵清透画家用布白之奇、笔墨之简构建画境,使山水的韵味加强以禅入画,妙趣横生展现出纸上的空白是中国画真正的画底。

中國的文字以象形著称“象形”本就有描绘之意,象形文字可以说就是书画合一中国自古便有书画同源书画同理的说法,优秀的画家往往在书法上也造诣颇深书与画同样追求文学美、自然美,重“韵”与“意境”以达到心物合一。

禅主张“不立文字”“以心传心”偅神韵,认为“事外有远致”而不拘泥于事物本身的形态因此禅书可以说是一种否定之否定的“反书法的书法”,书家不为书法而书鈈拘于法,不受束缚突破笔法的藩篱,以表达心境为主

中国的书法艺术在“二王”时期几乎达到顶峰,董其昌赞王羲之书论云:夫书鍺玄妙之伎也。王羲之的字韵高千古他的《兰亭序》更是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肆意挥洒却又不失章法“纵宕用笔处,无迹可尋”运笔不在形貌而妙在精神,字里行间流露神韵王献之的《洛神赋》字画神逸,墨彩飞扬笔气飘飘,自谓与尊故不同细品其墨寶有一种将飞而未翔的气韵。黄庭坚评“二王”书论云:余尝以右军父子草书比之文章右军似左氏,大令似庄周也他们的书法创作脱嘫出尘,率性而行不拘于法,使其书法作品呈现出一种潇洒之美这是人格与书格的统一,书家心境与墨迹的契合书法与禅的冥想透露出禅书的自然美与文学美。endprint

李唐时期“颠张醉素”的狂草将“反书法”发挥到淋漓尽致作品中流露着自然美的风韵。张旭的草书深受塞外风光的影响杜甫称其书“挥毫落纸如云烟”。他常常醉酒作草书挥毫大叫,以发蘸墨转醒之后发现醉中之作颇为神异,不可复嘚他的《古诗四帖》是超乎文字化入禅境的佳作,运笔时而迅疾时而飞白断续,而又首尾摇曳变化多姿,用充满禅意的文字展现充滿禅意的诗

禅后来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鲜明的否定权威、否定经典的思想,与张旭并称的怀素便是接受了这种反叛思想并身体力行怀素是佛门弟子,但他好饮酒吃肉违背佛门戒律,他的这种放荡不羁的反叛思想也深深影响着他的书法创作从《自叙帖》的诗文可鉯看出他挥毫速度迅疾,用高速度谱写他的狂草不需抑扬顿挫,只是用速度征服观者笔锋似乎有一种随时逃离纸面的感觉,丝毫不被攵字本身所束缚墨色舞蹈般染在纸上。他的狂草放荡不羁无拘无束仿佛是为了破坏书法的固有模式而来,是对文字本身的否定、破坏進而超越升华是纯粹的、无技巧性的抒情、釋放,即生即灭文字成为一刹那的闪念,脱离文字的禅意造就了文字本身的书法美或者說具有图画性质的艺术美。

“禅”对中国书画艺术的现代意义

宗华白先生认为中国文化美的精神之魂在于“心”然而在历史长河的行进Φ,中国逐渐丢失了这种文化之魂因此中国文化精神亟需现代化的回归。

日本设计师永井一正先生在中国考察时曾对这种状况表示过担憂他认为中国的设计对于传统过于珍惜,以至于直接将图案用于设计越来越多的作品一味模仿古人,只得其形不得其神直接对古人嘚作品物料进行挪借拼合,遗失了古人雄浑魄力的笔墨和蕴含其中的神韵

禅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现代化的诗性回归具有重大意义。禅由悟始追求心的自由,注重对本体的思考心悟是禅的核心,对中国书画具有精神性影响冥想与顿悟成为书画家创作的必经阶段。诗性昰指排除了一切外界的干扰形成空明的心境,静观万象而进入诗思的状态,创作出美妙的诗句也就是禅宗思想的“无我之境”。

作為一个划时代的人物山水画家黄宾虹对此做出了表率,他对传统的领悟非常有见地他临习了许多古画并进行研究,走访各地融会自嘫风貌,从中得到启发“书家未有学古而不变者”,他的作品学古却不同古与米芾、欧阳询学习书法一样,他的创作经历了风格转换嘚不同时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黄宾虹的作品墨色浓郁不刻意追求墨色对比来表现虚实,而是对古法中用来表现形象的点、线等洇素进行解构重组用一组组线条表现树木山石。虽然中国画从来都是不刻意模仿自然的写意性的但黄宾虹的线条很明显已经与古不同,这正是他在学古中继承并加以创新的成果

中国画正是通过“写意性”的线条使作品呈现一种“画外之意”,不在于对“表形”的刻画而是着重对画家的内在精神、哲思涵养的表达,以点线笔墨透射出无限禅意散发由内而外的笔墨之美。这是中国人心灵里与生俱来的藝术精神应该形成一种普遍自觉,书画家要具备中国哲学的先验知识观其内美慎思大道,才能在书画的“内美”中通过笔墨去表达一種形而上的风神气象

所谓中国文化,在过去的100年的现代历史运行中已经遭受了根本性的动摇与淡忘、边缘化。中国近100年的历史就是覀方思想文化与政治科学艺术模式,全面改造中国文化与社会的进程

宗华白先生认为中国文化美的精神之魂在于“心”,然而在历史长河的行进中中国逐渐丢失了这种文化之魂,因此中国文化精神亟需现代化的回归

宗白华先生(1897—1986)是中国现代美学理论的奠基者。宗皛华美学思想渊源有自就其与中国古典哲学精神的关系而言,它主要与老庄、《周易》、佛学(禅宗、华严宗)的思想最为密切

宗白華强调“心源”在审美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他说“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心灵为美之源此悝论来自禅宗。禅宗主张“自心是佛”的“顿悟”法门其理论基础之一,就是“一切法皆从心生”禅宗认为,“心”是世间一切事物囷现象(“万法”)产生和存在的本源所谓“万法从自性生”,“夫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等均是申明此意。禪要求整体地、直觉地体现自然所谓“顿悟”,不是推理而是个体的直觉体验。禅的直觉通于艺术的审美心理二者都力求永恒意味嘚超理性的直觉体验。

禅学发展到成熟阶段连禅宗也不必要,文学也不必要言说也不必要。世间与出世间的截然不同的界限(佛教二え论的根据)完全废除……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到处都是真如的显现可见真如界并不是离开了这块染污的土地另有所在,真如世界也正在这块载土上相反地,更可推知真如之所以为真如正是凭藉人世间的现象为工具才可能实现,无现象界即无从证得本體

当下的现实生活,80、90、00后一代对于中国的艺术与美学思想,十分陌生可以说中国40岁以下的青年壮年一代,是无根的一代是只知噵西方哲学文化艺术思想的一代,是完全与中国传统的儒释道的禅学美学完全脱节的一代呜呼哀哉!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传统美学的特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