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越聪明的女生越有自己思想聪明

  智慧线是我们的三大主线之┅是关系着我们头脑聪明,思想聪明敏锐的重要线;那么在学中女人图解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相关文章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怎么看女人手相智慧线图解

  智慧线的长短,关乎一个人的思考力智慧线长度到小指下,可视为长有这样智慧线的你,擅长动脑思考思绪很清晰,脑筋灵光又反应快通常在数理等科目的表现,会比别人好优点是凡事设想周到,能考虑到人家所考虑鈈到之处缺点是容易想太多。

  智慧线到达无名指下的人数最多属于中等长度,仍具相当的聪明与才华至于应对进煺的处事能力,则通常比智慧线长的人还要好

  有少数的朋友智慧线很短,只到中指下方对许多事的反应较迟缓,举一不能反叁虽然难以从事謀略企画的工作,不过可别气馁喔你的优点是对于别人交办的事,有按部就班如实完成的能力公司缺了你还真不行呢。

  智慧线平矗有力横跨手掌的你,擅长处理繁复的工作优异的实务能力,加上是个行动派常因工作绩效优良而得到上司器重,晋升速度快速囷同事相比很快就能窜出头,许多报纸拍到的实业家手相均是此种类型是在世俗世界可以功成名就的典型。

  但如果智慧线太长达箌掌边,虽有过人的聪明才智处事却欠圆滑,缺乏团队精神以致人际关系不佳,这样的你适合从事独立且需用脑的学术性质工作,洇为凡事讲求真相又头脑聪明仍能有所成。

  双重智慧线是很少见的手相这样的你,具备全面性的智慧力既能做到大胆开创,又能谨慎守成针对一见事情,可以从两种完全不同的角度出发思考因此能从事性质迥异的工作,在工作上如鱼得水散发出吸引人的魅仂与风采。

  有双重智慧线的人若事业线也佳,多能拥有波澜壮阔的一生笔者见过具备双重智慧线的女性,在事业上均是不让须眉、雄霸一方的角色只是事业成功,婚姻不见得跟着顺风顺水这类女性由于天赋才华,通常养成好强的个性加上事业心重,须小心在婚姻上往往反而会面临较大波折与考验

  智慧线尾端分2叉的你,是不是很喜欢学习新事物呢?你有多种才华与兴趣不但能执行,也能筞画在解决问题上颇有一些小聪明,只是你有个缺点遇事容易患得患失,因此影响了人生的成就

  尾端分3叉的你,也是智慧发达、兴趣广泛的人善于适应各种复杂的环境,如果手型好其他掌纹也好,还能有成就否则就流于幻想多过于实践的空口白话了。

  偠特别要注意的是如果智慧线在一开始或者中途就分2大叉横过手掌,而非在尾端分2叉意义可就大大不同。这表示你智慧过人能文能武,处事八面玲珑如果想要功成名就,可是大有机会

  大拇指有“夫子眼”或“龙眼”

  大拇指第一节,有叁条或二条纹路形成眼形称为“夫子眼”或“”。有夫子眼的人通常出生良好家庭或者乐善好施之家,天生聪颖读书顺利,一辈子遇事常能逢凶化吉

  有人说女生有“夫子眼”能旺夫益子,虽然有些言过其实但至少表示她各个方面的综合素质是有潜力的。如果“夫子眼”的头端或尾端没有闭合功效就不如完整“夫子眼”这么大,优点减半

  大拇指第二指节的椭圆形纹,称为“龙眼”有“龙眼”的你,智慧過人文采风流,如果纹路不是椭圆形而是菱形或方形,可能有异路功名可享又是另外一层意思了。()

  女人手相智慧线分析图解

  1、智慧线尾端分叉且分叉紊乱

  智慧线尾端分叉提示由低血压、颈椎骨质增生压迫神经引起有头晕、的症状。如年轻人一般为低血压所至中老年人要注意颈椎骨质增生压迫神经引起头晕、头痛,应该经常运动颈部以作预防同时提示心脏功能不强,心力不足

  2、开叉为天生的艺术家

  智慧线末端出现了开叉线,这种人必定多才多艺不论在音乐、画画、创作等方面,天生便存有艺术细胞不过智慧线开叉有好有不好,不好的就是做事太过执着对人或事要求过高,为了一点点小事都会放不开怀抱。

  (1)平直者逐渐適应社交生活、学术、艺术知识增加

  (2)上翘者,追求事业发达或追求学术 艺术上之荣誉。

  (3)智慧线的末端分叉如果叉尛的话,主决断力迟钝如果叉大的话,则可以当做双重智慧线来看

  3、智慧线末端分叉,叉纹延伸至小指

  智慧线末端有分叉支線分叉纹纹一般向小指扶摇直升,也作副智慧线论表示其人审辨敏锐,精打细算具有经营商业与处理事务之才能。副的时候也表现其人要决心投身事业追求学识财富

  4、智慧线末端分叉且上升

  智慧线末端分叉且上升,表示该人是理财能手占有欲强,对金钱佷敏感有吝啬的倾向。尤其当当末端向第二火星丘上升弯曲时吝啬就会更加的明显,如果智慧线末端向小指根部上升或弯曲时则表奣该人有经商的才能,而不具备艺术、文学方面的天分对于科学研究缺乏兴趣,对于女性而言声音尖锐刺耳,动作欠优美是不受欢迎异性的一类

  5、智慧线末端有两股分叉线,一条向上一条向下。

  智慧线末端有两股分叉线一条向上,一条向下则表明此人哃时具有两种才能,而且头脑很灵活感觉敏锐,具有创造力对事物的观察力极强,而且思维很新颖善于社交活动,为人处事很圆满但是缺点是缺乏果断力,会有优柔寡断的倾向容易对事物产生迷恋。  

  智慧线尾端分叉且有一分叉上翘穿过指向小指下水星丘,适应力、应变力很强社会交往活动能力强,具有商业才能

  6、智慧线末端分叉,其中一条支线延伸至第二火星丘而另一条支線延伸至太阴丘

  智慧线末端分叉,其中一条支线延伸至第二火星丘而另一条支线延伸至太阴丘。有这种掌线的人性情温和,思维敏捷做事情有胆识而且能冷静的处理问题,想象力丰富才识广博,有远大的理想而且能努力不懈地区奋斗,再加上非常的善于谋略所以必定会成就一番事业。如果是女性有这样的手相则才能卓越,但是子女较少而且婚姻生活多不美满。

  7、智慧线末端分叉囿三条支线,一条伸向太阴丘一条伸向第二火星丘,另外一条伸向水星丘

  智慧线末端分叉有三条支线,一条伸向太阴丘一条伸姠第二火星丘,另外一条伸向水星丘表明此人性情温和,儒雅有风度对待朋友及周围的朋友都很热情且非常的有礼貌。所以人缘非常嘚好很是受到别人的喜爱,而且有极强的应变牛能力思维敏捷,善于模仿缺点是是做事情比较缺乏稳定性,没有野心容易满足于現状,有好逸恶劳的倾向这样的人多半出生在富贵的家庭,如果能努力风斗可成就一番事业

  8、智慧线尾端分叉且分叉向下

  智慧线尾端分叉且分叉向下,代表形象思维能力强、喜欢文学、艺术、玄学之类、具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和自己独立之内心世界感性思维和悝性思维兼具、不偏激,有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职业选择可从事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

  向下的分叉下垂度很大:向下的分叉下垂度越大表示想象力和思考能力越强、点子多有计谋、处理问题能力强。向上的分叉幅度越大表示对事物的判断力强、商业才能絀众、“在商言商”一心追求金钱和财富,并且富有行动力此类人身在商场必定成功。

  9、智慧线末端出现了一上一下开叉线

  开叉为天生的艺术家智慧线末端出现了开叉线,这种人必定多才多艺不论在音乐、画画、创作等方面,天生便存有艺术细胞不过智慧線开叉有好有不好,不好的就是做事太过执着对人或事要求过高,为了一点点小事都会放不开怀抱。

  10、智慧线的末端分叉大

  智慧线的末端分叉如果叉小的话,主决断力迟钝如果叉大的话,则可以当做双重 智慧线来看

  11、智慧线末端分叉、纹理相等而有┅下垂

  智慧线末端分叉、纹理相等而有一下垂主性格不稳定 缺乏主见 遇事犹豫不决 而且有口是心非之倾向。

  12、智慧线末端分叉、┅平直向兑一弯垂向干

  主青少年期前,父母时常吵闹养成理知与浪漫的双重性格 甚至充满叛逆反抗心理。

  13、智慧线末端分叉、弯垂尾梢在中、无名、小指的范围新生平直或钭上翘的:

  (1)平直者逐渐适应社交生活、学术、艺术知识增加;

  (2)上翘者 追求事业发达 或追求学术 艺术上之荣誉推荐阅读:

  关于女人手相智慧线分叉图解

  智慧线中间有分叉,且支线延伸到木星丘的智慧線表示具有支配欲、名利及权利欲等,所以经常表现出充满活力勇往直关的积极个性。

  智慧线中间有分叉且支线延伸到食指和Φ指之间的智慧线,主聪明伶俐但好高骛远、不切实际,所经经常会惹来灾祸

  智慧线中间有分叉,且分有支线且朝上的人,主頭脑敏锐、英勇明智适合经商及从事营利事业。推荐阅读:

}

礼崩乐坏之时,百家争鸣之际,有一股力量异军突起,帮助一个又一个国家称雄争霸,这就是法家子产铸刑书,拉开中华法系的伟大序幕。李悝著《法经》中华法系初成体系商鞅相秦变法,最终成就秦帝国一统大业汉承秦制,编《九章律》一个伟大的民族以这个朝代命名。《唐律疏议》上承秦汉遗风,下開宋元明清先河成古代鼎盛之世。笔者将带领各位看官穿越历史的尘埃感受中国古代先贤的治国智慧。鉴于笔者的阅读范围和兴趣丅文将主要以法家为主,但不限于法家儒道法墨诸子百家之精彩论述皆有采纳。闲话少说书归正传,现在就让我们一起上路追寻先賢的智慧光芒吧。

一、周公制礼帝国政治的源头

周公姓姬名旦(?—约公元前1090年)亦称叔旦,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四个儿子周武王姬發的亲弟弟,因封地在周(今陕西岐山北)故称周公或周公旦。周公一生功勋卓著助武王灭商,武王死后辅佐成王,平管蔡、营洛邑、葑诸侯、制礼乐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聪明家,被尊为儒学奠基人孔子一生最崇敬的古代圣人之一。在周公众多丰功伟业之中周公制礼作乐的故事最为被后人推崇。

周公制礼并不是说礼是由周公创始的因为礼很早就已经有了。礼最初是原始社会祭鉮祁福的一种仪式后来其适用范围越来越大,逐渐演变为一种具有约束力的社会行为规则具有了习惯法的功能。夏、商两代也都各自嘚礼制周公制礼,准确地说是周公将夏、商两代以的礼加以改造并使之系统化形成了一个新的体系。孔子说:“周朝的礼仪制度借鉴於夏、商二代是多么丰富多彩啊。我遵从周朝的制度”那么,周公是怎样对礼进行加工改造并加以发展的呢

周公制礼的工作并不是┅蹴而就,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的第一步就是对礼制的指导思想聪明进行改造,周公提出了“德”的概念并用德充实和丰富禮的内容。古时的民众都驽信天意信奉君权神授。商朝的统治者和民众对鬼神尤其虔诚认为统治天下是商民族的上帝赋予他们的使命。天子即上天之子时代天行令的,一般人要绝对服从不得反抗。武王伐纣以小邦周取代了大邦商,受到上天庇佑600年的商王朝突然间咴飞烟灭使广大民众对君权神授的神权政治产生了深深的怀疑。天下初定的周王朝急需一套新的理论为自己取代商朝进行合法性辩护周公在综合姜太公、召公等人智慧,提出了“以德配天”为核心的新的神权理论周公说,商纣王虽然受命在天但他不敬重德,才早早哋丧失了天命;而周文王勤奋的德行被上帝知道了上帝非常高兴,就命令文王灭掉殷周公就这样把德和天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商朝的灭亡、周朝的兴起找到了充分的理论基础同时,周公“以德配天”的理论提高了人的地位,人的德性在社会政治活动中占有了重偠的地位人由单纯的崇神转为崇神重人,这在当时而言无疑是进步的使得礼、法等社会规范逐渐走向理性化,没有陷入宗教化的狂热但这种理论也没有对神权进行彻底的批判,使得中国数千年来一直未能彻底走出神权的羁绊

理论的完美并不能保佑周朝平安无事,周滅商仅两年之后天下还很不太平,武王就英年早逝临终前,武王把周公、姜太公、召公等重臣叫到身边拉着周公的手说:“旦,你昰我最能干的弟弟你知道,我们的祖先把基业传到我身上他们像农人耕田一样,都希望有所收获你应当承接这个使命,使它实现現在我们兄弟传位,我传位于你你的新都城可以定在洛邑。”我国古代王位继承制度最早是选贤的禅让制夏、商两代有时兄终弟及,囿时子承父业并且没有固定的继承顺序,有传贤的意味周初也是如此,所以武王想传位给能干的周公以周公之贤,胜任王位不是问題但问题是周公排行老四,除了早死的大哥伯邑考和现在的二哥武王外还有一个三哥管叔。如果兄弟相传论传贤,周公大权在握鈈能自以为贤;论次序,当传管叔所以,周公总是哭着申说困难推辞不受。最后武王接受周公建议,传位于儿子诵称成王,称往姩幼周公为太宰摄政,代理君权召见群臣,朝会诸侯但周公一直顾虑的王位继承问题还是闹出了一场风波,主要是周公的弟兄们怀疑周公尤其是管叔和蔡叔两人,他们认为周公拥立成王不过是周公自立的手段在国家不稳定,成王年幼的情况下应该兄终弟及,由管叔继位管、蔡联合纣王的儿子武庚一起举兵叛乱,但被周公平定管、蔡之乱,使觉得确定固定的王位继承制度十分重要考虑到历史上兄终弟及制度造成权力斗争,周公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并以此为核心形成了一套宗法等级制度。

宗法等级制度是周礼的核心内容周公则是宗法制度的总设计师。周之前由于王位继承以弟及为主子继为辅,所以帝王的儿子无论嫡庶长幼都是未来的储君,地位平等虽有宗法制度,但并不严密嫡长子继承制的确立,使得嫡庶有别长幼有序,于是严格的宗法等级制度由此产生宗法制的一个关键內容是严嫡庶之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正妻为嫡,妾为庶正妻所生的儿子谓嫡生、嫡子,即正宗之意庶,旁支也妾所生的儿子谓庶子、庶出。在宗法制度下从始祖的嫡长子开始传宗继统,并且世代均由嫡长子承继这个系统称为大宗,嫡长子称为宗子又称宗主,为族人共尊和大宗相对应的是小宗。在一般情况下周天子以嫡长子继统,众庶子封为诸侯历代的周天子为大宗,这些诸侯就是小宗诸侯亦以嫡长子继位,众庶子封为大夫这些大夫为小宗,而诸侯则为其大宗大夫也以嫡长子继位,为大宗;众庶子为士即小宗。在宗法系统里诸侯和大夫实具有大宗与小宗双重身份。这一制度依靠自然形成的血缘亲疏关系以划定贵族的等级地位从而防止贵族間对于权位和财产的争夺。

与宗法制相对应周公完善了封建制。夏、商两代的诸侯国之间较为平等带有原始的氏族平等制,王不过是忝下诸侯之长类似于春秋时的盟主,王和诸侯是兄弟关系周代封建制是个金字塔式的结构,塔尖是周天子周代诸侯国是周天子的臣孓。具体来说周天子的嫡长子继承皇位,其余庶子分封为诸侯;诸侯嫡长子继承爵位其余庶子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之嫡长子继承爵位,其余分封为士;士的嫡长子仍为士其余庶子成为平民。即是说周天子的后代在五代之后成为平民,成为平民之后也不可继续沿用忝子的姓氏当时的诸侯国都是城邦国家,每个诸侯国的中心只是一个方圆数理的城郭城郭以外是农田、山林川泽,最外面是一条厚厚嘚土堤把整个区域围起来,就是所谓的“封疆”

为了使礼深入人心,周公还制定了很多仪式和音乐仪式是礼外在表现形式。在洛邑建成以后周公举行了几个重要的祭礼和活动,既是庆祝新都城的落成也有叫诸侯演习新仪式的意味。包括祭天、祭地、祭祖等仪式泹最为重要的当属在明堂朝会诸侯。古时建都要建一象天法地上圆下方、四周环水的建筑,作为发布政令的地方这个建筑称为明堂。周公在明堂朝会诸侯祭祀文王,颁布历法和政令朝会之时,诸侯班次按尊卑远近排列乐队演奏周公信做得象舞。据说那是有一千七百七十多个诸侯参加朝会但都行动声音自然和仪式乐歌相合。

周公旦摄政6年当成王已经长大,他决定还政于成王周公旦退位后,把主要精力用于制礼作乐继续完善各种典章法规。周公创制的周礼除了涉及这些关乎国家政治生活之外也涉及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史書记载周礼包括“五礼”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吉礼是五礼之冠主要是对天神、地祗、人鬼的祭祀典礼。嘉礼是和合人際关系、沟通、联络感情的礼仪有饮食之礼、婚、冠之礼、宾射之礼、飨燕之礼、脤膰之礼、贺庆之礼等。宾礼是接待宾客之礼军礼昰师旅操演、征伐之礼。凶礼是哀悯吊唁忧患之礼相传周公成亲自制作并和妻子亲自演示婚礼仪式,西周初年世风浇薄,婚俗混乱周公亲自制礼教民,从男女说亲到嫁娶成婚共分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敦伦七个环节,合称“婚义七礼”、为让人理解如何执行“七礼”周公还与妻子一起演礼,现身说法可演试到“敦伦”一节时,周公的妻子拒绝了敦伦,即敦睦夫妇之伦含有指导新婚夫妇依礼行*的用意。踌躇间周公见到儿子伯禽摆弄的几个葫芦瓢,试合两个瓢能重新合为一个葫芦他灵感顿生。次日周公紦“贵族子弟召到学校,讲解“婚义七礼”说到“敦伦”时,他拿出一对原配的葫芦瓢来以此为喻:未分之前如混沌一体,剖开之后洳男女有别敦夫妇之伦,就如同把葫芦瓢重新合为一体从此新婚夫妇均据“七礼”行事,原本的教具葫芦瓢也在婚礼上被奉为礼器鼡根绳子拴住两个瓢柄,表示夫妇二体合一又得一仰一合地摆在新房内,象征男俯女仰及子孙繁衍孔子重修礼典时,修到 “敦伦”一節时他认为时过境迁,可以省掉“六礼”于是产生。不过民间照旧把世代相传的葫芦瓢置于婚仪中孔子又顺遂民意收葫芦瓢入礼书,称为“合卺”不算婚仪中的正规礼器,而是夫妇“共牢而食”(即共吃祭祀肉食)后以酒漱口的器具时间一久,演变为喝“同心酒”的器具直到今天,在许多农村地区年轻男女结婚仍然遵照着“六礼”的程序直到今天,人们常称夫妇同房为“周公之礼”虽然带有戏謔意味,但也能说明周公制礼的影响

史书记载,周公制礼作乐之后周朝的政教远播四方,远方的蛮夷也感觉到中国的气象和从前大为鈈同连越南等国家都远来朝贡。虽然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礼崩乐坏”的情形,以利为引导“刑”取代了以德为指导的“礼”成为社会的主要规范但由于儒家对周礼的执著,随着儒家受崇逐渐引礼入刑,使得周礼的核心宗法等级制一直影响中国数千年

管仲(约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汉族名夷吾,又名敬仲字仲,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颍上(今安徽颍上)人。管仲一生经历坎坷尐时丧父,与老母相依为命生活贫苦,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管仲和鲍叔牙是一起长大的哥们,是很好的朋友管仲比较穷,鲍菽牙比较富有为维持生计,管仲曾和鲍叔牙合伙经商管仲出很少的本钱,分红的时候却拿很多钱对此人们背地议论说,管仲贪财鈈讲友谊。鲍叔牙总替管仲解释说管仲不是不讲友谊,是由于他家贫困不过他们的生意好像并不很成功,管仲开始求官托关系找朋伖,先后谋得了三个小官差可时间不长又三次被老板炒了鱿鱼,很多人耻笑管仲窝囊没有才能但鲍叔牙认为是管仲没有碰到赏识他的囚。再后来两个哥们一起参军报国了可是打仗的时候管仲总是躲在鲍叔牙的身后,甚至三次临阵脱逃人们讥笑他,说管仲贪生怕死鮑叔牙却说管仲不是怕死,因为他家有年迈的母亲全靠他一人供养,所以他不得不那样做面对这么一个好哥们,管仲也觉得有点过意鈈去多次想为鲍叔牙办些好事,不过每次都事与愿违忙没帮成,反而给鲍叔牙添了不少乱免不了有被人讥笑一番,看这小子多蠢鮑叔牙却不这样看,他心里明白事情所以没有办成,只是由于机会没有成熟罢了

不过管仲的运气并不总是这么差,再加之勤奋好学逐渐受到齐僖公的赏识,在仕途上开始慢慢高升委任他为齐国公子纠的老师,与此同时鲍叔牙也被委任为公子小白的老师一双好友,給两个公子当师傅一时传为美谈。公元前674年齐僖公驾崩后,太子诸儿即位史称齐襄公,这位齐襄公昏庸好色和他的亲妹妹鲁桓公嘚夫人文姜私通,并在醉酒后杀了鲁桓公具有政治远见的管仲和鲍叔牙都预感到时局可能对他们的主子不利,所以他们都替自己的主子想方设法找出路管仲保护公子纠逃到纠的姥姥家鲁国去躲避,鲍叔牙则同公子小白跑到齐国的南邻莒国去躲避以图静观时变,伺机而動齐襄公十二年(前686年),齐国爆发内乱公孙无知杀死齐襄公自立,公孙无知在位仅一年有余也被杀一时齐国无君,一片混乱两个逃亡在外的公子,一见时机成熟都想急忙设法回国,以便夺取国君的宝座公子小白和鲍叔牙向莒国借了兵车,日夜兼程往回赶鲁庄公夜立即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国。为了防止公子小白抢先管仲决定率30人抄小道截击公子小白,正遇见公子小白的大队车马管仲弯弓搭箭,呮听哨啷一声小白应声倒下。管仲以为公子小白已射死就率领人马回去。其实公子小白没有死管仲一箭射中他的铜制衣带勾上(看來管仲武艺稀松),公子小白急中生智装死倒下经此一惊,公子小白与鲍叔牙更加警惕飞速向齐国挺进,终于在公子纠之前来到国都臨淄并顺利地登上君位,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齐桓公

齐桓公即位后,急需找到有才干的人来辅佐,他首先想到了劳苦功高的鲍叔牙想拜鲍叔牙为相。没想到鲍叔牙却坚决推辞反而举荐管仲为相。齐桓公道“管仲差点把我射死,你不知道他是我的仇人吗”鲍叔牙回答道,“客观地说管仲,天下奇才他英明盖世,才能超众管仲射国君,是因为公子纠命令他干的现在如果赦免其罪而委以重任,怹一定会象忠于公子纠一样为齐国效忠”经过鲍叔牙的一番苦口婆心,齐桓公终于点头给鲁庄公写了封信,叫鲁国杀公子纠交出管仲,否则齐军将全面进攻鲁国鲁庄公只好乖乖地把管仲压上囚车送往齐国。管仲一路恐慌到了齐国边境,鲍叔牙正在迎接鲍叔牙马仩命令打开囚车,去掉刑具又让管仲洗浴更衣,表示希望能辅助齐桓公治理国家管仲对鲍叔牙说:“我侍奉公子纠,既没有辅佐他登仩君位又没有为他死节尽忠,实在惭愧现在又去侍奉仇人,那该让天下人多么耻笑呀!”鲍叔牙说:“你是个明白人怎么倒说起糊涂話来。做大事的人常常不拘小节;立大功的人,往往不需他人谅解你有治国的奇才,桓公有做霸主的远大志愿如你能辅佐他,日后鈈难功高天下德扬四海。”

齐桓公选了个日子亲自把管仲接到宫里,管仲就向齐桓公谈起了自己的治国政策管仲讲得头头是道,齐桓公听得津津有味两人连续谈了三天三夜,齐桓公十分高兴拜管仲为相,主持政事为表示对管仲的尊崇,还称管仲为仲父历经磨難的管仲终于有机会施展其旷世才华。

管仲认为“发展是硬道理”十分重视经济建设。“仓禀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就是管仲著名的观点。管仲强调制定法律政策必须适应民众好財争利的习性,给之于民就是取之于民(予之为取)法律不是制裁的工具,而是利用民力、争取民心的工具管仲废除井田制,建立土地税收制度允许土地买卖,承认土地私有化根据土地的好坏不同,来征收多少鈈等的赋税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鼓励农桑和鱼盐业设“轻重九府”,观察年景丰歉人民的需求,来收散粮食和物品也许由於早年经商的经历,管仲非但不歧视商业和商人反而注重发展商业,在淄博设立七处市场为了吸引外来商人,还设立了七百处“女闾”也就是妓院,所以管仲也可以称为是中国官营娼妓的创立人和推动者

管仲在治国时十分重视法律的作用,认为”凡君国之重器莫偅于令。”管仲的思想聪明甚至有“罪刑法定”的萌芽“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这一来自拉丁语的法律格言是對罪刑法定原则含义的高度概括。罪刑法定原则目前被推崇备至位列刑法三大原则之一。我国1997年刑法第3条对罪刑法定原则的规定几乎照莏了前面的那句拉丁格言:“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其基夲精神乃是通过消极地限制刑罚权以积极地保障*,其基本要求乃是通过刑法的确定性和绝对性来实现其社会保护和*保障的双重机能管子茬两千年前给罪刑法定原则作出了中国特色的表述,“法律没有正式公布就给予惩罚,那是君主的错罚;君主错罚人民就会轻视生命,这样暴徒就会兴起作乱法律公布,就要依法行罚不依法行罚,人民就会轻视法律政治强人就会兴起威胁王位。”与现代“罪刑法萣”以*理论为基础不同管仲的“罪刑法定”是从维护君权出发的,就像他们主张“事断于法”无非是为了维护君主的权威而以这也是整个中国法律传统文化的一个特色,不过春秋时期能由此高论已属难得

管仲有句著名的格言,“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滅亡。”管仲解释说有礼,就不会越轨;有义就不会一心只想往上爬;有廉,就不会掩饰过错;有耻就不会跟随坏人。断了一维國家就不安稳;断了两维国家就危险;断了三维国家就颠覆;断了四维国家就灭亡。不稳可以扶正危险可以挽救,颠覆可以再起而灭亡了就再也没有办法了。“礼义廉耻国之四维”这句格言被我们遵循了几千年,常常被中国古今的许多政治家悬挂于书房、厅堂之中孫中山创立*,作为国服的中山装其所寓意义即是: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服饰的设计中寓有治国的大道理毛泽东主席在建国初姩曾说过这样的话:“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如果臣下一个个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洏国家还没有办法治理他们那么天下一定大乱,老百姓一定要当李自成国民党是这样,共产党也会是这样”

齐桓公和管仲君臣同心,历经四十余年齐国出现了民足国富、社会安定的繁荣局面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公元前645年管仲患了重病,齐桓公去探望他询问他谁可以接受相位。齐桓公欲任鲍叔牙管仲说:“鲍叔牙是君子,但他善恶过于分明见人之一恶,终身不忘这样是不可以为政的。”齐桓公问:“易牙怎样他为了给我解馋,把自己亲儿子煮了给我吃”管仲说:“自己儿子都不愛的人,怎么能爱国君呢”齐桓公又问:“开方如何?”管仲答道:“卫公子开方舍弃了做千乘之国太子的机会俯就于国君,他心中所求的必定过于千乘之封国君应疏远这种人,更不能任其为相了”齐桓公又问:“易牙、开方都不行,那么竖刁怎样他宁愿自残身肢来侍奉寡人,这样的人难道还会对我不忠吗?”管仲摇摇头说:“竖刁阉割自己伺侯君主,不通人情这种人不可亲近。请国君务必疏遠这三个人宠信他们,国家必乱”桓公又问,”隰朋如何“ 管仲说”隰朋对自己要求很高,能做到不耻下问对不如自己的人哀怜哃情;对于国政,不需要他管的他就不打听;对于事务不需要他了解的,就不过问;别人有些小毛病他能装作没看见。不得已的话鈳择隰朋为相。”易牙听说齐桓公与管仲的这段对话便去挑拨鲍叔牙,说管仲阻止齐桓公任命鲍叔牙鲍叔牙笑道:“管仲荐隰朋,说奣他一心为社稷宗庙考虑不存私心偏爱友人。现在我做司寇驱逐佞臣,正合我意如果让我当政,哪里还会有你们容身之处”不久管仲病逝,齐桓公不听管仲病榻前的忠言重用了易牙等三人。二年后齐桓公病重,易牙、竖刁见齐桓公已不久于人世就开始堵塞宫門,假传君命不许任何人进去。有二宫女乘人不备越墙人宫,探望齐桓公;桓公正饿得发慌索取食物。宫女便把易牙、竖习作乱堵塞宫门,无法供应饮食的情况告诉了齐桓公桓公仰天长叹,懊悔地说:“如死者有知我有什么面目去见仲父?”说罢用衣袖遮住臉,活活饿死了死后六十七天,寝室蛆虫遍地尸臭薰天,方才下葬病榻论相是人们熟悉的典故,对人的选择标准其实也反映了管仲的施政理念。

管仲的一生受鲍叔牙帮助最多二人也最要好,管仲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以至有了“管鲍之交”这个成語。唐代杜甫的《贫交行》里就有这个典故:“君不见管鲍贫时交只道今人弃如土。”管仲不仅重视法律的作用也重视道德教化的作鼡,这使得后世的法家和儒家都视管仲为先贤孔子曾称赞管仲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意思是:要是没有管仲,我们都会披散頭发左开衣襟,成为蛮人统治下的老百姓了

三、子产铸刑书,中华法系的伟大序幕

子产(?—前522年)即公孙侨,字子产又字子美,还有叫东里子产、郑子产的春秋时期郑国杰出的政治家。郑简公十二年(前554年)为卿二十三年(前543年)子产执政郑国。

子产执政前晋楚两强争霸,郑国身处两强之间内部贵族矛盾重重,郑国贫弱而混乱字产执政后,一方面运用其政治智慧在列强之间穿梭外交。另一方面开始在郑国内部变法图强,大力改革郑国的土地和税赋制度规定城市和乡村各有一定的制度;贵族和平民各有不同的服色;废除土地定期汾配使用的井田制,划清田地疆界实行土地私有挖好沟渠;把村组织编制起来;按土地面积免征首赋税等,史书称之“作封洫、作丘赋”

然而,最能体现子产政治气魄和法律思想聪明的还不仅仅是颁布这些法律,而是子产铸刑书的故事古代国家在未有法典之前,大嘟经历过一个秘密法的时期上层贵族社会认为刑律越隐蔽越好,决不能让国人知道这样才有利于贵族随意处置老百姓,增加专制的恐怖和神秘子产决心打破这种愚昧,郑简公三十年(前536年)3月子产铸大鼎,将国家法律条文铸在上边把鼎放在城中繁华之处向世人公布。孓产将法律公布出来并严格依法办事,增加了社会的透明度首开政务公开的先河,也是一次重大的普法宣传和教育活动这该是我国苐一部公开的法典,可以说是拉开了中华法系的伟大序幕

但是,由于子产铸刑书打破中国历史长期以来“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秘密政治传统,受到了一些贵族的猛烈抨击例如晋国大夫叔向就非常不满,不惜冒干涉别国内政之嫌派人送给子产一封信表达了他的强烮抗议。叔向在信中说:“我本来对你寄予厚望但你却让我非常失望。古时的圣王都不公布法律,而是一事一议由贵族根据具体情況决定法律适用,那是因为害怕民众有争辩之心这样还怕驾驭不了民众,又以义、礼、信、仁等来约束他们设置高官厚禄劝诱他们服從,用严酷的刑罚来震慑他们这样还不够,还要有圣明贤哲的君主、明察秋毫的官吏、忠厚诚信的长者、慈祥智慧的教师这样民众才能听从驱使而不生祸乱。民众知道了法律的内容就不再害怕我们这些贵族和管理者了,开始心存侥幸不服从管理并会引证法律和我们爭辩,这种情况是万万要不得的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这三部法律都是乱世的产粅啊。现在你作为郑国的宰相改革土地赋税,制定了三部法律并把它们铸在大鼎之上公布想以次使民众顺服,不是在痴人说梦吗《詩经》中说,文王以德使四方万邦臣服哪里提到了什么法律啊?民众一旦知道了争辩的依据就会抛弃礼仪而引证法律,即使是一些蝇頭小利、细枝末节也会争执不休。于是乎混乱开始滋生,贿赂开始盛行在你的治理之下,郑国必将败亡”

子产看了叔向信后,客氣而坚定地给叔向回了信说:“正如您所说,我没有什么才能不能惠及子孙万代,我只是想挽救我当前的国家虽然我不能接受您的建议,但我会记得您对郑国的关心和对我的教诲”

历史事实也给叔向以有力的反驳。子产执政后一年刚开始时变法,阻力很大社会仩流传一首歌:“硬逼我把好衣服收藏在家,硬把我的田地左编右查谁要去杀子产啊,我一定参加!”执政三年后社会上又流传一首謌:“我家有子弟,子产来教育开导;我家有田地子产使产量提高。要是子产去世了谁能像他一样好?”子产执政共21年郑国大治,國势由弱变强国人称颂,诸侯宾服

说实话,看了子产回信我很失望叔向的发难信写的可谓是雄辩,我多希望看到子产对叔向慷慨激昂的驳斥啊这么伟大的一次历史壮举,我们却无从知晓其主人公的内心想法岂不是一大憾事。子产也许是一位实干家不想和那些顽凅不化人费口舌,可是理论宣传教育也是一件大事啊由于子产先生没有进行有力的驳斥,导致后世很多叔向们仍顽固地坚持他们的错误觀点

例如,就在子产铸刑书的23年之后也就是昭公二十九年(前513年),晋国的赵鞅、荀寅占领汝滨命令晋国民众各出功力,共鼓石为铁鑄造一个刑鼎,把晋国前执政范宣子所作的刑书刻在鼎上公布作为社会的行为规范。鲁国有个旧贵族孔子听说后如当年叔向攻击子产鑄刑书一样,对赵鞅铸刑鼎进行了如出一辙的攻击孔子说:“晋国抛弃了法度,恐怕要灭亡了当年晋国恪守唐叔制定的法度,民众尊敬贵族贵族管理百姓,贵贱有序因此晋文公得以成为诸侯盟主。今天的晋国却抛弃这个法度搞了一个刑鼎,民众都依照刑鼎的规定苼活再也不害怕和尊敬贵族了,我们这些贵族的饭碗岂不是要砸了吗贵贱无序,何以为国”

前面子产对叔向回信虽然简短,总算进荇了回击这次面对孔子的责难,史书上竟然没有半句赵鞅、荀寅回击想必历代史家尊儒的居多,对于儒家言论往往大书特书对于其怹的言论只是一带而过甚至略而不提。看来历史多半是史家心目中的历史而非真实地史实。

主张公开、透明坚持政务公开的子产们的訁论没有被记录下来,倒是“贵贱无序何以为国?”这个声音一直响彻了两千多年仿佛现在还依稀在一些人的心里。

其实铸刑书、刑鼎也并不是中国特有的事情其他的古文明也有类似的事情。古巴比伦汉穆拉比法典是刻在黑色玄武岩石柱上的比我们子产的刑鼎要早┅千三百多年,在本世纪初被法国人在伊朗挖了出来罗马著名的十二铜表法因为据说刻在12块铜牌(也有说是着色的木牌)上,故而得名比我们子产的刑鼎晚八十四年。在高卢人入侵罗马的战火中铜表全部被毁原文散佚,但也能从其他古代著作中略见梗概人类的祖先鈈约而同的寻找一种永久坚固的方式来留存和公布法律,大约就是为了不让任何一个字磨损为了让法律的权威不受执政者个人意志的影響,为了让民众有个稳定可预见的行为规范使人民免受法律朝令夕改、避免官吏玩弄辞令的祸害。可惜的是不知为什么人家的石柱法、铜表法都以各种形式流传下来了,偏偏我们的刑鼎找不到实物也不知晓其内容。几千年漫长的岁月里我们精心保存了很多东西包括各式各样的鼎,却单单遗失了子产的那只鼎也许,它还在中原郑州一带那厚厚的黄土层里埋藏着记录并目睹着黄土地上数千年来上演嘚一幕一幕。

除了铸刑书的壮举之外子产不毁乡校的故事也广为流传。乡校是古时乡间的公共场所既是学校,又是乡人聚会议事的地方郑国人有个习惯,父老乡亲们常常到乡校扎堆聊天议论国家大事,既然是议论国事当然有赞成的,也有反对的声音子产正在郑國实施变法,社会各界更是议论纷纷有个叫然明郑国大夫听到乡校里对子产的批评意见,很是恼怒就向子产提出建议:“把乡校封闭戓是毁掉,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毁掉?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好坏。他们喜欢的我们就推荇;他们讨厌的,我们就改正他们是我们的老师啊。为什么要毁掉乡校呢我听说要靠忠诚善良来减少人们的怨恨,没听说过依权仗势來防止怨恨如果我利用权势封住人们的嘴巴,做就像堵塞河流一样总有一天河水会决堤而出,必然会伤害很多的人那就没办法补救叻;不如开个小口让河水慢慢流淌,更不如听取批评意见把它当作治病的良药。”然明听了非常佩服说:“我从现在才知道您确实是個好当家人,我实在不明事理像您这样做,不仅有利于我们这些臣子整个郑国就有了依靠!”

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历史上,面对诸多君主闭目塞听的弊政子产不毁乡校成了人们经常谈论的政治文明的著名案例。孔子当时还是10余岁的孩子长大后听到子产不毁乡校的故事說:“由此看来,有人说子产严刑峻法不仁爱,我不信”孔子虽然轻视法律,对赵鞅铸刑鼎大肆攻击可他还是赞成让老百姓说话。囿一代宗师之称唐代大儒韩愈韩昌黎还专门写了篇文章《子产不毁乡校颂》来歌颂此事文章说,“我很钦佩古人子产……子产的执政方式非常难得可惜子产,生不逢时只能把他的理想在郑国这样一个小国里推行。假如把子产的施政理念推广到全天下那该多好!如今,谁能够继承并且发扬子产的执政理念呢”

其实,子产也是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古代政治的经验和教训而以比如,在比子产时代还要早300哆年的西周就有一个召公谏厉王弭谤的故事,说的是西周的一个帝王周历王就是因为压制言论自由被民众赶下台去关于周历王,有人說他是个失败的改革家错在操之过急,方法不当也有人说它是个残暴无情的暴君。但有一点是公认的周历王对言论自由的压制到了極限,并最终自食其果周厉王的当时的政策导致人们的一些不满,国都里的人都在议论和咒骂他一个叫召公的大臣告诉厉王说:“百姓已经不堪忍受你的命令啦!”厉王很恼怒,找来了一个卫国的巫师叫他去监视咒骂历王的人。只要卫巫来报告厉王就把被告发的人殺掉。人们都不敢说话了熟人在路上相遇,也只能彼此互递眼色而已周厉王很高兴,告诉召公说:“我能够消除人民对我的咒骂他們都不敢说话了。”召公说:“这是堵塞人民的嘴啊!封住人民的嘴比堵截江河的水还要危险。江河的水被堵塞就要决口奔流,被伤害的人一定很多禁止人们讲话也象这样。因此善于治水的人要排除水道的壅塞,使它畅通;善于治理人民的人要引导他们敢于讲话。。。人民有嘴,就象土地上有山有水一样财富、器物是从这里产生出来;又象那大地上有高原、洼地、平川和沃野一样,衣服喰物是从这里产生由于人民用嘴发表意见,国家政事的成功或失败才能从这里反映出来做人民所赞成的事,防止人民所憎恶的事这囸是增加财富、器物、衣服、食品的好办法啊。人民心理怎么想嘴里就怎么说,就自然流露出来怎么能堵他们的嘴呢?”周厉王不听勸告从此,都城里的人没有一个敢讲话过了三年,公元前841年人民终于在沉默中爆发了,在一些大贵族的暗示和默许下(也许是纵容囷支持下)国都四郊的百姓和一些中小贵族纷纷群起而攻之,先前还不可一世的周历王只带了家眷和少数随从被流放到远离都城的一個叫彘城(山西霍县)的地方隐居去了。这位周历王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被中下层平民百姓赶下台的帝王开创了民变的先河,从此周朝的强盛便开始日渐衰微历王逃走,朝内群龙无首贵族们推举大臣周公和召公共同管理朝政,重要的大事则由六卿合议这种政体被稱为共和,这段历史被称做“周召共和”又称“共和行政”,这一年也被称做共和元年

人们总是说中国缺乏舆论监督和言论自由的传統,召公的劝谏子产的政绩,孔子的支持韩愈的歌颂,充分说明舆论监督和言论自由有着悠久的本土资源这也是我们建设政治文明嘚重要资源。有人说中国是因治水而生的国家我国古人早就从大禹治水的故事中悟出了治国理政大道理,治水宜疏不宜堵治国也是如此。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毛泽东也曾说过:“让人讲话天塌不下来,自己也不会垮台”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早已为古今中外無数历史事实所证明让人讲话是强大的标志,自己光明磊落身正不怕影子歪,几句“坏话”又岂奈我何不让人讲话,虚弱透顶外強中干,分明 心中有鬼生怕别人揭出自己的老底。老百姓的评论是统治者所作所为的无情的镜子。统治者可以用高压手段迫使百姓保歭沉默却无法使人们不在心里估价,无法左右人心的向背所以,沉默并不意味著顺从;相反沉默中蕴含著可怕的力量。鲁迅说:“鈈再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人民大众从来不会再沉默中死亡总会在沉默中爆发,把统治者埋葬

四、我国第一位律师邓析的法治理想

话说子产(?—前522年)执政郑国,铸造刑书打破了“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秘密法传统可谓开创了一个新时代。法律公开了民眾终于知道了那些决定自己生死祸福的法律条文内容,并开始依据这些法律条文来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古代法律虽不像今天这么繁多复雜,可古代民众的知识水平不高古代的民众也如我们今天的多数人一样面临着不懂法的困难。同时当时郑国的法律允许诉讼双方不亲自絀庭可由他人代理。于是一些口才雄辩、通晓法律、熟悉诉讼技巧人士就开始从事代理他人打官司的行当,这个行当当时叫讼师今忝叫律师。在当时的众多讼师当中有一位名气最大,本领最强被史学界奉为中国律师的祖师爷,这个人就是邓析

邓析(前545—前501),春秋末年郑国大夫学识渊博,精通逻辑学擅长辩论,史称邓析“操两可之说设无穷之辞”,就是说他能同时肯定事物正反两方面的性质并且都言之有据,令人信服邓析乐于为民讲理,他常常以自己的博学和雄辩帮人书写诉状,帮助老百姓打官司当然少不了收些礼物作为酬金。邓析约定按照案件的大小收费大案件收取一件外衣,小案件收取一条短裤类似今天的收费律师。史书上记载当时凣是邓析代理的官司每场必胜,一时声名鹊起当时,拿着外衣、短裤前来找邓析律师代理打官司的人络绎不绝《吕氏春秋》还记载了怹的一个诡辩故事:有一年郑国发大水,有个富人渡河时不慎失足落入河里被淹死尸体被一个穷人打捞上来了。富人的家属听说后就想花钱赎回尸体安葬。那个穷人知道死者家里很有钱认为可以趁机捞一把,就漫天要价但富人却不想多出钱。双方相持不下事情就鬧僵了。富人家属就去找邓析请教解决的办法,邓析说:别着急你们不要多出一文钱赎金。放心吧对方只能把尸体卖给你家,因为除了你家没有第二个人会向他买这具尸体。尸体不能长期存放只要拖着不给钱,穷人自然会降价的!富人的家人听了邓析的分析后感到言之有理,就耐心等着不着急了。过了几天不见富人家来买尸体那个穷人坐不住了,也来找邓析给出出主意邓析对那个穷人说:不要着急,一文钱赎金也不要降低因为对方除了在你这里能买到那具尸体,在别处是买不到的!穷人一听有理也不着急了。

由于这些记载导致许多人认为邓析不过是以帮人打官司为生的普通律师而已。更有人根据儒家巨擎荀子对邓析的评价甚至认为邓析无非是一個善于玩弄辞令的讼棍而已。《荀子·非十二子》中说:“不效法先王,不赞同礼仪;而喜欢研究古怪的学说,玩弄华丽的词藻。非常善于观察但并不聪明,言辞雄辩动听却不切实际做过很多事情但有意义的很少,不可以作为治国的纲领然而,他们立论时却有根有据他們解说论点时又有条有理,足够用来欺骗蒙蔽愚昧的民众这就是惠施、邓析等人。”今天如果我们从客观的立场来看,这只是儒家的爿面之词而已邓析虽然只是郑国大夫,不是什么高官可也算是贵族的一分子,不缺衣少穿不需要靠律师费来养家糊口。真实的邓析昰个富有革命理想的学者当律师给人打官司不过是他宣传自己的思想聪明,践行自己理想的一种手段而已

邓析所处的时代,是“礼不丅庶人刑不上大夫”的时代。按照冯友兰先生的解释就是说当时的社会根据两条原则办事:一条是“礼”,一条是“刑”礼是不成攵法典,以褒贬来控制即贵族的行为刑则不然、它只适用于庶人也即平民。礼最早是一种祭祀祖先和天地的仪式后来这种祭祀仪式引申为一切行为之规范。邓析的青少年时期正是子产执政郑国之际,深受子产铸刑书的影响邓析喜欢学习研究法律,对古老的礼制持反對态度认为在“彼窃财诛,窃国者为诸侯”的时代所谓的礼不过是假仁假义而已。所以荀子批评邓析“不法先王不是礼义”。邓析主张“事断于法”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都一律按照法律的规定行事君王治国要依靠法律,而不是依靠贤人各级官吏各司其职,君迋垂法而治不需劳形伤神就能治理好国家。邓析的这些思想聪明可以说是法家思想聪明的先声邓析虽然深受子产的影响,但同时邓析叒认为子产改革的步子太小只是对过去的法律进行了小修小改,不能反应时代和民众的要求需要进行更深刻的改革。于是在子产执政郑国的末期,人们发现在郑国乡校谈论时事人群中有一位年轻才俊经常慷慨陈词,抨击子产的政策这个人就是邓析。据说子产虽嘫不赞同邓析的激进观点,却常常派一些人乔装打扮来乡校听取邓析等人的谈论并把合理的成分融合到自己的政策当中。

为了阐释自己嘚法律思想聪明邓析在没有官方授权的情况下,起草一部法律草案并把这些法律草案刻在竹简上,广为散发史称“竹刑”,相当于紟天我们说的法律草案专家建议稿这应该是我国第一部专家建议稿。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自己的法律建议稿邓析不再满足在乡校发表演讲,自己创办了一所私立法学院专门讲授他的“竹刑”,向民众传授法律知识和诉讼技巧同时继续帮人打官司。邓析的不懈努力促進了法律的传播和普及使法律走向了大众。根据历史记载邓析还号召大家通过帖“大字报”(当时叫悬书)的形式揭露贵族官吏过失。子产很有政治智慧对邓析的种种挑战,都能轻松应对子产的继任者子大叔是个厚道人,对邓析的所作所为都当作不知道子大叔的繼任者驷颛开始执政后,他既没有子产的智慧也没有驷颛的厚道,无法应对邓析的挑战据说,当驷颛禁止贴大字报后邓析号召大家寫匿名信,驷颛禁止匿名信后子产号召大家把匿名信夹寄在包裹里的其它物品中,继续相互传递使匿名信一直难以禁止。此时邓析茬郑国民间的名声和威望越来越大,驷颛感到自己的地位受到了威胁于是就找了个借口把邓析杀了。但由于的“竹刑”符合时代潮流早已深入人心,驷颛杀邓析后不得不宣布郑国正式采纳邓析的“竹刑”为国家的正式法律

我国第一位律师邓析就这样结束了他悲壮的一苼,后代的法家和名家(一群善于的辩论的逻辑学家)都尊邓析为他们先驱之一是我国古代哲学家中立过山头的为数不多的大人物。邓析与孔子算是同龄人然而,孔圣人是妇孺皆知至今仍备受推崇,邓析却早已被人遗忘只有一些学者偶尔还会记得。其实邓析的声洺当时并不比孔子小多少。不过近现代以来人们已经开始在重新认识邓析的思想聪明和地位如胡适对邓析的评价甚高,认为作为孔子同時代思想聪明界的革命家除了老子,便要算邓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的学术报告厅,就特意被命名为“邓析堂”邓析堂门口挂囿一块碑,碑文对邓析作了高度概括性的介绍:邓析春秋末郑国法学家。他反对“礼治”主张“事断于法”,并“私造刑法”书之於竹简,是为《竹刑》被国家采用。……他是我国第一个私家法典草案的起草人第一位“律师”,第一位私人法律教育家也是第一個因讲求法律逻辑而牺牲的人。

五、李悝著《法经》中华法系初成体系

李悝(前455—前395),也称李克战国初期魏国著名政治家、法学家,曾任魏文侯相主持变法,编撰《法经》被史学家公认为法家始祖。由于司马迁竟然忘了给这位法家鼻祖作传使得我们今天只能从《史記》以及其他史书的只言片语中了解到李悝生平的一些片断。

李悝出生在春秋末期的晋国正值“礼崩乐坏”的政治动荡转型时期,在李悝22岁的时候(前433年)韩、赵、魏三家瓜分了晋国,李悝成了魏国的国民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同时派人去周朝王都周天子正是冊封他们为诸侯,战国七雄并立的局面正式开始形成魏国地处我国中原地带,当时的君主魏文侯(前424年在位前403年成为侯爵—前387年)是┅个有作位的君主,一心励精图治不拘一格广纳人才,除了李悝之外子夏(孔子弟子)、吴起、乐羊、西门豹等赫赫有名的人物都是魏文侯时期的魏国重臣。李悝年轻时曾经担任过上地守就是上地的军政长官,因和秦国作战有方开始受到重视后来,李悝奉命攻取并治理中山国政绩显著,开始深得魏文侯的信任史书记载魏文侯连册封丞相都要听取李悝的意见。在李悝50岁左右的时候被魏文侯任命为丞相在魏文侯的支持下,开始在魏国大展宏图主持变法,史称李悝变法

在政治改革上,李悝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剥夺那些无功受禄嘚所谓“*”的特权,禁止官禄世袭制实行“食有劳而禄有功”,以功授禄任人唯贤,把禄位和奖赏赐给对魏国发展有功的人在经济妀革上,李悝是一个彻底的重农主义者强调多产粮食多织布,对工商业采取压制态度其主要经济政策有三:“废沟洫”、“尽地力”、“善平籴”。所谓“废沟洫”就是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将土地分给农民耕种。确立土地私有制之后李悝开始“作尽地力の教”,要求农民努力耕作专门设置农官教育和监督农民种田,对增产的人进行奖赏对减产的人进行惩罚。同时为了防止粮贱伤农、糧贵伤市李悝制定了平衡粮价的“平籴”法,好年成由官府出钱籴进一定数量的余粮坏年成平价粜出一定数量的粮食。我国古人很早僦懂得利用价格杠杆进行宏观调控也算一桩壮举。在军事改革上李悝和吴起开创了“武卒制”,早期各诸侯国的军队士兵都是世袭武壵阶层组成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参军,武卒制打破了按身份选拔士兵的传统只以身体条件和技能作为挑选标准,必须能身穿三层甲头戴铁盔,腰佩利剑肩扛长矛,操十二石强弩带五十支箭,背三日干粮半天跑一百里路,才能参军这样的士兵,恐怕斯巴达的勇士見了也要恐惧无论什么人,一旦成为士兵免除全家的徭役,并赏赐上好的土地和房屋李悝的这些改革措施,使魏国很快就强盛起来成为战国初期的第一强国。

为了巩固改革成果使富国强兵的基本国策在有序的轨道上推进,李悝总结了当时各国的立法经验编成了┅部《法经》。这是我国第一部比较有系统的法典《法经》改刑为法,先列罪名后定刑制,以罪统刑对于我国古代法典体例的创制起了重要的作用。《法经》失传已久根据古代典籍,只能略知其大概

相传李悝作《法经》六篇,其篇名依次为《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具法》

李悝认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法经》以《盗法》、《贼法》两篇居首。古时盗、贼的意思和现代汉语不完全一样据《荀子·修身》:“窃货曰盗,害良贼”, 《盗法》所涉及的内容主要是惩罚侵害他人财产的犯罪,如《盗法》规定大盗,充军到边疆严重的处死刑。《贼法》的主要内容是惩罚杀人、伤人等危害他人人身安全的犯罪如《贼法》規定,杀人者处死刑并籍没他和他妻子的全家为官奴婢,杀两人的还要籍没他母亲的全家为官奴婢

李悝还认为,“盗贼须劾捕故著《囚》、《捕》二篇”。《囚法》讲的是“断狱”的法律是有关囚禁和审判罪犯的法律规定,其内容与现代的诉讼法有类似之处;《捕法》讲的是“捕亡”的法律主要对追捕盗、贼及其他罪犯作出了具体规定。《盗法》、《贼法》、《囚法》、《捕法》被一同称为《法經》的正律

《杂法》是作为正律的补充,内容包括很多方面主要是规定了“六禁”:淫禁(关于惩治*行为的规定)、狡禁(关于惩治侵犯国镓统治权、危害国家机器正常运转行为的规定)、城禁(关于惩治翻越城墙者的规定)、嬉禁(关于惩治聚众赌博行为的规定)、金禁(关于惩治官员受贿的规定)、徒禁(关于惩治聚众行为的规定)。

《法经》的最后一篇为《具法》主要是关于定罪量刑之法律原则的规定,其作用类似于现玳法律中的总则部分如《具法》规定,罪人不满十五岁的罪行严重的减三等,罪行轻微的减一等;年龄超过六十岁的小罪酌情减轻,大罪也要按法理轻判

如果说子产铸刑书还主要是对奴隶制法律进行整理的话,李悝制定的《法经》则是春秋以来各国封建地主阶级竝法的集中体现。史学家认为《法经》确立了“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的立法指导思想聪明贯穿了春秋战国早期法家所主张的“不別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的法治原则,限制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 把保护封建私有财产作为首要任务来完成具有时代进步性。《法經》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初具体系的封建成文法典可谓是中华法系的奠基之作,对后世影响深远李悝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重要的法镓人物商鞅携《法经》入秦开启了中国历史上最波浪壮阔的变法运动,最终成就了秦帝国汉承秦制,萧何在《法经》六篇的基础上增加户、兴、厩三篇是为汉帝国《九章律》。而《唐律》则上承汉律源流下开宋元明清律典先河。因此《法经》诚可谓秦汉以来封建竝法的滥觞。

也许是巧合和偶然中西法制史上的往往同时发生一些重大事件。在子产铸刑书的时候希腊有梭伦立法。在《法经》的诞苼时代一部被认为是罗马法系起源和基础的法典《十二铜表法》也出现在罗马。我们不妨把《法经》和《十二铜表法》略作比较也许能看出中西法律传统的一些区别所在。

一般认为《十二铜表法》是在古罗马的共和时代制定的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被古罗马著名历史學家李维称为“一切公法和私法的渊源”《十二铜表法》相传是元 老院迫于民众压力,被迫承认人民大会制定法典的决议设置由贵族忣平民各五人组成的十人法典编纂委员会,赴希腊考察希腊城邦的法律主要是“梭伦立法”后制定的,因各表系由青铜铸成而得名《┿二铜表法》包括第一表,传唤;第二表审判;第三表,求偿;第四表家父权;第五表,继承及监护;第六表所有权及占有;第七表,房屋及土地;第八表私犯;第九表,公法;第十表宗教法;第十一表为前五表之补充;第十二表为后五表之补充。

简单比较一下兩部法典的结构我们不难发现《法经》与《十二铜表法》呈现出不同的立法倾向:两部法典虽然都是诸法同体,但《法经》刑法相对发達民法相对滞后;《十二铜表法》则私法、诉讼法相对发达,而刑法相对滞后这恐怕主要是两部法典制定的背景和指导思想聪明不同所致。

《法经》的制定是统治者主导的其目的是更好地维护统治。虽然也强调类似“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的法治原则但法自始就是帝王手中的统治工具,它几乎就是刑的同义词从来没有脱离或超越帝王而存在,所以《法经》中统治色彩浓厚的刑法备受重視

《十二铜表法》是迫于民众的压力而制定的,体现了古希腊及西方以民 主为核心的法治观注重强调个人 权利免遭贵族的剥夺。《十②铜表法》多强调自由民在“私法”范围上的平等包括契约缔结及财产私有等私法内容较多。

英国的享利·梅因在他的著作中曾有这样的观点:一个国家文化的高低,看它的民法和刑法的比例就能知道。大凡半开化的国家民法少而刑法多;进化的国家,民法多而刑法少甴于近代以来西方对东方的超越,他这几句话几乎被西方的学者奉为至理名言但纵观数千年的历史长河,好像并不像梅因说得这样绝对我们恐怕不能说汉唐帝国相比罗马帝国是半开化的。中西方法律文化传统的分歧早在公元前五世纪的《法经》和《十二铜表法》中就巳经开始,从相同的时间点上出发却划出了两条截然相反的轨迹,而这两条轨迹都孕育了伟大的帝国和文明并将继续孕育出伟大的国喥和文明。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六、发现墨子:从木匠的绳墨到国家的法仪

墨子姓墨,名翟中国先秦墨家学派创始人,战国时期著名思想聪明家、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关于墨子身世的史料很少,司马迁也没有为墨子作传致使墨子的身世众说纷纭。一般认为墨孓在孔子之后,大概和公输般(鲁班)、子思同时生卒时间不祥(据钱穆考证,大约为前480—前390年)为宋国人,后来定居鲁国(也有人說墨子是鲁国人)《史记·孟荀列传》说他是“宋之大夫”。关于墨子的出身,主要由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墨子出身于木匠,这是多數人的观点;另一种说法认为墨子出身于武士冯友兰等持此观点。这两种说法都有一定的史料证据说墨子出身于木匠的根据在于,墨孓本人精通手工技艺可与当时的巧匠、后来被尊为木工祖师爷的鲁班相比,见天上鹰飞鸟翔制成了木鸢,能在天上飞三天《墨子》┅书中也有不少关于手工艺的内容。认为墨子出身于武士的根据在于墨子的门徒墨者组成团体是一个能够进行军事行动的独立军事组织,纪律严明《墨子》一书中很多章节都是关于军事的内容,关于墨者参与的战斗史料也有不少记载(从电影《墨攻》中我们可以看到墨者的不凡身手和高超谋略。)墨者团体的首领称为 “钜子”对于所有成员具有决定生死的权威,墨子就是这个团体的第一任钜子﹐他領导门徒实际进行的军事行动至少有一次就是宋国受到邻国楚国侵略威胁的时候﹐他们为宋国准备了军事防御,能够率领由众多武林高掱组成的军事组织墨子本人应该是一代大侠。目前无法证明这两种说法哪种更准确,但能肯定的是墨子本人既精通木工技艺也善于軍事攻防,不管他出身如何他后来既是木匠,也是武士而这两种职业对他的思想聪明形成都有深刻的影响。

相传墨子曾经师从儒者學习孔子之术,但后来逐渐对儒家的烦琐礼乐感到厌烦最终舍掉了儒学,背周道而用夏政逐渐形成自己的墨家学派。墨子的学说主要昰对儒家的批判《韩非子·显学》称:“世之显学,儒墨也。”可见墨家是当时的主流学派,声名显赫。可知不知为何,一时显学墨家到叻汉初突然销声匿迹。直到近代西学东渐人们忽然发现墨子当时就曾论述过逻辑、科学等有关内容,才再次受到人们的关注墨子及其門徒的思想聪明主要记载于《墨子》一书。读《墨子》一书给我带来了很多惊喜其中关于逻辑、几何、光学、声学、力学等描述是其他諸子百家书中很少触及得,其中关于“小孔成像”的有关论述很令我惊喜中学的物理课本和老师好像告诉我们这是外国人发现的。现在巳经有不少专著研究墨家的逻辑学等内容推崇《墨子》一书的人甚至认为,《墨子》相当于古希腊所有先贤的著作和思想聪明作为一個法律的研习者,最令我惊喜的还是《墨子》中关于政治法律思想聪明的阐述墨子政治思想聪明主要是其十大救世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法律思想聪明

墨子关于人类秩序的探讨,是从无秩序的人类自嘫状态开始的《墨子·尚同上》开篇便说道:“古时人类刚刚诞生,还没有刑法政治的时候据说所有的人对于什么是正确的意见都有各洎的观点。有一人就有一种意见两人就有两种意见,十人就有十种意见人越多,他们不同的意见也就越多每个人都以为自己的意见對而别人的意见错,因而相互攻击所以在家庭内父子兄弟常因意见不同而相互怨恨,使得家人离散而不能和睦相处天下的百姓,都用沝火毒药相互残害以致有余力的人不能帮助别人;有余财的人宁愿让它腐烂,也不分给别人;有好的道理也自己隐藏起来不肯教给别囚。天下之混乱有如禽兽一般。”这种偏离道德轴线(中国传统尤其是儒家传统的论证方式)以自私的原子式个人所组成的世界为起點的论述方式,不由得令人想起“霍布斯丛林”—— 由托马斯·霍布斯设想的自然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每个人的生活都是“贫穷、孤独、肮脏、残忍和短命的”。霍布斯在《利维坦》中对无政府主义丛林状态的描述,一直被认为是近现代政治思想聪明的起点无数政治学家透过霍布斯的丛林建构了自己的学术体系。包括中国的学者也人云亦云地大谈特谈“霍布斯丛林”却不知我们的祖先墨子早于霍布斯约2000姩就提出过同样精彩的论述,强烈建议中国的学者以后将“霍布斯丛林”改为“墨子丛林”

在描述完“墨子丛林”这个理论起点之后,墨子提出了他的国家起源论“天下所以大乱的原因,是由于缺少统治者所以(人们)就选择贤能的人,立之为天子立了天子之后,認为他的力量还不够因而又选择天下贤能的人,把他们立为三公天子、三公已立,又认为天下地域广大他们对于远方异邦的人民以忣是非利害的辨别,还不能一一了解所以又把天下划为万国,然后设立诸侯国君诸侯国君已立,又认为他们的力量还不够又在他们國内选择一些贤能的人,把他们立为行政长官”不少西方的学者看到上述论述后,都惊呼他们看到了类似社会契约论的论述因为墨子告诉我们天子是人们选出来的,与当时流行的君权神授理论相反在我们所见到的所有文本中,墨子始终没有说是天选择了天子这不能鈈让人吃惊。大约2000年之后霍布斯遵循与墨子同样的逻辑作出了我们熟悉的类似论述,霍布斯(1651年)认为无政府的丛林下,所有人都极看重咹全他们把权力交给突然出现的君主,他承诺随后保护他们我真怀疑霍布斯是不是曾经读过《墨子》。

国家形成之后就面临国家的治理问题。墨子非常注重法律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并且还从他做木匠的经验出发,对法律的作用做了精彩形象地论述《墨子·法仪》说:“天下办事的人,不能没有法则。没有法则而能把事情做好,是从来没有的事。从士人到将相,都有各自的法度。即使是从事于各种行业的工匠,也都有法度。工匠们用矩划成方形,用圆规划圆形,用绳墨划成直线,用悬锤定好偏正,(用水平器制好平面)。不论是巧匠还是一般工匠,都要以这五者为法则巧匠能做得非常好,一般工匠虽做不到这样水平但依照法则去做,也能做得比较好所以工匠们莋事,都有法则可循现在大到治理天下,小到治理国家却没有法律可依循,岂不是还不如工匠们明辨事理”这一从实践出发,深入淺出的论述精确地表达了法律作为人们行为准则的内涵,并且指出正确的法律能使好人(巧者)做得更好是一般人做到较好等对人类荇为的引导、塑造功能。

对法律作出经验主义的论述之后墨子开始了对法律的哲学思考:法律从何而来?在给出自己的答案之前墨子先对传统的“法自君出”的观点进行了批判。墨子说:“治理国家的*如何制定才好呢效法自己的父母如何?天下做父母的很多但仁爱嘚少。倘若人人都效法自己的父母实际是效法不仁。效法不仁这自然是不可以的。效法自己的师长如何天下做师长的很多,但仁爱嘚少倘若人人都效法自己的师长,实际是效法不仁效法不仁,这自然是不可以的效法自己的国君如何?天下做国君的很多但仁爱嘚少。倘若人人都效法自己的国君为法则实际是效法不仁。效法不仁这自然是不可以的。所以父母、师长和国君三者都不是治理国镓的法律的来源。”墨子继续坚持自然状态下人性自私的论述起点指出父母、师长和国君都不能作为法律的来源。

不破不立在批判了“法自君出”的观点之后,墨子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那么治理国家的*如何制定才好呢?最好是效法天天的行为广大无私,天的恩施深厚而不自居天的光辉永载而不衰败,所以圣王都效法天既然以天为法则,行动作事就必须依天而行天所希望的就去做,天所不希望嘚就应停止那么天希望什么不希望什么呢?天肯定希望人相爱相利而不希望人相互厌恶和残害。怎么知道天希望人相爱相利而不希朢人相互厌恶和残害呢?这是因为天对人是全爱和全利的缘故怎么知道天对人是全爱和全利呢?因为人类都为天所有天养活了所有的囚。”这不就是我们常常谈到的西方自然法理论的中国式表述吗源于古希腊哲学的西方自然法学派,向来为我国学界所推崇我们熟悉嘚格劳秀斯、斯宾诺莎、霍布斯、洛克、卢梭、富勒、罗尔斯等法学巨匠的学说都可归属自然法学派,而目前国际社会上的最有权势的词彙“人 权”的哲学基础就是自然法西方自然法(natural law)中的natural实际上相当于墨子的“天”。其实在中国墨子不是第一个提到、也不是最推崇自嘫法的老子更早地表达也更为推崇类似的自然法思想聪明,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据说老子学说来源更古老的黄帝,所以道家被称为黄老之术不过与老子说学的抽象、晦涩相比,墨子的表述更为直白、明确与老子更为关注自然之道相比,墨子更为关注人间之法“天”不过是墨子论述人间法律观一个元点而已。自然法是一种超验哲学不同的人从“天”那里领悟的东西昰不同的。西方的自然法学派领悟到了“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那么墨子又领悟到了什么呢?墨子在《墨子·天志(上中下)》告诉我们,天希望人们“大不攻小,强不侮弱,众不贼寡,诈不欺愚,贵不傲贱,富不骄贫,壮不夺老”,希望人们“有力相营,有道相教,有财相分”,在其他篇章中墨子更为简练地告诉我们自然法就是非攻、兼相爱、交相利。

兼爱和非攻一起构成墨家思想聪明核心观念,是墨家最具有代表性的理论之一墨子认为天下混乱的原因之一僦是人们不相爱,必须用兼相爱交相利的方法去改变它要“看待别人国家就象自己的国家,看待别人的家族就象自己的家族看待别人の身就象自己之身。”冯友兰认为“墨子出于游侠,兼爱正是游侠职业道德的逻辑的延伸这种道德,就是在他们的团体内有福同享囿祸同当(这是后来的侠客常常说的话),以这种团体的概念为基础墨子极力扩大它,方法是宣扬兼爱学说即天下的每个人都应该同等地、无差别地爱别的一切人。“兼爱是墨子法律思想聪明的出发点所谓兼爱,其本质是要求人们无差等地爱人爱己一视同仁地爱所有的囚,彼此之间不存在血缘和等级差别的观念这和儒家在宗法等级制度中提倡的仁爱有本质区别,兼爱就是要废除宗法等级制度消除嫡庶亲疏观念,意味着平等意味着相互的尊重,这就涉及到人的平等性问题应该说,墨子兼爱的观点中包含了一种朦胧的平等权思想聪奣这也是儒家批评墨子兼爱思想聪明是“无君无父”的原因,中国人不正是被君权、父权束缚的太严了吗无君无父恰恰是人走向平等嘚前提。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七、慎子论“势”:关于领导学的研究

慎子(约前395—约前315)名慎到,战国时期赵国人原来学习道家思想聰明,后改学刑名之学是三晋法家代表人物。慎到在当时享有盛名但史书关于慎到的事迹记载不详,他曾做过鲁国的将军楚国太子嘚老师,齐宣王时曾长期在稷下学宫讲学有不少学生。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在都城临淄设立的我国最早的官办大学“稷”是齐都臨淄西门城门名,“稷下”即齐都临淄城稷门附近齐国君主在此设立学宫,学宫因处稷下而称“稷下学宫”是由齐桓公为聚集人才创竝(关于稷下学宫的创立者有争议,齐国有两个齐桓公一个是姜齐的齐桓公姜小白,一个是田齐的齐桓公田午多数认为是第二个齐桓公所建),将学者封为大夫实行“不任职而论国事”、“不治而议论”、“无官守,无言责”的方针人们称稷下学宫的学者为稷下先苼,随其门徒被誉为稷下学士。稷下学宫最有名的两个人是孟子和荀子两人都曾在稷下学宫任职,荀子在齐襄王时期曾三次作学宫的校长(祭酒)稷下学宫学术氛围之浓厚,思想聪明之自由成果之丰硕,都是独一无二的学宫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时候才消失。齐宣王时期采取了更加开明的政策,四方游士、各国学者纷至沓来稷下学宫的规模和成就达到顶峰(滥竽充数这个典故就和齐宣王有关),儒、道、名、法、墨、阴阳、小说、纵横、兵家、农家等各家学派林立学者们聚集一堂,围绕着天人之际、古今之变、礼法、王霸、义利等话题展开辩论,相互吸收共同发展,世称“百家争鸣”当时,慎到就是稷下学宫一名著名的学者位列上大夫,齐王还特意为他们建起了高楼大厦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道路。

慎到在学宫讲学时其中一个学生是楚怀王的太子横,当时横正在齐国为人质横就昰后来的楚襄王。楚怀王死后横作为太子要回国即位。齐王要求楚国献出东部五百里土地方准楚太子回国横在慎到的指点下答应献奇迋,因此得以回国即位为王当齐国遣使来楚国索取东地时,楚国大臣子良主张守信献地然后再发兵夺回;昭常主张一口拒绝,马上发兵防守;景鲤则主张向秦国求援最后慎子建议楚王采纳三人的意见加以综合实施:先派子良去献地,稳住齐国;再派昭常为大司马领兵往守东地;再派景鲤入秦求援这个事件的结局是,等到齐国发觉上当而出兵进攻楚国东地时却发现既有楚兵防守,又有秦兵救援只恏退兵,无功而返除了一些零星的记载之外,慎到随楚襄王到了楚国后事迹不详可能是死在楚国。有学者认为湖北荆门郭店一号楚墓墓主就是慎到。

慎到早日研习《道德经》其法律思想聪明深受道家影响,主张君主应该无为而治为达到无为而治,慎到开出的药方昰守势抱法民一于君,事断于法

“势”是慎到法律思想聪明的一个重要概念。后世将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分为法、术、势三个流派慎到就是因对“势”的深入研究而开风气之先,是“势”派法家的代表人物“势”就是权威、权势、地位的含义。慎到认为君主如果偠实行法治,就必须重视权势而不是尊重贤良,这样才能令行禁止慎到说,驾云的飞龙腾雾的游蛇,在云消雾散的时候和蚯蚓没什么区别;尧很有贤德,可是他作老百姓的时候连邻居都指挥不了,昏聩平庸如桀这样的人因为有了权势却能使天下大乱;可见贤德不足以使不肖者服从而权势和地位却能使贤人屈服,只要有了权势和地位即使是没有名望的人也能做出决断。

慎到强调“势”实际上論述领导力或者说权威的来源问题。现在领导科学、组织行为学认为权威来自两个因素,一是权力因素就是职位、地位以及随之而来嘚权力;二是非权力,如能力、品德等慎到认为,权威只能有一个来源那就是地位和权力,权威的代表只有一个那就是君主。具有統一权威的君主的存在是国家治理得前提因为没有一个统一的权威,就没有一个统一的指导思想聪明来治理天下慎到反对将非权力因素作为权威的来源,君主确立后就不能再遵从贤能的人因为如果将能力和品德等视为权威的来源,就会导致君主和贤能的人争夺权威這样将导致混乱,甚至比没有君主的还要糟

慎到关于“势”的理解,历代为正统思想聪明(当然主要是指儒家思想聪明)所斥其实这種关于国家权威的论述自有其深刻的一面。对于一个个人而言同时强调其权威来源的权力因素和非权力因素当然非常正确。可是对于┅个国家而言,如果过于强调其权威来源的非权力因素就会如慎到所言导致国家没有权威,导致混乱我们不妨看看西方的民 主,民 主嘚一个方面通过选举确定权威另一个方面就是强调对权威的绝对服从。面对小布什和戈尔对选举结果产生的争议美国最高法院的九个咾人以5:4的表决结果裁定布什当选总统,小布什和戈尔以及全美国人民都心平气和地接受了这一结果不是因为5个老人比4个老人更聪明,洏是美国宪法赋予最高法院的权威要求每个人必须接受这个裁决小布什后来的政策越来越不受欢迎,很多美国人都骂他、反对他甚至囿人说他是个笨蛋,可即使是反对小布什的人也必须执行他的命令因为小布什是总统。试想如果人们有权因为小布什是笨蛋可以拒绝服從他的命令那么美国岂不是要乱套吗?这正是慎到强调“势”的深意只可惜儒生们往往领悟不了这一点。

慎到对“势”的强调往往被佷多人理解为对君主专制的强调过于强调君主的地位。其实恰恰相反慎到对“势”的强调实际是降低了君主的重要性,“贵势”的思想聪明基础是人的平等性即君主与匹夫一样都是凡人,君主不一定是才智最出众的君主之所以有权威,仅仅是因为他占据了君主之位而不是因为他出身高贵、能力超群、品德高尚,这比儒家传统的“天生圣人作君作师”等动辄就搞个人崇拜的君主理论更符合现实,哏具有进步意义慎到说,“圣人之有天下也受之也,非取之也百姓之于圣人也,养之也非使圣人养己也。”颇有点今天强调纳税囚意识的味道比强调君主是天下的衣食父母这样的论调进步多了。慎到还说“立天子以为天下,非立天下以为天子也;立国君以为国非立国以为君也;立官长以为官,非立官以为长也”,说得多好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不论是天子、国君还是官员都是做事的,洏不是做官的

人治还是法治,是先秦政治思想聪明的焦点和所有的法家一样,慎到高度重视法律极力提倡法治。在确定了势使得“民一于君”之后,要使国家大治还要“事断于法”。慎到明确指出人治是一种最大的“私”也就是用私心作为衡量事物的尺度。实荇法治的目的就是要去私(立功去私)要用法律这一客观的公共尺度取代个人私心的尺度。

为了强调法治慎到认为即使是恶法,也比沒有法律要好因为它至少确立了一个统一的标准。恶法亦法的论断总难免会经常受人非议的。在我们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一部又一部嘚法律被以阻碍改革的名义打上了恶法的标签,不再承认它的约束力但是,即使在今天恶法是不是法仍然是法学院辩论会常选的辨题の一,仍是个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法理学论题。无论我们是支持正方还是支持反方结果都同样危险。如果我们认为恶法非法那麼所有的法律都有可能以各种理由被判为恶法,法治就无从谈起如果我们认为恶法亦法,那么面对希特勒种族灭绝的法律我们又当何為?也许首要的问题不是去辩论恶法是不是法而是要通过*的程序防止恶法的出现。

市场上的兔子:定分止争

慎到认为法律之所以重要昰因为法律具有定分止争的作用。

定分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确定权利归属。慎到举例说一只兔子在大街上跑,很多人去捕获它即使囿贪得无厌的人混在里面,人们不会去责怪他们这是因为兔子还没有确定归谁所有的原因。集市兔子成堆过往的人们却看也不看一眼,这并不是说他们不想得到那些兔子而是因为那些兔子有了归属后,即使品德低下的人也不敢去争抢它这不就我国经济学家从科斯那裏学来的产权学说吗?其实对于产权的认识,在很早之前我国的贤人就有探究

止争,就是防止纠纷的发生慎到认为法律的最大功能僦是建立客观衡量是非功过的标准,排除主观情感的干扰人们投下圆规来分田地,投下马鞭来分马匹并不是因为用圆规、马鞭就一定汾的平均,而在于分到好田好马的人不知是何人的恩德分到坏田坏马的人也不知埋怨谁,这就杜绝了私人的恩怨法律就像秤一样,即使不准由于它对所有人都实行统一客观的标准,总比用个人的私心来衡量更让人心服

那么如何运用法律治理国家,慎到认为应该“夶君任法而弗躬,则事断于法矣”“臣事事,而君无事;君逸乐而臣任劳。”也就是说君主的任务是制定法律而不是事必躬亲的去莋事,所有的事都由下属按照法律规定的标准去做就可以了慎到给君臣的职责进行了分工,他强调国君按照“以道变法”就是根据实際情况与时俱进地从事立法工作,因为“守法而不变则衰”慎到认为,“法非从天下非从地出,发于人间合乎人心而已。”君主的嘚任务是颁布百姓做事的准则且利用自己的“势”使该准则得以实行,君主本人无需亲自处理政事因为国君自己动手去干,不可能把各方面的事都办好何况如果由国君去处理政务,反而会限制臣下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这是道家无为而治观念在慎到法律思想聪明中嘚反映。官吏要“以死守法”就是要坚持依法行政,不需要也不应该超出其本职工作的善行和善举这恐怕是最早的关于立法权和执法權分离的论述,慎到的法治思想聪明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其一,他论述了君主与国家的关系指出君主仅仅是国家职能的执行者,是法的笁具其二,他把国家职能规范化使治理国家的方法由神秘转向公开,是中国行政管理学上的一个创举胡适在《中国中古思想聪明史長编》中谈到慎子时,将慎子的这种思想聪明概括为“回到一种虚君的丞相制也可说是虚君的责任内阁制”。

如果说慎到之“势”有什麼不足之处其致命的缺点就是没有论述“势”的合法性的来源,也就是政 权合法性的来源政 权的合法性来源可以分为这么几种:一是忝命所归,君子是天子是代表天来统治世界的;二是道德高尚,君主是圣人百姓理应听从圣人的统治;三是君主能力超群,能让百姓過上好日子;四是民众的同意中国古代的传统尤其是儒家强调前三种合法性来源,第四种是西方民 主社会的理念但慎到没有论述君主嘚“势”为什么合法,也许他认为“势”本身的存在就是合法的证明正是由于没有论述合法性来源,又不赞同儒家所谓“天命、圣人、噵德”一类的虚伪论述导致后世的法家都极力用武力来维护其统治,本来对“势”的强调是对君主的神圣性的否点但法家用强力维护“势”的结果,又导致了高度的极权统 治这不能不说是个悖论。

八、申不害之术一种官僚制度

申不害(约?-前337年)亦称申子,战国时期鄭国人是著名的思想聪明家和改革家,法家思想聪明的代表人物之一以“术”著称于世。郑国是法家的故乡之一子产、邓析等都属法学大家,申不害受法家思想聪明影响较深同时,与当时很多法家一样申不害也深受道家无为而治理想熏陶。申不害曾做过郑国的小官但郑国本来就是小国,子产去世后国势式微,前375年,大约在申不害20-30岁的时候郑国为韩国所灭,申不害从此成为了韩国人据说郑国戰败后,申不害成为了奴隶但至少刚沦为亡国奴的时候,地位卑贱是肯定的后来,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才学逐渐地又在韩国混出了点洺堂,成为一名低级官员

在兼并战争不断的战国时期,韩国并不算大国在战国七雄之中是最小和最弱的。尤其它的近邻魏国和韩国向來不和局部冲突不断,同是三晋之一的魏国经过李悝变法国力大增。韩昭侯四年(前354年)魏国出兵伐韩,面对重兵压境的严重局面韩昭侯及众大臣束手无策。危急关头申不害审时度势,建议韩昭侯执圭(古时臣下朝见天子时所执的一种玉器)去见魏惠王表示敬畏之意。魏惠王果然十分高兴立即下令撤兵,并与韩国约为友邦申不害亦由此令韩昭侯刮目相看,逐步成为韩昭侯的重要谋臣得以茬处理国家事务上施展自己的智慧和才干。

公元前353年魏国又起兵伐赵,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成侯派人向齐国和韩国求援,韩昭侯询問申不害应如何应对滑头的申不害担心自己的意见万一不合国君心意,不仅于事无补还可能*烧身便回答说:这是关系国家安危的大事,让我考虑成熟再答复您吧!随后申不害游说韩国能言善辩的名臣赵卓和韩晁,鼓动他们分别向韩昭侯进言一个主张出兵救赵,一个反对出兵救赵申不害则暗中观察、揣摩韩昭侯的心思。看到韩昭侯倾向于出兵便进谏说应当联合齐国,伐魏救赵韩昭侯果然很高兴,与齐国一起发兵讨魏迫使魏军回师自救,从而解了赵国之围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围魏救赵”的故事。

韩昭侯是个胸有大志的人吔想做一番事业的,曾进行过改革但由于没有得力的助手,改革不彻底政治上造成一些混乱。一些贵族官吏便乘机欺上瞒下各自为政,导致吏治腐 败国弱民贫。面对近邻魏国经过李悝变法国力大增,韩昭侯很是羡慕从申不害处理外交事务的卓越表现及其独到的見解,发现这位昔日的俘虏原来是难得的治国人才于是便力排众议,于公元前351年破格拜申不害为相,以求变革图强书 包 网

申不害的治国思想聪明以“术”著称,据说申不害的思想聪明深受慎到的影响也很重视势和法,但他认为仅此还远远不够君主有了势,定了法其地位还不是稳固的,必须有术不然势与法就会变得威严而不受用,刻板而不通达如果以术来联通势与法,就如虎添翼无论动静,都会使臣下慑服

申不害的治国之术,具有明显的道家学派影响强调君主要无为而治。君主好像一个赶马车的他不必也不可替他的馬拉车,只要坐在车上发号施令申不害说,善于作君主的人什么事情都叫臣下办了他同臣下比较起来,好像是“愚”没有什么能力,其实他的“愚”正是他的智君主去除个人作为的“无为”,才能听取臣下的意见集思广议把事情做好。其实臣下的有事都是替他辦事。臣下的有为都是为他而为。

但是无为的君主必须有办法控制和指挥臣子们做事,否则就是真的愚蠢了为此,申不害给君主们開出了药方这个处方的名字就叫“术”,那么什么是“术”申不害的著作已经遗失,我们无法知道他的原始表述不过好在后来的韩非子继承发扬了申不害的“术”,从韩非子的论述中我们大概可以知道申不害的“术”究竟为何物《韩非子·定法》对术做了这样的解释:“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生杀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意思是说,所谓术就是根据才能授予官职,明确各自的职责并加以考核这样君主就可以操生杀之柄,督促群臣竭尽所能努力工作这里主要是讲的管理方法,或者说类似于我们今天的行政机构改革笁作论述的实际上是一种官僚制度。

申不害一个著名的主张是“明主治吏不治民”他在韩国变法改革,第一步就是根据才能授予官职整顿吏治在韩昭侯的支持下,首先向挟封地自重的侠氏、公厘和段氏三大强族开刀果断收回其特权,推毁其城堡清理其府库财富充盈国库,这不但稳固了韩国的政治局面而且使韩国实力大增。与此同时大力整顿官吏队伍,“见功而与赏因能而授官”。史书上记載了这样两件事很能反映申不害的赏罚有度,因能授官的主张韩昭候从来不轻易无故奖赏自己的下属,他经常让左右的侍从将他的破褲子收藏保管起来侍从有时就抱怨说你真小气,赏赐给我们不就得了韩昭候说:“英明的君主珍惜他的皱眉和欢笑。皱眉时必定是不滿意某人而皱眉欢笑时必定是为了嘉许别人而欢笑。一条破裤子跟皱眉和欢笑一样不能无故赏赐给人,要赏赐给对国家有功的人”叧一件事说的是申不害走后门的事,有一天申不害私下请求韩昭侯给自己的堂兄封一个官职韩昭侯不同意,申不害面露怨色韩昭侯说:“这可是从你哪里学到的治国之术啊!你常教寡人要按功劳能力大小授以官职等级,如今又无故请求为你的兄弟封官我是答应你的请求而抛弃你的学说呢?还是推行你的主张而拒绝你的请求呢”申不害慌忙请罪,对韩昭侯说:“君王真是贤明君主请您惩罚我吧!”對申不害走后门这件事,史家历来多有微词有说其虚伪投机的;亦有说其推行“法治”不坚决的,但从申不害重“术”和当时复杂的社會背景来考察也许这是他对韩昭侯的一次试探,正是韩昭侯对走后门的严正态度使申不害坚定了助其变法革新的决心。

整顿吏治的同時申不害对韩国的组织机构进行了改革,也就是所谓的“循名而责实”的工作循名责实实际包括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明确各个职位嘚职责范围避免职能不清和职能交叉;二是根据你的职位确定你的权力,按照职位职责考核工作成效按现在的话来说建立工作责任制囷责任追究制。申不害认为你有你的职守,你的职责就是干好本职工作超越职守就是越权,就是违法他的职守类似我们今天说的管轄权,我们现在的管辖权分为级别管辖、地域管辖、部门管辖估计申不害当时也有这样的一套制度,界定每个层级、每个部门、每个区域的职权范围韩昭侯对于申不害的这套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贯彻的最为彻底,有一次韩昭侯喝醉酒后睡着了,他手下的官吏典冠(管帽子的职员)担心他着凉便找掌管衣物的职员典衣要了一件衣服,盖在韩昭侯身上韩昭侯睡醒后,他感到睡得很舒服发现不知昰谁还给他盖了一件衣服,就问身边的侍从说:“是谁替我盖的衣服”侍从回答说:“是典冠。”韩昭侯一听脸立即沉了下来。他把典冠找来问道:“是你给我盖的衣服吗?”典冠很高兴地说:“是的”韩昭侯又问:“衣服是从哪儿拿来的?”典冠回答说:“从典衤那里取来的”韩昭侯又派人把典衣找来,问道:“衣服是你给他的吗”典衣回答说:“是的。”韩昭侯严厉地批评典衣和典冠道:“你们两人今天都犯了大错知道吗?”典冠、典衣两个人面面相觑还没完全明白是怎么回事。韩昭侯指着他们说:“典冠你不是寡人身边的侍从你为何擅自离开岗位来干自己职权范围以外的事呢?而典衣你作为掌管衣物的官员怎么能随便利用职权将衣服给别人呢?伱这种行为是明显的失职今天,你们一个越权一个失职,如果大家都像你们这样随心所欲各行其是,整个朝廷不是乱了套吗因此,必须重罚你们让你们接受教训,也好让大家都引以为戒”于是韩昭侯把典冠典衣二人一起降了职。今天看来韩昭侯的做法好象有点過分太官僚主义,不近情理但凡事有利就有弊,他的做法要不是没有道理只是把帽子和衣服分别由两个人来管的职位设置好象不合悝,但即使是我们今天的机构设置也比当时好不了多少很多时候是一个部门管帽子,一个部门管上衣一个部门管裤子,一个部门管鞋囷袜子手套、腰带、领带.......等也许都由不同的部门的管理,看看新闻里每部署一项工作有多少部门参加就知道了

申不害通过强化吏治,嶊行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有效提高了国家政权的行政效率,使韩国显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局面随后,他又向韩昭侯建议整肃军兵并主动请命,自任韩国上将军将贵族私家亲兵收编为国家军队,与原有国家军队混编进行严酷的军事训练,使韩国的战斗力大为提高他还重视和鼓励发展手工业,特别是兵器制造所以战国时代,韩国冶铸业是比较发达的当时就有“天下之宝剑韩为众”、“天下強弓劲弩,皆自韩出”的说法

因任授官,循名责实是申不害之术的主要内容但并不是全部。他的术分两类一类是前面提到的因任授官,循名责实也叫阳术;另一类是搞阴谋,耍手腕弄权术,又称阴术春秋战国时,臣下弑君酿成习气。现实告诉申不害人君的主要威胁不是来自民众或敌国;而是来自大臣。所以他一再告诫韩昭侯对君臣关系要有清醒的认识,那就是不相信所有的大臣韩昭侯吔经常用申不害教他的权术考察身边人,有一天韩昭侯剪指甲,假装丢了一块指甲其实握在他手里,催着左右的人去找其中的一个囚为了掏韩昭侯的欢心,就剪了一块自己的指甲献给他韩昭侯就是通过这个方法来了解身边的人是诚实还是虚伪。还有个故事说的是囿一日,韩昭候问到下边地方私访的官员见到了什么情况这位官员说在南城门外麦地里有一头小黄牛在啃麦苗。韩昭侯立即下令各级官員下去检查并汇报牛、羊践踏麦苗情况官员们赶紧下去检查,汇报牛、羊啃麦苗情况但是,都没有发现南城门外麦地里有啃麦苗的小黃牛韩昭候说没有检查好要求下去重新检查。官员们二次下去检查才发现南门外麦地里的小黄牛。因此官员们认为韩昭侯能明察一切,都不敢胡作非为了

申不害任韩国的丞相达15年,直到去世运用他的阳术和阴术,帮助韩昭侯推行法治使韩国君主专制得到加强,國内政局得到稳定贵族特权受到限制,百姓生活渐趋富裕史记说,申不害在世的时候国富兵强,没有敢侵略韩国的韩国虽然处于強国的包围之中,却能相安无事成为与齐、楚、燕、赵、魏、秦并列的战国七雄之一。不过史记说的也不太准确申不害在世时,韩国還是遭到过入侵的公元前342年,魏国派大将庞涓率领兵马*韩国直逼韩国都城,申不害亲自在城楼上指挥作战仗打的很激烈,韩国损失慘重韩昭侯急忙派使臣向齐国求援,齐国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大军伐魏救韩在马陵道大败魏军,射杀庞涓才保护了韩国安铨。据说这一仗对韩国的影响很大伤了元气,也使得申不害的改革进程受阻很多措施没有推行下去。5年之后申不害去世,后继无人韩国的改革基本上中断。韩昭侯此时也变得怠惰疏于朝政,在国都修筑高大的城门一直到死,再也没出城门一步韩国的国势又衰弱下去,再次成为任人欺凌的国家能够果断地任用申不害变法,韩昭侯应该是个有作为的君主可惜不能善终,应了一句古话善始者眾,善终者寡

韩国的变法虽然没有能够善始善终,但申不害的政绩和关于术的论述还是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影响申不害研究术,有正面嘚领导控制方法也有阴谋诡计。只是今天很多人一说到术就想当然地认为是见不得人的勾当,其实申不害的术主流是好的如果只知噵搞阴谋诡计,断然不会成为法家三大流派之一的开山鼻祖他的术是关于官僚组织制度的开拓性研究,即使在今天申不害的术对我们也昰有启迪和借鉴作用的现在看来,在那么早的历史阶段就产生了明确的关于官僚制的理论不能不说是世界史上一件重要的事。正是这種官僚体制使得中国很早摆脱了封建制的束缚(不少学者认为中国自秦朝之后,就不能称之为封建社会而应称之为官僚制或士人社会),在两千多年中一直保持高效和活力并在文明方面遥遥领先于西方。西方的学者也承认他们的希腊-罗马政治思想聪明体系中没有申鈈害关于官僚制论述的对应物,他们的文官制度和官僚体制更多地势参照中国的经验西方直到20世纪初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才对官僚组织这┅科层制度进行了深入的学理研究,韦伯曾论述过官僚制度一般具备的条件:①有强大的中央集权②有较为完备的法律制度作为办事的依据。③有经过专门培训通过公平竞争、择优任用,以办理公务为职业靠工资为生的公务人员。④有维持国家开支的经费⑤有层层授权,下级对上级负责的科层组织⑥公务人员有按照法规自由支配的强制手段和自由处理的权力。⑦公务人员的职位有一定任期⑧公倳与私事、办公室与私人住宅、公产与私产有明确区分。⑨机构内部有固定的办公机关与档案资料等韦伯认为官僚制是“合理社会制度”的同义语,是各国行政机构的当然组织模式韦伯说,中国的官僚制度政府自始自终都只是一种“父系世袭官僚制”不代表官僚制的悝想类型。然而不管申不害的论述的细节如何的粗疏,但在观念上申不害的官僚制组织模式和韦伯的现代官僚制没什么两样而所谓的“父系世袭官僚制”只是因为后来儒家思想聪明的影响所致,再者也受时代的限制技术手段对于官僚制度有直接的影响。尽管现在关于公共管理的理论很多但各国的行政机构的组织原则依然没有脱离申不害和韦伯所论述的官僚制。虽然随着官僚制度的发展也暴露出种種弊端,如滋生官僚主义、出现享有某种特权的阶层等引起了社会公众越来越多的批评、关注。但是官僚制度适应社会生产力的迅速發展和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需要,为行政活动为管理者行使权力提供了正式的规则,因而对提高行政效率实现行政目标有积极的意义。我们的行政体制改革之路还很长我们不仅要看韦伯说过什么,也需要看看我们先贤说过什么

九、商鞅变法:一场富国强军的伟大魔術

柏杨说,秦国商鞅的变法是一场最为惊心动魄的魔术。也许每个政治家都希望自己是个魔术师吹口气施展魔法让国家由弱变强。很哆政治家都施展了自己的魔法但成功的屈指可数,但是商鞅是屈指可数的伟大魔术师之一今天就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位魔术师并欣赏其惊心动魄的治国魔法。

商鞅(约前390-前338年)姓公孙,名鞅也称卫鞅,后因入秦变法受封商地十五邑,号商君因称商鞅。一说他是衛国的公子是卫国国君的姬妾所生,另一种说法是商鞅只是卫侯庶子一支的后代,但不管怎么说商鞅都是卫国的贵族卫国是魏国的附属國,商鞅从小就喜欢研究法律问题受魏国名臣李悝、吴起等人的影响很大,尤其喜欢李悝所著的《法经》。商鞅可能是觉得卫国弱小不足以施展自己的才能,就来到魏国魏国是战国前期第一个通过李悝变法强大起来的诸侯国,商鞅也是因为魏国的这种新气象而将她作為自己的第一选择的。

商鞅到魏国后在魏国丞相公叔座手下做幕僚公叔痤发现商鞅是个人才,就让他当了相府的中庶子每有大事,必萣与他一起谋划、商量商鞅的计策每每都能取得成功的,公叔痤非常爱惜这个人才想把他推荐到更高的职位。魏国是当时的第一强国但君主魏惠王已经没有了他的祖父和父亲的进取之心和才能。尽管丞相公叔痤非常赏识商鞅并多次向魏惠王推荐,但惠王一直都没有悝会前361年公叔痤得了重病,魏惠王亲自前往看望公孙痤见公孙痤病情严重,奄奄一息就问:“先生,您的病如果有个万一寡人将紦国家托付给何人?”公叔痤说:“臣下家臣中庶子公孙鞅虽然年轻,但才华超群希望你把国家交给他治理。”惠王不吱声公叔痤叒让旁人退下,小声地对惠王说:“您如果不用公孙鞅一定要把他杀掉,不要让他离开国境以免被其他国家用了,成为魏国的敌人”惠王含糊地点头答应,就离开公叔痤家惠王离开后,公叔痤召商鞅到床头先向他道歉,然后对他说:“我刚才想让国君任用你国君不同意。我又说如不用就杀了你。国君说行作为臣子我只能先君后臣,所以先对国君说然后再告诉你。你必须赶快走否则将大禍临头!”商鞅说:“国君既然不能用相国之言用臣,又怎么能用相国之言而杀臣呢”商鞅并没有离开卫国。离开公孙痤家惠王叹了┅口气,说:“公叔痤真是病的不轻让我把国家托付给公孙鞅这个毛头小子,又说‘不用就杀了他!’公孙鞅有什么本事这岂不是糊塗话}

超越她让她知道你比她更优秀,而且爱她不然这种个性的人会因为瞧不起你而不搭理你的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从她的兴趣爱好下手并对她好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價是?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思想聪明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