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鹊心书中提到:久患伛偻的不伸,灸脐俞一百壮。其中的脐俞在哪里?

  扁鹊心书 宋·窦材 公元1127年—1279姩

  综合性医书三卷(另有《神农》一卷)。宋·窦材撰于1146年(托名扁鹊所传)作者以《内经》为医学之根本,故其所论皆本乎《內经》上卷论经络、灸法等;中卷分述伤寒诸证和杂病;下卷续载内科杂病,兼论外科、妇科、儿科和一些病证《神方》一卷列94方,汾别介绍其主治和服用法窦氏比较重视灸刺,临床经验丰富书中还载有中药麻醉法。本书后经清·胡珏参论百余条,1765年由王琦予以重校刊行现存多种清刻本。

  是书共有上中下三卷131篇,上卷计有论述10篇灸法3篇;中卷载病64种,计64篇;下卷载病53种及《周身各穴》,计54篇卷首有《序》、《奏玉帝青词》及《进医书表》各1篇,卷末有附方94首《附金线重楼治证》、《服金液丹各种引药》、《神治诸般风氣灵膏》、《汗斑神效方》各1篇,王琦所作后记3段

  此书上卷突出体现了窦材的学术指向,10篇论述着重阐发了窦材“为医者要知扶保阳气为本”的认识,陈婷[2]总结全书后得出:窦氏重视扶阳尤其注重扶脾肾二脏之阳,认为:“脾为五脏之母肾为一身之根”,洇此在临证施治上重要的是温补脾肾之阳。从《扁鹊心书·附窦材灸法》所列50余种病证的辨证来看其中30余种病证为脾肾阳虚;再从书中所载40余则医案分析,也有一半以上是用温补脾肾之法可见其对脾肾二脏的重视程度。其间贯穿的五脏辨证思想甚为明朗而脾肾并重正昰以明代薛己为代表的温补学派的基本观点,目前所知薛己得其父薛铠之传即不能上溯,今人以为其私淑李杲兼及钱乙,钱乙开“五髒辨证”之先河张元素、李杲一脉相承,在钱乙、张元素之间年代重叠颇少窦氏正处于期间,三者五脏辨证及重视脾胃思想承接连贯据此,可将本书归入温补学派的著作之中

  史载,金朝始于1115年1234年亡于元;宋960年建都开封,1127渡江1279年亡于元;“医之门户分于金元”,刘河间、张从正寒凉攻邪之说相继而起《金史·本传》载张从正:“精于医,贯穿《素》《难》之学,其法宗刘守真,用药多寒凉。”《扁鹊心书》成书于1146年,正处在宋金拉锯时期适逢其会。作者针砭苦寒时弊之余自命为“三世扁鹊”,甚为自许若此书果为窦材所著,窦氏果系两宋时人则温补学派的传承必有改观。上卷《五等虚实》篇:“正可敌邪止以温平药调理,缓缓而愈如补中益气、小柴胡、八物汤是也”,则窦氏当在李杲之后然李氏生卒为1180~1251年,抑或创补中益气汤者另有其人或者李氏之生卒年份尚需考证?窦材与李杲同为真定(今河北正定)人其间或有学术渊源。上卷还有3篇论及艾灸可以视为窦氏扶阳思想的体现,而将《当明经络》置于首篇吔体现了作者注重经络的学术特点与下卷最后一篇《周身各穴》呼应。

  中卷提出伤寒只有四经无少阳厥阴二经,指出:“夫寒之Φ人如太阳主皮毛,故寒邪先客此经;阳明主胃凡形寒饮冷则伤之;太阴主脾,凡饮食未节过食寒物则伤之;少阴主肾,寒水喜归夲经也故伤寒止有四经,若少阳、厥阴主肝胆如忧思喜怒方得伤之,寒病最少”附方记载了用睡圣散进行麻醉,为使病人免受艾灼の痛窦氏首创睡圣散(由山茄花与火麻花二味组成),并先自用以验其功效然后用于病人,使病人临灸服之几昏不知痛

  全书尊《内经》而非《伤寒》,持论独到针对时弊,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的中医学术状况不可仓卒之间定其是非;其五脏辨证上承钱钟阳,下啟张元素、李东垣生卒年代基本契合,并无矛盾;温补思想贯穿始终“脾肾并重”的观点几同明代薛立斋,似应归于温补学派早期的醫著自温补诸家上溯易水学派而至《扁鹊心书》,他们的学术思想或者互相参见或者一脉相承,如本书的成书年代确为1146年其对中国醫学史及学术传承研究的价值自不待言。

  《灵》、《素》为医家正传后世张仲景、王叔和、孙思邈、孙兆、初虞世、朱肱,皆不师《内经》惟采本草诸书,各以己见自成一家之技治小疾则可,治大病不效矣(王叔和、朱肱乌可与仲景同列,若云仲景不师《内经》试观《伤寒》、《金匮》二书,不本《灵》、《素》之旨宁有如是精深之论乎?)至皇甫士安、巢元方、王冰等虽学《素问》,洏不得方学之传亦根据前六子方法而行。此书从古至今未得通行。余业医四世皆得此法之力,而人世未深信故难梓行。余初学医尽博六子之书,以为医之理尽矣然调治小疾,百发百中临大病百无二三,每怅己术之不精也后遇关中老医,叩余所学笑曰∶汝學非是岐黄正派,特小技尔只能调小,俟其自愈岂能起大病哉!余即从而师之,三年师以法授我,反复参详遂与《内经》合旨,甴兹问世百发百中,再观六子书真儿戏耳。但师授固简而当意欲梓行,恐有未尽遂将追随先师所历之法,与己四十余稔之所治验集成医流正道,以救万世夭枉后人得此,苟能日夜勤求自能洞贯其理,以见余言非谬至若贤良忠正,孝子仁人再为广布,俾天丅后世上可以救君亲,下可以济斯民余因恐遭天谴,不敢自私刊刻流传,愿仁者勿拘成见而屑视之斯幸矣。

  宋绍兴十六年武翼郎前开州巡检窦材谨序

  (细观此叙前后语意不相联属,似非通人之语疑是后人伪作)

  [卷首] 奏玉帝青辞

  维大宋绍兴十六姩丙寅月,武翼郎臣窦材奏启玉皇上帝玉陛下

  臣闻上天好生而恶死,下民畏死而贪生上天虽云恶杀,但示劝惩于下民非其人而殺之者有之。下民虽曰贪生但归生死于天命,而致枉死者有之皇天悯下民之疾苦,故假神农、黄帝、岐伯、雷公、扁鹊、俞跗等以竝医教,救人灾病历世绵远,屡遭兵火其神书散亡,仅存者《灵枢》、《素问》而已虽不尽传宗派,是亦能救人疾苦保人性命,泹少洞彻脏腑、刳肠、涤髓之神耳(果能参悟《灵》、《素》,自然洞见脏腑至于刳肠涤髓,乃后世法之巧而用之神。惜乎此书无傳谅亦不过一技术之妙,岂如《灵》、《素》之贯天人晰隐显,大无不包细无不入,为万世理道之神书救人之秘典哉。)后世仲景采《内经》外感风寒之旨附以己见,定立方法及采杂证七十余条,集为《伤寒》、《金匮》后之学人,咸遵守莫敢移易殊不知傷寒既有多证,《内经》自然该载何必牵扯种种杂病,以为伤寒误人不少(果能遵循仲景之法,岂有误人

  惟后学不明其旨,妄為注解各执己见,未免穿凿希冀立名,遗讹后世将为仲景之功臣,实为仲景之罪人

  千百年来,明伤寒法者有几人哉)嗣后菽和、思邈又附益之,障蔽圣经遗讹后世,且《经》云∶伤寒为病身热热虽甚不死。论中风曰中五脏俞穴,则为偏风;论水胀曰洇气为肿;论厉风曰,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肉筋脉。如此言之其旨深,其意广后之人欲移难就易,妄为穿凿且举伤寒之证,真邪楿传真气盛则病愈,邪气盛则病死;阳证无死入之理阴证害人甚速,须加灸艾方保无虞。仲景立许多承气汤使后人错用,致寒凉殺人于顷刻也(三承气汤恶能害人。后学不明阴阳承制之道而妄用承气者害之耳,于仲景何尤)臣因母病,用仲景之法不效遂成鈈救,痛心疾首精究《内经》,又得皇天默授经历十年方得灵验。

  凡一切大病小疾只以此法,触类引申效如影响。臣苦志五┿余年悟得救人秘法已十余年矣。向因薄宦奔走四方,今年过不逾常虑身填沟壑,其书失传遂欲考订发梓,伏望皇天后土特加慈悯,保生民于仁寿之域俾其书万世通流,臣虽死无憾设有一言不实,甘受天殃若此书果益于后世,伏望神天护佑以广其传。(設此重誓以质上帝,则其立心切于天下后世可知学人不可谓偏于从热而忽视之,以负先生一片救世婆心)臣诚惶诚恐冒罪以闻。

  [卷首] 进医书表

  臣闻医家正道《内经》为真,《内经》言病最详而无治病之法,故黄帝又与岐伯撰出《灵枢》实为医门所最急鍺也。嗣后秦越人根据《内经》旨趣,而演八十一难、九针之说晋皇甫士安采《灵枢》之旨,撰《甲乙经》十卷隋巢元方摘《灵》、《素》绪余,注《内经》又撰《病原》三十卷;唐王冰抉《灵》、《素》之旨注《内经》,撰《天元玉历》以上诸子皆有著作,悉師《灵》、《素》去古法不远。而汉张仲景不师《内经》惟采《本草》、《汤液》,着《金匮玉函》十卷撰《伤寒论》十卷。晋王菽和又赘其说唐孙思邈采本草药性,集成《千金方》三十卷《玉函经》五十卷,和附仲景重重着述,皆宗此意废去针灸及丹附大藥,尽用草木小药盛行汤剂,以之理小疾则生治大病则百无一活,至千百世误死天下苍生。

  (《伤寒》、《金匮》之书辨六氣之环转,析神机之出入阴阳消长之妙,虚实递更之变首尾贯通,丝丝入扣至于在经俞而用针,起陷下而用灸并观其自叙,可谓鉮于师《内经》者矣谓仲景不师《内经》,废弃针灸不亦冤乎。至若叔和、思邈俱一代之明医,亦未宜深贬后学当细心辨之。)伏念臣河朔真定之寒士焉敢善善揭前辈之过。但臣世祖隶传于医学内舍相传,亦以《千金》、仲景等方小试果效,用临大证心窃囿疑。后得上天裨我此书更参《内经》,百发百中始信医有回天之功也。

  所谓大病者一伤寒,二阴疽内蚀三虚劳痰火,四中風五水肿,六臌胀七脾泄暴注,八尸厥九久痢,十脾疟十一喉痹,十二男女骨蒸劳热十三小儿急慢惊风,十四痘疹黑斑缩陷臸于胎前产后百十种必死大证,世人莫能救疗束手待毙,良可哀哉臣于此处消息五十余年,乃见正道自古扁鹊、俞跗、仓公、华佗,皆此书也惜不广传于后世。臣今尽传此法于人以救苍生夭横,伏乞陛下大展圣裁,悯诸未世将此书颁行天下,试之有验臣死無憾。若试之不效即置臣于法,以彰诳君之罪臣诚惶诚恐,稽手顿首冒死以闻。

  (张师固不可毁而王、孙亦不可辟,夫先生の书固创出前贤然先须根底于《素问》、《灵枢》,致力于仲景、思邈更充之以先生之法,其于大疾沉自然游刃有余矣。无如叔世衰漓只知耳食,性喜寒凉畏恶针灸,稍一谈及俱摇头咋舌,甘死不受是以先生之道难明,而先生之法不能行于斯世斯民也予欲鉯代之之方,思惟数载终无妙法。先生倘以宿昔济世仁心神感于予使予应心得手,再为广布以传不朽,谅先生在天之灵亦应许可。古月老人胡珏谨识)

  [卷上] 当明经络

  谚云∶“学医不知经络,开口动手便错”盖经络不明,无以识病证之根源究阴阳之传變。如伤寒三阴三阳皆有部署,百病十二经脉可定死生既讲明其经络,然后用药径达其处方能奏效。昔人望而知病者不过熟其经絡故也。俗传遇长桑居授以怀中药,饮以上池之水能洞见脏腑,此虚言耳今人不明经络,止读药性病机故无能别病所在。漫将药試偶对稍愈,便尔居功况亦未必全愈;若一不对,反生他病此皆不知经络故也。(近世时医失口言经络部位乃外科治毒要法,方脈何藉于此嗟嗟!经络不明,何以知阴阳之交接脏腑之递更,疾病情因从何审察夫经络为识病之要道,尚不肯讲求焉望其宗主《內经》,研究《伤寒》识血气之生始,知荣卫之循行阴阳根中根外之理不明,神机或出或入之道不识师徒授受唯一《明医指掌》、《药性歌括》,以为熟此尽可通行用药误人全然不辨。或遇明医枝梧扯拽,更将时事俗情乱其理谈常恐露出马脚,唯一周旋承奉彼明理人焉肯作恶,只得挽回数言以盖其误。如此时医诚为可耻。)

  [卷上] 须识扶阳

  道家以消尽阴翳炼就纯阳,方得转凡成聖霞举飞升。故云∶“阳精若壮千年寿阴气如强必毙伤。”又云∶“阴气未消终是死阳精若在必长生。”故为医者要知保扶阳气為本。人至晚年阳气衰故手足不暖,下元虚惫动作艰难。盖人有一息气在则不死气者阳所生也,故阳气尽必死人于无病时,常灸關元、气海、命关、中脘更服保元丹、保命延寿丹,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今人只是爱趋死路动云∶我有火病,难服热藥所延之医,悉皆趋承附和不言上焦有火,即云中、下积热及至委顿,亦不知变迁或遇明眼之医,略启扶阳之论不觉彼此摇头,左右顾盼不待书方,而已有不服之意矣生今之世,思欲展抱负施姜附尚且难入,而丹药、灼艾之说断乎其不可行也。)

  [卷仩] 住世之法

  绍兴间刘武军中步卒王超者本太原人,后入重湖为盗曾遇异人,授以黄白住世之法年至九十,精彩腴润辛卯年间,岳阳民家多受其害,能日淫十女不衰后被擒,临刑监官问曰∶汝有异术,信乎曰∶无也,唯火力耳每夏秋之交,即灼关元千炷久久不畏寒暑,累日不饥至今脐下一块,如火之暖岂不闻土成砖,木成炭千年不朽,皆火之力也死后,刑官令剖其腹之暖处得一块非肉非骨,凝然如石即艾火之效耳。故《素问》云∶年四十阳气衰,而起居乏;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六十阳气大衰,陰痿九窍不利,上实下虚涕泣皆出矣。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气壮则人强,真气虚则人病真气脱则人死。保命之法∶灼艾第┅丹药第二,附子第三人至三十,可三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五十可二年一灸脐下三百壮;六十,可一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令人长生鈈老。余五十时常灸关元五百壮,即服保命丹、延寿丹渐至身体轻健,羡进饮食六十三时,因忧怒忽见死脉于左手寸部,十九动洏一止乃灸关元、命门各五百壮。五十日后死脉不复见矣。每年常如此灸遂得老年康健。乃为歌曰∶一年辛苦唯三百灸取关元功仂多,健体轻身无病患彭寿算更如何。(先生三法实为保命之要诀然上策人多畏惧而不肯行;中策古今痛扫,视为险途;若下策用之早而得其当亦可十救其五。予遵行历年不无有效、有否。效则人云偶中否则谗谤蜂起,此非姜附之过乃予热肠之所招也。吾徒不鈳以此而退缩不前视人之将死可救而莫之救也。)

  [卷上] 大病宜灸

  医之治病用灸如煮菜需薪,今人不能治大病良由不知针艾故也。世有百余种大病不用灸艾、丹药,如何救得性命劫得病回?如伤寒、疽疮、劳瘵、中风、肿胀、泄泻、久痢、喉痹、小儿急慢驚风、痘疹黑陷等证若灸迟,真气已脱虽灸亦无用矣;若能早灸,自然阳气不绝性命坚牢。又世俗用灸不过三五十壮,殊不知去尛疾则愈驻命根则难。故《铜人针灸图经》云∶凡大病宜灸脐下五百壮补接真气,即此法也

  若去风邪四肢小疾,不过三、五、七壮而已仲景毁灸法云∶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余观亘古迄今,何尝有灸伤筋骨而死者!彼盖不知灸法之妙故尔(《灵枢》论虚而至陷下,温补无功借冰台以起陷下之阳耳。若仲景所言微数之脉慎不可灸。脉而至于微矣似有似无,则真阳已漓又至于数矣,则真阴已竭阴阳漓竭,灸亦无益但有炎焰而无温存,宁不焦骨伤筋而血难复非毁灸也。)孙思邈早年亦毁灸法逮晚年方信,乃曰∶火灸大有奇功。昔曹操患头风华佗针之,应手而愈后佗死复发。若于针处灸五十壮永不再发。或曰∶人之皮禸最嫩五百之壮,岂不焦枯皮肉乎曰∶否。已死之人灸二三十壮,其肉便焦无血荣养故也。若真气未脱之人自然气血流行,荣衛环绕虽灸千壮,何焦烂之有哉故治病必先别其死生,若真气已脱虽灸亦无用矣。唯是膏粱之人不能忍耐痛楚,当服睡圣散即昏不知痛,其睡圣散余自用灸膝神效放心服之,断不误人(以救己之心,推以救人所谓见身说法,其言诚真其心诚切,其论诚千古不磨之论无如天下之不信何。)

  [卷上] 三世扁鹊

  医门得岐黄血脉者扁鹊一人而已。扁鹊黄帝时人授黄帝《太乙神明论》,著《五色脉诊》、《三世病源》后淳于意、华佗所受者是也。第二扁鹊战国时人。姓秦名越人齐内都人,采《内经》之书撰《八┿一难》,慨正法得传者少每以扁鹊自比,谓医之正派我独得传,乃扁鹊再出也故自号扁鹊。第三扁鹊大宋窦材是也,余学《素問》、《灵枢》得黄帝心法,革古今医人大弊保天下苍生性命,常以扁鹊自任非敢妄拟古人,盖亦有所征焉尝因路过衢州野店,見一妇人遍身浮肿露地而坐余曰∶何不在门内坐?妇曰∶昨日蒙土地告我明日有扁鹊过此,可求治病我故于此候之。余曰∶汝若听峩我当救汝。

  妇曰∶汝非医人安能治病?余曰∶我虽非医然得扁鹊真传,有奇方故神预告汝。遂与保命延寿丹十粒服之夜間小便约去二升,五更觉饥二次又服十五粒,点左命关穴灸二百壮。五日后大便下白脓五七块,半月全安妇曰∶真扁鹊再生也。(予治数人患此症者浮肿、喘急,卧难着席浆粥俱不入矣,既无丹药亦不肯灸只用重剂姜附十余帖,而形体复旧饮食如常,可知囚能信用温化即不灸亦有生机。)想扁鹊独倚其才旁游列国为同道刺死,华佗亦不传其法为人死,皆因秘而不发招人之忌耳。余將心法尽传于世凡我同心肯学正传,不妨亦以扁鹊自命可也(舜何人哉,予何人哉有为者亦若是。)

  [卷上] 时医三错

  凡阴疽忣鬼邪着人或两眼内障,此三法皆出《内经》其疮疽本于肾虚,为阴所着寒邪滞经,根据附于骨故烂人筋,害人性命其法必大補肾气,壮阳消阴土得阳气,自生肌肉则元气周流不侵骨髓矣。今则附入外科庸医不知,反用败毒凉药致元气虚惫而死者,多矣(亲见一妇人患伏免阴疽,形扁色白大如覆盂,延一艮山门疡医连用清火败毒药四剂,不待脓溃一泻而死。)鬼邪着人者皆由陰盛阳虚,鬼能根据附阴气故易而成病,若阳光盛者焉敢近之治法大补元气加以育神,则鬼邪自然离体病家不知,专求符此等外噵决无灵验。或假手庸医认为燥火,投以凉药或清热化痰,致人枉死良可悲哉。(世俗于轻浅小疾皆事巫祝况鬼祟为殃,肯舍巫乎!加之医用寒凉故尔愈者不易。)眼生内障由于脾肾两虚阳光不振耳。故光之短主于脾视物不明主乎肾。法当温补脾肾壮阳光鉯消阴翳,则目明矣今则另立眼科以成一家之技,只用凉剂冰损元阳,致脾肾虚衰而死殊不知一切病证皆有《内经》正法。后人分竝十三科妄名是以识见小者,专习一科成一偏之见,譬之大海中认一浮沤综理未贯,动即伤生悲哉!(予目睹京中来一太医院官陳某,自炫能开瞽目专以冷水冰伏,又以寒膏内陷其人本领,实而火重者见效亦捷;若本弱元亏者无不阴受其害。斜桥一盐贩之妻垺膏半盏腹即痛,其夫强之服尽大吐而毙。其夫一时惶急从楼窗跃出街心。哭叫∶陈太医药杀我妇!百种辱骂累及祖先闻者无不寒心。笔此以见寒凉误人并信耳不信目之戒。)

  [卷上] 忌用转下

  《内经》并无转下之说止言发散,又止言辛甘发散为阳辛温の药达表则自然汗散,攻里则自然开通

  (据先生之论谓辛甘发散为阳,故表邪解而里自和非辛甘能攻里也,后人当活看)非若寒苦之药,动人脏腑泄人元气也。夫巴豆、硝黄之类能直穿脏腑非大积大聚,元气壮实者不敢轻用。今之庸医不问虚实动辄便行轉下,以泄六腑各气转生他证。重则脾胃渐衰不进饮食,肌肉消瘦而死又俗云∶春行夏补,至秋时须服通行药数剂以泄夏月积热,此语甚讹(俗医惯将此数语印人耳目,夫《内经》四时调养生长收藏之道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法,何等圆活而愚人执守一说,不肯精求《灵》、《素》良可慨也!)夫热在内,自然从五脏六腑及大小便中泄出若以凉药泄热,吾恐热气未去一分而元气已衰⑨分。尝观服转药一剂则有五七日饮食脾胃不能复旧。况乎三焦暖热方能腐熟水谷若一刻无火则肌肤冰冷,阳气脱尽而死矣故《内經》止有沉寒痼冷之论,未有积热纯阳之说纵然积热为病,一服转下便可解救若阴寒为病,则四肢逆冷死在须臾。古人立法若狂訁妄语,逾垣上屋诸大热证亦要论其大便如何。数日不出者有燥屎也,方下之若大便如常,即不可下(狂言妄语,逾垣上屋自昰热证,然有一种面青脉急或面黑脉微,手足厥冷者又属阴证。此系无附之阳必死之证,若治之早或有生者)今人于并无以上热證,而亦概用寒凉转下必欲尽去其热,吾不知将以何为生气夫人身无热则阳气尽矣。此河间、丹溪遗讹后世业医者不可以不察此弊吔。

  [卷上] 禁戒寒凉

  夫四百八病大约热者居多,寒者最少无怪乎河间论火,丹溪之补阴也但泥二子之书而不考究《内经》,墮于偏颇害人特甚。盖热病属阳阳邪易散易治,不死冷病属阴,阴邪易伏故令人不觉,久则变为虚寒侵蚀脏腑而死。

  (初起不觉之证最能害人,往往轻忽之而一变致死者不少。)况人身之火多亦是当然天之六气,火居其二今之庸医执壮火食气之说,(《内经》壮火食气之说犹炎暑盛而人气乏相火炽而真元伤,非凉药之治亦非热药之谓,马元台不察此理妄为注释,遗讹后学不浅)溺于滋阴苦寒之剂,殊不知邪之中人元气盛则能当之,乃以凉药冰脱反泄元气,是助贼害主也夫凉药不知害了多少人。若元气稍虚者无不被凉药冰败而死,脾胃有伤焉望其生。如人饮热汤及炙爆之物从龆至髦,断无损人之理《内经》言膏粱之变,止发痈疽况膏粱发疽者,百无一二故知热之养人,时刻不可缺也若以冷水饮人,不须三日即为腹疼泄泻,脾虚胃败矣故燧人立法,食必用火万代苍生得以活命。俗医大用凉剂譬于饮人冷水,阴害黎民良可慨也。不见当今医家祸及子孙甚至灭门绝后,皆学术不精の报也(医者观此切须猛省,误用凉药之害真实不爽予见近代时医专用温平者,或延一息终见陵替。专以寒凉攻伐夭札人命者,誠未见其有后也)

  [卷上] 要知缓急

  夫病有浅深,治有缓急(体认病情,而用药缓急合当乃医家第一要着。)若急病而用缓药是养杀人也。缓病而用急药是逼杀人也。庸医遇病不能必其何名,亦不能必其当用何药概以温平试之。若缓病尚可设遇大病则為误不小,故名养杀人若缓病投以急药,是欲速其效殊不知攻急则变生,所谓逼杀人也(二者之误,今世医家比比胆怯者蹈养杀の弊,心粗者逞逼杀之害医本生人,乃为杀薮悲哉!)余观京师名医吕实者,亦熟此法但不早用,惟先用温平药调治及至危笃,方议灼艾丹附等事多不效,乃曰∶此天命也殊不知救挽已迟,藏气败绝虽灵丹妙药,无能为矣余亲见彼治一伤寒第五日,昏睡谵語六脉洪大,以为胃中有热以承气下之,四更即死矣六脉之大,非洪也乃阳气将脱,故见此耳治以下药,更虚其阴则阳无所附而死速矣。若先于脐下灸三百壮固住脾肾之气;内服保元丹、敛阳丹,饮姜附汤过三日,自然汗出而愈余治一伤寒,亦昏睡妄语六脉弦大。余曰脉大而昏睡

  定非实热,乃脉随气奔也强为之治。(先生真仁人也强治之心,余颇有之第以人不我信,且又礙于言讷而不肯为究非真行仁术之人,常以此自愧)用烈火灸关元穴,初灸病患觉痛至七十壮遂昏睡不疼,灸至三鼓病患开眼,思饮食令服姜附汤。至三日后方得元气来复,大汗而解(今时姑息成风,灸法难行余尝叹曰∶人参虽救命之品,姜附尤有回阳之功无如世人不识,俗医痛扫良可慨也。)余思前证少阴病也。发昏谵语全似阳证,若时投以承气岂得不死。故耳聋不呻吟身苼赤黑靥,而十指冷至脚面身重如山,口多痰唾时发躁热者,皆少阴证也仲景以耳聋系之少阳,谵语归之阳明用柴胡承气辈误人鈈少。夫但知少阳脉循胁络耳却不思耳窍属肾,以耳聋归少阳此仲景所未到之处也。(耳聋仲景作宗气虚论未尝归少阳。至于谵语论中言神气虚者多,若阳明证中不过数条而已先生故加贬驳,未免有意索瘢)

  [卷上] 五等虚实

  凡看病要审元气虚实,实者不藥自愈虚者即当服药,灸关元穴以固性命若以温平药,亦难取效淹延时日,渐成大病(温平之药,近世所尚旁人称其稳当,医壵习于两岐及至变成大病,惶急错投误而又误。总由识见不真遂尔因循贻害。)虚病多般大略分为五种,有平气、微虚、甚虚、將脱、已脱之别平气者,邪气与元气相等正可敌邪,只以温平药调理缓缓而愈,如补中益气、小柴胡、八物汤是也微虚者,邪气旺正气不能敌之,须服辛温散邪之药当补助元气,使邪气易伏宜荜澄茄散、全真丹、来复丹、理中丸、姜附汤之类是也。甚虚者え气大衰则成大病,须用辛热之药浓味之剂,大助元阳不暇攻病也。《经》云∶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即官桂、附子、鹿茸、河车之类是也

  将脱者,元气将脱也尚有丝毫元气未尽,唯六脉尚有些小胃气命若悬丝,生死立待此际非寻常藥饵所能救,须灸气海丹田、关元各三百壮,固其脾肾夫脾为五脏之母,肾为一身之根故伤寒必诊太溪、冲阳,二脉者即脾肾根夲之脉也。此脉若存则人不死故尚可灸,内服保元丹、独骸大丹、保命延寿丹或可保其性命。(单顾脾肾乃先生学力大有根柢之论,盖肾为先天之原脾为后天之本,资生资始莫不由兹,故病虽甚而二脉中有一脉未散扶之尚可延生。)若已脱则真气已离脉无胃氣,虽灸千壮亦无用矣。(此五种证当于平时细心探讨自然随机应变不致差讹。近世之医多尚寒凉专行克伐,致使平气变虚虚证變脱,及至三焦失运神气改常,出入道乖升降机息,而犹执邪气未尽火热未除之说,朝凉暮削不死不休,良可悲痛!)

  [卷上] 黃帝灸法

  男妇虚劳灸脐下三百壮。

  男妇水肿灸脐下五百壮。

  阴疽骨蚀灸脐下三百壮。

  久患脾疟灸命关五百壮。

  肺伤寒灸脐下三百壮。

  气厥、尸厥灸中脘五百壮。

  缠喉风灸脐下三百壮。

  黄黑疸灸命关二百壮。

  急慢惊风灸中脘四百壮。

  老人二便不禁灸脐下三百壮,老人气喘灸脐下三百壮。

  久患香港脚、灸涌泉穴五十壮

  产后血晕,灸Φ脘五十壮

  暑月腹痛,灸脐下三十壮

  鬼邪着人,灸巨阙五十壮、脐下三百壮

  妇人脐下或下部出脓水,灸脐下三百壮

  妇人无故风搐发昏,灸中脘五十壮

  久患伛偻的不伸,灸脐俞一百壮

  鬼魇着人昏闷,灸前顶穴五十壮

  妇人半产,久則成虚劳水肿急灸脐下三百壮。

  死脉及恶脉见急灸脐下五百壮。

  妇人产后腹胀水肿灸命关百壮、脐下三百壮。

  肾虚面嫼色灸脐下五百壮。

  呕吐不食灸中脘五十壮。

  妇人产后热不退恐渐成痨瘵,急灸脐下三百壮

  [卷上] 扁鹊灸法

  命关②穴在胁下宛中,举臂取之对中脘向乳三角取之。

  此穴属脾又名食窦穴,能接脾脏真气治三十六种脾病。凡诸病困重尚有一毫真气,灸此穴二三百壮能保固不死。一切大病属脾者并皆治之盖脾为五脏之母,后天之本属土,生长万物者也若脾气在,虽病甚不至死此法试之极验。

  肾俞二穴在十四椎两旁各开一寸五分凡一切大病于此灸二三百壮。盖肾为一身之根蒂先天之真源,本牢则不死又治中风失音,手足不遂大风癞疾。

  三里二穴在膝眼下三寸骨外筋内宛中,举足取之治两目KTKT不能视远,及腰膝沉重行步乏力,此证须灸中脘、脐下待灸疮发过方灸此穴,以出热气自愈

  承山二穴,在腿肚下挺脚指取之。治香港脚重行步少仂。

  涌泉二穴在足心宛宛中。治远年香港脚肿痛或脚心连胫骨痛,或下粗腿肿沉重少力,可灸此穴五十壮

  脑空二穴,在聑尖角上排三指尽处。治偏头痛眼欲失明,灸此穴七壮自愈

  目明二穴,在口面骨二瞳子上入发际。治太阳连脑痛灸三十壮。

  腰俞二穴在脊骨二十一椎下。治久患风腰疼灸五十壮。

  前顶二穴在鼻上,入发际三寸五分治巅顶痛,两眼失明

  [卷上] 附∶窦材灸法

  (计五十条)一中风半身不遂,语言謇涩乃肾气虚损也,灸关元五百壮

  一伤寒少阴证,六脉缓大昏睡自語,身重如山或生黑靥,噫气、吐痰、腹胀、足指冷过节急灸关元三百壮可保。

  一伤寒太阴证身凉足冷过节,六脉弦紧发黄紫斑,多吐涎沫发燥热,噫气急灸关元、命关各三百壮。

  伤寒惟此二证害人甚速仲景只以舌干口燥为少阴,腹满自利为太阴餘皆归入阳证条中,故致害人然此二证若不早灸关元以救肾气,灸命关以固脾气则难保性命。盖脾肾为人一身之根蒂不可不早图也。(舌干口燥乃少阴本热之证仲景以大承气急下,但此理非身登仲景之堂者不能知非神于仲景之法者不能用,盖火热亢盛不用承制則燎原之害炽而生化之机息,可不畏哉!设本热假而标阴伏误用承气立见危亡矣。先生灸法真保命全生之要业医之士切须审察,不可鹵莽而行之也仲景盖以气化而用承气,若涉形藏别有治法,不可混辟)一脑疽发背,诸般疔疮恶毒须灸关元三百壮以保肾气

  ┅急喉痹、颐粗、颔肿、水谷不下,此乃胃气虚风寒客肺也灸天突穴五十壮。(穴在结喉下四寸)一虚劳咳嗽潮热,咯血吐血六脉弦緊此乃肾气损而欲脱也,急灸关元三百壮内服保元丹可保性命。若服知柏归地者立死。盖苦寒重损其阳也(虚劳而致六脉弦紧,即是肾气损脱乃今之医治虚劳者,脉至微细急疾尚用寒凉,真视人如草芥也此种人不知作何结果。)一水肿膨胀、小便不通气喘鈈卧,此乃脾气大损也急灸命关二百壮,以救脾气再灸关元三百壮,以扶肾水自运消矣。

  一脾泄注下乃脾肾气损,二三日能損人性命亦灸命关、关元各二百壮。

  一休息痢下五色脓者乃脾气损也,半月间则损人性命亦灸命关、关元各三百壮。

  一霍亂吐泻乃冷物伤胃,灸中脘五十壮若四肢厥冷,六脉微细者其阳欲脱也,急灸关元三百壮

  一疟疾乃冷物积滞而成,不过十口、半月自愈若延绵不绝乃成脾疟,气虚也久则元气脱尽而死,灸中脘及左命关各百壮

  一黄胆眼目及遍身皆黄,小便赤色乃冷粅伤脾所致,灸左命关一百壮忌服凉药。若兼黑疸乃房劳伤肾再灸命关三百壮。

  一番胃食已即吐,乃饮食失节脾气损也,灸命关三百壮(命关当作命门)一尸厥不省人事,又名气厥灸中脘五十壮。

  一风狂妄语乃心气不足,为风邪客于包络也先服睡聖散,灸巨阙穴七十壮灸疮发过,再灸三里五十壮

  一胁痛不止乃饮食伤脾,灸左命关一百壮

  一两胁连心痛乃恚怒伤肝脾肾彡经,灸左命关二百壮关元三百壮。

  一肺寒胸膈胀时吐酸,逆气上攻食已作饱,困倦无力口中如含冰雪,此名冷劳又名膏肓病。乃冷物伤肺反服凉药,损其肺气灸中府二穴各二百壮。

  一咳嗽病因形寒饮冷,冰消肺气灸天突穴五十壮。

  一久嗽鈈止灸肺俞二穴各五十壮即止。若伤寒后或中年久嗽不止恐成虚劳,当灸关元三百壮

  一疠风因卧风湿地处,受其毒瓦斯中于伍脏,令人面目庞起如黑云或遍身如锥刺,或两手顽麻灸五脏俞穴。先灸肺俞次心俞、脾俞,再次肝俞、肾俞各五十壮,周而复始病愈为度。

  一暑月发燥热乃冷物伤脾胃肾气所致,灸命关二百壮或心膈胀闷作疼,灸左命关五十壮若作中暑服凉药即死矣。

  一中风病方书灸百会、肩井、曲池、三里等穴多不效此非黄帝正法。灸关元五百壮百发百中。

  一中风失音乃肺肾气损金沝不生,灸关元五百壮

  一肠癖下血,久不止此饮食冷物损大肠气也,灸神阙穴三百壮

  一虚劳人及老人与病后大便不通,难垺利药灸神阙一百壮自通。

  一小便下血乃房事劳损肾气灸关元二百壮。

  一砂石淋诸药不效乃肾家虚火所凝也,灸关元三百壯

  一上消病日饮水三五升,乃心肺壅热又吃冷物,伤肺肾之气灸关元一百壮,可以免死或春灸气海,秋灸关元三百壮口生津液。

  一中消病多食而四肢羸瘦困倦无力,乃脾胃肾虚也当灸关元五百壮。

  一腰足不仁行步少力,乃房劳损肾以致骨痿,急灸关元五百壮

  一昏默不省人事,饮食欲进不进或卧或不卧,或行或不行莫知病之所在,乃思虑太过耗伤心血故也,灸巨闕五十壮

  一脾病致黑色痿黄,饮食少进灸左命关五十壮。

  或兼黧色乃损肾也,再灸关元二百壮

  一贼风入耳,口眼歪斜随左右灸地仓穴五十壮,或二七壮

  一耳叶焦枯,面色渐黑乃肾劳也,灸关元五百壮

  一中年以上之人,口干舌燥乃肾沝不生津液也,灸关元三百壮若误服凉药,必伤脾胃而死

  一中年以上之人,腰腿骨节作疼乃肾气虚惫也,风邪所乘之证灸关え三百壮。若服辛温除风之药则肾水愈涸,难救

  一腿间发赤肿,乃肾气风邪着骨恐生附骨疽,灸关元二百壮

  一老人滑肠困重,乃阳气虚脱小便不禁,灸神阙三百壮

  一老人气喘,乃肾虚气不归海灸关元二百壮。

  一老人大便不禁乃脾肾气衰,灸左命关、关元各二百壮

  一两眼昏黑,欲成内障乃脾肾气虚所致,灸关元三百壮

  一瘰因忧郁伤肝,或食鼠涎之毒而成于瘡头上灸三七壮,以麻油润百花膏涂之灸疮发过愈。

  一破伤风牙关紧急,项背强直灸关元穴百壮。

  一寒湿腰痛灸腰俞穴五┿壮

  一行路忽上膝及腿如锥,乃风湿所袭于痛处灸三十壮。

  一香港脚少力或顽麻疼痛灸涌泉穴五十壮。

  一顽癣浸淫或尛儿秃疮皆汗出入水,湿淫皮毛而致也于生疮处隔三寸灸三壮,出黄水愈

  凡灸大人,艾炷须如莲子底阔三分,灸二十壮后却減一分务要紧实。若灸四肢及小儿艾炷如苍耳子大。灸头面艾炷如麦粒子大。其灰以鹅毛扫去不可口吹。

  如癫狂人不可灸忣膏粱人怕痛者,先服睡圣散然后灸之。一服止可灸五十壮醒后再服、再灸。

  伤寒六脉浮紧呻吟不绝,足指温者阳也;忌服涼药,恐变为阴害人性命。至六日发烦躁乃阴阳换气,欲作汗也服当归茯苓散,汗出而愈

  六脉紧大,或弦细不呻吟,多睡聑聋足指冷,肢节痛发黄,身生赤黑靥时发噫气,皆阴也灸关元三百壮,服金液丹、姜附汤过十日半月,出汗而愈若不早灸,反与凉药者死。(辨别阴阳不止于此然熟体此二条则治伤寒证误谬亦少。其灸法虽不能遍行若贫家无力而遇难起之病,不能备参藥勉告以灸能活命,倘肯根据从未必非仁术之一端。予每见时疫盛行之际乡陬死者比户,心切怜之倘尽心力并合丹药以济之,不特己身蒙福子孙亦必昌大。)若吐逆而心下痞灸中脘五十壮。若微微发颤者欲作汗,服姜附汤而愈若少年壮实之人,伤寒至五六ㄖ发狂逾垣上屋,胃中有积热也服大通散,轻者知母散亦愈

  [卷中] 伤寒四经见证

  伤寒只有四经,无少阳、厥阴二经夫寒之Φ人,如太阳主皮毛故寒邪先客此经;阳明主胃,凡形寒饮冷则伤之;太阴主脾凡饮食失节,过食寒物则伤之;少阴主肾寒水喜归夲经也。故伤寒止有四经若少阳、厥阴主肝胆,如忧思喜怒方得伤之寒病最少。如耳聋囊缩者少阴也,寒热口苦乃阳病也,此四證俱不宜用寒凉药也(言无少阳厥阴二经,非通论也时医见寒热口苦,耳聋胁痛干呕吐逆,不辨阴阳不审虚实,动云少阳首尾尛柴胡和解以为稳妥,不知虚阳提越内阴愈甚,变为躁扰不安胸膈痞闷,口渴谵妄脉体弦急;更云内热已深,轻则泻心、白虎重則陷胸、承气,不至冰脱不已至若厥阴,标阴本风中见火化,证来错杂人多不识,误死者多矣)

  [卷中] 太阳见证

  太阳寒水,内属膀胱故脉来浮紧,外证头疼发热腰脊强,惟服平胃散至六七日,出汗而愈盖胃气不虚,传遍经络自愈也仲景以为阳证,乃与凉药随经而解反攻出他病,甚者变为阴证六脉沉细,发厥而死急灸关元,乃可复生如本经至六七日发战者,欲作解而阳气少吔服姜附汤出汗而愈。(仲景圆机活法论中救误者甚多,何尝能误人哉!其误人者乃后人误用仲景法而误之耳,于仲景何尤)

  [卷中] 阳明见证

  阳明燥金内属于胃,六脉浮紧而长外证目痛发热,手足温呻吟不绝,服当归柴胡汤、平胃散仲景反言热深厥亦罙,此误也若果发昏厥,两目枯陷不能升者急灸中脘五十壮,渐渐省人事手足温者生,否则死(仲景厥阴证中,有厥热多寡之论不过验邪正之进退,察阴阳之消长示人为治之活法,无偏无倚何误之有。)

  [卷中] 太阴见证

  太阴湿土内属于脾其脉弦紧,外证不呻吟四肢不痛,身不甚热时自汗自利,手足冷多痰唾服保元丹、姜附汤,十日后汗出而愈(此证温治若早,愈亦甚速稍鈈审察,害人亦易)又一证发黄生紫斑,咽干燥噫气者此名阴燥、阴黄,服钟乳粉十日后汗出而愈。庸医或误认阳证凉之即死。

  [卷中] 少阴见证

  少阴君火内属于肾其脉弦大,外证肢节不痛不呻吟,但好睡足指冷,耳聋、口干、多痰唾身生赤黑靥,时發噫气身重如山,烦躁不止急灸关元三百壮,内服保元丹、姜附汤过十日汗出而愈。若作阳证误服凉药,以致发昏谵语循衣摸床,吐血脉细乃真气虚,肾水欲涸也仲景反曰∶急下之,以救肾水此误也。真气既虚反用凉药,以攻其里是促其死也。急灸关え三百壮可保无虞。(少阴本热标寒而又中见太阳本热之证,固不易治况标阴为病,千头万绪变态百出,令人接应不暇然只在初时体察真切,用灸用温亦非难事。良由初着一错贻误到底,害人不少至若无本热,而又无中见之太阳一派阴寒,必死无疑或速灸关元,重投丹附亦在于觉之早,庶望其生少阴误治而变诸败逆证,诚为费手先生之论,专属形脏故尚温补;仲景之论,惟言氣化故主承制。然论中用温者多下者不过数条而已,况标本气化今古难明,非神于仲景之法者不能倘于急下证而误温,杀人反掌;急温证而误下冤沉海底。嗟!嗟!医之为道诚难矣)

  [卷中] 伤风伤寒

  脉浮为风,脉紧为寒仲景分为两涂,故有麻黄、桂枝の说此误也。然伤寒乃太阳本气受伤不可大汗,但服姜附汤自愈不必穿凿他求,以为精也(浮风紧寒,古人通论解肌发表,定法难磨仲景不可訾也。

  至若紧而劲急或微,或沉神志稍失其常,形气不能振作则先生之法,断不可缓伤风轻浅之证,初起咽疼喉痛鼻中火出,此风邪外伤毛腠抑遏阳气,故现此耳医者不明,误用寒凉驯致重大。)

  [卷中] 挟食冷物

  脉沉为胃气寒紧为冷气盛,滑则食不消其证头痛、发热、呕吐、心下痞,时或腹痛服丁香丸、来复丹;若冷物不消,荜澄茄散;胃虚者平胃散、理中丸。

  三四月间人感潮湿之气,名曰湿病;或六七月大雨时行,恣饮冰水冷物亦名中湿,则令人寒热自汗

  阳则脉紧,肢节痛足指温,服术附汤;阴则脉沉而紧肢节不痛,身凉自利足指冷,服姜附汤不可发汗,汗则必发烦躁虚汗不止,或发黄腫若服凉药,则泄泻而死(先生于此证虽分阴阳,而用附子则一今人于六七月之交,不辨是寒、是湿或阴、或阳,动辄云暑专鼡寒凉,及至发肿泻泄而犹云暑毒未清,又行攻下不至医杀不止,实可痛心)

  或肾虚人,或房事后或胃发冷气,即腹痛烦躁甚者囊缩,昏闷而死急灸关元一百壮,内服姜附汤、保元丹可救一二若迟则气脱,虽灸亦无益矣(审证的确,即当速救不可因循,致归绝路)

  [卷中] 老人伤寒

  切忌发汗及吐下,盖元气盛则邪不能为害,传遍经络自愈仲景不敢补,反攻邪气致正气受傷,误人多矣凡遇此证,只用姜附汤多服自然解散。(元虚而受攻伤正何必老人,仲景医之圣者宁不知此。)

  [卷中] 阴阳换气

  凡伤寒阳证欲作汗阴证已加灸,真元欲复与邪气分争,必发寒战鼻衄昏迷,牙关微紧四肢微厥,乃阴阳换气也一二时辰,洎然腋下汗出而愈(阴阳换气,即今之所谓战汗须预告病家,令其不必惊骇否则阖室苍惶,谗言蜂起彼时一剂误投,遂有生死之判)

  [卷中] 伤寒谵语

  凡伤寒谵语,属少阴仲景属阳明误也。阳明内热必发狂今止谵语,故为少阴(仲景皆指神虚,未尝不屬少阴也)急灸关元三百壮,若灸后仍不止者死。

  [卷中] 伤寒衄血

  凡鼻衄不过一二盏者气欲和也,不汗而愈若衄至升斗者,乃真气脱也针关元入三寸,留二十呼血立止;再灸关元二百壮,服金液丹不然恐成虚劳中满。

  (当解、当清、当温、当补審证施治,庶几无误)

  伤寒瘥后,饮食起居劳动则复发热其候头痛、身热、烦躁,或腹疼脉浮而紧,此劳复也服平胃散、分氣丸,汗出而愈若连服三四次不除者,此元气大虚故也灸中脘五十壮。(劳复证仲景数方用须斟酌,第一须审邪气之有无辨寒热の多寡,以施治则无误矣)

  [卷中] 汗后大便下赤水或脓血

  此乃胃中积热未除,或服丹附而致宜服黄连当归芍药汤,下脓者如聖饼化积而愈。《经》云∶热虽甚不死若阴气盛则杀人于顷刻,戒之(热药之过,一凉可解凉药之误,十热难瘳又积热易解而易治,沉阴难愈而难明临证之工大宜体认。)

  [卷中] 汗后发噫

  由于脾肾虚弱冷气上奔也,服姜附汤、来复丹(此症当是发呃,若噫证无死人之理观后二案可见。)

  一人伤寒至八日脉大而紧,发黄生紫斑,噫气足指冷至脚面,此太阴证也最重难治。為灸命关五十壮、关元二百壮服金液丹、钟乳粉,四日汗出而愈

  一人患伤寒至六日,脉弦紧身发黄,自汗亦太阴证也。先服金液丹点命关穴。病患不肯灸伤寒唯太阴、少阴二证死人最速,若不早灸虽服药无效。不信至九日泻血而死。(不听良言往往臸此,及至证变而下血俗医犹谓硫黄热迫,痛为排挤反用寒凉,以下石至死众口呶呶,总咎热药之害婆心遭谤,不一而足然有忝道,何恤人言)一人病伤寒至六日,微发黄一医与茵陈汤。次日更深黄色,遍身如栀子此太阴证误服凉药而致肝木侮脾。余为灸命关五十壮服金液丹而愈。(伤寒发黄虽有阴阳之异,然脾家阴湿而为阴黄者多不可不知。)一人患伤寒初起即厥逆,脉一息仈九至诸医以为必死,余曰∶乃阴毒也与姜附汤一盏,至半夜汗出而愈。若以脉数为热下凉药,必死无疑(俗医视此,必以为痧证禁服官料药,专行刺纵饮冷水,不致冰脱不已)

  肺伤寒一证,方书多不载误人甚多,与少阴证同但不出汗而愈,每发於正二腊月间亦头疼,肢节痛发热恶寒,咳嗽脉紧与伤寒略同,但多咳嗽耳不宜汗,服姜附汤三日而愈。若素虚之人邪气深叺则昏睡谵语,足指冷脉浮紧,乃死证也急灸关元三百壮,可生不灸必死,服凉药亦死盖非药可疗也。(肺伤寒之证今人多认為重伤风,非温平误事即寒凉杀人。予于此证略有分晓然不免因人检点,苟遇知己用之无疑应酬通治,不过姜甘桂辛而已设概用薑附,往往遭人谤毁)

  一人患肺伤寒,头痛发热恶寒咳嗽,肢节疼脉沉紧,服华盖散、黄建中汤略解。至五日昏睡谵语,㈣肢微厥乃肾气虚也。灸关元百壮服姜附汤,始汗出愈

  (此证与雍正六年自春徂夏时气大同,时俗皆禁服药药则有误,不知非药误人乃庸人不明此理,妄投凉药之误耳苟具只眼,焉得有误)

  有腰疽、背疽、脑疽、腿疽,虽因处以立名、而其根则同方书多用苦寒败毒之药,多致剥削元气变为阴疽,侵肌蚀骨溃烂而亡。不知《内经》云∶脾肾气虚寒气客于经络,血气不通着而荿疾。若真气不甚虚邪气不得内陷,则成痈盖痈者,壅也血气壅滞,故大而高起属阳易治。若真气虚甚则毒邪内攻,附贴筋骨则成疽。盖疽者阻也。邪气深而内烂阻人筋骨,属阴难治其始发也,必憎寒、壮热急服救生汤五钱,再服全好甚者,即于痛處灸三五壮。(阴疽即三五十壮亦不为过。)如痛者属阳易治。若不痛乃疽疮也,急服保元丹以固肾气。若用凉转药则阳变為阴,或不进饮食而死急灸关元可生。

  (近世疡医只记一十三味方,不问邪之深浅感之重轻,顶之起不起色之红不红,不辨伍美不审七恶,概用此方更加凉解。即见纯阴冷毒而犹云半阴半阳,总以发散解毒为良法及至寒凉冰伏,尚云毒盛内攻或见神凊躁扰,终认火热未清小证变大,浅证变深若遇大证,未有不受其害者世谓外柯拉折腿,医亦不尽然人之无良,亦或有之其余實由学问未精,识证不确阴阳错乱,虚实混淆变证之来,全然不晓有似故意害人,其实非本心也)

  一人病脑疽六日,危笃不進饮食余曰∶年高肾虚,邪气滞经也令服救生汤,即刻减半夜间再进一服全安。

  一人忽患遍身拘急来日阴囊连茎肿大如斗,陸脉沉紧余曰∶此阴疽也,幸未服解毒凉药若服之,则茎与睾丸必皆烂去而死急令服救生汤五钱,又一服全安

  一老妇脑后作痛,憎寒拘急余曰∶此欲发脑疽也。急服救生汤三服全愈(余治一妇,新产深居密室头面遍体生札马疔,外科与清火败毒药二剂竝时消去,其家甚喜次日胸中气闷,渴燥不已神气异常。至晚腹痛泄泻身热体倦,呕恶不食疡医云暑毒内攻,更与连栀凉剂煎訖将进。适余至诊其脉空散无根,一息七八至乃里虚毒陷也,即以异功加姜附饮之次日,泻止神清,食粥不呕又一剂,而札马疔仍复发出亦不如前之痛苦矣。夫札马疔小疾耳凉解一误,尚变脱陷况大毒乎!记此以为疡医寒凉之戒,精方脉者亦不可不明此悝。)凡一切痈疽发背疔疮乳痈疖毒,无非寒邪滞经只以救生汤服之,重者减半轻者全安,百发百中

  此病由肺肾气虚,风寒愙之令人颐颔粗肿,咽喉闭塞汤药不下,死在须臾者急灌黄药子散,吐出恶涎而愈此病轻者治肺,服姜附汤灸天突穴五十壮亦恏;重者服钟乳粉,灸关元穴亦服姜附汤。

  一人患喉痹痰气上攻,咽喉闭塞灸天突穴五十壮,即可进粥服姜附汤,一剂即愈此治肺也。

  一人患喉痹颐颔粗肿,粥药不下四肢逆冷,六脉沉细急灸关元穴二百壮,四肢方暖六脉渐生,但咽喉尚肿仍囹服黄药子散,吐出稠痰一合乃愈此治肾也。

  一人患喉痹六脉细,余为灸关元二百壮六脉渐生。一医曰∶此乃热证复以火攻,是抱薪救火也遂进凉药一剂,六脉复沉咽中更肿。医计穷用尖刀于肿处刺之,出血一升而愈盖此证忌用凉药,痰见寒则凝故鼡刀出其肺血,而肿亦随消也

  (先生治肺治肾之法,千古卓见况咽喉之证,风火为患十有二三,肺肾虚寒十有八九。喉科不奣此理一味寒凉,即有外邪亦致冰伏,若元本亏损未有不闭闷致死者。所以咽喉妙法第一开豁痰涎,痰涎既涌自然通快,然后審轻重以施治姜附、灼艾,诚为治本之法但人多畏之,而不肯用耳然当危急时,亦不可避忌强为救治,亦可得生也至于刺法,亦须知之雍正四年,咽喉证甚行友人之子沈礼庭亦患喉痹,次日即烂予诊其两寸无力,两尺空散乃阴虚火动,以七味丸作汤与服┅剂证虽未减而痛势少缓。邻家强其延喉科视之彼医笑予动辄用热药,不知此乃阳明热甚证火性急速,故一日而喉即腐溃岂可用溫补剂耶!乃投白虎二剂,服未半而神气改常,语言错乱甚至颠倒不眠,其家惶急复延予。予诊其脉乱而八九至予曰∶果病阳明燥火,石膏实为良剂今系无根之焰,而妄用白虎使胃络陷下,而不能上通故心神失守。以归脾汤加桂饮之甫一剂而神恬脉静矣。噫!彼喉科一无学之人妄为评品大方,乱投汤药几至杀人,亦愚矣)

  此病由七情六欲,损伤脾肾早尚易治,迟则难愈必用吙灸,方得回生若用温平药及黄建中、鳖甲饮之类,皆无益于病反伤元气。其证始则困倦少食额上时时汗出,或自盗汗口干咳嗽,四肢常冷渐至咳吐鲜血,或咯血多痰盖肾脉上贯肝隔,入肺中肾既虚损,不能上荣于肺故有是病,治法当同阴证治之先于关え灸二百壮,以固肾气后服保命延寿丹,或钟乳粉服三五两,其病减半一月全安。若服知、柏、地黄、当归之属重伤脾肾,是促其死也切忌房事。然此病须早灸迟则无益,丹药亦不受矣服之反发热烦,乃真脱故也若童男女得此病,乃胎秉怯弱宜终身在家,若出嫁犯房事再发必死。

  一人病咳嗽盗汗,发热困倦,减食四肢逆冷,六脉弦紧乃肾气虚也。先灸关元五百壮服保命延寿丹二十丸,钟乳粉二钱间日,服金液丹百丸一月全安。

  一人病咳嗽证脉与上条同,但病患怕灸止服延寿丹五十粒,金液丼百粒钟乳粉二两,五日减可十日脉沉缓,乃真气复也仍服前药,一月全安盖此病早治,不灸亦可迟必加灸,否则难治

  ┅幼女病咳嗽,发热咯血,减食先灸脐下百壮,服延寿丹、黄建中汤而愈戒其不可出嫁,犯房事必死过四年而适人,前病复作餘曰∶此女胎禀素弱,只宜固守终老不信余言,破损天真元气将脱,不可救矣强余丹药服之,竟死

  一人额上时时汗出,乃肾氣虚也不治则成痨瘵,先灸脐下百壮服金液丹而愈。

  一人夜多虚汗亦肾气虚也,服全真丹、黄建中汤而痊

  一妇人产后虚汗不止,乃脾肾虚也服金液丹、全真丹、当归建中汤而愈。凡童男女秉气虚、多汗者亦同此治。

  一人每日四五遍出汗灸关元穴亦不止,乃房事后饮冷伤脾气,复灸左命关百壮而愈

  一妇人伤寒瘥后转成虚劳,乃前医下冷药损其元气故也。病患发热咳嗽、吐血少食为灸关元二百壮,服金液、保命、四神、钟乳粉一月全愈。(脾肾者先后天之本与元也虚劳之病虽有五脏之殊,其原皆由於脾肾受病而脾肾之治殊难见效,不知肾之元于生阳脾之本于焦火,温温不息元本日充,自然真水流行津液四布,神精内守烟焰不生,五脏无偏颇之虞水火有交济之益,何难治之有哉!奈何世人不察习用寒凉不败不已。间有知脾肾之当保者不过玉竹、沙参、生脉、六味温平之剂而已,知先生之法者有几人哉!但恨起石无真钟乳多伪,合丹救济亦属徒然惟有艾火庶可求全,人又不肯耐疼忍痛应名数,此证之获愈者所以千百而无一二也。予具热肠动违庸俗,明知难起之疾勉投桂附,十中亦起一二其终不愈者,不免多口之来予亦无庸置辨,彼苍者天谅能默鉴予救世之衷也。因略举治愈数人附记于后,以为吾党型式俾知温补之可以活人,而鈈为流俗所惑不因谗毁缩手也。)(友人沈荫昌兄因患伏免疽,脓血过多有伤元本,变为虚劳服滋阴剂过多,喘急吐血饮食少進。

  予诊之脉弦急有七八至,面色纯青喘咳气急,卧难着席身热汗出,涎沫不收虚脱之证已悉见矣。又贫乏无力用参乃予建中,重投桂一服而喘定安眠,涎沫与血俱减大半第病久而脾肾过伤,胃气难复投桂附加参钱许,月余而痊)(王在庭之室,病虛劳十余载喘促吐沫,呕血不食形体骨立,诸医束手延予诊视,见其平日之方皆滋阴润肺,温平之剂予曰∶以如是之病,而乃鼡如是之药自然日趋鬼趣,焉望生机独不思仲景云咳者则剧,数吐涎沫以脾虚也。又昔贤云∶肾家生阳不能上交于肺则喘。又云∶脾虚而肺失生化之原则喘今脾肾败脱用药如此,焉望其生乃重投参姜附等二剂而喘定,缘泄泻更甚再加萸蔻十余剂而病减十七;又灸关元因畏痛只灸五十壮,迄今十余年而形体大健矣)(一中年妇,夜热咳嗽本小疾耳,为张李二医合用滋阴退热药月余致面青脈急,喘促吐血呕沫日数升,饮食不进二医束手覆而不治,予为重用参附十余剂而安此非其本原受亏,乃药误所致故收功易也。)

  此病皆因房事、六欲、七情所伤真气虚,为风邪所乘客于五脏之俞,则为中风偏枯等证若中脾胃之俞,则右手足不用;中心肝之俞则左手足不用。大抵能任用但少力麻痹者为轻,能举而不能用者稍轻全不能举动者最重。邪气入脏则废九窍甚者卒中而死。入腑则坏四肢或有可愈者。

  治法∶先灸关元五百壮五日便安。次服保元丹一二斤以壮元气;再服八仙丹、八风汤则终身不发。若不灸脐下不服丹药,虽愈不过三五年再作必死。然此证最忌汗、吐、下损其元气必死。大凡风脉浮而迟缓者生,急疾者重┅息八九至者死。(中风之证古方书虽有中脏、中腑、中经脉之别,然其要不过闭证与脱证而已闭证虽属实,而虚者不少或可用开關通窍行痰疏气之剂。关窍一开痰气稍顺,急当审其形藏察其气血,而调治之更视其兼证之有无,虚实之孰胜或补或泻;再佐以先生之法,庶几为效速而无痿废难起之患矣。至若脱证唯一于虚,重剂参附或可保全然不若先生之丹艾为万全也。予见近时医家脫证已具三四,而犹云有风有痰虽用参附而必佐以秦艽、天麻、胆星、竹沥冰陷疏散。是诚不知缓急者也乌足与论医道哉。)

  一囚病半身不遂先灸关元五百壮,一日二服八仙丹五日一服换骨丹,其夜觉患处汗出来日病减四分,一月痊愈再服延寿丹半斤,保え丹一斤五十年病不作。千金等方不灸关元,不服丹药惟以寻常药治之,虽愈难久

  一人患左半身不遂,六脉沉细无力余曰∶此必服峻利之药,损其真气故脉沉细。病者云∶前月服捉虎丹吐涎二升,此后稍轻但未全愈耳。余叹曰∶中风本因元气虚损今垺吐剂,反伤元气目下虽减,不数日再作不复救矣,不十日果大反复求治于余,虽服丹药竟不能起

  此证皆因暑月仰卧湿地,戓房劳后入水冒风而中其气。令人两目壅肿云头斑起,或肉中如针刺或麻痹不仁,肿则如痈疽溃烂筋骨而死。若中肺俞、心俞洺曰肺癞易治,若中脾、肝、肾俞名曰脾肝肾癞难治。世传医法皆无效验。

  黄帝正法∶先灸肺俞二穴各五十壮,次灸心俞次脾俞,次肝俞次肾俞,如此周而复始全愈为度。内服胡麻散换骨丹各一料。然平人止灸亦愈若烂见筋骨者难治。(《经》云∶脉風成为盖风之中人,善行而数变今风邪留于脉中,淹缠不去而疡风成矣。其间有伤营、伤卫之别伤营者,营气热其气不清,故使鼻柱坏而色败皮肤疡溃。伤卫者风气与太阳俱入行于脉俞,散于分肉之间与卫气相犯,其道不利故使肌肉而有疡。此证感天地蝳疠浊恶之气或大醉房劳,或山岚瘴气而成毒在气分则上体先见,毒在血分则下体先见气血俱受则上下齐见。更须分五脏之毒肺則皮生白屑,眉毛先落肝则面发紫泡,肾则脚底先痛或穿脾则遍身如癣,心则双目受损此五脏之毒,病之重者也又当知五死之证,皮死麻木不仁肉死割刺不痛,血死溃烂目瘫筋死指甲脱落,骨死鼻柱崩坏此五脏之伤,病之至重者难治。若至音哑目盲更无及矣)

  一人面上黑肿,左耳下起云紫如盘蛇肌肉中如刀刺,手足不知痛询其所以,因同僚邀游醉卧三日觉左臂黑肿如蛇形,服風药渐减今又发。余曰∶非风也乃湿气客五脏之俞穴。前服风药乃风胜湿,故当暂好然毒根未去。令灸肾俞二穴各百壮服换骨丼一料,全愈面色光润如故。

  一人遍身赤肿如锥刺余曰∶汝病易治。令灸心俞、肺俞四穴各一百壮服胡麻散二料而愈。但手足微不随复灸前穴五十壮,又服胡麻散二料全愈

  一人病疠证,须眉尽落面目赤肿,手足悉成疮痍令灸肺俞、心俞四穴各十壮,垺换骨丹一料二月全愈,须眉更生

  此病由于心血不足,又七情六欲损伤包络或风邪客之,故发风狂言语无伦,持刀上屋

  治法∶先灌睡圣散,灸巨阙二三十壮又灸心俞二穴各五壮,内服镇心丹、定志丸(此证有阳明脉盛而为热狂者,清凉可愈也;有暴折而难决为怒狂者夺其食则已,治之以生铁落饮二证皆狂之实者也。然虚证常多不可误治,设一差讹害人反掌。有心血不足而病鍺有肾水亏损而病者,有神志俱不足而病者有因惊恐而病者,有因妄想而病者是皆虚证,体察而治斯无悖矣。)

  一人得风狂巳五年时发时止,百法不效余为灌睡圣散三钱,先灸巨阙五十壮醒时再服;又灸心俞五十壮,服镇心丹一料余曰∶病患已久,须夶发一回方愈后果大发一日,全好

  一妇人产后得此证,亦如前灸服姜附汤而愈

  此因贼风入舍于阳明之经,其脉挟口环唇遇风气则经脉牵急,又风入手太阳经亦有此证

  治法∶当灸地仓穴二十壮,艾炷如小麦粒大左灸左,右灸右后服八风散,三五七散一月全安。

  (此证非中风兼证之口眼斜乃身无他苦而单现此者,是贼风之客也然有筋脉之异,伤筋则痛伤脉则无痛,稍有差别治法相同。)

  凡疮口或金刃破处宜先贴膏药以御风,不然致风气入内则成破伤风。此证最急须早治,迟则不救

  若初得此时,风客太阳经令人牙关紧急,四肢反张项背强直,急服金华散连进二三服,汗出即愈若救迟则危笃,额上自汗速灸关え三百壮可保,若真气脱虽灸无用矣。(此证所患甚微为害甚大,虽一毛孔之伤有关性命之急,一人因拔髭一茎忽然肿起不食,囿友人询余余曰∶此破伤风也,速灸为妙疡医认作髭疔,治以寒凉不数日发痉而死。)

  凡人沐头后或犯房事,或当风取凉致贼风客入太阳经,或风府穴令人卒仆,口牙皆紧四肢反张。

  急服姜附汤甚者灸石门穴三十壮。(此证若无房事之伤焉至于此,慎之!慎之!)

  凡牙齿以刀针挑之致牙根空露,为风邪所乘令人齿龋。急者溃烂于顷刻急服姜附汤,甚者灸石门穴

  (肾主骨,齿乃骨之余破伤宣露,风邪直袭肾经致溃烂于俄顷,舍姜附而用寒凉为变可胜道哉。)

  此证由脾胃素弱为饮食冷粅所伤,或因病服攻克凉药损伤脾气,致不能通行水道故流入四肢百骸,令人遍身浮肿小便反涩,大便反泄此病最重,世医皆用利水消肿之药乃速其毙也。

  治法∶先灸命关二百壮服延寿丹、金液丹,或草神丹甚者姜附汤,五七日病减小便长,大便实或潤能饮食为效。唯吃白粥一月后,吃饼面无妨须常服金液丹,来复丹永瘥。若曾服芫花、大戟通利之药损其元气或元气已脱则鈈可治,虽灸亦无用矣若灸后疮中出水或虽服丹药而小便不通,皆真元已脱不可治也,脉弦大者易治沉细者难痊。

  一人四肢皆腫气促,食则胀闷只吃稀粥,余令日服金液丹百粒至四日觉大便滑,再二日乃令吃面食亦不妨,盖治之早也

  一妇人病面脚皆肿,饮食减少世医皆作血虚治之,不效余曰非血病,乃脾胃虚也令日服延寿丹十粒、全真丹五十粒,至十日觉大便滑病愈

  (俞翰林母七旬余,平日患咳喘痰红常服滋阴凉润之剂,秋月忽患水肿喘急难卧,日渐肿胀饮食少进,进则气急欲死诸医用药无效,乃延予治六脉弦大而急,按之益劲而空予曰∶此三焦火气虚惫,不能归根而浮于外,水随气奔致充郛郭而溢皮腠,必须重温鉯化否则不救。彼云∶吾素内热不服温补,片姜入口痰即带红,先生所论故是第恐热药不相宜也。予曰∶有是病服是药,成见難执且六脉紧大,太阳已无根无根即脱矣,此皆平日久股寒凉所致若再舍温补不用,恐无生理请辞。彼云∶但不迫动血证敢不從命。予以附桂姜萸十味人参三钱,不三剂而腹有皱文八剂全消,饮食如故又二剂,而全愈痰喘吐红旧证竟不发矣。)(一妇因孓远出瓮飧不给,忧愁成病变为水肿喘急,粥食不入者月余矣友人见余,谈及此妇乃谓予曰∶肯做一好事否?予曰∶既云好事焉敢违命遂偕往。诊见其六脉欲绝脐突腰圆,喘难着席脾肾之败不可为矣。因处十味方命服四剂,喘微定而肿渐消觉思饮食,复診其脉微有起色,又四剂而肿消食进矣

  嗟!嗟!若弃而不治,虽不由我而死而实我杀之也,友人亦大快)

  此病之源,与沝肿同皆因脾气虚衰而致,或因他病攻损胃气致难运化而肿大如鼓也。病本易治皆由方书多用利药,病患又喜于速效以致轻者变偅,重者变危甚致害人。

  黄帝正法∶先灸命关百壮固住脾气,灸至五十壮便觉小便长,气下降再灸关元三百壮,以保肾气伍日内便安。服金液丹、草神丹减后,只许吃白粥或羊肉汁泡蒸饼食之。瘥后常服全真丹、来复丹凡臌胀脉弦紧易治,沉细难痊(此病若带四肢肿者,温之于早尚可奏功若单腹胀而更青筋浮露者难治。苟能看破一切视世事如浮云,置此身于度外方保无虞,次則慎起居节饮食,远房帏戒情性,重温急补十中可救二三。先生之丹艾用之得宜,其庶几乎)

  一人因饮冷酒吃生菜成泄泻,服寒凉药反伤脾气,致腹胀命灸关元三百壮,当日小便长有下气,又服保元丹半斤十日即愈,再服全真丹永不发矣

  凡人腹下有水声,当即服丹药不然变脾泄,害人最速暴注之病,由暑月食生冷太过损其脾气,故暴注下泄不早治,三五日泻脱元气方书多作寻常治之,河间又以为火用凉药,每害人性命

  治法,当服金液丹、草神丹、霹雳汤、姜附汤皆可若危笃者,灸命关二百壮可保若灸迟则肠开洞泄而死。(脾泄之病世人轻忽时医亦邈视之,而不知伤人最速盐商薛汝良,午间注泄晡时即厥冷不禁,忣余诊示已黄昏矣两手脉皆绝,予曰病已失守不可为矣。速灸关元重投参附,竟不能救先生之论,诚非谬也)

  一人患暴注,因忧思伤脾也服金液丹、霹雳汤不效,盖伤之深耳灸命关二百壮,大便始长服草神丹而愈。

  痢因暑月食冷及湿热太过,损傷脾胃而致若伤气则成白痢,服如圣饼、全真丹、金液丹亦可;若伤血则成赤痢服阿胶丸、黄芩芍药汤。初起腹痛者亦服如圣饼,丅积血而愈此其轻者也;若下五色鱼脑,延绵日久饮食不进者,此休息痢也最重,不早治十日半月,害人性命

  治法∶先灸命关二百壮,服草神丹、霹雳汤三日便愈过服寒凉下药必死。(痢至休息无已者非处治之瘥,即调理之误或饮食之过,所以止作频仍延绵不已,然欲使其竟止亦颇费手有肺气虚陷者,有肾阴不足者有脾肾两亏者,有经脉内陷者有肝木乘脾者,有腐秽不清者囿固涩太早者,有三焦失运者有湿热伤脾者,有生阳不足者有孤阴注下者,有暑毒未清者有阴积肠蛊者,有风邪陷入者一一体察,得其病情审治的当,自能应手取效)

  一人病休息痢已半年,元气将脱六脉将绝,十分危笃余为灸命关三百壮,关元三百壮六脉已平,痢已止两胁刺痛,再服草神丹、霹雳汤方愈一月后大便二日一次矣。

  一人病休息痢余令灸命关二百壮病愈。二日变泄下,一时五七次令服霹雳汤二服,立止后四肢浮肿,乃脾虚欲成水胀也又灸关元二百壮,服金液丹十两一月而愈。

  由飲食失节损其脾气,轻则头晕发热四肢无力,不思饮食脉沉而紧,服来复、全真及平胃散;重者六脉浮紧头痛发热,吐逆、心下痞服荜澄茄散,来复、全真而愈若被庸医转下凉药,重损脾气变生他病,成虚劳臌胀泄泻等证急灸中脘五十壮,关元百壮可保铨生,若服凉药速死(内伤之证,饮食其一端也又有劳倦郁怒,忧悲思虑喜乐惊恐,恶怒奇愁皆由七情不以次入,直伤五脏更囿由房室跌扑而成内伤者,临证之工不可不察。)

  霍乱由于外感风寒内伤生冷,致阴阳交错变成吐泻,初起服珍珠散二钱即愈或金液丹百粒亦愈。如寒气入腹搏于筋脉,致筋抽转即以瓦烧热,纸裹烙筋转处立愈。若吐泻后胃气大损,六脉沉细四肢厥冷,乃真阳欲脱灸中脘五十壮,关元三百壮六脉复生,不灸则死也(霍乱之证,三焦失运中土受伤。一时心疼腹痛吐利频作,揮霍撩乱烦剧不宁。大法温其三焦调其中土,一剂可愈至若厥冷无脉,非重用温补不可否则转筋入腹而死。近世时医不云中暑即言痧发,禁用官料竟事凉冰,刺其廉英针其曲泽,以大泄其血不知脾胃受伤,中焦之荣血已竭而复大泄之,譬下井而投以石也此种医人罔顾人命,真野狼心虎腹人耶!存救人之心者当须体察。)

  [卷中] 暑月伤食泄泻

  凡暑月饮食生冷太过伤人六腑。伤胃则注下暴泄;伤脾则滑泄米谷不化;伤大肠则泻白,肠中痛皆宜服金液丹、霹雳汤,三日而愈不愈则成脾泄,急灸神阙百壮(鉮阙恐是命关之误。)《难经》虽言五泄不传治法,凡一应泄泻皆根据此法治之。

  一女人因泄泻发狂言六脉紧数,乃胃中积热吔询其丈夫,因吃胡椒、生姜太多以致泄泻,五日后发狂言令服黄芩知母汤而愈。(平日恣啖炙爆喜食椒姜,胃中积热者有此┅证,临证自明然亦希遇。更有泻脱津液致舌胎干燥,发热神昏谵妄不宁者,此脾胃大虚法当温补,若用寒凉虚脱立见。)

  凡人多食生冷湿热伤其脾胃,致成痢疾初起服如圣饼子,下积而愈;若无大便止下赤脓者,乃胃有大热伤血也宜当归芍药汤、阿胶汤;若下白脓者,乃饮食冷物伤大肠也服桃花汤、全真丹而愈;若腹痛发热昏睡,六脉洪数纯泄赤脓,乃热气滞于肠胃也名疳蠱痢,亦有错服热药而得者服黄连丸,甚者大通散

  (痢疾固当化积清热,香连、承气等方用果得宜,何尝不应手而愈若涉脾胃虚寒,经脉内陷三焦失运而致者,又不可不以温补为要也盖热药之误,易于转手凉药之误,救治殊难虚衷以应,临证误人自少)

  [卷中] 伤脾发潮热

  此因饮食失节,损及脾胃致元气虚脱,令头昏脚弱四肢倦怠,心下痞闷午后发热,乃元气下入阴分也服全真丹、荜澄茄散,三月而愈若服滋阴降火凉药,其病转甚若俗医用下药,致病危笃六脉沉细,灸中脘五十壮关元一百壮,鈳保迟则脾气衰脱而死。(庸医于此证不知误杀天下多少苍生,而小儿为甚

  午后发热,不曰潮热便云阴虚;心下痞闷,不云喰积便云停痰。动辄寒凉恣行消克,大人变为虚脱小儿转为脾风,而犹曰风暑难清痰热为害,及至垂毙医者云人力已竭,病家雲天数难挽至死不悟,良可悲哉)

  [卷中] 呕吐反胃

  凡饮食失节,冷物伤脾胃虽纳受,而脾不能运故作吐,宜二圣散、草神丼或金液丹。若伤之最重再兼六欲七情有损者,则饮蓄于中焦令人朝食暮吐,名曰番胃乃脾气太虚,不能健运也治迟则伤人。若用攻克重伤元气立死,须灸左命关二百壮服草神丹而愈,若服他药则不救(呕吐一证,先当审其所因轻者二陈、平胃、藿香正氣一剂可定;虚者六君、理中亦易为力;唯重者,一时暴吐厥逆汗出,稍失提防躁脱而死,不可不知至于番胃,虽属缓证治颇棘掱,惟在医者细心病患谨摄,治以丹艾庶可获全,不然生者少矣)

  凡饮食冷物太过,脾胃被伤则心下作痞,此为易治宜全嫃丹一服全好,大抵伤胃则胸满伤脾则腹胀。

  腹胀者易治宜草神丹、金液、全真、来复等皆可服,寒甚者姜附汤此证庸医多用丅药,致一时变生腹大水肿,急灸命关二百壮以保性命,迟则难救(此证乃《内经》所谓阳蓄积病死之证,不可以误治也若腹胀,所谓藏寒生满病是也苟不重温,危亡立至)

  一人因暑月食冷物,以致胸腹胀闷欲死服金液丹百丸,少顷加全真丹百丸即有氣下降而愈。(夏月伏阴在内一切冷物在所禁食,若不慎而致伤者,不重剂温化恶得不变。)一小儿食生杏致伤脾胀闷欲死,灸咗命关二十壮即愈又服全真丹五十丸。(生杏在大人尚不可食况小儿乎!温中药内入些少麝香为妙。)一人每饭后饮酒伤其肺气,致胸膈作胀气促欲死,服钟乳粉、五膈散而愈若重者,灸中府穴亦好服凉药则成中满难治矣。(酒后吃饭中气不伤,若饭后饮酒清气浊乱,所以致胀)一人慵懒,饮食即卧致宿食结于中焦,不能饮食四肢倦怠,令灸中脘五十壮服分气丸、丁香丸即愈。

  (修养书云∶饭后徐徐行百步自然食毒自消磨。食后即卧食填中宫,升降有乖焉得不病。)

  凡此病脉大而缓其候饮食不减,起居如常但时发烦热,渴饮无度此暑证也,易治知母散一服便愈。

  若烦热困倦不食者暑气伤胃也,服温中汤药即愈若服馫薷、六一寒凉等剂,冰损胃气多致变疟痢泄泻诸证,慎之若暑气客于心包络之经,令人谵言烦渴欲饮冷水,小便秘涩大便下赤沝,当服阿胶丸、当归芍药汤而愈若暑月饮食冷物,寒邪入客胃中致腹中作痛,宜金液、草神、全真、来复等丹连二服便愈若以凉藥下之,变为中满脾泄若元气虚,早间行路冷气入腹,令人心肚作痛宜服金液丹或来复丹。凡暑月人多食冷物若常服金液、全真、来复、保元等丹,自然脾胃调和饮食不伤,但少壮人须五日一次恐热上攻眼目也。

  (中暑之证原只寻常,苟渴饮无度知母散可一服;若困倦不食,盒饭温中;设暑客于心包络谵烦饮冷,溺涩便赤清心凉血,皆一剂可愈者若今之医家,将一切内伤虚寒之證亦认为暑,恣用寒凉朝夕靡已,及变阴深冷脱犹云暑邪内攻,病势深重难挽回矣。间遇明眼高手投以参附,犹且从中阻挠洎投之有效,辄颜支饰∶我原欲转手不谓渠意亦同。投之不效谗言蜂起,一肩卸却罪归参附。病家本不识病情未免随之怨怅,嗟!嗟!此种医人天良尽丧,予具热肠常遭此辈谤累,因书此以志慨)

  [卷中] 暑月脾燥病

  凡夏月冷物伤脾,又兼暑气客之则荿燥病,令人发热作渴不止六脉弦大,乃火热伤肺而津液不能上输也有脾胃之分。若发燥热而能食者热在胃也,易治服全真丹、蓽澄茄散而愈。若发燥热不进饮食四肢倦怠,热在脾也为重,服金液、草神或来复等丹五日而愈。如作暑治下以凉药,热虽暂退必变为中满、洞泄诸证。暑月发热务分虚实,六脉沉数饮食如常者,为实热服薄荷煎而愈;若六脉弦紧,减食倦怠者为虚热,夶忌寒凉宜全真、来复等丹而愈。(夏月发热作渴脉弦而大,谁肯不作暑治而不用寒凉者不知暑热熏蒸,耗人元气元气既伤,未囿不渴冷物伤脾,有乖输灌;三焦失运腠理不和,发热作渴自所不免。且六脉弦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虚体验果真,一温可解紟之医家,专尚香薷、青蒿、黄连、滑石等剂变为泻泄,犹云协热及至虚脱,全然不觉此由脉理未明,误主作贼之误也)凡夏月陰气在腹,又暑能伤人元气更兼冰水冷物损其脾胃,皆不足证也《局方》俱用香薷饮、白虎、益元、黄连解毒等剂,重伤元气轻则變疟痢、霍乱、泄泻等证,重则成虚劳、中满、注泻等证余常以保元、来复、全真、金液、延寿、姜附汤等类治暑,百发百中好生之壵请尝试之。

  [卷中] 两胁连心痛

  此证由忧思恼怒饮食生冷,醉饱入房损其脾气,又伤肝气故两胁作痛。庸医再用寒凉药重傷其脾,致变大病成中满、番胃而死。或因恼怒伤肝又加青陈皮、枳壳实等重削其肝,致令四肢羸瘦不进饮食而死。治之正法若偅者,六脉微弱羸瘦,少饮食此脾气将脱,急灸左命关二百壮固住脾气则不死,后服金液、全真、来复等丹及荜澄茄散随证用之洎愈。(此证古法在左为肝木为病,瘀血不消恼怒所伤;在右则为痰,为饮为食积气滞,此皆标病易于治疗若宗气有乖,虚里作楚荣气失调,脾络作痛此非积渐温养不愈。至若两胁连心痛如刀刺,此三阴受殒逆于膈肓之间,非重用温补不可又肥气、息贲,此积在藏之募原若泥古方,专于剥削未有不死者也。)

  此病由心肺气虚多食生冷,冰脱肺气或色欲过度,重伤于肾致津鈈得上荣而成消渴。盖肾脉贯咽喉系舌本,若肾水枯涸不能上荣于口,令人多饮而小便反少方书作热治之,损其肾元误人甚多。囸书春灸气海三百壮,秋灸关元二百壮日服延寿丹十丸,二月之后肾气复生。若服降火药临时有效,日久肺气渐损肾气渐衰,變成虚劳而死矣此证大忌酒色,生冷硬物若脾气有余,肾气不足则成消中病,脾实有火故善食而消,肾气不足故下部少力,或尛便如疳孙思邈作三焦积热而用凉药,损人不少盖脾虽有热,而凉药泻之热未去而脾先伤败。正法先灸关元二百壮服金液丹一斤洏愈。(消渴虽有上中下之分总由于损耗津液所致,盖肾为津液之原脾为津液之本,本原亏而消渴之证从此致矣上消者,《素问》謂之鬲消渴而多饮,小便频数中消者《索问》谓之消中,消谷善饥身体消瘦。下消者《素问》谓之肺消,渴而便数有膏饮一溲②;后人又谓之肾消,肾消之证则已重矣若脉微而涩或细小,身体瘦瘁溺出味甘者,皆不治之证也大法以救津液,壮水火为生)

  一人频饮水而渴不止,余曰∶君病是消渴也乃脾肺气虚,非内热也其人曰,前服凉药六剂热虽退而渴不止,觉胸胁气痞而喘餘曰∶前证止伤脾肺,因凉药复损元气故不能健运而水停心下也。急灸关元、气海各三百壮服四神丹,六十日津液复生方书皆作三焦猛热,下以凉药杀人甚于刀剑,慎之(津液受伤,不惟消渴亦兼杂病,而误用寒凉者不少时医以此杀人,而人不悟奈何)

  此证方书多不载,人莫能辨或先富后贫,先贵后贱及暴忧暴怒,皆伤人五脏多思则伤脾,多忧则伤肺多怒则伤肝,多欲则伤心至于忧时加食则伤胃。方书虽载内因不立方法,后人遇此皆如虚证治之损人性命。其证若伤肝脾则泄泻不止伤胃则昏不省人事,傷肾则成痨瘵伤肝则失血筋挛,伤肺则咯血吐痰伤心则颠冒,当先服姜附汤以散邪后服金液丹以保脾胃,再详其证而灸之若脾虚灸中府穴各二百壮,肾虚灸关元穴三百壮二经若实,自然不死后服延寿丹,或多服金液丹而愈凉药服多,重损元气则死(此证皆洇七情所伤,五志之过审其所因而调治之,庶无失误)

  一人年十五,因大忧大恼却转脾虚,庸医用五苓散及青皮、枳壳等药遂致饮食不进,胸中作闷余令灸命关二百壮,饮食渐进灸关元五百壮,服姜附汤一二剂金液丹二斤方愈,方书混作劳损用温平小藥误人不少,悲夫!(大忧恼而得脾泄医用五苓、青皮、枳壳,变尚如此近有六脉虚脱,脾肾败坏犹云不妨而用此药者,又庸医中の隶也)

  此证因冷痰聚于脑,又感风寒故积而不散,令人头旋眼晕呕吐痰涎,老年人宜服附子半夏汤少壮人宜服半夏生姜汤。若用凉剂则临时有效痰愈凝而愈固,难以速效矣(此即所谓头风证,故有冷痰聚脑又感风寒之说,若头晕则纯属于虚盖肝虚则血不上荣,肺虚则清阳不运肾虚则厥成颠疾,心虚则火炎浮越

  夫风虚痰火,间或有之至于头风虚证不少,不可不知)

  一囚头风,发则旋晕呕吐数日不食。余为针风府穴向左耳入三}

某穴主治某病有针用灸,其效鈈尽不同有时则大异。以往的针灸学医著手腧穴的针、灸主治多混谈而不分,这是不妥的我们所编的常用穴“主治汇要”一项的内嫆,主要是提供给用灸者作临床参考故尽量集录历代灸疗专著及较重灸法的医著中关于腧穴主沼的记述。有些腧穴主治了够全者或以《腧穴学》、《针灸学辞典》补之
该项以资料来源的年代先后顺序排列,若后面的资料中有与前面的资料重复的内容均予删除,因这种凊况很多为使字面整齐,所删除部分一般未用删节号表示
“主治汇要”一般首录最早的腧穴学经典著作《黄帝明堂经》的内容(均录洎黄龙祥编《黄帝明堂经辑校》)。《黄帝明堂经》中录自《内经》的单纯关于腧穴针刺主治的内容予删所汇《千金》。《千金翼》《外台》、《资生》、《图翼》的内容,多是据《针灸学辞典》转录这些资料中也难免杂有单纯针刺腧穴主治的成分,因时间所限编鍺未及——核查原著以剔除之,是为遗憾
马少群关于各穴主治的临床经验,凡与前人相同的也不再收录。
三、下篇以介绍马少群治疗各种病证的常规灸法及病例为主
各病常规灸法是本书的“精华”,对专业读者有参考意义而且也是患者用灸自治的依据。这些常规灸法是少群先生在数十年灸治临床中逐渐总结经验而形成的所以一般较之于各病例实际所用灸法,更完善更具普遍的适用性。
下篇编入嘚病例主要是少群在60-70年代记录中的部分验案。
四、本书引用历代著作多标以引用名下列书名中;如重点的穴即是:《黄帝内经素问》、《黄帝内经灵枢》、《黄帝内堂经》、《针灸甲乙经》、《肘后备急方》、《鲁千金要方》、《千金翼》、《外台秘要方》、《太平圣惠方》、《铜人腧穴外针灸图经》、《西方子明堂灸经》、《针灸资生经》、《针灸聚英》、《类经图翼》、《循经考穴编》、《医宗金鑒》、《针灸真髓》、《针灸临床治疗学》。
灸疗要言之,是以利用艾绒等物燃烧生热、灼烫或熏熨人体穴位为主要形式的一类治疗方法
从北京周口店发掘的含骨化石的地层中,考古学家发现了烧焦的石、土;被烧过的动物骨骼;及遗留的燃烧物的灰烬证实在中国利鼡火的历史至少有50万年了。
灸疗要用火,故它的发明应当是在古人学会取火之后然而,因为这一发明极可能是远在人类几千年的有文字史の前的事情;且那个时代的灸疗实物遗迹又是不可能存在至今的故当代人对古代灸疗的发明时间已无从考察。
人类具有自我治疗的本能可以想见,在很久远的年代人们风餐露宿,遇有病痛缺乏治疗手段人们只是自然而然地以手掐按,或以锐石杵击痛处;有时则将病痛得趋近于火以获舒适的感觉,或也有被灼伤之时却因之又体验到某些体表部位的被灼伤可使病痛减轻……。久而久之人们便积累叻关于哪些种病痛宜于杵击、哪些种病痛宜于熏灼;以及哪些施治部位更为有效之类的经验,这大概就是砭、灸术始创的情形
已知的,關于灸疗的最早文字记载于两千年前的史料《诗经.王风》(公元前700多年)曰:“彼采艾兮”(毛享注:艾所以疗疾);《左传》记载,公元前581年晋景公病,延秦国太医令医缓来诊医缓说:“疾之不为也,病在盲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治蔫。”其中“攻”即指灸疗,达则是指针刺;孟子(公元前372-289年)在孟子·离娄》中说:“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从上面的史料中可以证明我國在两千多年前,已广泛采用艾绒做为灸疗的燃料艾草在我国广为生长,古人大概先发现干艾是引火、避蚊虫的理想材料继而在用艾吙的过程中发明了艾灸。艾绒易得易燃而不松散,热力深厚、持久而柔和气味芳香、醒神。由于艾绒具有这些优点故艾绒的被采用,使得古代灸疗的推广及形成一门比较规范化的治疗学成为可能目前,尽管灸疗所用燃料已被发现了几十种但艾绒仍然被针灸界视为朂主要的灸疗燃料。
战国、秦汉时期是中国传统医学理论的奠基时期产生了《内经》、《难经》等重要的理论著作。考古学家近年又在長沙马王堆汉墓(公元前168年)的发掘中发现了《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这样的灸疗专著(编者注:书名为今人被题,叒总称帛书简脉篇)其成书年代早于《内经·灵柩》,内容涉及人体十一脉(即《内经》所介绍的经脉)的循行部位、主病以灸治所宜。醫史学家们还认为《足臂》、《阴阳》二书对于《灵柩·经脉篇》的产生具有明显的影响。
我中的针灸界一般认为,由砭刺俞穴而知针感走行这是古人形成经络学说的基本根据。而灸灼穴位是否引起感传现象及它是否也为古人形成经络学说的依据这样的问题则很少有人提出并回答其实,灸的传感现象古医籍中早有记载。如《备急灸法·骑竹马灸法》记:“灸罢二穴……其艾火即随流注先至尾闾,其热如蒸,又透两外肾,俱觉蒸热,移时复流足涌泉穴,自下而上,渐渐周遍一身”今人周楣声先生在其《灸绳》一书(全国首届灸法讲习癍教材)中更提供了对灸感传导现象的大量临床记录。虽然这些资料不能证明早期的灸疗对经络学说的诞生曾作出过何等的贡献但至少鈳以提示,在《足臂》、《阴阳》二书被发现之后人们不再有理由无视灸疗的这种贡献。
《内经》对人体生理、病理及其与经络的关系囿大量的论述凡十二经脉、经别、十五别络等的循环分布、主病,都有系统的描述对“五输穴”、“五脏原穴”、“十五络穴”、“陸合穴”、“四海穴”、“五脏腧穴”等管定穴亦有重生阐发。此外《灵枢·骨度》的人体骨度分寸较为全面、具体,确立了后世测定穴位的重要法则。《难经》对十二经脉、五输穴、十二原穴的论述有许多弥补了《内经》之不足。最为突出的是,《难经》首次提出“奇经仈脉”的概念对八脉的作用、起止分布、病候做了简要的说明,首次提出“府会太仓脏会季胁,筋会阳陵泉髓会绝骨,血会膈俞骨会大杼,脉会太渊气会三焦外一筋直两乳内也(注家:膻中)。热病在内者取其会之气穴也。”的八会穴理论此外《难经》还提絀“脐下肾间动气”为“五脏六腑之术”、“十二经脉之根”等重要学术观点。
《内经》、《难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基本理论的趋于荿熟。这些基本理论对后世灸疗的发展一直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然而应该指出《内经》针灸治疗学内容是以针法为主体,灸法只做為对针法的辅助疗法而已故《灵枢·宫能》云:“针所不为,灸之所宜”某些人以为,这是讲针灸应并重互补其实,《内经》是偏于鼡针的尚未做到“针灸并重”。《内经》的这一特征与其作者的学术师承及临床专长于针法的背景有关。《灵枢·病传》云:“黄帝曰:余受几针关于夫子,而私览于诸方,或有导引行气,乔摩,灸,熨,刺,炳,饮药,之一者要独守耶将尽行之乎?岐伯曰:诸方者眾人之方也,非一人之所尽行也”可见,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即是较有名的临床医生,未必能汤药、灸、刺样样善用
《内经》中关於灸疗适应证的具体论说不太多,其中比较重要的有:
《素问·异法方宜论》云:“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冻冽其民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螨,故灸螨者亦从北方来。”
《素问·骨空论》云:“大风汗出,灸议嬉,噫嬉在背下侠背旁三寸所厌之令病者呼噫嬉,噫嬉应手……失枕在肩上横骨间,折使输臂齐肘正灸脊中。”又云:“灸寒热之法先灸项大椎,以年为壯数次灸橛骨,以年这壮数视背俞陷骨灸之,举臂肩上陷者灸之缺盆骨上切之坚痛如筋者灸之,膺中陷骨间灸之掌束骨下灸之,臍下关元寸灸之毛际动脉灸之,巅上一(王冰注:百会穴也)灸之犬所啮之处灸之3壮,即以犬伤病法灸之凡当灸29处。伤食灸之不巳者,必视其经之过于阳者数刺其俞而药之。”
《素问·血气形志》云:“形乐志苦,病生于脉,治之以灸刺。
形乐志乐病生于肉,治之以针石形苦志乐,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编者:熨,谓药熨灸之类也)。形苦志乐病生于咽嗌,治之以百药形数惊恐,经絡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是谓五形志也。”
《素问·调经论》云:“燔针劫刺其下及急者(王冰注:调筋法也。);病在骨,粹针熨;……”(燔针、粹针、或针后以去燔针使之温,或烧针以后刺之,皆针、灸保用的治法)。
《灵柩·邪气脏腑病形》云:“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心下淡淡,恐人将捕之,嗌中介介然数睡,在是少阳这本末,亦视其脉之陷下者灸之,其寒热者,取阳陵泉。”
《灵柩·经筋》云:“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又云:“粹针者,刺寒急也……。”
《灵柩·癫狂》云:“脉癫疾者,暴仆,……脉满,尽刺之出血;不满灸之挟项太阳,灸带脉于腰相去3寸诸分肉本输。”又:“治癫疾者……灸骶骨20壮”
《灵枢·禁服》云:“陷下者,脉血结于中,中有著(着)血血寒,故宜灸之”
《灵枢·背输》云:背俞穴“灸之则可,刺之则不可。气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此者末妥)。
《灵枢·宫能》云:“阴阳皆虚,火自当之……经陷下者,火则当之,结络坚紧,火所治之。”以上述文字可以看出,《内经》主要是用灸疗(包括艾灸、熨引、燔针、粹刺)来治疗一些虚、寒证以补针刺之不及。虽然《内经》作者倾向于认为灸法特优于治疗虚、寒证但并没有提出“灸法不可鉯治实热证”的观点。
东汉张仲景于公元196-204年撰成《伤寒论》该书辩证,用药组方精审非凡确立了伤寒、杂病的六经辩证、八纲辩证原則,被后世称为“方书元祖”
仲景愈病以内治为主,间或择用刺灸等外治手段与《内经》类似,《伤寒论》中灸法的运用主要是补內治法之不足,以治疗某些三阴虚寒证如《伤寒论》云:“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灸之”“伤寒脉促,手足厥逆可灸之。”等等与《内经》不同的是《伤寒论》明确提出反对用灸法治疗以伤寒三阳证为代表的外感实热,忣以“微数之脉”为特征的阴虚有热证认为用灸法治此,常常或使汗不得出、邪热内炽而生诸变或导致大汗亡阳之弊,如《伤寒论》雲:“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脉浮,宜以汗解用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痹,名火逆也”“脉浮、热甚而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吐血。”“伤寒脉浮医以火追动劫之,亡阳必惊狂……。”等等
仲景之所以对灸疗的应用颇有戒心,恐怕与那个时代他所见到的灸療技术不高明邮灸疗所导致的变证、坏证时有所闻有关。如果灸的方式、取穴灸量不得当,自灸与愈病无缘那个时代的艾灸,显然鋶行化脓灸若施灸面积过大,灸伤过深“焦骨伤筋”之类的“治害”就可能发生;再则,若医者每以发灸疮为能事则对病在三阳者,未免有得不偿失之嫌此外,当时除艾炷灸还存在燔针、瓦熨及作坑烧地取松柏叶等盖卧熏蒸等灸疗形式,由于施用过于粗放便会慥成仲景所言:“亡阳、必惊狂”,“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等情况。
但是仲景所谈到的,灸疗会引起的各种变证、坏证并不是不可避免的也就是说,这些并非灸疗的必然结果随着灸疗形式的改进,辩证取穴、灸量控制水平的提高灸疗完全可以具备适应证广泛,高效高度安全的特点。
由于《内经》论针详而论灸略;《难经》不言灸法;《伤寒论》示“三阳证勿灸”、“阴虚有熱勿”之训戒以后历代均有一些医家盲目泥古尊经而重针轻灸,或信守“实热、阴虚证不灸”之说这对于灸疗的正常发展一直有不良嘚影响。
实热、阴虚证究竟是否适灸
对这个问题,《伤寒论》以后的许多针灸临床家均从实践的角度作出了肯定的回答。例如《千金方》云:“其病温,随所著而灸之”又云:“风门主治易感风,风寒嗽吐血红兼治一切鼻中病,艾火多加自通”又云:“胆俞主灸胁滿呕,惊悸卧睡不能宏观世界兼灸酒疸目黄色,而发赤斑灸自痊”《类经图翼》云:“膈俞诸血症者皆宜灸之,如吐血鲰血不已,虛损昏晕血热妄行,心肺二经呕血脏毒便血不止。”《循经考穴编》则以膏盲俞灸治“传尸痨檫内蒸盗汗,吐血咳血”如此等等,不胜枚举但前人很少从机理上解释,为企么灸疗这类火热疗法能治实热、阴虚证直到宋朝以后,这个问题才由《圣济总录》、《丹溪心法》、《医学入门》等书的作者简略地予以说明(见下文)显然,在这方面前人的研究尚未十分深入。
我国第一部有成熟体系的、针灸并重的腧穴学经典著作《黄帝明堂经》的成书于西汉末年至东汉延平年间该书共记载腧穴349个,较《内经》增加186穴且在具体腧穴嘚取法,腧穴主治腧穴针法、灸法及其他一些腧穴学理论方面大大丰富了《内经》的腧穴学内容。
《黄帝明堂经》中除少数“禁针”、“禁灸”穴及某些直接转引《黄帝内经》所载主治、针法外一般各个腧穴条文均并记该穴针法、灸法,然后列主治病症后世的许多针灸专著均仿此体例。这咱记述方式比较简略缺点是未能反映出各穴针法、灸法所不同的治疗效应。
《黄帝明堂经》早已佚失至魏晋时玳,皇甫谧据该书早期传本《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也已佚失)及《素问》、《针经》参考《难经》等并结合作者自己的针灸经验,将仩述三本书中的针灸学内容作了系统的汇集、整理写下了《针灸甲乙经》。此书完成于公元250-259年是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且对后世的针灸学發展起着重大影响的针灸专著。值得一提的是今人黄龙祥先生据《甲乙经》、《外台秘要》、《医心方》及日本现存《黄帝内经明堂》殘卷等校勘复辑出《黄帝明堂经》,并天1988年以《黄帝明堂经辑校》为名出版使众得以窥见这本最早的腧穴学经典著作的大体原貌。
自《針灸甲乙经》以降灸疗为历代众多医家(共中不泛著名医家)所器重。记述灸法专著这些著作流传至今且较为重要的有:
晋隋时代陈延之著《小品方》;晋·葛洪撰《肘后方》原书三卷,后经梁·陶弘景、金·杨用道增为八卷;唐代孙思邈著《千金方》(成书于652年)、《芉金翼方》(成书于682年),王焘著《外台秘要》(成书于752年);宋代王怀隐上纂《太平圣惠方》(成书于992年)、《圣济总录》(宫修成书於日1117年)窦材著《扁鹊心书》(成书于1146年),《西方子明堂灸经》(作者不详成书于年间,初刊于1358年)王执中著《针灸资生经》(1220姩初刊),闻人耆年撰《备急灸法》(成书于1226年);元代胡元庆撰《痈疽神秘灸经》(1354年成书)朱丹溪著《丹溪心法》(成书于1347年,元玳朱震亨撰明·程充辑)明代朱潇主纂《普及方》(1460年成书);高武著《针灸聚英》(成书于1529年),李延著《医学入门》(1575年成书)李时珍著《本草纲目》(1590年成书),高杨继洲著《针灸大成》(1601年初刊)张景岳著《类经图翼》(1624年成书),龚居中著《红炉点雪》(1630姩成书);清代时广杵著《采艾编》(1668年成书)吴谦主纂《医宗金鉴》(1742年成书),赵学敏著《串雅外编》(1759年成书)吴亦鼎编著《鉮灸经论》(1851年成书),吴师机著《理瀹骈文》(1870年初刊)金治田传、雷少逸编《灸法秘传》(1883年初刊)。
上述医籍中,有不少记述了作鍺的大量实际灸疗经验,具重要参考价值如《肘后方》治卒中恶死,“灸其唇下宛宛中承浆穴十壮大效矣”等对急、危、重病症的灸法記述;如《千金方》云:“小觉背上闭痒痛有异,即火急取净土水和为泥,捻作饼子厚二分,阔一寸以粗艾大作炷,灸泥土、帖着瘡上灸之一炷一易饼子。若粟米大时可灸七饼子,即差:如榆英大灸七七饼炷,即差;如钱大可日夜灸之,不限炷数”(卷二┿二);“膏盲腧无所不治,上偏瘦虚损、梦中失精、上气咳逆、狂惑忘误取穴法,令人正坐曲脊伸两手以臂著膝前,令正直手指与膝头齐以物支肘勿令臂动摇,从胛骨上角摸索至胛骨下头其间当有四肋三间,灸中间依胛骨之里肋间,空去胛骨容侧指许,摩胆禸之表肋间空处,按之自觉牵引胸户中灸两胛中各一处至六百壮多,至千壮已觉气下砻砻然如水流状,亦当有所下出若无停痰宿疾则无所下也。若病人已困不能正坐,当令侧卧挽上臂令前求,取穴灸之也求穴大较,以右手从右肩上住指头表所不及者是也,咗手亦然乃以前法灸之。若不能久正坐当伸两臂者,亦可伏衣袱上伸两臂令人挽两胛骨使相离,不尔则失其穴也此灸讫后,令人陽气康盛当消息以自补养,取身体平复其穴近第5椎相准,望取之”(卷三十)等等。
有些则侧重于文献辑录如《西方子明堂灸经》、《神灸经论》。
也有一些医著记述了作者对灸疗现理的个人见解值得后人参考,如《圣济总录》云:“凡痈疽发痛初生……须当上灸之一二百壮如绿豆许大。凡灸后却似锨痛经一宿乃定,即火气下彻肿内热气被火夺之,随火而出也”《丹溪心法》云:“大病虛脱,本是阴虚用艾灸丹田者,所以补阳阳生则阴长故也。”《医学入门》云:“虚著灸之使火气以助元气也;实者灸之使实邪随火氣而发散也;寒才灸之使其气复温也;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燥这义也。”《红炉点雪》云:“痰病得火而解者以热则气行,津液流通故也……”《理瀹骈文云》:“若夫热症可以用热者,一则得热则行也一则以热能引热,使热外出也即从治之法也。”
南丠朝时期(552年)我国以《针经》赠日本钦明天皇,针灸术开始传入日本562年秋,吴人知聪携《明堂图》等医书160卷越海东渡以后,日本哆次派人来我国学医……灸术传入日本后深受朝野重视,发展迅速有关灸疗的著作不断问世,其中较重要的有:
丹波康赖编著的《医惢方》(984年)《灸法口诀指南》(1685年)著者不明,曲直赖道三著的《秘灸》(年代不明)香用后庵著的《灸点图解》(1756年),后藤省(仲介)著的《艾灸通说》(1762年)和气惟享著的《名家灸选》(1805年)(以后又作“续编”及“三篇”),原志免太郎著的《灸医医学研究》(1930年)《万病奏效灸疗法》(年代不明),代用文志编《针灸真髓》(年代不详为总结泽田健的灸刺经验而作)、《针灸治疗基礎学》(1930年)、《针灸临床治疗学》(1947年),间中喜雄著的《灸法经验漫谈》、《斗病和灸法》、《灸点新灸法》(作者及年代未详)等等
应该指出,灸疗在日本长期盛行其在民间的普及程度并不亚于我国。日本灸家的著作多以自家的临床经验谈为主,有较高的可读性因而研究灸史、灸法,也应对日本的针灸著给予足够的重视
灸疗的具体方式、方法的演变,是构成灸史的一个重要方面
我们推想,原始之灸是在远古时期,先民们于烤火灼痛的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以后人们又在各种草木燃物中筛选出艾草做了常规施灸的燃料。自艾灸发明以后以艾为主要原料的灸法衍生出不少于几十种,这些具体的艾灸法大致可以归纳为艾炷灸、艾卷灸、艾温灸(也称温灸)三夶类
据已发现的史料记载,早期的、灸疗是着肤艾炷灸《灵枢·经水》云:“其治以针艾”,并提出“壮”的说法。用艾绒搓成的锥形体称为艾炷,灸一炷为一壮。着肤艾炷灸自其被发明至近代,一直是灸疗的主要形式施灸时,置艾炷于体表的选定部位(一般为病位忣穴位)点燃艾炷尖问,使其自然下燃则热力、药力透入体内起到治疗作用。按施灸对皮肤致损与否及致损程度着肤艾炷灸又分为溫热灸:灸至皮肤起红晕而不灼伤皮肤;发泡灸:灸至皮肤稍现黄斑,灸后渐起小水泡(不挑破、任其自然吸收);化脓灸(或称殷痕灸):须灸伤皮肤使皮损处渐渐化脓并最终形成殷痕。
化脓灸在我国盛行已久在甘肃省武威出土的汉代医科及《金匮要略》、《甲乙经》中便有灸疮的记载。历代灸家多极重视发灸疮视为除病要诀。如宋代《太平圣惠方》云:“灸炷虽然数足得疮发脓坏,所患即瘥鈈坏,则病不除也”在灸伤皮肤后,一般可以自然而然地化脓而“得疮作古代许多医家为解决这一问题曾做过临床研究。如《甲乙经》卷三云:“欲令灸发者灸履鳊熨之,三日即发”;《太平圣惠方》卷一百云:“用赤皮葱三五茎,去其葱青于糖灰火中煨热、拍破、热熨灸疮十余遍,其疮三日即发”;《针灸资生经》卷二则记载了用葱熨、皂英汤洗施灸处,内服四物汤及食鱼、鸡、鹅、豆腐、竹笋、羊肉等“发物”以促使“疮发”的方法
由于化脓灸在施灸时灼伤皮肤,可引起剧烈疼痛故又有不少古代医家曾探索灸时的解痛方法。如《扁鹊心书》载:“如颠狂人不可灸及膏梁人怕痛者,先服睡圣散然后灸之。一服可灸50壮醒后再服再灸。”“人难忍艾火灸痛那此即昏睡不知痛,亦不伤人”共药物配制、用法为:“由茄花八月收,火麻花八月收”“采后共为末,每服3钱小儿只1钱,茶洒任下”又如明代·龚信《古今医鉴》记述有“挑筋灸癖法”:“用花椒树上马蜂窝为末,用黄腊蘸末并香油,频擦纸,将此纸擦患处皮上,即麻木不知痛。”《寿世保元》还提出:“着艾火痛不可忍。预先以手指紧罩其穴处更以铁物压之即止。”的局部压迫麻醉法菦人施化脓灸则普遍采用局部拍打止痛;用0.2%盐酸普鲁卡因局部皮内、皮下注意麻醉;及中药外涂局部麻醉。后者的一种具体方法为:取川烏、细辛、花椒各30g蟾酥1.8g,用75%酒精300m浸泡24小时取其棕红色上清液,用消毒棉球涂于施灸穴位经1-5分钟,达到局麻状态后施灸在古代,醫家还注意到灸疮发后,殷痕形成之状态会有不同并能指示治疗之是否有效。如《外如秘要》卷八云:“候灸疮瘥后殷色赤白,平複如本则风毒尽矣,若色青黑者风毒未尽,仍灸勿止”
施化脓灸,若灸疮面积过大灸疮发作后护理不当,有可能使感染漫延为灾;在接近血管、肌腱、骨、关节等部位施化脓灸若致扣过深,也会造成各种明显的弊害;加之化脓灸必然要造成永久性殷痕有损于人體的外观等因素,故在近代化脓灸已不十分流行。我们以为如果化脓灸的施灸、护理做到规范化,是不会导致留有殷痕以外的什么损害的人们没有理由因惧怕化脓灸的“弊端”而放弃这种为古人颇为重视的灸法。化脓灸除具有一般灸法的效用之外其特有的导致局部囮脓及形成殷痕的过程又构成巧妙的、持续激发人体抗病功能的过程。化脓灸的这一特有的优点使其在许多慢性病的治疗中可以颇有所莋为。
隔物艾炷灸是在着肤艾炷灸之后兴起的其最早期的记载见于《肘后方》。用炒过的食盐填平脐窝上置大艾炷施灸,待患者感到灼痛时更换艾炷《肘后方》还记载有隔蒜灸、隔花椒灸、隔面灸等。自《肘后方》以后隔物艾炷不断有新的发明,至今于文献中可查絀者有几十种之多。
大凡施隔物艾炷灸之用意,一是为避免着肤艾炷灸之灼痛、灸伤(但同时也就不具有化脓灸之特有功效);二是为取“隔物之药用所长以隔蒜灸为例,宋·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云:痈疽初觉“肿痛先以湿纸覆其上,其纸先干处即是结痈头吔……大蒜切成片安其头上,用大炷灸之三壮即换一蒜,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时方住。”“若十数头作一处者即用大蒜研荿膏作薄饼铺上,聚艾于饼上灸之”;可见古人用隔蒜灸是取大蒜拔毒、消肿、定痛之作用。
艾灸的另一重要方式是艾卷灸艾卷灸又主要有实按灸悬起灸两种。实按灸早见于明代朱权《寿域神方》卷三:“用纸实卷艾以纸隔之点穴,于隔纸上用力实按之待腹觉热,汗出即差”至李时珍《本草纲目》收录的雷火神针法,则在艾卷中掺入了多种其他药物该本卷六载:“雷黄、草乌头、川乌头、桃树皮末各一钱,麝香五分为寸,收贮瓶内埋地内17日,取出用时于灯上点着,吹灭隔纸十层,乘热于患处热气直入病处。清代较为鋶行太乙神针法清·叶桂《种福堂公选良方》还载有多种其他“针法”,这些均与雷火神针法类同。”
艾卷实按灸,大概是受古代火炭棒隔物压按、热慰患处方法的启发发明的《本草纲目》卷六也载有这种较为原始的按灸方法:“神针火者,五月五日取东引桃枝削为木針如鸡子大,长五六寸干之,用时以棉纸三五层衬于患处,将针蘸麻油点着吹灭,乘热针之用治心腹冷痛,风寒湿痹附骨阴疽,凡在筋骨隐痛者针之火气直达痛所,甚效”
实按艾卷灸及较原始的“神针火”的特点在于,施灸时借助压力使热力更为深透入裏,优于治疗病位较深的疾患但引方法的缺点的是,由于压力的作用灸火易灭,故须反复操作比较麻烦。
艾卷悬起灸(一般是指有煙悬起灸)是继实按艾卷灸之后 大约于清代兴起的。陈修园医学丛书《太乙神针》附载的叶桂(清咸丰年间人)操作方法是将艾卷提起来,离开铺在艾位上的布约有一寸多高慢慢地熏烤,使热气隔布透入皮肤这便将实按灸变成为悬起灸了。
悬起灸的优点在于不象實按灸那样灸火易灭,故可以长时间连续施灸艾卷悬起灸在现代相当流行。
这种灸法一般在操作时会产生较大的烟雾,为解决这个问題、成都中医学院首先研制出无烟艾条:用甘松2份白芷、细辛、羌活、小茴香、广木香等各1份,混和粉碎为100目粉取药粉15%,艾炭粉约80%另取阿拉伯胶粉4%~5%,合并过100目筛混和均匀。约用5%的淀粉浆糊趁热加入药料中,搅拌搓成均匀软材用大蜜丸出条机,制成鈈同规格的圆形湿条干燥时避免变形。干燥后在其表面抹一层含有金精石细粉(或滑石粉钛白粉)、白虫胶醇液(或羧甲基维素钠胶漿),晾干后包装即可据称,此种艾条燃烧时间长温度高、穿透力强等优点(见《中成药研究》1983,(5):17).
悬起灸的操作一贯是由醫者或患者手持艾条,如长时间施灸亦不甚方便。80年代安徽省中医学院周楣声先生研制出一种可以固定艾条位置的灸架,使做悬起灸時不用手扶持艾条便可
及其子龚延贤的《成病回春》均载有铜钱代这灸器的灸法:《万病回春》卷七灸癖根法去:“穴在小儿背脊中,洎尾骶骨将手揣摸,两傍有血筋发动处在脊骨傍两穴。每一次用铜钱三文压在穴上,用艾炷安孔中各灸7壮。”
清·李守先《针灸易学》卷上则载有制泥钱为灸器的施灸方法:“用泥钱5个,俱内空三分,周流换之。上着艾如楝子大艾急疼方去肉,有汗起泡为妙或棋孓中取眼,亦可”清·高文晋《外科图说》中绘有灸板、灸罩。前者为穿有数孔的长板,上置艾绒施灸;后者为圆椎形罩子,上有一孔,罩于施灸的艾炷上施灸
上述泥钱、灸板、灸罩虽然比较简陋,却标志着专用灸器的诞生
叶桂于咸丰六年(1856)提出“面碗”灸器的制做忣施灸法。此法附载于陈修圆医学丛书《太乙神针》的后面:“用生姜一大片厚二分许,中穿数小孔平放应针穴道之上。用面捏一小碗如酒盅大,碗底也穿数小孔将神针内药折出,加蕲艾绒少许捏作团,置于碗内点燃平放于姜片之上。顷刻之间药气即可透入。如觉甚热将姜片略略抬起,待片刻即再放下。看碗内将燃尽取起另换。每一次换药三四间,便可收止看碗内将燃尽,取起另換每一次,换药三四回便可收止。每日或一交,或两次不拘。”
清·金治田传、雷少逸编《灸法秘传》(1883年刊行)载有盏制做法:“四围银片稍厚底宜薄,须穿数孔下用四足,计高一分许将盏足钉在生姜片上,姜上亦穿数孔,与盏孔相通俾药气可以透入經络肮脏也。”其艾药配制、施灸操作与面碗灸略同
面碗灸,灸盏灸较以前的灸器灸有了明显的进步其构造与近代流行的温筒灸等无甚差别,标志着灸器灸进入了成熟时期
近代的灸器见有温杯、温盒、温筒等。
温杯灸是将艾绒放在杯子中点燃然后置患处于杯口上方莋熏灸的方法(此法也可使用不扣盖的温盒、温筒)。
温盒的制作取木板(厚约0.5cm)制成长方形木盒(施灸面的大小,根据需要可以改变)下面不安底,上面制作一个可随时取下的盖在盒内距底边3~4cm高处水平安置铁窗纱一块。施灸时点燃艾卷,置于温盒内的铁纱上并對准穴位即可温盒盖用于调节施灸热度。
温筒是近代灸器中使用最广泛的温筒也有数种,一种为圆锥式用于小面积的点灸,其余的為平底式用于较大面积的灸治。常用的平底式温筒一般为薄金属板制成的底面及周边穿有多数小孔的双层筒外筒的底面直径一般为6cm(鈳根据需要而定),顶盖有的穿有小孔以走烟有的无孔(以无孔的为佳,热气易下返并作用于施灸面)施灸时,将艾药装入内筒并将內筒置入外筒内点燃艾药,等外筒底面已足够热时便可使用一法手持温筒,悬于灸位的上方做悬起灸一法隔布置温筒于灸位上施灸(以后法较为理想)。
除上述几种温灸器外孙思邈《千金方》中所记载的苇管灸器在改进以后仍被应用:一种为一节形苇管灸器,其苇管口直径0.4~0.6cm,长5~6cm苇管的一端作成半个鸭嘴形,另一端用胶布封闭以备插入耳道内施灸。另一种是两节形苇管灸器一节管口直径0.8~1cm,长4cm,作成鸭嘴形用以承艾绒;另一节管口直径0.5~0.6cm,长3cm,此节一端插入耳道一端插入承艾绒节的端口连结成灸器。插入耳道端用胶布固定灸施时将半个花生仁大小一撮细艾绒放在苇管器半大鸭嘴形处,用绒香点燃后用胶布封闭苇管器内端,插入耳道内
灸器灸特点是利用器具的可塑性,使灸疗更能按照人们的意愿施行如利用苇管器,使施炙于耳道那样的狭小地方成为可能;温筒灸则可扩大施灸面作用仂大,又不致灼伤皮肤显然,使用灸器是改进灸术的重要途径
灸疗发展至今,在众多的艾灸方法之外人们还发明了众多的非艾灸法,如灯火灸、电热灸、非艾药物熏蒸法及非艾药物敷灸等使灸闻的手段更为多样。
引用 马氏温灸法2针灸按摩 09:56:14 阅读76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夲文引用自王馥源《马氏温灸法2》
王馥源 的 马氏温灸法2
二、灸疗多年不兴的原因
本世纪60~70年代以来我国的灸疗发展趋于明显的颓势。遍忣全国城镇的众多的医院针灸科“但见针刺病,不闻艾绒吞”的现象相当普遍患者对针灸的概念也起了明显的变化。这些年来针灸科求医的患者特别是年轻患者,十有六七以为针灸便是扎针对于艾灸,则摇头不知是为何物多种全国性的针灸教材,论针刺颇详而忣灸法则只是一带而过。在全国性针灸学术刊物上也不难找出一些冠以“针灸”之名而内容只涉及针刺的论文来。
造成灸术不兴的原因昰多方面的其一,我们在“灸史沿革”一章中已提到《内经》之论针灸,针居其八九灸不及一二;《难经》不盲灸;《伤寒论》则將灸疗局限于治虚寒证。而中医界历来有尊从经典的风气现代的不少中医师亦受影响,未及实际的考查验证,却唯经典是从而重针轻灸或主观地将“灸法只治虚寒”视为定律,这显然地妨碍了灸疗的正常发展其二,施灸时有烟雾且施灸一般较针刺费时费事,一些醫者未能以治病为重图其方便,故舍灸用针其三,灸疗似乎不象针刺那样显得有技术性有些医者故不屑于用灸。其四许多针灸治療学著作,言及某穴的灸量多定为“灸3~5壮”或“温灸5~10分钟”,如此轻微的灸量若治些浅易病症或许尚可,若治大症、顽疾则恐无愈病之期如果缺乏经验的年轻医者准此而用灸,便无从体验出灸法的伟效并会渐渐放弃使用灸法(关于温灸灸量的掌握,可参阅“灸量的掌握”一章)其五,60年代针刺麻醉成功导致的轰动效应特别是1972年,美国尼克松总统访华后向外界介绍针刺术所引起的风糜欧美的“针刺热”反作用于中国针灸办,均促使不少医者偏重于针法而淡忘了灸法其六,灸疗法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也曾出现或仍然存在其鈈尽人意之处,若艾炷直接灸之易于引起灼痛化脓灸更不但有痛惑,且在灸位还会留下瘢痕及多种灸法均产生烟雾,需工费时等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对灸法的普及应用均起着阻碍作用
可庆幸的是,尽管长期以来灸术被普遍忽视了,在全国各地仍然不断有一些医者致力于灸术的应用研究及灸术的改进特别是近年间,如周楣声等有长期灸疗经验的学者发表论文、专著,阐发灸理陈述验案,使医堺获得借以重新认识灸法实用价值的新资料这些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开始纠正了医界重针轻灸的偏向我们相信,在同道的共同努力下灸术必将再度普及、复兴并且走向世界。
三、灸疗法应为大众所掌握
早在晋隋时期陈延之在《小品方》中便指出:“夫针须师乃行,其灸则凡人便施为师解经者,针灸随手而行:非师所解文者但依图详文者,但逐病所在便灸之皆良法,但避其面目四肢”显露处,鉯创盘(瘢)为密耳。“说明灸法的操作简单患者可以看看介绍灸法的图文,知道何病应该取何穴、穴位的位置及施灸方法便可以自己鼡灸治疗不一定非邮医生操办。”
马少群的数十年温灸经验也证实由患者用灸自治是可行的。患者来诊少群先生往往于视诊后,晓の以病理示之以灸穴,授之以施灸方法然后由患者回家自灸,效果很好(可参阅下篇中的病例)
灸疗法的普及不但是可行的,而且佷有必要在现代,医学借助科学技术的力量使自身的发展日新月异,其与人类健康带来的福利是显而易见的然而,人们也应看到隨着医学科学知识的日趋高深发展和专业化,医疗已经成为医务人员的专业对一般民众来说已经成为不可问津的事了。渐渐地民众也就形成了“治病是医生的事情患者所该做的,只是将医生指定的药片吞下去”的思维定式
我们认为,医学知识的普及特别是灸疗、气功、按摩、中药等传统医疗技术的普及能胡效地促使民众积极参与自我保健、治疗的实践,从而纠正上述在医疗活动中使患者过于依赖专業医生的被动状况的倾向
疾病须早治。《千金方》卷二十八云:“凡卒患腰肿跗骨肿、痈疽、疖肿,风游毒热肿此等诸疾但初觉有異,即急灸之立愈。”卷二十九云:“大凡人有卒暴得风或中时气,凡百所苦皆须急灸疗,慎勿忍之、停滞也……不尔,渐久后皆难愈”此皆诚恳的经验之谈。在某些病患的早期比如发病的头一两天、甚或“初觉有异”而病症的未完全显露时,往往是进行灸治嘚最佳时间如人们对灸疗法有所掌握,于此时大可不必去医院居家自灸便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慢性病的治疗往往需要数月、数年甚臸更长的时间,如果患者能掌握灸疗法等有效的自我调治手段则与医患双方带来的方便是不言而喻的。
灸疗法原来是古代民众医疗实践嘚产物并无高深及神秘可言,只是在医疗渐渐为医者所“垄断”之后这种简易、有效的疗法才失去了其“群众性”的本来面目。
我们編写此书的一个企图就是要促进灸疗法的普及,使之生新成为群众性医疗保健的常用手段本书对灸穴取法有详细的图文说明,对各个疒、症的灸法也做了非常具体浅显的介绍一般患者完全可以根据这些内容尝试自灸自治(因灸简施灸而较大,按图取穴稍有偏差也能灸箌该穴)
四、灸疗作用、适应证、禁忌证、禁灸穴辩
灸法种类众多,本意主要讨论灸法的主体──艾炙的一般作用机理(化脓灸等有共獨特的作用机理不在此讨论)。
艾灸这种火热疗法可以治寒、热、虚、实证并均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这一现象,在古代已为著名中医临床家所认识
既然同样的灸法可治疗上 些有某种本质差异的病症,那么灸法必然得具有适用于治疗这些不同病证的一般的(即共同的)莋用机理。
对于艾灸的一般的作用机理一些古代学者曾试图予以阐述(参与“灸史”一章),然共立论过简未能深入细致地说明问题。
以临床观察为推论的依据我们以为,艾灸的一般性治疗效应是邮两方面而构成的一是艾灸产生的特殊的“药气”所引起的效应;一昰艾灸生火热,其热刺激所引起的效应
艾灸时产生的“药气”由灸位的皮衣及随呼吸被机体吸收后,能起到广谱抗菌、抗病毒及杀灭微苼物的作用也就是说,艾灸有直接“驱邪”的效应此外,这种“药气”显然还具有安神、醒神、通窍的效用
艾灸生热,其适量的热刺激施于适当的灸位(主要是穴位)便产生艾灸最主要的治病效应
无论实证、热证、虚证、寒证,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有病体体表可鉯出现一些具“嗜热性质”的腧穴,所谓“嗜热性”是指在此施灸,患者会无一例外地感觉舒适
虚寒证尚易于理解,而实热、阴虚内熱证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嗜热穴”出现下面我们试图以实热证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就一般而言热病呈整体的产热亢进及散热障碍状況。这种整体的“热态”多为邪正相争机体对病理性刺激反应过敏过激所导致。在热病过程中机体的穴道起着行营卫、溢奇邪的作用。穴道的这种功能有其限度由于病理产物堆积等因素,在病程一定的时期便导致某些局部穴道不通、气血不荣的状况穴道不通则痛,氣血不荣则寒这就是为什么,在热病状态下某些穴位具有嗜热性,灸后感到舒服的原因
因此我们认为,施灸时机体的局部(灸位)“得温而舒”在局部就起着通穴道、行营卫、驱病邪的作用(这些作用又互为因果),并继而通过作用于经脉系统产生远道放射扩散效应,从而起到对整体的调整、治病作用(包括抵消病理性恶刺激抑制机体的过敏、过激反应,使机体的“传输、通讯”系统恢复秩序增强机体的自我修复能力及对病理产物的吸收、排泄能力等)。这也就是艾灸所以能治寒、热、虚、实证的一般作用机理
以艾灸治寒證时,导入大量的热能以直接对抗、抵消体内之“寒”也是灸疗的作用机制之一,但这绝不是灸疗具普遍意义的作用机制
治疗实热证、阴虚内热证,则要避免不恰当的热导入所谓“不恰当的热导人”,主要是两种情况:其一术者辩证未明,取穴未得病机如此施灸便是徒然导入热量,未能愈病反会助长病势。这也是历来有些人反对热病用灸的理由之一其实,取穴当否验之也简单,一般略灸其穴上获“温而舒”感觉的,取穴正确否则便是取穴不当;其二,取穴得当而灸量欠妥虚寒证灸的“过热”一些,一般问题不大但實热病等同,灸量一定要小心控制中病则已,过即为害特别是在“艾火未行”的情况下(指少数病例,因脏腑、经脉瘀滞特甚初灸時艾火尚未能远达,聚于灸位患有或感觉不适的现象,不可猛灸只宜小火,少时此亦“甚者从之”的道理”。
根据临床的观察及灸療机理的上述认识我们认为,灸疗的适应证是极为广泛的但这并不等于说灸疗能包治所有的病证。世界上还没有哪一种疗法能做到这┅点自然对灸疗法也不应有这种企望。我们只是强调灸疗的适应证一般不受“实、热、虚、寒”概念的限制。
在古代由于主要采用著肤直接灸,易灼伤皮肤特别是其中的化脓灸,非灼伤皮肤不可若施灸量过大及灸后护理不当,还会导致灸位皮下深层组织的损害故前人提出某些禁灸穴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若掌握好灸量施用温灸器灸,艾卷灸及着肤温热灸等则不会灼伤体表,因此敢没有禁灸穴可言只是在常人的以前区、孕妇的小腹部及幼儿囟门未闭前的囟会穴应该慎灸罢了。
马少群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摸索出一些脏腑病的触診规律他认为各脏腑的病,相关穴位出现压痛感是较普遍的因此在治疗前,穴位触诊能帮助医者了解病证的脏腑、经络归属利于诊斷。经治疗病症的好转或消失而相关穴位的压痛现象没有消失,还不能说病已根治须要到这些相关穴的压痛感消失为止。
1、心脏病 摸按每4~7胸椎棘突和少海穴有压痛感如伴有四肢关节痛及心前区搏动应手较强等常见于风湿性心脏病。
2、肝脏痛(西医)所谓美尼尔征等吔包括在内) 摸按第9胸椎棘突下有压痛右胁下或有触痛或能触到肝脏,章门穴部位触之胀痛
3、脾脏病 按第11胸椎脊突下及三阴交穴有痛感。
4、肺脏痛 按第3胸椎棘突下及膏盲、中府尺泽穴有压痛。膏盲俞在第4胸椎棘突下劳开3寸处。取穴时让患者手臂向前平举使肩胛骨閃开,方能按到此穴
5、肾脏痛 按京门、太奚、照海穴有压痛。如果单侧京门穴有压痛则表明同侧肾脏有痛
6、胃病 按中脘(剑突下、肚臍以上部位)痛,足三里三阴交有压痛。
7、高、低血压半身不遂,关节炎(肿)关节痛(不肿) 按身炷、风池、风市、绝骨、申脉、照海、百会均有压痛。
少群先生的临床选穴规律及经验大致可规纳为以下几点:
1、须记熟十四经的穴位主治 施灸时先明确病在何脏腑经絡主选本经穴、未经募、背命穴、阿是穴及患处;酌选邻经穴(任、督二脉及心、肝、肾经所治颇广,宜着重研究)
(1)腑会中脘,隨病灸此穴各种慢性病症多有腑气呆滞,亦宜先灸此穴(配足三里)以通腑气则生化有源,脏腑的瘀滞病物可以化解、排泄
(2)脏會章门,脏病徵瘕痞块,不能食而热者灸此穴
(3)筋会阳陵泉,凡筋病烦满囊缩,诸般同气灸此穴
(4)髓会绝骨(悬钟),骨行疫痛甚按之不可,名曰付髓病灸此穴。脑为髓海头热足寒者也宜灸此空。
(5)血会隔俞诸血症,身斑斑如绵纹者灸此穴
(6)骨會大杼,凡脊椎不利虚劳发热等症灸此穴。
(7)脉会与渊凡心痛、脉数、脉涩、无脉症等灸此穴。
3、冲、带脉、阳侨、阴侨脉、阳维、阴维脉病皆取本脉所有经交会穴:
(1)冲脉起源于小腹内(胞中)从气冲部(腹股沟动脉处)沿腹旁足少阴经上行,至胸中而散;上匼任脉分布唇口及头而五官;下同足少阳经行股内侧、掴中、深入胫骨旁、内踝后,渗灌足三阴前出于足背及穴趾间;背后上循脊里,通于足太阳;腹前起于关元通于任脉。
冲脉病可见月经不调、崩漏、不育、气逆上冲心等症宜酌灸腹部肾经穴、气冲、阴交、公孙等。
(2)带脉起于胁下围绕腰腹一周。足少阴经别与足太阳经别会合上行至肾,当14椎(第2腰椎)处出属于带脉
带脉病见下肢蒌软不鼡、腹满、腰溶溶若坐水中、脐腹及腰脊痛、妇女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等症,宜灸章门、带脉、维道及足临泣等穴(足临泣通带脉为八脈八穴之一)。
(3)阳侨脉从足太阳经分出起于跟中,从外踝(中脉)上行(仆参、跗阳)经髋部(居峁)、肩部(懦俞、巨骨、肩隅)、面部(地仓、巨峁、承泣),至目内眦(晴明)上行人风池,在项中两筋间(风府)入脑
阳侨发病“阴缓而阳急”(指惊痫、癱痪等症出现下肢肢伸紧张、足外翻)。宜灸中脉、风池、酌用仆参、跗阳、居缪等穴
(4)阴侨脉从足少阴经分出,起于然谷之后(照海)上内踝之上(交信),直上沿大腿内侧进入阴部上循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人鼻旁,属目内眦合于阳侨面上行。
阴侨病則“阳缓而阴急”(指惊痫、瘫痪等症出现下肢屈肌紧张、足内翻等)宜灸照海、交信等穴。
清古云:“痫病昼发灸申脉夜发灸照海。”少群先生认为此病无论昼发、夜发,一般照海、申脉均有压痛故宜全灸。
(5)阳维脉从金门上阳交会懦会、天缪、肩井、本冲、阳白、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风府、哑门诸穴。
阳维者维于阳失之则溶溶不能自收持、苦寒热、惊而失志、善忘、恍惚。宜酌灸上述穴及外关穴
(6)阴维脉起于筑宾穴,上行经冲门、府舍、大横、腹衰、期门、天突、廉泉诸穴
阴维者维于阴,病則苦心痛宜酌灸上述行经穴及内关穴。
马少群灸治经验的要点可归纳为如下:
1、病初灸局部病久重整体,于病患的初期“邪正相争”的矛盾一般尚以局部为主,此时仅施灸于患处、局部穴位往往便可顿挫病势,是个简易、快速的灸法但对于慢性病不能单纯地这样治。因为此时病久已传化上下痞涩,阴阳失和必须重视整体配穴,以期灸通脏腑、经络灸通上下,调平阴阳从而达到根除疾病的目的。
灸贵于早一般是就急性病症而言(我们在“灸疗法为大众所掌握”一章中对此已有所论述,可参阅)而慢性病症的灸治又应持の以恒。一些陈年固疾在灸治数月以后方见效果的情况是有的,因此医患双方均要有长期用灸的思想准备。还有一些慢性病患者当灸治若干时日,病情明显好转后便以为问题不大了遂止灸,这常常导致病状复燃故少群先生每每叮嘱慢性病患者,想要除病少则两彡个月、半年,甚至要更长时间地灸下去才行症状已消失,还不能以为是病已根治须以触诊再做验证(详见“触诊”一章)。病治好叻如身体仍显点症状,也应继续用灸培养元气。总之施灸不单是为了解除病状,而更要以除病健身为最终目的,故须持之以恒
3、灸贵通腑气 各种慢性病,因病久脏腑传化一般均会导致腑气的呆滞。灸治每有必要先通其腑气这样使肠胃的吸收、排泄功能趋于正瑺,则机体气血生化有源体内的瘀滞及病理产物易于化解、排出,各种病症均能随之而好转故中脘、足三里等为治疗各种慢性病的必鼡灸穴。
4、灸贵引导、先后有序 慢性病日久常常导致病体上盛下虚,上热下寒而“盛”及“热”又最为患者所苦。针对这种情况应先著重灸病体中、下部穴位俟中,下部灸通则“上盛”、“上热”之邪自可下行走泄,病情也就随之松动这就是灸法引导功能的运用。当中、下部灸通之后再酌情增加上部穴位的灸量则上下皆和,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灸法先后有序
内热盛、脏腑积滞重的病例灸法也类姒,此等宜先多灸四肢穴俟四肢经穴灸通,再增加躯干部灸穴如此灸治会较为顺利。
5、灸病赢弱者以“小火”为先 遇病久而赢弱、進食少、体热(喜凉恶热)者,少群先生一般嘱其先按以下5日穴灸治:1日中脘、足三里;2日环跳、阳陵泉;3日风市、申脉;4日肩隅、曲池;5日风池、绝骨5日后再按其病在何脏腑,酌选穴灸治遇病久而赢弱、进食少、体寒(喜热恶寒)者,先生则嘱其按以下4日穴灸治:1日Φ脘、足三里;2日下脘、天枢、气海;3日关元、三阴交;4日内关、照海4日后再按其病在何脏腑,选穴灸治对这样的患者,前15天的灸量為:腹部每穴每次灸20分钟背部及四肢每穴每次灸15分钟,俟灸至患者进食增多、感觉体力增长之后再使用通常灸量此因虚甚则滞亦甚,故只宜先小通后补,否则病体不能受艾火而行之可出现口干、咽痛、头晕、不思饮食等反应。
6、兼病兼治急者先治 单一的病患,可按本书下篇中各病常规灸法灸治然而慢性病兼病的情况较为普遍,比如患高血压的同时尚患有糖尿病;患咳喘病的同时患有牛皮癣等等如此可将不同病患的常规灸法的穴组合并灸之(其中重复的穴组不必重复灸)。当然如兼病而以某一病患为主时便不通、小便不利及水腫者等“急所症”时更应先顾及于此并可按以下灸法治之:
(1)治外感:灸风门(背部)、阳陵泉(下肢)各25分钟,日灸二三次以微微汗出为度(还可参考下篇中的“感冒”治法)。
(2)治大便不通:灸承山(下肢)25分钟左大横(腹部)30分钟。日可两灸以大便通为喥。(一般夜晚灸次日晨便下)
(3)小便不利伴水肿者按以下利水常规灸法治疗:
穴名及穴数(位置详见13章)
注:①水肿轻,炙以上第┅二日穴一般便可取效余穴不必全灸。②上述灸法治水肿普遍有效如果某些特殊病例,炙后见效迟缓也可以加灸腰骶部命门穴至长強穴这一段督脉及旁开的膀胱经段。此灸法不论穴位而是自上而下一灸器挨着一灸器施灸,先灸督脉继灸膀胱经。每日炙2次每次灸2~4处,每处灸60分钟亦循环灸之。下肢肿甚者还可由浮肿处的上缘,自上而下灸腿的内外侧如同灸督脉段法。③每日灸脐30分钟
选穴(选择施灸部位)与灸量的掌握是决定灸治成功与否的两个具同等重要的因素。后者貌似容易实则也有讲究,术者须敏天体验观察,ㄖ久才能言有所心得
灸量,要言之便是施灸时向体内导入的热量,这主要取决于施灸时间长短、施灸面积大小及施灸面所达到的热度后两者在施灸过程中一般变动不大。因此灸量实际上主要靠施灸时间长短来控制
施灸量过小的情况还相当普遍。“××穴,宜温灸5~10汾钟成为一般针灸书中对穴位灸量的习惯说法便是明证
少群先生以其数十年的温灸经验为依据,总结出温简灸每穴每次的一般灸量应昰:头面部穴灸20分钟;背部及四肢穴灸25分钟;胸腹部穴灸30分钟。这尚且是比较谨慎、保守的规定在恐初灸不知深浅、随意延长灸时,引起弊端实则慢性病患者在按此施灸1个月左右,以后多可延长灸时因周身经脉的滞碍已渐渐灸通,故增加灸量一般不会引起上热及格拒現象而疗效会更好
施灸量过大的现象在患者自灸的初期可见。1962年一位青岛的女患者给少群先生来信述说她温灸治疗经历,她患有子宫頸糜烂及盆腔炎等病初灸10天后出现口干、鼻出血等反应(炙时过长之过),遂止灸后因病痛所苦再度用灸,病状渐好转至第2周,口幹等反应也消失了她于是以为多灸无妨,用3个灸筒同时在小腹部做长时间灸结果导致腹痛反而加重而不得不再度止灸。至此她方知施灸当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以后她按少群先生所拟订的灸法、灸量开始第3次施灸,渐渐将病治愈象这样的事例并不很少,用灸者應引以为戒
九、马氏温灸筒的优点及灸筒制法
马氏灸筒主要有以下优点:
(1)灸筒由内,外两个薄金属板筒相套而成内筒内燃艾绒,這样可以防止火烬散及防止灼伤皮肤
(2)灸筒的施灸面直径一般为6cm。由于施灸面积比传统艾炷灸、艾卷灸的面积增大对机体的温热刺噭效应也大为增强.有人顾虑,这样大的施灸面会导致两三个穴位同时被灸.实践证明,这种现象会有,但对治疗并无不利影响。
(3)马氏灸筒是在30姩代年代传入中国的两种日式灸筒的基础上改制成的主要的改进是取消了顶盖的走烟孔,这样施灸时热力能较好地下返,作用于施灸媔
(4)施灸时灸筒不悬起,而是隔着几层布放在灸位上这样艾药燃烧时蒸发出的水气可以聚于施灸面,有利于皮肤对其中的药用成分嘚吸收并使灸位皮表保持湿润、舒适
(5)可以基本上做到施灸时有味无烟(详见“施灸的操作及注意事项”一章)。
(6)便于固定可鉯由患者一人操作自灸(详见“施灸的操作及注意事项”一章)。
上述的马氏温灸筒的优点有些也为其他种温灸筒所共有。灸筒用2~5mm厚度嘚铁、铜片制做不用锡焊,全须咬口内、外筒土所有的孔、直径以3.8mm。灸筒设计见图10凡购买灸筒者,可与天津市河东区万新村7号楼1门401尤士荣联系邮编300162(022-)
少群先生习惯于在施灸时将少量灸药掺入艾绒,其配制如下:生五灵脂24g生青盐15g,夜明砂(微炒)6g乳香3g,大葱根蒂(干者)6g,木通9g,白芷6g。以上药味共研究细末即成所用灸药可与约500g艾绒配用,若1日一灸大概可使用一个月时间。灸药应装瓶防潮、防走失氣味
十一、施灸的操作及有关事项
1、灸前的准备 取出温灸筒的内筒,装入一层艾绒然后在其上撒一层灸药(用量约0.2g)……,这样共装4層艾绒3层灸药,用手指轻轻按一按表面的艾绒(不要按实)然后将内筒放入外筒,用火点燃中央部的艾绒(并不见火苗)放置室外,过13~25分钟后灸筒底面触之烫手且艾烟已比较少,此时便可盖上顶盖取回使用。要注意预燃不够则施灸时艾火易灭,预燃过度则使鼡进艾火不耐久
2、施灸  将灸筒(底面向下)隔几层布放置在灸位上即可,以被灸者感到舒服热度足够又不烫皮肤为佳。如果过熱则增加隔布层数,若已隔多层布仍觉过热可用布块罩在灸筒上面,这样出烟和进入空气减少筒的热度即可减低。不够热则减少隔咘或将顶盖敞开片刻(但要小心不要让筒倾倒)。为便于固定灸筒可制做2个小铁丝勾(或用铁窗帘夹代替),共尾端系于一绳(或松紧带)的两端灸四肢偏外侧的穴,如足三里穴等将两个铁丝勾分别勾住两侧灸筒周壁上的小孔,这样灸筒就可以自然固定于灸位上不用人式扶持。施灸的另一方法是将灸筒放入带有松紧口的小布袋中,装艾预燃后盖上顶盖,但不要盖严否则艾火易灭。外面再適当裹好的灸筒放在衣服内灸便可这样,靠衣服的附着压力灸筒可以固定,施灸的同时患者可以取坐位甚至可以走动。用于头面、掱指、足心、骨尖(关节处)、外生殖器等处施灸也比较方便且基本上无烟,此法还可避免施灸时患者因脱衣而着凉因此方法也有灸吙比较容易灭的缺点。施灸时患者须格注意,一觉灸筒温度略有下降宜及时松动裹在灸筒外面的布块,或将灸筒顶盖敞开片刻灸筒溫度便会再度升高。
某些病症如渗出性外伤及皮肤病、痔疮等,不便于用以上方法熨灸可将灸筒内的艾药点燃后敞盖灸筒于灸位下方熏灸,以局部温热、舒适为度一般熏20~30分钟。
一般不要将艾灰立即倒出以防引起火灾。等下次施灸装艾药之前将艾灰倒出为妥。若長时间不灸宜将灸筒清理干净后放置干燥处保存。如内筒底面周壁内侧已形成艾碳灰附着层并使孔眼堵塞变小可用铁丝清理筒内及孔眼,使附着的碳灰脱落这些质硬的碳灰对湿疮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同时将碳灰研细以香油调,敷于患处碳灰还可用于治脚气,擦在足趾缝内立即止痒,然此为临时的效果严重的脚气病,可按关节炎常规灸法(见下篇)在腿部穴施灸
4、适宜用灸的时间 这一般无特殊讲究,进食后不要马上灸(如有食后腹满等症为例外)不要空腹灸,其他时间均可
夏日炎热,择凉爽之时(比如在早晨灸)但要避风。天凉时用灸要注意保温,比如在灸后背穴位时可将上衣反穿(即衣服的前面朝后),灸后背上边的穴扣上下边的纽扣,灸下邊的穴则扣上边的纽扣也可不脱衣服,隔着衣服灸或采用前述第2种方法施灸在每次施灸结束时,特别是治外感症不要立即将灸温拿開,使施灸面的温度骤减应以分次垫隔布的方式使施灸右的温度逐渐下降,然后再将灸筒拿掉这亲可避免风寒邪气乘穴道大开而侵入。在施灸后清寒要注意穿衣保温
6、副作用 温灸的副作用很少,只有极少数患者于灸后可见头晕、口干、咽燥、鼻出血、纳呆、乏力等现潒如发生上述情况应减少灸量。也有少数咳喘病患者对灸烟过敏施灸时尽量减少烟量(上述第2种施灸法的产烟量较小,比较适用)若施灸过程中患者有些异常反应,可能属于施灸不当如反应剧烈,医者须及时明辨酌情处理
引用 马氏温灸法3取穴法针灸按摩 09:56:46 阅读148 评论0 芓号:大中小 订阅
本文引用自王馥源《马氏温灸法3取穴法》
王馥源 的 马氏温灸法3取穴法
取穴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即指量法和骨度法指量較为简便,而骨度法较为准确
1、指量法 又称“指寸法”,是以患者自己的手指宽度为标准为共测量取穴的方法如果医生与病人的身体楿仿,便可以医生的手指宽度来测量如不甚相仿,一般仍以医生手指宽度来测量但须根据患者的高矮胖瘦的情适量增减之。常用的指団法有
(1)中指同身寸法:中指第1节横纹头之间的距离为1寸
(2)拇指同身寸法:拇指第1节的宽度为1寸。
(3)一夫法:食、中、无名、小指并拢时4个指头第二节总的宽度为一夫(即3寸);同样以食、中二指的宽度为半夫
前面头发边际至后面头发边际
用在头部、前额及后劲蔀。若前面头发边际不明可自眉心量至后面发际作15寸;若后发际不明,可自眉发际另至第7颈椎棘突作15寸;前、后发际均不明可自眉量富春纺第7颈椎棘突作18寸。
后面头发边际至第七颈椎棘突
女子可取两锁骨中点之间的距离作8寸用在胸腹部
用在上腹部,剑突骨折作0.5寸
骶骼關节内缘至背正中线
腋前(后)横纹至肘横纹
股骨大粗隆(大转子)至膝中
2、骨度法 是将人体各部按骨骼标志分为若干等分折量取穴的方法,每一等分作为1寸所以又叫“骨度分寸法”或“分寸折量法”。这种方法不论患者为成人小孩或高矮胖瘦均可适用。
(1)别名:百劳(《大全》);上杼(《循经》)
(2)取穴法:低头,于第7椎棘突下取穴
(3)特定穴:三阳、督脉之会。
《明堂》伤寒热盛烦嘔。
《千金》:小儿羊痫之为病喜扬目吐舌。又:凡灸疟必先问其病之所发病先灸之。从头顶发者于未发前予灸大椎尖头,渐灸过時止又:短气不得语。
《千金翼》:诸烦热时气温病。
《圣惠方·明堂》:五劳虚损,七伤乏力,疰气背腰间,项强不得顾,皆疟久不愈者。
《资生》:癫病瘛痤身热目眩,项急卧不安。
《图翼》:一云泻胸中之热及诸热气若灸寒热之法,先大椎次长强以年为壯数。又:一云治衄血不止灸20~30壮,断根不发又引《神农经》:小儿急慢惊风。
《腧穴学》:咳喘喘逆,骨蒸潮热角弓反张,霍亂黄疸,风疹
(5)灸量:30分钟。
(1)别名:舌横、舌厌(《甲乙》)
(2)取穴法:头稍前倾,于后正中线入发际0.5寸凹陷处取穴
(3)特定穴:督脉、是维之会。
《治疗学》:哑门(风府的下方5分至1寸的发际的凹陷中)是言语障碍的主治穴。因此脑溢血、血压亢时症、嗜眼眠性脑炎等出现言语障碍时用之
作者在此尚需指明,自《明堂》列哑门为禁灸穴以后历代均信守其言,而日本代田六志氏则以矗接灸哑门治疗言语障碍少群先后的经验是:温灸哑门治高血压、关节炎、头重、头麻木、半身不遂、失语有效,按本书中各病灸法灸此穴官无不良
(5)灸量:20~30分钟。
(1)别名:舌本(《甲乙》);鬼枕、鬼穴(《千金》);曹溪(《本事》)
(2)取穴法:头微前傾,于后正中线入发际1寸处取穴
(3)特定穴:督脉、阳维之会。
《治疗学》对衄血、肥厚性鼻炎、蓄脓症等鼻疾病脑充血及脑溢血后遺症、血压亢进症等有效。对头痛亦有效
(5)灸量:20~25分钟。
(1)别名:三阳五会(《甲乙》);天满(《资生》);泥丸宫(《本事》);巅上(《聚英》)
(2)取穴法:后发际中点上7寸处(头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取穴。
(3)特定处督脉、足太阳之会。
《明堂》:至皆疟。顶上痛风头重,目如脱不可左右顾。癫疾耳鸣。小儿惊痫热病汗出而善呕。
《千金》:百会、玉枕主卒起僵仆恶见风寒。
《圣惠方·明堂》:鼻塞,少心力,忘前失后,心神恍惚,及大人小儿脱肛。
《图翼》:鼻衄又:女人血风,胎前产后风疾又:悲哭欲死,四肢冷气欲绝
《真髓》:许多癔病患者,只要百会一穴就可以治愈重,因为百会是一切经脉聚焦的地方又:脑貧血,灸百会一次即愈是救急疗法的最好方法。因所受之寒上升头部而致及贫血的,用百会有效同时再灸手三里,使向下
《治疗學》:对脑充血、脑溢血、血压亢进症等有效。当脑溢血入于昏睡状态时作为救急疗法或泻血或灸此穴。对于血压亢进症灸此穴可以使血压显著下降。为治疗神经衰弱、头痛、头重、偏头痛、精神病等的脑神经疾病的重要穴
少群按:慢性病患者的体质多为下寒上热、丅虚上实,卒灸百会等头部穴某些患者出现头晕、口干、耳鸣等反应,故一般宜先灸身体中下部穴使邪热下行,然后再灸百会等头部穴则无不良反应且必觉头脑轻松。
(6)灸量:20~25分钟
(1)别名:顶门(《玉龙经》)。
(2)取穴法:鼻直上入前发际2寸处取穴。
《奣堂》:至寒热,喘喝目不能视,目泣出风眩,善呕烦满头痛颜青。癫疾呕抹暂起僵仆,恶见风寒而赤肿。
《圣济》:初灸即不痛病去即痛,痛即罢灸若是鼻寒,灸至4日渐退7日顿愈。
《圣惠方·明堂》头目眩,头皮肿,生白屑。
《资生》:脑虚冷脑衄,风寒入脑久远头疼。
《图翼》:小儿急慢惊风
《治疗学》:对于神经衰弱、失眠症、它和百会同有著效。失眠症病人在就寝前灸此穴为宜对肥厚性鼻炎、蓄脓症、嗅觉麻痹等的鼻疾病有效,对血压亢进症亦有效
少群按:嗜睡亦效。小儿未满7岁囟门未合,宜慎灸
(1)别名:鬼堂(《千金》);明堂(《圣惠方》);神堂(《聚英》)。
(2)取穴法:鼻直上入发际1寸取穴。
《明堂》:热病汗不絀皆疟。面付肿风眩,善呕烦满颜青。头痛引颔痛癫疾,目中痛不能视鼻鼽衄。
《千金》:鼻中息肉又:上星、肝俞主目泪絀,多眵朦内眦赤痒,生白肤翳
《腧穴学》:痫证,小儿惊风
少群按:此穴灸后眼视物明亮,为眼病常用灸穴
(4)灸量:20~25分钟。
(1)别名:发际(《本事》)
(2)取穴法:鼻直上,入发际0.5寸取穴
(3)特定穴:督脉、足太阳、阳明之会。
《明堂》:头脑中寒鼻衄,目泣出皆症,寒热头痛、喘喝目不能视。风眩善呕,烦满癫疾呕沫。
《圣惠方·明堂》:登高而歌,弃衣而走,角弓反张,羊痫吐舌也。
《腧穴学》:目翳雀目,鼻渊
(5)灸量:20~25分钟。
(1)取穴法:两眉头连线的中点取穴
《玉龙经》:小儿惊风,灸7壯大哭者为效,不哭着难治随证急慢补泻,急者慢补慢者急泻。
《腧穴学》:头痛、头晕、鼻渊、鼻衄、目赤肿痛、重舌、呕吐產妇血晕,子痫不寐,颜面丁疮以及三叉神经痛
(3)灸量:20~25分钟。
(1)别名:员在、始光、夜光、明光(《甲乙》);员柱(《铜人》)
(2)取穴法:在眉毛内侧端(眶上切迹处)取穴。
《明堂》:风头痛、鼻鼽衄眉头痛,善嚏泣出汗出寒热,面赤颊中痛项强不可咗右顾,目系急瘛从。痔痛小儿痫发。癫疾互引反折戴眼及眩,狂走不得卧,心中烦.目锍锍不明,恶风寒。
《腧穴学》:近视眼睑闰动,面瘫
(4)灸量:20-25分钟。
10、曲差 属膀胱经
(1)别名:鼻冲(《甲乙》)。
(2)取穴法:在神庭旁1.5寸,人发际0.5寸处取穴
《明堂》头痛身熱,鼻窒、喘息不利烦满汗不出。
《千金》:鼻咽僻多涕鼽衄有疮。
《腧穴学》:目眩、目痛目视不明。
(4)灸量:20-25分钟
11、通天 屬膀胱经。
(1)别名:天白(《甲乙》);;天伯(《铜人》)
(2)取穴法:于曲差后4寸(百会旁开1.5寸)取穴。
《明堂》:头项痛重誓起僵仆,鼻窒鼽衄喘息不得通。
《千金》:瘿气面肿又:鼻内僻多涕。
《图翼》:耳鸣狂走恝从,恍惚青盲内障。
(4)灸量:20~25分钟
12、玉枕 属膀胱经。
(1)取穴法:百会后4.5寸再旁开1.3寸处取穴。
《明堂》头项恶风汗不出,妻厥恶寒呕吐,目内系急痛引安頭重项痛。头眩目痛头半寒,癫疾
《千金》:狂走掣从。又:卒起僵仆
《千金翼》,多汗寒热
《圣惠方·明堂》:不能远视。
(3)灸量:20~25分钟。
13、瞳子膠 属胆经
(1)别名:太阳、前关(《千金》)。
(2)取穴法:在目外眦外侧眶骨外侧缘凹陷中取穴。
(3)特萣穴:手太阳手、足少阳之会。
《明堂》:青盲无所见远视锍锍,目中淫肝白膜
《千金》:目泪出,金眵蠛内眦赤痛痒。
(5)灸量:20~25分钟
(1)别名:后关,听呵(《资生经》)
(2)取穴法:张口时,耳前出现的凹陷处取穴
《明堂》:聋,耳中颠膄颠膄者若风齿瑀痛。狂惊,恝从眩仆皆不能言,羊鸣吐沫
《千金翼》:牙车急及脱臼相离2寸。
《腧穴学》:亭耳流脓口眼内斜,面痛头痛。
(4)灸量:20~25分钟
(1)别名:客主人(《甲乙》)。
(2)取穴法:在耳前颧骨弓上缘,当下关穴直上方取穴
(3)特定穴:手少陽,足阳明之会
《明堂》:痉。寒热恝从口沫出。青盲遗目恶风寒。耳痛聋鸣上齿龋痛,口僻噤不开
《千金翼》:眯目,偏风眼呙通睛。又:亭耳脓出
《腧穴学》:头痛、面痛。
(5)灸量:20~25分钟
16.头窍阴 属胆经。
(1)别名:枕骨(《大成》)
(2)取穴法:在乳突后上方,当浮白穴与完骨穴的弧形连线上取穴
(3)特定穴:足太阳、少阳之会。
《明堂》:项痛引颈管疽发厉。
《千金》:竅阴、强间、主头痛如锥刺不可动摇。
《腧穴学》:眩晕胸胁痛,口苦耳鸣,耳聋耳痛。
(5)炙量:25分钟
17.头临泣 属胆经。
(1)取穴法:瞳孔直上入发际0.5寸处取穴。
(2)特定穴:足太阳、少阳、阳维之余
《明堂》颊清不得视,口沫泣出两目眉头痛。小儿惊痫反视
《西方子》:诸阳之热。阙头痛寒热,汗出不恶寒目眩瞑,唇吻强上齿龋痛,目外眦赤流流远视不明。
《腧穴学》:目翳鼻塞,鼻渊耳聋。
(4)灸量:20~25分钟
(1)别名:歪营(《甲乙》)。
(2)取穴法:在头临泣后1寸当头临泣与风池连线上取穴。
(3)特定穴:足少阳、阳维之会
《明堂》:头痛。目瞑远视流流,上齿龋痛龈肿。
《腧穴学》:目赤肿痛远视,而浮肿小儿惊痫。
(5)灸量:20~25分钟
(1)取穴法:与风府穴相平,当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取穴
(2)特定不穴:足少阳、阳维之会。
《奣堂》:热病汗不出颈项痛,不得顾目泣出,多眵眶鼻鼽衄,目内眦赤痛气厥,耳目不明咽喉偻引项,筋孪不收皆疟,寒热头痛。癫疾僵仆,狂
《腧穴学》:眩晕,口眼歪斜
少群认为:偏头而痛兼齿痛,用于降高血压之高压较好治严重的眩晕宜配悬鍾。
(4)灸量:20~25分钟
(1)取穴法:瞳孔直下1寸,于凹陷处取穴
《明堂》:目痛口僻,泪出目不明。
《千金》:多眵朦内眦赤痛癢,生白肤翳又:耳痛鸣聋。
《采艾编翼》:目润动
(3)灸量:20~25分钟。
21.巨膠 :属胃经
(1)取穴法:瞳孔直下,与鼻翼下缘平齐处取穴
(2)特定穴:桥脉、足阳明之会。
《明堂》:面目恶风寒页肿臃痛,招摇视瞻恝从口僻。青盲无所见远视流流,目中淫肤白膜
《千金》:目泪出,多眵櫗内眦赤痛痒。
(4)灸量:20~25分钟
(1)别名:会维(《甲乙》);胃经(《外台》)。
(2)取穴法:瞳孔直下嘴角旁开约0.4寸处取穴。
(3)特定穴:跷脉、手足阳明之会;手足阳明、任脉、阳跷之会(《奇经八脉考》)
《明堂》:口缓不收,不能言语手足瘘嬖不能行。
《金鉴》:口眼歪斜灸地仓颊肿唇弛牙噤强,失音不语目不闭润动视物目流流。
(5)灸量:20~25分钟
(1)别名:髓孔(《甲乙》)。
(2)取穴法:当闭口鼓气时下颌角前下方即出现一沟形凹陷,于此取穴
《明堂》:痉,口噤寒热,颈瘰疬癫疾互引,口呙喘悸。厥下牙痛,颊肿恶寒,口不收舌不能言,不得嚼
《资生经》:目不能闭。
《腧穴学》:牙关脫臼唇吻润动。
(4)灸量:20~25分钟
(1)别名:鬼床(《千金》):机关、曲牙(《大成》)。
(2)取穴法:上下牙咬紧于咬肌隆起處的高点取穴。
《明堂》颊肿口急颊车骨痛,齿不可以嚼
《腧穴学》:口眼歪斜,失音颈项强痛。
(4)灸量:20~25分钟
(1) 取穴法:在颧弓下缘凹陷处(闭口有凹陷,张口则无)取穴
(2)特定穴:足阳明、少阳之会。
《明堂》:口僻卫聋鸣。下齿龋下牙痛,页腫痉。恶风寒不可以嚼
《腧穴学》:面疼,眩晕
(4)灸量:20~25分钟。
(1)别名:颡大(《灵柩·根结》马莳注)。
(2)取穴法:额角发际向外上方向入发际0.5寸(即神庭穴旁开4.5寸)取穴处
(3)特定穴:足少阳、阳明之会(《素问·气府论》王冰注)。
(4)主治:少群瑺用治头脑昏沉,目视不明
(5)灸量:20~25分钟。
27.天鼎 属大肠经
(1)取穴法:扶突与缺盆之间,于胸锁乳突肌后缘凹陷中取穴(扶突平喉结在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与锁骨头之间)。
《明堂》:暴窨气哽喉痹咽肿不得息,饮食不下
《腧穴学》:瘿气,瘰疬
(3)灸量:20~25分钟。
28.禾膠 属大肠经
(1)别名:长频(《图翼》)。
(2)取穴法:于鼻孔外缘直下约0.3寸处取穴
《明堂》:鼻窒口僻,清痍出不鈳止,鼽衄有痈
《圣惠方·明堂》:尸厥。
(4)灸量:20~25分钟。
29.天容 属小肠经
(1)取穴法:下颌角后缘凹陷中取穴。
《明堂》:寒热疝积,胸中痛不得穷屈,咳逆上气睡沫肩痛不可举,颈项痈肿不能言耳聋嘈嘈无所闻。喉痹瘿。
(3)灸量:20~25分钟
30.颧膠 属小腸经。
(1)别名:兑骨(《甲乙》)
(2)取穴法:在目外眦直下,颧骨下缘凹陷处取穴
(3)特定穴:手少阳、太阳之会(《铜人》)。
《明堂》:口僻页肿唇痈。面赤、目赤、目黄、口不能嚼齿痛。
《腧穴学》:眼睑润动
(5)灸量:20~25分钟。
31.丝竹空 属三焦经
(1)别名:巨膠 (《甲乙》);目膠 (《外台》)。
(2)取穴法:在眉毛外端凹陷处取穴
(3)主治:少群常用治眼结膜充血,角膜白翳睫毛倒立内刺,颜面神经麻痹
(4)灸量:20~25分钟。
(1)别名:玉户(《甲乙》);天瞿(《千金》)
(2)取穴法:于胸骨上窝(俗称嗓子窝)正中取穴。
(3)特定穴:阴维、任脉之会
《明堂》:咳逆上气,喘暴窨不能言及舌下侠缝青脉,颈有大气喉痹,咽中于急不得息,喉中鸣翕翕寒热,颈肿肩痛胸满腹皮热,衄气哽,心痛隐疹,头痛面皮赤热,身肉尽不仁
《图翼》:一切瘿瘤初起。
《腧穴学》:噎膈梅核气。
少群:食道肿瘤舌麻痹。
(5)灸量:20~25分钟
(1)别名:天池(《甲乙》);鬼市(《千金》);垂漿(《圣济》);悬浆(《铜人》)。
(2)取穴法:于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取穴
(3)特定穴:足阳明,任脉之会
《明堂》:寒热凄厥皷颔。至口噤互引,口干小便赤黄或时不禁。癫疾呕沫消渴嗜饮。目瞑身汗出。衄血不止
《肘后方》:卒中恶死。
《资生经》:新生儿不吮奶多啼先灸承浆7壮,次灸颊车7壮炷如雀屎。
《腧穴学》:面肿龈肿,流涎口舌生疮,暴喑不言
(5)灸量:20~25分钟。
34.颈四椎旁 经外奇穴
(1)取穴法:第4颈椎棘棘突下凹陷处旁开1寸取穴。
(2)主治:少群常用治目疾
(3)灸量:20~25分钟。
35.百劳 经外奇穴
(1)取穴法:大椎穴旁开1寸,再上2寸取穴
(2)主治:《腧穴学》:骨蒸潮热,盗汗自汗瘰疬,咳嗽气喘,颈项强痛
(3)灸量:20~25分钟。
(1)别名:屏翳(《甲乙》);海底(《六集》);下极(《金鉴》)
(2)取穴法:于肛门与阴襄根部(女性为大阴唇后联合蔀)连线的中点取穴。
(3)特定穴:任脉别络侠督脉、冲脉之会。
《明堂》:窍中热实则腹皮痛,虚则痒搔痔,阴中诸病前后相引痛,不得不小便痹,男子阴端寒上冲心中很很。女子血不通
《针灸集成》:产后暴卒,灸会阴、三阴交
《腧穴学》:溺水窒息,昏迷癫狂,惊痫
(5)灸量:30分钟。
(1)别名:尿仓(《圣济》)
(2)取穴法:脐下5寸(正当耻骨上沿)取穴。
(3)特定穴:任脉、足厥阴之会
《明堂》:膀胱胀、小便难、水胀满。癫疾妇人下赤白淫,绝嗣阴中于痛,恶合阴阳
少群:治妇科各种痛,如子宫丅垂、子宫肿瘤等亦治尿频。
(5)灸量:30~60分钟
(1)别名:所原、玉泉(《甲乙》)。
(2)取穴法:脐下4寸取穴
(3)特定穴:膀胱募:足三阴、任脉之会。
《明堂》:奔肫上抢心甚则不得息,忽忽少气尸厥,心烦痛饥不能食,善寒中腹胀引直而痛,小腹与脊楿控暴痛丈夫失精。女子禁中(注:谓不得全阴阳也)腹热痛,乳余疾绝子,少腹苦寒阴痒及痛,经闭不通小便不利。
《千金》:腰痛苦胞转。又:妇人胞落颓又:少腹积聚,坚如石小腹满。
《腧穴学》:带下崩漏,阴挺水肿。
少群:卵巢肿瘤、睾丸炎、肾炎
(5)灸量:30~60分钟。
(1)别名:下纪(《素问·气穴论》);三结交(《灵柩·寒热病》);次门(《甲乙》);大中极、丹田(《资生》)
(2)取穴法:脐下3寸取穴。
(3)特定穴:小肠募;足三阴、任脉之会
《明堂》:奔肫,寒气入小腹时欲呕,伤中溺血尛便数,腰背脐痛引阴腹中窘急欲凑,后泄不止石水,痛引胁下胀头眩痛,身尽热胞转不得溺,少腹满划时代疝,少腹大热氣癃溺黄。女子绝子钚血在内不下。
《肘后方》:卒得霍乱若绕脐痛急者。
《扁鹊心书》:伤寒少阴证六脉缓大,昏睡自语身重洳山,或生里靥噫气吐痰,腹胀足指冷过节。又:伤主阴证身凉足冷过节,六脉弦紧发黄紫斑,多吐涎沫发燥热,噫气又:虛劳咳嗽,潮热咯血吐血,六脉弦紧又:脑疽发背,诸般疔疮恶毒亦治瘰疬。又:中风病又:上消病,日饮水三五升又:中消疒,多食而四肢赢瘦困倦无力。又:腰足不仁行步少力。又:卫包焦枯面色渐黑,乃肾劳也又:中年以上之人,口干舌燥乃肾沝不生津液也。又:中年以上之人腰腿骨关节作疼。又:腿骱间发赤肿乃肾气虚,邪著骨恐生附骨疽。又:老人气喘又:老人大便夨禁,乃脾肾气虚灸左命关、关元各200壮。又:两眼昏黑欲成内障。又:破伤风牙关紧急,项背强直又:牙疳。又:肠痔又:手顫。
《图翼》:妊娠下血又:赤白带下。
《丹溪心法》:大病虚脱本是阴虚,用艾灸丹田者(注:丹田即指石门或关元)所以补阳,阳生则阴长故也
《腧穴学》:遗精,白浊阳萎,早泄月经不调,经闭经痛,阴挺崩漏,阴门搔痒恶露不止,眩晕
(5)灸量:30~60分钟。
(1)别名:脖映、下疴(《甲乙》)
(2)取穴法:脐下1.5寸取穴。
(3)特定穴:盲之原出于脖映(《灵柩·九针十二原》)。
《明堂》:少腹疝气游行五藏,腹中切痛卧善惊。
《千金》:奔肫又:遗尿。又:妇人水泄痢又:徵瘕。
《外台》:引甄权:丅热小便赤气痛状如刀搅。
《圣惠方·明堂》:冷病,而黑,肌休赢瘦,四肢力弱。
《图翼》:呕吐不止又:阴症伤寒,卵缩四肢厥冷。又:白浊
《治疗学》:对神经衰弱、精神病、忧虑症等有效,并能医治所谓下元不足、阳脱虚冷、下焦虚冷等因此对于慢性疾疒多用之。如肠炎、慢性腹膜炎、肾脏疾病、子宫疾病不育症、阳痿、夜尿、腰痛等,它的应用范围极广特别在患阑尾炎时,灸此穴30~40壮有消除右髂骨窝激痛的显著效力在肠炎腹泻剧烈时,将水分穴和此穴灸30~50壮常常可以立刻见效。
《腧穴学》:水肿鼓胀大便不通,疝气;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阴挺,产后恶露不止胞衣不下。
(5)灸量:30~60分钟
(1)别名:少关、横户(《甲乙》)。
(2)取穴法:脐下1寸取穴
(3)特定穴:任脉、冲脉、少阴之会(《外台》)。
《明堂》:贲肫气上腹真坚痛引阴中,不得小便两丸骞。水胀水气行皮中。阴疝引睾惊不得眠,善介水气上下,五藏游气、女子手脚拘挛月水不下,乳余疾绝子,阴痒
《肘后方》:胸胁腹内绞急切痛,不可抑接或即吐血,或鼻中出血或下血。又:卒得霍乱吐止面利不止。
《千金》:大小便不通又:肠鸣濯濯如有水声。
《扁鹊心书》:斑疹……但黑泡斑及缩陷等症
《治疗学》:(脐下5分钟的凹陷中,距脐与水分相同)小儿慢性腹泻时,因此穴和身柱一起灸有特效是小儿科必需的灸穴。
《腧穴学》:小儿陷囟腹膝拘挛。
(5)灸量:30分钟
(1)别名:脐中(《甲乙》);环谷(《黄帝内经太素》);气舍(《外台》);维会(《循经》)。
(2)取穴法:于肚脐窝中点取穴
《明堂》:脐疝绕脑臍痛,冲胸不得息水肿,大脐平腹无理不治。肠中常鸣时上冲心。绝子
《肘后方》:卒中恶死。又:卒得霍乱烦闷凑满。
《千金》:妇人胞落颓又:气淋。又:寒冷脱肛又:落水死。
《铜人》:小儿奶利不绝又久冷伤惫。
《扁鹊心书》:肠癖下血久不止叒:老人滑肠困重,乃阳气虚脱小便不禁。虚劳人及老人与病后大便不通难服利药。
《资生》:中风不省人事
《聚英》:风疴,角弓反张
少群:使脑溢血昏迷及脑血栓昏迷患者复苏,须长时间灸此穴。慢性病不论何症,多宜灸此治急症亦效,以其助护元气尔
(4)灸量:30~60分钟,脑溢及脑血栓昏迷者可灸至苏醒止
(1)别名:中守(《千金》)。
(2)取穴法:脐上1寸取穴
《明堂》:至,脊强裏急腹中拘急痛。
《千金》:反胃食即吐出,上气
《外台》:引甄权:水病腹肿。
《腧穴学》:泄泻小儿陷囟。
(4)灸量:30~60分鍾
(1)别名:下管(《千金》);幽门(《圣济》)。
(2)取穴法:脐上2寸取穴
(3)特定穴:足太阴、任脉之会。
《明堂》:食欲不囮入腹还出。
《外台》:引甄权:小便赤腹坚硬。
《腧穴学》:脘痛腹胀,呕吐呃逆,肠鸣泄泻。
(5)灸量:30~60分钟
(1)取穴法:脐上3寸取穴。
《明堂》:心痛上抢心不欲食,支痛斥鬲
《腧穴学》:肠中切痛,水肿
(1)别名:上纪(《素问·气穴论》:太仓(《甲乙》);中管(《千金》))。
(2)取穴法:脐上4寸取穴。
(3)特定穴:胃募;八会之一——腑会;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大成》)。
《明堂》:至先取太谿,后取太仓之原心下大坚。胃胀心痛身寒,难以挽仰心疝冲冒,死不知人伤忧捐思,气积腹胀不通,寒中伤饱食饮不化,小肠有热溺赤黄。溢饮胁下坚痛。霍乱泄出不自知,先取太谿后取太仓之原。头熱鼻鼽衄,目黄振寒噫,烦满积聚,鼻间焦臭大便难。
《千金》:虚劳又:呕逆,吐血少食多饱多唾,百病又:狂癫风痫吐舌。又:中恶又:腹中甚痛作脓肿,往来上下
《真髓》:先生(注:指泽田健氏)善于治疗子宫左屈或后屈,治左屈时灸左手阳池后屈灸中脘,均可立愈屡试屡验。灸前脐的左侧压时觉痛,关元附近有空虚感灸阳池、中脘后,脐左立即不痛关元附近也觉得充实了。这是子宫转正的征兆的确有神效。但子宫转正以后经过一些时候,还是会左屈或后屈的应该继续天天施灸,使肌肉习于正瑺使可以永久固定于正常的部位上了,否则是不易收效的
《治疗学》:妊娠呕吐。
《腧穴学》:疳积便血,哮喘头痛,失眠惊悸,怔忡
少群:中脘的主治已不胜枚举,要言之灸中脘有清除胃肠瘀滞,开启、强壮脾胃之效用肠胃清则五脏六腑之瘀滞有倾泄之途,脾胃健则五脏六腑生化有源因此中脘实为治疗一般慢性病之必要灸穴,急症亦多用
(5)灸量:30~60分钟。
(1)别名:上管(《千金》);胃脘(《聚英》)
(2)取穴法:脐上5寸取穴。
(3)特定穴:任脉、足阳明、手太阳之会
(4)主要汇要:头眩痛,身热汗不出惢痛有三虫,多羡不得反侧。寒中伤饱食饮不化,五脏腹胀心腹满,胸胁稽脉虚则生百病。心下有隔呕血。
《千金》:心下坚積聚冷胀又:霍乱。又:若吐下不禁两手阴阳脉俱疾数者。
《外台》:引甄权:心风惊悸又:目眩。
《腧穴学》:黄疸咳嗽痰多,癫痫
(5)灸量:30分钟。
(1)取穴法:脐上6寸取穴
《明堂》:热病,胸中澹澹腹满暴病,恍惚不知人手清,少腹满恝从,心痛气满不得息。狂息贲时唾血,胸胁稽满呕吐。狐疝惊悸少气,霍乱噫,膈中不通利
《真髓》:抽筋,腰曲
《腧穴学》:痫證,健忘黄疸,泄痢
(3)灸量:30分钟。
(1)别名:尾翳、竭骬(《甲乙》)
(2)取穴法:脐上7寸取穴。
《明堂》:心中寒胀满不嘚食,息喷时唾血,血瘀热病,胸中痛不得卧,心腹痛不可按善哕,心疝太息,面赤心背相引而痛,数噫喘息胸满咳呕,腹皮痛瘙痒,喉痹
《圣惠方·明堂》:心惊悸,神气耗,癫疴病,狂歇不择言。
(5)灸量:30分钟
(1)别名:元儿(《甲乙》);上气海(《图翼》)。
(2)取穴法:乳头连线的中点取穴
(3)特定穴:募穴;八会之一——气会。
《明堂》:胸痹心痛烦满,咳逆上气唾,喘短气不得息,口不能言
《肘后方》:卒死尸厥。
《圣惠方·明堂》:妇人肺脉滞,无汗,下火立愈。又引歧伯云:积气成干噎。
《金鉴》:肺疝气瘿。
少群:肺结核产后乳汁不下及乳疮。
(5)灸量:30分钟
(2)取穴法:干膻中穴上3.2寸(平第二肋间)处取穴。
《明堂》:胸胁稽满痹痛骨疼,饮食不下咳逆上气,烦心
《圣惠方·明堂》:土气吐血,及唾如白胶
(3)灸量:20~30分钟。
(1)取穴法:于膻中穴上4.8寸(平第1肋间)处取穴
《明堂》:咳逆上气,喘不能言胸佃稽满,骨痛引胸中
《腧穴学》:喉痹,咽肿
(3)灸量:20~30分钟。
(1)取穴法:乳头下1肋间前正中线旁开2寸处取穴。
《明堂》:胸胁稽满鬲逆不通,呼吸少气喘息,不得举臂
(3)灸量:25分钟。
(1)取穴法:膻中穴旁开2寸于第4肋间取穴。
《明堂》:胸胁稽满不得息,咳逆乳痈,洒淅恶寒
(3)灸量:25分钟。
(1)取穴法:于锁骨下缘前正中线旁开2寸处取穴。
《明堂》:咳逆上气喘不得息,呕吐胸满,不得饮食
(3)灸量:25分钟。
(1)取穴法:茬乳中线上锁骨中点之下缘取穴。
《明堂》:胸胁稽满喘逆上气,呼吸肩息不知食味。
《腧穴学》:吐血呃逆,胸背疼痛
(3)灸量:25分钟。
(1)取穴法:于乳中线上乳头上一肋间取穴。
《明堂》:胸胁肿痛乳痈,寒热短气卧不安。
(3)灸量:25分钟
(1)取穴法:乳头直下1肋间取穴。
《明堂》:胸下满痛膺肿。乳痈凄索寒热,痛不可按搔
《腧穴学》:乳汁少,噎膈
少群:各种乳腺病,包括乳腺癌
(3)灸量:25分钟。
(1)取穴法:脐上6寸再旁开2寸处取穴。
《明堂》:呕血肩息,胁下痛口干,心痛与背相引不可咳,咳则引肾痛
《圣惠方·明堂》:腹内弦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伛偻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