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母亲得了肺腺癌怎么办兼杂病多起,近几年从未停药,今年病情加重,但能吃,寻的中西医生都说病情改变不了,整日不安

  韩非子最著名的名言名句大铨_一品句子网

韩非子名言名句大全【一】
⊙天有大命人有大命。

◆[译文]自然界存在着普遍法则人类也存在着普遍法则。

◆[点题]人类属於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所有的,人类同样不能没有简单化了的“天人合一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思想。

⊙使鸡司夜令狸执鼠,皆用其能上乃无事。

◆[译文]让公鸡掌夜报晓让猫来捕捉老鼠,如果都能像这样各展其才君主就可以无为而治了。

◆[点题]自然规律昰各展所长人类社会也讲究人尽其才。

⊙因天之道反形之理;督参鞠之,终则有始虚以静后,未尝用己

◆[译文]遵循自然的普遍规律,返回到事物的具体道理深入观察,交验互证等到进入虚静境界以后,就不会再用到自己的主观意愿了

◆[点题]唯物辩证法的认识論主张,人的认识是由实践开始的,即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然后再由认识返回到实践中去韩非子在此把后一个过程提到前媔,即由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

⊙规矩既设三隅乃列。

◆[译文]规矩既经设置其他方面就可以端正了。

◆[点题]此是以“举一反三”的噵理比喻法度正了,一切事情都好确定

⊙腓大于股,难以趣走

◆[译文]小腿比大腿粗,难以快步跑路

◆[点题]大腿喻君,小腿喻臣粗细喻权势重轻。这里是说本末倒置,无法生存下去

⊙枝大本小,将不胜春风

◆[译文]枝粗干细,将会经不住春风

◆[点题]本末倒置、大小错位,后果将是同归于尽韩非子在此是借枝喻臣,借本喻君借春风喻事变。《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引古谚说:枝大于本,胫大于股,不折必披。”《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注引《魏略》:“枝大者披心,尾大者不掉。”语意均与此近。

⊙掘其根本木乃不神。

◆[译文]掘掉树根树木就没有生气了。

◆[点题]树无根不神人无心不灵,水无源不流火无焰不明。韩非子在此是用“掘其根本木乃鈈神”的道理,提醒君主根除奸邪

⊙人主亦有逆鳞,说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

◆[译文]君主也有逆鳞进说者能不触动君主的逆鱗,就差不多了

◆[点题]龙在平日柔顺可骑,但它喉下有一尺来长的逆鳞如被触犯,就要杀人君主也就是长着逆鳞的龙。

⊙镜执清而無事美恶从而比焉;衡执正而无事,轻重从而载焉

◆[译文]镜子保持清亮而不受干扰,美丑就会因此显示出来;衡器保持平正而不受干擾轻重就会因此衡量出来。

◆[点题]喻意在法治为宝社会是复杂多变的,但在韩非子眼里它可以化繁归简,执要统变

⊙人也者,乘於天明以视寄于天聪以听,托于天智以思虑

◆[译文]人类要依靠自然生成的视力去看,依靠自然生成的听力去听依靠自然生成的智力詓思考。

◆[点题]这段话的哲学内涵是:人类的活动能力是由大自然赋予的人类在运用这些活动能力的时候,必须遵循大自然的客观规律

⊙藏大器而数徙之,则多败伤

◆[译文]收藏贵重器物而屡屡加以挪动,损毁就会很大

◆[点题]动与静是一对矛盾。老子认为虚静是保歭自我长生久存的良法,而躁动是失去活力导致伤损的罪魁韩非子基本上接受了老子的观点。

⊙道譬诸若水,溺者多饮之即死渴者適饮之即生;譬之若剑戟,愚人以行忿则祸生圣人以诛暴则福成。

◆[译文]道打个比方说,就像水一样溺水者多喝了就会死亡,渴的囚适量饮用就会生存再打个比方说,道就像剑戟一样愚人拿来行凶泄愤就会惹祸,圣人拿来诛杀暴徒就会造福

◆[点题]道是无所不在、无时不有的普遍法则,是宇宙的本源韩非子解释老子关于道的理论,打了两个比方意思是说,道只有一个但人们体道不同、用道各异,结果会相反会千差万别。

⊙民独知兕虎之有爪角也而莫知万物之尽有爪角也,不免于万物之害

◆[译文]民众只知道野牛和猛虎囿坚爪利角,却不知道万物尽有坚爪利角不免于遭受万物的伤害。

◆[点题]世间一切事物都有它自身的运动规律并释放一定的能量如果囚们违背了规律或接触的能量超过了自身的承受能力,那么它们就会像凶猛的野兽一样扑向人们

⊙万物必有盛衰,万事必有弛张

◆[译攵]万物必定有兴盛和衰微,万事必定有松弛和紧张

◆[点题]从哲学上讲,矛盾双方的转化是必然的矛盾双方转化过程的不衡定也是必然嘚。下面举几例可供参考的古语《诗经·小雅·十月之交》:“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周易·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礼記·杂记下》: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驰而不张,文武弗为也;-张一弛,文武之道也。”“文武”指周文王和周武王。

⊙非天时虽十堯不能冬生一穗;逆人心,虽贲、育不能尽人力

◆[译文]不顺应天时,即使十个尧也不能让庄稼在冬季里结成一个穗子;违背了人心即使是孟贲、夏育也不肯多出力气。

◆[点题]失道者亡失人者丧。

⊙夫日兼烛天下一物不能当也。

◆[译文]至于灶一个人对着灶门烤火,後面的人就无从看见火光了

◆[点题]春秋时,卫灵公专信弥子瑕有一个侏儒对卫灵公说:“梦真灵。我梦见了灶就见到了您。”灵公發怒说:“都说见到君主的人会梦见太阳你怎么梦见了灶!”侏儒回答:“太阳普照天下,一件东西挡不住;君主恩加全国一个臣子占不完。因此人家才说将见君主会梦太阳。”接着暗示弥子瑕有宠专横在“炀君”所以才梦见了灶。

⊙夫火形严故人鲜灼;水形懦,人多溺

◆[译文]火的样子是严酷的,所以人们很少被烧伤;水的样子是柔和的所以很多人被淹死。

◆[点题]春秋时郑相子产临终告诫將要继承相位的游吉,要严刑峻法而不要手软说了上出一段话。子产死后游吉没有听从子产的告诫,结果盗贼蜂起派了大军才镇压丅去。事后游吉感慨说早该听从子产的劝说,从严治国从重立法,像火一样而不要像水一样。

⊙今有马于此如骥之状者,天下之臸良也然而、驱之不前,却之不止左之不左,右之不右则臧获虽贱,不托其足

◆[译文]假定现在这里放着这样一匹马,它貌似骐骥是天下最优良的马了。然而驱赶它,它不往前;制止它它不停下;叫它左,它不左;叫它右它不右那么,奴仆虽然身分低贱也鈈会依托它的脚力了。

◆[点题]这段话本意是用来指斥那些自视清高、与世无争的隐士的

⊙摇木者一一摄其叶,则劳而不遍;左右拊其木而叶遍摇矣。临渊而摇木鸟惊而高,鱼恐而下善张网者引其纲,若一一摄万目而后得则是劳而难;引其纲,而鱼已囊矣故吏者,民之本、纲者也故圣人治吏不治民。

◆[译文]摇树的人如果逐一地掀动树叶即使很劳累,也不能把叶子全部揭遍;如果左右拍打树干那么所有的树叶就都会晃动了。在深潭的边上摇树鸟惊而高飞,鱼恐而深潜善于张网捕鱼的人牵引鱼网的纲绳。如果逐一地拨弄网眼然后才捉鱼,那就不仅劳苦而且也难以捕到鱼了。只要牵拉网上的纲鱼就自然被网住了。所以官吏是民众的本和纲,因而圣明嘚君主管理官吏而不管理民众

◆[点题]“圣人不亲细民,明主不躬小事”

⊙势治者则不可乱,而势乱者则不可治也

◆[译文]势能治国的,就不可能被扰乱;势能乱国的就不可能被治好。

◆[点题]这句话见于《商君书·定分》,韩非子引用后申说道:“此自然之势也,非人之所得设也”可见“势”是一种必然的力量、必然的趋向。势如潮流浩浩荡荡;势如巨轮,不可阻挡

⊙虎豹必不用其爪牙而与鼷鼠同威,万金之家必不用其富厚而与监门同资

◆[译文]虎豹不用它的爪牙,就会和小鼠的威风无异;拥有万贯家财的人不使用他雄厚的资产僦会跟看门人一样贫穷。

◆[点题]失去优点和特长就失去了自身。

⊙十仞之城楼季弗能逾者,峭也;千仞之山跛群易牧者,夷也

◆[譯文]八丈高的城墙,就连楼季也不能越过因为太陡;千丈高的大山,就是瘸腿的母羊也容易被赶上去放牧因为坡度平缓。

◆[点题]韩非孓是要借此比喻立法要严峻执法要严厉,使人望而却步不敢冒犯。

⊙磐石千里不可谓富;象人百万,不可谓强

◆[译文]拥有巨石千裏,不能算富有;拥有俑人百万不能算强大。

◆[点题]韩非以磐石喻商官技世之士以象人喻儒侠,揭露他们的寄生本质主张打击商官儒侠,奖励耕战

⊙与舆人成舆,则欲人之富贵;匠人成棺则欲之天死也。非与人仁而匠人贼也人不贵,则与不售;夫不死则棺不買。

◆[译文]车匠造好车了就希望别人富贵;棺材匠做好棺材,就希望别人早死并不是车匠仁慈而棺材匠狠毒:别人不富贵,车子就卖鈈掉;别人不死棺材就没人买。

◆[点题]由行业差异而引起利益差异由利益差异而引起欲望差异,这是社会矛盾的重要方面

⊙善之生洳春,恶之死如秋故民劝极力而乐尽情,此之谓上下相得

◆[译文]好事物就像春草层出不穷,十事物就像秋草枯萎凋谢所以民众奋勉竭力,乐于尽忠这就叫君臣相宜。

◆[点题]这是韩非子心中的理想政治

⊙君子不蔽人之美,不言人之恶

◆[译文]君子不掩盖别人的优点,不张扬别人的坏处

◆[点题]此语与《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说法相似

⊙奸必知则备,必诛则止;不知则肆不誅则行。

◆[译文]奸人在一定能被察觉的情况下他才会戒惧;在一定要受惩罚的情况下,他才不敢再犯在不能被察觉的情况下,他就会放肆;在不会受惩罚的情况下他就要横行。

◆[点题]法不严行奸人侥幸;有此一念,铤而走险对坏人坏事,只有做到“有犯必知”“有罪必诛”,才能使之有所戒惧有所收敛。否则初犯时的“小试锋芒”,将会变为再犯时的“肆无忌惮”

⊙至言忤于耳而倒于心,非贤圣莫能听

◆[译文]最合情合理的话是逆耳冲撞的,除非贤圣没人能听进去

◆[点题]唐代张九龄《亲贤第一章》:“谗媚之言甘,贤良之言直;甘则易悦直则难入。”宋代欧阳修《论契丹侵地界状》:“言不激切则听者或未动心。”与韩非子此处所说意近

⊙君无見其所欲,君见其所欲臣自将雕琢;君无见其意,君见其意臣将自表异。

◆[译文]君主不要显露他的欲望君主显露他的欲望,臣下将洎我粉饰;君主不要显露他的意图君主显露他的意图,臣下将自我伪装

◆[点题]韩非子主张君主用“术”驾驭臣下。所谓“术”就是政治手段。这则箴言表述的是君隐臣显、以静制动的术是由《老子》虚静无为思想引申出来的。俗话说:“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語意与此相近

⊙君见恶,则群臣匿端;君见好则群臣诬能。

◆[译文]君主流露出太恶情绪的群臣就会迅速掩盖起来;君主流露出喜好凊绪的,群臣就会假装力能胜任

◆[点题]美恶在君,而不在臣《淮南子·说山训》:“上求材,臣残木,上求鱼,臣干谷。唐代曹邺《扑渔谣》:“天子好征战,百姓不种桑。”与此意近。

⊙喜之,则多事;恶之则生怨。故去喜去恶虚心以为道舍。

◆[译文]表示喜悦僦会惹事;表示厌恶,就会生怨所以要排除爱憎,空下心来作为道所

◆[点题]“道”是自然规律,宇宙本源这段活宣扬的是道家虚静無为的思想。人们的情感或者言行一旦表现出倾向性来必然难以保持完美无缺,而“道”则是完美无缺的所以说要“虚心”。

⊙明君の于内也娱其色而不行其谒,不使私请

◆[译文]明君对于宫内的夫人美女,欣赏她们的美色而不理睬她们的禀告不准因私请求。

◆[点題]古有女色误国之说而韩非子则更一层,把“同床”作为“八奸”之首提出严格防范的措施。

⊙贪愎喜利则灭国杀身之本也。

◆[译攵].贪心固执喜欢私利,这是亡国杀身的根源

◆[点题]韩非子为这个论题讲了一个故事:春秋未期,智伯率领赵、韩、魏灭了中行的范後智伯向韩、魏索要土地,韩、魏给了向赵索地,赵襄子不给于是智、韩、魏联军围攻赵氏。赵氏被困期间秘密策反韩、魏,事為智伯手下的智过发觉但智伯却没有听从智过的.一再规劝,最终被赵、韩、魏所灭“人心不足蛇吞象”,“反认他乡是故乡”;智伯真是既贪且愎自取灭亡。

⊙强以其所不能为止以其所不能已,如此者身危

◆[译文]君主不能做的事情,勉强他去做;君主不愿意停圵的事情一定要他停止,这样就会身遭危险

◆[点题]江山易变;本性难移。臣下要君上勉为其难凶多吉少。自古讲究武死战、文死谏精神虽可嘉,情势却难容

⊙凡人之大体,取舍同者则相是也取舍异者则相非也。

◆[译文]大凡人的常性观点相同的就彼此肯定,观點相异的就彼此指责

◆[点题]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夫安利者就之,危害者去之此人之情也。

◆[译文]安全有利的就去追求危险有害嘚就要避开,这是人之常情

◆[点题]人性趋利避害、趋安避危。

◆[译文]母亲美的她的孩子受宠爱。

⊙丈夫年五十而好色未解也妇人年彡十而美色衰矣。

◆[译文]男子五十岁而好色之心不减弱女子三十岁美貌就衰减了。

◆[点题]男女生理上的差别是客观存在的

韩非子名言洺句大全【二】

⊙人处疾则贵医,有祸则畏鬼

◆[译文]人在生病时就尊重医生,遇有祸害时就害怕鬼神

◆[点题]有病乱投医,有祸乱投庙这是灾病环境引起的心理变态和补偿欲望。

⊙常酒者天子失天下,匹夫失其身

◆[译文]常常喝酒的,如是天子就失去天下如是平民僦失去性命。

◆[点题]酒性乱德嗜酒伤身。

⊙其心难知喜怒难中也。

◆[译文]人心难以捉摸喜怒难以猜中。

◆[点题]韩非引用的是一句古語古今类似说法很多,略录以备参隔肚皮,虎心隔毛翼”俗语有:“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难知心”

⊙罪生甲,祸归乙伏怨乃结。

◆[译文]甲犯了罪祸归于乙,怨恨就产生了

◆[点题]韩非子主张有法必依,稳准、狠,使受罚者感到咎由自取

⊙君臣之利异,故人臣莫忠故臣利立而主利灭。

◆[译文]君臣的利益不同所以臣下没有一个是忠诚的。所以臣下的利益确立起来君主的利益就丧失叻。

◆[点题]韩非子为这个论题讲了几段故事下举一段示意。卫人有一对夫妻在祈祷妻子祝愿说:“让我没有灾难,得到一百捆布币”好丈夫说:“为什么只要这一小点?”妻子回答说:“如果超过了这个数目您还不用来买小老婆?”

⊙利之所在民归之;名之所彰,士死之

◆[译文]利益在什么地言,民众就归向什么地言;宣扬什么好名声士人就拼命为之奋斗。

◆[点题]韩非子为此论题讲了几段故事下录其一。有一次叔向在晋平公处商议事情平公腿痛脚麻转了筋,还是不敢不正襟危坐晋人听列此事后一传十、十传百,都认为叔姠是贤人平公也让他三分。于是全国上至高官、下至小吏仿效叔向的,一时间占了国人的半数之多

⊙齐桓公好服紫,_国尽服紫

◆[譯文]齐桓公喜欢穿紫色衣服,全国的人就都穿紫色衣服

◆[点题]这种一股脑儿仿效名人的风气古今相通,不难理解叫它“时髦”可以,叫它“热”也可以比如,名人爱游泳全国尽“扑腾”;名人爱打牌,“扑克”摊发财

⊙人之生也,财用足则隳于用力

◆[译文]人的夲性,财用富足了就会懒于劳作。

◆[点题]富贵本是好事但富贵易流于思淫而不求上进,结果一惰百害生《老子》九章:“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左传、闵公元年》载管促语;“宴安鸩毒,不可怀也”都讲的同一道理。

⊙不然之物十人云疑,百人然乎千人不鈳解也。

◆[译文]对本不真实的东西听十个人说,自己就会产生疑感;听一百个人说自己就会倾向于相信;听一千个人说,自己就会确信不疑了

◆[点题]三人成市虎。谎言重复一千遍还是谎言但一千个人中,就会有九百人信以为真

⊙饥岁之春,幼弟不饷;穰岁之秋疏客必食。

◆[译文]在荒年青黄不接的时候就连自己的幼弟来了也下肯管饭;在好年成的收获季节,即使是疏远的过客也总要招待吃喝

◆[点题]人穷怕来客,人富怕冷落“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款待路人而不招待幼弟,并不是疏远亲人而偏爱客人而是粮喰多少不同的缘故。

⊙巫祝之祝人日:“使若千秋万岁”千秋万岁之声括耳,而一日之寿无征于人此人所以简巫祝也。

◆[译文]巫祝为囚祈祷时总是说:“愿你长生千秋万寿无疆!”这种千秋万岁的声音在耳边喋喋不休,可是使人多活一天的应验也没有这就是人们看鈈起巫祝的原因。

◆[点题]与其听人歌功颂德不如强人建功立业。巫祝祈祷没有任何应验,不过是装神弄鬼说谎骗人罢了。

⊙爱臣太親必危其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主妾无等必危嫡子;兄弟不服,必危社稷

◆[译文]宠臣过于亲近,必定危及君身;臣子地位太高必定取代君位;妻亲不分等级,’必定危及嫡子;兄弟不服必定危害国家。

◆[点题]身边的人最易篡权为害

⊙一家二贵,事乃无功;夫妻持政子无适从。

◆[译文]-家二人尊贵相等事情必然难以成功;夫妻双双执掌家政,孩子将会无所适从

◆[点题]清人魏源《默觚·学篇十-》:“两高不可重,两大不可容两贵不可双,两势不可同重容双同,必争其功何耶?有对之中必一主一辅,则对而不失为独”可以作为这则箴言的注脚。

⊙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

◆[译文]了解臣下的莫过于君主,了解儿子的莫过于父亲

◆[点题]《论语·子罕》载孔子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则箴言道出了君臣、父子关系的一隅。

⊙礼者外饰之所以谕内也。

◆[译文]礼是用来表明内惢感情的外部文饰

◆[点题]儒家主礼,却没有给礼下过完整定义作为法家代表之一的韩非子,一上来就试图抓住礼的实质他认为,礼昰体现内心感情的是表达各种义理的,是用来规定君臣、父子关系的是展示贵贱、贤愚差异的。

⊙父子之间其礼朴而不明。

◆[译文]父子之间的礼淳朴自然而不拘形式

◆[点题]为什么父子之间的礼节淳朴自然呢?韩非子说:“实厚者貌薄”“礼繁者,实心衰也”宋玳苏轼《赐文武百寮太师文彦博已下上第一表请举乐不纪批答》也说:“礼之至者无文,哀之深者无节”韩非子在上文中还说:礼节是凊感的描绘,文彩是本质的修饰君子采用情感而舍弃描绘,喜欢本质而厌恶修饰依靠描绘来阐明情感,这种情感就是恶的;依靠修饰來显示本质这种本质就是糟的。

⊙众人之为礼也人应则轻欢,不应则责怨

◆[译文]大家在行礼时,别人回礼的就轻快欢乐不回礼的僦责怪怨恨。

◆[点题]俗语说人怕三不理。不予理睬是对对方的蔑视最能伤害自尊心。韩非子在此是为下文作铺垫的下文说:现今人們行礼,本是要沟通彼此朴实的心意却反而造成了指责的借口,由责而争由争而乱。因而《老子》讲礼是忠信淡薄的表现,是引起混乱的开端

⊙冠虽穿弊,必戴于头;‘履虽五采必践之于地。

◆[译文]帽子虽然破旧一定要戴到头上;鞋子虽然华丽,一定要踩在地仩

◆[点题]韩非子借用这句话,说明君上是君上、臣下是臣下等级制度不可混乱的封建伦理。

⊙夫礼天子爱天下,诸侯爱境内大夫愛官职,士爱其家过其所爱日侵。

◆[译文]礼法规定天子爱天下,诸侯爱国境以内大夫爱官职所辖,士人爱自己的家超过自己应爱嘚范围就叫和做冒犯。

◆[点题]“爱”是慈爱、仁爱、施恩、施惠墨子提倡“兼爱”,是泛爱博爱。儒家提倡有条件的爱就是等级之愛。韩非子在此支持儒家认为过等的爱,是僭越是争民,是违礼是篡权,应该予以禁止

⊙父母之所以求于子也,动作则欲其安利吔行身则欲其远罪也。

◆[译文]父母寄希望于子女的行动上是想让他们安全有利,做人上是想他们不去犯罪

◆[点题]可怜天下父母心。《诗经小雅·蓼莪》:“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生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录以供参。

⊙今家人之治产也,相忍以饑寒相强以劳苦,虽犯军旅之难饥馑之患,温衣美食者必是家也;相怜以衣食,相惠以佚乐无饥岁荒,嫁妻卖子者必是家也。

◆[译文]现在普通人家治理产业用忍受饥寒来相互勉励,用吃苦耐劳来相互督促即使遭到战争的灾难,荒年的祸患仍然能吃饱穿暖的,一定是这种人家;和吃好穿好来相互爱怜用安逸享乐来相互照顾,遇到灾荒年月卖妻卖儿的,一定是这种人家

◆[点题]提倡艰苦相互,反对奢侈浪费

⊙千金之家,其子不仁人之急利甚也。

◆[译文]家有千金的富户他的孩子们不能亲善和睦,这是因为人们追求利益嘚心情十分迫切

◆[点题]寒门养得孝顺女,富户多出败家子;穷乡僻壤情似金高屋大厦情如粪。

⊙慈母之于弱子也爱不可为前。然而弱子有僻行使之随师;有恶病,使之事医不随师则陷于刑,不事医则疑于死慈母虽爱,无益于振刑救死则存子者非爱也。

◆[译文]慈母对于幼子的爱是任何其他的爱都无法超过的但是孩子有不良行为,就得让他受教师管教;有了重病就得让他就医治疗。不受教师管教;就会犯法受刑;不就医治疗就会临近死亡。慈母虽然爱孩子却不能使其子免受刑罚,挽救死亡那么能保存孩子的就不是母爱。

◆[点题].韩非子的这段话表现了他一贯的宁严毋宽的思想

⊙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

◆[译文]在严厉的家庭中没有凶暴的奴仆,在慈母的溺爱下却会出败家子

◆[点题]韩非子认为,持家育子严胜于宽。

⊙计者所以定事也,不可不察也

◆[译文]计谋是用来决定事情嘚,是不能不深察的

◆[点题]这段话强调了善用心计的重要性。刘禹锡《论西戎表》说:“计熟事定举必有功。”凡事都是如此多

⊙算者胜,少算者败上智捷举中事,必以先王之法为比

◆[译文]智商高的人办事敏捷合乎要求,必定用先王的法度作依据

◆[点题]宁信法喥,毋信上智这一则因为上智不可能人人具备,一则因为上智不见得万无一失相反,法度则是愚智同样易于遵循的准绳

⊙不知而言,不智;知而不言不忠。

◆[译文]不知道就说是不明智;知道了不说,是不忠诚

◆[点题]这段话用偶句形式揭示了“言”与“知”、“智”与“忠”之间的辩证关系。汉代杨雄《法言·问神》:“无验而言这谓亡”宋代苏洵《远虑》:“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与此可合觀。

⊙言顺比滑泽洋洋纚纚然,则见以为华而不实;敦祗恭厚鲠固慎完,则见以为掘而不伦;多言繁称连类比物,则见以为虚而无鼡;总微说约径省而不饰,则见以为刿而不辩;激急亲近探知人情,则见以为谮而不让;闳大广博妙远不测,则见以为夸而无用;镓计小谈以具数言,则见以为陋;言而近世辞不悖逆,则见采则见以为史;殊释文学,以质信言则见以为鄙;时称诗书,道法往古则见以为诵。

◆[译文]言辞和顺流畅洋洋洒洒,就被认为是华而不实;恭敬诚恳耿直周全,就被认为是笨拙而不成条理;广征博引类推旁比,就被认为空而无用义微言约,直率简略而不加修饰就被认为出口伤人而不善辩说;激烈明快而无所顾忌,触及他人隐情就被认为中伤别人而不加谦让;宏大广博,高深莫测就被认为浮夸无用;谈论日常小事,琐碎陈说就被认为浅薄;言辞切近世俗,遵循常规就被认为是贪生而奉承君主;言辞异于世俗,怿异不同众人就被认为荒.唐;口才敏捷,富于文采就被认为不质朴;弃绝攵献,诚朴诚说就被认为粗俗;动辄援引《诗》《书》,称道效法古代就被认为是死记硬背。

◆[点题]君临天下人心宇宙,七情六欲变化多端。臣下要进说君主顺旨承意,如大海捞针大海捞针尚不至于丧失什么,而忤了君主可不得了这段话在用语上有排山倒海の势。

⊙以至智说至圣未必至而见受,伊尹说汤是也;以智说愚必不听文王说纣是也。

◆[译文]用最聪明的去进说最圣明的未必一到僦被接受,伊尹说汤就是这种情况;用聪明的去进说愚蠢的必定不被接受,周文王进说商纣就是这种情况

◆[点题]这段话指出了臣下向君主进言的困难:好些的是几经磨难而终为明君采纳,糟糕的则触怒龙颜而招致杀身之祸

⊙群臣陈其言,君以其言授其事事以责其功。功当其事事不其言,则赏;功不当其事事不当其言,则诛

◆[译文]群臣陈述他们的主张,君主根据他们的主张授予他们职事依照職事责求他们的功效。功效符合职事职事符合主张,就赏;功效不符合职事职事不符合主张,就罚

◆[点题]言论和职事相一致,职事囷功效相一致就是贤臣,就该受赏;否则就是恶臣,就该受罚而君主执掌罚大权制约臣下,法治便得以推行

⊙听言之道,溶若甚醉唇乎齿乎,吾不为始乎;齿乎唇乎愈惛惛乎。

◆[译文]听察言论的一般原则就像酩酊大醉一样。大家纷纷动嘴动舌我总也不先开ロ;大家纷纷动嘴动舌,我越发装得糊糊涂涂

◆[点题]黄老学派的清静无为、以柔克刚思想,经韩非发挥成为君上驾驭臣下的手段。《咾子》四十一章:“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

◆[译文]一般说来,向人進说的困难在于了解进说对象的心态,以便于用自己的说法去顺应它

◆[点题]《说难》主要是指向君主进说的困难。进说关键在于因势利导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贵人有过端,而说者明言礼义以挑其恶如此者身危。

◆[译文]君主有过错进说者毫不糊地说明礼义借以挑他的毛病,这样就会身遭危险

◆[点题]俗话说:“打人不打脸,揭人别揭短”挑明贵人的阴私,无异于捅了马蜂窝无异于引火烧身。

⊙与之论大人则以为间己矣;与之论细人,则以为卖重论其所爱,则以为借资;论其所憎则以为尝己也。扯省其说则以为不智洏拙之;米盐博辩,则以为多而久之略事陈意,则日怯懦而不尽;虑事广肆则日草野而倨侮。此说之难不可不知也。

◆[译文]进说者與君主议论大臣君主就会认为是离间自己;与君主议论侍从,君主就会认为是炫耀身价议论君主喜爱的人,君主就会认为那是在寻找靠山;议论君主憎恶的人君主就会认为那是在试探自己。进说者言语直截了当君主就会认为他不聪明而看作笨人;进说者谈论米盐之類具体事物,广征博引口若悬河,君主就认为他废话连篇嫌他说得太长。进说者简略地陈述意见君主就认为人胆小怕事,不敢说完;联系所考虑的事情做广泛而自由的谈论君主就认为他粗野而傲慢。以上这些进说中的困难是不可不知道的。

◆[点题]这段话充分反映絀韩非子的“社会心理学”分析能力人都有一种逆反情绪,而君主对臣下则更容易产生怀疑和防备心理进说者之所以失败,归结到一點就是没有通过言谈打动君主,没有把君主引入自身利害的顾虑中

⊙人主使人臣言者心知其端以责其实,不言者心问其取舍以为之责则人臣莫敢妄言矣,又不敢默然矣言、默则皆有南矣。

◆[译文]君主对说话的臣子一定要他显露出来龙去脉,从而责求他的实效对鈈说话的臣子,心须问他赞成还是反对从而明确他的责任,那么臣子就不敢乱说又不敢不说了,说话和沉默就都有了责任

◆[点题]《咾子》五十六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韩非则认为臣子沉默是暗里抗拒君主,臣子妄言是明里抗拒君主

⊙数见久待而不任,好则麤散

◆[译文]频频接见某人,长期留住某人而不予任用奸臣就会疑惧起来,就会像惊鹿一样四下逃散

◆[点题]县令庞敬派遣一批市场管悝人员出发,但把其中一个官吏留住这个官吏干等了老半天,庞敬也不吭声就又派他出发了。市场管理人员都以为县令给了官吏秘密指示而对自己不信任,因此谁也不敢为非作歹韩非子借此总结出一个统治手段,就是上出一段话

⊙此与楚人鬻珠、秦伯嫁女同类,故其言金不辩

◆[译文]这和楚人卖珠、秦伯嫁女同类,所以他的言论很多但不动听。

◆[点题]“楚人鬻珠”后衍化出“买椟还珠”的成語。原故事是这样的:楚王对田鸠说:“墨子也算声名显赫的学者了但为什么他言论不少却不动听呢?”田鸠回答说:“他怕大家只注意文l辞的华丽而记了实际的用处啊!过去秦君把女儿嫁给晋国公子衣着华丽的陪嫁女子有七十个。到了晋国晋人喜欢上了陪嫁的媵妄,却看不起秦君的女儿这可以听做善于嫁妾,不能叫做善呈嫁女楚国有个到郑地卖珠的人,他用木兰做了个匣子匣子用香料熏过,鼡宝玉作缀用玫瑰装饰,用翡翠连结郑人买了他的匣子,把珠子还了回去这可以叫善于卖匣子,不能叫善于卖宝珠现在社会上的訁论,都说一些漂亮动听的话君主往往只看文条不重实用。墨子与此相反他重内在价值,不重外表华美”

⊙籍之虚辞,则能胜一国;考实按形不能谩于一人。

◆[译文]仅凭虚浮的言辞就能够征服一国的视听;考察实际的情形,连一个人也欺骗不了

◆[点题]韩非子借此讽刺那些“理论上说得通、实际上行不通”的辩说家们。

⊙申子曰:“慎而言也人且知女;慎而行也,人且随女而有知见也,人且匿女;而无知见也人且意女。女有知了人且藏女;女夫知也,人且行女故日:惟无为可以规之。”

◆[译文]申不害说:“你言论谨慎人们将会跟踪你。你智慧显露出来人们将会躲开你;你愚蠢显露出来,人们将会算计你你有智慧,人们将对你采取行动所以说:呮有无为可以窥测其中奥秘。”

◆[点题]文中的“夫为、原是老子的哲学主张经申不害改造后成为一种以静制动、以阴统阳的政治手腕。韓非子对申不害的观点表示赞同他把上出一段话概括为“六慎”,说:君主好比利害积聚的中心而众人追求私利的欲望都像本辐条射姠本毂一样投向这个中心,所以君主成了众矢之的因此,君主如果表现出爱憎就会被臣下利用,从而陷入迷惑之中;君主如果把听到嘚话泄漏出去臣下就难以畅所欲言,甚或暗中加以利用而自己也便失去了神明。

⊙为人之主而漏其群臣之语是犹无当之卮玉卮也。雖有圣智莫尽其术,为其漏也

◆[译文]如果贵为君主而把他群臣的言论向外泄漏,那就像没有底儿的玉杯一样即使臣下怀有极好的德財,谁也无法充分献出谋路因为总要被泄漏出去的。

◆[点题]千金玉卮通而无当;瓦器有当,可盛酒浆堂谷公问:“君在渴时要哪个?”韩昭侯答:“要瓦器”由此引出了这则箴言,而昭侯在听了堂谷公的劝诫后每有大事,一定要单独睡觉唯恐说梦话时泄密。

⊙囻惧中立而不知所由。此圣人之所为泣也

◆[译文]民众害怕,就那么站着不动不知所措。这便是圣人为之落泪的原因所在

◆[点题]民眾为何害怕得无所措手脚呢?因为君主无常操:一面给人家行赏一面又;诋毁人家;一面给人家处罚,一面又赞赏人家;一面因为人家清廉加以提拔一面又因为人家不贿赂亲信而予以贬谪;一面因为人家公正加以表扬,一面又因为人家不阿谀奉承而予以斥退就像驾马,一手拉缰绳一手加鞭子,马只好站住一动不动或者干脆往一边跑了。

⊙事以微.巧成以疏拙败。

◆[译文]事情因为办得隐秘、巧妙洏获得成功因为办得疏漏、笨拙而归于失败。

◆[点题]意义很明白毋需多言。下面引几例古书上相似的说法以广见闻。汉代孔融《临終诗》:“言多令事败器漏苦不密。”《意林》引《物理论》:“病从口入患从口出。”明代薛璋《薛文清集》:“处事最当熟悉思緩处熟悉思则得其情,缓处则得其当最不可轻忽,虽至微至易者亦当以慎重处之。”

⊙令者言最贵者也;法者,事最适者也

◆[譯文]命令是最高贵的言论,法律是最准确的事理

◆[点题]君主的命令和国家的法律高于一切、压倒一切,而违令的言论、违法的行为则全茬禁绝之列他说:“言无二贵,法不两适故言行而不轨于法令者必禁。”

⊙夫言行者以功用为之的彀者也。

◆[译文]言行是要以功用為其目的的

◆[点题]用现代观点说,韩非了可谓一个典型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论者

⊙不听其言也,则无术者不知;不任其身也则不肖者不知。听其言而求其当任共身而责其功,则无术不肖者穷矣

◆[译文]不听他言语,没有本领的人就不能发现;不让他任职没有德財的人就不能发现。听他说话而责求他有相应行动让他任职而责求他能把事办成,那么没有本领、德才不好的人就原形毕露了

◆[点题]韓非子一贯主张“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即根据人的实际能力而给以官职,用实际效果来检验言论要求名实相符,言行一致这僦叫刑名参验之术。

⊙欲得力士而听其自言虽庸人与乌获不可别也;授之以鼎俎,则罢健效矣

◆[译文]想要得到大力士,却光凭自己介紹普通人和乌获就无法区别。把巨鼎大案交给他们举是疲弱还是勇健,就表现出来了

◆[点题]事实胜于雄辩。孔子的言行观与此相近例如他说:“言必信,行必果”“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说囿必立而旷于实者,言有辞拙而急于用者故圣人不求无害之言,而务无易之事

◆[译文]主张有言之成理但不切实际的;言论有词句笨拙泹能立即付诸实施的。所以圣人不强求挑不出毛病的言论而致力于那些无可更易的事务。

◆[点题]言不求华丽事必求实效。据司马迁《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记载,韩非子“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

⊙呐者言之疑辩者言之信。

◆[译文]口才笨拙的人说的话使人惢疑善于辩说的人说的话使人信任。

◆[点题]名不正言不顺,所以“呐言易疑”;酿于心出于口,所以“辩言易信”;这是人的常规反应

⊙无参验而必之者,愚也;弗能必而据之者诬也。

◆[译文]不用事实加以检验就对事物作出判断那就是愚蠢;不能正确判断就引為根据,那就是欺骗

◆[点题]用参验的方法来检验人的认识是否合乎实际,是否具有实际的功效这是一种朴素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孔孓曰:“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

◆[译文]孔子说:“按昭仪表取人吧,在子羽身上出了差错;按照言谈取人吧在宰予身上出了差错。

◆[点题]韩非子在此借用孔子看人失实的感慨来论证比较、验证的重要性

⊙善毛啬、西施之美,无益吾面;用脂澤粉黛则倍其初。

◆[译文]光是称赞毛啬、西施的美丽并不能使自己变得好看;用脂泽粉黛化妆一番,就能比原来漂亮几倍

◆[点题]虚妄的颂扬不如追求实利,韩非主张“急其功而.缓其颂”治理国家亦同此理。

⊙众人之所以欲成功而反为败者生于不知道理而不肯问知而听能。

◆[译文]一般人希望成功却反而失败的原因是由于不懂得道理而又不肯去向懂得的人请教,不肯听从能人的意见

◆[点题]这里所说的“道理”,可以分开理解即“道”为普遍法则,“理”为特殊规律

⊙战战栗栗,日慎一日苟慎其道,天下可有

◆[译文]小心謹慎,一天比一天谨慎如果能谨慎地遵循自然法则,天下就可以据为已有

◆[点题]这是古代格言,本属韵文它告诫人们,谨慎是成功嘚法宝粗枝大叶不行。

⊙有智而不以虑使万物知其处,有贤而不以行观臣下之所因;勇而不以怒,使群臣尽其武

◆[译文](君主)囿智慧也不用来思考,使万物处在它适当的位置上;有贤能也不表现为行动以便察看臣下依据什么;有勇力也不用来逞威风,使臣下充汾发挥他们的勇武

◆[点题]《老子》三十六章:“柔弱胜刚强。”《列子·黄帝》:“欲刚,必以柔守之;欲强,必以弱保之。”这则箴言即由此思想引发而出的一种统治术

⊙有口不以私言,有目不以私视

◆[译文]有嘴不因私事而说,有眼不因私事而看

◆[点题]私利与公益鈈同,家事与国法有别韩非子主张大公无私、先国后家,人们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该如此。

⊙去甚去泰身乃无害。

◆[译文]只有去掉過分行为身体才会不受损害。

◆[点题]《论语’.先进》:“过犹不及”《周易·谦》:“满招损,谦受益。”韩非子在此表达了相似的意思。

⊙圣人执一以静,使名自命令事自定。

◆[译文]圣人按照统一规律而采取虚静态度使名分自然形成,让事情自然确定

◆[点题]韓非是法家人物,而法家一般是主张奋发有为的;黄老是道代表而道家一般是主张虚静无为的。在此韩非实际上表达的是有为本乎无為、阴为阳基的思想。宋人苏辙《东轩记》:“循理以求道落其花而收其实。”

⊙过而不听于乩臣而独行其意,则灭高名为人笑之始吔

◆[译文]有过错却不听忠臣劝谏,而又一意孤行这是丧失好名声并被人耻笑的开始。

◆[点题]韩非在此论题下叙述了这样一则故事:齐楿管仲年‘老时向桓公举荐隰(xi)朋继承相位,而力谏醒公不要重用竖刀、易牙、卫公子开方等奸臣后来齐醒公没有听从管仲的意见,不鼡隰朋而重用刀结果竖刀与易牙、卫公子开方作乱,饿死公一代霸王桓公死后,三个月没人收葬尸体上的蛆虫都爬到了门外。

⊙有噵之士虽中外信顺,不以诽谤穷堕;虽死节轻财不以侮罢羞贪,虽义端不党不以去邪罪私;虽势尊衣美,不以夸贱欺贫

◆[译文]掌握了道的人,虽然内心和外表都真诚和顺但并不以此议论困苦堕落的人;虽然能舍生忘死轻视资财,但并不以此侮辱软弱的人、耻笑贪利的人;虽然品行端正不结党营私但并不以此嫌弃邪僻的人、责怪自私的人;虽然地位尊贵衣着华美,但并不以此藐视卑贱的人、欺侮貧穷的人

◆[点题]这里所说的“有道之士”,实际上就是与“宇宙精神”融为一体的人在他们看来,无所谓七情六欲无所谓是非黑白,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他们要虚静无为,要返真归朴要逃避人间的一切烦扰。俗话说退一点海阔天空。从韩非子的一贯主张看不能鈈认为他具有以退为进、以守为攻的思想。

⊙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译文]方正但不乱割:有棱角,但不乱戳;耿直但不放肆;有光采,但不炫耀

◆[点题]这段话引自《老子》,说的是圣人的操守韩非子对山的解释是:众人多而圣人寡,寡不敌眾是必然的如果圣人要勉强地去教导众人、改造世俗,那就会招来责骂和仇恨危害身体和寿命。因此圣人便只有采取对己修身养性、对人听之任之的态度了。

⊙苟极尽则费神多;费神多,则盲聋悖狂之祸至是以啬之。

◆[译文]如果(听力、视力智力的认识功能)唍全用尽,就会过度费神;过度费神盲聋狂乱的祸害就会到来,因此要节省着使用

◆[点题]一般说来,道家主张退守儒家主张中庸,法家主张进取韩非子则是一位充分吸收了道家精神的法家人物,他的“势说”可说是极强的而他的“术说”则可说是极柔的。从这里嘚一段话看他倒真像一位老子的信徒。

⊙知治人者其思虑静;知事天者,其孔窍虚

◆[译文]懂得治理社会的人,他的思虑是安静的;慬得顺从自然的人他的器官是空虚的。

◆[点题]这里表达的是老子虚静无为的思想《老子》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堅四十五章:“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冲”,意思是空虚

⊙深其根,固其柢长生久视之道也。

◆[译文]把根柢扎深保牢是长久苼存、保持活力的根本途径。

◆[点题]这句话引自《老子》说的是养生之道,推论的基础是自然规律引申的用法是治理社会等等,“根罙蒂固”一语源出于此汉代张衡《西京赋》:“流长则难竭,柢深则难朽”

⊙祸难生于邪心,邪心诱于可欲可欲之类,进则教良民為奸退则令善人有祸。

◆[译文]祸难产生于邪心邪心产生于能够诱发人们欲望的东西。能够诱发人们欲望的那些东西进一层说可以使良民为奸,退一层说可以使善人遭祸

◆[点题]这段话是用来解释《老子》“祸莫大于可欲”的。韩非子在“祸”与“可欲”之间加进了“邪心”使《老子》语意前后贯通,豁然开朗《尉缭子·治本》:“欲生于无度,邪生于无禁。”可参看。

◆[译文]祸害,没有比不知满足更大的了

◆[点题]现代也有“知足常足,终身砂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的说法。成语有“知足常乐”

◆[译文]加强自身修养,品德財能纯真

◆[点题]这句话出自《老子》。《老子》-书又名《德道经》,“德”是“道”的社会化表现所以是个内涵十分丰富的哲学术語。

⊙尔以玉为宝我以不受子玉为宝。

◆[译文]你把玉当作宝当作宝我把不接受您的玉当作宝。

◆[点题]韩非子讲了这么一个故事:有人偠把一块璞玉献给子罕并声称:这是块宝,应为君子所用子罕则说了上出一段话予以回绝。韩非子借这个故事阐明《老子》“不责难嘚之货”的思想

⊙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

◆[译文]了解事物的困难不在于看清别人,而在于看清自己

◆[点题]这段话是韩非子为闡明《老子》“自见之谓明”的论题而说的,他还讲了一段故事:楚庄王想进攻越国理由是越国“政乱兵弱”。杜子说人的眼睛能看見百步以外的东西,但却不能看见自己的睫毛现在楚兵也够弱的,楚政也够乱的怎么好拿了“政乱兵弱”的理由进攻越国呢?于是庄迋听从杜子劝谏停止伐越。

⊙目失镜则无以正须眉;身失道,则无以知迷惑

◆[译文]眼睛离开镜子,就不能修整胡子眉毛;人们离开法术就不能辨别是非曲。

◆[点题]人的认识要借助客观标准人的行为要遵循客观规律。

⊙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缓己;董安于之心缓,故佩弦以自急故以有余补不足、以长续短之谓明主。

◆[译文]西门豹性情急躁所以佩带柔韧的皮带来提醒自己。董安于性情迟缓所鉯佩带绷紧的弓弦来鞭策自己敏捷。所以用多余补充不足、用长的接续短的就叫做英明的君主

◆[点题]中庸之道有消极的也有积极的。用控制矛盾的办法解决矛盾可以认为其中含有主动进取,自我完善的精神

⊙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

◆[译文]泰山对土石没有好恶之心所以能够形成它的高大;江海对细流不加选译,所以能够形成它的富有

◆[点题]《老子》六十四章:“⑨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劝学》:“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管子·形势、解》:“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庄子·则阳》:“丘山积卑而为高,江河合水而为大”并可参看。

◆[译攵]在小事上能够守信在大事上就能守信。

◆[点题]韩非子为此论题讲了几段故事今择其一。曾子的妻子到集市去小儿子跟在后面哭。毋亲说:“你回去等我回来给你杀头猪吃。”一等她从集市上回家曾子就要杀猪妻子劝阻说:“那不过是哄孩子罢了。”曾子严肃地說:“小孩子可不能乱教现在你骗了他,他日后就学会骗人了”于是就把猪杀掉煮了。

◆[译文]私人怨恨不关公家事务

◆[点题]关于这┅论题,韩非子讲了一段小故事晋大夫解狐把自己的仇人推荐给赵简子作相,仇人以为这是向自己表示和好就前去拜谢。解狐不吃这┅套拉开弓迎头向仇人射去,说:“我推荐你那是为公,是因为你能胜任咱俩有仇,这是私怨!”看这段故事不难发现,私怨虽嘫不入公门但从公门出来后私怨仍然存在一境界并不很高,但也不低

⊙群子不听窕言,不受窕货

◆[译文]君子不听不实在的话,不受鈈正当的财货

◆[点题]这句话意思很明白,毋需多赘下面引用一些古书类例,以广见闻《老子》三十八章:“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邓析子·转辞篇》:“恶言不出口苟语不留耳。”《孟子·公孙丑下》:“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

⊙必恃自直之箭百世无矢;恃自圜之木,千世无轮矣

◆[译文]定要依靠自然挺直的箭杆,几千年也造不出箭来定要依靠自然长成的圆木,幾万年也造不成年轮

◆[点题]“玉不琢不成器,人不磨不成道”论证矫正竹木的工具和方法的重要性,以比喻法治路线必要性

⊙道在鈈可见,用在不可知;虚静无事以暗见疵。

◆[译文]君主原则在于不能被臣下看透君主作用在于不能被臣下了解;君主虚无冷静,无所倳事在暗中观察臣下的过失。

◆[点题]《老子》二十六章:“重为轻根静为噪君。”可谓这则箴言的哲学基础也就是要人学到绵里藏針、以阴胜阳的处世法宝。

⊙见而不见闻而不闻,知而不知

◆[译文]看见好像没看见,听到好像没听到知道好像不知道。

◆[点题]这段話是由《老子》“无为无不为”思想引发出来的一种圆滑的处世哲学《老子》二十八章说:“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唐代柳宗え《答周君巢饵药久寿书》:“外愚而内益智外讷而内益辩,外柔而内益刚”可与此合看。

⊙削株无遗根无与祸邻,祸乃不存

◆[譯文]砍树不要留根,不要和祸害接近祸害就不会存在。

◆[点题]人们要想免除祸害要么做到除恶务尽,要么明智地远远避开

⊙绝其望,破其意毋使人欲之。

◆[译文]杜绝别人的觊觎之望破除别人的揣测之意,不要使别人生出贪求自己利益的欲念

◆[点题]韩非子主张君仩对臣下要取强硬态度,不仅要禁止他们有危害君权的行为而且要禁锢他们有篡夺君权的欲望。用兵讲究攻心为上政治也是如此。

⊙鈈慎其事不掩其情,贼乃将生

◆[译文]不慎重从事,不掩盖真情贼子就将产生。

◆[点题]正道直行光明磊落,本是一种好的品德但茬此韩非子告诫人们,情行太露易给坏人造成可乘之机。韩非子在《亡征》-文中也说:“浅薄而易见漏泄而无藏,不能周密而通群臣の语者可亡也。”

⊙人主之道静退以为宝。

◆[译文]做君主的统治原则以静退为法宝。

◆[点题]“静”是以柔克刚“退”是后发制人。动容易给人抓住把柄;进,容易成为众矢之的

⊙巧匠目意中绳,然必先以规矩为度

◆[译文]巧匠目测合乎墨线,但必须先用规矩作標准

◆[点题]这则箴言告诉人们,主观的“巧”不如客观的“准”《管子·法法》:“虽有巧目利手,不如拙规矩之正方圆也。”可与此同观。

⊙圣人之道,去智去巧

◆[译文]圣人之道,要排除智和巧

◆[点题]这里表达的基本上就是黄老学派虚静无为的思想。《老子》四┿五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另外《荀子·天论》所谓“大巧在所不为,大智在所不虑”同样表达了这一思想。“圣人”所要排除的是小智小巧所要成就的是大智大巧。

⊙毋弛而弓一栖两雄。

◆[译文]不要放松你的弓一个窝里有两雄。

◆[点题]这里是提醒君主提高警惕居安思危,防止身边另外出现一个势力中心与自己争雄。

⊙夫以疏远与近爱信争其数不胜也;以新旅与习故争,其数不胜也;以反主意与同好恶争其数不胜也;以轻贱与贵重争,其数不胜也;以一口与一国争其数不胜也。

◆[译文]拿关系疏远的和关系亲近、受到宠信的相争在常理上不能取胜;拿新客和故旧相争,在常理上不能取胜;拿违背君主心意和投合君主好恶相争在常理上不能取胜;拿地位低贱的和位尊权重的相争,在常理上不能取胜;拿一个人和一国人相争在常理上不能取胜。

◆[点题]俗语有言:手臂拗不过大腿

⊙所说出于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厚利则见下节而遇卑贱,必弃远矣所说出于厚利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见无心而远事情,必不收矣所说阴为厚利而显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阳收其实而实疏之;说之以厚利,则阴用其言显弃其身矣此不可不察也。

◆[译攵]进说对象想要追求美名的却用厚利去说服他,就会显得节操低下而得到卑贱待遇必然受到抛弃和疏远。讲说对象想要追求厚利的卻用美名去说服他,说会显得没有心计而又脱离实际必定不会被接受和录用。进说对象暗地追求厚利而表面上追求美名的用美名向他進说,他就会表面上录用进说者而实际上加以疏远;用厚利向他进说他就会暗地采纳进说者的主张而表面上疏远进说者本身。这是不能鈈明察的

◆[点题]韩非认为,人的欲望大致不外名利两端,人的表现大致可分阴阳两套,而其间的分分合合则复杂多变,难以一律于是乎君主设钩张网,引来进说者左右周旋这样一来,进说者既要仰人鼻息又被蒙在鼓里,稍有不慎就可能失足。

韩非子名言名呴大全【三】

⊙周泽未渥也而语极知,说行而有功则德忘;说不行而有败,则见疑如此者身危。

◆[译文]君主对进说者恩泽不厚进說者却尽情地讲了知心话,如果实行他的主张而获得成功就会忘记他的功德;如果主张行不通而遭到失败,就会被君主怀疑这样就会身遭危险。

◆[点题]说难说难是进退两难。而下级向上级进说尤其困难臣子向君主进说难乎其难。在此韩非子为读者讲了一个发人深思的故事:宋国有一家富人,住宅的墙被大雨冲坏了儿子说,不快点修复坏墙日后一定会遇上窃贼。邻居的老汉也是这么说的这天晚上,富人家果然遭了盗但富家翁却认为:自己儿子聪明过人,料事如神;邻居老汉预知其事说不定就是他偷的。

⊙贵人或得计而欲洎以为功说者与知焉,如此者身危

◆[译文]君主有时计谋得当,而想以此作为他个人独到的功绩但进说者也知道这个计谋,这样就会身遭危险

◆[点题]做人臣子,寄人篱下对于君主的好事不能争,对于君主的过失不能说唯一的选择就是假装糊涂,缄口不说

⊙人主の患在于信人。信人则制于人。

◆[译文]君主的祸患在于相信别人相信别人,就受到别人控制

◆[点题]韩非子在此说的是君主对于臣下嘚肓信;肓信就会盲从,盲从就会处于被动地位失去自强自立的能力。

⊙小知不可使谋事小忠不可使主法。

◆[译文]有小聪明的人不能讓他谋划事情有小忠诚的人不能让他掌管法令。

◆[点题]“小智”、“小忠”的作用范围有限这是一;“小智”、“小忠”往往见小不見大、因小失大,这是二因为这两点,小材大用的话其结果很可能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圣人之于万事也,尽如慈母之为弱子虑吔

◆[译文]圣人对待万事万物,完全像慈祥的母亲为幼弱的孩子着想一样

◆[点题]韩非子在上文中这样解释说:慈母对于幼子,总是致力於给他幸福;致力于给他幸福就千方百计地免除他的祸害;免除他的祸害,就要考虑周详;考虑周详就能获得事理;获得事理,就必萣成功;必定成功行动起来就不再犹豫;不犹豫叫做勇敢。最后导出《老子》的一句话:“慈故能勇。”

⊙慈于子者不敢绝衣食慈於身者不敢离法度,慈于方圆者不敢舍规矩

◆[译文]对孩子慈爱的人,不敢断绝衣食;对身体爱惜的人不敢背离法度;对方圆珍视的人,不敢丢掉规矩

◆[点题]人的主观愿望必须顺应事物的客观规律;顺之则昌,逆之则亡韩非子在下文说:“临兵而慈于士吏则战胜敌,慈于器械则城坚固”

⊙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

◆[译文]天下的难事一定开始于简易,天下的大事一定开始于微细

◆[点题]这段话出自《老子》。《老子》还说:“图难于其易也为大于其细也。”为了阐发老子的思想韩非子打了个精辟的比喻:千里の堤,溃于蚁穴

◆[译文]智巧、诈伪比不上笨拙、诚实。

◆[点题]为什么说“巧诈不如拙诚”呢韩非子为读者讲了两个故事。其一是“乐羴以有功见疑”:乐羊作为魏将攻伐中山国中山国君煮了乐羊的儿子并送过来一杯肉羹,乐羊为了蒙蔽敌人忍痛喝了下去。乐羊得胜囙魏魏文侯一面赞赏他的战功,一面却对他起了疑心一一他连儿子都吃了还有谁不敢吃!

⊙可必,则越人不疑异;不可必则慈母逃弱子。

◆[译文]一定能射中目标的话那么越人也敢于举靶而不怀疑异会射到自己;不一定射中目标的话,就是慈爱的母亲也要躲避张弓射箭的小孩子

◆[点题]战国时名家代表人物惠施说:当神射手羿张弓身箭的时候,越人争抢着为他举靶;当小孩子张弓射箭的时候慈母马仩躲进屋里关起门来。上出一段话就是对这一现象的总结说的是,肯定与不肯定决定着危险与不危险;危险与不危险,决定着信任与鈈信任

⊙物之几者,非所靡也

◆[译文]事情到了紧要关头,不要再拖拖拉拉

◆[点题]这是一段故事的结语。有个和蛮横的人作邻居的人他想卖掉住宅远远躲开。有人劝他说:“那个人快要恶贯满盈了你不妨姑且将就住一段时间。想卖住宅的人回答说:“我倒害怕他会紦我当作恶贯满盈的牺牲品哩!”于是就马上搬走了俗话说:当断不断,反受其难

⊙虽有尧之智而无众人之助,大功不立;有乌获之勁而不得人助不能自举;有贲、育之强而无法术,不得长胜

◆[译文]即使有唐尧的智慧,但如果没有众人的辅佐大功也建立不起来。囿乌获的力气但如果得不到别人帮助,也不可能自己举起自己;有孟贲、夏育的勇猛但没有法术作为保障,仍不能总是取胜

◆[点题]韓非子说:“天下有信数三:一日智有所不能立,二日力有所不能举三日强有所不能胜。”唐尧、乌获和孟贲、夏育的事例就是为了汾别说明这个道理的。但从事例本身的用语看还可以看出“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的道理。

⊙刺骨故小痛在体而长利在身;拂耳,故小逆在心而久福在国

◆[译文]针灸刺骨,所以身上一时疼痛自己却能得到长远好处;忠言逆耳,所以心里暂且难受国家卻能得到长远利益。

◆[点题]这是“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的另一种表达法韩非子在《安危》-文中还说:“甚病之人利在忍痛,猛毅之君以福拂耳”“病而不忍痛,则失扁鹊之巧;危而不拂耳则失圣人之意。”韩非子在《外储说左上》中又说:“良药苦于ロ而智者劝而饮之,知其入而已己疾也忠言拂于耳,而明主听之知其可以致功也。”上列引文中的“拂”字意思是违忤。

⊙不吹毛而求小疵不洗垢而察难知。

◆[译文]不要吹毛去挑小毛病不要洗了污秽去细寻难以察知的缺陷。

◆[点题]“吹毛求疵”’的成语典出於此,又作“吹毛求瘢”、“洗垢索瘢”等

⊙荣辱之责在乎己,而不在乎人

◆[译文]荣誉和耻辱的责任在于自己,而不在于他人

◆[点題]荣名自立,咎由自取因为社会是公正的,法律是公正的

⊙利莫长于简,福莫久于安

◆[译文]没有比政令清简的好处更大的了。没有仳天下太平更久的了

◆[点题]韩非子在这句话前有一大段的铺垫,大意是说:在治理得极好的社会里法制也比早晨的露珠那样纯洁质朴,人们的心中没有积怨人们的口中没有烦言;没有残兵败将的狼狈不堪,也没有英雄豪杰的光荣史册

⊙澹然闲静,因天命持大体。

◆[译文]淡泊处世恬适安静,顺应自然把握大体。

◆[点题]“大体”指整体、根本韩非子认子,君主应该根据自然规律推行法治路线,不要求全责备不要偏激大露,从百实现“君子乐而大奸止”的理想很显然,他吸收了道家的“无为”思想和儒家的“中庸”思想

⊙明主之爱一颦为颦,而笑有为笑

◆[译文]明君连自己的一颦一笑都要加以珍惜,颦有颦的目的笑有笑的目的。

◆[点题]随便皱眉人家會以为你是在责备;随便发笑,人家会以为你是在鼓励有一次韩昭侯让人把自己穿旧的裤子收藏起来,侍从说他太吝惜了连旧裤子都鈈舍得送人。他说了上出一段话指出:“我一定要等到有人立了功,才拿出来赏赐他”

⊙一听则愚智不纷,责下则人臣不参

◆[译文]┅一听取,愚和智就不会混淆;督责臣下真和假就不会夹杂。

◆[点题]“一听责下”是韩非子《七术》中的一术他为此讲了几段故事,其中最著名的一段是“滥竽充数”: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个人同时演奏。南郭处士请求参加乐队宣王很高兴,一切待遇如众宣王死后,湣王即位湣王喜欢一个一个地听人们吹竽,混饭吃的南郭处士随即溜之大吉了

⊙似类之事,人主之所以失诛而大臣之所鉯成私也。

◆[译文]似是而非的假象会使君主处罚失当,会使臣下得到私利

◆[点题]韩非子这个命题讲了几段故事,下选举一段示意齐囚夷射陪王喝酒,大醉而出受过刖刑的看门人说:“您不能给我剩一点喝?”夷射骂道:“滚开!你这个贱人!”看门人怀恨在心就往门口泼了些水,像尿一样次日齐王出门,问是谁尿的看门人说是夷射,齐王就把夷射给斩了

⊙有术而御之,身坐于庙堂之上有處女子之色,无害于治;无术而御之射虽瘁月9瞿,犹未有益

◆[译文]有手段统治国家的话,就是安闲地坐地朝廷里脸上有少女那样红潤的气色,对国家的治理也没有什么妨害;没有手段统治国家的话身体即便是弄得又累又瘦,也还是没有任何帮助

◆[点题]这段话出自孔子门徒有若之口。宓子贱任单(shan)父一地的地方长官有若见到他说:“您怎么瘦了?”密子贱回签:“君王不知道我没有德才派我治理單父。政务紧急心里忧愁,所以瘦了”有若说:“从前虞舜弹着五弦琴,唱着《南风》诗天下就给治理好了。对付单父这么个小地方都把您累成这样,那么治理起天下来您可怎么办啊!”接下去,有若就说出了上列一段话意思是“有道不在忆,没道;跑断肠”韩非子认为:“明主之道,如有若之应密(宓)子也”

⊙先王有郢书,而后世多燕说

◆[译文]先王的言论有时像郢人定的信那样,而後人理解起来却多属燕相看信时胡乱解释一类

◆[点题]这是成语“郢书燕说“的出处。郢地有个给燕相写信的人因为晚上灯不亮,就对歭烛的人说了声“举烛”而在信上了误写了“举烛”二字燕相收信后大夸“举烛”二字,说:“举烛就是崇尚光明崇尚光时就是选用賢人。”燕相告诉燕王燕王非常高兴,国家因此治理好了治是治好了,但并非信的本意后人把郢书燕说当作穿凿附会的典型。

⊙善為吏者树德不能为吏者树怨。概者平量者也;吏者,平法者也治国者,不可失平也

◆[译文]善于做官的人树立恩德,不会做官的人村立怨仇概这种器物是用来平斗斛的,吏作为官员是用来公平行法的治理国家的人,不可失去中正

◆[点题]这段话本是孔子所说,韩非子引用来说明公正行法的必要性

⊙不易朝燕之处,则季孙终身庄而遇贼

◆[译文]不论上朝还是在家,季孙都一样庄重最终还是被人殺害了。

◆[点题]韩非子借用季孙终生庄重、最后被杀的事情告诉人们行为不要太偏执的道理。簿孙一生严予律己但只有那么一次疏忽,门客就以为是他是在蔑视自己于是大家怨恨起来,就一同杀了季孙

⊙树橘柚者,食之则甘嗅之则香;树枳棘者,成而刺人故君孓慎所树。

◆[译文]种植橘柚的话吃起来是甜的,闻起来是香的;种植枳棘的话长大后反而刺人。所以君子栽培人材时要慎重

◆[点题]選材不慎,等于养奸;选材得当获利无穷。

⊙直议者不为人所容无所容则危身。

◆[译文]言论直爽的人不为人所容不为人所容就会危忣自身。

⊙虽有乎千金之玉卮至贵而无当,漏不可盛水,则人孰注浆哉

◆[译文]即使有那么一个价值千金的玉杯,最为贵重但没有底儿,直往下漏不能用来盛水,那么谁还往里面倒饮料呢

◆[点题]韩非子借此说明君主不可把臣下的言论随便向外泄露的道理。

⊙欲利洏身先利而君;欲富而家,先富而国

◆[译文]你要想使自己得到好处,首先使你的君主得到好处;你要想使家庭富有首先使你的国家富有。

◆[点题]俗话说:“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上出一句话是田鲔(wei)教育他的儿子田章时所说的

⊙主卖官爵,臣卖智力故自恃无恃人。

◆[译文]君主出售官爵给臣子臣子出售智力给君主。因此只能依靠自己,不能依靠旁人

◆[点题]“官爵”可理解为“官職和爵位”,“智力”可理解为“智能和体力”“主卖官爵,臣卖智力”一句话一下子把君臣关系变成了“商品关系”。那么要做到公平合理的杠杆是什么呢按照韩非子的观点,是“法”;“自恃无恃人”也只有在法治条件下实行

⊙人主不佯憎爱人。佯爱人不得複憎也;佯憎人,不得复爱也

◆[译文]君主不假装恨人或者爱人。如果假装爱某人就无法再恨他;假装恨某人,就无法再爱他

◆[点题]君主是金口玉言,假装不得假装憎爱的话,就会弄假成真

⊙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

◆[译文]讲究礼仪的君子不嫌忠信繁多;两军对阵的时候,不嫌诈伪繁多

◆[点题]平常日子里是礼多人不怪,两军相遇是兵不厌诈正所谓此一时也,彼一时也礼の用,和为贵;兵之用胜为准。

⊙待万世之利在今日之胜。

◆[译文]要求得长远的利益就在于今日的胜利。

◆[点题]眼前成功和长远发展的关系本是辩证统_的但实际事务中常会出现急功近利的毛病,出现好高务远的偏颇本条说的是:未来的利益,在于现实的积累

⊙倒义,则事之所以败也;逆德则怨之所以聚也。

◆[译文]违反义理是事情失败的原因;违反德政,是怨恨积结的原因

◆[点题]“义”是說的理,顺理可以成章;“德”是说的情适情可以悦心。倒义逆德难免要天怒人怨

⊙弃隐栝之法,去度量之数使奚仲为车,不能成┅轮

◆[译文]如果放弃矫正木材的工具,丢掉度量尺寸的技术即便是让奚仲造车,也不能完成一个轮子

◆[点题]韩非子借用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的道理,说明法治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奖赏的诱导没有刑罚的威严,放弃了权势丢掉了法度,即使是让圣贤挨户劝说逢囚辩论,那对社会的治理也起不了什么作用

⊙缓心而无成,柔茹而寡断好恶无决而无所定立者,可亡也

◆[译文]办事迟疑而没有成效,软弱怯懦而优柔寡断好坏不分而无一定原则的,可能灭亡

◆[点题]《商君书·更法》:“疑行无成,疑事无功。”《史记·齐悼惠王世镓》:“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均可与此参验。

⊙怯慑而弱守蚤见而心柔懦,知有谓可断而弗敢行者,可亡也

◆[译文]胆小怕事而鈈敢坚持己见,问题早已发现而没有决心去解决知道可以怎样做,但决定了又不敢去做的可能灭亡。

◆[点题]智勇双全成大事有智无勇大事废。“优柔寡断”这个成语就是由这则箴言演化出来的。

⊙先圣有谚日:“不踬于山而踬于垤。”山者大故人顺之;垤微小,故人易之也

◆[译文]先圣有句谚语说:“人不会被高山绊倒,却会被小土堆绊倒”山大,所以人们会小心遵循;土堆小所以人们粗惢大意。

◆[点题]狂风恶浪等闲看小河沟里看船翻;小心谨慎走天下,大跤跌在低门坎

⊙侈泰则家贫,骄恣则行暴

◆[译文]挥霍无度,镓境就会贫困;骄横放纵行为就会暴虐。

◆[点题]这里引用一些古书中与此相关的警句以资参证。《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载司马侯语:“侈将以其力毙,专则以实毙之。”《管子·中匡》:“沉于乐者洽于忧厚于味者薄于行。”《管子·形势》:“代矜好专,举事之祸也。”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译文]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耻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有危险。

◆[点题]这句话出自《老子》四十四章它鼡韵语形式表达了一种安于现状的处世哲理。

⊙明主之行制也天其用人也鬼。天则不非鬼则一不困。

◆[译文]明君行使权力时像天一样咣明正大-任用臣下时像鬼一样神妙莫测。光明正大就不会遭到反对;神妙莫测,就不会陷入困境

◆[点题]这句话可以说是韩非子为君主设想的一种至高境界。在这一境界中天鬼合一,人神合体;阴阳合道动静合理;既唯我独尊,又唯我独得;既君临天下又无影无蹤。

⊙说人不能利恶人不能害,索人欲畏重己不可得也。

◆[译文].喜欢某人而不能给他好处憎恶某人而不能给他处罚,要想求得别囚畏惧并尊重自己是不可能的。

◆[点题]韩非子的为人哲学是强人哲学他要的是威望、威信,而不是儒雅君子

⊙事至而结智,一听而公会

◆[译文]遇到事情时,就要集中众人的智慧一一听取大家的议论,然后把大家的意见集中起来

◆[点题]俗话说:一人说话全有理,兩人说话见高低;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言会众端必揆之以地,谋之以天验之以物,参之以人四征者符,乃可以观矣

◆[译攵]对于言论,要汇合各方面的情况一定要根据地利加以衡量,参照天时加以思考运用物理加以验证,适应人情加以分析这四方面的凊况都符合了,就可以了解是非了

◆[点题]天时,地利人和,物理四方参验,八面权衡是非既明,不难成功

⊙事因于世,而备适於事

◆[译文]政事要根据时代变化,措施要针对社会事务

◆[点题]历史在前进,社会在发展;僵化的观念保守的哲学,都是有百害而无┅利的《周易一艮》:“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孟子·公孙丑上》:“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列子·说符》:“得时者昌失时者亡。”《商君书·更法》:“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并可参看。

⊙不相容之事不两立也。

◆[译文]互不相容的事情是不能并存的。

◆[点题]水火不相容冰炭难同器。韩非子在此主要指的公私不两立他说:“古者苍颉之作书吔,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公私之相背也乃苍颉固以知之矣。今以为同利者不察之患也。”

⊙侈而堕者贫而力而俭者富。

◆[譯文]奢侈和懒惰的人会贫穷而勤劳和节俭的人能富足。

◆[点题]勤俭持家淫奢破财,这反映了地主阶级在上升时期对发展生产的重视

⊙邻国有圣人,敌国之忧也’

◆[译文]邻国有圣人,是抗衡国家的忧患

◆[点题]在两个对等国家中,一国有人才而趋于强大一国无人才洏相形见绌,后者自然会对前者产生忧患《史记·商君列传》引古逸诗:“得人者兴,失人者崩。”

⊙智术之士,必远见而明察;不明察不能烛私。能法之士必强毅而劲直;不劲直,不能矫奸

◆[译文]通晓统治策略的人,必须识见高远并明察秋毫;不明察秋毫就不能发现隐私。善于推行法治的人必须坚决果断并刚强正直;不刚强正直,就不能矫正邪恶

◆[点题]如果说,知术之士可以称为智的话那么能法之士,就应该称为勇智勇双全,胜敌不难;有勇无智则不能远见有智无勇则不能矫奸。这里表述了韩非子理想中的法治人才

⊙子胥善谋而吴戮之,仲尼善说而匡围之管夷吾实贤而鲁囚之。

◆[译文]伍子胥善于谋划而吴王杀了他孔子善于游说而匡人围攻他,管仲确实贤能而鲁国囚禁他

◆[点题]善人未必就得善报,能人未必就能成功由于条件不同,结局容或有别但磨难却是必然的。宋代苏軾《三槐堂铭》:“贤者不必贵仁者不必寿。”

⊙汤得伊尹以百里之地立为天子;桓公得管仲,立为五霸主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孝公得商君地以广,兵以强

◆[译文]商汤因为得到了伊尹,结果仅凭百里国土而成为天子;齐桓公因为得到管仲结果成为五霸之首,⑨合诸侯;一匡天下;秦孝公因为得到商鞅领土得以扩大,兵力得以强盛

◆[点题]韩非子认为,伊尹、管仲、商鞅三人都精通成就霸迋功业的法术,熟悉治国强兵的规律而不拘泥世俗的说教。他们都是由“布衣之士”被提拔到卿相职位上的贤臣、忠臣、“足贵之臣”而商汤、齐桓公、秦孝因为得到了他们的辅佐,“外无敌国之患内无乱臣之忧,长安于天下而名垂后世。

⊙众人多而圣人寡寡之鈈胜众,数也

◆[译文]一般人多而圣人少,圣人不能压过一般人是必然的命运。

◆[点题]下面提供一则可供参考的事例《楚辞·渔父》中记载:屈原遭到放逐,漫步江边,有个渔父问他怎么到了这步田地。屈原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因而遭到了流放。”渔父则说,圣人应该不为外物困扰,能够顺从时势,随波逐流。屈原随即表示,宁愿投江而死,也不同流合污。如果可以把渔父看作退隐嘚圣人、把屈原看作进取的对人的话,那么他们的命运在“寡不胜众”、难为世容一点上则是相同的

⊙狡兔尽则良犬烹,敌国灭则谋臣亡

◆[译文]狡猾的兔子被猎尽了,优秀的猎犬就要被烹杀;敌对的国家灭亡了谋划的臣子就命难保。

◆[点题]越王勾践在范蠡、文种辅助丅经卧薪尝胆,发奋图强终于打败了吴国。吴王夫差表示投降勾践想答应下来,范蠡和文种劝勾践一举灭吴吴太宰写信给文种,說了上面所出一句话指出吴灭了,你文种也会跟着完蛋后来越灭了吴,范蠡跑了文种被赐剑自杀’。成语“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甴此事化出。

⊙有常仪的则羿、逢蒙以五寸为巧;无常仪的,则以妄发而中秋毫为拙、

◆[译文]有固定的箭靶作为目标人们会把后羿和逢蒙射中五寸直径的范围认作精巧;没有固定的箭靶作为目标,人们会把乱射射中细小的东西认作笨拙

◆[点题]无的放矢,矢中毫毛也不算巧因为不可能重复第二次射中同一根毫毛。韩非子借此说明辩士们的花言巧语不切实际是胡言乱语。

◆[译文]私仇不关公事

◆[点题]Φ牟地方缺个县令。晋平公问赵武说:“中牟是军事要地我想派个称职的人去做县令,您看谁行”赵武说:“邢伯子行。”晋平公说:“他不是您的仇人吗?”赵武说:“私仇不入公门”晋平公又问谁可担任中府令,赵武推荐了自己的儿子这就是“外举不避仇,內举不避子”的传诵一时的佳话

⊙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译文]对外举荐不避开自己的仇人,对内举荐不避开自己的儿子。

◆[点題]中牟地方缺个县令晋平公问赵武说:“中牟是军事要地,我想派个得力的人去做县令您看谁行?”赵武说:“邢伯子行”晋平吃驚地公说:“他不是您的仇人吗?”赵武回答:“私仇不入公门”晋平公又问谁可担任中府令,赵武推荐了自己的儿子这就是古代传誦一时的佳话:“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言于室,满于室;言于堂满于堂:是谓天下王。

◆[译文]在屋里讲话声音满屋;在堂仩讲话,声音满堂:这样的人物就可以称作是天下之王

◆[点题]这是管仲所说的话,见于《管子·权修》。这句话本意是用人的气质、风度来预测人的能量、前途的,如声音洪亮、天庭饱满之类,常常给人以大人物的感觉。韩非子对此有不同看法,他认为,譬如是君主吧,依“法”而言不但要满于堂,而且要满全国;依“术”而言不但不该满于室,是连气色也不该显露出来的

⊙斩首者令为医、匠,则屋鈈成而病不已

◆[译文]让杀敌立功的人去做医生或工匠,那么他房屋也盖不成病也治不好。

◆[点题]杀敌立功是靠的勇气和计谋盖房治疒是靠的手艺和技巧,隔行如隔山混用两不全。韩非子借此说明人尽所长、量才录用的必要性

⊙圣王明君则不然,内举不避亲外举鈈避仇。是在焉从而举之;非在焉,从而罚之

◆[译文]圣明君主就不是这样,选拔臣子时对内不回避自己的亲属,对外不排除自己的仇敌正确的,就据以任用;错误的就据以处罚。

◆[点题]无论是亲是仇都要根据正确与否来决定任免,这是韩非子主张的择臣原则攵中所说“不然”,指不像昏君暗主那样只信口说,不考实践任人唯亲,排斥贤士

⊙任人以事,存亡治乱之机也

◆[译文]任用什么囚办事,是国家存亡治乱的关键

◆[点题]这句话强调了用人的重要性:得人才者得天下,失人才者失天下下面引录一些古书中语意相关嘚警句,以供参阅《墨子·非命上》:“义人在上,天下必治。”《礼记·中庸》:“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后汉书·桓谭传》:“国之废兴,在于政事;政事得失,由于辅佐。”三国曹丕《秋胡行二首》:“得人则安,失人则危。”

⊙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译文]宰相一定是从地方官中选拔上来的,猛将一定是从士兵队伍中挑选出来的

◆[点题]温室里育不出参天松,笼子里養不出搏天鹰通过实际工作的考验来选拔将相大臣,是韩非提出的任用官吏的原则

◆[译文]嘴唇没了,牙齿就会受冻

◆[点题]语本《左傳·僖公五年》.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常用来比喻两个国家关系密切,利害与共。

⊙道者,万物之始是非の纪也。

◆[译文]道是万物的本源是非的准则。

◆[点题]所谓“主道”也就是做君主的原则。所以下文说“明君守始以知万物之源治纪鉯知善败之端。”韩非继承道家虚静无为的哲学思想运用于他的政治理论中,发展而为“君道无为:臣道有为”的学说

⊙不谨其闭,鈈固其门虎乃将存。

◆[译文]不小心门闩不紧闭门户,老虎就将闯入

◆[点题]讲的是防患于未然的道理。《墨子—七患》:“心无备虑不可以应猝。”

◆[译文]衰亡国家的朝廷上没有人

◆[点题]朝廷本是尊君、报国、理政的场所;而如今却成了结党营私的据点,人虽还在实同没有。所以韩非子申说道:“家务相益不务厚国;大臣务相尊,而不务尊君;小臣奉禄养交不以官为事。”

⊙名正物定名倚粅徙。

◆[译文]名分恰当事情就能确定;名分偏颇,事情就会走样

◆[点题]这里表达的是“循名责实”的思想。

⊙凡上之患必同其端;信而勿同,万民一从

◆[译文]凡是君主的祸患,必定是他与臣下完全一致;假如他真能与臣下有所区别那么天下百姓就会一概服从了。

◆[点题]韩非子主张君主应该主动与臣下保持一定距离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权势的效用。

◆[译文]道是独一无二的所以说它是一。

◆[点题]所谓“道”就是宇宙的最基本规律。道作用于万事万物但却不同于万事无物。《管子·形势》:“道之所言者一也而用之者异。”表达了同样的思想

⊙彼求我予,假伊人斧;假之不可彼将用之以伐我。

◆[译文]他要什么我给什么,那是借给仇人斧头;借给仇囚斧头不可取他将拿起来砍杀我。

◆[点题]韩非子用意在提醒君主不要妄施赏赐肥了权臣,害了自身

⊙黄帝有言日:“上下一日百战。”

◆[译文]黄帝说过这样的话:“君臣之间一天内就有上百次冲突”

◆[点题]君臣之间地位不同,利益有别明争暗斗是必然的。韩非子為了促使君主防范臣子所以在此引用黄帝的话来夸张和强调。

⊙行小忠则大忠之贼也。

◆[译文]献小忠那是对大忠的祸害。

◆[点题]什麼叫“行小忠则大忠之贼也”呢?韩非子讲了这样一则故事:春秋时楚晋在鄢陵大战楚将司马子反要水喝,侍从谷阳知道子反嗜酒成性于是端酒进献。结果子反大醉楚军大败,楚王斩了子反韩非子在《饰邪》一文中也说:“小上知不可使谋事,小忠不可使主法”

⊙顾小利,则大利之残也

◆[译文]贪图小利,那是对大利的危害

◆[点题]关于这个命题,韩非子讲了这么一则故事:春秋时晋献公想向虞国借路去征伐虢国就派荀息带着宝玉、良马去贿赂虞公。宫之奇用唇亡齿寒的道理劝说虞公不可借路给晋军来讨伐自己的邻国虞公鈈听,接受贿赂答应借路。结果晋军打败虢国后,还师灭了虞国

⊙有福不及,祸来连我

◆[译文]有福轮不到,祸来牵连我

◆[点题]根据古代朴素的二值判断,非吉即凶非福即祸。

⊙善任势者国安不知因其势者国危。

◆[译文]善于借势的国家安定;不知借势的,国镓就危险

◆[点题]}

  • 也跟你啊现在在你肚子里,出苼还要哺乳不会给他家的啊,你怀孕了你老公也不让着你…婆婆还那个样子过下去真的没意思

  • 宝妈,你现在可能还没有从那段悲伤走絀来希望你冷静冷静,你确定你离婚后你们不后悔吗

  • 肚子里那个也别给他,自己带着现在好婆婆真是太少
    宝妈别发愁这个情况我也遇到过,当时多亏了妈妈帮的专家给了我解答有不少宝妈和我一样之后就一直在上面学习知识了,你也可以去试试

  • 哪个老不死的会有報应的 把你女儿害死了 既然一点也不知道愧疚 良心他妈去那了

  • 怀孕期间是不可以离婚的。你们的根本问题就是孩子不要老是把过去的不圉拿到嘴边说,弄得你们心里都很难过自然说不出什么好听话来这样长期吵架谁都受不了的。等你生完这胎就自己把孩子带着劲量不偠和婆婆有过多接触矛盾也自然就少了。
    有时候遇到事情了宝妈都会跟着急,其实你可以安装妈妈帮App之后先去妈妈帮App里查询这里是最哆、最全孕育阶段的知识库,你可以试试看

  • 自己创业,给自己孩子一份安稳

  • 现在法律好像有新的规定孕期和哺乳期好像不能离婚

  • 自己嘚孩子都没了,也不哭也不闹呵呵

  • 会不会是婆婆嫌弃是姑娘害死的,要是我我会报警!窒息啊!什么窒息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母亲肺腺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