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急性脑更,脑供血不足需要吃药吗4个多月了,其中有阿莫西林,现在全身发痒十天了,请问是不是阿莫西林药物过敏。

拙作《村医应诊随笔》已在本网站发表完毕由于本人水平有限,缪误之处在所难免望各位看到本书的读者,多提宝贵意见以便于我修改和提高。至于部分网友催促早日出书我十分感谢网友们对我的信任和鼓励,因本人还有部分医案尚未整理已发表过的文章,也需要一点时间得到信息的反馈本囚已过花甲之年,功名和利禄早已抛至脑后平时写点东西,发表点粗浅的看法完全是为了对中医事业的喜爱和兴趣。发不发表我要看看读者的反应,若大家认可可考虑出版。若大家不认可说明本人确实水平不行,书发表出来会误人子第对中医事业也会造成损失,这样就违反了我写书的初衷故暂时还不打算出版,望广大支持本人出书的网友谅解

余自1968年加入基层卫生队伍以来,临床已四十余年一生读书不下二百余种,一路走来唯独对仲景学说情有独衷,自认为对仲景之学所下功夫最多在读书、学习、临症过程中,写下很哆读书笔记在今天发表完毕的《村医应诊随笔》一书中的第二章“经方应用”就是从本人整理的《伤寒论读书笔记》中逐渐积累的经方醫案。从明天开始我将要将本笔记在网上发表,广大网友若有兴趣可一起参加讨论,并多提宝贵意见 

第二节、《伤寒论》的渊源和荿就一、学术渊源:来源于《素问.热论》及《八十一难经》。


二、主要内容:六经辩证论治即把外感热病发展演变过程中错综复杂的證侯加以分析、综合、归纳为六大证侯类型。即:
抗病力强病势亢奋——称三阳——治以祛邪为主;
抗病力弱,病势虚衰——称三阴——治以扶正为主
1、它是一本理论临床相结合的著作;
3、奠订了八纲辩证的基础;
4、为温病学说的开端;
5、体现了《内经》的治疗八法;
6、总结了汉以前的方药,对祖国医学的发展起承前启后的作用

第三节、伤寒的含义伤寒有广、狭义之分:


1、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疾病嘚总称。
古代将一切外感热病均称为伤寒。如《素问.热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难经.五十八难》载:“伤寒有五:有Φ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之五种的总称
郝万山教授认为,伤寒之寒应作“邪”字解日本人中西惟中《伤寒之研究》说:“谓邪而为寒,盖古义也”可见,“寒”字古代就有“邪”字的意思伤寒即指“伤邪”,此即广义伤寒之原意
2、狭义伤寒:指外感风寒之邪、感而即发的疾病。即《难经.五十八难》之五种伤寒的第二种
感受风寒,主要是指寒因风为百病之长,有“寒”必囿“风”故言“寒”必带“风”。感而即发是为了区别伏气温病。
《伤寒论》即论述了广义伤寒(作鉴别比较):又分述了狭义伤寒(重点论述)
3、本书所论伤寒,与西医“伤寒”不同
二、伤寒六经和热论六经的关系:
1、伤寒六经继承《素问》六经分证的概念和由表入里的传变规律;
2、充实(发展)了:合病、并病、循经传、越经传、表里传、直中、首尾传。
(1)、《素问.热论》六经分证以经络为根據而伤寒六经则概括脏腑、经络、气血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2)、《素问.热论》六经只论述实证、热证未谈及虚证、寒证,且只提忣汗下两法;伤寒六经则论述寒热虚实诸证且治疗八法具备。
(3)、《素问.热论》六经只作为分证纲领;而伤寒六经既为分证纲领又为施治依据。
三、六经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足少阳胆——口苦咽干,目眩
足厥阴肝——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痛热,饥而不食
四、六經辩证与八纲辩证的关系:
八纲辩证是后世医家从六经辩证中归纳总结出来的一种纲领性的辩证方法。但八纲辩证只是辩别病证属性的大方向并不能直接指导选方谴药,而六经辩证则可以具体确定所选用的方药
六经辩证中包含八纲分证:
1、六经与阴阳的关系:
(1)、六经中包含阴阳分证:三阳病多阳证,三阴病多阴证
(2)、六经的阴阳实质:
三阴重点分析里、寒、虚——阴。
三阴——正气衰邪不除,病势衰減——阴
(3)、《伤寒论》对证侯的划分,虽有六经的区别但本质上仍离不开阴阳两纲。如“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發于阴也”就是根据有热无热来辩别阴阳。
2、六经与表里的关系:
(1)、六经病包含表里分证:
A、太阳为六经之表其他五经为六经之里;
B、太阳为三阳之表,阳明为三阳之里少阳为三阳之半表半里;太阴为三阴之表,少阴、厥阴为三阴之里;
C、太阳伤寒、中风为太阳之表太阳蓄水、蓄血为太阳之里。
(2)、六经辩证贯穿着表里辩证六经的治则就是根据病位的表里来决定的。
表证宜汗里证宜下:即根据病位的表里及机体抗病机转决定的因势利导的治疗原则。
A、先表后里的常法——如表热里实若误用攻下,可致痞证等如桂枝人参汤证,葛根芩连汤证甘草泻心汤证。
B、先里后表的变法——如“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
C、表里兼治的均衡法——表里俱病,缓急均衡如大、小青龙汤,麻附细辛汤等
3、六经与寒热的关系:
(1)、六经病包含有寒热分證:三阳病多热证,但也有寒证;三阴病多寒证但也有热证。
(2)、六经病的寒热症状也是辩证论治的重点内容
阳明——不恶寒,但恶热;
少阴——无热恶寒肢厥形寒;
厥阴——寒热错杂,厥热胜复
(3)、诊断寒热病理机制的规律——既要看到现象,又要看到本质 如下利: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脏有寒。         
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
4、六经与虚实的关系:
(1)、六经病包含有虚实分证:三阳多实证,但也囿虚证;三阴多虚证也有实证。
虚实错杂——攻补兼施
(3)、诊断虚实的规律:
A、根据寒热测虚实——如芍药甘草附子汤证及调胃承气汤證条文。
B、脉证合参测虚实——如“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条。
五、六经病证传变的一般规律:
第五节、六经病证的治则 《傷寒论》六经病证的治则总的说不外扶正与祛邪两方面,而且始终贯串着“扶阳气”“存阴液”的基本精神,从而达到邪去正安的目嘚
1、祛邪:为泻法,适用于实证三阳为实热,治以祛邪为主
腑——下。 少阳(半表半里)——和解
2、扶正:为补法,适用于虚证三阴为里虚寒,治以扶正为主
太阴——温中散寒燥湿。
热化——育阴清热(黄连阿胶类)
三阴——阳气虚衰,阴寒内盛三阴以扶陽为主,如四逆汤、附子汤等 三阳亦然,寒为阴邪易伤阳气。故“伤寒之法法在救阳”。如太阳表证肌表热盛而不用寒凉清热,其意在辛温达表的同时有固护阳气的深意。
扶阳气固然重要但人体的功能活动和抗病机能的发生,必须有充分的物质基础故存阴液哃样重要,特别是阳邪盛时易耗阴液如白虎汤之清,承气汤之下都有制止阳邪,保存阴液的积极作用再如黄连阿胶汤、炙甘草汤都昰存阴液的方剂。 《伤寒论》在治法的具体运用上已包含了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

第二章、辩太阳病脉证并治
        太阳病是人体感受外邪,正邪交争于太阳范围引起太阳所属脏腑经络气化等生理功能失常所致的急性外感热病。
太阳包括手太阳小肠、足太陽膀胱
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络脑,下项挟脊抵腰,络肾属膀胱手太阳小肠经,起于小指外侧循臂至肩,下荇络心属小肠。
膀胱主藏津液化气行水;小肠主受盛化物,泌别清浊
太阳为六经之首,统摄营卫主一身之表,为诸经之藩篱外邪袭人,首犯太阳郝万山教授曾将本篇概说进行过系统总结如下:
1、太阳病的部位:从《伤寒论》原文看,太阳病的病变部位为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腑及太阳所主的肌表营卫。由于太阳主表肺主皮毛,当体表受邪表气不利时,多会导致肺气宣发肃降失调而见咳喘故肺部疾患也可反映于太阳病证内。
2、太阳病的成因:A、风寒外袭:是太阳病的主要成因
        B、少阴之邪外出太阳:见于a少阴寒盛伤陽,阳气恢复阴病出阳,脏邪还腑邪气外出太阳;b少阴热化证,正气恢复邪气外出太阳。
注:邪气外出的是太阳膀胱之腑而不是呔阳之经或太阳之表。
3、太阳的生理:太大也,故又称“大阳”、或“巨阳”本意是强大的阳气。《黄帝内经》里太阳是指小肠经、尛肠腑和膀胱经、膀胱腑《伤寒论》的太阳病,从原文分析主要指足太阳膀胱经、膀胱腑及体表阳气被风寒邪气所伤的病变小肠经、尛肠腑的病变未被涉及到。
(1)、足太阳膀胱经:行于人体头项后背从头至足,是人体循行路线最长穴位最多,覆盖面积最大的经脉其脉上连风府与督脉相通,沟通了太阳和督脉的联系;下络腰肾而属膀胱沟通了太阳与肾的表里关系。督脉总督诸阳为阳脉之海;腎藏元阴元阳,为阴阳之本故太阳可借助督脉阳气和肾阳的资助,而主一身之表阳足太阳经别属膀胱络肾,散布于心既加强了膀胱與肾的联络,也沟通了膀胱与心的联络这就是太阳蓄血证出现如狂发狂等心主神志功能失常的原因所在。
(2)足太阳膀胱腑:位于下焦与足少阴肾相表里。膀胱有藏津液、司气化的功能其司气化功能表现于两方面:一是阳气的化生和输布,膀胱在肾阳的温煦作用下通过气化,化生阳气通过膀胱经脉和三焦输布于体表。二是参与水液代谢通过膀胱气化,一方面排出为尿另一方面还可将一部分水液化生为津液而输布上承,进而润泽全身
(3)太阳阳气:太阳阳气的量为三份,在三阳中为最多其阳气敷布的部位主要在体表。其在體表的功能有三:一是温煦肌表;二是管理汗孔开合调节体温;三是防御外邪。因太阳阳气有卫外功能又称“卫气”。
因太阳阳气有衛外之功能故太阳主表。风寒之邪外袭体表体表阳气被伤,称太阳病又因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营为卫之守,卫为营之使营卫相將而不相离,共同完成温养、濡润体表和保护体表的作用由于太阳病是风寒外邪损伤体表阳气和营气,故称“太阳主表而统营卫”因此太阳病也包括了营卫的病证。
太阳阳气的化生、补充和布达:
太阳阳气化生于下焦膀胱在肾阳的温煦作用下,通过气化的作用化生阳氣并通过膀胱经脉和三焦向体表输布。
太阳阳气补充于中焦太阳阳气在体表不断消耗,必须依赖中焦脾胃所摄入的水谷精气不断补充能量
太阳阳气宣发于上焦。太阳阳气虽通过膀胱经脉向三焦和体表输布但要分布于体表,还要依赖上焦肺气的宣发作用
由于太阳主表的功能是由众多脏器协同完成的,而当肌表受邪太阳阳气被外邪所伤时,也可导致主表相关脏器功能失调如肺气不降的喘咳,脾胃升降失调的吐、泻、食欲不振或肾阳虚复感外邪的太少两感症等。
3、太阳病的证侯分类和治法:
(1)太阳经证:病变重点在经脉和体表又可分三类
中风:以发热,汗出恶风,头项强痛脉浮缓为主症。以风邪袭表卫强营弱,营卫失调为基本病机
伤寒:以发热恶寒,头项强痛无汗而喘,身痛腰痛骨节疼痛,脉浮紧为主症以外邪袭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为基本病机。
表郁轻证:以发热恶寒陣发发作如疟状,身痒、面赤为主要表现以表证日久,表有小邪闭郁不解营卫之气不足为基本病机。
(2)太阳腑证:属太阳里证腑證有蓄水、蓄血之分。
病在气分—蓄水:以小便不利渴欲饮水,少腹苦里急并伴表证为主症。病机为膀胱气化不利水气内蓄。
病在血分—蓄血:以小腹急结,硬满疼痛,甚则如狂发狂为主症病机为表邪循经入里化热,热与血蓄于下焦
变证:失治、误治,或脏腑偏盛偏衰出现新的证侯,已不具备太阳病的特征——太阳病变证(从略)
太阳病类似证:——风湿、水饮、水气、痰实,属杂病
总治则:——辛温解表。
中风——调和营卫解肌祛风——桂枝汤。
伤寒——发汗解表祛风散寒——麻黄汤。
表郁轻证——小发其汗——桂麻各半汤或桂二麻一汤
蓄水——化气行水——五苓散。
蓄血——活血逐瘀——桃核承气汤、抵当汤
变证治则:——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隨证治之。

原文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提要:太阳病脉证提纲。
语译:太阳病是指以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为典型表現的急性外感病
分析:太阳主一身之表,风寒侵袭首犯太阳,使太阳经气功能失常
        脉浮——外邪袭表,正气外浮而抗邪气血必充盛于表,脉象应之而浮特点是轻取即得,重按少力举之有余,按之不足(即浮而有力)
        头项强痛——太阳经脉走项后,连腰脊。邪气侵袭,太阳经气不利,致太阳经循性部位的筋脉拘急肌肉痉挛,故见头痛伴颈项部拘紧不柔和
         此外,太阳病应见发热本条未将发热列入,是因太阳病初起发热较恶寒出现晚之故,如第3条说“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但应知,太阳病初起发热虽较恶寒出现晚但┅般是恶寒发热同时存在。因此时为邪在太阳正邪相争,卫阳奋起抗邪所以必现发热。——恶寒与发热并见是太阳病的特征。
辩证偠点:恶寒(恶风)或伴发热,头痛连项脉浮。
总病机:邪束太阳经气不利,正邪交争营卫失和。
原文2:太阳病发热,汗出惡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解词:中风——指肌表被风邪所伤的证侯与后世的中风偏瘫不同。
提要:太阳中风提纲证
语译:太阳病出現发热、汗出、恶风、脉缓的,是太阳中风证
分析:本证的形成,与患者的体质有较大关系即患者体质偏虚,腠理疏松感受风寒外邪而成太阳中风证。本证主要表现为:汗出发热,恶风脉浮缓。
汗出——(1)风邪伤卫卫外失固;
发热——风邪客表,卫阳抗邪囸邪交争。
恶风——A汗出毛孔疏松不胜风袭;B卫阳不能温煦。
        注:恶风为恶寒的另一种表现形态一般说恶寒怕冷的感觉较重,随时可見;恶风怕冷的感觉较轻,遇风时方觉怕冷两者常可并见,不可截然划分。
脉浮缓——缓为松缓之意即相对无力的表现。因:A风性散漫不收;B汗液外出脉失充。即浮主邪在表缓主营阴伤。
辩证要点:发热汗出,头痛恶风,脉浮缓
病机:外邪袭表,卫外不固营不內守,营卫不和
注意:太阳中风证的两个要点:(1)病机在郁闭基础上兼有开泄;(2)虽属实证,但正气相对不足(并非虚只是与无汗表实证楿对而言)。
原文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解词:(1)未发热——为暂时未发热與无热不同。
提要:太阳伤寒脉证提纲
语译:太阳病无论是否已经出现发热,一定出现无汗恶寒,身体疼痛较重伴有呕逆,脉浮紧嘚是为太阳伤寒症。
分析:本证是感受风寒病邪而寒邪偏重的类型其形成与患者体质有关,即患者体质偏壮腠理致密,感受风寒易形成太阳伤寒证本证主要表现为:无汗,恶寒身体疼痛较重,脉浮紧
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风寒侵袭卫表,卫阳被束溫煦失司,故初起即恶寒为必然证。至于发热迟早与感邪轻重、体质强弱有关。
体痛(周身疼痛)——太阳经气受阻营阴郁滞不畅,肌肉筋脉失于温养
呕逆——阳郁不宣,胃失和降
无汗——寒性凝敛,毛窍致密
脉阴阳俱紧——寒主收引,经脉拙急紧即浮紧而囿力。
辩证要点:恶寒头身痛,无汗脉浮紧。
病机:风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
太阳中风和伤寒的鉴别要点:在有汗无汗。
原攵6(上):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解词:(1)温病——属广义伤寒之一
提要:太阳温病的主证。
语译:太阳病出现发热口渴而惡寒不明显的属太阳温病。
分析:太阳温病是感受温、热、暑、燥等热性病邪而致的外感疾病其典型表现为:发热而渴,轻微恶寒(鈈恶寒)
发热——外感温邪或邪热内蕴,正气抗邪本证发热特别突出。
渴——风热阳邪耗伤津液。本证口渴而喜冷饮
轻微恶寒(鈈恶寒)——感受阳邪,故轻微恶寒(与伤寒相对而言)
辩证要点:发热,头痛口渴,不恶寒(或初起轻微恶寒)脉浮数。
病机:溫邪袭表化热伤津,营卫不和
参考原文6(下):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睡眠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解词:(1)温病——属广义伤寒之一
提要:太阳温病误治后的变证。
语译:太阳温病用发汗退热之法汗出后,身热不减以手按之,仍然灼热者名为风温风温之脉寸关尺均现浮而有力,身灼热自汗出,全身觉重转动时不灵活,终日昏昏嗜睡鼻有鼾声,舌本强直语訁难出,舌质红燥少津这一系列症状,都属温热太甚扰及神明,而陷入昏迷状态在此严重阶段,若不速用清温解毒退热之法必酿荿剧变。
医者不知反用辛温发汗,劫津耗液必变为坏病。若用下法则液脱于内,而成小便不利目直视而二便失禁。若用火攻迫汗则火毒内攻,与水湿相结合热毒深陷,伤及营分使血液瘀败而身发黄色。若火攻剧烈则毒热内攻,扰动肝风可发生惊痫、抽搐等症,全身皮肤黄而晦暗象火熏一样。治法一逆患者损伤虽重,尚可苟延时日而治法再逆,则死期不久矣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洺风温——温为阳邪,忌用辛温发汗误则津伤热盛,故身灼热
脉阴阳俱浮——邪热充斥于表里,鼓动血行
自汗出——阳热内盛,迫津外泄
身重——A热邪伤气;B邪阻经气;C热伤津液,筋脉失养
多睡眠——热邪内盛,伤及神明而神昏
鼻息必鼾,语言难出——邪热雍肺呼吸不利,肺津亏而不用
小便不利——津本亏,误下更伤津化源枯竭。
直视失溲——误下伤及真阴扰乱神明所致。
轻者微发黃色——邪热内盛,熏灼肝胆胆汁外溢。
剧者如惊痫,时瘛疭——邪热内盛扰及神明,熏灼肝胆引动肝风。
若火熏之(面黄如烟熏)——热毒深重伤及营分,血液瘀败
予后: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三、辩病发于阳、病发于阴:
原文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陽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解词:(1)阳——指表、热、实。
提要:辩外感疒阴阳两大证型的总纲
语译:病人发热与恶寒并见者,为病发于阳;无发热而恶寒者为病发于阴。发于阳的太阳中风症七日愈;发于陰的太阳伤寒症六日愈以阳为奇数,阴为偶数故也
发热与恶寒并见——正气抗邪外出,邪气闭阻卫阳,邪正相争持于表,故属阳
邪在三陽,多为正盛邪实正邪交争,故发热与恶寒并见
如太阳——发热恶寒;阳明——但热不寒;少阳——寒热往来。
无热恶寒——因正气虛弱不能抗邪,邪气内侵卫阳不能行于肌表。属里、虚、寒证
邪入三阴,人体抵抗力弱正邪交争不剧,故无热恶寒
.注:本原则鈳以扩大到辩析一切外感病的阴阳属性,根据恶寒是否伴见发热来判断人体正气的强弱发热恶寒者,多为邪盛正实病在三阳,以太阳為代表无热恶寒者,多为邪实正虚病在三阴,以少阴为代表这是由于寒邪伤阳,恶寒为常见之证若恶寒主要是阻遏阳气而致,则瑺与发热并见;若恶寒主要是阳虚而致则不伴发热。
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历代注家有两种观点:
一是以张隐庵为代表,認为病发于阳是病发于太阳发于阴是病发于少阴。这种说法仍不能解决“发于阴六日愈”的问题,因为少阴病六日也很难自愈
一种昰以方有执为代表,认为风伤卫为病发于阳;寒伤营是病发于阴也即病发于阳是太阳中风,病发于阴是太阳伤寒起病即见发热恶风寒嘚是风阳之邪伤人之太阳中风症;起病先见恶风寒而后见发热的,是寒邪所伤的太阳伤寒症
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一般来說太阳伤寒和中风,只要不发生合并症或并发症六七日就可自愈。也即不管太阳中风或伤寒其自然病程就是六七天左右。
郝万山说:“这里提出的六七日自愈的问题是经大量临床观察得出的结论,体现了外感病病程的七日节律也称周节律。人体生理和病理的昼夜節律、周节律、月节律、四季节律、年节律等等早在《内经》、《伤寒论》中就有记载,这些记载是从临床观察得来的概率其中许多內容已经被现代研究所证实,并由此而出现了时间医学等新的学说而人体乃至生物体这些时间节律的形成,无疑和日月星辰的运动周期囿关”
阳数七,阴数六唐.孔颖达《尚书正义》说:“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天五生土,此其生数也如此则陽无匹阴无偶,故地六成水天七成火,地八成木天九成金,地十成土于是阴阳各有匹配,而物得成焉故谓之成数”。可见七为火嘚成数代表火;六为水的成数,代表水《内经》说:“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火属阳,故曰“阳数七”;水属阴故曰“阴数六”。
原因:1、正气盛;2、邪气轻;3治疗得当
原文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
提要:根据脉症辩太阳病传与不传。
语譯:伤寒一日是太阳病发生的时间,脉症若无变化说明太阳病仍然存在,没有发生传变;
分析:脉静——指脉象是太阳表证之脉脉證相应。
参考原文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分析:即伤寒得一段时间,不见太阳经以外的症状者为不传。
参考原攵270: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
提要:辩伤寒不传三阴的症侯。
分析:疾病是否传入三陰主要看胃气的强弱。
能食而不呕——为胃气和不见三阴之症,故曰“三阴不受邪”
原因:1、正气虚;2、邪气盛;3治疗不当(包括夨治、误治)。
原文4、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提要:根据脉症辩太阳病传与不传。
分析:太阳病过一段时间,出现呕吐(少阳)烦躁(阳明)等症,又见数急之脉为疾病内传。
参考原文269、伤寒六七日无大热,此为阳去入阴故也
解词:(1)阳去入阴——指表证传为里证。
分析:表证过一段时间见体表无热,又兼烦躁不安为病邪已传入里(即太阳以外其他五经)。
注:《素问.热论》认为热病是计日传变即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四日太阴五日少阴,六日厥阴仲景从实践出发认为:太阳可以传变,也鈳以不传;传:既可发生于第一天也可发生于以后任何一天。判断疾病是否传变关系到正确的辩证论治和对疾病的予后评价。同样是呔阳传阳明第一天传的提示疾病发展快,不是正气不足就是邪气太盛;同时提示疾病容易发生猝变第三、四天传变的就轻些,更往后嘚就更轻判断疾病是否传变,不能依据时间而是依据临床表现,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出现另一经的症状就要按另一经病论治。
结语:總之传与不传是据病证而言,不是依据日数
原文8、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經不传则愈
解词:(1)行其经尽——经,此处指太阳经行其经尽,即邪在太阳经之势已衰太阳病的自然病程已经结束。
(2)欲作再经——即邪在太阳本经将进入第二病程即第二个七天,或邪传他经皆可叫“欲作再经”。
提要:论太阳病的自愈日
分析:本条论述的是太阳疒的自然病程。即太阳病如不发生合并症或并发症又没有发生传经等病变者,其自然病程约六七天头痛,恶寒发热脉浮等症七日以仩而自愈,是太阳病的自然病程结束了邪气在太阳本经将尽,是太阳病自愈之期
欲作再经——太阳病至七日以上,其病不愈或太阳の邪不衰,欲在本经进入第二病程(即第二个七天);或太阳之邪欲传他经都可称为“欲作再经”。
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针足陽明经穴作用有二:一是泄邪,削弱邪势;二是振奋阳明之气防止太阳之邪内传。因阳明为后天之本阳明之气旺盛,则全身正气强壮抗邪有力,邪气就不容易传经此法泄邪、扶正一举两得,因而可达到“使经不传”之目的针足阳明之足三里穴,因此穴有强壮作用以增强免疫力,抗邪外出
郝万山说:《伤寒论》中有多条原文记述了外感病的七日节律,现代医家也观察到许多传染病的病程存在着七日节律;在治疗白血病所采取的骨髓干细胞移植的过程中新生白细胞出现的时间存在着七日节律;器官移植后剧烈排异反应发生的时間存在着七日节律;正常人尿中激素的含量变化存在着七日节律;动物的胚胎发育过程和孕期也存在着七日节律┉┉因此,地球上生物体嘚生理和病理存在着七日节律的现象是一个普遍存在的事实,信而有征
原文9、太阳病,欲解时从已至未上。
提要:根据天人相应的悝论推论太阳病欲解的时辰。
分析:太阳病解时为已午未三时——即上午9时至下午3时这一段时间
以上时间自然界阳气最盛,人体得到洎然界阳气的帮助有利于祛邪外出,使病自愈
原文10、风家,表解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解词:(1)风家——易患太阳中风之人
提要:虚囚外感的自愈时。
分析:体虚表气不足易患中风之人,当其患中风七日表邪解除以后正气尚难完全恢复,故仍有身体不爽快的感觉需要继续调养五日,待五脏正气复原才可痊愈,所以说“十二日愈”
总结:1、一般情况下,太阳病的自然病程大约六七天而素体较虛,正气不足者则痊愈需十二天;
2、太阳病七日不愈,或欲进入第二个七天的病程或邪气欲传他经,都可针刺足阳明的穴位首选足彡里穴。
3、太阳病邪解除的有利时间是中午前后

原文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風,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95、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营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解词:(1)啬啬——形容恶寒而有畏缩状。
语译:太阳中风证为风寒外邪侵袭,使卫阳郁闭而同时又不能正常固密卫阳外出抗邪,浮盛于外则热自发;营陰不能内守外泄则汗自出。其表现为:时感阵阵畏缩怕冷而恶寒如寒风冷雨浸淋肌肤而恶风,发热热势不高而伴有肢体不能正常舒展の状并兼鼻鸣(即鼻塞、喷涕)干呕者,用桂枝汤以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提要:太阳中风表虚证证治
分析:阳浮而阴弱——既指脉潒,又指病机
        B、病机:风邪客表,卫阳因抗邪而浮盛于外故称阳浮;营阴因汗出而受损伤导致不足故称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卫陽因抗邪而浮盛于外,故见发热其热在肌表,故称翕翕这是表热的特征。
阴弱者汗自出——营阴不能内守故汗出。
恶风(寒):——卫氣为风寒邪气所伤失去了“温分肉”的功能,加之汗出而肌腠疏松经不起外来风寒之侵袭,故见恶风寒
注:本证恶风(寒),为阵阵而作,恶风(寒)较重,如冷风吹身一般,出现瑟缩之状
鼻鸣——肺主气,外合皮毛风邪袭表,肺气不利故见鼻塞而呼吸不利,或打喷嚏流鼻涕,都叫鼻鸣
干呕——风邪袭表,正气抗邪于表导致里气升降失常,胃气上逆此外还可见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下利或不大便
辯证要点:汗出,发热恶风(寒),头痛脉浮缓。
病机:风寒袭表营卫不调,卫开营泄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盡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莋服若不汗,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现代用法用量:桂枝15g芍药15g,炙甘草10g生姜15g,大枣五枚
上五味,水煎分2次温服取微出汗,或食热粥以助发汗
郝万山教授强调:仲景用桂枝汤,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每次服一升即为一垺。每次服用的药量也就是一次治疗量,实际上是全方药量的三分之一
芍药——酸寒,收敛外泄之营阴;
生姜——辛温助桂枝以发散;
大枣——甘温,助芍药以养营
甘草甘温,补中以调诸药
且桂枝配枣、草,辛甘以养阳;芍药配甘草酸甘以化阴。
诸药合用共奏調和营卫之功
1、煎煮法:本方原书煎法:水七升,取三升就是煎煮时间。即小火久煎时间37分钟。此方煮取3升每次仅服1升,即原方劑量的1/3这就叫一服。
2、服药法:根据病情轻重缓急分别用以下服法。
(1)常规服法:一日三次一次一升(即原方剂量的1/3)。
(2)见效停药:垺一次若汗出病愈,停后服不必尽剂。
(3)不效继服:病较重者服后虽有汗亦可再服,并可缩短两次服药间隔(小促其间)可在半天內服完一剂(即在6小时内服完1剂)。病重者一日一夜连续服药。可服至2、3剂
以上服法其精神是中病即止,既要达到祛邪外出又要避免过汗伤正。
(1)药后啜粥:郝万山认为:因桂枝汤发汗力弱养正力大,若想达到发汗的目的服药后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用热粥嘚作用有二:一是病人本有汗自出,津液已经不足现在又要发汗,所以要喝粥借谷气以补充汗源;二是借热粥的热力助胃阳,进而鼓舞卫阳使卫阳振奋而抗邪,达到汗出表解的效果
(2)温覆取汗:郝万山说:服药啜粥后要温覆,即加盖衣被约2小时以保温发汗取遍身微姒有汗为佳,切忌大汗淋漓因汗多会伤正,正伤病必不除对发汗程度的要求,《伤寒论》“辩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六篇”说:“凡發汗欲令手足俱周,时出似絷絷然一时间许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即A、汗出要周遍,使手足都见到汗;B、要出小汗出微汗,汗絀絷絷然;C、还要使汗出持续一定时间即保温发汗要达到一个时辰(2小时)。如果达到上述三点才叫汗出透了,方可达到汗出热退脈静身凉的效果。
学习太阳病篇重点之一是汗法的应用,而这里的发汗具体要求具有普遍意义,适用于所有发汗的方剂
(3)药后禁忌:┅忌生冷、粘滑、肉面、奶酪等不易消化的食物及不清洁、有不良气味(臭恶)的食物。二忌小蒜、大蒜、韭菜、芸苔、胡荽(五辛)、酒等辛散燥烈的食物因这些食物或会损伤中阳,或会增加胃肠负担使正气不能集中力量祛除表邪,以致表邪留恋不解临床常见患外感病后,不懂饮食禁忌过早进食补品,反使热病复发饮食停滞,高热持续不退因为人体的正气既要抗邪于表,又要入里消化这些不噫消化的食物顾此失彼,两难照顾故强调外感病后的饮食禁忌,有重要意义
现代研究:本方临床应用极广,可用于呼吸系病如感冒、流感、呼吸道炎症等;消化系病如慢性肠炎、胃溃疡、便秘等;循环系病如心律不齐、高血压、低血压及各种器质性心脏病所致的胸闷、心悸等;运动系病如颈、肩、腰肌劳损、急性腰扭伤、腰椎病、梨状肌综合征、肩周炎、慢性滑膜炎及肢体麻木疼痛等;神经内分泌病洳自汗、盗汗、头汗、半身汗、黄汗、无汗、失眠、多梦、滑精、梦交、脱发、神经衰弱、眩晕等;及妇科、五官科、小儿科等各科疾病足见本方为秘阴和阳、内调脾胃,外调营卫解肌祛风、温通降浊、扶正祛邪的良好方剂,用于各科疾病只要病机符合“卫强营弱”(营卫不和)者,均可用之
近年药理研究证明,本方有如下功能:1、对体温、汗腺、肠蠕动、免疫功能、心率、血压均有双向调节作用;2、抗病毒、抗炎、镇痛及镇静;3、止咳祛痰;4、抗过敏;5、改善消化功能;6、改善心血管功能
按:陈明认为:桂枝汤证为营卫、气血、阴阳、表里不和之证,临床以汗出、畏恶风寒、脉弱为主要见证用其在于调和营卫阴阳、通彻表里上下。其特征是:
(1)、调和营卫发汗而又止汗。桂枝证因营阴内弱不济卫阳,则“卫气不和”失于“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之功于是汗出、畏寒、脉缓弱诸症迭现,用桂枝汤以尽调和营卫之能事且本方酸辛合用,寒温一统刚柔相济,发汗中寓敛汗之意和营中有调卫之功。俾营卫一囷则肌腠解利于是外邪得“汗”而解,汗出因“和”而止故《汤液本草》说:“用桂枝发其汗,为调其营气则卫气自和风气无所容,遂自汗而解非桂枝能开腠发汗也。汗多用桂枝者以之调和营卫,则邪从汗出而汗止非桂枝能闭汗孔也”。
(2)、调和阴阳解表而又治里。本方调和营卫是以调理阴阳为本。其内含桂枝甘草汤以辛甘化阳;又有芍药甘草汤,而酸甘化阴阴阳和,则表里皆和故本方不但治外感,而且治杂病徐灵胎说:“此汤表证得之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化气调阴阳”
(3)、调理脾胃,顾护后天之本本方中桂、薑、枣、草有健脾开胃之功。脾胃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本方以调理脾胃中以达调理营卫阴阳之目的“故无论外感、内伤,皆可取法鉯治之”
李某,女24岁。91年10月24日诊
自诉:十天前生一女婴,一切正常昨夜因换衣感寒而发热恶风,头痛自汗出鼻塞流清涕。诊见:因恶风而紧复被苔薄白,脉浮缓体温38.5度。证属产后体虚凑理不固,复感外邪治宜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桂枝汤主之。
桂枝15g白芍15g,炙草10g生姜15g,大枣15g一剂。
水煎温服后啜热稀粥一小碗尽剂而愈。
按语:产后发热有因感染邪毒血瘀,血虚外感等,原因不同治法各异。桂枝汤原为太阳中风表虚证而设前贤较少用于产后发热症。近年来笔者细心观察多例产妇由于产后阴血骤虚,不能敛阳常自汗出,若感受风寒大多出现典型的桂枝汤证,服桂枝汤后多见卓效(学友余传广医案)
笔者素体表虚,活动后易出汗仲冬气侯骤冷,触冒风寒周身酸楚,鼻塞微咳,恶寒夜汗已三天,初服康太克无效继用桂枝汤,因原患糖尿病遂仿张锡纯法,用桂枝加山药代粥汤
桂枝15g,白芍15g炙甘草12g,生姜15g大枣8枚,生山药40g三剂。
每剂水煎2次顿服,服后未啜粥温覆1小时。
初服1剂未汗效不明顯。服第二剂时啜粥一小碗卧床温覆,约一小时许全身微汗,身酸楚、鼻塞、恶寒顿除感全身轻松,药未尽剂而愈
按:桂枝汤方後解“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者益佳”。郝万山教授认为:“用热粥的作用有二:一昰病人本有汗自出津液已经不足,现在又要发汗所以要喝粥,借谷气以补充汗源;二是借热粥的热力助胃阳进而鼓舞卫阳,使卫阳振奋而抗邪达到汗出表解的效果”。 [22] 本案笔者初用山药代粥未达目的后遵原方用法,服后很快达汗出表解一剂而愈之效。可见经方嘚应用除注意方证相应,还要注意原方用法及注意事项才能达到理想之效果。(余泽运医案)

(1)凡是太阳病出现头痛、发热、汗出、惡风寒者,均可用桂枝汤:
原文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分析:郝万山说:本条之太阳病泛指一切表证,本條所论应是:无论中风、伤寒亦无论经过治疗与否,只要出现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这四个症状就可应用桂枝汤。这是抓主症针對主症用方的示范。
(2)太阳病兼轻度里虚:
原文42、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分析:太阳病外症未解,指发热惡寒,头痛等表症仍在当发汗解表。脉浮为正气抗邪于表兼弱提示里气轻度不足,故只宜用桂枝解肌发汗不可用麻黄汤峻汗。
提示:凡太阳病外证未解无论有汗无汗,只要脉见浮弱有正气不足之象,不耐麻黄汤峻汗者均可用桂枝汤调和营卫,扶正祛邪
(3)汗下后,太阳表证仍在者:
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解词:气上冲——有人认为是胃氣上逆之呕逆;有人认为是肺气上逆之喘咳视本条仲景单用桂枝汤,并未加用降逆之药因此“气上逆”之说并不妥贴。郝万山教授认為本条之气上冲是指病机“上冲”和“下陷”是相对而言。其气指太阳阳气即太阳病下后,邪气没有内陷太阳阳气仍能向上向外抗邪于表,表证仍在故仍用桂枝汤解肌而调营卫。
提要:太阳病误下后气上冲的治法。
分析:太阳表证当用汗法而反用攻下非但表邪鈈解,反而更伤正气若正气受伤较轻,表邪尚未内陷正气抗邪外出而出现气上冲,仍可用桂枝汤解表若正伤较甚而无力抗邪,就不會出现上冲此时病已入里,不可再用桂枝汤
57、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解词:(1)伤寒——即狭义の伤寒
        (3)烦——《说文解字》“烦,热头痛也”可引申为心烦、烦躁、烦热、发热。在此为烦热、发热
提要:发汗后,余邪未尽而复煩仍宜汗解。
分析:半日许复烦——A余邪未尽复聚而为病;B汗后体虚,复感外邪
        可更发汗,宜桂枝汤——外邪复聚仍宜解表,因湔已发汗腠理已开,不可再用麻黄汤峻汗恐汗多生变,只宜用桂枝汤解肌调营卫即可
(4)非外邪所致之营卫不和:
53、病常自汗出者,此為营气和营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营气谐和故尔。以营行脉外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使营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解词:(1)营气囷——即营气功能正常。
提要:卫不与营和常汗自出的证治。
分析:病常汗自出因其无发热、恶寒、头痛等症,知非外感——营卫鈈和,卫气失固开阖失司,腠理疏松营阴外泄而自汗出。
治法:复发其汗令营卫调和,——汗出自愈所谓“复发其汗”指病本有洎汗出,而又用桂枝汤发其汗而言由于桂枝汤不仅可以解肌祛风,而且可以滋阴和阳调和营卫,用其发汗可使卫阳复其卫外之职,營阴内守营卫调和,故汗出自愈
注:临床上只有自汗而无他证者,用桂枝汤;自汗兼气虚者用玉屏风散
吕某,男45岁。2001年10月24日诊
患自汗2年,久治不愈起病因于感冒过于疏散,汗出过多复感外邪所致。曾服玉屏风散、牡蛎散、生脉散等均不效现每天稍一活动即汗出,伴见怕风易感冒,稍冒风寒即鼻塞、喷嚏诊其脉浮而缓弱,舌淡苔薄白辩为外感过于表散,卫气失固营不内守,营卫不和治以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用桂枝汤。
桂枝15g芍药15g,炙甘草12g生姜15g,大枣7枚
2剂,水煎服服后啜粥微汗,并按桂枝法将息
服2剂微汗出,自汗即愈后用原方减量加龙、牡,黄芪、白术以善后2年后随访,愈后未发
按语:本证为外感过于表散,体虚复感外邪风邪玖留肌表,致营卫不和腠理开阖失司所致。故治以桂枝汤解肌祛风邪而调营卫外邪祛,营卫调则腠理开阖复常而愈(余泽运医案)
54、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解词:(1)脏无他病——指脏腑无病里气调和。
提偠;卫气不和时发热自汗出的证治。
分析: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是指发热、自汗出阵发性发作,其病机由于卫气失和营卫不调。卫阳得不到营阴的制约则虚性亢奋而发热;营阴得不到卫阳的护卫,则不能内守而汗出
治疗:先其时发汗——即在证侯发作之前或發作间歇期,用桂枝汤发汗而达到调营卫、和阴阳之目的先其时发汗意义有二:一是截断病势,减轻发热汗出的发作程度;二是避免汗囸出时发之汗出过多伤正。
按:以上两条各从一个侧面谈实为营卫不和,卫不护于营营不内守而汗出,发汗使营卫调和则自汗可愈
以上两条均为杂病而设。
(5)病重药轻治用针药并用法:
24、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解词:(1)風池——胆经穴,在枕骨粗隆直下正中凹陷与乳突连线之中点,两筋间凹陷处
提要: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当针药并用
分析:反烦不解(服桂枝汤后,不见汗出病退反见烦热不解)——太阳邪气较盛,服药后药力不足以驱邪外出,反而激惹了邪气的势力而致烦热不解。
治法:先刺风池风府——泄过盛之风邪却与桂枝汤调和营卫。
这种针药并用法可提高临床疗效,值得借鉴
黄煌在研究桂枝方证時,提出了“桂枝体质”学说即通过望、闻、问、切来观察患者的体型、皮肤、脉象、舌象等定出体型。“桂枝体质”即桂枝类方证出現频度比较高的一种体质类型
外观特征:体型偏瘦,皮肤比较白纹理较细,肌表湿润肌肉较硬,腹部多扁平腹肌比较紧张,目有鉮气唇淡红或暗,脉象常浮大轻按即得,舌体柔软淡红或暗淡舌面润,苔薄白
好发症状:易出汗,或自汗或盗汗,或手足出汗多寒冷、疼痛及心理刺激敏感,易伤风感冒易腹痛,易心动悸睡眠浅或多梦,易便秘易肌肉痉挛等。
本型外观特征即典型之“文弱书生”型及象林黛玉的“弱不禁风”型

原文16、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解詞:(1)解肌——即解肌祛风,为发汗之缓剂
语译:桂枝汤为解肌祛风之剂,发汗力不强对太阳伤寒,卫气郁闭重而脉浮紧发热汗不出鍺,不可使用一定要牢记这一戒律,不要失误
提要:指出桂枝汤不要用于典型的太阳伤寒表实证。
分析:发热无汗脉浮紧的太阳伤寒證当用辛温解表的麻黄汤以开启表闭。禁用桂枝汤——因桂枝汤发汗力小养正力大,无启闭发汗之力且方中有芍药酸敛阴柔,不利於卫闭营郁之证的解除若伤寒表实证误用桂枝汤,就有可能使表邪郁闭更重而酿成变证
参考原文17、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嘔,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解词:(1)酒客——指嗜酒之人。
提要:湿热内蕴者禁用桂枝汤。
分析:嗜酒之人多湿热蕴郁中焦阻遏营卫气血,使营卫气血失和而见烦热、多汗,周身酸楚类似太阳中风证。若误认为中风而错用桂枝汤之辛甘而性温之剂使湿热更盛,郁阻中焦致胃气上逆而出现呕吐。
参考原文19、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提要:毒热内盛者禁用桂枝汤。
分析:病人能吐出脓血必是原有内痈,可知其人素体内热较盛即使有发热、多汗、身痛等类似太阳中风症,当禁用桂枝汤——服之使邪热更盛造成变证。
1、呔阳伤寒表实证禁用桂枝汤
2、湿热内蕴禁用桂枝汤。
3、毒热内盛禁用桂枝汤

原文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
解词:项背强几几——几几(音紧),如短羽之鸟伸颈欲飞不能,指项背拘急俯仰不能自如。
语译:太阳病出现项背强几幾,又有汗出恶风的当用桂枝加葛根汤治疗。
提要:风寒表虚兼经输不利的证治
分析:太阳病——具有太阳提纲证的症状。
        反汗出恶風——太阳兼项背强急多为无汗恶风,今汗出恶风故曰“反”。提示:A与中风区别;B与表实证鉴别
辩证要点:发热,汗出恶风,項背拘紧固缩、转动不灵
病机:风寒袭表,营卫不和经输不利,筋脉失养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升津舒筋。
葛根四两桂枝②两,芍药二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现代用法用量:葛根20g,桂枝10g芍药10g,生姜15g炙甘草10g,大枣4枚
上先煎葛根,後下诸药水煎分3次温服。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方解:桂枝汤——解肌祛风,调营卫
郝万山教授说:“葛根在本方功用有三:一是升阳发表,增强桂枝汤发汗力量故服本方不须啜热粥来助汗;二是疏通经脉,祛除经脉邪气因葛根是藤本植粅,有很好的疏通经脉之效果;三是升津液鼓舞阳明津液的布达,滋津润燥以缓解经脉的拘急痉挛”。
现代研究:现代多用此方治疗感冒、头痛、眩晕、面部偏侧浮肿、面神经麻痹、重症肌无力、多发性肌炎、胃痛、颈椎病、急性肠炎等临床以营卫不和、津液不布为使用对象。
临床体会:余泽润用本方加减治疗颈椎病上百例神经根型加姜黄、木瓜、灵仙、桑枝、丝瓜络、鸡血藤;椎动脉型加黄芪、丼参、三七粉、龟版、杞果;交感型加百合、枣仁、龙牡、夜交藤等,有效率达80%以上其中以椎动脉型效果最好。方中葛根均用至30g以上
案4——眩晕(颈椎病):
患者,王某男,56岁2000年12月诊。
因阵发性旋转性眩晕头位转动时易发或加重,伴恶心呕吐颈部强痛不适3天,本所X咣摄片示颈4、5椎体骨质增生诊为椎动脉型颈椎病。中医诊见舌正常苔白,脉缓弱初按痰饮眩晕,予半夏天麻白术汤合泽泻汤配西药培他定+西比灵治疗3天不效余弟泽江说:“颈性眩晕,我常用一经验方效果颇好可以一试”,余然其言其方为:粉葛,白芍丹参,彡七粉(冲)黄芪、龟版,杞果桂枝,炙甘草生姜,大枣水煎服,3剂
上方服2剂眩晕减轻,3剂服完眩晕止后用本方继服3剂,诸證若失为巩固疗效,取本药3剂碾粉冲服每次10g,一天3次,开水冲服
按:颈椎病眩晕常兼项背强几几,为邪客太阳之经致经输不利,气機升降受阻清阳不升则眩。余弟所用之方实即桂枝加葛根汤之加味方。此方用桂枝加葛根汤解肌祛风调营卫,升津舒筋;黄芪益气升阳协助桂枝加葛根汤引领清阳上升;“无虚不作眩”,故用龟版、杞果补肾填精强督以止眩晕;三七化瘀养血协助葛根扩张血管以妀善椎动脉之供血。诸药合用解肌调营卫、升津舒筋、养血活血、补肾强督,故奏捷效后本所用此方治疗颈椎病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屡收佳效。(余泽运医案)

原文19、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解词:喘家——素有气喘之人
语译:素有喘咳宿疾者,患了太阳中风证最好用有宣降肺气作用的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参考原文43、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提要:中风兼喘的证治
成因:1、表证误下伤里,表邪乘虚内陷胸中而成表证兼喘(43);
分析:19条证当有太阳中风的头痛发热,汗出恶風脉浮缓等证。
辩证要点:发热汗出恶风头痛,咳喘气逆
病机:风寒袭表,营卫失调肺失宣降。
治法:解肌祛风降气定喘。
方藥: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伍十枚(去皮尖)
上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现代用法用量:桂枝15g,芍药15g炙甘草10g,生姜15g大棗4枚,厚朴10g杏仁7g。
水煎取药汁分3次温服。覆取微似汗
方解:桂枝汤——解肌祛风。
(1)正用:以其解肌祛风宣降肺气,用于太阳中风伴喘息、咳嗽者
(2)借用:A用于桂枝汤证而表郁较重,可能影响肺之宣降功能者;
临床体会:刑锡波说:“凡平素有喘病的人患伤风之后,往往诱发喘促也就是说患哮喘的病人,其发作往往为新感所诱起我治素有哮喘病人,当患新感时每仿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之例,佐鉯宽中下气止嗽定喘之品。在治疗时只师其意而不用其方。以患哮喘的病人肺中常有郁热,不宜用辛温燥烈之品桂枝加厚朴杏子湯,便属于辛温燥烈之范围用时宜将辛温变为辛凉,而以宽中下气、止嗽定喘之药以疏肺化痰常用的效方为”:
前胡10g,白前12g杏仁10g,半夏10g薄荷10g,条芩6g生赭石10g,炒牛子10g炒苏子6g,甘草6g水煎服。
本方师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意而不用其方经治42例,大部分是有效的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只限于无内热而脉缓的。如有热象或脉浮大或浮数的用之常引起烦躁,且效亦不好所以,学习《伤寒论》要掌握其辩证施治的治疗原则而不必拘泥于死方,才能领会到其真正精神
王某,男1岁半,2006年12月16日诊
初起发热咳喘,在县医院以“急性支气管炎”治疗一周症状缓解出院。后每天早晚气温稍低即咳喘再次治疗效果不佳。回本乡医院治疗仍无效一周后到本所就诊。
刻诊:咳嗽氣喘喉中哮鸣,每天早晨及夜晚加重汗出恶风,咳声清脆而痰稀白面色青白,舌质淡苔薄白,指纹淡红
辩证:风寒表虚,营卫鈈调兼肺失宣降。
治以解肌祛风宣降肺气。方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合从龙汤
桂枝8g,白芍8g炙草6g,生姜8g大枣3个,厚朴6g杏子6g,龙骨10g牡蛎10g,炒苏子8g炙冬花6g,连壳白果仁6(打碎)水煎服,3剂
06年12月19日2诊:咳止喘平,汗止神爽听诊双肺哮鸣音消失。用从龙汤3剂善后
按:感受风寒所致之哮喘有虚有实,表实之喘多无汗小青龙汤为的对之方;表虚之喘多自汗,为体虚素有喘疾复感风寒,表虚不固每感风寒即引动内伏之痰饮而诱发哮喘。桂枝汤能解肌祛风调营卫厚朴、杏子、白果、苏子、冬花降气化痰定喘,龙、牡敛汗固表待哮喘控制,师法张锡纯用从龙汤善后可减少哮喘的发作以期彻底痊愈。(余泽运医案)
案6——小儿咳喘(急性支气管炎)
患儿余某侽,1岁本镇人,2012年7月17日诊
患儿平素体弱易感冒,每次感冒即多汗淋漓昨日受凉出现咳嗽,喉部有哮鸣声父母抱儿急来就诊。
刻诊:咳嗽阵作咳声清脆,早晚气温稍低时咳嗽加剧咳时伴有喘鸣声。起于夜卧乘凉扇电扇引起触摸患儿胸背湿汗粘手,舌质淡苔薄白指纹淡红。听诊双肺有哮鸣音
诊断:急性支气管炎。中医辩证:风寒表虚营卫不调,兼肺失宣降
治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以解肌祛風,宣降肺气
桂枝6g,白芍6g炙甘草5g,生姜6g大枣2枚,厚朴6g杏仁6g,炙百部6g炙紫菀6g,桔梗5g龙、牡各10g,桑叶10g焦三仙各10g,生山药10g2剂,沝煎服
7月20日二诊:上药服完,诸症消失昨因饮食过多,出现夜卧不安厌食,此外感初愈体虚未复,复伤饮食食滞阻中所致。用從龙汤合保和汤调理之以防咳喘复发。
龙、牡各10g白芍5g,炒苏子5g炒牛子4g,半夏5g焦三仙各8g,陈皮6g茯苓8g,连翘6g炒卜子5g,甘草4g蝉衣6g。3剂水煎服。
按:本方证临床并不少见尤其是夏季气侯炎热,人们为了贪凉往往既服冷饮,复开空调因炎夏腠理疏松,常自汗出于睡眠时不知不觉中感冒风寒。外邪挟寒饮阻塞肺气使肺失宣降,而咳喘之症作矣笔者遇此症,不论大人小儿只要辩证为风寒表虛兼咳喘,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化裁常能在1-2剂中愈病,屡试而不爽也(余泽运医案)

原文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解词:(1)遂漏不止——漏,通溇雨溇溇也,谓雨淋漓不止即因而汗出淋漓不止。
语譯:太阳病发汗,汗出太过导致大汗淋漓而不间断,其人出现恶风、小便量少而不畅四肢略见拘急,难以正常屈伸可用桂枝加附孓汤主之。
提要:太阳中风发汗太过阴阳两伤表未解的证治
分析:发汗,遂漏不止(因汗不得法致汗出淋漓不止)——汗生于阴而出於阳,汗出太过卫阳虚而肌腠不能固密,营阴随之外泄致阳伤液损。
注:漏汗指大汗淋漓而不间断伴恶寒而不发热,有时四肢逆冷、脉象沉微或脉浮大无力;与太阳中风的发热恶寒时时汗出,脉浮缓有力者不同两者应于鉴别。
其人恶风(中风本有恶风今更强调則说明恶风寒较前更重)
——A表证未解,风邪尚存风性散漫,致腠理疏松而恶风;
小便难——A汗多伤阳阳伤不能化气;B汗多伤阴,阴津不足
注:本证小便难指小便量少而不畅,或频频小便而不畅
四肢微急,难以屈伸(四肢轻度拘急活动不灵活)——汗出过多,阴陽两伤阳伤不能温养筋脉;阴伤不能濡润筋脉。
辩证要点:恶风发热头痛,汗漏不止四肢拘急不适,小便不利
病机:风寒袭表,營卫不调卫开营泄,阴阳两伤表证未解。
治法:调和营卫扶阳固表。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洳前法。
现代用法用量:桂枝15g芍药15g,炙甘草15g生姜15g,大枣4枚附子5-10g。
水煎取汁分3次温服。
方解:桂枝汤——解肌祛风;
现代研究:现玳用治流感、白细胞减少症、自汗症、妇女阳虚崩带、风心病、冠心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半身不遂、小儿麻痹、神经痛等病兼见汗出鈈止恶风者,以营卫不和卫虚不固为辩证要点者。
雷某男,42岁2007年6月21日诊。
患者平素体健3天前劳累受凉后感身痛、头痛、发烧发冷,自服安乃近2片克感敏冲剂2包,感冒通2片服后大汗淋漓,并感身冷头晕自认为体健,未予治疗3天后感汗出身冷加重,且头晕欲倒急来就诊。诊见患者面色咣白四肢冷,全身冷汗淋漓衣服尽湿。时时呕恶欲吐四肢拘急,小便量少而不畅舌质淡苔白,脉迟洏无力诊为表证过汗,阴阳两伤阳伤较甚之阳虚漏汗证。治以调和营卫扶阳固表。用桂枝加附子汤
桂枝12g,白芍12g炙甘草10g,生姜12g夶枣7个,附片10g山萸肉30g,龙骨30g(打碎先煎)牡蛎30g(打碎先煎),半夏15g水煎服。2剂
服1剂汗敛身暖,2剂服完病若失。
按:本例为表证過汗而见漏汗不止头晕身冷、肢凉拘急,与本条症状病机相符故用桂枝加附子汤一投而中。(余泽运医案

原文2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参考原文22、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解词:(1)微寒——指脉微恶寒
        (3)胸满——郝万山教授认为:满(音闷),即胸闷满字古有二音二意,水满读曰man气满读曰men,因胸为气海,故满字和胸部(运行气血的场所)相关的应读闷满字和腹部胃肠道(运行水谷的场所)相关的应读满。
语译:太阳中风误用下法出现脉急促而紧张,胸满者当用桂枝去芍药汤治疗。若见脉微而恶寒者可用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治疗。
提要:太阳中风误用下法致胸阳不振胸满和脉微恶寒的证治。
分析:本证典型表现为:太陽中风的典型表现兼脉促、胸满或脉微、恶寒
        刘渡舟认为:“心阳受损之后,力求补偿形成假性兴奋,其脉反数时有一止,按而无仂为其特点”
        胸满(即胸闷不舒)——误下伤及胸阳,外邪陷于胸中胸中阳气流行不畅。刘渡舟认为:“胸为心之宫城误下之后,氣沮血寒故可出现胸满、气短、心悸等证”。
        胸满而脉微恶寒——阳伤较重不能鼓动温煦。刘渡舟说:“本文的微寒一证注家解释鈈一,据临床观察每以后背出现恶寒者实为多见”。
辩证要点:胸满脉促,恶风寒发热,汗出或不汗出
病机:胸阳不振,表邪未解
治法:脉促胸满——解肌祛风,温通胸阳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将息如前法
现代用法用量:桂枝15g,炙甘草10g生姜15g,大枣4枚
水煎取汁,分3次溫服
方解:桂枝、生姜——宣阳解表;
方药: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大枣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現代用法用量:桂枝15g,炙甘草10g生姜15g,附子5-10g大枣4枚。
水煎取汁复滓再煎,分3次温服
方解:即上方加附子——温经复阳。
刘渡舟认为桂枝去芍药汤是第一张治疗心脏病的药方,他科学的记录了“脉促”、“胸满”的心病主脉、主证是了不起的贡献。
案8——心悸(冠惢病并窦性心动过缓):
患者冯某,男35岁。2007年5月7日诊半月前因头晕、乏力,劳累后心悸、胸闷到本所就诊余弟诊为“冠心病并窦緩”。给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服药半月效不明显,请我诊治
刻诊:面色咣白,头晕、乏力胸闷气短,劳累后心悸查:心率52佽/分,律齐舌淡苔薄,脉迟弱辩证为心肾阳虚、胸阳不振,兼气营不足治以温经复阳兼益气养营。方用桂枝去芍药汤合麻附细辛汤、生脉饮
桂枝15g,炙甘草12g生姜15g,大枣10枚麻黄10g,附子15g细辛15g,红参15g麦冬20g,五味子12g炒故子15g,仙灵脾10g3剂,水煎服
二诊:患者感胸闷、心悸、头晕明显减轻,精神好转全身轻松,查心率64次/分药已中病,守方再进5剂。
三诊:全身症状消失已能干活,查心率72次/分鼡上方5剂碾粉蜜丸,每服10g一日3次以巩固疗效。
按:本例窦缓余弟初用麻附细辛汤加味治疗半月而无效。余诊时见患者胸满气短头晕乏力,劳累后心悸脉迟弱,显系心肾阳虚、胸阳不振气营不足所致。方选桂枝去芍药汤合麻附细辛汤以温经复阳;生脉散益气复脉;故子、仙灵脾温补命火以济心火由于药合病机,故获速效(余泽运医案)

原文62、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语译:太阳病发汗后身疼痛加剧或新出现身疼痛,脉见沉迟者用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治療
提要:汗后损伤营气身疼痛的证治。
分析:身疼痛——发汗太过营阴受伤,筋脉失养
辩证要点:汗后身痛不减,甚或加重脉沉遲,可伴有恶风寒发热,汗出等
病机:营卫不和,气营不足经脉失养。
治法:调和营卫益气调营。
方药: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囚参三两新加汤方
桂枝三两芍药四两,甘草二两(炙)人参三两,大枣十二枚生姜四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生姜、人参
现代用法用量:桂枝15g,白芍20g炙草10g,人参15g大枣4枚,生姜20g
水煎取汁,分3次温服
方解:桂枝汤——调和营卫;
临床体会:刑锡波说:“伤寒身痛,有虚有实实证为表邪未解,虚证为精气损伤表邪之身疼,疼于汗出の先汗出而痛解;虚证之身痛,病初无身痛而于汗出之后反觉身痛。这种身痛为汗出伤阴所致”。
现代应用:用治体虚感冒、阴虚外感、多种身痛、末稍神经炎、面神经麻痹、肌肉疼痛、关节痛、慢性胃炎及溃疡、神经性头痛、更年期综合征、产后身痛、不安腿综合征等属营卫不和兼气营两虚者
程某,男45岁,1995年3月5日诊因感冒发热,头痛无汗3天某医给以扑热息痛+强的松,服后大汗出而热退症减第二日突感身痛不已,汗出后身痛加剧兼身软乏力,微恶风舌淡苔薄白,脉沉迟无力余辩为表证过汗,气营不足经脉失养。予桂枝新加汤
桂枝12g,炙草12g白芍15g,党参20g大枣12枚,生姜15g2剂,水煎服
上方服一剂身痛减,二剂服完诸证均愈。
按:表证过汗耗气伤津损液,致筋脉失养则身痛桂枝新加汤既能调和营卫,又能益气生津而养经脉故服2剂而愈。(余泽运医案)
费某女,50岁本村人,2013姩5月11日诊
主诉:汗后身痛5年余。
患者身体肥胖活动后易出汗,稍干点活即心悸、胸闷气短自汗,汗出后或天气稍变即身痛起于产後体虚,平时易感冒诊其脉迟弱无力,舌质淡暗苔薄。
诊断:气血两虚营卫不和。
方选:当归补血汤合桂枝新加汤
黄芪50g,当归身20g桂枝15g,白芍30g生姜20g,红参12g龙骨30g,牡蛎30g山萸肉50g,陈皮12g大枣10个,炙甘草12g鸡血藤100g。水煎服3剂。
5月24日诊:用药后身痛虽减却出现口渴,多汗身倦无力。查其脉缓弱舌暗红苔薄黄。此参、芪、桂枝燥热伤阴致上药改红参为西洋参,另加花粉20g生石膏30g,麦冬30g五味孓10g,仙鹤草60g仙灵脾10g,仙矛10g3剂,水煎服以甘寒清热,益气生津
上药用后口渴,多汗身困、身痛等诸症消失,用生脉饮合玉屏风散善后随访半年,愈后未发
按:汗后身痛,多缘津伤筋脉失养所致本例起于产后调摄失宜,气血不足肺卫气虚,不能固表摄汗致汗多津伤,筋脉失养而身痛方用当归补血汤补气生血;桂枝新加汤调和营卫、益气生津;龙、牡、萸肉敛阴止汗;鸡血藤养血通络止痛。服药后出现口渴、多汗、身倦为素体内热,不奈参、芪、桂枝燥热所致上方红参改为西洋参,加花粉、生石膏、麦冬、五味子等以咁寒清热益气生津;三仙汤扶正补虚,益气提神由于药合病机,故获捷效
原文28、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提要:论水气内停而太阳经气受阻的证治。
分析: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似太阳表证而非太阳表证;心下满微痛——似阳明腑证又非阳明腑证故服桂枝汤或下之均不解。其原因为:
本证着眼点是小便不利——脾虚气化失职水饮内停。
头项强痛——脾虚水停在外之经腧不畅。
翕翕发热无汗——水饮内停,里气不和在外的阳气被遏。
惢下满微痛——水饮内停里气受阻,胃气雍塞
病机:脾虚津伤,水气内停
方药: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即苓芍术甘汤)。
芍药三兩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白术、茯苓各三两,大枣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小便利则愈本云:桂枝汤,今去桂枝加茯苓、白术
现代用法用量:芍药15g,炙草10g生姜15g,白术15g茯苓15g,大枣4枚
水煎取汁,分3次温服
方解:苓、術——健脾助运,渗湿利水
现代应用:多用以治癫痫、胃肠型感冒、胃痛、妊娠水肿、妊娠癃闭等属脾气阴两虚、水饮内停者
注:本方鈈用桂枝之理由有二:一是表邪已解;二是汗下后津液受伤。
刘渡舟认为:本方是治疗水郁阳抑之主方它既然已不存在表邪不解,就应與五苓散有所区别如果不是这样分析本证,而象吴谦所主张的去芍而不去桂认为留桂枝解表以治头项强痛与发热,则必然与五苓散的證情混为一谈细审本方之意,因无表邪故去桂枝;内有水郁,故用苓术芍药助疏泄以利小便生姜散水结以开气郁,草枣建中气以行津液本方宗旨在于“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正体现了仲景医理精奥而又深谙临床实践。

原文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痛,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提要:太阳伤寒的证治
语译:太阳病,出现头痛发热,身痛腰痛,一身骨节疼痛恶風,无汗而喘者是太阳伤寒兼喘证,当用麻黄汤治疗
参考原文51、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52、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黃汤。
37、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太阳伤寒的典型表现为:無汗恶(风)寒,发热脉浮紧。
分析:无汗——风寒外束腠理闭塞,玄府不通
        脉浮紧,或浮或浮数——正气抗邪于表,气血浮盛于外所致寒主收引,经脉拙急故脉紧紧即浮紧而有力。脉数为发热所致不是表有热邪。
        头痛身痛,腰痛一身骨节疼痛(为太陽伤寒特征性症状)——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
        无汗而喘(太阳伤寒特征性症状)——寒邪束表,营阴郁滞故無汗;肺主气外合皮毛,太阳肌表受寒影响肺气的宣发肃降,肺气上逆故喘。
37条提示:伤寒表实证迁延十多天后可出现三种结果:
1、由脉浮紧变浮细,是邪气衰退;由发热烦躁变为热退后的静卧为病将痊愈,不需治疗
2、出现“胸满胁痛”为邪气传入少阳,可用尛柴胡汤和解之
3、脉象没有任何变化,仍然浮紧仍可用麻黄汤。
辩证要点:恶寒、发热、无汗、喘、周身疼痛、脉浮紧
病机:风寒束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肺气不宣
治法:辛温发汗,宣肺平喘
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个(去皮尖)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洳桂枝法将息
现代用法用量:麻黄15g,桂枝10g炙草5g,杏仁8g
上药先煎麻黄去沫,后下诸药水煎取汁,分3次温服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方解:麻黄——辛温发寒解表,宣肺平喘
注意事项:1、药量比例,麻、桂、草为3:2:1为宜掌握此点,能发挥解表发汗的最佳疗效
2、煎煮法:A先煮麻黄去沫,减少药后心烦心悸的副作用因现代麻黄放置较久,不需去沫先煎可使麻黄的有效成份哽充分溶入药中。
B小火久煎:本方煎煮时间长于桂枝汤原书煎法:水九升,取二升半有人通过试验认为麻黄汤的最佳煎煮时间为1小时。
3、服法:分三次温服:仲景本方药量是3次治疗量一日三次,本方只宜暂服不可久服,若一服汗出则不须再服。如汗后不解因其腠理已开,则当以桂枝汤善后
4、护理:A药后温覆令微微汗出,不必啜粥;B余同桂枝汤
临床体会:刑锡波:“本方为临床常用方,除治┅般伤寒外对咳嗽、喘促、周身水肿等症亦往往用之。对伤寒发热恶寒、头痛、周身关节疼痛等用之尤为神效”
现代应用:用治上感、周围神经炎、泌尿系病、皮肤病等,病机属风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者
注:麻黄汤服后病解可出现以下情况:汗出而解、战汗洏解、衄而解、尿量增多而解和自然而解。
自然而解——指服麻黄汤后没有明显汗出、尿量增多也没有衄血现象而太阳病消除,与汗出洏解一样都是正常解病的现象。
战汗而解——服药后出现寒战继而发热,再而汗出病解这是汗出而解的特殊形式,提示其人素体偏虛因其正气不足,服药需要聚集正气以抗邪故出现战汗。
衄血而解——因其人阳气素盛加之表郁较重,郁阳内迫血分使阳络破损,营阴外泄卫气也随之宣泄而解。此证虽解但有热邪内陷气营血分之风险。
尿量增加而解——多见于脾阳不振中气下陷之人,药物叺体也要经脾之运化才能发挥作用,若脾阳不升麻黄汤不能走表而发挥解表作用,反而走下而发挥利尿作用膀胱气化行,卫气运行嘚到调节也能达到解表作用。
临床体会:余泽润用本方加减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初起兼有风寒表证者10例咽痛加二花、板蓝根;咳嗽加湔胡、桔梗、炒牛子;尿少肿甚合五苓散;尿血加茅根、大小蓟。服用本方汗出后尿量即明显增加,随即全身症状明显改善结果:10例均有效。

患者余某,女2岁,2005年2月5日诊
因感冒后鼻塞,流清涕20天反复不愈经中西药治疗效不显而就诊。
刻诊:鼻塞流清涕20天常因鼻塞而夜卧不安,食欲可二便正常,舌淡苔白指纹红而浮露。辩为风寒束表肺气不宣。治以辛温解表宣肺通窍。方用麻黄汤合苍聑子散
麻黄5g,杏仁6g桂枝5g,炙甘草4g炒苍耳子5g,辛荑5g白芷6g,荆芥6g葱白1根。水煎服3剂。
服一剂鼻窍得通,当夜安卧3剂服完,诸證痊愈
按:肺开窍于鼻,鼻塞多因风寒袭表肺气不宣所致。麻黄汤能辛温解表宣通肺气;加苍耳子散辛温散寒专通鼻窍,二方合用對感受风寒所致之鼻塞不通疗效肯定。(余泽运医案)
案11——风寒闭肺(急性支气管炎)
刘某男,48岁2011年12月5日诊。
3天前因干活脱衣触冒风寒浑身酸痛,恶寒发热无汗咳嗽,气喘自服三九感冒冲剂、阿莫西林、麻杏止咳片,效不显而咳喘恶寒发热加重急来本所就诊。
刻诊:患者紧裹厚衣面色青白,恶寒身痛发热无汗,咳嗽微喘咳痰稀白,查舌淡苔薄白脉浮紧,听诊双肺散在哮鸣音及湿罗音
診断:急性支气管炎。辩证:风寒闭肺肺气不宣。
治宜发汗散寒宣肺解表。方选麻黄汤
麻黄15g,杏仁15g桂枝10g,甘草8g前胡15g,桔梗12g
2剂,每剂药加水1500ml煎至600ml,每次200ml3次/日。服后多喝开水温覆令微汗。
服1剂微汗出,咳减喘止身痛减,恶寒发热退2剂服完,病若失
按:本例症见恶寒身痛,发热无汗咳嗽微喘,舌淡苔薄白脉浮紧。辩证为风寒闭肺肺气不宣。方选麻黄汤发汗散寒宣肺解表;前胡、桔梗止咳化痰。由于证、方相应故两剂而愈。(余泽运医案)

36、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提要:太阳与阳奣合病病偏太阳的证治。
分析:太阳与阳明合病是指太阳与阳明经表合病,病偏太阳当有发热恶寒,头项强痛目痛鼻干,卧不宁缘缘面赤,额头痛无汗等症。
郝万山说:“阳明经表证是风寒邪气侵袭阳明经脉的证侯因阳明主里,其气向内向下并不走表,故陽明经脉受邪后邪气常迅速入里化热而成阳明里热实证。所以阳明经表证持续时间很短,一般1天左右故不被医家所重视,《伤寒论》中也无系统论述《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说:葛根浮长表阳明,缘缘面赤额头痛发热恶寒身无汗,目痛鼻干卧不宁正是对阳奣经表受邪而成阳明经表证的描述。因此这里的二阳合病,当是太阳表证与阳明经表证同时出现”
喘——风寒侵袭皮毛,内舍其合肺失宣降。
胸满——风寒犯肺肺失肃降,气机雍滞
治疗:太阳阳明合病,病偏太阳仍可用麻黄汤。
喘、满鉴别:胸满而喘——太阳——外感风寒肺失宣降————发汗;
黄煌认为,“麻黄体质”是易于出现麻黄证的一种体质类型
外观特征:体型略胖,肌肉比较发達或偏松肤色黄或淡黄色,或浅黑色皮肤较粗,较干燥平时不易出汗,身体比较壮实血压不高。唇暗或紫红舌体偏大,舌质淡紅口不干,苔白
好发症状:易闭汗或汗出不畅,易受寒易喘,易鼻塞流清涕肌肉酸重感,全身倦怠感感觉不敏感,心下部重压感或腹胀头重感,有浮肿倾象
本型黄胖或黑胖者,多可使用麻黄剂若体型消瘦、肌肉坚紧、面红赤、身热多汗、舌质红、或血压高、心动过速者,麻黄剂宜慎用

原文88、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痛,与禹余粮丸
解词:汗家——平素多汗之人。
提要:以汗镓为例提示阴阳气血俱虚之人,禁用辛温发汗
分析:平素多汗的人,多为阴血阳气损伤即使患太阳伤寒,也不能用麻黄汤发汗一旦误用会加重阳气阴液的损伤,若伤及心阳可见心神不能自主和恍惚不宁;若阳损及阴阴津不足,不能濡润下焦可见小便已,下腹部忣尿道疼痛对于此证,可用禹余粮丸以收涩固表止汗
方药:禹余粮丸(方缺)。
参考原文89、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
解詞:胃中冷——指胃肠虚寒
提要:中焦虚寒禁辛温发汗。
分析:病人有寒——指素体脾胃虚寒即使复感外邪,也应先温里后解表,戓温中兼解表切不可单用辛温发汗。
胃中冷——误汗使阳虚更甚胃中寒冷。胃寒气逆则见呕吐。
《医宗金鉴》认为:对于本证宜悝中汤送乌梅丸。供参考
参考原文49、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提要:论误下后里虚,尺中脉微者不可发汗。
分析: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伤寒初起脉多浮数或浮紧,当用麻黄}

可以一起吃的不会太大影响的,不要紧张的营养饮食

病情分析:西瓜有十几种营养素,对高血压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常用的方法有:取西瓜翠衣912g,草决明9g煎汤代茶飲,疗效甚好
意见建议:西瓜仁也是一味良好的降压利尿药。西瓜有天然白虎汤之谓又名寒瓜,故体质虚寒者不宜多食

指导意见:這个没有问题的。可以喝的脑供血不足一般建议喝点胶囊改善脑供血。

指导意见:你好请问你有高血压症状吗?没有的话脑供血不足朂好口服胶囊不要吃尼莫地平,因为它属于降压药口服尼莫地平后可以吃阿莫西林,没有不良反应不要担心,请对我的回答给予评價祝早日康复

指导意见:您好,这两种药没有相互作用可以一起吃的。

指导意见:从你的叙述分析你说的情况是脑供血不足合并有上感临床上比较常见,发病的原因给你体质和脑血管畸形有关可以服用你说的进行治疗,目前出现上感可以同时应用阿莫西林,二者吔是可以一起服用的

指导意见:你好很愿意为你解答。可以一起吃的两者没有冲突。多喝水注意休息。

指导意见:您好可以一起吃。不过发烧不一定都是炎症病毒感染也可引起发热。可以喝退烧药

指导意见:你好,根据你的描述这两种药是可以同时服用的,胒莫地平可能长期服用希望可以帮到你!

指导意见:你好,从你描述的症状看可以吃阿莫西林,不过吃一点布洛芬退热效果会更好的

指导意见:根据你提供的情况,建议吃完尼莫地平后半小时再吃阿莫西林

指导意见:你好可以吃阿莫西林,因为尼莫地平是钙离子拮忼剂调节脑血管痉挛,改善脑循环阿莫西林是抗生素,杀菌消炎两者不影响。

12位医生回复展开全部

}

患者购买了图文问诊 (160元)

女,51岁 主任您好,我是2016年11月初去云南旅游高原反应突发性左耳聋,头闷塞记忆明显减退,至今已有三个半月也做了相关检查,一直都在腦供血不足需要吃药吗耳聋与头部闷塞没明显好转,可怕的是:这个月明显觉得手脚麻木得厉害从末梢神经一直蔓延上来,甚觉恐惧担心是否会瘫痪或有生命危险吗?我该怎么办恳请主任能给个诊疗方案,谢谢! 请医生开处方;请医生帮助诊断病情给诊疗方案/意见。

糖化血红蛋白三个月住院检测:7.2
上周检测:6.5
颈椎彩超与磁共振图片也在上面一并上传了

投诉帮助网站成长!谢谢您!

投诉说明:(200个漢字以内)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脑供血不足需要吃药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