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上微信近视中医是真的吗上有一个叫骆云的近视调理医师

从骆云莲的微信朋友圈看古路村的脱贫轨迹
此前,由北纬网推荐的“天梯村支书”骆云莲,被评选为“中国网事·感动2017”季度获奖人。
“中国网事·感动2017”由新华社主办,新华网、新华社“中国网事”栏目承办,中央重点新闻网站、主要商业网站、地方知名新闻网站和知名都市报共同参与报道。评选活动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宗旨,评选“起源于网,放大于网,互动于网,影响于网”的网络人物典型,用网民身边的感人事迹感动网民,为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风尚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为进一步传播、展示获奖者的感动事迹与可贵精神,本网特整理了骆云莲的相关事迹,以饕读者。
人物简介:
骆云莲,女,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汉源县永利乡古路村党支部书记。地处大渡河大峡谷入口、位于绝壁之上的古路村,平均海拔2000多米,至今不通公路,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天梯村”,也是雅安市261个贫困村之一。
骆云莲出生在古路村,成长在古路村,离开后又回到古路村,成为古路村427个村民的领头人。在她的带领下,古路村在过去5年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朝着小康之路阔步前行。
7月20日,骆云莲的朋友圈又晒出了古路村的照片——游客们登着骡马道,吃着古路村的美食。
“这两年我们村正在打造乡村旅游,我希望通过我的推介,全国各地的朋友能关注古路村。”骆云莲的微信有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朋友,其中2/3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媒体。她几乎每天都会更新5条以上信息,大多是宣传自己家乡美食、美景、文化。
2014年,是骆云莲参加全国两会的第二年,两会后,她让女儿帮她注册了微信账号。日,骆云莲第一次发朋友圈,就密集发出了三条:悬崖上的骡马道、在北京参会的留影和媒体对村民想修路的相关报道。这些就是对于当时的她来说,最重要的三件事情。
随着时间推移,骆云莲的朋友圈一直保持着高频率的更新,但对于她来说“重要的事情”却慢慢发生了改变……
到古路村很远。从汉源县城去古路村,还得驱车行驶2个多小时才能到“一线天”——骡马道的起点。古路村的村委会所在地,在3组,即便路上不休息,走上去也要一个半小时。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一条在陡峭的山坡上凿出来的天梯和树藤,是村民们下山的唯一通道。当地人在绝壁上凿出一条路,可以通行骡马,故称“骡马道”。
大渡河峡谷,悬崖耸入云霄。记者沿着骡马道前往古路村。从山脚到半山不敢临近腰,爬了好一阵子,才真正明白骆云莲为什么再三确认我们是否要走骡马道:“你们脚程不好,会走得辛苦。”
汉源充足的日照,让骆云莲皮肤黝黑。穿着改良的彝族服装和5CM的粗跟皮鞋,她却自如地走在前面。这一天,她还有一些感冒。边走边聊,不一会儿记者的衣服就已经被汗浸湿,逐渐跟不上骆云莲的脚步。骡马道上不时能碰见来登山的游客,他们会告诉你,“再往上爬,上面更美。”
大渡河就在脚边,路盘旋在悬崖之上,一抬头,望不到尽头。从山脚到“癞子坪”,再到二组的“斑鸠嘴”,总共4公里。山体直直地插在大渡河,走在骡马道上,仿佛伸手就能抓住云朵。倘若没有护栏,多数人不敢眺望。
修护栏,是村民对骆云莲的寄望。此前,骡马道虽通了,但骡马滚落悬崖的情况时有发生。牲口一旦摔下,村民一般不会下崖去找,那么高,有死无生。
骆云莲正在与村民交流沟通 韩毅 摄
赶上县里“交通大会战”,骆云莲争取来200万元资金,分段对骡马道进行了硬化,并在险要处安装了护栏。安装工程看似简单,但把仿木护栏和铁链运上来着实困难。外面找不到人,就定“村规民约”:运输工程沿道分成若干段每户抓阄,抓到哪骡马运到哪。这事集体受益,在外务工的村民闻讯纷纷赶回。
正像骆云莲朋友圈里“晒”到的,骡马道硬化完工后,另一项关于路的工程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着。
“赶上好时候了,索道就等验收了。”村委会副主任郑望春说,以前山高路远,就算种了核桃别人都不愿意来收,只能人背马驮运送出去。村民们觉得,古路村要摘下“贫困帽”,必须解决重物运输问题,骡马道毕竟不是公路。
有没有既保护生态,又保留骡马道,还能解决村民快速出行和运输重物的办法?造价2340万元的架设索道方案脱颖而出。
索道横跨大渡河峡谷,一头连着古路村骡马道的尽头“斑鸠嘴”,海拔1200米以上;另一头连着马坪村“二道坪”。直线距离760米,峡谷落差近800米。
为了啃下这个“硬骨头”,市、县两级领导多次进村调研。“最初方案肯定是修公路,绕进万家沟,盘旋而上,开凿‘挂壁公路’,工程造价数以亿计。”汉源县城乡规划建设和住房保障局干部王锐回忆,方案被否决不只是因为严重破坏生态。
“40+1人的车厢,在景区比较少见,但能满足运输量大的要求。”索道承建方项目经理巩传东说,以前二组到五组村民要绕行3个多小时,而坐索道3分钟就可以跨过。
“下次再来就有水泥路了。”骆云莲说,通村公路先从“斑鸠嘴”修到“咕噜崖”,宽3.5米,“钱都到位了。”预计今年6月底前完成新建,2018年完成硬化。
村民们的梦想就要照进现实。
产业在发展
7月,正是盛夏,从乐山来的游客李显刚一家来到古路村欣赏大峡谷的风光,品尝地道的农家菜。
在郑望春经营的阿咪子农家乐,李显刚点了土鸡、老腊肉、高山土豆等几个菜,走的时候还买走了10斤核桃。“生态有机,物超所值。”
游客们到古路村总会顺手买些土特产。
“就算有路,没有产业支撑,我们是不可能脱贫的。”古路村的村民们知道,路通了,游客多了,土地上种植的东西最后都会变成财富。
事实上,古路村的产业发展并不是那么一帆风顺。
经过调研,古路村的土壤和气候很适合种植核桃。骆云莲提出大规模嫁接新核桃品种,但因为经济发展滞后,村民们响应的人很少。
为给大家做示范,骆云莲自掏腰包十几万元,栽了200多亩核桃树。还挨家挨户做工作,
“树长大要时间,修路要时间,路通了再种这得耽误多少时间?”
咬咬牙,村民决定跟着干。村民2013年—2015年,汉源县实施“产业发展大会战”,技术员上门,免费发放树苗,新栽核桃近170公顷。截至目前,所有新增核桃树已种植完毕,今年将是大面积收获的第一年。
骆云莲正在与村民交流沟通 郝立艺 摄
在郑望春的期待里,漫山遍野即将进入盛果期的核桃,将不再愁出路;早年用骡马驮来餐具、桌椅的村民,将不再担心客源。
“真没想到,在这悬崖上与世隔绝地生活了半辈子,现在用上电,喝上了自来水,走上安全骡马道,还建起了索道,搞起了乡村旅游,在家里都能挣钱了。”村民李其学对未来充满了期待:宽带网络也已经到了古路村的索道口,等通村公路修好后,即可接到村委会,大家不出门就可以知道外面的世界,更重要的是在家把生意做了,把钱赚了。
古路村的“脱贫战”,就这样节点精准、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乡村旅游是未来
到古路村很远,虽然路途艰难,但依然阻止不了驴友们的步伐。2014年,骆云莲的朋友圈里,可以看到驴友骑行古路村的照片。
据汉源县相关部门的不完全统计,从2015年“五一”黄金周到现在,每逢节假日到古路村的游客每天都有几百人次,有的村民办起了农家乐,有部分贫困户也经营起了纯天然的土特产。
“现在山上大概有10户人,能接待100多名游客。”骆云莲介绍,这些游客散居在村民家,村民家就成为农家乐。
2组的村民李其超家就正在修建新房,他还种植了5亩核桃在山上。“准备开个农家乐,卖点土特产。”
52岁的申绍华的客户群体是“驴友”。他在三组“咕噜崖”开个小卖铺,墙上挂着户外俱乐部留下的旗帜,黑板上写满留言。
“今年春节小长假才来了不少人。” 申绍华说,外地游客到这儿来爬山,看大渡河风光,吃吃我们的土特产,觉得很惬意。“回头客还不少,也有朋友推荐。”
隔壁的申绍才,在家里堆放着若干圆形桌和塑料凳。“以前骡马只驮米面油,现在要驮啤酒、饮料,接待用。”申绍才介绍到,“就连停种的大豆也恢复了,游客要吃豆花。”
有留下的,也有归来的。
“有4、5户人家本来搬走了,但看到种核桃有效益,去年又返回山上种树,积极得不得了!” 今年新当选的村主任兰绍明,就是“归来”的人。早年在外打拼的他,瞧中了家乡的青山绿水和发展后劲。“现在当了村主任,也在想,怎么跟村干部一道,让古路村发展得更好。”
目前,古路村已经真正找到了解决古路村脱贫,带领群众奔康致富的“新路径”——打破传统思维,依托山区特色,抓住旅游开发机遇,尽早走出一条自然生态和民俗文化融合发展的脱贫之路。
最近,骆云莲还赶着完成了一件事情:成立汉源县天梯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她知道,这才是村民们通向致富奔小康的未来……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 熊蕊
古路村很偏远:坐落于大渡河地质公园之中、处于绝壁之上的彝族村落,133户人家的村庄就在绝壁之上。尽管成昆铁路从村子所在的山体中穿行而过,但这个村子至今仍未通公路。2010年,古路村才通电……
古路村很美:与险并存的古路村,也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成为四川省最美丽的村落之一。
古路村很穷:作为雅安唯一不通公路的村寨,“贫困”就像帽子一样真切地扣在古路村的名字上,以至于村里有好几个男人到40多岁还未婚。在雅安市汉源县的脱贫攻坚计划中,古路村是该县63个贫困村中最难啃的“硬骨头”。
五年前,骆云莲去北京参加全国两会时,村民们走四个小时的山路让骆云莲带去心声——修一条出山公路。今年,村民们的愿望已经不一样——2018年,让古路村摘下“贫困”的帽子。
从骆云莲的“朋友圈”,事实上就是古路村近几年来的发展缩影。从她每一天的推送里,你能看到古路村的变化:路在改变,产业在发展,村民在改变,未来要走的路很坚定……
2013年,第一次参加全国两会,骆云莲的身上带着这样的标签:来自边远山区的基层少数民族女代表。这个标签为她吸引了不少全国媒体的关注。
今年,她已经没有初次面对媒体时的羞涩。谈起古路村的发展、谈到自己的履职情况,落落大方、侃侃而谈。她通过微信朋友圈,宣传自己的家乡。得益于这种宣传,正在发展旅游的古路村,吸引了不少游客。
骆云莲不仅代表着古路村400多位村民,她生活在“贫困村”,真实地了解边远山区贫困村的现状。她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参政议政,把“天梯”和大山那端的期许和诉求都带到了北京。
今天,让全国人民共同富裕,齐奔小康是“十三五”期间最艰巨、而又必须不折不扣完成的硬任务。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大的短板,补齐这个短板,全面小康才能完美收官。
履职五年,古路村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全国仍然有许多“悬崖上的村庄”在探寻脱贫之路,也许,今天的古路村的脱贫之路,正是在为广大偏远山区无数的贫困村“探路”。
“人大代表不是代表自己,而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要反映群众的需求和呼声,为老百姓服务。”
“乡亲对我的信任和期盼,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我会带老百姓建设好美丽乡村。”
新网微博网友:这个“悬崖上村庄”的旅游推销员,真正做到了人民代表为人民。
匿名网友:脚踩着泥土,最接地气。作为全国人大代表,骆云莲近年来持续关注着古路村的精准扶贫,她深入到贫困群众家,帮助分析致贫原因,因户施策制定精准脱贫措施,保证帮扶项目落地见效,做了基层代表该做的事情。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频道栏目&&&
新闻客户端&&&
华西都市报新闻客户端
华西都市报新HD
“悬崖上的村庄”古路村索道7月建成 结束400年行路难历史
一个稍显矮胖的女人身影,出现在悬崖上方,人们争先恐后和她打招呼——“阿嘎”、“骆书记”、“代表”,各种称呼不绝于耳。她叫骆云莲,42岁。是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也是悬崖上这个村子的村支部书记。人们不同的称呼,其实都是在叫她一个人。图说:古路村村支书骆云莲行走在一段滑坡地带。她从小在村里长大,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这个村子——汉源县永利彝族乡古路村,虽然闭塞,但早已名声在外,有“悬崖上的村庄”之称,也因“天边小学”而备受关注。“4·20”芦山地震三周年前夕,这里的“斑鸠嘴”一片繁忙——一条跨越峡谷的索道正在加快施工,力争在7月20日灾后重建启动3周年的时间节点前建成投运。“当初给乡亲们许下的承诺,终于要实现了。”骆云莲告诉同行上山的华西都市报记者,“索道建成投运后,将结束村子400多年出行难的历史。”她稍微停顿了一下,又补了一句:“到时候,我也算对得起外婆的嘱托了。”4月7日,空中俯瞰悬崖上的汉源县古路村。正在修建的索道(圈内)将大大改善当地交通状况。进出古路村的“骡马道”,险象环生。挑起重担结束打工重回村庄 获信任全票当选村支书骆云莲自嘲说,自己是因为“身体好、能走路”,才被推选为村妇女主任的,但村民们说,当时选她是因为“人年轻、聪明、有文化、有干劲”。称骆云莲“阿嘎”的,多是村里的老人,也有与她年纪相仿的姐妹。叫她“骆书记”的,大多是索道建设涉及各方的工作人员。而喊她“‘代表’(全国人大代表)”的,则是村里的一些年轻人。不管叫什么,骆云莲都会欣然回应,再报以一个带着酒窝的微笑。这3个人们对她的称呼,其实有不同的来历。“阿嘎”是彝族家庭中,对排行老二的女孩的称呼。1974年1月,骆云莲出生后,父母给她起了汉语名字后,也按传统给她取了个彝族名字“阿嘎诗且”。三姐弟中,骆云莲排行老二,上面有一个姐姐唤作“阿依”,下面有个弟弟唤作“阿母”,而她便被乡亲们唤作“阿嘎”。作为被人叫得最多的称呼,“阿嘎”让她觉得很亲切。在“天边小学”和邻村村小上完小学后,骆云莲到汉源一中上了初中,再到金口河的延风中学上高中。但刚上完高二,她得了一场大病,便休学回家了。一年多后,金口河办了一个地毯厂,尽管身体已基本恢复,但因为家庭经济拮据,她没有再继续学业,而是到厂里开始打工。又过了一年多,地毯厂经营不善关张,骆云莲回到了古路村。在金口河期间,骆云莲认识了现在的丈夫,一个比她大8岁的汉族小伙。但因村里有传统,彝汉不得通婚,这段感情遭到全村人的反对。“我还是比较犟的,认准正确的事情,就会坚持到底。”在骆云莲的坚持下,家里最终同意了这门婚事。而骆云莲打破惯例后,当地彝汉通婚成为常态,如今这种情况已占到全村家庭的8成左右。尽管只念到高二,但骆云莲已是当时全村学历最高的人之一。2006年,村里的妇女主任因年龄大、身体差请辞。“到乡政府开会要走5小时山路。”骆云莲自嘲说,自己是因为“身体好、能走路”,才被推选为村妇女主任,并兼任4组、5组村民小组长的,但村民们说,当时选她是因为“人年轻、聪明、有文化、有干劲”。当选村妇女主任后,因为村两委成员年龄大、文化低,村里的日常工作大都落到了30出头的骆云莲肩上。2010年底,骆云莲62岁的父亲、担任村主任和村支书长达27年的骆国龙卸任,全村25名党员全票推选骆云莲为新一任村支书。此后,她便逐渐被人们称为“骆书记”,“刚开始还不习惯,但想到是大家的信任,慢慢地也就接受了。”从“阿嘎”到“骆书记”,骆云莲用了27年,而从“骆书记”到“代表”,她只用了两年时间。2013年2月,骆云莲光荣当选为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最大心愿为乡亲们修条公路 让悬崖上村庄出行不再难有400多年历史的古路村位于高近千米的悬崖上,直到2002年才在绝壁上凿出一条“骡马道”。“给乡亲们修条公路”是骆云莲最大的心愿。在52岁的古路村5组组长兰绍成的记忆中,骆云莲有3件事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一件事,是为村里人解决户口问题。由于古路村长期“与世隔绝”,骆云莲当选村支书时,全村有26人没上户口,年龄小的才几个月,大的已经21岁。因为没有户口,他们无法上学,无法外出打工,甚至无法乘车。骆云莲挨家挨户走访,给村民们讲解相关政策,同时积极向上级汇报。沟通协调好以后,骆云莲又带他们下山办手续。3个月时间,她跑了20多趟,终于让这26人全部上了户口。另外两件事,是给村里通电和硬化“骡马道”。这两个项目不是骆云莲争取来的,但却是她负责配合实施的。她领着乡亲们投工投劳,工程进展到哪里,她就住在哪里,最忙的时候甚至一个月没回过家。在骆云莲努力下,村里顺利通电,骡马道也分三次完成了硬化,并在险要处装了护栏。“别看她是个女娃,干活路比男娃子都凶。”兰绍成说,几件事干下来,乡亲们都服气了。但骆云莲并不满意,因为最重要的心愿还没达成。作为雅安市唯一不通公路的行政村,交通一直困扰着古路村。这里位于雅安、乐山、凉山三地接壤处,地处“中国最美十大峡谷”之一的四川大渡河大峡谷腹地,山下是改造一新的省道306线,还有成昆铁路长河坝火车站,而火车站旁的“一线天”桥也颇有名气,曾出现在范冰冰主演的电影《观音山》中。然而,独特的区域环境和丰富的旅游资源背后,是摆在面前“最后一公里”的无奈。有400多年历史的古路村,位于大峡谷旁一处高达近千米的悬崖上,从山下到山上只有一面绝壁,根本没有路。以前,村民们不得不靠砍扁担藤,连起来铺下悬崖,中间再夹上木棍,制成木梯供人上下。上世纪60年代建设成昆铁路时,铁道兵见村民进出山困难,便帮忙将木梯改成了铁梯。2002年,当地人终于在绝壁上凿出一条路,可以通行骡马,故称“骡马道”。尽管在安全性、便利性上,如今的“骡马道”较之前已经大有改善,但单边平均3个小时的攀登时间,依然是造成村民们生产、生活不便的根源。4月6日随骆云莲上山当天,华西都市报记者去到最远的5组足足花了5个小时。山坡上,4岁的马玉豪和5岁的李晓琼在玩着“躲猫猫”的游戏,因为上山下山不方便,他们没有上幼儿园。“我一直想给乡亲们修条公路。”骆云莲说,这就是她最大的心愿。兑现承诺借助灾后重建机遇 弃公路修索道打破瓶颈骆云莲赞同专家组的意见,认为不修公路更利于保护古路村,而修建索道则利于发展古路村,古路村可以走出一条乡村旅游的新路子。有了梦想,但骆云莲却不敢轻易说出来。“一个村支书能有多大能耐?”她担心说出来要么成为笑料,要么让乡亲们失望。直到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她突然觉得此事有了解决的希望,“我给乡亲们说了这个想法。当时没有一个人笑话我,有人甚至激动得差点哭了。”就在骆云莲准备争取项目时,“4·20”芦山地震发生了。尽管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村里老旧的房子损毁严重,全村有42户的房屋需要重建、56户需要加固维修。农房重建很快启动,所需建材大多靠骡马拉上山,“一头骡子一次拉200斤。”重建的艰辛,更坚定了骆云莲修公路的想法。她找到汉源县交通运输局反映情况,不久便有专家来考察,拿出了古路村修公路的初步方案,估算总投资要4600多万元。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她拿着方案找到领导。两会结束后不久,四川省交通运输厅派人来进一步考察,重新拿出了一个估算总投资3800多万元的方案。就在村民们翘首期盼时,事情突然发生了转折。“不修公路了,直接修索道。”骆云莲回忆说,专家组和有关方面负责人实地考察后,认为修索道对古路村而言才是科学和长远的选择。第一,古路村人口不多,运输货物以农产品为主,一条索道足以满足运输需求;第二,古路村的特色是“古”和“险”,修公路会破坏古路村的特色,使其失去神秘感后沦为平庸。彼时,凭借崎岖险峻的“骡马道”,“悬崖上的村庄”声名远播。每逢节假日,驴友慕名而来,村民们自发搞的乡村旅游已颇具特色。“决不能让村民们因修路而返贫。”深入调研和思考后,骆云莲越发赞同专家组的意见,认为不修公路更利于保护古路村,而修建索道则利于发展古路村,古路村可以走出一条乡村旅游的新路子。乡亲们也逐渐接受了这个方案,并开始感受索道带来的便利。4月6日,村里一位老人去世,家人为她举行葬礼。几千斤物资通过施工索道,从对面通公路的山头,几分钟便运到了“斑鸠嘴”。如果是以前,这需要动用几十头骡马,在绝壁上走上两三个小时。那天,骆云莲也在现场,施工索道运物资的时候,她想起了已去世的外婆。那是第一个倾听她筑路心愿的人。“她说相信我能做到,叮嘱我一定要努力去做,还说修好后要去走一走。”骆云莲说,她说的话如今做到了,但外婆的话却永远无法实现了。日,她在京出席两会期间,82岁的外婆永远地告别了这个世界。对话骆云莲能为乡亲们做点事比自己挣钱更重要4月20日,芦山地震三周年纪念日这天,记者拨通了骆云莲的手机,和她进行了一番对话。华西都市报:大家对你的3个称呼中,你最喜欢哪个?骆云莲:阿嘎。叫的时间最长,叫的人也最多,听起来亲切。对“骆书记”这个称呼,我一开始是排斥的,因为不愿意干这个村支书。华西都市报:你曾不愿意当村支书?骆云莲:是啊。1995年结婚后,我和很多人一样离开了古路村。2004年山下修水电站,我和爱人回来到工地上做点小工程,一年有四五万元收入。2006年,让我当妇女主任,我其实很不情愿,因为一个月补贴才200多元。2010年底,让我当村支书,我也是不愿意的,爱人希望我去帮他。但父亲给我说,做人不能光顾自己,更不能掉到钱眼里,既然有能力,就要带领大家致富。我答应说,那就再坚持几年。华西都市报:大家都觉得你干得还不错。你后悔过吗?骆云莲:如果说干得不错,这主要得益于好的政策。就拿修索道这个事情来说,要感谢“4·20”灾后重建和扶贫攻坚的相关政策。我其实也没什么后悔的,看到心愿终于要达成,觉得之前的付出都值了。现在想起来,觉得父亲当初说的是对的,能够为乡亲们做点事,比自己挣点钱更重要。华西都市报:上任这几年,村里变化这么大,是不是工作更有信心了?骆云莲:应该说,我对村里以后的发展更有信心了。从个人而言,我还是想早点有人来接班。这个村支书干起太累了,我经常感到很疲倦,现在的年轻人比我强,希望有能力的人来干,给村里带来更好的发展。华西都市报记者丁伟摄影杨涛古路村“交通史”以前古路村村民不得不靠砍下扁担藤,连起来铺下悬崖,中间再夹上木棍,制成木梯供人上下山。上世纪60年代建设成昆铁路时,铁道兵见村民们进出山困难,便帮忙将木梯改成了铁梯。2002当地人在绝壁上凿出一条路,可以通行骡马,故称“骡马道”。当地投入资金,分段对骡马道进行了硬化,并在险要处安装了护栏。2015.8 一条跨越峡谷的索道正式开始施工。它一头连着古路村“斑鸠嘴”,另一头连着马坪村“二道坪”。建成后,人们可乘索道抵达二道坪,再乘车沿公路下山。2016.7索道将力争在7月20日灾后重建启动3周年的时间节点前建成投运。
我要爆料(有奖爆料 20元--1000元)
网络爆料台 随时随地,极速爆料
虚假新闻邮箱爆料:
虚假新闻举报电话:028-
电话爆料:028-96111
邮箱爆料:
华西都市报官方微博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华西都市报电子版
热帖排行榜
华西都市报
华西都市报:
掌上四川:
zhangshangsc
华西都市网
四川华西都市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广告投放联系方式:028-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
四川华西都市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广告投放联系方式:
www.huaxi100.comHi,这是的腾讯微博,立即登录并收听,新鲜动态尽收眼底!
【我的五年履职生涯】骆云莲:一定要把精准扶贫这朵“花
xiumi.us"&xiumi.us"&点击四川人大关注我们哟xiumi.us"&xiumi.us"&http://mmbiz.qpic.cn/mmbiz_gif/WbFFXsmj5Qf9L9o8r7UAEn1T49NHicynJ89o8EHD2QSbACAgj6icwdSFDh5rocPAwqSOhGQicT62DC4JaOIhYRLwg/0?wx_fmt=gif");background-position: 0% 0%;background-repeat: repeat-y;background-size: 100.733%;background-attachment:line-height: 1.6;box-sizing: border-"&xiumi.us"&xiumi.us"&  全新栏目!重磅推出!  今天,人大君继续为您推出【我的五年履职生涯】专题系列报道,我们将采用H5的动态形式(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就可以观看哦~),讲述咱们人大代表们的履职故事。  今天为您介绍的是……xiumi.us"&xiumi.us"&xiumi.us"&全国人大代表xiumi.us"&  来自“天梯上的村庄”的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雅安市汉源县永利乡古路村支部书记骆云莲。xiumi.us"&xiumi.us"&  自从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以来,我始终坚持把能否带动古路村群众脱贫奔康作为检验自己发挥代表作用的“试金石”,扎扎实实从拓宽脱贫思路、落实精准帮扶措施、保证帮扶项目落地见效入手,积极带领群众脱贫奔康。xiumi.us"&xiumi.us"&
正在加载...
Copyright & 1998 - 2018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偏远古路村 攻坚摘贫帽 从骆云莲的微信朋友圈看古路村的脱贫轨迹
来源:雅安政府雅安要闻
原标题:偏远古路村 攻坚摘贫帽 从骆云莲的微信朋友圈看古路村的脱贫轨迹
  古路村的骡马道。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 郝立艺 摄   引题:   古路村很偏远:坐落于大渡河峡谷国家地质公园之中,是处于绝壁之上有133户人家的彝族村落。尽管成昆铁路从村子所处的山体中穿过,但这个村至今仍未通公路。2010年,古路村才通电……   古路村很美:与险并存的古路村,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成为四川省最美丽的村落之一。   古路村很穷:作为雅安唯一不通公路的村寨,“贫困”就像帽子一样真切地扣在古路村的名字上,以至村里有好几个男人40多岁还未婚。在我市汉源县的脱贫攻坚计划中,古路村是该县63个贫困村中最难啃的“硬骨头”。   骆云莲,我市汉源县永利乡古路村党支部书记。她,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全国人大代表。   五年前去北京开会时,村民们走4个小时的山路让骆云莲带去心声——修一条出山公路。   今年,村民们的愿望已经不一样:2018年,让古路村摘下“贫困”的帽子。   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开幕。骆云莲带着村民们的心愿,又一次参会了。   全国人大代表骆云莲正在与村民交流沟通——郝立艺摄
...分享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微信防近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