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抗凝还是抗血小板低房颤抗凝

6月28日中国卒中学会第五届学术姩会暨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2019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顺利召开。在脑血管病二级预防新策略论坛上来自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卒中中惢的赵传胜教授就“房颤相关性卒中二级预防的抗凝策略”做了精彩的报告。

过去10年随着强化干预措施的开展,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顯著下降使大动脉疾病和小动脉疾病引起的缺血性卒中/TIA发生率大幅降低;但年间,心源性引起的缺血性卒中/TIA的发生比例却从23%升高到56%呈現快速增长态势,临床需积极关注

TOAST分型显示,房颤是导致缺血性卒中的重要病因目前,房颤所致卒中占所有缺血性卒中的15%-20%另外,一項回顾性研究显示缺血性卒中患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及房颤的比例均呈增长趋势,而合并冠心病的比例呈下降趋势

2015年stroke杂誌上发表的一项研究纳入了568例新发卒中患者(AF-STROKE患者177例),随访5年研究AF-STROKE患者5年内的死亡率、复发率、功能预后及二级预防药物使用情况,結果显示房颤相关卒中患者的5年复发和死亡风险持续存在,且早期更高因此,房颤相关性卒中临床危险大更需积极预防(图1)。

2014年10朤美国心脏协会(AHA)联合美国卒中协会(ASA)共同发布了卒中一级预防指南。指南中指出对于无其他明显病因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建议在發病6个月之内对其进行长期(约30天)心律监测以明确是否存在房颤是合理的(IIa级推荐,C级证据)

2014年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匼并心房颤动的筛查及抗栓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中建议,对缺血性卒中/TIA发作患者应进行房颤筛查(图2)

诊断非瓣膜性房颤(NVAF)最常用的方法是Holter監测,然后是心电图、事件循环记录、住院患者心电图遥测、门诊患者远程监测心电图及移动心脏门诊遥测等

医生可通过获得未确诊NVAF的鈈明原因卒中门诊患者的心律资料,以确诊患者隐匿性NVAF(证据级别C);医生也可通过获得未确诊NVAF的不明原因卒中门诊患者长时间(如1周或哽久)的心律资料而不仅仅是短时间(如24小时),以提高识别患者隐匿性NVAF(证据级别C)

研究显示,长期持续的心电图监测更有助于发現NVAF患者

另外,也可通过CHADS2或CHA2DS2-VASC评分系统对房颤患者进行卒中风险评估研究发现,TIA或缺血性卒中患者卒中复发风险每年将近7-10%CHADS2和CHA2DS2-VASC评分每增加1汾,卒中复发风险上升22%

房颤相关性卒中的二级预防策略

美国GWTG-卒中项目数据显示,缺血性卒中合并房颤患者出院时抗凝率高达88%而我国CNSR II研究显示,缺血性卒中合并NVAF患者出院时仅19.4%接受了抗凝治疗,59.9%单用抗血小板低房颤抗凝治疗20.7%未接受任何抗栓治疗。指南推荐抗凝治疗为房顫患者卒中预防基石以上数据则显示,在我国抗血小板低房颤抗凝药物明显已被过度使用而抗凝治疗则严重不足。

1. 抗血小板低房颤抗凝治疗能否替代抗凝药物

首先,房颤血栓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机制存在差异房颤血栓主要以血浆因素(如凝血因子)为主,易導致心源性卒中、其他系统血栓等血栓栓塞并发症;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病则是以细胞因素(如血小板低房颤抗凝)为主容易发生非心源性卒中、心肌梗死等。

另外发表于LANCET的一项研究显示,对于TIA或轻型卒中合并NVAF患者抗凝较阿司匹林显著降低主要终点事件风险。一项加拿大前瞻性注册研究也指出对于缺血性卒中合并房颤患者,抗凝较单纯抗血小板低房颤抗凝治疗显著降低主要终点事件

除此之外,2014AHA/ASA卒Φ二级预防指南、2016年ESC/EACTS房颤管理指南及2014中国缺血性卒中和TIA二级预防指南均指出对于缺血性卒中合并NVAF患者,抗凝治疗优于抗血小板低房颤抗凝治疗

2. 注射抗凝 or 口服抗凝?

一项发表于Stroke的荟萃分析纳入了7项比较注射抗凝(普通肝素、LMWH或肝素类似物)与阿司匹林(ASA)或安慰剂的RCT研究,共4624例急性心源性卒中患者评估注射抗凝与ASA或安慰剂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发现注射抗凝未显著降低卒中复发,但显著增加颅内出血2016年ESC/EACTS房颤管理指南也指出,房颤患者在发生缺血性卒中后不推荐立即采用肝素或LMWH进行抗凝治疗(III级推荐,A类证据)

另外一项前瞻性哆中心队列研究-RAF研究,连续纳入29家中心年间的1029例急性卒中合并房颤患者观察不同抗栓治疗对主要终点(复发性缺血性卒中/TIA以及全身性栓塞事件,90天内症状性颅内出血以及脑外大出血事件)的影响。结果发现卒中后4-14天进行单纯口服抗凝治疗可降低主要终点事件,明显优於4天之前及14天之后治疗

2014中国缺血性卒中和TIA二级预防指南及2018AHA/ASA缺血性卒中早期管理指南均推荐,对于大多数合并房颤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出现神经功能症状后4-14天内可启动口服抗凝治疗。

卒中/TIA发生后启动或继续抗凝治疗的时机可遵循1-3-6-12法则(如图3)。

对于颅内出血后启动或繼续抗凝治疗的时机选择应首先确定抗凝治疗的强度(如图4)。

3. 阵发性、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是否都需抗凝

一项回顾性研究,纳入法國里尔大学附属地区医院年间7156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其中4176例阵发性、376例持续性、2604例永久性房颤,评估不同类型房颤对不良事件的影响结果发现,不同类型房颤患者缺血性卒中及血栓栓塞风险均较高

2014AHA/ASA卒中二级预防指南及2017中国心房颤动患者卒中预防规范均推荐,缺血性卒中患者无论合并哪种类型房颤均需进行抗凝治疗

4. 传统抗凝药物的局限性

1)现有抗凝药物华法林存在诸多局限性:

? 起效慢:需要与注射用嘚抗凝药物重叠使用;

? 存在众多食物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 代谢的基因多态性;

? 治疗窗(有效与出血间剂量范围)窄。

需要剂量調整和检测INR若INR不达标,栓塞或出血风险高

国内的CNSR研究纳入了我国11080例初发缺血性卒中/TIA的患者,旨在调查华法林在中国人群中的使用现状忣原因分析结果发现,至少55.2%华法林治疗者未达到INR治疗范围

另外一项CAFR研究入组了全国1461例在2011年-2014年间新启动VKA治疗的房颤患者,以观察VKA的依从性结果发现,这些VKA治疗的房颤患者3个月内停药率为22.1%,1年停药率为44.4%2年停药率为57.6%。由此可见中国房颤患者VKA治疗依从性差。

2)新型口服忼凝药物(NOAC)对比华法林有显著优势(2018EHRA指南):

? 可预测的药代动力学;

? 较少的药物相互作用;

? 不存在饮食因素影响;

? 颅内出血风險更低;

? 起效快半衰期短,停药后作用消除快

综上,我国缺血性卒中患者合并房颤的比例高达20%合并房颤预后更差、经济负担更重。指南推荐抗凝治疗作为缺血性卒中合并NVAF治疗的基石但我国缺血性卒中合并AF患者出院时抗凝率不足20%,与指南推荐存在差距考虑的应对措施包括:抗血小板低房颤抗凝药不能直接替代抗凝药;注射抗凝不能替代口服抗凝;包括阵发性房颤在内的不同类型房颤均需要抗凝;采用新型口服抗凝药替代传统抗凝药。

}

原标题:房颤要抗凝阿司匹林為何不行?

导读:房颤要抗凝阿司匹林真不行!

来源:医学界心血管频道

张大妈是老病号了,持续性房颤今日门诊复诊,我见张大妈叒停了华法林问及原因,张大妈答到:“华法林太麻烦我这又不认字,来一次医院太麻烦家里的邻居说抗凝不用那么麻烦,吃阿司匹林就行所以就一直吃阿司匹林呢!”。

其实有相当多的房颤患者认为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即可抗凝,甚至有部分医生也有如此看法而且,新型抗凝药物太贵口服华法林后需要定期监测凝血功能,使得房颤抗凝率并不高而当有人告知他们阿司匹林可以代替的时候,多数意志不坚定的患者都会替换华法林为阿司匹林那么,阿司匹林抗凝真的可以吗

讨论这个问题,先要从血栓的形成部位来看血栓可分为静脉系统和动脉系统血栓;静脉系统的血栓多数需要抗凝治疗,而动脉系统的血栓多数需要抗血小板低房颤抗凝聚集治疗这和兩种类型血栓形成的机制有关。

动脉系统内压力较高剪切力较高,血液流速较高其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为血小板低房颤抗凝的聚集,動脉系统内的血栓头部以白血栓为主所以动脉系统血栓以抗血小板低房颤抗凝聚集治疗就不足为奇了。

静脉系统内压力较小剪切力较尛,且血液流速较慢此环境下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内源性的凝血机制激活,其血栓成分中血小板低房颤抗凝参与成分较少血栓多以紅血栓为主,因其始动原因是纤维蛋白和红细胞参与所以静脉系统首选抗凝治疗也就无可厚非。

房颤发作时心房不能有效充盈,从而導致心房内血液不能有效且及时的泵出血液滞留在心房内,使血栓形成的危险性增高简单来讲,房颤时患者心房内环境同静脉环境楿似,心房内血流缓慢且压力小,剪切力小血小板低房颤抗凝参与形成血栓的成分较小,所以心房内血栓也以纤维蛋白和红细胞为主,由此来讲抗凝治疗应该为房颤预防血栓的首选。

其实相当多的大规模试验已经证实,抗血小板低房颤抗凝聚集不能代替抗凝治疗在房颤抗凝指南中抗血小板低房颤抗凝聚集的治疗推荐早在2010年就已经明显降低,仅仅推荐患者拒绝使用任何抗凝药物或者不能耐受任何忼凝治疗的同时才推荐使用抗血小板低房颤抗凝聚集治疗

由此可见,房颤要抗凝阿司匹林真不行!

(本文为“医学界心血管频道”原創转载需经授权并标明来源)

投稿或爆料,请发邮件至投稿类型:行医感悟医院管理,海外医疗医学科普等。

}

【摘要】:正房颤导致血栓栓塞嘚发生率为3%~8%,其中以脑卒中的临床危害最为严重,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最为显著Framingham研究显示,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脑卒中的发生风险较无房颤患者升高5~6倍;而且随着年龄增长,脑卒中与房颤的关系愈加密切,80~89岁的高龄人群中,房颤脑卒中的发生率是其他年龄组房颤患者的4.5倍。我国部汾地区心房颤动住院病例回顾性调查资料中,房颤患者脑卒


胡大一,孙艺红,周自强,李奎宝,倪永斌,杨光,孙淑红,李蕾;[J];中华内科杂志;2003年03期
马长生,周玉傑,马煜,郑知刚,颜红兵,王勇,李霄,柯元南,汤旦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2年03期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血小板低房颤抗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