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浙二10种行为视为挂床住院院 检查都做了 没床位 我想转到浙一 那在浙二做的检查到浙一以后检查还要全部做吗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1108293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7号

ICP备:浙B2- 经营许可证:浙B-

不良信息举报:4 wasutv@版权所有

}

编者按:近日,我省召开推进医疗卫生服务领域“最多跑一次”改革工作现场会,各大医院纷纷推出看病少排队、付费更便捷、检查少跑腿等举措,本报记者专访了我省多家医院,今天首批刊发10家省级公立医院的改革新举。

信息多跑路,患者少跑腿。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近年来在就医流程的优化上做足了功课。凭借互联网技术的东风,让信息跑代替患者跑。

在浙江台州,66岁的沈大伯体会深刻。去年年底,沈大伯因上腹部持续胀痛来浙大一院就诊,症状缓解后回家休养。最近,沈大伯又感餐后上腹胀痛不适,这回他通过手机挂号在“浙一互联网医院”消化内科门诊视频问诊,预约了胃镜检查,顺利完成检查后回家,在家中通过互联网医院复诊,线上支付药物费用后,沈大伯在家中收到药品。这对腿脚不方便的沈大伯来说,免去舟车劳顿,幸福感油然而生。

这得益于浙大一院在2016年2月16日上线的“浙一互联网医院”。目前,该线上分院共有“分级诊疗平台、护理学院、国际影像会诊中心、国际病理中心、慢病管理中心、老年病管理中心、处方审核和药物治疗管理中心”7大平台,实现了医疗服务的全流程再造,提供了一种基于信息化、面向受众的在线医疗模式。

足不出户完成线上就诊,这是互联网医院的核心理念。目前,已开设13个专科及专家门诊,从门诊预约到诊间问诊再到用药配药,“浙一互联网医院”突破时空局限,一步都不用走,就能享受到省级优质医疗服务。

继打造线上院区“浙一互联网医院”后,浙大一院又率先推出“信用就医”,实现患者就医的线上付费,线下自助机支付,可凭借信用免押金借用“共享轮椅”、“共享充电宝”等。若芝麻信用650分以上,还可获1000元额度的医药费垫付金,解决用户排队缴费时间长和临时资金不足的问题。如今,医院推出的诊间结算,让患者手机一扫,就能付掉检查费,并约到当天的B超检查。

浙大一院院长王伟林教授说,医院正在建设的余杭院区正在与阿里合作布局智慧医院。“医疗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刚性需求的健康保障。有了生物识别扫脸技术,对确认患者身份、联系家属、抢救等系列医疗流程来说都节省了宝贵时间,将来必将成为医疗‘最多跑一次’的最新尝试。”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通过院内改造就医全流程、力推日间手术,院外搭建移动健康咨询平台,实现百姓院内院外看病就医少跑腿、更便利。

在浙医二院门诊大厅,记者发现这里的自助机系统,不仅能够实现建档、预约、挂号、查询、充值、结算等服务,还首次在杭城省级三甲医院实现发票自助打印。220台自助服务终端代替人工,使得人工窗口从25个缩减到14个。如今,门诊自助预约挂号、自助结算均达到1.1万人次/天。

目前,医院还在研发更多的快捷、便利的自助服务功能,准备推出的“自助住院系统”将实现入院、押金充值、一日清单打印、出院的“一站式”服务,真正做到“机器换人”,让院内所有就医流程无盲区覆盖。

在治疗流程上,浙医二院自2010年在全省率先开展日间手术,制定规范的流程,不断扩展手术病种,目前已开展80多种,去年日间手术量已达近2万台,占住院手术总量24%以上,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同时,为术前检查开通了“绿色通道”。

“日间手术基本能保证在2周内完成手术,大部分科室一周内就能完成。它不仅能大大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院内感染概率,术后‘快速康复’,还能为患者省下不少费用。”浙医二院院长王建安说,近期,他们正在开展新一轮的日间手术准入评估,预计今年的日间手术病种将过百。

“全数据互联互通医疗平台”之路也在让浙医二院的“最多跑一次”落到实处。如依托“浙二好E生”平台,浙医二院已有675位主治以上医生实现了移动化办公,为省内外患者提供在线咨询、预约挂号、查询检查检验报告等医健服务。

此外,浙医二院国际网络医学中心平台北至新疆,南达三沙,连接着全国10余个省市、158家协作医疗机构。“我们首创的全国首家‘国际知名医疗机构-浙医二院-市县域医院-乡镇卫生院’四级远程网络,正是以互联网+医疗数据标准化建设和院际数据交互为基础,打通医联体医院之间各种信息系统,真正实现医学级的互联网医疗,从而为患者带来全方位、一体化、便利化服务。”王建安说。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通过不断改造医疗服务流程,搭建“掌上”矩阵、率先在国内建成有实体医院背景的“云”医院,使得百姓就医实现了“少跑腿”甚至“不跑腿”,让看病更省心、就医少烦忧。

搭建“掌上”矩阵,缓解“挂号难、看病烦”。2014年,邵逸夫医院在国内率先实现医疗服务全流程移动智慧化改造,打造了国内首个全流程移动化智慧医疗服务系统。此外,邵逸夫医院形成以邵医健康微信公众号、邵逸夫医院官方微信公众号、邵逸夫医院支付宝生活号、医保移动支付APP医快付等为核心的“掌上”就医矩阵,一键即可解决挂号、付费等问题,大大解决了排队难、付费难等问题,患者门诊就医时间从原来的4—5小时缩短为1.7小时,就医满意度达到95%以上。

依托云医院,打破倒金字塔就医格局。2015年,邵逸夫医院启动“邵医·纳里健康云”平台,成为国内首批有实体医院背景的“云”医院。不仅整合了区域内各级医疗机构服务资源,还对接了第三方药品配送、检验检查、金融支付和医疗保险等健康产业资源,实现各医疗机构间信息、检查、诊疗、转诊、教学等的协同,医生可在线进行远程咨询、会诊、教学及门诊/查房,双向转诊,开具互联网处方等。

“一站式”服务,全面提高就医效率。值得一提的是,医院全面实施一体化综合急救模式,建立了卒中中心、胸痛中心、创伤中心等,打通院外120与院内的信息互通,为患者提供医疗绿色通道和一体化综合救治服务,赢得患者抢救时间,提高了抢救成功率。此外,医院首创急诊“一站式”服务模式,为急诊留观及抢救病人提供了一次性付费结账、获取发票的服务,让患者家属少跑腿。

邵逸夫医院院长蔡秀军说,医疗领域“最多跑一次”的核心永远是患者,接下来,医院将继续“急百姓之所急”,主动发现百姓就医中仍存在的问题,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服务好病人。此外,医院还将不断推动移动化预约付费体系的完善,通过在全院布局人工智能,不断探索创新,打造让群众获得感更强的医疗卫生服务新模式。

“如何让看病就医体现以人为本?让患者少跑路、更省心?我想优化诊疗流程是医疗卫生服务领域‘最多跑一次’改革的突破口。”省人民医院院长黄东胜告诉记者。

在省人民医院,宽敞明亮的门诊大楼、住院大楼内,“入院准备中心”“检查预约中心”“一站式出院带药中心”等八个诊疗服务中心,就像一座座高速运转的“车间”,成为优化就医流程的催化剂。目前,入院环节从6个减少到3个。

城市大型公立医院,承担着救治疑难杂症和危急重症患者的社会责任。为此,医院创新推出的“今预结账明出院”模式,方便患者及家属合理安排时间及时离院,使出院流程更便捷;同时,医院为急危重症患者开出了“绿色通道”,实行急诊患者“先诊疗后结算”模式,使急危重症抢救更高效。

建立和完善“云医院”,融合医院网站、微网站、手机APP、微信,打造集咨询、挂号、预约、检查检验结果及患者健康档案查询、就诊导航等功能于一体的“浙里就医”综合信息平台,让患者信息查询不出户。

为推进“双下沉、两提升”工作,医院远程诊疗的便利遍及淳安、海宁、天台、桐乡等地,外地患者也成为看病“少跑腿”的受益者。

此外,医院还与省外的江西泰和、新疆阿克苏等地建立远程会诊服务关系,还与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医院、哈佛大学麻省总院等国际知名医疗中心建立合作,实现“国外医学中心-浙人医-县级医院”三级远程会诊与MDT(多学科诊疗模式)讨论,将国际诊疗交流合作资源延伸至基层。

“医院秉持以‘同理心’为患者提供最暖心的合适医疗的原则,听其所听,视其所视,感其所感,在‘最多跑一次’改革中紧贴患者心声,致力于解决看病过程中的堵点、难点,通过优化流程,用‘信息跑’‘数据跑’‘医生跑’代替患者跑,最终换来患者就医获得感和满意度的不断提升。”黄东胜告诉记者。

从排队叫号、院内导航、互联网支付结算,到手术进度查询、产科自助建卡、孕产妇心理筛查等一系列流程改造,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搭建了以医院微信公众号、支付宝生活号、浙大妇院手机App等移动端应用构建起来的互联网“高速公路”,打造孕产妇“少跑腿”的特色医疗服务。

在浙大妇院,刚投入使用并在逐步完善的“检查预约与入院准备中心”是个很典型的例子。过去来看门诊的病人做超声检查,需要自己跑好两个科室进行预约,如今可以统一在该中心办理,一次性完成预约。“以超声科检查预约为起点,胎心监护、CT、磁共振等也将陆续加入统一预约,让患者检查实现一体化。”浙大妇院院长吕卫国说,“入院准备中心”将逐步推进包括统一安排床位,患者术前检查统一安排在手术前进行等服务内容。

针对孕产妇这块,浙大妇院专门推出了方便出生证办理的信息共享服务、新生儿疾病筛查电子免费券、围产期电子病历管理等具有鲜明妇产科医院特色的“最多跑一次”医疗服务。

在新生儿信息共享上,医院建立了产时分娩与出生信息管理,并与杭州市出生证明管理系统进行数据对接,在申领出生证时可直接获取新生儿及家长的有关信息。

门诊及日间手术约占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全院总手术量35%,每年大约1.2万余例。微创、出血少、快捷、安全的日间手术为患儿和家长们提供了极大便利。不过,手术排队长、积压多是一直存在的问题,短的两三周,长的三五个月。虽然是可以择期进行的小手术,可家长们等得很心焦。

4月底,浙大儿院门诊及日间手术做出大改进,多方面提高手术室工作效率,缩短手术预约等待时间。小儿包茎、疝气、鞘膜积液等疾病的日间及门诊手术,预约后7个工作日之内就能做,还有海绵状血管瘤切除术等二十多种手术当天就能完成。

小手术大提速的这一个月时间,之前排队和积压现象已不复存在。未来日间手术可能上升到每年2万例以上,服务更多的患儿。

浙大儿院院长舒强教授强调,日间手术用时短,但手术质量非常过硬,手术全程都由各专科高年资医师、高年资麻醉医师负责,术后也由专业护士服务、宣教、随访,手术质量家长们可以放心。

让数据多跑路,让家长少跑腿,浙大儿院不断探索,积极改善患儿及家长就诊体验。浙大儿院通过APP、微信、支付宝、自助机挂号、查化验单等“互联网+医疗”的方式改变挂号、付费排长队现象。以微信智能就诊小程序为例,家长预约挂号、支付费用、查验化验单等都能通过小程序实现,就诊等候时间缩短2/3。

中老年患者为主、中医为特色,是浙江省中医院的两大特点。对此省中医院院长毛威承诺:“医院‘最多跑一次’的改革更要站在患者的角度,将心比心地设计就医流程,有爱心、有责任心地提供医疗服务。”

以往的支付环节,患者常常要在诊间,以及窗口、自助机之间来回跑。继早年“床边结算”“脱卡结算”之后,医院近日正式启用“诊间结算”服务,医保卡“刷一刷”、支付宝或微信“扫一扫”,就可让患者在诊间即可完成看诊和支付。

吃中药最麻烦的就是煎药,医院代煎要苦苦等几个小时,或者还得再跑一趟。为此,医院连续6年,每年支出150万元保障实行的“中药邮政速递服务”覆盖全省,在和电子处方绑定后,所有药包都含有唯一编码可追溯药物信息,保证用药安全。据统计,省中医院每年配送处方数超过12万,占总处方数的32%。

此外,在公共平台预约方面,患者可通过省中健康云平台等9大信息化平台预约挂号,“建议就诊时间”精确到半小时以内。全院目前专家门诊号源100%纳入预约,并且预约率在省级综合性医院(含中医院)中长期位列第一。

省肿瘤医院积极推进“一站式”服务,全力破解患者及家属多处跑、多处排队问题。

在大多数医院,门诊诊室是将内科和外科分区设置。但对于肿瘤患者来说,在确定治疗方式前,这样的布局并不科学方便。

肿瘤患者到门诊就诊时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如果在外科就诊评估后无手术指征,就需到放疗科或者内科就诊,这样,身体虚弱的患者就要多跑腿。浙江省肿瘤医院打破了传统诊室按内、外科分区的方式,按病种将内科、外科、放疗科整合到同一区域,为患者打造一诊区“一站式”就诊。

省肿瘤医院门诊办主任朱滔介绍,目前,提供“一站式”就诊服务的诊区包括妇科肿瘤诊区、腹部肿瘤诊区、胸部肿瘤诊区、乳腺肿瘤诊区、头颈肿瘤诊区等。同时每个诊区设置肿瘤疑难病例门诊,安排肿瘤内科、外科、放疗科、放射科等3名及以上专家向患者开放预约,患者可根据自身病情需要选择,当天即可由出诊专家组成会诊团队。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近年来有效利用科技手段,开设网上慢病、中医和精神科等15个专科专病门诊,通过智慧医疗服务,让寻医问药新流程“最多跑一次”,甚至可以一次都不用跑。

作为医疗资源的大集成,医疗服务的大整合,医院自2015年12月省内率先成立“浙江省互联网医院”以来,积极制订并不断完善符合互联网诊疗的病种及方案,并牵头负责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互联网中医院信息系统建设指南研究》。

以线上支付为例,医院已经实现免取号预约挂号、智慧排队候诊、医保移动支付、就医智能导引、检查检验报告单推送、医院资讯等方面的“融合医保的全流程医疗健康服务”。

省立同德医院院长柴可群说,“以往患者看一次普通门诊至少要排三次队,每次排队平均20分钟,费时费力。现在只要手机APP点一点。”据统计,新支付方式目前已惠及579万余人次,相当于为患者减少了1737万余次排队,节约了579万小时的时间。

“在提升医疗卫生服务项目的实践中证明,‘移动医疗服务’在管理和服务的效率、交互程度、对患者体验感上都更具优势,让‘最多跑一次’越跑越顺。”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新华医院)院长吕伯东说。

医疗保险赔付,却丢了医院看病的发票,这是许多患者或家属都会遇到的难题。浙中医大二院自2017年12月起试点推出医疗票据电子化,打通了自助结算的“最后一公里”。

任振鹤任省监察委员会副主任、代理主任

国字头开发区“大考”揭晓!浙江这三家为何能当“优等生”?

坐进开水桶的杭州男孩,首次手术很成功!众人爱心,妈妈记了满满三页

}

原标题:悲剧!绵阳80岁老人孤死家中无人知晓,事后5名子女被判遗弃罪获刑!

近日,绵阳一位80岁老人遭子女遗弃

孤独死在家中的新闻,引发了网友热议

2017年5月下旬,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先锋村村组干部到80岁的贫困户张老太爷家走访时,发现其已死在家中。

经当地公安机关查明,因生活琐事,去世的张老太爷独自居住,去世前曾多次因病住院。当地的司法所、村委会等多次联系其四女一子共五名子女,但子女方均未有效履行赡养义务。

在老人去世后,平武县公安机关对五名子女依法逮捕,平武县检察院随后提起公诉。

据中国庭审公开网,9月13日从平武县法院当天公开开庭审理了此案,一审判决张老太爷的儿子张某有期徒刑两年;女张某乙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二年;女张某甲、女张某丙、女张某丁均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缓刑二年。

张老太爷和其妻赵某某育有四女一子,大女儿张某甲和儿子张某均结婚在四川遂宁生活,二女儿张某乙在平武县豆叩镇务农,三女儿张某丙在平武县大印镇生活,四女儿张某丁在平武县经营生意。

据绵阳当地媒体报道,2010年后,二女儿因父亲脾气不好,加之自己常年在外打工,家里缺一个守家的,便将母亲接至自己家里生活,此后张老太爷便开始一个人独居生活。

2014年时,老人因身体不佳,居住环境差,长期无人照料,多人找到村组干部希望能被评为低保户,村组经过多次讨论后遂同意了张老太爷的申请,此后老人身体更是一日不如一日。

2016年开始,老人频繁因慢支气炎、肺气肿、脑供血不足、急性肠胃炎等疾病住院治疗,生活也几乎不能自理,村干部和卫生院医护人员给予老人照料的同时,仍一直努力通知其子女回来商量赡养事宜,但遭到其子女相互推诿,甚至态度恶劣、或将电话直接拉黑。张老太爷所在的先锋村村支书朱治华曾表示,老人去世之前多由村组干部轮流照看,派专人隔天轮流前去问候。

据平武县司豆叩镇司法所介绍,在老人去世前几天,老人曾到司法所寻求帮助,希望能够通过司法手段要求子女履行赡养义务。司法所介绍说,他们分别联系了张老太爷的五名子女,希望他们能够履行赡养义务,但仍然遭到了五名子女的推诿和拒绝。正当司法所人员将相关资料提交到平武县法律援助中心后,张老太爷便在家中孤独去世。

在9月13日当天的庭审中,五名子女作为被告人出现在法庭上。面对检方遗弃罪的指控,他们对罪行供认不讳,并通过辩护人递交了悔过书。平武县法院在经过合议庭商议后,认定五名子女犯有遗弃罪,分别判处了有期徒刑两年到一年六个月、缓刑两年不等。

对于老人的遭遇,大部分网友为其愤愤不平

许多网友直言,养儿防老却不得善终

与此同时,也有部分网友表示

需探讨一下5名子女拒绝赡养老人的原因

若是养而不教,岂能只怪子女?

我国刑法第二百六十一条规定

对于年老、年幼、患病或者其他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负有扶养义务而拒绝扶养,情节恶劣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即便如此,近年来遗弃家人的案例

都说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然而,却有这么一位女子,生下男婴后,不仅不尽到做母亲的抚养责任,反而将孩子遗弃。近日,四川成都金牛法院就审理了这样一起案件。

公诉人称,2018年2月3日11时许,被告人廖某在成都市金牛区跃进村7组41号二楼厕所蹲坑内,产下被害人古某某。随即用塑料袋包裹被害人古某某,并将其放置于厕所旁边的房间内,随即离开。同日12时许,被告人古某某被邻居发现后报警,送至医院救治。

在这之后,廖某便不知去向。2018年3月6日,民警接到群众举报,在金牛区跃进村某废弃房屋内挡获了3名吸毒人员,而其中一位就是廖某。这时她才向民警交代,自己之前在附近出租房内,产下了一名男婴。

被告人廖某从事自由职业,不仅吸毒,平时还与其发生关系的男子也较多,就连她自己,都不能确定孩子的生父到底是谁。

由于廖某拒不抚养遗弃男婴,且自身长期吸毒,无固定收入来源,已不适合担任该男婴的监护人。在之后,该男婴的临时照料人成都市儿童福利院已向法院提起了撤销廖某监护人资格的民事诉讼。

2018年1月2日,昨天是新年的第一天,当大伙都沉浸在假期的安逸中时,有一位老人却被自己的孩子赶出了家门。

民警:“你怎么又出来了。”

老人:“不让我进啊,把门又关上了。”

这一幕发生在昨天晚上十点多钟。西安市枣园路派出所的民警赶到宏府鹍翔九天小区时,老人正孤零零坐在楼道里。

据民警描述,下午接到报警后,民警前往小区了解情况,发现老人有两个儿子。于是民警便把老人送到二儿子家里以后,没想到老人又被赶出来了。

民警介绍说,老人的两个儿子在赡养老人的问题上发生了分歧,以至于老人在这寒冷的深夜还回不了家。

民警:“儿子都不要您了。”

老人:“媳妇也不想要我。”

民警:“把他们养大了就不要您了。”

老人:“这个房子还是我的。”

民警敲门发现老人的大儿子家没人开门,随后民警又来到了旁边这栋楼,老人二儿子的家中,当民警提出现将老人接回家中休息时,二儿子并不愿意接纳老人回家。经过民警半个小时的反复劝说,老人的二儿子终于答应先将自己的母亲接回家住,而关于赡养老人的事情,之后再进行协商。

2013年12月,杭州上城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了这样一起自诉案件,岳父母将自己女婿告上法庭,要求法院判其遗弃罪,追究其刑事责任。

楼某和小芳(化名)在2007年12月登记结婚,2年后,他们诞下一个可爱的儿子,小日子过得还算不错。生完孩子几个月后,小芳突然觉得身体不适,一开始也没怎么在意,到了10月份病情突然加重,不得不进入浙二医院治疗。

小芳得的是一种叫“脱髓鞘”的疾病,身体几乎处于瘫痪的状态,大小便都无法自理。作为丈夫,楼某有着照顾妻子的义务和责任,而对于楼某是否尽责照顾妻子,双方各有说法。

小芳的父母认为,楼某根本没有尽到丈夫的责任,住院初期,他在浙二医院陪护时就嫌弃自己的女儿,对她生拉硬拽,有时还将她拖拉在地,并且多次对她进行咒骂,行为粗暴,态度恶劣。

丈夫楼某辩称,在妻子住院期间,他自己瘦了好多,而妻子因为每天挂营养针,胖了好多,所谓“重重摔床上”是因为自己有时候抱不动。楼某辩护律师表示,至于证人说的辱骂妻子,是因为有时候双方发生了一点争吵,人在过激情况下说出一些难听的话并不代表是自己真实意思的表达。

尽管我国刑法已有相关条例

但频发的案例还是令许多人感到寒心

希望未来,这样的事件能越来越少

整理自 | 上游新闻 华西都市报 看看新闻

都市快报 浙江在线 侵删

文章来源网络| 由威远零距离整理|小零哥微信号:wyxlg1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挂床住院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