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时没有肢体语言做动作猜词语动作为什么很不舒服呢?

宝宝22个月了,只叫妈妈,不会说话是怎么回事呢?但是她什么都知道,都懂,肢体语言发展的很好。_百度宝宝知道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为什么有些人和别人说话时总是身体不停地晃动.让人感觉很不舒服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这个就是个人的坏习惯!没什么为什么!~有时候是有点紧张什么的,不自觉的想通过身体的晃动分散自己的注意力.习惯之后,自己也没什么感觉的,如果是要好的朋友亲人什么的,应该都说说,尽量改改!真的挺不好的!~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来源:_bookdoc_
  在这里,一大堆的统计数字和检测认定不是重点,基本不谈。我着重于生活的实用性,七个篇章,我希望每一篇都能对你的生活有所助益。
  章节学习模式
  任何一个写书人,都希望读者能从书中得到最大的收益。为达到目标,我在每个章节的本文结束之后,还设置一个比较轻松的“你问我答”专栏。在这个专栏中的所有问题,基本上都发生在我们日常生活里,借着聊天问答的方式,让各位能更迅速地将理论应用到现实生活中。但是,我诚恳地希望大家先把章节本文看完,然后再进入“你问我答”,所谓学以致用,总是要先“学”,才能“致用”。
  结论
  再度诚恳地希望各位能在仔细阅读本书之后,更加懂得这世界无声与有声之间的微妙关系;面对未来的人生路途上,知己知彼,方可百战百胜。
  只要你不是独居荒岛,那么这本书就属于你;因为你每天都要接触其他人,需要沟通。如何让自己的沟通更准确而有效,肢体语言的表达占着绝对重要的地位。如果你觉得自己很忙,没有时间系统地学习,那么这本书正好提供了一条捷径,让你在最短的时间内,吸收最实用的肢体语言。
  詹姆斯·博格  如果你真的了解我
  一般人都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行为举止不经大脑,甚至说话也是脱口而出。
  --列奥纳多·达·芬奇(LeonardodaVinci)
  也许该这么问,你真的了解你自己吗?
  在心理学的领域里,几乎没有比肢体语言更吸引我的课题了。从下个章节开始,我将利用七个篇章,逐步介绍和解读“肢体语言”;从练习使用眼睛和耳朵开始,渐渐深入到讨论人类心态的外在表现。当然,在你看懂别人的同时,你也看懂了自己;如此一来,定能给你的生活带来巨大改变。
  不过,肢体语言是心理学的一个项目,绝对不要期盼出现一加一等于二的公式。既然是个跟人打交道的事儿,也就是说跟宇宙间最复杂的系统过招,因此在发表任何一个结论之前,必须要搜集并分析大量的人类行为资料,才能避免犯下编号10T的错误。
  编号10T错误,是转换自英文:ID10T,仔细看一下,你大概已经看出来这个单词就是idiot(傻瓜)。
  达·芬奇有句名言:一般人都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行为举止不经大脑,甚至说话也是脱口而出。
  扪心自问,自己是否常常如此?对不感兴趣的事情,任凭他人口沫横飞,也不过是雁过寒潭。
  问题在哪儿呢?一个人可以指挥自己的嘴巴说什么话,但是很难全面控制身体语言,常常是嘴巴在说谎,而身体其他上千条肌肉却背叛了嘴巴。记得学校老师教过的吗?人体有许多肌肉是自主性的,根本不受大脑控制,所以,就算你自我感觉非常好,肢体语言却可以泄露你的真实想法。
  我先简单总结肢体语言的重要性:
  1.如果你想要聚焦众人的目光,适当的肢体语言可以吸引更多关注,加深众人对你的印象。
  2.如果你希望每次沟通都能达到预期目标,读懂别人无声的讯息(暗示),你可以适时修正话题和沟通策略,顺利向成功迈进。
  智慧小语
  人与人的沟通,往往是无声胜有声。
  肢体语言被认为是最值得信赖的语言,它几乎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心世界的投影,透过我们不经意流露的大小动作,别人能读到许多可能连我们自己都不察觉的秘密。在沟通的领域里,如演讲、谈判等,言语只能用来表达资讯,而肢体语言则表达出情感和思想。
  在现实生活里,每个人无时无刻不在猜测别人真正的想法,企图从对方的一举一动里看出一点什么端倪。然而,可能我们自己根本不知道,因为这一切观察、归纳、结论的过程,几乎都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这也是为什么这里首先要谈的是言行的一致性。想想自己平时的行为,当我们对某人产生不信任的时候,通常不是因为某人说了什么,而是某人做了什么。反过来说,我们也可能因为一些不经意的小动作,而让别人产生怀疑,甚至误解。
  所以,即使我们实话实说,但是因为几个不当的行为举止,造成他人在潜意识中认定我们不值得信任。而这些不当的行为举止有哪些呢?多半是些细小坏习惯,挖鼻孔、抿嘴唇、手托着头、咬指甲、手遮着嘴说话、随便叹气、边说话边摇椅子……,不胜枚举!这些很多都是无意识的习惯动作,很多时候也是无意识地做了,但是别人看在眼里,那就随便怎么理解了!
  因为举止错误而造成他人的误解,本质上跟说错话一样难以修补,糟糕的是本人很难察觉或根本不知道!你是不是会觉得人家多心?不过是个习惯动作,值得想那么多吗?我想我们可以做个换位思考:你正在主持会议,某人在下面不是挖鼻子,就是不停地叹气,你感觉如何?很烦吧!所以,为了不要给别人留下不正确的坏印象,从今天开始,丢掉这些坏习惯!记住,所有人都是“百闻不如一见”!
  智慧小语
  最陌生的人,最有先入为主的成见。
  跟不同的人说话,我们会有不同的习惯动作,这些动作是表现我们对待不同人的心情和想法。如果你仔细观察自己的肢体语言,你会发现自己在使用不同的肢体语言对待不同的群体,进而改变彼此的关系。说到这里,也许你已经注意到自己的过去,可能传递了不少错误讯息给别人。当然,亡羊补牢,犹未晚矣。然而,改变也不会在一夜之间发生,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十多年养成的习惯,如马克·吐温说的:“坏习惯是一袋垃圾,不能从窗户扔出去,要从楼梯一级级地提到楼下去丢掉。”  肢体语言学的起源
  虽然社会学家说肢体语言是人类最早使用的语言,但是开始认真地把肢体语言当成学问来研究,不过是最近五十年的事情罢了。你也许没看过黑白默片,但一定知道卓别林,一位不需要说话就能让人笑破肚皮的默片明星。他让世人怀念不已的不是台词(根本没有),而是举手投足之间透露的笑料,他的任何一个举动,都充满感情和思想,深深地打动人们的内心,进而成为一幕幕经典画面。
  当我们在表达任何事情的时候,我们尽可能选择合适的言语,然后加上手势和表情来加强我们的讯息。这些被加上的手势和表情,就是肢体语言的一部分;此外,我们说话的声调和速度,甚至是全身上下,通通在说话,而且大多是些不经大脑的“话”!对听话的一方来说,这些不经大脑就冒出来的“话”,比我们嘴巴里吐出来的话更有意义,更能影响对方的思考和判断。根据许多的研究,一般人判断某人说话内容的好坏,百分之九十五来自某人无声的语言,只有百分之五是某人说出来的言语。
  但是很可惜,许多人都不知道自己说了什么,也没有看到别人“说”了什么。
  智慧小语
  我们都比较喜欢眼见为凭,而不是耳听为信。主要是因为我们头脑的记忆方法,图片往往比语言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自我省视
  我举一个很平常的实例:我们为什么喜欢或讨厌某人?喜欢某人,因为某人总是笑眯眯的;讨厌某人,因为他开关抽屉总是很大声;同样说句谢谢,你觉得某人说得诚恳真切,某人就是一脸敷衍了事等等,其实都是肢体在搞鬼。好吧,那么现在来想想今天,自己的肢体有没有乱说话?传达了什么讯息给别人?
  现在,回答自己几个问题:
  ·你是台冷气机吗?常常能很快让原本热烈的气氛冷却下来?
  ·你是否常不经大脑就说出一些自己也不清楚的事?让人觉得有些信口开河?
  ·你是否很难说服别人同意自己的观点或做法?
  ·找工作的时候,面谈往往是失败的主因?
  ·跟别人在笔上或网上谈得很好,可是一见面就连路人都不是了?
  ·总觉得自己已经把话说得很明白了,时间和地点也都很恰当,但是对方依然一脸茫然?
  类似的问题,几天几夜都写不完;但是答案可能都差不多,不当的肢体语言造成无法挽回的错误。不知道或不在乎自己的行为给别人什么感受,也不知道或不在乎别人的言行举止透露什么消息,既不知己,也不知彼,在人生的战场上,当然逃不过屡战屡败的命运。
  接下来我将肢体语言分为七个篇章,每个篇章包含两部分,一是探讨行为本身的含义,二是如何解读他人的行为语言。不过在进入本文之前,我先说说几个肢体语言常用的概念。  情感与情绪
  想要与一个人深交,最重要的是能了解对方的心情与感受;而情绪呢,最容易从肢体语言中被看出来。比如某人的心情如何?看表情就可以猜个八九。最近几十年,心理学出现一个新名词,你应该也很熟悉:“情绪智商”或简称为“情商”。虽说出现的时间很短,但是几乎没人不知道这个词,可以说是人类开始注重情绪和感受的里程碑,当然也是因为文明发达,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重要所致。基本上,增加情商的方法有下列五项:
  1.了解自己的情绪;
  2.控制自己的情绪;
  3.观察别人的情绪(肢体语言);
  4.了解别人的情绪;
  5.与众人快乐相处。
  要成就最后的第五点,你必须能顺利地完成前面四项才行。
  严以律己
  其实,人人都知道自己的肢体会说话,但很多人由于懒惰、心情恶劣、缺乏耐性等等因素,便放任自己的肢体胡言乱语,当然更不愿意认真地“听”别人的肢体语言,久而久之,自身信誉一天天地降低,形象也渐渐变坏。
  在与他人沟通之前,我们首先要控制自身的情绪;所有的不安、欢快、焦虑、愉悦等等,都会在潜意识里转化成肢体语言,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我们的沟通成效。所以,一定要学会控制情绪,至少不要把坏情绪带给别人。
  为什么我们说要先要求自己呢?来做个换位思考吧,看看别人的肢体语言正在说些什么?心不在焉?无聊?烦躁?生气?或者你根本什么都没看见。也许对方刚听到坏消息,比如保险公司拒赔被飓风吹坏的屋顶等等。看到对方一脸的烦躁,我们的感觉如何?自己心情可能跟着变坏,对吗?
  接下来的重点则在于,如果我们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把自己不太愉快的心情转换成一种理解和同情,对方一定能感觉到雪中送炭的温暖,日后当然就愿意与你继续交往。
  肢体语言是情绪的重要指标之一,脸上的表情就不用多说了,说说一个人的姿势改变吧,例如原是轻松开放的坐姿,突然变成双手合抱的封闭坐姿。此时此刻,你若能敏锐地察觉到这些改变,进而回溯到姿势改变的发生时间(或空间),也许就能知道对方为何改变态度,赶紧顺水推舟地改变谈话策略,这样的结局也许不会如当初所愿,但是至少对方觉得你这人还挺识相,以后可以来往!留得青山在,哪怕没柴烧!
  第六感
  我们把人类的内心世界比做一幢房屋,肢体语言便是房子上的一扇窗户,我们都希望有个知心至交,彼此能推心置腹。在此之前,我们自己要先了解自己,进而了解别人。而如何去了解呢?观察和解读肢体语言,便是一条绝佳的捷径。
  第六感这个名词,大家都不陌生。听起来很神秘,是种强烈情感累积的后续思考。强烈情感怎么来的呢?少部分的人是具有天生的敏锐,大部分人则可以靠平常的思维来寻找。那么就先说说平常的思维,基本上有三面墙组成:同理心、敏感度、接受度。
  同理心
  能不能让对方觉得自己不是敌人,而是朋友,这是建立个人信任度的关键,也就是所谓的同理心。在情商的领域里,同理心相当受重视,几乎被看做人际关系的领先指标。我们还可以这样解释同理心:不靠有声的语言,直接感受别人的感受。有句老话这么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其实一个人是否真诚,不是靠语言,而是靠他的姿态、表情和说话音调;换言之,不是听他说了什么话,而是看他“怎么”说话!
  一个人“怎么”说话?这就是肢体语言。
  敏感度
  细心的人,向来容易感觉到周围人的心境变化,这些所谓的变化,自然是由观察对方的肢体语言而来;比如细微表情的转变、手脚的动作等等,都是对方心情的窗口。知道了对方的心境,接下来是调整本身的整体表现,这是所谓的“理解力”。我们一定要记住一点,任何的沟通都是双向道,每个人都能清楚地看到对方,当然也就知道你有没有“感同身受”,然后决定是否继续交往。  理解力
  看到对方心境有所转变,我们接下来怎么做?个人以为首先要理解对方,然后调整自己的状况。一般我们收到这些资讯,很快会在脑子里画出对方的情绪状况(称之为直觉);这些过程都在潜意识里发生,看起来好像是隐藏的秘密,其实很多被肢体泄露了!问题在于,肢体语言有没有“说”得太多?一个成熟的人,应该懂得适当地反应对方的情绪,技巧性地融入之后的交流中,这样的沟通结果才不至于失败。
  把同理心、敏感度以及理解力结合起来,可以让我们更容易地认识他人,也认识自己。这是我们一般人总说的直觉、第六感、读心术,现在说穿了就是自己心细不细的问题。
  读什么呢?
  前面提到肢体语言是人类心灵房屋的窗户,只要透过这扇窗,我们可以窥探到屋内的种种。问题是,我们到底要看到什么,才算是不虚此行呢?简单来说,我们不仅仅是要看到对方的心情,更要了解对方为什么出现某种心情,这样才算真正懂得解读肢体语言。
  因此,善用你的第六感(ESP),认真地学习如何了解自己、了解别人,假以时日,你会发现自己的生活有所变化,一切都会与往日不同。
  我们的思考会渐渐凝聚成一种想法,进而转化为情绪,然后不经意地被肢体语言泄露。我们观察这些无声语言,其实就是默默解读别人的心思。
  心灵的窗口--肢体语言
  我们一直强调肢体语言是心灵的窗口,也一再强调沟通是双向行为,我看着你的姿态、眼神、面部表情等等,你也同样这么看着我。所以,我们自己也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不是想借此瞒骗别人,主要是为了传达真正的自己。如何达成这个目的呢?我们简略说一下:
  3C原则
  首先介绍3C原则,三个待人处事的重要元素:背景经历(context),和谐一致(congruence),综合观察(cluster)。
  背景经历(context):我们每个人时刻都在经历不同的事物,因而影响到接下来的言行举止。比如说你看到某人两眼发红还泪汪汪的,鼻子里稀里呼噜,鼻头则是红的。他怎么这么伤心?其实没什么事,他只是有严重的花粉过敏而已。所以,在做任何判断之前,我们一定要知道其发生的背景,否则就会错判误读。
  和谐一致(congruence):肢体语言虽然没有声音,但传达出去的讯息量,则是占了全部讯息量的百分之九十;因此,一个人的举止和说出的话必须相符,也就是说要和谐一致,否则会让对方感到很迷惑,甚至对你失去信任。举个实例来说,同事正介绍某部电影很好看,但是他说话的时候,双手抱胸,还不时地翻白眼、大叹气。试问,你会相信某部电影真的很好看吗?
  综合观察(cluster):仅仅凭单一或少数的举止就做判断,就像瞎子摸象一样,绝对是有失公平,而且结论通常是错的。单一或少数的动作或眼神,就像整本书里的一句话或一段文字,你必须要读完整本书,才能知道整本书是否值得一读。
  编号10T错误
  这个名词原文是ID10TError,也就是IDIOTError。原是使用在电脑界的俗话,意即因操作者本身操作不当,引起了电脑当机或处理错误,可是操作者却抱怨是电脑问题。最简单的一个例子,电脑不知怎么的就是无法开机,以为破电脑又坏了;找懂电脑的人来帮忙,人家一看差点晕倒,电源没有连上,当然无法开机!(典型的编号10T错误)
  天赋的直觉
  从小长辈就一直教诲我们:“知识就是力量。”把这句话应用到认识自己,那真是再合适不过了。孔子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只有真正地认识了自己,才知道如何控制自我,也才能更进一步地了解别人。
  学习如何阅读肢体语言,就像所有的学科一样,只要你肯学,永远不会太迟;而且任何时间和地点,都是上课的课堂。只要每天多花点时间注意3C原则,假以时日,你就会对自己有更上一层楼的认识。
  我们都是阅读肢体语言的天才。为什么我会这样说?你可以简单地回想一下,看到街头的人群,你就可以从他们的言语、态度、表情动作等等,简单地判定他们彼此是否认识,甚至大概是什么关系,对吗?可惜这个技能被许多人长期忽略,以至于大部分人都需要重头学起;但如果持之以恒,我们的天赋很快就能被找回来;使用这个天赋,改善与他人交往的方式,生活一定会更加顺心如意。而且不单是自己生活顺心,连周遭朋友也因为你的善解人意而常觉得心情愉快。
  最后,我再度总结几个学习解读肢体语言的好处:
  ·因为懂得细心观察,懂得专心聆听别人的所有语言,你的直觉将更加敏锐准确。
  ·更能听到别人言语中的弦外之音。
  ·更能抓住并理解别人言语的中心思想
  记住了,每个人的潜意识永远都在读取别人的肢体语言,那为什么不用心一点呢?用心地把别人的肢体语言读得更透彻准确呢?接下来的七个章节,我将会循序渐进地为你介绍如何精准解读肢体语言。  1此时无声胜
  我说两种语言:肢体语言和英语。
  --佚名
  自幼及长,我们有过无数次与他人沟通的经验,在整个交流的过程里,我们除了“听其言”之外,必定也在“观其行”,借以听到对方的话中话。既然我们知道别人的一举一动都代表着某种意义,所以也应该知道自身的举止,对别人而言也代表着某种意义。
  仅仅靠读演讲稿,我们是不可能说服对方什么事的!如果是面对面的交流,我们会使用各式各样的手势、表情、调整与对方的距离等等方式,来加强言语的效果;即使是电话或网络交流,我们也会使用声调或表情符号来加强效果。而这些用来加强效果的方式,通通可以称为肢体语言。经由过去五十年研究的结论,肢体语言是人际交流不可少的工具,基本上能表现出以下四个方面:
  ·接受与拒绝;
  ·喜欢与讨厌;
  ·感兴趣与缺乏兴趣;
  ·事实与杜撰。
  如果我们在对方说话的同时,就能将上述四点分辨清楚,既不会在对方不感兴趣的问题上浪费时间,且能及时针对听众的反应而适时调整话锋,减少许多可能的尴尬场面,提高整个沟通的效率。在此,我想提醒各位,不管和谁沟通,无论远近亲疏,我们都要认真地听和看,否则再怎么亲密的关系也会渐渐疏远。
  沉默的声音
  我们一直认为语言是首选的沟通工具,所以花费很多时间学习怎么说话,学习选字用词,想尽办法说出令人回味无穷的优美篇章。但是一段令人难忘的讲话,绝对不单是词句的功劳,更重要的是藏在言辞之间那些无声的呱噪。既然无声,又怎么会呱噪呢?让我们来听听,当一个人说话的时候,还有哪些声音走进我们的脑海:
  ·服装穿着;
  ·姿势仪态;
  ·面部表情;
  ·眼神视线;
  ·举止动作;
  ·整体状况;
  ·彼此的距离;
  ·音调、语速、声调转换(统称为说话的节奏)。
  任何一个人,不管嘴巴有没有在说话,上述的种种无声语言都在不停地说话;这些从潜意识里发出的言语,隐秘地传达我们内心世界,其强度超过我们绞尽脑汁编造的言语。比如说手势,就是个非常有力的肢体语言。一边说话一边使用合适的手势,可以让对方更清楚知道一段对话的中心思想。若是只靠言辞表达,那几乎不可能达到同样的效果。所以,合适的手势可以有效地加强言语的效果,但是我们常常除了选择的手势之外,不知不觉地还流露出其他动作,同样也影响了言语的效果;而这些不知不觉传出来的讯号,通常是麻烦的开始。
  让我们来看些研究结果,早在1971年的时候,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AlbertMehrabian教授曾经做过一个研究。Mehrabian教授在特定的时间内,观察有声与无声语言之间的互动关系。他设计一套套面对面的沟通模式,归纳出多数人适用的模式,然后借此来观察并了解人们是如何歪曲解释彼此的语言的。
  这项研究找出了沟通的三个主要元素:肢体语言、声音、用语,并且还总结出一般人沟通模式中的三个常数:55、38、7。其代表一个人接收他人传达的讯息方式:
  ·百分之五十五的讯息来自“看”到举动。
  ·百分之三十八的讯息来自声音、音调、语速(说话的节奏)等等。
  ·百分之七的讯息来自说话本身的内容。
  由以上这组数字,我们不难看出组合一个完整讯息的元素,无声的语言(肢体语言)占了百分之九十三。  智慧小语
  我们接收一个完整的讯息,其中有百分之九十三来自对方的举止和说话节奏。
  接下来,我们再根据这组数字推演出下列的结论:
  ·与陌生人见面的最初三分钟,我们给对方留下的“第一印象”,将会严重影响我们在对方心里的形象。
  ·如果我们说的话和行为有任何的差异,对方选择相信你的行为,而非语言。
  ·我们不经意的举动,往往是别人截取讯息的重点。
  把这三个结论浓缩简化,其实就三个很简单的问题:
  1.你的表情和仪容,看起来顺眼吗?
  2.你说话的样子,听起来舒服吗?
  3.好吧,听听你说了什么?
  简而言之,你的肢体语言比你说话的声音大多了。
  小心误区
  十多年来,有些人误解了55-38-7的研究结果。他们以为只要穿上名牌服饰,配上精美华丽的简报,说话尽可能的感性诱惑,整个交流过程便会圆满成功。问题是,如果简报内容空洞且逻辑紊乱,那么交流不但会以失败告终,而且还会落个“绣花枕头”的称号。
  我们只能说,相对而言,用字遣词本身不那么重要,但在整个交流过程里,绝对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记住,缺少这百分之七,传达的讯息就不完整,也不正确。
  所以,55-38-7的研究结果应该这样解读:“如果我们不能给对方优良的第一印象(55%),对方就没有心思聆听我们接下来百分之四十五的声音。”
  就算对方愿意听我们说话(认真或心不在焉),但是说话的整体节奏一塌糊涂,那百分之七的语言再好也枉然。当然,大多数听众还是会礼貌地听完我们说话,但是心里早否决了!
  想想看,有多少次我们在公众场合里,看到风度翩翩或者美丽大方的某人,可是只要对方一开口说话,声音像要吵架,内容索然无味,我们是不是有避之唯恐不及的感觉?所以,千万不要以为说话的内容不重要;好的肢体语言能留给对方一个好印象,让对方愿意听我们说话;绝对不是说我们只要给人家一个好印象,此后就可以开始胡说八道了!
  再把研究报告简单做成两个结论:
  ·“语言”本身主要是说明讯息和资料(电脑硬件);
  ·“肢体语言”主要是表达说话者的态度、感情和情绪(电脑软件)。
  我们将会在第三章讨论声调和态度、情绪之间的关系。
  有些时候,身体语言可以作为有声语言的中介,例如白居易这么形容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
  所以,我们在上述三个元素的得分,直接表现在别人对我们的评判:
  ·是否喜欢我们?
  ·是否信任我们?
  ·是否想和我们吃顿饭?
  ·是否想和我们合伙?
  坦白地说,就是还想不想跟我们继续来往!
  小心误区
  有些人虽然能精确解读别人的肢体语言,可是却从来不注意自己的言行,结果依旧无法让现有的人际关系得到改善。
  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形成和解除,多半都决定于初相见时的三分钟印象;我们在潜意识里评判这三分钟看到的种种,然后立刻认定对方是好人还是坏人。(我可没说三分钟后就可以随便胡来)
  我们嘴巴里说着友善迷人的字眼,如果没有配套的肢体语言,那么就会给对方留下“乡愿”的印象;同样的,我们一直在观察对方的肢体语言,配合其言语,判断这人是否真诚。  我们让所谓的第六感来衡量许多事,比如从对方的外表和举止来判定其人品,虽然不是很理性,一个直觉而已,但从整体来说却很完美:
  我们的眼睛能看到对方的心底,往往是没有经过人工加料的结论。
  从高处来看,为什么我们的肢体会说话?说了些什么话?最主要的,肢体说的话,是不是我们想说的话?但是,不论好坏,第一印象已经给出去了。有个广告词这么说:你没有机会改变别人对你的第一印象。是的,时间不会倒流。所以,我们要确定对方没有误解你的意思,如果你让人看起来言行一致,人们会更加相信你所说的话。
  肢体语言学
  说起这门学科的起源,可以回溯到达尔文在1872年写的一本书--《人类与动物的情绪和外在表现》。可惜直到二十世纪的中叶,这门学科才真正得到学术界的重视。
  雷·伯德惠斯特尔(RayBirdwhistell),是美国一个早期研究肢体语言的人类学家,他在1950年的时候,首次把这种情绪的外在表现命名为肢体语言。他认为这种语言就是由身体各部位来表现,并且在人与人的整个沟通过程中,扮演无比重要的角色。
  我们此后所谈的姿势,指的是说话时身体各个部位动态与静态的所有动作,包括脸部的表情以及说话节奏。这个定义,可以算是由著名的动物学家德斯蒙德·莫里斯(DesmondMorris)博士所提出。
  这些泛指的动作,可以是经过大脑深思熟虑所指挥控制而发出的,但多数是不经意流露的行为。很有意思的一点,大部分人看到自己那些不经意的行为时,多半都希望这些举动可以立刻消失,最好从来没有发生过。例如,我们参观一个研习营,看到台下很多人用手托着脑袋,我们大概就认定这是个无聊的演讲,对吗?也许事实不是这样,但是我们看到的就是这样。
  谈到肢体语言的基本模式,则是延至1970年才发展出一个雏形,保罗·伊科曼(PaulEkman)和华勒斯·佛里森(WallaceFriesen)两位博士,他们在加州大学发展出一套面部表情编码,第二课我们就会说到这套密码。他们还把肢体语言大略分为五个方面,方便一般人了解及应用。
  1.图片演示
  这是伴随说话时,身上所有的动作和表情,基本上,这些动作会被用来强调话题的重点。例如,当你说到房价飞涨的时候,你会手掌向上把整只手往上举。
  2.象征
  通常用来取代一个或几个字词,最明显常用的例子,当你觉得某人或某事很棒的时候,你会竖起大拇指。这样的象征性动作,尤其容易在不同的文化间被广泛接受。但是,文化和生活背景的不同,某些象征性动作会有完全相反的解释。所以,面对不同种族宗教历史文化背景的人群,我们一定要特别注意使用特定的手势,以免造成误会。一旦出现这样的事,那也没办法,除了尽可能的解释之外,我们只好承认自己孤陋寡闻。
  3.感情表现
  此指因为情绪改变,无意中流露出来的行为动作。我们的表情、姿态等等,伴随着四肢组成整体的仪态;别人根据这个仪态,不难猜出我们现在的心情状态。我们以后会谈到很多这方面的事,不管是看别人或是看自己,我们经常因此泄露一些秘密。  4.替换行为
  类似于上述的感情表现,不过是转换情绪的表现方式,可以当做情绪的指标,不容易受到大脑控制。我们还可以从这种替换行为里,看出对方是否诚实,心态是否平稳等。替换行为包括动静互换,肢体之间的互动,常见的行为如咬手指、摘眼镜,或者不停地抚摸珠宝……很多不同的行为,我们有一章节会专门细谈。
  5.调整
  这些动作与个人的听说功能有关,并且受到大脑的控制,是说话者的意图指标。典型的行为有:点头摇头、视线接触,以及刻意改变身体姿势都属于此类行为。
  智慧小语
  无论何时何地,我们一定要记住每件事情都有正反两面,也不要忘了沟通是个双向道,你看着别人,别人也看着你。
  永远问自己两个问题:
  1.对方正在告诉我们什么?
  2.自己又在告诉对方什么?是不是自己希望对方知道的事情?
  让我们从最基本开始:
  ·人们多半是口不从心;
  ·作为一个讯息接收者的我们,有义务对讯息做正确的解读,找出真正的含义。
  当然,我们的解释会影响整个沟通的结果。
  当我们与他人沟通的时候,我们必须注意两件事:
  ·有没有传递正确的讯息给对方?
  ·作为一个讯息传递者,我们有义务消除可能影响讯息正确性的肢体语言。
  因为这些会影响整个沟通的结果。
  有心或是无意
  所以,在我们继续下面的课程前,我们把肢体语言在人类沟通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再做一次定义;肢体语言是一种无声语言,但是可以影响整个沟通的过程及结果。
  我们全身的每个部位,天天都说个不停,但是我们一定要记住两点:
  1.少数的肢体语言是有意为之。
  2.大多数的肢体语言是不可控制的,也就是说是无意识的举动。
  应该寻找什么?两大重点
  让我们从最简单的语言开始学习,在整个沟通的过程里,我们首先要特别注意:
  1.对方是否轻松自在?
  2.对方的肢体是表现接受还是拒绝?
  这两点可以作为解释肢体语言的捷径,希望大家永远记住并善用这两条捷径,可以最大化地改善我们的人际关系。用我们训练过的眼睛,看该看的事物,如此就能准确地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对方喜欢与我相处吗?
  2.对方赞同我的意见吗?
  拒绝与接受
  关于对方是否觉得自在,可以由对方的姿势中看个明白。一个心里自在舒畅的人,其必然表现出开放的姿势;若是紧张焦躁,其姿势必然是封闭排外的。
  关于认识情绪的问题上,我们已经迈出第一步。当然,了解别人当下的情绪并不是很难的一件事,很多人做不到或做不好的原因在于懒惰或者少一根筋,或者就是又懒惰又少根筋。  2你看到了吗?
  当一个人和另一个人眼对眼的时候,这两个人会立刻发现自己很矛盾:既想要和对方有眼神接触,同时又想要避开对方的眼神。如此的来来去去,便发展成人类一套复杂的眼神移动模式。
  --德斯蒙德·莫里斯(DesmondMorris)
  我们现在就开始专注于单项的讨论,首先谈谈脸和眼睛。脸,太重要了,吃喝玩乐都靠脸。
  脸,最主要的是表情,其所能传递的讯息量和准确度,仅仅次于眼睛和眼神。但是面部表情是可以控制的,任何人都可以在瞬间改变表情,而且不难。所以我们常说知人知面不知心,就是这个道理。
  虽说姿势和音调是很难掌控的,也是最容易泄露消息的非言词语言,但是别人相信我们脸部表情总是多一点,而脸部表情的重点就是眼睛。眼神往往透露出最重要也最多的讯息,所以,尽管我们努力掩饰真实的感情,但是只要眼睛的一点点变化,所有的谎言都会被戳破。
  我们使用眼睛沟通的分量,远远多过身体其他部分。事实上,我可以看到许多不耐烦的眼球在滚来滚去,我知道,你们急于想进入正式的课程。当然,你也可以从我的眼神中知道我的感觉,沟通,永远是双向的。
  在电影或电视里,你可能会对某个场景感到震撼,而这个场景是经由演员的眼神所演绎的。名导演希区柯克曾说过关于肢体语言和对话的相互作用:
  “对话要尽量简洁,那不过是演员嘴巴里发出的声音罢了,演员的眼神才是整段对话的灵魂。”
  智慧小语
  大多数的沟通是通过眼睛来完成的。
  视线的接触
  视线接触可以表达下列几项非语言性言词:
  ·亲密和喜欢:我们喜欢看自己喜欢的人,对吗?没有人会多看一眼自己不喜欢的人。
  ·控制:我们说到某个重点的时候,我们多半会盯着对方看。
  ·监管交流:眼神还可以用以控制交流的力度,在我们发出第一个讯号之后。
  ·提供情绪和感受:眼睛的表情可以说出平时语言难以表达的感受,对于某人某事的感受。
  你现在大概在想,我们怎么用电子邮件和电话沟通呢?慢慢看下去。
  灵魂的镜子
  达·芬奇说眼睛是灵魂的镜子,许多专家仍然在研究蒙娜丽莎的眼神究竟隐藏着什么秘密,但在日常生活里,解读别人眼睛里的秘密并不难。想想看,我们和别人说话时,花了多少时间在看对方的眼睛和表情变化?为什么?因为我们想知道对方目前的情绪。
  人与人之间的互信基础,有很大一部分是建筑在眼神的接触上。想想看,如果某人跟你说话,眼睛却总是看着别处,你会相信他所说的吗?甚至,你会喜欢和这个人继续交往吗?
  基本上,我们都喜欢看自己喜欢看的东西,所以,这就给别人一个讯息,你喜欢某人或某事吗?因此毫无疑问,在人际关系里,眼睛和眼神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你希望得到他人的信赖吗?那就好好地管管你的眼睛。
  眼睛的行为
  “注视”,被用在研究眼神移动背后的心理学,还有在不同情况下,眼神活动的合宜程度。我们知道在一般的对话中,彼此眼神的接触是断断续续的,所以我们就会以我们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转换这些讯息,任何偏离的行为,都会被视为口是心非的征兆。
  眼睛已经是相当有分量的语言,“注视”的力量则更加强大,而你仅仅是多看几秒钟而已。
  ·演说者会让自己的视线在听众间巡回,除了确定听众们是否还在听,顺便还能看出听众是否还有兴趣,是否听得懂。
  ·听别人说话的时候,如果你对话题感兴趣,你一定会常常盯着说话的人看。
  ·假设对方的话题或内容,你觉得很无聊,或者不赞同,必然地,你一定懒得多看对方一眼。
  在一般正常的对话当中,眼神运作的模式大概如下:
  ·我开始说话,眼睛注视着你。
  ·我说完了,或者告个段落,我会把眼神移开。
  ·当我说到某个重点,我会再度把眼神转回你身上,借此强调我的重点。
  ·到此,你的角色将由听众转变为说话者,然后你会重复我刚刚的模式。
  这是一个典型的交流模式,你的眼神来回在对方身上,查看对方的肢体语言,从而了解对方对话体的反应。当然,与此同时,对方也在注视着你的肢体语言。
  有些人不喜欢视线的接触,觉得很难。在西方世界里,说话时看不看着对方,会直接影响到日后的交往。我们做个换位思考,某人正在跟我们说话,可眼睛老是在别处转来转去,大家感觉如何?再想想,当我们在路上或商店里闲逛,会不会老盯着过路人看?不会吧,对吗?因为你不认识这些人,也不想跟这些人说话。
  适当视线接触不是一件容易办到的事情。  小心误区
  当说话者缺乏与听众的视线接触时,我们可能开始觉得对方的语言不可信,这是一种潜意识的感觉。但是,我们会在整本书里不断强调3C原则,这可能只是个人的习惯问题。重点是,我们留给人家什么印象。
  智慧小语
  不管什么原因,用垂下的眼皮来躲避正常的目光接触,通常就会被认为缺乏自信。
  看哪里?
  觉得和别人目光接触很难的人群,究其主要原因是不知道怎么看,看哪里?看得不好或看错地方,会事倍功半。有人曾经做过实验,研究怎么看才是正常的看,对谁都不尴尬。
  1.一般说来,对方是陌生人或者很少见面的人,最合适的部位是所谓的上三角,亦即两眼到前额的三角区。不要让自己的视线掉到对方眼睛之下,那会让对方感觉我们有点太随便,进而整个谈话的气氛就会变得不严肃。当然,如果双方觉得可以进一步交往,那么我们可以尝试把气氛弄得轻松一点,进入社交层面。
  2.进入了社交层面,我们可以把眼光降低到下三角,即为鼻梁到嘴巴所成的三角区域。
  3.接下来的关系就进入到亲密阶段。当男女之间表现出彼此的兴趣,他们注视的重点会从眼睛慢慢游走到下巴,然后是身体的其他部分。比如男生喜欢看女孩子的脖子。在这个阶段,我们会谨慎但快速地扫过对方的全身,虽然时间很短,但是足够证实自己对对方存在着某种兴趣。所以你会发现男女之间打情骂俏的时候,一方正用上述的方式打量对方;如果另外一方也有同样兴趣的时候,他也会用相同的模式打量对方。
  好了,现在开始训练自己把眼神放在合适的地方,加强整个沟通的效果。
  智慧小语
  在与人正常的交往过程中,彼此目光的接触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对方跟你说话却不看着你,你一定会觉得很不舒服。
  智慧小语
  某些场合,因为某些因素,你会觉得交流眼神有困难,比如说在餐厅或者工作会议。也许你可以试试换个座位,试着与人面对面坐着,而不要肩并肩坐。
  让我们拿搭车当例子,到底我们要怎么交流眼神?我们每天花很多时间在车子里,你当然会跟同车的人有所交流,但是跟谁呢?你旁边的还是你后面的?都不是,你大部分的时间是往前看的。
  这不是一个夸张的建议,有效的眼神交流,能很大地帮助建立和谐正面的人际关系,我们如何定义这种难以捉摸的情况呢?
  融洽、真诚和美好是眼睛的魔法师。
  眼神方向的研究
  眼睛被称为灵魂之窗,人类可以轻易地用嘴巴撒谎,但是很少人能让眼神跟着配合。很多研究分析想破解眼神的奥秘,人类如何用移动的眼睛表述个人内心呢?很有趣的课题。
  各位一定想知道研究的结果吧?没错,当两方在对话的时候,说话者或听话者的眼神移动,确实有一定的模式可循。
  ·如果眼神往右下方,那么对方应该是在进入感性的认知。
  ·如果眼神是往左下方,那是对方正在和自己说话。
  ·如果对方的眼神往左上方,那么对方是在回想发生过的事情,并且试图回想其影像。
  ·如果眼神是往左移动,那他们应该是试图回想声音。
  ·如果眼神是往右移动,那对方正在重组声音的片段。
  神奇吧?
  眨眼睛
  眨眼睛,很平常的生理行为,但也隐含着巨大的意义。我们一般眨眼的速度,一分钟大约八到十五次,从生理学的角度来说,眨眼睛是为了保持眼球湿润;如果你盯着电脑或是电视看很久,那么你眨眼睛的速度肯定和平时不同。所以,由此可以判断,如果眨眼睛的速度太快,那么肯定是感到某种不舒服了。
  怎样才算是太快?大概是一分钟三十到四十次。这么快速地眨眼睛,通常是一种焦虑的表征。人们会把瞬间袭来的压力转化成快速的眨眼睛,比如撒谎的时候;每个人多少都说过谎,想想自己是否如此。
  再回想自己是否经历如此情景:想说什么却说不清楚,或者解释了半天,对方一脸茫然,觉得有些窘或有些快爆炸了,但是不能爆炸,所以拼命眨眼睛。或者刚知道一些很烦心的事,烦得要死,于是拼命眨眼睛。通常这些不愉快来自下列三点:
  ·我们不当的行为
  ·我们难以清楚表达某些重点
  ·听到某些恼人的事情  3你听到了吗?
  不需要声音,我们各式各样的姿势,也正在发表精彩的演讲。
  --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Shakespeare)
  说完了眼睛,现在来谈谈耳朵。
  人活一世,大半的时间要听别人说话。所以,是否懂得听别人说话,直接关系到任何沟通交流的成败,间接则影响人际关系的好坏。
  无论是什么样子的交流,大小、正式或非正式,至少有两个角色存在:说话的人和听话的人。这两个角色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由参与交流的所有人轮流扮演。
  大多数人喜欢说话,CNN的著名主播LarryKing曾经这么说:“每个人都喜欢跟我抢话筒!”是的,我们都喜欢滔滔不绝地说,很少认真地听别人说话。LarryKing天天访问不同的名人:政要、巨商、社会名流等等;各位不妨注意一下他在节目中的表现,不难发现LarryKing多数时间是扮演着听话的角色。他也曾经说过,有些主持人实在太喜欢说话了。
  在每天的日常生活里,除非别人的话题扯到自己,否则我们就喜欢说个没完,根本懒得去听别人讲话。当然,总会有那么几个爱说话的人,他们的言语会成为众人追捧的焦点,大家喜欢听他们说话,也就不在乎他们是否有没有耳朵了。
  聆听
  当别人开始跟我们说话,我们开始扮演听众时,我们到底有没有在听呢?还是耳边风吹过就算了?其实我们的身体动作已经告诉对方答案了。
  任何一个想被传达的讯息都包含三个要素:
  ·说出来的字句
  ·说话者的肢体动作
  ·弦外之音
  先前说过,用字措辞很重要,但是如何让别人注意到我们的优雅措辞呢?记住,对方已经看到我们,也听到我们说的话了,也已经决定是否要继续和我们有所交流或互动。那我们怎么知道对方的想法呢?这些想法会表现在哪些方面呢?通常只要用心看对方的举止,仔细听着对方非文字的语言,绝对可以把对方的心思猜到十之八九。
  什么叫做非文字的语言?这不是无声的语言,有声音!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人说话的音调高低、节奏快慢、口气态度等等。一个人快乐地说“我同意!”和被逼无奈地说“我同意!”两者的口吻绝对不一样。不一样在哪里?就在“非文字”的语言上。
  听别人说话有多重要呢?让我们来看一些人类行为的研究结果,关于成功人士的成功因素,或者就是身边一个挺受大家欢迎的朋友,他们一个共同的特点:擅长“聆听”。他们运用恰当的举止和非文字语言,让别人知道他们在很认真地听,然后在合适的时间,提出贴心诚恳的建议。他们的言行让别人感觉到一种心灵的共鸣,听话与说话之间,他们取得一种令人欢喜的和谐。
  这些人在听话的同时,不只是听到嘴里吐出来的文字,最重要的,他们看到文字之外的语言,听到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意思。大部分时候,我们用文字表达的思想,远远少于心里真正想说的话。所以,如果一个人能猜出我们心里真正的意思,那会得到多大的认同感呢!
  这里我们来谈谈说话的音调,组成非文字语言的第二元素。一句话的意义,有百分之九十是通过说话的音调来表达的。用不同的音调说同样一句话,听在别人的耳朵里,绝对是不一样的意思。
  一般人虽然听到一句完整的话,却经常是左耳进右耳出,跟没听到一样。如果我们听话的时候,能把眼睛和脑子全部用上,那一定能听到比文字本身更完整的意思。
  亲身体验
  下次有机会和别人面对面谈话,试着什么都不要想,也不要想等会儿该怎么回复,只要专心听对方说话。然后,看看自己是不是能记得更多对方说的内容。当能完全做到上述的听话方法时,可以开始训练自己去听对方的非文字语言;对方怎么说话的?口气、音调、姿势、态度等等。渐渐地,这能变成一种听话的方式。
  在会议上或一般日常生活里,我们只要觉得对方似乎有相反意见的时候,就很轻易地说是对方没听到重点。事实上是否真是如此?有没有可能是我们说话的音调问题,让对方迷失了所谓的重点?或者我们的肢体语言给了对方错觉?让人家以为不过是顺带一提?
  用心聆听
  聆听,是帮助我们了解他人思想的重要方式;同时加以合适的回应,不但是礼貌,而且也是建立彼此互信关系的第一步。但是,我不得不说了,大部分人的耳朵都是装饰品,大部分的人从来没认真听过别人说话。
  为什么很多人总是觉得生活紊乱无序呢?甚至人类总是打打杀杀个没完呢?我可以这么简单地说:因为大部分人都不听别人说话;或者更糟糕的,听懂一半,瞎猜一半。听话,不仅仅是靠耳朵,还要靠眼睛,想想自己说话的时候,只动嘴巴吗?脸上一定有表情,声调一定因事情的不同而改变,手脚也一定有相应的动作。既然自己是这样的,别人难道会不一样吗?
  我们还有一种共同的趋势,就是如果我们处在只能听、不能发表意见的时候,通常我们的耳朵会自动关闭。大部分人是怎么听话的呢?大部分人听对方说话,仅仅是因为要知道等会儿怎么回复对方,如此而已。  听和聆听
  听和聆听有什么不同?可能从小就没搞清楚过。我们简单地说:
  听,是一种生理行为,声音进入耳朵,传达到脑子。
  聆听,则是一种心理行为,声音进入耳朵,传达到脑子,转化为有意义的思想。
  各位可能会问了,声音既然都到了脑子,难道不会自动转化成思想?很遗憾地告诉大家:不一定!
  中国有句老话: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就是到达脑子的声音,还是声音。要变成有意义的思想或知识,必须要经过思考,才能赋予声音合适的意义。
  听而不思考,就是所谓的听而不闻,各位一定经历过!年轻的时候,在学校的课堂上,老师说得口沫横飞,你呢?想着隔壁班的女孩今天有没有来上课。当然,也不是完全听不到,耳朵里还是飘进一些上课的内容,所以当老师问你“宰予昼寝”何解时,你的回答便是:“就算杀了我,白天也要睡觉!”
  好吧,别惹麻烦了,听到老师的解释了,也在心里复述一次;不过,老师的解释只在脑子里停留半分钟,然后就消失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没有真正地思考,就像雁过寒潭一样,雁去潭不留影。
  所以,所谓的聆听,除了听到对方说话,思考对方说话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要看到(或听到)对方怎么说;换言之,真正的聆听,不只是用耳朵听,还要用眼睛看,然后在脑子里综合思考。
  让别人知道我们真的在听他说话
  如果我们很认真地听别人说话,但是表现出来的模样却是心不在焉,对方自然也就懒得理会我们了。所以,如何让对方知道我们真正的心思呢?我归类为以下三点:
  1.适时地看看对方;
  2.适时地以点头或摇头的方式表达简单的回应;
  3.自然地重复对方的肢体语言。
  我们在前一课说到眼睛的接触,各位应该清楚,何种眼神会让对方感到愉快。适时地看看对方,是一种变相的鼓励,表示自己很有兴趣听对方继续说下去。想想自己说话的时候,是否喜欢对方的眼睛四处转来转去?会不会觉得那是一种漠视?还会想继续说下去吗?
  乍看之下,点头和摇头似乎只能表达简单的同意或不同意,事实不然,尤其对说话的人来说,不管对方是点头同意,还是摇头表示不赞成,对方都会感激有人认真地在听自己说话。
  基本上,点头的意义更为正面,大致可以分为五种:
  ·鼓励(嗯,听起来真不错);
  ·表示兴趣(请继续说下去);
  ·明白了解(哦,我知道你的意思了);
  ·强调正确(对,就像你说的这样);
  ·赞同(好,我照你说的去做)。
  点头是一种天生就会的动作,摇头也是与生俱来的反应。很简单,摇头就是代表“不”,刚出生的婴儿都懂。当妈妈喂婴儿喝奶,如果小宝贝不想吃,他就把头摆到一边去;所有的人都知道,这小孩不要吃或吃不下了。  因为无法善用点头、摇头这么简单的肢体语言,很多人难以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我们前面说过了,仅仅一个点头,可以阐述五种正面的讯息;你只是点个头,对别人却是意义重大。如果你半天都把脖子僵在那儿,一个头跟石像似的,那么对方会渐渐产生下面两种想法:
  1.你根本是心不在焉;
  2.你对话题不感兴趣。
  如果各位常看一些访谈节目,注意看主持人的举动,有经验的名主持人,他们会频繁地点头,借此让上节目的嘉宾们更能放开来说话。
  智慧小语
  研究显示,听话的一方是不是善于点头,能够影响说话一方提供讯息的多寡;如果听话的人频频点头,说话的人可以提供四倍以上的讯息。
  点头的意义
  一般来说,点头的速度也有不同的意思。有些人觉得这是吹毛求疵,点头的快慢有什么好探讨的?这绝对不是吹毛求疵,如果能注意到这些细节,可以更加准确地猜出对方的心里话。
  ·慢速点头:这通常是一种鼓励性质的讯息,鼓励说话的人继续说,也同时表示我们还不想交换角色。
  ·中速度的点头:同时是表示“明白”和“了解”的意思。
  ·快速的点头:这有两种意思,一是表示我们完全同意,一是表示我们有话要说。
  而作为说话的一方,千万不要忘记“聆听”对方的肢体语言,适时地调整自己的角色。
  便利贴
  观察对方眼神移动的方向,借此确认对方点头的真正含义。如果对方不看我们了,那么就是对方有话要说了;如果对方还盯着我们瞧,那就是对方很赞同我们的看法。
  一个简单的头部动作,可以代表这么多意思!如果各位从来没有使用过,那么不妨开始动动脖子,动动脑袋,一定可以从中感觉到不同。比如,和朋友之间的共同话题更多了,有更多的听众了等等。
  说完了点头和摇头,大家是否想起另一种头部的动作?很多人在听别人说话的时候,脑袋会不自觉地倾斜到一边去,这又代表什么意思呢?达尔文的研究这么说:人和动物都有这样的动作,意思也很简单,没有任何威胁性的就是说明对方对我们的话题感兴趣。
  这么简单?是的,也不完全是。就像点头的含义,不是单纯代表“是”一个意思而已,基本上,这是代表顺从的讯息。把头斜到一边去,可以看成小时候我们把头靠在妈妈肩膀上休息,是一种“需要休息”的表现,也是一种有安全感的表示。如果我们想把头靠在那边休息一下,绝对不会随便找个肩膀或什么东西就靠上去,一定是自己信任的人或物体,对吧?听话的人把头斜到一边去,多半在潜意识里觉得想休息,而且这里是个值得相信的休息点。
  镜像模仿
  在研读人际关系学的时候,我们学过“镜像”这个名词,意思是两个人会互相模仿对方的动作,像镜子一样。其实这种说法和实际情况有所出入,任何人都不可能是面镜子,即使镜子也不能反射出完全一样的动作。我们只是模仿,有意或无意地做出很类似别人的动作;可能像得一塌糊涂,但是还是有自己本身的特点。
  当我们跟某人相处一段时间之后,大家在行为举止上就会有很多共同点:走路的姿势、说话的样子……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并不是刻意地要去模仿谁,这是人类的本能,在潜意识里模仿对方的举动,自己很难察觉。如同我们常听到别人说“你跟你妈妈真像!”旁人这么说仅仅是因为脸孔相似吗?不,更多是因为一举一动很神似。
  当我们心里不舒服的时候,可能是和别人闹意见,或者就是不开心,我们会很本能地表现出负面的肢体语言。最明显的例子,如果是坐在椅子上,我们会不知不觉地往后靠,企图离对方远一点;同时,对方也会出现同样的动作,想要离我们远一点。这样的互动行为,可以说是镜像行为的例子。
  如果这种事情发生了,各位得注意一下自己的情绪,尽量把气氛拉回开放愉快的当初;最好的方法就是用肢体说话,开放性的肢体语言,对方会很快地感受到,通常很快会有镜像式的反应。如果对方实在是有点钻牛角尖,那么可以试着给对方一些东西,茶水点心资料都可以;对方必得伸出手来接,如此就能打开对方紧紧靠在身上的双手,也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  4四肢的行为
  因为我们能看、能听,所以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壁。
  嘴巴总是能轻易地为我们保守秘密,但是身体却喜欢四处宣扬我们的秘密。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Freud)
  说完了眼睛和耳朵,我们现在来谈谈四肢,也就是说胳膊和腿的说话能力。为了方便说明,我们把胳膊分成手掌和手臂,腿则可分为脚和大小腿。
  一个人如何摆放四肢,到别人的眼中便是姿势。每个人的真实感受,往往毫无保留地流露在姿势里;问题在于我们是不是看出来了?是不是读懂了?
  在肢体语言学里,有两个常用的名词必须留心:一是“真实感受”,指的是一个人潜意识里的感受,可能本人都不知道或无法清楚表达出来;二是“流露”,指的是非经大脑刻意发出的讯息,而且这里说的流露讯息,绝对不是单方面传递其所流露的讯息,对方也是在潜意识下接收,但是印象强烈。
  这两个名词是肢体语言学的关键词,它们是一个人内心世界活动的指标。
  双手
  我们首先讨论双手,这个部位应该是我们身体的劳动模范。我们用手打招呼、强化说话效果、表现我们的情感,我们从小就会使用手势。实际上,手部的神经占了全身神经的25%,就连手臂部分也有15%。腿部的神经比较少,因此腿脚比较不受大脑控制。记住,越是不受大脑控制的部位,越是没有虚情假意。
  一个人能凭借手的活动来传递消息,而且手的各种动作,还会影响对方接收讯息的程度。试想,我们平时说话的时候,是不是都会伴随各种手势,以补充语言的不足之处。
  但不是每个人都善于边说话边使用手势,对那些不善于使用手势的人来说,他们需要更多时间,才能让听众进入状态。一般来说,外向型的人比较容易让手势成为说话的一部分;相反,内向型的人做起手势来,通常有些别扭。
  一个有效率的沟通,手势往往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善用手势的人,他们总能在第一时间里,让听众听到该听到的事情。所以说到表情的丰富,我们的脸面自然是第一名,双手则是当之无愧的第二名。
  怪不得人们说话时都多少会指手画脚,而且除了有意识的比划,每个人还会流露出很多无意识的小动作,听者也无意识地接收了这些小动作,可是却在脑海里变成有意识的语言。比如说,你听演讲的时候,不管演说者的手放在哪里,桌子下或背后,你是不是都“看”到了?!
  针对双手的行为,实验从来没停止过。在这些重复又重复的实验中,有一个结果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把手藏起来说话的人,肯定不会留给别人好印象。我们不敢说没有例外,只能说我们可以把手藏起来不让人看见,但是在别人的认知里,我们的手还是被看得很清楚。
  事实上,说了半天的肢体语言,绝大部分来自“认知”,而不一定是眼睛看到的实体。
  我们来假设一个情况,让自己的双手垂着说话,感觉如何呢?这样说吧,即使是个很少使用手势的人,也会感到非常的拘束和不舒服;因为不舒服,其所传递的讯息会很生硬,也缺少自信。在肢体语言的55-38-7规则里,立刻丧失7%的那部分,并且在对方看来,55%那部分也削弱很多。
  手掌
  现在单说手掌的行为,很简单,只有向上和向下两种。
  几乎没有例外的情况,手掌向上是表现出一种友善正面的讯息;研究显示,说话时把手掌摊开向上(或面向对方);这是属于开放型的姿势,大多数人会从正面解读我们所传达的讯息;手掌如果是向下的,那给人的感觉是比较封闭,被负面解读的情况也相对增加。
  小小一个手掌,也能充分地展现开放和封闭,肢体语言实在太神奇了!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大家都看过各阶层领导人的就职典礼吧。随便哪个国家都一样,他们要宣誓,一手按着宪法或宗教宝典,另一只手的手心朝外高举,看着这个姿势,我们感觉到他是一个友善、诚实且值得信赖的人。或许事实并非如此,但是手掌动作多数不为大脑控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心手相连,在潜意识里,我们认为手就是心的外在表现;一个人把手摊开了,我们的认知便是他把心摊开了。
  空无一物的手掌,在古代有卸甲投诚的意思,渐渐发展成彼此握手。基本上,手心朝上是个表现服从的动作(想想街上乞讨者的动作),所以这是个判断他人诚信度的指标。对方摊着手说话,至少希望创造个值得信赖的样子。
  说到这里,你一定开始打问号了。关于那些吹牛不打草稿的人,比如地产商、二手车销售人员、政客……,难道只要他们的手心朝上摊开,就代表他们说了实话吗?这些人都经过专业训练,知道怎么装出一脸的善良正直,我们该怎么分辨呢?
  其实不难,记住我们观察肢体语言的一项要素--综合观察,千万别犯下盲人摸象的错误。我们在第七章会详谈如何过滤真假肢体语言,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不和谐”的举止。任何强行的装扮,都不可能天衣无缝;他的手心可以朝上摊开,那么他的眼神呢?手脚的动作呢?声调、语气等等,一定会有破绽。只要学会看,任何伪装都逃不过我们的法眼。
  现在来说说手掌向下的意义吧。基本上,手掌朝下是带有威严和掌控意味的姿势,也就是说是在发布命令。看过希拉里在争取总统候选人提名时的演说吗?最一开始,她总是手掌朝下,主要是为了显示她能掌控全局;后来她的顾问要她把手心朝上,以显示亲和力。于是,她的手心是朝上了,但是只有一只手。(有时候手掌朝上或朝下,其实是种习惯,要全部改过来可能很难,但是改变单只手的方向,就比较容易,也比较自然。)  所以在每一个对话中,手掌动作占据着相当的重要性;即使体积很小,动作也只有两个;但是正确使用两个仅有的动作,可以创造出完全不同的气氛。不过,话说回来,如果人家“看”不见你的手,那就没有用了。而且前面说过,如果你把手藏起来,反倒让人家觉得你若不是有所隐瞒,便是过于紧张。
  你可以想象一下,某个同级的同事想请你帮忙,可能话说得很客气,但是手掌却结实地朝下或朝他本人摆放:“哦,麻烦你帮个忙,把那些放在过道上的箱子搬开,实在太挡路了。”你同事可能没有命令的意思,但是你听起来就很不舒服,虽然去帮忙搬东西,心里却犯嘀咕:“你谁啊!说话跟老板似的!”
  同事说话的用词没有问题,但是姿势不对,无事生事!
  现在换个方式,同事的手心朝天或者向外,同样的话说一遍,你听起来就顺耳,感觉人家是在求你帮忙;所以,你去把箱子搬开了,而且是抱着助人为乐的心情。
  关于手掌朝下的姿势,还有一些变化,比如说手指伸直并拢,这是表示尊敬,常用在军队里;希特勒的电影或纪录片看过吧?就是那种敬礼方式。
  嗨,别指着我!
  现在我们再来谈一个手掌的动作,我们经常有这个动作,大部分时候,这动作会很有效地让你变成一个讨厌鬼。什么动作这么厉害呢?来,先握拳,接着单把食指伸直,指尖对准他人;对,就是这个动作,怎么样都不会让被指的人感到舒适。尽管对方指着你,嘴巴说出的是天大的好事,比如说你独得了五百万美金;但是你在被指的瞬间,依然感觉到某种不快的压力。
  也许有人想起了童年,老师、父母、班长等等,许许多多指着我们说话的人,虽然早成为历史,但是阴影依旧留在我们心里。
  这种指着对方的动作,是一种具有侵略性的动作,而且更糟糕的是,很少人意识到这动作会伤害到别人的感受。很多人自然而然地指这个指那个,你一定也做过,多少而已。
  如果你喜欢指着别人的鼻子说话,或者觉得这是个很酷的动作,那么你可能不愿意改,或根本改不过来。当然,在电视剧里,我们常看到老板指着喜欢搬弄是非的员工说:“你回家吃自己吧!”很酷很帅,大快人心!但是现实生活里,这种情景只会带来敌对的混乱。
  替换行为
  肢体语言学里有个使用很频繁的名词,我们之前也零碎地提到过,现在正式介绍给大家--替换行为。泛指一个人出现某些特殊行为,仅仅是为了转移焦虑或紧张的情绪,这些行为可能小如细沙,却隐藏着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正所谓是一粒沙中见世界。
  智慧小语
  个人情感是会四处传染的。
  手和头部的互动姿势,真是变化万千。记得手托下巴姿势吗?现在稍微改动一下,不用整只手托着,单用大拇指撑着下巴;竖起的食指不贴在嘴唇,改贴到脸颊边。做出这个姿势的人,一般来说,对于正在进行的话题,虽然不赞成,但也还没到反对的态度。
  这两种手托下巴的动作很类似,差别只在托下巴的是手还是大拇指?如果我们正在滔滔不绝,看到对方出现这个姿势,我们有必要继续观察其后续动作,如果对方开始把食指挪到眼睛部位,接着用食指揉眼睛,那么可以说对方已经越来越不想看到我们了。
  手在接触脸颊或下巴的时候,顺便去揉眼睛的行为很常见,有些时候,有的人还会故意把眼皮拉下来。  最常见的动作
  当我们承受某种压力的时候,手接触头部的行为有千百种,但最常出现的则有六种:
  1.托下颚;
  2.托下巴;
  3.摸头发;
  4.托腮帮子(脸颊);
  5.摸嘴巴;
  6.撑着太阳穴。
  研究显示,上述六个动作,男女都很常见。撑太阳穴的动作,比较常见于男士,而摸头发的行为则多见于女士身上。
  智慧小语
  大部分的人都不知道自己的脚在干什么。
  除了脚尖的朝向,不管是坐是站,如果一个人的脚动个不停,那就说明此人迫不及待想改变现状。最常见的动作就是跺脚,一个人开始跺脚,除非是在打拍子,否则就是耐性快用光了。
  腿
  如果脚能透露一个人的意图,那么腿当然也可以,特别是配合其他的肢体活动,更是解读人心的重要线索。比如说,把一条腿跨放到另一条腿上(通常是右腿放到左腿上),如果双手还在胸前打结,那么此人肯定对当下环境状况不满。基本上来说,腿部交叉的动作不能单独来看,一定要配合其他的行为。
  智慧小语
  腿部交叉的动作通常不可单独解释,很多女孩子摆出这个姿势,只是因为穿着的关系。
  不过呢,交叉的腿加上交叉的手臂,通常都是麻烦的预兆,就算没有什么意见不合,也可能是因为椅子不舒服。总之,看到这两个姿势同时出现,我们就要想办法解开这两个结。记得前面提到的吗?递给对方什么东西,打开他的双手,也打开他的心结。
  有的时候,交叉的是脚踝,而不是整只腿。女孩子做这个动作的时候,两腿会合并起来,看起来比较文雅,而手则放在膝盖上;男孩子就比较开放,脚踝交叉,但膝盖打开,手多半放在扶手上。这是不是个防御性动作?那多半是由看的一方来决定。如果对方觉得你有敌意,那么可以从对方的举止中反映出来。当然啦,如果我们就是想让对方感觉到敌意,那就不用改了。
  最后再说一种让人讨厌的双腿交叉姿势,大部分出现在男士身上:脚踝横放在另一条腿的膝盖上,双手高高地抱着后脑。此姿势传递着这样的讯息:“有一天你会像我这么厉害!”
  老爸对年幼的儿子可以这么摆,诺贝尔奖得主对学生可以这么摆,其他的就不必了,徒招人厌恶罢了。尤其是在一群人中,女士最讨厌看到男士摆出这副德行,即便不是针对她,也会相当反感。基本上,如果一个人摆出这副坐姿,那么所有对话就会在短时间内结束了。  5谎言
  我们对每一件事都有自己的看法,也总认为自己的看法很全面。然而,果真如此吗?大多数的我们,通常只是看到或听到自己想知道的部分罢了。
  --爱德华·德·波诺(EdwarddeBono)
  广告业务经理查理刚从客户那边回来,他去见老板:“好消息,我说服他们在封底登广告,只要他们确信那确实有效果。”
  老板也很高兴:“是在七月吗?”
  “哦,也不是,要等客户确认以后……”
  针对“说谎”这个课题,虽然已经有过无数的相关研究,但是对心理学家来说,依旧是个非常迷人的研究领域。
  一个沟通能否成功且有效率,基本上取决于交流双方如何传递和接收讯息,而不是你想怎么传递讯息。所以这是一种认知行为,而且重点在对方如何认知。
  有句话这么说:“所谓的谎言,经常只是认知的错误。”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世界上所有人都一样,用自己的想法解释别人的语言(嘴巴和肢体说的所有语言),可是每个人都常常会不经意地说错话,用字错误、语调错误、眼神错误等等。因为一方送出错误的信号,另一方又有认知上的错误,欺骗的印象就此造成。
  综合一下大家所关心的问题,其实最关心的也就两个:
  ·人缘--我怎么知道人家是不是喜欢和我交往?
  ·诚实--我怎么知道人家有没有骗我?
  欺骗的种类
  对于欺骗说谎的基本认定,就是“没说实话”,或者没有把话说完整。这个范围非常广,任何人都不敢说自己没说过假话。形形色色的谎言,可以仅仅是善意且无害,例如某人唱歌五音不全,我们会说他的歌声很有特色;也可以大到危害社会公益,例如前“纳斯达克”主席麦道夫(BernardMadoff)的庞氏骗局。但是,即使最好的法官或检察官都同意,不管是什么样的骗局,都不可能瞬间被揭穿。
  不过,我们为什么撒谎?大部分是因为社交因素,也就是所谓善意的谎言。比如去参加一个家庭晚宴,你称赞女主人的慕斯蛋糕做得真好,比外面买的还好吃;事实上呢,你不小心在他们家车库里发现装慕斯蛋糕的盒子,上面还留有标价。但是你不想破坏宴会的气氛,更不想破坏彼此的关系,所以选择撒谎。一般人很容易脱口说出善意的谎言,因为如果没有什么深仇大恨,何必让人家下不了台呢?
  但是也有点例外,有时候,有人来告诉你一些事,而你知道说话的人并不了解真相,不过是人云亦云;或者你很清楚,对方就是睁眼说瞎话。比如说你正装修客厅,发现墙壁油漆的颜色不对,所以你跟油漆工人提意见了,可是他们却说是你跟另一个工人这么讲的,“随便你,如果你要换颜色,我们会帮你重新粉刷。”你很难说工人撒谎,可能真是有人传错话,完全不是他的错,当然也可能是他在推诿责任。
  在这种情况之下,仔细观察对方的整体行为,如果没有太多的负面信号(等会我们会详谈),那么他应该真的被他人误导了,你也不要太放在心上。这也说到一个很平常的现象,有人告诉你地球是平的,而且坚信地球是平的,那就这样吧,不要去做无谓的反驳和争论了。
  我们一生有大半的时间在和他人沟通交流,如果我们永远是有话就说,想说什么就说什么,那么这世界早毁灭了。更严肃地来说,人与人交往的基础就是彼此信任,失去信任,也就是失去彼此的关系。听说过一个比喻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个玻璃球,一旦掉到地上,玻璃球就碎了,而且就算修补,也有很明显的裂缝。
  智慧小语
  如果有人坚称地球是平的,而且从他的身体语言的表现来看,他确实相信这是真理,那就随他去吧,不要跟他争论事实。
  难于上青天
  我们必须有个共识,谎言并不是很被容易证明的,这个共识适用于外行人,例如父母,内行人,例如警察、法官和政客(其实政客最能撒谎)。实验显示,一般人只能识别出最多50%的谎言,也就是说,你有一半的机会被骗得团团转。
  记住,当我们想知道一个人有没有撒谎时,必须全方位地解读肢体语言,简单地观察一两个动作,绝对没有办法做出正确的判断。事实上,大家扪心自问,谁没有撒过谎?从我们会表达意见开始,我们就学会了“骗”,大大小小的谎言,几乎是天天练习撒谎术,几十年下来,怎能不精通此道呢?
  所以啦,分辨一句话的真假,绝对不是容易的事情。首先,你要精通“听”的技巧,仔细分辨真话与假话之间的差别,一定有差别,问题在于你能不能听出来罢了!  行为底线
  分辨真假的困难度,会随着你和对方的熟悉程度而改变,你和对方越熟悉,就越容易听出真假的差别。因为你知道对方平时的行为举止(行为底线),一旦行为改变,你很快可以感觉到。如果面对的是个陌生人,例如参加一个会议,那所要观察的行为底线就相对简单;基本上,你看对方举止是否自在,言谈是否轻松随和;换言之,有没有让你觉得别扭的地方?如果有,你就得小心一点了。
  当你和对方开始有些交往,渐渐熟悉了对方平日的行为举止,那么你的观察范围就会比较复杂,包括脸上的表情、眼神的转动、四肢的动作等等,我们前面提过的各种肢体语言,你都要好好看到脑子里,然后再做判断。
  智慧小语
  研究表明,如果能精准地解读肢体语言,那么有90%的谎言将无所遁形。
  脸部表情
  脸上的表情,应该是我们的重点。记得伊科曼博士提出的“微观表情”吗?在我们的大脑边缘,有专门负责处理情绪的地带,当我们脑子里有负面的情感冲突时,比如内疚或羞愧,这个地带会发出生理信号,指挥脸蛋儿改变表情。这个自发性的讯号很快会被心智控制,所以出现的时间很短,动作也不会很明显,但是会像一幅油画般的真实。问题是,你看到这幅微观表情的画了吗?
  微观表情的出现与消失,就是一瞬间的事情,随之就是面具(关怀、喜悦,或根本面无表情)。但是不管时间有多短暂,那半秒钟不到的真情流露(冷笑、奸笑,或其他不怀好意的笑),如果懂得“看”,足够看到一切了!
  实话,就从这些短暂的面部表情里泄露出来,问题在于我们看到了没有?一般来说,无关紧要的小谎言,脸上表情的变化很微弱,不容易看出来,比如明明喝了两瓶白酒,偏偏要骗老婆说只喝了一瓶。撒谎的等级越高,危害的程度越广泛,脸上的表情变换也就越明显。
  撒谎之前的微笑
  一般人心里多半有个假设,如果一个人说谎话的时候,通常会在脸上堆满笑容。这假设并非无中生有,基本上一个人在决定说谎的当下,面部表情一定会有极端的变化;而微笑则是个很好的表情,所谓伸手不打笑脸人嘛!
  可是很有趣的是,所有关于说谎表情的研究结果都一样,所谓的“极端变化”,并不是我们想象的笑容可掬,反而是笑得比较少。其实理由很简单,说谎的人也是人,也同样认为笑容是掩盖说谎的最佳表情,为了不让人马上揭穿他的谎言,于是尽量减少笑容。
  智慧小语
  研究的结果显示一个人说谎时的表情,并不像大多数人所想象的笑容可掬,反而是给人严肃的感觉。因为说谎的人也是人,也和大众有一般的认知,觉得嬉皮笑脸的表情,会很容易让别人识破。  而且,说谎的微笑并不难辨认,一定是假笑。还记得前面说过假笑的特征吧?嘴笑眼不笑的那种。再提个特征,假笑就是人皮面具,随时可以戴上,也随时可以取下,想戴多久就戴多久,毫无限制。
  这里再提真笑的特征之一,需要慢慢地酝酿情绪,才能笑得真心真意,而且也不会马上消失,可能还会回味无穷。撒谎者本身心虚得很,哪有时间去酝酿什么情绪,除非他撒谎的本意就是想开个玩笑。还有,假笑的表情会让脸蛋儿不对称,嘴角不是往上翘,而是往两边平展;出现这种笑容的人,十有八九正在胡说八道。但是,绝对不能单凭一个笑容就断定对方说谎,还得多观察观察,再做判断。
  撒谎的眼睛
  一般人怎么描述说谎的眼神呢?大概不会离开奸诈、狡猾、飘忽不定之类的词语。事实如何呢?如同上述的“笑”一样,一个正在说谎的人,他的眼神通常看起来很诚恳,而且会盯着你一直看。易科曼博士的研究指出,我们一般认定的所谓奸诈狡猾,比如金光党、诈骗集团,都有此类行为。
  你现在可能很迷惘,全世界人类相信了几个世纪的论点“说谎者的眼神不敢直视对方”,竟然与事实刚好相反!
  为了求得更令人信服的结论,我在一个研习营里做了个实验:让一个女孩随机抽张牌,接着告诉我她拿到什么牌;我则观察她的行为举止,然后判定她是否说谎。长话短说,她只说过一次谎,也是她唯一一次与我做有意义的眼神接触,很短但是很紧张的眼神,泄露了她的心事。其他的时候,她要么跟身边的人说说笑笑,要么就东看西看,整个人看来轻松自然。
  游戏结束之后,我和大家讨论如何看出她说谎,大家答案很一致,都说是“眼睛”。没错,我确实是观察她的眼神转变,但是和其他人认定的不同,也就是和事实相反。其他人都以为我看出她说谎,就是因为她没看着我;事实上却是,她就只认真地看过我一次。
  当然,我不否认有人就是像大家知道的那样,一撒谎,眼睛就东躲西藏;就像小孩子一样,撒谎的时候,眼睛就盯着地下。但是,你也不要忘记,很多小孩也会睁大眼睛看着你,一脸无辜可怜的样子。所以,再次提醒大家,不要只看单一的行为,综合所有的语言,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我们先前提过的行为底线,你大概已经倒背如流了!如果你对某人很熟悉,知道其平时行为如何,那就比较容易察觉什么不正常的举动。比如说某人说话从来不看人,或很少看人(害羞或不好意思),突然某天说话的时候,把眼睛盯到对方肚子里了,那么这时你心里就要提高警觉了。
  眨眼的频率也是一个指标,当然也是和平日行为做比较,而且一定要配合观察其他的行为,我们在第二章曾经说过,紧张或烦躁也会让眨眼频率增加。
  智慧小语
  当一个人说谎的时候,身体的活动会明显地缓慢下来。
  还有的人喜欢扳手指,不停地转笔,玩空杯子,拿笔在纸上乱画,这都是一个警告讯号。哦,再提一次,这些都要跟行为基本面相比较,有的人就是喜欢扳手指玩,并不能说明他天天撒谎。
  腿部的活动
  别惊讶,能看出一个人是否撒谎的行为,最主要来自臀线以下的腿部。我们在前一章说过腿部的神经比较少,也就是说不太受大脑控制。
  全书选载完毕,更多精彩,请见原书。呼吁读者购买正版图书。
  本书为凤凰网读书授权连载。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本书。
(4)(4)(2)(5)相关搜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黑魂3所有肢体动作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