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精神忧郁症如何治疗优郁障碍症

抑郁症和精神病一样吗_百度拇指医生
&&&网友互助
?抑郁症和精神病一样吗
拇指医生提醒您:问题下方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一般人心目中的精神病
,就是疯疯癫癫,说话语无伦次,行为古怪,甚至冲动毁物,乱打人乱砍杀。这些人实际上是医学上所指的伴有精神病性表现的严重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而抑郁症是一种心境障碍,患者一般知道自己情绪上出了毛病,并为此感到很痛苦,他们希望其情况能有所改善,一般是有自知力的,如有求治的欲望。但苦于调整不好,于是有时会采用自杀这种方式结束其痛苦。  精神病与抑郁症相比较之下有三大特点:
  ①患者常有一些幻觉(如言语性命令性幻听)、妄想(如被害妄想)等病态体验,并不能把其病态体验与现实区分开来,把病态体验当成现实。如有患者在一个人时听到有人跟他讲话,命令他干这干那,患者不能区分这是一种病态体验(命令性幻听),相反会按照命令行事。再比如有的患者坚信周围的人都要谋害自己,但实际上根本没这回事,别人反复说服他这是不可能的,但他仍然坚信不移,这是一种被害妄想。
  ②患者没有能力按社会认为适宜的方式行动,他们在病态体验(幻觉、妄想等)的支配下出现一些异常行为。
  ③患者对自己这种异常表现不能察觉,认为自己精神正常,没有病。
  所以抑郁症不是大众观念中的精神病,它是一种心境障碍。在抑郁症中,大部分患者病情是轻度或中度,不伴有精神病性表现,病情严重的、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只占少数。虽然严重的抑郁有时也会有一些幻觉、妄想等病态体验,但经治疗后病情会很快好转,随着病情的减轻,患者能认识到自己有病,并积极配合治疗。
精神病与抑郁症相比较之下有三大特点:①患者常有一些幻觉(如言语性命令性幻听)、妄想(如被害妄想)等病态体验,并不能把其病态体验与现实区分开来,把病态体验当成现实。如有患者在一个人时听到有人跟他讲话,命令他干这干那,患者不能区分这是一种病态体验(命令性幻听),相反会按照命令行事。再比如有的患者坚信周围的人都要谋害自己,但实际上根本没这回事,别人反复说服他这是不可能的,但他仍然坚信不移,这是一种被害妄想。②患者没有能力按社会认为适宜的方式行动,他们在病态体验(幻觉、妄想等)的支配下出现一些异常行为。③患者对自己这种异常表现不能察觉,认为自己精神正常,没有病。所以抑郁症不是大众观念中的精神病,它是一种心境障碍。在抑郁症中,大部分患者病情是轻度或中度,不伴有精神病性表现,病情严重的、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只占少数。虽然严重的抑郁有时也会有一些幻觉、妄想等病态体验,但经治疗后病情会很快好转,随着病情的减轻,患者能认识到自己有病,并积极配合治疗。
向医生提问
完善患者资料:*性别:
不一样,抑郁症包括在精神病里,抑郁症是精神病的一种
不一样,不然都叫一样的了。
为您推荐: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 百度拇指医生解答内容由公立医院医生提供,不代表百度立场。
* 由于网上问答无法全面了解具体情况,回答仅供参考,如有必要建议您及时当面咨询医生
向医生提问南方网IT频道:我国有1600万精神残疾人 忧郁症成第5大疾病
&&&&&&&&&&&&&&&&&&&&&&&
站内检索标题全文关键字作者
昨日IT热点
我国有1600万精神残疾人 忧郁症成第5大疾病
--------------------------------------------------------------
  南方网讯 在刚刚过去的第12个“世界残疾人日”中记者了解到,目前除了盲人、肢残、耳聋和智残等4类残疾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外,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的加快以及竞争压力、失业、生活节奏变化等因素的影响,精神残疾已经构成了危及人类健康的又一大疾病。但由于种种原因,“精神残疾人”并没有引起社会的重视,有关人士指出,在普通百姓中普及精神卫生常识已经刻不容缓。
  源源曾经是北京地铁系统的一名普通职工,因8年前在单位工作勤奋、成绩突出,又没处好人际关系,被同事冷落、排挤、孤立受到一次打击,最终,她不得不选择了离开原单位。在经历了这一事件后,源源开始变得十分敏感,人多的地方不肯去,不喜欢别人碰到她,还经常因为这类事与别人吵架。并且,她总是不停的问别人问题,直到口干舌燥仍不罢休,一个问题经常被她不断的问、不断的记。后来,这种异于常人的行为被北大六院精神科的大夫诊断为强迫症。
  类似源源这样,患病一年以上未痊愈,并导致其对家庭、社会应尽职能出现一定程度障碍的,在医学上被称为精神残疾。它主要由精神分裂症、情感性、反应性精神障碍等各种内、外在因素导致的精神障碍引起,分为重度、中度、轻度三个不同级别。发病期间,病人常表现为忧郁、狂躁、胡闹、情绪异常、酗酒等症状。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和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竞争压力、失业、生活节奏变化等因素的影响,精神障碍对人们健康的危害已经“越来越突出和严重”,目前我国已经有1600万精神残疾人。有关专家预言,精神疾病将成为21世纪人类生命与健康的主要威胁,成为危及人类健康的第5大疾病。
  然而,对于许多人来说,精神卫生常识仍然是一个盲区,现在很少有人能说清楚什么是精神卫生,普及精神卫生常识是现在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精神残疾是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共同造成的。很多病人亲属表示,要是早懂得些精神卫生常识,就不会弄到今天这种地步。据介绍,当出现精神病早期症状,诸如性格改变、失眠、头昏、胡闹等等时,他们大多会被认做闹情绪或思想上的问题,很少往精神疾病方面去想,以致贻误了治疗。不少人反映,精神残疾、精神卫生等词还是到医院才第一次听到。
  记者了解到,精神疾病的治疗与康复,仍是当今医学界的一个重大难题。这种疾病发病率高,复发率高,治愈不易。有关专家指出,治精神残疾不全靠医生,还要靠病人亲属和社会,只有形成一个立体性、全方位的网络,精神残疾人才能得到彻底康复。
编辑:付昱
作者:光炜 张鑫 新闻来源:北京晚报
>>上一条:
>>下一条:
相关新闻:
本网站由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被误诊为精神病的孩子【躁郁症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8,266贴子:
被误诊为精神病的孩子收藏
已经立冬了,长沙城里连天雨,无风,寒雨洗净漫天雾霾,雨稍霁,霾又起。这样的日子本不宜出门,但好友相邀,死约会,改不了。在又一个雾霾天,我打了辆车,出门去赴晚宴,半道接上了好友刘医生。刘医生是我多年挚友,他上医大时,我便认识了他。我常跟他讲,“我是看着你恋爱、结婚、生子。你如今事业有成,我很欣慰。”他会怼回来,“我也是,当初你整天混,结交些三教九流的朋友,我生怕你误入歧途,会去打流(学坏,社会上混)咧。”我们就这样怼来怼去二十多年,直到近两年,我们开始相约去钓鱼,终于消停了些。刘医生学的中医,主修男科,后师从中医大家,学业期满,疑难杂症也看得,在职期间又自修了医学心理学,取得了治疗师资质。
刘医生为人温润,朋友三四聚会,能喝上一两杯,喝了酒,便极能侃。那晚吃的柴火鱼,饭庄别致,每个桌子便是一口大锅,桌底青砖砌着,烧柴火,姜蒜辣拌油下锅炒底,倒入高汤,汤沸了,放入鱼头,盖上盖子。一个小沙漏放上桌,细沙漏完,开盖,鱼香扑面,倒入紫苏、香葱,捞而食之。天渐凉,菜好人合适,酒下得快。众人聊开了,不外乎家长里短,聊着聊着,聊到了孩子,朋友熊总说:“我家孩子成绩不错,在班里是班干部,老师不在,班会都开得直个冲(长沙话,起劲的意思)。”另一好友老三听了黯然,“我现在就愁我崽,他好像什么事情都无所谓,考试90分也好,60分也不错,不着急。”老三有些郁闷,“我今天跟他讲,你长大了还是这个样子,爸爸能给你找份工,但是会是体力活噢。”我笑,“体力活还用你找,你知道现在泥瓦工一天多少钱?300!”一旁刘医生放了筷子,拍了拍老三,正色道:“我觉得你儿子现在心态很好,不要过分要求他,有时候,矫枉过正,起的是反效果。”刘医生讲起了自己接触的一个病例。
1现今社会,虽已大大地开化,但心理疾病,许多时候,仍是需要掩人耳目的事情。人们害怕家长里短,家人得病不敢声张,甚至不愿意大庭广众出入精神科,生怕不小心被熟人撞见,惹个家里有精神病人的名头。通常转折托熟人、托朋友,搞地下工作一样,偷偷摸摸把病看了,大约在这个人情社会里,仍是熟人靠得住一些。刘医生第一次与那个“有病”的孩子面谈时,孩子说:“生活真没意思,这个世界就是一个巨大的尼伯龙根(死人之国)。”刘医生一愣,“那你要像女武神一样收集怨魂,准备迎接众神的黄昏吗?”孩子也愣了,莫名其妙地望着他。“后来我才知道,我们说的不是一回事,他说的是《龙族》(小说),我说的是北欧神话。”刘医生自嘲说,“这就是代沟。”男生上高二,成绩不错。某一天,忽然就不愿意上学了,早上,他背着书包出了门,中途蹩回家,玩了一会游戏,吃了一碗泡面,扯起座机电话,把家里的鱼缸砸了,然后离家出走,带走了自己存的几千元压岁钱。家里托了不少人,定位他的电话与QQ。最终消息显示,人在株洲。家长在一家网吧找到的孩子,并没有玩游戏,在看电影。网吧老板用别人的身份证给他办的上网,面对气势汹汹找上门来的家长,梗着脖子辩了两句就败下阵来。“他没玩游戏,这两天就是看一些稀奇古怪的电影,不是色情片,我这里也没有。”老板讪讪说,“要不然就是看小说。”回家后,一贯孱弱的孩子显露出了他狂躁的一面,平时唯唯诺诺的他与家人高声对骂,无论父母都毫不示弱,父亲的体罚原本百试不爽,如今他与父亲对打。再后来,发展到受到强迫就自抽耳光,或用头撞墙,以死相抗,两次撞到晕厥,家人打120叫的救护车。几番对阵下来,孩子父母怯了。以后许多时间里,男生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常常通宵不眠,看书,发呆,毫无缘由地锤墙,狂叫。起初,他的母亲想让他继续上学,他一口回绝,并再次以离家为要胁。“上学有什么意义,以后成为你还是我爸?”男生冷笑地问,“我的人生都没有意义,还上什么学?”《夏洛特烦恼》剧照男生的父亲找到刘医生时,孩子已经在家一年多了,夫妻二人轮流请假在家看守,其间四处求医。两家医院诊断为边缘性人格障碍,长期服药后,情绪时好时坏,出现食欲不振,头晕等症状。孩子的父亲,一个略微谢顶的中年男表情万般无奈,“他的学习耽误得太久了,不然也不来麻烦您。”刘医生详细地询问了男生的情况,表示要见一见这个孩子。“不能先开点药吗?”男家长显得不大情愿。“对症才能下药。”刘医生笑说,“再说,有些药是有成瘾性的,尽量不吃为好。”“他爱看电影,在网吧看的那一部是什么片子?”刘医生问。“我不知道,日本的,好像是松隆子,在上课。”男家长愣了愣,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我年轻时看过她的电影,《四月物语》。”刘医生建议先停药,一周后带孩子当面看看。
2一个夏夜,男家长将孩子领到了刘医生在学院的办公室。那是一个个子高挑的男孩,瘦削苍白,太久没出门,头发已经长得齐肩了。孩子的眼神鹿一般惊惶戒备,刘医生将家长请出办公室,才开始与孩子的对话。“听说你家断网了,我拷了一些电影给你。”刘医生从抽屉里掏出一个移动硬盘,“你上次有一部电影没看完,我也拷里边了。”孩子表情愣怔地看着他,将信将疑。他接过硬盘,紧紧地攥在手里,轻声地问:“你知道是什么片子?”
“《告白》(日本电影,松隆子主演,讲述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斗争),对吗?”刘医生笑眯眯地说,“你是不是觉得自己和电影里的那些学生有些相像?”孩子有些吃惊,他避开了刘医生的提问,说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句话。两个人的交谈一开始是艰涩的,显得磕磕碰碰,庆幸的是孩子还愿意交谈,多日的封闭并没有湮没他倾诉的欲望,刘医生只需稍作引导。渐渐聊开了,孩子聊到自己看过的“杂书”与“不好的电影”(被父母定义的),他说起父母对自己寄予的无限期望,“就像卡塞尔学院的人看路明非(小说《龙族》中的人物)一样,明明像个没有存在感的废材,却给他定个S级(屠龙者混血种最高级),然后期待奇迹,当然奇迹也出现了,可那不现实,对不对?”
孩子低着头,语速极快地说着,“我反而觉得自己像楚子航(小说《龙族》中的人物),靠爆血提升到A级,就为了不辜负别人。”(《龙族》,青春类玄幻小说,讲述一个废材少年被选入屠龙学院后的成长故事。)孩子用他的天真稚嫩的思考来反思人生,他告诉刘医生,他的家是一个母权社会,母亲的话就是天,父亲都要仰其鼻息,一言不合就会恶语相向。父母二人对自己同样的严厉,繁重的课业本就让人疲于应付,后来连交朋友都要管,这个原本乖巧的小孩渐渐地到了心里有话、无人可说的地步。“我和谁要好,他们会问我那个同学成绩怎么样,家里是干什么的。”孩子艰涩地讪笑,“社会上的不平等,在家里也是一样。”到了最后,孩子满心躁郁,心里面像有一团火,情绪就是不断扔进火里的爆竹,时不时要炸一下。他开始用极端的方式来发泄,根本控制不了自己
“我是病了,可是吃了那么多药,还不见好,叔叔你给我治治吧。”孩子说。“他太压抑了。”刘医生说,“就像鱼缸里的金鱼,只能在那一小块地方游,它看得见外面,可就是出不去。
那一天的交谈持续了近两个小时,刘医生告诉孩子,自己是中一,会开出方,请药房研磨成要完,要孩子按时吃
最后,他貌似不经意地对孩子说,“其实你长得蛮帅的,没有同学说过吗?”孩子第一次笑了,笑得很羞涩,他不好意思地点点头。“就是太弱了,不强壮,男人要阳刚一点。”刘医生拍了拍他的肩,“交给我了,我让你爸给你办健身卡,多搞搞锻炼,心情都会好一些。”孩子点了点头。。
3刘医生果真给孩子配了药,研磨成要完给孩子吃。“吃我的药,就不要再吃别的。”刘医生郑重地嘱咐男家长。“按家长描述,如果边缘性人格障碍的诊断是错的,就要考虑更为复杂的双相情感障碍,那是大脑器质性病变,需要终生服药维持的。跟孩子聊过之后,我真的怀疑他从前的就诊,是不是父母去口述病情,然后请医生开药的。这就是叛逆期嘛!人格障碍、双相障碍与青春期叛逆都有相似之处,需要仔细斟别,所以我要溯源,寻找诱因,双向障碍是无因的,人格障碍与青春期有诱因,他这里明显的诱因就是家庭关系。”刘医生说,“通过交流,我判断是青春期叛逆,前期存在误诊。所以,我给他开的那些药只针对两个方面,疏肝健脾,理气化滞。中医讲究五脏通调,给他调理一下。另外,也是一种心理暗示。就像我让他锻炼身体一样,锻炼可以调节紧张情绪,增进身心健康,他这个问题的源头在家庭,要先做家长的工作。”与孩子交流后的第二天,刘医生找来孩子的父亲,对家庭情况作进一步了解,并细问了夫妻关系。也许是头一晚孩子情绪起了变化,让男家长对刘医生信心大增,他倒也光棍,将心里的苦水一古脑地倒了出来。从他的言谈中得知,男人来自农村,妻子是长沙本地人,两人结合,妻子就有些屈就的意思,自认为有先天优势,下嫁了农村伢子。本就性格泼辣,丈夫一再隐忍,就变得张狂了,在家里说一不二,对丈夫呼来喝去。“你不知道,她恶的时候,什么话都讲得出。”中年男叹着气,“嫌我好像嫌****。”后来,妻子的这种作派也用在了儿子身上。“我听说,你对崽也蛮恶啊。”刘医生笑笑说,“你说你老婆一个人对你恶,你都受不了,你们俩都对崽恶,他一个小孩又怎么受得了?”男人呆了,讷讷不言。“我觉得你孩子没病,”刘医生说,“就是叛逆期,你们的家庭氛围太压抑了。”“我就说是这样,我就说是这样,他没病!”男人噌地立起,兴奋地在办公室里踱来踱去,掏出烟来,颤抖着想点火,又坐回刘医生跟前,“您是第一个说我崽没病的医生。”“你们说得蛮吓人,是个医生都会往精神病上想,我只是没有先入为主。”刘医生说,“你要配合我,起因在家庭,就要源头治理。”男人眼眶一下红了,“若不是孩子发病,我已经向单位申请外调了,我堂客……”他叹着气,“唉,惹不起我躲得起。”第二天,刘医生约见了孩子的父母,女家长干练泼辣,进门后直入主题,一再说孩子优秀,“我是管得严,只他爸惯他。”女人鼻子里哼一声,整个谈话过程,她的脸都略仰着,目光越过鼻尖看向刘医生,反倒像是孩子给你刘医生看,是给了你面子。“请您好好看看。”女人说。“你哪里看得出我没好好看?”刘医生也仰着头,冷冷地说。“我不是这个意思,”女人有些气闷,不好意思地说,“我看得出我崽信你,请你多做做思想工作。”“思想工作找政治老师,找我干吗?”刘医生又说。女人噤了声。刘医生这才开始讲孩子的病情,简单几句过后,“初步诊断模糊,不排除多种病因,还要观察。”然后,他开始大谈双相障碍与抑郁症,并准备了一些极端案例,给二人讲解。说到一半,女家长就彻底怯了,眼泪直流,差点没有下跪,一再哀求医生救救孩子。医生啧着嘴表示为难,有了前一天的充分沟通,男主人心里已经有底,在一旁闷不作声,一个劲地憋气,哭笑不得。“我要的就是这样的效果,有些人讲道理没用,要摆事实,这种横惯了的人,一上来就跟她讲道理,她会跟我结筋(纠缠,蛮不讲理)。”刘医生说,“给她个下马威,后面的工作就好做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刘医生开始讲道理,长篇大论地讲家庭环境和学习压力对孩子的影响,讲到心理压抑易诱发的一系列疾病,“他现在是身心发育期,身体和心理都在成长,需要良好的环境。”女人头如捣蒜。最后,刘医生与家长约法三章,一,家长脾气要改,相互礼貌,遇事商量,能相敬如宾最好,对孩子也是这样,让他感受到尊重;二,家长要陪伴孩子,陪伴也是一种治疗,多陪他做一些有益身心的活动,让他不孤独;三,保持锻炼,暂不考虑复学。夫妻俩频频点头,唯唯应允,女人忽然抬手一指丈夫,“你!”又觉得不对,讪讪地将手垂下,轻声说,“找支笔记着吧。”刘医生在一旁乐呵呵地笑,“没那么容易的,你们共勉吧。”
4孩子每周来复诊,那段时间,为了方便与孩子的沟通,刘医生买了大量的青春类书籍来看。“《龙族》、《幻城》、《小时代》、《哑舍》、《沙海》、《夏至未至》……”刘医生啧着嘴,“看得我都想吐了,但是,有些是写得不错的,(一些作品)庞大的世界观架构,真的要非常丰富的想像力。”第二次复诊,孩子进门时一脸诡异,他悄悄说,“我妈居然给我爸夹菜,鬼来了。”刘医生的复诊就是聊天,在与孩子聊天的过程中,掌握他的精神状态。孩子经常请教他一些问题,“叔叔您说,人一出生,是先有恶,还是先有善?”“我看到花开,我不看花也会开,但是在我这里,就有看到花开或者没看到花开的两个世界,那会不会有两个我呢?”“唯物主义认为,一个人死了,他的灵魂也湮没了,没有轮回,但是为什么有时候我去到一个地方,明明没有去过,却好像去过一样,又譬如我做一件事,忽然会觉得这个场景我很熟悉呢?”“我只是个医生,很多事情我不懂的,随便解释是误导你。你问的很多问题在哲学范畴啊。”刘医生无可奈何地说,“找点哲学类的书来看吧。”“我有看呢。”孩子小声说。第三周,孩子剪了头发,人显得精神,和刘医生聊了半天新看的小说,还有父母带他去看的电影。第四周,孩子兴奋地说,能在跑步机上跑上半个小时了。不久后,一家人外出旅游了,那是这一家四年来的第一次。……孩子心理与体格的变化,让父母欣喜若狂。一天晚上,刘医生收到孩子母亲的一封短信。在信里,她称呼他为他们家的“恩人”,“如果说之前我一再强调孩子没病,是一种自我安慰,现在我要感谢的,是您对我一家人的治疗。特别是对我,我现在明白,在这个家里,我是一个多么难以相处的人。”“想不到人到中年,我才开始学会与家人相处,谢谢您。”女人在短信的末尾如是说。
后来,经由男主人,刘医生了解到,在孩子明显好转之后,夫妇二人有了一次深夜恳谈,在那次谈话里,二人畅吐了多年积郁。女人初时仍纠结自己当初下嫁时的委屈,“跟你结婚,我顶了多大压力,我们的婚宴,我是跪着求我妈,她才肯去的。结果屋前晒谷坪里办的宴,下雨都来不及搭棚,把我妈淋得透湿,走时说,‘苹妹子(女人小名),我当你死了。’”女人说,“一想起当初受的委屈,就觉得自己怎么讲霸道,都不过分。”“这么多年,我这么努力,就是要证明你当初没错,我没有辜负你。”男人说,“在你家我是做崽一样的孝敬,如今你父母都跟我亲,怎么你反倒放不下了呢?”女人没有作声。那之后的一次复诊,孩子夸张地冲着刘医生爆料,“叔叔,我妈做鱼给我吃,她会做饭!还吃得咧。”孩子兴奋地胀红了脸,“她是我妈吗?我是不是进了另一个维度啊,我要疯了啊!”“蛮巧噢(很稀罕),我洗的碗。”送他来的男家长绽着一脸的笑,冲刘医生眨着眼。孩子的状况一天好似一天,作息恢复正常,体格逐渐变得健壮。半年后,刘医生终于能准确说出四大龙王(小说《龙族》中的龙类)的名字,能与孩子争辩路明非与路明泽是不是双生龙王的关系了。某次复诊,他兴致勃勃地说着自己对“肯德基先生”(《龙族》中的神秘人物)的猜测,孩子却不作声了,他静静地看着刘医生口沫横飞,医生停下来,孩子轻声问,“叔叔,人类的起源是什么?”刘医生愣了,想了想,回答说,“创世论与进化论都没有办法完全解释,但是作为一个医生,我比较偏向进化论。”“你真的对哲学很感兴趣啊!”刘医生说。“是的,你要我看书,我看了一些。”孩子显得有些不好意思,微微笑着,“我觉得很有意思啊。”“这个要在大学里系统地学习比较好的,我觉得,现在只有哲学系的教授能在这些问题上跟你对话,”刘医生看着孩子,试探地问,“要不,你复学?我们考个大学学哲学。”“好啊。”孩子轻声说。
5“今年暑假,他爸爸带着孩子找我开复学医学健康证明。秋天,他复学了。”刘医生说。“父母对孩子有期望是好的,但这种期望有时候会变得贪婪,像永无止境一般,你不优秀,他们希望你优秀,你优秀,他们希望你更优秀,恨不得你的人生就是一路彩虹。哪里可能啊。”刘医生咂着嘴,“哪个人都不能被一味施压,疏导很重要,这个世上亿万的人,承压能力各有不同,有人的心是一个杯子,有人是一座堤。更何况心智正在成长的孩子,他们比成年人更脆弱,大人还有得精神病的呢!我总觉得,对于孩子,你不能强迫他成为你想要的那个人,而是要引导他成为他想成为的那个人,在这一点上,我还是相信人心向善,每个人最初对自己的希冀都是美好的。”“前一阵我接诊了另一个病例,一个13岁的小女孩,忽然从大腿到脚根,全是皮下出血点。检查后确诊是过敏性紫癜。她父亲和我是熟人,闲聊时了解到,孩子原本在县城上初中,成绩挺好,父母望女成凤,非找关系弄到长沙来上学,结果跟班不上,从抗拒学习到抗拒人群,然后忽然发病。开了药回去治,已经好了。孩子却出现了幻觉,觉得自己的脚有恶臭,总是说,‘太臭了,会影响同学的。’从此拒绝去上学,家人强迫就大哭大闹,竭斯底里。其实根本没有臭味,是她惧怕返校的潜意识作怪。她很相信我,打电话给我说,‘叔叔,真的很奇怪,有人的时候我的脚就臭,没人的时候就不臭。’我告诉她,我有一副药,外用的,专治脚臭,一周包好,但药引太难找,要你爸多费心,看找得到不,孩子听了很开心。”“其实是让她爸配合我演一出戏,我说的那味药是明矾,她爸要演得千难万难才找到一样。”刘医生无奈地说,“这是一种心理暗示,只有对这种单纯的小孩子才有用。药疗泡脚泡了一周,孩子好了。我让她爸赶紧带她回县里,起初不来长沙,就没有这么多怪事。”“这种病例数不胜数,我一个朋友的孩子,也是家里管得严,孩子也发奋,长年全班第一名,”酒气上头,刘医生耷拉着脸,“有一期考得差了些,从第一降到第九,家人说了两句,就想不开,跳楼了。”话题有些沉重,众人都噤了声。刘医生连连抱歉,自罚一杯,喝完后眉毛一挑,说,“我告诉你们一个养生秘方,一定长寿,这个秘方不是兄弟我不说的。”众人竖起耳朵。“八个字,”刘医生微微一笑,“保持呼吸,不要断气。”
后记写完本文,我Email给刘医生看,他给我回了一封长信,信首对文章给予了首肯,着重谈到了教育的压力与家庭培育的“爱的压力”。没有喝酒的情况下,他的文辞依然洒脱、性情,他说:“现在孩子的教育太不容易,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很多都会面临对孩子教育的挫折与失败,在一胎独生的情况下,绝大部分家长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但在孩子到了青春期出现叛逆时,往往束手无策。我看的这个孩子不是个案,现今确实比较普遍,在门诊时,我经常接触一些中学生,或者大人霸道,孩子讷言;或者父母在孩子面前根本开不了口,开口便被顶撞回去,多数时候,爱的缺失导致的疾病,只有爱才能治愈。这个孩子给我的体会,不要轻易给孩子戴精神病的帽子,有的时候,真的只是叛逆而已。”在信的最末,刘医生说道:“我自己也常常反思,为什么不能以平常心来看待孩子,现在的中小学教育,就是被教育体制与因此伴生的无比疯狂的家长们给逼得没有人伦、完全扭曲的教育,有些孩子除了繁重的课业外,还报了七八个培训班。他们在全负荷、没有丁点享受快乐的时间中成长,世界观与人生观的扭曲成为常态。其实只要想想当初,孩子在母亲腹中时,或者呱呱坠地时,父母反复祈愿的是,“只要孩子一生健康快乐就好。”可是为什么,到了后来,我们会忘了这个初心呢?
以前我写很多诗,没人看,我建议你感兴趣写公众号或者头条
登录百度帐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严重精神忧郁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