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参通脉合剂

您的位置: &
三参通脉合剂对冠脉介入治疗后心绞痛发作疗效观察
优质期刊推荐工具类服务
编辑部专用服务
作者专用服务
许心如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及三参通脉合剂治疗胸痹的临床研究
1.许心如教授学术思想渊源  
许心如教授出生于1924年12月,籍贯上海。1952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其后分配到北京工作。在五十年代响应我党“西医学中医,整理提高祖国医学”的思想号召,于1959年至1961年参加北京市第一届西医学中医脱产学习班,系统学习祖国传统医学近三年。许心如教授为国内名牌大学毕业后最早系统学习中医的中西医结合专家。1962年结业后至今一直在北京中医医院从事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退休后继续在北京中医医院从事专家门诊,特需门诊及师带徒工作,迄今行医近六十年。许心如教授擅长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治,是国家级名老中医,曾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  
许心如教授出身中医世家,其曾祖父常常亲自采药给患者使用,外祖父姜子楣和舅舅姜嶽甫,是当时江浙一带的名医,曾师从孟河费伯雄。母亲姜毓清也常侍诊于外祖父左右,耳濡目染,亦得其要旨。继承和发扬了费伯雄“醇正”,“缓和”的医学思想。许心如教授从小就接受家族前辈的熏陶。  
许心如教授勤奋好学,因为工作关系,曾广泛向当时的姚正平、关幼波、王为兰、王鸿士、王大经等名老中医吸取经验,最终创建益气养阴,活血通脉的方法治疗胸痹的理论体系,组方为三参通脉合剂,临床疗效获得肯定。同期,在国内首创了泻肺利水法治疗心力衰竭的先河,研制了心衰合剂系列方剂运用于临床。许心如教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过程中,将各位名家的理论融会贯通,博采众长,在继承和研究前入学说的基础上,在理论上、用药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许心如教授十分重视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的原则,强调“治病必求其本”的思想。同时,在家学渊源影响下许心如教授非常注重遣方用药的平和配伍,讲求对患者气血的调整,使气血平稳调和,很少使用毒性很大的药物。  
胸痹、心痛属现代医学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oase,CHD)属范畴,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也是当今社会导致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我国的冠心病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在北京地区冠心病的发病率及病死率均排各种疾病之首。  
许心如教授通过数十年的临床实践和理论研究形成了诊疗胸痹(冠心病)独特的中医药诊疗思路。本研究将采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以如实采集、原始保存、系统整理为原则,分析研究许心如教授运用益气养阴,活血通脉法对于胸痹(冠心病)治疗的学术渊源、学术思想、临证经验和恩辨特点等,最终总结出许心如教授以益气养阴,活血通脉法治疗胸痹(冠心病)的思路、方法及经验。同时,总结出许心如教授在心衰病、眩晕、心悸、不寐、心肌桥等病症在中医临床实践中的学术成就和经验。从而有利于更全面系统地开展对许心如教授中医学术思想的继承工作,使更多的医务工作者了解、学习、掌握许心如教授的中医诊疗思路和方法,服务于更多患者。  
2.许心如教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整理与研究  
2.1胸痹心痛病(冠心病)  
许心如教授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心血管科学术带头人,在国内较早提出运用益气养阴,活血通脉法治疗胸痹心痛病(冠心病心绞痛)的思想,在治疗胸痹心痛病的临床观察工作,疗效显著,并逐步发展组方为三参通脉合剂。三参通脉合剂由生黄芪、太子参、玄参、丹参、赤芍、白芍、娑罗子、延胡索、柴胡等组成,取用标本兼顾之法,治以益气滋阴养血,理气活血化瘀,把扶正和驱邪有机地结合起来,配伍合理,取得明显疗效。  
2.2心衰病(心力衰竭)  
以往各方名医和专家大多采取益气温阳利水的方法治疗心衰病,许心如教授通过对心衰病(心力衰竭)竭患者的长期临床实践,又在研读古代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泻肺利水治疗心衰病(心力衰竭)的学术思想。许心如教授结合中医经典理论和临床实践,总结出气虚血瘀水停是心衰病的重要病机。许心如教授根据心衰病气虚血瘀水停的病机,首创了泻肺利水法治疗心衰病,以《金匮要略》中的葶苈大枣泻肺汤为主方,组成了心衰合剂系列方剂.气虚重者加黄芪,气阴两虚加生脉散,血瘀水停加赤芍、水红花子等。泻肺利水法主要用于水气凌心、水饮射肺等标急之证。许心如教授在心衰合剂的基础上又研制了强心栓,创造性地开发了中药栓剂治疗心力衰竭,是中药治疗心力衰竭在制剂方面的又一创造性的工作。  
2.3眩晕病  
许心如教授认为从传统医学角度讲,眩晕就是指以头晕目眩为主症的疾病,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至昏倒等症状。现代医学的很多疾病都可以引起眩晕,如高血压病、低血压病、美尼尔综合征、中枢性眩晕、周围性眩晕、神经衰弱、更年期综合征、颈椎病、脑供血不足等。从中医的传统治疗方法上,主要根据其症状及舌脉,辨证施治。对于颈椎病、脑供血不足可以酌情参合辨病治疗。  
2.4心悸病  
许心如教授认为心悸可分为惊悸和怔忡。惊悸多与情绪因素有关,如骤遇惊恐,忧思恼怒等。疾病特性多为阵发性,病情轻,实证多;怔忡多由久病体虚,心神受损,无精神等因素就可发生,常为持续性,不能自控。病情较重,多属虚证或虚实夹杂。临证时,心悸患者应重点看脉律是否整齐,心率是快还是幔,以指导辨证。心悸分虚实,虚证多为气阴亏虚,心阳不振;实证多见瘀血阻滞等。  
2.5不寐  
许心如教授认为,不寐是患者不易入睡、睡后易醒、或彻夜不眠为主要症状,或多梦的疾病。不寐的主要病机为脏腑功能阴阳失调,气血失和,致心神不安或心神失养。主要有虚实两方面,实者多为情绪易于波动、肝失条达、饮食不节、痰热上扰;虚者为心肾不交、水火不济、劳倦过度、耗伤气血、心脾两虚。治疗以调和气血,补益脾肾,清心安神为主。  
2.6心肌桥  
冠状动脉及其分支通常行走于心脏表面的心外膜下脂肪中或心外膜深面,当一段冠脉被心肌所包绕,该段心肌称为心肌桥(myocardialbridge),该段冠脉称为壁冠状动脉。心肌桥可能与冠心病的发病局部因素有关,也可能引起心肌缺血。可现代医学对有症状的心肌桥及心肌桥处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可采用药物或手术治疗但疗效不佳或创伤较大。祖国传统医学没有关于“心肌桥”的任何记载,但目前就诊患者有愈来愈多的趋势,许心如教授根据发病特点,把辨证和辨病相结合,认为是中医所说的“筋经不舒,经脉拘挛”之证,故使用养血柔筋、舒缓经脉的方法可以减轻冠状动脉被压迫的情况,从而控制症状。  
2.7汗证  
许心如教授认为,汗证大部分以阴虚阳亢多见,阴不敛阳。男女均有潮热、汗出,要治疗要从调节阴阳,平肝养阴,治疗多用平肝养阴治疗;因汗为心之液,汗出过多可以造成心血不足、心气亏虚,故加益气养血活血之品,气虚者重在补气。动则汗出者不一定都是气虚,热邪内蒸也可以自汗出,气虚以活动后汗出为主。肾气虚者多伴腰膝酸软,腰以下汗多,应补肾气,固肾精。肺气虚者多上身汗多,易感冒。口干、口渴、大汗出者,面赤,饮水多者,是热邪内蒸,重在清气分热为主,灼加养阴之品以防伤阴。  
3.三参通脉合剂治疗胸痹的临床研究  
通过对11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对照分组,服用三参通脉合剂组和西药组,三参通脉组治疗后主要症状积分及主症、兼症总积分均较疗前显著减少,结果表明患者胸闷、疼痛程度、发作次数、持续时间、使用硝酸甘油、心悸、乏力等主、次症状均较对照组得到明显改善。许心如教授创立益气养阴,活血通脉法,使用三参通脉合剂辨证治疗胸痹(冠心病)疗效肯定。
学科专业:
授予学位:
学位授予单位:
导师姓名:
学位年度:
本文读者也读过
相关检索词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编号:2006BAH03B01)(C)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许心如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及三参通脉合剂治疗胸痹的临床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许心如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及三参通脉合剂治疗胸痹的临床研究
【摘要】:1.许心如教授学术思想渊源
许心如教授出生于1924年12月,籍贯上海。1952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其后分配到北京工作。在五十年代响应我党“西医学中医,整理提高祖国医学”的思想号召,于1959年至1961年参加北京市第一届西医学中医脱产学习班,系统学习祖国传统医学近三年。许心如教授为国内名牌大学毕业后最早系统学习中医的中西医结合专家。1962年结业后至今一直在北京中医医院从事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退休后继续在北京中医医院从事专家门诊、特需门诊及师带徒工作,迄今行医近六十年。许心如教授擅长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治,是国家级名老中医,曾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
许心如教授出身中医世家,其曾祖父常常亲自采药给患者使用,外祖父姜子楣和舅舅姜嶽甫,是当时江浙一带的名医,曾师从孟河费伯雄。母亲姜毓清也常侍诊于外祖父左右,耳濡目染,亦得其要旨。继承和发扬了费伯雄“醇正”、“缓和”的医学思想。许心如教授从小就接受家族前辈的熏陶。
许心如教授勤奋好学,因为工作关系,曾广泛向当时的姚正平、关幼波、王为兰、王鸿士、王大经等名老中医吸取经验,最终创建益气养阴,活血通脉的方法治疗胸痹的理论体系,组方为三参通脉合剂,临床疗效获得肯定。同期,在国内首创了泻肺利水法治疗心力衰竭的先河,研制了心衰合剂系列方剂运用于临床。许心如教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过程中,将各位名家的理论融会贯通,博采众长,在继承和研究前人学说的基础上,在理论上、用药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许心如教授十分重视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的原则,强调“治病必求其本”的思想。同时,在家学渊源影响下许心如教授非常注重遣方用药的平和配伍,讲求对患者气血的调整,使气血平稳调和,很少使用毒性很大的药物。
胸痹、心痛属现代医学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属范畴,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也是当今社会导致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我国的冠心病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在北京地区冠心病的发病率及病死率均排各种疾病之首。
许心如教授通过数十年的临床实践和理论研究形成了诊疗胸痹(冠心病)独特的中医药诊疗思路。本研究将采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以如实采集、原始保存、系统整理为原则,分析研究许心如教授运用益气养阴,活血通脉法对于胸痹(冠心病)治疗的学术渊源、学术思想、临证经验和思辨特点等,最终总结出许心如教授以益气养阴,活血通脉法治疗胸痹(冠心病)的思路、方法及经验。同时,总结出许心如教授在心衰病、眩晕、心悸、不寐、心肌桥等病症在中医临床实践中的学术成就和经验。从而有利于更全面系统地开展对许心如教授中医学术思想的继承工作,使更多的医务工作者了解、学习、掌握许心如教授的中医诊疗思路和方法,服务于更多患者。
2.许心如教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整理与研究
2.1胸痹心痛病(冠心病)
许心如教授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心血管科学术带头人,在国内较早提出运用益气养阴,活血通脉法治疗胸痹心痛病(冠心病心绞痛)的思想,在治疗胸痹心痛病的临床观察工作,疗效显著,并逐步发展组方为三参通脉合剂。三参通脉合剂由生黄芪、太子参、玄参、丹参、赤芍、白芍、娑罗子、延胡索、柴胡等组成,取用标本兼顾之法,治以益气滋阴养血,理气活血化瘀,把扶正和驱邪有机地结合起来,配伍合理,取得明显疗效。
2.2心衰病(心力衰竭)
以往各方名医和专家大多采取益气温阳利水的方法治疗心衰病,许心如教授通过对心衰病(心力衰竭)竭患者的长期临床实践,又在研读古代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泻肺利水治疗心衰病(心力衰竭)的学术思想。许心如教授结合中医经典理论和临床实践,总结出气虚血瘀水停是心衰病的重要病机。许心如教授根据心衰病气虚血瘀水停的病机,首创了泻肺利水法治疗心衰病,以《金匮要略》中的葶苈大枣泻肺汤为主方,组成了心衰合剂系列方剂。气虚重者加黄芪,气阴两虚加生脉散,血瘀水停加赤芍、水红花子等。泻肺利水法主要用于水气凌心、水饮射肺等标急之证。许心如教授在心衰合剂的基础上又研制了强心栓,创造性地开发了中药栓剂治疗心力衰竭,是中药治疗心力衰竭在制剂方面的又一创造性的工作。
许心如教授认为从传统医学角度讲,眩晕就是指以头晕目眩为主症的疾病,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至昏倒等症状。现代医学的很多疾病都可以引起眩晕,如高血压病、低血压病、美尼尔综合征、中枢性眩晕、周围性眩晕、神经衰弱、更年期综合征、颈椎病、脑供血不足等。从中医的传统治疗方法上,主要根据其症状及舌脉,辨证施治。对于颈椎病、脑供血不足可以酌情参合辨病治疗。
许心如教授认为心悸可分为惊悸和怔忡。惊悸多与情绪因素有关,如骤遇惊恐,忧思恼怒等。疾病特性多为阵发性,病情轻,实证多;怔忡多由久病体虚,心神受损,无精神等因素就可发生,常为持续性,不能自控。病情较重,多属虚证或虚实夹杂。临证时,心悸患者应重点看脉律是否整齐,心率是快还是慢,以指导辨证。心悸分虚实,虚证多为气阴亏虚,心阳不振;实证多见瘀血阻滞等。
许心如教授认为,不寐是患者不易入睡、睡后易醒、或彻夜不眠为主要症状,或多梦的疾病。不寐的主要病机为脏腑功能阴阳失调,气血失和,致心神不安或心神失养。主要有虚实两方面,实者多为情绪易于波动、肝失条达、饮食不节、痰热上扰;虚者为心肾不交、水火不济、劳倦过度、耗伤气血、心脾两虚。治疗以调和气血,补益脾肾,清心安神为主。
冠状动脉及其分支通常行走于心脏表面的心外膜下脂肪中或心外膜深面,当一段冠脉被心肌所包绕,该段心肌称为心肌桥(myocardialbridge),该段冠脉称为壁冠状动脉。心肌桥可能与冠心病的发病局部因素有关,也可能引起心肌缺血。可现代医学对有症状的心肌桥及心肌桥处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可采用药物或手术治疗但疗效不佳或创伤较大。祖国传统医学没有关于“心肌桥”的任何记载,但目前就诊患者有愈来愈多的趋势,许心如教授根据发病特点,把辨证和辨病相结合,认为是中医所说的“筋经不舒,经脉拘挛”之证,故使用养血柔筋、舒缓经脉的方法可以减轻冠状动脉被压迫的情况,从而控制症状。
许心如教授认为,汗证大部分以阴虚阳亢多见,阴不敛阳。男女均有潮热、汗出,要治疗要从调节阴阳,平肝养阴,治疗多用平肝养阴治疗;因汗为心之液,汗出过多可以造成心血不足、心气亏虚,故加益气养血活血之品,气虚者重在补气。动则汗出者不一定都是气虚,热邪内蒸也可以自汗出,气虚以活动后汗出为主。肾气虚者多伴腰膝酸软,腰以下汗多,应补肾气,固肾精。肺气虚者多上身汗多,易感冒。口干、口渴、大汗出者,面赤,饮水多者,是热邪内蒸,重在清气分热为主,灼加养阴之品以防伤阴。
3.三参通脉合剂治疗胸痹的临床研究
通过对11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对照分组,服用三参通脉合剂组和西药组,三参通脉组治疗后主要症状积分及主症、兼症总积分均较疗前显著减少,结果表明患者胸闷、疼痛程度、发作次数、持续时间、使用硝酸甘油、心悸、乏力等主、次症状均较对照组得到明显改善。许心如教授创立益气养阴,活血通脉法,使用三参通脉合剂辨证治疗胸痹(冠心病)疗效肯定。
目的:观察三参通脉合剂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三参通脉组58例、西药组52例,西药组予常规西药治疗,三参通脉组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三参通脉合剂治疗,疗程4周。观察患者症状、体征、心电图的变化。结果:三参通脉组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症状积分明显下降,临床疗效方面,其中显效40例(占总数68.96%),有效者18例(占31.03%),总有效率100%,与西药治疗组相比能减轻患者症状及中医兼证(P0.05)。结论:三参通脉合剂可以明显改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1【分类号】:R259【目录】:
一、摘要6-14 (一) 中文摘要6-9
1. 许心如教授学术思想渊源6-7
2. 许心如教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整理与研究7-8
3. 许心如教授学术经验的临床研究8-9 (二) 英文摘要9-14二、综述14-26 (一) 许心如学术思想渊源14-24
1. 国医—许心如教授14-16
2. 理论起源16
3. 理论思想形成16-24 (二) 许心如教授中医治疗胸痹、心痛的临床实践和科研成果24-25 参考文献25-26三、许心如教授其他学术成就和临床经验26-52 (一) 心衰病临床诊疗的成就和经验26-31 (二) 眩晕治疗经验31-38 (三) 心悸的临床治疗经验38-42 (四) 不寐的临床治疗经验42-45 (五) 心肌桥的中医治疗经验45-47 (六) 汗证的中医治疗经验47-50 (七) 总结50-52四、三参通脉合剂治疗胸痹的临床研究52-77 (一) 中文摘要52 (二) 英文摘要52-53 (三) 英文缩略语53-54 (四) 文献综述54-66
1. 冠心病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54
2. 冠心病西医治疗进展54-57
3. 冠心病的中医治疗进展57-66 (五) 前言66-67 (六) 临床资料67-73
1. 研究目的67
2. 资料与方法67-70
3. 结果70-73 (七) 讨论73-76
1. 理论与临床73-75
2. 患者临床疗效观察75
3. 创新点75-76 参考文献76-77五、致谢77-78六、继承人简介78-79附表79-84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刘红旭,金玫;[J];北京中医;1998年04期
刘红旭,黄丽娟,金玫,夏军,王玉明,王斌,金敬善,邓新荣;[J];北京中医;1995年06期
徐成斌;[J];中国医药导刊;2001年02期
邓宝澄;;[J];广西中医药;2006年02期
刘慎柏;[J];湖南中医药导报;2003年06期
雷燕,陈可冀,许勇钢,刘剑刚,李中文;[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2年04期
姚淮芳;[J];临床中老年保健;2001年03期
叶建芳,刘文胜,李逢春;[J];新中医;2005年09期
胡冬裴;[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王立波,李艳美,曹翔;[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4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闫良;;[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7年01期
张同风;;[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0年05期
靳瑜;;[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年03期
张曙,王明生,倪祝华;[J];安徽医学;2002年03期
钱福东;;[J];安徽医学;2010年06期
吴桥;;[J];安徽医药;2007年01期
李志霞;陈月梅;晏小敏;刘海娟;;[J];北方药学;2011年02期
王昀;王瑱;孔令越;季蓓;;[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周萍,刘红旭,金玫,李春淼,张锁雅,尚菊菊,赵子厚;[J];北京中医;2003年04期
温庆祥,尚菊菊,刘红旭,郭玉红;[J];北京中医;200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姚国荣;;[A];江西省第三次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李国臣;王冠民;;[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七届全国中医心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刘红旭;尚菊菊;王振裕;王倩;彭伟;温庆祥;郭玉红;;[A];第二届国际中医心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刘红旭;王振裕;彭伟;尚菊菊;周琦;赵军;赵一平;;[A];第二届国际中医心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王阶;邢雁伟;;[A];第九次全国中医心病学术研讨会论文精选[C];2007年
刘红旭;王玲;邹志东;;[A];第九次全国中医心病学术研讨会论文精选[C];2007年
应飞;刘红旭;;[A];第九次全国中医心病学术研讨会论文精选[C];2007年
郑丽;刘红旭;尚菊菊;;[A];第九次全国中医心病学术研讨会论文精选[C];2007年
刘红旭;刘平;;[A];第九次全国中医心病学术研讨会论文精选[C];2007年
高伟;刘红旭;尚菊菊;周琦;;[A];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第十次全国中医心病学术年会暨吉林省中医药学会心病第二次学术会议论文精选[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炎焱;[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1年
方朝义;[D];河北医科大学;2002年
李玉峰;[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3年
毛以林;[D];湖南中医学院;2003年
黄修涛;[D];湖北中医学院;2004年
谭光波;[D];湖南中医学院;2004年
田松;[D];湖南中医学院;2004年
熊尚全;[D];福建中医学院;2004年
卢笑晖;[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5年
惠波;[D];天津医科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曹国君;[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李培友;[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白春颖;[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何苗苗;[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王悠草;[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邸杰;[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孙晓磊;[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陈卫星;[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曾秀丽;[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黄鹂;[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文;[J];中国医药导刊;1999年01期
陈文,胡善联;[J];中国医药导刊;2000年04期
刘克军,武汝廉,王梅;[J];中国医药导刊;2001年04期
郑慧君,徐济民;[J];上海医药;1996年05期
喻艳林,葛宗成,汪佑霞;[J];天津医药;1998年11期
朱元珏;[J];中华内科杂志;1995年01期
王文,刘力生,陶寿淇,龚兰生,吴宁;[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0年05期
方圻,王钟林,宁田海,邵耕,陈在嘉,陆宗良,李健斋,林传骧,周北凡,诸骏仁,诸永康,陶萍,陶寿淇,龚兰生,顾复生,游凯,戴玉华;[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7年03期
;[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7年04期
祝厚刚,洪嘉良,鱼运寿,李仁君,董小玲;[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项玉兰;[J];辽宁中医杂志;2001年02期
赵忱;王强;;[J];吉林中医药;2010年07期
孟蓓;[J];安徽医学;1999年06期
赵海梅;[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刘家磊,刘远见,侯宪臣,郭新,刘宝义;[J];甘肃中医;1995年03期
吴冬群;[J];河北医学;1998年06期
毛静远;[J];国医论坛;1989年06期
龚少愚;[J];中医药学刊;1998年01期
吴筠凡,周志华;[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1年06期
陈杰;[J];上海针灸杂志;200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亚红;肖文君;罗斯琼;王琛;韩俊阁;尚涛;王刚;郭维琴;王硕仁;;[A];第十次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学术大会暨第五次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10年
刘健;刘清会;;[A];第七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普通外科临床及基础研究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古今;马尧遥;;[A];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0年
刘如秀;刘宇;;[A];2011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学术年会暨北京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11年
冯泳泉;朱奇;;[A];2010年度全国医药学术论文交流会暨临床药学与药学服务研究进展培训班论文集[C];2010年
冯红伟;孙爱梅;;[A];全国中西医结合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钱红宇;涂秀华;耿世钊;杨黎明;唐丽;陈淑玲;;[A];第七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四诊研究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刘政;张玥;郝清智;侯玉芬;;[A];中华中医药学会周围血管病分会第四届学术大会暨中华中医药学会周围血管病分会25年会庆论文集[C];2011年
侯玉芬;刘政;宋福晨;;[A];2010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疾病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侯玉芬;刘政;宋福晨;;[A];中华中医药学会周围血管病分会2010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河北省承德市中医院主任中医师
潘树和;[N];健康报;2008年
;[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成都中医药大学
殷拥军 余旸明;[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N];医药经济报;2001年
;[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马飞 黄静芝;[N];医药经济报;2011年
记者周颖;[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N];中国中医药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武跃华;[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0年
赵珊珊;[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陈俭波;[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于涛;[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4年
张引强;[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0年
杜治锋;[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2年
黄修涛;[D];湖北中医学院;2004年
张艳;[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4年
宋军;[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8年
何本鸿;[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嘉兴;[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孙丽凤;[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8年
穆晓璐;[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0年
吉利;[D];辽宁中医学院;2004年
苏海燕;[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4年
方云芸;[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0年
罗颂明;[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朱美芳;[D];辽宁中医学院;2004年
王莹;[D];吉林大学;2010年
王海洋;[D];河北大学;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苦参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