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内湿热的症状,该怎么如何改善湿热体质

相关专题栏目
食品行业相关
中国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 &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热线(TEL.):63
中国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奥体阳光天地G2-1132 邮编:350028湿热体质的表现及养生方法
我的图书馆
湿热体质的表现及养生方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整编:Niuniuyumami
湿热&&看中医时,我们常会听医生说“湿热体质”。那么,什么是湿热,湿热有哪些表现,应注意什么问题呢?要明白湿热,先应了解什么叫湿,什么叫热。所谓湿,即通常所说的水湿,它有外湿和内湿的区分。外湿是由于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或居室潮湿,使外来水湿入侵人体而引起;内湿是一种病理产物,常与消化功能有关。中医认为脾有“运化水湿”的功能,若体虚消化不良或暴饮暴食,吃过多油腻、甜食,则脾就不能正常运化而使“水湿内停”;且脾虚的人也易招来外湿的入侵,外湿也常因阻脾胃使湿从内生,所以两者是既独立又关联的。&所谓热,则是一种热象。而湿热中的热是与湿同时存在的,或因夏秋季节天热湿重,湿与热合并入侵人体,或因湿久留不除而化热,或因“阳热体质”而使湿“从阳化热”,因此,湿与热同时存在是很常见的湿热体质表现
、外形特征:
面部,发黄发暗,面部油腻。唇红齿黄、牙齿黄、牙龈红、口唇红。皮肤易生痤疮,发红、脓疱。口干、口臭、口苦、汗味大、体味大。大便燥结或粘滞不爽,异味特别大,臭秽难闻。小便黄赤、颜色很深。白带多,色黄,外阴经常瘙痒。女性常有带下增多
舌像:舌红苔黄。舌质红,舌苔黄厚。
、神方面:性情急躁易怒。
湿热体质形成原因
、先天禀赋。、嗜烟酒的,经常熬夜的,这种人外形不好看:牙齿黑,舌苔黄腻,满嘴口气,身上味道也大。长期带下色黄,下体异味很大,白带多黄。如果你抽烟喝酒又熬夜,那你注定是个湿热体质。注定你的外形不好看:烟熏火燎的面容,说话像唐老鸭一样,口唇乌,一开口,牙齿是黑的,舌苔黄腻;满嘴的口气,甚至身上的味道也很大。、滋补不当:如吃很多银耳燕窝冬虫夏草。乌鸡白凤丸等,这样的滋补不当,滋补过度会促生或者加重这种体质。、长期情绪压抑,借酒浇愁。、肝炎病毒携带肝胆是薄弱环节,肝胆疏泄不好,很多发现肝经胆腑等的症状。、长期生活在湿热环境下,比如广东。亚健康状态特别多见于湿热体质。
湿热体质和美容的关系:这种体质对美容最大的困扰就是给人一种浊的表现:头发油腻,头皮屑很多,油油腻腻的;眼睛分泌物很多;说话口气很大;身上的汗味很大,眼睛不清澈,年纪轻轻的开始有脂肪沉淀,有红血丝,远远看,眼睛是浑浊的。
外形浊和三种体质有关:湿热、淤血、痰湿。这三种体质比较容易呈现出外形浊的表现。要想改善体质的浊,你要从体质开始改善,至少要不再加重这种体质。痰湿越重,湿热越重,淤血越重,外形就越浊。女性的外形的洁净很重要,皮肤美容也是这样的。别逮着什么都往脸上抹,你只要保持干净就行了。第一干净,第二防晒,第三睡好觉,第四开心,做到这四点的话皮肤没有理由不好的。如果你能做到六通更好。女性外形的清洁感和体制是有关系的,不是靠多洗几次就能行的。
湿热体质易感病
脂溢性脱发、痤疮、体味、淋证、泌尿道感染:带下病、膀胱炎、尿道炎、肾盂肾炎。皮肤特别容易生脓肿疮疡、容易得癣症:皮癣、脚癣、体癣,还有黄疸。还有对肝胆的感染性疾患。这种体质的人特别容易出现筋骨肌肉的疲劳,易腰酸背痛、浑身疼的难受。
湿热体质如何保养
、截断滋生湿热的源头,不要再生湿热了,清热利湿,就是保证二便畅通,大便不要不利,不要粘滞,小便颜色淡一些,不要老是那么黄黄的,一看到小便黄就要喝水。
、饮食上少吃甜食、甘甜饮料、辛辣刺激的药少吃、少喝酒,所有食物中湿热之性最大的莫过于酒。少吃肥甘厚味。饮食方面要清淡祛湿。再特别告知的就是戒除烟酒。有的人不演绎放弃这种生活方式,那你就得承担这种后果,病是自家生
祛湿食物:绿豆、冬瓜、丝瓜、赤小豆、西瓜、绿茶花茶。
、生活起居:
忌讳熬夜,熬夜会增加湿热。因为熬夜伤肝胆,会非常影响肝胆之气的升发,容易生湿热,。;另外尽量地避免在潮湿的环境中工作或居住。比如你是个痰湿体质或者是恶体质,买房子的时候尽量不要买低层,不然房子如果阴暗潮湿的话会加重你的湿热体质的。
& & & &4、简易方药:
湿热体质是一个过渡性体质,很少有人到老年的时候还是一个以湿热体质为主的体质。因为湿热体质经常会很不舒服啊,会有皮肤瘙痒啊。会有炎症,会有皮肤感染泌尿道感染等,它会使人很不舒服,不舒服就会促使他去吃什么药,如清热毒的,寒凉之品。
所以湿热体质到了老年基本上就分化了,很可能吃利尿的药啊,清热解毒的药吃多了,很多人就转化为阴虚体质;把阳气伤了,慢慢地就变成气虚阳虚或者痰湿体质。所以湿热体质一般是青壮年多见一些。到了老年,虽然还有湿热体质的因素在里面,但是已经不是最主要的了。
去湿热的药物一般来说都是不太平和的,都不能久吃的。去湿热的药物常用的有:藿香、车前草、淡竹叶、滑石、溪黄草、鸡骨草、木棉花,等等这些都是偏寒凉的,不能久服。中成药有:甘露消毒丹、君太口服液、清热祛湿冲剂,溪黄草冲剂等等。这些都不能久服。但是你湿热但凡已经去了,舌苔不那么黄腻了,小便已经变得清了,炎症不明显了,就要马上停下来,不能久服。
&& &比方说湿热有炎症、喉咙啊、小便啊、肌肉非常酸痛,内热很重时可以吃一些来调整体质,但不能久服,没有内热千万不能吃,是药三分毒啊。这些药毒性还都不小呢。
&& & &湿热体质四季保养
&湿热体质的人冬季不能跟风大量进补,不要去吃那么多火锅,羊肉、狗肉,人家进补你也进补,不要这样。越补体质偏颇性越明显。还有这种人的皮肤特别容易感染,最好穿天然纤维,棉麻丝绸,尤其是内衣。
经络方面,没有具体的穴位,但是有具体的方法:湿热体质的人时不时可以做一些拔罐刮痧,改善小便发黄,烦躁不安。因为烦躁不安导致失眠,全身的肌肉酸痛,尤其是颈肩部的肌肉特别酸疼的时候。
这个时候改善痰湿,改善湿热体质的最好方法就是刮痧和拔罐,刮完痧再一走罐,浑身舒服的不得了。像去掉一个大包袱一样,很舒服。这种情况下,用这种方法去改善体质,甚至可以不用去吃药。用刮痧的方法去湿热也挺好的
&& & &&黑白颠倒”的作息& &有些人的工作必须是“黑白颠倒”的作息,可能你会说:“我这工作就这样,我没有办法改变”。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请你尽量形成自己的规律,而且最好在午夜11点至2点时睡一会儿,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中午也可小睡一会儿。我曾经在讲课时多次强调“睡好子午觉,胜过吃补药”。可以分阶段、周期性地进行适当换班,并且要抓紧在周末的休息时间内正常作息。
  在夏季熬夜,切忌把空调温度调得很低、喝冰冻饮料,以免损伤脾胃,导致肠鸣腹泻、胃脘绞痛,痤疮、口腔溃疡等症的出现。 夜班族下班后如果肚子饿,可以吃一些易消化的食物,如小米粥等。但不适宜在临睡前再摄入正餐,特别是要避免摄入高脂肪、高热量的油腻、煎炸食物,以免加重湿热症状。 另外也可用一些有效的方法来进行自我调理。 如出现湿热症状,可以采取清肝热的方法进行调理,选择使用夏枯草煲汤,或用菊花泡茶饮用。 长期熬夜,又有抽烟习惯的夜班族容易伤肺,可以选择养肺的百合、麦冬、雪耳进食。 体质虚弱的女性夜班族容易阳气受损,切忌过多喝凉茶,可选用健脾的莲子、淮山药煲汤进行调理;或选用当归、红枣煮鸡蛋食用。 还有一种方法对熬夜上班者祛湿热也有用,并且这个方法在我一朋友身上试用的效果非常不错。大家不妨学学。 一个星期天,我应邀到一个老知青朋友家去做客。刚进她家的小区大门就碰见她在医院做护士工作的女儿小琴下夜班。小琴一脸的憔悴,满脸的痘,两腿像灌了铅似的,走得很沉重,简直有点“惨不忍睹”的感觉。回到家里,她的母亲对我说:“你快给她看看吧,整天没精打采的,快一个月了”。据她讲是:除了自己的夜班,还连替了别人半个月夜班。 承山穴我说这是熬夜熬的,赶紧换个班吧,再这样下去,身体会出大问题的。 看她难受的样子,我让她坐在沙发上,我蹲在她旁边,把住她的小腿,双手拇指各按住她小腿肚子下方正中的承山穴,猛然用力,她疼得不由得大叫一声!我再问她感觉怎样了?她说一下觉得自己头脑清醒了,也有精神了,腿脚也利索了,好像一切毛病都消失了。她高兴极了,赶忙问这是什么绝技,我说:“没什么啊,只是给你点按了一下承山穴”。 小琴很高兴,非要拜我为师,问我承山穴在哪儿?我告诉她:承山穴,在小腿肚子下方正中,这里,肌肉分成“人”字形,承山穴就在人字中间。 “那它的功效是什么呢”?小琴接着问。“顾名思义,承山就是'承受一座山’。山,就是我们的人体,承山穴位置是筋、骨、肉的一个纽结,是最直接的受力点。人体这一百来斤,全落在这一点上。另外,山,还有一层意思,就是我们承受的压力,现在的每个人都要承受很多压力,如学习、生活、工作的压力等,这些压力对于一个人来说,都是无形的山,压力在身上背久了,就会使人感到累,让人疲劳不堪。这种压力,承山穴最会帮人承担。所以无论我们遇到多大的“山”,只要轻轻按压承山,它都会挺身而出,义务帮我们承担压力,缓解疲劳”。
  承山穴是我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有效的祛除人体湿气的穴位,其效果跟红豆薏米粥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承山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上,膀胱经主人体一身之阳气,所以,刺激它能通过振奋膀胱经的阳气,排出人体湿气。大多数人,只要轻轻一按他的承山穴,都会有明显的酸胀痛感,这都是因为体内有湿的缘故;而按揉承山一段时间后,我们会感觉身上微微发热,这就是膀胱经的阳气在起作用了,身上的湿邪,正随着上升的阳气向外发散。所以湿热体质者一定要注意记住这一保健大穴,合理地在生活中使用。
& & & &早起出来活动到出汗为止,出汗可帮助排湿,但也不要大汗淋漓以免伤气。
  体内湿热,如果只表现为轻微的症状时,通过以上调理就会有所好转,如果症状严重通过调理效果不好的,最好找中医辨证施治后再调理。
湿热的饮食调理,多吃芳香食物
  湿热天气,湿热体质的人在饮食上应注意哪些问题?又该如何调理呢?武月萍给大家介绍了一些实用的小方法,不妨试试。
  蔬菜:多吃一些芳香的蔬菜如香菜、荆芥、藿香等,但这些菜也偏湿,不能吃得太多,可把这些菜当配菜来吃,以清除湿气。还有黄豆芽、绿豆芽、冬瓜、木瓜、山药,这些菜可以作为主菜来吃,有利湿作用。
  茶:偏于温性的艾叶、佩兰,可以除湿,偏于凉性的竹叶、荷叶可以清热,每天泡茶喝,帮助清除体内的湿热。
  作料:生姜、大茴香、桂皮等香料,具有祛寒、除湿、发汗等功效,每天做饭时适当放一点有温中祛湿的作用。
  粥:湿热的季节粥也是很好的选择,茯苓、白术、小米、大米各适量,每天煮粥喝,健脾祛湿养胃。
  汤:冬瓜、赤小豆、排骨各适量煲汤,清热利湿。
  小孩或长期脾胃虚弱的人,如不想吃饭、浑身没劲或者饭后感觉胃满满的、腹胀、拉肚子等脾虚湿盛的人,可以用炒山药和炒鸡内金,按1:1的比例混合打成粉,每天一勺冲着喝,缓解症状。
(二)干姜克,生姜克,肉桂克,大枣枚。水煎分钟,一小碗约克,在中午点之前服下。每天坚持,必除湿邪!
&& (三)夏天可以将姜枣茶代水饮,另外多揉脾经的阴陵泉,这是人体祛湿的重要穴位。
&湿邪是现代人健康的最大克星,是绝大多数疑难杂症和慢性病的源头或帮凶。只要湿邪少了,一切所谓的现代病都会远离我们,一切恶心、慢性的疾病也会失去存在的温床。如何对付湿邪,祛除湿邪,是我们养生祛病的首要任务。把体内的湿气驱逐出去,身心就会光明灿烂。
&简易的去湿方法(汇集)
(一) & &多喝薏米红豆粥. 去湿补心健脾胃。(此方还能减肥)体内有湿气是现代人的通病,湿为阴邪,能遏制阳气,薏米红豆汤可以祛除身体内的湿气,湿气除掉了,阳气自然生出来。
&薏米红豆粥的加减:& &&薏米红豆+桂圆粥:&平日思虑伤神、劳心过度而运动量少的人,往往脸上没有血色,精神也不够充沛,甚至心悸、贪睡,感觉头重如裹,心中空虚。这是体内有湿加上心气不足的表现,可以在薏米红豆粥中加一些桂圆同煮。桂圆甘温,能开胃健脾、安神补血,能振奋心阳,温补心气,使人精神饱满、中气十足。而且,单纯的薏米红豆粥味道很一般,加上桂圆后,就变甜了,淡淡的甜味,桂圆来自炎热的南方,纯属天然,它不仅能驱散我们体内的湿气,而且给我们的心带来生机与温暖。我们就叫它薏米红豆桂圆粥吧,它特别适合强劳力劳动者,也很适合中老年人。
& & &薏米红豆+百合或莲子粥:
&年轻人容易出现烦躁失眠,或者脸上起红疹、痘痘,这都是心火过旺、湿热内扰所致,可以在薏米红豆粥中加上百合或莲子同煮,或者两种都加。百合能润肺、养颜,又能清心火、安心神。莲子最能养心、清心火,同时又能健脾、补肾,但是莲子稍有滞涩作用,身体比较瘦弱的人可以用,但那种体内淤滞较多的胖子恐怕就不宜用了。用莲子的时候,要去掉里面的心。当然,如果嫌这个粥没有什么味道,还可以加点冰糖。在各类糖中,只有冰糖是凉性的,能清心火。
& & & 薏米红豆+山药或南瓜粥:
& &山药号称“气死小人参”,有时候,它比人参的补益作用还大,它是补脾胃的圣品,而且能强肾固精,润肺益气。南瓜能补中益气,还能消炎、止痛、杀虫、解毒,它是直接入我们的胰脏的,对保护胰脏,预防糖尿病来说,是非常好的东西。曾有病人向我反应,他和爱人、儿子坚持每天晚餐吃薏米红豆南瓜粥,吃了28天后,三个人的大便都变成了“金黄色的圆柱体,香蕉型的很通畅”了。我说:“不错,你统计得很准确,28天,正好是人体的一个生物周期。经过了一个周期的调理,终于见到效果了。”
&&&薏米红豆+芡实粥: &经常有人问我:“能不能在薏米红豆粥里加芡实?”& 我不明白大家为什么对芡实如此情有独钟,是因为它很贵么?是因为古人推崇&“芡实补虚”么? 芡实固然是好东西,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吃的。芡实性涩,对于那些身体虚弱,甚至出现早泄、遗精、滑精的人来说,它可以固涩精液、补中益气,是滋养气血、使人强壮的食品。但现代人生活条件这么好,真正体虚的恐怕没几个,大多数人体内都是实邪壅滞,如果再吃固涩性的食物,只恐把邪气敛在体内,后患无穷。虽然《神农本草经》中将芡实列为上品,但我们也不能迷信古人的说法,还得根据现代人的体质而取舍啊
&& & &如果着凉感冒了,或是体内有寒,胃中寒痛,食欲不佳,可在薏米红豆粥中加几片生姜。生姜性温,能温中驱寒,健脾和胃。注意,生姜不可多放,多放就使粥变得辛辣了。如果想在这个粥里加点调味的,那就只能放红糖了,红糖也是性温的。值得一提的是,妇女产后的保养时,喝这个粥要去掉薏米,可在其中再加点大枣,大枣能温中、健脾、养血是非常适宜的。
&&&如果咳嗽,还可以把生梨去皮去核切成1-2厘米见方的小块儿,加入薏米红豆粥中同煮,可以润肺、化痰、止渴。
& & & &肾虚的人,可在薏米红豆粥中加一些黑豆。因为黑色入肾,而豆的形状也跟肾十分相似,是补肾的佳品。
& & & &现在人们常说的脚气病,典型的湿热下注。可在薏米红豆粥中加上黄豆,食其粥。
&&&&&&孕妇慎用或忌用薏米: 还有一点值得说明一下,怀孕中的孕妇要是自我感觉没有很重的湿邪最好慎用或忌用薏米,但可用红豆,我们可以给薏米红豆汤做一个减法,减去薏米,再根据上面的思路做加法,可以适量加些大枣百合枸杞等其它的品类。同样能做成既能去湿,又有其他效果的汤来。& & &&这里是一个基本的思路,大家可以多了解各种食物的性、味,举一反三,自己进行加减,组成更多适合自己体质的饮食来。这样,食物才能真正成为养生的佳品。最后还是要强调一下不要加大米哟!因为那就有违此方的初衷了!
为了简明起见,我画了一个表格,附后:
薏米红豆粥加减简表
体内有湿,舌腻,大便不成形,或身重体酸无力,或关节不利,或口淡乏味而腻,或腹胀头痛,或体胖痰多,或手、足、面部易生癣、痘
薏米、红豆等分,加水熬粥,取其汤作茶饮,余者为粥,食用。
神色晦暗,精神不足,甚至心悸、贪睡,心中空虚
烦躁失眠,或者脸上起红疹、痘痘
加百合、莲子
胃中寒痛,食欲不佳,怕冷
食欲不振,身体羸瘦
泄泻,腹痛,糖尿病
体虚、早泄、遗精、夜尿过多
减薏米,加其他
减薏米,加大枣、红糖等
&&湿与三焦的关系:
& &湿,湿郁热蒸,湿热弥漫于三焦之中,留连于之分,且热处,湿热裹结,如油入面,难解难分。而热以湿为依附,湿不去则热不清,湿去则热不能独存。因此,如何有效地祛除湿邪,以使湿热,则是治疗湿热病的关键。& &因湿与三焦气化功能关系密切,所以宣畅三焦,通祛湿,则是治疗湿热病的重要。湿属阴邪,得阳则化,气化则水行。所以说:治湿热两感之病,必先通利气机,俾两畅,则湿从水化,庶几湿热无所凝结。湿浊已化,清热则易。切忌湿未化而过早误投寒凉,因寒则涩而不流,湿因寒而凝涩,甚则冰伏,气机更闭塞不通,必须温则消而祛之。而湿热为病,湿中有热,若辛温,则助热,所以叶天士说: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因此,在治疗中必分与热的多少,湿邪虽常可弥漫三焦,但究竟以上焦为主,还是中焦、下焦为主,也当分辨。另外,还须视热的程度,用分消宣化之法,以宣展气机,使水道通畅,小便通利,则三焦弥漫之湿邪,可达膀胱从小便而去。弥漫之湿浊既去,则阳气得通,热可自透。根据热的多少,可加入清热之品,但湿热病应始终不忘祛湿。
 一中、上焦湿热的辨证施治上焦湿热:以上焦心肺为主,湿热上蒸,心肺受迫,者气之海,故感闷痛,肺受湿热所迫,故、且肺部满堵,舌白,浮按之濡。治疗上焦湿热必须以为主,得宣则胸满闷堵皆愈。可用疏卫、芳香、宣化以开机。药用、、、炙、、等  中焦湿热:以脾胃为病变中心,脾以升为主,胃以降为长,脾胃化,若湿热阻中,则脘满,纳呆、不欲饮食,溏薄不实,一身疲乏无力,舌腻厚苔黄滑,脉象沉濡力弱。用辛开苦降方法,药用、、、、等。  在实践中,根据湿热病中,湿邪的多少及阻滞程度,将其分为、凉遏、寒凝、冰伏阶段,常取得较好的疗效。  .湿阻湿热之邪犯人,初起即阻滞气机,病在上焦。若太阴之人,则邪多从而归于太阴,以湿邪阻滞中焦为主。   湿郁于上:初起为湿气困阻肌表,营卫失和,周身困重酸楚,湿阻,而且沉。即《素问生气论篇》因于湿,”之谓。其壅遏阳气,,而胸闷、咳嗽、,其白滑润腻,脉濡滑而缓。  治宜轻扬宣郁。,其位最高,主宣发肃降,外合,湿热之邪上受,肺必先伤。肺受邪则郁闭,其气化不利,湿邪留滞,治宜先化肺气。正如吴鞠通所说:盖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宜豆卷、炒山栀、胡、杏仁、浙贝、等。或以、、等方加减选用,轻扬宣肺以祛湿。肺宣湿开,热随湿去,所以湿阻上焦,不用发汗,宜轻扬宣肺化湿,正是徐灵胎所谓:治湿不用之品,皆以芳香淡渗之药,疏肺气而利膀胱,以为良法。  湿阻于中:脾胃受伤,气机升降之枢纽失灵,人体之气机升降,其在于。章虚谷说:三焦升降之气,由脾鼓动,中焦和则上下顺。中焦和,即脾胃和,为,太阴为湿土之脏,胃主纳谷,,脾升则健,胃降则和。所以中焦和,脾胃升降皆得适度,则心肺在上,行营卫而光泽于外;肝肾在下,养筋骨而强伏于内;脾胃在中,精微以溉四旁,人体正常的气机升降运动,是为无病。    若脾运失健,则内湿停中,脾本主湿,以升为主。湿邪最易损伤,脾为湿困,,则,水湿内聚,气机不畅,可见胸脘痞闷,溏滞不爽。湿热阻中,热蒸湿浊,常可弥漫表里上下,兼见倦怠乏力,四肢沉重,面亮而淡,头晕且胀,舌苔白腻而滑润多液,脉沉濡而软,或沉缓而迟。    湿热阻滞于中焦,当气,宜苦燥泄热法,药如半夏、、厚朴、杏仁、、黄芩、等,苦燥祛湿清热。得升,则降,湿开则热祛。正如章虚谷所说:脾气弱则湿自内生。湿盛而脾不健运,浊壅不行,自觉闷极,虽有热郁,其内湿盛而舌苔不燥,当先开泄其湿,而后清热,不可投寒凉以闭其湿也。  .凉遏感受湿热之邪,恣食生冷,或贪凉过度,或误服寒凉之剂,或感受湿热之邪而湿重热微者,因寒凉凝涩,遏阻,脾胃升降之机为寒凉湿浊阻滞,则全身气机不畅。症见:胸脘痞闷,憋气堵胀,叹息,全身酸楚,大便溏薄,小溲不畅,面色淡黄,略红,苔白滑而腻,脉缓软,或沉缓且濡。治宜苦微,开湿郁、畅中阳以利三焦,湿邪凉遏一化,气机宣畅,热邪即随湿而去,药如半夏、陈皮、杏仁、仁、、、草等。    若凉遏偏于上焦,卫气不疏,阳气不通,唇红不渴,常欲叹息,憋闷者,可选用、苏叶、藿梗、等,方如藿朴夏苓加草蔻之类。辛以开郁,湿郁开,再议清热。  .寒凝素体中,复感湿热之邪,邪从湿化而归太阴,又因过分饮冷,或过服寒凉滋腻,则湿盛阳微。湿属寒水之类,遇寒则凝泣,而使气机涩滞。症见:胸脘痞闷,堵满异常,喘息,大便稀,小便清白,舌淡,苔白腻而滑润,脉沉软且涩或沉涩。  寒凝涩滞,非温不能祛寒开凝通闭,药如尖、苏叶、苏梗、草蔻、等。用辛温之品治湿热,因寒暂凝于中,为权宜之计,待脉缓渐起,苔化而寒凝开中病即止,不可久服,防其增热。  .冰伏冰伏较寒凝更甚,并非湿热病一遇寒凉即成冰伏。多见于素体阳虚的湿热病患者,暴进冷饮或过服寒凉,寒冷人胃,中阳重伤,湿盛阳微,湿热之邪为寒凉所凝至冰冻之势而深伏于内,气机为寒凉所遏滞,不相顺接,阳气不能达于四末。症见:面色苍白,胸脘痞闷加重,四肢厥冷,绞痛,舌质淡润多液,大便溏稀,小便清长,脉沉迟或沉伏。此非辛烈之品不能缓解冰伏、散寒开郁而通闭,急用四逆、法。常用如桂枝、、生姜、、川椒、草蔻等。冰,舌苔渐化,面色红润即刻停服,不可过用,防其热势加重。  二下焦湿热的辨证施治  若下焦湿热,病在大、及膀胱,当考虑淡渗与通导之法。  .淡渗淡渗法用于利小便、通阳以祛除湿邪。湿热便不利,常因湿热阻滞于膀胱。《素问灵兰秘典论篇》曰:膀胱者,,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湿热阻滞,化不利,则小便涩滞不行,可用清利膀胱之品,以利水道。药如、、、、、、、、、山栀等。但湿邪重浊,湿热最易弥漫三焦,使决渎无权而致上壅下闭,三焦皆困。肺为水之上源,上源闭塞,则下流不行。若症兼见胸满喘息、咳嗽而者,当加宣肺之品,如苏叶、、杏仁、叶等。辛开肺气,佐以淡渗通利膀胱,即所谓启上阖,开支河,导水势下行之法。  .导滞湿热兼滞,除湿热见症外,舌苔黄厚,根部厚垢而腻,,大便臭而不爽,脉濡滑而数,关、尺部尤甚。其气机为湿热食滞所阻塞,因此除祛湿外,必须加之品,如、焦三仙、、、等。、攻伐皆所禁忌。  总之,湿热病的治疗,应以化湿、祛湿、为主,切忌早投寒凉之晶,否则误治,湿未去而热反恋。治湿必先化气,气化则湿亦化。湿在上焦,则化肺气;在中焦,则运脾气;在下焦,则化膀胱之气。湿开则热随湿去,湿祛再议清热,非热重湿轻者莫用苦寒。  三治疗湿热病常用方法  .芳香宣化法上焦暑热之邪袭于外,湿热蕴于中。  症见:头晕,周身酸沉乏力,胸中气塞,脘闷咳嗽,,舌苔白腻而滑,脉濡滑。  运用于初起阶段,宜芳香宣化方法。  药用:鲜佩兰),鲜藿香后下,卷,嫩前胡,川6g,鲜菖蒲,白10g,姜10g,制厚朴,川黄连,通草。  .芳香疏解法上焦暑热外受,表气不畅,。  症见:头晕,周身酸楚,身热,肌肤干涩,满闷,,腹中不舒,舌苔白腻,脉濡滑。  芳香疏解,退热定恶。  药用:佩兰叶后下,10g(后下,陈5g(后下,大豆卷,制厚朴,新会皮,制半夏,苦6g,6g,白蔻仁,煨鲜姜,杏仁。  另:1g,研细末先服。  .法上、中焦暑热湿浊,互阻中焦,气机不调。  症见:身热泛恶,呕吐痰水,急躁,两目有神,不欲饮水,胸腹中阵痛,大便欲解不得,舌腻,脉濡滑而按之弦数。  以芳香化浊方法,定呕降逆折热。  药用:佩兰叶后下,藿香后下,厚朴,12g,川连,10g,皮,3g,保和丸布包,12g,焦10g。  另:上落水末、白蔻仁末,两味同研装胶囊,分两次汤药送下。用沉香末以降其,蔻仁末以化开湿郁,治若不当,即可转痢。  .轻扬宣解法上、中焦蕴热,互阻肺胃。  症见:身热头晕,咳嗽痰多,胸脘,,苔白腻,脉弦滑略数。  热在肺胃,法宜宣解;湿浊中阻,又当轻扬。  药用:香12g,炒山栀,嫩前胡,象贝母,杏仁泥,枇杷叶布包,保和丸布包,鲜芦根。  .宣肃疏化法上、中焦暑湿热郁,蕴阻肺胃。  症见:咳嗽痰多,胸中满闷,,小溲赤黄,舌苔黄垢而厚,脉象濡滑,按之略数。  宜宣肃上焦,疏化畅中。  药用:前胡,象贝母,杏仁泥,香豆豉,山栀,炙枇杷叶布包,黄芩,保和丸布包,焦麦芽,枳壳。
武国忠:湿邪能导致体内阳气不足引发多种疾病
寒湿之中人也,皮肤不收,肌肉坚紧,荣血泣,卫气去,故曰虚。
  ——《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
  现代人是生活在一个冬有暖气夏有空调的环境中,对四季的感觉越来越不分明。夏天该出汗的时候因为用空调导致汗液挥发不出来瘀积体内;冬天烧暖气,穿件单衣还冒汗,阳气外越,藏不住精气。人体在这种乍暖乍寒的状态下最容易生病。皮肤开合的功能下降,抵御病邪的能力越来越差了,极容易导致体内湿邪堆积,造成阳气虚衰。湿邪对人体的伤害,比寒邪还要大。
有句古话叫:“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湿性粘浊,如油入面。”被湿邪侵害的人好像身上穿了一件湿衣服,头上裹了一块湿毛巾,何等难受!湿与寒在一起叫寒湿,与热在一起叫湿热,与风在一起叫风湿,与暑在一起就是暑湿。湿邪不去,吃再多的补品药品都如同隔靴搔痒,隔山打牛。
  生活中很多人一不小心就患上脂肪肝、哮喘、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等疾病,甚至恶性肿瘤,其实都跟湿邪、痰湿有关。湿邪性粘腻重浊,湿气向下走,就容易聚集在腰部以下,造成膀胱肿瘤、前列腺肥大增生等病症。湿气在体内排不出来,
  酷暑时节,人们贪图冷气,爱喝冷饮,爱吃凉菜。一杯冰镇啤酒下肚,从里到外从头到脚都透着凉快劲儿。孰不知,为贪图这一时之快,同时也将湿邪深深地埋在了体内,成为困扰我们健康的一个大大的隐患。
  每年七八月份叫长夏,此时湿气当令,人体中的脾与之相应。湿在中医里又叫“阴邪”,而脾为至阴之脏,喜燥恶湿,所以脾气在七八月的时候最旺盛。如果长夏湿气过盛,就容易损伤脾脏。同时,脾主运化水液,它的特点是阳气易衰,阴气易盛,湿邪侵犯人体后最易伤害脾阳,而脾阳的虚弱也进一步助长了湿邪的侵入。
  还有的人喜欢吃猪肉,猪肉性味咸寒助痰,肉吃多了也能导致痰湿,如果感觉体内湿重,最好坚持吃一段时间的素食;长期吃电饭煲煲的大米饭,也容易造成湿。体湿的人可以用红豆薏米粥或吃锅巴来解决。喝上一阵子红豆薏米粥之后,再喝小米粥来补补脾胃,久之脾健湿自化。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湿热体质怎么改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