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门诊病历书写范文胸痹摸板

文档分类: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
下载前请先预览,预览内容跟原文是一样的,在线预览图片经过高度压缩,下载原文更清晰。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进度条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页未读,继续阅读
播放器加载中,请稍候...
该用户其他文档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2015胸痹心痛病中医临床路径(鸡西市中医院).doc
文档介绍:
胸痹心痛病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心绞痛分级为I级或II级者(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的住院患者。一、胸痹心痛病(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应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胸痹心痛病(TCD编码:BNX02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ICD-IO编码:120.805),且心绞痛分级为I级或II级者(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症协作组《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1995年)。(2)西医诊断:参照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3)心绞痛分级标准:参照1972年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胸痹心痛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胸痹心痛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住院患者的临床常见胸痹心痛病中医临床路径证候:心痛发作期:寒凝血瘀证气滞血瘀证心痛缓解期: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痰阻血瘀证心肾阳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症协作组《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2008)。l.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且心绞痛分级为I级或II级者。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3.患者病情适合住院治疗。(四)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胸痹心痛病(慢性稳定性心绞痛)I级或II级的患者。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或者相关专科定期随诊,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胸痹心痛病中医临床路径(五)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症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六)住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2)肝功能(ALT、AST)、肾功能(BUN、Crea)、血脂(TC、TG)、血糖、电解质;(3)血压、脉搏、心率(4)心电图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心肌损伤标志物(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肌红蛋白)、凝血功能检查、胸部X片、甲状腺功能、B型钠尿肽(BNP),同型半胱氨酸、血尿酸、24小时动态心电图、24小时遥测监护、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经颅多普勒超声、腹部超声等。(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心痛发作期①寒凝血瘀证:活血散寒止痛。①气滞血瘀证:理气活血化瘀。(2)心痛缓解期:①气虚血瘀证:益气活血化瘀。胸痹心痛病中医临床路径②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益气养阴、活血化瘀。③痰阻血瘀证:祛痰活血化瘀。④心肾阳虚证:温补阳气,振奋心阳。2.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3.针灸治疗。4.穴位贴敷。5.其他适宜疗法。6.辨证施护。(九)完成标准1.病情稳定,心痛、胸闷、气短等主要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2.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3.制定具有中医特色的个体化冠心病治疗及二级预防方案。(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1.病情加重,需要特殊检查及治疗者。2.合并有急性脑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肿瘤等其他系统疾病者,需要特殊处理者。3.出现急性心衰、心源性休克、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等严重心血管并发症,退出本路径。4.患者及其家属在路径实施过程中发生异议,导致该路径无法正常实施,退出本路径。胸痹心痛病中医临床路径二、胸痹心痛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ICD-10:I20.806);中医诊断胸痹心痛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14天时间住院第1天住院第2-7天主要诊疗工作□采集中医四诊信息,进行中医证候诊断□询问病史与体格检查□描记“18导联”心电图□进行“常规治疗”(参见中医诊疗方案)□完成首次病程记录和病历书写□中医辨证:○寒凝血瘀○气滞血瘀○气虚血瘀○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痰阻血瘀○心肾阳虚□再次采集中医四诊信息□再次评价中医证候判断□完善内科基础治疗□完成病历书写和病程记录□上级医师查房:评估治疗效果,调整或补充诊疗方案□中医辨证:○寒凝血瘀○气滞血瘀○气虚血瘀○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痰阻血瘀○心肾阳虚重点医嘱长期医嘱:□冠心病护理常规□一/二级护理□低盐低脂饮食□必要时持续心电监测□β阻滞剂(无禁忌证者常规使用)□***酯类药物□阿司匹林/***吡格雷联合应用□调脂治疗:他汀类药物□钙拮抗剂:可与β受体阻滞剂联合应用□ACEI/ARB□调节心肌代谢□辨证运用口服中成药(参考诊疗方案)□辨证运用静脉中成药(参考诊疗方案)临时医嘱:□血常规+血型、尿常规、大便常规□心肌损伤标记物、凝血、肝肾功、电解质、血糖血脂、尿酸、感染筛查、心电、胸片□必要时检查:BNP、D-二聚体、血气分析中药医嘱:□辨证服中药汤剂长期医嘱:□冠心病护理常规□一或二级护理□低盐低脂饮食□必要时持续心电监测□β阻滞剂(无禁忌证者常规使用)□***酯类药物□阿司匹林/***吡格雷联合应用□调脂治疗:他汀类药物□钙拮抗剂:可与β受体阻滞剂联合应用□ACEI/ARB□调节心肌代谢□辨证运用口服中成药(参考诊疗方案)□辨证运用静脉中成药(参考诊疗方案)临时医嘱:□腹部B超、超声心动图中药医嘱:□辨证服中药汤剂护理工作□入院宣教□完成病人心理与生活护理□安排各项检查时间□完成日常护理工作□完成病人心理与生活护理□安排各项检查时间□完成日常护理工作病情变异□无□有,原因:1.2.□无□有,原因:1.2.护士签名医师签名胸痹心痛病中医临床路径时间住院第8-13天住院第14天(出院日)主要诊疗工作□上级医师查房与诊疗评估心肌缺血,决定是否必要冠脉造影□完成上级医师查房记录□采集中医四诊信息□进行中医证候判断□治疗效果、预后评估□中医辨证:○寒凝血瘀○气滞血瘀○气虚血瘀○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痰阻血瘀○心肾阳虚□上级医师查房与诊疗评估,采集四诊信息□进行中医证候判断,调整方药□中医辨证:○寒凝血瘀○气滞血瘀○气虚血瘀○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痰阻血瘀○心肾阳虚□加强中医特色疗法的评价与实施□明确病人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确定个体化二级预防方案□康复疗效、预后和出院评估□强调健康宣教重点医嘱长期医嘱:□冠心病护理常规□一/二级护理□低盐低脂饮食□持续心电监测□β阻滞剂(无禁忌证者常规使用)□***酯类药物□阿司匹林/***吡格雷联合应用□调脂治疗:他汀类药物□钙拮抗剂:可与β受体阻滞剂联合应用□ACEI/ARB□调节心肌代谢□辨证运用口服中成药(参考诊疗方案)□辨证运用静脉中成药(参考诊疗方案)临时医嘱:□复查异常检查,完善OGTT□24小时动态心电图、24小时遥测监护中药医嘱:□辨证服中药汤剂长期医嘱:□冠心病护理常规□二级护理□低盐低脂饮食□β阻滞剂(无禁忌证者常规使用1
内容来自淘豆网转载请标明出处.中医的胸痹证
我的图书馆
中医的胸痹证
&10:03:54&熊世升/整理&以胸部憋闷、疼痛,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等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多因素体阳虚,感受寒邪,寒凝心脉;或忧思恼怒,肝郁气滞,瘀血内阻;或饮食失节,损伤脾胃,聚湿生痰,闭阻心脉&;或劳倦伤脾&,生化无源,气血不足,心失所养;或久病不愈,房劳伤肾,进而损及心之阴阳等引起。常见证型有:&①寒凝心脉型胸痹。证见心痛如绞、遇冷则疼痛加重,甚则伴有手足不温,冷汗出,心悸气短,心痛彻背,苔白脉紧,治宜通阳散寒,活血通脉,方用当归四逆汤加味。&②②痰浊闭阻型胸痹。证见心痛胸闷,咳痰粘稠,纳少倦怠,苔白腻脉滑,治宜理气化痰,方用二陈汤加味。&③③瘀血痹阻型胸痹。证见心痛如刺,痛有定处、舌暗红有瘀斑、苔薄,脉弦涩或结代,治宜活血化瘀,通脉止痛,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④④心气不足型胸痹。证见心痛伴胸闷气短,心悸乏力,舌淡脉细缓,治宜养心益气通脉,方用保元汤加味。&⑤⑤心阴不足型胸痹。证见心痛,头晕,心烦失眠,口干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数,治宜滋阴养心,方用天王补心丹。&⑥⑥心阳亏虚型胸痹。证见心痛心悸,遇冷病甚,神疲气短,四肢不温,舌淡胖&,脉沉迟&,治宜补气温阳,方用人参汤加味。胸痹如持续发作,疼痛剧烈,也可变生厥证、脱证等危重证候。&辩证论治&(1)&阴寒证:&证候;胸闷气短,胸痛彻背,遇寒则甚,畏寒肢冷,重则喘息不得卧,面色苍白,心悸自汗,四肢厥冷,苔白滑或腻,脉沉细。&治法:宣痹通阳,散寒化浊。&主方:瓜蒌薤白白酒汤。&(2)&痰浊证:&证候:心胸痞闷胀痛,时缓时急,甚则痛引肩背,心悸气短,身重头昏,少食腹胀,形体肥胖或咳嗽喘促,痰粘色白,舌胖嫩,苔白腻,脉沉迟滑或濡滑。&治法:宣痹通阳,理气豁痰。&主方:瓜蒌薤白半夏汤。&(3)&血瘀证:&证候:胸痛如针刺,或呈绞痛,痛引房背,时作时止,心悸气短,胸闷,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弦细涩或结代。&治法:理气活血,化瘀通络。&方药;血府逐瘀汤。&(4)&气阴两虚证:&证候: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痛甚。脉细弱无力或结代。&治法:益气养阴,活血通络。&主方: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3、&辩证施护&(1)&一般护理:&①&对严重心痛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一般胸痹病人要注意休息,适度活动。&②&严密观察病人胸闷心痛发作的时间、性质、程度,部位,注意观测心率、心律,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重视观察血压、脉搏、体温的变化,必要时定时测试并记录。&③&本病常于夜间发作,要加强巡视病房,以及时发现病情变化。&④&保持大便通畅,切勿努责,以免诱发心痛。病人便秘时应及时给予通便治疗和护理。如外用甘油栓、开塞露,或口服麻仁润肠丸,或每日饮蜂蜜水1杯,或肥皂水灌肠等方法协助排便。&⑤&心痛、胸闷、呼吸困难时,应及时正确给氧,必要时报告医生。&⑥&胸痹患者必须戒烟、慎饮酒。&⑦&心痛发作进可采针刺止痛,常选用神门、内关、心俞、膻中、合谷等穴位,或耳针心,肾上腺、皮质下等穴位。&(2)&阴寒证:&①&按一般护理内容。&②&注意保暖、防止受凉,居室应向阳,有取暖设备,随气候变化调整衣被厚薄。&③&胸痛时可喷吸宽胸气雾剂,或口服冠心苏合丸,或予沉香,肉桂粉调服。&④&中药汤剂宜温热服;&⑤&饮食宜温热,忌生冷和寒凉食物。可饮少量糯米甜酒,或低度葡萄酒,以通阳散寒活络。&⑥&针刺止痛时可要用温针法或灸法。&(3)&痰浊证:&①&按一般护理有关内容。&②&饮食宜素食为主,忌肥甘厚味之品,戒烟酒,以免助湿生痰。&③&肥胖病人应限制饮食(主要是含碳水化合物食品及甜食),控制体重,减轻脾胃负担;宜进水果蔬菜,富含纤维素食物。&④&胸痛发作时可用宽胸气雾剂,或速效救心丹。&(4)&血瘀证:&①&按一般护理内容。&②&发作心痛不重者,则应鼓励其适当活动,以行气活血而化瘀。&③&心痛作时可予以服用活血化瘀药,如心痛丸1粒嚼服,或服用三七粉1.5&g,沉香粉1.5&g行气活血化瘀。或丹参片5片活血止痛。必要时可舌下含服硝酸甘油1片。&④&平时可每日小酌红花酒30ml以活血。&⑤&观察胸痛发作的性质、程度,若痛剧、心慌、气短、唇紫、手足冷,可能为真心痛之征,要立即给氧气(吸入较高流量2~3L/分钟)及时报告医生,并做好抢求准备,密切观察血压、脉象、面色、肢温变化,配合抢求,作好记录。&(5)&气阴两虚证:&①&按一般护理内容。&②&以休息为主,体力允许适当活动,活动量以不引起心痛发作为度。&③&饮食宜进补益气阴之品,如红枣、桂圆、赤豆、牛奶、蛋类、鱼类、动物血等。&④&心痛发作时可喷吸宽胸气雾剂或口含速效求心丹。&4、&养生指导&(1)&不吸烟,不饮浓茶及咖啡和烈性酒。&(2)素体阳虚者,重视生活起居要适寒温。预防感寒冒风。&(3)合理调配饮食,忌辛辣刺激、肥厚油腻之品。饮食不节制不宜饱餐,宜多进食蔬菜、水果、富含纤维素食品。&(4)&保持大便通畅。&(5)积极防治有关疾病,如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等。&(6)调节情志,忌恼怒忧思,使肝气顺达,保持愉快乐观的情绪。&中医学对心脏的病理变化如何认识?&中医理论认为:心的功能是主阳气,主血脉,主神志。首先是主阳气,其次是主血脉,主神志。因而心脏如发生病理变化,首先是阳气方面的亏损,其次才是血脉的损害。所以《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太阳不长,心气内洞。”太阳,即指心中之阳气,内洞,即指空虚之意。就是形容心中阳气的衰竭。心阳虚损或心气不足,是导致发病的主要方面。《金匮·胸痹心痛短气篇》说:“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阴弦”是代表寒邪气盛,“阳微”是说明阳气虚少。阳虚是因,阴盛是果。所以《巢氏病源。胸痹候》说:“寒气客于五脏六腑,因虚而发。”又在《心痛候》中说:“若诸阳气虚,少阴之经气逆,谓之阳虚阴厥,亦令心痛。”&心既主阳气,又主血脉,阳气有亏,或导致阴血虚损,或导致血行不畅,或导致气血阻滞,有此一者,均可使心痛发作,或心悸怔忡。正如《证治准绳》所说:“血因邪泣(同涩)在络而不行者痛,血因邪胜而虚者亦痛。”虞天民《医学正传》亦说:“有真心痛者,大寒触犯心君,又曰污血冲心”。血因邪涩而痛者,属于血滞;邪胜血虚而痛者,属于血虚;污血冲心而痛者,属于血瘀,临床各有其见症。神志既存于心血之中,无论属于血滞、血虚、血瘀任何一种病变,都可以引起神志不宁,邪热入于血分时,尤其明显。反之,神志先病,而后影响心脏的阳气或阴血病变的,亦很常见。故《证治准绳》说:“夫心统性情,始由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脏乃应而心虚矣。心虚则邪干,故手心主包络受其邪而痛也。”《巢氏病源》亦说:“思虑烦多则损心,心虚故邪乘之,邪积而不去,则时害饮食,心里如满,蕴蕴而痛,是谓之心痹。”&所以,冠心病发生的基本病理为心气虚而邪气乘。致病的原因为风寒痰饮,乘心之经络,“&支交”不通而痛。《灵枢·经络篇》说:“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是动则病心痛。”又在《邪气脏腑病形篇》中说:“心脉……微急则心痛引背。”这些都说明了经脉病变,尤其是营养心脏之经脉发生瘀滞不通时,则出现心绞痛。因而冠心病属于中医学的心脏与营养心脏之经脉的疾病。与西医的冠心病属心血管疾病相一致。&中医辨证论治—痹痛略论&一讲到痹痛,人们自然会联想到风寒湿痛,各种骨质增生,关节酸痛,及一切劳损所产生的疼痛。现代人在认识研究古人经络学说基础上,发明了不少经络治疗仪器,来治疗痹痛,有一些疼痛得以治愈,有一些痹痛得以缓解,有一些痹痛起初治疗有效,久治却效果不好或无效。用尽了很多方法来治疗,或吃药,或针灸,局部热敷,拨火罐,药膏,推拿按摩,或叫物理疗法,化学疗法。为什么有的痹痛都不会好呢?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种原因是,对传统医学的认识存在片面性,不识其深奥内涵,不识其广泛性和统一性,对其认识的综合能力不足,对中医整体观和辨证观的认识不足。认为自己研究的是科学,有化验和仪器是科学。不知古人能治好病的方法,才是真的科学。不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注重事物的表面性,著于某一特性,而不注重人与自然的统一性。&何为痹?经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内经对痹病的病因,病机,疾病的变化有诸多说解。但有一共同点,所有的痹病者会,给人体的经络,脏腑,筋脉,肌肤,造成生理性障碍,以致代谢功能失常,气血运行受阻,阴邪污着凝聚,以致阳气不生,卫气固摄温养不能。痹痛范围沉着阴邪,这一种有害人体的物质,是一种引起疼痛的物质,是一种因气候环境变化引起疼痛的物质,是一种有形的沉积物,如同瘀血、败血、离经之血与痹杂合的一种物质,着久留而不去,故为痹痛。痹痛日久,病邪入深,荣卫行涩,经络空虚不通,则生麻木不仁,或生痿。&痹痛为阴邪,为阴气胜,为阴气实,为寒,为坚,为结,为客,为勉,为损,为阳气虚。治则:实者泻之,虚者补之,寒者温之,坚者削之,结者散之,客者除之,勉者行之,损者温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治法当因人因时因地而施,无统一准则,但有一共同目的,就是有利病体康复。&治疗痹痛的方法,目前各民族各地区都有一些治疗痹痛的传统方法。如今现代医学已是前沿科学,她代表着这个时代,代表着这个时代的方向。在说传统医学,及民间传说之时,此举不是厚古非今,那没有意义。因为大家都是现代人。只不过是那几千年以前的方法,和古人的智慧还可以为现代人服务,还可使病人的痹痛康复。谨此说明一点。&传统医学治疗痹痛的方法样式很多。有些人让为传统医学就是中医。当然中医是传统医学的一部分,准确地说传统医学还包括民间代代相传的治病方法。民间很多方法在书本里找不到,因为是"下里巴人",常会被有文化的人小看,或叫"土法"或叫"土医生",但确实民间传统的一些方法用来治疗痹痛效果很好。&今就中医和民间用来治痹痛的方法谈一些看法。做任何有义的事都要有正确的逻辑思维,都要有理论指导系统,都要有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这样做事才不会茫然,才会有理、有法、有节地从事治疗。在传统治疗痹痛的方法中,有服药、针灸、火针、推拿按摩、膏药、拍打、热敷、药浴、引导等诸多方法。&在治疗痹痛之前要用中医的“四诊、八纲”对病进行分析。痹痛日久,肌肤腠理开合失利,从肉眼可观之与正常肌肤不同,以手触其患处感觉不同,或肌肉较硬、较滑,有块状、筋结状,此皆物之沉着也,若是老伤痹痛点,稍用力按下患者痛不可奈。辨证之后,分清阴阳虚实,对症治疗。&例有一中年女患者,厦门人。1998年底找来看病。问她何病?答曰,经常头晕,睡眠不好,上班站久常不能支持,后项不舒。问其治疗否?答曰:医院的医生说她是颈椎增生,吃药、针灸、火罐,治疗了二年多。起初有所好转,现症如此。诊其脉稍弦,左脉关部偏扬。观其舌少津,苔薄白偏厚,舌质近粉红色,质前偏红有星点,舌体大小正常。再观其眼白前位有细微血丝曲起。综述分析,因病及事常使心情不好,肝气郁结,胸中时有闷痛,但症状不十分典型,因胸闷痛只是暂时,病人并不在意。此肝郁化火,内灼津液,经云:是夜阳入于阴,人卧血归于肝。今“相火”内动,心神被扰,故夜眠不好,醒来常觉口干。又因颈部增生,影响脑部供血不足而头晕。治疗当疏肝理气,清火佐以养津为先,中以调养气血舒经活络,后以补肝益肾固其本。思路如此,与患者说明治疗方法。此增生须药物、针灸、火针、按摩、拍刮,多法合用方能有效。告之此土法按摩、拍刮,起初很疼及火针可怕否。答曰:不怕。因此治法如下。先服中药:&柴胡5克&薄荷5克&木蝴蝶5克&竹叶10克&连翘10克&麦冬10克&石斛10克&炒山栀10克&夏枯草10克&半夏10克&白芍10克甘草10克&两剂。日一剂,水煎服。&服完两剂后,患者来复诊。问其服药后有什么感觉。答:没什么变化,病还是象以前一样。切脉后,脉象较前缓,左手关部脉也有所减。舌津较前多,苔薄白,较前均,舌质前尖红有所减。综析:病人情志以是趋缓,内火得降,阴当回生。是故问病人,夜间睡觉还口渴否,答已不怎么渴了;胸中舒畅否,答胸已不闷,较前舒服多了。令其中药再服一剂后再来治主症。隔日病人来诊,治法第二阶段开始,治病当循序渐进,扣住病因,主次分明,先后有数。诊毕处方如下:&葛根10克&独活10克&细辛3克&威灵仙10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甘草10克&白芍20克&乌药10克&黄芪20克&麦冬10克麦芽15克&炒山栀10克&此方在配合它法治疗过程中加减变化甚多,不一皆述。方中葛根、独活入足太阳膀胱经,细辛、威灵仙通利筋络,当归、川芎、甘草、白芍、黄芪益气活血养血,麦冬、炒山栀调阴,乌药行气,麦芽健胃和肝。&药服后可渐入手法。初次按摩手法要柔。手法检查从“风府穴”至“大椎穴”,从“风池穴”至“肩井穴”从上往下,由表及里,顺筋触按。针灸,颈部选一“阿是穴”,另针一处“中渚穴”,初次针灸运力不可太过。但观病人承受力如何,以便下次治疗。隔日患者来诊。自诉颈后还是不舒,只不过口渴、头晕、睡眠,皆有所好转。精神也较前好。观此增生,痹痛日久,不合“土法”并用,难得见效。是以按摩手法由轻入重,深入筋骨触其患处,将其粘连肌腱分离开。肉较硬处有大小不一索状之物,筋结,此邪物沉着,粘连筋骨,若非手力将其分开,沉着筋骨之痹物不能上浮于表。上浮之物形状各有不同,可高于肌肤,青瘀如点状,如“绿豆、黄豆”般大小不等,或有弯曲之筋,此皆邪实外现也。是故经云:血实宜决之。可选用大针决之黑血,可选用火针决血刺筋,火针治痹痛效果较好。但何时用针灸,何时用火针,外敷何药物,按摩的程度如何,都要视实情而定,施法因人而异。&手法处理后,选两处上浮黑筋点,即刻“火针”,针毕令其回家后中药续服,当日不要冲澡,针口不得碰到水。三日后患者再来依前法操作。几次后,患者自诉颈后已无不舒之处,睡眠好,吃饭好,精神好,工作也不头晕,心情较前舒畅多了。事毕,针“中渚”穴,针感由手上行于颈后热量逐渐加强。此时患述头部和脖子感觉非常轻松舒服,针感沿膀胱经输布全身。凡原先有过疼痛的地方,如腰部,头颈部,悉皆微汗出,此时患者说全身从未有过的舒畅。针毕出针。开一处方令其服一段时间,或加量泡酒服用皆可,以益元壮筋骨。方如下:&黄芪20克&党参10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甘草10克&白芍10克&桂枝10克&茯苓10克&巴戟天10克&仙茅10克肉苁容10克&枸杞10克&石斛10克&麦冬10克&砂仁10克&神曲5克&服药一段后,在一年之内还要来检查,须经四季后没有不是,方可言愈。此女士在半年后见到,她说一切还好,但见面色较前光润而透红。&就此说明一点。此例针法之感,属微针法,不是所有的病人都会有的。有的病轻之人初次即可出现此针感,有的病人要调治一个过程后针方有此针感,有的病人无论如何操作都难有此针感。此针法,法在心,意随心转,非一般仪器所为。是故经云针者:“如握虎尾,如临深渊”,“浅深在志,远近如一”,然其要一也。&手法、针灸、火针,在操作过程中,医者要留心注意观察病人的表情变化。病者稍不能支持,医者都要暂停手法。特别是手法推按,器具拍刮,因手推按筋骨,用力分离粘连之筋,很痛。有不少人都怕痛,宁愿痛上几十年,也不愿短痛一阵子。治病不得勉强。体弱,心脏不好的病人,最好不要用此法。针灸、火针也是如此。经云:“虚人不可针”。如中气不足之人,针之则易损阳气。手法亦然。在推拿、针灸、火针操作过程中,不要在空调,风扇,或空气对流较强的地方进行。还是按古人之法,注意风寒为好。因为推拿和针灸,火针,人之腠理开合,较常不同,风寒易入,医者当依法施治才有利病人。&一般来说,针灸合适痹痛的初中期阶段。此时针灸有一定的效果,吃一点中药和草药都会有用。如是痹痛日久,“寒气客于侠脊之脉,则深入不能及,”针炙,按摩效果都不会好,当用中药调养一段时间再行处理。&那么腰间椎盘突出,或腰椎增生病人的治疗方法,和治颈椎增生的方法是否相同?可以说手法、针灸、火针和热熨、外敷草药、药酒的运用差异不大,但内服中药、草药有选择,治疗在其部位不同,方法也有选择。还是举一例来说明民间治腰椎增生的方法吧。&在九十年代初,治过这样一位病人,是中年妇女,平时有一点腰酸不在意,常活动一下就会好。可是突然有一天,腰痛得不能起床,到医院治疗好转不多。诊断是腰椎增生。医生说此病没什么好治,回家保养。可是病人还是腰痛活动受限,痛时眼泪都会跑出来。当找我治疗时,检查腰脊,命门至腰阳关穴有压痛感,用热熨的方法来治疗。药棉浸透松节油药液敷于患处,外用热杯使其加热,药物因热透入筋骨。自知药入筋骨,腰部麻热如有蚁行感。约三十分钟,治疗完毕。嘱其室内小坐,避其风寒两小时左右不去洗水。因为药使腠理开疏,邪气外出,若遇寒邪反生不好。此治痹痛患者皆当遵守。看来是一点善后小事,对治疗痹痛病人的康复十分重要,古传善法,世人当下心体察。&次日患者腰椎处起一大水泡,令其用些消炎药外用。此种药液透力很强,患处不是起泡就会“乌青”,但治痹有效。几天愈后不留疤。本患者热敷一次腰就不痛了。治疗时吃的草药如下:&苍山子根30克&梅花入骨丹30克&络石藤20克&铁包金20克&五爪龙根30克此为一日量。煎法:入酒适量,加猪骨水煮,连服五剂。&此例患者腰椎增生不算利害,在一年后遇之说腰没有痛了。&但如果是腰椎增生日久之病人,病邪深入,无法这么简单的治愈。须合理,合法,多次治疗方有效。以下再举一例。&此女患者年龄近五十,家住厦门。她的右膝关节偏内侧时有酸痛,变天的时候痛比较明显,但不会太多地影响正常活动,病不算重。可是右脚关节的难受有十多年了。近期自觉有点加重,患者要求为其治疗。去年初即2001年,为其用“土法“治疗。她不怕治疗时的疼痛,只要求快一点治好。开始治时先在患处涂上药酒,在右膝关节膑骨处按摩,其内膝眼按时较痛。用木条在患处不断地拍打,几分钟的关节内邪渐外出,凡是以前会痛的地方都鼓起“黑筋”犹如蚯蚓一团,即用火针立针黑筋处,瘀黑之血外流,渐至红,清,后流黄水有好几个小时。此静脉瘀血最好不要止它。若痹痛不重,很快自止,不流黄水。若剌中动脉血要立即压迫止血。临床还得视情况而定,不能执固。此患者针后在其膝关节上敷药液,这样可以加强疗效。令其回去吃一补养气血的药,促进组织恢复。处方时还得顾其整体才会有远期效果。方如下:&炮附片50克&黄芪20克&当归10克&桂枝30克&甘草10克&生姜50克&红枣15枚日一剂,水煎,早晨空心服下。先服伍剂。&通过这一次拍打、火针、敷药、吃中药后,2002年遇到患者,她说膝关节变天的时候已不会痛了,原来患处有筋吊着现象没了,基本上好了。但我认为,原先病邪较深,还得察看一下,要再小处理一下为妥。&谈到痹必会涉及到痛。这是一个相联的病症。但痹和痛的相关说法,内经却分别加以说解,目的在于能让后人对经义有较深的理解。今就内经素问·举痛论篇第三十九如下:&经云:“帝曰:愿闻人之五脏卒痛,何气使然?岐伯对曰: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卒然而痛。”&此说明痛之成因是寒所致。人生存于自然中,要有一种正常的温度来保证生命生理的需要。这就是人的正常体温。比如说37度,高于此温人就会觉得热,低于此温就会觉的寒冷,就进行保温,保持正常的体温。然内经之说人之痛是因寒而致,是“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所致,“其痛或卒然而止者,或痛甚不休者,或痛甚不可按者,或按之而痛止者,或按之益甚者”,岐伯对曰:“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痛,得炅则痛立止;因重中于寒,则痛久矣。寒气客于经脉之中,与炅气相薄则脉满,满则痛而不可按也;寒气稽留,炅气从上,则脉充大而血气乱,故痛甚不可按也……”&就痛的原因经中分明解说,这说法将人体的一切痛,皆因寒致。恐有很多人不能信服。比如开水汤伤,火烧伤,手术伤,跌打损伤,有的人一生气,不是头痛就是胸痛……此等与寒何关?如果我们能耐心一点看内经,疑问是可以解答的。应该从宏观方面来看这个问题。“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也就是说:第一个引起痛的原因是人体的血液循环。人体正常血液循环受到破坏必然造成疼痛,血液运行如环无端,不得受伤。第二个原因是因寒所致。寒表示什么?寒与热是一个相对的不同概念,是一个阴与阳的概念,是一个平衡的概念。寒气入脉中或客于脉外,以使血液循环内外压力发生变化,只要人体的局部组织与人体正常的代谢功能不相协调就会产生疼痛。第三个是多和少的原因。血实,血虚皆痛。血实是指局部血流不畅瘀阻,血虚是指局部或整体血流不足。&理论的说法,只能说明事物在某一程度发生的相应解析,没有必要过多的解析,只要明白道理就行了,看古人的内经是为现代人服务的。只不过是怎样才能正确地,从古人那里多学到一点有用的东西而已。&只有对痹痛的理论能正确认识和运用,才能有效地治疗当今病人的痹痛。不管是“'洋法”“土法”,有文化的,没文化的,只要能为病人减轻痛苦,治好痹痛就是善法。民间有很多治痹痛的方法,不能说他们没有理论,只表达的方法不同而已。&内经说明痛的表现方式很多,如痛得炅则止。炅是热物,如熨法中的药物,通过热源或热的药物使其患处温度升高,血液流速加快,阻碍减少,故痛可减少或可痛止。但也有的痛不能热熨,遇热反尔痛更甚。这说明了什么,又是怎么一回事?此多为血实新创伤病人,离经之血局部瘀阻太多,熨热后热不能均匀传导,局部郁热的原故。有的疼痛按摩可减轻,有的不能,拒按,有的疼痛到处会跑,无定位。又何原因?一切皆气血使然。不能以寒论寒,以痛论痛,应通过其对人体机能的影响,更广泛地理解其内在关系。&举例说明。在八十年代末曾治过这样一位家住农村的女患者,年龄近三十。来诊时,说病已二年多了,经常会身上突然疼痛,痛会在全身到处跑,有时突然痛在肚子,有时吃饭一半忽然牙痛的不能进食,有时睡到半夜突然痛醒。痛忽在手,忽在上,忽在下,忽在前,忽在后。痛的变化无法形容。在诉说病情中,她又说医生你看我这时肚子的左边又痛了,又痛到手了,又到牙了,又到头了。痛就是变的这么快。实际上我那里看得到痛呢?只是听她说。在一,二分钟之内痛的变化。但我看到她痛时人会僵住一下,她说那里痛,那里不敢动。如果走路时脚忽然痛,就象搞什么造形一样,不动,稍后痛解才能走。让常人不解,以为是神精有毛病,几年来到处看医生,内科,妇科,神精科,中医,草药,能用的办法都用,检查不出什么病。或说精神有问题给用镇静药,或说神经衰弱给予维生素。看过多家医院病不见好转。病还是经常发,不知何时发,有时一日数发,病如附神灵,一时来,一时又去。痛来是病人,没痛的时候一切都正常。几年来不能干活,生活受到影响。问她病是怎样开始的?说是在“结扎”后就生这个毛病了。她是病急乱投医碰到我。我没有看过这种怪病。诊毕沉思一下,忽悟好象此病类似“大建中汤症”,即处方:&党参10克&花椒15克&防风10克&干姜15克&二剂。日一剂,水煎服。煮取汁加入麦芽糖30克。&服药后病人,病大减。症原一日数发的毛病服药后几乎没有发,来诊时病人很高兴。效不变方,原方加炮附片10克,桂枝10克,甘草10克,神曲5克,当归10克,告诉病人服药后若会觉口干,可适当服生茶子油5一10克。此方不能常服。服一段时间当调整。因病人住农村,一个月后病人找到我。怕病会反复,我又为其调整了一下处方。以后没见到这病人,只能说近期治愈。&《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证第十篇中云:“'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此经说明寒入胸腹潜入经脉的病症表现。寒气随血脉流行,寒气在何处郁阻,病痛即在何处痛起,“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当阳气复来血脉流畅痛即消失,无影无综。所谓“上冲皮起,出现有头足,”表示痛时患处的形状变化,痛时寒气隆起肌肤。此例患者痛时并没有出现头足。可是别忘了,患者痛时局部僵直的样子,不敢动。此病与经中的说法很相似。下面再举一例与寒有关的病例。&有一位年龄近五十女患者,家住农村。来诊诉说:她的两足后跟酸痛好几年了,走路后跟都不敢用力踩下。吃了中西药,病没有好转。心里很是担心怕变成“脚风”。通过对其脉舌的初诊,认为此病是肾气不足所至。因阳气衰于下,阴气凝于足后跟不散而生酸痛,足少阴肾经行过于足后跟。处方:&巴戟天10克&仙茅10克&补骨脂10克&枣皮10克&枸杞10克&苡米仁30克&怀牛膝10克&先服两包,日一包。&外敷药:老生姜30一50克,老韭菜头30一50克,黄泥分别外粘包,入火炭灰中煨软,取出去泥,趁热加入酒糟捣烂,包敷后跟。最好在睡前使用,第二天拿下。有一点要说明,生姜要选本地的小种姜,韭菜头要用种了几年的小种韭菜。大种的没有小种的好,小种是当地土种,在农村患者可就地取材。只是她们天天看到这些东西不知用而已,就是告诉她们这些可治病的菜时,她们都不大相信,因为这些植物太容易得到了。人总是喜欢一些复杂的,一些外来的,一些自己不知道的、做不到的、古怪的东西,不知自己的身边有很多好东西,不知可以治好病的方法就是智慧。智慧没有贵贱、高下之分,皆在平常中。是故内经云:“今时之人以妄为常”。心浮在上面,眼在看天,不知,道就在脚下。因为我治病常会告诉一些简单的方法,常会有这些反应,故说此言。&此例患者,中药有稍加调整,通过外敷,效果很好,脚不会痛了。&传统医学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分有形物质和无形物质。世界是阴阳变化的结果。阴阳是对立统一的矛盾,是相互制约而发展的矛盾,是相互依存的矛盾,是相互转化互根的矛盾。事物的发展有正必有负,都在某一制约中遵循其规律而发展。治病亦然。明白阴阳运动变化的道理有利于治病。&我们上面所说的,和治病的一此举例都是寒痹痛一类的疾病,实际上临床上还有一些热痹痛的患者。一般的情况来说,病人患热痹痛的,较多是早期的,病来多急,伴随着热病的一些症状,如发热口渴,关节疼痛等症。治疗方法是遵循“热者寒之”的原则。下面举例说明一热痹痛患者的经过。&1991年的夏初季节,有一位年青人约二十岁,由他表哥等两人搀扶着来看病。只见病人行走艰难,脚不能抬高拖着地面,一点点慢慢地走,口不断地呻吟,面色青白近腊黄,坐下时要很慢,稍快就会叫痛。看样子全身都很僵直。问病人,病是怎么一回事,病人有气无力地说,全身很痛,很硬,关节腰都不能弯,稍有动作就非常痛。睡觉时不能自己起来,痛得无法睡。观其四肢关节血色大脱,苍白,特别是关节,趾节很难弯,只能直。问他得病多久,说两天了,病是突然变成这样子的。问口渴么,说口很干。问吃饭多少,说吃不多口无味,很难吞下,只能慢慢地吃一点汤,吃了觉满。问身上有没有出汗,说几天都没汗出。问大便不,已多日不大便。观其舌苔白腐少粘腻碎裂不均,舌质红燥。脉象浮弦数偏滑大。诊析:此太阳、阳明经合病也。病若不速治,易化阴症难治。彼风寒湿侵袭足太阳膀胱经,卫外功能失职,腠理不能开泻,故无汗出。邪无出路,与正相争则发热。太阳经不解又侵入阳明经,故口干渴,脘满,不大便。此风寒湿杂合化热痹之初也,此是重症,难治之症。我在治病之前问病人,为什么不到大医院去看。他回答说这种病到医院去看不好。为什么,说他家有一个在某医院当院长亲戚的亲戚得病开始和他一样,现在僵直地趟在床上。又说他们那里有好几个,得了这病现在都不能好。所以不去大医院。又听有年纪的人说,有人以前得此病用草药治好了,可现在找不到会治病的人。情急之下因我会草药,抱着试探的心态来找我看,病人对我会不会看病一无所知。因他家住福州,到三明来干活,和大家一起睡地床,没几天他就变成这样了。我很认真地分析病情,认为是《伤寒论》的大青龙汤症。此病当急,一汗,二下通便,使邪有去路,三要会吃饭。若不很快地会吃饭,人无体力支持,谈何治病。因此处方大青龙汤变通。&麻黄10克&桂枝10克&制草乌10克&党参10克&知母10克&麦冬10克&石膏30克&连翘10克&甘草10克日一剂,水煎,分多次服下,另复合维生素B按说明使用。&次日病人来诊,问其药后变化,说全身还是很痛,僵硬,昨睡觉会比以前好点。身上微汗出,热已退去很多,饭有吃一点,但人很软无法站立,大便已通下一次。观其舌腐苔较前退,津液有点回,舌质红较前减。脉象大数较前减,略有缓意。其十指关节由昨日的苍白便成瘀青黑。病人邪虽少退,正气已虚,若不扶正何以祛邪,若不祛邪何以安正。此当彼此顾及。前方变石膏为20克,加黄芪20克,竹叶10克,白蔻仁5克,按前服法再一剂。&次日病人来诊,问药后变化,说身汗较多一点,发热好象没了。口已不渴,胃口比前好,睡觉有多一点。脉象又比前缓和些,初按觉软,中则觉弦,重则觉有空感,此为肾气不足之象。观其舌薄白有津,舌质变成淡白色。全身僵直有所局长改变,有点可弯曲。人还是觉得无力。十指关节的青瘀黑色已退淡。诊毕分析此时邪虽少退,但正气虚弱已比较明显,故祛邪固本当同时进行。处方:&麻黄8克&桂枝10克&制草乌10克&党参15克&黄芪30克&巴戟天10克&当归10克&丹参10克&枣皮10克&淮山20克甘草10克&砂仁6克&知母10克&黄柏10克&连翘10克&水煎服,日一剂。&次日复诊,舌苔白,舌质淡红,津不多。脉象趋于缓和。观其指节已变的淡红色。此乃阴毒消退,阳气复来之象,卫气功能所致。患者现可自行走,其说全身也不怎么痛了,活动也好多了,身上还是有出汗,分析病情之后,嘱咐原方再服一剂。&又服药后周身汗出。指节红色已退。各方趋于正常。前方略加调速又服一剂。&服药第六剂时,其家人从福州赶到三明,要把病人接回家,当看到其病已好转很多,很高兴,到我这里来说了一些好听的话。他们都深知其病的利害,因为他们的亲戚当中有几人起病和他相同的,现在都变成类风湿关节炎,有的几乎瘫了。病人要回家,要我为他多开几个处方,我说没必要,只是将前方稍有改动,再服用一段就可以了。此药回去先服三剂,后二天服一剂,后三天服一剂,后五天服一剂。服药间切记前嘱,药服后二小时避风,汗出,干毛巾擦。近一星期因病未洗澡,回家后不能马上洗澡,只能用盐开水擦身即可。当病情稳定月余后,再酌情考虑。嘱咐后处方如下:&麻黄5克&桂枝10克&制草乌8克&黄芪30克&巴戟天10克&仙茅10克&枣皮10克&白芍10克&制首乌10克&甘草10克&砂仁6克当归10克&丹参10克&知母10克&黄柏10克&连翅10克&陈皮3克&此病人回家后,没有再见到他,一年后见到他的表哥说,回家后病人没有其他治疗,病已康复。&此病属热痹范畴,其标热,本寒,治标治本适病而定。本病初急重,一日一方,是因病而治。本病的治疗也是标本兼治,治标不忘治本,治本兼顾治标。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遵循阴阳对立统一性之理论,把握时机,合理用药,是关键。世界上没有一种万能的物质,任何事物都有其对立面的存在,有正必有负,有善必有恶,有阴必有阳,有阳必有阴,生命的发生和存在,皆是阴阳二气统一的结果,这就是传统中医朴素的,宇宙观,和生命观。对古人哲学思想的学习和理解,有利治疗现代人的一些毛病。&在实际临床中,热痹痛的发病时间,不会太久,病到后期皆转为阴症,即寒痹。痹之解说因人之理解不同而运用。痹痛日久邪气深入,肌肉麻木不仁,痹病临证表现很多。五脏六腑皆有痹,肌肤、经脉百节皆有痹,诸多痹症皆因一寒字使然,皆一阴也,皆阴寒凝聚,水、饮、痰、湿、瘀血,杂合碍阻经脉,以至血脉不通,百节失养,脏腑升降不能,诸病纵生。痹入脏则精气不藏,入腑则运化不能,开合失职。以上理论和例举的痹痛治疗只能说明部分。治痹痛,我的体会当扶阳抑阴,调养气血,舒通经脉,促使阳生阴长,麻痹痛才会渐至消退,百脉通调,脏腑肌肤百节得以滋养。&以下就民间一些治疗痹痛的草药组方,以供对草药有兴趣的同仁参考。对民间的草药,我们不能用书本的理论片面来看她,应用实际运用效果的眼光,务实地、客观地、合理地给予认识。&1,穿山龙&石南藤&加水酒煎服,可治风痛,腰腿痛。&2,梅花入骨丹&虎杖&九节茶根&白背叶根&梵天花根&水酒煎服,可治关节炎。&3,梅花入骨丹&铁包金&牛奶子根&水酒煎服,可治风痛和关节炎。&4,臭牡丹根&土牛七根&穿山龙&勾藤根&梅花入骨丹&治关节胀痛。&5,山葡萄根&寻骨风&苍山子根&治风湿骨痛。&一般来说,民间用草药来治风痛或关节炎,煎药中,常入猪骨头等以加强效果,这也是一习惯。以上几个草药组合,只能说明一点,实际运用远远不止这些。比如还有“'风藤”“黄枝子根”酒炒入骨头水煮治月内风,“梨荷枫”“七叶连”等等治风湿痛的草药多不能举,只是各地异名甚多,各人的用法多有不同。草药若用之得当效果很好。&我常在农村,或到深山找药,和当地人谈说草药,他们都会说出本地的一些草药运用。他们所说的草药都是很好的,也可以说是几千年前古人留下的经验。他们不知草药的运用程度,不知有些人的风痛吃草药好了,有些人吃草药关节炎却不会好,不知其所以然。有人以为是草药无用,实际上草药是很好的,只是辨病不准,是人的认识问题。药这个东西,只要用的适当就是好药,运用不当,就没有好的效果。用草药也要运用整体观和辨证观这一基本理论,因时,因人,因药,平衡阴阳的关系,才会用之不殆。&治痹痛方法多不胜举,因其寒,用药多是辛温香燥,治时当顾及养阴。一切在于把握阴阳平衡,无犯虚虚实实之戒。有一次,我听一位病人和他人说话,“我吃了一年多的中草药,关节炎是好了,可是胃却吃坏了,现在常会胃痛”。此话虽非对我方说,我也不是想听人说话,但在行走中却听了一段很有哲理性的话。此语告诫医者应该怎样治病。我也常听到一些这样的话“我关节炎,一吃中草药胃就受不了,有时实在是关节痛,只能硬着头皮吃几包药,就不敢再吃了。”说起这些,是医者犯了“虚虚实实”之戒。有人说吃中草药没有副作用,这说法是错误的,是不懂中医阴阳对立的基本理论。可以这样说,这种副作用和现代化学药物比起来,相对要少的多,中草药的过失比较好调整,不象有的化学药物藏在体内难排出。&我不知在哪本书里看到了一个印象比较深的医案。书中描述在古代有一个人的母亲得了风病,腿痛的比较利害,特别夜间更是时常痛的无法入眠。看了不少医生,病有增无减,后来碰上了一位有智慧的医生,为他母亲开了药吃了几包,多年的痛风毛病就好了。医者说此病是阴血亏虚,经络失养,治当养阴生血,血行风自灭。用药当酸甘化阴,枸杞当归&枣皮&甘草&白芍&秦艽&石斛&玉竹药方大约如此,这位医生对此病的用药平和,不用苦寒阴药,顾及胃气,不忘扶阳,阴阳协调。分析病情能抓住重心,医术功底深厚,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用这医生的思路,我也治过了类似这样的痛风病。象这类阴虚痹痛的毛病,在当今的现代人中还是有的。在治病的实际运用中我常会想到内经的这样一段名言:“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其本”。我对此语印象特深。这是宇宙的真理,是无穷智慧的源泉。何谓阴阳,何谓万物,何谓变化,何谓生杀,何谓神明,何谓其本。她告诉人们灵活,正确认识事物不断发展变化的多层次和多角度思维方式。&文章到此。水平有限,定有不足之处,还请指正。&肝心痛证治&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脏腑生理、病理相关,心病病位虽在心,其它脏腑功能失调均可干犯心脏而发病。所以,燮理脏腑气血,平调阴阳,使恒动的内环境达到协调平衡,对防治心系疾患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重点论述因肝(胆)功能失常导致心痛的临床治疗思路与方法。&一、肝心痛定义与范围&“肝心痛”是中医病名,首见于《灵枢·厥病》:“厥心痛,色苍苍如死状,终日不得太息,肝心痛也”。肝主疏泄、谋虑、藏血、藏魂、主筋,为罢极之本;若情志过激或抑郁,劳伤虚损,六淫邪客等致气血逆乱,肝(胆)功能失调,筋脉失于濡养,心脉挛急而引起心痛者,则称之为“肝心痛”。&肝心痛的临床表现与心、肝经经络走行及生理功能有关。如《灵枢·经脉》云:“肝足厥阴之脉……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是肝生病者,胸满呃逆……。”《素问·脏气法时论》说:“心痛者,胸中痛,肋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指出肝心痛临床常表现为发作性胸闷胁胀或隐痛,常伴有心悸、气短,烦躁易怒,善太息,脉沉弦或弦滑,舌质暗或有瘀斑;甚则胸闷如窒,疼痛如绞,膻中及左胸部有压榨样绞痛,并向胁下、后背或上肢内侧放射疼痛,或见面色苍白,汗出如珠,烦躁惊恐等危重症状。&冠心病心绞痛有上述临床表现者,属“肝心痛”。&二、肝心痛发病机理&《素问·举痛论》曰:“百病生于气也”。肝主疏泄,性喜条达。若七情过激造成气血悖逆,肝气郁结,畅达失职,心脉失调,筋脉拘急,血流受阻,则胸痹而痛。食气入胃,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木不疏土,则水谷不化,故餐后心痛发作。气机郁久,易于化热生火。《证治汇补》说:“气郁痰火,忧恚则发,心膈大痛,次走胸背。”木气冲和条达,无所遏郁,则血脉得畅;气滞血瘀,心脉不通,则心痛如刺如绞,痛处不移。血不利则水不行,凝结为痰。《杂病源流犀烛》曰:“痰饮积于心包,其自病心。”痰瘀互结闭塞心脉,故心胸疼痛持久,不易缓解。如肝气横逆,疏泄太过,阳气升腾,心痛向两胁放射走窜,或遇怒突然心胸剧痛。气有余便是火,肝胆火热。《素问·痿论》曰:“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致心脉痉孪,引发心痛。如肝肾阴虚,阳气升动亢逆,肝风内动,脉络失养而挛急,则心痛常伴有头晕头痛,面红升火,烦躁易怒等症状。肝藏血,心行之,血虚不能荣络,筋脉拘挛至心痛胆怯。《诸病源候论》说:“肝藏血而候筋,虚劳损血,不能营养于筋,致使筋气极虚,又为寒邪所侵,故筋挛也。”肝阳不足,木不生火,寒邪直中心脉,寒主收引,心脉拘挛,血流受阻,不通则痛。《圣济总录》曰:“盖肝在色为苍,足厥阴之脉,贯膈布胁肋,今肝虚受邪,传为心痛,故色苍苍而不泽,拘挛不得太息也。”“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素问·举痛篇》)。心藏神,肝藏魂,胆主决断,如突受惊吓,中正失司,骤然心痛。&现代医学认为:情绪因素所致冠心病具有急躁、紧张、易冲动,个性强,喜怒无常体质者,是冠心病的一个独立的易患因子。精神紧张,恐惧,愤怒,恶梦及突然响声可使肾上腺交感反应明显增加,儿茶酚胺分泌量明显增高,血浆去甲肾上腺素增多,引起Q~T间期延长以及冠状动脉痉挛,甚至引起心肌坏死。&三、肝心痛辨证论治临床思路与方法&肝心痛乃肝病及心,心肝二脏同病。肝胆失调为起病之因,心脉不畅,胸痹心痛乃为其果。故辨肝心痛,当首辨病位、脏腑与气血。一般而言,以气机郁滞为主,胸憋心痛较著,病位多偏于心。痛而走窜者,病在气分,病偏于肝;痛有定处者,病在血分。次辨病性、虚实寒热、挟瘀挟痰等兼证。久病者多虚,新病者多实。隐痛为虚,刺痛或憋胀疼痛为实。舌暗而有瘀斑,脉结涩者多挟瘀血,舌淡暗苔厚腻,口中粘腻者多兼痰阻。&(一)肝气郁结致心痛&有明显的情志不畅、心情抑郁或卒受过度精神刺激,而发胸膺憋闷不适,胁肋胀痛苦满,脉弦或沉结。此为肝气郁结,疏泄失职,气机郁滞,致气血运行受阻而发病。若骤然而痛属肝气暴张,心脉挛急,闭塞不通。治以疏肝解郁法。方用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加味:柴胡枳壳(炒)&白芍&香附&川穹甘草&郁金&元胡&鸡血藤&茯神&石菖蒲。&(二)肝气横逆致心痛&表现为性情急躁,心烦易怒,心痛向胁部放射,或走窜疼痛,或遇怒突然胸膺剧痛。脉弦滑或弦紧。为肝气横逆,疏泄太过,克脾犯胃,浊气上逆,心脉拘急所致。治以抑木降逆法。方用化肝煎(《景岳全书》)加味:青皮陈皮&白芍&丹皮&栀子&泽泻&贝母&蒲黄&五灵脂&木瓜&降香&甘草。&(三)肝火上炎致心痛&发作时胸闷疼痛,伴有烧灼感,面红目赤,眩晕耳呜,便秘溲赤,舌红苔黄燥,脉弦数。气有余便是火,火性炎上,气血悖逆,心神被扰。治以泄肝降逆法。用泻青丸(《小儿药证直诀》)合小陷胸汤(《伤寒论》):当归川芎&冰片&山栀&大黄&羌活&防风&黄连&半夏&瓜蒌实。&如肝经实热者,伴有血压升高,大便秘结等证,宜当归龙荟丸(《宣明论方》):当归&龙胆草&芦荟&黄连&黄柏&大黄&黄芩&栀子&青黛木香&麝香。&(四)肝火挟痰致心痛&肥胖体质,嗜食肥甘,喜饮酒浆,情怀抑郁,性格内向,聚湿酿痰,阻滞气机,肝失调达。而见胸胁隐痛或胀痛,可伴有长期血压高,且波动较大,面红气粗,头重如裹,舌质暗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或沉滑等。因肝气有余,化火灼津,凝结为痰,脉道瘀阻,血不利则水不行,形成痰瘀交阻之势。治以清肝化痰法。用小陷胸汤(《伤寒论》)加味:全瓜蒌清半夏&黄连&青黛&石菖蒲&郁金&白僵蚕&天竺黄&胆南星&苏子等。&(五)肝风内动致心痛&心痛频繁发作,伴见眩晕头痛,心烦气急,夜寐不安,面红目赤,血压升高,有将发中风或已发中风之表现。为肝阳暴张,血随气升,冲动亢逆,筋脉挛急之故。治以平肝潜阳熄风法,用天麻钩藤饮(《杂病诊治新义》)加减:天麻钩藤&生石决明&川牛膝&桑寄生&杜仲&栀子&黄芩&益母草&朱茯神&夜交藤。(酌情选加:生地&珍珠母&生龟板&全蝎&蜈蚣&白僵蚕&石菖蒲天竺黄&丹参等。)&(六)肝肾阴虚致心痛&胸中疼痛,时感灼热,眩晕耳鸣,腰膝酸软,五心烦热,盗汗,舌红苔少,脉弦细数。血压升高。肝肾同源,水不涵木,脉络失养而挛急,血脉持续痉挛引起心肌缺血、缺氧而发心绞痛。治以补肝益肾法。方用一贯煎(《景岳全书》)加味:生地北沙参&枸杞子&麦冬&山萸肉&丹皮&当归&白芍&白蒺藜&丹参&白僵蚕&炙龟板等。&(七)肝血不足致心痛&证见心痛心悸,遇劳累则加重,夜来不寐,胁肋胀闷或隐隐作痛,筋脉(目闰)动,面色苍白,爪甲不荣,头晕目眩,脉细弱或结、代,舌淡苔白等。过劳则气血暗耗,肝藏血,心脉赖肝血濡养,肝血虚则脉络失荣,筋脉拘挛急迫而发心痛。治以滋补肝血,缓急止痛。方用补肝汤(《医宗金鉴·杂病心法》)合芍甘汤加减:当归川芎&熟地&白芍&炒枣仁&丹参&西洋参&山萸肉&鸡血藤&炙甘草等。&(八)气滞血瘀致心痛&表现为心胸胀满憋闷,心前区阵发性绞痛或刺痛,遇情志不舒加重。血液粘质度增高,血流缓慢。舌质暗紫有瘀斑,脉沉涩或有结、代。因情志不遂,郁怒忧思,致肝郁气结,疏泄不及,气滞血瘀,心脉瘀阻而发心痛。治以疏肝解郁、活血化瘀法。方用复元活血汤(《医学发明》)加味:柴胡瓜蒌根&当归&红花&甘草&山甲珠&大黄&桃仁&制乳没&三七粉&沉香末等。&(九)肝寒血凝致心痛&心痛发作与长期贪凉感寒有关,或阳气不足,或寒邪直中厥阴而发病。肝主筋,其经脉布胁肋、贯膈,寒性收引,筋脉拘挛,血管闭塞,不通则痛。治以暖肝散寒、温通止痛法,方如暖肝煎(《景岳全书》)加味:肉桂小茴香&茯苓&乌梅&枸杞子&当归&沉香&生姜&白蒺藜&紫丹参等。&寒邪直中者,宜当归四逆汤(《伤寒论》)加味:当归&桂枝&白芍&细辛&炙甘草&通草&大枣&吴茱萸&川椒&薤白檀香等。寒闭心痛甚者加用苏合香丸。阳虚欲脱者,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味:人参&附片&麦冬&五味子&黄精&鹿茸&炙甘草生龙牡等,以回阳固脱。&(十)肝脾(胃)不和致心痛&心痛常在饭后发作或加剧,或餐后出现发作性心律紊乱,纳谷呆滞,胸院满闷,胁肋胀痛,噫气呕逆,舌胖苔白或腻,脉弦缓。证属肝气犯胃,胃失和降,或肝气抑郁、不能疏土所致。治以调肝理脾(胃)法。肝气犯胃者用抑木和中汤(《医醇(月贲)义》):当归青皮白蒺藜&郁金&陈皮&苍术&白术&厚朴&木香&砂仁&茯苓&佛手&檀香。&若肝郁脾虚者,宜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味:柴胡&白术&白芍&当归&炙甘草&茯苓&薄荷&煨姜&砂仁&广木香党参等。&(十一)胆火扰心致心痛&证见胸满心痛,头晕目眩,耳鸣耳聋,烦躁易怒,夜寐不宁,舌质红、苔黄,脉弦滑或兼数。胆附于肝,经脉络肝。痰火郁遏,相火炽则君火亦炎,心神不宁,导致心痛。正如《医学入门》说;“心与胆相通,心病怔忡,宜温胆汤。”以清胆宁心。少阳火旺者,投以黄连温胆汤(《千金方》):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炒枳实&竹茹&黄连&大枣。若兼气滞者,酌加醋元胡、丹参等。肝胆湿热者,治用龙胆泻肝汤(《兰室秘藏》)加减:龙胆草栀子&黄芩&生地&泽泻&车前子&柴胡&当归&木通。&(十二)胆气虚怯致心痛&心痛,并见虚烦不宁,失眠,恶梦易惊,善恐,恶闻木声,如人将捕之状,短气乏力,脉弦细,舌质淡嫩或边红苔白等。《素问·六节脏象论》曰:“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胆性刚直,中正而主决断。胆气通于心,若惊恐损伤肝胆,则精气内夺,致筋脉失养,心脉挛急而发心痛。治以宁胆安神,方用宁胆汤(自拟方):朱茯神胆星&枳实&竹茹&熟地&白芍&灵磁石&龙齿&枣仁(酌加丹参&川芎&石菖蒲&夜交藤)。&四、病案举例&例1、孙××&男&50岁&干部&日入院&住院病历号825038。&患者于1979年9月因骤发“胸痛”到某医院就医,经检查确诊为“急性心肌梗塞”而急诊入院抢救,治疗月余病情缓解出院。但此后每逢气候变化或情志不畅即出现发作性胸痛。近因气候骤然转寒,于昨日则见胸闷憋气,胸痛掣背,四肢不温,右下肢拘挛疼痛,舌质暗,脉沉细,舌苔白。心电图提示:1.陈旧性心肌梗塞(前壁)。2.不全性房室传导阻滞。诊断为冠心病(陈旧性心肌梗塞并心绞痛)。四诊合参辨证为肝心痛,因寒邪直中厥阴所致。治以暖肝散寒,温经止痛。方用当归四逆汤加减:当归15g 薤白10g& 桂枝9g 白芍9g 炙甘草9g 细辛3g 通草3g 吴萸子6g 麝香0.3g(冲服),另以苏合香丸1粒(吞服),以温经通脉宣闭开窍。&上方服2剂,发作次数明显减少,疼痛减轻。后随症依法达变,选用丹参&瓜蒌&檀香&降香&蜈蚣&全蝎&僵蚕&石菖蒲&郁金琥珀等药,先后服药40余剂,临床症状消失。心电图示:陈旧性心肌梗塞,T波恢复。随访6年未见复发。&例2、简××&男&56岁&干部&日初诊。&主诉:发作性胸闷胸痛已5年,经某医院诊为“冠心病”、“心绞痛。”今晨因事未从心愿而急躁恚怒,突觉胸膺憋闷疼痛,心慌,头晕头痛,左半身麻木,大便干燥。舌质红,苔稍黄,脉弦数。查心电图提示:心率94次/分,S-T段下移,TV3倒置,TV5低平。血:β~脂蛋白670mg%,胆固醇386mg%,血压(22.7/14.7kPa)。确诊为:1.冠心病(心绞痛)。2.高血压病。中医辨证为:肝心痛。证属肝阳暴张,虚风内动所致。治以平肝潜阳、凉肝熄风。以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10g& 钩藤15g(后下) 僵蚕10g& 生石决明30g(先煎) 珍珠母30g(先煎) 山栀6g& 天竺黄10g 益母草9g& 生大黄6g(后下) 牛膝10g 茯神10g。&服药3剂,发作次数减少,左半身恢复正常,血压(20/13.3kPa)。上方去大黄、珍珠母,加降香6克(吞下)石菖蒲9克,连服6剂。心痛发作得到控制,血压(18.7/12kPa),改用疏肝理气、活血通脉法。药用:柴胡10g& 当归10g& 桃仁10g& 制乳没各3g& 丹参15g& 全栝萎15g& 降香6g(后下)&白僵蚕9g &石菖蒲6g& 郁金10g。后以上方随症加减,选用天麻&土元&地龙&枳实&沉香等,续服30余剂,自觉已无异常,心电图大致正常。&
馆藏&331255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医门诊病历书写范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