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病脾胃弱大便先干后稀脾胃虚弱稀薄排出的东西还没消化:肉桂、谷芽,炙甘草,苍术,白术,茯苓,千年健,巴戟天,木香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小儿脾胃脆弱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脾胃中医-提供留学,移民,理财,培训,美容,整形,高考,外汇,印刷,健康,建材等信息_突袭网
当前位置&:&&&&脾胃中医
热门标签:&
来源: 由用户
编辑:李利平
方名:健脾清胃汤组成:黄芪12克 党参12克 蒲公英15克 黄连6克 半夏12克 陈皮9克 木香9克 干姜2克&山楂9克 & 神曲9克&& 炙甘草6克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体会:1987年,本人经常胃痛,到医院检查说是浅表性胃炎,辗转看过不少中西医生,有名校出身的中医院院长,也有世代祖传的医生,服过很多中西药,还试过民间屡试屡验的偏方,都未能见效。本人从小颇好医学,读过一些书籍,同时也是久病成医吧,就在1995年,终于顿悟:西医说的慢性胃炎,中医多数是虚实夹杂、寒热交织、湿阻中焦、脾失运化所致。治疗原则应是清补并用、寒热并施,以达到扶正邪、标本兼治。所以就拟就了这个处方,既能补中益气,也能清热燥湿,又能理气消积。用现代医学的观点,就是来个双向调节吧!在清热药中所以选用蒲公英和黄连,是考虑到现代医学发现多数胃病是由幽门螺旋杆菌引起的,而这两味药对幽门螺旋杆菌有较好的杀灭作用。也算是中西合璧、统筹兼顾吧!当时,服了5剂,病就好了。过了一个多月,因深夜喝了两次清热的草药凉水,胃又痛起来。照原方服了3剂,病又好了。这一方剂,自己就只服过2次共8剂,胃痛就一直没有再患了。此后再适当服用一些健脾益气的中药如人参之类,脾胃功能就更加正常了。以前一年四季连一个水果也不敢吃,一吃胃就痛,现在什么水果都敢吃!&清胃化瘀汤----治胃炎 清胃化瘀行气止痛慢性胃炎属中医“胃脘痛”、“心口痛”、“胃痞”、“肝胃气痛”、“嘈杂”等范畴,以上腹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症,常伴嘈杂、恶心、脘痞、纳差等兼症,一般发病率高,与人的饮食、情绪、体质和感受外邪密切相关。现代医学认为,慢性胃炎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性改变的一种常见病,包括各种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胃下垂以及溃疡病等。中医认为,胃脘痛属标实本虚之证。标实为邪、毒、寒、湿、热互结,中气受伤,升降失常,胃络瘀阻,故多属实证;本虚为脾胃不足,外邪得以乘虚而入,或脾虚失运,致湿热瘀毒互结,升清降浊失常。究其病因,肝胃不和、脾胃虚弱、湿热蕴脾等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理,该病初起或发作期以气滞、胃热多见,久病为虚中夹杂、寒热错杂。对于该病的治疗,刘启廷自拟清胃化瘀汤,在一方治一病的基础上,临床加减应用数十年,收集有效病例数千份,效果显著。  药物组成:蒲公英30克,川芎15克,党参15克,黄连10克,吴茱萸6克,厚朴15克,紫苏梗15克,川楝子6克,元胡30克。  服用方法:上药浸泡2小时,武火煮开,文火再煮25~30分钟,取汁;加水再煎30分钟,取二汁,混合,分2次早晚空腹服。功用:清胃化瘀,行气止痛。  组方依据:该方所治胃炎,包括各类胃炎及十二指肠球炎,诊断以胃脘疼痛、吐酸、嗳气三大症状为要点。该病因长期寒湿侵胃,郁久化热,湿热阻络,气血瘀滞,气虚津亏所致。治宜清热散瘀,理气和胃,制酸止疼。加减:上腹部冷痛者,加高良姜以温胃散寒,消食止痛;痛甚、泛吐清水者,加干姜、艾叶以温中散寒止痛;胸胁窜痛者,加片姜黄、枳壳以行气通络,宽中止痛;口干喝水多者,加石斛、玄参以益胃生津,滋阴清热;大便干结者,加大黄、槟榔以消积降气,清热通便;大便黏黑者,加三七参、白及以散瘀止血,生肌定痛;有溃疡者,加乳香、没药、白芨以活血行气,消肿生肌。&养胃食谱一:番茄蛋汤&&&&&&&&&&&&&&   番茄和鸡蛋的组合一直都是非常经典的,番茄炒蛋、番茄蛋汤备受大家的青睐,做起来又简单,吃起来也美味。鸡蛋和番茄适量,再搭配一点疙瘩面,美味非常啊,喜欢吃面食的人有福了。&&&&&&&&&&&&&&   锅中的油烧热后放入番茄翻炒熟,然后加水煮开,放入面疙瘩即可,面疙瘩煮熟后再加入打好的鸡蛋,添加佐料即可出锅了。香喷喷的番茄疙瘩鸡蛋汤做好了,暖胃又助消化,是养胃的佳品。&&&&&&&&&&&&&& 养胃食谱二:小米南瓜粥&&&&&&&&&&&&&&   粥和汤一直都是非常养胃的食物,小米南瓜粥具有养胃助消化的功效,有需要的朋友不妨尝试一下。南瓜洗干净后切成丁状,然后和小米放到锅子里面煮熟即可,为了口感更佳,可以加入一些少量的食盐和白糖。&&&&&&&&&&&&&& 养胃食谱三:红薯粥&&&&&&&&&&&&&&   红薯的养生价值是非常高的,抗癌、补气、健脾胃,是不可多得的廉价保健品。红薯洗干净后切丁,然后放到锅子里面煮,可以的话,还可以放一点板栗,板栗具有补肾功效,两者结合搭配,养生效果杠杠的 脾胃虚弱调理食疗粥&  1、八宝粥&  莲子、芡实、薏苡仁、山药、桂圆、红枣、白扁豆各5克、粳米l00克,煮粥食用。能益气养血,健脾强身,适用于体虚乏力、食少纳呆、气血亏虚。&  2、山药薏苡仁粥&  山药50克,薏苡仁15克,粳米100克,煮粥食用。能补气健脾胃,止泻,适用于脾胃虚弱所致食欲不振、脘腹胀满、大便溏泄。&  3、山楂麦芽粥&  山楂15克,麦芽15克,粳米100克,煮粥食用。能刺激消化,健脾开胃,缓解由于消化不良所导致的腹胀,食欲不振和消化不良等问题。&  4、薏苡小豆粥&  薏苡仁15克,赤小豆15克,粳米100克,煮粥食用。能渗湿利水,健脾益气,适用于脾虚湿盛所致的食少纳差、脘腹胀闷、尿少浮肿。&  5、参枣粥  党参15克,大枣10枚,粳米100克,煮粥食用。能健脾益气,适用于体虚气弱、食欲不振、脘腹胀满。&&&养胃食谱&&&&&&&&&&& &&&&&&&&&&& 」&&&&&& 1&&&&&&&&&&&&&&&&&&& 白菜炖豆腐&&&&&&&&&& 食材:白菜、豆腐,姜、蒜、香葱做法:1.白菜切段,豆腐切块2.豆腐下水焯一下,捞出沥干3.白菜下水焯一下,捞出沥干4.锅中热油,放入姜蒜葱,炒香;5.入豆腐略煎一下,加水(或高汤)小炖一会儿;6.放入白菜翻炒一下, 最后调入盐和鸡精,即可!7.加入胡萝卜条翻均匀,让每条胡萝卜都粘上蛋黄碎,可以加少量盐和生抽调整味道。小贴士:1.豆腐焯水,能够去豆腥味儿2.白菜焯水,因为它含有破坏维生素的氧化酶,在开水里焯一下就能消除这种氧化酶的坏作用了3.白菜里的维生素怕热,所以我们要后放白菜,稍微炒一下就行了2&&&&&&&&&&&&&&&&&&& 萝卜牛腩汤&&&&&&&&&& 食材:牛腩、白萝卜,八角、香叶、桂皮、干辣椒、红枣、姜片、花椒做法:1.牛腩先用水洗净,再放清水中浸泡2个小时左右,去除血水。2.泡好的牛腩切成小块,用开水焯烫。3.牛肉放入煲里,加入适量的清水,把配料也放进去,大火烧开后小火炖2个小时左右。4.白萝卜去皮切块后,倒进肉汤里。5.继续炖40分钟左右即可。3&&&&&&&&&&&&&&&&&&& 荸荠南瓜小米粥&&&&&&&&&& 食材:荸荠、南瓜、小米、糯米,电饭煲做法:1.把糯米和小米洗净放入电饭锅加入适量的清水。2.然后按下煮粥健。3.把荸荠和南瓜去皮切块。4.煮至米快熟的时候,加入荸荠、南瓜,加盖继续煮。5.直到粥稠米烂即好喝的时候也可加入一些白糖,即可。4&&&&&&&&&&&&&&&&&&& 养心暖胃南瓜粥&&&&&&&&&& 食材:大米、小米、南瓜、水、炒熟的黑芝麻。(大米和小米的比例约为2:1)做法:1.将南瓜去皮、去瓤切片。2.锅内放洗净的小米和大米,加约4碗水开火煮粥。3.煮粥的同时将切好的南瓜片放在上层的笼屉蒸熟,约15分钟左右。4.15分钟后将蒸好的南瓜晾凉、捣成南瓜泥。5.40分钟后,二米粥已基本煮好,再将南瓜泥放入煮好的二米粥里,搅拌均匀。6.小火煮5分钟左右即可出锅,可在粥上撒点炒好的黑芝麻点缀一下。5&&&&&&&&&&&&&&&&&&& 苹果小米粥&&&&&&&&&& 食材:苹果、小米,水做法:1.小米冲洗2遍。2.苹果去皮去核后切小丁。3.高压锅中先放入水,再放入小米。4.然后放入苹果丁。5.加盖放到炉子上大火烧开,上汽后转小火煮20分钟。小贴士:喜欢吃脆的苹果可以在粥煮好后加入煮2分钟。&1.脾胃运化不良型&&&&&& 厌食伴有嗳气、恶心、腹胀,大便多有不消化物。常用苍术9克,陈皮4.5克,枳壳9克,鸡内金6克,谷芽9克,麦芽9克。煎服。&2.脾胃虚弱型&&&&&& 以消瘦、进食少为主,伴有面色苍白、精神不隹、大便稀薄。常用茯苓12克,山药15克,炒白术9克,党参9克,神曲9克。煎服。  功用:清胃化瘀,行气止痛。  组方依据:该方所治胃炎,包括各类胃炎及十二指肠球炎,诊断以胃脘疼痛、吐酸、嗳气三大症状为要点。该病因长期寒湿侵胃,郁久化热,湿热阻络,气血瘀滞,气虚津亏所致。治宜清热散瘀,理气和胃,制酸止疼。加减:上腹部冷痛者,加高良姜以温胃散寒,消食止痛;痛甚、泛吐清水者,加干姜、艾叶以温中散寒止痛;胸胁窜痛者,加片姜黄、枳壳以行气通络,宽中止痛;口干喝水多者,加石斛、玄参以益胃生津,滋阴清热;大便干结者,加大黄、槟榔以消积降气,清热通便;大便黏黑者,加三七参、白及以散瘀止血,生肌定痛;有溃疡者,加乳香、没药、白芨以活血行气,消肿生肌。十种胃痛辨治经验& 360enpu20...& 阅 5& 转 1&修改微信 分十种胃痛辨治经验& 胃脘痛之病情,虽有虚、实、寒、热或虚实并见、寒热错杂之殊,就其病因、病机推之,则可辨为气滞、血瘀、寒凝、火郁、食伤、停饮、中虚、津伤以及虫积等不同。故治疗时,必当辨证审因,相机立法,投以方药,可得而治焉。   气滞胃痛  胃脘部膨满作痛,其痛串走无定处,频发噫气,或呃逆不休,心烦易怒,屡欲太息,逢恚怒则胀痛增剧,食少口干,舌赤苔白,脉象沉弦而滑。治宜疏肝和胃,理气止痛。方药:香陈理气汤(自拟方)。处方:香附15克,陈皮20克,柴胡15克,紫苏15克,枳壳10克,麦芽20克,木香4克,薄荷8克。加减:频发噫气者,加旋覆花、藿香、青皮;吐酸水者,加黄连、吴茱萸、煅瓦楞;气实上逆者,加焦槟榔、莱菔子;呃逆不休者,加旋覆花、代赭石;两胁胀满者,加青皮、郁金;兼有腹部膨满者,加川厚朴、大腹皮。  血瘀胃痛  胃脘痛有定处,状若锥刺而畏按,每因食硬物而诱发剧痛,或吐出食物,混杂血出,状若胶漆,粪便中亦或混入败血,大便滑而易出,如用辛烈或过于冷热食物,亦可导致刺痛发作,舌质多紫黯,或见瘀血斑点,口干欲嗽水,但不欲咽下,脉沉涩,或细弦。治宜活血散瘀,理气止痛。方药:丹红散瘀汤(自拟方)。处方:丹参20克,红花15克,莪术15克,没药15克,香附20克,炙甘草7.5克,延胡索15克,紫檀香10克。加减:若吐食物夹杂黑血者,加侧柏叶、大蓟、藕节;思水不欲咽者,加生地、玄参、牡丹皮;便若胶漆者,加鲜生地黄、侧柏叶、阿胶、黄芩、甘草、炒槐花、炒地榆;大吐下鲜血者,当急凉血泻火,宜酌用《金匮要略》泻心汤与犀角地黄汤之合方,或加山栀子、犀牛角生磨汁,其效尤著。(注:紫檀香应捣碎,后入轻煎。)  寒凝胃痛  腹部自觉冷感,拘急掣痛,甚则隆起如拳状,得温则痛减,常欲以掌抚按之,避寒就温,肢端多清冷,溲清长,舌淡无苔,泛吐清水,脉沉微,或沉紧。治宜温中散寒,缓急止痛。处方:丁香15克,砂仁10克,陈皮15克,紫苏15克,炮姜15克,肉桂15克,乌药15克,炙草10克。加减:若腹脘痛隆起如拳,加延胡索、吴茱萸;肢端清冷者,加炙附子、人参等;泛吐清水者,加吴茱萸、白豆蔻、生姜。  火郁胃痛  自觉胃脘发热,甚则如烧如灼,吞酸呕苦,或消谷善饥,食饮辛辣及热物,则痛增剧,心烦口渴,喜饮冷物,大便燥涩,溲短色赤,舌质红赤,苔黄燥,或龟裂,脉沉滑或洪大有力。治宜清泻胃火,和中止痛。方药:栀芩清胃汤(自拟方):栀子15克,黄芩15克,大黄10克,连翘15克,竹茹10克,青皮15克,川楝子15克,炒麦芽20克。加减:若消谷善饥,加生石膏、黄连;心烦口渴者,加生石膏、知母、天冬;吞酸者,加胡连、煅瓦楞子;心烦少寐者,加酸枣仁、知母;大便干结者,加玄参、芒硝(单包分次冲服)。  伤食胃痛  恣嗜炙梗耙薅龋律宋钙渲朽性诱屯矗憾裆婆唬绕裎攀吵簦谥泻舫龀羝嗵衲澹嗉舛嗪欤龌螅蚝榇蟆V我讼车贾停砥臀浮7揭呵笙程溃ㄗ阅夥剑荷袂15克,炒麦芽20克,枳壳15克,陈皮15克,紫苏15克,藿香15克,生姜10克,厚朴15克。加减:如脘中胀满甚者,加莱菔子、焦槟榔;呕甚不能纳食者,加砂仁、清半夏、竹茹;吞酸者,合左金丸;嗳气者,加焦楂、莱菔子、薄荷;呼气腐臭者,加佩兰、白檀香;脘部痞硬,气上冲咽不止者,宜因势利导,先以烧盐作浓汤,饮后探吐之,在饮温水使吐,待病情稍稍稳定,然后频频少与汤剂;病势重者,须暂停饮食,饮以清茶、果汁之属,待胃气渐复,再与糜粥。&停饮胃痛   中虚里寒之人,食饮水液,阴虚不能化,停潴于中脘,则可发为胃脘压重作痛。以手揉按之,可闻水鸣音,如囊裹水。恶水不欲饮,强饮入则复吐出,舌淡口润,体重肢倦,脉徐缓而濡。治宜温中益脾,和胃化饮。方用苓术化饮汤:茯苓20克,白术15克,陈皮15克,人参15克,桂枝15克,生姜10克,清半夏15克,炙甘草10克。加减:如胃脘揉按有水鸣音者,加苍术、干姜、细辛;呕吐清水者,加炮姜、白豆蔻;强饮水则吐者,加砂仁、川厚朴;小便不利者,加猪苓、泽泻、车前子;头目晕眩欲仆者,加干姜、细辛;手足厥逆者,加制附子、干姜、生黄芪。  中虚胃痛  胃痛隐隐痛时多在空腹,得食或温罨则痛减,喜暖畏冷,食少身倦,或脘腹虚满,或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微。此证时轻时重,可数年不愈;每因气恼、过劳、受累、食伤等因素反复发作,而出现中土运化无力的食滞等症状。治宜补中健脾,和胃止痛。方用和胃益脾汤(自拟方):人参15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陈皮15克,砂仁10克,麦芽20克,炙甘草10克,大枣10枚。加减:若脘腹虚满者,加川朴、紫苏;大便稀溏者,加苍术、炒山药、炒薏仁;逢恚怒痛甚者,加乌药、延胡索。  中虚气滞胃痛  胃痛隐隐,痛时而攻胀作痛,脘痛过胁,每因情志因素而痛作。食少乏味,嗳气频繁,神疲肢倦,大便不调,舌淡苔白,脉细弦。治宜补中健脾,理气止痛。方用调气理脾汤:人参15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陈皮15克,麦芽20克,香附15克,紫苏15克,砂仁10克。加减:若中满者,加神曲、焦山楂;中满胀甚连胁者,加枳壳,莱菔子;逢恚怒甚者,加合欢花。  津伤胃痛  脘痛隐隐,胃中嘈杂似饥,饥不欲食,口燥咽干,口渴唇焦,大便燥涩,舌红少津,脉细小数。治宜滋燥生津,和胃止痛。方用滋燥养胃汤:炙杷叶15克,麦门冬15克,人参15克,沙参15克,天花粉15克,石斛15克,麦芽20克,炙甘草10克。加减:若食后涩滞难下,加苏子、黑芝麻、枳壳;心烦口渴者,加天门冬、知母;心烦少寐者,加酸枣仁、柏子仁、合欢皮;大便燥结难下者,加生地、玄参、黑芝麻。  津伤气滞胃痛  胃痛隐隐,甚则胀满,胃中嘈杂,噫气频频,时善太息,口燥咽干,大便燥结,舌红而干,脉细数而弦。治宜滋燥生津,消食理气。方用滋燥理气汤(自拟方):炙杷叶15克,麦门冬15克,人参15克,沙参15克,天花粉15克,石斛15克,麦芽20克,枳壳15克,香附15克,陈皮15克。加减:若口燥咽干甚者,加天冬、知母;频发噫气者,加苏子、旋覆花;中脘胀满甚者,加莱菔子;腹部膨满者,加川朴;大便燥结者,加黑芝麻、玄参;心烦少寐者,加枣仁、柏子仁。 志康诊疗中心 龚鹏生&养胃清阴汤&疏肝和胃养阴清热方沙参15、 玉竹15 、丹皮10 、黄连5 、青皮10 白芍15、 栀子10、 柴胡15 、公英30 、甘草5,合欢皮10 、生炒枣仁20生气导致的胃痛该怎么办? | 生活妙方& 为什么73 摘自 罗大伦频道& 阅 115& 转 16&转藏到我的图书馆微信 分享:&&&&&原创 罗大伦 罗大伦频道在人的身体中,脏腑功能很大程度上是受情绪影响的,其中影响最明显的,应该就是脾胃了。也就是说,消化系统的功能,与情绪密切相关,甚至包括肠道的功能都是如此的。这种情绪影响脾胃的功能的现象,在中医里面,叫肝木横逆克脾土。而西医研究的结果,也是如此,甚至有西医说腹部是人的第二个大脑。&&&&而现代社会,我们心理压力很大,因此,会出现肝气不舒的情况,会有肝火犯胃的情况。&那么,如果一个人情绪不好,肝火很大,会导致胃出现哪些问题呢?会伤到胃的哪个方面呢?&清代名满天下的名医叶天士提出了“胃阴”学说,他认为:“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阳土,得阴自安”,所以,胃阴的保护非常重要,“脾喜刚燥,胃喜柔润”,治脾可宗东垣甘温升发,治胃则宜甘凉通降。因此,强调用药应“忌刚用柔”,宜选“甘平或甘凉濡润之品”以养胃生津。&叶天士提出的这个学说,对我们非常的重要,因为,肝火大的人,往往会导致肝火伤胃阴的情况。&所以,一旦见到患者情绪不佳,肝火很大,同时胃痛胃胀的,我们要考虑是否伤到胃阴了。&这种肝火大的情况下,具体的症状有:&胁痛,恶心,干呕善噫,心痛心悸,头目眩晕,口苦,大便秘结,眼目红赤,肢体麻木,心烦易怒,咽干唇赤,舌绛或舌光剥,脉弦左数。&其中最主要的,是舌质发红,这是有热的指征。&&这种情况下,应该怎么办呢?&&叶天士对此思考比较慎密,他认为如果用常规的疏肝理气方法,则虑其辛燥伤阴;补中益胃则恐其壅逆呆滞。因此,叶氏提出“用药忌刚用柔”。主张在调养中焦的同时,必先制肝,也就是养胃平肝法。并认为白术、甘草之守,升麻、柴胡之升,“竟是脾药”。若用于肝胃阴伤者,鲜能奏效。因为“肝为刚脏,宜柔宜和。胃为阳土,宜凉宜润”。酸能制肝,敛阴生津,甘能令津还。&所以,叶天士很精妙地选用阿胶、生地、白芍等以养肝柔肝。用木瓜、乌梅、五味子等,以制肝木。&这样,以酸柔肝,则木气自能收敛。&&而肝火会伤到胃阴,此时对于胃阴的调理,则至关重要。&胃阴受伤之人,叶天士总结的症状有:&不饥不纳,或知饥少纳,或食味不美,音低气馁,不渴,或烦渴思凉饮,口苦便艰,舌嫩少津,脉细略数等。&这些都是从叶天士的医案里面,搜索出来的,其实,我的判断标准,是舌质红,舌苔非常薄,甚至没有舌苔,舌头光红,同时口干舌燥,容易饿,但是吃点就胃胀,喜欢吃凉润的东西,不敢吃硬的,人越来越消瘦。如果有这些症状,要高度怀疑是否胃阴不足的。&那么,这个胃阴,该怎么调养呢?&叶天士认为,此时治宜甘凉濡润法。甘凉可以解燥热,濡润可以养胃阴,从而达到清养胃阴的目的。叶天士的这个心法,是受张仲景的《金匮要略》麦门冬汤的启发而来,因此,过去的中医大家,不拘泥于门派,都是博览群书,才成为高手的。&那么,叶天士都用什么样的药物来滋养胃阴呢?叶天士常用北沙参、麦冬、石斛、玉竹、生甘草、蔗汁等甘凉濡润、养阴生津之品,而使胃阴顺降。配用粳米、糯米、南枣等甘平益胃,以调和胃气。&因此,这两个思路,一个养胃阴,一个柔肝木,两者合在一起,则就是调理肝火克伐胃阴的好思路啦!&下面,推荐我经常用的疏肝养胃泡茶方。&太子参六克、怀山药九克、生地六克、北沙参六克、麦冬六克、石斛六克、玉竹六克、香附六克、郁金六克、佛手六克、木香六克、白芍九克、木瓜六克、甘草六克,粳米一把。&这个方子,熬水,代茶饮,里面都是平和之品,只要是肝火犯胃,导致胃胀胃痛,而确认是舌质红的人,一般喝两三天,都可以基本恢复的。&&医 案 &前几天,有位朋友因为情绪不佳,然后胃痛,不断打嗝,难以忍受,自己吃胃药无效,推拿也只是暂时缓解,旋即再痛。去医院,西医开的是控制胃酸,调节胃动力的药物,按照溃疡病治疗,服用后稍有见效,但是并未痊愈。因为确实是舌质暗红,不是淡白的舌像,于是我判断是肝火伤到了胃阴,就推荐此方,喝上当天,疼痛减轻,第二天就不再疼痛了。&之前我介绍过受寒而导致的胃痛,甚至里面有胃溃疡等疾病,用黄芪建中汤来调理,那种情况的舌质,一定是淡白的,不是红的。而今天介绍的,是另外一种胃病,就是因为情绪不佳,肝火很大,导致胃阴受伤的情况,此时的舌质,一定是红色的,这是两者的区分&
更多精彩 >>>白术通大便,奇怪吗?再集
增水行舟借白术
白术一药,习惯用于健脾燥湿,名方四君子汤中即取其意,而《本草正义》却赞其“最富脂膏,故虽苦温能燥,而亦滋津液……,万无伤阴之虑。”
我要谈的正是这一点,大家用白术一般考虑苦温燥湿的多,君不见大多数健脾燥湿止泻的方子都少不了白术,聪明点的加注用土炒白术,实际上白术的燥湿作用并不强,炒后也许好一些。健脾燥湿最好的是苍术,腹泻时用它30--50g立即起作用,白术则不一定。我认为白术生津的作用更强些,临床上我常用其治疗脾虚便秘证收效甚捷。这不是我拍脑袋想出来的,而是有其根据的。
先看《金匮要略》上的一条:“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去桂加白术汤方:白术二两&
附子一两& 甘草一两&
生姜一两半&
大枣六枚。方中白术量最大,仲景此意甚明,由于汗多伤津导致脾虚便秘,就加白术生津润肠通便。可以说张仲景是第一个用白术生津通便的提出者。但是现代巳故中医大家程门雪、任应秋等人对此条的解释都是错误的,而且还质疑仲景条文是错的,完全没有从临床实践角度去考虑,而是囿于苦温燥湿,故而犯下了遗憾千秋的错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北京巳故四小名医魏龙骧在国内,首先,通过临床实践,提出白术主要作用是健脾生津。并将其用于脾虚便秘证,得到全国很多有识之士欣尝并验证,开了白术新用之先河。我也是从这里开始改变了对白术的狭窄认识,从此走上了大量用生白术的临床实践,少则30g,多则150g,并取得了屡用屡效的佳绩。
这里先引一段魏龙骧先生的医案供大家欣尝:“高龄患便秘者实为不少。一老人患偏枯,步履艰难,起坐不便,更兼便秘,查其舌质偏淡,苔灰黑而腻,脉见细弦。此乃命门火衰,脾失运转,阴结之象也。处方以生白术60g为主,加肉桂3g,佐以厚朴6g,大便遂能自通,灰苔亦退,减轻不少痛苦。类似病人,亦多有效,勿庸一一例举。”魏老先生还谈到:便干结者,阴不足以濡之。然从事滋润,而脾不运化,脾亦不能为胃行其津液,终属治标。重用白术,运化脾阳,实为治本之图。故余治便秘,概以生白术为主,少则30--60克,重则120--150克,便干结者加生地以滋之,时或少佐升麻,乃升清降浊之意。若便难下而不干结,或稀软者,其苔多呈黑灰而质滑,脉亦多细弱,则属阴结脾约,又当增加肉桂、附子、厚朴、干姜等温化之味,不必通便而便自爽。《名老中医医话---魏龙骧医话》
再谈一下我自巳运用白术的验案:2010年4月间,我的一个老病号给我打电话说,他的亲家母大便巳一周没解了,小肚子胀的要命,刚出院请我给治一治。我说行,明天叫她来。第二天,老妇如约找到我,刻诊:近70岁,中等个,人胖白,告之,有糖尿病、冠心病,刚从医院出来,已一周未大便了。住院期间主要靠开塞露和虇肠,一停就不行,这不都一星期了,还不解。望舌胖大色淡,苔白腻,脉濡细,饭量不多,乏困无力。一派脾虚不运之证。隨即按汤方辨证原则,直按开了附子理中丸,并不管西医的糖尿病和冠心病诊断。
处方:制附子10g& 太子参30g&
干姜15g& 生白术100g&
枳壳15g& 厚朴15g& 五付先吃吃看。
老太太问我现在小肚子胀得狠,吃这药来得急么?能不能明天就解大便。
我说没问题,放心吧,明天绝对能解大便。老妇听后欣然而去。
我为什么敢拍胸脯打保票,实缘于治这类病太多了,只要生白术量给够,没有不起应手起效。
一周后,老妇,再诊,说服药后,正如你所说大便通了,这几天,天天都解一次,真痛快极了。
我说现在还不要高兴太早了,你这病不是一天二天得的,得病如山倒,去病如抽丝,还得再吃一个月四十天的。原因是脾阳不运造成的,解决这个病机问题需要一段时间,非通一次便就可以一劳永逸了。这一点大家要记住。
该老妇前后共吃药五十余付,基本上是理中汤和补中益气汤为主,方方不离生白术100g,不但解决了便秘,而且糖尿病不用吃达美康控糖药血糖也能稳定了。这也算是意外收获,健脾生津法也能治糖尿病,只要是病机吻合。
用大量生白术治便秘,说起来巳有十几年的历史了,每每得心应手,故敢放胆告之大家,勇敢的去用吧。不会出什么问题。综观临床上治便秘的大夫,好象除大黄番泻叶开塞露之类的药,再不会开别的药,真令人遗憾!在这里再强调一下:白术一定要用大量,而且必须是生的,最好打碎,以利有效成分煎出。
附:群贤见智录
1.姜春华教授常用大剂益气健脾药配合活血化瘀法治疗肝硬化,认为肝硬化的病理状态是瘀血郁结,体质状态是气虚脾弱,其特点是病实体虚。治疗时必须病体兼顾,化瘀益气,肝脾同治,如此则扶正祛邪,相得益彰,其化聚消积作用比单一组方更为妥当。尤其是肝硬化腹水严重时,中气虚惫,脾虚湿壅,黄芪、白术需用大剂量,能增加活血破瘀功能并可防止肝昏迷。基本方中活血化瘀诸药以《金匮》下瘀血汤加味,益气健脾则重用黄芪、白术,白术常用至60g,临床疗效显著。(《名中医治病绝招》)
2.茅汉平主任医师常用白术治疗脾虚泄泻、浮肿尿少、气虚自汗,尤其是水肿鼓胀(肝硬化腹水)血浆蛋白低者,重用白术,利水消肿作用甚佳,用量为6-60g。茅主任认为白术具补脾燥湿、利水止汗之功,对脾阳不振、运化失职、水湿内停而致痰饮、泄泻、痞满等病证效佳。生白术燥湿利水作用较好,炒白术健脾止泻之功为胜,临证用治脾虚水肿鼓胀,则用蜜炙白术,每剂用30-60g,酌配枳壳、陈皮、大腹皮等,不仅能增强润燥健脾之功,而且利水消肿之力亦大增。(《方药心悟》)
3.孟景春教授是南京名医,常以白术治疗慢性泄泻,便秘,腹胀,消化不良,肝炎,白/球蛋白比例倒置等,凡见脾气虚证,均宜用之,用量为10~120g。(《方药心悟》)
4.徐文华教授惯以白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属肺脾两虚痰湿内蕴者,慢性肝病及脾气大伤者,慢性腹泻系脾虚失健者,糖尿病渴饮善饥属脾虚津不上润、谷精下流所致者,用量为12-100g。(《方药心悟》)
5.卢普清主任医师常以豨签草、生白术、薏苡仁为基本方,随证加减,治疗风湿性关节痛,方中生白术用量为90g。[广东医学,1965,(l):20]
6.顾丕荣教授以为脾虚为肝病之本,重用白术,用量分大(60-100g)、中剂(30-60g)、小剂(15
-30g),炮制分生、炒用和制用。舌红苔少为阴虚,白术宜生用;舌淡苔薄边有痕者为脾虚,白术宜炒用;舌苔黏腻者为湿盛,白术宜制用。顾教授认为白术有益气健脾、通利水道、活血化瘀之功,重用于肝病,补而不滞,滋而不腻,化湿不伤阴,生津不碍湿,补中有滋,滋中有消。能升高白蛋白和纠正白球蛋白比例,有抗凝血和明显而持久的利尿作用,能促进电解质特别是钠的排泄,并有抗肝癌等功用。长期临床观察,白术对改善肝功能和消退腹水等有显著之功效。[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84,(2):
7.李克绍教授常用《近效方》术附汤加减治疗肩周炎,药用生白术、制附子、生姜、大枣,随证加减。李教授认为白术和附子合用,有走皮内、暖肌肉、逐寒湿、止疼痛之良效。临床体会,白术须生用,并重用,至少每剂30g,并可渐加至90g。经多年运用,本方在一般情况下,三五剂即可取效,重者需服至30-40剂,尤其对于常服羌、独、辛、防、乌头等药疗效不著,或随愈随发、反复发作的患者,服用本方更为理想。(《中医临床家李克绍》)
8.颜德馨教授认为白术益气健脾,固敛止血,颇有殊功。治大咯血气脱,以白术10Og,米汤急火煎服一大碗,药后2小时血止神清,未再复发。盖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又主统血,脾气虚弱不能统摄,则血渗溢于外。血家以脾胃之药收功,土厚火敛,信而有证也。(《颜德馨临床经验辑要》)
9.梁贻俊教授治疗骨髓纤维化证属肝郁脾虚毒凝者,常当归、白芍、柴胡、茯苓、炒白术、厚朴、川棟子、郁金、黄芪、白花蛇舌草、龙葵、茵陈、薄荷、何首乌、鳖甲、生姜,随证加减,方中炒白术用量为20-200g。(《梁贻俊临床经验辑要》)
10.桑景武教授在治疗消渴时,凡无明显热证,舌不红者,皆以真武汤加减治之,方中白术用量为50~100g。(《古今名医临证金鉴&消渴卷》)
11.娄多峰教授认为对腰部痹证,应首辨虚实,实证以寒湿夹瘀多见,虚证常为肾阳虚。自拟腰痹汤,随证加减,每获良效。方药为当归、鸡血藤、透骨草、老鹳草、独活、川断、桑寄生、香附,寒湿者加用白术60g。(《古今名医临证金鉴&痹证卷》)
按:白术治寒湿腰痛效佳,盖以其苦甘微辛而温之性,健中利气、除寒祛湿、畅经通络故也,然此际用量宜大,方可见功。
12.生白术通便的临床应用与作用机制
白术,苦甘性温,专入脾胃二经。健脾燥湿是其所长,故凡腹泻,不论脾胃虚寒之理中丸证,还是脾虚湿盛之参苓白术散证,抑或中气下陷之补中益气汤证,均伍白术为用。然白术亦能通便,有治疗便秘的作用,古代除《伤寒杂病论》有一条记述外,鲜有应用,历代本草乃至现代《中药学》等也无记载。最近二十年的临床实践证实了白术的通便作用的确存在,从而说明白术具有通便与止泻的双向调节功能。关于止泻,历代论述详备,毫无
疑义,在此仅就白术通便的作用略述如下。
1.临床应用概况
《新医药学杂志》1978年第4期刊登了北京医院魏龙骧先生医话四则,其中《白术通便秘》一文,介绍了重用生白术治疗便秘的经验。立即引起医学界广泛重视和浓厚兴趣,人们纷纷效仿使用。区区数百语,竟发千古之大秘,从此揭开了现代临床以生白术通便秘的序幕。时隔仅一年余,浙江医科大学妇女保健院在上刊发表了运用魏老方法治疗50例妇科手术后便秘的临床观察。所用药物由白术60g,生地黄30g,升麻3g组成。每日1剂,水煎服,一般1~4剂。50例中有36例于服药后1~2d开始出现肠鸣转气,随后排便,7例无效,有效率为86%。据观察,服用本方后多数患者先有肠鸣矢气,随后排便。除少数患者第1天排便时可有2~3次稀便外,全部病例在服药过程中均未发生腹部绞痛及暴泻等不良反应,说明本方药性和缓持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后通便方。为便于使用,将上方改制膏剂,效果亦佳。1981年,《福建中医药》首期刊登了重用生白术治疗34例便秘的临床报道,其方法是:(1)用上述复方治疗成人便秘患者13例,每例只服1剂。结果11例有效,2例无效,服药后效果与上述基本一致。(2)用单味白术治疗21例便秘患者,不进行中医辨证,每例给白术60g,1剂,水煎服。结果16例于服药后第2天排便,大便质软通畅,但无腹泻,5例无效。总有效率76.2%。对比观察说明,单味白术通便效果是肯定的.但与复方相比,药后无肠鸣、矢气、稀便及排便次数增加,说明单用力缓。故魏老强调:便干者加生地黄以滋之,时或少佐升麻,乃升清降浊之意。其后又有个案报道陆续发表,方法都是沿用魏老验方,只是生地黄、升麻用量略有增减。单用白术除了煎服、熬膏外,也可研粉生用。有人以生白术3000g,粉碎成极细末,每次10g,每
日3次,温水送服。治疗虚证便秘20余例,均获良效。
2.作用机制浅探
欲阐明白术通便的作用机制,不妨先回顾一下最早使用此法的《伤寒杂病论》。论中第174条原文:“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历代注家对此条解释不一,矛盾重重。而分歧点恰恰在于为什么大便硬、小便自利还要去桂加白术上。为化解“大便硬”与“加白术”这一不符常理的矛盾,人们纷纷从“病理”角度论述分析,以便与白术健脾祛湿的“药理”相合。最具权威者当属伤寒名家李克绍教授和沈济苍教授所提出的相同观点:大便硬是大便不溏,是大便正常,小便自利是小便不涩不少,是小便正常。不少版本的教材也如是解释。其实,这样解释是基于大便硬不可以用白术这一“药理”常规。而现代临床和药理实验业已证实,白术具有通便的作用。反观历代之所以争论不休,除了上述原因,还在于都没有跳出《伤寒杂病论》的圈子,如果换个角度,从本草方面或许能够找到**.那么其机制何在呢?笔者认为清代周岩在其《本草思辨录)中已作出了令人满意的解释,他指出:“或谓如大便硬何。曰:小便数者,大便必硬,此小便自利,即小便数也。皮中之水不当留而留,水府之水当留而不留,脾不举其职,而肠胃与膀胱之传化乖矣。去桂加术,则小便节而本有之津液不随之而亡,亦脾职复而后至之津液可由是而裕;水湿外除,津液内蒸,谁谓白术之加,不足以濡大便哉?”其意思是说,脾为湿困,脾阳不运,致使肠胃与膀胱传化乖戾,去通阳利尿之桂枝,加健脾益气之白术,使之复行运化之职,外合附子除湿止痛,内则为胃行其津液,故可濡润肠道而大便自通。自古至今,之所以许多人对白术通便之效避而不用,在于认为白术性燥,以之通便岂不愈燥愈秘!此乃不明白术通便之妙理所在。东垣所谓“治病必求其源,不可一概用牵牛巴豆之类下之。”源者何在?曰在脾胃。魏老认为:便干结者,阴不足以濡之。然从事滋润,而脾不运化,脾亦不能为其行津液,终属治标。重用白术,运化脾阳,实为治本之图。此言可谓一语中的,对于仲景大便硬反用白术之
妙也就明了无争了。
白术通便,不仅有其理论基础与临床实践,现代实验研究更为科学地证实了这一点。不少学者进行了白术(或炒白术)对家兔离体肠管活动的研究,实验结果不相一致。有的认为白术小剂量时对肠管收缩幅度影响不大,而使紧张性稍升高,大剂量时则出现舒张反应;有的则认为白术对肠管抑制作用不大,只能使其紧张性稍降,不能使收缩性变弱,有时反而使收缩幅度增大。马允慰等对此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正常情况下,白术煎剂对家兔离体小肠有轻度兴奋作用,有时影响不显著,加大剂量也不能引起强直收缩;当肠管受乙酰胆碱作用而处于兴奋状态时,白术呈抑制作用;而当肠管受肾上腺素作用而处于抑制状态时,白术呈兴奋作用,并皆能使肠管活动恢复至接近给药前的状态。以上说明白术具有双向调节作用,这不仅与肠管所处功能状态有关.而且与自主神经系统有关。这种双向调节作用为白术通便与止泻的双向调节提供了实验依据。
为确保生白术通便的疗效,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和研究。①重用生白术。前述临床报道都是以生白术入药,迄今为止,尚未见到用炒白术通便秘的记载或报道。考仲景所用,凡《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含白术诸方,均以生品入药。而白术炮制品的使用,基本上是从唐宋开始的,故原方白术未注明用法,当属生用。至于剂量,魏老的经验是少则一、二两,重则四、五两。常用量一般为60g左右,重用可至120~200g。为何用生品,大剂量,是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课题。②辨“证”还是“症”。临床上以白术通便秘往往只强调“症”而不重视“证”,也有认为白术宜于脾气虚的便秘者。白术通便,显然与传统之攻下、润下等有所不同,姑且称之为运脾通便或曰“运下”。既如此,笔者以为还是辨证为好,即在脾虚不运或脾不为胃行其津液的情况下使用。当然,对于部分辨证用药而“久攻不下”的便秘患者,
试用生白术通便,或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
白术通便秘
发表者:&2078人已访问
者,非如常人之每日应时_而下也。此症3~5日、6~7日难得一便,人便于结坚如羊屎者,窘困肛门,支挣不下,甚则非假手导之不能出;亦有便不干结,间有状如笔管之细者,虽有便意,然临厕便不出。
一症,医书所载,治方不少。然有效亦有不效者,径则有效,重则无效;暂用有效,久则失效。孟浪者,但求一时之快,猛剂以攻之,以致洞泄不止,不但无益,反而有害。东垣所谓“治病必求其源,不可一概用牵牛巴豆之类下之。”源者何在?在脾胃。脾胃之药,首推白术。尤需重用,始克有济。然后,分辨阴阳,佐之它药可也。
重用白术,运化脾阳,实为治本之图。故余治,概以生白术为主,少则30~60克,重则12D~150克,便干结者加生地以滋之,时或少佐升麻,乃升清降浊之意,若便难下而不干结,或稀软者,其苔多里黑灰而质滑.脉亦多细弱,则属阴结脾约,又当增加肉桂、附子、厚朴,干姜等温化之味,不必通便而便自爽。
高龄患者实为不少。一老人患偏枯。步履艰难,起坐不便,更兼,查其舌质偏淡.苔灰黑而腻,脉见细弦。此乃命门火衰,脾失运转,阴结之象也。处方以生白术60克为主,加肉桂3克,佐以厚朴6克,大便遂能自通,灰苔亦退,减轻不少痛苦。类似病人,亦多有效,勿庸一一例举。
附:曾治一患者,自云六七年,服汤药数百剂,滋阴如麦冬、沙参、玉竹、石斛;润下如火麻仁、郁李仁;泻下如大黄、芒硝、番泻叶;补益如党参、黄芪、肉苁蓉;丸药如牛黄解毒、更衣丸;其他如开塞露、甘油栓等。且常年蜜不离口,然之苦不解。魏龙骧诊之,见心烦汗出,眠食日减,薄滑,脉细。此由过久,脾胃功能失调所致,予以生白术90克,生地60克,升麻3克。患者半信半疑,认为仅仅3味又无一味通下药,默然持方而去,但终因大便不得自下,姑且试之。不期4小时后,一阵肠鸣,矢气频转,大便豁然而下。此后,又继服20余剂,六七年之,竟获痊愈。
(1)运用白术通便的要点,一是生用,二是重用,三是辨证使用,四是因症试用。
(2)按照魏龙骧前辈“重用白术,再分辨阴阳,佐之它药”的观点,再结合其临床医案二则,据其用药拟定白术通便二方,作为常用方:
生白术(30克—150克)、生地(30克—90克)、升麻(3克—9克),用于阴液不足,,心烦汗出,眠食日减,薄滑,脉细。
生白术(30克—150克)、肉桂(3克—9克)、厚朴(6克—12克),用于阳虚阴结之,舌质偏淡.苔灰黑而腻,脉见细弦。
(3)若用成方则以枳术汤为基本方,阳虚合用大黄附子汤,阴虚合用增液汤。又肺与大肠相表里,佐用杏仁、厚朴,降肺气,通肠气。
生白术120克、枳壳30克、附子30克、细辛6克、大黄9克、厚朴15克、杏仁10克。
生白术120克、枳壳30克、生地90克、厚朴15克、杏仁10克。
(4)灵活运用:
一结患者,、努挣难解,便下干结,裹带黏液,小腹坠胀。余以枳术汤合大黄木香汤投之,一剂而便畅。药用:生白术120克、枳壳30克、大黄15克、当归15克、木香10克、厚朴15克、杏仁10克。
看白术如何轻松治疗便秘
作者:养生专家 时间:
00:00:00 来源:
导语:“便秘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时常发生的事,人们也是在不断探寻治疗便秘的方法,到底如何治疗便秘最有效呢?其实这都没有一个特定的方法,同一付方子都不一定适合任何一个人。今天要带大家了解一些是如何治疗便秘的。
白术始载于《本经》,被列为上品。汉·张仲景《伤寒论》云:“伤寒八九日,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可以说,这是运用白术治疗大便坚硬(便秘)的最早记载。从经文所见,“大便硬(坚)”是使用白术的重要临床指征。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云:“此小便利,大便硬为津液不足,去桂加术”。徐灵胎《伤寒论类方》云:“白术生肠胃之津液。”以上说明大便坚硬是由津亏肠燥所致,白术之用在于生津液而润肠燥,具有润下通便之功。周岩在《本草思辨录》中强调云:“谁谓白术之加,不足以濡大便哉?”然而,关于白术的这一功用在现行《中药学》教材中则鲜有记载。
白术为苦温燥湿的代表性药物。虽然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明确提出了“大便(坚)硬”加用白术,但后世仍因其性燥而用治便秘者甚少。20世纪70年代末期,著名老中医魏龙骧在《中医杂志》上发表了“医话四则”一文,明确提出“白术通便秘”,并以亲诊案例予以示范,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其后,关于白术通便作用的本草挖掘、临床应用及实验研究广泛开展,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从本草文献看,白术有“燥”与“润”的两面性
如《本草崇原》云:“白术气味甘温,质多脂液,乃调和脾土之药也。……太阴主湿土而属脾,为阴中之至阴,喜燥恶湿,喜温恶寒,然土有湿气,始能灌溉四旁,如地得雨露,始能发生万物。若过于炎燥,则止而不行,为便难脾约之证。白术作煎饵,则燥而能润,温而能和。”《本草经读》云:“以白术之功用在燥,而所以妙处在于多脂。”《本草正义》云白术“最富脂膏,故虽苦温能燥,而亦滋津液”。“以其丰于脂膏,故宜于煎剂”,“万无伤阴之虑”。可见,白术虽为苦燥之品,但富含脂膏,能滋液润燥而通便,用于肠燥便秘。
从实验研究看,白术对胃肠蠕动有“抑制”与“增强”的双向性
白术是一种胃肠动力障碍调节剂。白术生品挥发油含量高,可以促进胃肠蠕动;白术炮制品白术内含量高,可以抑制胃肠蠕动。当肠管活动处于抑制状态(便秘)时,白术能促进胃肠蠕动,有助排便;反之,当肠管活动处在兴奋状态(泄泻)时,白术能抑制胃肠蠕动,有助止泻。这些研究成果为临床合理解释白术既能止泻,又能通便之效用提供了客观的实验依据。
从临床应用看,白术可用于多种便秘,以老年人、虚证便秘为主
白术是一种健脾润下剂,其通而不温燥,润而不滋腻,又可顾护中州,可用于各型便秘,尤其适于老年人。有人对近30年来临床运用白术治疗便秘的经验进行了总结,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要点:①白术必须用生品;②剂量宜大,常用量为30~60克;③以水煎服为主,也可泡水代茶饮;④对长期使用果导、开塞露、大黄、番泻叶等泻药无效,或停药复秘者均有较肯定的疗效;⑤无、腹泻及其他明显副作用与不良反应。
总之,白术虽“燥”犹“润”,在生用、大剂量(30~60克)、煎服的情况下,确有润下通便之功,可用于多种便秘的,且疗效卓著,无明显的不良反应。
温馨提示:其实药物治疗便秘外我么还要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好的习惯,多喝水,特别是早上那杯水是最有必要的。养成好的习惯上厕所。
&魏龙骧:白术通便秘&
龙骧先生,京华名医,尤擅治老年病。&便秘者,非如常人之每日应时而下也。此症3~5日、6~7日难得一便,大便干结坚如羊屎者,窘困肛门,支挣不下,甚则非假手导之不能出;亦有便不干结,间有状如笔管之细者,虽有便间,然临厕便不出。&
便秘一症,医书所载,治方不少。然有效亦有不效者,轻则有效,重则无效;暂用有效,久则失效。孟浪者,但求一时之快,猛剂以攻之,以致洞泄不止,不但无益,反而有害。东垣所谓“治病必求其源,不可一概用牵牛巴豆之类下之。”源者何在?在脾胃。脾胃之药,首推白术,尤需重用,始克有济,然后,分辨阴阳,佐之它药可也。&
重用白术,运化脾阳,实为治之图。故魏公治便秘,概以生白术为主,少则30~60克,重则120~150克,便干结者加生地以滋之,时或少佐升麻,乃升清降浊之意,若便难下而不干结,或稀软者,其苔多呈黑灰而质滑,脉亦多细弱,则属阴结脾约,又当加肉桂、附子、厚朴、干姜等温化之味,不必通便而便自爽。&高龄患者便秘者实为不少。一老人患偏枯,步履艰难,起坐不便,更兼便秘,查其舌质偏淡,苔灰黑而腻,脉见细弦。此乃命门火衰,脾失运转,阴结之象也。处方以生白术60克为主,加肉桂3克,佐以厚朴6克,大便遂能自通,灰苔亦退,减轻不少痛苦,类似病人,亦多有效,勿庸一一列举。现摘于此,望君子临床斟酌。&&
我用过&&一般用30克就可以通便了&但是量大了喝了有点呕吐。
中医分型辨治便秘未必通里攻下
中医认为便秘是大便秘结不通,排便时间延长或欲大便而艰涩不畅的一种病证。在我国古代医学中,便秘有很多名称,如“大便秘”、“大便秘涩”、“大便难”、“大便结燥”、“大便结”、“大便闭结”、“大便燥结”、“阴结”、“阳结”、“大便不通”、“脾约”、“后不利”、“寒积”等等。
在《内经》中有“大便不利”、“后不利”、“不便”之症状描述。《素问&厥论篇》曰:“太阴之厥,则腹满䐜胀,后不利。”
《素问&举痛论篇》曰:“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肾脉微急,为不得前后”。自《伤寒论》后开始将便秘作为单独的病症进行论述,而有“阴结”、“阳结”、“脾约”、“津竭”等不同的称谓。《诸病源候论》将便秘称为“大便不通”,此后的历代方书中也多用“大便不通”之名称。此后的著作中,便秘的多种名称并存的情况很普遍。《万病回春&大便闭》将便秘称为“便闭”,谓“身热烦渴,大便不通者,是热闭也;久病人虚,大便不通者,是虚闭也;因汗出多大便不通者,精液枯竭而闭也;风证大便不通者,是风闭也;老人大便不通者,是血气枯燥而闭也;虚弱并产妇及失血、大便不通者,血虚而闭也;多食辛热之物,大便不通者,实热也”。在《杂病心法要诀&卷五》中更提出了“直肠燥”之病名,谓“直肠结,即燥屎巨硬,结在肛门难出之燥也,从导法治之”与现代医学的粪嵌塞相似。
谭某,女,26岁。
日初诊:习惯性便秘,手足冰凉,脱发,四肢关节晨起偶有疼痛,纳可,小便调,梦多,舌淡红、苔后部微白、脉细缓,月经量可,有痛经,周期调。
处方:桂枝,赤芍,通草,吴茱萸,益母草。
4剂,水煎服,日1剂,分两服。
日二诊:服药后大便通,四肢冰凉好转,眠安,脱发减。上方加鸡内金,生白术。7剂,服后诸证消失,痛经未再发。
按:当归四逆汤出自《伤寒论》351
条:“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方由当归、桂枝、芍药、甘草、、通草、大枣组成,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因血虚寒厥而致的四肢冰凉并无异议。然患者却又有便秘一症,不禁让医者有些胆怯,便秘多为热邪所伤,损伤津液而发病。殊不知阳气亏损,温煦无权,运化不及,阴寒凝结,腑浊不行,亦大便难解。该患者平素经来手足冰冷、怕冷,为素体阳虚。寒凝则血瘀,故四肢偶尔疼;脱发乃气血亏虚不达所致。故选用当归四逆减有碍血运的当归和甘草,加吴茱萸温经散寒止痛,益母草活血调经。
沈某,女,67岁。
日初诊:主因“大便带鲜血3天”入院,肠镜:肠息肉。曾服用济川煎和增液汤未效。现患者大便5日未行,平时便干,纳可,小便调,偶觉心前区不适,口苦,皮肤干燥,耳鸣,咽部有痰,色白质黏,眠安。
处方:生白术,鸡内金,黄芩,姜半夏,柴胡,炙甘草。
3剂,水煎服,日1剂,分两服。
日二诊:服后大便下,自觉身轻气爽,诸症减。继服7剂。
按:重用白术通大便,实乃仲师所训。《伤寒论》174条云:“……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枝加白术汤主之。”而后世医家多疑其文为错简,颇感费解而难释其义。《别录》曰白术“益津液”,张元素也提到:“除胃中热”、“和胃生津液”,《本草求真》指出:“能缓脾生津”。受此启发,白术通便之理,在于其有运脾、健脾之功,脾健则能为胃行其津液,津液得行,则肠枯便燥之势得缓,大便必通也。遇到便秘,常法而不效者,多重用白术,疗效尚可。
陈某,男,4岁。
日初诊:平时自觉大便干结,排便痛苦不堪,常常需用开塞露,偶尔大便后有血,体瘦,小便调,喜动,余无不适,舌淡红、苔薄白,脉缓。
处方:生白术,鸡内金,焦山楂,麻子仁,蝉蜕。
7剂,水煎服,日1剂,分两服。
日二诊:服药后大便畅,饮食佳。故守方14剂。
按:临证中很多医生只识脾虚泄泻,而不识脾虚便秘;诸医善用参苓白术散治疗脾虚泄泻,而不知何药能治脾虚便秘。原因是治疗上若苦寒泻下,取效一时,徒伤脾胃;仁类润下,收效也暂,日久困脾碍运,便秘反甚;参芪补脾,助湿助热,热反伤气,脾运更弱。此病案患者体瘦而纳呆,故取生白术配鸡内金的基础上加麻子仁润燥。小儿脾常不足,肝常有余,故加小量蝉蜕入肝以治风。
临证实践中,对于慢性便秘一症,多阳明燥化,胃热伤津,宜苦寒攻下,方选承气类;血虚津亏,无水舟停者,宜养血润燥,多选增液汤、麻子仁丸、五仁丸等方;中阳衰微,冷积阻肠间,正衰邪实者,常温脾汤加味攻补兼施,温通寒积。
更多中医动态,请下载客户端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脾胃虚寒大便先干后稀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