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障碍 指挥别人儿子今年十九岁肖像怎么没上映,去年确诊为双相情感障碍,且有网瘾,现在要求出去工作挣钱,他这种状

的这篇博文被推荐到此博主被推荐的博文:
天才病:双相情感障碍
躁狂抑郁容易出天才,但天才不一定有病
治疗或可能削弱天才,但自杀身亡更可惜
狂暴情绪中心智的恶疽
对光和气难耐的渴求
烧灼着心灵
而令人曾恒的牢笼
用它害人的阴影
跨越闪动的眼球
带着一种强烈的沉重和苦痛感
——英国诗人 乔治﹒戈登﹒拜伦
国家出台的《精神卫生法》让一些边缘性的和精神疾病患者陷入两难的困境。
一边是医院无法提供持续的心理咨询(目前医院的运作是以开药为主的,心理咨询师在医院的生存非常困难),而只能开精神抑制的药物;另一边是各方专家和国家机构都在宣称,社会机构的心理咨询师不可以接待被诊断为“某症”和“某障碍”的来访者。
但事实上没有什么样的心理和精神疾病是可以只靠药物就能康复的,如果只一味地服食药物,而不配合长期稳定的心理咨询,只会让情况变得更加糟糕。因为精神药物对生物神经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如果长年累月地服食,可能引发内分泌紊乱、抑郁、记忆力衰退、反应迟钝等糟糕的情况。而长期稳定的心理咨询,可以帮助人们减少服药量,拉长服药周期,直至可能达到自行进行心理调节,不再需要服食药物的状态。
被精神科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的患者,有着清晰的自知力,大部分人都可以很好地观察和反思自己,完全可以在服食药物的情况下,坚持稳定持续的心理咨询,如此才能达到真正的康复效果。但由于《精神卫生法》的局限性,让双相情感障碍者们变得无所适从:
医院只能开药,同时《精神卫生法》又宣称社会心理机构不能对他们工作;一些心理咨询师虽然知道这个人群需要持续的心理咨询来辅助康复,但又碍于自我保护而不敢接待他们;更关键的是,在目前社会价值底线缺失,人与人之间缺乏基本信任的社会现状下,缺乏基本的医学和心理学常识的双相情感障碍们,也不敢轻易信任一个非医院体系的心理咨询师,这真是蛮让人彷徨的一件事。
&&&&&&&&&&&&&&&&&&&&&&&&&&&&&&&&&&&&&&&&&&&&&&&&&&&&&&&&——补充于日&
前些天@南派三叔在微博上自曝婚变的事情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婚姻方面的话题向来都能引起我的注意,因此还跑去发了一个评论:由于传闻他外遇的对象是一位图书公司的编辑,我于是推测他们也许是在工作中频繁接触及至日久生情。
可是事情很快急转直下,@南派三叔的妻子发微博说他之所以突然自曝私事,是因为弭患精神疾病;然后,一位自称是@南派三叔的父亲的人经由@南派三叔的微博发表声明,说他已经入院治疗。
至此这件事有些扑朔迷离,不少网友也疑惑说怎么上午@南派三叔还在发微博,与众网友调侃互动,怎么下午就因精神疾病而入院治疗呢?
又不久,我在新浪推荐的文章里看到@南派三叔的妻子撰文解释事情原委,原来@南派三叔被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这确实被归类为精神疾病而非心理疾病)。
联想到@南派三叔的父亲说他已经入院治疗,这不禁让我唏嘘不已。因为,如果入院治疗意味着药物治疗的话,那么@南派三叔以后还能写作,但很可能再也写不出那么精彩绝伦的故事了。
我这么说,决不是危言耸听。
创造力与精神疾病
富有创造力的人总是用不同于常人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而这样的特点与精神病人非常相似。某些会导致精神疾病的基因,与创造力是非常相关的,所以与一般人比起来,从事创造性工作(尤其是作家)的人更容易弭患精神疾病(从事会计和审计工作的人,则绝无仅有)。此外,那些父母患有双相情感障碍和精神分裂症的家庭,后代更容易出现艺术家和科学家。而众所周知的是,所有的精神疾病都有明显的遗传性质。
这个研究结论来自瑞典卡罗林学院——研究者跟踪了120万病人和他们的亲属,甚至包括远方表亲,最后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个研究结果发表在2011年11月的《British
Joumal Of Psychiatry》上。目前为止,这是创造力与精神疾病的关系方面最全面的研究了。
为什么作家更容易弭患精神疾病呢?那是因为当作家在创作故事时,他必须将自己分裂成若干个人物,然后他在同一时间和空间内,自由穿梭在这些拥有完全不同甚至是相反的人物特质里。用心理学理论来解释的话,那意味着作家在创作时,就相当于是把自我的所有子人格进行拆解,使他们彼此独立,失去联系(作家因而变成多重人格者),并且为了塑造打动人心的立体的人物个性,作家还需要将每个子人格的特质发挥到极致。
关于多重人格和子人格的详细阐述,参见这篇文章:
我们都是多重人格
.cn/s/blog_13qge.html
上述研究的带头人Kyaga认为,在为从事创造性工作的患者治疗精神疾病时,应尽力降低药物副作用,即避免损害其创造力。目前对精神疾病进行药物治疗时,锂元素的应用最为广泛,而这种药物对人的创造力是会产生干扰和损害作用的。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一个研究,才让我对@南派三叔 日后的写作之路产生担心。
什么是双相情感障碍?
前面说了一大堆精神疾病与创造力的关系,然而其实“双相情感障碍”这个名词对于普通大众是非常模糊的,很多人都不小心将其看做“双向情感障碍”,误以为@南派三叔是忽然变成双性恋了。
实际上,双相情感障碍还有另一个名字,叫躁郁症,这个名称就比较好理解了,不容易引起歧义。躁郁症,顾名思义就是又躁动,又抑郁。
精神医学将双相情感障碍界定为精神疾病,是因为当人处在躁动状态时(学名叫躁狂,下文按此名),会没有来由地感到兴奋和激动,感觉像是有千军万马在一望无涯的草原上恣意驰骋,扬鞭万里,豪情万丈,连续好几天都处在这种激越的状态里,无法平静下来。与此同时,当事人还可能会觉得自己像超人一样无所不能,夸大自己的能力,满心满脑都是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当事者对很多事情都失去基本的判断力,无法合理预测自己行为的结果,因此显得莽撞,幼稚,冲动。
可是没过多久(可能一周或两周,还可能半天或一天),当事人却又感受到异乎寻常的情绪低落,感觉自己像是进入了一个灰色的闷罐子,四周一点阳光都没有,浑身有气无力,几乎连呼吸都觉得需要耗费很多的力气才能做到。他还可能同时觉得自己很差劲,一无是处(与先前对自己的评价形成鲜明对比),觉得生活没有意义,没有希望,对一切都失去兴趣,因而可能有自杀自伤的念头(有时会付诸行动)。
当事者不断在这两种状态里转换,无法控制自己的感觉和想法,内心有极大的痛苦。有些人能看到自己前后变化如此之大的状态,可是却像是不会的人跌入深水后又被长长软软的水草缠绕住双腿,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不断下坠却无力动弹;有些人则完全对自己的状态不自知,只是让本能牵引着自己无序前行。
由于无法自制地在两种极端的强烈情绪里徘徊,双相情感障碍者的生活时常显得一片混乱,比如他可能同时开始做很多事,可是每件事都只做了一半就放下;比如他可能同时开始多段情感关系(也可能只是性关系),可是每段关系都无法深入进去;比如他可能忽然做出一些决定,然后抛下乱七八糟的结局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走开……
而这一切,不过是他内心异常混乱的外在投射。
边缘性精神疾病
精神疾病除了有生物学基础,还与患者自身的性格、气质、思维模式等密切相关,并且它们之间会互相影响。即因为有这样的生物学基础,所以容易有那样的性格、气质,而那样的性格、气质,又进一步加强生理因素。这就好比一个人身体弱所以容易生病,而频繁的生病又会反过来影响身体素质使之更弱,如是循环。
当精神疾病患者情况严重时,在服用药物使状态稳定之后,必须还要配合心理治疗,使患者的内心和人格继续成长,学习调节情绪的方法,同时调整不理性的思维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使精神疾病得到更好的控制。可是目前中国的精神病学和心理学发展过于滞后,这使得人们对精神和心理问题的认知非常少,对于精神和心理问题的治疗方面就更加缺乏了解渠道。
很多“精神病人”和他们的亲属都被医生忠告说必须要服用药物,否则就无法康复。更有很多人是在不知道精神疾病需要配合心理治疗才能康复的情况下,以为只有吃药这一个路径。我所知道的是很多父母在怀疑孩子“不正常”以后,首选都是带他们去医院,给他们吃药。这些父母们不知道,长期服用抗精神药物会导致肥胖、代谢综合征、糖尿病和行动障碍,甚至有时候还会损害一个人的生理机能。并且由于服食抗精神药物,孩子轻易地被扣上“精神病”的帽子,一个人从很小的时候就知道自己是不正常的,使得原本可以自愈的行为问题,变得更加复杂,从而使孩子更难以适应群体生活。
在心理咨询师培训项目里,各种教材和资料都在强调:心理咨询师没有能力治疗精神疾病,精神疾病必须要依靠药物才能有康复的可能。这使得很多咨询师都不敢越雷池半步,害怕一不小心就会被认为是“不专业”、“伪专家”。
可是,我们忽略了有一部分所谓的精神疾病,其实只是处在精神疾病的边缘,比如边缘性人格障碍,比如强迫症和抑郁症,当然也包括双相情感障碍(我觉得他们被界定为精神疾病不太公平,这帽子是不是有些言过其实了呢?)。那些患有这类疾病的人,很大一部分是有自知力的,能够进行正常的社会互动,有一些人甚至在自己的领域里创造出卓越的的成绩。比如不少成功的政界、商界人士,以及一些科学家和艺术家,都或多或少有躁狂倾向,他们的明显特征是不知疲倦地工作,只需要很少的时间睡眠和休息,他们只要走上演讲台就能滔滔不绝地说话,显得神采飞扬、激情澎湃,同时也能对听众的提问快速反应,幽默机智。
值得一提的是,双相情感障碍更是文艺界流行的“天才病”,大诗人李白、拜伦,画家梵高等都深受它的困扰,也正是如此,才使得他们创造出了令人惊叹的艺术作品。
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
对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要视乎个体躁狂和抑郁发作的程度来决定,若程度较轻,则可以做不低于12个月的持续性的心理治疗;若程度较重,则必须先服食药物以获得一段时间的稳定情绪,然后再辅以持续的心理治疗。
心理学的观点认为,人类的一切心理和精神问题都是关系的问题。如果一个人能够处理好与自身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与环境的关系,那么他就能够很好地发展,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幸福快乐的人。而关系的问题,是能够通过当事者自身,以及他与咨询师、与家人朋友的关系得到成长的。这意味着边缘性人格障碍、双相情感障碍等边缘性的精神疾病,可以通过健康的抱持性的关系得到疗愈,而不是只能靠长期服食药物来维持正常的生活。
事实上(这才是我之所以要写这篇文章的原因),我身边就有两位双相情感障碍者,他们都在各自的领域里取得了卓著的成就。其中一位,在躁狂和抑郁状态里徘徊了近十年之后,经由和谐的两性关系,以及努力地自我觉察和自我治疗,如今已得到了彻底的康复,能够像大多数人一样长时间处于宁静平稳的情绪状态里。
然而不得不说的是,他确实不似前些年那么激情澎湃,富有感染力了。在这个层面来说,不知道是做个正常的普通人比较好,还是做一个不正常但是富有创造力的艺术家比较好呢?这个大概谁也说不清吧。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病例讨论-病例讨论-学术-医师在线
您的位置:
深圳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深圳市精神卫生研究所所长,康宁医院院长,教授,主任医师,中国医师协会精神专科医师分会全国常委。&
广州市精神病医院情感障碍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
北京安定医院抑郁症治疗中心主任医师,北京市精神病司法鉴定委员会专家组成员。
【编者按】
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CPA)第七届年会于2011 年4月22日-24日在北京召开,会议通过多种形式的交流和碰撞提高精神科医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分为《医学与人文》、《对话与讨论》、《查房与督导》、《讲座与分享》、《研究与拓展》五大模块。同时举行了&2010年杰出精神科医师奖&,以行业最高奖项鼓舞和吸引着所有精神科医师。现选取查房与督导专场中的精彩论题,以飨读者。
病例摘要&& &◎北京回龙观医院提供
一般情况:女性,33岁,离异,北京籍,工人,初中文化。
主诉:间歇出现兴奋,话多,语言夸大,活动多20年余,近1个月复发。
现病史:患者于1991年初(13岁)无明显诱因突发精神失常,兴奋、话多,言语夸大,语速快,别人不易打断,话题很容易转移,且每个话题都不能深入,整日忙忙碌碌,做事虎头蛇尾,计划多,喜好打扮,爱与异性交往。故于北京安定医院诊治,诊断为&躁狂症&,予以碳酸锂、氯丙嗪治疗,具体剂量不详,住院2月余以治愈出院。出院后坚持服用碳酸锂0.5 g/d,氯丙嗪100 mg/d治疗,工作、生活如常。
患者于1993年无明显诱因病情复发,表现同前,再次于北京安定医院诊治,诊断、治疗情况同前,住院3月余以治愈出院。出院后坚持服用碳酸锂0.5 g/d,氯丙嗪100 mg/d治疗,工作、生活如常。
患者于1996年无明显诱因病情再次复发,兴奋、话多、言语夸大,活动多,爱打扮,乱花钱,夜不归宿。故于日首次入北京回龙观医院诊治,诊断为&情感性精神障碍,躁狂状态&。予电休克治疗8次;碳酸锂治疗105天,最大剂量1.0 g/d&40天;氯丙嗪治疗74天,最大剂量600 mg/d&15天;氯氮平治疗57天,最大剂量200 mg/d&14天。住院5月余以治愈出院,出院后坚持服氯氮平75~150 mg/d,工作、生活如常。
近1个月来无明显诱因病情复发,兴奋、话多,言语夸大,活动多,爱找人聊天,花钱大手大脚,到处游玩,喜欢与异性交往,无法坚持工作。因此再次送入院,门诊以&躁狂发作&收入院。
既往史:阴性。
个人史:同胞2人,行2,有1姐。母孕期曾有一次先兆流产,足月顺产。婴幼儿期生长发育正常,适龄上学,学习成绩较差,与同学关系好,1995年考入北京开关厂技工学校,1998年毕业后到北京开关厂工作至今,人际关系好。自幼家人对其较溺爱,管教亦少,1992年亲生母亲去世,随即父亲再婚,继母与患者关系不和。于2004年与前夫结婚,婚后夫妻感情尚可,2009年前夫服刑1年,于2010年与前夫离婚,未育子女。月经史不详。病前性格:外向、开朗,人际关系好,朋友多,无特殊嗜好。
家族史:阴性。
精神检查:意识清晰,定向力完整,接触主动。未引起感觉障碍、幻觉、错觉及感知综合障碍。语速快、语量多,语音高,思维奔逸,讲话滔滔不绝,难以打断,自觉脑子转得比说得快,言语夸大,称自己反应敏捷,随机应变能力强,工作效率高,本事大等。注意力、记忆力、智能未受损害,自知力缺乏。情感高涨,情感反应与内心体验协调,情绪不稳,交谈过程中表情丰富,说到自己有能力、效率高时洋洋自得,谈到不愿住院时泪流满面,易激惹,稍不如意便大喊大叫。否认既往有过心情不好,悲观厌世的情况。意志活动增强,承认近段时间爱花钱,称自己工作很忙,有许多事情等着自己去做,故不能住院,本能意向亢进,表示只愿意与男医生交谈,并称自己只愿与异性交往,行为冲动,爱管闲事。
入院辅助检查:血常规:WBC 7.90&109/L,W-SCR 14.4%,W-LCR 66.1%,PLT 362&109/L,HGB 122 g/L,余均未见异常。乙肝五项、丙肝抗体、艾滋病抗体:均阴性。胸片:未见异常。
入院诊断:双相情感障碍,目前为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发作。
治疗经过及病情演变:入院后予氟哌啶醇注射液5 mg/d肌注8天;丙戊酸钠缓释片治疗12天,最高剂量1.5 g/d治疗8天,奥氯平治疗12天,最高剂量20 mg/d日治疗11天,患者病情稍有改善。但因出现全身满布红色斑丘疹,考虑药物过敏,过敏原因难定,故停用以上药物,换用氯氮平治疗,同时予以地塞米松5 mg/d、马来酸氯苯那敏12 mg/d、维生素C0.3 g/d抗过敏治疗5天,皮疹消退。氯氮平治疗10天,最高剂量150 mg/d治疗7天,患者症状改善明显。因考虑长期应用氯氮平不良反应较大,故氯氮平已渐减量至50 mg/d,逐渐加用利培酮至4 mg/d治疗。目前患者意识清晰,定向力完整,主、被动接触好,语量稍多,语速中等,语调适中,自我评价客观真实,认为自己本次住院为&躁狂复发&,愿意配合治疗,情感活跃,情绪较平稳,喜欢参加各种活动,乐于助人,与病友关系融洽,朋友较多。
陈建生教授
心境高涨是主要特征
躁狂症是双相情感障碍的一种表现。躁狂症主要表现为明显而持久的心境高涨、思维奔逸和精神运动性兴奋。在心境高涨时,病人常表现出兴高采烈、喜形于色的神态,好像人间从无烦恼事。患者常自称是&乐天派&。这时病人的情绪反应可能不稳定、易激惹,可因琐事或意见遭驳斥、要求未满足而暴跳如雷,可出现破坏或攻击行为。而思维奔逸则表现为联想过程明显加快,概念接踵而至,说话声大量多、滔滔不绝。因注意力分散,话题常随境转移,可出现观念飘忽。患者常有&脑子开了窍&、&舌头跟思想赛跑&的体验。病人精力显得异常旺盛,睡眠需求减少。
苗国栋教授
关注心境的异常不稳定性
双相情感障碍最本质的特征是心境的异常不稳定性。这种不稳定性既可以反映为心境改变的程度异常严重,也可以反映为心境转换频率异常频繁或心境改变持续时间异常长。因此,在诊断双相障碍的过程中,一定要关注这一特征。
本病例是一个典型的双相I型障碍(分型及核心症状见表1),即以反复发作的躁狂发作为其主流表现,特别是由其家属提供的现病史主要反映了这一特征。然而,在对双相障碍病例的诊断过程中,关注患者在以往是否曾经有过与当前发作相反的临床发作形式也至关重要。在这个病例的精神检查中,我特别询问了患者在既往的人生经历中是否有过抑郁发作或混合发作的过程,而这位患者回忆到的是,在其10余岁首次发作的心境障碍阶段,核心体验是抑郁心境或恶劣心境。这表明,患者最初的心境障碍发作形式极有可能是一次抑郁发作,这也支持患者的诊断是双相I型障碍而非单纯的&反复发作的躁狂症&。
与此相反,双相II型障碍最常见且可能因此就诊的发作形式往往是抑郁发作。当精神科医生面对的是一名以抑郁发作为表现的患者时,一定要询问患者以往是否曾经有过轻躁狂发作的体验,以避免将双相障碍误诊为单相抑郁症。
提问1:为什么专家在询问病史时,没有询问情绪低落和精神病症状的问题?
苗国栋教授:仔细阅读病例,可以发现这名患者的病史中没有任何精神病症状的表现。在她亲生母亲去世以后到安定医院住院治疗期间,她的状态非常不好,有悲观、自卑、不快乐,爱哭等表现,但没有自杀的念头,这些都是抑郁症的表现。
提问2:双相情感障碍的误诊风险有哪些?
苗国栋教授:误诊是双相情感障碍(BPD)临床实践中常见的一个问题,其中最常见的就是误诊为单相抑郁(UPD),有相当比例的BPD患者被误诊为UPD,这给患者带来的危害巨大,因单用抗抑郁剂可增加患者出现轻躁狂、躁狂和快速循环发作的风险。误诊为UPD的原因:①首次发作为抑郁发作的患者易被误诊,在临床上BPD患者以抑郁发作起病者10倍于以躁狂发作起病者。②DSM-IV中对轻躁狂的诊断过于严格,需要患者满足症状标准,并且至少持续4天;但轻躁狂的持续时间一般是1 ~3 天。③许多患者在就诊时不能回忆轻躁狂发作,或将曾经出现过轻度躁狂发作视为正常行为的范畴,甚至当作渴望出现的状态。④部分医生未能足够细致地询问患者既往是否有过的轻躁狂或躁狂发作,相关研究见图1。⑤不典型的抑郁症状在双相抑郁中更为常见。另外,误诊为其他精神疾病也普遍,例如,情绪低落被误诊情感淡漠,急性躁狂中的思维奔逸被误诊为思维松散,患者出现的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也可被认为是精神分裂症的证据,见图2。BPD常与焦虑障碍共存,当焦虑症状严重时,可掩盖BPD证据,而焦虑却是抑郁状态的一个常见伴随症状。儿童期出现的BPD,通常伴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和品行障碍。由于儿童青少年期BPD的症状表现不典型,因此做出正确诊断有一定难度。另外BPD患者共患物质相关障碍的比例很高,也使部分患者被误诊。
中国双相情感障碍防治指南
长期治疗原则
双相情感障碍几乎终生以循环方式反复发作,因此,双相情感障碍常是慢性过程障碍,其治疗目标除缓解急性期症状外,还应坚持长期治疗原则以阻断反复发作。医生应在治疗开始前即向患者和家属明确交代长期治疗的重要性及实施办法,争取良好的依从性。长期治疗可分为3个治疗期:
1.急性治疗期
此期治疗目的是控制症状、缩短病程。注意治疗应充分,并达到完全缓解,以免症状复燃或恶化(如非难治性病例),一般情况下68周可达到此目的。
2.巩固治疗期
从急性症状完全缓解后即进入此期,其目的是防止症状复燃、促使社会功能的恢复。一般而言,此期间主要治疗药物(如心境稳定剂)剂量应维持急性期水平不变。
巩固治疗期的时间长短原则上是按发作的自然病程,但在临床实践中不易掌握。一般巩固治疗时间为:抑郁发作46个月,躁狂混合性发作23个月。如无复燃,即可转入维持治疗期。此期配合心理治疗十分必要,以防止患者自行减药或停药,促进其社会功能恢复。
3.维持治疗期
此期治疗目的在于防止复发,维持良好社会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在维持治疗期,对原治疗措施可以在密切观察下进行适当调整,或小心减去在联合治疗的非心境稳定剂药物,或相应减少剂量。但经验说明,使用接近治疗剂量者比低于治疗剂量者的预防复发效果要好。以锂盐为例,一般保持血锂浓度在0.6~0.8 mmol/L为宜。
但维持治疗并不能完全防止双相障碍病情复发。因此,应教育患者和家属了解复发的早期表现,以便他们自行监控,及时复诊。在维持治疗期间应密切监测血药浓度并嘱患者定期复诊观察。复发的早期表现可能为出现睡眠障碍或情绪波动,此时可及时给予相应处理,如短期应用苯二氮卓类药(BDZs)或增加原药剂量,以避免发展成完全发作。
维持治疗应持续多久尚无定论。如过去为多次发作者,可考虑在病情稳定达到既往发作23个循环的间歇期或23年后,再边观察边减少药物剂量,逐渐停药,以避免复发。在停药期间如有任何复发迹象应及时恢复原治疗方案,缓解后应给予更长维持治疗期。
下列情况者应住院治疗:急性期重症患者,有拒食、自伤或自杀或有伤人倾向,依从性不良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骚扰社会和家庭,缺乏有效监护人,伴有明显精神病症状,药物治疗效果不好而需进行电抽搐治疗,伴有重要器官疾病或有物质依赖及酒依赖需同时治疗者,老年人、孕妇及身体虚弱需密切监护者。
下列情况患者可以在门诊治疗:病情许可且能依从治疗,或有可靠监护人能保证治疗顺利实施者;经住院治疗已完全缓解1个月以上者;已处于维持治疗阶段者。
在有条件开展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城市,应在社区建立专病档案。专科医院可定期随访,由社区保健机构承担经常性追踪、供药及辅导任务。
【记者直击】
拿到这份病例摘要时,记者吃惊于病例中所列内容的详细,大到患者的成长史、婚姻状态,小到患者与病友的关系,月经期情绪状况均有所涉及。讨论会中,几位教授用了近2个小时的时间为患者做病情检查,他们反复询问病例中所有的诊断关键点。这不仅让人产生困惑:为什么精神科检查如此注重病史询问和病情分析?对此,刘铁榜教授为记者做了解答:在诊断精神疾病时,精神科医生不仅要像其他专业的临床医生一样,了解患者与躯体疾病相关的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而且还要关注其个人成长史、家庭成员精神活动特点以及亲属之间人际关系等与人文科学关系更为密切的内容,这样才可能获得足够充分的诊断信息,帮助医生做出正确的诊断。记者深深感受到精神科疾病诊断中的难度。
3个小时的讨论会结束了,参会代表意犹未尽地围着几位教授进行交流,记者钦佩于几位教授的高超的专业素养和严谨的治学作风,愿这些研究大脑最复杂的功能的科学家能够帮助更多的患者。
共0条记录 1/1页
第十二届东方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大会...本站已经通过实名认证,所有内容由陈震大夫本人发表
浙江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诊后咨询浙江省立同德...
状态:就诊后
找陈震大夫就诊的h***患者,成功报到报到来源 : 门诊疾病或症状 :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当前诊疗情况 : 用药,定期复诊/门诊小手术(备注:患者定期复查)就诊日期 : 复查周期 : 一周后复查
状态:就诊后
陈老,我是今天刚到你这里报道的新病人,我在七院看的时候,拉莫三嗪是每天晚饭之后吃一次,,一次4片,我看你给我开的是吃2次,是早晚各一次是吧?
是的,分两次吃比一次吃反应小些
状态:就诊后
好的,陈老,我这几天情绪比较高,话很多,有点做不住,睡眠的话时间比较短,白天容易犯困
请问近来两天又无不适或身上发痒的感觉?
状态:就诊后
@医生助理 信息发送不出去
状态:就诊后
就是感觉累,其他没什么了,不痒
状态:就诊后
陈老,我最近这段时间情绪控制的非常不错,我有信心在你的帮助下能很好的控制这个疾病,我周六过来复诊
状态:就诊后
话说陈老,我去参加小客车摇号了?我这样的能开车不?现在这个社会没个车子很多事情不方便!
病好了可以开车,但要格外谨慎,确实好了,减药后再开车
状态:就诊后
啊?那我先买车不要紧的吧?我是想着能吃药控制了就开!美国那边,双相病人吃药期间也能开车,只是起症状了要交出车钥匙!还有,感谢陈老给我增加免费咨询机会!谢谢
状态:就诊后
陈老,我今天刚发现,我得后臂上出现了红疹!还有,我的皮肤现在很容易擦伤,现在多了好几个疤
后背的红疹是什么时间出来的?四肢有没有?痒不痒?
状态:就诊后
不是后背,是后手臂内测!腿貌似也有一点,稍微有点痒!不过最近情绪确实非常好,我觉得不是轻躁狂的那种好,是正常的那种!如果这些问题不大的话,这点痒我愿意承受!我明天早上来复诊,号已挂,8点左右的!
看看皮疹是否增加,防止过敏
状态:就诊后
使用付费咨询服务
患者h***购买了大夫
次咨询服务
状态:就诊后
好的,我今天关注一下,应该问题不大我觉得
状态:就诊后
对了,陈老,我这两天的记忆力好像下降了,老是忘了吃药,昨天中午的2片律康还真的忘吃了,还好不是忘吃了利必通,哈哈
偶尔忘记一次也属正常,可以多种原因引起
疾病名称:双向情感障碍ll&&
希望得到的帮助:现在该如何治疗?才会避免双相循环
病情描述:女,18岁。患者近两年有自杀念头,和自残行为,2016年11月发展为不可控大哭3、4个小时和自杀行为,自己感觉到有问题到医院就诊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ll,第一个周的治疗碳酸锂2片,草酸艾司西太普兰...
投诉类型:
投诉说明:(200个汉字以内)
陈震大夫的信息
精神分裂症及相关问题如抑郁、焦虑、失眠、药物依赖、精神障碍
陈震,男,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浙江省精神卫生中心、浙江省精神卫生研究院,主任医师,浙江省司法精神病鉴定...
陈震大夫的电话咨询
90%当天通话,沟通充分!
精神科可通话专家
副主任医师
广州市脑科医院
南昌大学二附院
心身医学科
副主任医师
北京安定医院
广州市脑科医院
副主任医师
上海精神卫生中心
苏州广济医院
北京安定医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十九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