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部神经鞘瘤割了有什么

脑神经康复的新希望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脑神经康复的新希望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做龟头神经切除有用吗?
做龟头神经切除有用吗?
做龟头神经切除有用吗?做龟头神经切除有用吗?
共5条医生回复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职称:主治医师&
专长:性功能障碍、急慢性前列腺炎、生殖感染、生殖整形、男...
问题分析:你好,根据你的描述有可能是频繁手淫导致龟头敏感度增高的情况,可能还不能判断为早泄,早泄是指阴茎未进入阴道或刚进入阴道不久即不能控制射精,可能需有性生活时才能确定是不是早泄。意见建议:建议放松心情,平时避频繁手淫,注意龟头卫生,如果遗精次数很少可能由于没有规律性生活引起,不需要治疗,如果频繁遗精、伴腰酸、乏力、尿频尿急等不适则需去医院检查原因对应治疗,忌烟酒及辛辣刺激食物。
职称:主任医师&
专长:男科、泌尿外科、前列腺疾病、性功能障碍、生殖器整形
问题分析:是性交过程中精神过于紧张,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脑部短暂缺血的原因引起的意见建议:建议去正规医院去检查一下,针对你的原因然后做出合理的性功能养生,首先要适度滴调节性生活,避免过度导致性功能衰退,再次要适度滴做些运动,锻炼一下身体
专长:生殖整形、前列腺疾病、男性不育及男性性功能障碍
问题分析:考虑可能是阴茎硬节症造成的,也可能包皮结石引起的,而且和高血压病有关的。因阴茎海绵体结构纤维化造成斑块,从而引起性交弯曲疼痛。意见建议:建议你朋友不要有很大的心理负担,平常多锻炼身体,增强身体素质,平时生活中要注意多吃点营养食物,补肾的一些食物,如海产品花蛤等,一定没事的!
专长:前列腺炎及前列腺增生(肥大)等疾病
问题分析:你好,男性性功能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正常性功能的维持依赖人体多系统的协作,涉及到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和生殖系统的协调一致,除此之外,还须具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健康的心理。当上述系统或精神心理方面发生异常变化时,将会影响正常性生活地进行,影响性生活的质量,表现出性功能障碍。意见建议:这种情况考虑是性功能下降,考虑是频繁性生活或生殖系统的疾病存在导致的性功能障碍,需要及时检查清楚病因病情,及时对症治疗是可以治愈的
职称:主治医师
专长:外科
&&已帮助用户:3450
问题分析: 你好!
如果我理解的没错,你的问题是:做阴茎背神经阻断术能否治疗早泄。看了你的”检测“结果,认为你去的医院估计是私人医院,这种检测在正规医院是不做的,这种手术正规医院一般也不做。意见建议:检测结果相互矛盾,就不在这里分析了。早泄的因素很多,你提到的这种手术应该只是对龟头过于敏感的患者有效,对其他因素造成的早泄没有效果,所以应该认真检查确定早泄的原因再考虑治疗。
做过检测。结果是龟头2.7。不知道这是不是属于对龟头过于敏感。
问龟头背部神经切除在哪做啊
职称:医生会员
专长:内科、尤其擅长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
&&已帮助用户:63440
病情分析: 您好,背神经阻断术是适用于阴茎敏感度过高的哦,早泄的原因有很多,一方面是精神心理方面,比如性生活时紧张等,二方面就是病理的,如包皮过长、前列腺炎症、阴茎敏感度过高等,这需要及时去医院咨询医生,检查确认病因后,在医生的指导下治疗
问你好,我原来早泄,后来做神经切除,可在切除后龟头就...
职称:医生会员
专长:小儿内科 小儿综合
&&已帮助用户:4161
病情分析: 朋友您好,包皮过长是指在在自然状态下或勃起时包皮包住龟头,但是龟头可以人工翻露,勃起时包皮包住龟头意见建议:人工无法使龟头外露,是包茎,都可以导致性生活的不协调以及发生感染等甚至发生肿瘤,都需要手术,手术很简单,可以在门诊做,费用低,大约300元左右,7天拆线
问龟头神经敏感,切除要多少费用。要多久可以?龟头神经敏...
职称:医师
专长:女性不孕
&&已帮助用户:435754
病情分析: 你好,这是早泄的症状,可以多食一些具有补肾固精作用的食物,意见建议:如,胡桃肉,栗子,甲鱼,鸽蛋,猪腰等.建议口服六味地黄丸和金锁固精丸进行调理.
问阴茎背部神经切除手术
职称:医生会员
专长: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
&&已帮助用户:78062
病情分析: 您好,从您上述所说的这种情况看:
指导意见:
您如果做阴茎背神经阻断术不管用的话,很可能是您不属于龟头敏感阈值过高导致的早泄,因为引发早泄的原因是比较多的:包皮过长,神经系统疾病,意见建议:频繁的手淫或性生活,抽烟喝酒等.建议您查明是什么原因导致早泄,在进行对症治疗是完全可以治愈的.
问早泄龟头非常敏感切除背部神经效
职称:医师
专长:急性尿道炎,泌尿系感染,非淋菌性尿道炎
&&已帮助用户:24615
问题分析:早泄病因很复杂。有心理性精神性,泌尿生殖器畸形,泌尿生殖器慢性炎症,内分泌疾病等,慢性疲劳等。意见建议:需要化验检查明确病因,综合对症治疗;排除实质性病因,存在生殖器畸形或单纯的鬼头敏感可以考虑手术; 术后配合促性腺激素及中成药治疗。
问包皮龟头炎想切除包皮但是不知道有用吗?
专长:乳腺外科、肛肠疾病、烧烫伤
&&已帮助用户:219576
你好包皮龟头炎属于自身感染常见于包皮过长和包茎的朋友一般在术后这个是不会复发的由于年龄还小临床上最好的治疗方式就是手术平时在生活中一定要注意好个人卫生不要滥用洗液这样也会导致龟头局部干燥多喝热水多吃点清淡的可以用热水来清洗局部勤换内衣祝你身体降
关注此问题的人还看了
大家都在搜:
医生在线 - 免费健康咨询
随着亚健康人群的增加,各种莫名的病症都找上了门,严重时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随着社会的进展,这种良性的作息
现代社会发展节奏快,生存压力大,人的心理压力也很大,但很多
免费向百万名医生提问
填写症状 描述信息,如:小孩头不发烧,手脚冰凉,是怎么回事?
无需注册,10分钟内回答
百度联盟推广
百度联盟推广
搜狗联盟推广
评价成功!本站已经通过实名认证,所有内容由刘恒方大夫本人发表
当前位置:
& 大夫个人网站
& 文章详情
神经科学医学历史大事件
&目&& 录1.小脑是本体感觉主要器官的提出 ……………………………………………………………12.《梦的解析》的出版 …………………………………………………………………………23.条件反射的提出 ………………………………………………………………………………34.副交感神经系统的提出 ………………………………………………………………………55.神经系统结构的研究 …………………………………………………………………………66.早老性退化现象的描述 ………………………………………………………………………77.《神经系统的整合作用》的出版 ……………………………………………………………88.前庭上核的描述 ………………………………………………………………………………109. 大脑皮质分区的描述…………………………………………………………………………1110.阿兹海默氏病命名的由来……………………………………………………………………1511.《神经全有全无定律》的出版………………………………………………………………1712.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的描述…………………………………………………1813.前庭器的研究…………………………………………………………………………………1914.番木鳖硷之后脑活动状态的描述……………………………………………………………2015.罗夏墨渍测验的发明…………………………………………………………………………2116.牵张反射的发现 &……………………………………………………………………………2217.大脑皮质命名法的修正………………………………………………………………………2418.皮肤电反射的研究……………………………………………………………………………2519.第一份人类脑电图的出版……………………………………………………………………2620.疟疾治疗失智症肢体麻痺的研究……………………………………………………………2721.神经纤维大小以及功能之间关连的研究……………………………………………………2822.神经功能的研究………………………………………………………………………………2923.人类首例前额叶的研究………………………………………………………………………3024.第一次脑叶切除术……………………………………………………………………………3225.边缘系统神经回路上的研究…………………………………………………………………3326.双边颞叶切除术上的研究……………………………………………………………………3427.神经细胞的研究………………………………………………………………………………3428.睡眠与失眠的出版……………………………………………………………………………3529.单一神经纤维功能的研究……………………………………………………………………3630橄榄耳蜗纤维束的描述………………………………………………………………………3731额叶白质切除术………………………………………………………………………………3832中枢神经系统的研究…………………………………………………………………………3833.网状系统的定义………………………………………………………………………………3934.电刺激止痛中枢………………………………………………………………………………4035.神经科学协会成立……………………………………………………………………………4136.神经传导物质的研究…………………………………………………………………………4237.帕金森森病的治疗方法………………………………………………………………………4338.脑中存在阿片受体的证明……………………………………………………………………4539.脑啡的发现……………………………………………………………………………………4640.脑中多肽类的研究……………………………………………………………………………4741.大脑半球功能的研究…………………………………………………………………………4842.神经生长控制机制的研究……………………………………………………………………4943.造成亨丁顿舞蹈症基因的确认………………………………………………………………5144.神经系统信息传递的发现……………………………………………………………………5345.参考目录………………………………………………………………………………………55&&内容1.小脑是本体感觉主要器官的提出&&&&&&& 1900年Charles Scott Sherrington(查尔斯·斯科特·谢灵顿)他提出了小脑是本体感觉的主要器官(proprioceptive system)。&& &(查尔斯·斯科特·谢灵顿)&&& &&查尔斯·斯科特·谢灵顿爵士,(Sir Charles Scott Sherrington,日-日),英国科学家,在生理学和神经系统科学方面有很多贡献。他和埃德加·阿德里安一起由于“关于神经功能方面的发现”而获得193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00年查尔斯·斯科特·谢灵顿发现了小脑是本体感觉的主要器官。在此之前,他于 1893 年就已发现肌肉、肌腱和关节等处具有感觉功能,并提出了本体感觉( proprioception )这一术语 。他认为本体感觉的信息由传入神经纤维传至中枢后可决定肌肉的紧张度。小脑就是通过它与大脑、脑干和脊髓之间丰富的传入和传出联系,参与躯体平衡和肌肉张力(肌紧张)的调节,以及随意运动的协调。小脑就象一个大的调节器。人喝醉酒时走路会晃晃悠悠,就是因为酒精麻痹了小脑.有一个实验:将一只狗摘除小脑,狗走路就会失去协调. 小脑具有调节躯体平衡、调节肌紧张、协调随意运动功能。当小脑发生萎缩,就会出现走路不稳、动作不灵、握物无力、言语不清,有的患者头晕、头重、头胀、头痛,伴有复视或视物模糊,吞咽发呛,书写颤抖,大小便障碍等.小脑萎缩的主要表现是共济失调,因此护理上主要是协助病人多进行肢体锻炼、改善平衡能力、延缓共济失调性残疾. 若小脑受损,就会出现一系列小脑丧失症状。这些都会影响患者的生活的质量。从而可知查尔斯·斯科特·谢灵顿发现了小脑是本体感觉的主要器官,对医学界神经病科学的发展有着多么深远影响。2.《梦的解析》的出版&&&& 西元1900年希格蒙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出版了梦的解析(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希格蒙德佛洛伊德)日,弗洛伊德出生在摩拉维亚洲弗赖堡(现属捷克斯洛伐克)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母都是犹太人。1873年,在一个犹太慈善机构的资助下,他进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学习。在医学方面,弗洛伊德用显微镜揭示人的神经系统的各种神经束。他在这方面的主要工作是研究延髓,也就是头脑中最低级的部分。他理清了脊髓和小脑之间的种种联系。然而其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他对听觉神经进行全面彻底的研究,以及对脑神经感觉神经核与脊髓的感觉神经结具有相同的证明,后者是对进化论的又一重大贡献。这些研究成果发表于1885年到1886年间。在1900年弗洛伊德发表了的《梦的解释》,被认为是1本巨著。该书不仅论述了过去的探讨者感到一筹莫展的梦境生活问题以及形成梦的种种复杂机制,而且还讨论了深度心理,既无意识的结构和作用方式。他的著作就是通过一系列梦境的再现来试图解释佛洛伊德那抽象的“潜意识”理论,使观众们能够更简单、更直接、更清楚地去了解人类深奥难懂的精神领域。《梦的解释》是一部改变历史的书。它与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并称为“导致人类思想革命的三大经典作品”。作为世界上第一部以科学方法来分析研究“梦”的著作,它是现代人非读不可的最具价值的杰作,本书的出版,像火炬一样照亮了人类深层的心理活动,揭示了许多隐藏于心理深层的奥秘该书不但为人类潜意识的学说奠定了牢固的基础,而且也建立了人类认识自己的新里程碑,该书包含了许多对文学、神话、教育等领域具有启示性的观点.引导了整个二十世纪的人类文明。有史以来.它第一次科学地告诉人们:人为什么会做梦,人为什么会做奇奇怪怪的梦?梦意味着什么,诉说着什么?梦将我们引向何方?&3.条件反射的提出&&&&& Ivan Pavlov 于1903创造出conditioned reflex(条件反射)这个名词。& &(巴甫洛夫·伊凡·彼德罗维奇)& 巴甫洛夫·伊凡·彼德罗维奇(Иван Петрович Павлов)俄国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创始人,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的奠基人,条件反射理论的建构者。他在神经生理学方面,提出了著名的条件反射和信号学说,并于1904年获得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 && && &巴甫洛夫·伊凡·彼德罗维奇于1903年做了一个相当著名的实验,他利用狗看到食物或吃东西之前会流口水的现象,在每次喂食前都先发出一些信号(一开始是摇铃,后来还用吹口哨、节拍器、敲击音叉、开灯等),连续了多次之后,他试了一次摇铃但不喂食,发现狗虽然没有食物可以吃,但是照样流了口水,而在重复训练这些之前,狗对于铃声响包括其它信号都是不会有反应的。他从这一点推出,狗经过连续几次的经验后,将铃声响视作它进食的信号,因此引发了进食会产生流口水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为条件反射,这证明了动物的行为是因为受到环境的刺激,将刺激的讯号传到神经和大脑,神经和大脑作出反应而来的。巴甫洛夫所做工作的重要性是不可估量的。他的研究公布以后不久,一些心理学家,如行为主义学派的创始人华生,开始主张一切行为都以经典性条件反射为基础。虽然在美国这一极端的看法后来并不普遍,但在俄国以经典性条件反射为基础的理论在心理学界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曾占统治地位。无论如何,人们一致认为,相当一部分的行为,用经典性条件反射的观点可以作出很好的解释。&4.副交感神经系统的提出&&&& 1905-John Newport Langley 创造出「副交感神经系统(para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这个用语。&(阿尔弗雷德)&& &阿尔弗雷德·沃尔特·坎贝尔(日- 日)被视为澳大利亚的第一神经学家。坎贝尔出生于坎宁安平原附近,哈登,新南威尔士州。18岁时,他就读于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医学。于1905年,他从神经解剖学和神经病理学的重心转移到作为一名临床神经科医生的工作,并创造出副交感神经系统(para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这个用语。1875年,他开始他的研究生涯,当福斯特问他观察毛果芸香汁的生理作用,生物碱来自美国的灌木。福斯特特别感兴趣的是其对心脏的影响。然而,他最重要的工作是在1898年对植物神经系统进行长期的研究。在与威廉·迪金森合作时,他(1889年)开始探索交感神经系统中的一些细节。研究发现,在交感神经节,尼古丁会选择性地阻断神经冲动,并从那些仅仅通过它们传递的神经节结束。在1901年,兰利探索与它们形成的路口与肌肉细胞神经是如何联系的问题。研究得出交感神经系统会增加心跳,升高血压等。兰利还指出,当从肾上腺提取物注射到动物体内,这些反应就会产生。后来英国医生托马斯·埃利奥特提出这是肾上腺提取物,被称为肾上腺素(肾上腺素),是刺激肌肉从交感神经释放。兰利于1921年发表了他的自主神经系统。&5.神经系统结构的研究&&& &1906年戈尔吉对神经系统结构的研究&&& (戈尔吉)意大利著名神经学家、病理学家戈尔吉正确解释了肾脏结构的特征,发现了各种疟疾原虫的不同,并创立了铬酸盐-硝酸银方法,为研究中枢神经开辟了道路,日并因此与西班牙科学家拉蒙·卡哈尔因对神经系统结构的研究而共同获得第六届诺贝尔或医学奖。1873年,当21岁的卡哈尔从萨拉戈萨大学毕业时,解剖学和生物学研究在西班牙已彻底衰退。但在国际上,这些学科取得进一步发展。也是在这一年,意大利医生戈尔吉发现将神经系统染色后再进行仔细观察的方法。 然而他染出的那些著名的脑组织切片,卡哈尔在14年后才看到。35岁的西班牙人受到极大震撼。回到自己的实验室后,他开始研究神经网络。&6.早老性退化现象的描述&&&& 1906年Alois Alzheimer 描述了早老性退化现象(presenile degeneration)。早老性退化现象就是今天所说的老年性痴呆(阿尔茨海默病)是老年期痴呆的一种,多发生于老年人,因德国医生阿尔茨海默(Alois Alzheimer)1906年最先报道而得名,1910年,这种病被正式命名为阿尔茨海默病(AD),是危害老年人及其家庭的一种严重疾病。 爱罗斯·阿兹海默(AloisAlzheimer,日,巴伐利亚Marktbreit—日,布雷斯劳)是一位德国精神病学家,他首先发表了“老年痴呆症”的病例,后来被命名为阿尔茨海默病。阿尔茨海默病目前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尤其是老年人健康的一个主要病症。&&&& 1901年,阿尔茨海默在法兰克福精神病院观察了一位患者D夫人,这位51岁的患者有奇怪的行为症状,丧失了短时记忆。在以后数年中这位患者困扰了他。1906年4月,D夫人去世,阿尔茨海默将病历和脑送往他工作的慕尼黑克雷佩林实验室。2位意大利医生和他一起工作,他使用着色技术鉴定淀粉和神经原纤维混乱。日,进行了老年痴呆症首次病理学和临床症状演说。&& 记忆的丧失可能是阿尔茨海默病症最显而易见的的病症,尤其是记不住前不久才发生的事或是最近才获得的讯息。初始的症状细微而渐次的出现,不易察觉,而且这些症状也可能出现在其他的失智症并非阿尔茨海默病特有。例如:在熟悉的地方迷路,忘了某件事做了没,老是旧事重提或是无法学新东西。病情恶化时,患者可能会在谈话时没办法找到适当的用字或是无法做重大的决定。目前,阿尔茨海默病是无法治愈的,虽然某些治疗似乎有一些效果。阿尔茨海默病7.《神经系统的整合作用》的出版 &&& 1906-Sir Charles Scott Sherrington 出版《神经系统的整合作用》(The Integrative Action of the Nervous system)一书描述了触与运动皮质。&(查尔斯·斯科特·谢灵顿)&&& &&&查尔斯·斯科特·谢灵顿爵士,OM,GBE,PRS(Sir Charles Scott Sherrington,日-日),英国科学家,在生理学和神经系统科学方面有很多贡献。他和埃德加·阿德里安一起由于“关于神经功能方面的发现”而获得193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6年, Sherrington 出版了他的不朽著作《神经系统的整合作用》。&&& 1897年,他使用这里的大量动物进行科研,发表了关于神经系统的纤维通路、神经反射作用等20多篇论文。这些研究成果成为他在1906年发表的《神经系统的整合作用》一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来,谢灵顿把自己的名著《神经系统的整合作用》献给了他所崇拜的戴维·费里尔 。& 从1880年到1906年发表《神经系统的整合作用》。几世纪以来,关于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资料及理论,都是零打碎敲的,在每一个领域里都有激烈争论。他用十年时间系统地研究了膝反射赖以发生的肌肉和神经情况,对每条脊髓神经根的分布范围,进行了深入探索,建立了生理研究所需的解剖学基础。他对神经解剖学有三大贡献:即描述了运动神经通道,证实了肌肉中存在感受神经,探索了脊髓后根的皮肤分布情况。他发现神经协调的秘密是反射配合,而反配合是由反射共同通道周围反射弧的活动建立的。支配这种活动的,是神经细胞间的联,谢灵顿称之为“突触”。后来他又对交互神经支配进行周密的研究,提出一个经典性定义:交互神经支配是一种协作形式,即抑制性运动的脊髓反射与许多兴奋性运动的脊髓反射常常同时发生,当一对对抗肌中的一条肌肉主动收缩时,另一条对抗肌就松弛。1906年他出版了划时代的著作《神经系统的整合作用》。这一著作在生理学上的地位,相当于牛顿的定律在物理学上的地位。这本书已成为神经生理学的经典,谢灵顿因这本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金。谢灵顿一生作出的最大贡献是对交互神经支配和抑制不可分割的分析,对肌肉张力的研究,对产生神经细胞单独行为和整合行为的研究,及对突触作用性质下的定义。由于以上成就,他被誉为“神经系统的主要建筑师”。&8.前庭上核的描述&&&& 1908-Vladimir Bekhterew 描述前庭上核 (superior vestibular nucleus ,又称为Bekhterew's nucleus) 。&&&& 弗拉基米尔·米哈伊诺维奇·别赫捷列夫,于1908年就描述了前庭上核。他于日出生在俄国,俄国心理学家和神经学家。 1873 年中学毕业后,升入外科医学院(后改名为军医学院),1896 年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份实验心理学杂志,刊名为《精神病学、神经病学和实验心理学评论》。 他深入地研究了人类的行为,并对教育问题(包括儿童的培养)感兴趣。例如,他强调音乐对于儿童早期的艺术培养所起的作用。他研究了反应时、注意广度以及出生 5 天的婴儿首次出现前庭反射时的成长点等。在神经解剖和医字术语方面,他的名字至今仍在使用,例如别赫捷列夫病。 他还于 1896 年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份实验心理学杂志,刊名为《精神病学、神经病学和实验心理学评论》。他描述的前庭上核为前庭神经核的组成部分之一,所有前庭神经核通过内侧纵束与眼肌神经核联络 ,前庭神经核与小脑绒球小结叶一起组成对维持身体平衡和骨骼肌张力具有最重要意义的复合体。这一描述对神经病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9.大脑皮质分区的描述 &&&&& 1909-Korbinian Brodmann 描述 52 个大脑皮质分区。&&Brodmann分区(如下图)。&布罗德曼图大脑皮层与他所确定的领域。&&&& 对于大脑中描绘的领域,它现在通常称为Brodmann分区。这些领域就成为了后来的一些与神经功能相关的区域,如区41和42在颞叶(听力),区1,2和3在顶叶(体感区)的中央后回,和区17和18在枕叶(主视觉区)。&& &&Brodmann分区最早由德国神经科医生科比尼安·布罗德曼(Korbinian Brodmann)提出。他的分区系统包括每个半球的52个区域。其中一些区域今天已经被细分,例如23区被分为23a和23b区等[【d】&& &大脑半球外侧区的Brodmann分区【d】&大脑半球内侧面的Brodmann分区【d】&&&& 相关的几个区域如“布罗卡区”、“韦尼克区”。在1861年,法国外科医生、神经病理学家、人类学家:皮埃尔·保尔·布罗卡(Pierre Paul Broca,—),当时接诊了一位50多岁,名叫莱沃尔涅(Leborgne)的患者。因为该患者只会发出“Tan”的音,而不会发出其它的音,所以大家都称他为“Tan”先生。布罗卡仔细地为Tan先生做了检查,发现他的喉头肌肉和发音器官都没有病变,与常人也没什么不同,也没有其他疾病妨碍发音、说话,而且患者还很聪明,他能借助符号来进行交际,其他方面也都显得正常。6天后,Tan先生突然死了。布罗卡为了搞清楚Tan先生为什么不能发音、说话,于是对Tan先生进行了解剖。他发现Tan先生大脑左半球的第三个前额沟回(后来为了纪念布罗卡,此区域被命名为“布罗卡区”,即语言运动区)有严重病变。这一发现与加尔的“颅相学说”预测的语言中枢区域完全不同。后来布罗卡将这一发现写成论文《人是用左脑说话》发表,引起轰动。 &&& &而在1874年德国神经学家卡尔·韦尼克(Carl Wernicke,)也遇到了一位奇怪的病人,与Tan先生不同,该患者能主动说话、听觉也十分正常、能够清晰的发音、说话,但是他说的话没有人能够听得懂意思,他自己也不知道在说什么,杂乱无章、毫无逻辑。这个病例意味着,在脑中还有一个组织部位与说话有关。患者死后,韦尼克对他进行了解剖,发现患者颞上回、颞中回后部、顶叶缘上回和角回(此后,该区域组织命名为“韦尼克区”)发生病变,于是韦尼克推测,这一区域与语言理解、组织有关,是语言感受中枢。&&& 还有美国心理生物学家斯佩里博士(Roger Wolcott Sperry,—)曾通过著名的割裂脑实验,证实了大脑不对称性的“左右脑分工理论”,并于1981年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他提出正常的两半球之间由胼胝体连接沟通,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来自外界的信息,经胼胝体传递,左、右两个半球的信息可在瞬间进行交流,人的每一种活动都是两半球信息交换和综合的结果。从20世纪40年代后期,斯佩里就开始研究大脑两个半球的功能分化。他把猫、狗和猴子等动物连接大脑两个半球的胼胝体割断,使得两个半球的信息不能进行交流,每个半球各自独立地进行活动,彼此不能知道对侧半球的活动情况,这个手术称为“割裂脑”手术。他把猴子大脑连结两半球的神经切断,然后蒙住猴子的左眼,让它用右眼看东西,找食物。当猴子掌握了这个技能后,再把它的右眼蒙住,让它用左眼看东西,找食物,结果,猴子刚才还能做的事情,现在就全都忘记了。这就是说,把大脑两个半球之间的联系切断后,左脑、右脑就各管各的事了。为了能清这些功能,他做了大量动物的割裂脑实验,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一直没有机会对人进行试验,所以他一直在想对地球上最聪明的物种——人类,在脑割裂后会是什么样的情况呢。直到1961年,他遇到一个患者,并对该病人在药物无法控制的情况下进行了割裂脑手术,术后病人发作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但病人的思维从此发生了变化。当时斯佩里同时对两位割裂脑手术的“裂脑人”进行了对比研究。这两位“裂脑人”都是右利手,手术前都能用左手和右手写字,而且能用右手较好地临摹绘画。手术后,同样的测试发现:他们都不能用左手写字,右手的写字能力得以保存;然而,他们的绘画能力表现出相反的结果,右手绘画作业没有左手完成得好。斯佩里就认为,脑在理解图形和空间结构方面,右脑要强于左脑。患者对出现在左侧视野(视觉神经连接右脑)的物体不能说出其名称;而出现在右侧视野(视觉神经连接左脑)的物体则能说出物体的名称,这个测验验证了布罗卡的“人是左脑说话”的结果。同样触觉也产生了同样的现象,如果把一个物体放在病人的右手里,右手上触觉器官所产生的神经冲动,便传入病人的左侧大脑半球,其结果也像视觉一样,病人能说出他触摸到了什么,而把这个物体放在病人的左手里,他便说不出摸到的是什么。他经过长时间的研究,终于总结了左右脑的能力分工或优势能力:左脑控制右半侧身体,具有逻辑理解、记忆、时间、语言、判断、排列、分类、逻辑、分析、书写、推理、抑制、五感(视、听、嗅、触、味觉)等,思维方式具有连续性、延续性和分析性,因此左脑可以称作“意识脑、学术脑、语言脑”;右脑控制左半侧身体,负责空间形象记忆、直觉、情感、身体协调、视知觉、美术、音乐节奏、想象、灵感、顿悟等,思维方式具有无序性、跳跃性、直觉性等。斯佩里还认为右脑具有图像化机能,如企划力、创造力、想象,力与宇宙共振共鸣机能,如第六感、透视力、直觉力、灵感、梦境等,超高速自动演算机能,如心算、数学;超高速大量记忆,如速读、记忆力等。&& 他们的研究成果对人类大脑研究具有里程碑意义。&10.阿兹海默氏病命名的由来&&& 1910-Emil Kraepelin 为阿兹海默症命名(Alzheimer's disease)。(奥杰斯特·狄特,爱罗斯·阿茲海默第一个报告的阿茲海默症病人 )&&& 阿兹海默氏病(Alzheimer’s disease,简称为AD)是一种神经退化性疾病。疾病的成因未明,目前没有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的方法。阿兹海默氏病只是众多痴呆症中的一种,由于这个症状常发生在 60 岁以上老年人身上,所以一般习惯称它是老年痴呆。 最早是由埃米尔‧克瑞培林(Emil Kraepelin)确认其症状,而爱罗斯‧阿茲海默(Alois Alzheimer)则是在1906年首先发现此疾病的神经病理特症。由于当时克瑞培林在精神疾病的神经病理研究已具有极崇高的地位,因此克瑞培林慷慨的单独使用阿茲海默为此疾病命名。19世纪末,爱罗斯-阿兹海默医生在位于法兰克福的精神病患者庇护所工作,正是在此期间,他对那些大脑存在病理异常的精神病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阿兹海默详细描述了和亨廷顿舞蹈症(Huntington's chorea,发病时病人无法控制的跳动)爆发时大脑的变化,但真正为他在医学史上赢得身前身后名的是奥古斯蒂·D的独特症状。奥古斯蒂·D,51岁,症状是糊涂、健忘、没有方向感且偏执。1901年,她被法兰克福医院收治,她的症状不断恶化,直到5年后因为血液感染而去世。当时已经前往慕尼黑大学的精神病临床学科工作的阿兹海默申请获得了她的病历和大脑。通过仔细研究其脑组织,阿兹海默发现其中存在血管、细胞以及蛋白质硬化等病理情况的存在,同时他还首次发现她的脑组织中存在一些反常的神经组织交错现象。1906年,阿兹海默在德国的一次神经学家会议上首次公开谈及有关研究结果,他所界定的有关病理最终被认为是一种新型疾病。但直到1910年,这种疾病由埃米尔‧克瑞培林(Emil Kraepelin)确认其症状并命名为阿兹海默氏症——他的老师兼同事、著名的神经病学家埃米尔·克雷帕林在他的一本精神病学教科书中首次使用这一名称,当时连阿兹海默本人对此也大感意外。11.《神经全有全无定律》的出版&&& 1913-Edgar Douglas Adrian出版《神经全有全无定律》。&&& (埃德加•道格拉斯•艾德里安)&&&& 埃德加•道格拉斯•艾德里安(Adrian, Edgar Douglas)是一位英国生理学家,研究肌肉刺激和感觉器官中的神经元(神经细胞)的功能。他还开发了脑电波(ectroenecephalography,简称为EEG),用来测量脑活动。1932年,他和查尔斯•斯科特•谢林顿(Charles Scott Sherrington)爵士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他探明了神经纤维的结构和功能特征。&埃德加•道格拉斯•艾德里安 于1913年出版了《神经全有全无定律》。&艾德里安揭示了所谓"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的感觉适应现象。1927年,他发表了阐述其研究成果的专著《感觉的基础》。这部经典性的著作为感觉生理学奠定了神经信息分析的电生理学基础。后来,他与美国学者合作研究,把神经与肌肉的电反应转变为可听的声音。这一成功至今还被广泛应用于肌肉疾病的检查中。 1932年,艾德里安在爱丁堡主持的医学物理讲座的讲义由牛津大学出版,书名为《神经活动的机制》。这部专著总结了单根神经纤维的生物电研究,澄清了神经生理学中许多过去不完善的结论。& 为了测量神经电脉冲,艾德里安设计并制造了可以将神经电脉冲放大至5000倍的装置。通过他制造这些特殊仪器,艾德里安就可以在青蛙肌肉内的单个神经纤维上做实验了。导致疼痛的刺激是艾德里安的又一研究内容。研究中他发现和某一特定器官相关的脑部感觉部分的大小取决于动物的具体需求。以猴子为例,其控制脸部和手部的脑部感觉区域要比控制身体其他部分的脑部感觉区域更大。而猪的脑部感觉区域大部分用以控制它的口鼻部。&12.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的描述 &&& 1916-George Guillain, Jean Alexander Barre以及 Andre Strohl 描述一种急性脱髓鞘性神经炎(acute inflammatory demyelinating polyneuropathy ,又可称为Guillain-Barre Syndrome)。&&& 乔治·查尔斯·格林(George Guillain), 吉恩·亚历山大·巴雷(Jean Alexander Barre)以及 Andre Strohl 是描述神经内科疾病中的一种叫急性脱髓鞘性神经炎。在1916年就做了详细的描述。急性脱髓鞘性神经炎又称为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 吉兰-巴雷综合症患者外表症状&& 吉兰-巴雷综合症(Guillain-Barre Syndrome)是一种急性起病,以神经根、外周神经损害为主,伴有脑脊液中蛋白-细胞分离为特征的综合征。又称格林巴利综合征。任何年龄和男女均可得病,但以男性青壮年为多见。吉兰-巴雷综合征或急性神经根神经炎是一种脱髓鞘疾病,特点是由一个受损的急性炎症的末梢神经髓鞘(膜脂质和蛋白质,周围神经和促进神经刺激的传输),有时神经根近端颅神经(神经从大脑的一部分出现称为脑干和供应的具体职能,该地区头颈部及内脏)。在1859年,法国医生让公报兰德里描述了周围神经障碍,瘫痪的四肢,颈部和呼吸肌。1916年,巴黎的三位医生: 乔治·查尔斯·格林,吉恩·亚历山大·巴雷和安德烈Strohl表明受急性脱髓鞘性神经炎的影响患者的脑脊液中发生与正常的细胞结构,增加蛋白质的特性异常。&&13.前庭器的研究&& 1914-Robert Barany-以前庭器(Vestibular apparatus)的研究获得诺贝尔奖。 (罗伯特·巴拉尼)&&&& 罗伯特·巴拉尼(Róbert Bárány,日-日)是一位奥地利出生的匈牙利裔犹太人,也是一位生理学家。在1914年因为对于内耳前庭的生理学与病理学研究,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罗伯特·巴拉尼研究了脑和耳在人体平衡中所起的作用。他设计了一些简单的方法来诊断内耳中用于控制平衡的前庭器官的问题。内耳中的半规管可以通过用冷热水交替冲洗耳部的方法来检测,这种方法被称为巴拉尼热反应。凭借对平衡器官的研究,巴拉尼获得了1914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巴拉尼还研究了其他方面的均衡控制,包括小脑的功能。在他事业的晚期,他还研究了内耳和神经系统是如何协同工作来保持身体平衡和协调的。&14.番木鳖硷之后脑活动状态的描述&&&& 1915年J.G. Dusser De Barenne 描述了使用番木鳖硷(strychnine)之后脑的活动状态。番木鳖硷的首次发现是在1818年由法国化学家约瑟夫BienaiméCaventou和皮埃尔-约瑟夫·佩尔蒂埃发现的。番木鳖硷(strychnine)属于中枢神经刺激剂,也是药用植物马钱子中的主要成份,过量会导致呼吸衰竭,长久使用会有成瘾性,因此被国际奥会列为禁药。&& 1915年,J.G. Dusser De Barenne 描述了使用番木鳖硷(strychnine)之后脑的活动会呈现什么样的状态:番木鳖碱会使中枢神经失常。接触少量或中量番木鳖碱后,会出现焦虑、不安、肌肉疼痛、发烧、四肢无力、下巴僵硬、呼吸困难及尿液呈茶黑色等症状。如果接触大量番木鳖碱,可能在中毒后15至30分钟内出现呼吸困难,肌肉剧烈抽搐,直到窒息或精疲力竭而死。死后嘴角通常会露出诡异的笑容。毒理学研究也显示番木鳖碱对脑部和脊髓细胞的甘胺酸受体有拮抗作用,而导致神经传导的问题。这是因为生物碱类的物质会影响人体神经向肌肉传递信号,这种症状被称为肌肉「关闭机制」。如果因为「关闭机制」无法正常工作,全身肌肉就会出现剧烈的痉挛,并伴有疼痛。目前知道番木鳖碱中毒没有什么解药,临床上一般使用巴比妥类镇静剂和肌肉弛缓剂等来缓解症状,必要时可使用人工呼吸。如果抢救及时,病人在中毒后存活超过24小时,就有可能康复。中毒后不可以催吐,以免造成更严重的伤害。番木鳖碱的全合成是在1954年由罗伯特•伯恩斯•伍德沃德(Robert Burns Woodward)以及他的团队成功研究完成。伍德沃德也因为他在合成复杂有机分子方面的重大贡献而获得了1965年的诺贝尔奖。15.罗夏墨渍测验的发明&&& &&1921-Hermann Rorschach发展出罗夏墨渍测验(inkblot test)。&& 赫尔曼·罗夏 ( Rorschach)早年研修医学,毕业后成了一名精神科医生。他从小就擅长泼墨游戏,并曾获得了“Klec”(意为墨迹图)的绰号,成为精神医生后,他开始用墨迹图研究精神病人。在1921年创设的人格投影测定技术,罗夏自己把这技术称为“精神诊断学――一种知觉诊断的实验方法和结果”。罗夏在儿童时代因将沾上墨水的纸张折成两半,从中发现一些。罗夏墨迹测定结果的分析与解释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形式分析”,即对各种反应形式用“记号化”的方式进行数量统计,然后根据规定的指标对各种数量的比率进行分析。这些指标包括反应数量、反应时间和反应领域,决定因素和反应的形态水平,反应内容中的公共性、独创性、情感性,思考、语言的表现形式,将这些指标归纳为智力侧面、情绪控制侧面和人际关系侧面等三个范畴进行解释。二是“内容分析”,即根据个人对图版的自由反应内容,对个体人格特征的固有意义进行分析。三是“系列分析”,即根据个体对10枚图版的不同反应内容,从第一枚图版到第十枚图版按顺序分析、解释。近年来,罗夏墨渍测定结果也利用计算机作信息系统分析,这样可以大大缩短分析过程。&& 16.牵张反射的发现&&&&&&&&& 1924-Charles Scott Sherrington(查尔斯·斯科特·谢灵顿 ) 发现牵张反射(stretch reflex)&&& &查尔斯·斯科特·谢灵顿对中枢神经系统生理学研究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神经生理学的许多研究领域与他的名字是不可分开的。1885 年,查尔斯·斯科特·谢灵顿发表了一篇关于Goltz在狗模型上所做的研究论文;到 1891 年,他的研究目标转向脊髓反射。年间,他研究了皮肤感受器的节段性分布并有重要发现,那就是支配肌肉的神经束中有1/3是传出纤维,其余的为运动纤维。并发现了脑和脊髓之间的联系——锥体束。他在Cajal创立的神经元学说基础上,于1897年提出使用突触(synapse)这个术语来描述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之间的接触部位,并认为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在这个部位进行信息沟通。&1893年他发现肌肉、肌腱和关节等处具有感觉功能,并提出了本体感觉(proprioception)这一 术语 。他认为本体感觉的信息由传入神经纤维传至中枢后可决定肌肉的紧张度。1894 年他发现支配肌肉的神经含有感觉神经纤维和引起肌肉收缩的运动神经纤维。1898 年,查尔斯·斯科特·谢灵顿在猫的中脑上、下丘之间横切脑干,动物出现头尾昂起,脊柱挺硬,四肢伸直,坚硬如柱的表现,他称此现象为去大脑僵直(decerebrate rigidity)。当切断腰骶部背根后,去大脑僵直动物强直伸长的后肢僵直现象消失,他认为增强收缩的肌肉受到了牵拉,所以称之为牵张反射(stretch reflex),并且确定了牵张反射需要来自肌肉的感觉传入到脊髓,然后传出信号再回到肌肉。1924年,他发现了牵张反射。由于对牵张反射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以及对去大脑僵直动物进行观察的结果,他最早体会到牵张反射在姿势调节中的重要性,从而奠定了研究运动和姿势调节的反射基础。他还将牵张感受器称为本体感受器(proprioceptive receptor)。在考虑躯体感觉传入对步行运动的作用中,Sherrington 提出本体感受器和外感受器的区别,指出本体感受器存在于肌肉和关节内,并可被躯体运动所兴奋,来自本体感受器的传入信息与步行运动的自动调节有关。外感受器则位于皮肤,其主要功能是通过接受外部刺激对步行运动的调节。这个区分至今仍认为是正确的,尽管现在认为皮肤的传入信息能提供重要的有关躯体运动的反馈信息。17.大脑皮质命名法的修正 &&&&& 1925-C. von Economo 以及 G.N. Koskinas 对布德曼氏大脑皮质命名法(Brodmann's cortical nomenclature)进行修正&&&&&& 1909年布罗德曼把人的大脑皮层分成52个区叫做布罗德曼氏皮层区。这种分区虽然带有一些人为的性质,但它一方面给出了脑区的具体编号,便于研究和描述;另一方面细胞构筑的不同也多少反映皮层功能的特点,如17区与视觉关系密切,也叫视觉皮层,4区与身体各部的运动功能有密切关系,所以也叫运动区皮层等。&&& &1925-C. von Economo 以及 G.N. Koskinas 对布德曼氏大脑皮质命名法进行修正。大脑的感觉皮层是指接受丘脑特异转换核传入投射的大脑皮层区域,如视区、听区、体感区等。内脏感觉区的丘脑传入投射不如上述几区那样清楚,一般不叫做内脏感觉区皮层。①体表感觉区皮层(中央后回第3,1及2区)。全身体表感觉的主要投射区。②肌肉本体感觉区。中央前回是运动区,也是肌肉本体感觉投射的代表区。&③视觉区皮层。枕叶皮层是视觉的投射区,左侧枕叶皮层接受左眼颞侧视网膜和右眼鼻侧视网膜的传入纤维投射,右侧枕叶皮层接受右眼颞侧和左眼鼻侧视网膜的传入纤维投射。枕叶皮层的视觉代表区和具体位置在皮层内侧面的距状裂(距状沟)上、下缘。&④听觉区皮层。颞叶皮层是听觉的投射区域。听觉的投射是双侧性的,即一侧皮层代表区与双侧耳蜗感受器的传入有关。&&&&&& 运动区皮层&:大脑皮层与运动有关的区域有:中央前回运动区、辅助运动区和第2运动区。中央前回运动区叫做运动区皮层,包括布罗德曼氏皮层区第4区和第6区。&&&&&&& 大脑皮层的联络区:&联络区是指那些在刺激、损毁及电生理实验中未能发现明显的运动、感觉或自主性功能变化的那些大脑皮层区。这些区在高等动物更为发达,灵长类的皮层联络区主要指位于顶叶、颞叶、枕叶之间的顶-枕前区皮层以及位于运动区之前的前额叶皮层。从神经联系上看,这些脑区不接受丘脑中继核的投射,而只接受那些丘脑联络核的传入投射。丘脑联络核由于主要接受丘脑内部相互的连接,而不接受丘脑以外来的传入投射,因而得名。所以这些相应的大脑皮层也就被命名为联络区皮层,也叫内源性皮层。&18.皮肤电反射的研究& 1927-Chester William Darrow 在美国研究肤电反射(galvanic skin reflex)。肤电反射指的是当人在焦虑紧张或其他情绪变化时,皮肤电阻会有所改变的情形。19世纪末,Tarchanoff发现肤电反射,在人的拇指掌面和背面用两个乏极化电极,连接到灵敏的电表上即可读出电位差,如通以外电流则可看到皮肤有一定电阻值,在视、听、痛等感觉刺激及情绪激动时,人体皮肤电位差增大或电阻降低,称这种现象为心理电反射或皮肤电反射。到1927年,Chester William Darrow 在美国研究肤电反射(galvanic skin reflex)。&19.第一份人类脑电图的出版1929-Hans Berger 将其关于第一份人类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的发现出版Hans Berge,奥地利精神病,首次记录人体脑电,十八世纪20年代早期,利用移动感光纸和闪动光点记录脑电,发现每10秒的常规波动。由于这是他第一个从人类EEG中分离出来的波。他将此波动命名为α波。1929年Berger发表了该结果,这是有关人类脑电的第一篇论文。Dr.Hans Berger的谨慎精神,Berger在自己和其它许多人身上反复记录,通过同步记录心电和头部血压变化,排除了由血循环造成波动假相的可能性,将电极放在皮肤以下记录,排除了波动来往皮肤的可能性。十八世纪首先命名了α和β波,第一个采用EEG作为脑电图的缩写名称,提出β波幅度小于α波,指出β波与集中注意力和惊跳反应有关。1931年发现α波在睡眠、全身麻醉、使用可卡因等情况下消失,发现脑损伤造成颅内高于的患者α波幅度减低,发现患者的高幅度脑电波,发现Alzheimers病和多发性硬化患者存在EEG改变.Dr.Hans Berge发现病人在发作后脑波几乎变平;α波随着意识的恢复而恢复,脑波在出生两月后才出现,与脑内神经元髓鞘化的过程一致。20.疟疾治疗失智症肢体麻痺的研究&&& 1927-J. Wagner-Jauregg -诺贝尔奖得主-以疟疾治疗(Malaria)失智症肢体麻痺(dementia paralyses)。 &朱利斯·华格纳-约雷格 (Julius Wagner-Jauregg)日生于奥地利的维勒(Wels)市,1874年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他从1874年至1880年在该校总论及实验病理研究所从师斯特衣克尔(Salomon Stricker)并于1880年完成《心动过速的原因及心脏功能》论文后获博士学位。年他在该研究所用试验动物进行实验,这在当时是很少有人采用的研究方法。1883年他接受该市精神病医院的聘请做Leidesdorf主任的助手。1885年被邀请讲神经病理。在华格纳-约雷格的一生中,他的主要工作是试图通过引起患者发热来治疗精神病。他在1887年就对发热疾病的影响进行系统研究。后来又用Koch 1890年发现的结核菌素进行研究。由于对结果不满意,他于1917年用疟原虫接种引起的发热来治疗麻痹性痴呆大获成功。1927年,华格纳-约雷格以疟疾治疗(Malaria)失智症肢体麻痺(dementia paralyses)获得诺贝尔奖。华格纳-约雷格教授在1928年退休,但仍坚持其科研工作,退休后尚发表近80篇论文。华格纳-约雷格日去世。 &21.神经纤维大小以及功能之间关连的研究&&& 1929-Joseph Erlanger以及Herbert Spencer Gasser 研究神经纤维大小以及功能之间的关连,并将成果出版。&约瑟夫·厄兰格&约瑟夫·厄兰格 (日—日)美国生理学家,和赫伯特•斯宾塞•加塞(Herbert Spencer Gasser,July 5, 1888——May 11th, 1963)共同研究神经纤维的电学性能。他们应用布劳恩的示波器来放大所检测的电流这种方法测出,不同的神经纤维是以不同的速度来传导冲动,传导的速度与纤维的粗细成正比。神经纤维的主要功能是传导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兴奋或动作电位称为神经冲动(nerve impulse)。不同类型的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速度差别很大,这与神经纤维直径的大小、有无髓鞘、髓鞘的厚度以及温度的高低等因素有关。他们于1929年将研究神经纤维大小以及功能之间关连的成果出版,并因此,两人共同获得1944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2.神经功能的研究&&& &&&&&&&& 1932-Edgar Douglas Adrian 以及 Charles S. Sherrington 因他们在神经功能上的贡献共同荣获诺贝尔奖。埃德加•道格拉斯•艾德里安(Adrian,&Edgar&Douglas)是一位英国生理学家,研究肌肉刺激和感觉器官中的神经元(神经细胞)的功能为了测量神经电脉冲,艾德里安设计并制造了可以将神经电脉冲放大至5000倍的装置。通过他制造这些特殊仪器,艾德里安就可以在青蛙肌肉内的单个神经纤维上做实验了。导致疼痛的刺激是艾德里安的又一研究内容。研究中他发现和某一特定器官相关的脑部感觉部分的大小取决于动物的具体需求。以猴子为例,其控制脸部和手部的脑部感觉区域要比控制身体其他部分的脑部感觉区域更大。而猪的脑部感觉区域大部分用以控制它的口鼻部。Sherrington 的一生中对中枢神经系统生理学研究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神经生理学的许多研究领域与他的名字是不可分开的1894年他发现支配肌肉的神经含有感觉神经纤维和引起肌肉收缩的运动神经纤维。在此之前, 他于 1893 年就已发现肌肉、肌腱和关节等处具有感觉功能,并提出了本体感觉( proprioception )这一术语 。他认为本体 感觉的信息由传入神经纤维传至中枢后可决定肌肉的紧张度。 1900年他还 指出小脑是本体感受系统的中枢 。 Sherrington于1898年描述了猫的去大脑僵直现象, 在对脊髓反射的研究中,他建立了一种有用的实验模型来研究脊髓通路。他用猫来做实验,在动物的中脑上、下丘之间横切脑干,动物出现头尾昂起,脊柱挺硬,四肢伸直,坚硬如柱的表现,他称此现象为去大脑僵直( decerebrate rigidity )。 当切断腰骶部背根后,去大脑僵直动物强直伸长的后肢僵直现象消失,他认为增强收缩的肌肉受到了牵拉,所以他称之为牵张反射 ( stretch reflex ),由于对牵张反射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以及对去大脑僵直动物进行观察的结果,他最早体会到牵张反射在姿势调节中的重要性,从而奠定了研究运动和姿势调节的反射基础。他还将牵张感受器称为本体感受器( proprioceptive receptor )。 在考虑躯体感觉传入对步行运动的作用中, Sherrington 提出本体感受器和外感受器的区别,本体感受器是肌肉和关节内的并可被躯体运动所兴奋,来自本体感受器的传入信息与步行运动的自动调节有关。&23.人类首例前额叶的研究&&&&&&&&&& 1936-Egas Moniz(安东尼奥·埃加斯·莫尼兹) 出版对于人类首例前额叶的研究。 安东尼奥·埃加斯·莫尼兹 于1874年生于葡萄牙。葡萄牙科英布拉大学毕业,1902年成为教授。以后又任里斯本大学医学院教授。精神病学家和神经外科医生。基于脑前叶切除对某些精神病人有效的假说,实施了脑白质切除法,为此获1949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他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葡萄牙人 。& &&1936年,安东尼奥·埃加斯·莫尼兹出版了对于人类首例前额叶的研究。大脑额叶包括前区、中区和后区,是一个重要的神经组织区域。前区就是我们常说的脑前额叶,因为有着广泛的神经联系和复杂的结构图式,以及丰富的、复杂的双向性联系,使其成为大脑中最重要的区域之一。 脑前额叶与中枢及其它部位(如顶叶、枕叶、颜叶、丘脑、脑干等)有非常广泛的神经联系,脑前额叶接受和综合由脑的各部位传入的来自机体内外的各种信息,并能及时组织传出冲动,给这全部结构以组织性、指导性和调节性的影响,保证中枢神经系统整体的协同和达到整个高级心理过程的机能统一。再由于人脑前额叶皮质在神经生理学上没有找到具体的、特定的功能,使它能够免受这些具体功能的拖累,这就保障它能全面分析考虑输入信息的意义,并据此进行主动的、有指向性的、有目的性的、有逻辑性的和有创造性的复杂的智力活动,其结果就是形成了新的信息,由新信息再转化为具体活动,形成整体行为。&24.第一次脑叶切除术 &&& 1936-Walter Freeman进行美国的第一次lobotomy(脑叶切除术)。 &&&&(Walter Freeman医生做作手术)& &&&&&&&&&& (脑叶切除器)&(改进后的脑白质切除术)&& 第二次大战刚结束时,美国有很多人支持脑前叶手术。前叶控制冲动和情绪调节,医生希望通过切除前叶一举治愈焦急暴躁、暴力倾向等思想和行为病变,而这确实有一定的效果,对病人和家属都是一种解脱,科学界对此评价甚高。但当时的手术程序比较粗糙,手术效果也无法预测。1936年,美国医生Walter Freeman开始尝试实施自己的前脑叶切除术,很快就发展出一种迅速便利的手术方式。在他的手术中,需要的工具是一个类似于冰锥的锥子和一个榔头,病人被施以点击以代替药物麻醉。手术时将锥子经由眼球上部从眼眶中凿入脑内,破坏相应的神经。这一过程十分迅速,而且某些情况甚至不需要手术室就可以实施。1936年到20世纪50年代之间,美国大约实施了4例这样的手术,Walter Freeman本人就做了3500例。&25.边缘系统神经回路上的研究&&& &1937-James Papez 出版他在边缘系统神经回路上的研究。&& &&1937年,James Papez 提出了一个包括下丘脑、前侧丘脑 、扣带回和海马在内的情绪加工网络。他将来自皮质的信息经过杏仁核→海马→乳头体→前视丘→杏仁核的神经通路称为Papez回路,该回路主要参与调节情绪。他认为情绪调节集中在深层结构,如海马、杏仁核等,情绪体验则由扣带回决定,如扣带回损伤则可致恐惧、烦躁或等情绪障碍。由于科技发展,Papez回路被进一步认识,其范围也扩大了,目前认为包括旁海马回,伏隔核,下额区等。边缘系统除Papez回路外,尚包括Brooca边缘结构,明显调节机体功能,如渴、饥和性冲动,还有助我们协调对环境所引起的某些情绪反应和记忆,动物实验发现对威胁和危害刺激,杏仁核起有重要作用,使得对不愉快或可怕刺激的记忆很不容易消失。另外边缘系统与精神分裂症发生有关,尸检发现精神分裂症的海马、杏仁核及旁海马回变小,这种发现有人用MRI和CT检查也得到证实,推论可能为精神分裂症的发病基础。&&26.双边颞叶切除术上的研究&&& 1937-Heinrich Kluver以及Paul Bucy 出版他们在双边颞叶切除术(bilateral temporal lobectomies)上的研究。&&&&& 1937年,海因里希 Kluver以及保罗·布西研究发现,双侧颞叶切除术后会立即出现对人物的认识丧失,包括不认识最亲近的人,无恐惧与愤怒反应,自残型性欲过盛,同性恋倾向,食欲过盛,思维变化过速(对每一对象或事件均作出动作反应),记忆力显著减退,称为Kluver-Bucy综合征。27.神经细胞的研究&& &1937-John Zachary Young 推测可以使用巨大乌贼的轴突来了解神经细胞。&&& John Zachary Young的科研大多是对神经系统。1937年他发现了巨大乌贼轴突和相应的巨大鱿鱼突触来了解神经细胞。他最出名的是他的两本书,脊椎动物的生命和哺乳动物的寿命。神经细胞负责神经讯号传递、整合与储存。 神经细胞的构造非常复杂,细胞表面具有许多长短不一的管状构造向细胞体外延伸,轴突是其中最长的一根,其余的管状延伸则统称为树突, 树突与细胞本体表面是神经细胞接受由其他神经细胞传来讯号的主要部位;当神经细胞要将讯号传至下一个神经细胞时,需将所收集之讯号整合后,经由轴突传送到其末梢,再释放末梢中之神经传递物质,以活化下一个神经细胞。 神经细胞间讯号传递时,前一神经细胞之轴突末梢所释放之神经传导物质会活化位于后一神经细胞树突或细胞体上的特殊受体,并于后神经细胞之(前、后神经细胞)接触部位上局部引发神经细胞膜电位短暂的变化。&&& &约五十年以前,Hodgkin、Bernard Katz及Huxley以乌贼巨大的轴突研究动作电位产生机制,他们发现当膜内电位升高到临界值后,钠离子会快速的流进轴突,稍后钾离子会流出轴突,由于这些离子的流动造成膜内电位瞬间升高,形成了动作电位。 Hodgkin与Huxley于1950年代提出的动作电位中离子流动模型,奠定了神经科学中讯号传递的基础,因此于1963年获得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奖。 &&&&&28.睡眠与失眠的出版& &&& 1939-Nathaniel Kleitman 出版睡眠与失眠(Sleep and Wakefulness)。&&& & (纳撒尼尔-克莱特曼睡眠实验)&&&& 1938年,美国睡眠研究员纳撒尼尔-克莱特曼(Nathanial Kleitman)和他的助手布鲁斯-理查森(Bruce Richardson)搬进了肯塔基州猛犸山洞进行睡眠实验。克莱特曼想证实人类是否能够适应每天28小时的生活方式。猛犸山洞位于地下120英尺,是进行人类睡眠理想的测试环境:这里没有自然光线,拥有恒定不变的温度,因此很难分辨出白天和黑夜。然而,这里并不是一个舒适的环境,这种洞穴生活十分隔离,很容易让人产生幽闭恐怖症,甚至他们睡觉的床都一直与老鼠分享。1个月之后,人们发现克莱特曼试着改变睡眠模式,很显然克莱特曼已适应了一天28小时作息时间。他们的研究有助于提高人们对昼夜节律的认识,并建议夜班工作人员采取轮流值班。据悉,克莱特曼并未仅限于将洞穴作为实验地点,之后他又在潜艇和北极地区度过了两个星期,在那里体验无尽的黑夜和白天,从而进一步分析人体的睡眠模式,究竟一天采用28小时是否合适。到1939年完成了对睡眠的研究并出版睡眠与失眠。29.单一神经纤维功能的研究&&& 1944-Joseph Erlanger 以及 Herbert Spencer Gasser 以研究单一神经纤维的功能共同获得诺贝尔奖。&& &约瑟夫·厄兰格(Erlanger, Joseph,)与赫伯特·斯潘塞·加塞(Herbert Spencer Gasser,日-日)均是美国生理学家,他们在神经纤维方面有着共同的研究。十八世纪二十年代他们研究神经纤维的电学性能,他们得出了非常精确的数据。他们并未采用艾因托文所应用高敏感度的示波器,而是应用布劳恩的示波器来放大所检测的电流取得的。他们应用这种方法测出,不同的神经纤维是以不同的速度来传导冲动,传导的速度与纤维的粗细成正比。 并因此,两人共同获得1944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30.橄榄耳蜗纤维束的描述&&& 1946-Theodor Rasmussen 描述橄榄耳蜗纤维束(olivocochlear bundle,也称为bundle of Rasmussen)。它是在高等动物内耳所看到的离心系统。具有对平衡和听觉系统抑制的功能。是由延髓上橄榄核至内耳的同侧性和交叉性纤维束。首由拉斯马森(G.L.Rasmussen,)所记载。以后史密斯(C.A.Smith,1961)发现在末梢的前庭、耳蜗的毛细胞底部形成离心性结构的突触。费克斯(Fex,1962)通过刺激前庭、耳蜗两神经联络处的交叉枝的实验表明,这种离中性突触对向中性信息的传递产生突触前抑制。此后已证实突触的递质是乙酰胆碱。在前庭器官也可看到同样的效应。一般认为,这种抑制作用在末梢感受器是一种闸门机制(gating mechanism),同时也是一种自控机构——伺服机构(servomecha nism)。类似的离心性抑制结构也可在低等水生动物的侧线器官中看到,在这种情况下也被认为是伺服机制或是闸门机制,而突触一般是乙酰胆碱性能的。&31.额叶白质切除术&&& 1949-A.C.A.F. Egas Moniz(埃加斯·莫尼兹)-诺贝尔奖得主-以额叶白质切除术(leucotomy)来治疗某些心理疾病。&埃加斯·莫尼兹,葡萄牙神经病学家()是公认的脑叶白质切除术的发明者。因发展前额叶切断手术从而彻底治疗严重精神病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他1874年生于葡萄牙。葡萄牙科英布拉大学毕业,1902年成为教授。以后又任里斯本大学医学院教授。基于脑前叶切除对某些精神病人有效的假说,实施了脑白质切除法,为此获1949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莫尼兹曾经注意到,在埃及的木乃伊中,不知道为什么,有几具头盖骨上有洞。为此,他仔细查阅了有关资料,得知是治疗病留下的痕迹。另外,有些外伤患者,在极偶然的情况下不得不切除脑前叶的外侧面。他发现,这些人手术后比受伤前变得温顺多了。根据这些事实,莫尼兹对那些性格异常的慢性精神分裂症和严重的患者,实施了脑前叶白质切除手术。经过手术后,这些患者无不变得非常驯良和温顺。这种被人们称为“脑白质切除法”的手术曾风行一时。1949年,莫尼兹为此获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32.中枢神经系统的研究&&& 1949-Walter Rudolph Hess 以研究中枢神经系统(interbrain)而获得诺贝尔奖。沃尔特·鲁道夫·赫斯,瑞士生理学家(),因在大脑对人体控制方面的研究(Interbrain)而获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1925年, 赫斯开始研究脑以及脑和神经系统间的联系。他对位于脑前部的间脑(diencephalon)以及间脑中某一名为丘脑下部(hypothalamus)的部位尤为感兴趣。通过动物实验研究和对患有脑损伤的病人的临床观察表明间脑的是自主神经系统的控制中心。赫斯发现丘脑下部通过自主神经系统来控制诸如呼吸和消化等自主身体进程,也就是不需要脑部有意识控制的身体进程。研究中赫斯使用全身麻醉的猫作为其实验对象。他将一个针电极插入每只猫的丘脑下部,然后通过针电极传送微弱的电流来刺激丘脑下部。然后他观察并记录了身体的反应。猫死后,赫斯将其脑部分为一系列分区,在显微镜下检查每一分区来确定电极的确切位置。凭借这种方法,赫斯找出了控制诸如恐惧和饥饿等身体反应的脑中心。赫斯出版了一些书来公布他的发现。通过实验研究与观察他发现了脑部某些部分是如何控制身体器官的,因此与脑前额叶切除术的创始人,葡萄牙生理学家安东尼奥•卡埃塔诺•德•阿布瑞尤•弗雷勒•埃加斯•莫尼斯(Antonio Caetano de Abreu Freire Egas Moniz)共同获得了1949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33. 网状系统的定义&&& 1949-Horace Winchell Magoun 为网状系统(reticular activating system)做出定义。(译者注:网状系统与协调姿势与身体平衡有关。)&& 网状系统也叫做网状结构,位于脑干内部,两耳之间,一种由白质和灰质交织混杂的结构,是一种手指形状的神经元网络,从脊髓向上扩展到丘脑。主要包括延髓的中央部位、桥脑的被盖和中脑部分。当脊髓的感觉输入传导到丘脑时,有些通过网状系统进行传导,这种网状系统会过滤某些输入的刺激并把重要的信息传送到脑的其他区域。此外,网状系统还帮助控制唤醒。  网状系统按功能可分成上行系统和下行系统两部分。上行网状结构也叫做上行激活系统,它控制着机体的觉醒或意识状态,对保持大脑皮层的兴奋性,维持注意状态有密切的关系。如果上行网状系统受到破坏,动物将陷入持续的昏迷状态,不能对刺激作出反应。下行网状结构也叫下行激活系统,它对肌肉紧张有易化和抑制两种作用,即加强或者减弱肌肉的活动状态。34.电刺激止痛中枢 &&&&&& 1969-D.V. Reynolds 描述以电刺激止痛中枢(periaqueductal gray)的止痛效应。&1969年D.V. Reynolds用慢性单极电极植入三只大鼠中脑中央灰质区域。以连续每秒60周期正弦波电刺激止痛中枢来消除厌恶刺激的反应。在不断刺激大脑的同时进行了剖腹探查术,且在这些动物中不使用麻醉药。终止脑刺激手术后,并返回厌恶刺激反应。电极有效地诱导的最低电流的电刺激止痛中枢均位于脑中央灰质背侧。得出的结论是,在这个区域的脑电刺激镇痛刺激可诱导应用“全脑”的刺激在弥漫的情况下。&35.神经科学协会成立&& 1969-神经科学协会(The Society for Neuroscience)成立。 &&&神经科学作为一门统一的综合性学科,开始出现于本世纪50与60年代之交。它融合了神经解剖学、神经生理学、神经药理学、神经化学、神经生物物理学、心理学、神经病学以及精神病学等学科。1960年国际脑研究组织(International Brain Research Organization,IBRO)宣告成立,该组织的目的在于促进神经科学的发展和世界各国研究脑的工作者之间的交流。1962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创建了“神经科学研究计划”(Neuroscience Research Program,NRP)这样一个跨学科、跨校、跨国的组织。1969年美国成立了神经科学协会(Society for Neuroscience)。这些组织发展极为迅猛,目前IBRO有近3万会员。美国神经科学协会是全球最大的神经科学协会,旨在促进大脑 和神经系统的研究,并推动相关药物的开发。美国神经科学协会现有4万余会员,己成为该国生物科学界最庞大的学术组织之一。参加美国神经科学学会年会的人数每年有3万名来自世界各地的会员和非会员参加,理事会成员由选举产生 ,负责对学会的发展方向和活动提供指导。&36.神经传导物质的研究&&& 1970-Julius Axelrod, Bernard Katz 以及 Ulf Svante von Euler 因为他们对于神经传导物质的研究一同获颁诺诺贝尔奖。  &&&朱利叶斯·阿克塞尔罗德(Julius Axelrod,日-日),美国生物化学家。 阿克塞尔罗德曾是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神经学领域著名科学家,研究神经细胞递质等。伯纳德•卡茨(1911~),是一位出生在德国的英国医生。卡茨因其由于他对神经系统的生理学的研究而闻名于世;他对神经传递素(neurotransmitters)(一种在神经元之间或从神经元向身体组织传递神经冲动或神经信息的化学混合物)的研究尤其卓著。卡茨于1970年与朱利斯•阿克塞尔拉德(Julius Axelrod)及乌尔夫•斯万特•冯•奥伊勒(Ulf Svante von Euler)一起因对神经终端的体液传递素的功能的研究而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卡茨也是第一个发现乙酰胆素(acetylcholine)(第一个被人类所知的神经传递素)的功能的人。 卡茨的早期研究注重于神经细胞刺激肌肉细胞的方法。在当时(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期),人们还不知道该过程是用电完成的还是用化学方法完成的。卡茨于1950年开始研究的工作最后带来了两项重大发现及诺贝尔奖。卡茨第一个发现不论身体正在运动或正在休息中,神经元都会不断和随机的释放乙酰胆素;他同时发现神经传递素会间断性的以量子(能量)被释放,而其会被涵盖于水泡中。乌尔夫·冯·奥伊勒 1905年生于瑞典。最初立志从事化学研究,后中途转移,最后毕业于卡罗琳斯克研究所医学院,并在那里度过了自己的大部分岁月。他因发现了前列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特别是查明了去甲肾上腺素的神经传递物质的功能面获1970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朱利叶斯·阿克塞尔罗德、伯纳德·卡茨、乌尔夫·冯·奥伊勒他们以研究神经生物化学而著名 并于1970年一起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37.帕金森森病的治疗方法 &&& 1973-Sinemet 被引用来作为帕金森森病(Parkinson's disease)的治疗方法。&&&& &Sinemet (卡比多巴左旋多巴)是卡比多巴与左旋多巴的组合。卡比多巴,芳香族氨基酸脱羧抑制剂,是一种白色晶体化合物,微溶于水,分子量是244.3,。化学它被指定为( - )-L-α肼-α-甲基-β - (3,4 -苯二酚)丙酸一水合物。左旋多巴,芳香族氨基酸,是一种白色晶体化合物,微溶于水,分子量是197.2,。化学它被指定为( - )与L-α-氨基-β-(3,4 -苯二酚)丙酸。左旋多巴为多巴安(DA)的前体药物,口服易自小肠吸收,经0.5-2小时,血药浓度可达峰值。易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在DA能神经元内经多巴脱羧酶脱羧而形成DA,可补充体内DA的不足,提高DA能神经的抑制性功能。临床用于治疗震颤麻痹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帕金森综合症疗效明显。卡比多巴不能穿透血恼屏障,与左旋多巴合用时,通过抑制外周多巴脱羧酶,使左旋多巴在外周的脱羧减少,降低其副作用,并因提高脑内的DA浓度而使左旋多巴的疗效加强。卡比多巴单用时基本无药理作用,临床用作左旋多巴治疗震颤麻痹的重要辅助药,与左旋多巴按1:10的剂量比例应用。SINEMET(卡比多巴左旋多巴)表示,在治疗特发性帕金森氏病的症状(震颤麻痹),脑炎后帕金森氏症,症状的帕金森氏症可能遵循一氧化碳中毒和/或锰中毒对神经系统的损伤。 SINEMET(卡比多巴 - 左旋多巴)表示,在这些条件下,允许低剂量的左旋多巴的管理,减少恶心和呕吐,更快速剂量滴定,与较为顺畅的响应,并补充维生素B6(维生素B6)。于1973年,卡比多巴左旋多巴被用来治疗帕金森氏症(Parkinson's disease)。&38.脑中存在阿片受体的证明 &&& 1973-Candace Pert 以及 Solomon Snyder 证明脑中有的阿片接受器(opioid receptors)存在 。(所罗门·斯奈德)所罗门·斯奈德(生于日)是美国神经学家。在1973年时,他的研究生坎迪斯PERT发现了阿片受体并确定了在大脑中有类似阿片肽存在。对于这项研究,于1978年他被授予拉斯克基础医学研究奖。坎迪斯PERT(生于日)是美国神经学家和药理学家,1973年他发现了阿片受体,即大脑中细胞结合部位的内啡肽。阿片受体广泛分布,在神经系统的分布不均匀。在脑内、丘脑内侧、脑室及导水管周围灰质阿片受体密度高,这些结构与痛觉的整合及感受有关。边缘系统及蓝斑核阿片受体的密度最高,这些结构涉及情绪及精神活动。与缩瞳相关的中脑盖前核,与咳嗽反射、呼吸中枢和交感神经中枢有关的延脑的孤束核,与胃肠活动(恶心、呕吐反射)有关的脑干极后区、迷走神经背核等结构均有阿片受体分布。在脊髓胶质区、三叉神经脊束尾端核的胶质区也有阿片受体分布,这些结构是痛觉冲动传入中枢的重要转换站,影响着痛觉冲动的传入。&39.脑啡的发现&&&& 1974-John Hughes 以及 Hans Kosterlitz发现脑啡(enkephalin)&& &苏格兰的约翰‧休斯(John Hughes)及汉斯‧科斯特利兹(Hans Kosterlitz)首次由猪只的脑袋中发现有α(alpha)、β(bet&&含内啡肽的神经元a)&&&& 及γ(gamma)3种脑内啡。当时他们称它为enkephalins(由大脑的希腊文εγκέφαλος, 变化而成)。 内啡肽是体内自己产生的一类内源性的具有类似吗啡作用肽类物质。是内源(endogenous)和吗啡(morphine)的缩略词。内啡肽可包括α-内啡肽、β-内啡肽、γ-内啡肽、蛋氨酸-脑啡肽、亮氨酸-脑
网上免费问医生
看更多新文章>>
1.扫码下载好大夫App
2.在知识中添加您关注的疾病
3.添加成功后,最新的医生文章,每天推送给您。
发表于: 16:18
刘恒方大夫的信息
网上咨询刘恒方大夫
在此简单描述病情,向刘恒方大夫提问
刘恒方的咨询范围:
神经肌肉病,脱髓鞘疾病,河南省
刘恒方主治疾病知识介绍
神经内科好评科室
神经内科分类问答}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脑部神经痛的症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