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脑瘫残疾

脑瘫残疾人的人生之路
我叫小强,生于1985年,家住湖北,家庭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农村家庭,是一名农村的脑瘫残疾青年。年迈的父亲以前是国家行政工作人员,多年前已下岗在家,母亲是本份的农民,现在他们在家靠做重体力劳动和耕种着一亩三份地来维持家里的生计。  我虽然年龄不大,但我的成长经历充满了太多的幸酸与痛苦,并且一直伴随着我。我出生一个月就被诊断为“先天性脑瘫”,在那个刚刚改革开放没几年的年代里,生活条件和医院技术水平是现在无能比及的,基于当时的环境及条件所至,家人只能带着我在本县很小的范围内四处求医,所幸的是经过家人多年不懈的努力,治疗也有了一些进展,在我7岁以后能够自立行走,并且日常生活能够完全自理,所以在我8岁那年有幸的与同龄小伙伴一样走进了学校的大门,
开始了漫长的求学之路。那时,在学校除了身体有些不方便外,学习成绩还是不错,也有自己的一些爱好,也能很好地与同学融合在一起,这些得溢于爷爷的精心照料,那时的学习负担比起现在的孩子们要重,每天都有大量的作业要做,我大多都能够按时完成,我喜欢与小伙伴们在一起做作业、玩耍的那种天真活泼、纯洁无虑的生活。可能是因为年龄小,儿时的我并没有感觉到与别人有多大的不同,也就少了许多的忧愁和烦恼。可惜,那种感觉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的增长也渐渐地远去与消失。  进入初中后,所接受的范围与事情大了许多,学校离家里也远了许多,也开始在学校寄宿,学习的任务也重了许多,爷爷也还在尽量地照料着、帮助着我,只是不能天天在我身边陪伴着我。年龄和我差不多的堂弟也和我一同进入了同一个班级,他在生活上也尽量的照顾着、帮助着我,这所有的一切我都能接受和感激,也就比较顺利地完成了学业。那里虽然我在学习上还算可以,也比较努力,但在业余生活上的不同越来越明显,烦恼与压力也越来越大,上体育课与举办活动时我只能一个人坐在教室里,还有最令人伤心的是有些调皮的同学经常对我的饥笑与嘲弄,它使我的自尊心受到了很大的伤害,也使我在学习、生活上受到了一些影响,也就从这个时候开始,我严重的感觉到我与别人是多么的不同,也就造成了与同学的一些交流的障碍,渐渐地养成了孤单、内向的性格,我想这也是在这种环境下必然发生的结果。尽管我把时间尽量的用在学习上,我也在尽量的寻找着属于我的快乐与天地,但是,很遗憾,这种阴影一直笼罩着我的心灵,它使我产生了严重的自卑感,令人悲伤的是,在这个时候没有人帮助我走出这个阴影,以至于我现在都很少与人交流,也不善于与人交流。这一切对于我以后的成长施加了很深的影响,所以在我的脑海里那一段的记忆是深刻的、悲伤的。  1998年初中毕业后,每个人都要面临着重大的人生选择,对于我更是如此,也更加坚难。因此,家人根据我当时的家庭情况与社会发展环境,让我选择上了一所普通中专,学的是面向基层的医士专业,其实,生在农村的我们,对于我的成长和未来充满了太多的茫然和无知,因为我的情况是多么的与众不同,解决起来也是非常的困难。尽管我当时的情况还不错,在学习上也比较努力,学习成绩也还可以,但一旦想融入社会找个工作却变得异常的艰难,连实习的地方都难找得到,更不用说有人愿意提供帮助和接纳了。所以,毕业后一直未能完成就业的愿望,被这个社会一直拒之门外。  后来在万般无奈之下,在这个萧条的农村经营着一个很小的小卖部以免强维持着生计来打发这种无奈的生活. 只能坚守着这份孤单与无奈,我感觉这生活的美好离我是多么的遥远而陌生,随着时间的的推移与年龄的增加,它带给我的烦恼与压力也越来越大,读书的无所用所带来的舆论的变化,就业的失败所带来的家里的困境,孤独的生活所带来的心灵的失望。这样的结果显得是那么的苍白、无力而悲伤,它使我的人生前景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和痛苦。
  在近几年里,我一边坚守着这死寂般的生活,一边努力的学习着一些知识与技能。为此,妹妹省吃俭用用她打工得来的微薄收入专门为我买了一台电脑,以供我学习生活之用,这一切我都铭记在心。这几年里我系统的自学了电脑知识和一些应用技能,学会了word\excel\ps\cdr\等应用软件,掌握了一些专业技能。除此之外,在这广阔的网络世界里还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了解了大千世界,保留着与外界沟通的渠道,这些都是我完全自学获得的,另外我也有自己的一些爱好,平时非常喜欢下中国象棋,自认为下得还不错,在当地鲜有对手,这些都是我此生以来少有的高兴事和趣味事,尽管它没有帮我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和人生现状,但它是充实了我的生活,并为我保留了一丝希望;虽然现在仍然缺乏实践经验和工作机会,但它一直在陪我努力,陪我向坎坷的命运作坚决的抗争。可以说虽然人还是如此,生活也是非常的落幕,但我的心依然在不停的跳动,依然在坚持着自身的努力,依然在为自己的人格和尊严而努力的拼搏。  多年以来,我和我的家人都是独自承受着一切,我更是孤独的面对一切的困难,从出生到现在,无论是康复治疗还是在融入社会生活方面,无论是学习期间还是在日常生活里,从未得到任何救助和帮助,也就没有得到什么关注,更没找到生活的出路。
时下,由于小卖部规模很小,位置偏辟,村庄是人少店多,缺乏竟争力,经营举步维艰。不过,我还是在一边经营着小卖部,一边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在努力的寻找着自己的出路,努力的体现着自身的人身价值。比如近段时间以来在一些威客网站做一名威客,但由于经验不足以及一些专业知识有限致使收效甚微。并在2013下半年去外地花费了一些时间和精力学习了淘宝知识,学会了开淘宝店的流程、步骤和方法,也开了自己的淘宝店!(?丽人养生花馆)虽然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取得较好效果,但这些都是我努力奋斗的足迹和表现!无论怎样,我努力付出过,我无怨无悔!
人立足于社会,就要依附于社会、服务于社会;人活在世上,就要有所追求与人生目标、就要努力的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就要为实现理想目标作出不懈的努力。
虽然身为残疾,虽然社会阅历浅薄,虽然能力有限,虽然人生经历非常坎坷,但我同样有一颗火热的心,同样拥有对生活的热爱,同样拥有对事业的追求,同样拥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作为残疾人,从来不缺乏对知识的渴求,也不缺乏职业精神,更不缺乏人生意志的磨砺;我们缺乏的是融入社会的机会,缺乏的是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缺乏的是社会的理解与包容!
&我希望能够像正常人一样有一份适合自己的稳定工作!有能够像正常人一样拥有平等的职场生活!希望社会对残疾人特别是脑瘫残疾人多一份关爱和帮助,少一眼歧视和讽刺!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我是一名脑瘫患者_残疾人励志故事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3贴子:
我是一名脑瘫患者
我叫:张亮,今年:25岁,家住:安徽省金寨县长岭乡永佛村程岗组张家弯。我从小患有先天性的脑瘫所以生活一直都没办法自理,一直都由父母照顾。因为这病我平时只能呆在用木头做的椅架里。我没有上过学所以识字都是自学的,我现在正在自学计算机编程。我想找个适合我的工作。还有就是想找一位家庭特别困难的轻残的女孩,求交往 QQ: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脑瘫残疾人的先进事迹8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脑瘫残疾人的先进事迹8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脑瘫博士张大奎:普通人能做的我也能做_新浪新闻
  再过几个月,北京理工大学2011级博士研究生张大奎就要毕业了。这段时间,他每天都在为准备毕业论文忙碌着。记者第一次见到他时,始终无法把 “博士”这个头衔与眼前的青年联系到一起。
  35岁的张大奎出生在河南焦作的一个农民家庭。刚出生不久,因为一次高烧,加上乡下有限的治疗条件,最终导致了严重的后遗症——小脑瘫痪。
  命运弄人,但他愣是用顽强的毅力和积极的生活态度书写了一部“传奇”。从专科再到专升本、硕士研究生,再到博士,一路走来,他不断地颠覆了人们对他、对残障的认知。
图为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博士张大奎(前排)与俞敏洪合影(后排左)。
  张大奎供图
  乐观:“9岁的时候,我能够扶着拐杖站立行走了”
  确诊小脑瘫痪后,医生建议大奎的父母要大奎自己加强锻炼,恢复部分身体机能,达到自理。直到6岁,他依然只能在地上爬着“走路”。
  常言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他看来,只有不断地努力,才能改变自己。努力站起来、行走是他记事初做的最艰难的事。
  一般人很难想象,甚至都不会去想,像走路、上楼梯、骑车……这些一个个每天都要重复很多遍的简单动作,对他来说,是一个多么艰巨的挑战。
  年幼的张大奎希望,自己可以像正常人一样行走,哪怕比别人慢一点。长期的坚持练习有了成效,这给了他希望。 “我记得,父母开始时是在两颗大树中间绑上两根竹竿,类似双杠,让我双臂架在上面练习腿力。父母把竹竿换成了两根绳子,起初拉得比较紧,渐渐地就慢慢放 松,我得靠双脚的力量行走。”
  至今回想起父母的这般用心,他都感动不已。正是这样高强度的练习,他的双腿才逐渐变得更加有力。而每个月两双军用黄鞋也成了他那段时间的“标配”,膝盖不知道破了多少次。
  功夫不负有心人,9岁的时候,张大奎创造了他人生的第一个奇迹。“我能够一个人扶着拐杖站立行走了!”这在很多人看来,已经很难了。“我有两个梦想,一个是行走,一个是成为有用的人。”至此,他完成了自己第一个梦想。
  9岁学会拄拐,18岁上高中时,他已经学会了骑三轮车。他靠一辆三轮车,从高中骑到研究生毕业。
  现在,在张大奎的宿舍楼下,还停着一辆三轮车,骑了好几年,看起来已经有些破旧。他笑着告诉记者:“这是我的专属座驾。”
图为张大奎的代步工具——三轮车。
  本人供图
  自强:“说出来的理想是最不牢靠的”
  在很多场合,旁人问及到他的理想时,他都会很坦然地回道:“说出来的理想是最不牢靠的。”从不空谈成了他的标签。他说:“等有一天把你内心的理想实现了的时候,再去告诉别人,自己曾经怀揣过那个理想。不然理想就是空谈。” 
  张大奎学会拄拐走路的那年,也是他开始求学生涯的一年,从那年开始,他开始向自己的第二个梦想一步步走近。正常孩子上学的年龄是6岁,那个年代可能会更早一点,即使这样,他也比入学年龄整整晚了3年。
  父亲张守元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为了大奎的未来生活,他不顾旁人眼光,作了一个超前的决定。1996年,张守元花1万多块钱为大奎购置了一台电脑。90年代,1万元虽不是很多,但“万元户”还是很多家庭的奋斗目标。这一举动,引来了不少风凉话。
  正是这台花1万块买来的电脑,让大奎开始与计算机结缘。2002年,他完成了高中学业,和正常人一样,走进了 高考考场。但当时,他承受了来自多方的压力。他回忆到:“当时很紧张,汗吧哒吧哒地落在试卷上,好多地方湿透了,干毛巾跟水里刚捞出来一样。写字也抖得不 行,速度很慢。”
  就这样,张大奎完成了高考,并顺利考入省内一所高校,虽然只是专科,但他终于尝到了“苦尽甘来”的滋味。临近大学毕业,却又面临了一个艰难的选择,因为看到许多正常同学在毕业后依然找不到工作,他对未来感到迷茫。
  最终,他选择了继续深造。
  没日没夜地学习成了他专科毕业后的常态,2006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河南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开始了自己本科学习生活,并凭借自己的努力在该校读完了研究生。
  “有志者事竟成。”2011年,张大奎硕士研究生毕业,在当时看来,研究生的学历足以在社会上立足,不过,他还是希望继续挑战自己。站在十字路口的张大奎做了个勇敢的决定——考博。
  求学这段路,他一直默默无闻走着,别人不理解他,不知道他的艰难,他都咬着牙,踏踏实实走着。他说:“普通人能做的,我也能做。”
图为张贴在张大奎宿舍里的鼓励话语。
  张大奎供图
  2011年,张大奎读博了。“这一切都要感谢我的导师樊孝忠。”考博那年,由于担心自己身体原因没人接收,他向相关领域专家写了信件,希望找到可以接收他的老师。焦急的等待后,大奎收到了唯一一封回信,也认识了他现在的导师——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樊孝忠教授。
  他至今仍清楚地记得回信的内容,樊老师当时在回信中说,我可以考他的博士,但是不会给任何特殊,更不会透露任何关于考试的信息。虽然内容简单,但给了大奎信心。最终,他成功成为了樊教授的博士生。
  考取博士后,北京理工大学出现了一幕独特的“风景”,每天,一位骑着三轮车的少年载着双拐,来往于宿舍与实验室。慢慢地,大奎的故事被更多人熟知。
  2012年,大奎当选了2012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他在与大家的分享里这样写道:“关于自强, 我很欣赏俞敏洪老师的一段论述,自强和一个人的出身以及所处的社会地位没有关系,认为自强就是穷人家的孩子从什么都没有到最后成功,这是狭义的理解。自强 是指一个人无论在什么平台上,都能利用好这个平台的资源取得成功。近代思想启蒙者梁启超先生也说过:少年强则国强。从这个意义和角度上讲,我们现在倡导的 ‘中国梦’,落实在我们青年人身上,实则是一个‘自强之理想’。无论你身处何种境遇,只要你还保有一颗兢兢业业、不甘平庸的心,只要你还走在不断强大自 我、惠及他人的路上,这样的小伙伴们必将都是生活当中的自强之星。”
图为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博士张大奎与他参与写作的新书合影。
  张大奎供图
  责任:“大家肯定我,我也得为社会做点事”
  日,张大奎向师弟师妹们作了一场事迹分享会。所在的计算机学院向全院学生发出向张大奎学习的倡议,学习他无坚不摧的意志、积极乐观的心态、感恩包容的品质、播撒梦想的勇气。
  张大奎的事迹在校园传开了,脑瘫博士张大奎一时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张大奎说:“大家肯定我,我也得为社会做点事。”除了做好自己的研究工作,帮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做点事成了张大奎的业余生活。
  2015年夏天,由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脑瘫康复公益组织发起的2015年全国脑瘫青年游学联谊活动在青岛举行。张大奎报名参加活动,并鼓励来自全国各地的孩子,要积极面对生活,勇敢挑战。
  现在,张大奎除了忙毕业事宜,还和热心公益的师兄一起,成立了一支小团队,筹建一个残疾人交流互助APP。张 大奎介绍:“希望做一个与类似打车软件的APP,残疾人朋友可以在上边发布需求,附近的用户收到需求后来帮助他。比如一个行动不便的人,需要买药,在软件 上发布需求,附近的人看到后就去帮他买药。”
  张大奎有三个妹妹,一位在国外读博,一位硕士,还有一位已经在北京工作。问及未来,张大奎说:“想留在北京。因为北京的残疾人设施比较全面,而且同学都在这里,有事好相互照应,这里能更好实现他的梦想。”(中国青年网实习记者 宋继祥)
责任编辑:平晶晶
近三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的最低点到缓慢恢复的脆弱期,按照中国政府的说法是“主要责任在于日方”。但是中国普通民众对日本的厌恶感15%却低于日本人对中国的厌恶83%。原因何在?
本来可以延续一年的一线城市的房地产的涨势,在恐惧和调控中只用了差不多一个季度就基本接近尾声。
城市里有许多房子住了“群租”客,那么不远的将来,会不会几户人家合买一套郊区的房子摆放骨灰盒呢?会不会有“精明”的商人开发出15平方米不带厨房、卫生间的小户型呢?
有三个事实你可能无论如何都想不到:1,美国而不是沙特,才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产国;2,美国经济并不多么依赖进口石油,更不依赖中东石油;3,美国从中东进口的石油连中国的一半都不到。}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