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刺花的禁忌功效与禁忌

2003年在丽江木府参加徐霞客学术研讨会,由此认识了杨金山老师,也开始了我们的忘年交:同杨老师一道多次承担了导游培训工作;一同探访香格里秘境,骑行茶马古道,畅游拉市海;平时相晤,交流、探讨丽江的历史文化以及旅游现状,由此留下了美好的回忆。2005年杨老师出版了《丽江旅游》一书,颇受广大游客及导游的欢迎。新书出版后,我们也到杨老师家里庆贺,也就在那一次认识了平女。平女是杨老师的爱人。其实在见面之前,在《丽江日报》、《丽江教育》等刊物上多次读过平女的文章,其文多为民俗风情、游记杂感之类,文风平实淳厚,原以为是一个中青年文学爱好者,不期见面时差不多要退休了。平女是平民之女之意,民女也就是民家之女,民家是白族的自称,平女是九河白族人,姓名叫姚世丽,我总以姚老师敬称。
今年4月份,杨老师伉俪二人找到我,拿给我一沓厚厚的打印稿,说是平女所作,准备年内出版,要我看看稿子。我又吃了一惊,几年不见,姚老师也厚积薄发,与杨老师比翼齐飞了。随手翻阅,不禁为里面内容所吸引,不忍罢手,不觉间看了半天。我在读研究生时读的是民俗学,十多年来的田野学术生涯,感受到了民间文化多舛的命运:有少数的民间文化被市场魔力点化成金,招摇过市,但过久后渐渐枯萎窒息;文化一旦脱离了那个成长的文化空间,它就无异于鱼儿离开了水,人离开了空气;更多的民间文化是藏在深山人未识,它们的命运是自生自灭,花开花落两由之。所以说,每一项文化遗产背后都要有热爱它、关注它、呵护它的人,而不仅仅为政绩、金钱所左右。
顾名思义,书名为《白乡拾穗》,内容大多是以白族的历史、民俗文化为主,不是鸿篇巨制,故谦称为“拾穗。”姚老师是丽江白族文化的拾穗者,正如文中自白:“六七岁小孩,干不动重活,就去捡拾撒落在田里的穗儿,叫‘颗粒归仓’于是,我坚持下来了。”没有一种挚爱与乐趣,这样的坚持是很难的。毕竟这是件自找的苦差使,大到重大历史线索,小到一句口头谚语,都要去查阅资料,下乡调查,而这些整理出来的成果,既不属于工作成果,因为姚老师退休前的工作是中小学教师培训和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也不属于课题任务,都是兴趣使然,责任使然。姚老师自幼生长于丽江最大的白族村——玉龙县九河乡龙应村,自小同村民边上山下田劳动,边听故事、唱白曲,深受白族文化熏陶,历久弥深,这也是此书的初衷:“我手握这束书穗,献给我的民族,献给我的故土,献给我的亲人。”
这是一本关于白族民俗文化的书,文本体例分为白族概述、宗教习俗、恋爱婚姻、男匠女耕、岁时节庆、称谓礼仪、语言民俗、记忆絮语、文学艺术等十一个部分,各个部分详略不等,但都以白族地方文化为线索,以自已经历、感悟、思考为纬线,编织出了一幅绚烂多彩的白族文化织锦,或者说摆出了一桌活色生香的白族民间文化大餐。
尊重历史,还原真实是学术研究的最高原则。《用白族语试读赵整“阿得脂”》、《往事越千年,多少疑问上心头》两文对丽江九河白族的历史进行了溯源,作者认为丽江九河白族系陇西白氐,与甘肃、临洮、关中一带还在讲“阿达、制达”、“雾达”、“阿妮妮”者有渊源关系。这不能不说是作者的创见,但她的创见是建立在前人成果与严实的田野调查之上。作者从《晋书~载记》中的所记载的历史文献入手,并大量参考了范义田、张旭、熊元正等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丽江著名学者范义田早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就提出“今洱海区域之明(民)家人,即氐种遗裔也。”这与史学界上的羌裔说、土著说有较大的出入,后人研究中也没有成为主流观点,且范义田论文多以文献考证为主,在朝代更替频繁、民族大融合、大迁徙又是错综复杂的历史背景下,这种文献考证也有局限性。作者把前人观点与丽江白族的语言、民俗、移民史相结合,进行了深入严谨的比较研究,由此得出了一家之言。学术为天下之公器,真理愈辩愈明,先不说此论是否成立,就从作者的研究态度、方法而言是可取的,值得倡扬以远。这比一味地宣扬“南京应天府人氏”、“天生地育的土著人”之类的说法更有坚实的历史气脉与研究支撑。
田野也是一种文献。不只是那些陵墓、石碑、建筑等埋藏的历史考古材料,至今仍在民间口耳相传、薪火不绝的神话、传说、故事、谚语、称谓、语言、岁时、习俗也是活着的“历史文献”,而且比那些历史物证更有鲜活力与文化韧劲。尤其是语言,是打开民族文化的一把钥匙。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一个民族的语言就是本民族的精神,本民族的精神就是它的语言。”作者也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些口头传统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通过大量鲜活的民间语言、习俗切入到深厚的历史脉络中,以小见大,淌出了一条条涓涓溪流。譬如从白族村名缀字的“登”字中考证白族与汉族文化的融合,折射白族村落的文化结构;从“蒿嫣婀”细察白族婚恋的变迁;从“山神博”、“出门子”考察白族能工巧匠的神功绝技;从“日旺八”、“阳然”等词语中追寻地方岁时节庆的来龙去脉;
“阿富甲”(朋友)是一句在丽江较为普及的白族语,但大多不知其中典故,作者认为这也是一个“白语汉词”,是从“互奖”变异而来,互奖即是相互奖励、激励。同时,作者引入了大量的民谚、童谣以及习俗来佐证,折射了白族重情义、乐观向上的优秀品质。另外,文本通过大量穿插故事、传说、咒语、称谓、地名等民俗语言于日常生活、岁时节日、建筑艺术、传统服饰、宗教信仰等文化事象中,使读者进入了一个瑰丽神奇、平和温馨、博大精深的白族文化世界中,令人流连忘返……
语言是交际工具。文化的意义在于交流,语言是不同民族文化交流的“活化石。”如果没有借鉴与交流,任何一个民族文化都不能独善其身;当然,任何族际文化交流不是有条件的吸收借鉴,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再创造,使之成为传统文化中的有机部分。正如范义田指出:“明家族者,汉与氐之混合种也。”这一观点也为大多史家所证实。白族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白语汉词”现象,但这绝非简单的借用、引用的,汉词融入白族语言过程,这一古词又有了新的发展的深化。如“琼”字,汉语中的“琼”只有“玉”、“美好”二义,而白语中却包含了高挑漂亮、美丽善良、白净体面、活泼开朗、吃苦耐劳等多种褒义内容,“琼”字成为褒扬白族妇女的常用词,应该说这是在汉语原义上予以了深化,这一过程与白族的历史文化又紧密地融合在一起的。
语言单位是靠语法组织的,人类学家也注意到文化也存在着类似于现象。文化作为一个系统、整体,其组成部分也是靠内在的“语法”来组织、运行、调适。对于这一内在文化语法的运用,只有在这文化传统中受过熏濡成长的人才能运用自如。“运用之妙,在乎一心。”所以即使经过培训掌握了某一族群语言,不一定能够把握这一族群文化,它需要一个潜移默化的沉淀、濡染过程。从这一角度而言,文化自观也有它的优势,他观虽有“客观”、“理性”之优势,但也存在难以深入文化内层的短板。加上当下学术研究存在着功利化、泡沫化、庸俗化之倾向,不少田野调查更多是浮光掠影、浅尝辄止,所炮制的结论也是泛泛而谈,甚至张冠李戴、本末倒置。把泸沽湖幻化为自由极乐世界,把古城称为艳遇之都,无一不是这种他观的结果。
姚老师自幼对母族文化耳濡目染,并经常回访探查,对白族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她毕业工作后在丽江工作,在空间、时间上与家乡保持了一段距离;同时,由于工作环境、工作要求、交往群体等外在因素的改变,她的思想、关注点、想法不可能与村里的发小仍一模一样,我想村里的同伴不会去焦尽脑汁地深思白族与氐人的历史关系。从这个意义上,作者的身份包含了“我者中的他者”双重视角,这种视角的改变,使她对家乡的挚爱更多了一份理性与智慧。
不止一次听到把研究本民族文化的学者定位为民族中心主义者,也确实有些学者生怕被标上某某民族学者,好似一旦有了这一标签就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学者了。其实,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在自己的民族中,世界的人类哪个不是某个民族的成员?脱离了母族,能成为中国学者或世界学者?一个不爱自己家乡、母族的学者还是学者吗,我们能期望他能做出多大的研究成果?对这块土地的爱有多深,自己的责任就有多种,这种责任也是事业成功的动力保障。作者对自己的民族身份、创作并不避讳:“我更深深地理解了一个负载了沉重历史的民族,一个最懂得诗意栖居的民族,我为我的民族骄傲、自豪而欢愉。”这是值得肃然起敬的。
白族文化是丽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白族与纳西族关系非同一般:在民族渊源上同属古羌后裔;南诏、大理国对丽江影响深远;白族与纳西族一直毗邻而居,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东巴经中把白族视为兄弟;汉学在云南,尤其在滇西传播过程中白族起了很大作用;直到当代,黑龙潭重修、木府重建、古城的修旧如旧、城乡民宅建设中都留下了丽江白族能工巧匠的汗水,可以说白族同兄弟民族一道也为丽江的文明进程作了突出贡献。两个民族的文化和而不同,并行不悖,美美与共,丽江境内的白族语言、服饰、建筑、饮食等就是这种文化融合的典范。毋庸讳言,“文化立市”的丽江,丽江白族文化研究仍处于滞后状态,整体研究力量薄弱、研究成果乏善可陈,与历史上白族人民所做出的贡献不成比例。我也多次在金山、九河、七河等地进行过田野调查,震撼于白族民间信仰的柔韧绵长,也痛惜于多少民间文化无可奈何花落去,而去抢救、搜集、研究的人员又太少太少……一个白族退休女教师,本来可以颐养天年,她却给自己提出了挑战,义无反顾地走向了这条回归之途,一次次走村访寨,回来后整理成文,继而反复修改,积掖成裘,终成大观。姚老师的这种努力是值得尊敬的。
突然想到,这种毅力与精神,不正是文中写到的青刺果写照吗?青刺果是滇西北较为普遍的一种灌木,大多生长在荒山野岭,开的花不艳,结的果也不甜,更无法与奇花异草、古树名木相提并论,还浑身长刺,让人畏而远之。其实生长在农村的人就知道,这不起眼的青刺果浑身是宝,它的尖叶可以作酸菜、腌菜,作清汤可消炎止火;它的果可以榨油,青刺果油还是一剂绿色保健品,难怪九河白族人说它“能够打痨。”即使是带刺的青刺果枝条,村里人种在田埂上用护田;青刺果还有宗教功能,在民间,通常把枝条挂到家门口或里屋门顶上,认为借此可达驱邪禳灾之效。
春光烂漫,百花争艳之时,青刺花是平淡无奇的,但村里人知道花开后的虚实。在丽江文化园地里,这本书犹如一朵青刺果花,不算什么鸿文巨著,但相信会有它的位置,尤其在白族民俗文化研究领域中,它的价值与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但愿有更多的青刺果花竞相开放。
二〇一一年九月二十一日于丽江恒佑斋
注:姚世丽所著的《白乡拾穗》一书由云南大学出版社于2011年12月出版,全书近60万字,较为全面地介绍了丽江白族的历史、宗教及民俗文化。本文是本书的序言。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青刺尖的功效
青刺尖的功效
基本信息:女&&33岁
发病时间:不清楚
病情描述及疑问:混合痔,肛乳头肥大喝青刺尖茶能缓解吗混合痔,肛乳头肥大喝青刺尖茶能缓解吗
您输入的回答少于20个中文字,请补充输入。
擅长:全科
网友满意:
回答速度:
庆阳市养生颜医院&&&全科
您好,混合痔是痔疮中较为严重的一种,它合并了内痔和外痔的症状。在混合痔的治疗上,我们主张手术治疗。
擅长:全科
网友满意:
回答速度:
南充市第四医院&&&全科
手术治疗可采用目前先进的微创技术,如PPH、HCPT、COOK痔疮枪等,微创技术治疗痔疮出血少、痛苦小、恢复快,一次性彻底治愈不复发。此外,平时要注意饮食习惯,不要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饮水,适量运动,改变不良排便习惯,每次大便时间不宜过长,保持大便的通畅,纠正便秘情况,保持肛周清洁,便后温水坐浴。
有关的更多问题,
有关的健康经验
有关的更多经验,
副主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为保障患者权益,我们仅接受有资质的医学专业人士的回答,请您先认证为医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青刺尖图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