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市中医院预约挂号高洁的母亲

#公告#甘肃拟表彰基层名中医 看看宕昌是谁(附名单)_陇南宕昌发布-爱微帮
&& &&& 【公告】甘肃拟表彰基层名中医 看看宕昌…
  近日,第二批“甘肃省基层名中医”评选工作领导小组下发了《关于对第二批甘肃省基层名中医拟表彰对象公示的通告》,决定李复耀等141名同志为第二批甘肃省基层名中医拟表彰对象,陇南共15名被确定为拟表彰对象。附件:第二批甘肃省基层名中医拟表彰对象名单  李复耀 & 兰州市七里河区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主任医师  缪轶文 & 永登县中医院中医内科副主任医师  王兰桂 & 永登县中医院针灸科副主任医师  王新民 & 皋兰县石洞镇卫生院中医内科主任医师  韩耀祥 & 兰州市西固区新城镇中心卫生院中医内科副主任医师  高 &莉 & 兰州市城关区第三医院中医内科主任医师  李雅清 & 兰州市城关区人民医院中西医结合副主任医师  李桂霖 & 兰州市城关区团结新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师  赵文金 & 兰州市城关区靖远路街道九州中路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医副主任医师  谈 &升 & 兰州市城关区雁北街道真气堂中医社区门诊部医师  董胜旺 & 兰州市城关区火车站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师  王旭东 & 秦安县中医医院针灸副主任医师  冯骥骋 & 秦安县中医医院中医内科主任医师  李来祥 & 秦安县中医医院中医内科主任医师  贠克强 & 秦安县兴国镇卫生院中医内科副主任医师  王理明 & 秦安县人民医院中医内科主治医师  曹守锋 & 麦积区社棠镇卫生院中医内科主治医师  李虎元 & 天水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  温廷轶 & 麦积区中医医院中医内科副主任医师  王春明 & 麦积区中医医院中医内科副主任医师  刘进虎 & 武山县中医医院中医儿科主任医师  潘有为 & 武山县人民医院中医骨伤科副主任医师  孙自立 & 泾川县人民医院中医内科主任医师  于成林 & 灵台县皇甫谧中医院中医内科主任医师  巩志伟 & 灵台县皇甫谧中医院中医内科副主任医师  姜富春 & 灵台县皇甫谧中医院中医内科副主任医师  雷效钦 & 灵台县人民医院中医内科主治医师  曹 &平 & 灵台县人民医院中医内科副主任医师  李国达 & 庄浪县人民医院中医内科副主任医师  王俊山 & 庄浪县中医院中医内科副主任医师  刘保平 & 庄浪县中医院中医内科副主任医师  李淑花 & 静宁县界石铺中心卫生院中医妇科主治医师  雷秋慧 & 静宁县人民医院中医针灸副主任医师  张晓琴 & 静宁县人民医院中西医结合副主任医师  马文奇 & 静宁县人民医院中医内科副主任医师  孙 &鹏 & 庆阳市西峰区人民医院中医内科副主任医师  吴静华 & 庆阳市西峰区人民医院中医内科副主任医师  梁贵平 & 正宁县中医院中医内科主治医师  刘 &琨 & 环县城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外科主治医师  李巨旺 & 镇原县第二人民医院中医内科副主任医师  罗 &瑾 & 镇原县第一人民医院针灸副主任医师  曹平涛 & 庆城县人民医院中医内科主治医师  付 &玮 & 庆城县岐伯中医医院针灸副主任医师  李振国 & 庆城县南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全科主治医师  仝铁甲 & 庆城县岐伯中医医院中医内科副主任医师  安平祥 & 华池县人民医院中医内科副主任医师  宋尚贵 & 华池县人民医院中医针灸副主任医师  曾明言 & 华池县中医医院中医内科副主任医师  杨学景 & 华池县中医医院中医皮肤科副主任医师  张新文 & 华池县中医医院中医内科副主任医师  李怀民 & 宁县第二人民医院中医内科副主任医师  惠成新 & 宁县中医医院中医内科副主任医师  豆建赟 & 宁县中医医院中医儿科副主任医师  李天录 & 宁县中医医院中医内科主治医师  刘勰斌 & 武都区康宝诊疗所中医副主任医师  陈小凤 & 武都区第一人民医院中医妇科副主任医师  路永文 & 武都区第三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  陈永玲 & 礼县中医医院中医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  杨周平 & 宕昌县哈达铺镇中心卫生院中医主治医师  张海厚 & 两当县人民医院中医主治医师  王晓凤 & 成县人民医院中医内科主任医师  石 &红 & 成县人民医院中医内科主任医师  邱海云 & 徽县中医院中医副主任医师  吴平凡 & 徽县人民医院中医主治医师  殷天明 & 徽县人民医院中医副主任医师  李国强 & 徽县高桥中心卫生院中医主治医师  李光耀 & 西和县中医医院中医内科副主任医师  孙三成 & 西和县人民医院中医内科副主任医师  李晓亭 & 西和县人民医院中医内科副主任医师  丹巴尖措 & 甘南州合作市卡加曼寺藏医院藏医副主任医师  拉 &毛 & 夏河县藏医院藏医副主任医师  看照加 & 碌曲县藏医院藏医副主任医师  阿 &胜 & 迭部县藏医院藏医副主任医师  杨维荣 & 卓尼县人民医院中医内科副主任医师  李德俊 & 临潭县第一人民医院中医主治医师  魏清平 & 临潭县中医院针灸主治医师  石光雄 & 积石山县人民医院中医内科副主任医师  石玉明 & 积石山县人民医院中医内科主治医师  赵怀发 & 积石山县胡林家乡卫生院中医内科副主任医师  马正明 & 康乐县附城镇卫生院中医副主任医师  文东强 & 康乐县景古中心卫生院中医副主任医师  赵仲禄 & 和政县松鸣镇卫生院中医内科副主任医师  沙 &龙 & 临夏县安家坡乡中心卫生院中医内科主治医师  何正奎 & 临夏县刁祁乡卫生院针灸副主任医师  仲文飚 & 临夏县地病办中医内科主治医师  王 &萍 & 凉州区中医医院中医内科副主任医师  梁 &锋 & 凉州区中医医院主治中医师  王建荣 & 凉州区永昌镇中心卫生院中医内科副主任医师  何继荣 & 凉州区谢河镇卫生院中医内科主治医师  秦加俊 & 凉州区永昌镇中心卫生院主治中医师  杨清华 & 凉州区黄羊镇上庄村卫生室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  刘权禧 & 武威刘文龙中医诊所中医副主任医师  潘发平 & 民勤县人民医院中医内科主任医师  杨相芳 & 古浪县中医院中医内科副主任医师  王风亭 & 古浪县中医院中医内科副主任医师  张同福 & 天祝县人民医院中医内科副主任医师  郭贵才 & 高台县中医医院中医副主任医师  李长英 & 高台县中医医院中医副主任医师  潘学玲 & 高台县中医医院中医内科主治医师  任培荣 & 民乐县中医医院中医内科副主任医师  张多玺 & 民乐县民联乡卫生院院中医主治医师  赵忠国 & 山丹县人民医院中医内科副主任医师  郭展廷 & 甘州区沙井镇中心卫生院中医执业医师  穆泽华 & 金川区中医院中医内科副主任医师  张得万 & 永昌县城关镇卫生院中医内科副主任医师  王存伟 & 金塔县中医院中医内科副主任医师  柴建军 & 金塔县鼎新中心卫生院中医主治医师  王忠明 & 玉门市第一人民医院主治中医师  张 &虎 & 瓜州县瓜州乡卫生院中医内科主治医师  赵东兴 & 瓜州县广至藏族乡卫生院中医内科副主任医师  闫凯银 & 瓜州县西湖乡中心卫生院中医内科副主任医师  徐志伟 & 瓜州县三道沟镇中心卫生院中医肛肠主治医师  李慧敏 & 酒泉市第二人民医院针灸副主任医师  朱海林 & 酒泉市第二人民医院针灸副主任医师  李 &琳 & 肃州区城关医院中医主治医师  黄兴喜 & 酒泉市杏林门诊部中医主治医师  许进林 & 敦煌市中医医院中医内科副主任医师  李天喜 & 敦煌市肃州镇河州堡村卫生室执业医师  王建中 & 嘉峪关市中医药研究所中医外科副主任医师  贠清亮 & 嘉峪关市三九风湿病中医专科医院中医主任医师  张 &斌 & 定西市安定区妇幼保健站中医皮肤科副主任医师  姚志毅 & 定西市中医院中医内科副主任医师  高俊峰 & 定西市中医院针灸副主任医师  单永平 & 渭源县中医医院中医内科副主任医师  连旭东 & 渭源县人民医院中医内科副主任医师  张忠林 & 渭源县锹峪卫生院中医副主任医师  房 &辉 & 岷县梅川镇中心卫生院中医内科主任医师  李志忠 & 岷县人民医院中医内科副主任医师  李广明 & 陇西县第一人民医院中医内科副主任医师  李福荣 & 陇西县中医医院中医内科副主任医师  张海军 & 陇西县中医医院中医外科主任医师  朱维武 & 陇西县中西医结合医院中西医结合骨伤科主治医师  王志武 & 陇西县巩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内科副主任医师  张存龙 & 通渭县中医医院中医全科主治医师  杨景福 & 临洮县中医院中医副主任医师  耿新民 & 临洮县中医院中医内科副主任医师  张永科 & 临洮县中医院中医副主任医师  石廷伟 & 临洮县中医院针灸副主任医师  车念祖 & 通渭县人民医院内科副主任医师  王君琪 & 白银市平川区红会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内科副主任医师  郭文宁 & 会宁县中医医院中医内科副主任医师(来源于甘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网站)转载自陇南发布微信公众号监制:刘辉审核:王雪刚 & &编辑:高洁林
点击展开全文
悄悄告诉你
更多同类文章
还可知道有多少人阅读过此篇文章哦
阅读原文和更多同类文章
可微信扫描右侧二维码关注后
还可知道有多少人阅读过此篇文章哦
发布宕昌消息、传播宕昌声音、讲述宕昌故事、展示宕昌风光、推介宕昌产品,向你全方位展示“羌韵佳境、红色圣地”宕昌的独特魅力!
您的【关注和订阅】是作者不断前行的动力
本站文章来自网友的提交收录,如需删除可进入
删除,或发送邮件到 bang@ 联系我们,
(C)2014&&版权所有&&&|&&&
京ICP备号-2&&&&京公网安备34天水市一中毕业的当代精英_天水一中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6,713贴子:
天水市一中毕业的当代精英收藏
一.甘肃省政协副主席周宜兴(高56级)
周宜兴,男,汉族,1937年10月生,甘肃省天水市人。1956年天水市一中毕业,在校期间,品学兼优,曾任学生会主席。1961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机系。1982年2月加入中国民主同盟。现任民盟甘肃省委主委,民盟中央常委,全国政协常委、甘肃省政协副主席。
1961年10月至1970年3月在吉林工学院任教。1970年3月至1984年7月在天水长城电工仪器厂工作,历任副总工程师、研究所副所长。1984年7月至1987年6月在兰州商学院任教,历任计算机教研室主任、副教授。1987年6月至1991年3月任民盟甘肃省委副主委、秘书长。1991年3月至1995年7月在甘肃省监察厅任副厅长。1995年至今任民盟甘肃省委主委。甘肃省政协第七届常委、第八、九届副主席,第九、十届全国政协常委,民盟甘肃省委第十、十一届主委,民盟第六届候补中央委员、第七、八、九届中央常委。
在国家级、省级刊物发表各类文章百余篇,发表论文30余篇,部分论文收入《中国经济文库》、《中国农业发展文库》等大型丛书。著有专著《关于西部的思考》1部。
2004年七月周宜兴以阿珠为笔名创作的长篇小说《书香闺秀》由甘肃文化出版社出版发行,在甘肃、上海等全国各地产生了巨大反响。《书香闺秀》以三四十年代的古城秦州为背景,围绕阮家大院阮文玮、阮文钰、阮文珊、阮文珠等四位知识女性,以及完颜育荷等的人生命运和人生历程,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在社会大变革初期历史文化名城——秦州的社会现实,抒写了特定历史时代古城秦州牧歌式的人间亲情与爱情,反映了古城秦州浓郁的民俗风情。
小说在上海亮相后,即得到上海文化界的广泛关注和读者的好评,相关媒体纷纷转载,并给予高度的评价。在兰州举行的研讨会上,省城文学界、评论界30多人参加研讨。与会评论家认为小说以家族为核心,解剖人物命运,很好地把握了当时秦州的社会、人文、风俗等丰富多彩的内容,写出了时代风貌和时代精神,语言朴素,叙事平易,反映了渭水中上游地区都市与乡村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和社会风云,给读者献上了一幅真实可亲的历史画卷。是一部反映秦州文化,展示天水风物的不可多得的成功佳作。
二.著名的北京大学教授马名驹(高58级)
马名驹,男,1939年生,天水市人。北京大学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天水市一中和甘肃师范大学物理系毕业,1982年中央党校自然辩证法研究生班毕业。
原为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甘肃省委省政府专家组成员、省科委顾问。1994年至今在北京大学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任北京大学教授、科技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分院副院长、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所长,系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理论委员会主任、中国策划专家团副总裁、香港科学院顾问等。
发表专著译著14部,论文130多篇,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12项(其中一等奖2项)。曾应邀出席第8、9届世界逻辑学、方法论和科学哲学大会、中俄首届科学哲学双边研讨会、第14、15届世界科学技术园大会。
主要著作有:《世界新技术革命与我国大西北开发》、《现代决策人门》、《改革与观念创新》、《系统观与人类前景》、《中国高技术的今天与明天》、《再创辉煌:科技西进与均衡战略》、《高技术创新与环境支持》等。主要译著有《原子物理学的发展与社会》、《人体•精神与科学》、《科学的突破》等。
马名驹教授是我的入团介绍人,他家境贫寒,在他上中小学的年代,他父亲挑着一担水果沿街叫卖,以微薄的收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他刻苦努力,成绩年年优秀,终于奋斗成才;我对他非常敬佩。
三.我国著名水利专家周侃(初55级)
欣闻周侃先生受上级委托,对天水市《治理罗峪河洪灾的规划》进行审查,我们非常惊喜,这次上级真是找对了人,我们相信,他一定会出色的完成这项任务,为家乡人民办一件大好事,造福子孙万代。&
&&&&周侃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水利专家,甘肃省天水市古风巷人,&1954年天水市一中毕业,后毕业于西安交大水利系。早年曾参加刘家峡水电站的勘测、设计和建设工作,成绩卓著;从80年代初开始,他受国务院水电部委托,担任国家重点项目“黑河流域勘测规划和泄水方案”的项目负责人,率领由国家水利部和黄河水利委员会专家组成的科研组,从事黑河流域的勘测规划和分水方案的研究工作。他曾经9次从黑河源头至终点进行实地考察,其中4次为徒步完成。他所掌握的大量第一手资料和丰富的经验以及他提出的黑河开发治理的基本思路,对国务院近年来实施黑河分水的决策具有重要意义;由他主持制订的黑河分水方案得到国家计委和朱熔基总理批准,已经于2000年正式实施。使20世纪60年代以来,因资源过度开发而造成黑河下游的额济纳草原河湖干涸、林木死亡、草场退化、沙尘暴肆虐的生态灾难被初步得到整治。他是一位埋头苦干、默默奉献的无名英雄,是我们天水市的杰出人才,令人敬佩。我衷心的希望他身体健康,欢度晚年。
国家重点项目《黑河分水方案》的有关情况:
黑河是我国西北地区一条重要的内陆河,流经青海、甘肃、内蒙古三省(自治区),其流域南以祁连山为界,北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流域面积14.3万平方公里,河道全长821公里,以甘肃省境内的莺落峡与正义峡为界分为上、中、下游,最终流入额济纳草原的东、西居延海。其上游位于祁连山区;中游为有“金张掖”美誉的甘肃省张掖地区;下游包括甘肃省酒泉地区和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其中额济纳旗有507公里的边境线,并有我国重要国防科研基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居延三角洲地带的额济纳绿洲,既是阻挡风沙侵袭、保护生态环境的天然屏障,也是当地人民生息繁衍、国防科研和边防建设的重要依托。
&&&&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对水土资源的过度开发,导致进入下游的水量急剧减少,以至断流,造成林木死亡、草场退化、河湖干涸、沙尘暴肆虐等生态环境问题进一步加剧。
&&&&央吉玛一家四口人是牧民,居住在内蒙古额济纳草原的策克嘎查村,这里紧靠东居延海。央吉玛15岁了,讲起小时候的东海子--东居延海,她心驰神往:“我小的时候,东海子水很多,很漂亮,芦苇绿绿的,高高的,鸟儿也特别多,可好玩儿了。爸爸在齐腰深的水里抓鱼,还到草丛里捡野鸭蛋……。现在,我们都不去了,啥也没有了。”央吉玛的弟弟钢铁木很喜欢听那时候的故事,因为,他所见过的东居延海,只是一片茫茫沙漠和戈壁。
&&&&高大健壮的父亲达布西勒图生于斯长于斯。他说:以前,东海子“相当好”,芦苇高得“骆驼也进不去”,有“两尺长的鱼”和各种叫不上名字的鸟。现在,“别提了,胡杨越来越少,连芦苇根都很少见,现在的后辈都不相信以前东海子是那个样子……”
&&&&1944年,农林学家董正钧曾这样描述居延海:“湖滨密生芦苇,入秋芦花飞舞,宛若柳絮。马牛驼群,随处可遇。鹅翔天际,鸭浮绿波,碧水青天,马嘶雁鸣,缀以芦草风声,真不知为天上人间,而尽忘长征戈壁之苦矣。”
&&&&日,记者伫立于东居延海湖底干裂的土地上,只听朔风呜咽,四野寂静;目光所及,黄沙漫漫,一望无边。居延海,真的只能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一份干涸的记忆了吗?
&&&&走进额济纳旗达来库布镇附近的“怪树林”,满目苍凉。大片胡杨枯死,或横陈委地,或挣扎问天。干渴使他们痛苦地死去,成为生态恶化的殉葬品。如今,额济纳旗的胡杨林面积已由50年代的75万亩缩小到34万亩,一半以上的胡杨林已成为“胡杨魂”。
&&&&2000年,北京等华北地区连续遭受大规模沙尘暴袭击。额济纳旗这个名字,在媒体谈到沙尘暴源头时被多次提起。来自国家气象中心的报告说,形成我国沙尘暴的主要路径有3条,其中一条即为从阿尔泰山脉通过额济纳旗,最后影响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额济纳方向的沙尘暴是影响北京地区天气的主要来源之一。当年5月12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播出专题片《沙起额济纳》。
&&&&此片一经播出,立即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正在内蒙古自治区与河北省考察防沙治沙工作的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作出指示:“黑河的问题很严重,新疆塔里木河问题也同样严重,这些事水利部要抓。必须统筹规划,综合治理,严格水资源管理。治沙、治水、生态环境建设是西部大开发的第一位任务,开发利用水资源要把生态环境用水放在第一位。”
&&&&周侃先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临危受命,挑起这一重担,率领由国家水利部和黄河水利委员会专家组成的科研组,历经9次从黑河源头至终点的实地考察(其中4次为徒步完成),历尽艰辛,最终由他主持制订的黑河分水方案得到国家计委和朱熔基总理批准,已经于2000年正式实施。使20世纪60年代以来,因资源过度开发而造成黑河下游的额济纳草原林木死亡、草场退化、河湖干涸、沙尘暴肆虐的生态灾难被初步得到整治。
下面的消息证明,周侃先生的黑河分水方案已经初见成效。
新华网兰州日电(记者冯诚、马维坤)记者自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达来呼布镇报道:中国第二大干涸湖泊居延海重泛碧波,沙海深处,敖包山下,一望无垠的“海水”在骄阳下波光粼粼;“海”边,片片水藻逐波泛绿;“海”面,群群水鸟翩跹嬉戏--举世关注的中国西部第二大干涸湖泊居延海近日重泛碧波,这是中国政府实施西部生态建设工程取得的一大成就。
四.著名糖尿病专家倪安民(高59级)
倪安民,女,1942年生,天水市人,天水市一中和兰州医学院毕业,1985年在天津医学院取得博士学位。现为兰州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兰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院长、著名糖尿病专家。任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民革中央委员、民革甘肃省委副主任委员、甘肃省政协常委、中华医学会理事等职。曾被评为甘肃省优秀专家和国务院津贴获得者。她与全国糖尿病专业委员、北京协和医院王恒教授于1976年创建兰医二院糖尿病专科,2001年被评为省级重点学科。经过20多年奋斗,该科已形成了以糖尿病诊治为特色,集糖尿病知识教育、诊治及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早期防治为一体的专业科室。
在从事内分泌临床教育及科研工作中,她不断积累和丰富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在骨代谢疾病的诊治方面取得了一些突破。撰写学术论文四十余篇,分别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主编和参编著作七部,其中主编的《糖尿病研究进展》为甘肃省内分泌学术界第一部专著,获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参编的《小肠疾病》、《急症手册》获得省优秀论文二等奖。担任院长期间,以法治院,以德治院,令既出,行必至,以身作则,严格按照医院的规章制度管理医院。她主持进行了三项整治改革:一是收费的管理改革;二是硬件的基础设施建设;三是招聘总会计师,进行独立监督的财务体制改革,大大提高了医院的服务功能和质量。
倪安民教授出身于书香门第,父母亲都是优秀教师,在“极左”的年代里,她父亲长期遭受迫害,给她家造成很多痛苦。她是在这样艰难的家庭条件下,发奋学习,刻苦攻关,终于成才的;我对她非常敬佩。
五.著名漫画家曹昌光(高59级)
曹昌光:1941年生,甘肃省天水市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全国著名漫画家。早年毕业于天水市一中和甘肃师范大学政教系。大学毕业后曾在天水一中和天水师专任教,并担任过天水市委秘书长等职。现任甘肃丝绸之路协会秘书长。1980年参加甘肃省美术家协会,年在天水师范学院美术系任教。年有7幅作品入选国家级美展,并获“中国美协艺委会三等奖”和“子恺杯”中国漫画大展优秀奖等。2001年参加中国美术家协会。有多幅作品收入《中国现代美术全集》。
出版的著作有:《漫画丝绸之路》(中、美、日三种文本、七卷)、《漫画丝绸之路.天水卷》(二卷)、《敦煌壁画故事》、《羲皇故里天水游》等。参与世纪太平鼓巨型铜雕设计,担任《中华医学史画》总设计,创作《天水古文化系列壁画》等。自幼热爱美术,擅长漫画,几十年来创作了大量的漫画作品,在国内著名的作品有:&《石窟走廊》、《伏羲女蜗》、《女装的幽默》、《巷战》、《检查落实》、《甲申猴趣》、《可持续发展》、《最后的装饰》、《人才市场》、《生肖天河》、《薄膜白旗迎死神》、《神不守合》、《最后那个飞天的红绶带呢?》等。
&&&&曹昌光在天水市一中学习期间,品学兼优,热爱文学和绘画,曾任校报《前进报》和《钢铁战士》主编,刻蜡纸笔法美观、插图漂亮,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给我们这些老同学留下了美好的记忆。衷心祝愿他有更好的新作品问世。
天水市一中毕业的当代精英(续1)六.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专家胡承祖(高60级)&&&& 胡承祖,天水市人,1941年生,是明朝中宪大夫、山西按察副使胡来缙的第十六代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水市南宅子的遗产继承人之一。自幼受书香门第的培养和熏陶,酷爱文史,在天水市一中读书时,以优异的作文成绩脱颖而出,深受师生的赞赏。1960年考入兰州艺术学院中文系,1966年毕业于兰州大学中文系。曾任天水六中校长等职。1992年—2002年担任麦积山石窟研究所所长,现为麦积山石窟研究所研究员。&&&& 胡承祖在文史领域有丰富的知识和高深的造诣,他在陇上文宗冯国瑞对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作了大量的勘察、发掘、整理、研究、维修和宣传工作,他对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的丰硕成果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大大的增强了麦积山在国内外旅游领域的知名度,引起了国家、省市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在各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麦积山景区的交通、环境、接待和食宿等条件已有所改善。目前正在全力以赴地作着麦积山石窟申报世界遗产的准备工作。 &&&& 现任麦积山石窟研究所研究员,天水师范学院陇右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天水市申报世界遗产办公室文本写作组组长。他说:“由于民间艺术家的高超技艺和独特创造,使千百年前当地民众的文化风尚、生活习俗、美学取舍、喜笑怒骂十分巧妙地通过佛教造像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麦积山石窟造像实际上是古代天水人文精神的百科全书。加之天水地区曾是汉胡交流、融合之地,真实、质朴、粗犷、率真的西部性格和雄浑、壮阔、险峻、奇伟的高原风情也逐渐渗透在当地的历史文化之中,因而当今天我们品读麦积山石窟雕塑时,仍能深切感受到其中蕴藏着的生生不息的西部人文风情。正是这些独特品格成就了麦积山石窟的独特价值,使它在中国整个石窟艺术中独树一帜,从而为它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奠定了坚实基础”。七.著名的数据库专家漆永新(高60级)&&&& 漆永新,男,汉族,1941年12月生,天水市人,教授,我国著名的数据库专家。毕业于天水市一中和兰州大学物理系。现任冶金工业部信息研究中心主任和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信息统计部主任。系东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兼职教授,冶金电信学会理事长,中国通信学会、中国金属学会理事,北京计算机学会常务理事等。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 主要业绩:以数据库和方法库研究著名,1981年,关于语义查询功能的论文在美国第三届国际er学术会议上发表,反应强烈。1983年在国内首次提出以数据库和方法库为基础的三库鼎立的部委级决策支持系统框架结构,在1985年国务院电子办召开的全国会议及《计算机学报》上发表后,引起学术界强烈反响,受到重视并被普遍接受,成为国内普遍接受的方案,并被列入国家标准。1986年出版的《数据库系统实现方法》,是国内首部关于rdbms机理研究的译著,被众多研究者引用。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32篇,拟订国标4种,另有著译《POREL系统》和《钢铁企业信息化知识读本》等书出版。担任两家信息刊物编委。曾被聘为宝钢、马钢、攀钢等企业及公安部、高检院、经贸委等部委信息系统专家组成员。与国际it界有较多交往,早年曾在德国的大学及瑞士企业的中心试验室进修,近年与日本一些软件公司合作并创办公司。&&&& 长期从事计算机应用及信息系统建设,是我国冶金行业信息化的开拓者之一, 从1983年至今20多年来主持设计并建成了冶金部办公自动化系统、冶金经济信息系统、国家经济信息系统冶金分系统等5项行业性大型信息系统工程,领导建成了覆盖冶金全行业的数据通信网、冶金工业部(局)机关信息局域网和中国冶金信息网等大型行业系统工程6项,获奖5项;为我国冶金工业的信息化和现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漆永新教授是我上中学时的同班同学,他学习成绩很好,擅长文学。在高中一年级时,因他写的一首诗被诬为“毒草”,曾受到不公正的批判,长期抬不起头来。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仍未放弃学业,埋头读书,刻苦钻研,终于奋斗成才。为国家作出了重大贡献,我向他表示热烈祝贺。
天水市一中毕业的当代精英(续2)八.物理学家裴天德、曹晓华、贾温海和赵玉如(高59级)&&&& 他们都是天水市人,都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从天水市一中毕业,六十年代初从兰州大学现代物理系毕业的高材生。走出校门后,他们服从祖国的需要,在荒凉偏辟的艰苦地方,在核工业战线上为祖国和人民辛勤苦干、无私奋献了大半生,为祖国的倔起和强大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们现为研究员、物理学家,是令人尊敬的无名英雄。我们天水人永远不会忘记他们!九.著名作家黄英(高58级)&&&& 黄英,男,字篱野。1959年天水市一中毕业,1963年毕业于西北师院中文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陇南诗词学会副会长,曾任甘肃省作家协会理事,获甘肃省“德艺双馨文艺家”称号。著有长篇小说《梦醒敦煌》获全省敦煌文艺奖。&&&& 黄英的传记文学《邓宝珊将军传奇》一书,日前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 这是一部传记文学。作者以优美的文笔展现了著名爱国民主人士、甘肃省原省长、民革中央原副主席邓宝珊的一生经历。邓宝珊将军生于一个弃儒经商的贫苦知识分子家庭,幼年父母双亡,一度沦入社会底层,过早地接触了人生的艰辛。但他不甘沦落,在孙中山革命思想的感召下,少年从军,远走边陲,踏上了艰难曲折的革命道路。他一生对民主和平、祖国兴盛的不懈追求,使得其一生充满传奇色彩。特别是作者深入采访写来的充满戏剧性的实事记载,以及书中对兰州、新疆、塞北的独特风情的描写,更增添了本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黄英创作的少儿文学作品《追踪天牛》,深受少年儿童喜爱,也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2006年7月23日,黄英在天水图书大厦举行了签名售书活动。&&&& 他曾经在天水长期学习和工作过,他的成长和创作都与天水这块历史文化底蕴丰厚的土地有着不能割舍的联系。此次签名销售的图书,是甘肃人民出版社新近推出的优秀图书,黄英先生所著的《邓宝珊将军传奇》,真实而生动地描绘了邓宝珊将军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生历程;&&&
最初阅读黄英先生的作品,是他的童话集《九眼泉》(甘肃人民出版社1980年)。&&&& 当时,与其说是那优美的文字吸引着我,倒不如说是他那浓烈的激情感染了我。后来,陆续读到了他的传记文学《忧满黄河》(甘肃少年儿童出版社1989年)、长篇小说《梦醒敦煌》(甘肃少年儿童出版社1995年),这印象更强烈了,并且逐渐意识到,黄英先生骨子里是个诗人。然而,知道他本来就是以诗歌走向文学道路,是在去年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为纪念百年校庆出版的校友诗集《灿烂星河》(敦煌文艺出版社2002年10月)里读到他的诗作以后。黄英先生早年的澎湃诗情,将我对他的感觉印证得真切清晰。&&&& 前不久,我得到了一册黄英先生的诗集《龙之吟》(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年1月),内中所收诗篇,大多数是他近20年以来的创作。这很难得,从年近半百到年逾花甲,黄英先生的诗情越发浓烈了。他说:“在诗歌创作不景气,诗人们纷纷转业的时候,说不上什么原因,我对诗却恢复了昔日的热情。”其实原因是清楚的,那就是诗人本色在烈士暮年的辉煌呈现。&&&& 何谓诗人本色?无非忧国忧民感时悟世思天想地,总有一份责任在心头,总有一份情感在胸中,总有一份念想在世间,便要抒而为诗,发而为歌,吟唱给天地人心。多年以前,在读了黄英先生的散文集《心海帆影》(甘肃少年儿童出版社1998年)之后,我说,他总是持一种发言者姿态写作,而今,吟读《龙之吟》的一首首短诗,我要说,诗人黄英,是深情吟唱的歌者。聆听发言,我感动;倾听吟唱,更教人动情动容。
&&&& 诗为心声。心声动人,是以诗的哲思为基调的。“只要歌声出自肺腑/就会引发心的碰撞”(《边走边唱》)哲思是诗的灵魂,有了这个灵魂,诗情诗意借以飞扬,如双翼,习习有声,栩栩有形,引领人们在诗的天国巡游,“每一个音符带电闪光”(《边走边唱》)。&&&& 心声贵真,这是诗人反复吟唱的主题。黄英先生十分看重独立思考的价值,“人体也许可以克隆/人的思想/绝对无法克隆/克隆出一个周树人/克隆不出鲁迅”(《人的命题》)。因为思考,诗人具有了比较深邃的洞察力,才能发现生活的真相,揭示真善美和假丑恶,以感动人心,警示世道。于是,从柔顺的藤,他看到了依附着的凶残(《藤》),从苍劲的泰山汉柏,他窥见了生命伟岸的奥秘(《泰山汉柏》);他赞美傲然独立的铮铮硬骨(《孤山》),他诅咒涂炭生灵的穷兵黩武(《解读秦俑》),他还将现实生活的荒谬,漫画出来,讽而刺之,给人以深刻的启示(《价值》《盼》)。&&&& 独立思考是需要勇气的。“倘若倒在/崎岖的山路上/我也要撑起/沉重的头颅/树作路标/留待后人”(《无题三首》之三)诗人如是说,便豪迈,便得大觉悟:“佛,是觉醒的人!”“指天划地唯人独尊!”(《万年寺》)有勇气的思考,便也是有力量的思考,有力量的思考,让人顶天立地站得端正。“每次心跳印证生命的尊严/每番思考呼唤精神的自由”(《每片绿叶》)。&&&& 黄英先生的诗,如果有什么地方让我尚觉不过瘾的话,那就是他的吟唱,激情豪迈而婉转不足,声调高亢而余韵欠长,感情表达的层次不够细腻丰富,诗的意象捕捉显得匆忙草率,这多少影响诗的意境向深远处延展。从他的其他作品来看,他是有这个能力和本事的,没有在诗作中充分发挥出来,这多少有些可惜。记得上世纪90年代初,黄英先生的《忧满黄河》出版不久,《兰州晚报》陆续连载,一位耄耋老者找到出版社,买下了一本,老者说,他等不及在报纸上一天读一节了。至今,那位老者倚杖踽踽而行的身影,还在我眼前浮现着。假如,黄英先生的诗,再细腻些,再深沉些,再厚实些,感动人心的魅力,或可像《忧满黄河》一样,影响更多的读者。&&&& 对于黄英,我是久仰的。他于在天水一中读高中时,爱好文学,特爱写诗,经常在校报《前进报》和校刊《宇宙红》上发表作品,是当时我校的著名诗人。他于1963年西北师院中文系毕业,按说是我的学长,也是师辈。去年母校百年校庆他从陇南来,鬓虽已秋,然精神矍铄,言谈中犹见当年书生意气。前些日子,他寄来诗集《龙之歌》,在《自序》中说:“从某种意义上说,诗也是消费品。消费品有多种多样,社会需要化妆品,也需要清洗剂,诗就是一种精神清洗剂。”这就是黄英。他自1959年在《红旗手》发表短篇小说《崖畔青松》以来,40多年笔耕不辍,成果颇丰,曾多次获得全国和省上的文学奖,特别是进入新时期,他涉足多种文体,但不论写诗还是小说,或是儿童文学、民间故事,始终有一个不变的主旨贯注其中,那便是对社会有益于人心有补。&&&& 《绿色的传奇》出版于1987年,这部历史小说集记述了历代18位倡导种草植树的名人。这里面有在东坡植树的白居易、在秦州植桑的谭嗣同,还有飞箭种桃的石曼卿和“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的左宗棠,更有柳宗元贬谪柳州仍不忘为百姓兴利除弊,在柳河两岸广种树木,造下了民间千秋绿色基业的事迹。这些为官为将做人做学问终不忘绿色事业的先驱们,给今人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同时这种高度的环保意识和对人类生存的深切关怀也见出作家高远的思想境界。或许,正是这种地域意识构成了此书的写作动机,而更直接地体现了作家地域意识的作品则有《九眼泉》、《忧满黄河———邓宝珊传》和《梦醒敦煌》。《九眼泉》是一部采集于陇南地区的民间故事和童话集,热诚地赞颂了世间的真善美爱。《忧满黄河》是记述原甘肃省省长、中央民革副主席邓宝珊生平的传记文学作品,该书从人的角度把握传主,把人物写得真实丰满,透射出强烈的人格魅力。
&&&& 这一追求,使他在历史题材的创作上也显示了独立的审美品性和价值取向。《梦醒敦煌》是以王维在甘肃的经历构思而成的一部感人之作。作者虽然没有放弃以事为经的结构方式,但其作品的着力点却在开掘人物的情感世界和感情冲突。这部长篇小说是以孤女安可儿在洛阳出现开始的,她与王维两心相印,中经百般曲折,终于迎来梦圆之时,却因节外生枝可儿以身保护王维,自己却中箭而亡,演出了一场人生大遗憾的悲剧。小说以生动的笔触在浓郁的西北色彩和多重矛盾纠葛中,为我们刻画了一个真实可信的大唐诗人形象。从王维身上亦可见出作者的价值评判,从一定程度上照见当代知识分子的某些心态。&&&&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作家的价值判断在其诗歌中表现得更为直接。他把人生看作是一次“单程旅行”,因此对这特殊的“旅行”便格外珍重,从第一声啼哭开始便“边走边唱”:“边走边唱,边走边唱,/有歌声相伴就不会绝望/如果自动放弃歌唱的权利/就等于白走一趟/不管命运如何捉弄/都得让每一个音符带电闪光”(《边走边唱》)。高尚的人生价值选择,使诗人对人间不高洁的事物或行为表现出强烈的反感和批判精神。他把他的诗歌当作社会的清洗剂,一方面清除美好事物表面的尘垢,让其显露美的色彩,一方面洗去丑的东西表面迷惑人眼的花纹,使丑无处藏身,于是宇宙万类世间众相在诗人的价值判断这一框架里各归其位,各领其神。&&&& 这是如火一样能给人光和热的诗!&&&& 但也许是“清洗剂”的意识过强,使一些诗的意蕴急于浮出思想的海面,减弱了诗歌本应有的蕴藉魅力。&&&& 我更喜欢黄英那些抒写当代人生存状态的诗,如《牛的遗嘱》:“老牛在牛鞭下死去,牛皮制成了新的鞭子,恨不得将牛一下子打死。”面对这一发现,诗人情不自禁地呼号:“听见了吗听见了吗/那呜呜咽咽的牛角号/一代一代牛的遗嘱/亘古不变的咏叹调!”这类诗歌,对人灵魂的震撼是强烈的。&&&& 黄英出生在“七七事变”三个月之后,在全民族抗战的烽火中开始了他“边走边唱〃的人生,也许,那一特定的时空深刻影响了他的人生追求———为社会写作,为生命歌唱。作为我省的文坛宿将,黄英已在自己的歌声中走过了66个春秋,他长期在基层文联工作,为繁荣地方文学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同时以一支饱融心血之笔描画着自己的文学人生之旅。每个人都在用时间描画自己的人生。如果说,《崖畔青松》中的那棵松是少年的黄英为别人画的像,那么,几十年过去,黄英则以自己无悔的人生完成了一棵诗人个我的青松形象———那棵屹立在秦岭崖畔的青松,有了经霜的成熟,正“赢来满枝晚红”。
天水市一中毕业的当代精英(续3)十.《中国哲学史》主编 蒙培元(高57级)&&&& 蒙培元,男,1938年1月生,甘肃省庄浪县人,1957年天水市一中毕业,在校学习期间,品学兼优。后考入北京大学地质地理学专业,后转入哲学系。1963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本科毕业,遂考取冯友兰先生的研究生,1966年北京大学中国哲学史专业研究生毕业。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哲学史》杂志主编,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访问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文哲所访问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客座教授等。&&&
1966年研究生毕业后,因当时政治形势,未予分配,1968年大串联停止,复课闹革命,被分配至天津教中学。直至1979年改革开放以后,才得以由津返京。起初,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工作,第二年(1980年),转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专心从事学术研究工作。至今二十几年著述颇多,主要的著作有:《理学的演变》 36.8万字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4.5《理学的演变》(台湾版) 38 万字 台湾文津出版社,1990.1《理学范畴系统》 39.8万字 人民出版社,1989.7《中国心性论》 34 万字 台湾学生书局,1990.4《中国心性论》(韩文版) 韩国法仁文化社,1996.1《中国哲学主体思维》 15.3万字 东方出版社1993.8《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主编) 29 万字 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8《心灵超越与境界》 34 万字 人民出版社,1998.12《情感与理性》,《人与自然》、《国学举要,儒卷》2002年。
八十年代以后,所发表论文二百余篇。迄今著述不辍,目前正在撰写“情感哲学”一书。十一. 我国著名的民族风情画家李葆竹教授(初58级)&&&& 李葆竹, 男,1941年生,甘肃天水人,现任西北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我国著名的民族风情画家,甘肃文史研究馆馆员,甘肃画院、兰州书画院特聘画家。&&&& 李葆竹教授出生于甘肃天水市放牛沟的一个小山村。黄土高原独特的景物,加上受他母亲民间剪纸艺术的熏陶,从小就心灵手巧,喜欢在地上、家门口东涂西抹,与村童们在草纸上作画,在田头捏泥人,日渐对美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李葆竹的父亲虽为农民,但工书善诗,为村里的知识人。孩提时的李葆竹即随父亲临帖吟哦。他今天驰骋画坛,卓然成家,既来源于天水的文化遗风,又得益于家庭的陶染,更是他痴迷艺术,对自身潜质不懈开掘的结果。&&
1958年天水一中毕业后,考入了兰州艺术学院美术预科部学习,先后在汪岳云、韩天眷、党伯明、张阶平、陡剑岷、陈克健等名师的指导下,萤窗雪案,朝涂暮抹,六年苦修,从基本功到创作都打下了坚实的根基。在此期间,年仅18岁便出版了他的第一件作品《庆丰收》(年画)。1964年,李葆竹于西北师大国画专业毕业后分配到基层,经过14年的辗转磨砺,以锲而不舍的精神深入生活,体味人生,画了大量的生活速写,在艺能和修养两方面打下了厚实的基础。1978年从基层调到母校西北师范大学美术系任教。&&
1981年,他为了适应改革开放后的新形势,不顾已届中年,毅然奔赴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研修班进修深造。浙美浓厚的学术氛围与高水平的师资,使李葆竹艺术修养得到长足的进步。&&&& 回到西北后,浙美导师们关于“不要忽视和放松对形体结构的熟悉和准确的追求”之叮嘱,成为他一以贯之的艺术追求。他经常深入生活,速写本子随身带,做形象的收集和造型的锻炼。他深知,绘事无捷径。为了画好民族风情画,他去过甘南、临夏,到过青海、四川,深入新疆数县,援教西藏半年。每次的民族地区之行,李葆竹多则百余天,少则20多天,一圈走下来,身体壮实的李葆竹常常变得又黑又瘦。正是这种艰苦生活的砺练,使李葆竹获得了丰硕的成果。他的作品连续参加了全国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美展,部分作品还应邀到澳大利亚,日本、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展出。
&&&& 近20年来,他踏遍西北高原,多次赴甘南、青海、新疆及西藏,寻访西部奇异的雪山、幽谷、大寺院、大河源、牧场与帐房,了解西部各民族的风土人情,在搜积了大量丰富的生活素材基础上,创作并发表了大量的中国画佳作。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摘葡萄的季节》、《月光曲》、《高原风》、《盛典》、《高原人》、《金秋》、《甘南藏女》、《卓玛》、《凝视》等。这些作品的内容注入了一种纯朴的乡土情感,洋溢着健康、向上、光明祥和的气息。在艺术形式表现上将乡土气与文人气相结合,将南方与北方的艺术趣味融合,使其作品能达到雅俗共赏、刚中寓柔的效果。在国内许多大展中屡屡获奖。其中,《摘葡萄的季节》参加1984年全国第6届美展,并获甘肃美术创作一等奖;1986年花鸟画《葫芦》参加首届当代中国花鸟画邀请展;1989年《月光曲》参加第7届全国美展,并获甘肃美术创作一等奖;1992年花鸟画《葡萄麻雀》参加第7届当代中国花鸟画邀请展;1994年《高原风》参加第8届全国美展,并获甘肃美术创作二等奖;1994年《戴月归》参加台北“华夏艺术国际展”,并获银奖。在获得各种荣誉的同时,他得到国内外专家和媒体的好评和肯定。其中,全国著名画家吴山明教授称他的人物画“秀雅而滋润,技法娴熟而丰富多彩,具有明显的江南画风与西北画风结合的特点,自赴浙江深造后,画风更趋明快而奔放、自由,但仍可以从笔墨中看出原先西北之粗犷浑朴之趣味。”北京画院著名画家王文芳评李葆竹的画《高原人》时说:“这幅画以严谨的结构、沉着的笔触,塑造了一个铮铮铁汉,风寒雨雪都不怕,傲然挺立在高原上,斜视的目光,紧抿着嘴唇,一派冷峻的面孔,都掩饰不住内心的活力,披衣的肩膀,倾斜的头部,到景中的石块,形成的明显大对角线的构图,更加深刻地透露出人物的内心世界。”美术理论家党伯明称他的画“运笔用墨能以书法入画,具有酣畅豪爽的厚朴意味,赋彩则追求浓淡相宜,显出潇洒祥和的雅俗共赏之气质。因而既显示出法度严谨,又能自由挥洒,给观众一种行神如空、行气如虹的审美意韵。”&&&& 在李葆竹的作品中,将人物造型的准确性与笔墨形式有机结合,从而达到较高艺术水准的部分,笔者认为还是体现在写生习作部分。这与他长期从事高校教学有关,课堂教学实践,要求教师有坚实的造型功底和传统笔墨功底。他的《贵清山老农》、《玛曲青年》、《凝视》、《情怀当年》、《青瓦寺农民》、《甘南藏女》、《高原人》、《卡德老汉》、《苏昭华》、《罗老汉》、《阿里少女》等等,人物形象传神,很具个性魅力。笔墨生动自如,具书法用笔的老练和趣味感。这些习作也可看成是人物肖像创作,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如著名人物画家吴山明先生称李葆竹的人物画“其艺术成就已使他成为当今西北高原令人注目的画家了”。在《贵清山老农》一画中,透过人物炯炯有神的目光,微张的嘴唇、蓬乱的胡须和深陷的鼻唇沟,刻画了一张饱经风霜的面孔,笔墨生动泼辣,造型概括有力,加上配置简洁的农舍环境,一个具有时代阶段性的西北淳朴农民形象跃然纸上。又如在《阿里少女》一画中,透过明眸清纯而略带羞涩的面容,塑造了一个在世界屋脊高原上穿着盛装的少女,在憧憬美好未来时的表情。在这些人物肖像画中,有一个共同特点,即是画家继承了我国古代顾恺之人物画“传神”论的主张,谢赫“气韵生动”为画评的首要标准,赵孟兆页“书画同源”的笔墨美学的蕴涵,因而人物各显魅力,深刻、动人。&&&& 李葆竹的民族风情画,以其成熟的思维,新颖的构图,娴熟的技巧,精到的笔墨,被人们称道和推崇,成为民族风情画中最具实力和潜能的画家之一。&&&& 李葆竹的民族风情画,内容广泛,按其大类来分,可分为人物画和花鸟山水画。李葆竹擅长写意人物,传统晕染技巧十分娴熟,而且水墨造诣较高,技法把握精到,加上其深厚的素描功底,使他有足够的才华在人物画中径情直遂,凤鸣朝阳。李葆竹认为好画不是生活之摹写,乃是人情物理碰撞之火花。画者须给人以美,非给人以法,更非博人以笑。如创作于1984年《摘葡萄的季节》,是李葆竹赴新疆跋涉数县的心得和灵感。画面上硕果累累的葡萄架下,一维族妇女正在照看睡在吊篮中的几个小孩,孩子可爱的睡姿、妇女甜蜜的微笑,使人感到丰收的喜悦和生活的美好,处处显示出自然和生命的力量。该作品被选入全国第六届美展,并在人民日报发表,还荣获甘肃省美术创作一等奖。
&&&& 李葆竹的民族风情花鸟画也很有特色。他既能画写意,又能画没骨,泼墨泼彩更不在话下,笔力腕力功力学力,才气骨气神气逸气,尽在画中。李葆竹的花鸟画大体有两种类型:一是结体秀美,笔间墨润,清新灵动,代表作有《葡萄小鸟》、《年年有余》、《葫芦》等;另一类则构思新颖,意境深邃,充满诗情,代表作有《夏》、《秋趣》、《山秋》等。&&&& 李葆竹还擅长巨幅人物画的营构。对这类作品的构图,李葆竹如对奕,每一步棋都极为慎重,经常是自设险棋。他的构图有章法、有节奏、有灵动、有活气,互有联系,有一种整体的生命气象。他创作的《高原风》、《盛典》等则是这类作品的点睛之作。&&
如果只谈李葆竹民族风情画中的人物画和花鸟画,而不谈山水画,是不全面的。在山水画的创作中,李葆竹也是一位多能并擅的画家。他既能画寻丈巨匹,也能作斗方小品。他的山水画绝无浮嚣之气,相反,有一种邃密浓厚,酣畅淋漓,气象宏阔,情景交融之态。读他的《岁月遗痕》,如同读一个民族地区的沧桑岁月;读他的《群壑幽谷》,仿佛看到座座力的山峰;读他的《黄河明珠——刘家峡水库》,宛若与黄河三峡进行对话……&&&& 李葆竹不喜欢那种矫揉造作和玩弄技巧的路数,也极力避免形成熟套流入程式,不论画好画坏,至少要争取信实达意和生动自然。由于深受国画画论和诗论的薰陶,李葆竹的速写已形成一种质朴无华、平淡天然的风格。&&&& 他的生平传略收人了《中国当代美术家人名大辞典》、《中国当代国画家辞典》、《中国文艺家传集》等辞书。出版有《李葆竹画集》、≤李葆竹速写≥。&&&& 如今,李葆竹已进入耳顺之年,也是艺术的成熟之年。在民簇风情画的百花园里,李葆竹正在丰收着自己的果实,在达到民族风情画艺术理想顶峰的奋斗中,李葆竹仍在不停地攀登着。&&&& 李葆竹教授虽已年过花甲,但身体健康、精力充沛,还处在艺术风格的上升时期,祝愿他在艺术创作道路上迈出更大的步伐,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1960年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处女作《庆丰收》(年画)。1973年《支农传艺》(年画),1980年《花卉集锦》(四条屏),先后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1984年《摘葡萄的季节》参加六届全国美展,获甘肃美术创作一等奖。1986年花鸟《葫芦》参加首届当代中国花鸟画邀请展。1987年《姐妹》参加西北五省(区)美展。1989年《月光曲》参加七届全国美展,获甘肃美术创作一等奖。1989年菲律宾《商报》专版发表国画作品,并撰文介绍其艺术生涯。1990年受派赴西藏大学讲学,《西藏日报》专栏介绍其表现藏族生活的人物画。1992年花鸟《葡萄麻雀》参加七届当代中国花鸟画邀请展。1993年《育》、《起步》获甘肃省首届敦煌文艺奖。1994年《高原风》参加八届全国美展,获甘肃美术创作二等奖。1994年《母子情》参加全国教师优秀美术作品汇展。1995年《年年有余》参加九届当代中国花鸟画邀请展。地址:中国兰州·西北师范大学美术系邮编:730070电话:3
十二. 我国著名的城市规划专家董鉴泓教授(高45级)&&&&& 董鉴泓,男,1926年6月生,甘肃省天水市人。1945年天水一中毕业。同年考入同济大学土木系,1949 年 3 月在上海参加地下党、 1951 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土木系市政组,留校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 1990 年评为博士生导师。长期在同济大学从事城市规划及城市建设史教学及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为:中国城市建设史、城市规划理论、城市与区域发展战略。现为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研究所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城市规划学刊》主编。曾任同济大学建筑系副主任、城市规划研究所所长、同济大学海南设计院院长、同济大学外事办公室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城市规划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大百科全书城市规划分册副主编、中国赴阿尔及利亚城市规划专家组组长;&&&& 出版的学术著作有:《中国城市建设史》,1982 年中国建工出版社出版, 1984 年台湾明文书店翻印出版, 1989 年修订完成第二版, 1992 年 2 月获建设部优秀教材一等奖, 1992 年 11 月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全国优秀奖, 2003 年出版第三版。获上海市优秀著作奖及建设部与国家教委优秀教材奖。&&&& 1989 年教学成果 《 坚持社会实践,毕业设计出成果出人才 》 在国家教委优秀教学成果评比中获国家级特等奖。&&&& 1991 年出版《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城市发展规律及经济技术开发区》&&&& 1992 年出版《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与阮仪三教授合编)&&&& 1999 年出版《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研究》&&&& 参编《城市规划原理》、《城市规划读本》。&&&&&& 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 90 余篇,参与和主持城市规划设计项目 20 余项&&&& 完成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有: 《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类型及对策 》、《上海的发展与长江三角洲及长江流域的关系》等。&&&& 今年74岁的董老,身体健朗,思维敏捷,回眸几十年的人生历程,感慨万千,作为一名城市规划师,亲身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后城市规划事业的发展历程,并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我国的城市规划事业。一生坚贞不移地追求事业的董老对名利看得很淡,董老虽历经风风雨雨,但始终以坚持教学及科学研究为己任,在城市建设史与规划理论研究、学科建设、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1、城市建设史与城市规划理论研究&&&& 中国城市建设历史悠久,是灿烂的东方文化的代表,但以往对城市建设史的研究,较局限于某些个别城市,又以都城为主,较偏于复原及考证方面,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董先生在60年代初即开始城市建设史的教学与研究。1961年至1964年他与阮仪三先生利用暑假,去河南、陕西、河北、山西、四川、贵州许多古城调查研究,有些是亲自测绘的第一手资料,如1963年在山西大同附近对沿长城边堡用皮尺测绘左云、右玉、杀虎口等城镇的平面图,他们还详细的调查了平遥古城,后来又著文介绍,对后来平遥城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及世界历史遗产起了很大作用。1964年就编写了《中国城市建设史》教材,在校内出版。1982年由中国建工出版社以高等学校试用教材出版了《中国城市建设史》,对中国古代及近代城市发展的分期、类型的划分、社会经济的背景与发展、布局的演变等作了全面的论述。1984年台湾明文书局翻印出版,并被台湾一些大学用作教材,该书实际上为海峡两岸关于中国城建史的第一部专著,1987年评为上海市优秀著作,1990年又经过修改补充,出版了第二版,字数由34万增至44万,评为建设部优秀教材一等奖。&&&& 董先生对城建史的研究并未停留在历史的界限内,他强调要历史与理论结合,史为今用,他积极探索中国城市的发展规律,包括城市的布局、道路系统、居住坊里、商肆等的规律,并从中探索一些规划原理相关的问题。改革开放以后他把我国东部沿海城市的发展放在较大的时间跨度中研究,并对照国外沿海城市的发展,并在1981年出版了《中国东部沿海城市发展规律与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的著作,直接为改革开放的政策服务。在这方面他还发表过《城市规划与改革》、《对城市工作的一些反思》、《海南特区规划中的市场经济影响》等论文。
&&&& 五千年的文明史赋予中国城市历史文化传统的悠久性和多样性,这些城市在现代化进程中,在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的形势下,都面临历史文化传统保护的困境,如何处理好继承、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众说纷纭,在这种形势下,董先生提出不同类型的城市应采取不同的保护对策,并以《历史文化名城的类型和对策》为题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1987年他带研究生以银川为例探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编制办法,后与阮仪三教授联合著书《城市历史文化传统保护规划》(1992)。&&&& 2、城市与区域发展的研究&&&& 董先生以他较广博的知识面及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城市规划理论研究中的另一贡献就是较早地认识到城市与区域是密切联系的,两者不可分割。基于这种认识,在城市规划领域率先探讨区域分析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并开辟了城市与区域发展政策与理论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城市规划必须重视经济分析、区域分析的重要观点,并具体指导研究生在这一领域的论文研究,如李晓江《太湖地区近现代空间结构与用地形态研究》,孙安军《港口与城市经济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城市形态的影响以上海宁波两城市为例》。&&&& 年他应邀担任中国赴阿尔及利亚城市规划专家组组长,承担了该国中部高原布库佐新城规划的条件及前期影响因素的研究。他通过此工作了解了该国的国土整治署的工作及国土规划的情况,回国后曾向国家计委寄了介绍报告并发表了论文,他认为我国的环境、土地、规划等工作需要有一个综合的常设的规划协调的机构来进行。他参与上海经济区的发展规划,为配合浦东的开发,他申报了“浦东开发开放对长江三角洲及长江流域的关系”的自然科学基金,并指导研究生参与研究,发表了多篇论文。他还参加了清华、同济、东南三大学承担由吴良镛、齐康、周干峙院士牵头的《经济发达地区建筑环境保护与发展的研究》大课题的研究。&&&& 3、专业发展与学科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即开始大规模的建设,城市规划人才奇缺,作为一个参加地下革命工作的热血青年,董先生义不容辞地投身到专业建设中,积极协助留德归国的金经昌先生创办城市规划专业,几十年来,他在城市规划的教学及科研工作中辛勤耕耘,除开设《城市规划原理及设计》课外先后开设《城市建设经济》、《城市建设史》、《城市建设史专题》、《城市与区域发展政策与理论》。&&&& 1978年根据小平同志的指示,高校需要编写新的教材,他组织全教研室同志分工编写、主编及参编了《城市规划原理》、《中国城市建设史》、《城市对外交通》、《城市园林绿地规划》、《城市道路与交通》、《区域规划》等八本教材,他展望了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动向,主张在专业教学中增加一些新兴学科及人文学科,80年代初他安排教研室一些同志开设《城市系统工程》、《城市社会心理》、《城市环境》等课程,还引进了经济地理方面的教师,开设《城市人口学》、《城市地理学》课程。他认为城市是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环境等各种因素的综合体,城市规划也应该建立在全方位研究的基础上。&&&& 1978年他听说当时的中央城建总局为解决“文革”后城建干部的奇缺问题,拟开办在职干部的培训,他立即去北京争取将城建城规领导干部培训中心设在同济,使同济城规专业成为从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继续教育的完整的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在他与系教研室全体同志的努力下,同济城规专业在1982年评为全国重点专业。&&&& 4、实干创业的开拓精神&&&& 董先生具有西北人的耿直,处事果断,快人快语,认准了的事,他实干苦干的去实施,具有开拓的创业精神。有几件事很能说明这一点,如创办《城市规划汇刊》,50年代末就创办了《城市建设资料汇编》,“文革”中断,1978年又复刊,一无经费,二无专职人员,他向校友争取资助,为节省费用自办发行,他发动教研室同志,每人负责几个省区的包装、寄送。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刊物的发行量达到七千,又列为科技论文统计用刊,成为国内规划学术理论的重要阵地。他一直担任着刊物的主编,1996年离休后,他把主要精力投入办刊物,使刊物从内容到包装又有很大的提高。又如创办城规研究所海南分所,1988年他受聘海南省城乡规划顾问,参加海口及三亚市的总体规划评审会,他发现特区在向市场经济转化过程中城市规划有很多新的问题。他未向学校要人要钱,带着几个研究生去创办研究所海南分所,1993年又扩展为同济大学海南设计院,连续三年评为海南规划设计十强单位,为海南规划建设作出贡献,他指导的几个博士生,也先后在海南的实践中受到锻炼。
&&&& 5、教书育人与人才培养&&&& 40多年的教学生涯,可谓桃李满天下,自恢复硕士、博士生招生制度以来,共培养硕士28人、博士7人,其中不少已经成为城市规划研究教学与管理的中坚力量,如李晓江、孙安军、汤志平、张庭伟、马武定、李百浩等。&&&& 在董先生的书房正中挂着周总理的画像,这既是共产党人的信仰,同时也是精神的自勉,他常说:“我尊重敬仰周总理的功绩,更敬佩他伟大的人格”。董先生独特的人格魅力是其学生的共同感受,跟随董先生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大的收获是人格的同化,学习做人的真谛,把握事物本质的方法,董先生高瞻远瞩的洞察力、直言谈心的沟通力、不拘一格的宽容力,在日常教学科研中感染着每个学生。陈秉钊教授对此深有感触地说:“董先生不仅仅对城市规划专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在人才培养上也是卓有成就,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生,我对城市规划系统工程研究就是在董先生的大力支持下开展的,我还记得这样一句话:‘我(董先生)已经老了,主要靠你们年青人去奋斗,系统工程对城市规划很重要,值得深入研究’,他先后让我去复旦、南大去进修深造”。&&&& 董先生常说“做教师的最大成果就是培养了众多学生,最大的乐趣就是看到或听到学生取得成绩,得到奖励”,他说他有一个爱好,就是翻阅过去学生的名册,看学生的毕业照片,并回忆他们在校时的情况。他有很强记忆力,能清楚的记得五六十年代学生的名字及他们的工作单位。&&&& 日,作为天水一中的校友、董先生前往母校天水一中看望获得“董肖纪念奖学金”的学生,并亲自为获得“董肖纪念奖学金”的学生颁发了荣誉证书和奖金。在会上“董肖纪念奖学金”的创立人董鉴泓教授讲述了自己成长成才的历程和自己多年来所取得的成就,告诫同学们虚心学习、刻苦学习,争做国家的栋梁。校长伏金祥代表学校向董教授表示衷心感谢,要求全体学生向董教授学习,关心他人、关爱他人,始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回报社会对自己的扶持和帮助。&&&& 天水一中副校长吕永海宣布了“董肖纪念奖学金”实施办法。&&&& 董教授的亲属参加了“董肖纪念奖学金”的颁发仪式。&&&& 董先生虽已年过七旬,但仍孜孜不倦地在专业领域中耕耘,我们衷心祝愿他健康长寿,在城市规划发展科学领域作出更大贡献。
十三. 著名散文家、西北大学党委书记董丁诚教授 (高56级)&&&& 董丁诚,笔名千里青,1937年生,甘肃天水人。1956年天水中学(现名天水一中)毕业。我国著名散文家,西北大学中文系教授,是著名作家贾平凹的老师。曾任西北大学党委书记,校务委员会主任,中共陕西省委第八届委员。现为陕西文学评论家协会理事,陕西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陕西电视台戏曲顾问,陕西戏曲研究院艺术顾问,&&&& 1960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后留校任教。从辅导员、讲师、副教授、教授、系副主任、主任、校党委副书记,一直到担任校党委书记。一边担负行政管理和党务工作,一边从事教学和文艺研究与创作,他研究和讲授的课程主要有《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论》、《文心雕龙研究》、《文艺学》等。&&&& 董丁诚教授有多种学术与文艺著作。最著名的有《紫藤园夜话》、《续紫藤园夜话》、《艺苑漫谈》和《故园情思》等;与人合作编著的有《古代文学史词语辞典》、《古书情节辞典》等;他曾任《西安晚报》西北大学专栏作家,曾长期用“千里青”笔名为《西北大学报》“紫藤园夜话”写有关于“西大的人和事”的专栏。&&&& 10年前,董丁诚教授开始在西大校刊开设了《紫藤园夜话》专栏,5年后,将近40万字的《紫藤园夜话》问世,立即引起强烈反响,先后有省内外多家媒体撰文评介。其中有篇《刘端棻与霍力功》,被全国多家报刊转载,影响甚广。时过5年,恰值西大百年华诞,董丁诚教授再度将专栏里的百余篇新作辑为夜话(续集),于近日出版发行,这是继《紫藤园夜话》后又一本散文随笔集。内容依照前例,主要以散文随笔的笔法记述了西大正史遗落的、或难以入册的史实和人事,分为“人物”、“纪事”和“言论”三大部分,风格则更加平和亲切。评论者认为,以一个校园的人和事为专门题材,以教授学养、作家情致写作出80万言的散文随笔集是前所未有的。《紫藤园夜话》中浓郁的文化底蕴、强烈的人文情愫和生动的形人绘事风格,感染力强,别具一格。&&&& 他的学生邢若的回忆:如果你想了解关于西北大学校史校友的情况,那么,我就会给你一个建议,找我们的千里青老师即董丁诚教授,他对于西大掌故的熟悉会大大出乎于你的意料。这里面也是有缘故的,董老师从1956年考入西北大学中文系以后,就一直都没有离开过西安西南城墙旁边的西大校园,从学生、辅导员、系副主任、校党委副书记一直到校党委书记,他的后半生跟西大的岁月密切相关,他在西大的差不多半个世纪的岁月,使他名副其实的当上了“西大的活字典”。董老师是教文艺学的,我们自然没有听过他的讲课,但是他在《西北大学报》上用他的笔把西大的故事娓娓道来,从西大的源头活水说到鲁迅在西大的讲学,然后又从抗日烽烟的联大,说到解放初的侯外庐校长,说到**的暗淡岁月,说到八十年代的勃勃生机,说到九十年代的勤奋图强,说到二十一世纪的美好前程,所以关于西大的一切在董老师那里都能得到历久弥新的解说,所以采访西大的记者,无不把董老师作为他们的向导,因为西大的一切已经渗透于心,烂熟于心,像家珍可数一般。但他并不是志得意满的,也不是那种不可一世的,而是温文儒雅的,而是把他的讲述作为一次充满感情的美好回忆的旅程。所以,《西安晚报》曾专门邀请董老师写专栏,写这所西北名校的人和事。我第一次见到董老师,其实已经大四快毕业的时候了,那是西北大学邀请中国作协副主席陕西作协主席陈忠实来学校做报告的时候。当时,董老师已经退休了,但他依然是这次文学活动的宾主,领着陈忠实走到闻名遐尔的西大大礼堂的讲台。他认为陈忠实在文学创作上“反映生活有深度、刻画人物很独到”,确实是“文如其人、人如其名”。&& 当时,一个同班同学指给我说,那就是董老师。后来,在同学的邀请下,我们两个所谓的文学青年来到了董老师的寓所,在毕业之前,看望一下董老师,想在他那里听听西大的故事。显然,董老师对于我们的到来并不觉得惊讶,应该是欢迎的,我们就有关西大的事情闲聊了整整的三个多钟头。在临别时,董老师把他的两本著作惠赠于我们。我们之间谈话十分的投机,有忘年交般的其乐融融,虽然我们进入西北大学中文系前后差了整整42年,但是显然我们对中文系、对西北大学都是有着真挚而深厚的感情。我们都有个心愿,愿我们的系,我们的母校,一步步地收获成功,走向最终的大展宏图!
十五. 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著名曲艺学者吴文科教授(高80级)吴文科,男,汉族,常用笔名“闻克”。著名曲艺家。现任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委员等职。1963年生于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自幼热爱文学和曲艺,是天水一中1980年的文科状元。198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后一度在一所专科学校教书三年。1987年进入中国艺术研究院,专门从事曲艺史论的研究工作。同时一直参与主持国家社科重大项目暨艺术科研重点项目《中国曲艺志》(29卷本)的组织编纂和指导审定工作,历任该项目总编辑部副主任、主任。1991年,被评为助理研究员。1995年,破格晋升为副研究员。2000年,晋升为研究员。2001年9月至2003年2月,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室副主任(主持工作);2003年2月至2005年9月,任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国家中心副主任。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评议委员会委员。社会兼职有:中国曲艺家协会理事,中国说唱文艺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曲艺”学科主编,国家古籍整理重大项目《稀见旧版曲艺曲本丛刊》编纂委员会学术总顾问,《曲艺》杂志编委等。&&&& 吴文科的学术探索肇始于文学研究。最初的兴趣是在先秦文学,后转向明清小说特别是《红楼梦》研究。1985年起,陆续发表了多篇红学论文,涉及《红楼梦》的人物研究、创作技法研究和改编影响研究等。1987年逐步转向曲艺研究之后,还同时兼做文艺评论。&&&& 吴文科的曲艺研究是从参与编纂《中国曲艺志》开始的。《中国曲艺志》对中国曲艺历史与现状的记述,分“综述”、“图表”、“志略”和“传记”四大部类,兼及曲种、人物、曲目(书目)、音乐、表演、舞台美术、机构、演出场所、演出习俗、文物古迹、报刊专著、轶闻传说和谚语口诀等等,遍涉曲艺本体和文化构成的各个方面。如此全面系统的编纂要求,和极其宽阔纵深的学术视野,使得这个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之于吴文科,成为一所大课堂。而全国各地众多一流曲艺专家的广泛参与,更使其编纂工作成为群贤毕集、集思广益的学术大讲堂。迄今为止,《中国曲艺志》的编纂工作历时整整18年,已经完成并出版的地方卷共有15个,其它14个地方卷也将陆续完成。他本人因编纂《中国曲艺志》得以走遍全国,成为国内迄今为数极少的全面了解中国曲艺所有曲种及并熟悉掌握其文献资料的学者之一。俗话说:“十年磨一剑”,吴文科就是在这样的学术环境中,经过将近20年的学习、钻研和磨砺,逐步成长为一代曲艺专家和知名学者的。他本人也因在《中国曲艺志》编纂中的特殊贡献,于1997年和2004年两度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表彰,被授予“编审成果二等奖”和“特殊贡献个人奖”。&&&& 结合参与《中国曲艺志》的编纂工作,吴文科积极开展自身个人的研究和写作。1994年出版了第一部论文集《“说唱”义证》,内容涉及曲艺史论、曲艺美学、曲艺文学、曲艺人物研究和曲艺创演评论等等方面。期间还结合研究工作主编出版了《王济曲艺文集》和《中国相声精粹》等。1998年,与人合著出版了简明的《中国曲艺史》。而在主要进行史志性研究的过程中,他深感理论的贫乏严重影响着曲艺研究的有效推进。于是他将主要精力转向曲艺基本理论的研究,并于2000年在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中国曲艺艺术论》。该书出版后反响较佳,获得2002年颁发的第13届“中国图书奖”。后应出版社之约,他在广泛听取同行和读者意见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加工修订,2002年以《中国曲艺通论》之名在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同样引起较好评价,获2003年度颁发的第15届“山西省优秀图书奖”一等奖,和同年由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第2届“全国优秀艺术图书奖”三等奖。&&&& 随着这些成果的面世,吴文科的学术地位得以逐步确立。1996年,他被聘为国家艺术科研重大项目《中华艺术通史•清代卷》副主编和“明代卷”及“清代卷”曲艺部分独立撰稿人;1998年,被聘为总括20世纪中国百年发展历史的8卷本大型史典丛书《20世纪的中国》“文学艺术卷”的主笔兼“导言”和“曲艺”部分独立撰稿人;2001年,受聘担任大型古籍整理项目《稀见旧版曲艺曲本丛刊》的学术总顾问,执行主编了《稀见旧版曲艺曲本丛刊•潮州歌册卷》(70册,2000万字。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版);2002年,受聘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第2版)“曲艺”学科主编;2005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和财政部聘为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剧目评选委员会委员。同时,他还被国内一些大学聘为兼职研究员和客座教授。&&&& 从事曲艺基础史论研究的同时,吴文科还热切关注曲艺的创演现状乃至整个文艺的发展动向,撰写发表300多篇文章。由于曲艺研究的学术生态很不健全,全国范围专业性的曲艺类学术刊物几乎没有。他的许多研究和思考成果,都是以“化整为零”和“拆大为小”的方式公诸于世的。其中许多文章和观点被《新华文摘》等文摘报刊广泛转载或摘刊。还有一些文章获奖,如2002年在《文艺理论与批评》杂志第2期发表的论文《相声发展的现实理路:盘点与清理》和2004年发表在《北京观察》第3期上的论文《中国曲艺:当下困境与发展对策》,分获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第三届评论奖和第五届理论奖;2004年在“全国文艺集成志书学术研讨会”上提交并宣读的论文《论&中国曲艺志&的编纂价值及其对曲艺艺术学科建设的重大意义》,被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评为“优秀论文”奖。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天水市中医院网上挂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