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静脉局限性囊状扩张扩张走向迂曲

【关键词】& 输精管;睾丸网扩张;超声表现
  1病例资料
  患者,男,35岁,未婚。自述在出生时发现右侧腹股沟疝,于8个月大时行疝修补术,术后未发现任何不适。现因左侧阴囊肿痛及包块前来检查。超声检查发现双侧睾丸对称,形态轮廓及大小正常,内部回声未见明显局限性异常,右侧睾丸鞘膜腔积液量稍增多,前后径约10mm,双侧附睾增大,附睾头、尾分别约左侧10mm、9mm,右侧10mm、16mm,左侧附睾回声不均匀,呈强弱不均的杂乱回声,右侧附睾回声粗大,以尾部改变显著,部分呈低回声蜂窝状并向睾丸门部延伸,其延伸段逐段延续为迂曲扩张的管状结构,最大内径约3.6L,并向上走行,上端达腹股沟中段后变细,并逐渐闭合消失。CDFI:双侧睾丸及右侧附睾血流信号未见明显异常,左侧附睾血流信号稍增多,上述右侧附睾尾蜂窝状结构及睾丸门部迂曲扩张的管状结构内未见明显血流信号。超声诊断:左侧附睾异常回声考虑附睾炎?右侧附睾及阴囊内异常回声考虑:输精管扩张并睾丸网扩张?建议治疗后复查。2周后复查见左侧附睾大小正常(较2周前明显缩小),尾部回声欠均匀,右侧附睾大小回声较2周前回声无明显改变, 右侧睾丸鞘膜腔积液量较上次无明显增减。结论:经超声检查对照分析,左侧附睾治疗后明显减小,回声好转,右侧附睾较上次无明显变化。综合结论:左侧附睾改变符合附睾炎声像图,右侧附睾声像图改变符合输精管扩张并睾丸网扩张(见图1~4)。图1
  睾丸网扩张是因炎症或外伤阻塞精管系统而致的睾丸网扩张[1,2],常发生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双侧者占45%,且有74%合并双侧精液囊肿,其特征声像图为睾丸门附近的睾丸网呈不等程度的扩张,轻者出现网状液性暗区,重者伴有小囊肿样液性暗区,往往在附睾头可以找到精液囊肿[1]。输精管是男性内生殖器官,起始端是附睾管的直接延续,此患者8个月大时曾行疝修补术,术后虽无任何不适,但声像图示扩张的输精管上端至腹股沟中段后渐闭合消失,结合右侧附睾尾蜂窝状回声及睾丸门处迂曲管状结构与之相延续考虑,较直观地提示输精管腹股沟段闭塞的存在。此病例较为少见,而在年轻人中发病的更少,此患者不仅有明确病史,还具有典型的特征。(本文图2~4见封三)
【参考文献】
&   1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第4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柏树令.系统解剖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5.
日期:日 - 来自[]栏目
目的 探讨球囊扩张成形术治疗食管吻合口良性狭窄术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用进口球囊导管扩张治疗食管癌及贲门癌术后吻合口良性狭窄。结果 共21例患者,分别行球囊扩张1~4次,18例吞咽困难长期缓解,3例吞咽困难症状缓解但维持时间较短,每次扩张后维持时间均不超过1个月,后改行支架植入。结论 食管癌术后吻合口良性狭窄行球囊扩张效果良好,操作简便,安全可靠。
【关键词】& 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狭窄;球囊扩张术
  肿瘤根治性手术切除,食管-胃吻合是目前治疗食管癌、贲门癌的主要方法,食管吻合口狭窄是食管癌、贲门癌患者术后较为常见的并发症,将直接影响患者术后的生存质量。本院自2006年以来在X线透视下引导使用球囊导管扩张治疗食管吻合口良性狭窄21例,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21例食管癌、贲门癌术后吻合口狭窄患者,男10例,女11例;年龄45~72岁,平均55.5岁。食管中、上段癌术后食管-胃主动脉弓上吻合18例,食管下段癌、贲门癌术后主动脉弓下吻合3例。患者均有明显的进食困难;出现吞咽困难时间在术后2个月~11年,根据Stooler狭窄分级法[1](0级:无症状,能进各种食物;1级:偶尔发生,能进饮食;2级:能进半流质饮食;3级:仅能进流质饮食;4级:不能进食,水也不能咽下)判定,术前分级处于2级者3例,3级者16例,4级者2例。经吞钡造影及胃镜检查:21例患者均为瘢痕所致良性吻合口狭窄,局部无肿瘤复发;吻合口直径1~5mm,多数患者吻合口以上食管有不同程度的扩张。
  1.2 设备及器械
  数字胃肠X线机。法国BALT EXTRUSION球囊扩张导管,球囊规格20mm&45mm。压力泵、造影导管、泥鳅导丝、260cm加强交换导丝和开口器。
  1.3 操作方法
  1.3.1 术前准备
  (1)食管造影确定狭窄位置、性质及骨性参照物。(2)检查血常规、凝血机制和心肺功能,行碘过敏实验并签署扩张手术知情同意书。(3)术前4h禁食水。
  1.3.2 操作步骤
  (1)术前10min肌注654-2 10mg(无禁忌证者)以减少腺体分泌。(2)咽喉部用1%地卡因喷雾局麻。(3)口部放置一开口器,透视下将内置超滑导丝的5F多功能造影导管经口腔送入食管,先将导丝通过狭窄部,再沿导丝将导管送入胃内,拔出导丝,推注适量稀释对比剂证实。(4)经导管换入加强交换导丝,退出导管,沿导丝送入球囊导管,使其前端穿过狭窄部,并根据球囊两端的标记确定球囊中部位于狭窄处。(5)位置确定无误后,用压力泵缓慢注入稀释的对比剂将球囊充盈,直至狭窄在球囊上形成的缩窄环消失或基本消失(狭窄处球囊扩张直径在17~20mm,如图1~4),单次球囊加压维持时间10min,间歇扩张2~3次,每次间歇4~5min。(6)球囊扩张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患者的症状及生命体征,以决定狭窄扩张的程度,术后口服对比剂造影,观察对比剂通过是否顺利;并注意有无食管破裂穿孔征象。(7)多数患者在首次扩张后3~4周再出现进食困难症状,行重复扩张,有3例患者扩张3~4次进食困难症状改善维持时间在4周以内且逐次变短,改行支架植入术。
  1.3.3 术后事项
  (1)一般不需特殊处理,少数球囊附着血迹较多者给予止血和抗菌药物,极少数疼痛剧烈者可酌情做对症处理。(2)术后24h禁食,2~3天进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一般3天后正常进食。
  2 结果
  21例患者共行46次球囊扩张术,手术成功率100%,扩张1次者6例,2次者7例,3次者6例,4次者2例,进食困难长期缓解18例,达85.7%,短期内缓解3例,达24.3%。所有病例扩张过程中扩图1 图2图3 图4张部位有不同程度疼痛,未使用镇痛药物。未出现食管破裂穿孔、大出血以及死亡等严重并发症。所有病例术后造影对比剂通过顺畅,吞咽困难症状长期缓解或在一定时间内缓解,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3 讨论
  食管吻合口狭窄是食管癌、贲门癌患者术后最为常见的并发症,其主要原因有:(1)食管与贲门癌术后吻合口瘢痕形成。(2)术中吻合口吻合不当,缝合太密,缝扎太紧。食管癌术后再发进食困难是吻合口狭窄的主要临床症状。吻合口狭窄的性质和程度主要通过胃镜和食管钡剂造影检查测量吻合口直径确定。通常认为吻合口直径大于12mm可顺利进各种饮食,小于3mm可进流质。(3)或不能进食。
  食管狭窄球囊扩张成形术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进食状况,减轻患者的痛苦,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球囊扩张成形术之球囊导管产生的辐射状横向应力均衡,能够减少组织过度伸展和损伤,患者痛苦小,可反复操作,适用于吻合口良性狭窄。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狭窄球囊扩张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术前仔细检查,掌握好适应证。(2)手术操作动作要轻柔,扩张时球囊应缓慢膨胀,扩张度应根据吻合口狭窄的程度和患者对疼痛的耐受而定,术前、术中一般不给止痛剂,术中要注意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避免因过快、过度扩张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后24h可开始进流质或半流饮食,3天后进普食。本组多数患者在首次扩张后3~4周再出现进食困难症状,需重复扩张,如扩张3~4次进食困难症状改善维持时间在4周以内且逐次变短,则可根据吻合口位置考虑改行支架植入术。
  总之,单纯球囊扩张术治疗食管吻合口良性狭窄,创伤小、疗效好,操作简单,可多次重复治疗,可作为食管吻合口良性狭窄治疗的首选方案。
【参考文献】
&  1 刘运祥,黄留业.实用消化内镜治疗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日期:日 - 来自[]栏目
【关键词】& 超声诊断;门静脉左支矢状部囊状扩张
  1 病历摘要
  患者,男,33岁。健康体检超声检查:肝形态大小正常,光点密集增强,后方轻度衰减,门静脉左支矢状部呈囊状扩张,范围约5.0cm&2.0cm(见图1)。CDFI:内显示静脉血流信号(见图2)。门静脉主干及右支未见明显异常。
  2 讨论
  门静脉左支分横部、矢状部、角部及囊部。矢状部较横部短,形成独特C形结构。最长3cm,最短仅0.5cm,而1~2cm者占90%。图1 L-PV:门静脉左支
  发育变异:Ⅰ型变异:门静脉主干在肝门处呈&三叉状&直接分为左支、右前支、右后支。Ⅱ型变异:门静脉主干先发出右后支,继续向右上分为左支、右前支。Ⅲ型变异:门静脉主干先发出右后支,然后向左侧略变弯曲,斜行演变成左支。右前支起自左支。
  先天性畸形:门静脉血管重复畸形,门静脉静脉瘤,肝内动脉-门静脉瘘,肠系膜上静脉血管畸形,肝被膜下肝表面静脉的发育变异。扩张血管径在2~11mm,平均6mm,但局限性扩张少见。
  (本文图2见封三)
日期:日 - 来自[]栏目
【关键词】& HRCT;诊断;支气管扩张
  HRCT具有极高的空间分辨率,能清晰显示肺组织的细微结构[1],支气管扩张是临床常见多发病,随着螺旋CT的普及,HRCT的广泛应用,近年来在胸部的应用中越来越受到重视。笔者对2008年以来共98例经HRCT诊断为支气管扩张的患者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进一步认识HRCT在支气管扩张中的应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98例确诊病例,年龄18~68岁,平均43岁;男42例,女56例。全部有咯血病史,其中炎症71例,结核26例(伴肺气肿),占位性病变1例,常规CT疑有局部支气管扩张的,随即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知情后对病变部位进行HRCT扫描。
  1.2 方法
  采用西门子欢悦螺旋CT扫描机,管电压130kV,管电流120mA,层厚2mm,层距1mm。
  2 结果
  病变部位下叶62例,上叶36例,双肺下叶20例,左肺下叶48例,左肺下叶多见。符合文献报道。HRCT清晰显示支气管扩张的部位、程度,多发囊状或蜂窝状透亮区87例,伴液平32例,含气&轨道征&9例,&印戒征&12例。其中1例反复咯血,普通平扫正常,HRCT扫描发现一小囊状低密度影。
  3 讨论
  HRCT适用于肺间质病变,支气管扩张的诊断,在于明确诊断和确定病变范围,为诊断和临床治疗可提供可靠依据,构成其三大要素,(1)薄层扫描;(2)缩小视野;(3)估算法参数重建。而使用最薄层的扫描是提高空间分辨率的基础,与一般不同点是增加毫安秒,对病变的部位或感兴趣区进行高分辨率扫描,同时要注意先训练病人,嘱咐病人吸气后听到指令后立即屏住气,以减少呼吸运动而产生的伪影,给诊断带来困难,值得注意的是:(1)条状伪影:平行于胸膜而多发,细而直易与血管和小叶间隔区别;(2)运动伪影:常多表现在左心缘部,血管或小支气管边缘,有细条状放射,其间有小透亮区,血管像呈环状,易误诊为支气管扩张或肺大泡;(3)双裂征:扫描时病人憋气不良或心脏搏动有关,呈两条平行的线影,特别是老年患者,其周围血管可呈&轨道征&易误诊为支气管扩张[2]。
【参考文献】
&   1 李国珍,戴建平,王仪生.临床CT诊断学.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8.
  2 李铁一,冀国玲,马大庆,等.胸部疾病CT诊断.北京:北京出版社,.
日期:日 - 来自[]栏目
【关键词】&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肝脏超声
 1病历摘要
  患者,男,71岁,因&反复鼻出血十余年,加重伴头晕乏力一月&入院。曾多次予鼻腔填塞及电凝血治疗,鼻出血症状未有明显好转。否认家族中存在肝炎、结核、性病等传染性疾病,否认家族中有血友病史,其父有&鼻反复出血&病史。查体:贫血貌,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无蜘蛛痣、肝掌,未见淤点、淤斑,结膜苍白,浅表淋巴结未触及明显肿大,鼻外形正常,鼻窦区无压痛,鼻腔内黏膜充血。腹平软,无压痛、反跳痛,肝肋下6cm,剑突下2cm,脾肋下2cm。血常规:WBC 3.60&109/L,N 46.30%, RBC 2.44&1012/L, Hb 54g/L,PLT 292&109/L,网织红细胞百分率11.0%。便隐血(+)。凝血功能、血小板数量及功能正常。超声所见:肝右叶最大斜径142cm,形态饱满,肝缘变钝,实质回声不均匀,肝内见多个囊状及管状无回声区,形态不规则(图1)。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及脉冲波多普勒:无回声区内充满色彩鲜亮的五色镶嵌血流信号(图2),其内探及静脉及动脉血流频谱。无回声区与门静脉主干相连,门静脉主干内径1.6cm。超声提示:门静脉扩张、迂曲,肝内动脉-门静脉分支瘘。腹部CT三维重建:肝脏符合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表现。出院诊断: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失血性贫血。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hereditary hemorrhagic telangiectasia,HHT) 系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无明显性别差异,发病率约1/10[1]。临床主要表现为反复鼻出血,主要病理特点为血管壁发育不全和结构异常、血管扩张、动-静脉畸形、动脉瘤形成。血管壁变薄、脆弱易破裂出血。血管壁缺乏弹力纤维及平滑肌成分,病变血管2 213003 江苏常州,常州市清凉社区卫生服务站迂曲及瘤状扩张。HHT诊断标准:(1)鼻出血呈自发性、反复性(夜间鼻出血更要高度考虑HHT);(2)皮肤、黏膜毛细血管扩张,如嘴唇、口腔、指甲、鼻子;(3)内脏动静脉畸形:动静脉畸形可发生于肺、脑、肝、脊髓、消化道等部位;(4)家族史。确诊标准:具备上述4项中的3项者可确诊;具备其中2项者为疑诊;少于2项,则HHT可能性不大。约8%~31%的HHT病例肝脏受累,主要病理改变为肝内血管的异常分流,可以是肝动脉-门静脉分流、肝动脉-肝静脉分流、门静脉-肝静脉分流中的任何一种,以肝内动-静脉异常分流最常见[2~4]。本例主要超声表现为肝内门静脉分支迂曲、扩张,肝内动脉-门静脉分支瘘。彩超能反映HHT肝脏受累的表现及血流动力学改变,对HHT诊断及鉴别诊断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肝内HHT需与以下疾病鉴别:(1)门静脉海绵样变性:表现为门静脉栓塞、脾大、腹水;(2)肝静脉型Budd-Chiari综合征:近段肝静脉多狭窄或闭塞,远段肝静脉扩张、无明显迂曲,走行与肝静脉一致。(3)肝内胆管扩张:表现为肝内扩张的管道样结构,其内无血流信号。(本文图片见封三)
【参考文献】
&  1Krings T,Chng SM,Ozanne A,et al.Hereditary hemorrhagic telangiectasia neurovascular phenotypes and endovascular treatment. Neuroradiol ):946-954.
  2陈文,张华斌,崔立刚,等.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累及肝脏的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中国医学影像技术,):572-574.
  3焦洋,沈晨阳,张小明.累及肝脏的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中国民康医学,):938-941.
  4翟鸣春,靳二虎,马大庆.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的检查方法和影像学表现.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335-337.
日期:日 - 来自[]栏目
本文以肺部高分辨率CT为主要参考资料,选择具有特征的支气管扩张病例共20例,从临床表现,病例特征及影像学诊断等进行了较详尽地阐述,对从事呼吸专业的医师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高分辨率CT;支气管扩张;影像学诊断
支气管扩张是指支气管内径的异常增宽,它为不可逆性的慢性疾病。它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先天性支气管扩张是由于支气管管壁薄、弹性纤维不足或软骨发育不全,出生后因受呼吸运动的影响,形成扩张。后天性支气管扩张是支气管管壁弹力层和肌层破坏性改变引起的支气管持续性扩张,病变可以很广泛,也可以很局限。多见于肺结核、慢性肺疾病、肺间质纤维化晚期等。临床上一直以支气管造影作为诊断依据和金标准。高分辨CT(HRCT)扫描应用于临床后,为诊断支气管扩张提供了又一可靠、安全手段。现将我院HRCT扫描诊断为支气管扩张20例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临床表现多见于青少年。20例患者中男15例,女5例,年龄23~60岁,平均年龄35岁,主要症状有长期慢性咳嗽,咳大量脓臭痰,咯血,反复呼吸道感染、发热,晚期可发展为肺心病等。临床分别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心病、肺结核等。
  1.2 13例CT扫描前摄胸片
  可见:(1)肺纹理改变:增多增粗、紊乱、或网状改变。卷发状或多发薄壁空腔、可有液平。(2)肺内炎症:渗出和实变,可在同一部位反复发生。(3)肺不张、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1.3 7例支气管碘油造影表现
  (1)柱状扩张:支气管腔不均匀增粗,略呈圆柱状,可有聚拢。(2)囊状扩张:支气管腔增粗呈囊状,如葡萄串,造影剂充盈,见液平。(3)混合型扩张:柱状和囊状混合存在。
  1.4 扫描方法和诊断标准
  本组病例均采用东软CT-C2800型全身螺旋CT机做常规扫描,发现病变继续采用薄层1~2mm高分辨CT(HRCT)扫描;图像重建使用高空间分辨率算法(骨重建算法);应用512&512矩阵;管电压 140kV、管电流160mA。
  1.5 支气管扩张的CT诊断标准
  (1)在距胸膜下20mm以内见到壁厚的支气管。(2)当支气管直径大于伴行的同级肺动脉时出现&印戒征&。(3)扩张的支气管走行和CT扫描层面平行时出现&双轨征&。(4)囊性扩张支气管囊内有液体时出现&液气平&。
  2 结果
  从2008年1月&2010年10月,共检出20例。本组病例分布于肺上叶2例,肺下叶16例,右中叶2例,累计45个肺段。其中柱状扩张15例,囊状扩张2例,曲张状扩张3例。HRCT扫描特点分别为。
  2.1 柱状支气管扩张
  表现为低密度的支气管直径大于其伴行肺动脉管径,管壁增厚,呈&双轨征&、&印戒征&、&环形影&。
  2.2 囊状支气管扩张
  呈囊袋状,壁内外光滑,呈水平走向时表现为串珠状,多个相邻扩张支气管构成蜂窝状改变,液平面多见。
  2.3 曲张状支气管扩张
  与柱状支气管扩张相似,呈蚯蚓迂曲,管壁不规则,可呈串珠状。见图1。
  2.4 多有伴随征象
  如伴发感染或节段性肺不张时,可见扩张支气管周围不规则或片状密度增高影;结核性支气管扩张与结核病灶如小块状阴影、干酪性、空洞病变相连。见图2。图1 曲张状支气管扩张,呈蚯蚓迂曲,管壁不规则,可呈串珠状图2 支气管扩张,伴随扩张支气管内黏液栓塞及外周炎症,表现为扭曲的高密度条状影及外周支扩的&厚壁&征象
  3 讨论
  基层医院一直以来,支气管碘油造影是诊断支气管扩张的可靠依据,但支气管碘油造影是有创伤性检查方法,病人有痛苦,部分病人对麻药及碘剂过敏,使适应证缩小。本组经常规CT平扫8例发现明确扩张的支气管,11例肺纹理增粗,呈网状及条索状阴影,3例有肺门不规则片状软组织密度影,1例有空洞,1例有肺不张。在这些病变区进行HRCT扫描均发现有扩张的支气管,可见常规CT扫描能为HRCT提供重点扫描部位,显示HRCT扫描较常规CT有优越性。高分辨CT(HRCT)扫描以其安全、可靠、无创伤为支气管扩张的诊断提供一种新手段。HRCT对显示支气管扩张有较高的价值,其显示支气管扩张的敏感性与支气管造影相仿,对双肺较广泛支气管扩张,CT可替代支气管造影。对哮喘患者存在支气管被黏液嵌塞时不能分清管壁和管腔,此时做支气管造影不能显影,而HRCT扫描优于造影,可准确分清增厚的管壁和扩张的管腔;即HRCT扫描能较好地发现黏液样嵌塞存在。所以建议临床医生当怀疑病人有支气管扩张时可直接做CT扫描。HRCT扫描提示为弥漫性支气管扩张或累及多个肺叶、肺段,则非手术适应证,如提示局部性支气管扩张可直接进行手术或介入性栓塞治疗。
日期:日 - 来自[]栏目
【关键词】& 先天性门静脉扩张;超声诊断
  1病历摘要
  患者,女,33岁。因反复右上腹痛1+月,来院就诊。否认肝炎等传染病史、外伤史及其他手术史。查体:T 37 ℃,P 70次/min,R 20次/min,BP 120/70 mmHg。实验室检查:Hb 95%,WBC 9.1&109/L,N 0.62,L 0.38。肝、肾功能正常。胸腹部透视未见特殊异常。彩超检查:肝脏形态大小正常,包膜完整光滑, 实质回声均匀。肝静脉走行正常。门静脉主干至左支矢状段扩张扭曲,最粗处内径约1.8cm,CDFI:门静脉Vm为0.22m/s(见图1、图2)。胆囊、胰腺、脾脏、双肾、子宫、附件、腹腔均未见异常。
  肝内的管道有两个系统,即格林森(Glisson)系统和肝静脉系统。前者包括门静脉、肝动脉和胆管,三者在肝内的行径一致,由第一肝门进入肝脏,并被共同的结缔组织鞘所包裹。而肝静脉走形与格林森系统不同,在肝内自成一体。格林森系统中因门静脉管径较粗,且较恒定,故肝内分叶和分段均以门静脉分支为基础。门静脉主干在胰颈的后方,多由脾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汇合而成,而后向上、向右、稍向后斜行至第一肝门。门静脉主干长约4~5cm,其在肝门横沟内稍偏右处分左右支。部分人可无门静脉右支,而直接由门静脉主干分右前叶支和右后叶支和门静脉左支而成三叉型。门静脉右支略粗短,长1~2cm。沿肝门横沟右行,分出右前叶支和右后叶支,右前叶支向右前再分出3~5支行走在右前叶内。右后叶支向右后上行走分出右后上段支和右后下段支,分布于肝右后叶的上、下段。门静脉左支走向肝门横沟左侧,分为横断、角部、矢状部及囊部四个部分。横段位于肝门左侧横沟内,长约2~3cm,从横段的近侧上缘发出数支分布于尾状叶左半部分。横段与矢状段的转折处呈一角状即为角部,一般为90&~130&(0其中90&~100&角者占70%),从角部外侧发出左外叶上段支分布于左外叶上段。矢状支的末端为囊部,向内和外分别发出左内叶支和左外叶下段支分布于肝左内叶和肝左叶下段部分。1983年中华医学会超声诊断专题学术会议通过的《人体脏器超声显像探测方法和正常值标准》(草案)中有关门静脉的正常径线测值可供参考。见表1。
  门静脉为入肝血流,彩色多普勒根据不同切面而有不同的表现,即血流朝向探头的为红色,背离探头的为蓝色。脉冲多普勒呈连续性的血流频谱,可随呼吸变化而有轻微的波动,平均流速范围较大,多在18~22cm/s。表1正常门静脉及其主要分支测量值
  门静脉系统疾病为肝脏血管疾病中最多见的病变,其中以门静脉高压为最常见的疾病,其他有门静脉炎、门静脉血栓形成、门静脉海绵样病变、门静脉瘤等。 正常门静脉主干内径为8~12mm,如大于14mm要考虑门静脉高压存在,严重的门静脉高压内径可达20mm以上[1]。本例声像图表现典型,结合其无肝脏、脾脏等内脏器官异常及其他辅助检查,故不难做出明确诊断。
  (本文图片见封三)
【参考文献】
&  1李治安,李建国,刘吉斌.临床超声影像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6.
日期:日 - 来自[]栏目
目的 探讨先天性胆管囊状扩张的声像图表现,提高诊断率。方法 本文报告我院2001年9月至2009年9月以来彩超检查和手术病理证实的37例先天性胆管囊状扩张的病理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 超声诊断的先天性胆管囊状扩张的准确率94.6%,误诊率5.4%,并对超声诊断的先天性胆管囊状扩张各型的特点作了分析。结论 超声检查应为先天性胆管囊状扩张的首选方法。
【关键词】& 超声诊断;胆管,扩张
为探讨先天性胆管囊状扩张的声像图表现,笔者总结本院37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7例,男21例,女16例,年龄最小1.5岁,最大48岁。均经超声诊断与手术探查,临床表现上腹痛27例,占87%;黄疸21例,占71%;发热21例,占71%;腹块9例,占30%;无症状者6例,占16%。
  1.2 方法 空腹12 h,取仰卧位或左侧位检查,发现胆管扩张者,在右肋缘下沿扩张的肝外胆管作纵向扫描,看到囊状腔与胆管相同或内含结石,这是先天性胆管囊状扩张的特征。
  2 结果
  本组37例手术探查,将其分为5型[1]。结果:Ⅰ型32例,Ⅱ型1例,Ⅲ型1例,Ⅳ型1例,Ⅴ型2例。其中,4例合并胆管结石均为Ⅰ型;1例胆总管囊肿(憩室型)并穿孔被漏诊;1例胆总管囊肿癌变。超声诊断与手术结果对比,超声诊断准确率94.6%,误诊率5.4%。
  3 讨论
  先天性胆管囊肿扩张超声图像主要为胆总管有明显扩张,肝左右胆管分支均有扩张如树枝状,右上腹斜切或横切,在胆管左下方沿胆管道纵切侧位于胆囊深面,可见囊性包块,多呈球形或柱状扩张。囊腔较小时可看到囊肿与肝内胆管相同,当囊腔较大时可压迫附近脏器移位,则不易显示囊状肿与胆管的关系。胆囊一般正常,但常被推向前方。合并结石时,在无回声区内可见强回声团,后方伴声影,随体位改变在囊内可移动。
  先天性胆管囊状扩张根据《黄志强胆道外科学》分为5型[1]。Ⅰ型:孤立的肝外胆管梭型囊肿或称胆总管囊性扩张,最常见,占85%~90%,本组占86%;Ⅱ型:外胆管憩室,在胆管形成大小不等的憩室;Ⅲ型:胆总管开口囊性脱垂,又称胆总管末端囊肿。一般以一狭窄的开口汇入十二指肠内,偶有位于胰腺内者,胆总管和主胰管分别在十二指肠壁内汇入囊肿;Ⅳ型又分成两个亚型,即Ⅳa型肝内和肝外多发性囊肿。Ⅳb型多发性肝外胆管囊肿;Ⅴ型:肝内胆管单发性或多发性囊肿,又称Carli病。本组1例胆总管囊肿囊壁癌变,超声未能提示。1例因穿孔胆汁外流而漏诊,超声诊断为:(1)大量腹水;(2)肝胆声像图未见异常。手术诊断为:(1)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憩室型)并穿孔;(2)胆汁性腹膜炎。术后12天又出现黄疸、腹胀。复查彩超可见少量腹水,肝右叶有数个囊肿,最大直径3 cm(图1),仔细扫查见与肝内胆管相通(图2)。超声诊断:(1)肝内胆管囊状扩张;(2)腹水(少量)。此病例比较特殊,术前为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憩室型)并穿孔,属Ⅱ型。术后又出现肝内胆管扩张,属Ⅴ型。考虑主要是手术后肝内胆管压力升高,使本来薄弱的肝内胆管呈现囊状扩张,扩张的胆管使胆汁潴留,在保守治疗下预后很差,患儿将死于本病的并发症胆道系感染[2]。
  鉴别诊断:与肝囊肿的鉴别,观察囊肿是否与肝内胆管相通,胆总管是否扩张,否则为肝囊肿。较大的囊肿不易显示其来源。与胰头囊肿的鉴别,应嘱咐病人大量饮水,充盈十二指肠,液性暗区包绕是超声诊断胰头囊肿的特征性表现。
【参考文献】
&  1 黄志强.黄志强胆道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2 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第3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日期:日 - 来自[]栏目共 59 页,当前第 3 页
&&3&&&&&&&&&
Copyright & 2008
All rights reserved. 医源世界 版权所有
医源世界所刊载之内容一般仅用于教育目的。您从医源世界获取的信息不得直接用于诊断、治疗疾病或应对您的健康问题。如果您怀疑自己有健康问题,请直接咨询您的保健医生。医源世界、作者、编辑都将不负任何责任和义务。
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为传播信息促进医药行业发展,如果我们的行为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联系Email:}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左侧精索静脉迂曲扩张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