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玉溪市易门县易门是艾滋病高发区吗

&&制作单位:玉溪网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全球治理的中国视角与实践.pdf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图文】艾滋病流行与防治_课件_ppt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艾滋病流行与防治_课件_ppt
上传于||暂无简介
大小:4.26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你现在的位置:
&& && &&&& && >>
<div class="layer年度云南省“最美家庭”候选户主要事迹公示
【信息来源:云南省妇女联合会】&&
【发布时间: 0:00:00】&&
【点&击&量:4300】
&& &为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良好家风,引领社会新风,传播家庭文明正能量,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省妇联决定评选2016年度云南省&最美家庭&。按照不设标准、不设门槛的原则, 通过群众自荐他荐和组织推荐相结合的方式, 经各地各单位择优逐级推荐,并组织专家学者、群众代表、新闻媒体代表评审投票,推选出30户2016年度云南省&最美家庭&候选户。现将30户候选户的名单及主要事迹向社会公示,广泛征求各界意见。公示时间为日至26日。如有异议,请以书面形式反映,并署真实姓名和联系地址,于日前邮寄省妇联宣传部(直接送达的以送达日期为准,邮寄的以邮戳为准。地址:昆明市西坝路33号,邮编:650032,联系电话:9)。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云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云南省妇女联合会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6 年4 月21 日
西南林业大学
李乡旺家庭
& & 李乡旺家庭住址昆明市白龙路,家庭人口数4人。李乡旺、陆素娟夫妇主要获奖情况:陆素娟获1997年校&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陆素娟获1998年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陆素娟获2001年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李乡旺、陆素娟夫妇获评2013年度&昆明好人&;李乡旺获评2014年&云南省教书育人楷模&;李乡旺获评2014年&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李乡旺获评2015年&云岭楷模&称号。
& & 李乡旺家庭美满,夫妻俩年轻时,孝敬老人,与邻里相处和睦,良好的家风影响着子女,这个家庭在平凡的生活点滴中,不断诠释出爱的真谛。休息日一家人经常凑在一起分享工作经验及学习心得。李乡旺夫妇年来坚持治理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80万亩石漠化。20多年来,从海拔246米的红河岸边一直到海拔2775米的大黑山顶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他们获取了1万多个科学数据。从省城昆明赶到进行石漠化治理的一个个推广点的里程,可以绕地球3圈。他们办公室的灯光常常亮到深夜。他们经常是周一到周五在学校上课、上班,周六、周日赶到和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试验地或推广地。当前,李乡旺、陆素娟夫妇在云南省老科协的领导下,完成了《云南省石漠化综合治理分区研究》和《云南省石漠化综合治理参考树草种研究》,带领课题组完成了《云南省石漠化综合治理规程》基础性文本的研究制定,为云南省石漠化综合治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及技术参考。他们心中所绵延的国家情怀,是国家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他们的坚守和胸中洋溢的国家情怀,让我们再次看到知识分子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孩子们来到石漠化治理现场后深受感动,他们说,父母用行动使我们懂得了应该怎样对待工作,我们也要向你们学习,干好自己的岗位工作。
保山市腾冲市芒棒镇张家村
杨会春家庭
& & 杨会春家庭,家住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市芒棒镇张家村,共六口人,四代同堂。杨会春曾入选中国文明网&中国好人榜&,获得第五届云南省道德模范、2014年&云南好人&、 2014年保山市优秀共产党员、2012年保山市&感恩之星&、2013年保山市&向杨善洲同志学习先进个人&、 2014年腾冲县&最美腾冲人&、&最美母亲&等荣誉称号。
& & 杨会春全家人互敬互爱,子孙明礼诚信,家中子孝媳贤,家人和睦相处,成为乡亲羡慕的和谐家庭,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范。多年来,以杨会春为核心的模范家庭,团结邻里,广行善举,用良好的家风影响了寨风、乡风,成为建设文明腾冲的一面旗帜。30多年来,杨会春坚持不懈地缝制拥军鞋垫,被官兵们亲切的称为&拥军妈妈&;村里的公益事业,她家都率先垂范,前几年,她的儿子杨明恒被推选为张家村美丽乡村的理事会长,在村里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时,他起早贪黑,主动协助镇村干部做好村庄规划和群众工作;在开展家居环境整治过程中,最脏、最累、最危险的地方他总是第一个上,在他的带动下,村里的群众人人动手,卫生死角迅速得到清除;当村民与村民之间出现矛盾时,他主动当起调解员,由于他为人公正厚道,经常一言两语就能化解矛盾。
昆明市官渡区季官社区
李东升家庭
& & 李东升家庭,现居住官渡区官渡街道季官社区,全家共有五口人。李东升现年53岁,是官渡街道河道保洁队负责人。他出生在宝象河畔的官渡区季官社区,与滇池直线距离不到3公里。1986年退役返乡后,他在&滇管会&工作过,也杀过猪、贩过菜、收过破烂,最多时每天能进账四五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破烂王&。尽管个人发财了,李东升始终心系滇池保护。2003年官渡成立&滇管所&时,李东升毅然放弃产业,选择当一个连村民都看不上、月收入只有500元的河道保洁员,负责宝象河、姚安河的保洁工作,打响了滇池&保卫战&。那时滇池污染较为严重,入滇河道发黑发臭,水葫芦遮蔽河面,蓝藻泛滥。夏天,火辣的阳光晒得胳膊脱皮;冬天,水面上的寒风吹得刺骨。一年365天,李东升几乎每天都要巡游河道、清理垃圾。由于整天在脏水里打转,不是一身泥,就是一身汗,又脏又臭,洗澡成了每天回家后的第一&功课&。河道保洁员收入低,工作辛苦,保洁队很难留人。为了扩大保洁员队伍,李东升不断动员自家人加入打捞队。妻子陈玉仙、三弟李磊升、二哥陈义、妻弟陈品及弟媳文莲琼等先后加入打捞队,一家子都成了河道保洁的&业务骨干&,打响了一个家族13年的滇池&保卫战&。
& & 如今,在国家和省、市的重视下,滇池水质正逐步改善。在李东升的带领下,这支滇池保洁队伍已经发展到30多人。最难得的是,随着城中村改造,保洁队中的多数人现在有房有车有分红,却依然坚守保洁员岗位。&我们一个家族的坚守是值得的,我们还要传承和坚守。&李东升说,&我才刚50出头,在保洁员队伍中还算年轻的,至少还可以干个一二十年。我们还要传承和坚守,让&母亲湖&清澈见底。&
昆明市富民县永定街道束刻村 龙光元家庭
& & 龙光元家庭,现居住富民县永定街道办束刻村委会小水井村,全家共有八口人。龙光元是富民小水井农民苗族合唱团指挥,2007年被授予&昆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9年的时间,身为农民的他只干了三件事:歌唱、指挥、教人歌唱。农活,只能在歌唱的间隙抽空去干。妻子王绍芬,一个曾经的农民女高音,为了支持丈夫放弃了自己歌唱的爱好。大女儿龙诗美的童年,是听着阿爹阿妈的动人歌声长大的,17岁时就加入了小水井合唱团。龙诗美的丈夫也在进入这个家庭后爱上了歌唱,成为合唱团里的一名男高音。20多年来,为了守护、传承祖辈传下的天籁,并让更多人能听见小水井的歌声,了解他们的苗家文化,这个普通的农家一直默默奉献,固执地坚持着。
& & 1987年,龙光元初中毕业便回家务农,从此风雨无阻地参加合唱团活动,由于肯学习、肯研究,被推举为合唱团班长、声乐教师、合唱团指挥。由于教导有方,训练有素,合唱团演唱水平逐年提升,特别是男女声多声部合唱独具特色,他们的演出常常让听众大呼&听不够&。2002年以来&小水井农民合唱团&陆续参加了首届中国西部合唱节、中央电视台《同一首歌》走进云南大型演唱会、聂耳合唱节等演出,先后荣获全国首届新农村合唱大赛第一名、中国首届苗族农民合唱艺术大赛一等奖,藏在云岭中的天籁逐渐广为人知。在小水井合唱团出名的背后,合唱团的指挥龙光元功不可没。天籁的守护、传承,离不开龙光元,离不开支持他的妻子、家人。更离不开像龙光元一样的,其余众多小水井村民的共同守护。
昆明市宜良县一中
杨洪彬家庭
& & 杨洪彬家庭,现居住在昆明市宜良县,全家共有六口人,杨洪彬曾获得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19年如一日,杨洪彬和妻子一道,用有力的肩膀支撑起失去双臂的儿子,没有让孩子失去做人的尊严和对未来的梦想,而是用人格的力量让孩子学会了生活,快乐成长、成才。
& & 1997年,6岁的儿子杨孟衡因被10万伏高压电击中截去了双臂。面对无情的现实,杨洪彬意识到,自己的绝望只会断送孩子的未来,他决心要为残疾的儿子重新找回&双手&。为了训练儿子身体平衡力和体力,出院没多久杨洪彬便开始每天清晨带他跑步;为了确保儿子在群体生活中保持健康心理,不到半年就让他重返课堂;为了培养儿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家庭责任感,10岁就教他用脚洗袜、洗衣、拖地、洗碗、炒饭、照顾妹妹;为了锻炼他坚忍不拔的毅力和永不言败的信念,夫妻二人早上陪儿子一起练立定跳远、&金鸡独立&,晚上帮儿子练肩关节、仰卧起坐&& 就这样,夫妻俩几乎放弃了所有娱乐,不仅为儿子创造了一个和谐、乐观、进取的家庭氛围,更用古往今来的名人故事,启发儿子培养宽容大度、诚实坚毅的品德,教育儿子尊重师长、助人为乐的感恩之心。杨洪彬对儿子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和其他孩子没有什么不一样!&在足球场上踢球、在田径场奔跑、在泳池中畅游、在纸上用脚挥毫、在演讲台上慷慨激昂&&杨孟衡从宜良高考状元到中国大学生十大年度人物,从19岁出书到参加《我是演说家》,乐观开朗、积极进取。这个家庭的经历告诉所有人,只要心中有坚持,永远不放弃,梦想就不会破灭!他们一直坚持着用微笑面对生活,并且把微笑和阳光传播给他人。
昭通市盐津县牛寨乡新华村
杨忠莲家庭
& & 杨忠连家庭,家住昭通市盐津县牛寨乡新华村李家湾社,一家9口人。团结邻里,和善亲友,勤俭持家,勤劳善良。
& & 杨忠连今年81岁高龄了,每年都要喂养4-5头猪和3-4头牛,为家庭创收数万元。她的家风里有一条&自己家庭富裕了还要多做一些有益社会的事&。比如:当地政府为村民修建文化活动场所需要占用她家的土地和房屋时,一家人毫不犹豫地同意了,并主动拆除了房屋,让出了地盘;村民周绍均不幸病逝,妻子李家玉领着六个孩子生活十分困难,杨忠连一家想方设法帮李家玉度过难关;看见住在山上的苗族同胞陶华清家不通公路,出入不方便,山上的资源也无法开发利用,杨忠莲一家组织村里人出钱出力,修了一条盘山公路直到山顶;村民刘波,家境贫寒,不幸患了尿毒症,医治需要大量的资金,为了帮助其做手术,杨忠连及家人带头并号召村民为其捐资1.8万元。
& & 为响应精准扶贫的号召,她倡导家人,并亲自带领儿媳参加县、乡两级妇联组织的精准扶贫&邻里守望,姐妹相助&和巾帼志愿者&指尖上的爱&送温暖活动,到筠连买衣服、书包等,把温暖送给本村的留守儿童。在杨忠连老人的影响下,大女儿刘高琼每年从收入中拿出1000元钱捐献给公益基金支持教育事业;所有儿女都会经常助人为乐,无私奉献,帮助有困难的人已成为他们家的生活常态。&好家风、好家训&一代传一代。
& & 在杨忠连家庭的影响下,周边的村民现都养成了良好的文明生活习惯,邻里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关心。不管哪家有大小事情,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同舟共济,不分彼此,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做好每一件事情。而今,村子里呈现出团结、祥和、友善、诚信幸福、乐观、健康、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家家户、户讲团结,讲文明,讲友善,讲奉献,比勤劳,比致富,比孝顺,比感恩,幸福美好的家庭比比皆是,杨忠连家庭成了这些美好家庭的杰出代表!
曲靖市师宗县竹基镇竹基村
季秀珍家庭
& & 季秀珍,日出生,家住云南省曲靖市师宗县竹基镇竹基村。走进师宗县竹基村,提起季秀珍老人,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左领右舍总是绝口称赞,无不敬佩她是一位&救死扶伤、治病救人、善良博爱、教子有方&的好母亲。她1929年出生,现年87周岁,虽年逾古稀,但身体健朗、头脑清晰、常常忙忙碌碌,操持家务并起早贪黑地为患者医治病情、深受广大群众的爱戴和赞誉。
& & 教子有方,家庭和睦。季秀珍拥有一个四辈同堂的大家庭,老伴于2010年去世,共有7个子女,全家共有41人,可谁能想到,就是这位大字不识的农村妇女,在她精心教育、耐心培养下,子女共有18人参加工作,他们分别供职于政府、教育等不同岗位上。子女们常说&我们这一家老小全靠母亲的爱,用她开朗的性格和宽容的爱心支撑着,从小母亲虽然不识字,但是她教育我们&做人德为先,待人要诚恳,做事要勤快&,这就是他家的家训。在母亲的影响下,&和睦、友爱、互助、互敬&的家风体现得淋漓尽致。也在邻里乡亲形成一种轻柔的道德风尚。
慈善助贫,邻里和睦。季秀珍是位民间中医,从医70余年,凭祖辈相传,潜移默化和刻苦钻研,掌握了精湛的医术,许多人慕名前来找她寻医问药。现在虽年逾古稀,但找她看病的患者每天仍络绎不绝,整屋挂满50多面锦旗。她常常对孩子们说:&做一个关心他人、尊重他人、服务他人的人,自己才能得到他人的关心、尊重和服务&。
& & 季秀珍家庭,热情,乐于助人,甘于付出,不求回报。平日里邻里村里有什么需要帮忙的事情,都会积极主动伸出热情之手,真诚的帮助邻居排忧解难,赢得邻居的信赖和好评。近几年,村子里修公路、修寺庙她共捐款1500余元。她还经常把钱、衣物送给生活困难的村民,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困难。其中一贫困户名叫赵老五,是她经常帮助的对象,一共向其赠衣物、钱粮约5000元。她乐于助人的高尚品格深受群众的赞誉,子女也深受影响,在单位、在村里。只要有人需要,他们都会伸出援助之手。
& & 热心公益、乐于奉献。1992年,竹基完小建校征地,当时很多村民不配合政府征地,建校陷入困境,季秀珍主动把自家的900多平米地主动给学校用,并说,为公益,不要补偿。村里人看着老人如此慷慨,而且面积最大,纷纷配合。
& & 竹基老年协会有一支高龄老年队,每逢春节、重阳节经常上台表演,而排练场地就是季秀珍老人家的院子,每天晚上天刚黑,季秀珍老人院子里的电灯亮起,音像打开,瓜子摆上,村里70多岁的老人陆续来了,开始一天的排练。她常常对大家说,能够为村委会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通过自己的努力给大家带来欢乐,平时老年人一起唠唠家常,自己心里总是美滋滋的,也觉得有价值,越活越年轻越有精神,更加热爱生活。
& & 幸福是什么? 每人有一颗尊老的孝心,助人的一股热情,创业的同舟共济,育人的言传身教演绎了小家庭最温馨的幸福,诠释了平凡的伟大,朴实的珍贵,幸福的最真实内涵。季秀珍一家,因为心中有爱,所以幸福。
玉溪市易门县铜厂乡股水村
周美英家庭
& & 周美英家庭,玉溪市易门县铜厂乡股水村委会米茂村,全家3代6口人。
& & 1966年,19岁的周美英和本村的退伍军人魏顺全自由恋爱结婚。当得知妻子不能生育,丈夫非但没有嫌弃她,反而更加关心体贴。后来,她们领养了侄女,招了女婿,还有了可爱的孙子、孙女,一家人其乐融融,美满幸福。不料,祸从天降,1998年10月的一天,丈夫上山挖地,不慎滚下山坡,在辗转了几家医院后,命是保住了,却被告知余生只能在床上度过。为了筹措医疗费,减轻家庭负担,周美英白天到县城帮人养猪,晚上还要跑几里路赶回家照顾丈夫。看她太辛苦,丈夫想结束自己的生命,她伤心地大哭了一场,用坚定的语气告诉丈夫:&年轻时我不能生育,你没有嫌弃我,反而对我更好,现在你需要我照顾,我也不会嫌弃你,更不会离开你,让我服侍你一辈子,也许这就是老天特意给我报答你的机会!&丈夫听后,坚定了活下去的信心。为了更好地照顾丈夫,要强的她辞去了猪场的工作,自己在县城承包了一个养猪场,一个人把丈夫带在身边,开始了一边养猪,一边与丈夫相濡以沫的生活。每天,除了养猪,她还要做好饭菜一勺一勺地喂丈夫吃,帮丈夫擦身、换洗衣服、端屎端尿,陪丈夫聊天、做身体按摩等。俗话说,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时各自飞,但周美英却偏偏要带着丈夫一起飞。丈夫这一躺整整5年,但全身上下从来没有长过褥疮。在她不懈的鼓励下,丈夫开始学坐,像婴儿一样学说话。搬进县城居住 & &10年了,为照顾丈夫,她几乎不出门。丈夫四肢严重变形,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但最近几年,丈夫会说话了,而且头脑清醒,思路清晰,还可以在轮椅上坐稳了,这让周美英很欣慰。
& & 岁月的痕迹无声地爬上了周美英的发梢,浸染了她的面容,18年如一日,她无怨无悔地照顾着瘫痪的丈夫,诠释了对爱情的忠贞和责任,演绎了患难夫妻的真情。
保山市隆阳区金鸡乡育德村五组
姬仁礼家庭
& & 姬仁礼家庭是保山市隆阳区金鸡乡育德村一个平凡的家庭,全家5口人,多年来一家人专注制陶技艺的传承。2007年姬仁礼被列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015年被评为隆阳区&最美家庭&称号。
& & 姬仁礼家庭在1992年创办了永子陶器厂,2002年工厂引进了新的烧窑技术,但由于技术不成熟,工厂一度亏损,一家人陷入了生产生活的困境。但全家人没有放弃,没有互相抱怨,一家人风雨同舟共度难关。为了不断提高制陶技术,一家人努力学习各种制陶工艺,将先进的制陶工艺与传统的制陶技艺相结合,制作出了独具特色的土陶制品,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如今永子陶器厂已是小有名气。
& & 姬仁礼家庭热心公益事业。姬仁礼一家积极参与和支持村委会各项工作,2010年,因村内道路硬化需要占用其部分土地,全家人二话不说,主动配合工作人员完成土地丈量工作,不要政府给的一分补偿。牺牲小我,顾全大局,起到良好的模范带头作用。此外,姬仁礼一家坚决抵制赌博、打架斗殴、聚众闹事等行为,积极宣传法律法规知识,身体力行践行爱岗、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社会正能量,用家人的言行宣传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
& & 姬仁礼家庭是一个热心肠的家庭。姬仁礼一家与邻里和睦相处,邻居张从俊老人因儿女长期在外务工,无人照顾,姬仁礼得知情况后,跟家人商量轮流照料老人,让老人感受到了家人般的温暖。
& & 一个幸福、快乐、和谐的家庭需要每个家庭成员共同的努力。只有每个人都奉献一点爱,家才会更温暖,只有家幸福了,我们的社会也才会更美丽和谐。
楚雄州双柏县文联
苏轼冰家庭
& & 苏轼冰家庭共3口人,居住于云南省楚雄州双柏县妥甸镇;多年来,苏轼冰一家团结和睦、诗书传家,先后被中共楚雄州委、楚雄州政府授予&楚雄州先进特色家庭&荣誉称号;被中共双柏县委组织部、中共双柏县委宣传部、县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县妇联授予双柏县&最美家庭&、&书香家庭&荣誉称号。
& & 苏轼冰爱读书、勤写作。工作35年来,一直坚持买书、读书、写作,私人藏书3万多册,在省内外发表文学作品及论文300多万字、新闻稿件2000多件,出版《秘境哀牢》等9部文学作品,作品多次在各级获奖。他不但影响了妻儿读书写作,还带动亲朋读书写作。妻子先后在州级以上报刊发表文学作品40多篇,作品在云南省作协和省教育厅举办的中小学师生征文中获奖;女儿9岁起至今已发表十余篇文学作品,曾在云南省作协和省教育厅、《云南经济日报》、云南省教育学会等组织的征文中获奖,初中毕业后顺利地考上了楚雄一中;苏轼冰的两个妹妹也是小有名气的作家、诗人,与他一起被评论家称为双柏&三苏&;妹妹苏燕的女儿15岁出版长篇小说《宫房四小姐》,成为楚雄州最小的作家;苏轼冰和妻子始终尽心尽力赡养双方老人、帮助双方侄儿侄女完成学业参加工作。80年代初,他成立了全县范围内的文学社,使一个文化十分落后的山区小县有了自己的作者。后来,作为县文联主席的他,更是自己买书送给业余作者,鼓励他们读书写作,如今,一个不足16万人的山区贫困县有了近百人的业余作者群,不少作者的诗文不断上了《人民文学》《人民日报》《诗刊》等报刊,被省、州文联称为&双柏文学现象&。诗书传家,亲和无限,爱书、读书、写书让大家受益,成就了一个和美的大家庭。
楚雄州元谋县羊街镇高姑村
毕学清家庭
& & 楚雄州元谋县羊街镇毕书咪村毕学清家庭,现有家庭成员4人,2016年被中共楚雄州委、楚雄州政府授予&楚雄州先进特色家庭&荣誉称号。
毕学清为了让更多的孩子们走出大山,追寻梦想,他数十年如一日,以学校为家,把最美好的岁月都交给了村里唯一的小学&&高姑小学,用爱与坚守照亮了山里孩子的求学路。生在贫苦农村家庭的毕学清17岁初中毕业后便没能继续上学,而是回家撑起了家庭的担子。当他看到村里没有学校,孩子们无法念书,便萌生了自己建一所学校的念头。他说:&再苦不能苦了孩子&,刚刚结婚的毕学清,顾不上新婚的喜悦,便和妻子李秀花商量起办学代课的事来,妻子二话不说便答应了。夫妻俩便立即动起手来,在生产队附近的原校址上用竹木搭建了教室,制作桌椅板凳。简陋的校舍阻挡不了夫妻两人帮助孩子们走出大山的梦想,考虑到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学习任务不同,经过思量,他决定分年级教学,一堂课接着一堂课,很是辛苦,可是他还是默默地坚持着。离学校比较远的孩子会准备好午饭带到学校,毕学清的妻子一到中午就会从家中赶到学校,为孩子们热饭菜。天阴下雨,泥滑路烂,孩子们回不去,他和妻子就招呼孩子们在学校的的小土房里挤着住,自己却只能在火堆边烤火到天亮,就这样一坚持就是三十年,而他却说:&这一生值了,出去那么多孩子,如果重新选择,也会选择这样度过&。如今桃李满天下的他,因为身体疾病几乎丧失了劳动力,可夫妻二人依然响应祖国号召让儿子去服兵役,一晃就去了9年。这就是毕学清一家人的故事,用一颗心,一点光,温暖并点亮了山里彝家人的希望。
红河州弥勒市第一中学
王志凯家庭
& & 王志凯家庭,红河州弥勒市第一中学。家庭人口3人。王志凯,今年48岁,1990年7月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在弥勒一中任语文老师至今;妻子谭丽老师,今年49岁,1990年毕业于云南大学历史系,在弥勒一中任历史老师。王志凯先后获评弥勒&教书育人模范红烛奖&、红河州教师最高奖&红烟园丁奖&、弥勒县首届&十大杰出青年&; 谭丽先后获评弥勒县教育系统 &巾帼建功&标兵、弥勒县 &红烛奖&;2013年,被评为弥勒市&五好文明家庭&。
& & 这是一个&教育世家&,教育梦想四代传承。从曾祖父王之濂到祖父王锡斌,再到父亲王蕴瑾,教书育人的梦想一直传承到了王志凯夫妇,均任过教师、任过校长。这是一对&夫妻搭档&,互助互励硕果累累。夫妻俩结缘于三尺讲台,为着共同的事业&搭档&出了丰硕的成果。王志凯班级的3名学生以高分获弥勒高考学生最高奖项&红烟桃李奖&;谭丽所带班级高考成绩为同平台班级的近2倍。这是一个&爱心组合&,倾心教育情系学子。夫妻俩给予了学生&师爱&的温暖。从教26年来,这个小小的夫妻&爱心组合&资助了10余名困难学生。谭妈妈的端午粽子、平安果、五香花生一次次带给学生家的味道。这是一个&进取之家&,言传身教育子成才。王志凯夫妇把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在教育上,对儿子关注较少,但父母的言传身教默默影响着儿子王琮和,成为了一名品学兼优的孩子。2014年,王琮和被法国里昂大学录取。这是一个&孝义之家&,传承良好家风健康生活。王志凯夫妇仅有的每周一晚回家的时间都要去看望双方父母,老人们时时以自己的教育经验和为人准则敦促着孩子们。夫妻俩抽出空余时间编撰2014版《弥勒王氏族谱》,谭丽被王氏族人评为&王家好媳妇&。这是一个教育的传承之家,他们在杏坛之上辛勤耕耘,用知识和爱心浇开了一树桃李花香。
红河州建水县委政法委
& & 王晶家庭,红河州建水县,家庭人口3人。王晶现在建水县委政法委工作,丈夫张恒现在建水县人大常委会工作,儿子张修北现就读于云南师范大学书法学专业。工作中王晶多次被评为&信访维稳工作先进个人&。其家庭2014年4月被评为建水县&书香家庭&。2015年5月红河州妇联被评为&最美家庭&。
& & 王晶家庭的百年家训为&孝道、节约、读书、和善&。 王晶自幼喜好书法,多年笔耕不辍,现为云南省工艺美术师、红河州书法家协会会员,建水县政协特聘艺术家委员会委员。全家三口与父母、妹妹一家生活在建水县,大家庭相处和谐、敬老孝亲、邻里和睦,学习氛围浓厚。王晶工作之余,协助父亲教学。父亲是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云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退休后,于1997年2月创办建水县东山少儿书法培训班,教学中以&爱字当头,一视同仁,传承书艺,学书做人&为办学宗旨,主要招收儿童及青少年学习传统书法。培养了上千名学生,教学硕果累累。办学以来多次荣获各类奖项。2010年5月,被书法报社评为&全国优秀少儿书画教育实验基地&,成为全国104家全国少儿书画教育实验基地中14家优秀单位之一,是云南省唯一一家优秀单位。妹妹王品、妹夫王兴伟均为州书法家协会会员,是书法班任课教师。王晶一家三代同堂,孝敬老人、夫妻共勉、姐妹融洽,王晶谨记父母教导,对长辈要孝道,对邻里要和善。生活中严守家训,倡导节约,精打细算,不铺张浪费,教育儿子衣着朴素大方,不大手大脚,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在家庭中营造学习氛围。作为儿媳与婆婆的相处,20多年来从未发生过矛盾,婆媳之间无话不说。王晶时时牢记母亲的教导&婆婆也是妈,要孝顺。王晶一家,真正体现了书香一家人,满庭温馨;一家人的建水,墨香千秋。
文山州富宁县木央镇木贵村
刘明祥家庭
& & 刘明祥家庭,家住文山州富宁县木央镇木贵村委会半坡村小组,家庭人口5人,刘明祥2011年荣获优秀党员称号,2012荣获年度油茶产业发展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 & 刘明祥初中毕业后曾考上令同龄人所羡慕的中专学校郑州财校,但因家庭困难不得不辍学到福建一家针织厂打工。与妻子骆荣琼结婚后,为改善家庭条件,夫妻俩四处揽活,先后从事过高速路修建、桉树种植、数控机床厂车间工人等工作。虽然四处奔波艰辛,但夫妻俩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当地最早脱离贫困的典范。然而,2012年1月,刘明祥在老家的九岁女儿因感冒发烧出现了病危现象,心急如焚的他和妻子立即辞去工作,赶回老家照顾女儿。幸好经过抢救治疗,女儿得以康复。经过这件事情,夫妻俩决定回乡发展。当时正值全县大兴油茶产业,刘明祥夫妇整合村内的荒山土地,申请了党员创业贷款5万元,发展油茶,共种植了3000余亩。同时,结合生态养殖理念,发展林下养鸡。在没有养殖经验的情况下,刘明祥多次自筹资金到安宁、宜良等养殖场实地考察学习,并引进2000只野鸡苗、5000只土鸡苗,在油茶基地上盖起了300余平方米的养殖场房,投入资金达10余万元。2012年底,他养殖的生态野鸡经投放市场,立即收到良好的效益,当年实现养殖销售额达27万余元。刘明祥家富起来了,但他却又开始为同村那些为生活艰辛奔波的父老乡亲们着急,他希望他们也能共同过上好日子。2013年3月,刘明祥和妻子协商后,决定到工商局申请注册成立富宁县奇阳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带领乡亲共同发展致富。合作社成立后,吸收周边村民为会员,并免费为会员提供鸡仔和养殖技术,鸡仔成品后负责回收并统一销售。截至目前,合作社会员发展至151户,带动农户400余户,目前拥有各类品种的鸡存栏35000羽,2015年销售额达343万元,盈利额达20万元以上,成功实现了带动周边群众增收致富的愿望。
文山州马关县仁和镇阿峨新寨村
卢正林家庭
& & 享誉海内外的阿峨壮族农民版画村&&仁和镇阿峨新寨村,有这样一个&特殊&的家庭:男主人卢正林留守在家中雕刻版画,而妻子陈启兰则穿上胶鞋扛上锄头下地干农活。这不免让外人大为惊讶:在农村,哪有男人留在家里女人下地干活的道理?但在这个&特殊&的家庭里,夫妻恩爱、互相提携,3个女儿尊老爱幼、热心助人,一家5口人用生活中平平凡凡的事、点点滴滴的情诠释了家作为坚强阵地和爱的港湾的真谛,受到当地村民的一致好评。
& & 说起版画创作,最初源于壮族百姓在制作带有各种图案的民族服饰时的描花样,后来逐渐演变成了今天的壮族农民版画。长期受壮乡文化熏陶的卢正林,从1975年起开始学习黑白木刻版画创作。夫妻俩白天忙农活,到了晚上,卢正林用刻刀在木板在刻版画,陈启兰则用各色花线依着版画拓印下来的图案绣花,缝制一家人的衣服帽子等。40年来,卢正林共创作版画100余幅,有多幅作品应邀到海内外参展并获奖,成为村里版画创作的领军人物。
& & 2007年,在他的组织倡议下,马关县壮族农民版画协会正式成立,卢正林被推选为版画协会会长,他带领协会走&支部+协会+农户&的路子,带领版画协会的版画家们创新、创作,共创作农民版画1700余幅。目前,版画已远销国内各大中城市、旅游景点以及法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实现版画总销售收入350余万元。如今,卢正林已是文山州美术家协会会员、马关美术工作者协会会员、马关县壮族农民版画协会会长,远近闻名。
& & 人们常说,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往往都有一个伟大的女人。是的,卢正林的是成功的,但他的成功离不开妻子陈启兰背后默默的支持。随着卢正林在版画届的名气越来越大,他的应邀越来越多,家务活农活的重担全部落到了妻子的肩上,为人妻、为人母和为人媳,妻子陈启兰尽心尽力地做好一切,照顾好孩子和老人,关心体贴丈夫,凡事一起商量,互相配合,成为人人羡慕的模范夫妻。
普洱市墨江县联珠镇新寨街
马汝琼家庭
& & 马汝琼家庭,家住普洱市墨江县联珠镇新寨街,家庭人口4人, 2000年3月被云南省政府授予&先进个体工商户&称号、2006年9月荣获&云南省光彩事业奖&、2011年9月荣获&云南省敬老奉献模范奖&、2015年8月荣获&云南省最美个体工商户&称号。
& & 家庭和睦,邻里和谐。马汝琼和丈夫结婚多年来相敬如宾,父母健在时善待父母,在家中能抢挑重担,任劳任怨。兄弟姐妹之间团结和睦,有困难互相帮助,是一个和睦的大家庭,经常受到邻里的称赞。生活中,马福恩崇尚节约,反对浪费,勤俭持家。但对外,全家非常善良热心,与邻居都能够和睦相处,经常帮助邻居解决家庭中困难;踏实做人,回馈社会。一直以来,马汝琼一家积极探索周边群众的发展路子,通过资金支持、发动群众等方式,帮助联珠镇河西、回回冲、铺佐、岩子营等村民小组,铺设文明路,建盖科技文化室,累计投入建设资金200万余元。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和谐发展。多年来,她家累计协调争取项目资金几百万元,家庭投入资金近百万元,帮助附近河西村、落竜村、岩子营等村寨修建基础设施,在他的关心和帮助下,现村容村貌明显改观,经济实力明显提升,民风寨风日渐淳朴,进一步增进了民族团结;反哺社会,争做热心人。马汝琼一家支持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帮助过的人不计其数。2001年起,出资组建民族民间文艺队,挖掘哈尼山乡的民间艺术,弘扬民族民间文化,推进各民族的团结互助发挥了积极的作用。2008年,主动出资2万多元购买了音响设备,拉起了一支由退休老同志、个体户、共青团员组成的&墨江他郎宾馆禁毒防艾文艺宣传队&,自己创作编排了与防治艾滋病知识政策相关的十几个文艺节目,马汝琼的丈夫亲自带领宣传队到各乡(镇)和附近县(区)巡演上百余场次;2016年,到团田镇绿叶村岩子脚组向身患重大疾病的黄道兵夫妇家进行看望和慰问,给这个特殊的家庭捐款2万多元。
西双版纳州勐海县打洛镇曼夕村
玉坎拉家庭
& & 玉坎拉&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勐海县打洛镇曼夕村&儿童之家&负责人,布朗弹唱的传承者和守护者。全家7口人,共同居住在美丽的布朗山寨---打洛镇曼夕村委会曼夕下寨。玉坎拉7岁开始就跟随母亲学习布朗弹唱,18岁开始登台表演并凭着优秀的表演天赋荣获2008年《第六届西双版纳州少数民族曲艺展演》小品荣获二等奖(个人);2010年《第七届西双版纳州少数民族曲艺展演》小品荣获二等奖(个人);2014年第七届西双版纳州少数民族曲艺展演二等奖(个人)及2014年9月荣获云南省文化厅颁布的省级文化布朗弹唱传承人(个人)。
& & 由于技艺精湛,玉坎拉常常被邀请到农村文艺骨干培训班里授课,参加各类演出和比赛,她创作的布朗弹唱《争田》、《琴弦奏出新生活》等多件作品,曾获得过省、州、县级多项大奖。但小有名气的玉坎拉,并没有因此而沾沾自喜,也没有因为年龄的增长而隐退自居,为了传承弹唱文化, 玉坎拉付出了很多宝贵时间。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她家里便开始热闹起来,许多喜欢弹唱的男女老少会自发的来到她家里学艺,不管多忙多累从不怠慢他们,总是有求必应,耐心传授。在她的带动下,全村人都爱上了弹唱,组建的青年队伍,也唱到了《星光大道》等各大舞台和媒体。几十年来,各种弹唱活动从未间断,优秀的弹唱文化占领了村里主要阵地,人人参与,个个会唱,村子里到处弥漫着弹唱文化的芳香,一派欢乐祥和的景象!
& & 为传承布朗弹唱,玉坎拉亲自组建了&小花队&,由村里的24名孩子组成的,并在勐海县妇联和当地党委政府的帮助下,筹办的&阿西广&曼夕布朗族文化传承&儿童之家&,吸收了周围村寨的50多名孩子,除了教他们布朗弹唱之外,也规范着孩子们的言行举止,成为孩子们的&快乐之家&。&小花队&在当地已经小有名气,他们多次登台,获得了许多掌声和喝彩!
& & 有人说,人生的价值在于金钱;也有人说,人生的价值在于享受;而玉坎拉认为她的价值融入在奉献里,在平凡的生活中,兢兢业业,无私奉献,有一份热,发一份光。他们一家,正用自己的努力,坚守着民族文化,她用自己一生的行动,使传统艺术代代相传。
大理州大理市第二人民医院
张建波家庭
& & 张建波家庭,现住大理市大理镇,家庭人口3人。张建波是大理市第二人民医院一名与艾滋病较量了近20个年头的医生,因为多年来在艾滋病教育、预防、治疗和关怀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曾获&全国劳动模范&&艾滋病防治特殊贡献奖&&马丁奖&&抗击艾滋病20年奖&等多项荣誉,也是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指名会见的医生。
& & 张建波从1997年7月开始关注艾滋病。后来,张建波结识了海外志愿者服务社派到中国的英国护士佩吉&邦丝,并通过佩吉牵线搭桥与英国贝利&马丁基金会主席马丁&哥顿取得了联系,获得基金会资金上的支持,开展&大理市性病艾滋病宣传救助项目&,创办国内首家艾滋病关爱预防和治疗中心&&佩吉健康中心,并确立了治疗艾滋病的&大理模式&&& 医院社区家庭相结合的关怀诊疗模式。张建波将自己在工作中的经验方法总结归纳写成论文14篇,发表在各种刊物上,获得31个奖项。他还成功申请了全国首家县级医院的院士工作站&曾毅院士工作站&。
& & 张建波的爱人张妮是一名普通的打工者,家庭经济并不宽裕,但张建波一家还领养了两个感染艾滋病的孩子。2007年11月,他们把马丁奖的10万元奖金全部捐出来用于艾滋病儿童救助。张妮以她博大的胸怀默默支持了张建波的防艾事业。
& & 张建波的儿子张清骁5岁开始就跟着爸爸走近艾滋病孩子,和他们一起学习、游戏、吃东西,让他们感受到&其实我和大家是一样的&,艾滋病孩子们和他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他主动把压岁钱捐给抗战老兵,经常到黄草坝看望麻风村康复的病人,他还发展了两位小志愿者,被评为大理市&美德少年&。
& & 张建波一家都是防艾志愿者,他们利用假期组织艾滋病儿童夏令营,妻子张妮负责张罗租房、后勤保障,儿子张清骁和他的两个小表妹作为志愿者全程参与。
大理州南涧县无量山镇华山村
阿本枝家庭
& & 阿本枝家庭,现住南涧县无量山镇华山村委会华山一社,家庭人口5人。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涧跳菜从乡村文化走上国际舞台的跨越历程中,有一个无量山中的家庭对这项民间艺术的沉醉痴迷、热切守护和用心传承,助推了这一独有民族文化的发扬光大,那就是现任南涧跳菜艺术团编导阿本枝及他的家庭。
& & 阿本枝出生在彝族民间艺人&歌郎头&(彝族打歌的领舞者)阿玉帮家里,还不会走路就被父亲背着去打歌,从小受到彝族打歌跳菜的熏陶。长大后,每逢村里有活动,阿本枝就义务参加村里的打歌、跳菜队。从1980年开始,阿本枝致力于传承和保护南涧跳菜这一民间艺术。35年来,由于他以及一大批文化工作者的坚持、挖掘、传承和创新,南涧跳菜从山间田野跳向繁华都市,跳进艺术殿堂。2000年,他编导的《南涧跳菜》在全国第十届群星奖舞蹈比赛中荣获铜奖;2005年8月,由杨一忠编导的《跳菜》荣获了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一等奖;2008年6月,&南涧跳菜&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5年10月,跳菜跳进英国皇宫;2016年2月,跳菜跳上央视春晚。阿本枝还通过参加三月街民族节、举办南涧首届跳菜艺术节等大型演出活动,发现和培养南涧跳菜艺人近万人。
& & 在阿本枝的跳菜艺术之路上,妻子陈怀良始终是坚强的后盾。是妻子以及家庭的尊重理解支持,让阿本枝在传承南涧跳菜艺术的道路上能够越走越远。正如阿本枝所言:&就像南涧山歌里唱的一样,花无绿叶不好看,绿叶映衬红花鲜,是跳菜艺术点亮了我的生命,是贤惠的老婆和家庭的支持让我的人生如此精彩。&
& & 阿本枝对跳菜艺术的热爱也感染了全家,他的妻子、女儿、女婿都是跳菜高手,8岁的小孙子在他的指导下也已经学会基本的打歌跳菜,一家人在打跳之中创造着自己的美好生活。
德宏州瑞丽市人大
& & 瑞红一家居住在瑞丽市,共3口人,曾先后被评为全国五好文明家庭和云南省五好文明家庭。
& & 运动快乐,做健康幸福的一家人。为了锻炼健康的体魄,一家人坚持游泳十几年,还参加了青橄榄户外、登山协会、梅岭户外等户外协会,在梅林雪山、碧罗雪山、独龙江、亚丁、墨脱都留下了他们徒步的脚印&&每到周末,他们都要组织朋友们以家庭为单位开展徒步、郊游、植树等活动,把健康快乐的生活方式传递给身边的每一个人。
& & 以身作则,做热爱学习的一家人。瑞红夫妇平时注重学习,提高自身修养,还参加了摄影协会,把生活过的丰富多彩。儿子也多次组织班里的同学开展游泳比赛、&爱护环境,保护野生动物&绘画比赛、植树活动、读书活动,在大学里还组建了合唱队、棒球队;曾获得&十佳少年&、&春椿奖&& &2013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
& & 开阔视野,做心胸豁达的一家人。瑞红夫妇把鲜活的体验当做教育儿子和提升生活品质的一剂良方,为家庭增添乐趣。一家人去过珠峰大本营、海南三亚、新疆喀纳斯湖、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还去了欧洲六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日人&&旅行使一家人共同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秀美风光和各地风土人情,让孩子从中学到知识,感悟生活。
& & 热心公益,做心中有爱的一家人。从1992年开始,瑞红夫妇就加入&希望工程&和&春蕾桥&助学行动,一做就是20余年。如今这些受资助的学生有的还在大学深造,有的成为了公务员、玉雕师、设计师,有自主创业的小老板,还有农村种养殖能手。瑞红夫妇常常为地震灾区和困难群众捐款捐物,丈夫刘庆宏累计无偿献血21次,献血量8400毫升,曾获全国无偿献血奖铜奖和德宏州无偿献血先进个人称号;瑞红共献血8次、1600毫升。儿子刘易斯也常常帮助生活困难的同学,高中时还组织成立了&玲羽基金&,为患白血病的同学捐款捐物;曾经把考上大学的5000元奖学金捐给了贫困大学生。
21. 丽江市宁蒗县跑马坪乡沙力坪村
阿鲁子落家庭
& & 阿鲁子落家住跑马坪乡沙力坪村委会上村。家中原有7口人,公婆、丈夫、两个孩子和哥哥的遗孤。公婆在患病几年后相继离世。2014年阿鲁子落获得&宁蒗县十大最美母亲&称号。
& & 二十多年前,她通过彝家惯有的&娃娃亲&和丈夫组成了这个家。丈夫为人忠厚老实,为维持家庭生计积劳成疾,患有严重性肾炎和胃炎,丧失了劳动能力。作为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她肩负着家庭的重担,用自己的爱来营造一个和谐幸福的家。
& & 公公2000年以后身体欠佳,病卧在床,使本来就不宽裕的家庭雪上加霜,为了给老人医病花去了家里的全部积蓄,还欠下了许多债务,在2002年因病治疗无效而逝世。婆婆年老体弱,又患有重度腰椎压缩性骨折,全身瘫痪,动弹不得,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全靠儿子、儿媳照料。患病十年来夫妻二人轮流围绕在婆婆身边细心照顾,没有好好的吃过一顿饭,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婆婆于2012年11月病逝。
& & 哥哥突发疾病,不幸于2002年撒手人寰,嫂子见家庭寒酸至极,便狠心弃下刚满六个月的女儿与人私奔,远嫁他乡。夫妻二人把侄女抱回自己的家,和自己的孩子一起学习生活,他们省吃俭用,竭力供养三个孩子读书,平时对侄女关爱倍至,特殊照顾。他们望子成龙心切,所以对孩子们教育非常严格,毫不放松,因为他们坚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所以他们希望孩子们一定要学业有成,孩子们也常常用最好的学习成绩来报答他们的爱,假期回到家中抢着做家务,减轻父母亲的负担。
& & 在村里,他们和睦乡邻、乐于奉献。在生活中他们热心、善良,与邻居和睦相处,邻居有困难积极帮助解决;谁家的红白事都会去热心帮助;主动调解四邻矛盾,使街坊邻居关系融洽,和谐共处,只要是能给别人帮上忙的他们都不推辞。整个村子无不交口赞誉,知道这个家庭的人都说:她是孝媳、是贤妻、是良母,她家是模范、是榜样,值得我们学习。他们一家在用自己的言行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怒江供电局变电管理所
刘永珍家庭
& & 刘永珍家庭,住怒江州六库镇,全家五口人。2008年被怒江州妇联、州文明办、州发改委表彰为节能减排家庭社区活动先进个人,2012年至2013年被怒江供电有限公司通报表扬为立功员工,荣获2013年南方电网优秀工会工作者,2014年怒江泸水供电局优秀党务工作者,2015年怒江供电局优秀共产党员,2015年怒江供电局优秀工会干部称号。
& & 刘永珍作为一名有着11年党龄基层党务工作者、工会主席,主要负责怒江供电局变电管理所、输电管理所两个部门的工会工作,并负责变电管理所总支委员并兼泸水支部书记工作。作为一名基层工会主席,无论是单位的爱心捐赠,还是同事邻里有困难,刘永珍总是积极参献爱心活动。每次有伤病职工住院,她都会亲自带着慰问品上门看望、走访。积极为患肾衰竭职工袁卫华发起捐款倡议,为他筹资68000元。每位职工和退休职工的信息她都了如指掌。虽然事情多,任务重,她依然将家庭管理的重担压在自己的肩上,从无怨言,默默地支持着丈夫的事业,承担着教育儿子和照顾老人的责任。在家庭中,刘永珍是言出必行的长姐、勤俭持家的爱妻和成功的母亲,深得父母的信任和弟妹们的尊敬。已经71岁的母亲身患高血压、糖尿病多年,身体状况随着年龄渐老逐年走下坡。刘永珍的工作虽然很忙,但她从来没有抱怨过,也没有因为工作繁忙而推卸照顾老人的责任。只要有时间,作为长姐的她除了定期带二老到昆明、保山、大理等医院进行定期检查和体检以外,还承担起了照顾着母亲和父亲起居生活的责任。刘永珍夫妇俩虽然是一对平凡的夫妻,他们的家庭也是一个极其平凡的家庭。16 年来,家庭的每一位成员都有一颗平凡的爱心,互帮互助,用自己的方式走过了人生的风风雨雨,用各自的爱心构建了一个令人羡慕的最美家庭。
23. 迪庆州德钦县霞若乡粗卡桶组村
鲁茸竹玛家庭
& & 鲁茸竹玛,是德钦县霞若乡粗卡桶村纳里组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今年36岁。丈夫叫永次,37岁,家中共6口人。上有将近70岁的公婆,下有在外求学的一双女儿。大女儿就读于丽江师范高等学校,小女儿就读于德钦一中,三代同堂,温馨幸福。
& & 注重家庭美德、身体力行抚育下一代。人们常说&家和万事兴&,二十年来,她的公公婆婆始终相敬如宾,家庭氛围始终温馨和睦。在公婆的教导下,鲁茸竹玛夫妇也身体力行,和睦相处,尽力为这个温馨的家庭做出自己的一份努力。同时不断的教育和引导两个女儿。如今,一双女儿都异常懂事,每逢寒暑假,都会积极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放牛、除草、挤牛奶、喂猪、做假期功课......假期生活充实而快乐。
& & 辛勤劳动,实现产业脱贫致富。上要供养年事已高的父母,下要供养一对年幼的女儿读书,作为白马雪山深处的普通藏族家庭,其中的困苦劳累、酸甜苦辣我们每个人都可想而知。鲁茸竹马夫妇,硬是靠着自己的勤劳智慧为一家老小创造了美好生活。现在夫妇二人利用成家之后辛苦积攒的一点钱开始养殖了33头奶牛,种植了8亩药材,每年可以给家中带来六七万元的收入。
& & 勤俭持家、真诚待人。鲁茸竹玛一家有着建康的生活方式,注重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科学理财、合理消费、勤俭节约。她们还在温馨的院子里养了花草,还有田地里绿色的蔬菜,为家庭创造了一个舒适、优美、健康的生活环境。真诚待人是她们全家的处事态度。她们家与邻居都能够和睦相处,邻居们有些事情做不了或需要帮忙,她们都热心帮助。她们一家人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微薄之力为那些有困难的家庭解决一些燃眉之急。
& & 平凡却分外温馨,平静却充满活力。这就是鲁茸竹玛一家人生活的真实写照。我们坚信,这一家也是藏区许许多多家庭的一个缩影。雪山下老人慈祥的笑容、朱巴洛河边夫妇俩辛勤劳作的身影,以及教室里那两个女儿专注的双眼......这一切共同组成了这个最美的家庭。
临沧市双江县勐勐镇新村社区
张文华家庭
& & 张文华家庭是临沧市双江县勐勐镇新村社区一户6口之家的普通的拉祜族家庭。夫妻俩夫唱妇随,妇唱夫随是和谐的、最美的&葫芦家庭&。丈夫张文华热爱拉祜文化、拉祜音乐,创建了&葫芦组合&文艺宣传队,在国家级民族文艺展示盛典&走进云南&中荣获一个金奖和一个银奖,在国家级&青少年才艺&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在临沧市&乡土歌手&大赛中荣获三等奖,在双江自治县&新农杯&农村文艺汇演大赛中荣获二等奖。&葫芦组合&乐队致力于传承和弘扬拉祜族文化,用音乐改变陋习,树立文明新风尚。妻子张燕,会一手拉祜服饰缝制手艺,夫妻俩共同创立了新村社区民族饰品加工专业合作社、民族饰品巾帼互助组,招聘了村里10多名妇女做徒弟,无偿教授她们裁缝手艺,专门负责乐队的服装制作,承接县内外歌舞团的订单,合作社年收入10万余元。成为传播拉祜美的使者,带领拉祜兄弟姐妹用民族的独特技艺发家致富。
& & 张文华爱拉祜音乐可以算是痴迷,妻子为了让张文华放心地带领队员写歌谱曲、训练,她主动承担起了家里的大小事情,在家里干农活、做家务、带孩子,在张文华面前从不提起家里面的操心事。在妻子的支持下,张文华创建的&葫芦组合&乐队,从自发成立时的5人发展到至今有39人,创作了《共产党给了我们好日子》、《上学歌》、《火塘情歌》、《拉祜人》、《我的家》等反映党的政策和民族文化的歌曲和舞蹈,同时改编了《拉祜族心中的党中央》、《大山深处的拉祜族》、《哈列噶》等拉祜族歌曲和舞蹈;他们在组织本村群众自娱自乐的同时,通过互相交流、参加汇演、外出比赛等形式,参加各类演出达100余场次,受到广大群众的好评。
& & 朱刚家是一个八口之家的&大家庭&,双方老人同朱刚夫妇同住一起。在军人家庭良好家风熏陶下,朱刚养成了积极乐观、乐于助人的优秀品格。
& & 2005年起,朱刚参加了无偿献血活动,前后献血4次共1200ml,2009年8月申请成为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2013年底,当北京一名90后男孩与朱刚比对成功,问他是否愿意捐献时,朱刚毫不犹豫的表示,我既然成为捐献志愿者,就一定会兑现自己的承诺!
& & 捐赠造血干细胞对身体条件要求很高,朱刚患有高血压、颈椎病,他的妻子和双方老人都鼓励支持他锻炼身体,为他改进生活饮食。期间,尽管常常出差,他积极配合红十字会接受了4次抽血化验和2次体检。日,朱刚38岁生日当天,妻儿和父母陪伴他在云大医院捐献了300毫升造血干细胞,挽救了患者年轻的生命,成为全省公安系统第2例、公安厅机关第1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 & 工作18年,朱刚长期默默奉献在公安机要岗位上。在全省公安加密网建设过程中,朱刚带队到州、县公安机关工作150多天,行程2万多公里,授课500多小时,作出了重要贡献。2010年组织安排他到宣威市挂职副局长两年。
& & 在昆明市国信公证处的妻子姚茜,平时工作繁忙,又要照顾小孩和双方老人。特别是2015年第二个孩子出生后,正值朱刚值班、出差较多,姚茜既要管大儿子的学业,又要领小儿子,从来没有怨言和影响工作,为维系家庭付出了很多。双方父母也和谐相处,力所能及地为他们分担一些压力。
& & 朱刚家庭经济条件并不宽裕,却是一个被爱充裕的和谐家庭。2014年11月,朱刚被评为&云南省道德模范&,他一收到6000元&道德模范&奖金,就在家人支持下向省公安英烈基金会捐出了全部款项。他的爱心善举,彰显了一个道德模范的人格魅力,他的家庭更是一个传递爱心、乐于助人的美丽家庭。
省招商合作局
何迎玉家庭
& & 何迎玉家庭是昆明市西山区一个7口之家,1992年获红河州石屏县五好文明家庭称号。
& & 何迎玉一家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用思想和行动传承中华传统美德,营造了一个廉洁型、和谐型、博爱型的大家庭。她的父亲何建明1974年在农村水利工程一线加入党组织,他放弃到县城工作的机会,长期驻扎在石屏牛街镇基层山区,想方设法带领干部群众穷则思变、艰苦创业,使牛街从贫困乡变成了致富镇;他多年义务为小区管理物业、调解邻里矛盾,退休后任县老年诗书画协会会长,被聘为县书法协会名誉主席,每年带领老同志为村民义务写春联,深受群众欢迎。何迎玉认真做好招商引资各项本职工作,除此之外,她还热心公益,积极主动服务社会,2014年到楚雄州双柏县大庄村担任新农村指导员,先后组织了红河石屏旅昆青年就业创业、为双柏大庄农村贫困学生捐助爱心文具、石屏县养老健康产业专题讲座及慰问&石屏好人&等活动。何迎玉的母亲王慧莲30多年坚守教学一线,深受尊重,在1989年至1992年3年间,她坚持照顾身患重病的小姑,为她端水送药,洗衣做饭,去除粪便,陪同锻炼,使小姑身体恢复正常,摆脱了成为植物人的预言和命运,重新拥有了一个美好的人生;2006年,受石屏县烟草公司党总支邀请,王慧莲为全体家属作&新时期少年儿童美德教育&主题演讲,受到组织和群众的认可。何迎玉的丈夫常开忠孝顺担当,2015年,何迎玉的父亲手术后住院化疗6次,作为单位技术部负责人,他克服承担云天化集团安全生产评价改进等重点项目的工作压力,坚持到医院陪伴岳父,为他洗脸洗脚,用心安抚,情同父子。2000年,何迎玉的姐姐何迎春到红河县羊街乡农村小学工作4年,今年她又到石屏县宝秀镇农村参与扶贫攻坚工作。何迎玉的女儿常与深受家庭熏陶,谦虚好学,积极上进,2015年被学校评为最佳科学艺术宝贝。
普洱市思茅区95668部队
彭刚宏家庭
& & 彭刚宏家庭,现居住普洱市思茅区莲花乡95668部队81分队,共3口人。彭刚宏,现任空军某部雷达站技师,二级军士长。入伍23年来,彭先后14次被评为优秀士兵,16次被评为优秀技师,6次被评为优秀党员,2次荣立三等功,2011年被原成都军区空军评为优秀士官,2012年被空军评为士官优秀人才三等奖。妻子吴艳萍,现为四川省夹江县中学老师。吴热爱党的教育事业,无私奉献,勤于钻研,所带班级成绩显著,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教育工作者,连续多年担任班主任,既教书又育人,桃李满天下。
& & 彭刚宏和吴艳萍结婚16年来,虽然常年两地分居,夫妻二人一直恩爱如初,遇到困难时风雨同舟、相互鼓励,面对矛盾琐事总是相互理解包容,从未红过一次脸,从未吵过一次嘴。2014年1月,妻子吴艳萍因阑尾炎住院手术,她坚持不告诉丈夫,即使在术后肠粘黏情况紧急需二次手术的时候,她依然不让家里人通知丈夫。她对家人说:&你们不知道,春节前后正是他们单位任务繁重的时候,部队更需要他,我没事的,忍忍就过去了。&就这样,她独自忍受病痛,28天滴水未进。危急时刻,吴艳萍把对丈夫的爱化作抵抗病魔的巨大勇气,化作战胜疼痛的坚定决心,把爱转变成对丈夫工作的支持,升华为对国防安全的奉献。彭刚宏同志常年在部队服役,家庭团聚的机会很少,繁重的家务、子女教育和照顾老人的全都压在妻子的肩上。生活中,只要节假日有空,妻子就会陪老人逛街、买菜、聊家常,出门在外也不忘给老人带件礼物,逢年过节更不会忘记给两位老人添置新衣。他们很注重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两人常说:&教育子女,先成人,最后再成功&。女儿彭诗芸聪明可爱,好学上进,文明礼貌,成绩优异,更是在父母的影响下养成了孝敬父母,尊重长辈的良好习惯。彭刚宏一家是一个普通而又不平凡的家庭。他把自己最宝贵的青春奉献给了祖国西南边陲的预警事业,坚守高山23年。妻子和女儿是他最坚强的后盾,他们一家热爱生活,热爱社会,都为这个社会在作着应有的贡献。
武警云南省总队通信站
包光艳家庭
& & 包光艳,武警云南总队通信站有线中队指导员,先后担负&两规&勤务、安宁森林灭火等任务,多次参加部队大型演习,荣立个人三等功1次。丈夫申勇,武警云南总队第二支队勤务中队队长,入伍14年来,先后担负中缅边境维稳、藏区维稳、雨雪冰冻灾害抢险、鲁甸抗震救灾等任务,荣立三等功三次;夫妻二人在事业上,同舟共济、肝胆相照;在生活中,和如琴瑟、比翼连枝。
& & 相知,是流转缘来缘去,却依旧同心同行的担当。一个偶然的机会,包光艳认识了同在基层任职的申勇。通过一段时间的了解,她发现这个人和自己一样热爱部队,热爱这身警服。渐渐地,他们的话题越来越多,心也越贴越近。2010年秋天,申勇带队参加总队通信比武,这对于没学过通信专业的他是个极大的考验。包光艳知道后,不顾工作繁忙,主动帮他收集资料、电话辅导,并把自己的心得邮寄过去。包光艳射击不过关,申勇就利用休息时间给包光艳开&小灶&,手把手教方法、授经验,最终包光艳的射击成绩稳定在90环以上。
& & 相伴,是彼此长久不见,却依旧美好甜蜜的烂漫。明明同驻一城,却如两地分居。结婚5年多来,相聚的日子屈指可数,特别是包光艳手术住院时,申勇每每想来探望,都被她一句&我没事!&给堵了回去。今年初,总队组织为期7天的冬季野营拉练,包光艳和申勇双双请战。可谁曾想,整整七天,他们相遇的时间甚至没有超过半小时,行军路上,他们踏着彼此的足迹前行,虽然日日思君不见君,却能感觉到相知相伴的幸福。
& & 相守,是苦经煎熬折磨,却依旧温暖不离的绽放。2013年元旦,正是他们预定举行婚礼的日子,可包光艳和申勇双双接到了带新兵的任务,略一商量,他们就达成共识,第三次推迟了婚期。生活中相互理解,工作中却要一较高下。巧的是,那年夫妻俩刚好同在一个新兵连带兵,一个带女兵,一个带男兵,这下可好,谁带得兵好,谁带得兵孬,成了夫妻俩争论最多的话题。三个月下来,他们成了训练上的&死对头&,甚至把工作贯穿到了生活中&&队列会操中谁比输了,吃饭的碗筷谁来洗;体能考核谁落后了,换洗的衣服谁全包&&
西双版纳州公安边防支队
查中永家庭
& & 查中永家庭共3口人,查中永先后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2015年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禁毒先进个人&,受到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
& & 查中永从事缉毒侦查工作13年,2015年带领侦查队缴获毒品230公斤、扣押毒资280余万元,13名犯罪嫌疑人先后在他手中落网!近年来,他参与侦破毒品案件820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983名,缴获毒品2276千克、毒资600余万元。因工作成绩突出,查中永同志先后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2015年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禁毒先进个人&,受到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支持他的女人和家庭,只有军嫂最清楚军人艰辛和不易。查中永的妻子金道丽,原本是贵州福潜市医院的一名牙科医生,为了全力支持查中永的工作,金道丽结婚后便辞去了工作,放弃优越的生活条件来到云南主顾家庭全力支持丈夫工作。一年后,他们的儿子出生了,操持家务、照顾老人孩子的重担都落到了她一人的肩上。结婚十年来,夫妻之间,始终相互理解、相互体谅,家里总是充满着和谐的气氛,笑声不断,得到邻里的羡慕和赞扬。金道丽深知侦查岗位的危险,易遭落网毒贩的打击报复,一家三口几乎没有一起逛过街,晚上从不敢单独带儿子出去玩,每当查中永破获大案凯旋而归时,她总会给侦查队的兄弟姐妹们准备上一桌丰盛的庆功宴,每逢侦查队办一个通宵案子时,金道丽总是不辞辛劳地给他们送去夜宵和早点。她就是这样一个在他身后默默无闻、全力支持他的&好军嫂&,放弃梦想,用一家的聚少离多点亮万家团圆灯火,用爱和奉献,诠释了当代军人家庭,对国家的热爱和对幸福的期许。
德宏州消防支队
& & 云南省公安消防总队德宏支队畹町经济开发区大队丁杰家庭,家庭成员4人,妻子陈恋乡2016年3月被云南省妇女联合会、云南省公安消防总队表彰为第六届&云岭消防好警嫂&。
& & 结婚7年来,丈夫丁杰爱岗敬业,一心扑在消防事业上;妻子陈恋乡宽厚仁爱,贤惠持家,全力支持丈夫的工作。夫妻俩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亲相爱,筑就了家事兴和的温柔港湾。2009年结婚后不到1个月,丁杰从瑞丽消防大队调到支队防火监督处工作,工作任务繁重的他几个月不能回一次家,夫妻俩从此过上了聚少离多的分居生活。最让丁杰愧疚的是,妻子怀胎十月,自己从没有陪妻子逛过一次马路、做过一次产检,直到孩子出生当天才请假匆匆赶回,但陈恋乡从来没有过一句怨言,还宽慰地对丈夫说:&家是爱,家是理解宽容,我们只生产温柔&。为了不影响丈夫工作,妻子陈恋乡主动承担起照顾家庭的所有重任,独自一人带刚满月的大儿子到昆明治疗血管瘤,起早摸黑照顾两个儿子饮食起居和读书上学。7年来,她始终无微不至地照顾患中风半身不遂的公公和患有高血压的婆婆,自己从未与公公婆婆红过一次脸,吵过一次架。作为一名军嫂,陈恋乡还自觉当好丈夫的监督员,时常吹好&枕边风&,提醒丈夫遵章守纪。在妻子和家人的鼓励下,丁杰无论是在基层还是在支队机关工作,都始终立足本职,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脚踏实地,努力工作,出色完成了上级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先后荣立个人三等功1次,嘉奖9次,连续3年被表彰为&全省优秀法制员&。夫妻俩在完成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热心公益事业,时常关注贫困山区的儿童以及身边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积极在各种捐资助学和扶贫帮困中伸出援手、奉献爱心。多年来,为社会无偿捐款捐物数万元。
主办单位:云南省妇女联合会版权所有 (C) 云南省妇女联合会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网站备案:滇ICP备号
云南公安ICP备案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云南易门新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