腭垂裂的手术怎么做图片

*健康问题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症状变化等)
提问的越详细,医生回答的越清楚哦
请输入问题描述,10-500个汉字。10/500
曾经治疗情况和效果:有无
描述治疗情况(如没有点击无)并想得到怎样的帮助
请输入问题描述,0-500个汉字。0/500
*性别:男女请选择性别
*年龄:请正确填写:如:22 或22岁
上传影像图片
每张图不超过 2 MB,格式:支持 gif , jpeg ,jpg
手机号码:
√保密,免费获得医生回复短信格式错误
请问单纯性腭裂伴腭垂缺失四维彩超能做出来吗
请问单纯性腭裂伴腭垂缺失四维彩超能做出来...
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症状变化等):请问单纯性腭裂伴腭垂缺失四维彩超能做出来吗
共1条医生回复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职称:医生会员
专长:外科
&&已帮助用户:209663
指导意见:你好,可能是属于先天性的症状,基本检查,也是可以观察,基本可以B超监测试试。
问唇腭裂修复整形 唇部、腭部均缺失
职称:主任医师
专长:急诊创伤修复、各种整形手术。
&&已帮助用户:84
问题分析:说话要靠平时多锻炼!疤痕可以手术修复!
问做四维的时候发现有唇腭裂,还是
职称:医师
专长:妇科疾病的研究
&&已帮助用户:82813
指导意见:提倡唇裂在2个月以后,腭裂在18个月以前实行手术。 对同时患有唇、腭裂的小儿,一般分两次手术,腭裂在唇裂修复术后3-6个月进行。若家长要求迫切,刚出生的患儿也可以进行唇裂修复术,但效果并不比2个月后进行手术者优越,而手术和麻醉的风险以及护理的困难要大一些。不论唇裂或腭裂,在等待手术期间,家长要保证患儿的营养和正常发育,避免呼吸道感染,以使患儿在全身健康状态下接受手术。若新生儿的裂隙很宽,或双侧唇裂者前颌高耸,家长最好尽早与医院联系,医生可根据情况给予必要的指导或提前采取一定的措施以利手术的进行。 谢谢
问女宝宝三周岁一个月,说话部分发音不清,语言组织能力...
职称:医师
专长:急性胃肠炎
&&已帮助用户:331
问题分析:声母bpmf,韵母aoe,应该是舌系带短引起的发音不清意见建议:您说的软腭裂还是先天性腭咽闭合不全还是去医院检查一下比较好
问宝宝28周,实大12天,唇腭裂,三维查其他器官正常,看...
职称:医师
专长:慢性糜烂性胃炎,肝炎,习惯性便秘
&&已帮助用户:175784
指导意见:你好,其应该是先天性发育畸形所致,一般的无法宫内矫正的,分娩后可以实施矫正手术的。      
问宝宝现在15个月先天性腭裂在腭垂那里有个小洞
职称:医生会员
专长:自汗盗汗,便秘,胃痛
&&已帮助用户:220516
指导意见:你好,存在这样的情况考虑可能是发育不完善的表现,先就医查看一下确定具体的表现,再进行修复治理
问唇腭裂腭坠也有裂开
职称:医生会员
专长: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
&&已帮助用户:116910
病情分析:唇腭裂是口腔颌面部最常见的先天性畸形,平均每生700个婴儿中就有1个患唇腭裂.唇腭裂不仅严重影响面部美观,还因口,鼻腔相通,直接影响发育,经常招致上呼吸道感染,并发中耳炎.意见建议:唇腭裂的治疗是一项系列性治疗,缺一不可.治疗目的是为了恢复上唇正常形态和正常的语言功能.为获得满意的手术效果,整复手术的时间选择非常重要.这个要看具体的病情才好定.
关注此问题的人还看了
大家都在搜:
医生在线 - 免费健康咨询
随着亚健康人群的增加,各种莫名的病症都找上了门,严重时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随着社会的进展,这种良性的作息
现代社会发展节奏快,生存压力大,人的心理压力也很大,但很多
腭裂相关标签
腭裂较为常见,可单独发生,也可并发唇裂。
免费向百万名医生提问
填写症状 描述信息,如:小孩头不发烧,手脚冰凉,是怎么回事?
无需注册,10分钟内回答
百度联盟推广
搜狗联盟推广
评价成功!口腔解剖复习笔记
&&&&&&&&&&&&&&&&&&&&&&&&&&&&&&
1.牙的演化:&    牙数从多到少,牙根从无到有,从多牙列到双牙列,从同形牙到异形牙,从分散到集中。&
  2.牙的萌出:&
  (1)特点:在一定时间内安一定先后顺序萌出,左右同颌同名牙同时萌出,下颌牙早与上颌牙,同龄人女性萌出早与男性。&
  (2)时间:&  最早萌出的乳牙:下颌乳中切牙。最晚萌出的乳牙:上颌第二乳磨牙。&
  最早萌出的恒牙:下颌第一磨牙。最晚萌出的恒牙:上颌第三磨牙,如第三磨牙牙胚先天缺失则是上颌第二磨牙。&
  (3)顺序:  乳牙:乳中切,乳侧切,第一乳磨牙,乳尖牙,第二乳磨牙。&
  恒牙:第一磨牙,中切牙,侧切牙,下颌尖牙,第一前磨牙,第二前磨牙,上颌尖牙,第二磨牙,第三磨牙。&
  3.乳牙的特点:&
  牙冠短小,色白,颈嵴明显,冠根分明。上颌乳尖牙的牙尖偏远中。下颌乳前牙的舌面边缘嵴与颈嵴比恒前牙明显。乳磨牙根干短,分叉大。&
  4.牙体外形的应用解剖:&
  (1)下颌切牙最不易发生龋齿。易堆积牙结石。&
  (2)上颌切牙邻面接触区和上颌侧切牙舌窝顶点为龋齿好发部位。&
  (3)尖牙最不易龋坏,保留时间最长,拔除时可使用旋转力。&
  (4)下颌第二前磨牙最常见畸形中央尖。&
  (5)斜嵴为上颌第一磨牙的解剖特征。&
  5.重要的几个数据:&
  (1)上颌第一前磨牙80%双根87%双根管。&
  (2)上颌第二前磨牙60%单根管。&
  (3)上颌第一磨牙87%近中双根管。&
  (4)根尖孔56%尖部。  (5)根尖狭窄距根尖孔1毫米。&
  (6)下颌切牙10%唇舌向双根管。&
  (7)下颌第一前磨牙17%双根单根尖孔。&
  6.牙合正中颌的标志:&
  正中颌时,上颌第一恒磨牙的近中颊尖正对着下颌第一恒磨牙的颊沟,上颌第一恒磨牙的近中舌尖接触在下颌第一恒磨牙的中央窝。&
  7.颌骨:&
  (1)上颌骨:一体四突。&  (2)上颌窦与牙根尖的关系:6&7&5&8。&
  (3)支柱结构:颧突支柱,翼突支柱,尖牙支柱(鼻额支柱)。&
  (4)下颌骨:外侧面可见结构,内侧面可见结构。&
  薄弱部位:正中联合,颏孔区,下颌角,髁状突颈部。&
  8.颞下颌关节:&
  下颌骨髁突两个斜面:前斜面小,为功能面(关节结节后斜面相对应),是关节的负重区。&
  9.神经:&
  三叉神经分支:眼神经,上颌神经,下颌神经。&
  眼神经:感觉神经,出口:眶上裂。&
  上颌神经:感觉神经,出口:圆孔。&
  下颌神经:混合神经,出口:卵圆孔。&
  面神经:混合神经,出口:茎乳孔。&
  10.舌的解剖:&
  丝状乳头:数量最多,分布与舌体上面,司一般感觉。&
  菌状乳头:散在分布与丝状乳头之间,司味觉。&
  轮廓乳头:一般为7-9个,体积最大,排列在界沟前方,司味觉。&
  叶状乳头:为5-8条并列皱襞,位于舌侧缘后部,司味觉。&
  舌下区内容物:舌下腺,舌神经,舌下动脉,舌下神经。&
  11.下颌运动:&
  控制因素:四个,左右侧颞下颌关节,颌(牙合),神经肌肉。&
  咀嚼周期:似水滴形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时间变化:快(开口)—慢(最大开口)—快(闭口)—慢(咬合接触)。&
  12.唾液功能:&
  消化作用,溶媒作用,润滑作用,中和作用,冲洗作用,缓冲和稀释作用,杀菌和抑菌作用,粘附作用,缩短凝血时间,排泄作用。&
 ★(二)牙演化的特点  1.牙数由多到少(鱼类可多达200个左右)。
  2.牙根从无到有。  3.从多牙列到双牙列。
  4.从同形牙到异形牙。  5.从分散到集中(牙的生长部位从全口散在分布到集中于上下颌骨)。
  6.牙附着颌骨由端生牙至侧生牙,最后向槽生牙演化。
  演化规律  牙形:单一&→&复杂
  牙数:多&→&少  牙列:多&→&少
  牙根:无&→&有  附着方式:端生&→&侧生&→&槽生
 1.牙的萌出  从牙冠出龈至达到咬合接触的全过程。
  牙萌出的时间是指出龈的时间  乳牙的萌出:
  顺序 Ⅰ-&Ⅱ-&Ⅳ-&Ⅲ-&Ⅴ  恒牙的萌出:
  顺序上颌24537&&
(1)中线:是将颅面部左右两等分的一条假想线,中线将牙弓分成左右对称的两部分。
(2)牙体长轴:通过牙冠与牙根中心的一条假想直线。
 2)切缘结节:初萌切牙切缘上圆形的隆突,是牙釉质过分钙化所形成的,随着牙的磨耗逐渐消失。
  3)嵴:为牙釉质的长线状隆起。
2)发育沟:为牙生长发育时,两个生长叶相连所形成的明显而有规则的浅沟。
  3)副沟:除发育沟以外的任何沟,都称为副沟,其形态不规则。
  4)裂:钙化不全的沟称为裂,为龋病的好发部位。
  5)点隙:3条或3条以上的发育沟汇合处所形成的点状凹陷。  
  (4)生长叶:牙发育的钙化中心称为生长叶,其交界处为发育沟。
1.上颌中切牙&是切牙中体积最大的。唇舌侧外形高点都在颈1/3处。唇侧较平舌侧圆突成脊,切嵴在牙体长轴的唇侧。牙根唇侧宽裕舌侧颈部横断成园三角形。以下是口诀
上切唇长大于宽,近切角直别左右,
  唇切三分发育沟,舌窝周是嵴边缘,
  唇切舌切各轴面,颈三就是外高点;
  近远中面似三角,顶为切嵴底颈线,
  根单粗壮唇侧宽,横剖切面三角圆,
  有些根尖略偏远,此乃皆是它特点。
2.上颌尖牙&是口内牙根最长的牙。冠与根的唇舌径比切牙的大。
  近、远中斜缘在牙尖顶处的交角约呈直角。唇轴嵴两侧各有一条发育沟。外形高点在中1/3与颈1/3交界处。,牙尖顶偏近中。近中牙尖脊短远中长
以下是口诀便于记忆
 上颌尖牙
  上尖宽厚长又大,撕肉穿食永不怕,
  唇似五边轴嵴显,将此分为两斜面,
  牙尖偏近远缘短,颈中三分是高点;
  边缘嵴是近中长,牙尖嵴是近中短,
  尖到隆突舌轴嵴,近远中窝面不一,
  邻似三角比切突,接触区则分高低。
3.上颌第一前磨牙(双尖牙)是前磨牙中体积最大的,整个牙冠呈立方形。
  (1)颊面:与尖牙唇面相似,但较小,颊尖略偏远中。有近中沟舌侧外形高点在中三分之一
上颌第一前磨牙
  上4前磨牙最大,颊面形态似尖牙,
  尖偏远中近颈凹,轴嵴长轴是一条,
  两侧各有发育沟,外高点在颈嵴处;
  舌似卵圆小于颊,边缘不显面光滑,
  舌尖偏近舌中突,邻面有沟面跨,
  颊舌三角嵴相对,近远中沟各当家。
 4.上颌第一磨牙&6岁左右即萌出,故称为六龄牙,是上颌牙中体积最大的。颊沟的末端形成点隙。外形高点在颈1/3处。近中舌尖的舌侧有时可见第五牙尖
面:呈斜方形,近中舌尖最大,是上颌磨牙的主要功能尖;远中舌尖最小。面中央凹陷成窝。远中颊尖三角嵴与近中舌尖三角嵴在面中央相连,形成斜嵴。斜嵴为上颌第一磨牙的解剖特征。 上颌第一磨牙
  恒牙上6萌最早,颊舌相近舌稍小,
  两面分有颊舌沟,偶见五尖近舌有,
  近颊舌尖宽远中,外形高点与4同;
  面斜方四边构,近颊远舌锐角收,近中舌尖主功能,斜嵴相连颊远中,
  远中稍小近中窝,唯颊斜面无咬合。
下颌第一磨牙
  下6似梯颊三尖,两条颊沟过颊面,
  颊尖轴嵴与沟平,末端形成点凹陷,
  舌面轴嵴不明显,缘可见两个尖;
  近中合三分稍突,邻接在此颊侧偏,
  面远中尖最小,颊侧尖短舌侧长,
  中央点隙向外伸,5条发育沟来分。
下颌第一磨牙与上颌第一磨牙一样,称为六龄牙,是下颌牙中体积最大的
可见五个牙尖:近中颊尖、远中颊尖、远中尖、近中舌尖和远中舌尖,远中尖最小。颊侧牙尖短而圆,舌侧牙尖长而锐。可见中央窝和近中窝。有三个点隙:中央点隙、近中点隙和远中点隙。有五条发育沟:颊沟、远中颊沟、舌沟、近中沟和远中沟。
下颌中切牙:是全口牙中体积最小的
牙根近颈部的横断面呈葫芦形。根远中面的长形凹陷比近中面略深,可作左右鉴别
下颌尖牙:与上颌尖牙相比,有以下特点:  
  1)下颌尖牙比上颌尖牙窄而薄,牙体显得细长。  2)唇面近中缘长,基本与牙体长轴平行;近中牙尖嵴约占唇面宽度的1/3,远中牙尖嵴约占2/3。两牙尖嵴的交角大于90°;发育沟不如上颌尖牙明显。
  3)舌轴嵴边缘嵴及窝沟均不如上颌尖牙明显。
上颌第二前磨牙:与上颌第一前磨牙比较,有以下特点:  1)颊面颈部比上颌第一前磨牙者宽,颊尖圆钝,发育沟不明显,颊轴嵴圆钝。
  2)面颊缘宽度与舌缘相近,颊、舌两尖均偏向近中,两尖大小相似。
下颌第一前磨牙:是前磨牙中体积最小的。与上颌前磨牙比较,有以下特点:  1)颈部明显缩小,颊颈嵴突起明显,外形高点位于颈1/3处。
  2)舌面短小,仅及颊面的1/2。  3)近、远中面接触区均靠缘偏颊侧。  4)面呈卵圆形,颊尖长大而舌尖很小,两尖均偏向近中。颊尖三角嵴与舌尖三角嵴相连成横嵴下颌第一前磨牙
  下4前磨牙最小,邻接点靠颊角,
  轴嵴颊中三分显,颊侧颈部明显小;
  舌面仅乃颊面半,颊大舌小近中偏,
  呈卵圆横嵴过,根扁细长颊侧宽。
下颌第二前磨牙:牙冠呈方圆形,其长度、宽度和厚度几乎相等。分为二尖型和三尖型。  1)颊面颈部较宽,颊轴嵴较圆。
)颊尖与舌尖高度相近,面发育沟大致有三种形态:H型、U型、Y型。二尖型的发育沟多为H型和U型,三尖型多为Y型。  
上颌第二磨牙:体极少有第五牙尖。  3)近中面大于远中面。  4)面斜嵴不如第一磨牙明显。积稍小于第一磨牙。
下颌第二磨牙。
咬合而看上去呈“田”字形,
第三磨牙:面副沟多,牙尖、边缘嵴不明显
1.乳牙外形的特点  (1)颈嵴突出,冠根分明。
  (3)上颌乳尖牙的牙尖偏远中,与恒尖牙相反。
  (4)下颌乳前牙舌面边缘嵴与颈嵴都比恒前牙明显。  (5)下颌第一乳磨牙牙冠形态不同于任何恒牙。
  (6)下颌第二乳磨牙的近中颊尖、远中颊尖及远中尖的大小基本相等。
  (7)乳磨牙根干短,根分叉大。  2.乳前牙&乳前牙包括上下颌乳中切牙、乳侧切牙、乳尖牙,各牙都与同名恒牙相似,其特点如下:
  (1)乳牙色白,牙冠短小。颈嵴突出,牙根明显缩小,冠根分明,宽冠窄根是乳前牙的特点。  (2)上颌乳中切牙牙冠短而宽,似铲形,发育沟不明显。舌面隆突、舌窝明显。单根扁而宽,根尖向唇侧弯曲,根长约为冠长的2倍。宽冠宽根是该牙的解剖标志。
下颌第一乳磨牙
)牙冠:形态不同任何恒牙。但近中缘长直,远中缘特短且突。将面分成较小的近中窝及较大的远中窝。面的沟嵴不清晰。
下领第二乳磨牙的近中颊尖、远中颊尖及远中尖的大小约相等,而下颌第一恒磨牙此三尖中,以远中尖最小
前磨牙面中央窝内,可能出现畸形中央尖,常因磨耗而穿髓,以下颌第二前磨牙多见。
上颌第三磨牙也是临床寻找腭大孔的标志。
下颌中切牙分为唇、舌双管者约占4%,下颌侧切牙双管者约占2%,下颌尖牙唇、舌向双根管约占4%。
下颌第一前磨牙17%在其根中1/3以下分为颊、舌向两个根管
上颌磨牙的髓腔形态:上颌磨牙的髓室似立方形,颊舌径&近远中径&髓室高度,
下颌第一磨牙髓室顶最凹处约与颈缘乎齐,髓室顶和髓室底之间相距约1mm。
髓室增龄变化的继发性牙本质沉积方式因牙位而不同,上颌前牙继发性牙本质主要沉积在髓室舌侧壁,其次为髓室顶。磨牙主要沉积在髓室底,其次为髓室顶和侧壁
下颌前牙的双根管多分布在唇舌向,在正面的X线片上,因双根管唇舌像相重,应改变投射的角度才能显示。在作根管治疗时,需检查根管口的数目。
上颌前磨牙因髓室底较深,开髓时勿将暴露的髓角误认为是根管口。
  (9)下颌第一前磨牙因牙冠向舌侧斜度大,故颊尖位于牙冠中份,髓角又高,牙体预备时应避免穿髓;作根管治疗时,器械应顺着牙体长轴的方向进入,以免穿通根管侧壁。
  (10)上颌第一、第一磨牙近颊髓角和近舌髓角较高,补牙备洞时应避免穿髓。
  (11)上颌第一、第二磨牙颊侧两根管口相距甚近,应注意寻找,该两根管较小略弯曲,根管治疗时应注意根管走行的方向。
  (12)上颌第一、第二磨牙进行嵌体修复制备针道时,应避开髓角,宜从:面颊沟、舌沟、近中窝和远中窝的釉牙本质界入手。  (13)上颌第二磨牙有时颊侧两根融合为一粗大的根和根管,治疗时应加注意。
  (14)下颌第一、第二磨牙因髓室顶与髓室相距较近,开髓时应防止穿通髓室底。  (15)下颌第一、第二磨牙因舌侧髓角高于颊侧髓角,近中髓角扁于远中髓角,牙体预备时应注意髓角的位置。
  (16)下颌第一磨牙远中舌侧根管细小弯曲,治疗时应加注意。
  (17)下颌第二磨牙有时近、远中根在颊侧融合,根管亦在颊侧连通,根管横断面呈“C”字形,开髓时勿将根管在颊侧的连通误认为是被穿通的髓室底。
  (18)下颌磨牙牙冠向舌侧倾斜。即牙冠颊面近颈部突出,牙冠舌面近缘较突出,其髓腔亦偏向颊侧,故开髓部位应存面偏向颊尖处;若在面正中央处开髓,尤其是偏向舌侧,常致舌侧薄弱而折断。
灵长间隙是出现在上颌乳侧切牙与乳尖牙之间,下颌乳尖牙与第一乳磨牙之间的间隙
一、的生长发育
1.&前后的动力平衡&①向前的动力:颞肌、咬肌、翼内肌收缩所发出的咀嚼力
2.&。②向后的动力:主要来自唇颊肌,
3.&.内外的动力平衡上、下牙列内侧有舌肌的力量,外侧有唇颊肌的力量
4.&上下的动力平衡上、下牙列间正常的尖窝嵌合关系
乳牙期间的特点 完整的乳牙约在2岁半时建成,并形成稳定的乳牙关系。从2岁半至6岁,皆属乳牙时期。  (1)2.5~4岁期间的特征:牙排列紧密而无明显间隙;切缘及面尚无显著磨耗;乳牙位置较正;覆较深,覆盖较小,曲线不明显;上、下颌第二乳磨牙的远中面彼此相齐,成一垂直平而。
  (2)4~6岁期间的特征:牙排列不紧密,前牙间隙逐渐形成;牙的切缘及面产生显著磨耗;下颌第二乳磨牙移至上颌第二乳磨牙的稍前方(近中);随下颌升支发育,深覆减小。
暂时性错,
1)&上唇系带位置过低
2)&中切牙间间隙
3)&中切牙、侧切牙牙冠偏远中:
4)&暂时性前牙拥挤:
5)&暂时性远中:在建初期,上下颌第一恒磨牙的关系为远中。乳磨牙脱落后,下颌第一恒磨牙向近中移动距离较上颌第一恒磨牙移动的多,成为中性关系。
6)&)暂时性深覆
7)&第二恒磨牙约在12~14岁萌出,第三恒磨牙约在17~21岁之间萌出
二、牙列  上下颌牙齿按照一定的顺序、方向和位置排列,其牙根生长在牙槽窝内,牙冠连续排列成近似抛物线的弓形,称为牙弓或牙列
:上颌中切牙较正或稍向近中倾斜,上颌侧切牙向近中倾斜角度较中切牙和尖牙者大,上颌尖牙略向近中倾斜(倾斜角度较中切牙者稍大,但略小于侧切牙)。下颌中切牙较正,侧切牙稍向近中倾斜,尖牙比前两者都大,但倾斜度均较上颌前牙小。上下前磨牙与第一磨牙向近中倾斜的程度依次减小,最后与中线接近平行。上下颌第二、第三磨牙向近中倾斜度依次加大。
上、下颌切牙的切端均向唇侧,其倾斜度与颌骨前端牙槽突的倾斜度是一致,下颌切牙的倾斜度较上颌切牙小。上、下颌尖牙及上颌前磨牙较正,上颌磨牙略向颊侧倾斜;下颌前磨牙及下颌磨牙则略向舌侧倾斜。
1.纵曲线(先下后上,下为spee曲线,上为补偿曲线,下颌为远颊尖,上颌为近颊尖)
  (1)下颌牙列的纵曲线:又名Spee曲线。它是连接下颌切牙的切嵴、尖牙的牙尖以及前磨牙、磨牙的颊尖所形成的一条凹向上的曲线。该曲线在切牙段较平,自尖牙起向后则逐渐降低,于第一磨牙远颊尖处为最低点,而后第二、第三磨牙又逐渐升高
(2)上颌牙列的纵曲线:它的曲度与Spee曲线略有不同。连接上颌切牙的切缘、尖牙的牙尖、前磨牙及磨牙的颊尖,呈一条凸向下的曲线,称纵曲线。此曲线的前段较平,后段从第一磨牙的近中颊尖起逐渐向上弯曲,称补偿曲线。
2.横曲线&又称Wdson曲线。上颌两侧磨牙在牙槽中的位置均略向颊侧倾斜,使舌尖的位置低于颊尖,因此连接两侧同名磨牙的颊尖、舌尖形成一条凸向下的曲线,称横曲线。同样,在下颌可以形成凹向上横曲线。虽然,下颌磨牙向舌侧倾斜,但其舌尖较高,故横曲线不很明显。
★三、
(一)牙尖交错及其特点  牙尖交错是指上、下颌牙牙尖相互交错咬合,达到最广泛、最紧密的接触关系。当牙尖交错的下颌位置对于颅骨处于正中时,牙尖交错&又可称为正中。  
  牙尖交错属于牙对牙的关系,其特点及生理意义为:  1.上下颌牙齿为尖窝相对的交错咬合关系&在牙尖交错时,除下颌中切牙与上颌第三磨牙外,都保持着一个牙齿与相对的两个牙齿的接触关系。  这种接触的意义在于:  ①可使骀面接触面积最大,有利于咀嚼;
  ②可使力分散,避免个别牙齿负担过重;
  ③纵有个别牙齿缺失,也不致使对颌的同名牙完全失去咬合与咀嚼功能,因而在短时间内不致发生移位现象。
 切道斜度的大小与覆盖成反变关系,与覆成正变关系。
3.上、下颌第一磨牙关系常利用牙尖交错时上下颌第一恒磨牙的关系作为判定类型的指标。如上下牙弓的关系正常,则在牙尖交错时,上颌第一恒磨牙的近中颊尖正对着下颌第一恒磨牙的颊沟,上颌第一恒磨牙的近中舌尖则接触在下颌第一恒磨牙的中央窝内,通常称为中性。如上颌第一恒磨牙的近中颊尖咬合在下颌第一恒磨牙的颊沟的近中,则称为远中错,或安氏Ⅱ类错。反之,如上颌第一恒磨牙的近中颊尖咬合在下颌第一恒磨牙颊沟的远中,则称为近中错,或安氏Ⅲ类错。
.&牙尖交错时下颌骨的位置称牙尖交错位,也称牙位。当牙尖交错位于正中时(可称为正中时),也称为正中位
.正中关系 是指下颌不偏左、不偏右,适居正中,髁突处于关节窝的后位,在适当的垂直距离时,下颌骨对上颌骨的位置关系。髁突在关节窝的后位时,髁突对上颌的位置称为正中关系位。它是一个稳定而可重复性的位置,是一个功能性的后退边缘位,如果迫使下颌再向后退,则会由于附着在下颌骨上的肌肉受拉,髁突后方的软组织受压而感到不适。髁突在正中关系位时,又称为铰链位,下颌依此为轴可作18~20mm转动(切点测量),为铰链开闭口运动,称为正中关系范围。在此范围内,上下牙齿发生接触(一般在磨牙区),称为正中关系,亦称后退接触位。
后退接触位从牙尖交错位下颌可以向后移动约1mm
下颌姿势位曾称为息止颌位。一般为1~3mm(下颌姿势位的垂直距离与垂直距离之差)。
8%的人从牙尖交错位不能向后退,后退接触位与牙尖交错位为同一位。滑动距离多在0.5~1.0mm左右,这一距离称为长正中
由下颌姿势位通过主动肌肉收缩上提下颌达到初始的接触时,下颌的位置为肌接触位(肌位
&&&&&&&&&&&&&&&&&&第三单元 口腔颌面颈部解剖
上颌骨形态不规则,可分为一体四突&&1)上颌体2)额突3)颧突4)腭突5)牙槽突
(1)上颌体:前外面有眶下孔、尖牙窝,眶下孔位于眶下缘中点下方约0.5cm处,眶下孔向后、上、外方通入眶下管(孔开口朝向前内下);后面(颞下面)有颧牙槽嵴、牙槽孔和上颌结节;上面(眶面)有眶下管;内面(鼻面)参与鼻腔外侧壁的构成,有上颌窦裂孔、向前下方的沟与蝶骨翼突和腭骨垂直部相接构成翼腭管。
2.牙槽骨解剖名词  (1)牙槽骨:系上下颌骨包绕牙根周围的突起部分。  (2)牙槽窝:为牙槽骨容纳牙根的部分。牙槽窝的形态、大小与所容纳的牙根相适应。
  (3)牙槽嵴:牙槽窝的游离缘。  (4)牙槽间隔:两牙之间的牙槽骨。
  (5)牙根间隔:多根牙各牙根之间的牙槽骨。
上颌窦距根尖由少到多6758
 4.上颌骨的支柱结构
(1)尖牙支柱(鼻额支柱):主要承受尖牙区的咀嚼压力,起于上颌尖牙区的牙槽突,上行经眶内缘至额骨。
  (2)颧突支柱:主要承受第一磨牙区的咀嚼压力,起于上颌第一磨牙区的牙槽突,沿颧牙槽嵴上行达颧骨后分为两支:一支经眶外缘至额骨,另一支经颧弓至颅底。
  (3)翼突支柱:主要承受磨牙区的咀嚼压力,由蝶骨翼突构成,翼突与上颌骨牙槽突的后端连接,将咀嚼压力传导至颅底。
 下颌骨是颌面部骨中唯一能活动的骨。
下颌体外面有&&颏隆突,颏结界,外斜线,和颏孔
下颌支内侧面有&&&下颌孔&&下颌小舌&&下颌隆突&&和翼肌粗隆
下颌前牙唇侧牙槽窝骨板比舌侧薄,前磨牙区颊舌侧骨板厚度相近,磨牙区颊侧骨板厚于舌侧。
下颌第二前磨牙的下方或第一、第二前磨牙之间的下方,颏孔的位置在下颌前磨牙之间的下方,下颌体上下缘之间略上处。
喙突上有颞肌和咬肌附丽,髁突颈部下方有翼外肌下头附着
下颌角的内面有翼肌粗隆,外面有咬肌粗隆,为相应咀嚼肌附着处。
2)下颌支:又称下颌升支,其上端有喙突和髁突(关节突),喙突上有颞肌和咬肌附丽,髁突颈部下方有翼外肌下头附着;两突之间有下颌切迹(乙状切迹)。
  其内侧面中央略偏后上方有下颌孔;孔的前方有下颌小舌,为蝶下颌韧带附着处;孔的后上方有下颌神经沟,下牙槽神经、血管通过此沟进入下颌孔;下颌孔向前下方通入下颌管。下颌支后缘与下颌体下缘相连接处称下颌角,下颌角的内面有翼肌粗隆,外面有咬肌粗隆,为相应咀嚼肌附着处。
 2.薄弱部位 下颌骨是颌面诸骨中体积最大、面积最广、位置最突出者,在结构上存在易发生骨折的薄弱部位:
  (1)正中联合:位置最突出,亦是胚胎发育时两侧下颌突的连接处。
  (2)颏孔区:此处有颏孔,又有下颌前磨牙牙槽窝。  (3)下颌角:为下颌骨的转折处,骨质较薄,且有下颌第三磨牙牙槽窝位于其间。
  (4)髁突颈部:此处较细小,其上下均较为粗大。
  第二节 颞下颌关节
  颞下颌关节由五部分组成,即下颌骨髁突、颞骨关节面、关节盘、关节囊和关节韧带。
 1.下颌骨髁突&&有一横嵴将髁突顶部分为前后两个斜面,前斜面小,为功能面,是关节的负重区;
  髁突颈部较细,其前方有关节翼肌窝,为翼外肌附着处。
关节窝顶与颅中窝之间仅有薄骨板相隔。
(2)关节结节:后斜面是功能面,是关节的负重区。
  颞下颌关节的功能区是髁突的前斜面和关节结节的后斜面,而不是髁突顶部和关节窝顶部。
关节盘从前到后分为五部:  (1)前带:  (2)前伸部:位于前带前方,由上、下两部组成,即颞前附着和下颌前附着。两个附着之间有翼外肌上头的肌腱。
  (3)中间带:最薄,
  (4)后带:最厚,
  (5)双板区:含神经血管
关节韧带&每侧三条,即颞下颌韧带、茎突下颌韧带和蝶下颌韧带。
  (1)颞下颌韧带:起于颧弓和上颌结节,止于髁突颈部外侧和后缘。  (2)茎突下颌韧带:起于茎突,止于下颌角和下颌支后缘。
  (3)蝶下颌韧带:起于蝶骨角棘,止于下颌小舌。
第三节 咀嚼肌的起、止点和作用
一)咬肌  浅层起于上颌骨颧突、颧弓下缘前2/3,向下后方走行,止于下颌角和下颌支外面的下半部;中层起于颧弓前2/3的深面及后1/3的下缘,止于下颌支的中分;深层起于颧弓深面,止于下颌支的上部和喙突。功能:上提下颌骨并使下颌骨微向前伸,也参与下颌侧方运动。
  (二)颞肌  起于颞窝及颞深筋膜的深面,通过颧弓深面,止于喙突及下颌支前缘直至第三磨牙远中。功能:上提下颌骨,也参与侧方运动。
    (三)翼内肌
  翼内肌有深、浅两头,深头起于翼外板的内侧面和腭骨锥突;浅头起于腭骨锥突和上颌结节,与咬肌纤维方向相似,止于下颌角内侧面及翼肌粗隆。功能:上提下颌骨。亦参与下颌前伸和侧方运动。
    (四)翼外肌
  翼外肌有上、下两头,上头起于蝶骨大翼的颞下面和颞下嵴;下头起于翼外板的外侧面,向后外方走行,止于髁突颈部的关节翼肌窝、关节囊和关节盘。功能:使下颌骨向前并降下颌骨。
    (五)舌骨上肌群包括&&降下颌作用。
  1.二腹肌&位于下颌骨下方,有前、后两腹和中间腱。后腹起自颞骨乳突切迹,向前下外止于中间腱。前腹起自下颌骨二腹肌窝向后下止于中间腱。
  2.下颌舌骨肌&起自下颌舌骨线,向后内,在中线处与对侧同名肌相互汇合,构成肌性口底,其最后部纤维止于舌骨体的前面。
  3.颏舌骨肌&位于舌的下方和下颌舌骨肌上方,中线的两侧,起自颏棘,向后止于舌骨体上部。
  4.茎突舌骨肌&位于二腹肌后腹的上方,起自茎突,止于舌骨体和舌骨大角连接处。
  舌骨上肌群的主要作用:降下颌作用。  
  第四节 血管
面颈部的血液供应主要来源于颈总动脉和锁骨下动脉。颈总动脉在约平甲状软骨上缘处分为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左右颈总动脉的长度及起始部位均不同,左侧颈总动脉较长,直接起自主动脉弓;右侧颈总动脉较短,起自无名动脉。颈内动脉入颅前无分支,而颈外动脉有数个分支。
1颈内动脉&是脑、眶内结构和额鼻部血供的主要动脉,
2.颈外动脉&自颈总动脉起始后,先在颈内动脉前内侧,再向前弯上行,而转向上后,经二腹肌后腹及茎突舌骨肌深面,穿腮腺实质或深面,行至下颌骨髁突颈部内后方,分为上颌动脉与颞前动脉两终支。主要分支有:
  (1)甲状腺上动脉:在平舌骨大角稍下方,发自颈外动脉起始部的前内侧壁。分支分布于甲状腺、胸锁乳突肌、环甲肌、舌骨下肌群、喉内肌及相应区域皮肤等。
  (2)舌动脉:于甲状腺上动脉起点的稍上方,舌骨大角尖处,自颈外动脉前壁发出。主要分支分布于舌、舌骨上肌群、下颌下腺、舌下腺及口底黏膜等。
    (3)面动脉(颌外动脉):通常在舌骨大角的稍上方,二腹肌后腹下缘处,起于颈外动脉的前壁。主要分支分布于上、下唇、鼻背与鼻翼、舌下腺、软腭及腭扁桃体、颏部各肌与皮肤等。
  (4)上颌动脉(颌内动脉):为颈外动脉的终末支之一,在下颌骨髁突颈部的后内方发出,经髁突颈部深面前行至颞下窝,通常在翼外肌的浅面或深面,行向前上,经翼上颌裂进入翼腭窝。主要分支分布于硬脑膜、上、下颌骨、牙齿、腭、鼻窦、咀嚼肌和鼻腔等。
    (5)颞浅动脉:为颈外动脉的另一终末支,在下颌骨髁突颈平面发出。主要分支分布腮腺、颞下颌关节及颅顶部软组织等。
  ▲3.颈内外动脉的鉴别  (1)位置:颈内动脉初在颈外动脉的后外侧,继而转至其后内侧。  (2)分支:颈内动脉在颈部无分支,颈外动脉在颈部发出一系列分支。
  (3)搏动:暂时阻断颈外动脉,同时触摸颞浅动脉或面动脉,如无搏动,即可证实所阻的是颈外动脉。
  (二)颌面部、颈部主要静脉的回流途径与范围  口腔颌面部的静脉分为浅静脉和深静脉,静脉血主要通过颈内、外静脉向心脏回流。
  1.口腔颌面部浅静脉  (1)面静脉(面前静脉):起始于内眦静脉,伴行于面动脉的后方。
  (2)颞浅静脉:起始于头皮内的静脉网,伴行于颞浅动脉的后方。
  2.口腔颌面部深静脉  (1)翼丛:又称翼静脉丛,位于颞下窝内,与颅内、外静脉有广泛的交通。
  (2)上颌静脉(颌内静脉):位于颞下窝内,起始于翼丛后端。
  (3)下颌后静脉(面后静脉):由颞浅静脉和上颌静脉合成,走行一段后又分为前后两支,前支与面静脉汇合成面总静脉,后支与耳后静脉汇合成颈外静脉。
  (4)面总静脉:由面静脉和下颌后静脉前支汇合而成,最终汇入颈内静脉。
第五节 神经
(一)眼神经  为感觉神经,经眶上裂出颅,主要分布于泪腺、眼球、眼睑、前额皮肤和部分鼻粘膜2.上颌神经为感觉神经,经圆孔出颅,根据其行程可分为四段:
  (1)颅中窝段:发出脑膜中神经,分布于硬脑膜。
  (2)翼腭窝段:发出颧神经、翼腭神经(包括鼻腭神经和腭前、腭中、腭后神经)和上牙槽后神经。
  (3)眶下管段:上颌神经进入眶下裂后改称眶下神经。发出上牙槽中神经和上牙槽前神经。
  (4)面段:于眶下孔处发出睑下支、鼻内侧支、鼻外侧支和上唇支。
 3.下颌神经&为混合性神经,是三叉神经中最大的分支。经卵圆孔出颅,发出如下分支:
  (1)脑膜支(棘孔神经):分布于硬脑膜。  (2)翼内肌神经:分布于翼内肌。
  (3)颞深神经:分布于颞肌。&&&&&&&&&&&&&&&&&3456为下颌神经前干
  (4)咬肌神经:分布于咬肌。
  (5)翼外肌神经:分布丁翼外肌上下头。
  (6)颊神经(颊长神经):分布于下颌后牙颊侧牙龈及颊部黏膜皮肤。
  (7)耳颞神经:主要分布于颞下颌关节、外耳道、腮腺、颞区皮肤等。  (8)舌神经:主要分布于下颌舌侧牙龈、舌前2/3及口底黏膜、舌下腺等。
  (9)下牙槽神经:主要分布于下颌牙及牙龈、下颌舌骨肌、二腹肌前腹等。  4.上下颌神经在口腔的分布
  (1)鼻腭神经:腭侧黏骨膜和牙龈。  (2)腭前神经:腭侧黏骨膜和牙龈。
  (4)上牙槽中神经:近中颊根、牙周膜、牙槽骨和颊侧牙龈。
  (5)上牙槽前神经:及其牙周膜、牙槽骨、唇侧牙龈。  (6)颊神经:颊侧牙龈、颊部皮肤黏膜。
  (7)舌神经:舌侧牙龈、口底及舌前2/3的黏膜、舌下腺。  (8)下牙槽神经:及其牙周膜、牙槽骨。  (9)颏神经:唇颊侧牙龈、下唇黏膜。
(二)面神经的分支与分布  面神经为混合性神经,含有三种纤维,即运动纤维、副交感纤维和味觉纤维。面神经穿内耳道人面神经管,经茎乳孔出颅。向前穿过腮腺,呈扇形分布于面部表情肌。以茎乳孔为界,可将面神经分为面神经管段和颅外段。
  1.面神经管段的分支  (1)岩大神经:主要含有副交感节前纤维,其节后纤维分布于泪腺、鼻和腭黏膜的腺体。
  (2)镫骨肌神经:支配镫骨肌对应听觉,表情肌。  (3)鼓索:含有两种纤维,即味觉纤维和副交感纤维。分布于舌前2/3的味蕾、下颌下腺及舌下腺的分泌。
  2.颅外段的分支&面神经出茎乳孔后,在距皮肤表面2~3cm向前外。并稍向下经外耳道软骨和二腹肌后腹之间,在腮腺覆盖下,经茎突根部的浅面,进入腮腺,形成五组分支,由上至下依次为:
  (1)颞支:分布于额肌、眼轮匝肌上份、耳上肌和耳下肌。
  (2)颧支:分布于眼轮匝肌、颧肌和提上唇肌。
  (3)颊支:位于腮腺导管上方的称为上颊支,位于导管下方的称为下颊支。分布于颧肌、笑肌、提上唇肌、提口角肌、口轮匝肌和颊肌等。
  (4)下颌缘支:分布于降口角肌、降下唇肌。
  (5)颈支:分布于颈阔肌,并有分支与颈横神经交通。
  面神经从茎乳孔到开始分支的这一段,称为面神经主干,长1.5~2㎝。此段在茎乳孔附近发出分支分布于耳后肌、二腹肌和茎突舌骨肌。  面神经的各组分支之间,在腮腺内外均有吻合。这一特点使面神经部分分支损伤时,具有一定代偿能力。
  (三)舌咽神经、舌下神经主要分布  1.舌咽神经&为混合性神经,主要分布于咽、颈动脉窦、颈动脉体、舌后1/3、腭扁桃体等。
  2.舌下神经&为运动神经,分布于舌外诸肌和舌内肌群
第六节 口腔局部解剖
(一)口腔境界及表面标志  1.口腔境界口腔前界为上下唇,后界为咽门,两侧为颊,上界为腭,下以舌下区为界。由上下牙列、牙龈和牙槽骨弓将口腔分为两部分,牙列的唇颊侧部分称为口腔前庭,牙列的舌侧部分称为固有口腔。
(4)腮腺管乳头:在平对上颌第二磨牙牙冠的颊黏膜上,有一乳头状突起,腮腺导管口开口于此。
  (5)磨牙后区:由磨牙后三角和磨牙后垫组成。磨牙后三角位于下颌骨最后磨牙远中,其尖向后;磨牙后垫为覆盖于磨牙后三角表面的软组织。
  (6)翼下颌皱襞:为延伸于上颌结节后内方与磨牙后垫后方之间的黏膜皱襞,其深面有翼下颌韧带。
(2)唇红:为上下唇的游离缘,是皮肤和黏膜的移行区。
  (3)唇红缘:为唇红和皮肤的交界处。
 3.唇的结构 由外向内分为五层:  (1)皮肤:富于毛囊、皮脂腺和汗腺。
  (2)浅筋膜:比较疏松。  (3)肌层:主要为口轮匝肌。
  (4)黏膜下层:有黏液腺和上、下唇动脉。  (5)黏膜:有黏液腺开口。
1.颊的境界&颊的上界为颧骨下缘,下界为下颌骨下缘,前以唇面沟、后以咬肌前缘为界。
  2.颊的结构由外向内分为六层:  (1)皮肤。
  (2)皮下组织:有颊脂垫,并有神经、血管穿行。  (3)颊筋膜。
  (4)颊肌。  (5)黏膜下层:含有黏液腺。  (6)黏膜:有腮腺导管口。
1.硬腭的表面标志  (1)腭中缝:为硬腭中线上纵行的黏膜隆起。  (2)切牙乳头(腭乳头):位于腭中缝前端的黏膜隆起,其深面为切牙孔,鼻腭神经、血管经此孔穿出。
  (3)腭皱襞:位于腭的前部,向两侧略呈辐射状的软组织嵴。  (4)上颌硬区:在硬腭中央部,黏膜薄而缺乏弹性,故名。
  (5)腭大孔:位于硬腭后缘前方约0.5cm处,约相当于腭中缝至龈缘的外、中1/3交界处。  (6)蝶骨翼突钩:位于上颌第三磨牙后内方1~1.5cm处黏膜下。
3.硬腭软组织的特点  (1)黏膜下层前部含有少量脂肪,无腺体;后部则有较多的腭腺。  (2)硬腭的骨膜与黏膜下层附着紧密,而与骨面附着则不太紧密。
  (3)黏骨膜不易移动,能耐受摩擦和咀嚼压力。
4.软腭内有五对腭肌:  (1)腭帆张肌:作用为紧张腭帆,开大咽鼓管。
  (2)腭帆提肌:使软腭上提,咽侧壁向内侧运动。  (3)舌腭肌:作用为下降腭帆,紧缩咽门。
  (4)咽腭肌:上提咽喉,向前牵引咽腭弓,并使两侧咽腭弓接近。  (5)悬雍垂肌(腭垂肌):上提悬雍垂(腭垂)。
 1.舌下区的境界&位于舌和口底黏膜之下,下颌舌骨肌和舌骨舌肌之上。前界及两侧界为下颌体的内侧面,后部止于舌根。
  2.舌下区的内容:  (1)舌下腺及下颌下腺深部:舌下腺前端与对侧舌下腺相接,后端与下颌下腺深部相邻,外侧为下颌骨的舌下腺窝。
  (2)下颌下腺导管及舌神经:舌神经自外上钩绕下颌下腺导管,经导管下方而转至其内侧和上方。
  (3)舌下神经及其伴行静脉:舌下神经越过舌骨舌肌浅面,发出分支分布于舌外诸肌,在舌骨舌肌前缘深入舌内,分布于舌内诸肌。
  (4)舌下动脉:行于舌下腺与颏舌肌、颏舌骨肌之间,在舌下区前部黏膜下与对侧同名动脉吻合。
2.下面(舌腹)&黏膜平滑,与舌下区黏膜相延续,并在中线形成舌系带。舌系带两侧各有一条黏膜皱襞,称为伞襞。舌系带两侧的口底黏膜上各有一小突起,称为舌下肉阜,为下颌下腺导管及舌下腺大管的共同开口。舌下肉阜两侧各有一条向后外斜行的舌下襞,为舌下腺小管的开口部位。
  3.肌层&有舌内肌和舌外肌。舌内肌是舌上纵肌、舌下纵肌、舌横肌及舌垂直肌,收缩时改变舌的形态。舌外肌分别是颏舌肌、舌骨舌肌、茎突舌肌及腭舌肌,收缩时改变舌的位置。
4.舌的淋巴管引流  (1)舌尖淋巴管:大部分至颏下淋巴结,小部分至颈肩胛舌骨肌淋巴结。
  (2)舌体边缘或外侧淋巴管:部分至下颌下淋巴结,另一部分至颈深上淋巴结。
  (3)舌中央淋巴管:汇入颈深上淋巴结,亦有汇入下颌下淋巴结者。
  (4)舌根淋巴管:汇入两侧颈深上淋巴结。
(6)眶下孔:位于眶下缘中点下约0.5㎝处。  (7)腮腺导管的体表投影:为耳垂至鼻翼与口角之间中点连线的中1/3处。
  (8)面神经出茎乳孔的位置:成人位于乳突前缘中点或乳突尖端上方约2cm处,距皮肤约2~3㎝。
1.腮腺咬肌区的境界前界为咬肌前缘,后界为胸锁乳突肌、乳突及二腹肌后腹的前缘,上为颧弓及外耳道,下以下颌骨下缘为界。
 )腮腺:临床上以面神经主干和分支平面为界,将腮腺分为浅、深两叶。
纵行组为颞浅动静脉、耳颞神经、下颌后静脉及颈外动脉,
  横行组为面神经、上颌动静脉及面横动脉;
  腮腺浅叶上缘神经血管排列从后向前依次为:颞浅静脉、耳颞神经、颞浅动脉、面神经颞支及颧支;
  腮腺浅叶前缘神经血管排列从上向下依次为:面横动脉、面神经颧支、面神经上颊支、腮腺管、面神经下颊支及下颌缘支;
  腮腺浅叶下端神经血管排列从前向后依次为:面神经下颌缘支、面神经颈支、下颌后静脉。
  腮腺深叶的神经血管为:颈内动脉、第Ⅸ~Ⅻ对脑神经。
1.&面侧深区的境界&前为上颌骨后面,后界腮腺鞘,内为翼外板,外以下颌支为界
 (五)主要蜂窝组织间隙的境界及连通,  1.眶下间隙&位于眼眶前部的下方。上界眶下缘,下界上颌骨牙槽突,内界鼻侧缘,外以颧肌为界。
  2.颊间隙&位于颊肌与咬肌之间。前界咬肌前缘,后界下颌支前缘及颞肌前缘。
  3.咬肌间隙&位于咬肌与下颌支之间。前界为磨牙后区黏膜,后界腮腺。
  4.翼下颌间隙(翼颌间隙)&位于下颌支与翼内肌之间。前界颞肌及颊肌,后界腮腺,上界翼外肌下缘,下以翼内肌附着于下颌支处为界。间隙内主要有舌神经、下牙槽神经和下牙槽动、静脉通过。翼下颌间隙向上与颞下间隙及颞间隙通连,向前通颊间隙,向下与舌下、下颌下间隙相通,向后与咽旁间隙相通,向外通咬肌间隙。尚可经颅底血管神经通颅内。
  5.颞下间隙&位于翼下颌间隙上方。前界上颌骨后面,后界茎突及茎突诸肌,内界蝶骨翼突外侧板,外界下颌支上份及颧弓,上界蝶骨大翼的颞下面和颞下嵴,下以翼外肌下缘平面为界。
  6.颞间隙&位于颞区,借颧弓与颞下嵴的平面与颞下间隙分界,可分为颞浅间隙和颞深间隙两部分。
  7.咽旁间隙(咽侧间隙)&位于翼内肌、腮腺深叶与咽侧壁之间。上达颅底,下至舌骨平面,前界翼下颌韧带,后界椎前筋膜外侧份。
  8.翼腭间隙(翼腭窝) 位于眶尖的下方、颞下窝的内侧。前界上颌骨体部,后界蝶骨翼突,上为蝶骨大翼,内以腭骨垂直板为界。间隙内主要有上颌神经、蝶腭神经节、上颌动脉及其分支。翼腭间隙向前经眶下裂通眼眶,向内经蝶腭孔通鼻腔,向外经翼上颌裂通颞下间隙,向下经翼腭管通口腔,向后上经圆孔通颅腔。
 2.颈筋膜的层次结构颈部筋膜由浅入深可分为五层:  (1)颈浅筋膜:为全身浅筋膜的一部分,包绕颈部,颈阔肌在此层内。
  (2)颈深筋膜浅层:形成完整的封套包绕颈部,除颈阔肌和浅层的脉管、神经外,几乎包被着颈部全部结构。
  (3)颈深筋膜中层:上连舌骨,两侧至肩胛舌骨肌外缘,向下附着于锁骨和胸骨柄的后缘,并包被舌骨下肌群。
  (4)颈脏器筋膜:包被颈部脏器,如喉、气管、甲状腺、咽及食管等。
  (5)椎前筋膜(颈深筋膜深层):覆盖于椎前肌和斜角肌的前面,上达颅底,下继胸内筋膜。
(二)下颌下三角(下颌下区)的境界及解剖结构特点
1.下颌下三角的境界&上界为下颌骨下缘,下界为二腹肌的前后腹。其底由下颌舌骨肌、舌骨舌肌和咽上缩肌等构成。
  2.下颌下三角的内容  (1)下颌下腺:为主要内容物。下颌下腺深部及其导管,在舌骨舌肌浅面,经下颌舌骨肌后缘进入舌下区。
  (2)下颌下淋巴结:主要位于下颌下腺鞘内、下颌下腺与下颌下缘之间。  (3)面静脉:在面动脉稍后方与该动脉并列于咬肌附着处的前缘,向后下方进入颈动脉三角。
  (4)面动脉:经下颌下腺深面和上面走行,在咬肌附着处的前缘,绕下颌骨下缘至面部。舌神经、下颌下腺导管和舌下神经均位于下颌下腺深面,在舌骨舌肌的浅面,自上而下依次排列:
  (1)舌神经。  (2)下颌下腺导管。  (3)舌下神经。  舌神经与下颌下腺导管关系密,从解剖关系上可作以下鉴别:
  (1)联系:舌神经连于下颌下神经节,导管则直接发自下颌下腺。  (2)位置:在舌骨舌肌表面,舌神经位于导管的上方。
  (3)形态:舌神经比下颌下腺导管粗而略扁,且坚韧。
&&&&&&&&&&&&&&&&&&&&&&&&&&&&&&第四单元 口腔功能
(一)控制下颌运动的因素  控制下颌运动的因素有四个:①右侧颞下颌关节;②左侧颞下颌关节;③;④神经肌肉
(二)下颌运动的形式和范围
(1)开闭口运动:正常情况下,两侧颞下颌关节运动是对称的。开口型(从正面观察下颌下降时颏点运动的方向)呈“↓”。为叙述方便,可将开颌运动分为小开颌运动、大开颌运动和最大开颌运动三个阶段,而闭颌运动则大致是循开颌运动原轨迹作相反方向的运动。&
  小开颌运动,下颌下降约2cm。髁突仅作转动运动。运动轴心在髁突。活动发生在关节下腔,关节盘基本不动。
  大开颌运动,下颌下降约2cm以上,髁突不仅有转动运动,同时还有滑动运动。髁突带动关节盘协调地沿关节结节后斜面向前下方滑动,关节盘在向前滑动的同时又稍向后方旋转。转动运动的轴心仍在髁突,而滑动运动的轴心则在下颌孔附近
最大开颌运动,如在打哈欠时的下颌运动就是最大开颌运动。此时翼外肌下头处于紧张状态,二腹肌出现强烈收缩,牵引下颌向下后方,使髁突停止在关节结节处仅作转动运动而不再向前滑动。其运动轴心又在髁突,活动只发生在关节下腔,开颌运动达到最大限度。
)侧方运动:是一种不对称运动。一侧髁突滑动,另一侧基本上做转动运动。
.下颌运动的范围&下颌运动的范围可分为下列三种:
  (1)边缘运动:为下颌向各方向所能做最大范围的运动。
  (2)习惯性开闭运动:是下颌沿习惯性轨道进行的反射性开闭口运动,如叩齿运动。
  (3)功能运动:是指进行咀嚼、吞咽及言语等功能活动时的下颌运动。
  (1)轨迹图形:似滴泪水形。  (2)时间变化:快(开口)-慢(最大开口)-快(闭口)-慢(咬合接触)。
咀嚼力:为咀嚼肌所能发挥的最大力,也称咀嚼肌力。其力量的大小,一般与肌肉在生理状态下的横截面积成正比。
。  (2)力:咀嚼时,咀嚼肌仅发挥部分力量,一般不发挥其全力而留有潜力,故牙齿实际所承受的咀嚼力量,称为力或咀嚼压力。力的大小,因人而异,同一个体,因其年龄、健康状况及牙周膜的耐受阈大小而有所不同。力与咀嚼力的大小密切相关。  (3)最大力:为牙周组织所能耐受的最大力。最大力测定通常是通过力计测量,其大小顺序为:第一磨牙&第二磨牙&第三磨牙&第二前磨牙&第一前磨牙&尖牙&中切牙&侧切牙。日常咀嚼食物所需力约为3~30kg(最大力之一半),由此可知正常牙周组织尚储备一定的承受力,此力量称为牙周潜力或称牙周储备力。
1)&切咬运动:切咬食物时,前牙切咬食物为重点、颞下颌关节为支点,提下颌肌群以咬肌和颞肌为主要动力点,从矢状面观察构成第Ⅲ类杠杆,则阻力臂较动力臂长,机械效能较低。因此,越向前牙区咀嚼食物,牙齿承受的咀嚼力就越小,这有利于维护狭小的单根前牙和其牙周组织的健康。
2)&2)侧方咀嚼运动:一般为左侧或右侧的单侧型咀嚼,此时非工作侧髁突虽向工作侧移动,但仍为翼外肌、颞肌和舌骨上、下肌群所稳定,并作为支点。工作侧的升颌肌主要以咬肌与翼内肌收缩为力点,研磨食物处为重点,从额状面观察构成第Ⅱ类杠杆,此时动力臂较阻力臂长,可使机械效能增加。当研磨食物的后阶段下颌接近牙尖交错位时,则同时可存在第Ⅱ类和第Ⅲ类杠杆作用。
  (三)咀嚼效率及其影响因素  机体在一定时间内,对定量食物嚼细的程度,称为咀嚼效率,是咀嚼作用的实际效果,也是衡量咀嚼能力大小的一个重要生理指标。
  1.测定咀嚼效率的方法
3)&磨耗是指在咀嚼过程中,由于牙面与牙面之间,或牙面与食物之间的摩擦,使牙齿硬组织自然消耗的生理现象
4)& 磨损指牙齿表面与外物机械摩擦而产生的牙体组织损耗
5)&正常成人每天的唾液分泌最为1000&~1500ml,其中的绝大多数来自三对大唾液腺。在无任何刺激的情况下,唾液的基础分泌约为每分钟0.5ml。
  (一)唾液的性质和成分  唾液为泡沫状、稍混浊,微呈乳光色的黏稠液体,比重为1~1.009,pH在6.0~7.9之间,平均为6.75,
第五节 言语功能
  口腔部分缺损或畸形对语音的影响  口腔不但参与发音,也是语音的共鸣器官。因此,口腔的部分缺损或畸形必然影响语音,从而影响到言语功能。
  1.牙缺失 前牙缺失,尤其上前牙缺失,对发音影响最大。发齿音(s、z)和唇齿音(f、v)都受影响。
  2.唇裂或唇缺损 发双唇音时常夹杂有“s”音。  3.舌缺失或畸形 发元音和辅音中的舌齿音受影响。例如巨舌畸形者,以“th”替代“s”和“z”发音;舌系带过短者发“r”、“s”和“z”音均受影响。
  4.腭裂 腭裂者口鼻腔相通,一切语音均混有鼻音。  5.下颌后缩或过小 难以发双唇音。  6.下颌前突或过大 影响发齿音和唇音。  7.戴修复体 影响发音的清晰度。
葛文英口腔的专家将给出专业的意见并提供最优质的咨询服务。&&
葛文英口腔门诊:&东风路与文博东路交叉口向南50米路东&&&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腭垂分叉还用手术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