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儿科主治医师资格证办理能为小孩看病吗

新闻检索:
二孩时代 儿科医生短缺 孩子看病难
家长带着孩子扎堆看儿科。图为市人民医院儿科专家、主任医师王成林为患儿诊疗,忙得不可开交。
  儿科“看病难”背后:医生压力大、培养周期长;举措:不断加大投入,完善儿科医疗资源
  自单独二孩和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以来,我市相继迎来生育高峰,这对于原本儿科医生紧缺的雅安来说,无疑让儿科再次面临医生短缺、孩子看病难等问题,而儿科“看病难”背后则是医生压力大、收入低、培养周期长等问题。如何提高儿科医疗服务能力,缓解儿科医生短缺问题。今年5月,国家卫计委等有关部门发布了《关于加强儿童医疗卫生服务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下称《意见》),提高儿科医疗收费标准、调动儿科医务人员积极性迫在眉睫。
  目前,我市医院儿科现状如何?针对儿科现状,我市相关部门采取了怎样的举措?6月13至15日,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现场:
  家长带孩子扎堆看儿科
  医护人员忙得不可开交
  6月13日上午,市民张虹带着发烧的儿子到市人民医院儿科门诊看病,到医院时正好上午10点半,一到儿科诊区便发现自己去晚了。
  儿科诊室里早已挤满了家长和哭闹的孩子,导医护士站在诊室门口维持着秩序,呼吁叫号就诊,但家长们丝毫没有听进去,还是抱着孩子忧心忡忡想挤进诊室内。
  而此时,市人民医院儿科专家、主任医师王成林正忙着给孩子们看病,诊疗室内挤满了抱着孩子等待就诊的家长,他忙得连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额头上清晰可见一颗颗汗珠,“小朋友张开小嘴,啊――”“把孩子抱过来听诊一下”……尽管忙得不可开交,但王成林却一丝不苟为每一位患儿看病,他的助理医师则在为已就诊患儿的家长讲解用药注意事项……
  不久前,记者先后前往芦山县人民医院、天全县人民医院、石棉县人民医院,看到的县级医院儿科诊室,同样被抱着孩子前来看病的家长挤满。“咳嗽不,发烧不,流鼻涕不?”“给娃娃多喝点水!”在石棉县人民医院,一位儿科医生既要出门诊、又要管理住院患儿,一个人诊疗的患儿多达四五十个。与市人民医院一样,我市各县区凡是设有儿科的医院,儿科扎堆看病、医护人员忙得不可开交是常态。
  “我家孩子发烧,去医院排号后等了2小时才轮到!”上月末,雨城区市民李霞带着1岁的女儿去看病足足排了2小时的队,她感慨说,“现在儿科看病太难,孩子多医生少!”
  现状:
  70名儿科医生
  对应数万儿童
  孩子生病,家长心急火燎跑到医院,却要等好半天;孩子住院,却被告知没有床位,每当遇到这样的场景,家长们总会抱怨:就不能多招一些儿科医生,多设置一些儿科床位……
  14日,记者联系市卫计部门获悉,自单独二孩政策及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以来,截至今年5月份的不完全统计,我市至少经办了3000个二孩准生证。
  二孩时代孩子增多,那么我市有多少名儿科医生?15日,记者联系我市设有儿科的各级医院,经过一番统计得出答案:全市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儿科医生累计70名左右。
  “70名左右的儿科医生,远远不能满足我市数万儿童的诊疗需求。”市卫计委医政科工作人员表示,二孩时代孩子增多是必然趋势,这意味着我市儿科医生短缺,自然会衍生出孩子看病难等问题。我市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医护人员们也表示,在二孩政策未放开前,儿科医生短缺是一直存在的问题。
  以市人民医院儿科为例,该院儿科是我市唯一的三甲医院儿科,备受家长青睐,长期以来各县区患儿生病,首选该院儿科就诊,该院儿科也因此长期“打拥堂”。门诊、住院部儿科医护人员工作时间长、压力大、人才紧缺,儿科医护人员严重不足,按该院儿科接诊量和国家医护人员1:5的服务比例分配,该院儿科医护人员缺口多达150多人。
  难题:
  儿科医生压力大
  培养周期长
  “儿科门诊坐诊时,我一天要接诊六七十个患儿,上班期间几乎连喝水的时间都没有,想去方便都得憋着,有的儿科医生甚至因此落下病根。”这是市人民医院儿科医护人员的切身体会。
  市人民医院儿科护士长冉雪梅说,儿科对象是小孩,医生诊疗1个孩子,即便诊疗速度再快也需10分钟,由此可见每天医生们的工作不仅辛苦,而且时间长,压力是相当的大。
  “儿科病患者的病情来得急、变化快,不单是医生压力大,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也很大,每天都处于紧张的状态中,如履薄冰。”冉雪梅介绍。由于儿科用药、治疗等各种特殊性,儿科属于高投入低回报的科室,相对应的儿科医护人员的付出和福利待遇是不成正比的,如何创造拴心留人的环境,是儿科事业发展中应当加以重视和解决的课题。
  “培养1名合格的儿科医生并非易事。”市人民医院儿科主治医师文勃介绍,现在本科阶段已经没有儿科专业,硕博阶段才会有相应的儿科专业,医院新招聘过来的医生都不会直接安排到儿科,而要在内科、外科等科室轮值。然后,医院才会根据招聘需求进行定岗,即使到了儿科岗位上,还要进行“规培”(即规范化培训,是医学生毕业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在国家三级甲等医院进行3年时间培训),若想成为主治医师,还要经过数年时间学习。
  在文勃看来,现实生活中,一名合格的儿科医生不仅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儿科医生紧缺的原因,与专业特点、服务对象有关。“儿科医生并不是成人医生的‘缩小版’!”文勃说,“想要成为一名好的儿科医生需要10年时间,儿科涉及内科、外科、妇科等多门学科知识,对医生的专业素养和临床经验要求很高,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培养成。”
  儿科工作压力大、风险高、待遇相对低,培训周期较长,造成很多人不愿意从事这项工作。
  举措:
  不断加大投入
  完善医疗资源
  对二孩时代儿科医生短缺、孩子看病难的话题,我市儿科医生们表示,国家出台《意见》指出,对于儿童临床诊断中有创活检和探查、临床手术治疗等体现儿科医务人员技术劳务特点和价值的医疗服务项目,收费标准要高于成人医疗服务收费标准;《意见》表明儿科诊疗项目费用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对改变儿科医护人员待遇、调动儿科医护人员积极性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我市儿科医护人员们建议,相关部门可免费培训转岗儿科医师、投建医院新项目,利于缓解儿科医生紧张的现状。
  值得欣慰的是,记者采访中获悉,为发展医疗健康事业,增加优质医疗资源供给,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儿科建设早已受到高度重视并纳入规划建设,目前,位于市区大兴镇的雅安市卫生计生服务中心项目现已建成,该项目整合了市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市急救中心、市计生指导所、市计生指导药管站、市残疾人康复中心等7个重建项目,涉及门诊、医技、住院、康复、后勤等附属设施,力争打造成为“川西区域医疗服务中心”,而市人民医院作为三甲医院,该院的儿科早已纳入该项目建设规划中,该项目内有专门的儿科医技门诊住院区域,投运后我市儿科现状将得到改善。
  与此同时,我市儿科医师队伍的建设早已纳入全市医疗卫生人才梯队规划中,每年我市都会面向全社会招收儿科医护人员,采取人才引进鼓励政策等举措,力争壮大我市儿科医师队伍。
  此外,今年5月份,国家发改委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3080万元支持市人民医院新建儿科大楼,规划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以及相关的配套设施、人才队伍等建设,项目估算总投资6300万元。这一项目的启动,将进一步提升我市医疗服务水平,改善我市儿科看病难现状,促进我市健康服务业稳步发展。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 高菲菲
北纬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A.本网(北纬网)稿件中“稿件来源”一项一律标注“北纬网”,本网以及雅安日报、雅安新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北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北纬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B.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北纬网(包括雅安日报、雅安新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稿件来源,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C.如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
责任编辑:郭涵
【已回复】
【办理中】
【办理中】
【办理中】
【办理中】
Copyrigh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北纬网 版权所有儿科医生眼中的世界_今天无意中看到一个儿科医生的博客,有很多_宝宝树
1共2页 直接到页
儿科医生眼中的世界
今天无意中看到一个儿科医生的博客,有很多博文我觉得写得很好,转来和大家分享。博主:刘海燕,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也叫西北医院)儿科主治医师,工龄:14年。
尼玛,终于放出来了。
回复 &蕊蕊是嘟嘟的妈妈&
22:35:12发表的
【医院故事}身体知道答案
我们的身体是有灵性的,如果你懂得灵性的存在,你就能懂得有些东西是真真切切存在却不能抓住的。有些感觉你是真真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就是我认为的每个人自有的灵性。
为什么有时候我们的身体会格外偏爱某种味道的食品。为什么有时候,我们自以为很好很有营养的食品,死活喂不到孩子嘴里,为什么有时候,我们觉得苦不堪言的食品,孩子却吃得津津有味。这是因为,每个人的身体有着不同的灵性,感受到不同的酸甜苦辣。
每一天,身体都会发出很多让你引起重视的信号,很多感觉背后可能都有很多灵性的启示,然而,我们肉眼凡胎,很多时候有感觉,很多时候没有了感觉。比如说,我们有时候忽然有某种预感,然后很快就发生和我们预感一样的事情。再比如说,你忽然想到一个很久很久没有联系的朋友,就那么奇怪,很快你就真的接到了他给你打来的电话。再比如说,有时候我们会回想很多天前的一个启示,当时以为是自己胡思乱想,结果很快验证了,我们后悔没有早点觉察身体给我们的其实。
我们的身体,有很多我们看不到的灵性,很多时候,我们的身体天生就知道了答案,然而,凡夫俗子们,会被各种外在的幻象遮住了双眼,堵住了耳朵,封住了嘴。忘记了我们自身的能量。
我常在沙龙里给朋友们说,我们的孩子是有灵性的,家长们要善于发现自己和孩子自身的灵性。这句话,从一个西医医生的嘴里说出有点奇怪。医生都是崇尚科学和循证医学的。为什么我却忽然关注了这虚无的灵性。这是因为,很多临床案例让我看到了灵性的存在。
越小的孩子越有灵性,越小的孩子越接近真相,越小的孩子说出来的话越能给你启示。
你是否观察过新生儿存在的状态,他们是灵性最高的个体,它们引导我们展现出无条件的爱。无论当下的你多么烦恼,多么烦躁,它们用身体告诉你,面对他们,只有爱。可是我们很多家长只会无知的爱,看不到孩子身体上给你的启示。
临床上,每天我都能看见充满各种恐惧和担心的家长,他们忘记了孩子天生拥有的吃喝拉撒的本能。他们担心到孩子不会吃奶,不知道饥饿,不知道拉屎。我说的这一点都不夸张。
我经常看到混合喂养的小宝宝,因为经常呕吐前来就诊。孩子的妈妈明明有奶,因为恐惧孩子饿着,吃完了人奶还要补充牛奶。看到孩子不吃了,揪揪孩子的耳朵:“宝贝,再吃点!别睡着了。”看到孩子的肚子圆圆的鼓了起来,看着孩子打着饱嗝甚至吐出几口,家长们露出满意知足的微笑“太好了,这次孩子吃饱了。
几天前,一个小女孩被一大家子人簇拥着抱到了医院,他们就诊的理由是:“孩子最近感冒后明显不吃饭了,会不会导致孩子营养不良。”
我对焦虑的孩子父亲说说:“你感冒后难道会特别想吃大鱼大肉,山珍海味?我们的身体是有智慧,身体病了,各个系统需要休息,利于我们恢复,病后吃少了是身体正常的反应。“
我很奇怪,从何时起,我们如今的很多父母的思想会突然穿越到了很久很久以前的“困难时期”。他们竟然会担心孩子不吃饭,孩子吃不饱,孩子会饿着。我不知道,为什么孩子会饿着?还都是在城市里的孩子。
几天前,一个经常腹痛的孩子被带到了我的门诊,孩子因为腹痛了很久前来就诊。看到孩子做的一大堆相关却没有问题的化验单,我一下子意识到,这个孩子也很有可能是因为食物不耐受引起的腹痛。经化验,孩子的鸡蛋是阳性。你们知道孩子从小到大是怎么样吃鸡蛋的吗?她的妈妈说,他们家族有个习惯,不是one day one apple,而是one day one egg。说出来吓死我,孩子从生后5个月开始,每天一个鸡蛋。他们认为,这是健康的饮食习惯。
我不是专家,不能拿出多少证据说一周吃几个鸡蛋好。我只知道,找我看过敏的很多孩子都存在鸡蛋不耐受甚至过敏,经过一段时间忌口后,孩子的疾病明显减轻。我曾经和崔玉涛教授在西安一起吃过饭,他对我说:”国外儿童餐饮习惯是一周吃2个鸡蛋,这样营养足够了。“当然这是针对不过敏的孩子而言。
孩子因我们而来,不是为我们而来。很多时候,孩子是我们的上师,他们是来帮助我们成长的,然而很多时候,我们低估了了他们自身的能量和灵性,不知道真相,凌驾于孩子之上,对孩子指手画脚,代替孩子成长。
外在的一切,很多时候都是幻象,它引导我们过度的向外看,我们时时刻刻被外在的东西所吸引,很少能静下心里向内心。我很喜欢那句“鸡蛋从外向内打破是食物,鸡蛋从内向外打破是生命。”给我们的启示。
希望大家都能时常的向内看,看到身体给我们的启示,看到我们身体上的灵性启示。很多时候,身体真真切切的会给你正确的答案。
我擦,又审核。
世界过敏日:海燕和您聊过敏
今天是日,第九个世界过敏日。
西安 海燕医生
过敏,已经成为当今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一种常见的疾病了。由于过敏的覆盖范围和持续时间都较其它类型疾病更为广泛,所以儿童过敏的影子几乎无处不在。
然而儿童不同于成人,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身体的感受。加上很多家长没有储备有关过敏的知识,所以,很多家长根本没有想到孩子是过敏。今天,我简单和家长们聊聊过敏。
了解“过敏进程”
儿童过敏的特点是: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过敏性疾病的表现也会发生阶段性的变化,儿童身体的各个系统都会随着成长而陆续出现过敏症状,这种现象被称为“过敏进程”。“家长应该了解儿童过敏的过敏进程,如果自己或爱人是过敏体质,一定要关注孩子的成长,看看自己的孩子属于哪个年龄段,是不是出现了这个年龄段多发的儿童过敏的症状。
湿疹莫忽视
有人把湿疹叫做皮肤上的哮喘,所以过敏进程通常是从湿疹开始的。从婴儿刚一出生就可能会出现过敏引发的湿疹,直到2岁之前都是“过敏性皮炎”高发的时间。这段时间不仅过敏的症状比较集中,而且引发过敏的原因也比较集中,大部分是通过饮食引起的。俗话说,病从口入,确实如此。因为这个时候,宝宝和外界接触不多,而主要食物是母亲的奶水或配方奶,所以食物过敏占到了相当大的比重。和湿疹几乎同一时期发作的还有婴幼腹泻。诱发的原因常常也是食物过敏。
和湿疹不同,食物引发的胃肠道过敏发病率并没有皮肤疾病那么高,在1岁的时候到达高峰,随后渐渐减缓,并且一直伴随着儿童的成长。
此外还有小婴儿反复的肺炎或喘息性支气管炎,最容易被忽视的就是过敏的因素。我随访的几个小婴儿都有类似的经历,孩子满月后出现湿疹,一两个月就开始得肺炎,输液后好转,很快再次得肺炎,又住院,好转后又得肺炎。后来,更换了低敏奶粉,孩子的肺炎的情况就没有反复出现了。其中一个叫吴明阳的孩子,就是前面说的类似情况。孩子满月后湿疹严重,50天的时候得了肺炎,刚出院,因为咳嗽又被诊断肺炎,又被建议住院,刚好在门诊挂了我的号,在我的建议和指导下,孩子没有住院,更换奶粉以及口服药物,肺炎很快好了,这已经是2年前的故事了。后来,我一直追踪随访着这个孩子。几天前这个孩子因为不洁饮食腹泻找我就诊,转眼之间,明阳已经2岁4个月了,看到孩子健康的样子,我真的很开心,征得家长的同意,贴出明阳的照片,小伙子长得多帅啊。
2岁后吸入物过敏越来越多
2岁以后,儿童逐渐开始接触社会,与外界接触的机会也越来越多。随着消化系统和自身免疫系统的完善,食物引发的皮肤和消化道过敏症状开始慢慢减少,吸入物过敏的情况则越来越多。这个时候儿童开始出现各种由过敏引发的呼吸系统的问题,最常见的情况有反复发作的鼻炎和哮喘。
很多疾病背后都有过敏的影子
治疗过敏的过程中遇到最大问题就是家长对于过敏疾病的误解,甚至还有一些非专业医生的错误引导。孩子在别的地方诊断反复感冒或腹痛,或者看上去是咽炎或者腺样体肥大,为什么到你这里就说孩子有过敏呢?完全是夸大过敏诊断。实际上,过敏的意义并不仅仅局限在某几种疾病上,更多表现在孩子的体质上。
其实,过敏可能诱发的疾病有很多,而很多疾病的背后其实都有过敏的影子。有的孩子本身是过敏体质,那么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可能就会受到过敏进程中多种疾病的困扰,在婴儿期的时候表现为皮疹,等长大一点就会出现哮喘和咽炎。这都是因为孩子的体质就是过敏体质,只要处于一定的条件,或者受到外界的刺激,就可能会出现相应的过敏症状。所以,对于过敏体质的孩子,很多疾病都不是单纯的发作,背后都存在过敏问题。
过敏体质咋回事?
家族过敏史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如果父母双方都是过敏体质,孩子也是过敏体质的几率高达80%。既然是遗传,为什么父母都没有某一种过敏性疾病,孩子还是会有呢?这是因为过敏的遗传是体质的遗传,而不是某一种疾病的遗传。有可能父亲是皮肤过敏、母亲是过敏性结膜炎,结果孩子遗传了他们两个的过敏体质,就可能会患有某一种过敏性疾病,这种疾病可能和父母不同,但是导致疾病的原因,是过敏体质的高度遗传。
父母都没有出现过过敏,孩子为什么还是会过敏呢?过敏体质并不一定会发病,很多人在二三十岁之前都没有出现过过敏症状,结果某一天外部环境或者身体情况发生了变化,就会突然出现过敏。所以没有过敏症状不代表没有过敏体质,而这种过敏体质也可能遗传给孩子。另外,非直系亲属,比如叔叔、舅舅这样的亲属也会对孩子的过敏体质有影响,目前过敏体质的遗传方式还不是很明确。
过敏能否根治?
当得知自己的孩子是过敏体质时,很多家长的第一反应就是问有没有什么办法根治。事实上过敏是不能根治的,有些也不需要治疗。对于过敏体质的人,如果反复患病,那就应该积极治疗。还有一部分儿童过敏疾病到青春期后就可以自愈,比如过敏性的哮喘。
关于过敏治疗的目标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控制病情在一定范围内,不让疾病进一步对人体有损害。比如一些过敏性鼻炎,如果治疗不当可能会遗留到成人阶段;
第二、让孩子能正常生活。正常的生活是指把病情控制稳定,不影响儿童的学习、生活和运动。过敏性疾病很大的特点就是容易反复,所以家长也应该有耐心,尽量配合治疗,让孩子正常地完成学业,度过青春期之前这段过敏多发的时间。
孩子过敏,定期随访很重要
今天下午,不少我看过的过敏的孩子来复诊了。我真的非常开心。尤其是看到一个黄疸的孩子从上周的12(异常值)降到今天的4(正常值),我真的太开心了。
上周,那个已经生后20来天的孩子黄疸仍然很高,是两个年龄比较大的奶奶抱着孩子就诊,当时我考虑孩子黄疸与妈妈的饮食结构不合理有关,在我的指导下,母亲忌口,孩子口服了一些退黄药,结果几天后复诊,孩子黄疸几乎没有降下来甚至还有所升高,我猜想,两位老人会放弃再找我看,没有想到,她们听取了我的另一个方案,今天按时复诊了。看到小黄孩变白了,这次方案起到了明显的效果,我和老人家们在诊室里一起开心的大笑,真的是太有成就感了。
还有艺涵的爸爸带着孩子的大便来复诊了。上周,这个叫艺涵的孩子(只有7个月)不明原因耳廓,手足忽然肿胀了起来,大便里也有隐血,孩子先在皮肤科就诊,后来诊断不明,然到儿科就诊,家属无意中挂了个我的号,我判断和孩子的饮食高度过敏有关,经过检查,果然是牛奶鸡蛋过敏。看到孩子爸爸发给我的孩子的图片,肿胀的脚丫完全恢复了正常,我真的很开心。
还有几个湿疹的孩子,上一周,湿疹很严重,这一周,皮肤变光了,嗜酸细胞值也明显降低了,真是有效果啊。
感谢家长们对我这个非教授的信任。因为你们的配合,让我逐渐成长起来,经验越来越丰富。希望孩子们都健康快乐的成长。
啊啊啊啊啊。。。。有本事再吞第三篇。
孩子老生病,父母得吃药
孩子老生病,家长得吃药?这话听上去有点怪,但却是父母最容易忽视的事情。如果孩子的病总是反复发作,比如上呼吸道感染,那很有可能是家里面有个“传染源”,却没有及时治疗,于是反复传给了孩子。
不久前的周末,我在家长沙龙里给家长说到这一点,很多家长频频点头。因为很多家庭有类似的情况。比如一个一岁多的孩子,反复咳嗽,检查也没发现病因。我询问家长家庭育儿的情况,妈妈才意识到,一直帮着带孩子的爷爷有慢性鼻炎,鼻窦炎,还常打喷嚏,因为老人耐受了症状,一直没有治疗,而孩子和爷爷朝夕相处,还在一起睡觉,这种情况爷爷很可能是最大的传染源,一个喷嚏,会打出很多细菌,这样孩子很容易被感染。于是,孩子妈妈买了洗鼻器,全家一起洗了鼻子起来,老人在接受治疗后,孩子的咳嗽症状渐渐消失了。
门诊上,我们儿科医生的眼睛和精力只能盯的是孩子,只能解决临时问题,没有时间去询问更多的家庭情况,这样很可能忽视很多孩子反复生病的原因。目前,全国缺乏20万儿科医生,最近看到很多省市,只盲目的建设产科医院,声势非常宏大,但是却没有人愿意投资去建设更多的儿童医院。如果不同时建设儿童医院,不培养更多的儿科医生,加上二胎政策放开,未来的孩子就医难现象绝对是越来越严峻!希望国家相关部门能尽早发现这个很严重的不平衡问题。
儿科医生为什么要谈到成人疾病的治疗?因为作为成人,很多时候,我们已经耐受疾病的困扰,甚至因症状不明显,就没有及时就医,在家扛着病,比如很多慢性鼻炎,鼻窦炎的家长根本不去治疗。可是对孩子来说,抵抗力相对较差,我们的一个喷嚏,一口痰,一串鼻涕,常常会迅速向环境中播散出很多病菌。所以,孩子反复感冒发热,“病原菌”很可能来源于与他朝夕相处的长辈们。
除了呼吸系统疾病,还有一些消化道疾病,也容易从成人传给孩子。比如中国人喜欢吃大锅饭,吃饭时不分餐,如果家长有胃炎,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导致的,那很可能会通过筷子加菜传给孩子,不久前我在门诊就见到一个家庭里,最开始爸爸有胃炎,后来全家都有了胃炎,一检查,幽门螺旋杆菌都是阳性。所以,家长有胃炎也要及时治。
还有EB病毒感染,也叫亲吻病,如果家长携带,很可能通过亲吻孩子传给孩子。当然还有大家熟悉的结核病,类似情况不胜枚举。
也就是说,大人身体里有病毒,它可能表现的症状很轻,甚至是不发病。但是,小孩感染上这个病菌以后,由于孩子的抵抗力不强,被传染后,就会表现出严重的症状。所以,孩子总生病,家长要去检查和治疗,绝对不要抗病。
海燕医生:治病先治心
不久前,我接受了《健康报》记者的电话采访,记者向我询问了我对网络咨询和问诊的看法,我说了我的观点。
网络平台对老百姓是有好处的,让老百姓思路更广阔,学习了不少医学知识,为医患沟通创造了一个很好的平台。然而很多时候,老百姓不会合理或者错误的在运用这个网络平台。
1, 网络资源更适合医学科普知识普及,预防疾病知识的分享。然而老百姓却以为网络是万能的,他们过分的信赖的网络,把一切特例当惯例来使用。以为一个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放之四海皆标准的方法。
2, 网络问诊绝对不能代替去医院看病这个过程。临床医生,无论是中医或西医,讲究“临床”两个字,中医讲究“望闻问切”,西医要求“望触扣听”,与患者的直接沟通和查体是非常重要的。然而,不少患者,过分信赖网络,以为打个电话,留个言,就能方便的治疗好疾病。
3, 网络资源帮助大家了解了更多的知识和治疗方法,然而是不是适合自己呢?老百姓在网上找心中的疑惑,找见了所谓的医学“证据”,不是和身边的医生探讨,不是协助医生一起为疾病抗争,更多的时候,就是一个目的,否定身边的医生。网络问诊,让老百姓失去了对身边医生的信任。
近期我很少写有关疾病或用药的稿子,也拒绝了一些编辑的约稿,因为我一直在思考,我的所有文章对老白姓到底有没有实际的意义和帮助。我的文章,是帮助了他们还是误导了他们?我的文章,是增加了对我们的信任还是加重了他们对身边医生的不信任?面对外地的患者,当他们伸出求助的手,我该如何下档的引导。
我认为,最好的医生永远是身边的医生,最智慧的家长永远是信任医生配合医生一起给孩子治疗的家长。有病乱投医,看病三心二意,不定期随访,对医生依从性不强,治疗孩子时掺杂自己很多的自我想法,这些都是看病的大忌。
“看病去医院,相信身边医生。”
治病需要先治心,很多时候,身体病了并不要紧,而是心坏了,再好的药物也无法治疗。心病让我们失去了彼此的信任,心病也让更多的人盲目的偏听偏信。
鲁迅先生为什么选择了弃医从文,因为他看到了,一个医生或许只能治好身体上的疾病,却根治不了心理的疾病。但是遗憾的是,鲁迅先生也没有治疗好国人的心病,这个心,太难治了。
心理专家说:这个世界,其实,我就是你,你就是我。
可惜,没有几个人能有如此高尚的感悟。更多的时候,我们做不好自己,我们不会做父母,我们不会做妻子,我们不会做自己。
病由心生,心都治不好,病更难治好。
我们的心都在生病,治病需要先治心。
做有心的就医者
儿科就医难现象是中国的特色。这几天上门诊,最大的感受就是会看病的家长越来越多了。
大家都知道,儿科医生的号很难挂,尤其是教授的号。而且有些教授只上半天门诊。很多时候,找教授看了,好不容易排到了,期盼教授能给你一些满意的答案。可惜教授也不是神,面对疑难杂病,也需要借助很多化验判定疾病。于是,不少家长看病的程序如下,千辛万苦找某教授看了病,然后拿着教授开的化验单去化验,等下午或者第二天结果出来后再返回诊室找教授时,教授却不上门诊了。于是,您只好换个医生看病了。如果您就只认准某一个教授看病,那不好意思了,下一次他(她)上门诊时您再挂号找他(她)看吧。
那么怎么办呢?怎么能让您心仪的专家在最短的时间给你最好的治疗方案呢?一些家长的做法值得效仿。
什么方法?那就是提前一两天看病!
比如每周四是我们科著名的神经专家黄主任就诊,周四之前,就有不少“癫痫”的孩子家长挂了我的号,来干什么呢?开化验单。他们会询问我要做哪些检查,然后我按照常规给他们开一些化验,然后他们提前做好化验,去找教授的时候就直接拿到治疗方案了。
再比如周五是我们科哮喘专家侯教授门诊,不少复诊的老病人会在周五之前找我开好肺功能等检查,等复诊的时候,拿着做好的化验单去找侯教授,侯教授就给家长制定减药方案了。
当然,不是所有的病人(尤其是初诊病人)适合用这个方法找专家看病,这类做法,常常适合老病人的复诊。
给大家一些就医提示吧:
1,关于血液化验,除了我们常用的血常规,超敏C反应等半小时能出结果以外,很多化验,(比如肝功,心肌酶)化验常常是上午抽血,下午才能得到结果,这还算顺畅的事情了。有些特殊检查和化验(比如甲功系列,免疫功能),要到第二天才能出结果。所以,有时候,提前就诊和化验,也不施为一种好的就医方法。
2,很多化验需要空腹,如果您带孩子找专家看慢性病,一定要空腹去。可是有时候我也想不通,怎么每天都能碰见那么让孩子吃饱了喝足了才去看病的家长,他们为什么不提前打听一下呢?
3,还有一些让人不得不同情的家长,他们常常来自遥远的县城或农村,在下面治疗了很长时间,一直没有看好,可是问怎么治疗的,用了什么药,做了什么化验,他们都说不知道,也不知道把当地做的化验带来,也不会用微信,于是,所有的化验重新做一遍,花费了钱不说,可怜了孩子,不得不再次抽很多血。
4,还有一些胆大的家长,孩子生了病,什么化验都不做,就盲目接受一些私人诊所的输液治疗。然后发现没有治好,再到我们医院就诊。让我不可思议的是,经常有这样一些家长,当我问在诊所输的啥液体的时候,家长竟然说不知道!他们没有保留任何治疗的资料。
今天看到一个帖子,说建议未来家长应该持证上岗,因为太多的人不知道如何当孩子的家长。希望未来能多开设一些家长学校,等大家学了一些必须的育儿知识,合格毕业后再生孩子吧。
如今,备受人类指责和媒体关注的医疗行业越来越难干起来。在很多医院,几乎没有几个医生的孩子会选择当医生这个行业。我常常开玩笑对身边的朋友说:“我们医生的孩子都不当医生了,请问,未来谁的孩子会当医生?那么最有可能是你们的孩子!”
心理学教给我们做人的一条道理是:我们无法改变他人,只能改变的是自己。面对就医难怎么办,抱怨无用,我们就动脑子做有心的就医者吧。
口服补液盐的故事
几年前,我参加一个大型会议。会上一个老外出了一个病例,是一个中度脱水孩子的病例。
老外出完题,让大家开出治疗方案,我们这些中国医生低下头来狂算起来,最后,五花八门的补液方案提供给了老外,老外遗憾的摇摇头,最后公布了答案:口服补液盐。
老外对大家说,对于腹泻的孩子,不要总依赖输液,很多时候,八毛钱一包的口服补液盐就可能解决了大问题。
直到今天,我还记得全场中国医生一片哗然的声音以及吃惊惭愧的表情。
老外提醒的很对,很多时候,我们过分依赖输液的作用。可是有时候我们又不得不面对和国外不同的国情去过度治疗,因为家长们不会容忍和理解你的简单治疗。其实,很多普通的疾病,口服药物,完全可以解决问题。
口服补液盐是世界卫生组织1967年制定的配方,其成分是氯化钠3.5克、碳酸氢钠2.5克和葡萄糖20克,加水至1000毫升后饮用,用于治疗小儿消化不良和秋季腹泻引起的轻度及中度脱水。
当然口服补液盐不是万能的,如果应用不当会加重病情,甚至导致不良后果,其原因在市售的口服补液盐通常张力比较高,是2/3张,如果使用不当,加上孩子消化不良和急性胃肠炎患者的消化道粘膜有炎性水肿,吸收功能很差,短时间内大量快速服用补液盐,不但难以吸收,而且会促使胃肠蠕动加快,引起吐泻加剧,脱水及电解质紊乱加重。
所以,口服补液盐虽有许多优点。但也不能滥用。应用口服补液盐要注意以下四点:
  第一是依据体重及脱水程度正确估计需用液量。一般轻度脱水每公斤体重50毫升,中度脱水每公斤体重80毫升补液盐。
  第二是少量、多次、慢服。一般每小时每公斤体重服15~20毫升,可每次2~3分钟喂2~3茶匙。服补液盐溶液,在4~6小时内喂完所需液量,而后酌情间断喂奶。
  第三是服用电解质盐液,要随用随配,以防污染。喂服时不宜加热,以防变质。
  第四是3岁以下小孩要慎用,需要稀释后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如今,很多医院已有适合儿童使用的1/2张力的口服补液盐。
相关文章参考:
改进口服补液盐配方以拯救儿童生命
改进配方意味着更好地治疗威胁生命的腹泻脱水
日 | 纽约/日内瓦 --世界卫生组织(世卫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今天宣布了一种生产口服补液盐(ORS)的新配方。这一新配方将更好地抵御急性腹泻病,推进在2015年之前将儿童死亡率减少三分之二的千年发展目标。
目前腹泻是占第二位的儿童死亡主要原因,每年有190万幼儿死亡,主要原因是脱水。
最近改进的口服补液盐配方含有较少的葡萄糖和钠(现为245 mOsm/l,原为311 mOsm/l)。新配方的较低浓度可使溶液迅速吸收,减少静脉输液的必要性,使易于治疗非霍乱急性腹泻的儿童且无需住院。
使用口服补液盐是儿童在发作严重腹泻情况下得以存活的最为简单、有效和便宜的方法。口服补液盐溶液在小肠内吸收,从而补充水和电解质的丢失。世卫组织只提供该配方最新的国际质量规范,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是贫穷国家口服补液盐的主要提供者。世卫组织和儿童基金会共同发布了生产新的口服补液盐的指南。
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建议各国生产和使用新的口服补液盐配方,取代原配方。世卫组织和儿童基金会将帮助国家当局制定新配方的生产准则和程序。在当地生产口服补液盐将是确保各国能够在控制腹泻病方面满足其自身需求的关键一步。
根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世界卫生组织的意见,口服补液治疗应与适当的喂养做法指导相结合。在急性腹泻发作期间,补充锌(每天20毫克锌,持续10至14天)和不间断的母乳喂养能够预防脱水并减少蛋白质和卡路里的消耗,能够在减少儿童腹泻和营养不良方面发挥最大的作用。
修订的口服补液盐新配方专论将在国际药典第四版中发表。也可在世卫组织网页上读取。
有关腹泻的其它信息可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 “生命知识”和世卫组织儿童与青少年健康网页上读取。
有关提供和生产口服补液盐的详细建议请参阅由世卫组织/儿童基金会共同修订的刊物,题为: “口服补液盐:新口服补液盐的生产”。
带上便便上医院
上门诊时,我总能看见一些不太会看病的家长,如果他们稍微掌握点就医常识,就不会在医院里浪费那么多无谓的时间了。
最近腹泻的孩子不少,很多家长因为孩子腹泻带孩子就诊。可是当医生建议给孩子检查大便时,家长却不能立即搜集到孩子的大便。有时候,家长在医院里苦苦等三四个小时,就是为了等待孩子的那一泡屎,可是孩子却优哉优哉的不拉了。
还有一些学校要求学生去医院排查肠道寄生虫,一些家长很听话,也不问怎么查,二话不说就带孩子来医院了。我只好不断地重复着粗俗的一句问诊:“小同学,你这会儿拉不拉,要能拉出来一点,就可以检查了。”通常这个时候,小同学都会不好意思的回答:“我这会不想拉。”然后我再回答一句:“那你回家吧,下次可以不来了,让你爸把你的大便用塑料袋带来就可以了,要求半小时内送来。”
当然,也确实有很聪明的家长,今天下午就见到一个。一个孩子爸爸带着孩子的大便来化验,他看到人很多,很绅士的站在人群的后面默默等待,没有插队。当轮到给他孩子看病的时候,时间已经过去了整整一个小时。这个时候我才知道他只是给孩子化验大便,而此时的大便已经不适合化验了。我对他说:“大便必须在半小时内送到医院化验才有意义,下次这种情况要学会插队,提前给医生说一下,插个队开张化验单,大家一般都能理解。”
说到粪便常规,这是一项不容忽视的检查。
大便化验常规包括7项内容,各种结果代表的临床意义各不相同。
1、粪便颜色
正常颜色:成人呈黄褐色,婴儿为黄色或金黄色。
临床意义:柏油色,见于上消化道出血等。红色,见于痢疾、结肠癌、痔出血等。陶土色,见了各种原因所致阻塞性黄疽等。绿色,见于婴儿消化不良等。黄绿色,见于伪膜性肠炎等。
2、粪便形态
正常形态:成形软便。
临床意义:粥样或水样稀便,见于急性胃肠炎、食物中毒、伪膜性肠炎等。粘液性或脓血性便,见于痢疾、溃疡性结肠炎、大肠炎、小肠炎、结肠癌、直肠癌等。凝乳块便,见于婴儿乳汁消化不良等。细条状便,见于结肠癌等所致直肠狭窄。米汤样便,见于霍乱、副霍乱等。
3、粪便细胞
正常参考值:红细胞:0/HP。白细胞:偶见/HP。
临床意义:红细胞出现和增多,见于痢疾、肠炎、结肠癌、痔疮出血等白细胞增多,见于肠炎、细菌性痢疾。
4、粪便潜血
正常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阳性,见于胃肠道恶性肿瘤、伤寒、溃疡病、肝硬化等所引起的消化道出血。
正常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阳性,见于溶血性黄疽和肝性黄疽等。
6、粪便胆红素
正常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阳性,见于溶血性黄疽、阻塞性黄疽等。
7、粪便细菌培养加药敏
正常参考值:阴性(无致病菌)。
临床意义:阳性,见于细菌性痢疾、伤寒、肠结核、急慢性肠炎等。同时可根据药物敏感,选择有效的抗菌素。
【医院故事】我愿做你翅膀下的风
快下班时,我在诊室门口忽然看见了久违却熟悉的面孔,是小伟的爸爸和妈妈。他们的旁边站着一个大男孩。我快乐的走向前与他们打招呼:“这是小伟吗?你们是带孩子来复诊啊!”
“啊,是刘大夫啊,好久不见了。这是小伟啊!我和娃他妈今天带他来复诊。你都认不出他了吧。他都快13岁了,小伟,快问刘大夫好!”小伟的爸爸妈妈看见我也非常高兴,他们让孩子向我打招呼。
小伟走路不太稳,有些迟钝的走在了我的面前,目光有些游离的样子,他慢慢的说出了“刘大夫好”四个字,吐字有些不清晰。
时光迅速把我拉到了12年前。12年前的一天,1岁多的小伟住在了我主管的病床上,那时候,我还只是一名住院医师。小伟患的是脑瘫,在我们科室进行着康复治疗。当时的很多事情我已经遗忘了,只记得小伟的家住农村,家境并不富裕,小伟的父母都是憨厚善良的老实人。因为这个孩子和我儿子差不多大,格外受到我的关注。记得我把我儿子的一些玩具和几件衣服送给了小伟。小伟夫妇为了表示感谢,把亲手缝制的布鞋送给了我儿子。那是一段美好的回忆。
每个疾病的背后都有一段不被人知的故事。通过简单的了解,我了解到小伟是个不幸的孩子,他得的不是普通的脑瘫,还合并有癫痫,目前智力也受到影响,一直在我科黄主任那里定期门诊复诊。小伟妈妈没有工作,在家照顾孩子。小伟爸爸是名司机,腰椎间盘不好,为给孩子看病,还欠了十几万的外债。为了养家糊口,他长年在外奔波。
但是小伟又是一个幸运的孩子,因为他的父母没有被困难打倒,也没有因为他的疾病放弃他,依旧乐观坚强的活着。小伟的父亲对我说:“再苦不能苦了孩子,为了让孩子接受现实,我们让孩子在当地比较大的学校读书,虽然成绩不好,但是让他在学校接受教育很重要。”
小伟是个内向的孩子,加上疾病的影响,我看到孩子面部的表情很少。我们谈话的时候,他呆呆的站在旁边,眼神也不灵活。
聊了一会儿,小伟夫妇让我给孩子开点补锌的药物,于是他们跟我走进了诊室,小伟也跟着走了进来。开完药,小伟夫妇向我告别离开,小伟依旧跟在他们屁股后面。就在快要离开诊室的那一瞬间,小伟忽然回过头对我说:“阿姨,再见!”
那一瞬间,我忽然觉得特别感动,也特别触动。每个人都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个体,是无法被别人取代的。孩子都是宇宙带给父母以及人类的礼物。他们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有特殊意义和任务的。或许在某些人眼里,有些孩子会被带上“痴呆瓜傻”的标签。可是,宇宙安排他们在这个世界上存在,除了帮助他们的父母成长,也帮助我们这些看上去体格健全的人类时刻觉察,时刻自省。有时候,我们是需要把孩子和孩子进行比较的,和这些受过苦难的孩子相比,我们的孩子的确是生活在蜜罐里,应该教会我们的孩子更加珍惜生活,同时有责任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伸出我们的手,帮助到需要帮助的同类。
我忽然明白了一句话的真正含义:“我愿做你翅膀下的风”。作为医生,我们不正在充当“风”这样的角色吗?我们不是神,我们不是慈善家,我们更不是救世主。我们为患者其实能做的事情很少,很多时候是力不从心的。
但是我发自内心的对所有的朋友说一句话,那就是,我愿做你翅膀下的那个风,尽我所能给你一点力量而已。
岚子妈:给过敏孩子家长的一点建议
大家好,我是岚子妈,一个6岁半女孩的妈妈。因为孩子生病与海燕医生相识,如今已经快四个年头了。从最初的医患关系变成了如今无话不说的好朋友,有时候感觉像做梦一样让人不能相信。认识海燕医生,是我们全家人的荣幸。
毫不夸张的说,我的孩子和我是跟随海燕医生过敏治疗最早的一批受益者。为什么要加上我?因为海燕医生不但治疗好了我孩子的疾病,也治疗好了我对疾病的“心病“。为什么是最早?因为我是亲眼目睹并且跟随海燕医生学习过敏然后配合她治疗孩子过敏最终受益的第一批家长。
时光回到4年前,小时候的岚子体弱多病,可是那时候的我压根没有“过敏”知识这个概念。孩子一生病,我就只能想到消炎药和抗病毒药。孩子他爸是典型的过敏性鼻炎,可是我根本不知道孩子生病会和过敏有关。孩子曾经反复生病,医院的医生也是按照常规出牌,感染了用抗生素,病毒感染了用抗病毒药。孩子能好,可是总感觉不能去“根”,我也因此被迫辞去了工作在家安心照顾她,可是孩子依旧反复感冒生病。焦虑、抑郁、烦躁,恐惧、和孩子疾病有关的所有负面情绪弥漫到我的家庭的每一个角落,我沉在痛苦里,不知所措。
后来,在网上浏览时我无意中发现了我们西安海燕医生的搜狐博客“儿科医生眼中的世界”,她写的医院故事以及科普文章让我眼前一亮,那篇篇文章仿佛是一剂剂心灵鸡汤,打动了我的心,让我一下子看到了希望。我认定她是一个值得信赖的医生。在医院里,我找到了她,海燕医生真是文如其人,她是用爱和善在给小朋友看病。中国的就医现状大家都感同身受,医生少,病人多,当你就医时,医生分配到每个病人身上的问诊时间只有几分钟。所以我们常常会误解医生不认真,冷漠。可是,海燕医生是怎么做的呢?她会利用各种方法给你最大的帮助。她会告诉你在她博客上看哪篇文章可以帮助孩子恢复;她还给长期需要随访的家属留下微信或QQ群号甚至手机号,给家长们最大的帮助;她还专门给孩子家长写了本科普书《孩子生了病,妈妈怎么办》,她把多年的经验,毫无保留的告诉家长们。
海燕医生是我见过的最另类的医生,因为她不但给小孩子看病,还给家长治“心病“,她毫无保留和发自内心的从各个层面上给所有家长带去最大的帮助。最难能可贵的是,她和她的朋友们(心理咨询师、,律师、营养师等)还利用业余时间给家长们举办了一期又一期的公益讲座。帮助我们这些有困惑的家长们内心逐渐强大了起来,帮助我们成为了一名合格的智慧家长。如今,在海燕医生的影响下,我和身边的不少朋友加入到海燕医生的朋友团队(海燕心苑),和她一起传播者爱和善,最大程度的帮助自己以及身边的朋友。
海燕医生为我们这些过敏的家长提供了很多家长交流的知识平台,我看到经常会有很多新朋友加进来,他们和我当年一样,会提很多很多问题,因为刚开始了解过敏,不懂的问题太多了。但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我看到很多家长的一些就医误区,我写出来,总结一下,希望对过敏孩子家长们有所帮助。
1, 按时随访很重要:海燕心苑脱敏群里的家长大都因为孩子过敏进来的,孩子有很多共性。但是一定要记住,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不同的个体,需要个性化治疗,如果您的孩子生病了,要定期找海燕医生复查,您去得越多,海燕医生越熟悉你孩子,越好帮孩子制定个性化方案,孩子恢复的就越快。
2, 请去医院就医:我时常会看到不少家长喜欢在群里咨询孩子生病的问题,我提醒大家,海燕心苑群只是家长互相交流平台,这里不是诊室。海燕医生不是神医,不会网络看病(海燕医生也曾经反复发文章真诚提醒家长不要相信网络答疑)。跟着海燕医生,我积累了很多医学知识,也荣升为她的助教,可是孩子一旦生病,我绝对会带孩子去医院让海燕医生在帮忙看一下,该化验就化验,然后让她指导我给孩子用药,因为我知道孩子每一次生病情况都可能不一样。
3, 我们代替不了医生:海燕医生已经是工作了16年的老儿科医生了,可是她还在不断地学习医学知识,与时俱进,这点让我最佩服。如果2011年她不主动去北京跟随许鹏飞教授学习过敏知识,我们的孩子还会因为过敏而受害。我们学的再多,也永远代替不了成天和患儿打交道的儿科医生,所以我喜欢那句话,智慧家长是配合医生一起治疗孩子的家长。
4, 过敏是暂时的:过敏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过敏危害不认识。每每新加入过敏群的家长都会有个思想,不让吃牛奶,不让吃鸡蛋的孩子太可怜了。我想说,有什么可怜的?这些看上去有营养的食物对你孩子来说是毒药啊。你应该感到高兴才对。找见了致病的原因,孩子少生病,这是多么开心的一件事啊。我家小岚子曾经牛奶鸡蛋高度不耐受,在海燕姐的指导以及定期随访下,我们严格忌口了一年半,后来孩子反复生病的情况就消失了。岚子现在6岁半了,身体非常好,根本没有出现营养不良的现象。过敏是暂时的,忌口也是暂时的。
5, 过敏孩子家长们要做些什么?我们首先要不断的学习医学知识,其次要学习心理学知识,只有自己的内心足够强大时,我们遇到任何问题时,內心才不会慌乱,紧张。对于过敏的孩子,首先我们要学会预防,观察,记笔记。我的经验告诉大家,牛奶和鸡蛋这两样是最容易过敏的食物,让忌口就要听医生的话,临床经验很重要。其他食物,一定要记录食物日记。自己在家多观察孩子吃后的反应。如果出现皮疹,水肿、打嗝、腹胀等不适,要及时询问医生,看看是不是过敏。在没有随访之前,绝对不要心存侥幸给孩子吃容易过敏的食物。
让忌口成为孩子的脱敏药物
和家长朋友开沙龙时,我经常会分享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的一句名言:“让食物成为你的药物,而不要让药物成为你的食物。”如何合理的饮食和忌口,如何能利用食物增强体质甚至改善疾病,已经成了营养学以及医学研究的趋势。
开沙龙时,不少家长会问我一个问题,很多地方(比如百度)都能看到这样的知识介绍,说《食物过敏不等于食物不耐受》,既然不算过敏,为啥要忌口呢?它的意义何在?
以下只是我的个人拙见,大家选择性的听听吧。
中国人就爱咬文嚼字,什么叫“过敏”?过敏一词最早来源于“变态反应”,但是这个词会给不学医的人一些歧义,据说我国刚开变态反应科的时候,不少人不知道这是个什么科,以为这是个专门治疗长相怪异比如像刘罗锅一样外型的人的科室。后来,变态反应科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这才越来也使用了“过敏”这个词汇。
学医的人都知道,变态反应分为四种类型。
Ⅰ型变态反应
即速发型过敏反应,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种,其特点是:由IgE介导;发生快,消退亦快;常表现为生理功能紊乱;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比如我们常常看到皮肤粘膜过敏症(荨麻疹、湿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呼吸道过敏反应(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喉头水肿),消化道过敏症(食物过敏性胃肠炎),全身过敏症(过敏性休克),就是这种I型变态反应。
II型变态反应
Ⅱ型变态反应,抗体多属IgG(我们做的食物不过耐受检查就是检测的这个IgG)、少数为IgM、IgA。如今,有不少专家认可“食物不耐受”就是一种慢性的食物过敏。人的免疫系统把进入人体内的某种或多种食物当成有害物质,从而针对这些物质产生过度的保护性免疫反应,产生食物特异性IgG抗体。不少专家认为食物不耐受是因为体内缺乏消化一些食物相应的酶而无法被人体完全消化,以多肽或其他分子形式进入肠道,在那里被人体作为外来物质识别,从而导致免疫反应的发生,产生食物特异性的IgG抗体。
食物不耐受属于一种复杂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很多人在进食牛奶或奶制品后会出现胃肠道反应,如腹泻、腹痛等,便是乳糖的不耐受引发的病症反映。食物不耐受还会导致皮炎和食物过敏。食物不耐受的患者可以出现与过敏相同的一些症状,比如哮喘,湿疹,腹泻等,在临床上难以区分。
营养学家曾对2567个怀疑有食物不耐受的人调查发现:其中44%的人出现慢性腹泻、腹痛、溃疡、消化不良;16%的人皮肤出现皮疹、红斑、皮肤搔痒;12%的人有偏头痛,失眠;10%的人患哮喘;7%的人出现肌肉骨骼症状关节痛。英国过敏协会也统计得出:人群中有高达45%的人对某些食物产生不同程度的不耐受,婴儿与儿童的发生率比成人还要高。因此有理由相信在诊断为对某种食物过敏的儿童中可能是食物不耐受。因此,通过检测这种特异性IgG抗体,可以判断人体是否食物不耐受,找出疾病的真正原因。
由于食物不耐受不像急性食物过敏症状明显,自我诊断比较困难。磨牙、口臭、头痛、注意力不集中,都有可能与食物不耐受有关。50%以上的人群存在不同程度的食物不耐受,而有关的食物可能就是牛肉、玉米、牛奶、大米等常见食物,有专家建议,凡是亚健康人群和其他治疗方法疗效不好的患者,都可以有意识地进行食物不耐受检测,通过改善饮食,预防疾病的发生。
III型变态反应又称血管炎型超敏反应。常见的III型变态反应疾病有:Arthus反应、血清病、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等。
IV型变态反应即迟发型Ⅳ型变态反应,常见疾病有:接触性皮炎、移植排斥反应等。
所以,在我以为,叫不叫过敏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身体上出现了一些症状,化验也提示有问题,说明孩子的身体发生了变态反应,需要治疗了。不治疗也行,就像我的老师许鹏飞教授讲的那个长生不老的笑话一样,您忌不忌口,是您自己的事情了,忍着也行。
我的一点不值得称道的经验分享给大家,家长们选择性的参考。
1,身体有智慧,孩子不想吃的东西,别逼着孩子吃,大多孩子是有灵性的;
2,当然也有的孩子暂时失去了灵性,比如异常爱吃啥(比如鸡蛋),很可能是慢性过敏的表现,许教授也说过这件事,那句时髦的广告词大家都知道,不是所有的啥都叫啥?所以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那么有灵性,可能被父母的养育方法压抑住了灵感,直到孩子出现了一些问题,这才发现是食物过敏或不耐受。
3,最好的药物是食物,最好的治疗是不用药。忌口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能够明显减少药物的使用时间。我治疗的最成功的孩子之一果果,现在孩子妈妈是我的沙龙助教。果果曾经咳嗽3个月,去了N多医院,吃了N多药,后来在我的指导下,查出是鸡蛋严重不耐受。忌口后,孩子神奇般的好了,于是他的妈妈成了我的好朋友加助教。类似情况的孩子很多,大言不惭一下,在我的指导下,目前很多孩子都好了,于是他们的家长成了我的铁杆粉丝,我的燕窝团就是这样形成的。
4,忌口不是永远的忌口,总的原则:急性期忌口,生病期忌口,反复生病忌口,疾病不同,忌口时间不同。具体到每个孩子,真的需要个性化指导,需要家长认真的观察和记录食物日记。
5,过敏的孩子对音乐敏感,灵性十足,很有智慧,在我的指导下,忌口绝对不会对孩子造成什么心理上的影响。我指导的孩子们会在超市里智慧的挑食品,会认真的对老师说“老师,我目前不能吃,过一阵就好了。我治疗的孩子们,他们不叫我“刘大夫”,而是叫我“海燕阿姨”。他们会望着我开心的微笑;他们会因为想我到医院来看我,然后放心的离开;他们还会用塑料袋包上小礼物送给我(比如一颗大枣加两个桂圆);还有的会含情脉脉的看着我,然后回家后快乐的吃起了饭。
6,我的处方其实没有啥神奇的,除了药和忌口以外,我也开过“垃圾桶”、“拥抱”、“显微镜”、“奥特曼”等孩子们喜欢东东。
在这些可爱的孩子以及燕窝团的爱护和信任下,已经“四张票”的海燕医生却依旧能够貌美如花的快乐的活着,所以呢,今生能成为儿科医生,是我最最开心和幸福的一件事了。
【海燕和您聊疾病】扁桃体化脓,需要割掉吗?
人体的任何一个器官都不是多余的,但是任何情况都不是绝对的,看待疾病需要辩证的思考。如果当某个部位反复生病(如扁桃体反复化脓)或急性病(如急性阑尾炎),某个部位就成了感染灶,会产生一系列的危害。这个时候,弊大于利,切除它反而比保留它更为重要。
  不久前,我收到一封家长的来信:“刘大夫,您还记得您曾经收治了一名一年12次扁桃体化脓的2岁4个月的小女孩吗?2009年4月孩子因为扁桃体化脓住在二附院儿科,您就是我们的主治大夫。很清晰记得您给我说:‘这次出院如果扁桃体再化脓,就考虑割掉吧。我小时候扁桃体老化脓,医生建议摘除,可是一直犹豫着,后来得了心肌炎,这才决定摘了扁桃体,真后悔摘得晚了。’听了您的话,我终于下了决心。5月底孩子又犯病了,我义无反顾地去找了耳鼻喉大夫。6月4日进行手术,手术很成功。孩子术后到现在一直很好,再生病就是一些头痛脑热的小毛病,不用每个月挂十天吊瓶了。”
  看见家长给我的这封来信,我非常高兴,觉得是一封非常有意义的来信。因为在临床中,经常碰见一些和这封信中的孩子类似的病例,几乎所有的家长都有过类似的考虑:孩子扁桃体反复化脓,听外科大夫讲,最好割掉。可是又有内科大夫说了,尽量保守吧,扁桃体有一定的防御功能。割了会不会导致免疫功能低下?反而加重了病情?外科手术还有手术风险,需要麻醉,这个手术值不值得动呢?
  看了孩子家长的来信,我想结合我的个人经历和一些临床经验,谈谈我对扁桃体摘除术的一些了解。人体的任何一个器官都不是多余的,但是任何情况都不是绝对的,看待疾病需要辩证的去思考。如果当某个部位反复生病(如扁桃体反复化脓)或急性病(如急性阑尾炎),某个部位就成了感染灶,会产生一系列的危害。这个时候,弊大于利,切除它反而比保留它更为重要。
  建议和经验
  1 扁桃体反复化脓的孩子,首先应该查找原因,看看孩子有没有慢性鼻炎?有无睡前喝奶的习惯、有没有贫血、营养不良或免疫功能缺陷等因素,需要到医院找内科大夫看一下。去除了诱因,自然免除了手术这个程序。
  2 家长应该了解扁桃体发育的特点。儿童扁桃体自出生后10个月开始发育,4~8岁是发育的高峰期。这个年龄段扁桃体稍大,也最容易感冒;12岁左右停止发育。所以,让孩子养成饭后漱口、睡前刷牙的习惯。
  3 扁桃体肿大的孩子当中,有相当一部分孩子属于过敏体质,比如爱出湿疹和荨麻疹,有过敏性鼻炎,常便秘等。此外,还可能同时患有腺样体肥大致使张口呼吸和睡眠打鼾、哮喘等。所以,孩子反复生病,除了和扁桃体感染有关以外,还和慢性鼻炎、过敏体质有关。就是说,扁桃体反复感染时,还要同时查有无别的病,不能只是打针消炎。
  4 扁桃体化脓有可能并发心肌炎、肾炎等。所以,孩子生病的时候,不要只查血常规,必要的时候,需要查尿常规、心肌酶等。
  5 扁桃体化脓合并高热不退,要注意排除是否合并病毒感染。例如EB病毒感染后会患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或者川崎病。这类病也表现为孩子的扁桃体化脓。
  小贴士
  扁桃体摘除后,会不会对人体免疫功能造成影响呢?一方面,有循证医学资料表明,摘除扁桃腺的孩子未见影响免疫功能的报道。;另一方面,不摘除比摘除更糟糕的话,就要摘除了。当然,具体情况具体对待,究竟摘不摘,需要带孩子去医院分别让内科大夫和外科大夫看一下,听听他们的综合意见,为自己的孩子制订一个最合适的方案。
【医院故事】就这样误诊了孩子的喘息!
“孩子怎样了?”
“好多了,就是还有点咳嗽。”
看到小孩子来复诊了,我心里很开心。能坚持找我就诊的家长是对我的信任。我真的很感激家长们对我这个非教授的信任。
最近天气不好,因为病毒感染引起的婴幼儿喘息的孩子比较多,不少孩子在没有输液的情况下,和我一起配合,定期随访,仅仅口服药物和雾化吸入,就治疗好了喘息。我最近还有点小得意,总在微博里炫耀自己是不打针的阿姨。
孩子妈把孩子抱到我面前,小孩子没有哭闹,开心的对我笑。我把听诊器搭到了孩子的后背上,我猜想,孩子的喘息一定消失了。
听诊器里传来呼噜呼噜的声音,我的心一下子剧烈跳动了起来!一周多过去了,竟然还没有好?!
“你们按照我的方案按时用药了吗?觉得孩子喘息和咳嗽有好转吗?孩子发烧吗?吃奶有没有减少?精神如何?”我问孩子的妈妈。
“按时用药了,没有发烧,咳嗽减轻一点,饮食,精神都还好?”孩子妈妈回答道。
“你仔细回忆一下,近期有没有给孩子吃啥东西呛过?”我补充问道。
“你这一问,我想起来了,孩子是他奶奶帮忙带的,前两天,看到孩子还有点咳嗽,我问他奶奶有没有喂啥东西呛过?他奶奶说,给孩子喂过花生,呛了一下,看着不太严重,而且想着是嚼碎的花生,就没有给我们说这件事。”
“孩子的咳嗽还没有好,诊断可能有问题,上周你们第一次来,在外院拍的片子没有发现大问题,但是,目前需要再拍一次片子,或者直接拍个CT吧,分辨率高,就是花费高点,你们说呢?”
孩子爸爸走过来对我说:“贵点没关系,就选个分辨率高的吧。”
几小时后,孩子的胸部CT结果出来了,竟然有异物!我的确误诊了。
我连忙给他们说,赶紧去挂耳鼻喉科,需要住院治疗取异物,考虑近期住院很紧张,我给一个熟悉的耳鼻喉科大夫写了张纸条,让他们拿着赶紧去联系住院。孩子的父母拿着纸条匆匆走了,没有留下一句怨言。
看到他们离开的背影,我心里非常不好受。反省自己为什么会误诊?面对喘息的患儿,尤其是第一次喘息的孩子,我是不是要再仔细问问病史?看到外院的诊断,我是不是要轻易相信?如何能做出更好的诊断,减少误诊率!如何做,才能对得起信任我的家长们。如何正确的进行科普宣教而不是让别人感觉到我是为了炫耀自己,我陷入了深深的反思之中。
忽然想起很久以前看过的一个故事,说一个人到很远的地方去旅游,忽然生了病,他打听那个村庄里有没有医生。村民们问他:“有两个医生,你要选哪一个?”这个人相了一下问道:“这两个医生有没有治死过人?”村民回答:“一个从来没有治死过人,另一个治死3个了。”这个人立即说:“那我就找那个从来没有治死过人的医生看了。”村民慢悠悠的补充了一句:“没有治死人的医生,目前只看过一个病人,而那个治死人的医生已经看了几千个病人了。”
看了这个故事,如果是你,你会选哪个医生看病呢?我想,不言而喻吧。
人常说:“医生越老越吃香!”,这是不争的事实。因为谁都不是天生的医生,时间让医生不断地积累经验,越老,经验越多。当然优秀的医生不是说你拥有多高的学历就是好医生,所有医生是从患者身上积累出了经验和教训的。当然医生越老越吃香不一定就等同于越老水平越高,每个人都有能与不能,医生不是神!没有误诊的医生是不存在的。
我们能做的就是在不断误诊和正确诊断中不断总结经验,然后在各种风险中前行……
【医院故事】今日处方:垃圾桶
海燕医生,你在不在医院,小新又发烧了,我紧张的很。”
“我在医院,孩子多少度?精神怎么样?安定吃了吗?”
“37.8°C,精神很好,安定吃了!”
“那就不要紧,你可以先观察一下,可以暂时不用到医院来。”
“我还是带他来找你看一下,不让你看一下,我心不安。”
“好的,你带他过来吧。”
小新3岁半,曾经是一个高热惊厥的孩子,家人虽然掌握了安定预防用药的方法,可是,孩子还是再次抽风了。这一次,孩子低热时就抽风了,在家人还没有来得及用药的时候,孩子就抽风了。小新的妈妈带孩子来我们医院检查的时候,满眼的泪水。她告诉我,孩子24小时脑电图检查提示热性惊厥有点向复杂热性惊厥发展了。由于孩子抽风次数很少,医生给她了两个建议,一是继续安定预防,二是可以给予抗癫痫药物治疗,但是一旦用药,至少要用2年左右。她很纠结,不知该如何选择治疗方案。用安定吧,万一没有掌握好火候,再次抽风怎么办?用抗癫痫药吧,虽然安心点,可是肯定副作用要多一点,而且还要用那么长时间,实在不想用啊。小新妈妈想听听我的意见。
我对她说,无论用安定还是抗癫痫药,用药的目的是“压住”抽风。可是,孩子为什么会抽风?很明显,孩子每次抽风之前都有一个“感冒”诱发的病因。我们能不能找找诱发感冒的原因呢?从预防医学着手,找找诱发感冒的原因,如果找见了,我们就可以采取“釜底抽薪”的办法,减少了感冒的次数,或许就减少了抽风的发生。我建议孩子住院全面检查一下。我对小新妈妈说,关于用药,如果是我的孩子,我会先选择第一个方案,如果不行,再用第二个方案。
在我的劝说下,小新住了院,经检查,孩子的免疫功能偏低一点,食物不耐受提示孩子对牛奶、玉米不耐受。出院时,我给了小新开了一个月调整免疫功能的药物,同时指导了孩子妈妈合理的饮食方案。
经过几个月的观察,我欣喜的看到,小新即便感冒发生了低热,也再没有出现抽风发作,面对这样一个典型病例,我看到了自己的治疗效果,心里很开心。
“来,小新,帮阿姨把棉签扔到垃圾桶里”,在医生办公室,我看到了活泼可爱的小新,小新没有丝毫疾病的模样,非常精神,三岁的孩子,正是好奇心最强的时候。他动动这儿,动动那儿,在他眼里,眼前没有见过的东西都是很新鲜和美好的。经检查,孩子的嗓子不红,双肺呼吸音也不粗。给他检查完了嗓子,我示意他帮我把垃圾扔到垃圾桶里。
我们科里,最近刚刚更换了新式的脚踏式垃圾桶,垃圾桶是翠绿色的。在医院那样以白色为色调的环境里,绿色似乎代表着生命的色彩,每每看见那个绿色的垃圾桶,我的内心就有一种说不出来舒服的感觉。我猜,小新估计没有见过这样的垃圾桶,于是想逗逗这孩子,顺便锻炼一下小新主动帮大人的干活的能力。我对他说:“用脚踩住那个踏板,然后再把垃圾扔进去。”
小新在我的指导下,顺利的把垃圾扔了进去。他面脸笑容,迅速对那个垃圾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忍不住又找了个垃圾扔了进去,他站在垃圾桶旁边,开心极了。
我对小新妈妈说:“孩子目前问题不大,你不用太紧张,就是感冒了,你给孩子吃的药很正确,继续口服药物,回家观察吧,什么药都不用开了。”
听我这么说,小新妈妈紧张的情绪舒缓了很多,她的脸上也有了点笑容。她示意孩子向我说再见,小新快乐的看着我,大声喊着:“刘阿姨,再见,明天我还会来!我还帮你扔垃圾!”
我扑哧一声,忍不住笑了起来:“你不用来了,小新,我不希望你再来了!让你妈给你买个这个样子的垃圾桶,好不好!”
小新妈妈说:“我可不给他买,我买了后,估计不一会儿就让他弄坏了!”
“如果是我,我绝对要给孩子买一个,这又花不了多少钱。发现孩子的兴趣点,启发孩子的好奇心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啊。你一定要给孩子买一个啊。”我微笑着对小新妈妈说着。
“小新,我今天给你妈妈开的处方就是垃圾桶,回家后让你妈妈一定给你买一个,好吗?”
“好!妈妈,你一定要给我买啊!”
“好啊!妈妈答应你!”
看着母子俩快乐离开的模样,我也很开心。
这一天,我开了一张特别特殊的处方:垃圾桶。
孩子“抽风”,家长怎么办?
昨晚值班,与抽风“干”上架了,先是个四岁孩子,半夜来,收住入院,控制好了。接着是凌晨六点半,一10岁女孩夜间睡眠中忽然抽风发作被120送至急诊科,接到会诊电话,我迅速从睡梦中清醒,冲向急诊,在急诊护士配合下完美完成抢救,孩子清醒。近期天气突变,早晚温差较大,是疾病高发的季节。最近,我们科室收了不少抽风的孩子,其中不少孩子是第一次抽风发作,这样的孩子让父母焦虑万分,惊慌失措。
孩子抽风是儿科常见的一种急症,我们医学上称为“惊厥”。引起抽风的原因很多,常见的疾病有高热惊厥,癫痫,脑炎等。如果孩子突然抽风发作,家长怎么办?下面以最常见的高热惊厥为例,给家长们讲讲一些处理的方法。
什么是抽风?
患儿抽风时,意识突然丧失,双眼上翻、凝视或斜视;面部肌肉或四肢肌肉强直、发硬、痉挛或不停地抽动,一次发作可由数秒至数分钟。有些孩子伴有口吐白沫或大小便失禁。抽风停止后,绝大多数(严重脑炎患儿除外)孩子会恢复意识,但是会感觉疲惫,乏力。
很多疾病都可以引起儿童抽风,但总的可分为发热性和无热性抽风两类。
儿科比较常见的发热性抽风以高热惊厥最多见。孩子高烧后(大多高于39度以上)发生一次突然的抽风,我们称之为高热惊厥。表现为意识丧失、双眼上翻,牙关紧闭、四肢抽动。一般多见于6个月~5岁的婴幼儿。惊厥多发生于高热时,持续时间比较短,约2~3分钟,惊厥停止后,患儿也随之清醒。一般情况下,在患病的过程中只抽一次。
无热惊厥中,“癫痫”的患儿比较多见,孩子有可能平时好好的,没有抽风病史,头颅CT检查正常,需要做脑电图加以确诊。
孩子出现抽风时该如何做呢?
1,不要慌忙把孩子抱起来,应将患儿迅速摆成侧卧位,这样做可避免患儿呕吐时发生窒息的危险。
2,如发现患儿发热,应迅速将孩子衣服解开,以便孩子呼吸顺畅和散热。
3,抽风时,患儿意识不清,不要口服喂退烧药,可在患儿肛门内放入退热栓,同时将温毛巾擦拭孩子头颈部和四肢(不擦前后心)协助降温。
4,当孩子抽风停止后,立即送孩子去医院,如果抽风超过5分钟还未停止,不要等待,可打120,护送孩子就近入院。
抽风时,家长错误的做法
孩子抽风发生时,家长常常十分惊慌,不知所措。一些家长用力掐孩子的人中,这样做是不合理的,因为常常没有效果,而且还会把孩子幼嫩的皮肤掐破。
抽风后,应住院检查
孩子抽风后,尤其是第一次抽风的孩子,一定要详细检查,包括头颅CT,脑电图,血常规,生化全套等,不能心疼孩子,拒绝检查。
不要隐瞒家族史
抽风的孩子,尤其是高热惊厥的孩子绝大多数有家族史,就是说,这个病和遗传有很大的关系,很多孩子爸爸妈妈小时候有热惊的病史。但是很多人否认自己有这个病史,一个是有所顾忌,故意隐瞒;二是确实不知道,因为孩子父母上一代人就隐瞒了病情。其实,从某个角度讲,有热惊家族史的孩子比没有热惊的要好,因为有遗传倾向,诊断起来就容易了。而没有遗传倾向的,忽然抽风,有可能是脑炎等其他疾病。所以,孩子热惊后,孩子父母一定要回家询问自己的双方父母,自己小时候或其他兄弟姐妹有无热惊厥病史。
高热惊厥重在预防
在抽风的孩子当中,高热惊厥的发病率约2%~4%.高热惊厥患儿中,1/3有第二次惊厥,这其中1/2有第三次惊厥.大约1/10有3次或3次以上的复发。高热惊厥复发均发生于首次发作3年内。惊厥虽不同于癫痫,大多孩子预后良好,可是,每次的抽风发作,多多少少会对孩子的身体和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对孩子的父母,更是一种很大的心理压力。如何能预防或减少热性惊厥的复发这非常关键。
高热惊厥,几乎都出现在孩子呼吸道感染后出现急起高热后引起的。所以,这样的孩子,要尽量减少感冒,感冒少了,惊厥的几率就少了,这是关键。在临床中,我观察到,不少高热惊厥的孩子同时是过敏体质,有过敏性鼻炎,荨麻疹等疾病,所以,这样的孩子,要注意同时治疗过敏性疾病,而不能只注意抗炎治疗。过敏纠正了,孩子“反复感冒”的情况才能减少,热惊也就减少了。所以,高热惊厥的孩子,除了找神经科大夫就诊以外,如果有过敏体质,一定检查一下过敏源,在儿科医生的协助下纠正过敏体质。
对于其他抽风的孩子,正规治疗是关键,如确诊“癫痫”的孩子,需要根据脑电图的分型选择合适的抗癫痫药物,按时吃药,定期复查。如果是脑炎的孩子,必须住院正规治疗。
下面情况,有可能不是热惊
如出现下列症状,必须住院检查,排除脑炎或癫痫等疾病。
1、热度不高(38°C以下)便出现惊厥。
2、惊厥持续时间较长,一般在5分钟以上。
3、惊厥的同时伴有呕吐。
4、惊厥停止后,意识仍不完全恢复或四肢活动跟平常不一样。如:四肢僵硬、颤抖和瘫痪等。
5、24小时内再次出现惊厥,并在2次以上。
6、不是全身抽动而是身体某个部位抽动。
7、6个月以内的婴儿和六岁以上儿童发生惊厥时。
抽风的孩子,慎用疫苗
对有抽风病史的孩子,绝大多数疫苗的注射需要终身停止或暂时,因为注射疫苗会诱发抽风的发作。在临床上,我们给有抽风病史的孩子的出院医嘱上会注明:暂停疫苗注射(糖丸和乙肝疫苗除外)。什么时候能打,需要动态监测孩子病情和脑电图情况,由主管医生给予建议。
人的生命是非常顽强的,绝大多数的抽风发作不会对孩子造成生命危险,(除非严重的脑炎)。大多以抽风形式出现的疾病只要正规治疗,定期随访,疾病会得到很好的控制和治疗。
恐惧是幻想,只有爱存在
面对孩子突发的疾病,许多家长会被一大堆的负能量情绪“袭击”。担心、伤心、恐惧、焦虑、烦躁一股脑的涌上心头。很多时候,这种负能量会在家庭成员中甚至医患之间传递扩散,大家互相伤害和指责,无意中把负能量成倍的扩大。
智慧的家长要多学习一些身心灵方面的知识,因为我们和孩子是心有灵犀的。当我们自己坚强,当我们内心足够强大的时候,面对一切问题,我们的内心是淡定的,我们就能配合医生更好地支持到孩子,帮助孩子早日康复。
“只有爱存在 ,恐惧是幻想”, 当你有一天,忽然明白了这句话的含义, 一切问题都不存在......
治疗癫痫,贵在坚持
号是第七个“国际癫痫关爱日”,今年“关爱日”的主题是:实现梦想,根治癫痫,从“遵医嘱,记日志”开始。中国目前有近1000万癫痫患者。今年5月24日,在日内瓦举行的世界卫生大会通过了“2013 - 2020精神卫生行动计划”,其中包括了癫痫防治,这说明防控癫痫已被列入世界各国的重点卫生行动之中。
尽管我们费力的一下一下地按压着,孩子的面色还是渐渐的灰暗起来,心跳和呼吸也渐渐停了下来,瞳孔散大了……抢救间外面,是孩子的姑姑,她跪在门口祈祷。不远处,是孩子的父母,他们无神地坐在地上发呆。
我的心揪在一起,不忍心对孩子的父母说出残忍的话。我犹豫了一下,拉起了跪在地上的姑姑,对她小声说:“对不起,孩子走了,我们尽力了,没有救过来。”
眼泪从孩子姑姑的眼中夺目而出。我停顿了一下,接着说道“你是孩子的姑姑,这个时候,需要你坚强起来,你去安慰一下孩子的父母,有些话你去说比我说可能要好点。孩子的情况你也了解。癫痫,本来控制得挺好,可是,这次他们偏信所谓的中药偏方偏方,一下子停了所有的抗癫痫药物,这是癫痫患儿治疗的大忌啊,所以才出现了今天的癫痫持续状态,来得也晚了,在外面竟然抽了40分钟才赶到我们医院……”
孩子的姑姑点点头,她转身向孩子父母走去……
楼道的尽头,三个人抱在一起放声大哭起来,在深夜的映衬下,哭声显得更加凄惨。孩子的父母,踉踉跄跄地向抢救间走来,一起扑向孩子,号啕大哭……
这个故事已经是过去的事了,可是想起来,还会让人心痛。孩子生了难治的病,家长爱子心切,梦寐以求企望找到最好的办法帮助孩子痊愈,这无可厚非。可是,如果家长在这个时候,不保持理智的头脑,不了解疾病的一些基本常识,孩子不但得不到很好的治疗,还容易上当受骗。更可怕的是,癫痫药突然撤药,会导致孩子抽风持续发作而引起脑水肿,不及时治疗,就会发生死亡,上面故事中的孩子就是这样,让人扼腕痛惜。这样的事情,在临床上并不少见。
如今,江湖骗子正是利用家长这个“不要有副作用”的心理行骗的。他们打出“发扬中医国粹,根治癫痫患儿!”等诸如此类诱惑性很强的广告,于是不少家长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去治疗,殊不知上了当。
举个例子,一名患儿在我们儿科治疗了半年后,控制的很好。可是,家长觉得孩子吃西药时间太长,就打听了一个治癫痫的“专科医院”。该医院“声称”治病的药物是纯中药制剂。这位家长就带着孩子去了。孩子停止了西药后服用了他们的中药后,一直没有抽风发作。可是,渐渐地,家长发现孩子智力开始下降,行动迟缓,说话的时候还流口水,这才急了,又把孩子带到了我们医院。我们把家长带来的“中药制剂”化验了一下,发现里面含有三种抗癫痫西药,而且超剂量使用。家长这才知道上了当。
我想告诉家长的是,这个病并没有想的那么可怕。为了更好地理解癫痫的概念,我们可将大脑比做一台由电路连接起来的计算机,脑细胞间是通过电的冲动相互联系和交流的,但当电路异常,脑内出现异常放电时,就会导致癫痫发作。可是小儿脑的可塑性较强,惊厥本身对不成熟脑的损伤较成熟脑轻,所以只要没有难治的病因,惊厥前没有神经系统的缺陷,只要早期合理治疗,90%以上的患儿能得到良好的控制。
控制癫痫发作,目前主要是口服抗癫痫药物(西药)治疗。除了少数人需要终生服药以外,大多数患者在数年(通常为2~4年)之后逐渐减药、停药,达到临床治愈。
家长们注意,孩子得了病,一定要在正规医院找神经专科医生就诊,定期随访,切忌私自停药。
【家长来信】致所有早产儿家长
不久前,我收到一封早产儿父亲给我的来信。看了孩子父亲的信,我非常感动,我看到了一个耐心的伟大的父亲对孩子的爱。孩子一家的做法非常好,对早产儿孩子,一定不要过早的下定论,积极治疗,动态观察非常重要。在孩子一家的努力下,我看到,这个早产儿恢复的非常好,这真是一个奇迹!这个奇迹,是孩子一家的爱和耐心创造的。我把他的信贴出来,我相信,他们一家的做法是值得所有早产儿父母借鉴的。孩子的父亲问题也提的非常好,他的问题其实是很多早产儿家长应该注意的问题。我尽我所知道的给他做了解答。
孩子父亲的来信如下:
海燕医生:
您好!我是一名早产儿的父亲。孩子出生后,在网上查找资料时看到您的博客,关注您2年多了,为您的爱心、责任心和医术所感动。若不是相隔太远,早就过来找您了。正如您所讲的:身边的医生是最好的医生。在为孩子的这两年多里,我切身感受到,只要和医生进行较好的沟通,绝大部分还是有责任心的。
我的儿子是28周+2天早产,体重1.19公斤。在医院住院71天,感谢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达到出院标准。在医院期间,曾患过新生儿重度窒息、缺氧缺血性脑病、右腹股斜疝、脐疝等病。
通过学习,知道我的小孩是高危儿。购买了北京协和医院鲍秀兰教授编写的《0-3岁儿童最佳的人生开端》等书和影碟一直对照着在家给宝宝在做操和按摩,每天还给宝宝游泳(套脖圈),中途断断续续在我们当地医院作早期干预,9个月时因坐不稳到儿童医院检查,经医生手法和仪器检查,诊断为:语言、智力发育迟缓。当时给我们看了当地某医院儿童康复科主任,主任医师武断地说:你的孩子将来不能上正常的学校。儿子1岁时还坐不稳且不会爬,到北京找到鲍秀兰教授,检查完,鲍教授非常肯定的说你们的孩子不会有很大的问题,只要继续做按摩和学些手法回家进行早期干预就行。灰暗的天空一下变蓝了!回来后,坐稳了,会爬了,六一时,在100多个小孩中脱颖而出,夺得了第一名。一岁七个月零九天会走了。现在的他两岁五个月,已上幼儿园两个星期了,聪明,活泼,儿歌和诗能背20多首。我们还是不敢放松,书上介绍欧美对早产儿是一直跟踪到青春期的。
我有几个问题想请教您:
1,孩子毕竟早产,现在需要到大医院进行一次全面的体检吗?(做疝气手术时发现黄疸指数高,怀疑是药源性的,治好后一年多都没复查了)
2,孩子的牙差不多长齐了,但口水还特别多,是看儿保健科呢?还是到口腔医院口腔科看呢?
3,孩子的手在放松时不是撒开的,拇指稍有点收向掌心,但从来还没发现因拇指影响手的功能。正常吗?
啰嗦了这么多,知道你的研究方向是呼吸,还是期望得到您的帮助!
******************************
我的回信:
首先感谢你对我的信任,看到孩子恢复的很好,真为你们全家高兴。你提的问题非常好,我尽我所能回答你提的问题。我也会把我将要出版的科普书中的一篇有关自己养育早产儿的文章贴出来,一起分享育儿经验。
早产儿孩子,尤其是高危儿,即便恢复得很好,也不能掉以轻心,确实要观察到青春期。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你可能会发现孩子会慢慢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小问题,比如说,体质弱一点,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等,和正常孩子比较,会有一些差距。但是,有一点就是,孩子一定会越来越强壮。做为父母,我认为,心态好非常重要。无论孩子出现什么问题,我们都能坦然接纳孩子,接纳孩子出现的所有问题,然后想办法最大程度地解决这些问题。
第一个问题:我们这里对于早产儿,定期要做生长发育评估。在医生的指导下对孩子欠缺的地方进行训练。你说的全面查体我觉得不是对孩子进行大包围的盲目检查,可以在医生检查后,选择性的检查。比如肝功,脑电图,脑CT,我觉得,这是必要复查的。
第二个问题,孩子口水多原因很多。过敏,脑发育的问题,牙齿的问题,都有可能导致口水多,建议听听身边医生的建议,可以分别看看口腔科和儿科神经科医生。
第三个问题,还是第一个问题的回答,有没有问题,需要做生长发育评估。医生会给你正确的指导。
祝福孩子一切顺利,茁壮成长。
疾病这样“抗”过来
一朋友不久前移居美国,孩子3岁,忽然高烧39度伴有腹痛,呕吐(非喷射性),家庭医生检查后只让孩子吃了退烧药、喝水,然后让孩子在家观察。不用抗生素,不打针,不查血常规。
“抗”了一天,孩子妈急了,给我打来了越洋电话,说孩子烧了整整一天了,一吃就吐,高烧,光想睡觉,间断肚子疼。我听了她的叙述,建议她带孩子去查血常规,必要的时候做个腹部B超。孩子妈给他的私人医生联系,医生说,没有超过40度,没有必要做血常规,肚子是软的,没有必要做腹部B超。观察了到第三天,医生仍然让他们观察处理,只吃退烧药,她又给我打电话寻求帮助,我了解到,孩子有呕吐,但是和三天前相比较,无明显加重,发烧仍然39度,但烧退后精神挺好。我问她能否带孩子看急诊,孩子妈说,在美国,除非温度高于40度,病情非常重,才能看急诊。
孩子妈在电话那头不停地抱怨,说没想到在美国看病还不如中国,中国看病虽然排队时间长,但至少在中国看病,家长有很多主动权,想查啥,想要啥药,都可以和医生商量。说着说着,孩子妈在电话那头痛哭流涕起来。我看到孩子妈快要崩溃了,就给她出了个馊主意,我建议她给温度计捣个鬼,把温度弄到40度,然后赶紧去看急诊,起码查个血常规,这样,就能初步判断孩子到底严不严重,有没有细菌感染。孩子妈终于如愿以偿的带着孩子去看急诊了,在朋友的强烈要求下,孩子做了血常规和腹部B超。医生说,问题不大,没有给家长提供化验单,依旧让孩子吃退烧药观察。
第四天,孩子妈没有给我打电话,第5天,她的电话终于来了,声音中透出快乐和兴奋。她说第一次亲历孩子疾病“抗”过来了的过程,在中国,她想都没有想过孩子的病还能这样好转,孩子高烧三天,没有吃抗生素,也没有打针和输液,竟然好了。她非常兴奋。
亲身感受了朋友孩子在美国就医的经过,感慨良多。
相比之下,我们中国的孩子看上去幸福,想打针就打针,想吃药就吃药,想化验就化验,想让医生积极处理就积极处理,可是,这里面,有多少孩子是被过度治疗了呢?
当然,这个孩子的个案不能代表所有的孩子情况,中国家长绝对不能盲目模仿故事中的方法治疗孩子的疾病。
儿科医生眼中的世界相关的更多内容:
[知识] [知识] [知识] [知识] [知识] [知识] [日记] [日记] [日记] [日记] [日记] [日记]
需要账号和密码的外链可能是钓鱼网站,为了您的账号和财产安全,请勿提供任何有效信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儿科主治医师考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