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赛卡病毒症状例

最新发现:赛卡病毒可能引发更多病症案例
美国和巴西科学家开展的最新研究显示,寨卡病毒可能造成的胎儿发育异常病症不仅限于新生儿小头症、积水性无脑和死胎,还包括胎儿脑钙化、胎盘功能不足、羊水少、胎儿发育迟缓、中枢神经受损和先天失明等。
这一研究成果于4日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周刊上。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和巴西生物医药研究机构Fiocruz对里约热内卢一家诊所的88名孕妇进行了跟踪研究,得出上述结论。
这88名孕妇中,72人被确认感染寨卡病毒,其中42人同意进行超声波检查。这里面,有12名孕妇在检查时被查出胎儿发育异常。
在已经生产的8名孕妇中,只有2人生出的胎儿发育正常。2人诞下死胎,两个胎儿体重不足,一个胎儿出现明显的小头症,还有眼部功能障碍,很可能是先天失明,还有一个胎儿被发现母体没有羊水后依靠紧急剖宫产手术取出。
研究负责人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院临床儿科教授卡琳·尼尔森说:“我们发现寨卡病毒和胎儿发育异常之间存在强烈关联,这些之前尚未被证实。即使胎儿未受病毒影响,胎盘似乎受到损害,这可能导致死胎。”
尼尔森说,这些孕妇大多数是在怀孕的前6个月感染寨卡病毒的,但是也有一些是在临盆前3个月才感染的,产下2名死胎的孕妇在怀孕前期和中期的超声波检查中均未出现异常,生产时月份已经很大。
寨卡病毒最早于1947年在乌干达被发现,症状与登革热相似,包括发热、红疹、头痛、关节痛、肌肉痛以及非化脓性结膜炎等。寨卡并不是一个致命性病毒,大约80%的感染者并无明显症状。
去年起,寨卡病毒在美洲快速蔓延,这一地区近30个国家和地区报告发现这种病毒。虽然科学家尚未证实寨卡病毒为新生儿小头症的直接致病原因,但在寨卡病毒肆虐的巴西,已经确诊近640多例新生儿小头症,另有4200例小头症疑似病例。科研人员怀疑,大多数病例与母亲感染寨卡病毒有关。
美国耶鲁大学研究人员上月底在《科学公共图书馆·被忽视的热带病》杂志发表的研究成果显示,寨卡病毒危害可能不止于新生儿小头症,还有积水性无脑和死胎。医疗人员在关注小头症的同时,还需警惕积水性无脑和死胎等情况,这意味着寨卡感染病例可能比已知的更多。&&&&人兽共患病学
加价换购以下任意一件商品
请选择配送地址
钻石会员自营订单满49元(含)免运费
其他会员自营订单满59元(含)免运费
不足金额订单收取运费5元起
商品问答(%s条)
当当价:&27.80
版 次:1页 数:字 数:印刷时间:开 本:大16开纸 张:胶版纸印 次:1包 装:平装丛书名: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国际标准书号ISBN:4所属分类:&&&&&
  动物医学、动物检疫、预防医学、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领域本科学生、研究生、教师及相关工作者。&
  主要包括人兽共患病及其危害、人兽共患病识别及预防原理、家畜禽人兽共患病、宠物人兽共患病、野生动物与观赏动物人兽共患病、食物链引发的人兽共患病、人兽共患病防控相关法规;人与动物互通病医学;新现人兽共患病特点与危害;人兽共患病包括细菌病、病毒病、寄生虫病、真菌病鸡其他人兽共患病。
第一篇人兽共患病概述 第一章人兽共患病及其危害 第一节人兽共患病概念及其进化 第二节人兽共患病危害 一、人兽共患病多为人与动物的烈性传染病或流行病,对公共卫生构成重大威胁 二、多数人兽共患病为自然疫源性疾病,难以控制或消灭 三、传统传染病再度肆虐 四、新出现的传染病已对人类构成新的威胁 五、生物恐怖对人类的威胁依然存在 六、人类防控人兽共患病成为巨大经济负担 第三节人兽共患病的特点 第四节人兽共患病分类 一、按病原体种类进行分类 二、按病原体保藏宿主的性质分类 三、按病原体生活史分类
第一篇人兽共患病概述 第一章人兽共患病及其危害 第一节人兽共患病概念及其进化 第二节人兽共患病危害 一、人兽共患病多为人与动物的烈性传染病或流行病,对公共卫生构成重大威胁 二、多数人兽共患病为自然疫源性疾病,难以控制或消灭 三、传统传染病再度肆虐 四、新出现的传染病已对人类构成新的威胁 五、生物恐怖对人类的威胁依然存在 六、人类防控人兽共患病成为巨大经济负担 第三节人兽共患病的特点 第四节人兽共患病分类 一、按病原体种类进行分类 二、按病原体保藏宿主的性质分类 三、按病原体生活史分类 第五节传染病模式和传播动力学 一、概述 二、基本概念 第六节人兽共患病流行病学 一、人兽共患病相关风险 二、人兽共患病病原的相关因素 三、感染与侵入 四、感染与宿主防御 五、人兽共患病流行过程 第七节媒介源嗜血性节肢动物 一、节肢动物传播人兽共患病特征 二、微生物源性传染病的嗜血媒介调查 第八节脊椎动物作为人兽共患病病原宿主和保藏宿主 一、哺乳动物(哺乳纲) 二、鸟类 三、爬行类 四、两栖类 五、鱼类 第二章人兽共患病识别与鉴定原理 第一节人兽共患病病原的识别 一、指示病例及相关因素分析 二、调查 三、流行与暴发 四、暴发调查 五、病例报告 第二节人兽共患病识别(界定)的实验室作用 一、实验室设立的主要目的 二、实验室中的风险 三、实验室采样及处理原则和注意事项 四、实验室检验 第三节被忽视的地方性人兽共患病 一、疏忽的原因和性质 二、被忽视的地方性人兽共患病危害 三、被忽视性人兽共患病控制展望 第四节新现人兽共患病和被忽视地方流行性人兽共患病调查――全球层次的共同挑战和共同解决方案 一、人兽共患病和疾病报告 二、前沿方式 第三章人兽共患病预防和控制原理 第一节人兽共患病预防、控制和清除的基本原理 一、人兽共患病预防的原理 二、人兽共患病控制原理 二三、人兽共患病清除原理 第二节保藏宿主的无效化作用 一、感染个体的清除 二、环境处理 三、巴氏灭菌法和其他食物中去除病原的方式 四、消毒 第三节减少接触的可能性 一、隔离作用 二、检疫 三、无规定疫病区 四、群体控制计划 五、约束法规 六、缩小群体 第四节增强宿主的抵抗力 一、化学药物预防提高宿主抵抗力 二、免疫作用提高宿主抵抗力 三、器械使用 四、注意事项 第五节预防措施实例一一现场解剖和饲养棚舍 一、现场解剖 二、饲养棚(房) 第六节消费者保护战略 一、动物鉴定 二、保持良好的卫生条件 第七节交流 一、卫生专家之间的交流 二、与公众交流 第八节普及教育 第九节人兽共患病经济学评估 一、疾病控制经济学简介 二、人生命价值 三、兽医经济学 第十节人兽共患病控制与预防的一般性考虑 一、看不见的利益效果 二、发展中国家必须按照发达国家的经验发展吗 三、风险分析 四、关键控制点的危害分析(HACCP) 五、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 六、动物农场的永久性/暂时性标识 七、未来新技术需求 八、人兽共患病控制的综合考虑 第十一节人兽共患病预测 一、流行性人兽共患病的来源和动力学 二、病原的发现 三、新微生物流行可能性的预测 四、调查和预防的全球战略 第十二节水源性人兽共患病和一般控制原理 一、畜牧业和潜在的环境影响 二、水源安全的风险评估与对策 三、与水源有关的人兽共患病或水源性人兽共患病 四、水源性人兽共患病“综合控制措施” 五、风险管理 第四章家畜禽的人畜共患病 第一节家畜的人畜共患感染性疾病 一、家畜常见人畜共患细菌病及病原 二、家畜常见人畜共患病毒病及病原 三、家畜常见人畜共患寄生虫感染及病原 四、家畜常见人畜共患皮肤真菌感染及病原 第二节家禽的人兽共患病 一、家禽中的常见人兽共患细菌病及病原 二、家禽中的常见人兽共患病毒病及病原 三、家禽中的常见人畜共患寄生虫病 四、家禽中的常见人畜共患真菌病 五、禽流感高危人群防护原则 第j节经济动物与人兽共患病 一、经济动物分类 二、兽类经济动物人兽共患病及病原 三、禽类经济动物人兽共患病及病原 四、流行特点 第四节牧场中的危险人群 一、妇女 二、儿童 三、老年人 四、家畜人兽共患病的传播动力学 第五节水源和环境中的人兽共患病病原 一、水源中人兽共患病病原 二、环境中的人兽共患病病原 第五章宠物(伴侣动物)人兽共患病概述 第一节宠物(伴侣动物)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性 一、宠物动物给予人们精神依托 二、宠物是人们生活的帮手 三、动物数量增加与患病风险 四、流动人口和老年人数量增加与患病风险 五、宠物与免疫功能低下个体的相互关系 六、职业风险的认识 七、动物抓咬伤与疾病传播 八、宠物潜在的疾病传播途径 九、宠物医院、诊所的作用 十、宠物的预警作用 第二节宠物犬源性人兽共患病 第三节宠物猫源性人兽共患病 第四节观赏鸟源性人兽共患病 第五节其他宠物源性人兽共患病 一、啮齿类来源的人兽共患病 二、两栖爬行动物来源的人兽共患病 三、蝙蝠来源的人兽共患病 四、非人灵长类来源的人兽共患病 五、鱼来源的人兽共患病 第六节宠物重要人兽共患病流行现状 一、重要宠物人兽共患细菌病 二、宠物常见重要人兽共患病毒病 三、宠物常见重要人兽共患寄生虫病 四、宠物常见重要人兽共患真菌病 第六章野生动物与动物园观赏动物人兽共患病 第一节野生动物生态病原学 一、人类活动和野生动物源性人兽共患病生态病原学关系包含因素 二、陆生环境野生动物 三、野生动物病原传染给人的可能途径 第二节人类活动与野生动物的广泛接触 一、人与野生动物交界面 二、需要发展的措施 第三节人兽共患病与旅行 一、旅游与人兽共患病可能的接触机会 二、旅行与人兽共患病和其他传染病 第四节野味食用安全 一、一般指导 二、可能会遇到的情况 第五节海洋及淡水生物引起的人兽共患病 一、海洋环境 二、淡水环境 三、水生生物引起的人兽共患病 第六节亨德拉病毒保藏宿主和外溢宿主传染及发病是病原新现的关键因素 一、亨尼帕病毒野生动物保藏宿主致病机制 二、亨尼帕病毒外溢宿主中的病原学 三、亨尼帕病毒传染散布的致病机制 四、亨尼帕病毒分子致病机制 五、亨尼帕病毒新现风险因素与保藏宿主处理战略 第七节野生动物疾病作为生物恐怖的潜在手段 一、过去的细菌战和生物恐怖 二、现代生物战和生物恐怖 三、可能被利用的病原 四、动物疾病和生物恐怖 五、野生动物因素 第八节啮齿动物、蛇和昆虫侵袭的一般防护 一、昆虫、蜘蛛和蜱的侵袭防护 二、啮齿动物、野生动物或流浪动物的侵袭防护 三、蛇侵袭的防护 第九节蝙蝠中人兽共患病宿主生态学 一、驱动蝙蝠传染动力学的宿主生态方式 二、多种类、多病原疾病传播动力学 三、病原毒性驱动源的宿主生态方式 四、病原生态学作为蝙蝠疾病传播动力学驱动源 五、整合数据和比较蝙蝠中传染流行病学的方法 六、传染病原和其蝙蜗宿主的生态学 七、人类行为对蝙蝠的影响 第七章食物链引发的人兽共患病概述 第一节食品供应全球化和疾病的传播 一、疾病和食物链 二、食物链中人兽共患病实例 第二节食品供应中病原的流行病学 一、肠道感染的类型和趋势 二、食源性细菌病 三、食源性寄生虫病 四、食源性病毒感染 第三节肉及肉品作为人兽共患病病原来源 一、细菌性人兽共患病病原 二、病毒性人兽共患病病原 三、寄生虫性人兽共患病病原 第四节肥料作为人兽共患病来源 一、肥料来源的人兽共患病和传染模式 二、接触肥料引起的重要人兽共患病 三、肥料作为耐药微生物和耐药基因的来源 四、来自于肥料的其他重要人兽共患病 五、处理肥料,减少风险 第五节动物饲料作为人兽共患病病原来源 一、饲料作为潜在疾病的传播者 二、饲料中的人兽共患病病原 三、饲料成分污染的风险 四、饲料对人产生的健康风险 五、饲料中抗生素的使用 第六节乳和鲜乳的消费作为人兽共患病病原来源 一、鲜乳的食用价值 二、鲜乳和乳产品食源性病原流行情况 第七节环境和食物链中抗生素残留和家畜中抗生素基因 第八节畜牧业减少人类肠道人兽共患病病原的实践操作 一、降低动物饲料和饮水中病原数量 二、抗微生物饲料添加剂 三、益生菌 四、益生元 五、免疫作用 六、噬菌体 七、废物处理 第九节有机农业对人兽共患病的影响 一、有机食品安全 二、有机植物产品风险 三、有机动物产品风险 第十节禽流感对食物链的威胁与影响 一、禽流感致病性 二、新现禽流感病毒 第二篇新现人兽共患病与新现机制 第八章新现人兽共患病 第一节新现人兽共患病的概念与分类 一、新现人兽共患病 二、再现人兽共患病 三、甲类、乙类法定传染病中的人兽共患病及影响因素 四、传染病新现中的各种因素 第二节人兽共患病病原新现的理论基础 一、新现人兽共患病和人类群体发展史,过去什么时间有新病原出现 二、人类病原的动物来源 三、哪几种病原最近新现 四、新现疾病调查中总结的经验教训 五、病原在哪儿新现,为什么会是这些病原新现 六、新现人兽共患病预测和调查 第三节野生动物传播给人的人兽共患病毒病新现过程 一、概述 二、人兽共患病新现和物种侵袭的比较生态学 三、新现人兽共患病发生过程的影响因素 四、人兽共患病新现作为侵袭生物学范例 五、不同传播途径人兽共患病毒病的致病性 第四节病毒新现的进化遗传学 一、概述 二、哪种病毒更易新现 三、哪种类型病毒更易跨越种间传播 四、需要在新宿主内适应后才能引起新现吗 五、重组是病毒新现的前提条件吗 六、RNA病毒进化与新现 第五节病原―宿主―环境的相互作用和疾病新现 一、疾病新现的驱动源 二、病原―宿主―环境的相互作用 三、疾病新现的基本框架 四、在新宿主中的新现 五、同一宿主中具有新特性病原的新现 六、在新地理区域疾病暴发的新现 七、社会科学对新现人兽共患病的影响 八、气候变暖与节肢媒介的促进作用 第六节新现病毒病调查 一、调查的目的 二、调查方法学和调查方法 第九章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健康 第一节概述 一、“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健康”战略框架中5个战略措施 二、“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健康”战略框架确定6个目标 三、人类、动物及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在培训和实践方面的异同 四、医生和兽医之间的沟通 第二节人与动物预警共同的健康风险 一、人类健康中预警卫生 二、动物卫生的预警事件 三、人类健康的动物预警 四、动物卫生中人类的预警作用 五、人与动物之间卫生风险举例 六、动物预警(预警动物)实施中存在的障碍 第三节人与动物交互病医学 一、过敏性疾病 二、化学物质和毒物风险 三、肿瘤具备传播能力吗?是否具备人兽共患病潜能? 第三篇人兽共患病各论 第十章人兽共患细菌病 第一节炭疽 一、流行病学 二、临床表现 三、防控措施 第二节结核 一、流行病学 二、临床表现 三、防控措施 第三节布鲁氏菌病 一、流行病学 二、临床表现 三、预防措施 第四节丹毒丝菌病 一、流行病学 二、临床表现 三、预防措施 第五节鼻疽 一、流行病学 二、临床表现 三、预防措施 第六节巴氏杆菌病 一、流行病学 二、临床表现 三、预防措施 第七节棒状杆菌病 一、流行病学 二、临床表现 三、预防措施 第八节坏死杆菌病 一、流行病学 二、临床表现 三、预防措施 第九节破伤风 一、流行病学 二、临床表现 三、预防措施 第十节梭菌创伤感染 一、流行病学 二、临床表现 三、预防措施 第十一节猪链球菌病 一、流行病学 二、临床表现 三、预防措施 第十二节土拉菌病 一、流行病学 二、临床表现 三、预防措施 第十三节沙门氏菌病 一、流行病学 二、临床表现 三、预防措施 第十四节大肠杆菌病 一、流行病学 二、临床表现 三、预防措施 第十五节小肠结肠耶氏菌病 一、流行病学 二、临床表现 三、预防措施 第十六节弯曲菌病 一、流行病学 二、临床表现 三、预防措施 第十七节类鼻疽 一、流行病学 二、临床表现 三、预防措施 第十八节葡萄球菌病 一、流行病学 二、临床表现 三、预防措施 第十九节李氏杆菌病 一、流行病学 二、临床表现 三、预防措施 第二十节肉毒梭菌中毒 一、流行病学 二、临床表现 三、预防措施 第二十一节放线菌病 一、流行病学 二、临床表现 三、预防措施 第二十二节钩端螺旋体病 一、流行病学 二、临床表现 三、预防措施 第二十三节莱姆病 一、流行病学 二、临床表现 三、预防措施 第二十四节蜱传回归热 一、流行病学 二、临床表现 三、预防措施 第二十五节小螺菌鼠咬热 一、流行病学 二、临床表现 三、预防措施 第二十六节气单胞菌病 一、流行病学 二、临床表现 三、预防措施 第二十七节红球菌病 一、流行病学 二、临床表现 三、预防措施 第二十八节嗜皮菌病 一、流行病学 二、临床表现 二三、预防措施 第二十九节绿脓杆菌感染 一、流行病学 二、临床表现 三、预防措施 第三十节军团菌病 一、流行病学 二、临床表现 三、预防措施 第三十一节迟钝爱德华菌感染 一、流行病学 二、临床表现 三、预防措施 第三十二节鼠疫 一、流行病学 二、临床表现 三、预防措施 第三十三节肺炎克雷伯氏菌感染 一、流行病学 二、临床表现 三、预防措施 第三十四节弓形菌感染 一、流行病学 二、临床表现 三、预防措施 第三十五节博德特氏菌病 一、流行病学 二、临床表现 三、预防措施 第三十六节人的Crohn’s病和牛的Johne’s病的关联性 第十一章人兽共患衣原体病、支原体病和立克次体病 第一节衣原体病 一、流行病学 二、临床表现 三、预防措施 第二节支原体病 一、流行病学 二、临床表现 三、预防措施 第三节立克次体病 一、Q热 二、羌虫病 三、流行性斑疹伤寒 四、鼠型斑疹伤寒 第四节埃里希体病 一、流行病学 二、临床表现 三、预防措施 第五节附红细胞体病 一、流行病学 二、临床表现 三、预防措施 第六节人粒细胞无形体病 一、流行病学 二、临床表现 三、预防措施 第十二章人兽共患病毒病 第一节以接触性传播为主的人兽共患传染病 一、狂犬病 二、口蹄疫 三、羊传染性脓疱 四、痘病 五、猪水疱病 六、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 七、亨德拉病毒病和尼帕病毒病 八、非典型肺炎 九、埃博拉热与马尔堡热 十、病毒性脑心肌炎 十一、疱疹病毒感染 十二、阿根廷出血热 十三、玻利维亚出血热 第二节经虫媒传播为主的人兽共患病毒病 一、流行性乙型脑炎 二、森林脑炎 三、登革热 四、新疆出血热 五、西尼罗河热 六、基孔肯雅病 七、黄热病 八、裂谷热 九、科罗拉多蜱传热 十、辛德毕斯病 十一、环状病毒病 十二、东部马脑炎 十三、西部马脑炎 十四、委内瑞拉马脑炎 十五、圣路易斯型脑炎 十六、苏格兰脑炎 十七、墨累山谷脑炎 十八、波瓦生脑炎 十九、颚市斯克出血热 二十、赛卡热 二十一、韦塞尔斯布朗病 第三节以食源性传播为主的人兽共患病毒病 一、疯牛病 二、痒病 三、戊型肝炎 四、病毒性腹泻 第四节经输血传播的人兽共患病毒病 一、艾滋病 第五节经呼吸道传播为主的人兽共患病毒病 一、流行性感冒 二、流行性出血热 三、新城疫 四、拉沙热 五、仙台病毒感染 第十三章人兽共患寄生虫病 第一节人兽共患原虫病 一、弓形虫病 二、肉孢子虫病 三、隐孢子虫病 四、利什曼病 五、阿米巴病 六、贾第虫病 七、卡氏肺孢子虫病 八、兔脑炎原虫病 九、巴贝斯虫病 十、结肠小袋纤毛虫病 十一、锥虫病 第二节人兽共患吸虫病 一、日本血吸虫病 二、并殖吸虫病 三、华支睾吸虫病 四、姜片吸虫病 五、肝片吸虫病 六、双腔吸虫病 七、阔盘吸虫病 八、毕吸虫病 九、林多恩斯棘口吸虫病 十、大片形吸虫病 十一、长菲策吸虫病 第三节人兽共患线虫病 一、旋毛虫病 二、蛔虫病 三、钩虫病 四、丝虫病 五、颚口线虫病 六、类圆线虫病 七、毛圆线虫病 八、肾彭结线虫病 九、美丽筒线虫病 十、结膜吸允线虫病 十一、麦地那龙线虫病 十二、肝毛细线虫病 十三、广州管圆线虫病 第四节人兽共患绦虫病 一、猪囊尾蚴病(猪带绦虫病) 二、牛带绦虫病与牛囊尾蚴病 三、棘球蚴病 四、曼氏迭宫绦虫病 五、多头绦虫病 六、棘头虫病 七、犬复孔绦虫病 八、亚洲带绦虫病 第五节其他人兽共患寄生虫病 一、舌形虫病 二、环孢子虫病 三、微孢子虫病 四、螨病 五、蝇蛆病 第十四章人兽共患真菌病 第一节大孢子菌病 第二节霉菌病 第三节芽生菌病 第四节念珠菌病 第五节球孢子菌病 第六节隐球菌病 第七节皮霉菌病 第八节组织胞浆菌病 第九节足分枝菌病 第十节原藻病 第十一节鼻孢子菌病 第十二节孢子丝菌病 第十三节接合菌病 第十四节着色真菌病 第十五节马尔尼菲青霉菌病 参考文献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第一篇人兽共患病概述人类独创的知识、智慧和组织能力的不断进步,并没有改变被寄生生物侵袭的弱点。传染病早于人类存在于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同存,并将永远伴随,同时也是决定人类生存的一个因素。现代传染病的主要形式是人兽共患病,并以新出现和再现形式发生,在可预见的将来也将是这样。历史上,对人类危害最严重的几次大的传染病流行,基本都是从动物传播到人类的,如鼠疫、天花和流感等。目前,人兽共患病已经成为影响全球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人类传染病的痛苦经历和巨大经济代价迫使人们探索防治的有效方式,20世纪人们消灭了天花,并在脊髓灰质炎防治上取得了巨大进展,使传染病的死亡率大大降低,人们通过对人兽共患病的研究和了解,不断设立新的防治目标,并有信心在有限的时间内消灭某些种类的传染病。第一章人兽共患病及其危害第一章人兽共患病及其危害第一节人兽共患病概念及其进化疾病:是指有损于身体正常功能或健康并引起身体严重后果的状况。人类的疾病种类非常复杂,影响各异。家畜和禽类疾病影响畜禽的生存和人类的健康,常造成严重的经济影响。而野生动物疾病主要影响种群数量或生存概率,如最近在两栖动物出现的壶菌病就影响两栖类动物种群的稳定性。病原:是指能够引起传染病的所有病原微生物。这类微生物能够侵入机体,进而引起机体感染。而非传染性病因,如肉毒毒素、其他天然物质(如真菌、藻类等)和合成毒素(如杀虫剂、农药等)多数是从食物或过敏途径进入体内。人畜共患病(zoonosis):主要是指人与家养、驯养、宠物等动物共患的疾病,也称为人兽共患病。人兽共患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定义,人兽共患病(zoonosis)是指“人和脊椎动物由共同病原体引起的、又在流行病学上有关联的疾病”。OIE定义:所有来源于动物的人类传染病或疾病。人兽共患病除家畜禽外,还包括野生动物及两栖类等,比人兽共患病更广义一些。随着对人兽共患病逐步了解和人兽共患病涉及范围的逐步扩大,专家们对人兽共患病定义也在另外释义,可能OIE的定义要比WHO的定义更为确切些。人类人兽共患病病原体主要来源于人类饲养、驯化的畜禽和野生脊椎动物。我国发现的人兽共患病有90余种,农业部、卫生部组织制定并于日施行的《人兽共患传染病病名录》有26个。新现人兽共患病(emerging zoonosis):2004年WHO/FAO/OIE在日内瓦召开的人兽共患病会议,将新现人兽共患病定义为,新认识、新涉及或以前发生过,但在地理、宿主或媒介范围发生率明显增加或扩展的人兽共患病。新现人兽共患病引起了人类对健康威胁倾向的重视,目前这种高发趋势可能会延续下去。此外,某些持续发生的人兽共患病在一些地区再现,但这些再现很少引起人们的注意,如布鲁氏菌病、囊尾蚴、包虫病等。宿主(host):是指对病原易感程度不同的动物、媒介生物或人。保藏宿主(reservoir):是指自然状态下病原长期生存的场所。脊椎动物是人兽共患病的主要保藏宿主。除动物和媒介生物外,保藏宿主还包括非生物环境(如土壤和水),如土壤中的真菌(皮炎芽生菌、粗球孢子菌、星形诺卡氏菌),许多分枝杆菌(胞内分枝杆菌、堪萨斯分枝杆菌);此外,水是另一些微生物的保藏宿主,如海洋分枝杆菌和非生命形式阿米巴(如福氏耐格里阿米巴)。携带宿主(carries):是指带染病原,但不表现明显临床症状的宿主,是人兽共患病持续存在的重要因素。还有一些属“内源性感染”类疾病,来自个体本身的正常菌群,如放线菌(牛放线菌.牛,以色列放线菌.人)和产黑素拟杆菌引起的疾病。这类疾病在人与动物的临床表现上类似,因此也被认为是人兽共患病。进化:病原和宿主互为适应就是进化的表现。共适应与共存并不完全一致。共存是指宿主致死性随病原毒力减弱而降低,对病原在宿主中继续存在影响不大。共适应是指生物系统中的要素之间的相互适应,致病性病原对宿主的适应能力强(如跨物种屏障能力),以保持其侵袭性和扩散能力(如耐药性)。许多病原在数量、种类和能力上具备了遗传变化的优越性,使病原在较短时间内适应了环境和宿主条件的变化。因此,病毒和原虫更可能成为人类新现疾病的病原,而蠕虫成为新现病原的可能性就会极低。病原进化取决于病原自身遗传稳定性、病原之间接触和作用概率、与新宿主适应的机遇、环境和外界因素等因素的综合作用结果。第二节人兽共患病危害人兽共患病是传染性疾病新现的主要形式,过去10年超过2/3的新现疾病来源于动物,因此人兽共患病成为现今最大的公共卫生威胁。人类的人兽共患病不仅限于人与动物或与自然界的直接接触,许多食源性的新现疾病尤其值得注意。食品供应全球化和旅游有关的“新的饮食经历”都为病原遭遇新宿主提供机遇,预防这些疾病增加了社会负担。野生动物是人兽共患病的主要来源之一,伴侣动物尤其是狗和猫与野生动物接触,为野生动物病原传播进入家畜动物群提供桥梁作用。0人兽共患病学0一、 人兽共患病多为人与动物的烈性传染病或流行病,对公共卫生构成重大威胁许多人兽共患病是人与动物的烈性传染病,既可通过同源性链在动物与动物或人与人之间传播,又可通过异源性链在动物与人或人与动物之间流行。因此,它对人类和动物的安全、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畜牧业生产都构成了重大的威胁,如鼠疫、天花、霍乱、伤寒等烈性传染病在人类历史上曾多次发生世界性流行,给人类带来过重大的灾难。新发生的人兽共患病,如艾滋病,在全球已有病毒携带者和患者6000多万人,已死亡2000多万人。1983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地区暴发禽流感(H5N5),造成3 49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并引起人类发病而死亡;2005年禽流感在全球30多个国家流行,引起140多人发病,先后死亡80多人。目前禽流感仍然威胁着我国人民的健康和养殖业发展(表1.1)。1985年英国发生首例疯牛病,曾在欧洲引起恐慌,随后疫病波及德国、爱尔兰、加拿大、瑞士、荷兰、意大利、西班牙、阿曼、丹麦、法国、美国、日本及韩国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造成全球30多万头牛感染,引起130多人发病死亡,仅英国就先后捕杀、焚烧350万头牛,直接经济损失达42亿英镑。表1.1根据农业控制疾病和新现病的严重程度,对人健康和家畜影响最重要的人兽共患病(材料来自于WHO和权威文献估计平均数)注:在许多阈值中对人类高致死率给予加倍。累加分数(人死亡率×2)+(受累及人数)+(对家畜影响大)+(可能农业干涉)+(其他:严重或新现疾病)最可能大的分数6,最小分数为0。二、 多数人兽共患病为自然疫源性疾病,难以控制或消灭自然疫源性疾病一般都是典型的地方性动物病(enzootic disease),是在自然界野生动物之间流行的疾病。它的特点是有明显的区域性或季节性,并与人类的经济活动密切相关,同时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较大。加之这些疾病分布很广,储存宿主众多,多数呈隐性感染,因此,难以控制与消灭。目前发生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约有95种,其中自然疫源性病毒病59种,细菌病9种,立克次体病和衣原体病7种,螺旋体病3种,寄生虫病17种。原有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仍然存在,新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又不断出现,如埃博拉出血热、SARS、禽流感、肾综合征出血热、尼帕病毒病等对人类和动物又构成了新的威胁;肾综合征出血热在我国除新疆和青海之外,其余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存在,发病人数达150万人,病死率在10%以上。三、 传统传染病再度肆虐目前,人兽共患病不仅威胁着发展中国家,而且威胁到发达国家。许多人兽共患病已成为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危害巨大。历史上发生的传统传染病曾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但人类在与这些疾病长期作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控制疾病的重大成就,先后控制与消灭了许多急性传染病。然而,进入20世纪以来,耐药菌株和变异毒株的出现,生态环境的改变、全球气候的变化、人口频繁的流动、食品生产工业化、动物与动物产品市场流动加快等,助长了人兽共患病的发生与传播。过去一些已经被控制的传统传染病,如鼠疫、结核病、狂犬病、霍乱、布鲁氏菌病、乙型脑炎、登革热、恙虫病、血吸虫病、弓形虫病和棘球蚴等病又死灰复燃、卷土重来,对人类的健康重新构成严重威胁。鼠疫曾有过三次大流行,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平息。80年代中期以来,东南亚和南亚及非洲一些国家又出现疫情,90年代更为严重。我国于1984年基本控制了鼠疫的流行,但90年代以来发病人数又呈上升势头,疫情分布于全国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结核病存在于除北美洲、古巴和澳大利亚之外的118个国家和地区。据WHO报告显示,当前每年全世界新增结核病患者达1000万人,死亡300万人。我国现有结核病患者约500万人,仅次于印度,结核病患者数居世界第二位(表1.1)。自80年代后期,布鲁氏菌病疫情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呈上升趋势,该病致使德国每年经济损失达6600万美元,法国每年损失8100万美元,美国和拉丁美洲每年损失7亿美元。我国80年代中期人间布鲁氏病感染率下降至0 3%,畜间感染率下降至0 5%~1%,并有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达到控制标准。但到90年代初期,布鲁氏病疫情出现波动,有十几个省、自治区布鲁氏病疫情大幅度反弹,到1994年感染率上升至3 2%。广西10年间因布鲁氏病造成经济损失达1491 8万元,新疆10年间损失达1 1亿元人民币。WHO 1993年报告显示,血吸虫病仍在74个国家和地区流行,有2亿人口受到血吸虫感染,每年死于血吸虫病的患者达100多万人。我国自1998年以来,血吸虫病疫情反弹,当前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疫情严重,患者成倍增长。四、 新出现的传染病已对人类构成新的威胁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先后发现新发生的传染病有43种,其中在我国存在或潜在的有20几种。新出现的传染病是指那些由新种或新型病原体引起的传染病,可导致地区性的或国际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如表1.2所示,在这些新发现的传染病中绝大多数为动物源性的人兽共患病,又以病毒病和自然疫源性疾病为多,其表现为传染性强、流行范围广、传播速度快、发病率与病死率高、危害性巨大,因此,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均构成新的严重威胁,应高度警惕。表1.2近30年来新出现的主要传染病一览表病名病原体病原发现年份拉沙热拉沙热病毒1970猴痘猴痘病毒1970空肠弯曲菌肠炎空肠弯曲杆菌1972轮状病毒病轮状病毒1973细小病毒病细小病毒B191975隐孢子虫病隐孢子虫1976埃博拉出血热埃博拉病毒1976军团菌病嗜肺军团菌1977丁型肝炎丁型肝炎病毒1977流行性出血热汉坦病毒1978丙型肝炎丙型肝炎病毒1989委内瑞拉出血热瓜拉瑞托病毒1989戊型肝炎戊型肝炎病毒1990巴比西虫病巴比西虫1991新型霍乱O139霍乱弧菌1992猫狐热巴尔通氏体1992续表病名病原体病原发现年份汉坦病毒肺综合征辛诺柏病毒(新型汉坦病毒)1993麻疹Hendra病毒1994亨德拉病毒性脑炎亨德拉病毒1994庚型肝炎庚型肝炎病毒1995T细胞淋巴瘤白血病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I型1980中毒性休克综合征金黄色葡萄球菌毒素1981出血性结肠炎大肠杆菌O157∶H71982毛细胞白血病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II型1982艾滋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983莱姆病伯氏疏螺旋体1983消化性溃疡幽门螺旋杆菌1983东方斑点热日本斑点热立克次体1984疯牛病朊蛋白(prion)1985埃尔利希体病查非埃尔利希体1987禽流感禽甲型流感病毒(H5N1)1997输血后肝炎输血后肝炎病毒(TTV)1997尼帕病毒脑炎Nipah病毒1999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病毒(新型冠状病毒)月我国首先发现SARS,日世界上SARS报告病例的国家和地区达32个。日全球累计SARS报告病例为8422例,死亡916例,其中我国内地SARS报告病例5327例,死亡343例。西尼罗病毒脑炎,年曾在罗马尼亚、俄罗斯和美国再次流行,发病人数达4156人,死亡284人;2003年流行时发病9100人,死亡222人,同时还引起马、鸟类和其他动物感染发病而死亡。目
店铺收藏成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黄金赛卡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