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字中字理解中药的中字?

中药材的药性是如何确定的? | 谣言粉碎机小组 | 果壳网 科技有意思
1231702人加入此小组
这里就先忽略中医理论是否正确,假设它是对的,那在那套体系下中药的药性是怎样得出的?古代的方法和现代的方法有什么区别?举个例子:何首乌(来自度娘百科) 性味味苦、甘;涩,性微温。归肝,肾经。①《何首乌传》:“味甘,温,无毒。”②《开宝本草》:“味苦、涩,微温。”③《》:“有微毒。入通于肝,外合于风,升也,阳也。”④《纲目》:“足厥阴、少阴药也。”⑤《本草经解》:“入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⑥《本草再新》:“入脾、肺、肾三经。” 功效主治:养血滋阴;润肠通便;截疟;祛风;。主治血虚头昏目眩;;失眠;肝之腰膝酸软;须发早白;耳鸣;遗精;肠燥便秘;久疟体虚;风疹瘙痒;疮痈;瘰疬;痔疮。里面入什么经是怎么确定的?在中药基本是复方的前提下是如何得出单个药材的疗效?现代又是用什么方法来确定古书说的真实性的?对于不同古书对同一种药的不同描述,又是怎样取舍的
+ 加入我的果篮
古代的医生(或者药物学家),有的比较有实验精神,于是亲自品尝药物;也有要求病人将服药的感受描述出来。简单来说,味道很容易理解。至于热温寒凉,往往是指药物对胃的刺激:刺激使人体代谢增加的(放热),则是热性,比之稍次的就是温性;有些药物则会刺激人体神经,导致服药者觉得发冷,则称为寒性,比之稍次的则是凉性。至于药物的疗效。比较靠谱的医生(或药物学家),会仅仅记载经过人体实验的药物,尽管这其中未排除安慰剂作用,但勉强仍可视为“可靠”。那些不靠谱的,往往根据古书望文生意,也有些见(药物的)形生意,瞎编乱造一番。至于不同古书对同一种药的不同描述,一般无法取舍。现在直接做双盲实验为佳。勉强来说,成书较晚的药书更加可信;明确指出前书错误的更加可信;记载经过了大量验证的更加可信;不过这里的“可信”,其实也没有很重的份量。
引用 的话:代的医生(或者药物学家),有的比较有实验精神,于是亲自品尝药物;也有要求病人将服药的感受描述出来。简单来说,味道很容易理解。至于热温寒凉,往往是指药物对胃的刺激:刺激使人体代谢增加的(放热),...对于温热寒凉,如果存在一种药A,甲服食后呈热性症状,乙服食后无异常反应,丙吃了后显凉,那这种情况又怎样判定的?关于疗效,在复方的前提下,单味药的疗效是怎样统计出来的啊?还是结合题目的例吧,何首乌入脾、肺、肾三经(我就理解成作用于内脏吧,如有不对望指正),怎么确定药材作用的部位的?
引用 的话:对于温热寒凉,如果存在一种药A,甲服食后呈热性症状,乙服食后无异常反应,丙吃了后显凉,那这种情况又怎样判定的?关于疗效,在复方的前提下,单味药的疗效是怎样统计出来的啊?还是结合题目的例吧,...所以说,不同的医书有不同的记录,不排除是服药人群的不同产生的结果。古人可靠的结果,自然还是基于实验。结合题目来说,如果我没记错,中医里面,脾是管消化的,肺是管呼吸的,肾是管生殖和排泻。假设说古人咳嗽,吃了何首乌之后好了,医生就会记下,“何首乌入肺”。同理,如果消化不良的古人,吃了何首乌之后好了,医生就会记下,“何首乌入脾”。其中很可能有些是记错了,有些是安慰剂效应,还有些可能是杜撰的。以现代医学观点来说,大多数内服药物,被吸收之后都会被血液带往全身。所以并不是一种药管什么部位,而是一种药管一些疾病。疾病在哪个部位,药就会在那个部位生效。
引用 的话:所以说,不同的医书有不同的记录,不排除是服药人群的不同产生的结果。古人可靠的结果,自然还是基于实验。结合题目来说,如果我没记错,中医里面,脾是管消化的,肺是管呼吸的,肾是管生殖和排泻。假...我想不排除某些化学物质有在身体某组织聚集的特性,比如神经系统或者在肝脏含量比较高,但这些估计和中医药物入哪个脏器的说法没半毛钱关系,古代中医压根就不懂,而且单个草药也不是只含一种化学物质。另外我觉得某些中草药疗效可能是安慰剂效果,但也有可能是麻醉剂效果,消除了症状,但不一定治好。
引用 的话:所以说,不同的医书有不同的记录,不排除是服药人群的不同产生的结果。古人可靠的结果,自然还是基于实验。结合题目来说,如果我没记错,中医里面,脾是管消化的,肺是管呼吸的,肾是管生殖和排泻。假...这样看来,温热寒凉确实不怎么靠谱,现代也没什么量化标准来定义了另外,真的会出现只吃一种药材病就会好的情况吗?就像假设的“何首乌治咳嗽”,那复方还有什么存在意义?如果必须复方才能治病,那怎么定义一种药药性呢?
引用 的话:这样看来,温热寒凉确实不怎么靠谱,现代也没什么量化标准来定义了另外,真的会出现只吃一种药材病就会好的情况吗?就像假设的“何首乌治咳嗽”,那复方还有什么存在意义?如果必须复方才能治病,那怎么定义...一般的情况,治病都要同时治标治本。治标的目的,是让病人觉得舒服一些;治本的目的是根除疾病。例如,我上呼吸道感染时,开药都会包括——止咳药,化痰药,消炎药;有时同时还发烧流涕,则也会包括退烧药,止涕药。中药也是一样,通常会将若干种有不同功能的药组合起来形成复方药。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一种药对于另外一种药的效果有增强作用(类似于催化剂),这在现代医学中是很常见的,对于中药也是一样。
引用 的话:我想不排除某些化学物质有在身体某组织聚集的特性,比如神经系统或者在肝脏含量比较高,但这些估计和中医药物入哪个脏器的说法没半毛钱关系,古代中医压根就不懂,而且单个草药也不是只含一种化学物质。另外我觉...还是先用 :中药 随机对照双盲去搜一些学术文章,谢谢
引用 的话:我想不排除某些化学物质有在身体某组织聚集的特性,比如神经系统或者在肝脏含量比较高,但这些估计和中医药物入哪个脏器的说法没半毛钱关系,古代中医压根就不懂,而且单个草药也不是只含一种化学物质。另外我觉...=
如果闲期刊搜索质量低,可以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的项目去搜中医、中药等关键词,这里是WHO的一级注册中心。
中药是凭借尝试和经验来确定药性的。中药文化能有如此海量的内容,足以展现了我们中华民族追求智慧,克服困难,不怕牺牲的优秀文化。附:茵陈的故事“茵陈”又称“白蒿”“松毛艾”“ 田耐里(客家话)”,系多年生菊科植物茵陈蒿经冬不死的陈根,春而萌生之嫩芽,且颜色“碧绿”(绿茵茵),故名“因陈”或“茵陈”。又因其形状多卷曲呈绒团状,且为灰绿色,全身覆盖白色柔毛,绵软如绒,故而又被称之为“绵茵陈”。“茵陈”是如何被发现可以用来“祛邪”治病的呢?这里面还有一个被流传了很久、很广、很神奇的民间故事哩!坊间流传,在华佗的济世行医生涯中,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华佗在给一位得了“黄痨病”的患者诊疗时,由于不知使用何种良药,束手无策,难以应对,甚是焦急。他苦思冥想,昼夜探寻,希望尽早找到能够治疗这种疾病的最好良药,以解除患者的病痛。令华佗感到十分惊奇的是,数月后,当他在大街上再次碰到这位患者时,突然发现此人竟然病愈如初,红光满面,精神抖擞,华佗百思不得其解,便急忙上前询问病人是如何这么快就治好了“黄痨病”,都用了些什么药?患者说他什么药也没吃,只是按照一位“修行得道的老人”的指点吃了一种绿茵茵的野草。听后,华佗立即拜请患者带他去看看这种“神奇”的野草到底是什么植物?在患者的引导下,华佗来到一处田地边,他指着田边一簇绿茵茵的野草说,就是吃的它。华佗弯下身,仔细地观察着这簇植物,喔!原来竟是再普通不过的青蒿呀!为了证实这种植物确能治疗“黄痨病”,华佗便到地里采集了一些,给其他“黄痨病”患者试服,结果试了几次,效果并不理想。华佗就又去询问已痊愈的病人吃的是什么季节的蒿子,他说是刚开春的嫩芽。华佗听后沉思不语,片刻后,他好像悟出了什么东西似的,惊呼:“对呀!”春三月阳气上升,万物复苏,百草发芽,莫非三月蒿子在此时具有药力?于是,第二年春天,华佗又采集了许多三月间的青蒿嫩芽,给“黄痨病”人服用,果然吃一个好一个,但三月以后的青蒿却又没有功效了。为摸清青蒿的药性,第三年,华佗又把根、茎、叶进行分类试验。临床实践证明,只有幼嫩的茎叶可以入药治病,并取名“茵陈”。这就是“华佗三试青蒿草”的传说。他还编歌“三月茵陈四月蒿,三月茵陈治黄痨,四月青蒿当柴烧”供后人借鉴。
引用 的话:一般的情况,治病都要同时治标治本。治标的目的,是让病人觉得舒服一些;治本的目的是根除疾病。例如,我上呼吸道感染时,开药都会包括——止咳药,化痰药,消炎药;有时同时还发烧流涕,则也会包括退烧药...那么,中药药效就不该写治咳嗽,而应该写止某种类型的咳嗽,或者是和某种药共用可以止咳,或者干脆就是增某种属性(定量暂且不提)光写止咳,不就令后世中医没法拿捏了么。
引用 的话:药是凭借尝试和经验来确定药性的。中药文化能有如此海量的内容,足以展现了我们中华民族追求智慧,克服困难,不怕牺牲的优秀文化。附:茵陈的故事“茵陈”又称“白蒿”“松毛艾”“ 田耐里(客家话)”,系...黄痨病是什么?
引用 的话:那么,中药药效就不该写治咳嗽,而应该写止某种类型的咳嗽,或者是和某种药共用可以止咳,或者干脆就是增某种属性(定量暂且不提)光写止咳,不就令后世中医没法拿捏了么。那是当然的,不过古人的思维方式哪有现代人这样严谨。
引用 的话:那是当然的,不过古人的思维方式哪有现代人这样严谨。所以即便当时十分有效,后人也无法从中获取什么,除非是后人胜过了古人,重新发现了一些验方,但那是不是他们原先声称的东西,就十分值得怀疑了
引用 的话:一般的情况,治病都要同时治标治本。治标的目的,是让病人觉得舒服一些;治本的目的是根除疾病。例如,我上呼吸道感染时,开药都会包括——止咳药,化痰药,消炎药;有时同时还发烧流涕,则也会包括退烧药...
但一张药方通常都十几二十种药,真不见得一个病有那么多的症状啊,就姑且当有许多“催化剂”啦。然后另一个问题又来了,总共有n种中药,存在相生,相克两种关系,要验证所有可能性是不是要做2*P(n,2)次实验啊?我都觉得我脑洞开太大了
引用 的话:所以即便当时十分有效,后人也无法从中获取什么,除非是后人胜过了古人,重新发现了一些验方,但那是不是他们原先声称的东西,就十分值得怀疑了是啊,所以说还是应该重新做双盲实验来验证才好。
引用 的话:是啊,所以说还是应该重新做双盲实验来验证才好。药物的双盲好做,实际上药物有效的也确实很多不过理论么。。。。呵呵
引用 的话:但一张药方通常都十几二十种药,真不见得一个病有那么多的症状啊,就姑且当有许多“催化剂”啦。然后另一个问题又来了,总共有n种中药,存在相生,相克两种关系,要验证所有可能性是不是要做2*P(n...并不需要给所有的组合做实验。分析每样药材的化学成分,然后根据已知的理论,就可以简单地确认大部分的组合。剩下的再来实验研究就好了。其实在此之前,先实验来验证一下这个药方是否有效会比较好。如果药方本来就无效,就更不用提里面的具体内容了。
引用 的话:黄痨病是什么?似乎是黄疸型肝病。
李时珍:内景隧道,唯返观者能照察之黄帝内经: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张仲景:余宿尚方术..........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修习气功有成又比较敏锐的人可以感受,内观到经络的存在,在接触到某种植物时也能感受其作用是针对哪一条经络的。这就是为什么他们知道入哪一经的缘故。不知道的人就是不知道,现代科学基本没办法证明这一点。但既然中医是极其有效的,我也比较倾向这一派观点是正确的。至于如何组方:首先遵循以上方法选择有效基本药材,其次阴阳术数进行理论构建组方,最后给人看病观看临床病症,服用反应并记录,当然,应该是少数天纵英才才能独立完成以上所有部分(完成一个的就是天才了)。选药在《神农本草经》中基本完成,组方在《伤寒杂病论》之前的年代中已经完成部分,在《伤寒杂病论》的时期从道教中独立,其中也包括极详尽生动的临床记录。更高一层次的整体理论在《黄帝内经》中可见。以上内容后世均有扩充。现在会导引返观和阴阳术数的人基本可能是不存在了,能观察和以这个方式进行组方的人也可能不存在了,中医也衰落了。不过目前来看的话,吃四大著作的老本也比西医强太多了。你要问导引返观和阴阳术数从哪里的?道教给出了答案,神仙传的。
引用 的话:时珍:内景隧道,唯返观者能照察之黄帝内经: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张仲景:余宿尚方术..........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修习气功有成又比较敏锐的人可以...这也是为什么我认为中医一开始达到了顶峰后来没落的缘故。看不到肯定说不清,没办法..........
当我退出登录后,这个帖子就从首页消失了,真奇怪。
引用 的话:时珍:内景隧道,唯返观者能照察之黄帝内经: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张仲景:余宿尚方术..........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修习气功有成又比较敏锐的人可以...按你这么说,那就是说现在连重复检验和证伪都没有办法了,那万一先人出错怎么办?感觉就像胡伯说的转基因大豆含有不明病原体那样,就不告诉你详细
引用 的话:按你这么说,那就是说现在连重复检验和证伪都没有办法了,那万一先人出错怎么办?感觉就像胡伯说的转基因大豆含有不明病原体那样,就不告诉你详细组方和临床当然是可验证的,用了有没有效果病人自己会知道。同一种病症确实就是用某个特定方能起效。我自己也反复尝试过很多次了。这里的病症是中医概念上的。西医可能把中医的一种病症看作几种或者把中医概念上的几种病症看作一种。实现内观比较困难,但我相信是有人能做到的。我曾经在某次小柴胡汤证时,服用该药,半梦半醒间感受到了此药对身体特定部分的作用。醒过来后查资料发现确实作用区域是该药所针对的经络所在区域。我没练过气功也不会内观,只不过很多年不吃西药身体调理的还行,就这样感官也逐渐变的敏锐了。真练过的人感受这一点大概不是那么困难的。很多现代人会陷入少阴病的状态,精神萎靡感官迟钝,对饥寒感到麻木。
引用 的话:按你这么说,那就是说现在连重复检验和证伪都没有办法了,那万一先人出错怎么办?感觉就像胡伯说的转基因大豆含有不明病原体那样,就不告诉你详细有没有错,临床用过就知道。中药用对了效果比西药好太多。普通感冒,中药可以让你几小时内恢复食欲精神体力。西药中的止痛药就连掩盖症状也不一定能做好,。
引用 的话:有没有错,临床用过就知道。中药用对了效果比西药好太多。普通感冒,中药可以让你几小时内恢复食欲精神体力。西药中的止痛药就连掩盖症状也不一定能做好,。 第一您跑题了,lz已经假设肯定中药的效果了 第二如果要谈药效的话,可以明确地讲,如果西药都不能止痛的话,中药就更不用说了。不过中药粉也可以用种种歪理来辩驳的。如果我说吗啡的止痛效果的话,可能会说1还不是从什么什么提炼出来的先有什么什么再有的吗啡因为是自然界中有的因此也得归中(草)药的范畴扩展开来就是如果原料与中草药有关的都得归中药2这个西药有副作用而且用多了会有耐药性剂量会越来越多这也是常见的说法其实很简单:西药有不足之处,但并不会因为西药有不足之处,所以中药就没有不足之处 三刚发现 ,什么叫几小时能恢复食欲精神体力。简单地说吧,如果中药治感冒能做到这样,除非大家都是傻子,不然为什么很多人不会因为感冒去吃中药呢!再说了,什么叫普通感冒,什么叫非普通感冒,我想在中医的字典里不会出现“病毒性感冒”的字样吧还是一个网友说得对,医学不分中医西医,这样不科学。只能分为现代医学与古代医学。如果中国科学比西方发达的话,我们说的西医就会是望闻问切加草药,而我们说的中医就是现代技术的工具和科学的方法论。其实很多人就是抱着自家的东西是最好的的这种想法才......
引用 的话:还是先用 :中药 随机对照双盲去搜一些学术文章,谢谢引用 的话:时珍:内景隧道,唯返观者能照察之黄帝内经: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张仲景:余宿尚方术..........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修习气功有成又比较敏锐的人可以...碰到这种神棍队友是否感到很无力
两个字:你猜
引用 的话:两个字:你猜三个字自己搜
神农尝百草
都是无数人命换来的经验科学
药性其实就是【有效成分的含量】吧因为药材以不同的方法炮制,所以保留或生成的药用成分不同,从而具有不同的药性
有种说法是用实证得来。另外,我理解中医是从药性入手,西医是从物质自身入手。像苹果生吃容易腹泄,但蒸熟了吃就止泻;同样是苹果通过蒸(炮制)物性发生了变化。总之很神奇。
引用 的话:有种说法是用实证得来。另外,我理解中医是从药性入手,西医是从物质自身入手。像苹果生吃容易腹泄,但蒸熟了吃就止泻;同样是苹果通过蒸(炮制)物性发生了变化。总之很神奇。对于健康的人来说,苹果生吃并不容易腹泻。
引用 的话:药性其实就是【有效成分的含量】吧因为药材以不同的方法炮制,所以保留或生成的药用成分不同,从而具有不同的药性问题就在于:用于炮制中药的药材本身各种成分的含量就不确定,稍有点化学知识的人都知道:原料成分不确定,如何能保证反应结果成分确定?
引用 的话:第一您跑题了,lz已经假设肯定中药的效果了第二如果要谈药效的话,可以明确地讲,如果西药都不能止痛的话,中药就更不用说了。不过中药粉也可以用种种歪理来辩驳的。如果我说吗啡的止痛效果的话,可能会说1还...我说的第一句话,是针对楼主“那就是说现在连重复检验和证伪都没有办法了,那万一先人出错怎么办?”这个问题的。我当然知道楼主提出这个问题的假设。从楼主回复我的话看楼主应该没有真正体验过中医的效果,大概也没有理解我回复的话的意思。从你的回复看,你也应该没有体验过中药,也无法理解什么是“体力精神胃口”恢复。说说我自己使用中药治疗感冒的体验,同时我要说的是这并不是什么独特的体验,你到任何一个中医论坛去问,同样病症用同样药物,都会有这样的体验的。随便举个例子:桂枝汤症我得这个毛病有时会头痛,精神,胃口会不好。精神不好是说没办法集中注意力思考和有效率的做事,胃口不好是指不会想吃平常的饭量。有轻微发冷。这在中医里算是最轻微的一类病,西医有时把它归类为感冒。西医用的药物是对乙酰氨基酚。吃了这个药之后对我来说最明显的改善是头痛。但不是每次都有效。一开始吃上一片可以改善头痛这个症状,后来吃上两片和没吃似乎没有区别。注意我说的是改善头痛这个症状,仅此而已。精神不好和胃口不好是不会因为服用西药改善的,持续好几天,不严重的话会慢腾腾的自行改善这两个症状。同时我连续服用这个西药基本上没有超过3天的。可能很多人会问到寒冷这个症状。这个比较难以描述。如果寒冷明显,中医来判断的话我个人是很快会变成另一个症,西医来判断的话,这时候很可能发烧了,貌似这个我也就不大吃了。吃西药的记忆对我来说 很久远了,单从个人体验的话,我也不能判断对乙酰氨基酚对恶寒有多大作用。中医来看判定为桂枝汤症的话,就服用一包桂枝汤。原方一日剂量一次吃完,我本身并不是身体很差的人,也懒的分两次或者三次服用。有时喝完再喝一碗热粥当作饭。通常服用后2~3个小时,如果不刻意去受凉的话,会发一身汗。这身汗和普通的汗不一样。普通的汗是运动后出现,质地比较请的,桂枝汤发的汗是比较黏腻的,出汗后人体有轻快感。胃口和精神在出汗后立刻感觉到满血回复。原本有时有的一些症状:头痛,鼻塞之类的也会消失。如果你两种药都吃过,很容易就对比出哪一个更有效。我说的这个情况也不是我一个人有。因为一开始我也是仔细查资料后才敢服用的。别人也都是我这个情况。服药后发现确与古籍,医案,网友的分享经历一致,我才确信中医比西医至少在这个方面强上太多。你和楼主其实问的问题都没有太大意义。你们都没有实践过中医的效果,没有对使用中药的个人体验,也对中医中临床的部分一无所知。我回答了你们的问题,你们的反问就好像我打这么多字是来骗你们一样。或许,你们在提出问题的时候,就预设了中医都是安慰剂/骗子这个答案。楼主的问题是假设中医有效。我想楼主心里的有效,就是能达到西药止痛药的效果就不错了,这其实就是一种没有实践的想当然的看法。实际上很多时候中药比西药有效太多。任何一个人像我一样体验过中医的效如桴鼓,都会想到,是不是其他的中药,用对症了也是有如此起效(确实这么有效)?为什么必须要这样的配比,才能达到效果最大化?为什么成千上万种动植物中就是选择到这些草药?发明者为什么对这么多疾病的症状描述的如此形象精准,而由此症状就能推断出适合的组方?为什么直接服用会立刻不适吃死人的毒药能够恰当的用在组方中并且成为救命的良药?发明者是如何发现这一点的?为什么现代医学的感冒药做不到这一点?经过实践和思考后,我所能想出来的唯一逻辑上说得通的答案,就是我对楼主的回答。
我还要补充的是,我服用的大多数中药,对症的话产生的效果都是立杆见影的。最快的通过喉咙就感到舒服的不得了(服用的两个都是治标药物),多半是一个晚上之内(有2,3小时的也有8小时的,每次都是这点时间,也有先改善7,8成再要服用一段时间又会改善剩下几成的),很慢的一个礼拜(血瘀类),当然都不是什么重症,服用的药物质量都好,我的身体素质本身也是还可以的。
以上这些“效果改善”是指1 这些药物所针对的一组症状改善了2 改善的同时胃口,精神回复了,多半体力也会有中等程度的改善。体力的改善:比如人本来晃悠悠头重脚轻的有点,出汗完后觉得自己可以活蹦乱跳了。又比如本来萎靡不振总想趴着,第二天觉得自己可以逛街一天无压力了。没有任何一种西药会让我有这样的感受。当然我吃过的西药也不多。
引用 的话:我说的第一句话,是针对楼主“那就是说现在连重复检验和证伪都没有办法了,那万一先人出错怎么办?”这个问题的。我当然知道楼主提出这个问题的假设。从楼主回复我的话看楼主应该没有真正体验过中医的效果,...反复强调了多少遍单例不为证。。。大仙您三观和这儿的人不一样,又何苦在这楼里耍嘴皮子呢
引用 的话:反复强调了多少遍单例不为证。。。大仙您三观和这儿的人不一样,又何苦在这楼里耍嘴皮子呢“说说我自己使用中药治疗感冒的体验,同时我要说的是这并不是什么独特的体验,你到任何一个中医论坛去问,同样病症用同样药物,都会有这样的体验的。我说的这个情况也不是我一个人有。因为一开始我也是仔细查资料后才敢服用的。别人也都是我这个情况。服药后发现确与古籍,医案,网友的分享经历一致,我才确信中医比西医至少在这个方面强上太多。”以上两段在你回复我的37楼中都贴过了,估计你也没仔细看我说的是什么。发37楼是为了更清楚地回答楼主的问题,不然我也不用打那么多字分享我的经验。这个世界上三观和你不一样的人多了,只是日常对话里一般不会认真地谈论问题。果壳上人人都有表达意愿回答问题的权利,除非你让管理员封我的账号删我的帖子,那我肯定没法发帖了。如果你认为别人和你的意见三观不一致就是耍嘴皮子,那对你我是没什么好说的了。
引用 的话:“说说我自己使用中药治疗感冒的体验,同时我要说的是这并不是什么独特的体验,你到任何一个中医论坛去问,同样病症用同样药物,都会有这样的体验的。我说的这个情况也不是我一个人有。因为一开始我也是仔细查...之前与人讨论中医,对方的论点是,我不懂,所以不明白其中奥妙。于是从驴子下了些书籍,找了本入门的,但是实在是看不下去,阴阳、五脏的金木水火土属性,经脉……转念一想,对方的论点有问题,他有一个预设就是如果你觉得中医不好,那就是你不懂中医。那么我如果觉得不好,就说明我不懂,直到我觉得中医好。(对方不想用现代医学与古代医学来进行区分,我只能就这么用了,虽然明知道是不正确的)于是我放弃去看那些东西了,最近也就是在看一本讲脸上哪些部位对应与哪些脏器的东西,准备给背下来,虽然花了不少看科普书的时间。对药性,医术的质疑,来自于一些想法。成年后也看过一次中医,膝盖内侧长一疙瘩,红、肿、略疼。先去的附近一小医院,西医,医生一看说要切除,而且快下班了,态度略差,于是换。猜想去看别的西医还是要手术(没去大医院验证,我的错),于是去一中医院。医生是母女俩(家传密方),生意也不错,看了说是“红痰”,大概就是不好的东西聚集到一起。外敷药物加内服中药,再加上忌嘴,大概十五天左右,略有消退,具体我也记不清了,此时开了一次荤,复有加重。前后一共一个月才好吧。第三周说要继续吃药巩固一下,但是太贵了,于是就没有吃,也好了。(大约七、八十/天的样子)去了三次,用的药增增减减,医生有什么依据,会不会出错?回到药物的配比,我看过一篇文章,不知道是不是这里看到的。说以前的中药会用到各种各样奇特的药引,大多是很难弄到的,比如雪莲啊人形人参啊还有好像鲁迅写过要用到蟋蟀一对还要原配的才行。我不知道您是怎么看待蟋蟀一对,关键是要原配的一对这个中药的药物的。文章的解读是反正是看不好,如果没钱的人肯定搞不到,于是医不好是你没找到药材;如果是有钱人能搞到,那治好了就是我医术高明药物对症,治不好就是你人本来就不行了。药是不是对症,关键是能不能证明是不是对症。对于中药,你没法证真,也没法证伪,是个大问题。ps:就不要拿感冒来说事了。如果您能告诉我中医能不能分清病毒性感冒和非病毒性感冒,又是如何区分的。(不要拿古籍来进行马后炮式的解读)。或者说中医对于脾的使用是不是认为古代所认为的是错误的,如果有,请注明出处。还有,就是五脏的五行是不是现代中医学还有这样的东西。
科学是什么。。。人真的只是一堆冰冷冷的粒子而已么?
轮滑爱好者
看到之前的回复真是无语了。。。
什么“吃了何首乌之后好了,医生就会记下,“何首乌入肺””不要这样好吗....药性里的心肝脾肺肾指的是十二正经,入肺指的是入肺经,而不是肺这个器官。如何确定此药入此经?当然是通过实验。之前说的倒没错,通过医生自己以及病人服药来确定,但是并不是只有只好了肺病才算入肺,只要是只好了肺经上的病都可以算入肺。反正有的是时间,有的是病人,有的是医生。一味药在不同医生手里摸索几千几万遍总能摸出规律的,把它的属性代入中医理论中再简单不过。
黑白纵横小组管理员
引用 的话:所以说,不同的医书有不同的记录,不排除是服药人群的不同产生的结果。 古人可靠的结果,自然还是基于实验。 结合题目来说,如果我没记错,中医里面,脾是管消化的,肺是管呼吸的,肾是管生殖和排泻。 假设说古人...可能古人认为肺主皮毛,首乌能乌发所以入肺经??????
引用 的话:看到之前的回复真是无语了。。。
什么“吃了何首乌之后好了,医生就会记下,“何首乌入肺”” 不要这样好吗.... 药性里的心肝脾肺肾指的是十二正经,入肺指的是入肺经,而不是肺这个器官。 如...大致就是这个意思而已。现在一种药针对一种病,都要做上千的人体实验,如果算上动物实验的话少说也有几万。古代的医生,又不是专门去做这种实验,并且之间缺乏沟通,所以结论的可靠性自然不高。
在现在医院那些高科技设备没制造出来的时候,在人工提纯技术没有诞生的时候,西医怎么确定疗效的,中医就是怎么做的。全球都一样!要知道,X射线的发现也是20世纪前后的事情,距今才100多年。西医之前就不存在了?西医用什么药,怎么确定的药性,中医差不多。
看了那么多回答我终于忍不住了~~难道没一个学中医的么。——————————————————————————中药药性,是指中药所具有的与治疗作用有关的性能,可概括为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那么中药的药性是如何得出的呢我们一个一个来说。1.主治:主治是一味药的最重要属性,药物的性、味、归经、升降沉浮都是在药物主治的基础上归纳总结的。一味药的治疗效果是中华大地上的人们数千年来与疾病做斗争过程中的经验总结,由于太古时期文字未兴,这些知识只能依靠师承口授,后来有了文字,便逐渐记录下来,出现了医药书籍。这些书籍起到了总结前人经验并便于流传和推广的作用。2.四气:寒、热、温、凉《神农本草经》云:“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我们根据药物能治疗的疾病性质来推断药物的四气的。比如何首乌的性微温,那证明这个药是治疗寒性疾病的,在组方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药物的四气,否则会降低成方的治疗效果或者加重成方的副作用。3.五味:酸、苦、甘、辛、咸五味最初是指药物口尝的味道,经过长期临床观察发现不同味道的药物作用于人体,产生了不同的反应,和获得不同的治疗效果,从而总结归纳出五味的理论。但是后来人们发现药物本身的味道并不能完全符合其治疗效果,就将五味升华,通过分析药物的治疗效果给药物定味,现代中药的味并不是指其口尝的味道,而是指其作为药物的治疗功效。4.升降沉浮升降浮沉,指的是药性的趋向。凡升浮的药物,都主上行而向外,有升阳、解表、散寒等作用;凡沉降的药物,都主下行而向内,有潜阳、降逆、收敛、清热、渗湿,泻下等作用。药物的升降沉浮的特性,与药物的气味、质地轻重有关。5.归经:药物作用于十二经脉中医中的十二经脉对应的是五脏六腑加心包。根据药物的治疗效果作用于哪个脏腑我们就称其归脏腑对应的那些个经脉。6.毒性中药的毒性有两个含义第一个含义是指药物有无毒性。凡有毒的药物大都作用强烈,或者有副作用,用之不当,可导致中毒,甚至危及生命;无毒的药物,性质比较平和,一般无副作用。古人很重视药物的毒性,《神农本草经》把药物的毒性作为分类的依据,把可以攻病愈疾的药物称为有毒,可以久服补虚的药物称为无毒。第二个含义是毒性是药物的偏性。古人认为毒药是药物的总称,如张仲景说:“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者,因气味之有便也……,大凡可以辟邪安正者,均可以称为毒药,故曰毒药攻邪也。这里所指的毒药,即是泛指一切药物。因此有古话“是药三分毒”认识药物的毒性可了解药物作用的峻缓,可有效地防止药物中毒,并通过炮制、配伍、制剂等手段减轻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以保证用药安全。————————————————————————————————以上都是个人理解外加复制黏贴。
引用 的话:之前与人讨论中医,对方的论点是,我不懂,所以不明白其中奥妙。于是从驴子下了些书籍,找了本入门的,但是实在是看不下去,阴阳、五脏的金木水火土属性,经脉……转念一想,对方的论点有问题,他有一个预设就是如果...你对中医中药的误解颇大,就拿“药引”来说吧。说起药引子,我就要讲一下历史了,北宋时期由官方创办的"惠民局"掌配制药品出卖,而且还买熟药,熟药就是制作好的丸剂或散剂。而药引子就是在那个时期出现的,当时的药引子指的是家里常备的葱姜蒜或者是附近荒野中容易获取到的野生药材。举个例子“理中丸:人参、干姜、白术、甘草”,做成熟药蜜丸时不放干姜,而是让病家将药买回家后煮碗姜汤后将买回来的药丸送服,这样就可以组成一个完整的方剂用来治病。但是我们现在所知的药引子已经不是不是其本意了,是经过以讹传讹后的版本,赋予了其“神奇”的功效,用来增强疗效,或者必须用药引子否则整个药方都无用了什么的都是武侠小说中夸张的说法。要知道药引子最初指的是一些常见的容易的得到的药物,在武侠小说中被描述成了珍稀罕见的药物~~
引用 的话:黄痨病是什么?黄痨指的是黄疸,茵陈蒿对治疗黄疸和黄疸性肝炎有很好的祛黄效果。
(C)2016果壳网&&&&京ICP证100430号&&&&京网文[-239号&&&&新出发京零字东150005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fantastic duo 中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