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用受体学说解释什么叫药物耐受性性与药物高敏性产生的理论基础

《药理学――听课、记忆与测试》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药理学――听课、记忆与测试》
上传于||文档简介
&&《​药​理​学​―​―​听​课​、​记​忆​与​测​试​》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25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药理学_考试习题
A. 有效活性成分
D. 药用植物
E. 人工合成同类药
下列药物分别是
224.阿片酊
226.哌替啶
A. 阿司匹林 pKa3.5
B. 麻黄碱 pKa 9.4
C. 苯巴比妥 pKa 7.9
D. 磺胺嘧啶pKa 6.5
E. 水杨酸pKa 3.0
227.根据解离常数pKa判断,在小肠中吸收最好的是
228.根据解离常数pKa判断,在胃中吸收最好的是
A. 解离多、再吸收多、排泄慢
B. 解离多、再吸收少、排泄快
C. 解离少、再吸收多、排泄慢
D. 解离少、再吸收少、排泄快
E. 以上都不对
229.弱酸性药物在酸性尿中
230.弱碱性药物在酸性尿中
231.弱碱性药物在碱性尿中
232.弱碱性药物在碱性尿中
A. 在胃中竭力增多,自胃吸收增多
B. 在胃中竭力减少,自胃吸收增多
C. 在胃中竭力减少,自胃吸收减少
D. 在胃中竭力增多,自胃吸收减少
E. 没有变化
233.弱酸性药物与抗酸药同服时,比单独服用该药
234.弱碱性药物与抗酸药同服时,比单独服用该药
B. 被动扩散
C. 易化扩散
D. 主动转运
E. 吞饮作用
235.如果脂溶性药物透过膜的速度与其跨膜浓度梯度以及油/水分配系数成正比时,这种情况的跨膜转运机制是
236.直径小于膜孔的药物分子,借助于膜两侧的渗透压差,被水带到低压处,其转运机制是
237.药物通过依靠一种具有选择性竞争性和能被饱和的膜载体(membrane carrier)在机体内进行转运,这种转运随浓度梯度进行并不消耗能,其转运机制是
238.细胞膜能够吞饮细胞内释放出的小滴溶液,其转运机制是
239.药物通过消耗能量才能进行的具有选择性并能被饱和的且能逆点化学梯度转运,其转运机制是
A. 解离度高
B. 解离度低
D. 脂溶性大
E. 以上都不对
240.弱酸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中比在碱性环境中
241.弱酸性药物在碱性环境中比在酸性环境中
242.弱碱性药物在碱性环境中比在酸性环境中
243.弱碱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中比在碱性环境中
A. 促进氧化
B. 促进还原
C. 促进水解
D. 促进结合
E. 以上都可能
244.肝药酶的作用是
245.胆碱酯酶的作用是
246.酪氨酸羟化酶的作用是
247.胆碱乙酰化酶的作用是
248.恒量恒速给药后,约经过几个血浆T1/2可达到稳态血浓度
249.一次静脉给药后,约经过几个血浆T1/2可自机体排出95%
A. 吸收速度
B. 消除速度
C. 血浆蛋白结合
E. 零级或一级动力学
250.药物作用开始的快慢取决于
251.药物的T1/2
长短取决于
A. 吸收速度
B. 消除速度
C. 药物剂量大小
D. 吸收与消除达到平衡的时间
E. 吸收药量多少
252.时-量曲线的升段坡度反映出
253.时-量曲线的降段坡度反映出
254.时-量曲线的峰值反映出
255.时-量曲线下面积反映出
256时-量曲线的高峰时间反映出
A. 药物的吸收过程
B. 药物的排泄方式
C. 药物的转运方式
D. 药物的光学异构体
E. 药物的表现分布容积(Vd)
257.药物作用开始快慢取决于
258.药物作用持续久暂取决于
259.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取决于
A. 吸收速度
B. 消除速度
C. 血浆蛋白结合
E. 零级或一级消除动力学
260.药物作用的强弱取决于
261.药物作用开始的快慢取决于
262.药物作用持续久暂取决于
263.药物的T1/2取决于
264.药物的Vd取决于
A. 兴奋作用与抑制作用
B. 选择作用与普遍细胞作用
C. 预防作用与治疗作用
D. 防止作用与不良反应
E. 毒性反应与过敏反应
265.按对人体的利弊作用可分为
266.按对机体器官机能的影响作用可分为
267.皆对人有利的作用是&
268.皆对人有害的作用是
A. 局部作用
B. 吸收作用
C. 选择作用
D. 普遍作用
E. 反射作用
269.口服抗酸药中和胃酸是
270.口服碳酸氢钠使尿液碱化,此为
271.酚使细菌和人体蛋白质变性,此为
272.青霉素仅杀灭革兰阳性菌,此为
A. 治疗作用
B. 不良反应
D. 毒性反应
273.与治疗目的的无关的所有反应统称
274.达到治疗效果的作用
275.治疗剂量下出现与治疗目的无关的是
276.药物过量出现的对机体损害是
277.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低是
A. 抑制胆碱酯酶
B. 复活抑制的胆碱酯酶
C. 诱导肝微粒体药酶
D. 抑制胃粘膜H+ -K+ATP酶
E. 激活血浆纤溶酶原
278.尿激酶
279.苯巴比妥
280.新斯的明
281.奥美拉唑
B. 毒性反应
C. 变态反应
D. 继发反应
E. 以上都不对
282.与药物剂量大小关系较大的不良反应是
283.在治疗过程中难免发生不良反应是
284.药物剂量过大所致的不良反应是
285.抗感染治疗先呈现病情好转,随后发生腹泻的不良反应是
286.与先天性酶缺陷有关的药物不良反应是
A. 后遗反应
B. 停药反应
C. 特异质反应
D. 变态反应
287.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停药可引起
288.长期应用可乐定后停药可引起
289.先天性血浆胆碱酯酶缺乏可导致
290.青霉素可产生
A. 药物引起的反应与个体体质有关,与用药剂量无关
B. 等量药物引起和一般病人相似但强度更高的药理效应或毒性
C. 用药一段时间后,病人对药物产生精神上依赖,中断用药,出现主观不适
D. 长期用药,需逐渐增加剂量,才可能保持药效不减
E. 长期用药,产生生理上依赖,停药后出现戒断症状
291.高敏性是指
292.习惯性是指
293.过敏反应是指
294.成瘾性是指
295.耐受性是指
A. 过敏反应
B. 特异质反应
C. 后遗反应
E. 快速耐受性
机体对下列药物产生的反应是
296.青霉素
297.肾上腺皮质
298.麻黄碱
299.琥珀胆碱
300.哌替啶
A. 纵坐标为效应,横坐标为剂量
B. 纵坐标为剂量,横坐标为效应
C. 纵坐标为效应,横坐标为对数剂量
D. 纵坐标为对数剂量,横坐标为效应
E. 纵坐标为对数剂量,横坐标为对数效应
301.对称S型的量效曲线是
302.长尾S型的量效曲线是
A. 最小有效量
B. 最小中毒量
303.五者中最大的剂量(对同一物体而言)是
304.五者中最小的剂量(对同一物体而言)是
305.临床应用的适中剂量是
C. 效价强度
306.一群动物引起一半阳性反应的量是
307.药物常用的剂量是
308.药物刚刚引起效应的量是
309.最大有效剂量产生的最大效应是
310.达到一定效应时所需的剂量是
A. 最小致死量的1/2
B. 最大治疗量的1/2
C. 1/2动物死亡的量
D. 引起全部动物死亡的量
E. 一群动物引起一半阳性反应的量
311.ED50 是
312.LD50 是
A. 最小有效量与极量之间的范围
B. 最小有效量与致死量之间的范围
C. 极量与最小中毒量之间的范围
D. 极量与致死量之间的范围
E. 有效量与中毒量之间的范围
313.药物的安全范围
314.治疗量的范围是
A. LD50较大的药物
B. LD50较小的药物
C. ED50较大的药物
D. ED50较小的药物
E. LD50/ED50比值较大的药物
315.毒性较高是
316.疗效较强是
317.安全性较大是
A. ED50与LD50的比
B. LD50与ED50的比
C. LD50 与ED50 的差
D. ED95与LD5的比
E. ED99与LD99的比
318.药物的治疗指数是指
319.药物的安全范围是指
C. 部分激动药
D. 竞争性拮抗药
E. 非竞争性拮抗药
320.与激动药竞争同一受体使激动剂量效曲线右移,且使最大效应也降低
321.与受体亲和力及内在活性都强
322.与激动药竞争的同一受体使激动剂量效曲线右移,但最大效应并不改变
323.与受体亲和力不弱,内在活性小
324.与受体亲和力强而无内在活性
A. 强的亲和力,强的效应力(内在活性)
B. 强的亲和力,弱的效应力
C. 强的亲和力,无效应力
D. 强的亲和力,强的效应力
E. 弱的亲和力,无效应力
下列各类药物对其响应的受体具有
325.激动药具有
326.拮抗药具有&
327.部分激动药具有
328.与长期反复服用药物有关
329.长期反复用药后机体对药物反应性降低的是
330.长期反复用药后病原体对药物反应性降低的为
331.很小剂量就可产生较强药理作用的为
332.较大剂量方能产生原有药理作用的为
333.长期反复服用药,一旦停药即产生戒断症状的为
A. 空腹内服
B. 饭前内服
C. 饭后内服
D. 睡前内服
E. 定时内服
334.增进食欲的药物应
335.对胃有刺激性的药物应
336.需要维持有效血浓度的药物应
337.催眠药应
A. 皮下注射
B. 皮内注射
C. 静脉注射
D. 肌肉注射
E. 以上都不对
338.无吸收过程的给药途径是
339.一般混悬剂不可用于
340.易发生即可毒性反应的给药途径是
A. 直肠给药
B. 舌下给药
C. 吸入给药
D. 鼻腔给药
E. 口服给药
341.刺激性较大,肝易灭活的药物适宜
342.气体、易挥发的药物或气雾剂适宜
343.全麻手术期间快速而方便的给药方法
344.简便、经济、安全而常用的给药方法是
345.药物吸收后可发生首过效应的给药途径是
A. 静注给药
B. 口服给药
C. 舌下给药
D. 深部肌肉注射
E. 皮下注射
346.硝酸甘油常采用
347.胰岛素常采用
348.阿司匹林常采用
349.硫喷妥钠常采用
350.吐根碱常采用
A. 药理作用协同
B. 竞争与血浆蛋白结合
C. 诱导肝药酶,加速灭活
D. 竞争性对抗
E. 减少吸收
351.苯巴比妥与双香豆素合用可产生
352.维生素K与双香豆是合用可产生
353.肝素与双香豆素合用可产生
354.阿司匹林与双香豆素合用可产生
355.保泰松与双香豆素合用可产生
A. 快速耐受性
B. 成瘾性与戒断现象
E. 反跳现象
356.连续用药产生敏感性下降称
357.吗啡易引起
358.麻黄素短期内连续用可产生
359.脑垂体后叶素短期内反复用可产生
360.长期应用氢化可的松突然停药可发生
361.长期应用抗病原微生物药可产生
A. 可表现为快代谢型或慢代谢型
B. 可导致出血
C. 有抗M胆碱作用
D. 具有快速耐受性
E. 可抑制经过肝进行生物转化药物的消除,出现后者的毒性反应
362.异烟肼
363.氯霉素
364.华法林与阿司匹林合用
365.麻黄碱
A. 快速耐受性
B. 超敏反应或增敏反应
C. 变态反应
D. 高敏反应
366.久用利血平的病人,注射去甲肾上腺素会产生的反应是
367.短时内连续多次静脉注射麻黄碱或酪胺,升血压作用会发生的变化是
368.某心房颤动病人,医生拟用奎尼丁治疗,在试用0.1g后,发生恶心、呕吐、耳鸣、头昏等症状,这些反应是
369.氯氮、甲丙氨酯等镇静催眠药连续应用时药效降低,要加大剂量才有效,它属于
370.一病人需注射青霉素,在皮试时就发生荨麻疹,呼吸困难、血压降低等症状,应属的反应是
A. 局部器官血流量
B. 血脑屏障
C. 药物体内的再分布
D. 碱化尿液
E. 胎盘屏障
371.静注硫喷妥钠迅速麻醉的原因是由于它迅速通过
372.磺胺嘧啶比其他磺胺药易通过
373.巴比妥类药物中毒时,促进其排出应该
374.静注硫喷妥钠后迅速苏醒是因为
375.妊娠用药要慎重的原因是有些药物可通过
376.多巴胺不用语治疗帕金森病的原因是该药不易通过
A. 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其原理
B. 机体对药物的影响及其规律
C. 两者都是
D. 两者都不是
377.药物效应动力学是研究
378.药物代谢动力学是研究
379.药理学是研究
A. 主动转运
B. 被动转运
C. 两者都是
D. 两者都不是
380.药物的排泄属于
381.药物自胃的吸收多属于
382.药物自肾小球的滤过属于
383.药物自肾小管的再吸收属于
384.药物自肾小管的分泌属于
385.具有肠肝循环的药物其从肠道的吸收属于
386.药物向蓄积组织的分布属于
387.药物的均匀分布属于
388.药物随分粪便排出属于
A. 药物的解离型与非解离型的比例
B. 药物的脂溶性
C. 两者都对
D. 两者都不对
389.溶液的PH值对药物被动转运的影响,是为影响了
C. 两者都是
D. 两者都不是
390.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排泄等过程
391.包括药物的氧化、还原、结合、水解等过程
A. 被动转运
B. 主动转运
C. 两者都是
D. 两者都不是
392.需供能
393.可逆浓度差而转运
394.是多数药物的转运方式
A. 药物的吸收过程
B. 药物的消除过程
C. 两者都有
D. 两者都无
395.药物的血浆T1/2取决于
396.药物的CSS
397.给药途径取决于
398.给药间隔时间取决于
399.Vd取决于
400.tmax取决于
401.F取决于
402.曲线下面积(AUC)取决于
A. 在尿液碱化时,解离度增高,肾小管对其再吸收减少而排泄增多
B. 在尿液酸化时,解离度增高,肾小管对其再吸收减少而排泄增多
C. 与两者都有关
D. 与两者都无关
403.苯巴比妥
404.阿托品
405.青霉素
406.阿司匹林
A. 一级动力学消除
B. 零级动力学消除
C. 两者都有
D. 两者都无
407.药物在体内消除方式应包括
408.药物在体内没超出转化能力其消除方式应是
409.药物在体内超出转化能力其消除方式应是
410.消除速率与血药浓度有关的药物属于
411.消除速率与血药浓度无关的药物属于
A. 生物利用度低
B. 在体内消除快(生物转化及排泄)
C. 两者都是
D. 两者都不是
412.普萘洛尔口服血药浓度低的原因
413.青霉素肌肉注射时其血浆半衰期短的原因
414.硫喷妥钠效应很快消失的原因
415.利用卡因用语治疗心率失常时常须采用静脉滴注给药的原因
A. 药物自肠道的吸收
B. 药物自胆汁排入肠内
C. 两者都有
D. 两者都无
416.肝肠循环是指
A. 药理活性的相似性
B. 解离度的相似性
C. 两者都有
D. 两者都无
417.主动转运的竞争性抑制制剂,具有
418.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竞争性抑制剂,具有
A. 其血浆蛋白结合率降低
B. 其肝肾功能低下,而转运、转化均减弱
C. 两者都可能
D. 两者都不可能
419.体制衰弱者对常用的药物反应敏感,其原因可能为
A. 药物存留于血浆而不向其他组织分布
B. 药物在体内呈均匀分布
C. 两者都对
D. 两者都不对
420.一室模型的药物
A. 药酶诱导剂
B. 药酶抑制剂
C. 两者都是
D. 两者都不是
421.增强药酶活性,加速某些药物转化的是
422.抑制药酶活性,减慢某些药物转化的是
423.增强药酶活性,并可加速药物自身转化的是
424.抑制药酶活性,加速某些药物转化的是
A. 增加胆碱酯酶活性的药物
B. 减弱单胺氧化酶活性的药物
C. 两者都对
D. 两者都不对
425.酶促剂是指
426.酶抑制是指
A. 药物自肾原形排出
B. 药物在肝内转化
C. 两者都需要考虑
D. 两者都不需要考虑
427.对心功能低下者用药应考虑
428.对肺功能低下者用药应考虑
429.肝功能低下者用药应考虑
430.肾功能低下者用药应考虑
C. 两者都有
D. 两者都无
431.某药在体内可被肝药酶转化,转化后其效应
432.某药在体内可被肝药酶转化,与酶抑剂合用时,比单独应用的效应
433.某药在体内可被肝药酶转化,与酶促剂合用时,比单独应用的效应
434.酶抑剂与酶促剂(两者都不被肝药酶转化)合用时,它们的效应
A. 氧化药物
B. 还原药物
C. 两者都有
D. 两者都无
435.P450的功能是
A. 出现药理活性
B. 药理活性小时
C. 两者都有
D. 两者都无
436.药物经转化
A. 药效学特性
B. 药动学特性
C. 两者都对
D. 两者都不对
437.给药的剂量取决于
438.药物的相互作用取决于
439.药物效应的个体差异取决于
440.药物的过敏反应取决于
441.药物的选择性作用取决于
A. 药物的药理学活性
B. 药物作用的持续时间
C. 两者都影响
D. 两者都不影响
442.药物主动转运的竞争性抑制可影响
443.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竞争性可影响
444.药物的肝肠循环可影响
445.药物的生物转化可影响
A. 吸收、分布及排泄
B. 药物的代谢
C. 以上都是
D. 以上都不是
446.药物在体内的转运是指
447.药物在体内的过程是指
448.药物的肝肠循环包括了
449.药物在体内的转化是指
450.药物的首过(第一关卡)效应是指
A. 具有较高的首过效应,口服吸收不佳
B. 体内消除快
C. 两者都有
D. 两者都无
451.青霉素G需肌肉注射的原因是
452.青霉素G口服难难道有效血浓度的原因是
453.青霉素G肌肉注射血浆半衰期短的原因是
454.苯巴比妥可缩短苯妥英钠作用的原因是
455.硫喷妥钠静脉注射作用时间短的原因是
A. 药物增强机体的生理生化能
B. 药物减弱机体的生理生化能
C. 两者都是
D. 两者都不是
456.药物的兴奋作用是指
457.药物的抑制作用是指
458.药物的基本作用是指
A. 消除疾病原因
B. 改善疾病症状
C. 两者都是
D. 两者都不是
459.特效治疗是指
460.对症治疗是指
461.治疗作用是指
A. 兴奋作用
B. 抑制作用
C. 两者都有
D. 两者都无
462.适度时可调节功能者为
463.过度时导致麻痹者为
A. 兴奋作用
B. 抑制作用
C. 两者都有
D. 两者都无
464.咖啡因对大脑皮层的作用是
465.巴比妥类对呼吸中枢的作用是
466.吗啡对机体的作用是
467.胰岛素降血糖的作用是
468.青霉素杀菌的作用是
A. 局部作用
B. 吸收作用
C. 两者都是
D. 两者都不是
469.直接影响限于用药部位者为
470.见解影响可达较广范围者为
471.随吸收入血药量的增多而加强者为
472.随吸收入血药量的增多而减弱者为
A. 对组织的亲和力
B. 所用的剂量
C. 两者都对
D. 两者都不对
473.药物的选择作用取决于
A. 对因治疗
B. 对症治疗
C. 两者都是
D. 两者都不是
474.青霉素治疗肺内感染属
475.肾上腺素治疗肺内支气管哮喘属
476.哮喘并伴有感染者用青霉素和异丙肾上腺素治疗属
C. 两者都是
D. 两者都不是
477.对因治疗属于
478.对症治疗属于
A. 所用剂量超过了极量
B. 所用剂量仅为治疗量
C. 两者都可能
D. 两者都不可能
479.应用药物出现毒性反应时
A. 在多次用药后才产生
B. 在第一次用药后即可产生
C. 两者均对
D. 两者均不对
480.依赖性
481.过敏反应
482.特异质反应
483.安慰剂效应
A. 毒性较大
B. 副作用较大
C. 两者均对
D. 两者均不对
484.选择性低的药物是
B. 毒性反应
C. 两者均对
D. 两者均不对
485.阿托品治疗胃痉挛时引起的口干是
486.链霉素治疗肺结核时引起的耳聋是
487.青霉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是
488.服巴比妥药次晨的宿醉现象是
489.可由治疗作用转化而来
490.可转化为治疗作用
491.可引起变态反应
A. 毒性反应
B. 过敏反应
C. 两者均是
D. 两者均不是
492.病理性免疫反应是
493.剂量密切相关的是
494.与剂量无关的是
C. 两者均对
D. 两者均不对
495.以数或量的分级表示药理效应的是
496.以阴性或阳性表示药理效应的是
C. 两者均是
D. 两者均不是
497.药物随着剂量的增加引起的最大效应称为药物的
498.药物在一定剂量时所引起的效应的强度称为药物的
A. 量反应的量效曲线
B. 质反应的量效曲线
C. 两者均对
D. 两者均不对
499.LD50得自
500.ED50得自
A. 药物毒性大小的指标
B. 药物疗效高低的指标
C. 两者均是
D. 两者均不是
501.半数致死量(LD50)是
502.半数有效量(ED50)是
A. LD50/ED50
B. ED50/LD50
C. 两者均是
D. 两者均不是
503.治疗指数是
504.安全范围是
A. 治疗指数
C. 两者均是
D. 两者均不是
505.ED95/LD5之间的距离是
506.大于阈剂量而不产生毒性反应的量是
507.LD50/ED50表示的是
508.大于治疗量、小于最小中毒量之量是
509.愈小愈不安全的是
C. 两者均是
D. 两者均不是
510.在治疗量的范围内
511.在中毒量的范围内
C. 两者都可能
D. 两者都不可能
512.化学结构相似的药物,其作用
513.化学结构完全相同的光学异构体,其作用
A. 化学结构相似
B. 物理性质相似
C. 两者均对
D. 两者均不对
514.抗代谢药物与代谢物之间的
515.受体的激动剂与拮抗剂之间的
A. 受体激动药
B. 受体阻断药
C. 两者均是
D. 两者均不是
516.对受体有亲和力的是
517.对受体有强的内在活性的是
B. 内在活性
C. 两者均有
D. 两者均无
518.受体激动药对受体有
519.受体阻断药对受体有
520.非受体作用药对受体有
C. 两者均有
D. 两者均无
521.给药的极量取决于
522.药物的相互作用取决于
523.药物效应的个体差异取决于
524.药物的过敏反应取决于
525.药物的选择性作用取决于
C. 两者均是
D. 两者均不是&
526.反映受体动力学的参数是
527.反映药物与受体亲和力是
528.反映拮抗药的拮抗强度是
529.反映药物离子化程度的是
A. 药物效应的大小
B. 药物效应的持续时间
C. 两者都受影响
D. 两者都不受影响
530.竞争性拮抗药影响
531.在体内有阿托品时肌注新斯的明受影响的是
532.药物竞争性与血浆蛋白结合可影响
533.药物有肝肠循环可影响
534.药物的首过消除可影响
535.肝、肾功能低下的病人可影响
536.药物的生物转化可影响
A. 多次用药后
B. 首次用药后
C. 两者均是
D. 两者均不是
537.机体对药物的耐受性可发生于
538.机体对药物的过敏反应可发生于
A. 药效学特性
B. 药动学特性
C. 两者均是
D. 两者均不是
539.给药剂量取决于
540.药物产生的过敏反应取决于
541.药物的选择性取决于
542.药物效应的个体差异取决于
A. 药动学因素
B. 药效学因素
C. 两者均有
D. 两者均无
543.药物表现个体差异的原因是
544.安慰剂产生30%-50%的疗效原因是
545.快速耐受性产生原因是
A. 治疗效应增强
B. 不良反应降低
C. 两者均是
D. 两者均不是
546.两药的协同作用可使
547.两药的拮抗作用可使
548.联合用药的目的是
A. 一定产生协同
B. 一定产生对抗
C. 如不产生协同就一定产生对抗
D. 不一定产生协同或对抗
549.两种药物联合应用时
A. 先天性的
B. 长期应用后引起的
C. 两者均对
D. 两者均不对
550.药物的依赖性是
A. 精神上对药物有依赖
B. 停药后产生戒断症状
C. 两者均是
D. 两者均不是
551.药物习惯性的特点是
552.药物成瘾性的特点是
A. 机体对药物产生了依赖性
B. 停药后不产生戒断症状
C. 两者均有
D. 两者均无
553.成瘾性的特天是
554.习惯性的特点是
A. 遗传因素
B. 后天获得性因素
C. 两者均有
D. 两者均无
555.伯氨喹等药物在某些人产生溶血性贫血
556.琥珀胆碱在某些人麻痹呼吸肌达数小时
557.青霉素在某些病人产生过敏性休克
558.连续服用苯巴比妥催眠作用降低
559.连续服用洋地黄类产生心律失常
560.药理学的学科任务是
1) 阐明药物作用基本规律与原理
2) 研究药物可能的临床用途
3) 找寻基发明新药
4) 创制适用于临床应用的药剂
561.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
1) 找寻与发现新药
2) 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根据
3) 应用药物探索生命奥秘
4) 阐明并发扬中医理论
562.临床药理学的学科任务是
1) 以人体为对象的药理学
2) 制定临床用药规范和方案
3) 评价新药
4) 鉴别伪劣药品
563.药物作用包括
1) 提高或降低器官功能
2) 消灭病原体
3) 补充生理物质不足
4) 消除病灶,恢复器官功能
564.学习和(或)研究药理学的目的是
1) 合理使用药物
2) 寻找和发展新药
3) 了解机体功能的本质
4) 淘汰对人体有潜在危害的药物
565.新药开发研究的重要性在于
1) 为人们提供更多更好的药物
2) 发掘疗效优于老药的新药
3) 具有肯定药理效应的药物,不一定具有肯定的临床有效的药物
4) 开发祖国医药宝库
566.新药进行临床试验必须提供
1) 系统药理研究数据
2) 慢性毒性观察结果
4) 临床前研究资料
567.被动转运的特点是
1) 有饱和性
2) 有竞争性抑制
3) 上山转运
4) 下山转运
568.属于被动转运者有
1) 通过胎盘屏障
2) 肾小球滤过
3) 肾小管再吸收
4) 肾小管分泌
569.主动转运的特点是
1) 有饱和性
2) 有竞争性抑制
3) 上山运动
4) 下山运动
570.属于主动转运者有
1) 通过胎盘屏障
2) 肾小球滤过
3) 肾小管再吸收
4) 肾小管分泌
571.影响药物跨膜扩散的因素有
1) 药物跨膜浓度梯度
2) 药物的极性
3) 生物膜的特性
4) 酶及载体的活性
572.促进药物跨膜转运的原因是
1) 药物分子量要小
2) 药物解离度要小
3) 药物脂溶性要大
4) 药物浓度梯度要大
573.下列关于药物的主动转运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1) 逆浓度(或电位)梯度转运
2) 对药物无选择性
3) 有饱和限速和竞争性抑制的影响
4) 受药物脂溶性的影响
574.弱酸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中
1) 容易吸收
2) 不容易吸收
3) 排泄减慢
4) 排泄较快
575.弱酸性药物在碱性环境中
1) 容易吸收
2) 不容易吸收
3) 排泄减慢
4) 排泄较快
576.弱碱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中
1) 容易吸收
2) 不容易吸收
3) 排泄减慢
4) 排泄较快
577.苯巴比妥中毒时静脉滴注碳酸氢钠救治的机理是
1) 促进苯巴比妥从肾排泄
2) 促进苯巴比妥在肝代谢
3) 促进苯巴比妥在体内再分布(自脑向血浆转运)
4) 抑制胃肠道吸收苯巴比妥
578.肾上腺素的油注射剂比水溶液注射剂
1) 吸收不完全
2) 吸收较慢
3) 中枢神经作用较强
4) 作用持续较久
579.首关效应包括
1) 胃酸对药物的破坏
2) 肝对药物的转化
3) 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
4) 药物在胃肠粘膜经受酶的灭活
580.舌下给药的特点是
1) 可避免肝肠循环
2) 可避免胃酸破坏
3) 吸收极慢
4) 可避免首关效应
581.适于直肠给药的条件是
1) 药物易被直肠吸收
2) 药物对胃有强烈刺激
3) 药物具有首关效应
4) 病人不能口服
582.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
1) 可影响药物的作用
2) 是可逆的
3) 可影响药物的转运
4) 可影响药物的吸收
583.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
1) 是永久性的
2) 是不可逆的
3) 属主动转运
4) 可以存在着相互排挤
584.药物和血浆蛋白大量结合会
1) 减弱并减慢药物发挥疗效
2) 影响药物的转运
3) 延长药物疗效
4) 容易发生相互作用
585.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后,会产生的影响是
1) 减少代谢
2) 影响清除率
3) 减弱药物的作用
4) 增加毒性
586.药物从肾排泄的多少
1) 与肾小球滤过功能有关
2) 与尿液PH值有关
3) 与肾小管分泌功能有关
4) 与合并用药有关
587.肾功能不良时
1) 经肾排泄药物的半衰期延长
2) 应避免使用损害肾的药物
3) 应根据损害程度调整用药量
4) 应根据损害程度确定给药间隔时间
588.影响药物从肾排泄速度的因素是
1) 药物脂溶性
2) 药物的极性
3) 尿液的PH
589.碱化尿液可使下列药物排泄加速
1) 苯巴比妥
2) 水杨酸盐
3) 磺胺类药物
590.使药物从肾排泄减慢的情况是
1) 奔巴比妥与氯化铵合用
2) 阿司匹林与碳酸氢钠合用
3) 青霉素G与丙璜舒合用
4) 苯巴比妥与碳酸氢钠合用
591.不同的药物在体内经生物转化后可能
1) 活性减弱或消失
2) 活性增强
3) 药理性质改变
4) 药物极性增加
592.药物在体内的转化
1) 多使疗效减弱或消失
2) 届时疗效增强
3) 可被酶催化
4) 不受药物影响
593.P450对药物转化时,需
1) CO和NADP+
2) 氧和NADP+
3) 氧和ADP
4) 氧和NADPH
594.对肝功能低下者应用药物时,要注意到患者的
1) 对药物的转运能力
2) 个体差异
4) 对药物的转化能力
595.能抑制肝药酶的药物是
1) 苯巴比妥
3) 双香豆素
596.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1) 药物的转运和转化规律
2) 量效关系
3) 时量关系
4) 药物的作用机制
597.下列关于药物代谢动力学的描述,正确的是
1) 同种药物的不同剂型的生物利用度可能不同
2) 诱导肝药酶的药物可加速自身代谢
3) 舌下给药不致首过消除
4) 药物的解离度大,水溶性增加,吸收也增多
598.药代动力学(药动学)的研究内容是
1) 药物在机体内的代谢过程
2) 药物在机体内的运转过程
3) 药物浓度随时间的消长过程
4) 药物对机体代谢的影响
599.时量曲线
1) 是指血药浓度随时间转移产生的变化
3) 由升、降、峰组成的曲线
4) 反映了药物效应的大小
600.影响药物在血浆中的浓度的因素有
2) 体内分布
3) 与血浆和组织蛋白结合率
601.消除速率常数(k)是
1) 表示药物在体内的转运速率
2) 表示药物自机体消除速率
3) 其数值越小,表明转运速率越慢
4) 其数值越大,表明消除速率越快
602.药物从机体消除包括
1) 药物从肾排泄
2) 口服未吸收的药物
3) 药物在肝灭活
4) 药物的肝肠循环
603.药物自血液的消除包括
1) 自肾排出
2) 生物转化
4) 肝肠循环
604.可影响药物体内消除方式的因素是
1) 给药途径
2) 给药剂量
3) 血药浓度
4) 肝肾功能
605.可影响药物体内消除速度的因素是
2) 肝肠循环
3) 药物的脂溶性
4) 血浆中药物浓度
606.药物消除零级动力学的特点是
1) 体内药物按时定量衰减
2) 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用数学坐标时为直线
3) 药物血浆半衰期不是恒定数值
4) 多次用药时增加剂量可超比例地升高血浆稳态浓度
607.药物按零级动力学消除的特点为
1) 体内药物恒量消除
2) 药物血浆T1/2不定
3) 时量曲线斜率是-k
4) 多次给药理论上无Css
608.在药代动力学中,一级动力学过程的涵义是
1) 指药物在体内的消除量是随药物浓度变化的
2) 指药物在体内的消除量是不随药物浓度变化的
3) 多数药物的消除为一级动力学过程
4) 药物在体内浓度越高,其消除半衰期越长
609.药物按一级动力学消除具有以下特点
1) 血浆半衰期恒定不变
2) 药物消除量恒定不变
3) 消除速率常数恒定不变
4) 受肝功能改变的影响
610.药物按一级动力学消除具有以下特点
1) 增加剂量(一次给药)能按比例延长有效血药浓度时间
2) 增加剂量(连续给药)能按比例提升稳态血药浓度
3) 药物消除至末期时变为零级消除动力学
4) 时-量关系呈指数衰减曲线
611.按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
1) 药物消除速率不恒定
2) 药物血浆T1/2恒定
3) 机体消除药物能力有限
4) 增加给药次数并不能缩短达到Css的时间
612.按一级药动学消除的药物
1) 其消除量与血浆中药物浓度成正比
2) 其T1/2恒定
3) 恒速恒量给药后经4-6个T1/2血药浓度达到稳态
4) 增加给药次数可缩短到达Css的时间
613.药物一级动力学消除规律的特点是
1) 时量曲线(药时曲线)用普通坐标时为曲线
2) 血浆中药物消除速率与血浆中药物浓度成正比
3) 血浆T1/2恒定,不因血药浓度高地位而变化
4) 多次用药时增加剂量可以超比例的增高稳态血浓度和延长消除时间
614.加大剂量易由一级代谢动力学转变为零级动力学的药物是
1) 普鲁卡因
2) 阿司匹林
4) 苯托英纳
615.药物代谢动力学中房室概念的形成是由于
1) 药物的吸收速度不同
2) 药物的消除速度不同
3) 药物的分布容积不同
4) 药物在体内的转运或转化速率不同
616.如果某药在体内的转运与分布符合一室模型,则该药
1) 只存在于细胞外液中
2) 高度离解,在体内被迅速消除
3) 仅存在于血液中
4) 在体内的分布和消除(代谢和排泄)迅速达到平衡
617.在药代动力学过程中,两室模型的涵义是
1) 把机体假设分成中央和周边两室
2) 两室代表不同的解剖部位
3) 药物只从中央室消除
4) 中央室一般比周边室较大些
618.二室模型的药物分布于
1) 血液与体液
2) 血液与尿液
3) 心脏与肝
4) 中央室与周边室
619.药物的表现分布容积的理论或实用意义在于
1) 了解该药的大体分布特点
2) 了解该药与组织中生物大分子的结合程度
3) 可计算出该药的适当剂量
4) 可决定给药间隔
620.药物表现分布容积的意义在于
1) 提示药物在血液及组织中分布的相对量
2) 用以估算体内总药量
3) 用以估算欲达到有效血浓度应投给的剂量
4) 反映机体对药物的吸收及排泄的速度
621.药物血浆半衰期的实际意义是
1) 可计算给药后药物在体内消除的时间
2) 可计算衡量恒速给药到达稳态血药浓度的时间
3) 可决定给药间隔
4) 可以计算一次静脉给药开始作用的时间
622.药物血浆半衰期
1) 与制定该药方案有关
2) 与调整给药方案有关
3) 与消除速率常数有一定的关系
4) 与了解药物自体内消除的量及时间有关
623.根据药物血浆半衰期可以了解
1) 一次给药后,药物在体内达到的血药浓度峰值
2) 连续给药后,药物在体内达到的血药浓度峰值
3) 给药的适当时间(饭前或饭后给药)
4) 药物在一定时间内消除的相对量
624.了解血浆半衰期对临床用药的参考意义是
1) 决定用药剂量
2) 选用何种制剂
3) 采取何种给药途径
4) 决定给药间隔
625.可影响按一级动力学消除药物的半衰期的因素是
1) 给药途径
2) 血药浓度
3) 给药剂量
626.药物效应动力学研究的内容是
1) 药物在体内浓度变化的规律
2) 药物作用机制
3) 药物作用的时量关系
4) 药物作用的量效关系
627.药物效应动力学的研究内容是
1) 药物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
2) 药物作用及毒性
3) 药物效应的量效关系规律
4) 药物的作用机制及构效关系
628.药物的作用
1) 是药物与组织间的初始作用
2) 可使机体功能提高
3) 可使机体在功能或形态上发生变化
4) 可使机体功能降低
629.药物选择性作用的重要意义是
1) 药物分类的依据
2) 临床选择用药的依据
3) 副作用少
4) 合成新药的方向
630.药物选择性作用的理论基础是
1) 药物在组织器官的分布不同
2) 药物作用受体的分布不同
3) 组织器官的生化机能不同
4) 各种组织的机构不同
631.药物作用机制是
1) 干扰细胞物质代谢过程
2) 对酶有抑制或促进作用
3) 作用于细胞膜
4) 对递质的合成、贮存、释放都不会有影响
632.下列用药实例中,属于对因治疗的有
1) 用阿司匹林制止高热惊厥
2) 用于补充体内营养或代谢物质的不足
3) 用糖皮质激素制止支气管哮喘
4) 用解毒药解除毒物的毒性作用
633.对于对症治疗的正确评价是
1) 可以解除或减轻病人的痛楚症状,受欢迎
2) 可能掩盖了作为诊断指标的症状,要慎用
3) 可能迅速解除或减轻危急病人生命的急重症状,意义大
4) 只治标,不治本,病因未除,无价值
334.药物的不良反应包括
2) 毒性反应
3) 变态反应
4) 后遗反应
635.药物不良反应包括
2) 毒性反应
3) 致畸胎、致癌、致突变
4) 后遗效应
636.诊断病人所发生的不良反应为药物变态反应的条件是
1) 病人有过敏疾病史或药物过敏史
2) 反应性质与药物作用一致
3) 反应的产生于药量无关,但多发生于开始用药后7-9d
4) 每个病人出现的反应症状都是一样的
637.药物的不良反应包括
2) 毒性反应
3) 过敏反应
4) 首过效应
638.药物的副作用
1) 对人危害较轻
2) 在治疗量时产生
3) 可被预测
4) 难以克服
639.用药时发生毒性反应的原因是
1) 用药剂量过大
2) 用药时间过久
3) 机体对药物过于敏感
4) 药物有抗原体
640.药物的副作用是
1) 指毒物产生的药理作用
2) 是一种变态反应
3) 因用药量过大引起
4) 在治疗时产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反应
641.应用某药时,其副作用
1) 单独应用时,难以避免
2) 单独应用时,可以避免
3) 可以用联合用药加以克服
4) 不能用联合用药加以克服
642.有关副作用,正确的认识是
1) 副作用在治疗量下出现,故常难以避免
2) 副作用的表现较轻,都可以恢复
3) 发生副作用是由于药物的选择性低
4) 每个药物的副作用是肯定不会变的
643.下列有关量效关系的描述,正确的是
1) 药理效应强度与血浆药物浓度成正相关
2) LD50与ED50都是在量反应中出现的剂量
3) 量效曲线可以反映药物的效能与效价强度
4) 量反应的量效关系皆呈常态分布曲线
644.通过量效曲线可了解
1) 量效关系
2) 最小有效量
3) 最大效应(效应)
4) 效价强度
645.药物的量效曲线右移意味着
1) 药物浓度增加
2) 药物可能失效
3) 器官或组织对该药敏感性增加
4) 器官或组织对该药产生耐药性
646.A药的效能>B要的效能时,则可能
1) A药的效价强度&B药的效价强度
2) A药的效价强度>B药的效价强度
3) A药的效价强度=B药的效价强度
4) 以上均有可能
647.A药的作用>B药的作用,则可能
1) A药的毒性>B药的毒性
2) A药的过敏反应>B药的过敏反应
3) A药的不良反应>B药的不良反应
4) 以上都有可能
648.A药的ED50=B药的ED50,则可能
1) A药的ED50=B药的ED50
2) A药的ED50>B药的ED50
3) A药的ED50&B药的ED50
4) 以上都有可能
649.应用药物治疗时,所用的剂量
1) 一般情况下,不应超过极量
2) 不必考虑极量
3) 必要时可以超过极量
4) 绝对不应超过极量
650.临床药物治疗量是指
1) 最小有效量
3) 半数有效量
1) 是首先与药物直接反映的细胞成分
2) 都有其固定的分布与功能
3) 被激动后的结果,可能是效应器官功能的兴奋,也可能是抑制
4) 药物必须与全部受体结合才能发挥其最大效应
1) 是能与药物或体内某种活性物质特异性结合的蛋白质
2) 是生物遗传下来的,所以有特定分布点
3) 数目有限,故有饱和性
4) 是复合蛋白质分子
1) 位于细胞膜或细胞内
2) 能选择性地与一定化学物质相结合
3) 激动时可引起一定效应
4) 是特殊蛋白质
1) 是一种蛋白质
2) 存在于细胞膜上或胞浆内
3) 与药物的结合是可逆的
4) 与药物结合后一定引起兴奋性效应
655.药物与受体的结合,多属于
1) 离子键结合
2) 氢键结合
3) 分子间吸引力
4) 共价键结合
656.药物与受体结合的特点
657.部分激动剂的特点是
1) 与受体的亲和力不弱
2) 内在活性较弱
3) 单独应用时可引起较弱的生理效应
4) 与激动剂合用后,可对抗激动剂的部分生理效应
658.关于部分激动剂的论述是
1) 部分激动剂具有激动剂与拮抗剂两重特性
2) 激动剂和部分激动剂在低浓度时产生协同效应
3) 高浓度的部分激动剂可使激动剂的量效曲线平行右移
4) 以上都不对
659.竞争性拮抗药具有如下特点
1) 本身能产生生理效应
2) 激动药增加剂量时,仍能产生效应
3) 能抑制激动药的最大效应
4) 使激动药的量效曲线平行右移
660.儿童剂量
1) 可以从成人剂量按体重折算
2) 可以从成人剂量按年龄折算
3) 可以按体表面积计算
4) 需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
661.正确选择药物用量的规律有
1) 老年人年龄大,用量应该大
2) 小儿体重轻,用量应该小
3) 孕妇体重重,用量应增加
4) 对药有高敏性者,用量应减少
662.对女性用药应特别谨慎,因为
1) 有些药物可使月经增多或孕妇流产
2) 有些药物通过胎盘后可致畸胎
3) 有些药物可进入乳汁致乳儿中毒
4) 有些药物可使女性发生男性化
663.以往曾对某药有过敏反应的患者,再次用该药时
1) 应减少剂量
2) 应从小剂量开始试用
3) 因距上次用药时间已久,不必考虑其过敏反应
4) 需进行过敏试验在作决定
664.不同的人对同一药物的反应常有差异,造成这种个体差异主要的是
1) 个体差异主要决定与遗传因素
2) 个体差异主要决定与环境因素
3) 遗传因素主要影响个体之间的药代动力学差异
4) 环境因素主要影响个体之间的药效学差异
665.对于缺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的病人,会诱发溶血的是
2) 呋喃妥因
4) 阿司匹林
666.产生耐药性的原因有
1) 先天性的机体敏感性降低
2) 后天性的机体敏感性降低
3) 该药被酶转化而本身是酶促剂
4) 该药被酶转化而合用了酶促剂
667.在多次应用了治疗量的某药后,其疗效逐渐降低,可能是患者产生了
4) 快速耐受性
668.A药与B药可相互拮抗,它们可能是
1) 在受体水平的拮抗剂与激动剂
2) 在主动转运方面存在有竞争性抑制
3) 在药物的生物转化方面的相互影响
4) 在与血浆蛋白结合方面有竞争性抑制
669.配伍用药时
1) 可能是作用减弱,是为拮抗
2) 产生拮抗皆对治疗不利
3) 可能使作用加强,是为协同
4) 产生协同皆对治疗有利
670.对休克病人采用奏效迅速而无危险的给药途径为
1) 皮下注射
2) 静脉注射
3) 肌内注射
4) 静脉滴注
671.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的制剂必须是
3) 无异物及热源
4) 不引起溶血和凝血
672.刺激性较强的药物不宜采用
1) 肌内注射
2) 皮下注射
3) 静脉滴注
4) 静脉注射
673.舌下给药的特点是
1) 可避免肝肠循环
2) 可避免胃酸破坏
3) 吸收极慢
4) 可避免首次通过效应
674.直肠给药适用于下述情况
1) 药物易被直肠吸收
2) 药物对胃有强烈刺激
3) 药物具有首过消除特性
4) 病人不能口服
675.直肠给药与口服相比,其优点在于
1) 不经门脉故吸收快而完全
2) 适用于昏迷、抽搐等不能合作的病人
3) 直接用液体剂型,用量可比口服大
4) 适用于对胃刺激引起呕吐的药物
676.与注射给药法相比较,口服给药法的特点为
677.与口服给药法相比较,注射给药法的特点为
1) 生效较快
2) 费用较多
3) 适用于急症
4) 不易中毒}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β受体阻滞剂药物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