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参叶子丹参片的功效与作用和作用

|这是一个多义词,请在下列义项中选择浏览&(共2个义项)丹参-双子叶植物唇形科植物丹参又名赤参,紫丹参,红根等。为双子叶植物唇形科,干燥根及根茎。主产于安徽、河南、陕西等地。功效:活血调经,祛瘀止痛,凉血消痈,清心除烦,养血安神。中文学名丹参科唇形科别称紫丹参、红根、血参根、大红袍亚科野芝麻亚科二名法Salviamiltiorrhiza族鼠尾草族界植物界属鼠尾草属门被子植物门种丹参S.miltiorrhiza纲双子叶植物纲亚纲菊亚纲分布区域安徽、河南、陕西、江苏、四川、河北、山东、浙江等省目唇形目目录  丹参又名赤参,紫丹参,红根等。为双子叶植物唇形科,干燥根及根茎。主产于安徽、河南、陕西等地。功效:丹参具有归心、肝经。能祛瘀止痛、活血调经、降脂减肥、清心除烦。丹参12克,枸杞12克,何首乌12克,茵陈9克,水煎,每日2次,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肥胖及高脂血症的有效药物。  多年生直立草本;根肥厚,肉质,外面朱红色,内面白色,长5-15厘米,直径4-14毫米,疏生支根。茎直立,高40-80厘米,四稜形,具槽,密被长柔毛,多分枝。叶常为奇数羽状复叶,叶柄长1.3-7.5厘米,密被向下长柔毛,小叶3-5(7),长1.5-8厘米,宽1-4厘米,卵圆形或椭圆状卵圆形或宽披针形,先端锐尖或渐尖,基部圆形或偏斜,边缘具圆齿,草质,两面被疏柔毛,下面较密,小叶柄长2-14毫米,与叶轴密被长柔毛。轮伞花序6花或多花,下部者疏离,上部者密集,组成长4.5-17厘米具长梗的顶生或腋生总状花序;苞片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全缘,上面无毛,下面略被疏柔毛,比花梗长或短;花梗长3-4毫米,花序轴密被长柔毛或具腺长柔毛。花萼钟形,带紫色,长约1.1厘米,花后稍增大,外面被疏长柔毛及具腺长柔毛,具缘毛,内面中部密被白色长硬毛,具11脉,二唇形,上唇全缘,三角形,长约4毫米,宽约8毫米,先端具3个小尖头,侧脉外缘具狭翅,下唇与上唇近等长,深裂成2齿,齿三角形,先端渐尖。花冠紫蓝色,长2-2.7厘米,外被具腺短柔毛,尤以上唇为密,内面离冠筒基部约2-3毫米有斜生不完全小疏柔毛毛环,冠筒外伸,比冠檐短,基部宽2毫米,向上渐宽,至喉部宽达8毫米,冠檐二唇形,上唇长12-15毫米,镰刀状,向上竖立,先端微缺,下唇短于上唇,3裂,中裂片长5毫米,宽达10毫米,先端二裂,裂片顶端具不整齐的尖齿,侧裂片短,顶端圆形,宽约3毫米。能育雄蕊2,伸至上唇片,花丝长3.5-4毫米,药隔长17-20毫米,中部关节处略被小疏柔毛,上臂十分伸长,长14-17毫米,下臂短而增粗,药室不育,顶端联合。退化雄蕊线形,长约4毫米。花柱远外伸,长达40毫米,先端不相等2裂,后裂片极短,前裂片线形。花盘前方稍膨大。小坚果黑色,椭圆形,长约3.2厘米,直径1.5毫米。花期4-8月,花后见果。  丹参喜欢在气候温和,光照充足,空气湿润的环境下生长,年平均气温为17.1℃,平均相对湿度为77%的地区是最优良的种植区。丹参在肥沃的沙质壤土中生长较好,但对土壤酸碱度适应性较广,中性、微酸、微碱均可生长。  产河北,山西,陕西,山东,河南,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及湖南,日本也有。  (一)种子育苗:  1.种子处理。用30~35℃温水浸泡种子10~12h。然后捞出稍晾一下。放入极少量食用碱进行揉搓。再用清水冲洗干净装入催芽布袋或其他容器中,放在温度25~30℃和湿度95%以上的环境中催芽,每天翻动2~3次.经过5~6天有40%~60%的种子显露胚根后即可播种。  2.播种。播种前灌足底墒水。播量按苗距3cm×3cm,8m 床畦可育成8800株丹参种苗,供667m 土地移栽使丹参用。播种前按每8m苗床备高效固氮抗病组合菌0.5kg,腐熟干牛粪或营养细土5kg配制成生物菌肥,均匀撒施畦面,然后把种子均匀播撒在生物菌肥上面,最后在种子上面覆盖1cm的过筛细土或细沙。  (三)分根繁殖育苗(适于小拱棚育苗):  立春后(2月中旬)将根茎挖出,选用粗壮、无病害的侧根做种根。制种时将直径0.5cm的侧根剪成6cm长的节段,上口剪平,下口剪斜,并将剪口在草木灰中蘸一下。插根时,应将根的头、尾、中间节段分开归类摆放。按行距3cm开沟,沟深8cm,然后按株距3cm将种根摆在沟内。根条大头向上。不能倒置并略低于畦面2cm。接着挖第二行沟并将挖出的土填入第一行沟内,填土至半沟时充分浇水,使土湿透,再填平沟。亦可不开沟按行、株距2cm×3cm的密度直接将种根植入床畦内。浇足水,覆盖2cm厚的细肥土后,搭盖塑料薄膜并在薄膜四周用土或泥压实。棚内气温白天应保持在20~25℃,夜间不低于8℃,插后15~20天即可生根出苗。  春季清明前播种,播种后立即覆盖塑料薄膜,周围用细土 压严,防止进风。阳畦和小拱棚育苗,夜间要加盖草苫。夏至至处暑前育苗的,应在苗床上加遮阳设施,防止灼伤幼苗。出苗后要及时间苗拔草,第一次间苗应在子叶充分展开时进行,苗距1~1.5cm,第二次在2叶时进行,苗距为2~3cm。苗床土壤的适宜含水量是20%~ 22%,当苗床土壤含水量降低到1 7%时应及时浇水。  栽培丹参一般选择2年以上没有施用过化学肥料、农药和没有残留有害物质的地块进行栽种。整地前每亩用土壤活化素150g和腐殖酸100g进行喷洒后,深耕25~30cm,以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降解残留在土壤中的化肥、农药和有害物质。同时于犁地前每亩施入优质腐熟农家肥4000kg、钙镁磷肥或过磷酸钙100kg,然后耕耙平整做畦。平畦适用于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的地块,畦150cm,栽种丹参4行。高畦适用于中厚土层地块,畦面宽140cm,栽种丹参4行,沟宽20cm,垂直高度25cm左右。起垄适用于土层较浅的山岗薄地和水渍地,垄面宽60cm,种植丹参2行,垂直高度20cm以上。  春季可于清明节前定植大田,夏季育出的苗可在9~10月定植大田。丹参一般每亩 定植株,定植方法分为沟植和穴植。做畦整地的多采用开沟定植,行距36~40cm,沟深应根据苗根的深浅确定,一般在10cm左右。开沟后,沟内均匀施入掺拌了高效固氮抗病组合菌、硅酸盐菌(生物钾)的牛粪末。施入量为每亩 固氮菌5kg、生物钾3kg、干牛粪末50kg,然后栽苗。移栽时,要把壮苗、弱苗分级,淘汰病苗和劣苗,保证田间整齐度。栽苗时要使秧苗直立。根垂直向下,栽苗深度以培土接近子叶为宜,并压实苗周围土壤。防止浇水时倒苗。移栽定植丹参要做到随栽随浇。栽一畦浇一畦,3~4天后再浇1次缓苗水,以保证迅速缓苗。起垄的要进行穴栽。  补苗宁早勿晚,使其尽快赶上已成活的苗。达到生长一致。中耕除草每年需要进行3~4次。除草方法可用人工锄草或拔草,或机械除草,但不能用化学方法除草。丹参的花期为5~6月份。在不收取种子的情况下应及早摘掉花絮。丹参是一种喜钾、喜有机肥的植物,栽培时除施足底肥外。于第二年和第三年春季发芽后(4月下旬)追施一次饼肥或优质腐熟农家肥。另外于每年的3月上旬及7月进行根外追肥,叶面喷洒叶面营养液和腐殖酸。每亩 施用量150g。根外追肥叶面喷施应选在上午10时以前、下午4时以后进行,叶面喷洒要均匀,叶子正面、背面都要喷洒。  丹参生长次年即可采集药材。采收时间为12月中旬地上部枯萎或翌年春萌发前采挖。先将地上茎叶除去,在畦一端开一深沟使参根露出。顺畦向前挖出完整的根条,防止挖断。挖出后,剪去残茎。如需条丹参,可将直径0.8cm以上的根条在母根处切下,顺条理齐,曝晒,不时翻动,七八成干时,扎成小把,再曝晒至干,装箱即成“条丹参”。如不分粗细。晒干去杂后装入麻袋则称统丹参。[2]  (一)根腐病。5~11月发生,尤其在高温多雨季节危害严重,可使植株枯萎死亡。防治方法:雨季注意排水,发病初期用50%托布津800~1000倍液浇灌。  (二)根结线虫病。砂性重的土壤,因透气性好,易发病。防治方法:整地前每亩用98%必速杀7~10kg,撤施并与土壤混拌均匀,4~5天后整地,1~2天后即可移栽。  (三)棉铃虫。幼虫钻食蕾、花、果,影响种子产量。防治方法:可在蕾期喷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或50%西维因600倍液防治。  (四)银纹夜蛾。幼虫咬食叶片,夏秋多发。防治方法:可在幼龄期用90%敌百虫800倍液或40%乐果1500倍液喷施。此外,还有蛴螬、蚜虫等危害应注意防治。  由于对野生丹参连年无度采挖,资源量已经濒临灭绝。  【别名】赤参,山参,紫丹参,红根,红暖药,紫党参,红参,血参,血参根,血丹参,红丹参,赤丹参,血生根,血山根,木羊乳,连马,山红萝卜,活血根,靠山红,烧酒壶根,野苏子根,山苏子根,大红袍,蜜罐头,蜂糖罐,朵朵花根,却蝉草根,奔马草根,长鼠尾草根,水羊草根,红娘子根。  【商品名】丹参。以根条粗壮,干燥、色紫红、无芦头及须根者为佳。  【处方名】丹参,赤参,紫丹参,炒丹参,酒丹参,醋丹参,丹参炭,鳖血丹参等。  丹参-中药材饮片处方中写丹参,赤参、紫丹参均指生丹参。为原药润透切片入药者。  炒丹参为丹参片用文火炒至深黄色,略见焦斑,取出摊晾,而后入药者。  酒丹参又名酒炒丹参。为丹参片用黄酒淋洒,闷透,文火微妙入药者。增强活血之功。  醋丹参又名醋炒丹参。为丹参片用米醋淋洒,微闷,文火微炒入药者。增强止痛之功。  丹参炭为丹参片用武火炒至焦黑,存性,清水灭尽火星。取出晾干,然后入药者。偏于止血。  鳖血丹参又名鳖血拌丹参。为丹参片用适量鳖血拌匀,晾干后入药者。偏于养血。  丹参丹参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以后历代本草均有收载,《吴普本草》载:“茎华小,方如茬(即白苏),有毛,根赤,四月华紫,三月五月采根,阴干。”《本草图经》称:“二月生苗,高一尺许,茎干方棱,青色。叶生相对,如薄荷而有毛,三月开花,红紫色,似苏花。根赤,大如指,长亦尺余,一苗数根。”《本草纲目》曰:“处处山中有之,一枝五叶,叶如野苏而尖,青色,皱皮。小花成穗如蛾形,中有细子,其根皮丹而肉紫。”综合诸家本草所述,主要形态特征均与唇形科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ge.完全相同。  1.陶弘景:丹参,时人服多眼赤,故应性热,今云微寒,恐为谬矣。  2.《纲目》:丹参,按《妇人明理论》云,四物汤治妇人病,不问产前产后,经水多少,皆可通用,惟一味丹参散,主治与之相同。盖丹参能破宿血,补新血,安生胎,落死胎,止崩中滞下,调经脉,其功大类当归、地黄、芎穷、芍药故也。  3.《本草经疏》:丹参,《本经》味苦微寒;陶云性热无毒,观其主心腹邪气,肠鸣幽幽如走水,寒热积聚,破症除瘕,则似菲寒药;止烦满,益气,及《别录》养血,去心腹痼疾结气,腰脊强,脚痹,除风邪留热,久服利人,又决非热药;当是味苦平微温。入手、足少阴,足厥阴经。心虚则邪气客之,为烦满结气,久则成痼疾;肝虚则热甚风生,肝家气血凝滞,则为症瘕,寒热积聚;肾虚而寒湿邪客之,则腰脊强,脚痹;入三经而除所苦,则上来诸证自除。苦能泄,温能散,故又主丹参-图解肠鸣幽幽如走水。久服利人益气,养血之验也。北方产者胜。  4.《本草汇言》:丹参,善治血分,去滞生新,调经顺脉之药也。主男妇吐衄、淋溺、崩血之证,或冲任不和而胎动欠安,或产后失调而血室乖戾,或瘀血壅滞而百节攻疼,或经闭不通而小腹作痛,或肝脾郁结而寒热无时,或症瘕积聚而胀闷痞塞,或疝气攻冲而止作无常,或脚膝痹痿而痛重难履,或心腹留气而肠鸣幽幽,或血脉外障而两目痛赤,故《明理论》以丹参一物,而有四物之功。补血生血,功过归、地,调血敛血,力堪芍药,逐瘀生新,性倍芎劳,妇人诸病,不论胎前产后,皆可常用。  5.《本经逢原》:丹参《本经》治心腹邪气,肠鸣幽幽如走水等疾,皆瘀血内滞而化为水之候。止烦满益气者,瘀积去而烦满愈,正气复也。  6.《本草求真》:丹参,书载能入心包络破瘀一语,已尽丹参功效矣。然有论其可以生新安胎,调经除烦,养神定志,及一切风痹、崩带、症瘕、目赤、疝痛、疮疥肿痛等症,总皆由其瘀去,以见病无不除,非真能以生新安胎,养神定志也。  7.《重庆堂随笔》:丹参,降而行血,血热而滞者宜之,故为调经产后要药。设经早或无血经停,及血少不能养胎而胎不安,与产后血已畅行者,皆不可惑于功兼四物之说,并以其有参之名而滥用之。即使功同四物,则四物汤原治血分受病之药,并非补血之方,石顽先生已辨之矣。至补心之说,亦非如枸杞、龙眼,真能补心之虚者,以心藏神而主血,心火太动则神不安,丹参清血中之火,故能安神定志;神志安,则心得其益矣。凡温热之邪,传入营分者则用之,亦此义也。若邪在气分而误用,则反引邪入营,不可不慎。  8.《本草正义》:丹参,《本经》谓之微寒,陶弘景已疑其误,缪仲醇亦疑之,至张石顽乃改作微温。  9.《本经》:主心腹邪气,肠鸣幽幽如走水,寒热积聚;破症除瘕,止烦满,益气。  10.《吴普本草》:治心腹痛。  11.《别录》:养血,去心腹痼疾结气,腰脊强,脚痹;除风邢留热,久服利人。  12.陶弘景:渍酒饮之,疗风痹。  13.《药性论》:治脚弱,疼痹,主中恶;治腹痛,气作声音鸣吼。  14.《日华子本草》:养神定志,通利关脉。治冷热劳,骨节疼痛,四肢不遂;排脓止痛,生肌长肉;破宿血,补新生血;安生胎,落死胎;止血崩带下,调妇人经脉不匀,血邪心烦;恶疮疥癣,瘿赘肿毒,丹毒;头痛,赤眼,热温狂闷。  15.《滇南本草》:补心定志,安神宁心。治健忘怔忡,惊悸不寐。  16.《纲目》:活血,通心包络。治疝痛。  17.《云南中草药选》:活血散瘀,镇静止痛。治月经不调,痛经,风湿痹痛,子宫出血,吐血,乳腺炎,痈肿。  18.《本草新编》:丹参,味苦,气微寒,无毒。入心、脾二经。专调经脉,理骨筋酸痛,生新血,去恶血,落死胎,安生胎,破积聚症坚,止血崩带下。脚痹软能健,眼赤肿可消。辟精魅鬼祟,养正祛邪,治肠鸣亦效。仅可佐使,非君臣之药,用之补则补、用之攻乃攻,药笼中所不可缺也。其功效全在胎产之前后,大约产前可多加,产后宜少用,自然成功多,而取败少也。[3]  化学成分  丹参 根主含脂溶性的二萜类和的酚酸成分,还含类,类,等其他成分。脂溶性成分中,属醌、酮型结构的有:酮(tanshinone)Ⅰ、ⅡA、ⅡB[1,2]、Ⅴ、Ⅵ[2],隐丹参酮(cryptotanshinone)[1],异丹参酮(isotanshinone)Ⅰ、Ⅱ[3]、ⅡB[4],异隐丹参酮(isocryptotanshi-none)[3],羟基丹参酮(hydroxytanshinone)ⅡA,丹参酸甲酸(methyl tanshinonate)[1],丹参新醌(dan-shexinkum)A、B、C[1]、D[6],二氢异丹参酮(dihydroi-sotanshinone)Ⅰ[7],新隐丹参酮(neocryptotanshinone)[4],去羟新隐丹参酮(deoxyneocryptotanshinone)[8],代号为Ro--异丙基-8-甲基菲-3,4-二酮(2-isopropyl-8-methylphenanthrene-3,4-dione)[9],去甲丹参酮(nortanshinone),丹参二醇(tanshindiol)A、B、C[10],丹参新酮(miltirone)[11],1-氢丹参新酮(1-dehy-dromiltirone),1-氢丹参酮(1-dehydrotanshinone)ⅡA[12],1-氢代异隐丹参酮(1-detoisocryptotanshinone)[13],3α-羟基丹参酮(3α-hy-droxytanshinone)ⅡA[10],1,2-二氢丹参醌(1,2-dihydrotan-shinqiunone)[14],醛基丹参酮(formyltanshinenone),亚甲二氢丹参酮(methylenedihydrotanshinone),7β-羟基-8,13-松香二烯-11,12-二酮(7β-hydroxy-8-13-abietadiene-11,12-dione),1,2,5,6-四氢丹参酮(1,2,5,6-teTCMLIBahydrotanshinone)Ⅰ,4-亚甲丹参新酮(4-methylenemiltirone)[15],丹参内酯(tanshinlactone)[17],二氢丹参内酯(dihydrotanshinlactone)[18],丹参螺缩酮内酯(danshen-spiroketallactone),表丹参螺缩酮内酯(epidanshenspiroketallac-tone)[19],丹参螺缩酮内酯Ⅱ[18],就是丹参隐螺内酯(cryptoac-etalide)[20],鼠尾草酮(miltiodiol)[22]。丹参环庚三烯酚酮(miltipolone)[23]等;属其他类型结构的有:降鼠尾草氧化物(nor-salvioxide)[22],弥罗松酚(ferruginol)[12],鼠尾草酚(salviol)[14],柳杉酚(sugiol)[15]等。水溶性的酚性酸化合物有:丹参酸(sal-vianic acid)A、B、C,丹参酸A又称丹参素,其结构为D(+)-β-(3,4-二羟基苯基)乳酸[D(+)-β-(3,4-dihydroxyphenyl)lactic acid],丹参酸B是由3分子的丹参素和1分子的咖啡酸(caffeic acid)缩合形成的,就是丹参酚酸B;丹参酸C是2分子丹参素的缩合物[24,25];丹参酚酸(salvianolic acid)A、B、C、D、E、G[26-29];迷迭香酸(rosmarinic acid),迷迭香酸甲酯(methyl rosmarinate)[27],紫草酸单甲酯(monomethyl lithospermater),紫草酸二甲酯(dimethyl lithospermate),紫草酸乙酯(ethy lithospermate)[30],紫草酸(lithospermic acid)B[31],原儿茶醛(protocaterchualdehyde),咖啡酸[27],异阿魏酸(isoferulic acid)[30]等。还含黄苓甙(baicalin)[32],异欧前胡内酯(isomperatorin)[13],熊果酸(ursolic acid),β-谷甾醇(β-stiosterol),甙(daucosterol)[35],5-(3-羟丙基)-7-甲氧基-2-(3-甲氧基-4-羟苯基)-3-苯并呋喃甲醛[5(3-hydroxypropyl)-7-methoxy-2-(3-methoxy-4-hydroxyphe-nyl)-3-benzofurancarbaldehyde][33],替靠皂甙元(tigo-genin)[1],豆甾醇(stigmasterol)[7]等。  根茎中分得丹参酮ⅠⅡA,ⅡB,隐丹参酮,丹参新醌B,二氢丹参酮Ⅰ,亚甲基丹参醌[34]。  从丹参注射液中得丹参酮Ⅰ,隐丹参酮,异阿魏酸,原儿茶酸,琥珀酸(succinic acid),迷迭香酸,丹参酚酸A[35]。  2.甘西鼠尾草 根含丹参酮Ⅰ、ⅡA[36],ⅡB[37],隐丹参酮,羟基丹参酮,丹参酸甲酯[36],紫丹参酯(prgewaqiunone)A、B,亚甲基丹参醌,1,2-二氢丹参酯[38],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紫丹参萜酸(przewanoic acid)A、B[39],丹参新酯B,丹参内酯,去甲丹参酮,二氢丹参酮Ⅰ[40],紫丹参萜醚(przewalskin)[37],紫丹参呋然酸(przewalskenic acid)A[41],紫丹参蒽醌(przewalskinone),1,5-羟基-3-甲基蒽醌(ziganien)[42],β-谷甾醇[36]。此外,同属植物①白花丹参根含有:丹参酮Ⅰ、ⅡA,二氢丹参酮Ⅰ,二氢异丹参酮Ⅰ,陷丹参酮,羟基丹参酮ⅡA,亚甲基丹参醌,丹参酸甲酯,丹参醌B,丹参新酮,去甲丹参酮,Ro-,2,15,16-四氢丹参醌(1,2,15,16-teTCMLIBahydrotanshi-quinone),丹参醛(tanshinaldehyde)[43]。②拟丹参根含二萜:拟丹参醛(tanshinaldehyde)[44],三萜化合物:2α。3β,24-三羟基乌苏-12-烯-28-羧酸(2α,3β,24-terhydroxy urs-12-en-oic acid),2α,3α,24-三羟基乌苏-12-烯-28-羧酸(2α,3α,24-TCMLIBihydroxy urs-12-en-28-oic acid),2α,3α-二羟基乌苏烯-28-羧酸(2α,3α-dihydroxy urs-12-en-28-oic acid),2α,3β-二羟基乌苏-12-烯-28-羟酸(2α,3β-dihydroxy urs-12-en-28-oic acid),2α,3α,19-三羟基乌苏类羟酸(2α,3α,19-TCMLIBihydroxy urs-12-en-28-oic acid),2α,3β,19-三闳基乌苏-12-烯-28-羧酸(2α-3β,19-TCMLIBihydroxy urs-12-en-28-oic acid),3-O-乙酰基齐墩果酸(3-O-acetyloleanolic acid)[45].  【理化鉴别】  1.取该品粉末5g,加水50ml,煎煮15~20分钟, 放冷,滤过, 滤液置水浴上浓缩至黏稠状,放冷后, 加乙醇3~5ml使溶解,滤过,取滤液数滴,点于滤纸条上, 干后,置紫外光灯(365nm)下观察, 显亮蓝灰色荧光.将滤纸条悬挂在浓氨溶液瓶中(不接触液面),20分钟后取出, 置紫外光灯(365nm)下观察,显淡亮蓝绿色荧光.  2.取上述滤液0.5ml,加三氯化铁试液1~2滴, 显污绿色.  3.薄层层析:  样 品 液: 取粉末1 g,加乙醚5ml置具塞, 振摇放置1小时,滤过, 滤液挥干,残渣加醋酸乙酯1ml使溶解.  对照品液:取丹参酮ⅡA、隐丹参酮加醋酸乙酯制成2mg/ml的溶液.  展 开: 硅胶预制板, 点样5ml.以苯-醋酸乙酯(19:1)为展开剂.  显 色:在日光下检视,可见丹参酮ⅡA紫红色与隐丹参酮橙红色.  【含量测定】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甲醇-水(15: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70nm.理论板数按丹参酮ⅡA峰计算应不低于2000.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丹参酮ⅡA对照品10mg,置50ml棕色量瓶中, 加甲醇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2ml,置25ml棕色量瓶中,加至刻度,摇匀, 即得(每1ml中含丹参酮ⅡA16mg).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该品粉末(过三号筛)0.3g,精密称定, 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人中醇 50ml,密塞, 称定重量,加热回流1小时, 放冷,密塞, 再称定重量,用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 摇匀,滤过, 取续滤液,即得.  测定法: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5ml,注人液相色谱仪, 测定,即得.该品含丹参酮ΠA(C19H18O3)不得少于0.20%.  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① 强心 加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功能,不增加心肌耗氧量  ② 对血管作用&扩张冠脉,增加心肌血流量;扩张外周血管,血流增加;脑血流量下降  ③ 抗血栓形成&提高纤溶酶活性;延长出、凝血时间;血小板聚集(提高血小板内cAMP水平抑制TXA2合成);改善血液流变学特性(血粘度降低、电泳时间缩短)  ④ 改善微循环  促进组织的修复与再生作用  ① 促进组织的修复与再生&丹参制剂治疗:坏死心肌清除快;纤维母细胞分化、胶原纤维形成较明显;肉芽形成比较成熟。局部淤血减轻、改善,愈合时间缩短。  ② 抑制过度增生&对过度增生的纤维母细胞有抑制作用。  保肝  改善肝微循环。  抗菌  丹参制剂中含有隐丹参酮、二氢丹参酮,对体外的、、变性杆菌有抑制作用。  降血脂作用  丹参能使主动脉粥样斑块形成面积明显减少,血清总胆固醇、、均有一定程度的降低。丹参可抑制高脂膳食家兔的血脂上升。通过研究发现丹参素还能抑制细胞内源性胆固醇的合成。  丹参对喜树碱、环磷酰胺的抗癌活性有增效作用.丹参对肉瘤180 细胞有细胞毒作用.从丹参中分离出的有明显抗肿瘤活性成分紫丹参甲素,对小鼠Lewis肺癌、瘤1316和肉瘤180 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丹参对肿瘤的作用,有两种不同的报告:有实验发现,丹参有促进癌转移的作用.单独应用丹参对 Lewis 肺癌小鼠自发肺转移有明显促进作用;单独应用复方丹参注射液(含丹参和降香)对大鼠 Walker256 癌细胞血行扩散有促进作用.亦有实验表明: 丹参等组成的活血化淤方在临床上并未促进食道癌和鼻咽癌病人癌瘤的远部位转移;丹参等组成的活血化淤复方也不促进食道癌大出血与穿孔.  丹参注射液可使部分病人的胆固醇下降.在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的大鼠, 口服丹参煎剂未见有降低血脂的作用,对主动脉病变亦无保护作用.但对动脉粥样硬化家兔, 可降低血和肝中的甘油三酯.复方丹参对高血脂家兔模型血清胆固醇、中性脂肪、β-脂蛋白亦有明显的降低作用.丹参及白花丹参能抑制家兔实验性冠状动脉大分支粥样斑块的形成.  丹参有促进创伤愈合的作用.对人工的家兔,能减轻局部淤血, 改善局部循环,促进骨折愈合.其促进骨折愈合的作用, 与其提高血清锌含量、加强骨折断端邻近骨组织中锌的动员以及通过提高骨痂中锌含量、锌/铜比值来加速骨痂组织生长和钙化过程有关.  丹参可改善诱导性肾功能衰竭大鼠的尿毒症症状.能明显降低尿素氮、肌酐、甲基胍、胍基丁二酸的血清浓度,既改善高磷酸血症, 又改变了血中游离氨基酸的晶型,能促进肾功能恢复.  此外,丹参煎剂给家兔肌注,有降血糖作用。丹参酮有温和的雌激素样活性,并有抗雄性激素的作用。丹参对兔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有保护作用.丹参制剂对病变可抑制胶原的合成,促进分解,可用于治疗硬皮病及瘢痕性疾病。  丹参煎剂给小鼠腹腔注射43g/kg,48小时l次腹腔注射内未见动物死亡,而64g/kg组10只动物死亡2只。丹参水提醇溶部分,小鼠1次腹腔注射的半数致死量为80.5±3.1g生药/kg,丹参或复方丹参注射液,小鼠腹腔注射的半数致死量分别为136.7±3.8g/kg和61.5g±5.3g/1g。(以生药含量计);家兔每日腹腔注射丹参注射液2.4g/kg或复方丹参注射液3g/kg,连续14日,未见中毒性反应,动物血象、肝肾功能和体重等均无异常改变,实质性脏器除明显充血外,未见特殊变化。另外,小鼠每日灌胃2%丹参酮混悬溶液0.5ml,连续14日,大鼠每日灌胃2.5ml,连续10日,亦未见毒性。  小白鼠腹腔注射半数致死量:丹参注射液36.7±3.8g/kg,复方丹参注射液61.5±5.26g/kg。麻醉动物静脉注射此二剂达临床应用量40~80倍亦无毒性反应;每天给家兔静脉注射临床用量的20~30倍连续14天,也未观察到毒性反应,而且对于血象,肝、肾功能,体重亦无不良影响,实质性脏器除明显充血外,来见特殊变化。  1.隐丹参酮的吸收、分布、排泄和代谢:  以薄层分离和双波长薄层色谱扫描仪分离及测定生物样品中隐丹参酮的含量。将29只小鼠(雄性,体重22-25g,以下同),分成6组,每组3-6只动物,禁食8小时后,每鼠以隐丹参酮2mg灌胃,给药后不同时间处死,取全胃肠道及其内容物研成匀浆,提取测定药物含量。在半对数纸上以药物回收率作纵坐标,时间为横坐标作图,求得隐丹参酮在胃肠道的半量消失时间为31/3小时。另外,将药物放入小鼠离体胃肠道内在生理盐水中温孵(37℃)12小时,测定药物回收率为98%,因此上述药物自整体胃肠道消失的情况,基本上反映口服后药物的吸收,另取8只小鼠禁食8小时后,灌胃隐丹参酮400mg/kg,2小时后处死,取各组织(2只动物为一个样品)研成匀浆提取测定药物含量,结果表明,口服后肝及肺含量较高,肺、心其次,脾、血浆及肾依次递减。另将6只小鼠。静脉注射隐丹参酮(以少量吐温80及二甲基亚砜助溶)40mg/kg,5分钟后处死,测得药物在组织的含量,以脑、肺、心较高、肝、血浆、肾及脾依次递减。8只大鼠(雄性,体重120~150g,以下同),禁食2小时后,每鼠灌胃隐丹参酮350mg/kg,给药后分段收集尿液,测定药物含量。给药后,原形药物自大鼠尿中排出很少,服药24小时仅排出给药量的0.21%,48小时共排出0.34%,另取5只大鼠禁食12小时后灌胃隐丹参酮150mg/kg,在乙醚麻醉下插胆管,并分段收集胆汁,测定药物含量。给药后6.12及20小时内,原形药自胆汁排出为给药量的0.17%、0.48%及0.80%。说明药物自肠道吸收后大部分在体内。大鼠口服隐丹参酮后,尿、胆汁及肠道内容物经提取及薄层层离后,可得7个斑点,纯化后得7个红色或橙黄色结晶。测定其理化性质,其中代谢物6号为未改变的隐丹参酮,7号为丹参酮ⅡA,1号极性最大,根据高分辨质谱测定,代谢物2.3.5及6号体外抑菌试验均为阳性,但仍以原形药(6号)活性最强,因此在动物体内发挥药理作用可能仍以原形药为主。将隐丹参酮放入离体大鼠小肠内温孵(37℃)5小时后,肠内容物经提取及薄层层离后,除有原形药外,尚有少量丹参酮ⅡA。大鼠口服隐丹参酮后3小时内胆汁中首先出现的代谢产物除原形药外。也是丹参酮ⅡA,说明肠道内或肝脏的脱氢酶可能使隐丹参酮转化成丹参酮ⅡA。1.2.3.4及5号比隐丹参酮极性大的代谢物在大鼠口服药物6小时以后才陆续在胆汁中出现,说明药物经过反复的肝肠循环,在肝脏由肝微粒体药酶催化,逐渐转化成相应的代谢产物。例如羟基丹参酮ⅡA可能由羟基化酶所催化,丹参酮ⅡA与谷氨酸的缩合物则可能由酰基辅酶A和谷氨酸2-N酰基转移酶参与转化。因此设想,隐丹参酮在动物体内的生物转化可能有下列途径。  2.丹参酮的胆汁排泄与肝内转化:  2.1.试验动物为大鼠,雄性、体重350~400g,10%乌拉坦1g/kg腹腔麻醉,以小儿头皮针插入总胆管,固定后先收集1小时的胆汁作为空白对照。药物先溶入少量二甲基甲酰胺。然后以1%羧甲基纤维素钠水溶液稀释至10mg/ml。由十二指肠给药,而后按时定量收集胆汁,胆汁贮于冰箱过夜,以氯仿提取两次,合并氯仿液,水浴蒸于,贮于干燥器,测试前以50ml氯仿定量稀释,进行高效液相分离并定量;丹参酮在肝匀浆内的转化,用体重160g雄性大鼠乙醚麻醉后,取肝脏,称重后以0.15M、0.24M烟酰胺制备均浆,双层纱布过滤,滤液再以上述溶液稀释至每10ml相当于肝组织6g。于100ml锥形瓶中加入PH7·4的磷酸缓冲液4ml,肝匀浆液2ml,丹参酮样 品1mg溶于95%乙醇0.2ml中,对照组加0.2ml不含丹参酮的95%乙醇液。37℃保温2小时,终止反应后用氯仿12ml分二次萃取。合并萃取液。水浴蒸干。测试前以氯仿100ml溶解样品,应用薄层分离并定量、(硅胶一CMC薄层,展开剂为苯-丙酮(95:5):肝内抑菌活性成分检出,试验采用小鼠,给丹参酮Ⅱ-A后,经不同间隔时间,取肝组织,无水钠制成脱水肝粉,进行硅胶干柱层析,分离出相应色带,参比物丹参酮ⅡA,切下该段色带后以丙酮洗脱,回收丙酮后作抑菌试验。  实验结果表明,大鼠十二指肠给药后一般在1小时左右即可测得胆汁中有微量的丹参酮排出,其排出高峰在给药后3小时左右。给总丹参酮制剂组,剂量24mg其中含丹参酮ⅡA3.09mg,隐丹参酮0.6mg。该组动物排出的胆汁中含丹参酮ⅡA量较丹参酮ⅡA组高5~10倍以上。提示制剂组中的隐丹参酮有部分在肝内可转化为丹参酮ⅡA,此外总酮制剂组的肠吸收较单体丹参酮ⅡA的吸收为多,也可能是其中因素之一。十二指肠给予隐丹参酮后胆汁中不仅有隐丹参酮,尚出现丹参酮ⅡA的色谱峰。给丹参酮Ⅰ后胆汁中所排出的丹参酮Ⅰ较丹参酮ⅡA较丹参酮ⅡA及隐丹参酮略有增多,说明不同结构的丹参酮其在肝内的排出速度是不相等的。大鼠十二指肠给隐丹参酮后,胆汁中出现丹参酮ⅡA,提示隐丹参酮在肝内可经脱氢反应转化为丹参酮ⅡA。为此,采用大鼠正常肝的习浆液与隐丹参酮在37℃保温2小时,终止反应后以氯仿提取匀浆液,蒸于氯仿后,用50ml氯仿溶解样品,然后在硅胶-CMC薄层上精确滴加10ml样品,展层后图谱上可见匀浆液中除隐丹参酮外,还形成另一产物,其Rf值为0.42,与浓硫酸反应显绿色。其紫外吸收与已知品丹参酮ⅡA完全一致。从而证明隐丹参酮在肝匀浆内经脱氢反应转化为丹参酮ⅡA。此外亦发现在以二氢丹参酮Ⅰ与肝匀浆保温后,在匀浆液中形成另一产物与浓硫酸反应呈兰紫色,其Rf值与丹参酮Ⅰ相同,但生成率较低。  为了解服用丹参酮后肝内有无抑菌活性成分,除直接由胆汁中测定其含量外,还参照前文观察了肝胆及尿液中的抑菌活性成分,应用分枝杆菌607为指示菌。药物制剂分别为丹参酮ⅡA、丹参酮Ⅰ及隐丹参酮,药物均配制成油剂,剂量为2mg/只。实验动物用体重20~25g的雄性小鼠,每组12只。于给药后的2.4.16.30小时分别处死3只,在无菌条件下用皮肤钻孔器切下直径6mm的肝组织,同时收集血、尿与胆汁,分别置入事先准备好的含有分枝杆菌607的琼脂平板上,在37℃温箱经36-48小时,以抑菌圈达10mm以上为正反应,结果表明:给药后的第2小时各组动物的肝、胆、血、尿中很少出现抑菌物质出现,其抑菌圈分别为隐丹参酮组26mm(2/3)。丹参酮ⅡA10~20mm(3/3)、丹参酮Ⅰ11mm(1/3)。且该抑菌物质在肝内停留时间较长于小时30肝内仍可检出。(分母为试验样品数,分子代表具有抑菌活性数)。  2.2.丹参酮ⅡA磺酸钠:  实验所用标记丹参酮ⅡA磺酸钠比活性为8.4uci/mg。小鼠体重20~22g,一次静脉注射3uci/只。分别于给药后1.6和24小时杀死小鼠,取出心、肝、胆囊、肺、肾、胃、肠和胃肠内容物。称取一定量组织(一般在20mg)左右,尿和血液吸取量不超过0.1ml过氧化氢,置于70~80℃水浴中消化30分钟左右,然后用FJ-353双道液体闪烁仪测定放射活性。所用闪烁液含有0.03%PPO和0.4%POPOP的二乙醇甲醚和二甲苯闪烁液。以14C正十六烷作内标准淬灭校正。各组织中的放射活性以每分钟脉冲数(cpm)100mg湿重计算。结果表明,小鼠1次静脉注射后l小时,组织中以肝、肺和肠为高;肾、脾、心、胃次之;脑最低。在6和24小时均趋于减少。肠内容物的放射活性在3个不同时间均占首位,分别为注入量的8.1,52.0和32.7%。及内容物的放射活性按每只胆囊重量计算在6和24小时,分别为注入量的12.7和1.2%。小鼠1次静脉注射35S-丹参酮ⅡA后连续收集24,48和72小时的尿和粪,按上述方法消化,测定放射活性。停止饲食的3日内每天灌胃50%葡萄糖溶液1ml。  在给药后24小时内尿中排泄率为10.2%,24~48小时和48~72小时内分别为4.5%和1.8%,72小时内总排泄率为16.5%。第1日内粪中排泄率为32%。第2日和第3日内分别为24.1%和19.6%。3日内总排泄率为75.7%。3日内尿和粪的总排泄率为92.2%。从上述结果可以认为35S-丹参酮ⅡA的排泄途径主要是由胆道排至肠内,由粪中排出。小鼠静脉注射35S-丹参酮Ⅱ3uci/只后2,5,10,20,30,60,90,120和240分钟从眼后静脉丛取血0.01ml,测定全血的放射活性,结果给药后2分钟血中平均放射活性为75843cpm/0.1ml血,90分钟已降至3758cpm/0.1ml血。至240分钟仍在低水平。小鼠静脉注射一定量35S-丹参酮ⅡA磺酸钠后收集24小时的尿,浓缩分离后经薄层鉴定,表明一个是原形药,另一个为代谢产物。  2.3.丹参素在生物样品中的药代动力学:  以醋酸乙酯为溶剂,分别扫描激发光谱与荧光发谢光谱,峰波长各为?EX285nm,?EX314nm。丹参素浓度在1.0~9.0×10(-6)g/ml范围内,与荧光强度呈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0.9996,回归方程C=1.F-1.815×10(-7)。丹参素的醋酸乙酯提取稳定,于3小时内测得的荧光强度数据恒定。于血浆中,按上列丹参素浓度线性范围的荧光强度数据表明,其直线相关关系亦属良好,r=0.9997;回归方程C=1.497×10(-7)F-1.470×10(-7)。分别吸取丹参素纯品水溶液(0.03mg/ml)0.15-1.35ml,水稀释至1.50ml,各加入家兔空白血浆1.0ml,稀H2SO40.5ml,用醋酸乙酯提取(3×1.5ml),于EX285nm加血浆,稀释至2.5ml,同法操作,作为标准,测得回收率结果平均为76.47±2.427%,变异系数CV:3.174%(n=20)。  取家兔5只,经快速耳静脉注射丹参素(针剂30mg/kg)后,于5.15.30、60、90、120扩150分钟定时抽血、取血浆,如前操作,测定血药浓度,用空白血浆作对照。由实验数据的均值,以丹参素浓度的对数与时间作图,为一直线。显示丹参素的药素的药代动力学为单室模型,其参数消除速率常数和生物半衰期各为:Kel=0.1分钟:t1/2=16.58±5.768分钟。  不宜与藜芦同用。  丹参活血也会引起大出血:  服用抗凝结药物的心脏病人,如同时服用丹参,小心引起严重出血。  现代医学将丹参中一种主要成分提炼出来作为药物,而丹参的传统炮制却是用炒的方法。所以有人怀疑:如果丹参经过部分提炼制成药丸或药剂,是否会跟采用传统方式煎煮整棵丹参所带来的疗效一样?是否也没有副作用?这都有待进一步研究。  丹参的作用包括扩张冠状动脉,中医相信丹参可预防血液郁积和心肌梗塞。它也影响脂质代谢,能使一些病人胆甾醇(类固醇)下降。其他作用还有治疗某些妇科病、中枢神经作用(镇静)、抗衰老(帮助记忆)和抗菌、抗(结核菌、真菌、肝炎、血吸虫)作用,它也能阻止吸收酒精、预防肝脏纤维化(fibrosis)、降低血糖,甚至保护灼伤皮肤等作用,传统医学文献记载丹参的药性:“……活血化淤,养血宁心,宽胸止痛药……”及“活血行气止痛,养血安神除烦”。古代有“一味丹参,功同四物”之说,四物(熟地黄、当归、白芍、川芎)乃传统补血之良方。清除氧自由基  近年来很多人以现代医学的研究方法进一步探讨丹参的医疗作用,研究体内产生的氧自由基(oxygen free radicals)及一氧化氮(nitric oxide)和丹参的关系。  氧自由基是人体每天经过代谢作用后所产生的氧化产物,这些物质也会在其他情形下产生,如压力、吸烟、辐射、接触环境污染物质……身体内有过多的氧自由基会破坏细胞膜,使细胞失去稳定性,不能正常运作,如分泌、传导及生理信息等等,甚至引起慢性病。它也导致脱氧核糖核酸(DNA)损伤,引起肿瘤、心血管疾病或细胞凋亡。很多人相信细胞长期受到氧自由基破坏,最终会造成衰老,因此人们认为定期服用抗氧化物补充剂(antioxidant),能中和自由基的破坏力,保护细胞受到氧化破坏(oxidative damage),延缓衰老。  丹参有清除(scavenging effect)自由基的作用。1996年北京一所研究院发表报告,丹参素注射液所含的丹参酮能够消除因为心肌梗塞所产生的氧自由基,同时保护心肌细胞膜不受破坏。另外,婴儿出生后如出现窒息,会产生大量的氧自由基,破坏脑细胞,基于丹参能够清除自由基的理论,四川成都一家医院便曾以丹参治疗窒息婴儿。国立大学医学院药理系亦以科学的方法,研究丹参制成西药的疗效,发现通过氧化酶(oxidase)活性的测定后,丹参有助于提高抗氧化酶的活性,减少自由基。  增进一氧化氮活性至于一氧化氮(NO nitric oxide),它是一种强有力的血管舒张药物,能够调节血管的收缩与舒张。早在1867年,医生都认为治疗心绞痛的亚硝酸戊酯(amylnitrite)能够降低血压,现在我们明白那是因为NO释放,舒张血管,使药物产生作用。去年发表一份报告,指出丹参酮B镁化合物能够增进细胞一氧化氮的活性。  巨噬(macrophage)也能够产生NO,在身体内的局部发挥作用,杀灭细菌。这说明了NO有不同生理功能。一方面它拥有毒性,杀灭病菌,而过量的NO会引起、细胞缺氧等弊端。另一方面适量的NO可使细胞互相传递信息,达到正常生理作用。  NO也是一种自由基气体,过多的NO会破坏细胞。因为过氧化物(superoxide)和NO结合后,会产生高氧亚硝酸盐(peroxynitrate),而它经过分解后变成一种更强力的自由基后(羟基OH=hydroxyl radical),加剧毒性。  两三年前台湾阳明大学以动物研究出丹参减低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的原因。发现它不但能够降低胆固醇,同时丹参的抗氧化功能减低血管壁内皮(endothelium)受到破坏。它也能制止高胆固醇动物体内的低密度脂蛋白(LDL=low density lipoproteins)受到氧化改变。  丹参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扩张冠状动脉,增加血流量,防止血小板凝结,保护心肌缺血,所以是一种常用的传统草本药物。不过服用丹参并不是完全没有副作用。服用不当会引起严重出血,造成生命危险。例如,有些心脏病患者,需要长期服用抗血凝结药物(anti-coagulants),预防血栓塞,其中有病人知道丹参对心脏病有好处,于是除了服用抗凝结药物之外,还同时服用丹参,结果引起出血。1995年英国利物浦曾报告此药物的相互作用(drug interaction),两年后(1997年)香港中文大学也报告有此病例。  值得一提的是,丹参不但是口服药物,有时也用来制成香烟,安徽省曾在八十年代出产“复方丹参药物香烟”,所以医生有必要问病人是否服用丹参或抽含有丹参的香烟。中医师在开含有丹参的药方时,也得了解病人是否正在服用抗凝结药物,如(华法林warfarin)、(水杨酸aspirin)等。  用“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来描述丹参,相信是恰当的。  (一)种子育苗:  1.种子处理。用30~35℃温水浸泡种子10~12h。然后捞出稍晾一下。放入极少量食用碱进行揉搓。再用清水冲洗干净装入催芽布袋或其他容器中,放在温度25~30℃和湿度95%以上的环境中催芽,每天翻动2~3次.经过5~6天有40%~60%的种子显露胚根后即可播种。  2.播种。播种前灌足底墒水。播量按苗距3cm×3cm,8m 床畦可育成8800株丹参种苗,供667m 土地移栽使用。播种前按每8m 苗床备高效固氮抗病组合菌0.5 kg,腐熟干牛粪或营养细土5 kg配制成生物菌肥,均匀撒施畦面,然后把种子均匀播撒在生物菌肥上面,最后在种子上面覆盖1cm的过筛细土或细沙。  (三)种植方法:  1、分根繁殖 四川产区多采用分根繁殖。作种栽用的丹参一般都留在地里,栽种时随挖随栽。选择直径0.3厘米左右,粗壮色红,无病虫害的一年生侧根于2-3月栽种。也可在11月收获时选种栽植。按行距30-45厘米,株距25-30厘米穴栽,穴深3-4厘米,施猪粪尿,每亩公斤。栽时将选好的根条折成4-6厘米长的根段,边折边栽,根条向上,每穴栽1-2段。栽后随即覆土,一般厚度为1.5厘米左右。据生产实践,用根的头尾做栽出苗早,中段出苗迟,因此,要分别栽种,便于田间管理。木质化的母根作种栽,萌发力差,产量低,不宜采用。分根栽种要注意防冻,可盖稻草保暖。 & &2、扦插繁殖 华北、江浙地区多采用扦插繁殖。一般华北于6-7月,江、浙于4-5月,取丹参地上茎,剪成10-15厘米的小段,剪除下部叶片,上部叶片剪去1/2,随剪随插。在已作好的畦上,按行距20厘米,株距10厘米开浅沟,然后将插条顺沟斜插,插条埋土6厘米。扦插后要进行浇水、遮荫。待再生根长至3厘米左右,即可移植于田间。也有的将劈下带根的株条直接栽种,注意浇水,也能成活。 & &3、种子繁植 ⑴育苗移植:北京地区于3月,进行条播,覆土0.3厘米,播后浇水,加盖塑料薄膜,保持土壤湿润,约15天左右出苗;江浙地区于6月种子成熟时,采收后立即播种,复土以盖上种子为度,播后盖草保湿,10月移植于大田。⑵直播:华北地区于4月中旬播种,条播或穴播。穴播行株距同分根法,每穴播种子5-10粒;条播沟深1厘米左右,覆土0.6-1厘米,亩播种量0.5公斤左右。如遇干旱。播前先浇透水再播种。播后半月出苗。苗高6厘米时进行间苗定苗。  1、中耕除草 分根繁殖地,因覆土稍厚,出苗慢。一般在4月幼苗开始出土时,要进行查苗,发现土板结或复土较厚,影响出苗时,要及时将穴的复土扒开,促其出苗。生育期中耕除草3次,第1次于5月,苗高10-12厘米时进行,第2次于6月进行,第3次于8月进行。 & &2、施肥 生育期结合中耕除草,追肥2-3次,亩用腐熟粪肥公斤,过磷酸钙10-15公斤,或饼肥25-50公斤均可。 & &3、排灌 两季注意排水,防止水涝。出苗期及幼苗期如土壤干旱,及时灌水或浇水。 & &4、摘蕾 除留做种子的植株外,必须分次摘除花蕾,以利根部生长。  栽培丹参一般选择2年以上没有施用过化学肥料、和没有残留有害物质的地块进行栽种。整地前每亩用土壤活化素150g和腐殖酸100g进行喷洒后,深耕25~30cm,以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降解残留在土壤中的化肥、农药和有害物质。同时于犁地前每亩施入优质腐熟农家肥4000kg、钙镁磷肥或过磷酸钙100kg,然后耕耙平整做畦。平畦适用于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的地块,畦150cm,栽种丹参4行。高畦适用于中厚土层地块,畦面宽140cm,栽种丹参4行,沟宽20cm,垂直高度25cm左右。起垄适用于土层较浅的山岗薄地和水渍地,垄面宽60cm,种植丹参2行,垂直高度20cm以上。  春季可于清明节前定植大田,夏季育出的苗可在9~10月定植大田。丹参一般每亩 定植株,定植方法分为沟植和穴植。做畦整地的多采用开沟定植,行距36~40cm,沟深应根据苗根的深浅确定,一般在10cm左右。开沟后,沟内均匀施入掺拌了高效固氮抗病组合菌、硅酸盐菌(生物钾)的牛粪末。施入量为每亩 固氮菌5 kg、生物钾3 kg、干牛粪末50 kg,然后栽苗。移栽时,要把壮苗、弱苗分级,淘汰病苗和劣苗,保证田间整齐度。栽苗时要使秧苗直立。根垂直向下,栽苗深度以培土接近子叶为宜,并压实苗周围土壤。防止浇水时倒苗。移栽定植丹参要做到随栽随浇。栽一畦浇一畦,3~4天后再浇1次缓苗水,以保证迅速缓苗。起垄的要进行穴栽。  补苗宁早勿晚,使其尽快赶上已成活的苗。达到生长一致。中耕除草每年需要进行3~4次。除草方法可用人工锄草或拔草,或机械除草,但不能用化学方法除草。丹参的花期为5~6月份。在不收取种子的情况下应及早摘掉花絮。丹参是一种喜钾、喜有机肥的植物,栽培时除施足底肥外。于第二年和第三年春季发芽后(4月下旬)追施一次饼肥或优质腐熟农家肥。另外于每年的3月上旬及7月进行根外追肥,叶面喷洒叶面营养液和腐殖酸。每亩 施用量150g。根外追肥叶面喷施应选在上午10时以前、下午4时以后进行,叶面喷洒要均匀,叶子正面、背面都要喷洒。  1、病害 根腐病:高温多雨季节易发病。受害植株根部发黑,地上部枯萎。防治方法:病重地区忌连作;选地势干燥、排水良好地块种植;雨季注意排水;发病期用70%多菌灵1000倍液浇灌。 & &2、虫害 蚜虫:以成若虫吸茎叶汁液,严重者造成茎叶发黄。防治方法:冬季清园,将枯株落叶深埋或烧毁;发病期喷50%杀瞑松倍液或40%乐果乳油倍液,每7-10天1次。连续数次。 & &银纹夜蛾:幼虫咬食叶片,夏秋季发生。防治方法:在幼龄期喷90%敌百虫原药800倍液或50%磷胺乳油1500倍液,7天1次。 & &棉铃虫:幼虫危害蕾、花、果,影响种子产量。防治方法:现蕾期开始喷洒50%磷胺乳油1 500倍或25%杀虫脒水剂500倍液防治。 & &蛴螬:以幼虫危害,咬断苗或嘴食根,造成缺苗或根部空洞,危害严重。防治方法:施肥要充分腐熟,最好用高温堆肥;灯光诱杀成虫;用75%辛硫磷乳油按种子量的0.1%拌种;田间发生期用90%敌百虫1000倍或75%辛硫磷乳油700倍液洗灌;用氯丹乳油25克,拌炒香的麦麸5公斤,加适量水配成的毒饵,于傍晚撒于田间诱杀。  丹参生长次年即可采集药材。采收时间为12月中旬地上部枯萎或翌年春萌发前采挖。先将地上茎叶除去,在畦一端开一深沟使参根露出。顺畦向前挖出完整的根条,防止挖断。挖出后,剪去残茎。如需条丹参,可将直径0.8cm以上的根条在母根处切下,顺条理齐,曝晒,不时翻动,七八成干时,扎成小把,再曝晒至干,装箱即成“条丹参”。如不分粗细。晒干去杂后装入麻袋则称统丹参。  .保护现状  由于对野生丹参连年无度采挖,资源量已经濒临灭绝。  .植物文化别名  【别名】赤参,山参,紫丹参,红根,红暖药,紫党参,红参,血参,血参根,血丹参,红丹参,赤丹参,血生根,血山根,木羊乳,连马,山红萝卜,活血根,靠山红,烧酒壶根,野苏子根,山苏子根,大红袍,蜜罐头,蜂糖罐,朵朵花根,却蝉草根,奔马草根,长鼠尾草根,水羊草根,红娘子根。  【商品名】丹参。以根条粗壮,干燥、色紫红、无芦头及须根者为佳。  【处方名】丹参,赤参,紫丹参,炒丹参,酒丹参,醋丹参,丹参炭,鳖血丹参等。  丹参-中药材饮片处方中写丹参,赤参、紫丹参均指生丹参。为原药润透切片入药者。  炒丹参为丹参片用文火炒至深黄色,略见焦斑,取出摊晾,而后入药者。  酒丹参又名酒炒丹参。为丹参片用黄酒淋洒,闷透,文火微妙入药者。增强活血之功。  醋丹参又名醋炒丹参。为丹参片用米醋淋洒,微闷,文火微炒入药者。增强止痛之功。  丹参炭为丹参片用武火炒至焦黑,存性,清水灭尽火星。取出晾干,然后入药者。偏于止血。  鳖血丹参又名鳖血拌丹参。为丹参片用适量鳖血拌匀,晾干后入药者。偏于养血。  .品种考证  丹参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以后历代本草均有收载,《吴普本草》载:“茎华小,方如茬(即白苏),有毛,根赤,四月华紫,三月五月采根,阴干。”《本草图经》称:“二月生苗,高一尺许,茎干方棱,青色。叶生相对,如薄荷而有毛,三月开花,红紫色,似苏花。根赤,大如指,长亦尺余,一苗数根。”《本草纲目》曰:“处处山中有之,一枝五叶,叶如野苏而尖,青色,皱皮。小花成穗如蛾形,中有细子,其根皮丹而肉紫。”综合诸家本草所述,主要形态特征均与唇形科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ge.完全相同。  .各家论述  1.陶弘景:丹参,时人服多眼赤,故应性热,今云微寒,恐为谬矣。  2.《纲目》:丹参,按《妇人明理论》云,四物汤治妇人病,不问产前产后,经水多少,皆可通用,惟一味丹参散,主治与之相同。盖丹参能破宿血,补新血,安生胎,落死胎,止崩中滞下,调经脉,其功大类当归、地黄、芎穷、芍药故也。  3.《本草经疏》:丹参,《本经》味苦微寒;陶云性热无毒,观其主心腹邪气,肠鸣幽幽如走水,寒热积聚,破症除瘕,则似菲寒药;止烦满,益气,及《别录》养血,去心腹痼疾结气,腰脊强,脚痹,除风邪留热,久服利人,又决非热药;当是味苦平微温。入手、足少阴,足厥阴经。心虚则邪气客之,为烦满结气,久则成痼疾;肝虚则热甚风生,肝家气血凝滞,则为症瘕,寒热积聚;肾虚而寒湿邪客之,则腰脊强,脚痹;入三经而除所苦,则上来诸证自除。苦能泄,温能散,故又主丹参-图解肠鸣幽幽如走水。久服利人益气,养血之验也。北方产者胜。  4.《本草汇言》:丹参,善治血分,去滞生新,调经顺脉之药也。主男妇吐衄、淋溺、崩血之证,或冲任不和而胎动欠安,或产后失调而血室乖戾,或瘀血壅滞而百节攻疼,或经闭不通而小腹作痛,或肝脾郁结而寒热无时,或症瘕积聚而胀闷痞塞,或疝气攻冲而止作无常,或脚膝痹痿而痛重难履,或心腹留气而肠鸣幽幽,或血脉外障而两目痛赤,故《明理论》以丹参一物,而有四物之功。补血生血,功过归、地,调血敛血,力堪芍药,逐瘀生新,性倍芎劳,妇人诸病,不论胎前产后,皆可常用。  5.《本经逢原》:丹参《本经》治心腹邪气,肠鸣幽幽如走水等疾,皆瘀血内滞而化为水之候。止烦满益气者,瘀积去而烦满愈,正气复也。  6.《本草求真》:丹参,书载能入心包络破瘀一语,已尽丹参功效矣。然有论其可以生新安胎,调经除烦,养神定志,及一切风痹、崩带、症瘕、目赤、疝痛、疮疥肿痛等症,总皆由其瘀去,以见病无不除,非真能以生新安胎,养神定志也。  7.《重庆堂随笔》:丹参,降而行血,血热而滞者宜之,故为调经产后要药。设经早或无血经停,及血少不能养胎而胎不安,与产后血已畅行者,皆不可惑于功兼四物之说,并以其有参之名而滥用之。即使功同四物,则四物汤原治血分受病之药,并非补血之方,石顽先生已辨之矣。至补心之说,亦非如枸杞、龙眼,真能补心之虚者,以心藏神而主血,心火太动则神不安,丹参清血中之火,故能安神定志;神志安,则心得其益矣。凡温热之邪,传入营分者则用之,亦此义也。若邪在气分而误用,则反引邪入营,不可不慎。  8.《本草正义》:丹参,《本经》谓之微寒,陶弘景已疑其误,缪仲醇亦疑之,至张石顽乃改作微温。  9.《本经》:主心腹邪气,肠鸣幽幽如走水,寒热积聚;破症除瘕,止烦满,益气。  10.《吴普本草》:治心腹痛。  11.《别录》:养血,去心腹痼疾结气,腰脊强,脚痹;除风邢留热,久服利人。  12.陶弘景:渍酒饮之,疗风痹。  13.《药性论》:治脚弱,疼痹,主中恶;治腹痛,气作声音鸣吼。  14.《日华子本草》:养神定志,通利关脉。治冷热劳,骨节疼痛,四肢不遂;排脓止痛,生肌长肉;破宿血,补新生血;安生胎,落死胎;止血崩带下,调妇人经脉不匀,血邪心烦;恶疮疥癣,瘿赘肿毒,丹毒;头痛,赤眼,热温狂闷。  15.《滇南本草》:补心定志,安神宁心。治健忘怔忡,惊悸不寐。  16.《纲目》:活血,通心包络。治疝痛。  17.《云南中草药选》:活血散瘀,镇静止痛。治月经不调,痛经,风湿痹痛,子宫出血,吐血,乳腺炎,痈肿。  18.《本草新编》:丹参,味苦,气微寒,无毒。入心、脾二经。专调经脉,理骨筋酸痛,生新血,去恶血,落死胎,安生胎,破积聚症坚,止血崩带下。脚痹软能健,眼赤肿可消。辟精魅鬼祟,养正祛邪,治肠鸣亦效。仅可佐使,非君臣之药,用之补则补、用之攻乃攻,药笼中所不可缺也。其功效全在胎产之前后,大约产前可多加,产后宜少用,自然成功多,而取败少也。8主要价值  【出处】《》。  【生境】生于山坡草地林边道旁,或疏林干燥地上。  【来源】该品为双子叶植物唇形科 Labiatae鼠尾草属植物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Bge. 的干燥根及根茎。  【性味】苦,微温。  ①《本经》;味苦,微寒,无毒。  ②《吴普本草》:岐伯:咸。  ③李当之《药录》:大寒。  ④《本草经疏》:味苦,平,微温。  【归经】入心、肝经。  ①《纲目》:手少阴、厥阴血分药。  ②《本草经疏》:入手足少阴、足厥阴经。  ③《本草正》:心、脾、肝、肾血分之药。  【功效】活血调经,祛瘀止痛,凉血消痈,清心除烦,养血安神。  ①《本经》:主心腹邪气,肠鸣幽幽如走水,寒热积聚;破症除瘕,止烦满,益气。  ②《吴普本草》:治心腹痛。  ③《别录》:养血,去心腹痼疾结气,腰脊强,脚痹;除风邪留热,久服利人。  ④《云南中草药选》:活血散瘀,镇静止痛。治月经不调,痛经,风湿痹痛,子宫出血,吐血,乳腺炎,痈肿。  ⑤《药性论》:治脚弱,疼痹,主中恶;治腹痛,气作声音呜吼。  ⑥《日华子本草》:养神定志,通利关脉。治冷热劳,骨节疼痛,四肢不遂;排脓止痛,生肌长肉;破宿血,补新生血;安生胎,落死胎;止血崩带下,调妇人经脉不匀,血邪心烦;恶疮疥癣,瘿赘肿毒,丹毒;头痛,赤眼,热温狂闷。  ⑦《滇南本草》:补心定志,安神宁心。治健忘怔冲,惊悸不寐。  ⑧《纲目》:活血,通心包络。治疝痛。  【主治】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症瘕积聚,胸腹刺痛,热痹疼痛,疮疡肿痛,心烦不眠;肝脾肿大,心绞痛。  【应用】  用于胸肋胁痛,风湿痹痛,症瘕结块,疮疡肿痛,跌仆伤痛,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产后瘀痛等。治疗胸肋疼痛、症瘕结块,以及月经不调、经闭经痛具有良效,常与川芎配伍应用。在治疗胸腹疼痛属于气滞血瘀方面,往往配合砂仁、檀香等药同用。  用于温病热入营血、身发斑疹、神昏烦躁。常与鲜地黄、水牛角、等药同用。  用于心悸怔忡、失眠。常与酸枣仁、柏子仁等药配合同用。【用法用量】煎服,9~15g。宜酒炙用。  【使用注意】反藜芦。孕妇慎用。无瘀血者慎服。  ①《本草经集庄》:畏咸水。反藜芦。  ②《本草经疏》:妊娠无故勿服。  ③《本草备要》:忌醋。  ④《本经逢原》:大便不买者忌之。  【不良反应】    (1)个别患者会出现胃痛,食欲减少,口咽干燥,恶心呕吐,与丹参能抑制消化液的分泌有关。宜停药,并可口服胃舒平,普鲁苯辛等药,重者可皮下注射阿托品。  (2)个别晚期肝脾肿大患者,在服用大剂量丹参后会发生上消化道出血。应停用丹参,并给予止血剂,维生素等。  (3)丹参可引起过敏反应,表现为全身皮肤瘙痒,皮疹,荨麻疹,有的还伴见胸闷憋气,呼吸困难,甚则恶寒,头晕,恶心呕吐,烦躁不安,随即面色苍白,肢冷汗出,血压下降,乃至昏厥休克等。应立即肌注素或地塞米松以及非那根等抗过敏药,同时用中药生脉散加减调理。  【别名】赤参,山参,紫丹参,红根,红暖药,紫,红参,血参,血参根,血丹参,红丹参,赤丹参,血生根,血山根,木羊乳,连马,山红萝卜,活血根,靠山红,烧酒壶根,野苏子根,山苏子根,大红袍,蜜罐头,蜂糖罐,朵朵花根,却蝉草根,奔马草根,长鼠尾草根,水羊草根,根。  【商品名】丹参。以根条粗壮,干燥、色紫红、无芦头及须根者为佳。  【处方名】丹参,赤参,紫丹参,炒丹参,酒丹参,醋丹参,丹参炭,鳖血丹参等。    处方中写丹参,赤参、紫丹参均指生丹参。为原药润透切片入药者。  炒丹参为丹参片用文火炒至深黄色,略见焦斑,取出摊晾,而后入药者。  酒丹参又名酒炒丹参。为丹参片用淋洒,闷透,文火微妙入药者。增强活血之功。  醋丹参又名醋炒丹参。为丹参片用米醋淋洒,微闷,文火微炒入药者。增强止痛之功。  丹参炭为丹参片用武火炒至焦黑,存性,清水灭尽火星。取出晾干,然后入药者。偏于止血。  鳖血丹参又名鳖血拌丹参。为丹参片用适量鳖血拌匀,晾干后入药者。偏于养血。  丹参始载于《》,列为上品。以后历代本草均有收载,《吴普本草》载:“茎华小,方如茬(即白苏),有毛,根赤,四月华紫,三月五月采根,阴干。”《本草图经》称:“二月生苗,高一尺许,茎干方棱,青色。叶生相对,如而有毛,三月开花,红紫色,似苏花。根赤,大如指,长亦尺余,一苗数根。”《本草纲目》曰:“处处山中有之,一枝五叶,叶如野苏而尖,青色,皱皮。小花成穗如蛾形,中有细子,其根皮丹而肉紫。”综合诸家本草所述,主要形态特征均与现在所用唇形科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ge.完全相同。  丹参生长适应性较强,种植技术简单,管理粗放,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可以进行发展种植。常常是生产跟着行情走,行情随着生产变。生产不稳定的主要原因是药农不了解市场行情,无法对生产进行调控,常常在市场行情较好的情况下,大面积发展种植。在市场行情不佳的情况下,又极端地出现弃种,甚至断种、毁苗的现象。丹参是采用无性繁殖,一旦生产破坏,需要几年才能恢复。这也是造成丹参价格变化幅度较大的原因。 & &家种丹参的产区在近年变化迁移很快,1999年以前,以安徽、河南、陕西为主,而2000年以后则以江苏为主。而2004年以后,有以陕西商洛地区为主。而2005年,全国除山东丹参的生产仍在稳步发展以外,其它产区均出现了严重萎缩,也将出现较好行情。但这次好行情将刺激哪些地区大面积种植尚不得而知。 & &丹参需求量巨大,为四十种常用大宗品种。由于丹参具有活血调经、祛瘀生新、镇静安神、凉血消痈、消肿止痛等功能。用于治疗月经不调、痛经、产后瘀阻腹痛、神经衰弱、失眠、心悸、痈肿疮毒等症。而且近代医学临床证明,丹参有扩张血管与增进冠状动脉血流量的作用,用来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心跳过速等症,有显著的疗效;对治疗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变等症,亦有良好的效果。丹参被大量制作成饮片用于临床配方,也是医药工业生产中成药的重要原料。如著名的常用中成药“复方丹参片”、“复方丹参滴丸”几乎是家喻户晓。新近开发的“丹参注射液”等对丹参原料的需要量非常大。被列入新药典的含有丹参的中成药还有:天王补心丸、天麻首乌片、中风回春片、乌鸡白凤丸、心通口服液、乐脉颗粒、安坤赞育丸、安神补心丸、补肾固齿丸、乳块消片、乳疾灵颗粒、药艾条、、冠心丹参片、消栓通络片、调经促孕丸、清脑降压片、痛经丸、痛经宝颗粒、精制冠心片等随着我国进入老年化时代,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仍将高速增长,丹参的用量仍将会继续增大。历史价格变化分析:& &丹参销量巨大,但由于适合种植的区域广泛,生产较容易发展,生长周期较短,所以生产量不易调控,常常大起大落,市场价格常受此而波动。 & &丹参15年来经历过两个周期,第三个周期正在形成。 & &年属于第一个周期:两年中多数价格超过5元,最高时市场价格达到了6.5元,这个价格根据当时的成本和物价水平已经算得上很高了。高价格对生产的刺激是十分强烈的,随着生产量的迅速扩大,形成了严重的供过于求,并在1993年达到了最低点。据当年种植丹参的农民回忆,最低时丹参0.5元也卖不出去。这一次的低价对盲目发展丹参的农民打击沉重,生产量随即大幅调减,多数地区完全弃种。但是由于当时沉积的库存丰厚,市场行情在1996年在真正出现起色,终于结束了第一个周期。但是由于前几年的低价对农民的伤害太过严重,丹参行情出现起色并未引起农民的重视,缺乏种源也是一个主要因素。 & &在随后的几年里,丹参市价一直在稳步上升,并且在当时急剧增长的市场需求量的推动下,年形成了历史最高价格12.5元。开始了丹参历史上的第二个周期。面对当时的高价行情,农民并未总结历史上的教训,而且事实上农民也得不到相应的信息指导。1999年以后,生产量逐年增加,当时鲜种价格卖到10元左右的天价,甚至出现种源断档的现象。结果是历史再一次重演,2002年丹参行情再触谷底,主产地江苏射阳丹参外销价格不足2元。 & &经过几年消化与调整,近两年丹参行情又出现了转机,迎来了第三个价格周期。目前(2005年10月)市场价格已经升至6元左右,市场供应偏紧,明年行情仍在看好之中,但希望农民会总结前两次的经验,不要一哄而上或一哄而下地发展药材种植。  形态学鉴别  1.1 植物学特性鉴别    丹参为多年生草本,根砖红色,茎高40~80 cm,多分枝,被长柔毛。叶常为奇数羽状复叶。叶柄长1~7 cm,小叶3~7cm,顶端小叶较大。小叶卵形或椭圆状卵形。长1.5~8 cm,宽0.8~5 cm,先端钝,边缘具圆锯齿,两面被柔毛,下面较密,花序顶生或腋生轮伞花序有花6至多花,组成假总状花序,密被腺毛及长柔毛;小苞片披针形;花萼钟状,长1~1.3 cm,先端二唇形,萼筒喉部密被白色柔毛;花冠蓝紫色,二唇形,长2~2.7 cm,花冠筒外伸,弯曲,上长达2 cm,筒内有毛环;雄蕊2,药隔长,花丝短,上臂药室发育,2下臂的药室不育且联合;小坚果4,椭圆形,花期5~8月,果期8~9月。根据丹参的植物学特征可以将丹参与混用的药材进行区分。  1.2 丹参药材根部性状鉴别  丹参根的特征为:丹参多为带根茎的根,根茎粗短,有茎基残余,下着生多数细长的根。根呈圆柱形,稍弯曲,表面呈砖红色,粗糙,具多数纵沟或皱纹,有须根痕,外部栓皮常鳞片状剥落,皮层有时开裂,长8~22 cm,直径5~12 mm,质坚脆,易折断,断面不平,疏松有裂隙,皮部棕渴色或砖红色,韧皮部狭。形成层明显,淡棕色,木质部导管束灰黄色或黄白色,放射状排列。气微,味微苦、涩,以条粗壮、色紫红者为佳。  1.3 水试鉴别法  用水浸泡丹参根的方法对丹参进行鉴别,正品丹参根浸泡后的溶液无色,药材稍膨胀,颜色稍微变浅。伪品丹参溶液显红色药材变为淡红色。根据水浸后续断会被染成红色,粉末中有草酸钙簇晶;丹参水浸不染成红色,粉末中无草酸钙簇晶,但有石细胞及红棕色物为丹参。从而将两者进行区分。    不少传统药物名字很接近,例如以“参”为名的药物便不胜枚举。要吃“参”治病或补身,以为所有的参都是大同小异,是危险及错误的。  例如:丹参、人参及党参便是迥然不同的药物,所含成分不同,药理不一样,疗效更是有别。  人参属五加科(acanthopanax)植物,种类多达2000种,有Panax ginseng(东方人参oriental ginseng)、Panax quinquefolin(美国人参American ginseng)、 Eleutherococcus enticosus(西伯利亚人参或刺五加Siberian ginseng)、高丽参、吉林参等等,成分含多种人参皂甙(ginsenosides)。在不同文献中有不同的名称,如人衔、黄参、地精、孩儿参、野山参、移山参等。有必要根据拉丁文学名或科学名词证实药物正确。  丹参来自Salvia miltiorrhiza的根茎,是鼠尾草属植物,Salvia种类繁多,成分也不一样。  至于党参(codonopsis pilosula),属桔梗科(platycodon)植物,含黄芩素葡萄糖甙(scutellarein glucoside)、生物碱等成分。  一般人熟悉的田七(anthriscus sylvestris)也叫峨参,含峨参内酯(anthrioin)和异峨参内酯(isoanthrioin)等成分。  丹参是一味常用中药,别名红根、紫丹参、血参根等,这是因其药用的根部呈紫红色之故。此外,民间还有将其称作“丹心”的,这与流传的一个感人故事有关。  相传很久以前,东海岸边的一个渔村里住着一个叫“阿明”的青年。阿明从小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因自幼在风浪中长大,练就了一身好水性,人称“小蛟龙”。有一年,阿明的母亲患了妇科病,经常崩漏下血,请了很多大夫,都未治愈,阿明甚是一筹莫展。正当此时,有人说东海中有个无名岛,岛上生长着一种花开紫蓝色、根呈红色的药草,以这种药草的根煎汤内服,就能治愈其母亲的病。阿明听后,喜出望外,便决定去无名岛采药。村里的人听说后,都为阿明捏着一把汗,因为去无名岛的海路不但暗礁林立,而且水流湍急,欲上岛者十有九死,犹过“鬼门关”。但病不宜迟,阿明救母心切,毅然决定出海上岛采药。  第二天,阿明就驾船出海了。他凭着高超的水性,绕过了一个个暗礁,冲过了一个个激流险滩,终于闯过“鬼门关”、顺利登上了无名岛。上岸后,他四处寻找那种开着紫蓝色花、根是红色的药草。每找到一棵,便赶快挖出其根,不一会儿就挖了一大捆。返回渔村后,阿明每日按时侍奉母亲服药,母亲的病很快就痊愈了。  村里人对阿明冒死采药为母治病的事,非常敬佩。都说这种药草凝结了阿明的一片丹心,便给这种根红的药草取名“丹心”。后来在流传过程中,取其谐音就变成“丹参”了。  故事中所说的“丹参”,始载于汉代的《神农本草经》。中医认为,其味苦性微寒,具有活血通经、祛淤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等作用,适用于血淤、血热、血淤兼热或血热兼淤所致的各种病证,尤为、内科及外伤科证属血淤兼热者所常用。按故事所说,阿明的母亲所患的崩漏病证,大概也是血淤兼热所致,故服用该品收效。当今,该药又被制成注射剂、滴丸等,用于心脑血管等病的治疗,均有较好疗效。  1.陶弘景:丹参,时人服多眼赤,故应性热,今云微寒,恐为谬矣。  2.《纲目》:丹参,按《妇人明理论》云,四物汤治妇人病,不问产前产后,经水多少,皆可通用,惟一味丹参散,主治与之相同。盖丹参能破宿血,补新血,安生胎,落死胎,止崩中滞下,调经脉,其功大类当归、地黄、芎穷、芍药故也。  3.《本草经疏》:丹参,《本经》味苦微寒;陶云性热无毒,观其主心腹邪气,肠鸣幽幽如走水,寒热积聚,破症除瘕,则似菲寒药;止烦满,益气,及《别录》养血,去心腹痼疾结气,腰脊强,脚痹,除风邪留热,久服利人,又决非热药;当是味苦平微温。入手、足少阴,足厥阴经。心虚则邪气客之,为烦满结气,久则成痼疾;肝虚则热甚风生,肝家气血凝滞,则为症瘕,寒热积聚;肾虚而寒湿邪客之,则腰脊强,脚痹;入三经而除所苦,则上来诸证自除。苦能泄,温能散,故又主肠鸣幽幽如走水。久服利人益气,养血之验也。北方产者胜。  4.《本草汇言》:丹参,善治血分,去滞生新,调经顺脉之药也。主男妇吐衄、淋溺、崩血之证,或冲任不和而胎动欠安,或产后失调而血室乖戾,或瘀血壅滞而百节攻疼,或经闭不通而小腹作痛,或肝脾郁结而寒热无时,或症瘕积聚而胀闷痞塞,或疝气攻冲而止作无常,或脚膝痹痿而痛重难履,或心腹留气而肠鸣幽幽,或血脉外障而两目痛赤,故《明理论》以丹参一物,而有四物之功。补血生血,功过归、地,调血敛血,力堪芍药,逐瘀生新,性倍芎劳,妇人诸病,不论胎前产后,皆可常用。  5.《本经逢原》:丹参《本经》治心腹邪气,肠鸣幽幽如走水等疾,皆瘀血内滞而化为水之候。止烦满益气者,瘀积去而烦满愈,正气复也。  6.《本草求真》:丹参,书载能入心包络破瘀一语,已尽丹参功效矣。然有论其可以生新安胎,调经除烦,养神定志,及一切风痹、崩带、症瘕、目赤、疝痛、疮疥肿痛等症,总皆由其瘀去,以见病无不除,非真能以生新安胎,养神定志也。  7.《重庆堂随笔》:丹参,降而行血,血热而滞者宜之,故为调经产后要药。设经早或无血经停,及血少不能养胎而胎不安,与产后血已畅行者,皆不可惑于功兼四物之说,并以其有参之名而滥用之。即使功同四物,则四物汤原治血分受病之药,并非补血之方,石顽先生已辨之矣。至补心之说,亦非如枸杞、龙眼,真能补心之虚者,以心藏神而主血,心火太动则神不安,丹参清血中之火,故能安神定志;神志安,则心得其益矣。凡温热之邪,传入营分者则用之,亦此义也。若邪在气分而误用,则反引邪入营,不可不慎。  8.《本草正义》:丹参,《本经》谓之微寒,陶弘景已疑其误,缪仲醇亦疑之,至张石顽乃改作微温。  9.《本经》:主心腹邪气,肠鸣幽幽如走水,寒热积聚;破症除瘕,止烦满,益气。  10.《吴普本草》:治心腹痛。  11.《别录》:养血,去心腹痼疾结气,腰脊强,脚痹;除风邢留热,久服利人。  12.陶弘景:渍酒饮之,疗风痹。  13.《药性论》:治脚弱,疼痹,主中恶;治腹痛,气作声音鸣吼。  14.《日华子本草》:养神定志,通利关脉。治冷热劳,骨节疼痛,四肢不遂;排脓止痛,生肌长肉;破宿血,补新生血;安生胎,落死胎;止血崩带下,调妇人经脉不匀,血邪心烦;恶疮疥癣,瘿赘肿毒,丹毒;头痛,赤眼,热温狂闷。  15.《滇南本草》:补心定志,安神宁心。治健忘怔忡,惊悸不寐。  16.《纲目》:活血,通心包络。治疝痛。  17.《云南选》:活血散瘀,镇静止痛。治月经不调,痛经,风湿痹痛,子宫出血,吐血,乳腺炎,痈肿。  18.《本草新编》:丹参,味苦,气微寒,无毒。入心、脾二经。专调经脉,理骨筋酸痛,生新血,去恶血,落死胎,安生胎,破积聚症坚,止血崩带下。脚痹软能健,眼赤肿可消。辟精魅鬼祟,养正祛邪,治肠鸣亦效。仅可佐使,非君臣之药,用之补则补、用之攻乃攻,药笼中所不可缺也。其功效全在胎产之前后,大约产前可多加,产后宜少用,自然成功多,而取败少也。  1.治经水不调 丹参500克.切薄片 于烈日中晒脆 为细末 用好酒泛为丸.每服15克 清晨开水送下.(《集验拔萃良方》调经丸)  2.治妇人经脉不调 或前或后 或多或少 产前胎不安 产后恶血不下;兼治冷热劳 腰脊痛 骨节烦疼 用丹参洗净 切 晒 为末.每服10克 温酒调下.(《妇人良方》丹参散)  3.治痛经 丹参15克 郁金6克.水煎 每日1剂 分2次服.(《全国中草药汇编》)  4.治经血涩少 产后瘀血腹痛 闭经腹痛 丹参、益母草、香附各9克.水煎服.(《陕甘宁青中草药选》)  5.治落胎身下有血 丹参600克.以酒五升 煮取三升 温服一升 日三服.(《千金要方》)  6.治心腹诸痛属半虚半实者 丹参50克 檀香、砂仁各7.5克.水煎服.(《肘方歌括》丹参饮)  7.治急、慢性肝炎 两胁作痛 茵陈15克 郁金、丹参、板蓝根各9克.水煎服.(《陕甘宁青中草药选》)  8.治寒疝 小腹及阴中相引痛 自汗出欲死 丹参半两.杵为散.每服 热酒调下5克.(《肘后方》)  9.治阴疼痛或肿胀 丹参50克 槟榔50克 青橘皮25克(汤浸 去白瓤 焙)&子25克.上药捣细罗为散.每于食前以温酒调下10克.(《圣惠方》丹参散)  10.治腹中包块 丹参、三棱、莪术各9克 皂角刺 3克.水煎服.(《陕甘宁青中草药选》)  唇形科草本植物丹参的根和根茎。产于、、河北、四川等地。春、秋采挖,洗净,晒干。切片、段,生用或酒炒用。  [性能]味苦,性微寒。能,凉血,安神。  [参考]含丹参酮、原儿茶醛、原儿茶酸、丹参素、维生素E等。  能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流量,改善心肌缺血、梗塞和心脏功能,调节心律,并能扩张外周血管,改善微循环;能提高机体耐缺氧能力;有抗凝血,促进纤溶,抑制血小板凝聚,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能降低血脂,抑制冠脉粥样硬化形成;能抑制或减轻肝细胞变性、坏死及炎症反应,促进肝细胞再生,并有抗纤维化作用;能缩短红细胞及的恢复期,使网织细胞增多,能促进组织的修复,加速骨折的愈合;有中枢神经有抑制作用;有抗肿瘤作用;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能降低血糖;对结核杆菌等多种细菌有抑制作用。  [用途]用于血瘀所致月经不调、痛经、经闭,产后瘀滞腹痛;冠心病心绞痛,动脉粥样硬化;慢性肝炎、肝硬化,腹腔包块或肿瘤;慢性肺心病,;血不养心或心火偏亢,心悸不安,心烦失眠。  [用法]一日5~15克。煎汤,浸酒,泡茶。  [附方]  1,田七丹参:三七100克,丹参15克。水煎取浓汁,加白糖适量,干燥成颗粒。每次20克,温水溶化饮。亦可将二药研为细末,每次10克,加糖适量,泡茶饮。  源于《全国医药产品大全》。本方用二药活血化瘀,并降血脂,增加冠脉流量。用于冠心病心绞痛。  2,丹参饮:丹参15克,檀香、砂仁各5克。以水先煎丹参,后下檀香、砂仁煎沸饮。可加适量红糖调味。  源于《时方歌括》。本方以丹参活血化瘀,檀香、砂仁行气止痛。用于血瘀气滞,脘腹疼痛。现亦用于冠心病心绞痛。  3,丹红酒:丹参60克,红花、花各15克。以白酒500克浸渍。每次饮1~2小杯。  本方以三者活血化瘀,调经。用于血瘀经闭,月经不调,痛经。亦用于冠心病心绞痛。  4,丹参玉楂饮:丹参、、山楂各15克。煎水饮。  本方以丹参活血化瘀,并同玉竹、山楂降血脂。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动脉粥样硬化,高脂血症。  复方丹参片是由丹参、三七及冰片按一定比例配伍制成的中成药,具有活血化淤、理气止痛、安神宁心之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复方丹参片能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脏的血液灌注,减慢心率,改善心肌缺氧,还可抑制血小板凝聚,降低血黏度,调节血脂。临床上,复方丹参片主要用于冠心病之胸闷、心悸、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等。因复方丹参片有活血通络、祛淤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等作用,故还适用于血淤、血热等所致的各种病证。 [7]  丹参片是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的中成药。主要用于心绞痛、高血压、颈椎病以及胸中憋闷等病症。而且其药效可靠、丹参片的副作用小。但是也不能吃的过于频繁。因为长期服用复方丹参片可能引起血钾含量降低,产生低血钾症。  其实不仅仅是丹参片,任何一种药,最好都不要经常服用。是药三分毒嘛。长期服用丹参片,尤其是对老年患者,一旦发生低钾症,对心脏、肌肉、中枢神经、消化及酸碱平衡都会有很大的影响。[8]  因此在服用丹参片的过程中,要适当的吃些含钾量高的[9-10]食物,如香蕉、橘子汁、黄豆、花生、蘑菇、土豆等。  需和丹参分开服用和使用的药物(配伍禁忌)  ①心得安:其注射液与复方丹参注射液配伍,会产生混浊,从而影响两种药物的药效。  ②阿托品:可加快心率。与丹参合用时,阿托品能阻断丹参所具有的降低血压效应,从而减轻丹参的药效。  ③维生素C注射液:维生素C注射液与丹参注射液混合后,易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导致两药效力均下降,溶液混浊。  ④维生素K:维生素K具有止血作用,而丹参有抗凝、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两者作用相反。  ⑤维生素B6、B1:丹参片所含的活性物质与维生素B6或B1合用时,可产生沉淀,降低药物疗效。临床禁止配伍使用。  ⑥钙剂:氯化钙、乳酸钙、葡萄糖酸钙等钙剂与丹参合用时,可结合生成鞣酸盐沉淀物,不易被吸收。  丹参不可和阿司匹林一起服用  阿司匹林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目前已被作为冠心病患者治疗的基本药物。小剂量的阿司匹林可以起到治疗作用,大剂量的阿司匹林则有可能导致出血时间延长,甚至出血。  丹参也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抗凝、降低血黏稠度的作用。将丹参和阿司匹林一起服用,就不太合适了,这相当于加大了阿司匹林的药物剂量,容易导致出血。  服用华法林抗凝血的患者也应当小心,同时服用丹参也可能会导致出血。  不少传统药物名字很接近,例如以“参”为名的药物便不胜枚举。要吃“参”治病或补身,以为所有的参都是大同小异,是危险及错误的。  例如:丹参、人参及党参便是迥然不同的药物,所含成分不同,药理不一样,疗效更是有别。  人参属五加科(acanthopanax)植物,种类多达2000种,有Panax ginseng(东方人参oriental ginseng)、Panax quinquefolin(美国人参American ginseng)、 Eleutherococcus enticosus(西伯利亚人参或刺五加Siberian ginseng)、高丽参、吉林参等等,成分含多种人参皂甙(ginsenosides)。人参在不同文献中有不同的名称,如人衔、黄参、地精、孩儿参、野山参、移山参等。有必要根据拉丁文学名或科学名词证实药物正确。  丹参来自Salvia miltiorrhiza的根茎,是鼠尾草属植物,Salvia种类繁多,成分也不一样。  至于党参(codonopsis pilosula),属桔梗科(platycodon)植物,含黄芩素葡萄糖甙(scutellarein glucoside)、生物碱等成分。  一般人熟悉的田七(anthriscus sylvestris)也叫峨参,含峨参内酯(anthrioin)和异峨参内酯(isoanthrioin)等成分。推荐更新词条以下词条内容有待完善,欢迎各位编辑词条分享知识。相关新闻词条图片词条统计创建者:funwar创建时间:分享给我的朋友&&&&&热门词条12345678910
发表评论:
馆藏&22797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丹参茶的功效与作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