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淹弱病人的现场救护车能送病人回家吗。

简述现场救护的原则和步骤有哪些,急,
现场救护原则 :1、首先要保持镇定,沉着大胆,细心,科学地去判断病情.2、评估现场,确保自身与伤病人安全.3、分清轻重缓急,先救命,后治伤,果断实施救护措施.4、在可能情况下,尽量采取减轻病人痛苦的措施.5、充分利用可支配的人力、物力协助救护.现场救护步骤:1、判断意识:呼叫病人,轻拍其面颊或肩部.2、立即呼救:判断病人意识丧失后,应求助他人帮助.原地高声呼救,并拨打急救电话.3、救护体位:依现场实际情况将伤员置于心肺复苏体位(仰卧位)、复员卧位(侧卧位),救护人采用救护人体位(两腿自然分开与肩同宽,跪贴或立于病人肩、腰部).4、打开气道:用最短的时间,先解开病人衣领等,清除病人口鼻内的污物,然后打开气道,方法有仰头举颏法(颈外伤者除外)、双下颌上提法,而后钩出异物.5、判断呼吸:救护人将病人气道打开后在5秒中时间内,判断病人有无呼吸,如无呼吸,立即行人工呼吸.6、判断心、脉搏:选择大动脉,扪摸有无搏动,如判断心跳是否停止,脉搏也摸不清,不宜反复检查耽误时间,而应在现场紧急进行胸外心脏挤压.7、紧急止血:救护人要注意检查病人有无严重出血的伤口,如有出血立即根据实际情况,利用现场可利用的材料进行止血救护,避免因大出血造成病人休克而死亡.8、局部检查:要从头、颈、胸、腹、背、骨盆、四肢等部位依次进行,检查伤势情况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急危重症护理学》试题及答案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急危重症护理学》试题及答案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2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37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现场医疗救护的医学基础
发布时间:日 点击数:
【字体: 】 【】
一、人体结构简述
紧急救助员的任务之一是对需要救护的伤病员施行正确有效的现场急救。要做到这一点,紧急救助员首先要简要了解人体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器官的位置、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只有掌握了这些知识才能和异常相鉴别,在抢救时才能作出正确及时的分析和判断。
人体由运动、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生殖、内分泌、感官和神经九大系统组成。各个系统和器官之间相互联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共同组成一个统一的机体,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维持着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一)运动系统
人的运动系统主要执行躯体的运动功能,它包括人体的骨骼、关节(骨连接)和骨骼肌,约占成人体体重的60%。全身各骨与关节相连形成骨骼,构成坚硬的骨支架,支持人的体重,保护内脏,赋予人体基本形态。如图7-1所示。
成人共有206块骨,可分为颅骨、躯干骨和四肢骨三部分。
图7-1 人体的骨骼
上肢骨包括锁骨、肩胛骨、肱骨、桡骨、尺骨和手骨。
锁骨位于颈部和胸骨之间,全长均可在体表摸到,是重要的体表标志。上臂骨是肱骨,肱骨头与肩押骨形成肩关节,肩关节最为灵活,可以做各种形式的运动。肱骨下端则与桡尺骨形成肘关节。前臂外侧为桡骨,内侧为尺骨。在手腕处的外侧可触及下端突出部分就是桡骨的下端,外伤时常发生骨折。桡骨、尺骨下方的关节盘和腕骨组成腕关节,下接掌骨和手指骨。
下肢骨包括髋骨、股骨、髌骨、胫骨、腓骨和足骨。全身最长最粗的骨是大腿的股骨,其上接骨盆。骨盆由两侧髋骨(骼骨、坐骨、.耻骨)和骶骨、尾骨结合而成。股骨头嵌人舰骨外侧的髓臼内形成舰关节。小腿和前臂相似,有二根长骨,分别为胫骨和腓骨。胫骨与股骨下端及髌骨组成膝关节。腓骨较细,在胫骨后外方。
胫腓骨下端与距骨组成踝关节。下接跟骨、跖(足掌)骨和趾骨。
脊柱由全部椎骨、椎间盘、骶骨、尾骨以及韧带和关节等连接而成。脊椎内有椎孔连成的椎管,容纳脊髓,两侧有23对椎间孔,是脊神经和血管的通道。脊柱是躯干的中轴和支柱,上承颅,下接下肢带,具有支持体重,传导压力,缓冲震动,保护脊髓和内脏以及运动等功能。
脊柱有四个生理弯曲,即突向前的颈曲和腰曲;突向后的胸曲和能曲(见图7-2)。这些弯曲使脊柱具有弹性,对步行和跳跃中所产生的震动起缓冲作用,并有利于维持身体的平衡。
4.胸骨和肋
胸骨在胸前的正中,从上而下可分胸骨柄、胸骨体和剑突三部分。胸骨两侧与肋骨相连,肋骨呈弓形,向后与胸椎相莲。胸骨与12对肋和12块胸椎连接起来构成胸廓,它呈圆锥形,(见图7-3)除了保护心肺、支持躯体作用外,还参与呼吸运动。在肋骨骨折时,可影响呼吸功能。
图7-2 脊柱
图7-3 胸廓
骨盆由左右髋骨和骶、尾骨以及其间的骨连结构组成。骨盆是躯体与自由下肢骨之间的骨性成分,起到传导重力和支持、保护盆腔脏器的作用。
肌肉按其生理功能可分三类:
(1)受人们意志管理而运动的肌肉称为骨骼肌,主要存在于躯体和四肢,通常附着于骨(见图7-4)。
(2)不直接接受人们意志管理的称为平滑肌,主要存在于内脏的肌肉称为内脏肌。
(3)心脏所特有的肌肉称为心肌。
图7-4 全身的肌肉
骨骼肌通过伸缩使关节运动,做各种动作。其受伤后影响运动功能。平滑肌痉挛时可产生内脏疼痛。心肌主要是起收缩与舒张作用,将血液推入人体的各个脏器和组织,维持人体的正常功能。一旦心肌收缩停止,心跳也就停止。
(二)呼吸系统
呼吸系统有呼吸道及肺组成(见图7-5)。肺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器官。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气管、主支气管等。
呼吸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进行气体交换,即不断地吸人氧,排出体内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
临床上通常把鼻、咽、喉叫做上呼吸道,气管和各级支气管叫做下呼吸道。
喉由喉软骨连成支架,附有喉肌,内衬黏膜构成。在上呼吸道的位置较重要,向上与咽相连,向下与气管相通。
胸膜腔是由脏、壁两层胸膜在肺的周围所形成的密闭的腔隙,左右各一个,互不相通,腔内呈负压,仅有少量浆液,可减少呼吸时两层胸膜间的摩擦。
在胸部遭受外伤时,气体逸人胸膜腔,可形成气胸。
肺是氧气和二氧化碳气体交换的重要场所。
图7-5呼吸系统
(三)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包括消化管和消化腺两大部分,其功能是摄取营养,吸收营养物质,排出食物的残渣。
消化管包括分为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大肠(盲肠、结肠、直肠、肛管)临床上通常把口腔到十二指肠的一段称为上消化道,把空肠以下的部分称为下消化道。
(四)心血管系统
心血管系统组成
心血管系统由心脏、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组成。(见图7-6)
图7-6 心血管系统
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有四个腔: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心脏上方的两个房叫右心房和左心房,两房之间有房间隔开。心脏下方的两个室叫右心室和左心室。左右心室之间有室间隔将两室隔开。每一侧的房和室之间有一个&单行道&的瓣膜,防止从心房流向心室的血反流回到心房。
血液由心室流经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又返回心房,这种周而复始的循环流动称为血液循环。血液循环可分为相互联系的两部分,即体循环和肺循环。体循环和肺循环是同时进行的,是血液循环不可分离的两部分。
2.动脉分布
动脉是运送血液离开心脏至身体各部的血管,心脏收缩射血时,动脉管壁被扩张。心脏舒张时,动脉管壁上的弹性纤维回缩,以维持血压和推动血液继续向前流动。
静脉是引导血液回心的血管,分浅静脉和深静脉。浅静脉位于皮下,又称皮下静脉,常用于抽血、输液等,浅静脉的血最终流入深静脉。深静脉位置较深,与动脉伴行。
人体全身动脉血管非常丰富当人体受到外伤时,常常出血,需要止血。常用动脉止血压迫部位见。
3.心的位置
心位于胸腔的前纵隔下部,约2/3位于前正中线的左侧,1/3在右侧。在身体表面的投影可通过四点的连线来大致确定,左下点为心尖的投影。
4.心脏的传导系统
心脏传导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产生并维持心脏正常的心跳和节律,保证心房、心室收缩和舒张的协调,传导系统。发生障碍就会出现心律失常。
(五)神经系统
图7-7 心脏的传导系统
神经系统由位于颅腔内的脑和椎管内的脊髓以及遍布全身各处的周围神经所组成。可分为中枢部和周围部,(见图7-8)。在人体各系统中,神经系统在功能上处于主导地位。
图7-8 神经系统
1.中枢神经(系中枢部)
包括脑和脊髓。脑位于颅腔内,由大脑、脑干、间脑和小脑等部分组成。脑又分延髓、桥脑、中脑、小脑、间脑和端脑六部分。一般将延髓、脑桥和中脑合称脑干。回脑和蠕脑吾称大脑。脑种有心血管运动中枢、呼吸中枢、吞咽中枢以及视、听和平衡等反射中枢。间脑位于中脑和大脑之间,它管理一系列复杂的代谢活动和内分泌活动,还与某些昼夜期性变化的活动有关。小脑位于颅后窝,它的功能是维持身体平衡以及调节肌紧张和协调肌肉的运动。大脑包括左右大脑半球,具有思维、意识并进行语言表达的功能,是人类神经系统最高级部分。
脊髓位于椎管内,具有以下功能:
(1)传导功能。全身的深、浅部感觉以及大部分内脏感觉,都通过脊髓传导到脑,脑对躯干和四肢的骨骼肌运动以及部分内脏的管理,也是下传到脊髓才能完成;因此脊髓成为脑脊髓低级中枢和周围神经联系的重要通道。发生外伤时,如脊柱外伤或搬运不当时可造成脊髓损伤或横断,因纤维束全部阻断,脊髓失去高级中枢的控制,则损伤节段以下躯体的感觉和运动全部丧失,称为截瘫。
(2)反射功能。脊髓作为低级中枢,有许多反射中枢位于脊髓灰质内。其反射功能可概括为躯体反射(如蚊子叮咬一手背时,另一手立即拍打等)和内脏反射(腹部剧痛时,全身出大汗等)。
2.周围神经(系周围部)
周围神经包括脊神经、脑神经和内脏神经。它们其中一端同脑或脊髓相连,另一端通过各部神经末梢与身体其他各器官、系统相联系。
二、四大生命体征监测
生命的四大体征包括呼吸、体温、脉搏、血压。他们是维持机体正常活动的支柱,缺一不可。不论哪项体征异常都会导致严重的疾病,同样某些疾病也导致这四大体征的变化或恶化。因此,如何正确判断它们正常或异常,成为每个紧急救助员的必备技能。
体温是人体内产热和散热平衡的结果。人的体温是比较恒定的。它是反映人体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其准确性直接影响到疾病的诊断、治疗和护理。
1.测温器材
(1)水银体温计:利用水银遇热膨胀的物理特性进行机体的温度检测。由于水银体温计价廉且性能稳定,因此,在我国是目前医院及家庭使用最为广泛的测温器材,见图7-9。
但由于它同时存在的测温时间长、易破碎、有汞中毒危险等不安全因素的缺点,欧盟已决定从2005年起以后的4年内,逐渐淘汰其在欧洲市场上的销售。
图7-9 水银体温计
(2)电子体温计和红外线测温仪:采用热敏电阻原理测量温度,具有自动化程度高、操作快捷方便、减少交叉感染机会等优点。电子体温计将替代水银体温计用于医疗及日常生活中(见图7-10),红外线测温仪(见图7-11)适用于机场、车站、交通要道等大量人员进出场所对发热病人的筛选。
图7-10 电子体温计
图7-11 红外线测温仪
2.测量方法
(1)口温测量法:先用75%的酒精消毒水银体温计水银端或电子体温计的热敏端斜放于舌下,紧闭双唇,5分钟后取出读数(见图7-12),正常值为36.3一37. 29C。此法不适用于婴幼儿、精神异常及意识不清的病人。测温时嘱病人不能用牙咬体温计,只能用上下唇嘬紧,不能说话,防止咬断体温计或脱出。
(2)腋温测量法:由于腋窝测温较口腔安全且患者易于接受,故目前是临床上最常使用的测温部位。擦干腋下,将体温计水银端或电子体温计的热敏端放于腋窝顶部紧贴皮肤,上臂夹紧体温计,嘱病人不要乱动,10分钟后取出读数,正常值为36一37℃。此法不适用于极度消瘦及双侧腋窝烧伤、感染等患者。
图7-12 口温测量法
(3)肛温测量法:使病员屈膝侧卧或仰卧,露出臀部,用石蜡油润滑肛表,将水银头端或电子体温计的热敏端轻轻插人肛门3一4厘米,5分钟后取出,正常值为36.5-37.7%。此方法受患者体位限制并可能使成人尴尬,因此多用于小儿的体温监测。
(4)红外线测温仪测量法:手握测温仪,使传感器离前额约15厘米距离,按住开关键,使激光光束定位于前额正中,约1秒钟即可读取测温仪上显示的测量温度,若超过35.6℃提示可能有发热。
在使用红外线测温器时应注意:
①嘱被测温者闭眼,勿将镭射光指向眼睛;
②被测处额头无遮挡物,如有头发,应将头发挽起,戴帽者摘帽;
③额头无水迹,如有汗水应及时擦去;
④被测温处应避开有皮肤感染或皮炎的部位等。
体温升高:以口腔温度为标准,根据体温升高程度,临床分为:
低热:37.4-38cC;
中等度热:38.1-39℃,
高热:39.1-41℃;
超高热:41℃以上。
体温升高多见于流感、中毒、炎症、外伤感染等疾病。体温低于正常(36℃以下):见于休克、大出血、慢性疾病、年老体弱等。
心脏是一个血泵,它有规律地把血射人动脉,使动脉管壁随着心室的收缩、舒张而出现有节律的搏动,这种搏动可沿着管壁传播,用手触诊时能感觉到有节律的冲动,这就是脉搏。脉搏最强的地方是在靠近心脏的动脉。正常脉搏次数与心跳的次数是一致的,节律均匀、间隔相等。
1.触摸桡动脉法
此法最常用。检查者用右手的示指、中指和无名指放在病人左手腕横纹稍上处的拇指一侧(桡侧),触到桡动脉的搏动。在用此法触不到动脉搏动或疑为心脏停搏时,则触摸颈动脉或股动脉等大动脉。
2.触摸颈动脉法
病人仰头后,检查者一手按住前额,用另一手的示指和中指找到气管,两指下滑到气管一侧与颈侧肌肉之间的沟内,可触及颈动脉。
3.触摸股动脉法
在一侧腹股沟韧带稍下方(相当于三角裤子的下斜边)的内侧,可摸到股动脉的搏动。
正常脉搏次数与心跳一致,婴幼儿130-150次/分,儿童110-120次/分,成人60-100次/分。老年人可慢至55-75次/分。
脉搏增快(&100次/分):生理情况:正常成人有情绪激动、紧张、剧烈体力活动、气候炎热、饭后、酒后等。病理情况如发热、贫血、心衰、心律失常、休克、甲亢等。
脉搏减慢(&60次/分):常见于心律失常、颅内压增高、阻塞性黄疽、甲状腺机能减退等。
脉搏消失(即不能触到脉搏):多见于重度休克、重度昏迷、心脏骤停的病人。
呼吸是呼吸道和肺的活动,人体通过呼吸,不间断的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是重要的生命活动之一。
人的正常呼吸有两种,即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以胸廓起伏运动为主的呼吸称为胸式呼吸,多见于正常女性和年轻人,也可见于腹膜炎患者和一些急腹症患者;以腹部运动为主的呼吸称腹式呼吸,多见于正常男性和儿童,也可见于胸膜炎患者。
观察病人的呼吸时,让病人平卧,主要观察病人胸脯和腹部的起伏情况,在呼吸微弱不易观察时,检查者应蹲在病人的身旁,眼睛与病人的胸、腹在同一水平位上进行观察。同时用一手指的背侧放在病人的鼻孔处,感知有无气体呼出。正常人的呼吸节律均匀,深浅适度。
平静呼吸时,成人16-20次/分,儿童30-40次/分,呼吸次数与脉搏次数之比1:4。
呼吸增快(&24次/分):正常成人见于情绪激动、运动后;异常者见于高热、肺炎、哮喘、心衰、贫血等。
呼吸减慢(&12次/分):见于颅内压增高、颅内肿瘤、镇静剂(如安眠药)使用过量等。
呼吸深度的改变:深而大的呼吸为严重的代谢性酸中毒、糖尿病酮中毒、尿毒症时的酸中毒;呼吸浅见于药物使用过量、肺气肿等。
心脏收缩和舒张时,流动着的血液对血管壁所施加的侧压力,称为血压。血压一般分为动脉血压和静脉血压。我们平常所说的血压是指动脉压,一般以mmHg或kPa为单位。(kPa与mmHg的换算是:1kPa=7. 5 mmHg;1 mmHg=0. 133kPa)。
1.血压的测量方法
血压的测量有台式血压计测量法和电子血压计测量法。
(1)台式血压计测量法。一般选用上臂肱动脉为测量处,病人取坐位,暴露并伸直手臂,手掌心向上。放平血压计后打开,使病人心脏的位置与被测量的动脉和血压计上水银柱的零点在同一水平线上。放尽袖带内的气体,将袖带缚于上臂中下1/3处,不要过紧或过松。戴上听诊器,在肘窝内上方摸到动脉搏动后,将听诊器的头端放在该处。打开血压计上的水银槽开关,手握气囊,关闭气门后打气,一般使水银柱升到21-24kPa(160-180mmHg)即可,然后微开气门,慢慢放出袖带中气体,当听到第一个微弱声音时,水银柱上的刻度就是收缩压,继续放气,当声音突然变弱或消失时,水银柱上的刻度为舒张压。如未听清,将袖带内气体放完,使水银柱降至零位,稍停片刻,再重新测量。
(2)电子血压计测量法。其病人的体位和袖带的放置与应用方法同上,用电子血压计或手腕式血压计时,则将袖带套上臂或在手腕上即可(见图7-13),接通电源开关,仪器进行自动测量并读出数据在液晶显示屏上。
图7-13 电子血压计和腕式血压计
2.血压的正常与异常
正常成人收缩压为12-18. 6kPa(90-140mmHg),舒张压8-12kPa(60-90mmHg),新生儿收缩压为6.7-8. OkPa(50-60mmHg),舒张压4-5. 3kPa(30-40mmHg)。人在49岁以后,收缩压随年龄增长有所升高。
(1)高血压:成人收缩压&21 kPa(160mmHg )和舒张压&12. 6kPa(95 mmHg)称高血压,见于精神紧张、高血压病等。
(2)临界高血压:是指收缩压18.6-21kPa(140-160mmHg );12-12. 6kPa(90-95mmHg)而言。
(3)低血压:收缩压<12kPa(90mmHg),舒张压<8kPa(60mmHg),多见于休克、心脏病、严重脱水、心衰等。
三、常见症状和体征
伤病员的面容与表情、意识状态、瞳孔大小、体位及皮肤情况是判断伤势轻重的重要标志之一。紧急救护人员应掌握其识别,有利于及时正确地抢救。
(一)面容与表情
正常人神态安怡,表情自然。当患病或受伤时,则常出现下列征象:
1.急性病容
面色潮红、兴奋不安、口唇疱疹、表情痛苦。见于急性病,如大叶性肺炎、脑膜炎等。
2.慢性病容
面色苍白或灰暗、面容憔悴、月光暗淡、枯瘦无力。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如肝硬化、恶性肿瘤后期、严重的肺结核等。
3.苦笑面容
牙关紧闭、面肌痉挛呈苦笑状。见于破伤风、癫痛等。
4.贫血面容
面容枯稿、面色苍白、舌唇色淡、少气无力。见于各种贫血。
5.病危病容
面色苍白或似铅灰色、表情淡漠、目光无神、四肢厥冷。多见于外伤、大出血、休克等。
当出现上述病容时,往往提示疾病的急性发作或慢性病转重,因此,应当密切观察病情,做好急救或送医院的准备。
意识是大脑高级神经中枢功能活动的综合表现,即对环境的知觉状态。正常人意识清楚,反应敏锐而精确,思维合理,定向力(对时间、人物、地点的判断力)正常,凡影响大脑功能活动的疾病均会引起不同程度的意识改变,这种状态称作意识障碍。意识障碍的程度分为嗜睡、意识模糊、昏睡、昏迷。
嗜睡是最轻度的意识障碍。患者持续处于睡眠状态,但可被轻度刺激或语言唤醒,醒后能正确、简单而缓慢地回答问题,但反应迟钝,停止刺激后又可人睡。
2.意识模糊
意识障碍的程度较嗜睡深,表现为定向力障碍,思维和语言不连贯,可有错觉、幻觉、躁动不安或精神错乱。
患者处于熟睡状态,不易唤醒,对一般刺激无反应,强刺激下(压迫眶上神经、摇动患者身体)可醒,但马上又睡,醒时答话含糊、答非所问。见于脑部疾病。
这是最严重的意识障碍,也是病情危重的一种信号。按程度可分为以下两种。
(1)浅昏迷。意识大部分丧失,无自主活动,对光、声刺激无反应,对疼痛刺激可有痛苦的表情或肢体退缩等防御反应。角膜反射、瞳孔对光反射、吞咽反射、眼球运动等可存在。呼吸、心跳、血压无明显改变,可有尿潴或失禁。
(2)深昏迷。意识完全丧失,对各种刺激甚至是强刺激均无反应。全身肌肉松弛;深、浅反射均消失,偶有深反射亢进与病理反射出现。呼吸不规则,血压可有下降,尿便失禁或储留。机体仅能维持呼吸与循环的最基本功能。
瞳孔是眼睛虹膜中央的孔洞,正常为圆形,直径3一4mm,正常人的两个瞳孔一样大小、等圆,对光反射正常。瞳孔的正常与否,对某些疾病的判断很有意义。常见改变有瞳孔缩小、瞳孔散大、瞳孔大小不等、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
1.瞳孔缩小
正常情况下,婴幼儿和老年人及在光亮处,瞳孔较小。病态下缩小可见于虹膜炎症、有机磷农药和吗啡类药物中毒等。
2.瞳孔散大
正常情况下,青少年、精神兴奋或在暗处的瞳孔较大。病态下散大见于外伤、青光眼、使用阿托品类药物等。
3.瞳孔大小不等
当两眼的瞳孔大小不一致时,常为颅脑内病变引起,如脑外伤、脑肿瘤、脑疝。
4.瞳孔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
检查方法为用手电筒直接照射瞳孔,并观察其动态反应。正常人当眼受到光线刺激后双侧瞳孔立即缩小,移开光源后瞳孔迅速复原。
如瞳孔反应迟钝或消失见于昏迷的病人。双侧瞳孔散大伴有对光反射消失,为濒死状态的表现。
指身体所处的状态。人的体位分为自动体位、被动体位、强迫体位和应有体位等四种。
1.自动体位
身体活动自如,不受任何限制。见于健康正常人或轻病、疾病的早期。
2.被动体位
身体处于被动状态,不能自行调整或变换肢体的位置。见于极度衰竭或意识丧失的病人。
3.强迫体位
患者为缓解疼痛或因疾病而被迫采取的某种体位。
(1)强迫仰卧位:病人仰卧,双下肢卷曲,以缓解腹部肌肉紧张,减轻疼痛,常见于急性腹膜炎。
(2)强迫侧卧位:一侧性胸膜炎和大量胸腔积液(卧向患侧)的病人,以减轻疼痛和压迫肺致呼吸困难。
(3)强迫俯卧位:以缓解因脊背肌肉紧张而致的疼痛,常见于脊柱疾病。
(4)强迫坐位(端坐呼吸):使膈肌降,肺换气量增加,常见于支气管哮喘、呼吸衰竭的病人。
(5)强迫蹲位:见于先天性心脏病的病人。常在步行或活动时,感到呼吸困难或心慌,而蹲下以缓解症状。
(6)强迫停立位:在步行时,心前区疼痛突然发作,被迫立刻站立,并以左手按抚心前部位,缓解后再继续行走。见于心绞痛的病人。
(7)辗转体位:因剧烈疼痛的刺激而致翻身打滚,坐卧不安,见于胆绞痛、肾绞痛、肠绞痛。
(g)角弓反张位:头向后仰,胸腹前凸,背过伸,躯干呈弓形。见于破伤风、小儿脑膜炎。
(1)苍白:见于寒冷、惊恐、贫血、虚脱、休克等。
(2)发红:见于运动、饮酒、发热性疾病、等。
(3)青紫:见于缺氧、中毒、呼吸道阻塞、呼吸衰竭等。
(4)黄染:由胆道阻塞、肝炎及溶血引起。
(1)皮下出血:直径<2毫米为出血点,直径3一5毫米为紫癜,>5毫米为瘀斑,常见于过敏、感染、中毒等。
(2)皮肤血肿:片状出血伴皮肤明显隆起者为血肿,常见于外伤等。
周排行热点关注实用现场急救技术答案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实用现场急救技术答案
上传于||文档简介
&&最​全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7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59|回复: 0
  溺水现场急救步骤及几个关键问题的解读
在线时间 小时
  一、溺水概念:被水淹没导致原发性呼吸系统损伤的过程。二、溺水过程大致分为:1屏气期、2喉痉挛期、3水入呼吸道期、4心脏骤停。心脏骤停也可发生在喉痉挛期或水入呼吸道期。
  三、溺水救援:首先确保施救者自身安全,尽量利用绳索、救生设施进行岸上救援;团体救援优于单兵作战。会游泳不代表会水中救援,水中救援需专门训练。
  四:溺水者被救上岸后的状态与急救措施:
  1.清醒,有呼吸有脉搏:呼叫120,陪伴,保暖,等待救援人员或送医院观察。
  2.昏迷(呼叫无反应),有呼吸有脉搏:呼叫120,清理口鼻异物,稳定侧卧位,等待救援人员。密切观察呼吸脉搏情况,必要时心肺复苏。
  3.昏迷,无呼吸有脉搏:类似“假死”状态,患者喉痉挛,无呼吸,脉搏微弱濒临停止,此时仅仅给予开放气道、人工呼吸,脉搏心跳即可迅速增强。恢复呼吸后,可侧卧位,等待救援人员。
  4.昏迷,无呼吸无脉搏:即刻清理口鼻异物,开放气道(Airway)、人工呼吸(Breathing)、胸外按压(Compression),即采用传统的A-B-C心肺复苏急救顺序。切记同时呼叫120 ,并持续复苏至患者呼吸脉搏恢复或急救人员到达
    总之,任何形式的控水法都是陈旧的、无用的、有害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救护车不载病人改拉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