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敢一个人睡觉没有睡觉撒谎说在睡觉啥意思啊?

推荐到广播
618973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不要逗我笑)
(把故事听到最后)
第三方登录:如何辨别一个人是否说谎?“微表情”并没什么luan用
在美剧《别对我说谎》(Lie to Me)里,剧中痞痞的男主Lightman博士擅长通过脸部微表情和肢体语言来识别谎言。但是,根据研究表明,“微表情”其实并没有什么用……这又是怎么一回事?我们如何辨别一个人是否在说谎?真正的FBI探员又在使用什么样的方
1  有多项实验的结果显示,绝大部分普通人辨识出谎言的准确率大概是50%&&跟瞎猜没什么区别。大家基本是如同掷骰子一样碰运气而已。  在美剧《别对我说谎》(LietoMe)里,剧中痞痞的男主Lightman博士擅长通过脸部微表情和肢体语言来识别谎言。但是,根据研究表明,&微表情&其实并没有什么用&&这又是怎么一回事?我们如何辨别一个人是否在说谎?真正的FBI探员又在使用什么样的方法看出破绽呢?  有多项实验的结果显示,绝大部分普通人辨识出谎言的准确率大概是50%&&跟瞎猜没什么区别。一项针对超过2万人的研究显示,他们当中只有50人(千分之二点五)能够依靠肢体语言或微表情,做出准确性超过80%的判断,大部分的人只是如同掷骰子一样碰运气而已。  很多人都看过美剧&别对我说谎&(LietoMe),剧中痞痞的男主Lightman博士擅长通过脸部微表情和肢体语言来识别谎言,比如他提到,男性说谎时的典型动作是摸鼻子。该剧由行为学专家、&微表情&理论的发明者PaulEkman指导制作,似乎提高了不少可信度。不过,剧中的这些关于&微表情&的技巧,真的能帮助我们识别谎言吗?真正的FBI探员又在使用什么样的方法看出破绽呢?2  今天我们来聊聊&测谎&  研究说,&微表情&并没有什么luan用  上世纪70年代,PaulEkman第一次发表了关于&微表情&的研究。&微表情&指的是那些无法用肉眼观察的表情,它十分短暂,往往只持续0.04-0.07秒,如果要观察的话,需要通过高速。他认为,这些细小的表情可以泄露人们的欺骗行径。  我们都知道,不善于说谎的人,往往会在撒谎时不自觉地眼神闪烁、脸红、结巴、手心出汗。但Ekman认为,即便是那些看似镇定、有一张&扑克脸&的人,在说谎时也会不自觉地产生紧张、愧疚、有时甚至是愉悦的情绪,这些情绪是很难隐藏的,总有那么一个瞬间,你脸上的微表情或者肢体语言会泄露天机。  那么,学习这些微表情的判断方法真的有效吗?3  一个2010年的实验专门调查了收看LietoMe的观众,对比了他们和一般人的测谎能力是否存在区别。结果表明,在所有的被试中,那些努力运用从LietoMe学到的测谎技巧的观众,判断对方是否说谎的平均准确率达到60%,而一般人的准确率为65%。这两个数据说明,通过LietoMe自学测谎的观众,与普通人的测谎能力并没有什么不同。(所以,大家最好还是抱着娱乐的心态,看看就好。)  Aamodt和Custer则研究了那些专门接受过微表情/肢体语言观解读训练的警察,发现他们其实与普通人一样,有着大概50%的判断准确率,他们只是比一般人更相信自己有看穿谎言的能力罢了。4  为什么辨别微表情并不可靠呢?这是因为,这些技巧大多聚焦于肢体语言或面部表情的异常特征,譬如脸微微泛红,局促地笑,或者较高频率的眨眼。这些研究都存在着一个假设,即对于不同的人来说,撒谎的行为会不由自主地激发一些情绪,并表现出相似的身体反应特征。正如Ekman博士的理论提出的:&人们说谎时的特征具有普遍性。&  但实际上,心理学家们后来发现,这些看似可靠的特征其实不太管用。有的人说谎就紧张得笑出声,有的人却会脸部紧绷;有的人说谎时会与你对视,有的人却眼神闪烁。&&也就是说,从来都不存在一部有关肢体语言的辞典,能够在普遍意义上定义出人们的表情代表了什么。ThomasOrmerod指出:&每个人说谎时的小动作都是不一样的。&而且,在一些特殊的情境下(譬如在警察局接受审讯,或者面临多人质询时),人们可能会表现出异常的肢体语言,只是为了减轻心理上的压力。因此,那些通过微表情来识别谎言的技巧其实太过绝对了。5  那么,真正的FBI是如何测谎的?  研究者认为,尽管我们不能通过微表情和肢体语言来看穿谎言,却可以用谈话的方式来得到我们想要的答案。伍尔弗汉普顿大学的Ormerod和CoralDando列出了以下几种可以用来识别谎言者的谈话技巧,这些方法都已经在实际的FBI和警方的审讯过程中得到运用。  1.多问一些开放式的问题。  因为撒谎者只是暗示了一个广泛的故事框架,他们的描述往往缺乏细节,因此,让他们开放地描述更容易露出破绽。不要使用是非题,一段故事中的漏洞会比单纯的&是&或&否&更容易被识别。  比如说,当你怀疑男朋友晚上去打游戏时,不要问他:&你晚上去打LOL了吗?&,而是换一种方式来问:&你晚上都干了些什么?&。当对方说自己在xx大学工作,而你表示怀疑时,你可以让对方介绍一下自己每天去上班的路途,和在大学工作的经历。  假如对方打算说谎,那么接下来他就必须得编故事。而在编织谎言的过程中,他极有可能会被自己的谎言给绕进去,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一个谎言要用千百个谎言来修补&。6  2.问一些让对方出其不意的问题,或让对方使用倒叙。  英国朴次茅斯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家AldertVrij运用了&认知负荷&理论来改良审讯方法。这一理论是说,无论人类大脑能处理的信息量是多么巨大,对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来说,在某一时间点都只能进行有限的思考,在同一时间段内的认知资源(cognitiveresources)是有限的,我们很难&一心二用&。  所以,如果在一般的思维过程之外增加额外的&思考&,就会产生认知负荷(cognitiveload),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费脑子&。举个例子,当一个人一边开车一边打电话的时候,如果认知资源大部分用在了打电话上,放在开车上的认知资源不够,就容易导致事故发生。  应用在测谎上,撒谎者在应对他人的询问时,就处在&一心二用&的状态,不但要编造故事,还要考虑措辞,他们非常担心所编造故事的一贯性,所以倾向于反复使用那些考虑好了的字眼和语句。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问一些无关的、在对方意料之外的问题,这些问题能够分散对方的认知资源,增加对方的认知负荷,从而使得对方难以维持谎言的逻辑性。譬如,跳出案件过程本身,突然询问嫌疑人在案件发生时的感官体验,或者了解案件之后所做的事。这些技巧会让对方更容易原形毕露。  关于增大认知负荷,还有一个很好用的技巧就是:让对方用倒叙的方法来叙述事件的经过。这对说谎者来说是一种陌生的叙事方式,会极大地增加认知负荷,当对方费劲地倒叙时,再去编织谎言就显得很困难,容易自相矛盾。  这一点已在实验室中得到证明。AldertVrij曾做过一个实验,其中说谎者和说真话者各占一半,他们被要求以倒叙的方式复述他们的说法。之后,同一批观察者观看了记录整个问询过程的录像带,并对这些说法的真实性进行评估。如果说谎者平铺直叙,谎言被辨识出的正确率只有42%&&甚至在平均值之下。但如果说谎者是在倒叙,谎言被辨识的准确率会大大提高,达到60%。7  3.观察对方的自信度,适时发出挑战。  当说谎者认为他们掌握了主动权的时候,他们往往会长篇大论。然而,一旦他们感觉到不对劲(或许你问到了关键的地方),他们就会变得沉默或者支支吾吾,这是因为,他们开始感觉到无法继续掌控对话的发展方向,所以不愿意多说。  所以,在谈话过程中,如果对方出现了比较明显的态度转变,我们就要考虑对方是否在说谎了。在谈话的最后,你可以尝试挑战对方的信心:&为什么我该相信你?&无论对方说了什么,再问一遍同样的问题,&你还是没有回答我,我为什么应该相信你?&接下来,再仔细聆听应答。有人可能会表示,自己所说的都是真相,而撒谎者极有可能会表现过度,气急败坏地指责你不愿意相信他们,甚至扬言用人格担保。这时,你就可以进行进一步的细节追问。  4.关注和确认对方叙述中微小的细节。  你可能还记得,当警察想知道嫌疑人与一个案子是否有关时,一般会问:&xx日xx时你在什么地方,干了什么&,然后通过查证证词的真实性,来判断嫌疑人的可靠性。如果嫌疑人在一些细节上出了错,那么他的证词就会露出破绽。  而在生活中,当你的男/女朋友说晚上在加班的时候&&你就可以问:&谁在陪你一起加班?你们叫了哪家外卖?加班从几点到几点?&这些细节很容易就能通过调查来证实。8  5.&放长线钓大鱼&,不要急于拆穿。  有研究者认为,撒谎者是否能够欺骗成功,依赖于他的听众是否愿意相信Ta。因此,如果你很快就发现了一处逻辑上的矛盾,也可以不要立即拆穿或纠正,而是假装自己已经相信,这样,撒谎者可能会抖露出更多的破绽,出现一个接一个的矛盾。  最难识别的撒谎者,是自己都信以为真的人  上述谈话技巧的有效性在实验和现实中都得到了充分检验。Ormerod在机场安检人员那里做了一个实验:他们准备了一些假的&旅客&,用一个星期的时间编造他们的行程,然后去到机场,与其他真的旅客一起排队接受盘查。当这些&旅客&被盘问的时候,就会说出自己编造的行程试图骗过工作人员。事实表明,使用以上谈话技巧训练的工作人员,判断对方为真假旅客的准确率,比使用肢体语言作为标准的工作人员的准确率高出20倍,能够排查出70%的&假旅客&。&  而在对真正的联邦调查员的研究中,当探员们通过策略性的问题引导对方讲故事,而不去刻意关注肢体语言时,这些探员能够以平均90%的准确度成功识别出作弊者,其中有人甚至达到了100%的准确度。追踪研究表明,即使是新上手不久的探员,也能够做到80%的成功预测。  研究者认为,说到底,有效运用这些技巧的关键要求的是提问者保持开放的心态,切勿跳入预先设定的结论之中。仅仅因为有些人看起来手足无措,或是极力回想起某些细节,并不能够证明他们有罪;相反,更普遍的不一致性和矛盾之处才是我们考察的重点。  不过,有趣的是,很多老练的撒谎者更有可能识别出别人的谎言。伦敦大学学院的研究者GeoffreyBird及其同事设计了一个实验,让被试在游戏中识别彼此是否在说谎。结果证明,那些平日里关于扯谎的人更能发现谁在吹牛,可能是因为他们更熟悉那些撒谎的把戏。  最后,最难识别的撒谎者是什么样的?是那些自己都信以为真的人。对于这样的人,上述的识别方法可能都完全不能奏效,因为他们已经活在了谎言里。&  以上内容来自微信号&KnowYourself&(ID:knowyourself2015):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会喜欢的严肃心理学科普。已获授权。
关键词:&&&&&&&&&&&&
参加达人选拨赛一起去上海看盛典如何辨别一个人是不是在说谎?:FBI也在使用的测谎技术
如何辨别一个人是不是在说谎?:FBI也在使用的测谎技术
KY作者 / 张瑾(复旦大学) 叶文婷(布里斯托大学)编辑 / KY主创们很多粉丝来后台问我们要如何辨别一个人有没有说谎。有多项实验的结果显示,绝大部分普通人辨识出谎言的准确率大概是50%——跟瞎猜没什么区别。一项针对超过2万人的研究显示,他们当中只有50人(千分之二点五)能够依靠肢体语言或微表情,做出准确性超过80%的判断,大部分的人只是如同掷骰子一样碰运气而已。很多人都看过美剧 “别对我说谎” (Lie to Me),剧中痞痞的男主Lightman博士擅长通过脸部微表情和肢体语言来识别谎言,比如他提到,男性说谎时的典型动作是摸鼻子。该剧由行为学专家、“微表情”理论的发明者Paul Ekman指导制作,似乎提高了不少可信度。不过,剧中的这些关于“微表情”的技巧,真的能帮助我们识别谎言吗?真正的FBI探员又在使用什么样的方法看出破绽呢?今天我们来聊聊“测谎”。研究说,“微表情”并没有什么luan用上世纪70年代,Paul Ekman第一次发表了关于“微表情”的研究。“微表情”指的是那些无法用肉眼观察的表情,它十分短暂,往往只持续0.04-0.07秒,如果要观察的话,需要通过高速摄像机。他认为,这些细小的表情可以泄露人们的欺骗行径。我们都知道,不善于说谎的人,往往会在撒谎时不自觉地眼神闪烁、脸红、结巴、手心出汗。但Ekman认为,即便是那些看似镇定、有一张“扑克脸”的人,在说谎时也会不自觉地产生紧张、愧疚、有时甚至是愉悦的情绪,这些情绪是很难隐藏的,总有那么一个瞬间,你脸上的微表情或者肢体语言会泄露天机。那么,学习这些微表情的判断方法真的有效吗?一个2010年的实验专门调查了收看Lie to Me 的观众,对比了他们和一般人的测谎能力是否存在区别。结果表明,在所有的被试中,那些努力运用从Lie to Me学到的测谎技巧的观众,判断对方是否说谎的平均准确率达到60%,而一般人的准确率为65%。这两个数据说明,通过Lie to Me自学测谎的观众,与普通人的测谎能力并没有什么不同。(所以,大家最好还是抱着娱乐的心态,看看就好。)Aamodt 和Custer则研究了那些专门接受过微表情/肢体语言观解读训练的警察,发现他们其实与普通人一样,有着大概50%的判断准确率,他们只是比一般人更相信自己有看穿谎言的能力罢了。为什么辨别微表情并不可靠呢?这是因为,这些技巧大多聚焦于肢体语言或面部表情的异常特征,譬如脸微微泛红,局促地笑,或者较高频率的眨眼。这些研究都存在着一个假设,即对于不同的人来说,撒谎的行为会不由自主地激发一些情绪,并表现出相似的身体反应特征。正如Ekman博士的理论提出的:“人们说谎时的特征具有普遍性。” 但实际上,心理学家们后来发现,这些看似可靠的特征其实不太管用。有的人说谎就紧张得笑出声,有的人却会脸部紧绷;有的人说谎时会与你对视,有的人却眼神闪烁。——也就是说,从来都不存在一部有关肢体语言的辞典,能够在普遍意义上定义出人们的表情代表了什么。Thomas Ormerod指出:“每个人说谎时的小动作都是不一样的。”而且,在一些特殊的情境下(譬如在警察局接受审讯,或者面临多人质询时),人们可能会表现出异常的肢体语言,只是为了减轻心理上的压力。因此,那些通过微表情来识别谎言的技巧其实太过绝对了。那么,真正的FBI是如何测谎的?研究者认为,尽管我们不能通过微表情和肢体语言来看穿谎言,却可以用谈话的方式来得到我们想要的答案。伍尔弗汉普顿大学的Ormerod和Coral Dando列出了以下几种可以用来识别谎言者的谈话技巧,这些方法都已经在实际的FBI和警方的审讯过程中得到运用。1. 多问一些开放式的问题。因为撒谎者只是暗示了一个广泛的故事框架,他们的描述往往缺乏细节,因此,让他们开放地描述更容易露出破绽。不要使用是非题,一段故事中的漏洞会比单纯的“是”或“否”更容易被识别。比如说,当你怀疑男朋友晚上去打游戏时,不要问他:“你晚上去打LOL了吗?”,而是换一种方式来问:“你晚上都干了些什么?”。当对方说自己在xx大学工作,而你表示怀疑时,你可以让对方介绍一下自己每天去上班的路途,和在大学工作的经历。假如对方打算说谎,那么接下来他就必须得编故事。而在编织谎言的过程中,他极有可能会被自己的谎言给绕进去,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一个谎言要用千百个谎言来修补”。2. 问一些让对方出其不意的问题,或让对方使用倒叙。英国朴次茅斯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家Aldert Vrij运用了“认知负荷”理论来改良审讯方法。这一理论是说,无论人类大脑能处理的信息量是多么巨大,对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来说,在某一时间点都只能进行有限的思考,在同一时间段内的认知资源(cognitive resources)是有限的,我们很难“一心二用”。所以,如果在一般的思维过程之外增加额外的“思考”,就会产生认知负荷(cognitive load),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费脑子”。举个例子,当一个人一边开车一边打电话的时候,如果认知资源大部分用在了打电话上,放在开车上的认知资源不够,就容易导致事故发生。应用在测谎上,撒谎者在应对他人的询问时,就处在“一心二用”的状态,不但要编造故事,还要考虑措辞,他们非常担心所编造故事的一贯性,所以倾向于反复使用那些考虑好了的字眼和语句。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问一些无关的、在对方意料之外的问题,这些问题能够分散对方的认知资源,增加对方的认知负荷,从而使得对方难以维持谎言的逻辑性。譬如,跳出案件过程本身,突然询问嫌疑人在案件发生时的感官体验,或者了解案件之后所做的事。这些技巧会让对方更容易原形毕露。关于增大认知负荷,还有一个很好用的技巧就是:让对方用倒叙的方法来叙述事件的经过。这对说谎者来说是一种陌生的叙事方式,会极大地增加认知负荷,当对方费劲地倒叙时,再去编织谎言就显得很困难,容易自相矛盾。这一点已在实验室中得到证明。Aldert Vrij曾做过一个实验,其中说谎者和说真话者各占一半,他们被要求以倒叙的方式复述他们的说法。之后,同一批观察者观看了记录整个问询过程的录像带,并对这些说法的真实性进行评估。如果说谎者平铺直叙,谎言被辨识出的正确率只有42%——甚至在平均值之下。但如果说谎者是在倒叙,谎言被辨识的准确率会大大提高,达到60%。3. 观察对方的自信度,适时发出挑战。当说谎者认为他们掌握了主动权的时候,他们往往会长篇大论。然而,一旦他们感觉到不对劲(或许你问到了关键的地方),他们就会变得沉默或者支支吾吾,这是因为,他们开始感觉到无法继续掌控对话的发展方向,所以不愿意多说。所以,在谈话过程中,如果对方出现了比较明显的态度转变,我们就要考虑对方是否在说谎了。在谈话的最后,你可以尝试挑战对方的信心:“为什么我该相信你?”无论对方说了什么,再问一遍同样的问题,“你还是没有回答我,我为什么应该相信你?”接下来,再仔细聆听应答。有人可能会表示,自己所说的都是真相,而撒谎者极有可能会表现过度,气急败坏地指责你不愿意相信他们,甚至扬言用人格担保。这时,你就可以进行进一步的细节追问。4. 关注和确认对方叙述中微小的细节。你可能还记得,当警察想知道嫌疑人与一个案子是否有关时,一般会问:“xx日xx时你在什么地方,干了什么”,然后通过查证证词的真实性,来判断嫌疑人的可靠性。如果嫌疑人在一些细节上出了错,那么他的证词就会露出破绽。而在生活中,当你的男/女朋友说晚上在加班的时候——你就可以问:“谁在陪你一起加班?你们叫了哪家外卖?加班从几点到几点?”这些细节很容易就能通过调查来证实。5.
“放长线钓大鱼”,不要急于拆穿。有研究者认为,撒谎者是否能够欺骗成功,依赖于他的听众是否愿意相信Ta。因此,如果你很快就发现了一处逻辑上的矛盾,也可以不要立即拆穿或纠正,而是假装自己已经相信,这样,撒谎者可能会抖露出更多的破绽,出现一个接一个的矛盾。最难识别的撒谎者,是自己都信以为真的人上述谈话技巧的有效性在实验和现实中都得到了充分检验。Ormerod在机场安检人员那里做了一个实验:他们准备了一些假的“旅客”,用一个星期的时间编造他们的行程,然后去到机场,与其他真的旅客一起排队接受盘查。当这些“旅客”被盘问的时候,就会说出自己编造的行程试图骗过工作人员。事实表明,使用以上谈话技巧训练的工作人员,判断对方为真假旅客的准确率,比使用肢体语言作为标准的工作人员的准确率高出20倍,能够排查出70%的“假旅客”。而在对真正的联邦调查员的研究中,当探员们通过策略性的问题引导对方讲故事,而不去刻意关注肢体语言时,这些探员能够以平均90%的准确度成功识别出作弊者,其中有人甚至达到了100%的准确度。追踪研究表明,即使是新上手不久的探员,也能够做到80%的成功预测。研究者认为,说到底,有效运用这些技巧的关键要求的是提问者保持开放的心态,切勿跳入预先设定的结论之中。仅仅因为有些人看起来手足无措,或是极力回想起某些细节,并不能够证明他们有罪;相反,更普遍的不一致性和矛盾之处才是我们考察的重点。不过,有趣的是,很多老练的撒谎者更有可能识别出别人的谎言。伦敦大学学院的研究者Geoffrey Bird及其同事设计了一个实验,让被试在游戏中识别彼此是否在说谎。结果证明,那些平日里关于扯谎的人更能发现谁在吹牛,可能是因为他们更熟悉那些撒谎的把戏。最后,最难识别的撒谎者是什么样的?是那些自己都信以为真的人。对于这样的人,上述的识别方法可能都完全不能奏效,因为他们已经活在了谎言里。KY主创们友情提示:以上技巧请适度使用,请勿基于过度猜疑,引发家庭纠纷 -.- 以及,今天这么早就推送了,我们的X生活,你们懂的(? ? ?)? 以上。References:Aamodt, M. G., & Custer, H. (2006). Who can best catch a liar? A meta-analysis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detecting deception. Forensic Examiner,15(1), 6-11.Carney, D. R., & Banaji, M. R. (2012). First is best. PloS one, 7(6), e35088.Ekman, Paul & M. O'Sullivan. 1991. Who can catch a liar? American Psychologist, 46 (9), 913-920.Kleinke, C. L. (1977). Compliance to requests made by gazing and touching experimenters in field setting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13(3), 218-223.Levine, T. R., Serota, K. B., & Shulman, H. C. (2010). The impact of Lie to Me on viewers’ actual ability to detect deception. Communication Research,37(6), 847-856.Miller, N., Maruyama, G., Beaber, R. J., & Valone, K. (1976). Speed of speech and persuas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4(4), 615.North, A. C., Hargreaves, D. J., & McKendrick, J. (1999). The influence of in-store music on wine selection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84(2), 271.Thomas C. Ormerod, Coral J. Dando, Finding a Needle in a Haystack: Toward a Psychologically Informed Method for Aviation Security Screening,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2015, Vol. 144, No. 1, 76–84Iris Blandón-Gitlin, Cognitive-load approaches to detect deception: searching for cognitive mechanisms, Science & Society, Volume 18, Issue 9, p441–444, September 2014Timothy R. Levine, Diagnostic Utility: Experimental Demonstrations and Replications of Powerful Question Effects in High-Stakes Deception Detection, 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289Michael G. Aamodt, Who Can Best Catch a Liar?: A Meta-Analysis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Detecting Deception, Forensic Examiner
Dated: Spring 2006
Pages:6 to 11
发表评论:
馆藏&277915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怎么观察一个人有没有说谎??_百度知道
怎么观察一个人有没有说谎??
我有更好的答案
但是因为一些事不得不说的这样的人一眼就看出来啦你可以因为环境或者说谎的事由决定要不要揭穿他呵呵,你就要留意搜集证据了,看他是卜是在说谎还有就是不会说说谎这个东西分人而论一类是经常说谎,经常骗的你根本看不出来他是在说谎所以对付这样的人
说谎时眼睛会向右上方看:
说谎者从不看你的眼睛―――他们知道这句忠告,所以高明的说谎者会加倍专注地盯着你的眼睛,瞳孔膨胀。每个人都记得小时候妈妈的批评,‘你肯定又撒谎了―――我知道,因为你不敢看我的眼睛。’这教会你从很小起就知道说谎者不敢看眼睛,所以人们学会了反其道而行之以避免被发觉。”实际上,欺骗者看你的时候,注意力太集中,他们的眼球开始干燥,这让他们更多地眨眼,这是个致命的信息泄露。
另外一个准确的测试是直接盯着某人眼睛的转动,人的眼球转动表明他们的大脑在工作。大部分人,当大脑正在“建筑”一个声音或图像时(换句话说,如果他们在撒谎),他们眼球的运动方向是右上方。如果人们在试图记起确实发生的事情,他们会向左上方看。这种“眼动”是一种反射动作,除非受...
反常啊,要不结巴,要不很流利,还有个好办法,就是隔一段时间叫他重复一次,肯定说的不一样,有漏洞,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说谎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百度拇指医生
&&&普通咨询
您的网络环境存在异常,
请输入验证码
验证码输入错误,请重新输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睡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