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没走长徒了,居然没过斑马,就己经脚腿发酸是怎么回事了,是缺乏锻陈?还是老了

48393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赞同 26745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4716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赞同 92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斑马英语教育讲堂:幼小衔接,你真的准备好了吗?
分享嘉宾:李一凡老师原《学前教育》副主编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早期教育研究所 研究员如何正确理解幼小衔接的重要性从教育体系来说,幼小衔接是指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从受教育者来看,幼小衔接是指从幼儿园升入小学,开始全新的学习与生活。虽然幼儿园与小学是相邻的两个教育阶段,但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环境、课程、生活作息、规则要求、师生关系、家校合作方式等层面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因而帮助孩子顺利度过幼小衔接这一关键阶段显得尤为重要。值得注意的是,幼小衔接不是孤立的与孩子发展无关的教育话题。它与每个孩子切实的发展水平和发展特点密切相关,是孩子生命成长的重要过程。谈论幼小衔接的前提是懂得每个孩子的独特性,没有任何一个方法可以适用于所有孩子。然而,幼小衔接有一个表象背后的本质规律适用于每个孩子,即“尊重儿童的符合其成长规律”的原则。在“术” 的层面,如何为孩子营造适宜的成长环境和提供恰当的支持都需要因人而异。对孩子真正的尊重是用孩子喜欢的、可以接受的方法个性化对待每一个孩子,帮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树立自信,助力其终身成长。幼小衔接最应关注什么1.关注幼小衔接对孩子的综合影响在幼小衔接阶段,家长需特别关注此阶段转变对孩子的综合影响。转变有很多方面,比如孩子的生活规律,作息,时间安排,学习方式等等。尤其是学习层面,孩子在幼儿园阶段主要以游戏为主,上了小学就要能坐得住、会听讲。另一方面,家长需关注孩子在幼小衔接阶段社会关系和环境发生的改变。在幼儿园阶段,孩子可能更关注其所在班级,或者所在组别,和班里的老师,他的关注点可能更微观一些。而到了小学阶段,孩子需要去适应更大的集体,接触更多的同学和老师,这在社会性上对孩子有更大的要求。值得注意的是,知识储备本身是远不足以帮助孩子适应从幼儿园到小学所遇到的社会环境转变,社会性的准备对上学准备更为重要。事实上,当孩子能适应新环境给他带来的任务和要求,他会更有信心去面对和解决问题和挑战。但如果孩子缺乏对新环境适应的能力,上学后随之而来一系列的问题都会成为他的障碍。因而,幼小衔接中社会关系和环境的转变是一个比较根本的问题。2. 关注幼小衔接在孩子生命成长中的作用家长应以长远眼光关注幼小衔接在孩子一生成长中的作用。幼小衔接不仅仅是为孩子上小学做准备,而是为孩子一生的幸福做好准备。要用持续发展的脉络来看待幼小衔接,帮助孩子做好独立成人的准备。从这个理念出发,家长就会慢慢理清应该怎样在幼小衔接阶段帮助孩子做好准备。3. 关注幼小衔接的准备时间科学的幼小衔接绝不是孩子上大班时才开始做准备,更不是幼儿园结束小学开学之前的暑假送孩子去上几天学前班。家长要从孩子整个生命成长的大局意识出发,秉持孩子整体性发展观,从孩子上幼儿园小班的时候就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主动性和独立意识,培养他适应未来社会的各种素质和能力。破解幼小衔接焦虑成因在具体剖析幼小衔接如何做准备前,理解家长在幼小衔接中的焦虑从何而来显得尤为重要。第一个焦虑原因是是学校教育长期以来应试教育、标准化课程考核体系所带来的对学生评价以学业成绩为主,优质教育资源不够均衡等问题,鼓励了片面强调知识、技能的获得和竞争攀比,从而使得“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样的口号深得家长之心。第二个导致焦虑的原因是现在大多孩子为独生子女,家长对子女受教育的重视程度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高。即使现在国家放开二胎,家长也非常重视每个子女的教育问题。然而重视教育本事是一把双刃剑。重视教育一方面会加大对孩子的投入与关注,为孩子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另一方面,家长会把自己的期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过度给孩子施压。因而在无形中让孩子承受了束缚和捆绑式的教育。第三个焦虑原因是家长并不了解现在的小学究竟是什么样的。因为不了解,所以孩子一旦在上小学后出现任何不适,他们就会不自觉地去印证社会上广为传播的焦虑。其实如果深度分析,大多孩子上小学时学习跟不上并不是因为没有上学前班或者预先学习小学的课程,而是因为孩子在上学前没有做足其他方面的准备。比如说听讲习惯,生活自理能力,集中注意力和任务意识等诸多方面的准备都会影响孩子对课堂学习内容的吸收程度。所以一些孩子上小学后学习跟不上,不是因为没有提前学,而是缺乏学习品质和良好习惯导致的。充分理解上述三个幼小衔接焦虑的成因,家长就会明白很多焦虑是因为对教育的不了解,对儿童发展的不了解,对幼儿园游戏化课程的不了解。幼儿园拒绝小学化,不提前教小学的学习内容背后都有科学的依据,都是希望可以给孩子提供适宜其成长规律的学习内容。再次重申,学习品质的养成比知识储备要重要得多,请家长在此方面帮助孩子做好准备。掌握三大原则轻松搞定幼小衔接1.了解并遵循儿童发展规律孩子在幼儿园阶段是如何吸收知识,怎么建构经验取决于他的年龄特点。孩子的思维有其自身的变化发展过程。成长初期,孩子通过看、触摸、感知动作等知觉行动感知世界。随后孩子会通过画图获得形象上的表征,进而再去认知具体的抽象符号。上幼儿园大班的时候,孩子主要认知事物的方式还是操作和比较形象化的认知,此时孩子的抽象思维开始萌芽,待到小学一、二年级抽象思维能力会显著增强。因而,如果让幼儿园大班的孩子直接接触抽象符号,而不让他去动手操作的做法无异于让孩子在抽象思维训练上做机械的练习,这是不符合孩子年龄发展特点的教育模式。即使对于抽象思维非常敏感的孩子,他依然需要大量的感知、经验与体验去帮助他建构抽象认知世界的能力,包括对数的探索。举例说明,即使孩子能马上口算出来“5+5=10”也不要让孩子机械地在纸上算题进行练习。符合儿童认知发展规律的做法是给孩子一些实际可以操作的材料 (比如数棒、砂数字版、纺锤箱、数字与筹码等),让他通过摆弄立体地感知数字,最后再构建自己的抽象思维体系。有些小学老师反馈说,那些数学学习吃力的孩子,常常是由于早期缺乏了“摆弄”的机会。比如数学口诀背得很熟练,但是思维能力却没有很好的发展与构建,究其缘由发现孩子从小缺少动手操作的感性经验的积累,在其从具体形象到抽象符号的思维逻辑发展中没有遵循自然的发展规律,被成人人为地阻断了。现在有的学前班天天带着孩子刷题,却没有帮助孩子真正构建思维能力,这无疑阻断了孩子思维逻辑发展的自然规律。思维能力没有真正建立的后果是孩子会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出现很多问题。现在有些家长觉得孩子在幼儿园光玩了,很焦虑。其实孩子看似在玩,其实不是在玩。游戏对于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孩子在游戏的过程中会建立对物体的感知,认识物理的属性并进行科学探索。游戏会让孩子跟其他小朋友,老师和家长积极交流,充分发展语言能力和社交能力。除此之外,游戏还会锻炼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能力,合作能力,专注力并且树立自信。这些综合能力都会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而学习品质比学习能力更为重要。上小学的孩子最根本的能力是学习品质,是具备学习新知识的品质,不是会做几道题。由此反推可知在学前教育阶段,家长需要让孩子充分地玩,一定要让孩子玩够了。玩其实是在帮助孩子培养素养的早期行为。另一值得注意的地方是结构是教育者的目标,不是孩子的目标。孩子的发展是整体性的,越小的孩子的发展越是整体性的,而不是片面的。过早地分科教育孩子,语文是语文,数学是数学,体育是体育,对孩子的发展其实不太好。要让孩子整体地理解事物,而不是事物的某一方面。数学学习中有阅读,英语学习中也有数学的逻辑。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学习的内容不用刻意分科,可以有科学,语言,数学逻辑和情感层面。家长要充分认知孩子早期的发展规律,不要片面强化知识和技能训练,进而导致人格的不利发展。2. 了解真实的小学教育,反推幼儿园阶段准备策略现在很多家长对于幼小衔接非常焦虑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他们并不了解真实的小学学习和生活是什么样的。充分了解了小学教育是什么样的,才可以有的放矢、科学备战。现在的小学教育很注重遵循儿童的发展规律,不是一上小学只讲知识。形象思维是小学低年级一个重要培养孩子的维度。很多小学的墙壁装饰会考虑孩子形象思维的锻炼,会装饰有很多图片。在教学方式上,有些小学教育会采取主题探究式项目教学,因为孩子越小思维越发散,慢慢长大后才能精确地专注研究某个问题。小学一年级要适应孩子的整体性和发散性的思维特点,目前有很多学校在进行探究式学习的尝试,此种教学方法让孩子比较容易适应新的学习环境。比如教室里会增加很多实物、图片类的材料供孩子们感知;以小组方式安排座位,促进孩子们的交流互动;老师的讲课方式也很注意从具体向抽象的转化,有些还会采取主题探究式课程,让孩子围绕一个项目探究,激发孩子学习的主动性,走向深度学习。从改革后小学的课程内容设置来看,目前趋势是降低知识的难度,增强综合能力的培养。 以语文学科为例,去年教育部统编全国教材后,小学一年级要求会认的字从400个减少为300个,以常见字为主,减少了与生活联系不紧密的字,只要求会写其中的100个,突出了多认少写。课本上的汉字都是楷体字,接近手写体,方便儿童模仿规范与符合审美地书写。汉语拼音的学习后移,先让孩子从认字开始学习,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以前语文课上来就学拼音,很多孩子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汉字为主,而不是拼音,孩子日常接触和使用的都是汉字。家长和老师要根据孩子日常生活中能接触到的熟悉的事物来考虑其认知规律。现在的小学课程设置在向此趋势发展。而在综合能力上,改革更强调口语交际、口语应用表达,强调扩大阅读,弱化减少精读的内容,引入默读、跳读、猜读、比较阅读等方式,新增了“和大人一起读”, 倡导家长陪伴,培养阅读习惯。阅读短文编排设计也接近孩子们熟悉喜爱的绘本,充满童趣,富有美感,能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因而,希望家长可以不要焦虑,小学一年级并不是传说中那么可怕,不论是教材还是讲课方式,都是符合孩子发展规律的。相信家长的疑虑和担心已经得到缓解,那么学前要重点培养孩子哪些方面的能力呢?3. 学前最需培养的三大能力三种重要能力的具备与否关乎幼小衔接是否可以平稳过渡。第一是生活自理能力,第二是倾听和表达能力,第三是与人交往的能力。学前培养好这三种重要的能力,孩子上小学就可以比较好的适应。(1)生活自理能力很多小学老师和家长发现:在喜欢上学,完成作业,同学交往和生活自理这几项小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生活自理能力是现在小学生普遍得分最低的选项。上了小学后,家长突然发现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特别差。比较普遍的现象是:孩子起床穿衣服爱发呆,坐在餐桌前磨磨蹭蹭吃不完早饭和不能自己收拾书本等多方面问题。生活自理能力看似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其能力培养涉及方方面面的能力和习惯养成。比如说独立性、主动性、计划性、统筹规划能力,思维能力、逻辑性、秩序感、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能力、意志品质、自信心和动手能力等等层面的培养。举例说明,动手能力从何而来?早期多让孩子摆弄、动手,做一些游戏,让他去处理一些需要动手操作的事情。动手能力强的孩子,工作和学习效率就会很高,做事情一般不会出现什么问题。如何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平时日常生活中多让他动手,让孩子照着自己的想法做事情,这是培养生活自理能力的第一步。举一个很夸张的例子:有的上小学的孩子都不知道要自己喝水,因为幼儿园阶段家长总是不断递水给孩子喝,很多孩子上了学拿着水壶都不知道喝水,也不知道自己渴。孩子没有对自我的体验和认识,导致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因为家长提前都给他满足了。家长在幼儿园阶段要让孩子自己去体验,自己去发现自己需要什么,让他想办法去满足自己。让孩子帮助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说摆放碗筷,让孩子自己准备第二天要穿的衣服和收拾物品等。所以家长要注意给孩子机会,锻炼他们自主制定计划安排自己要做的事情,并确保完成,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做事情的时候尽可能让他们多去尝试,探索各种方法,遇到困难时尝试寻求解决办法。比如第二天要穿什么样的衣服,前一天晚上让孩子自己选择并准备好,早晨起床后就不会手忙脚乱;比如周末外出游玩,要带哪些必备物品,让孩子作为活动真正的主人参与到准备的过程中;比如在家里吃饭的时候,要帮爸爸妈妈准备餐桌,摆放碗筷,吃完饭,学习收拾餐桌,把用过的碗筷放进洗碗池;玩完玩具,及时把玩具放回原位,画完画,把画笔和纸收纳到相应的位置,随手把垃圾扔进垃圾箱……这些看似都是生活中的小事,但却又都是容易被家长忽视的方面,因为我们往往觉得看书学习更重要。殊不知,在这些做事的能力中首先获益的是孩子的思维,他们通过做事情形成秩序感,善于统筹规划和解决问题,并形成相应的责任感和成就感。这些都将是他们升入小学后重要的依托。(2)倾听与表达能力倾听和表达能力是小学阶段孩子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倾听”在小学阶段最重要的体现是听讲习惯。有的小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实际问题就是不会倾听。不会倾听还有一些其他的突出问题:不能很好地理解与执行老师的指令要求。比如老师要求准备书本文具、布置作业和注意事项、通知相关活动时间和活动主题等等。如果不能倾听理解,孩子就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会严重影响孩子在学校的自信心。而倾听能力其实是需要从小培养的。现在太多家长迷恋手机或者把孩子丢给手机,缺乏和孩子的语言交流。因而导致孩子缺乏倾听、理解、表达的机会和经验。所以我们家长要注意多陪孩子聊天,聊聊一天你在工作单位发生了什么事情,在上下班的路上看到了什么,发生了什么,聊聊孩子在幼儿园玩了什么,和小朋友做了哪些有趣的事情。除了聊天,还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帮孩子练习听指令、做动作。比如你发出一系列从简单到复杂的指令:“帮我把茶几上的茶杯放进厨房的柜子里”,“请把卧室床头柜中间抽屉里的梳子拿到卫生间,放到架子上”等。此类游戏能让孩子集中注意力,通过倾听收集重要信息,指导自己的行为,对于培养孩子的任务意识也很有必要。表达能力也是小学生必备的重要能力。有些孩子喜欢在老师说话的时候插话,这样的行为不仅会打扰老师和同学,也是对别人的不尊重。有的孩子在和别人交流时总是等不及别人把话说完,就插嘴急着说自己想说的话,说的话和别人讲的完全不沾边,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这样也是很有问题的。(3)与人交往的能力现在的小学课堂比较注重小组学习和讨论,所以与人交往的能力尤为重要。除了自己思考,同伴间的交流分享也是很重要的一种学习方式。家长可以在平时注意多和孩子针对一些话题展开讨论,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对别人的看法进行回应。比如,和孩子走在路上看到有行人闯红灯时,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围绕这个现象说一说自己的看法。再比如如果幼儿园要组织孩子参观博物馆,可以提前和孩子讨论一下参观博物馆时重点想要了解什么内容,要做哪些准备。与孩子讨论的时候,家长要注意尊重倾听孩子的看法,给孩子做好示范。当孩子抢话、打岔或者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用语言或手势暗示孩子重新回到交流的主题中来。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责任编辑:oasisli
扫一扫,用手机看新闻!
用微信扫描还可以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国内院校查询
海外院校查询
Copyright & 1998 - 2018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29K2,557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赞同 12K418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斑马英语教育讲堂: 幼小衔接,你真的准备好了吗?
分享嘉宾:
李一凡老师
原《学前教育》副主编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早期教育研究所 研究员
如何正确理解幼小衔接的重要性
从教育体系来说,幼小衔接是指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从受教育者来看,幼小衔接是指从幼儿园升入小学,开始全新的学习与生活。虽然幼儿园与小学是相邻的两个教育阶段,但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环境、课程、生活作息、规则要求、师生关系、家校合作方式等层面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因而帮助孩子顺利度过幼小衔接这一关键阶段显得尤为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幼小衔接不是孤立的与孩子发展无关的教育话题。它与每个孩子切实的发展水平和发展特点密切相关,是孩子生命成长的重要过程。谈论幼小衔接的前提是懂得每个孩子的独特性,没有任何一个方法可以适用于所有孩子。
然而,幼小衔接有一个表象背后的本质规律适用于每个孩子,即“尊重儿童的符合其成长规律”的原则。在“术” 的层面,如何为孩子营造适宜的成长环境和提供恰当的支持都需要因人而异。对孩子真正的尊重是用孩子喜欢的、可以接受的方法个性化对待每一个孩子,帮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树立自信,助力其终身成长。
幼小衔接最应关注什么
1. 关注幼小衔接对孩子的综合影响
在幼小衔接阶段,家长需特别关注此阶段转变对孩子的综合影响。转变有很多方面,比如孩子的生活规律,作息,时间安排,学习方式等等。尤其是学习层面,孩子在幼儿园阶段主要以游戏为主,上了小学就要能坐得住、会听讲。
另一方面,家长需关注孩子在幼小衔接阶段社会关系和环境发生的改变。在幼儿园阶段,孩子可能更关注其所在班级,或者所在组别,和班里的老师,他的关注点可能更微观一些。而到了小学阶段,孩子需要去适应更大的集体,接触更多的同学和老师,这在社会性上对孩子有更大的要求。值得注意的是,知识储备本身是远不足以帮助孩子适应从幼儿园到小学所遇到的社会环境转变,社会性的准备对上学准备更为重要。
事实上,当孩子能适应新环境给他带来的任务和要求,他会更有信心去面对和解决问题和挑战。但如果孩子缺乏对新环境适应的能力,上学后随之而来一系列的问题都会成为他的障碍。因而,幼小衔接中社会关系和环境的转变是一个比较根本的问题。
2. 关注幼小衔接在孩子生命成长中的作用
家长应以长远眼光关注幼小衔接在孩子一生成长中的作用。幼小衔接不仅仅是为孩子上小学做准备,而是为孩子一生的幸福做好准备。要用持续发展的脉络来看待幼小衔接,帮助孩子做好独立成人的准备。从这个理念出发,家长就会慢慢理清应该怎样在幼小衔接阶段帮助孩子做好准备。
3. 关注幼小衔接的准备时间
科学的幼小衔接绝不是孩子上大班时才开始做准备,更不是幼儿园结束小学开学之前的暑假送孩子去上几天学前班。家长要从孩子整个生命成长的大局意识出发,秉持孩子整体性发展观,从孩子上幼儿园小班的时候就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主动性和独立意识,培养他适应未来社会的各种素质和能力。
破解幼小衔接焦虑成因
在具体剖析幼小衔接如何做准备前,理解家长在幼小衔接中的焦虑从何而来显得尤为重要。第一个焦虑原因是是学校教育长期以来应试教育、标准化课程考核体系所带来的对学生评价以学业成绩为主,优质教育资源不够均衡等问题,鼓励了片面强调知识、技能的获得和竞争攀比,从而使得“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样的口号深得家长之心。
第二个导致焦虑的原因是现在大多孩子为独生子女,家长对子女受教育的重视程度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高。即使现在国家放开二胎,家长也非常重视每个子女的教育问题。然而重视教育本事是一把双刃剑。重视教育一方面会加大对孩子的投入与关注,为孩子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另一方面,家长会把自己的期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过度给孩子施压。因而在无形中让孩子承受了束缚和捆绑式的教育。
第三个焦虑原因是家长并不了解现在的小学究竟是什么样的。因为不了解,所以孩子一旦在上小学后出现任何不适,他们就会不自觉地去印证社会上广为传播的焦虑。其实如果深度分析,大多孩子上小学时学习跟不上并不是因为没有上学前班或者预先学习小学的课程,而是因为孩子在上学前没有做足其他方面的准备。比如说听讲习惯,生活自理能力,集中注意力和任务意识等诸多方面的准备都会影响孩子对课堂学习内容的吸收程度。所以一些孩子上小学后学习跟不上,不是因为没有提前学,而是缺乏学习品质和良好习惯导致的。
充分理解上述三个幼小衔接焦虑的成因,家长就会明白很多焦虑是因为对教育的不了解,对儿童发展的不了解,对幼儿园游戏化课程的不了解。幼儿园拒绝小学化,不提前教小学的学习内容背后都有科学的依据,都是希望可以给孩子提供适宜其成长规律的学习内容。再次重申,学习品质的养成比知识储备要重要得多,请家长在此方面帮助孩子做好准备。
掌握三大原则轻松搞定幼小衔接
1. 了解并遵循儿童发展规律
孩子在幼儿园阶段是如何吸收知识,怎么建构经验取决于他的年龄特点。孩子的思维有其自身的变化发展过程。成长初期,孩子通过看、触摸、感知动作等知觉行动感知世界。随后孩子会通过画图获得形象上的表征,进而再去认知具体的抽象符号。上幼儿园大班的时候,孩子主要认知事物的方式还是操作和比较形象化的认知,此时孩子的抽象思维开始萌芽,待到小学一、二年级抽象思维能力会显著增强。
因而,如果让幼儿园大班的孩子直接接触抽象符号,而不让他去动手操作的做法无异于让孩子在抽象思维训练上做机械的练习,这是不符合孩子年龄发展特点的教育模式。即使对于抽象思维非常敏感的孩子,他依然需要大量的感知、经验与体验去帮助他建构抽象认知世界的能力,包括对数的探索。举例说明,即使孩子能马上口算出来“5+5=10”也不要让孩子机械地在纸上算题进行练习。符合儿童认知发展规律的做法是给孩子一些实际可以操作的材料 (比如数棒、砂数字版、纺锤箱、数字与筹码等),让他通过摆弄立体地感知数字,最后再构建自己的抽象思维体系。
有些小学老师反馈说,那些数学学习吃力的孩子,常常是由于早期缺乏了“摆弄”的机会。比如数学口诀背得很熟练,但是思维能力却没有很好的发展与构建,究其缘由发现孩子从小缺少动手操作的感性经验的积累,在其从具体形象到抽象符号的思维逻辑发展中没有遵循自然的发展规律,被成人人为地阻断了。现在有的学前班天天带着孩子刷题,却没有帮助孩子真正构建思维能力,这无疑阻断了孩子思维逻辑发展的自然规律。思维能力没有真正建立的后果是孩子会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出现很多问题。
现在有些家长觉得孩子在幼儿园光玩了,很焦虑。其实孩子看似在玩,其实不是在玩。游戏对于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孩子在游戏的过程中会建立对物体的感知,认识物理的属性并进行科学探索。游戏会让孩子跟其他小朋友,老师和家长积极交流,充分发展语言能力和社交能力。除此之外,游戏还会锻炼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能力,合作能力,专注力并且树立自信。这些综合能力都会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而学习品质比学习能力更为重要。上小学的孩子最根本的能力是学习品质,是具备学习新知识的品质,不是会做几道题。由此反推可知在学前教育阶段,家长需要让孩子充分地玩,一定要让孩子玩够了。玩其实是在帮助孩子培养素养的早期行为。
另一值得注意的地方是结构是教育者的目标,不是孩子的目标。孩子的发展是整体性的,越小的孩子的发展越是整体性的,而不是片面的。过早地分科教育孩子,语文是语文,数学是数学,体育是体育,对孩子的发展其实不太好。要让孩子整体地理解事物,而不是事物的某一方面。数学学习中有阅读,英语学习中也有数学的逻辑。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学习的内容不用刻意分科,可以有科学,语言,数学逻辑和情感层面。家长要充分认知孩子早期的发展规律,不要片面强化知识和技能训练,进而导致人格的不利发展。
2. 了解真实的小学教育,反推幼儿园阶段准备策略
现在很多家长对于幼小衔接非常焦虑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他们并不了解真实的小学学习和生活是什么样的。充分了解了小学教育是什么样的,才可以有的放矢、科学备战。
现在的小学教育很注重遵循儿童的发展规律,不是一上小学只讲知识。形象思维是小学低年级一个重要培养孩子的维度。很多小学的墙壁装饰会考虑孩子形象思维的锻炼,会装饰有很多图片。在教学方式上,有些小学教育会采取主题探究式项目教学,因为孩子越小思维越发散,慢慢长大后才能精确地专注研究某个问题。小学一年级要适应孩子的整体性和发散性的思维特点,目前有很多学校在进行探究式学习的尝试,此种教学方法让孩子比较容易适应新的学习环境。比如教室里会增加很多实物、图片类的材料供孩子们感知;以小组方式安排座位,促进孩子们的交流互动;老师的讲课方式也很注意从具体向抽象的转化,有些还会采取主题探究式课程,让孩子围绕一个项目探究,激发孩子学习的主动性,走向深度学习。
从改革后小学的课程内容设置来看,目前趋势是降低知识的难度,增强综合能力的培养。 以语文学科为例,去年教育部统编全国教材后,小学一年级要求会认的字从400个减少为300个,以常见字为主,减少了与生活联系不紧密的字,只要求会写其中的100个,突出了多认少写。课本上的汉字都是楷体字,接近手写体,方便儿童模仿规范与符合审美地书写。汉语拼音的学习后移,先让孩子从认字开始学习,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以前语文课上来就学拼音,很多孩子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汉字为主,而不是拼音,孩子日常接触和使用的都是汉字。家长和老师要根据孩子日常生活中能接触到的熟悉的事物来考虑其认知规律。现在的小学课程设置在向此趋势发展。
而在综合能力上,改革更强调口语交际、口语应用表达,强调扩大阅读,弱化减少精读的内容,引入默读、跳读、猜读、比较阅读等方式,新增了“和大人一起读”, 倡导家长陪伴,培养阅读习惯。阅读短文编排设计也接近孩子们熟悉喜爱的绘本,充满童趣,富有美感,能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
因而,希望家长可以不要焦虑,小学一年级并不是传说中那么可怕,不论是教材还是讲课方式,都是符合孩子发展规律的。相信家长的疑虑和担心已经得到缓解,那么学前要重点培养孩子哪些方面的能力呢?
3. 学前最需培养的三大能力
三种重要能力的具备与否关乎幼小衔接是否可以平稳过渡。第一是生活自理能力,第二是倾听和表达能力,第三是与人交往的能力。学前培养好这三种重要的能力,孩子上小学就可以比较好的适应。
(1)生活自理能力
很多小学老师和家长发现:在喜欢上学,完成作业,同学交往和生活自理这几项小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生活自理能力是现在小学生普遍得分最低的选项。上了小学后,家长突然发现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特别差。比较普遍的现象是:孩子起床穿衣服爱发呆,坐在餐桌前磨磨蹭蹭吃不完早饭和不能自己收拾书本等多方面问题。
生活自理能力看似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其能力培养涉及方方面面的能力和习惯养成。比如说独立性、主动性、计划性、统筹规划能力,思维能力、逻辑性、秩序感、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能力、意志品质、自信心和动手能力等等层面的培养。举例说明,动手能力从何而来?早期多让孩子摆弄、动手,做一些游戏,让他去处理一些需要动手操作的事情。
动手能力强的孩子,工作和学习效率就会很高,做事情一般不会出现什么问题。如何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平时日常生活中多让他动手,让孩子照着自己的想法做事情,这是培养生活自理能力的第一步。举一个很夸张的例子:有的上小学的孩子都不知道要自己喝水,因为幼儿园阶段家长总是不断递水给孩子喝,很多孩子上了学拿着水壶都不知道喝水,也不知道自己渴。孩子没有对自我的体验和认识,导致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因为家长提前都给他满足了。
家长在幼儿园阶段要让孩子自己去体验,自己去发现自己需要什么,让他想办法去满足自己。让孩子帮助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说摆放碗筷,让孩子自己准备第二天要穿的衣服和收拾物品等。
所以家长要注意给孩子机会,锻炼他们自主制定计划安排自己要做的事情,并确保完成,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做事情的时候尽可能让他们多去尝试,探索各种方法,遇到困难时尝试寻求解决办法。比如第二天要穿什么样的衣服,前一天晚上让孩子自己选择并准备好,早晨起床后就不会手忙脚乱;比如周末外出游玩,要带哪些必备物品,让孩子作为活动真正的主人参与到准备的过程中;比如在家里吃饭的时候,要帮爸爸妈妈准备餐桌,摆放碗筷,吃完饭,学习收拾餐桌,把用过的碗筷放进洗碗池;玩完玩具,及时把玩具放回原位,画完画,把画笔和纸收纳到相应的位置,随手把垃圾扔进垃圾箱……这些看似都是生活中的小事,但却又都是容易被家长忽视的方面,因为我们往往觉得看书学习更重要。殊不知,在这些做事的能力中首先获益的是孩子的思维,他们通过做事情形成秩序感,善于统筹规划和解决问题,并形成相应的责任感和成就感。这些都将是他们升入小学后重要的依托。
(2)倾听与表达能力
倾听和表达能力是小学阶段孩子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倾听”在小学阶段最重要的体现是听讲习惯。有的小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实际问题就是不会倾听。不会倾听还有一些其他的突出问题:不能很好地理解与执行老师的指令要求。比如老师要求准备书本文具、布置作业和注意事项、通知相关活动时间和活动主题等等。如果不能倾听理解,孩子就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会严重影响孩子在学校的自信心。而倾听能力其实是需要从小培养的。
现在太多家长迷恋手机或者把孩子丢给手机,缺乏和孩子的语言交流。因而导致孩子缺乏倾听、理解、表达的机会和经验。所以我们家长要注意多陪孩子聊天,聊聊一天你在工作单位发生了什么事情,在上下班的路上看到了什么,发生了什么,聊聊孩子在幼儿园玩了什么,和小朋友做了哪些有趣的事情。
除了聊天,还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帮孩子练习听指令、做动作。比如你发出一系列从简单到复杂的指令:“帮我把茶几上的茶杯放进厨房的柜子里”,“请把卧室床头柜中间抽屉里的梳子拿到卫生间,放到架子上”等。此类游戏能让孩子集中注意力,通过倾听收集重要信息,指导自己的行为,对于培养孩子的任务意识也很有必要。
表达能力也是小学生必备的重要能力。有些孩子喜欢在老师说话的时候插话,这样的行为不仅会打扰老师和同学,也是对别人的不尊重。有的孩子在和别人交流时总是等不及别人把话说完,就插嘴急着说自己想说的话,说的话和别人讲的完全不沾边,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这样也是很有问题的。
(3)与人交往的能力
现在的小学课堂比较注重小组学习和讨论,所以与人交往的能力尤为重要。除了自己思考,同伴间的交流分享也是很重要的一种学习方式。家长可以在平时注意多和孩子针对一些话题展开讨论,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对别人的看法进行回应。比如,和孩子走在路上看到有行人闯红灯时,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围绕这个现象说一说自己的看法。再比如如果幼儿园要组织孩子参观博物馆,可以提前和孩子讨论一下参观博物馆时重点想要了解什么内容,要做哪些准备。与孩子讨论的时候,家长要注意尊重倾听孩子的看法,给孩子做好示范。当孩子抢话、打岔或者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用语言或手势暗示孩子重新回到交流的主题中来。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咖啡发酸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