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民间说可以去风的药材,我摘了叶子和果实。求有头发长见识短的解答这种药

百度拇指医生
&&&普通咨询
您的网络环境存在异常,
请输入验证码
验证码输入错误,请重新输入谢邀。☆*:.?. o(≧▽≦)o .?.:*☆=============================一、当归中药当归的得名有三种传说。1、《药学词典》说:“当归因能调气养血,使气血各有所归,故名当归。”
而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称:“古人娶妻要嗣续也,当归调血为女人要药,有思夫之意,故有当归之名。”正与唐诗“胡麻好种无人种,正是归时又不归”之旨相同。因为当归为妇科要药,引申“思夫归来”而得名。2、《三国志》中有两处记载和中药当归有关的故事。第一则是《三国志·吴书·太史慈传》中说,曹操听闻太史慈为东吴服务,知道他很有才华,要他弃吴北归来魏,便给太史慈一封信,里面放入一些当归。
第二则是《三国志·蜀书·姜维传》中载:建兴六年,魏国天水郡太守马遵对姜维极不友善,怀疑他有异心,姜维便毅然投靠诸葛亮。魏国的谋臣知道姜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便想方设法争取他“回归”。他们知道姜维是个孝子,便将他母亲接到洛阳,诱逼她写信给姜维,并在信封里附上当归,其意要姜维回归魏国。姜维接信后,明白其意。但他公私分明,反复思量,认为蜀国是汉室正统,而且诸葛亮对自己十分信任和器重,认为统一中原之时,便是母子团圆之日,到那时辞官归故里侍奉老母,就可以忠孝两全,岂不更好。于是他给母亲回信,附上一些药材述说志向:“良田百顷,不在一亩(母);但有远志,不在当归。”知子莫若母,姜母接到儿子的信,非常理解地说:“儿有远志,母无它求。”魏国后来又多次逼姜母写信劝姜维弃蜀投魏,都被姜母拒绝。姜维死后,蜀人对他十分景仰,并在他屯军多年的剑阁建立一座姜维庙,又叫姜公祠,祠内有联云:雄关高阁壮英风,捧出热心,披开大胆;剩水残山余落日,虚怀远志,空寄当归。二、徐长卿
话说赵匡胤大权在握,终日饮酒作乐,以致酒色伤身。经不少御医诊治,总是难以治愈。一日,徐长卿看见宋太祖脸色异常,手顶胃区,甚感痛苦,忙前去探问。一问才知道皇上酗酒伤胃,老胃痛病又复发了。徐长卿从小学过医道,略懂一些中医药知识。于是,去野外采集一味草药,煎水给赵匡胤服用,谁知,这味药还真管用,很快皇上的顽疾竟神奇地解除了。皇上很惊奇的说:“御医都无奈,你怎有如此医技,此药叫什么名字?”徐长卿答道:“皇上,臣有无礼之罪,此药还没有名字呢。”赵匡胤闻言道:“爱卿,你叫徐长卿,这药就以你的名字命名吧!”
从此,这种中草药有了一个叫徐长卿的药名了。三、使君子传说一
相传,三国时刘备的儿子得了一种怪病:面色萎黄、四肢枯瘦。浑身无力,肚子胀得像面鼓,一叩“嘭嘭”直响。刘禅还经常哭着,闹着。要吃黄土、生米一类的东西。一天,风和日丽。刘禅要去野外玩耍,刘备便派两名士兵带他去附近玩玩。谁知,天色将黑回家后,刘禅突然又吐又泻,两手捧着肚子直是喊疼。当刘备向两个士兵问明情况时,刘禅疼得愈加厉害了。两士兵瞧见刘禅又哭又叫,果腹而滚。吓得跪在地上,不敢起身。刘备忙问他们刘禅到底在外边吃了什么,其中一个士兵战战兢兢地跪拜道:“……小公子看见一种野果,哭喊着要采摘。小的们劝他不住,就让他摘几颗拿着玩。谁知,……”刘备一听,认为刘禅是吃野果中毒。立叫两个士兵忙去找医生。谁知那两士兵出门后不多时,刘禅拉下了许多蛔虫和蛋花样东西后,便不哭不闹,安静了许些。还嚷着说肚子饿。刘禅喝了半碗稀粥,又拉了些蛔虫,然后便独自玩了起来。等医生赶到时,刘禅早就安安静静地睡熟了。日后,刘禅的肚子软了,黄土、生米一类的东西也不要吃了。
刘备眼看着儿子的身体日渐好起来,兴奋不已。暗自思想,定是那种野果治好了儿子的怪病。他便急切地又命那两个士兵带了十几个人,到野外采集那种不知其名的野果。采后把它晾干,碾成粉末,散于民间,医治像刘禅一样的怪病。果真有效。于是,百姓便抬着猪羊,敲锣打鼓,喜笑颜开地来到刘备军中致谢。刘备拿出状似橄榄,有棱有角的野果问及大家这叫什么名字,百姓却摇头不知。这时,只见一书生模样的人挤入人群。大声言说:“既然这野果不知其名,而最先品尝此果的人是刘使君的公子,就不妨称它‘使君子’吧!”众人一听,连连击掌称好!传说二
相传北宋年间,潘洲一带有一位叫郭使君的郎中,精通医术,而且乐于救助穷苦百姓,深受乡邻的尊敬。一天,他上山采药,被一种结在蘑状植物上的果实所吸引。这种果实形状很像中药山栀,又有些像中药诃子。他将果实的外壳剥去尝了尝,发现其味道甘淡,却有芳香之气,于是摘了一些带回家。因采回的果实尚未干透,他担心药物放久了会变质发霉,便将果实放在锅中炙炒。不一会儿,锅里溢出一股芳香之气,馋得年幼的孙子嚷着要吃。郭使君无奈之下,只得拣出炒熟的四五枚给孙子吃。谁知道,第二天早晨孙子在大便时竟然排出几条蛔虫。郭使君左思右想不得其解,于是又取出十余枚果实让孙儿吃了。不料未到一个时辰,孙儿一个劲地打嗝、呕吐,郭使君忙用生姜、陈皮、甘草等药来解毒。几天后,他又减半量给孙子服用,这次孙子又顺利地排出几条蛔虫。从此,郭使君凡遇到虫积、疳积的患儿,就酌量使用这种果实去医治,多获良效。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医生,就给这种药起了一个美丽的名字“使君子”。四、何首乌1、民间流传服用何首乌可延年不老,这其中还有一段传奇故事。相传在很早以前,顺州南河县,有一个叫田儿的小伙子,从小田儿体弱多病,骨瘦如柴,眩晕无力,于是外出寻求民间草药治病疗疾。一日走到一座庙宇前,腹中饥饿体力不支,晕倒在地,拜庙里道士为师,精心修练道术,潜心专研导引,以强体魄,身体大有进步。一晃30年过去了,田儿50有余,未曾婚娶,一日田儿与朋友相聚多饮了几杯酒,回来在小路上醉卧不醒,朦胧中似见二株三尺余长的藤蔓,相交在一起,久久不散,散后不久,再度相交,如此往复不止,田儿看到此情景,心中感到诧异,顿时酒醒,发现自己躺在路旁的藤蔓之下,于是好奇地挖出藤蔓下的根,其形状大小、粗细、长短不一,回庙宇请教道长乃众道士,都不知是何种植物。一日上山偶遇一山中长发老者,其步履快捷,耳聪目明,须发乌黑,田儿问老者请教这是何物,并将梦境告与老者。老者说道,此藤所呈相交之象,确实令人奇怪,但似有龙凤呈祥之兆,这是上天降给你的祥瑞,赐给你的神药,不妨服之试试。田儿感到有道理,嘴里说道多谢老者指教,抬头发现老者已不知去向,不由得惊出一身汗。回去将这种根晒干研成粉,每日服之,服了一段时间,田儿感到日渐强壮,宿疾自愈,服了一年多田儿的须发变得乌黑,容颜润泽红光满面,似有返老还童之象,且在花甲之年娶一妙龄之女为妻,竟生儿育女。田儿喜上眉梢,将名字改为能嗣,并将此药的服法传授到儿子延秀,又传给孙子何首乌。首乌服了此药后,须发乌黑至年老不变,体质强健,子孙满堂,首乌年值130岁时,仍须发未白,乌黑油亮如年轻小伙子,乡邻百姓来请教首乌服什么长生不老药,首乌拿出这怪状根块介绍给乡亲,但百姓谁也不知道为何物,一位头领说,那就叫它何首乌吧,何者,是首乌之姓也。从此何首乌延年不老的效用流传到民间,后被后世医家收录于本草之内作为药物。2、民间传说,唐元和七年,僧人文象遇茅山老人而传此事。李翱著《何首乌传》:何首乌者,顺州南河县人。祖名能嗣,父名延秀。能嗣本名田儿,生而孱弱,年五十八,无妻子,常慕道术随师在山。一日,醉卧山野,忽见有藤两株,相去三尺余,苗蔓相交,久而方解,解而又交。田儿惊讶其异,至旦遂掘其根归。问诸人,无识者。后有山老忽来。示之。答曰:“子既无嗣,其藤乃异,此恐是神之药,何不服之?”遂杵为末,空心酒服一钱。七日而思人道,数月身体强健,因此常服,又加至二钱。经年旧疾皆痊,发乌容少。十年之内,即生数男,乃改名能嗣。后与子延秀服,皆寿百六十岁。延秀生首乌。首乌服后,亦生数子,年百三十岁,发犹里。有李安其者,与首乌乡里亲善,窃得方服,其寿亦长。遂叙其事而传之云。五、紫苏
九九重阳节。华佗带着徒弟到镇上一个酒铺里饮酒。只见几个少年在比赛吃螃蟹。他们狂嚼大吃,蟹壳堆成一座小塔。华佗想,这伙少年无知,螃蟹性寒,吃多了会生病。他便上前好言相劝。那伙少年吃得正来劲,哪听得进华佗的良言!一个少年还讽刺说:“老头儿,你是不是眼馋了,我掰一块给你尝尝。”华佗生气地叹了两声,便回身对酒店老板说:“不能再卖给他们了,吃多了会出人命的。”
酒店老板正想从那伙少年身上多赚些钱,那里听得华佗的话?把脸一沉,说:“就是出了事也不关你的事,你少管闲事,别搅了我的生意!”
华佗叹息一声,只好坐下来吃自己的酒。
哪知过了一个时辰,那伙少年突然都喊肚子疼,有的疼得额上冒汗珠,喊爹喊妈地直叫;有的捧着肚子在地上翻滚。酒店老板吓坏了,忙问:“怎么啦,得了什么病?”
“唉,是不是这螃蟹有毒?劳您去请个大夫来给我们看看吧。”
这时,华佗在旁边说话了:“我就是大夫,我知道你们得的什么病。”少年们都很惊异:原来这老头是个大夫!想到刚才自己的失礼,不好开口求救。但除了这条道无路可走,只好放下架子向老人央求:“大夫,刚才是我们的不是,冒犯了先生,请您大人不记小人过,发发善心,救救我们吧。你要多少钱都好说。”
华佗说:“我不要钱。”
“那你要别的也行。”
“我要你们答应一件事!”
“别说一件,一千件,一万件都行。你快说是什么事吧?”
“今后一定要尊重老人,听从老人的劝告,再不准胡闹!”
“一定,一定。你快救命!”
华佗回答道:“别着急,稍等一等,我去取药来给你们治。”
华佗和徒弟出了酒店,徒弟以为是回家取药,便说:“师傅不用您操劳了,告诉我取什么药,我自个去取吧。”
“不用回家,就在这酒店外的洼地里采些紫草叶给他们吃。”
华佗和徒弟很快从洼地里采回一抱紫草叶,请酒店老板熬了几碗汤,叫少年们服用后,不一会儿,肚子不疼了。他们可乐了,再三向华佗表示感谢,各自回家了,并到处向人们讲华佗医道如何高明。
华佗又对老板说:“好险呵!差点闹出人命。你以后千万不要光顾赚钱,不管别人性命!”
酒店老板连连点头称是。
出了酒店,徒弟心里疑惑,问道:“老师,您可从没有用紫草治过病,您怎么知道紫草能治吃螃蟹中毒的病?是哪本书上这样写的?”
华佗道:“书上没有讲过,难道你忘了?前不久我们不是看到水獭吃紫草叶治病的情况吗?”
那年夏天,华佗带着徒弟在一条河边采药。忽听河湾里哗哗啦啦水响,掀起一层层波浪。一看,原来是一只水獭逮住了一条大鱼。水獭把大鱼叼到岸边。嚼吃了好一阵,把大鱼连鳞带骨通通吞进肚里,肚皮撑得象鼓一样。水獭撑得难受极了,一会儿在水边躺,一会儿往岸上窜,一会儿躺着不动,一会儿翻滚折腾。后来,只见水獭爬到岸边一块紫草地边,吃了些紫草叶,又爬了几圈,跳跳蹦蹦地回到了河边,一会儿便舒坦自如地游走了。
看到这个情景,徒弟只是感到有趣,华佗的脑子里却产生出疑问:为什么水獭吃了紫草就逐渐舒服了呢?
华佗对徒弟说:“鱼属凉性,紫草属温性。今天少年们吃的螃蟹也是凉性,我用紫草来解毒,这是向水獭学的。”
徒弟听了老师的述说,心里顿时开了窍,更加佩服老师的高明,也知道了增长才干和学问的决窍。
此后,华佗把紫草的茎叶制成丸、散。给人治病中,又发现这种药还具有表散功能,可以益脾、宣肺、利气、化痰、止咳的作用。
本来,因为这种药草是紫色的,吃到腹中很舒服。所以,华佗给他取名叫“紫舒”。可不知怎的,后来人们又把它叫作“紫苏”了——大概是音近的缘故,混淆了吧。六、知母
从前有个孤寡老太婆,无儿无女,年轻时靠挖药为生。因她不图钱财,把采来的药草都送给了有病的穷人,所以年老了却毫无积蓄。这苦日子倒能熬,但老人有块心病就是自己的认药本事无人可传,想来想去,她决定沿街讨饭,希望能遇上个可靠的后生,认作干儿子,了却自己的心病。
一天,老人讨饭来到一片村落,向围观的众人诉说了自己的心事。一时间,讨饭老太要认干儿子传授采药本事的消息便传开了。不久,有一个富家公子找到了她。这公子有自己的小算盘:“学会了认药治病,岂不多条巴结官宦的路子。”于是便把老太婆接到家里,好衣好饭伺候着。但过了十几天,却一直不见老太婆提药草之事,这天,他假惺惺叫了老人一声“妈”,问起传药之事,老太婆答道:“等上几年再说吧。”这下子把公子气得暴跳如雷,他叫嚣起来:“白养你几年,你想骗吃骗喝呀,滚你的吧!”老人也不愠怒,冷笑一声,换上自己的破衣裳,离开了公子的家门。
她又开始沿街讨饭。没多久,又有个商人找到他,愿认她当干妈。这商人心里盘算的是卖药材,赚大钱。他把老太婆接到家,先是好吃好喝招待,可过了一个多月,仍不见老人谈传药之事,心里就忍不住了,便又像公子一样,把老人赶出了家门。
一晃两年过去了,老人仍不停地沿街乞讨,说着心事,竟被很多人当成疯子、骗子。这年冬天,她蹒跚着来到一个偏远山村,因身心憔悴,摔倒在一家门外。
响声惊动了这家的主人。主人是个年轻樵夫,他把老太婆搀进屋里,嘘寒问暖,得知老人饿着肚子,急忙让妻子做了饭菜端上。老人吃过饭就要走,两口子拦住了:“这大冷的天,您上哪儿去呀?”当老人说还要去讨饭时,善良的两口子十分同情,劝她说:“您这把年纪了,讨饭多不容易,要是不嫌我们穷,就在这儿住下吧!”老人迟疑了一下,最后点了点头。
日子过得挺快,转眼春暖花开。一天,老人试探着说:“老这样住你家我心里过意不去,还是让我走吧。”樵夫急了:“您老没儿女,我们又没了老人,咱们凑成一家子过日子,我们认您当妈,这不挺好吗?”老人落泪了,终于道出了详情。而樵夫夫妇却没有介意:“都是受苦人,图啥报答呀,您老能舒心就行了。”从此,樵夫夫妇忙着活计,很孝顺老人,老人就这样过了3年多的幸福时光,到了80岁的高龄。
这年夏天,她突然对樵夫说:“孩子,你背我到山上看看吧。”樵夫不明就里,但还是愉快地答应了老人。他背着老人上坡下沟,跑东串西,累得汗流如雨,但还不时和老人逗趣,老人始终很开心。当他们来到一片野草丛生的山坡时,老人下地,坐在一块石头上,指着一丛线型叶子、开有白中带紫条纹状花朵的野草说: “把它的根挖来。”樵夫挖出一截黄褐色的草根问:“妈,这是什么?”老人说:“这是一种药草,能治肺热咳嗽、身虚发烧之类的病,用途可大啦。孩子,你知道为什么直到今天我才教你认药么?”樵夫想了想说:“妈是想找个老实厚道的人传他认药,怕居心不良的人拿这本事去发财,去坑害百姓!”老太婆点了点头:“孩子,你真懂得妈的心思。这种药还没有名字,你就叫它‘知母’吧。”
后来,老太婆又教樵夫认识了许多种药草。老人故去后,樵夫改行采药,但他一直牢记老人的话,真心实意为穷人送药治病。七、续断
相传,从前有个江湖郎中,成年走山串乡,挖药、卖药,给人治病。
有一天,郎中来到一座山村,碰巧,村里有个青年死了,家里人正抱着他嚎啕大哭,郎中走过去一看,表年的面色不象死人,伸手按住他的手腕,发现还有一丝脉息,便对一位哭啼的老人说:“他是你的什么人?”“是我儿子。”“怎么死的?”“发高烧突然就死了。”“气绝多久啦?”“有一个时辰吧。”“别哭了,他还有救!”“啊?那快请你救救他吧。我就这么一个儿子呀!”
郎中把药葫芦打开,倒出两粒药丹,又让人撬开青年的牙关,用水藻下去。过了一会儿,青年忽然喘息起来。郎中说:“叫他躺两天就好了。”老人噗腾跪下,给郎中磕了三个头,说:“你真是活神仙!这起死回生的是什么药啊?”“这叫还魂丹。”
这件事一下子就传遍了全村。大伙儿把郎中留在村里,都纷纷求他给家里的病人看病。
这村有个山霸,开了一座生药铺。他听说走乡郎中有还魂丹,就红了眼。一天,山霸摆了洒席,请郎中吃酒。郎中来到山霸家中,问道:“老板找我有事吗?”“请坐,先吃酒。”“这不明不白的酒,叫我怎么吃啊?”山霸只好明说:“你不是会制还魂丹吗?咱们合伙开药铺吧。”“这……”“我保你发财。”“不不,这丹是祖传下来救人用的,不求赚钱。”“那你把炼丹的方法传给我,你想要什么我都答应。”郎中只是摇头。山霸顿时变了脸,把桌子一拍:“敬酒不吃吃罚酒!哼,今日不献出丹方,我就打断你的两条腿!”郎中冷笑道:“不管你怎么办,我的丹只给病人吃。”
山霸一挥手,几个狗腿子就把郎中架到院子里,一阵乱棒,打得郎中死去活来,浑身是血,扔出了门外。
郎中忍着疼爬到山上,挖了些药草吃下。
一个月后,郎中又走乡卖药了。山霸心想:莫非没把他的腿打断?便把打叫来,吩咐这回一定要打断郎中的双腿。郎中又被抓了去。打手们这次打得更凶更狠,直到把郎中的腿打得断成几截,才把他扔到山沟里准备喂狼。
这次,郎中爬也爬不动了,只好在山沟里躺着。
有个砍柴的小伙子发现山沟里有人,急忙走过去一看,认出是好心的郎中,便问:“你这是怎么啦?”
郎中话也说不出来了,他打着手势,让小伙子背着他走上山坡,又用手指了指一种叶子象羽毛、开着紫花的野草,意思是叫小伙子给他挖来。小伙子明白了,当时就挖了许多这种草,又把郎中背回家,把药草煎给郎中吃。两个月过去,郎中的伤又好了。他对小伙子说:“我在这儿不能再住下去了,这接骨治伤的药草就借你的嘴传给乡亲们吧。”
两人正说着话,山霸和他的打手们又来了。山霸一看郎中还活着,便下了毒手,指使打手们杀死了郎中。
郎中死后,砍柴的小伙子就按照郎中的嘱托,把接骨的药草传给了乡亲们,并给它取了个名字叫“续断”,也就是骨头断了能再续接上的意思。不过,郎中的还魂丹却从此失传了。八、白头翁传说一:神秘老人与白头翁
从前,在大湖边上有座牛头山。山下有个村庄,村里有个小伙子叫阿宝。阿宝性情开朗,心地善良,又乐于助人,大伙儿都很喜欢他。可是有一天,阿宝突然闹肚子疼,那痛非比一般,痛得阿宝头上直冒冷汗,连手脚都发凉了。当时恰巧左邻右舍的人上山的上山,下地的下地,都干活儿去了,没人帮助。阿宝疼得实在忍受不住了,只好捂着肚子自己挣扎着去找邻村的郎中看一看。他强忍疼痛刚走出村口,就实在支持不住了,一头便倒在路边的草地上。
不知过了多久,阿宝突然醒来,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拄着拐棍站在他身边。老爷爷问阿宝怎么会躺在路边上,阿宝无力地回答说:“肚子疼得利害,实在走不动了。”老爷爷说:“那就找点药吃吧。”阿宝说:“让我上哪儿去找呢?”老爷爷用拐棍指着阿宝身边的草地,草地上有一棵顶头上长着绒绒白毛的绿草,说:“这草的根就是药,你挖一些回去熬汤,连喝几次就会好的。”阿宝心想:这草倒是常常见,山坡野地到处都是,果真能治病吗?老爷爷不等阿宝开口,仿佛早就看穿了阿宝心里的疑问。他捋着胡须说:“我已是满头白发的老人了,还会用瞎话骗你吗?”说完就缓缓转身离去了。
阿宝决心试一试,他忍住痛挖了一些那种顶头上长白毛的绿草,回到家把草根熬水喝了,这一宿肚子就不怎么疼了。一连喝了三天,病就全好了。邻舍们来看望阿宝,也就知道阿宝的病是吃了一种草根治好的。
阿宝病好了,又上山砍柴。这一天,阿宝在去砍柴的山路上又碰上了上次的那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老爷爷拄着拐棍挺有精神地站在那儿,远远看去,白胡子飘飘的,活像一位山里的神仙。阿宝急忙走上前去说:“谢谢你,老爷爷,你让我吃的药真好,我喝了几回,病就好利索了。”白发老爷爷笑呵呵他说:“小伙子,我正想告诉你,那是我家祖传的秘方。我见你心地善良又肯帮助村里的人,我是想借你的嘴帮我传给世人呢。”阿宝点头答应了。白发老爷爷又突然不见了。
从那以后,村里的人不管是谁,要是犯了肚子疼痛的毛病,阿宝都会不分白天黑夜地扛上一把锹,到野地里去挖那种顶头上长白绒毛的绿草,回来就用草根煎水送给病人喝。喝过之后,肚疼毛病就都治好了。
有人好奇地向阿宝打听,这是什么药,阿宝什么时候学会用草药治病的,阿宝是厚道人,他就一五一十地把他如何肚疼,如何遇见白发老爷爷等等,都告诉了大伙儿。人们又追问老爷爷上哪儿去了,问得阿宝直后悔:是呀,怎么就没问问白发老爷爷的住处呢?
第二天,阿宝就跑到第二次碰上老爷爷的地方,想再谢谢老爷爷,再说以后有什么事也好再当面请教。可是,阿宝等了一天又一天,一连等了半个月,也没见白发老爷爷再出现。
阿宝很失望,他坐在与老爷爷第二次相遇的山路旁边,眼望着草地上许多顶头长自毛的绿草直出神,突然,他看见一道亮光,从一棵顶头长白毛的绿草处发出来,亮光中,那棵绿草迎风轻轻摇摆。阿宝突然发现:哎呀,这株草多么像一位白发白须的老爷爷!阿宝心里明白了,白发老爷爷恐怕是南极仙翁显圣,下凡来传授秘方,为人治病解除痛苦的吧?阿宝又想,不能让后人忘了那位传秘方的老爷爷,既然这种草还不知道名字,不如就叫它:“白头翁”吧。从此以后,人世间就有了“白头翁”这味草药了。直至今天,人们都在用“白头翁”作一味中草药。而且还在园林中作自然式的配置或布置花坛等,用以美化环境呢。传说二:是杜甫将此草起名为“白头翁”
传说唐代诗人杜甫困守京华之际,生活异常艰辛,往往是:“残杯不与冷炙,到处潜悲辛”。一日早晨,杜甫喝下一碗两天前的剩粥,不久便呕吐不止,腹部剧痛难耐。但他蜗居茅屋,身无分文,根本无钱求医问药。这时,一位白发老翁刚好路过他家门前,见此情景,十分同情杜甫,询问完病情后说道:“你稍待片刻,待老夫采药来为你治疗。”过不多久,白发老翁采摘了一把长着白色柔毛的野草,将其煎汤让杜甫服下。杜甫服完之后,病痛慢慢消除了,数日后痊愈。因“自怜白头无人问,怜人乃为白头翁”,杜甫就将此草起名为“白头翁”,以表达对那位白发老翁的感激之情。九、金银花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偏僻的小村里,住着一对勤劳善良的小夫妻。小夫妻生了一对双胞胎女孩,并给她俩起了好听的名字,分别叫“金花”和“银花”。金花银花在父母的呵护下茁壮成长,不久便长成了如花似玉的大姑娘。她俩农忙时下田帮父母干活,闲时跟母亲一起拈针绣花、织布纺纱,并自习医书和上山采药,因此深得父母和乡亲们的赞赏。  一年初夏,村子里流行一种不知名的怪病。患病者无一例外地发热,高热不退,浑身上下泛起红斑或丘疹;病后不久即卧床不起,神昏谵语,随即命丧黄泉。村里的郎中均束手无策,外地的郎中均不敢进入,眼看全村人就只好等死了。在这危急的关头,金花银花挺身而出,主动要求外出为乡亲们求医问药。而正在这时,她们父母也不幸患了此病。乡亲们都好心地劝她俩不要去了,以免求医问药不成,反而没法为二老送终。姐妹俩面露难色。这时,父母语重心长地说:“去吧!好孩儿!你们要尽快求得名医或好药回来,否则别回来见我们!”金花银花含着泪花,当即收拾行李干粮准备出发。乡亲们感动得热泪盈眶,嘱咐她俩好好求医问药,父母由乡亲们轮流照顾,不必挂念,云云。  姐妹俩走遍千山万水,涉过无数激流险滩,足迹几乎遍及华夏大地,访遍中原名医,但名医们不是对该病一无所知,就是因路途遥远而不愿前往。一天,姐妹俩路过华山,到山上一座古寺院借宿。院中一老和尚问她们为何风尘仆仆,面露难色。姐妹俩直言相告。老和尚唏嘘不已,立即手指窗外远方对她们说:“离此九十九里处有一高山,山下有一草棚,棚内住着一位老郎中。你们不妨前往求教。”姐妹俩闻讯大喜,立即前往,九十九里的路程不到一个时辰就赶到了,只见草棚外围满了等候看病的村民。走进草棚里,但见一位童颜白发、面容睿智的老者正在为一位奄奄一息的老农望、闻、问、切——想必这就是那位老郎中了。姐妹俩上前说明缘由。老郎中沉吟:“你们乡亲患的是热毒症……”说罢,他指着一屋子等着看病的农人对姐妹俩说:“这里也流行瘟疫啊,我离不开。不过,我可以教你们一个方法,就是到丘陵、山谷和树林边采集一种初夏开花,花儿成对生于叶腋,初开时白色,后变黄色,黄白相映,严冬不落,叫‘忍冬’的草药,它能治好你们乡亲的病。”老郎中进一步介绍说:“这药的茎缠绕树木,长达数米,向左缠绕;中间空,多分枝,颜色棕褐。它开出的花瓣为棒状弯曲,长2至3分,宽1至3分;色黄白,毛细密;偶有卵形叶状苞片;萼筒无毛,萼片被毛;花冠管状,上部五裂,裂片与冠管近相等;雄蕊五根,子房下位。闻之清香,尝之微苦。”姐妹俩听罢,立即谢别老郎中四处采集,不久便满载而归。  由于操劳过度,姐妹俩回到家乡后就病倒了。虽然如此,姐妹俩还是亲自用采来的草药煎汤给乡亲们服用。乡亲们服药后病情很快痊愈。而她俩也在父母的呵护下和乡亲们的关怀下不久病愈。为纪念姐妹俩的功绩,乡亲们便把那种不知名的草药叫做“金花银花”。后来,大家便渐渐地把“金花银花”简称为“金银花”了。  此后不久,医圣神农闻讯来访,并把“金银花”带回去研究。研究得知,金银花性味甘、寒,归肺、胃、大肠经,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等功效。于是,神农便把“金银花”广泛用于热毒症、乳痈、肺脓疡、肠痈以及疖、痈、丹毒等疾病的治疗,并把它记载在《神农本草经》里,一直流传至今。十、人参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山东有座云梦山,山下有个叫云梦村的寨子。寨子里有一个穷人家的孩子,名叫支拉。一天,他同富人家的孩子一块儿上学念书,见富人家的孩子穿得非常好,自己却穿得破破烂烂的,很是不理解。那天放学回家,他便去问父亲:“爹爹,为何别人穿得那样好,我却穿得这样破烂呀?”
父亲告诉他:“儿子呀,富人花钱如流水,穷人用钱万丈深!”
听了父亲这句话,支拉便不读书了。他扛着锄头,拿着粪箕,决心要挖一万丈深,找到穷人要用的钱。
支拉每天披星戴月,早出晩归。他挖呀挖呀,挖了一年又一年。锄头啊,一寸寸下土去,终于挖了一万丈深。他虽然没有见到他所要的钱,但却挖到了一棵大人参。支拉那股高兴劲儿没法形容,他一骨碌儿站立起来扛起锄头,用粪箕装着人参往家走。
父亲刚迈进家门,便听见支拉说:“爹爹啊,咱穷人用钱真是万丈深呀!”
看见支拉手中拿着一棵人参,父亲知道很值钱,也非常高兴,于是便立即让支拉的母亲做了一桌好吃的饭菜,支拉狂饮大嚼起来。
这时,一个陌生的财主从支拉家门口路过,看见了那棵人参,先是吃了一惊,然后镇定下来,问正在吃饭的支拉:“这棵人参卖不卖?”“卖嘛!”支拉回答。“多少钱?”财主问。“在吃饭。”支拉说。“要十万?”财主又追问。“在吃饭!”支拉重复道。“一百万?”财主又问,支拉很惊讶,这玩意真的这么值钱?“你要真给我一百万两,就卖给你!”
财主高兴极了,想急忙数银票,欲将人参拿走。这时,支拉已经吃饱了饭,便问财主:“你买这棵人参,它有什么作用?”“作用可大啦!人参是一种很名贵的药材,可以安精神、定魂魄,还能延年益寿。更为重要的是,据说吃人参还能长生不老,还有机会去大海里见龙王三小姐,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
听了财主这话,支拉的父亲觉得很神奇,决定不卖,想用这人参发家致富。而这想法正好和支拉不谋而合,财主只好灰头土脸地走了。
父亲把人参放进家里的大锅,加入水,加上盖,压上石头。然后叫支拉生火烧煮。不巧这个时候,父亲的朋友有急事找父亲,父亲推辞不掉。临走时,父亲对支拉千叮咛万嘱咐:“我不回来,你不要揭锅!”
父亲走后,锅里不断冒出奇异的香气。支拉出于好奇,不顾父亲的叮嘱,搬开石头,揭开锅盖,顿时香气冲鼻。支拉掐下一块放进嘴里一尝,味道甘甜清爽,于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干脆把它吃光了,连汤也喝个精光。就在这时,父亲急急忙忙地赶了回来。支拉一急,不知所措,在院里跑了两步,顿觉两腿轻飘,腾空而起,看着父亲越来越小……
支拉不知飘了多长时间,突然看见下面汪洋一片。“啊,是大海!”说着便朝大海飞去。海面风平浪静,在接近海面的时候,海水自动给支拉让路,支拉高兴极了,也许他真的能见到龙王三小姐。
不知走了多少路,突然,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出现在眼前。“啊,龙宫到了!”支拉进入殿中,果然见到了龙王三小姐,三小姐好像对支拉也颇有好感。然而,对于一个凡人的突然闯进,龙王很是不高兴,当天晚上便安排支拉去同海怪睡,龙王想让海怪将他咬死。三小姐为防止支拉出现意外,便拔了根自己的头发放在他身上。睡到半夜,海怪准备咬支拉,一看见三公主的头发,知道了她的意思,就不敢动手了。
第二天,龙王见支拉没死,便叫他将龙宫门外边的一百棵杨柳树全都连根刨起,想以此累死支拉。支拉便去刨,刨了一个上午,才刨了五棵,于是急得哭了起来。这时,三小姐正送饭来,对他说:“你先吃饭,我帮你。”
由于支拉过度劳累,吃着饭,一会儿睡着了。三小姐于是念了几句咒语,只见狂风四起,飞砂走石,天昏地暗,一群野兽受三小姐之命来到树下。它们是老虎、野猪、黑熊等。他们三下五除二将树全部连根拔起推翻在地,三小姐便命令它们回去了。支拉醒来时﹐看见杨柳树全部倒在地上,高兴得不知说什么好!
回到龙宫,支拉便去告诉龙王,说杨柳树已经全部刨完。龙王大惊,这小子怎么这么厉害?非凡夫矣。只有将他干掉,龙宫才能够保住。便又说:“明天,你去给我撒四石二斗芝麻。”
次日清晨,支拉起床后便将芝麻拿去撒。不一会儿便将十石二斗芝麻撒完了,便去告诉龙王。龙王一看:“你怎么撒得到处都是?”“我是根据您的吩咐,撒了十石二斗芝麻。”支拉说。“我叫你撒四石二斗芝麻,谁让你撒十石二斗芝麻?给我捡起来!”龙王大吼。
支拉没有办法,只得赶紧去捡。捡呀,捡呀,满田皆是,怎样才可以捡完。已经到了中午,他才捡起那么一点点。这时,三小姐又来了。支拉吃着饭,吃着吃着,不一会儿就睡着了。
原来,三小姐见支拉非常善良、勤劳,又一表人才,从心里早就看中了他。所以,她对父亲强施加给支拉的压力,总是尽量帮助解决,并且每天亲自送饭来给他吃。这下,但见三小姐念了几句咒语,突见天空中飞来孔雀、杜鹃、麻雀……众鸟来到田间,你一嘴我一嘴,不多时,芝麻全捡了起来。
支拉便将捡起的芝麻送到龙王面前。因龙王早数过,发现少了一粒,便传支拉去问话。支拉没有什么好办法,只得去求三小姐帮忙。三小姐偷偷来到百花园中问众鸟,众鸟吓得发抖。后来还是麻雀仗着胆子说:“孔雀在捡当中,躲着吃了一粒。”三小姐听了发怒,便将孔雀的嘴壳扭开,拿了出来。孔雀的嘴壳被流出的鲜血染红了,至今还是红的。
办完后,三小姐叫支拉送到龙王身旁。龙王一见,心中感到很脑火,但已经没有什么办法,黔驴技穷了。便打发他回去,准备在夜里亲自将他除掉!
回去后,支拉心神不安,便去三小姐的花楼上。支拉道:“三小姐,我今夜可能没命了。”“为什么?”“你父亲要杀我。”
三小姐不说话。支那便开门见山地说:“我不说你父亲,你父亲就要杀我了。所以我特地来告诉你,我将在今夜把你父亲干掉!”
三小姐以为支拉说的是气话,没有在意。
深夜三更天,满天的群星好似在召唤着支拉。这时,鸡叫了,龙王在梦中做着坑害支拉的美梦,想不到支拉已经来到他的身旁。他刚要起来,但见支拉拔出匕首,猛向他刺去。龙王还没有来得及躲闪,“哎哟”一声嚎叫,倒在床上便一命呜呼。
杀了龙王,支那便去告诉三小姐,望她能够原谅和理解。几天后,支拉便同三小姐成了亲。
一天,三小姐叫支拉将马放到长白山上,并且嘱咐他:“你不要将马放在山顶,半坡就行了。”于是,他便天天将马放在半坡。日子久了,半坡的草也吃光了。支拉想:现在半坡的草吃光了,还是放在坡顶吧。
坡顶上,青草长得非常繁茂,马吃得很起劲。突然,只听天空中歌声悠扬。支拉抬头一看,七位美女站在山顶上,看见支拉,便一个个围了上来。她们说:“你回家将你老婆杀了,我家七姐妹,任你挑选一个。”
支拉见这七位美女比三小姐还要漂亮,就动了心。回家后,便对三小姐说:“今夜我要杀你!”
多情的三小姐说:“怎么,你今天到底怎么了?”
三小姐突然一想,很可能他将马放在山顶上,遇见七仙女了,我走吧。她便自己打了一盆水,朝自己身上一倒,将全身淋湿便不见了。
次日,支拉又将马牵到山顶上,四处寻找七位美女。可是找遍了整个山坡,连个影子也没见着。天色已晚,他便牵着马回家。房子不见了,便将马牵到河边喝水,自己坐在桥上大哭起来。
哭声是多么凄切,想不到也感动了一个客妈(青蛙的俗称。民间说自支拉喊其后而得名)。
客妈便跳了出来,问道:“你今天在这儿哭什么?”
支拉便将事情的经过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客妈。
客妈听后笑了笑,便对他说:“没啥子问题,我可以帮助你找到她。但是你必须叫我做客妈。另外,你找到后不许笑,如果一笑,客妈肚子要爆。”
支拉一一答应。于是,客妈引支拉沿着河边走了一会儿,便找到了三小姐。支拉一高兴便忘了对客妈的承诺,“哈哈”大笑起来。
“咚”的一声,客妈的肚子爆了。三小姐急忙穿根花线,将客妈的肚子缝了起来。至今,客妈的肚子还有一条花线印。
后来,夫妻二人就在长白山安家落户,男耕女织,辛勤地劳动耕耘,尽情地歌唱幸福美满的生活。据上辈人讲,也就从那时起关内人参日趋消失,而长白山的人参却越来越多。==========================才疏学浅,以上传说均从各处搜集整理,供大家交流学习,欢迎指正和补充。不喜勿喷哦 \(^o^)/
楼上大神说的很详尽,我略做补充。才疏学浅,难免谬误,见谅。&br&1.防己:“己土受邪之病,而此能防堤之。”脾属己土。&br&2.黄芪:又名黄耆,“耆老,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br&&br&
相传,清朝有一位善良的老人,名叫戴糁。他善于针灸治疗术,为人厚道,待人谦和,一生乐于救助他人。后来,由于救坠崖儿童而身亡。老人形瘦,面肌淡黄,人们以尊老之称而敬呼之“黄耆”,老人去世后,人们为了纪念他,便将老人墓旁生长的一种味甜,具有补中益气、止汗、利水消肿、除毒生肌作用的草药称为“黄芪”&br&(故事来源: &a href=&///?target=http%3A///item/c0d1bc6413.html%3Ffrom%3Dsmsc%26uc_param_str%3Ddnntnwvepffrgibijbpr&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item/27761&/span&&span class=&invisible&&6cc63c0d1bc6413.html?from=smsc&uc_param_str=dnntnwvepffrgibijbpr&/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
)&br&3.甘草:因味甘而名。又因能调和诸药,又称“国老”。&br&
御医盛寅有一天早晨刚进御药房,就感到头痛眩晕,随即昏倒不省人事。由于事发突然,周围的人皆束手无策,不知如何是好。消息传出,有一位民间医生自荐为盛寅治病,取中药甘草浓煎后令其服用,不久盛寅便苏醒过。其他的御医颇感惊奇,这位民间医生解释:盛御医因为没有吃早饭就走进药房,胃气虚弱,不能抵御药气郁蒸,中了诸药之毒,故而昏仆。甘草能调和诸药之性、解百药之毒,所以让他服用甘草水后便苏醒。&br&(故事来源:&a href=&///?target=http%3A///item/454be4f324c6361e2bcef43f.html%3Ffrom%3Dsmsc%26uc_param_str%3Ddnntnwvepffrgibijbpr&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item/454be&/span&&span class=&invisible&&4f324c6361e2bcef43f.html?from=smsc&uc_param_str=dnntnwvepffrgibijbpr&/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4.防风:“功效疗风最要”。&br&5.桔梗:草根结实而梗直。&br&6.半夏:“五月半夏生,盖当夏之半”。&br&7.天麻:即天生之麻。又能治风,又名“定风草”,茎如箭杆而直,又名“赤箭”&br&
相传,太上老君赴完蟠桃会,兴致颇高,便信步出了南天门,踏着祥云畅游四&br&海,看到人间太平盛世,不觉手舞足蹈。没承想一个不小心,碰开了装仙丹瓶子的瓶盖,一粒黄绿各半的仙丹便向凡间落去。&br&仙丹恰巧掉在长白山的一块巨石上,石头响一声之后一分为二,随即滚落进草丛里。第二年,便长出两个形态各异的东西来:一个翠绿,有茎有叶;另一个则呈淡黄色,有茎无叶,头顶长着一个拳头样的东西。&br&这就是最初的人参和天麻。人参和天麻受天地之灵气,享日月之精华,天长日久,便羽化成人,常常变成两个可爱的姑娘,在森林里嬉笑玩闹。不走不知道,一走吓一跳,原来世界是这样有趣,有高耸的红松,欢跳的小溪,活泼的小鹿,还有忠厚的老黑熊……&br&这一天,人参和天麻来到一个村子,看见一群人正跪在一座庙前,对着摆放的猪羊供品烧香,口中念念有词。两人发现这些人大多面黄肌瘦、无精打采,于是便问一个老人这是怎么回事。老头告诉她们,好多年前的一天,空中忽然降下一场血雨,打那以后,人们的身体便每况愈下,不是生这个病就是得那个病的,但苦于没有医治的药,只好供奉神灵,以求得保全性命。&br&人参和天麻一听落下泪来,原来这里的人们生活得这样痛苦!两个人一商量,咱们不能只顾自己高兴而不顾老百姓的疾苦啊,于是她们便扯下几根头发撒向了林间,林间便到处长满了人参和天麻。可是,人们都不认识,也不知道它们有什么用处。她们便决定把人参和天麻的秘密告诉一家药店的小伙计。&br&小伙计名叫保柱,十六七岁的样子,平时除了在店里帮忙抓药外,还经常和师傅一起进山采药。这天,保柱上山采药,在老林子里碰上了两个仙女似的姑娘,一个绿裤红袄,一个黄衣紫裤。保柱十分惊讶,这大山里哪来的姑娘啊?于是便问两个姑娘是从哪儿来的。人参和天麻就说自己刚从山下搬来,就住在不远处。就这样,三个人坐在草地上闲唠嗑。聊了一会儿,他们的话题就聊到了药材上,人参低头掐下一片人参叶子,对保柱说:“保柱,你咋不采它呀?我告诉你,这叫人参,是补药,大补元气,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增智。你挖回去吧,可是有大用处呢!”天麻也指着一棵淡黄色的东西说:“你看啊,这棵药材叫天麻,祛湿止痛,行气活血,你也挖些吧。”保柱很听话,挖了些人参和天麻,就下山去了。自从有了这两种药材,他们药堂的名气渐渐大了起来,以前一些从未治愈的病,陆陆续续都被治好了,人们的身体好起来,村落里又充满了欢声笑语。&br&后来,因为一只蟒妖与他们起了争执,天麻在战斗中被蟒妖吐了下去。人参见天麻被蟒妖生吞,一急之下,猛然一用力,便生了个白胖的小宝宝,她又是高兴又是悲伤。高兴的是可以留在人间,为老百姓救苦救难;悲伤的是天麻妹妹为了救她却被蟒妖生吞了!后来,人参一边抚养着小宝宝,一边思念天麻,经常遥对蟒妖离去的方向落泪。奇怪的事情发生了,人参发现,她的泪水一落到地上,便生出一株株的小天麻。打那时候起,能生长人参的地方就有天麻,而且人参有种,天麻无种,因为天麻被蟒妖生吞了,在人间没有留下种子。还有,人们上山挖到人参,都要先用青苔毛子包一层,然后再用红松的皮再裹一层,据说这规矩也是那时候传下来的。&br&(故事来源:&a href=&///?target=http%3A///item/fd6ec1e9c20f70edfbeeba.html%3Ffrom%3Dsmsc%26uc_param_str%3Ddnntnwvepffrgibijbpr&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item/fd6ec&/span&&span class=&invisible&&1e9c20f70edfbeeba.html?from=smsc&uc_param_str=dnntnwvepffrgibijbpr&/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 )&br&8.通草:“白瓤中藏,脱木得之,故名通脱”。(来源于通脱木的干燥髓茎)&br&9.侧伯叶:“柏有数种,入药惟取叶扁而侧生者”。&br&10.马钱子:“状如马之连钱”。还记得那首词吗?“五花连钱旋作冰”。&br&&br&11.金钱草:“神仙对坐草,山中道邦皆有之,蔓生,两叶相对,青圆似佛耳草,夏开小黄花,每节间有二朵,故名。”&br&传很久以前,有一对年轻恩爱的夫妻,平时日子过得很美满,有一天,丈&br&夫突然腹痛,不久便死去了。妻子请来医生要查明丈夫的死因。医生根据死者的发病部位剖腹,在胆囊内取出一块小石头。为了纪念丈夫,妻子用红绿丝线织成一个小网兜,把石头放在里面挂在脖子上,形影不离地佩戴着亡夫腹内的遗物。有一天,她上山砍柴时,发现挂在脖子上的石头小了许多。&br&为了解开这个谜,她又去请教医生。医生听了她的话觉得可能是她上山砍柴时,接触到了一种能化石头的草药。后来,医生和那位妇女一起上山,在她砍柴的地方把各种草都割下来,试包石头。果然有一种草包了石头后,石头会缩小。医生就采了许多这种草,用作治疗结石病。人们都说,这种草真了不起,能治病,比金钱还贵重,就叫它金钱草。也有人根据它能化石,叫它“化石丹”。&br&(故事来源:&a href=&///?target=http%3A///item/33092dcd191a5eeb188c6.html%3Ffrom%3Dsmsc%26uc_param_str%3Ddnntnwvepffrgibijbpr&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item/33092&/span&&span class=&invisible&&dcd191a5eeb188c6.html?from=smsc&uc_param_str=dnntnwvepffrgibijbpr&/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12.猪苓:“生土底,皮黑作块似猪粪,故以名之。”俗称野猪粪&br&13.茯苓:相传有一次慈禧太后得了病,不思饮食,厨师们以松仁、桃仁、桂花、蜜糖为主要原料,配以适量茯苓粉,再用上等淀粉摊烙成外皮,精心做成夹心薄饼。慈禧吃后很满意,并赏赐给大臣。后来成为北京小吃。&br&&br&
一点微小的工作。
楼上大神说的很详尽,我略做补充。才疏学浅,难免谬误,见谅。1.防己:“己土受邪之病,而此能防堤之。”脾属己土。2.黄芪:又名黄耆,“耆老,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 相传,清朝有一位善良的老人,名叫戴糁。他善于针灸治疗术,为人厚道,待人谦和…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五十年后老中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古卷轴5见识超凡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