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知乎上半懂不懂得人反倒会把真正懂面对喜欢的人没话说噎的没话说。还觉得...

如何评价「博士后和民工的区别」这个故事?
故事如下: 联合利华引进了一条香皂包装生产线,结果发现这条生产线有个缺陷:常常会有盒子里没装入香皂。总不能把空盒子卖给顾客啊,他们只得请了一个学自动化的博士后设计一个方案来分拣空的香皂盒。 博士后拉起了一个十几人的科研攻关小组,综合采用了机械、微电子、自动化、X射线探测等技术,花了90万,成功解决了问题。每当生产线上有空香皂盒通过,两旁的探测器会检测到,并且驱动一只机械手把空皂盒推走。 中国南方有个乡镇企业也买了同样的生产线,老板发现这个问题后大为发火,找了个小工来说“你他妈给老子把这个搞定,不然你给老子爬走。”小工很快想出了办法他花了190块钱在生产线旁边放了一台大功率电风扇猛吹,于是空皂盒都被吹走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1、知识并不一定都是生产力;
2、创造力并不取决于学历高低;
3、能吹是多么的重要。这故事应该是一个段子。如果单单从这个故事层面来看,是不是这个博士后的做法比不上民工的做法呢?有没有可能是这90万的用处不单单是把多出来的盒子选出来呢?相关问题:
按投票排序
207 个回答
你在旁边给我装个风扇试试,看我大巡检不打死你!!===========12-22重新排版并新增联合利华自动包装机工作原理。   1. 入盒系统为间歇式运作,装有推装过载保护功能,保护物品安全入盒。   2. 无纸盒:不入盒(可选择整机自动停机及发出声音报警)。  
   不入盒:空盒剔除
(可选择整机自动停机及发出声音报警) 。  
   无物品:纸盒等待
(可选择整机自动停机及发出声音报警) 。   “常常”有空盒子是不可能存在的情况。  根据咨询生产厂商的电话,联合利华其中一种生产线采用的是利用2个光电感应器进行判断。当无纸盒和无物品两种情况会分别处理,保证每一个纸盒都会有香皂。最大可能出现空盒的情况是连体盒(如两个纸盒黏在一起),如果要避免该情况,需要对来料检验,并且提高纸盒质量。在纸盒抓取装置上加装一个光电感应器即可,判断是否为单一纸盒。当然,风扇也吹不走只塞了一个香皂的连体纸盒。   以上为其中一种方案,方案还有很多,各有优劣,其余分拣剔除机构的原理请先参照下一章第5节。============应大家要求,12-20再次修改,新增实际工厂应用内容(没兴趣的请直接跳到下一章《哲(pen)学(zi)部分》)1.  自动生产线上,风扇是不可行的。  先简述结论——万一有一块香皂表面污染,风扇会带来交叉污染——于是小工厂在日生产的香皂集体长毛!然后用户投诉,新闻报道,政府介入,停业整顿,blabla……  香皂的车间环境俺也是不知道,俺也不是联合利华的员工。  不过日化膏霜、化妆品乳液之类的车间都是GMPc级的——风扇绝对禁止——气流扰乱+污染物交叉感染——一个产品污染搞死一条生产线——一条污染的生产线搞死一车间的货——搬风扇进去的傻鸟被清退。(关于GMP的分级,我不是专业人士,仅略知皮毛。但想来香皂(日化品)生产线也是要GMP管控的)2.  自动生产线上,风扇是极低效的且不可靠的。自动生产线上,错误率极低,生产几十天都不一定会出一个空盒,而一出就是一大票,主要是因为生产线的机械传动问题造成的。  如上面的图,生产线的产品是在固定槽型的传动线上快速移动,传动速度比你平时跑步还快。在快速传动的固定槽中,风扇要多大马力才能从侧面吹动空肥皂盒?假设是从下面吹动,那么会不会因为气流导致传动的产品定位紊乱?假设不紊乱,吹出来的盒子乱飞怎么办?万一风扇风力不均匀怎么办?3.  用气流来分拣轻重物体,是非常常见的做法。  建议段子手多看看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我爱发明》,里面跟轻重分离有关的比如剥壳、去皮、筛选的发明,50%都用到了气流分拣。是个工程师都会想到能不能用这种方案。4.  理论解决方案1——利用重量分离——电子枰+Arduino芯片。    本方案成本不高,可靠性和稳定性远比风扇高。    而且由于次品率很低,一箱一称甚至几箱一称就足够了,不用每个盒子都去称重。  理论解决方案2——利用惯性质量分离。  理论解决方案3——利用多个光电感应器统计计算。  理论解决方案4——利用重量导致的轻微下陷监测。5.  相关专利——《香皂空盒次品检测及剔除系统》  申请号:  查询入口:  原理:重物会使所处的传送部分轻微下陷,利用光电传感器检测未下陷的即可  成本远远到不了几十万,只是多一个光电传感器。6.质量是造出来的,不是检出来的。===========这故事让我想起了这样另一则故事。两农妇耕于田,讨论公主生活。农妇甲:我听说皇帝家的东西都是金子做的。要我说,公主的锄头肯定金的。我夫君要是日后发达了,我也要打一把纯金的扁担!农妇乙:你真是没见识,金子做的锄头砸下去不就软掉了。要我说,肯定是百炼陨铁镶金玉!农妇甲:你才没见识,皇帝家有那么儿子公主,一年轮下来一人才耕几天,金锄头绰绰有余了!农妇乙:我说你没见识真是对了,你不知道皇帝家地多啊,一人几天哪里耕的过来!农妇甲:@!#$%^%*(*&^$%##@……为啥这么说呢:写段子的就是没有工程实践经验的人,现代化流水线都没见过,瞎BB个不停。“机械、微电子、自动化、X射线探测等技术,花了90万,成功解决了问题”空肥皂盒定位需要90万?需要微电子?需要X光?哪个工程师这么白痴?不用混了。研发经费白拿的?无非是用机械微电子自动化X涉嫌探测实体模拟力学分析设计出来的新版锄头罢了。这故事反映不了博士后跟民工的区别,只能反映普通人对工程设计的不了解,更反映了普通人对学历与知识的轻薄。把高智商人群说成弱智最开心了,不然人生得多绝望。=====中国古代也有很多的疑似反智主义案例——《庄子·天地篇》  子贡见一丈人……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用力甚多而见功寡。  子贡曰:“有械……一日浸百畦……凿木为机……其名为槔。”  为圃者忿……笑曰:“……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  子贡瞒然惭,俯而不对。郑板桥《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  “天地间第一等人只有农夫,而士为四民之末。”,农夫“皆苦其身,勤其力,耕种收获,以养天下之人”,而读书人“一捧书本,便想中举,中进士,作官,攫取金钱,造大房屋,置多田产;其不发达者,乡里作恶,小头锐面,更不可当。”  中国的反智主义传统与民粹结合,最终在20世纪60年代形成了恐怖的反智浪潮。让我们见识到那些所谓的“玩笑话”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的惊人爆发力。知识传承毁于一旦,名人雅士惨遭迫害,拒绝思考拒绝辩论拒绝改变成了社会主流,社会的稳定剂与引路人——知识分子——变成了臭老九。经历过,才会警惕。  读书人之间会自嘲,会反省,会批判——自嘲的艺术。  达不到层次的人跟着起哄——异想天开。  曹操说,我儿时的理想只是想当个名臣——这叫谦虚。  二流子说,我儿时的理想只是想当个名臣——徒增笑耳。  陶渊明郑板桥能留名,并不因耕田耕的好。社会能发展,也不是靠一两个民工拍脑袋的突发奇想,那千万人的智慧结晶他们不是看不到,而是选择性不看到。看不到知识的力量,只能当一辈子知识上的“农妇”,哪怕用着“金子的锄头”。=============记得上次听到这个故事时,北京房价还在7000。唉,这才是世界上最悲惨的事好不好。  版本1——日本的大企业与小公司——日本最大的化妆品公司收到客户抱怨,客户说他们买来的洗面皂盒子里面是空的,於是这个化妆品公司为了预防生产线再次发生这样的事情,於是工程师便很努力辛苦的研发了一台『X-光监视器』去透视每一台出货的香皂盒,当然「漏装」的盒子都可被检查出来。
而同样的问题也发生在另一家小公司,他们的解决方法是买一台强力工业用电扇,放在输送机末端,去吹每个香皂盒,被吹走的便是没放香皂的空盒...
  版本2——跨国企业与乡镇企业(新增红外探测、激光照射、大量美金等内容)——说某跨国家化公司,肥皂生产线上面存在有包装时可能漏包肥皂的问题。于是该公司总裁命令组成了以博士牵头的专家组对这个问题进行攻关.该研发团队使用了世界上最高精尖的技术(如红外探测、激光照射等),在花费了大量美金和半年的时间后终于完成了肥皂盒检测系统,将肥皂盒空填率有效降低至5%以内。问题基本解决之.
说某乡镇肥皂企业也遇到类似问题,老板命令初中毕业的流水线工头想办法解决之,经过半天的思考,该工头抗了一台电扇到生产线的末端进行吹风,那些没有装填肥皂的肥皂盒都被风吹下去了。
  版本3——联合利华与中国乡镇企业(新增自动化,机械,机电一体化、Solution团队、X光、机械臂……)说某跨国家化公司,肥皂生产线上面存在有包装时可能漏包肥皂的问题。于是该公司总裁命令组成了以博士牵头的专家组对这个问题进行攻关.该研发团队使用了世界上最高精尖的技术(如红外探测、激光照射等),在花费了大量美金和半年的时间后终于完成了肥皂盒检测系统,将肥皂盒空填率有效降低至5%以内。问题基本解决之.
说某乡镇肥皂企业也遇到类似问题,老板命令初中毕业的流水线工头想办法解决之,经过半天的思考,该工头抗了一台电扇到生产线的末端进行吹风,那些没有装填肥皂的肥皂盒都被风吹下去了。
============【类似段子】 加入一个博士群,见到有一个人提问:一滴水从很高很高的地方自由落体下来,砸到人会不会砸伤?或砸死?群里一下就热闹起来,各种公式,各种假设,各种阻力,重力,加速度的讨论,足足讨论了近一个小时。这时,我默默的问了一句:你们没有淋过雨吗?群里,突然死一般的寂静..然后,然后我就被踢出群了。【类似段子】大叔去移动营业厅办卡,问营业员:“这4G有啥好的?”营业妹子:"^%$#@&*%$(()^&%%$#$^……" 大叔听后一脸迷茫:“闺女啊,你净整这些大叔听不懂的"。“大叔,这么给您说吧,2G可以看苍井空.txt!3G可以看苍井空.jpg!4G呢,就可以看苍井空.avi了!”大叔听后一脸激动:“闺女啊,你净整这些大叔听不懂的,给我开张4G卡吧"。=============  结论就是:一个2B出了一个2B问题,给出个2B答案,总结个2B结论,写了个2B段子,被一个2B转发了,一堆2B点了赞。  小工依然是小工,看了段子会开心,明天继续干苦力活。  博士依然是博士,看了段子一笑了之——哪个傻缺编的蠢段子,呵呵。
写这个段子的2货,没有制造业品质控制的基本常识——品质不是靠检验出来的,品质是设计出来的。这条生产线有个缺陷:常常会有盒子里没装入香皂。总不能把空盒子卖给顾客啊,他们只得请了一个学自动化的博士后设计一个方案来分拣空的香皂盒。如果一个公司是去找人来分拣空的香皂盒,那么这个公司最多就是小作坊的水平。任何一个稍微懂一点品质的制造业公司都知道,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根本不是去 分拣空的香皂盒, 而是解决这个生产线的品质问题——也就是,如何在一开始避免盒子里面没装入香皂!就算你靠风扇或者X射线可以检查出来,但是这个生产线本身就存在问题啊:如果100个盒子里面有50个问题零件,良品率这么低,难道还想着检验,而不想着去解决问题发生的根源吗?在生产线设计的时候,就需要考虑各种可能导致最后装不进去盒子的因素,比如“人机料法环”,人,指制造产品的人员;机,制造产品所用的设备;料,指制造产品所使用的原材料;法,指制造产品所使用的方法;环,指产品制造过程中所处的环境。去做DFMEA,PFMEA,提前都要考虑清楚。设计出生产线之后会试运行,发现有空盒子就要继续分析原因再做改进之后再试运行,直到空盒子的比例极低(百万分之3)甚至没有,再批量生产肥皂,而不是到最后检验出来空肥皂盒子。------------------知乎不懂制造业的人这么多吗?我这个答案居然有这么多反对。。。。出乎我意料。谢谢
赞同了,平衡了。
这故事是没法单单从故事层面来看的。为啥这么说呢:因为编造这东西的人基本就是个没有科学工程素养流水线都没见过的人在瞎YY。解决个肥皂盒需要X射线?微电子,机械,自动化只是在堆词而已。博士后加设计团队不会设计出这种东西,最有可能的方案反而简单得要命,抓肥皂的夹子和放盒子的夹子间弄一个反馈,当然涉及流水线的改造需要的钱应该不少,这是没办法的。用到X射线的话联合利华可以开除人家了。同时,风扇吹空盒子的隐患也大了去了,除了风扇,你需要的还有回收盒子的设备,如果不是人工回收,那还需要多加一条传送带。所以光从故事层面来看,博士后脑残,小工也一样脑残。这故事倒是充分说明了编故事的人的思维,大公司就是人傻钱多,乡镇企业就是精明能干,科学家都喜欢炫技,弄个空盒子最好先上个X光,然后一束激光把盒子烧了,反而小工脚踏实地。你觉得那样联合利华真的能成联合利华么?反而最喜欢炫技堆砌辞藻的人就是对科学半懂不懂的段子手。
太有意思了,这是第三次看见这个 古老 的 段子 焕发青春了。说它是段子,是因为它没有任何真实性,连我这样学过机械,但是从来没有入过行的半吊子门外汉,随便拍拍脑袋都能想出好几个比电风扇更经济,更有效,更合理的方法,如果一个受过专业训练的博士/博士后要用几百万解决这个问题,那他的博士学位真是火星读的了。说它古老,是因为20多年前,我就第一次听说了这个流行的段子,到现在已经是第三次大流行了,每次都有不同的流行人群和社会背景,挺有意思,我个人倒觉得不能单纯用反智,loser之类的眼光简单得看待这个段子。再荒诞的故事,有时候也有些具有现实意义及价值的背景与内涵。第一次流行是在20年前,它流行的人群,确然在制造行业,当时也有很多版本,大略是这样的:“某肥皂制造企业被合资,外方派驻的外籍管理人员雇来一个海归博士当总工,遇到生产线上出空盒的问题。。。。巴拉巴拉”这个我在上海的产业工人群中听到的次数还真不少。当时的背景是,大量国内的制造业企业(绝大多数是地方国企,集体所有制企业)在政府主导下,被外资收购,被合资,或者被私有化。大量工人下岗,大量传统国内的品牌消失或者被改嫁,成为了国外品牌的子品牌。究其传播和流行的背景,大略是国内传统的制造业,在接纳世界先进的制造业影响时的一种普遍的心理反应。既有抵触和不甘,也有怀旧和沉缅。第二次流行很有意思,大略在八九年前,它流行及传播在一个很高大上的人群:跨国背景的管理及ERP咨询顾问及实施人群。他们绝大多数都有良好和光鲜的教育背景,甚至大多数都是海外名校的教育背景,供职在世界知名的咨询企业。简单说要知识有知识,要智商有智商。当然,他们中的很多人,用现在的话来说,叫缺点地气。事实上,他们自己就是这个段子中被暗暗讥讽和鄙视的对象。当时大略是有一位世界顶尖咨询公司的顾问,去到某大型民企,被人家老板用这个故事调侃了一下,当时的版本大略是:“某乡镇肥皂企业,想要发展壮大,和国际接轨,雇佣了一个海归博士。。。。。巴拉巴拉”后来回来以后,和圈里人笑谈中一聊,就传播开来了。当时这个流行和传播,大略是被这个圈子中的人作为一种自嘲的玩笑散播,当时的背景是,“中国制造”开始横扫世界,中国制造业的大小老板,领导,前所未有的高心气。同时,许多咨询顾问推崇的国际先进的管理理念,方法,乃至咨询顾问本身,确然对于当时的中国制造业场景,有水土不服的情况,简单得说,极端劳动力成本优势压倒了一切。某世界顶尖的咨询公司的其中一个顾问团队,甚至专门分析了这个案例,以期能够端正自己的心态,更贴近本土制造业客户的实际情况,正视他们的许多特色和独有的优势,而不是以一个居高临下的心态去指点江山。至于这个段子现在又被翻出来,我只能说现在自媒体的喷涌式发展使得内容出现极度匮乏,因此促进了段子考古挖掘事业的极大发展。。。=========================================================================关于这个段子内容本身,我还想说两点。第一:目前排名第一答案所说的,要向生产要品质,而不是向质检要品质,这个理念在制造业内是对的,但是并不全然,有其局限性。从根本上来说,用生产还是质检来要品质,其实是一个基于从成本,难度,风险的博弈过程。一般来说,从生产流程角度,越早得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付出的代价是最少的,但是这个事情也不是绝对的,要具体行业,具体的生产场景,生产条件去分析和判断。例外的情况,大的可见LCD及大规模集成电路(比如CPU)的制造,小到这个荒诞的段子。这个段子的荒诞及不可信之处,不在于老师傅用风扇解决问题,而在于一个专业的博士/博士后居然会用这样的方法和成本去解决问题,而老板居然还同意了。但是如果在关联上联合利华这个名字,那么老师傅这样的做法也纯属扯谈了。简单得说,对于一个小规模的作坊式生产,在缺乏机械技工和资源的情况下,风扇确然有可能是个最优解。第二:所谓的老师傅的经验和能力,可不是什么先进技术,科技的对立面,事实上,制造业的大多数技术革新,正是来源于一线生产的老师傅们的经验及改良的积累。他们带来的可能不是颠覆性,跨越时代的革新,但是他们带来的持续改良和创新,是制造业技术不断进步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以我个人的见识,有很多看起来很土的老师傅,真的是NB到神一样的存在。
我只是一个搬运工...请大家到原来的问题里给原作者点赞。以下是
在的回答。德国工业的成就源自于一百多年工业革命的悠久积累与深厚沉淀。而天朝的差距,我认为,不在于技术投资,不在于创新意识,而恰恰在于对“积累”与“沉淀‘的轻视。————————————————————————————————轻松一点,咱们先来讲段子。你是否也听过类似的故事:1. 大公司的生产线会发生空包装的问题,于是斥巨资请来博士生研究改造。同样的问题,小作坊的农民工用一台电风扇把空包装都吹走了。2. 美国航天局斥巨资开发能够在太空使用的内压式墨水笔,而苏联宇航员——用铅笔。咱们最喜欢这类小聪明了,还乐此不疲的传诵。而每一次传诵的潜台词就是:哈哈你看,高学历有什么用,知识渊博有什么用,还不如我拍拍脑袋抖个机灵来的管用。连武侠小说也是这样,苦练几十年的人注定只是绿叶,主角只要捡到本秘籍就可以天下无敌了。——其实,我们追求的就是一种自慰:别人付出的努力不值一提,我总能找到不努力也成功的方法。但很可惜,现实不是这样的。——如果你知道苏联最终仍旧是斥巨资采购了美国的太空笔,如果你愿意思考其中的原因,那么你自然也该知道,每一个乐于“分享”那种故事的人,都是在为自己贴上无知的标签。——小作坊当然可以用电风扇吹走空包装,但如果你是一万条生产线的大企业,你去装一万个电风扇吗?一万条线的空包装,且不说产能浪费的问题,光是每天捡盒子就能要你的命。电风扇的方法不好吗?好,对于小作坊来说,这就是最优的解决方法。但问题是,这个方法具备普遍意义吗?能够适应更庞大、更复杂的环境吗?这就是问题了。小聪明、小机灵通常只在小作坊模式下有用,当企业规模扩大了、技术级别提高了,各种问题自然接踵而至,装电风扇这种小伎俩又能够支撑多久呢?苹果这级别的公司是靠小聪明走到今天的吗?拿小作坊的“权宜之计”,去嘲笑大作坊“严谨踏实”,这就是裹足不前的原因了。所以中国不缺一夜暴富的土豪,却没有底子够硬的龙头,此绝非偶然。别人辛苦几十年研究出来的技术和管理模式,这样的积累不是抖个机灵就能一蹴而就的。除了看到别人的"突破",更请看到别人的"积累"。以现代科学而言,后者甚至更为重要。说的难听点,对投机取巧的追捧,其实就是对不劳而获的幻想。社会风气如此,只能让人徒呼奈何。不好意思乱跑火车了。如果能用简单的三个字来回答题主的问题,我会说:正 三 观现代科技的核心精神,其实不在于梦笔生花式的突破创新,而在于承前启后式的层层递进。达到这个目标的方式,就是三个字:标准化标准化指的是一种建立共同认可的标准、由此创建沟通渠道、提高沟通效率的过程。比如使用统一的文字,这就是最简单的标准化,从此有了文明有了历史有了人类的一切。。。说的更简单一点,就是一种让别人能够继承、复制你的工作的表达能力。由此,后人能够在你已达到的成果上进一步努力,任何发展与进步,必须要能积累下来才有意义。至于很多人认为的标准化等同于流水线,以为只适用于大批量廉价产品,这是不了解标准化的本质。举个栗子假设你是一个没有语言的猿人,今天你想吃烤野猪了,你有两种选择:1. 你学一声猪叫,有几个弟兄听懂了,于是你们几个组团去刷野怪2. 你也可以发明一个系统性的语言,从“我”到“打猎”到“野猪”,然后再花力气推广你的系统,花力气教育你的弟兄,终于有一天你可以用每个人都理解的语言说:“弟兄们,今天吃烤野猪,咱们走起!”所以哪一个方法更容易?很多人肯定觉得是第一种,我只要叫一声就行了嘛。但是你考虑过复杂情况么?如果今天你要猎杀10头野猪呢?如果你要推大boss猛犸象呢?如果要指挥队友,A中单B补刀?如果有人死活就是听不懂你的猪叫呢,你咬死他?标准化就是一种远见,一种将个体方案投射到复杂环境、把每一步都为将来铺路的思考方式。我们当然无法要求所有人都具备这种远见和精神,但正是那些为未来而思考的伟人,才能在文明历程上留下印记。再举个栗子,看看中西方的差异就以做菜为例。让我们比较一下中西方的菜谱,以示公平,咱们都做烤鸡:即便不懂英文,你也一定看得到差别:右边充满了精确的数字和单位,甚至一只鸡该有多重、能够喂饱几个人都写的清清楚楚。而左边的,不出意外,当然就是各种“少许”、“适量”。如果你是初学者,请问你会选择哪一边的菜谱?哪一边的更能让人学会、学好?(补充:美帝1 cup = 8 oz,1 tablespoon = 0.5 oz,都是精确的计量单位)中国菜的博大精深源于其深厚的底蕴,而正因为标准化的缺失,所以美食的传承变得十分困难,传统美食正在不可逆转的流失。你是否也抱怨过,口味正宗的XXXX越来越少?就因为没人知道适量到底是多少,大师傅也许能够把握平衡,传到下一代时就没人记得了。而更讽刺的是,居然一天到晚有人分享:“老外学做中国菜,看到‘盐少许、糖适量’都崩溃了”——分享时甚至还充满了自鸣得意之色,简直让人以为天朝美食是靠着“少许”、“适量”来统治世界的。每次看到这种分享我都难过的胃疼。所以我同意
朋友的观点。这种对标准化的轻视(甚至可以归结为对逻辑思考的轻视),正是意识形态上的根本缺陷。(要扯得更远,甚至可以谈到中医。。。这里且按下不表。)——争论的人太多,我再解释一下:标准化不代表单纯的精确化,核心意义是降低沟通成本。中餐食谱的问题不在于有没有数字,而在于大大提高了学习难度。如果我太蠢了,就是看不懂“适量”是多少,怎么办?你咬死我?拜托也别拿自由发挥当借口了,真把几克几克写明白了,你就不能自由发挥了?你比我还蠢啊?你让人从模糊中揣摩数字,和让人从数字中自己调节,到底哪一个成本更高?举个极端例子,有一天人类都死绝了,火星人挖掘出了这两份食谱,西餐的分分秒秒就给你重现出来,而中餐的就只能扔垃圾桶了。然后火星人还会说,西餐真好吃,中餐一坨屎。你心痛不心痛?肯定有冥顽不灵的人要说,中国菜是艺术,不适合标准化。。。首先,你的拉面饺子就是艺术,别人的汉堡披萨就是流水线出来的垃圾。这种狭隘的民族主义正是不思进取的遮羞布。(我又忍不住要说中医了。。。好吧改天再写一篇,有兴趣的请关注:)其次,你要先掌握了标准化的方法,再融合自己的突破,那才叫艺术。而如果连最基本的标准法都搞不定,那叫“没学会”,说的多好听都没有用。下棋也要学打谱,绘画也要学明暗,如果有人一上来就不肯学基础,那是纯粹的耍流氓。再次,很多人不仅轻视了标准化的重要性,更轻视了其难度。那些写”少许“、”适量“的人,他们仅仅是不想写数字吗?恐怕他们也写不出来吧。不是我瞎说,同一个菜让他烧两遍,估计咸淡口味都不一样。别说什么”适量“是为了创意发挥了,你创出来了也没用,因为你创完了自己就给忘了。很多不写数字的,不是不想,是不能尔。而相比较,肯德基麦当劳这种垃圾食品,虽然水准不算太高,但品质始终如一。别说经历几十年都不会失传,而且你去街上随便拉一个人都能做出同样水准的食物——别小看了这个能力,人家就是靠这一条横扫全球。反观天朝,连兰州拉面都越做越差,还口口声声的不屑于人家的科学方法。这正是让人痛心疾首之处。如果你以为我在黑中餐,那只能说你没有理解本文的精神。我黑的是对传承的轻视。漫漫五千年华夏文明,失传了的文化瑰宝还嫌不够多么?木牛流马你会造么?高山流水你会弹么?干将莫邪你会铸么?奇门遁甲你会摆么?六脉神剑你会使么?。。。这些你都不会,no can no BB。所以他们无论有多牛B,又有什么意义呢?就是让你多一个吹牛B的段子?中医的巅峰是几千年前的华佗,中餐的巅峰是民间某处的不知名小店。这种迷信于”高手在民间“,”绝技在从前“的想法,说白了,只能证明有些人的思维还停留在未开化的阶段。你让这些人去挑战“德国制造”?痴人说梦罢了。武侠小说总是喜欢说,资质平庸之辈拘泥于招式而不知变通,于是自诩有资质的投机者们便兴高采烈的以为只要会变通就行了。殊不知你连基础都没打牢就胡乱变通,取死之道尔。这正是当今的大多数中国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而这些人,也正是华夏文明失传的帮凶。(不是我马后炮,拿中餐当例子时我便预想到了反对声音。执意谈中餐,多少有点钓鱼的意思。现在看看下面的回复,啧啧,我还有什么话说。所以我才必须写这文章,不管你听进去多少,我仁至义尽。)再来更多栗子,看看什么叫战斗力超群先来个洋气点的栗子,圣经里有一段我特别喜欢:人类最早是说同一种语言的。有一天大家聚在一起,计划造一座巴别塔(通天塔),以挑战至高的上帝。“耶和华说、看哪、他们成为一样的人民、都是一样的言语、如今既作起这事来、以后他们所要作的事、就没有不成就的了。” (旧约11章)上帝当然不能由着你们这群二货胡来。全知全能的神是怎么应对的呢?放地震、暴风雪、流星雨?当然不会那么低端。上帝做了一件很微妙的事情:“变乱他们的口音、使他们的言语、彼此不通。”(旧约11章)于是愚蠢的地球人只能各自为战,没过多久就GG了。感谢
朋友的提醒,再来个本土化的栗子:但凡说到秦始皇的功绩,必会提到“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这也是在执行标准化管理的一个实践。后人无论怎么黑,这段功绩都是黑不掉的。而事实也确实如此,统一了这些标准,华夏才能作为一个整体而做强做大。这就是标准化思维的战斗力,明白了没?为什么小聪明不行。小聪明就是你的方法别人用不上、别的场合用不上,所以放到整个文明长河里是没有意义的。你解决了这个个别问题,很好,我为你的创新精神而喝彩;但是人类的技术水平提高了吗?很难说。如果整个民族,解决每一个问题,都只能构成独立事件,无法串联在一起,那无论多聪明都只能是原地踏步。而指望个体的创新突破能够瞬间打败别人整体的百年传承,这无异于痴人说梦。我说得更直接点,这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是抱有这种幻想便证明了一个人的愚昧与浅薄。科学技术就是如此,你必须要搭好一个稳固的台阶、才能跨入更高的境界。投机取巧的人宁愿爬树、踩高跷,因为那样成本低、见效快。但是,这些人很快会遭遇瓶颈、并且迟早会掉下来的;而更遗憾的是,无论他们曾经爬的多高,其成果都烟消云散,后人只能重新开始。只有一步一个台阶的往上积累,人类才能达到前无古人的巅峰,正因为每一个巅峰都成为了后人的起点。——有不少人问,天朝的标准化教育要怎么解释。事实上教育行业是必须要标准化的,任何发达国家均是如此。天朝学生缺乏创造性、独立性等问题,是教学内容的问题,和行业本身的标准化完全是两回事。你们以为哈佛耶鲁就没有教学大纲吗?拿教育反驳标准化的人,我只能说你们其实还是没有理解这三个字。
典型的反智主义。这种带着浓浓的金锄头锄地即视感的段子以前很盛行,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美国科学家花几百万研发太空笔,最后一小学生寄来一根铅笔等等。这种段子流行原因很好理解。因为一方面戏剧化效果很强,比如刻意强调的老板的没文化与博士的博学对比,几十万与几百块对比,高科技与土方法对比。再加上字面意思引申出来的人生哲理,如“能吹很重要”,和“关键位置有人”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它也满足了大家隐秘的阿Q式的快感,通过嘲弄来隐藏自己文化水平不高的自卑。“你是博士又怎么样,在小工面前还不是傻冒一个?”所以可以预见这种段子在文化水平比较低的人中间流传会比较广,而且段子内容都是科学家、教授、专家显得比较傻。这种段子就是毒瘤一般的存在,它贬低了知识的价值,造成反智的社会氛围,也降低了大家求知的欲望,使大家不相信也不关心真正的知识是什么样子的。而它又是以段子的形式存在,一切东西都掩盖在有意思下面,你又不值得跟它较真,这才是它的可怕之处。
我大姑前一阵还把这故事发微信给我。深刻体验了“造谣容易辟谣难”的现象。这个段子的作者简直。。。我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形容。为什么要用X射线探测?如果没有特殊需要,用重量判断就行了,难道香皂行业有什么特殊要求?我没捡过不太懂。故事里特别提到了用两旁的探测器检测,并驱动一只机械手把空盒推走。作者这段写得简直不忍直视。自动生产线如果用重量判定,基本是这样的:我虽然没见过香皂生产线,但估计他走起来的速度慢不了,应该在2米/秒以上吧。用机械手推走?怎么推?简直想当然。除非香皂行业有特殊要求,我没捡过不清楚!空盒应该从侧面行进到另一条传送带,放回原位。大概是右下这样:如果非要用X射线检测,那在两边也不合适,上下布置才对。这页是扫二维码的示意图,换成X光机就符合了。不知道是多大的一条线,90万改进真便宜。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删。
其实自动化生产线上有很多类似电风扇(并不是特指) 这样简单有效的方案。 实际上大多都是工程师设计的。 主要故事非要强调高学历就是死脑筋这种反智主义另人反感。 就像诸如有钱人蠢笨, 有权的都没道德类似的话语。举一个很经典的自动化设备(下面的视频),利用震动原理讲奶瓶的盖子翻转全部朝下,然后输送到后面的机器。这是一个很巧妙地设计,并没有用什么很复杂的设备去检测盖子十分摆放正确,而是用了简单的机械原理,将盖子朝向不对的抖落出去。工程师并不都是书呆子。
首先,博士后就是临时工。直观地看,段子手自己的智识也真是捉鸡去了,以为搬出“博后”这个看上去挺像个学术头衔的东西,就能糊弄别人了,全然不顾千年老博后(俗称千老)们声声血字字泪的控诉——这是很伤害学术狗们的感情的!把博后当成比博士更高大上的学位的人,在这个国家,还真是多得要命;因为有了他们,也便有了把博后当成学历(或者最起码是资历)给自己贴金、到处炫耀的人。遇上这两种人,呵呵他一脸就好,不必多作什么评价。以及,一条联合利华愿意使用的香皂生产线上,花个区区九十万改进一下设备,真可以说是不知便宜到哪儿去了——那个九十万,暴露了段子手和段子受众们以为皇帝老儿肯定在用二十四开金坷垃施肥的心态。九十万,做出了那么好玩的东西,还是包含研发、(十几个人的)人力、材料、设备、方案和总体的成本;我觉着,毫不修改之下,这个段子,拿来黑“博后和学界的工资远远配不上他们的劳动贡献”,还是挺有效的嘛。至于简单粗暴行之有效…… 但凡有人拿一个这种事儿噎我,我就用两个噎回去——用来反噎的例子并不少,比如那个著名的苏联太空人用铅笔的事儿,您就可以说,飞扬的石墨粉搞得苏联的飞船老是出安全隐患,到最后不得不跟美国购买圆珠笔技术。奈何,奈何,这么噎回去,有人听么?段子受众们,要的只是情绪上的体验,一种无法言说的把极端自卑逆转为极端自傲的快感——把自己幻想中的精英用自己的幻想拉到与自己同一水平,再用自己丰富的 YY 经验,在幻想中击败他们。当然,这阿 Q 精神本身,大概也是某种生存的智慧吧,我们也许不该那么刻薄的。仔细想想,反智主义、民族主义和逆向民族主义、民粹主义,真是国内(甚至全世界)三门大好的生意;拿这仨生意发家的段子手、鸡汤师们,还确实比我们高明多了。我们与他们相比,仿佛是某个段子里的两种人:的哥某甲抱怨油价上涨生意难做,同行某乙则说,“你怎么不去买石油公司股票呢?我依靠这个赚的钱,超出了我在油价上涨中的损失”——这段子让我仿佛看到了以前出没饭局之时那些所谓“高人”大放厥词、唾沫星子喷得人再无食欲的情形——虽则你只要查一下两桶油的股价,原则上就可以呵呵他们一脸,就像你搜索一下“Unilever Postdoc Position”就知道这家公司只在荷兰和英国招博后一样。只是原则上而已。另外,把学术做到博后这个地步的人,多半情形下,要么是除了学术别无谋生之路,要么是真心热爱这个行当,才肯拿着(多数情形下)将将够一个人生存下去的钱,在学界继续挣扎等待着,等待着那梦中的找到教职的“有朝一日”;也请真的相信那个故事的看官别随意嘲笑他们;要嘲笑就嘲笑那些把博后当学衔的人吧。对了,我第一次见到这个段子的时候,大公司不是联合利华,那位博后还有个教职,X 射线还没派上用场,电扇只要二十块,承载这个段子的书叫做《上帝的笑》——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那时,陈老师还是个刚刚出道的阳光纯情小少年,两家公司生产的肥皂是用来洗手而非洗♂澡的…
学自动化的博士后-_-||呃编段子的人难道不知道我大自动化只是本科这么叫的吗,到研究生了就变身成了控制专业啊!逼格一下就上去了。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面对喜欢的人没话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